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薪酬发展简史

1、薪酬发展简史

1、薪酬发展简史
1、薪酬发展简史

薪酬发展简史

☆薪酬发展的四个阶段:工资→薪酬→总薪酬→总报酬

【1】生存工资理论

时期:

工业革命初期(约18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

理论:

尽可能的降低工人的工资,使工资保持在仅仅能够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生存所必需的的最低生活水平。

概述:

工业革命初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只有饿的要死的工人才是最听话的,同时也是干活最卖力的,因此资本家尽可能的压低工资,使工资仅仅保持在维持工人生存的最低水平,这样工人把钱花完,就会不得不回到工厂中来工作。

评价:

最原始的剥削制度。

【2】科学管理时代的“经济人”思想

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晚期(20世纪上半叶)

理论:

①转包合同制度:为提高监工的工作积极性,雇主和监工签订某种承包合同,由监工负责管理并支付工人的工资。

②早期的计件工资制:为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按照工人的生产效率来支付工人的工资。

③效率工资:高于市场平均成本的薪酬水平,和短于平均工作时间的劳动时间,强调工资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

④泰勒的差别计件工资:首先衡量某个维度的工作量,制定工作标准,然后根据绩效来确定工资。

概述:

经济人思想认为:货币可以对人发挥积极的激励作用,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就会积极努力的工作。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诞生了的政策:

1、转包合同制度,实质是资本家对于管理者的激励,让管理者承担更多的管理角色,包括负担原材料的采购价格,管理者得到的收益就是承包价格和各种费用之间的差额,在这种制度下,管理者会降低各种费用,增加产出,提高效率,而工资实质上是一种生产成本,为了降低成本,管理者会尽可能的压榨工人,使工人的工作状况进一步恶化;

2、早期的计件工资制度的实质是按照劳动成果来支付工资,这种制度旨在激励劳动者,本意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理论,因此当工人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提高的时候,资本及就会想尽办法,降低工资,比如:提高工作标准,降低计件工资的水平等。资本家的这种政策使生产情况进一步的恶化。

3、效率工资,由于劳动者的产出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激励手段的副作用带来的效果大大高于工资支出,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效率工资出现了,效率工资并非是根据效率来计算工资,而是一种高于普遍市场的激励和薪酬制度。

4、泰勒的差别计件工资,解决了早期的计件工资中存在的计件单价不合理,且随意变动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集体激励的副作用。

评价:

强调主观能动性,突出激励,试图通过工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利润和收益分享计划

时期:

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

理论:

①利润分享计划:让员工分享一部分企业利润的整体激励计划;②收益分享计划:劳动者和企业共同来解决各种生产成本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而对于节约下来的成本企业与劳动者共同分享。

概述:

利润和收益分享计划受福利资本主义影响,实质上是对于劳动者的进一步激励,这种激励仍然停留在工资层面上。这段时间正值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二战时刻、美苏争霸时刻,这段时间西方社会政府和公共团体的话语权增大,开始强调劳动者的权益。

评价:

利润和收益分享计划下的薪酬制度,开始摆脱野蛮的激励和剥削时代,朝着劳动者权益和更加积极的激励方向迈进。

【4】福利薪酬规范化时代的到来

时期:

20世纪中期到21世纪初

理论:

①福利薪酬时代:二战时美国的“工资冻结”政策,促使部分企业开始为员工发放福利,这种间接提高员工薪酬的方式;

②调薪时代:强调根据物价水平、资历、工作经验等差异化的特征来调整薪酬。

③规范化时代: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代以后,美国开始颁布一系列的法律用来规范薪酬制度,政府和工会开始更多的参与薪酬的制定。

概述:

二战时,由于美国的工资冻结政策,一部分企业开始发放福利,用来提高员工的工资水平,也正是这段时间,为了避免企业基于员工过低的薪酬水平,政府和工会开始逐步的参与进薪酬制定,二战结束后,是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开始给员工提高工资水平,于是福利出现了,同时薪酬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更加突出。

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瓦格纳法》即:《国家劳资关系法》;1938年美国颁布《公平劳工标准法》;1963,美国对《公平工资法》和《公平劳工标准法》进行修订。

评价:薪酬发展史上的巅峰,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逐步的退出历史舞台。

【5】浮动薪酬和灵活的战略薪酬时代

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

理论:

①保障性的保险计划:企业为员工购买各种社会保险,如:我国实行的五险一金制度

②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有企业的一部分股份,并参与分红、以及股票期权等。

③奖励性薪酬: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基于员工奖励。

④绩效工资制:根据劳动者的绩效考核结果,来支付工资水平。

⑤劳动总收益理论:强调工作环境,和劳动者的心理预期。

⑥业务外包和劳务外包制度:通过业务外包和劳务外包的形势,来降低人工成本的手段,促使人工成本转换成生产成本。

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励,激励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为控制成本,保持竞争优势,各种各样的浮动薪酬制度开始实行。薪酬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球化的今天,薪酬和激励的作用日益明显。

评价:

在这个阶段薪酬管理正式进入战略薪酬管理阶段,同时注重劳动者的心理预期的薪酬制度正在快速萌芽,在不久的将来必将茁壮成长。薪酬管理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近代中药发展史及中药问答

近代中药概述 专业:05七D 姓名:崔烨学号:0501113 近代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丧失了前进的脚步,中医药事业也同样举步维艰。 近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特殊阶段。正确解决中西医药关系,探讨中国医药学发展道路,始终是医学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客观上,西方医学的传入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医学科学知识,涌入了一些先进的医疗设施及高技能医疗工作者,为我国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帝国主义利用西医作为入侵中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及旧政府对中医药的严重抵制,这促使中医药处于濒临灭绝之境,中医药地位岌岌可危。 旧中国对中医药的摧残 1840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在帝国主义方面,西方医学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他们欲通过医药将基督教打入中国,然后通过传教士,在中国扩充商品的销路,对中国进行全面的颠覆。于是,西方医学的传播,造成了一些人性格的崇洋媚外,思想的全盘西化,歧视、排斥、妄图消灭中医药。清政府也寄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以长技以制夷,发展强大自己。对于中医药事业,清政府没有寄以厚望。在旧国民政府执行卖国崇洋的政策之际,中医药事业更受到了严重的迫害,废除中医药的言论也轰轰烈烈的进行。在这废医思想中,最具代表的是俞樾和余云岫等人。 俞樾,浙江湖州人。作为一代经师,章太炎、戴望均出自其门下。但其对于医药正如其所说,并不十分精通。但并不精通的他却对中医药妄加评论。他是近代最早提出废除中医理论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其《俞楼杂篆废医论》中“药虚篇第五”曾写道:“执古药以治今病,宜其中病者韪矣。又况蛇床乱蘼芜,荠尼乱人参,自古叹之。今则牟利之夫善于诳语,以香栾为枳实……药虚、脉虚、医亦虚,是以曲园先生(俞樾晚号曲园先生)所以愤然而议医也。”如此大家,其思想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中医药学的影响在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文章中仍可以看到其废医思想的阴影。 在医学界中,最早系统的全面提出废医思想,并全力促使其实现的是余云岫。 余云岫系江苏武进人,1914年公费留学日本,1916年于大阪医科大学毕业回国,极力主张仿效日本,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错误认为,只有清除、抛弃旧有的文化技术,才能取得成果,所以一直对中医抱有极大的偏见。余云岫作有《素灵商兑》、《医学革命论》等,在其著作中写道:我国旧医之理论,荒唐怪诞,无可掩饰,惟有听其沦丧而已耳……中医欺诈之术,遂顾而之他矣,辗转数医,杂药乱投,而病乃陷于不治,犹至死而不悟也,哀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简介 中医护理同中医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疾病,就有了医和护,医护是同源的。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七个时期。 萌芽时期约距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和生存,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不少护理知识。如从西安半坡村发掘的带有门户通道房屋的遗址,说明上古人已懂得筑房可避狂风暴雨和野兽的袭击。用兽皮和树皮作衣可避寒防邪等护理。氏族公社后,随着部落间斗争,当受伤后采用泥土、树叶、草茎等涂裹伤口的外用护理法。定居下来后,通过对动、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认识到更多的动、植物和药物,并用于病人,《史记》中记载有神农氏尝百草的例证。 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周代,人们已懂得凿井和饮食护理。如《左传》记载:“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和“土薄水浅……其恶易觏”的论述,说明当时已知水土等居住条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开始进行灭鼠、除虫、改善环境卫生等防病调护等活动。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健康,气候失常导致疾病的流行。它提示人们要做好气象、起居等护理,顺应四时气候避免疾病的发生。从《周记?天官》中有:“凡民之疾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说明当时已开始分科治疗和护理,并已建立了治疗、书写死亡报告等医疗文件的记录制度。这一时期护理学基本形成的另一标志,是护理和治疗病人不再求助于巫术占卜,而是通过客观检查和观察来判断疾病的吉凶。如《周记》记载以五音(角、徵、宫、商、羽五个音阶)、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色(青、紫、蓝、白、黑)来判断疾病的吉凶。这是运用中医五音、五声和五色配肝、心、脾、肺、肾五脏的学说,通过声音和面色观察来推测五脏病变和吉凶。同时随着文化的发展,针药知识也得到发展,从而扩大了给药的途径和方法。 理论体系确立时期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新兴封建制度建立,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我国最早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护理经验,运用当时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有关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但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正护原则,和“热因热

中药发展史

中药发展史简论 作者:任胜科专业:药学学号:1041418 引言:中药在古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健康,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世界医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许多人由于西药的冲击与对中药的误解而失去了信心,因此我希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热爱中药,感受中药的独特魅力。 摘要:本文我将通过对中药发展的九个阶段、相关中药典著的介绍及其现况与发展所面临问题、对策等来阐述中药发展史。 关键字:中药发展问题对策感悟 一﹑中药发展九阶段 (一)、先秦时期 人类对于药物的认识,最初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逐渐认识到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作用并予以注意。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认识药物的艰难。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二)、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药学已初具规模,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其“序例”部分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用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各论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中药发展已趋成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乱,“文籍焚靡,千不遗一”,但是此间留下的本草书目仍有近百种之多,重要的本草著作有梁·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该书“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说,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南朝刘宋时期雷党纪敦著《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四)、隋唐时期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成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形 成 中医护理学的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理论作基础的,虽然我们认为护可能早于医,因为,原始人生了病,开始并没有医药,只有他的亲人照料他、看护他。后来有了医疗活动,但有关护理方面的知识均散在于各医家的著作中,没有护理专著。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基础 《皇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实为历代医家的经验总结和汇编。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基本观点有整体观、阴阳平衡观、邪正斗争观、重视预防观。 基本学说有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治则学说等。同时也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理论知识。 《神农本草经》与用药护理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和《内经》一样,非一时一人之手笔,大约是秦汉以来

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全书共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本书概括地讲述了君、臣、佐、使的药物学理论,另外还有药物的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理论,对药物的配伍、组成方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对临床护理观察药效和毒性反应也有指导价值。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 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使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本书强调服药护理、饮食护理对疾病的作用,并创建一些护理技术。 华佗-医疗体育的奠基人 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的名医,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等,以外科著称。首创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其在古代气功导引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名叫“五禽戏”,使头、身、腰、四肢等各个关节都得到活动。认为“人体欲

药理学发展简史

药理学发展简 作者:张钰麟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药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药理学pharmacology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德国人施米德贝尔(O.schmiedeberg,1838—1921)首创的实验药理学成为近代药理学的基础。药物同毒物有时也难于严密区分,药理学实际上也以毒物为研究对象,因此把药理学中特别关于医药治疗方面的应用作为药物学(原意为药饵学),与以毒物为对象的毒物学(toxicology)相区别。 (一)目的和任务 1药理学: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该学科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2学科目的和任务: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

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3药理学三大任务: 第一:药理是医学院校必修的一门课,指导临床用药。 第二:评价药物疗效以及在经济上面和其他方面有些什么不同。 第三:药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发展简史及现代研究的主要成就: (1)中药发展简史及本草学主要著作 中药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劳动人民在自然斗争、生产斗争的实践中得到的药物知识的总结。其中麻黄治喘、常山抗疟、楝实驱虫、大黄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及基本特点 时间:2015年5月6日地点:六楼会议室主讲人:姜艳华 主讲内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得形成与发展 1、早在远古时代期,原始人类为了生存,以植物和野兽为食,用兽皮或树叶遮体,是过着“巢穴而居”的生活。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偶然受伤便设法涂裹包,身体疼痛不适便揉捏按压,天气变化则趋避寒温,并通过对动物、植物的长期观察和尝试,逐渐熟悉和认识了动、植物的营养、毒性和药用价值。原始人类这些本能的保护自身、减轻痛苦的自疗和互动活动,即是医护的开始。当人们发现一些本能的方法具有预防疾病和康复的作用,从而有目的地去实施时,即形成了护理学的萌芽。 2、战国至东汉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皇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也为中医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杰出医家华佗是我国后汉时期外科和医疗体育的奠基人,他不仅创造性地使用酒服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剂,还吸取前人“引导”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姿态,创造了五禽戏,使头、身、腰等各个关节都得到运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把体育和医疗护理结合起来。 这是最早的康复护理的方法,也对体育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晋隋唐时期是中医护理理论和专科护理全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医学理论和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名医著作,促进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5、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救卒方》集中医急救、传染病、内、外、妇、五官、精神、骨伤各科之大成,书中对各科护理均有详细的阐述 6、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病手段为主的方书 《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应了自《皇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并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及养生、婴幼儿保健、护理等内容,对妇女怀孕、养胎、分娩乃至产褥期的护理作了详细的叙述,同时还记载了许多小儿喂养和护理方法 7、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期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 8、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是这一时期饮食营养学得代表作 9、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深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诸多医家在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成果,经过反复探讨,提出了许多创见,

中医药学发展史

中医药学发展史 摘要: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千百年来一直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回眸百年中医药的历史长河,我们或许更能深切认识此次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意义和价值。伴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的跌宕起伏,刻着中华文化烙印的中医药也走过坎坷多艰之途。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医药遭受质疑之声始终不曾断绝,2006年一度为全社会关注的所谓“取消中医”论调,再次给中医药发展投下阴影。 《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涉及药物的书籍,仅植物药就有杞(枸杞)、艾(艾叶)、桑椹等50多种。《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

药学发展简史

药学发展简史 作者:张钰麟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药学发展简史 最先是从人类社会初期开始的。人类在与大自然 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的医药,医药学同其它科学一样,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需要。药学是历代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它对全人类的健康发展,种族繁衍与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是现代国际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有着极其光辉的历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 (一)中国药学发展简史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学(传统药学)和由西方传入的西药学(现代药学) 1中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便有了医事活动。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当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药

富起来的。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二)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于治代写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献。书中记述了除当代注射

《中药学》 中药起源与发展史 作业(19退伍军人班)

《中药学》第二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史作业班级退伍军人班姓名_步步为营___座号 单项选择题(必做) 1.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唐本草》 2.被誉为“十六世纪中国百科全书”的是( C)。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本草经集注》 3.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是( B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中华药典》 4.《新修本草》收载的药物数是(D )。 A.921种 B.850种 C.730种 D.1892种 E.365种 5.《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作者是( A )。 A.唐慎微 B.李时珍 C.张元素 D.王好古 E.忽思慧 6.《本草纲目》出书的年代是(D)。 A.汉代未年 B.唐代 C.宋金元时期 D.明代 E.清代 7.下列哪部本草著作首创药图(D)。 A.《本草经集注》 B.《本草衍义》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证类本草》 8.明代哪部著名医学著作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医学成就(D )。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9.下列哪部本草著作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B)。

A.《中华本草》 B.《饮膳正要》 C.《中国本草图鉴》 D.《中药志》 E.《本草求真》 10.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D)。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中华药典》 11.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A)。 A.《雷公炮炙论》 B.《本草衍义》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证类本草》 12.《唐本草》实际由谁主持编纂(C)。 A.长孙无忌 B.李勣 C.苏敬 D.王好古 E.唐慎微 13.《本草纲目拾遗》为谁所著(A)。 A.赵学敏 B.唐慎微 C.张元素 D.王好古 E.李时珍 14.书中论述“脏腑病证主药”、“六淫病证主药”的是( B)。 A.《中华本草》 B.《本草求真》 C.《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D.《中药志》 E.《现代中药学大辞典》 15.新中国第一部官修本草是(A)。 A.《中华本草》 B.《现代中药学大辞典》 C.《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D.《中药志》 E.《中药材品种论述》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中医护理学发展史与展望 兰州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周梅琳 概述 中医护理在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外科精义》 ■《侍疾要语》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贡献 ■《千金方》等在妇儿科护理的内容。 ■中医护理之展望 中医学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并不断汲取外来文化营养,形成了极为系统、缜密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与养生保健手段,其属生命科学范畴,独具中国医学特色。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的形成,源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但必须以人类求生本能为先导,而中医理论的形成,必脱胎于医疗经验。 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中医理论,则可发现,传统的中医理论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哲学思想为依托。 “医学经验”与“哲学思想”,构成了中医理论的两大支柱。 中医护理学的定义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及各项医疗护理活动等对患者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以保护、维持、恢复人类的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 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护理特点,又汲取了现代护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 是临床护理中最常用、最具普遍性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中医护理学基础起到了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辨证施护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整体观念、辩证施护及独特的中医临床操作技术与护理方法三个基本特点,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指导原则和措施。 各时期对中医护理的贡献 夏、商、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护理学也得到相应发展。如河南安阳殷王墓中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沐”字,很像人在盆中用水洗澡,说明当时人们已有定期沐浴的卫生习惯。 春秋时期,人们已了解四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如《周礼》记载四季发病:“春时有病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咳上气”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影响

第一章 中药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中药学发展简史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l.《山海经》载药数为 A.360余种B.240余种C.730余种D.100余种E.850余种2.上世纪70年代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 A.100余种B.300余种C.240余种D.840余种E.700余种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经集注》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 5.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的本草是 A.《唐本草》B.《证类本草》C.《本经》D.《本草经集注》E.《开宝本草》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海药本草》7.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A.《雷公炮炙论》B.《炮炙大法》C.《珍珠囊》D.《修事指南》E.以上皆非8.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本经》B.《本草纲目》C.《开宝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品汇精要》9.《唐本草》的载药数是 A.1746种B.1892种C.730种D.844种E.365种 10.最早提出按十剂类分药物的本草著作是 A.《唐本草》B.《本经》C.《本草经集注》D.《药性论》E.《本草拾遗》11.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是。 A.《嘉祐本草》B.《开宝本草》C.《证类本草》D.《图经本草》E.《大观本草》12.宋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证类本草》B.《政和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别说》E.《本草图经》、13.宋代最著名的私人本草著作是。 A.《证类本草》B.《大观本草》C.《开宝本草》D.《本草衍义》E.《本草折衷》14.忽思慧所著的食疗专著是。 A.《饮膳正要》B.《食疗本草》C.《救荒本草》D.《食治篇》E.《汤液本草》15.《珍珠囊》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王好古D。朱震亨E.忽思慧 16.明代的官修本草是 A.《本草纲目》B.《本草品汇精要》C.《滇南本草》D.《本草汇言》E.以上皆非 17.明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原始》B.《本草纲目》C.《本草蒙签》D.《本草汇言》E.《本草品汇精要》18.《本草纲目》的载药效为 A.1815种B.1892种C.1746种D.1082种E.1558种 19.朱棣撰写的本草著作是 A.《救荒本草》B.《本草原始》C.《本草汇言》D.《本草蒙签》E.《本草经疏》20.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B.《本草求真》C.《本草备要》D.《本草从新》E.《本经逢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充实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发展简史——充 实 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金元时期) 宋代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医籍的整理、发行和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且国家重视医药事业,宋政府设置了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尚药局等机构,金元政府有太医院等。宋政府还组织编撰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开宝本草》、《本草图经》等中医名著。同时也出现了影响较大的医家,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他们的理论主张与临证实践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 视营养学,发展食疗养生护理 注意饮食保健,维持人体健康,是金元时期的一大特点,蒙古族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就是这一时期营养学的代表著作,书中收集了各种奇珍异馔、汤膏、煎药238方,常用谷、肉、果菜230种,介绍了各种食物的性质、烹饪、饮食卫生要求以及它的食用、养生与医疗的关系,并列举了“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食疗诸病”、“养生避忌”等饮食护理内容。并提倡先饥而食,勿令食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不可饱食而卧,尤其夜间不可多食;勿食

不洁或变质之物等。 宋代蒲虔贯的《保生要录》详细记载了古代医家有关养神气、调肢体、穿衣、饮食、居处、服药等方面的经验,还特别提出药枕方,有利于发展预防保健的护理。 重视脾胃的调护 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脾胃论》,创立了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发挥了《内经》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观点,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所以他非常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和护理,在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被后世称为“补土派”。他认为造成内伤病的原因多为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和精神刺激等。由于大喝大饮造成“饮伤”,饥饱失常造成”食伤”,以及药物失当导致的“肠胃复伤”等,属于“饮食不节”酿成内伤的原因。还论述了由于战乱奔波“形体劳役”造成脾胃损伤,特别分析了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结果损害脾胃,导致内伤疾病的发生。认为在饮食、劳倦、情志三者形成的内伤中,精神因素起着先导作用。 在《脾胃论》中,详细论述了脾胃内伤病的精神调养、饮食起居的调理以及用药宜忌等问题,强调不论有病还是无病之时,都应注意调理饮食,不宜过食大咸、大辛之味。提出日常摄养“宜温暖,避风寒,省语,少劳役”,要“安于

中医儿科学笔记

中医儿科 总论 第一节:儿科发展史(每一分期的医著医论)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知道,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儿科称为专科是在宋代。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著有《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 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分期) (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 (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 (4)幼儿期——1~3周岁; (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 (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 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生理常数) 一、体格生长 1、体重:清晨空腹排尿仅穿单衣 初生:3公斤 1~6个月:体重=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4+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 2、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2~12岁:身高=70+7*年龄 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 4、头围:初生:33-34厘米。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速则提示解颅。 5、胸围:初生32厘米。1岁时,胸围接近头围,约44厘米;2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佝偻病及营养不良者胸围较小。 6、牙齿:出生后4~10 个月开始出牙。2~2.5 岁出齐。2岁以内:牙齿数=月龄-4(或6)。 7、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脉搏:年龄愈小,脉搏越快。 8、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 收缩压mmhg=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 二、智能发育 1、感知发育 2、动作发育:由上而下,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10个月可扶走,12月能独走 第四节: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含义) 一、(一)小儿生理特点: (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学说;(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纯阳”学说; 稚阴稚阳:阴:物质基础,即精、血、津液等物质;阳:脏腑的生理功能。是指小儿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肺、脾、肾三脏较为突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此外,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肝常有余: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是指小儿时期肝主疏泄,具有升发疏泄全身气机的功能。心常有余:不是指小儿“心火亢盛”,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气旺盛有余,呈生气蓬勃之象。 (二)病因特点:外感因素、乳食因素、先天因素、情志因素、意外因素、其他因素; 二、小儿时期的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迅速传变;迅速传变:“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脏气清灵,易趋恢复。 第五节、儿科诊法概要(儿科特征性诊法、囟门、指纹) 儿科古称“哑科”钱乙谓之“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故儿科诊法尤其重视望诊。

1.1中医护理学发展概况

一、建国以后的中医护理(1949至1965年) (一)低谷时期 建国以后,中医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中医的政策。1949年,毛主席指示:“必须很好团结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 1950年,毛主席为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而奋斗。”由于在建国初期,卫生行政领导部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挥中医的作用问题,使整理和发展中医的工作进展缓慢。 (二)起步时期 1953年,毛主席批评了卫生部某些领导轻视、排斥中医的错误做法。1954年,毛主席对当时中医存在的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中医对我国人民贡献是很大的,中国有六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工作必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要归功于中医,今后最重要的是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习西医。” 1954年,毛主席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 为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加强对中医的研究和提高,1955年12月19日,由卫生部直接领导的第一所中医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医研究院所属的附医院和中医研究班也同时宣告成立并举行了开学典礼。 1956年,卫生部和高教部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城市筹建中医学院,培养具有研究、教学、医疗工作能力的高级中医人才。1958至1959年,南京和北京先后开办中医护士学校。可以认为,中医护理教育是自50年代后期随着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全国各地大力开展中医事业,为了适应中医护理工作的需要,而开始举办的。从此改变了过去的由西医护校毕业分配到中医医院后再重新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局面。 随着中医治疗、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广大护理人员通过学习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方面的经验和论著,如《小儿肺炎的中西结合护理》、《破伤风的中医治疗和护理》、《中暑的中医护理》、《中医护理概论》等,为中医护理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文革”十年动乱中的中医护理(1966至1976年) 在十年“文革”动乱期间,中医护理工作受到很大的损失。 (一)正常秩序被破坏,原有机构被拆散。

《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大纲

《中医儿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1

《中医儿科学》课堂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 课程名称:中医儿科学 学时:54(39/15) 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临床课。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儿科常见病、传染病及新生儿疾病等的诊断、辩证分析、治疗方药;熟悉疑难疾病的诊断分析思路,了解危重病的抢救及治疗方法;了解现代儿科学的一些新进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儿科学总论(4学时) 主要介绍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生理病理、生长发育特点、喂养与保健、四诊概要、治疗概要等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了解中医儿科的发展过程、中医儿科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学术思想、主要著作。重点掌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各种生理常数,熟悉中医儿科四诊的内容,了解儿科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肺系病证(6学时) 第一节感冒(2学时) 了解小儿感冒的病因病机,掌握小儿感冒的特点及辨证论治规律。重点掌握小儿感冒与成人感冒的不同及所出现的兼夹症的辨证治疗。 第二节肺炎喘嗽(2学时) 熟悉肺炎喘嗽的临床表现,掌握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重点掌握肺炎喘嗽的传变规律及各型的辨证论治。 难点:肺炎喘嗽的传变规律 第三节哮喘(2学时) 熟悉小儿哮喘的临床表现,掌握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和诱发因素,掌握小儿哮喘的诊断标准,重点掌握哮喘的辨证论治。 第三章脾系病证(5学时) 第一节厌食、积滞、疳证(3学时) 熟悉厌食的发病原因,掌握厌食的临床表现和基本治疗原则,重点掌握厌食与积滞、疳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的区别。了解积滞的一般发病原因,掌握积滞的辨证论治。掌握疳证的含义及其临床表现,熟悉疳证的发病原因及常见兼证得临床表现,重点掌握疳证的辨证论治。 难点:厌食与积滞、疳证的病因病机及病证鉴别。 第二节泄泻(2学时) 熟悉泄泻的病因以及产生伤阴、伤阳或导致疳证、慢惊风的病理转归,掌握泄泻的主证及泄泻治疗的常法和变法。

中医儿科学的特色优势及发展策略

中医儿科学的特色优势及发展策略 【摘要】中医儿科学有其显著的学科特色,其临床优势病种涵盖了大多数儿科常见疾病,尤其是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和脾系疾病,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是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的保证。中医儿科学学术发展需要建立规范,重视基础研究,突出临床研究,加强人才培养,以学术创新为目标,为最终实现学科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奠立基础。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特色优势;发展策略 中医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继承和发扬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大量学术积累,其中蕴藏着大量的真知灼见,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发展中医儿科,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本学科学术精华,特别是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充分发挥本学科有特色、优势的治法、病种,扩大学科服务范围,继而谋求加快学科学术发展的速度,这是本学科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1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是面向临床的主要任务 在目前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儿科并存的格局下,医疗市场行业竞争激烈。中国和世界各国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单位的中医儿科迅速发展,也有一些单位的工作在萎缩。凡是工作

开展好的单位,共同的经验都是发挥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能否发挥好中医儿科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就成了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关于中医儿科的特色优势病种,我们在2007年曾组织了中国城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不同职称级别、中医中西医不同专业儿科工作者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西医相比,大多认为中医儿科(某些情况下的中西医结合)在下列病种(证)或其某个阶段具有治疗优势。(1)新生儿疾病:胎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腹泻、新生儿脐部疾患等。(2)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肺炎与其他类型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3)消化系统疾病:鹅口疮、口炎、胃食管返流及反流性食管炎、胃炎、消化性溃疡、厌食、小儿腹泻等。 (4)营养性疾病:消化不良、营养障碍、营养性贫血等。(5)循环系统疾病:病毒性心肌炎等。(6)泌尿系统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血尿、泌尿道感染、遗尿症等。(7)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惊厥等。(8)心理行为障碍性疾病:多发性抽搐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9)内分泌疾病:性早熟。(10)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湿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幼年类风湿病等。(11)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毒性脑炎、百日咳、急性感染性多神经根炎等。同时,中医特色疗法,如推拿疗法、针灸疗法、中药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 中药知识的起源与本草沿革 中药鉴别知识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发现了许多具有特殊作用的植物可以用来防治疾病,这些发现的内涵则是鉴定知识的起源。相传在公元前有“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余毒”的说法。也就是说,中药鉴定的知识是随着中药的发现而产生的,在没有文字的太古时代,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流传后世。有了文字以后,中药鉴定的知识逐渐间接或直接地被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古代记载中药的著作称为“本草”(Herbals),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这些著作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宝贵经验和鉴别中药的丰富知识的总结,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有治病的药物,该书叙述了葛、苓、芍药、蒿、芩等50多种药用植物的采集、性状、产地等知识,已有了初步的性状鉴别方法。《淮南子》载有秦皮“以水浸之正青”的水试鉴别法。《山海经》中有十巫采用百药的记载。《周礼·天官》载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并有草、木、虫、石、谷“五药”的记载。据专家推论,《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医学方书,其中收载了247种中药材、283首中药处方和饼、曲、酒、丸、散等中药剂型。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详,载中药材365种,按医疗作用分为上、中、下三品(three grades of drugs),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从所记载的药名推求,当时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性状鉴别方法,如人参、丹参、木香、苦参等,均与经验鉴别的看法、嗅法、尝法有关。 南北朝时期刘宋时代,雷敩撰写了《雷公炮炙论》,该书对中药质量鉴别方面的内容记载颇多,出现了采用比重法评价中药材质量的实例。如对沉香的质量评价为:“沉水者为上,半沉水者次之,不沉水者劣”。药材鉴定单凭文字记述不易详尽,也不易理解。公元5世纪,出现了早期的药图,这在中药鉴定的发展史上是一大进步。

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学的发展 摘要: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药学是几千年来,人们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和传承。 关键词:中药学起源发展现状前景 从古至今,中药学都是我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的发源地是我国黄河流域,在建立起了中医学术体系之后,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各朝各代对中医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出许多名医,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和名著。如今,中药产业在我国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和规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日益增长的重视,中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为中药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与机遇。 1、中药学的起源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和祖国医学一样,都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以致发生各种中毒现象;同时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中毒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我们的祖先口尝身

受,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当进入氏族社会后,由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进入了狩猎和捕鱼为重要生活来源的渔猎时代,人们在吃到较多的动物的同时,也相应地发现了一些动物具有治疗作用,这就是早期动物药的发现。至氏族社会后期,进入农业、畜牧业时代,由于种植、饲养业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药物,这样用药的知识也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尝百草"虽属传说,但客观上却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随着历史的递嬗,社会和文化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也与日俱增。药物的来源也由野生药材、自然生长逐步发展到部分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及若干人工制品。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中药学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医药和西方医学技术的大量引进,中国传统医药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没落,不过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医药又重新受到国人的重视与青睐,万物皆分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