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甘肃省文物年鉴

甘肃省文物年鉴

甘肃省文物年鉴
甘肃省文物年鉴

甘肃省文物年鉴

——灵台县

1. 本县(区)文物工作概述

1.1文物资源概况

灵台县位于陇东南端,东、南两面分别与陕西省的长武、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我省的崇信、泾川二县毗邻,县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辖13乡镇,184个行政村,全县人口23.2万。县城位于中台镇,海拔951米。达溪河与蒲河在此交汇,四周被高志山、荆山、苍山、骊山环抱。

灵台县历史悠久,县域内史前仰韶和齐家文化遗址,商代黄帝后裔密须氏建立姬姓“密须”国,西周早、中期为姬姓封国“密”国,战国时秦献公普行县制即臵阴密县,秦代以来,曾为北地郡及安定郡辖区,先后臵有鹑觚、隐密、朝那、三水、石塘、良原诸县,隋大业元年初臵灵台县至今。

灵台县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十分丰富,是甘肃省文物大县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县域内相继普查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596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

1.2 文物行政机构

全县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为灵台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县文广局设文体办,负责文物行政管理和文物安全保护工作。

1.3 文物管护机构

1.3.1 藏品管护

灵台县博物馆负责馆藏文物管护工作。

灵台县博物馆为综合性历史博物馆,藏品时代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明清。藏品门类广泛,涵括金属器、陶瓷器、玉石蚌贝器、纺织品、纸质品、古钱币、佛教造像等八个方面21类,共有文物藏品7400余件,经国家和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认定,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441件,三级文物1166件,一般文物5600余件。藏品主要来源于野外采集和废品收购站拣选、各类基本建设中出土文物的抢救清理、民间出土文物征集、个人捐赠等几个途径。馆藏文物中,西周青铜文物较为著名,齐家文化和周文化的玉器、秦汉时期陶器、宋金瓷器精品较多,且极具地域特点。

灵台县博物馆的前身是民国时期灵台县政府设立的民众教育馆,内设“古物陈列室”,有藏品百余件。1999年,县上投资修建了博物馆、图书馆综合大楼。2005年,灵台县委、县政府将“建一个好馆,举办一个好陈列”为主导思想,在县城北荆山森林公园内修建新馆。新建的博物馆占地面积333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8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10平方米,级别文物库房和普通文物库房面积190平方米。新馆于2006年9月20日隆重开馆。

基本陈列《周秦化育>——灵台精品文物陈列由序厅、影像厅和《历代陶瓷》、《金华物萃》、《西周瑰宝》、《佛国遗珍》四个专题展览组成:陈列展览面积810平方米,展线长350米,共展出陶、瓷、铜、

铁、金、银、玉、石、蚌贝器等文物展品550件,考古标本17件,辅助展品中雕塑373件,文物照片94张,拓片46张,大小展板88个。

灵台县博物馆内设机构有两部一室,即业务部、保卫部、办公室。其中:

业务部负责考古调查,文物保护抢救,藏品征集、研究利用和学术交流,信息化建设和宣传教育等文博业务工作及馆藏文物的规范化管理、修复保养和科学保护、文物信息数据采集及展览陈列工作。

保卫部负责博物馆安全保卫,陈列展览开放及接待、服务、卫生保洁等工作。

办公室负责行政事务办理,文秘及财务、后勤管理等工作。

灵台县博物馆现有职工28名。其中正式人员19名(含借调人员2名,三支一扶人员1名),临时人员9名。2003年,灵台县博物馆被甘肃省人事厅和省文物局表彰为全省文物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9月被甘肃省文物局表彰为全省博物馆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5月,灵台县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11年12月被授予“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3.2 野外文物管护

专门负责野外文物管护的文保机构但人员还没配备到位,野外文物安全保护暂由县博物馆具体承担。

3 2012年度本县(区)文物安全与执法督查

3.1 馆藏文物安全

一是健全并落实确保文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文物安全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措施,定期开展馆内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检查,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和责任,做到了值班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交接班无缝对接。

二是对藏品保管员进行定期培训,严格按照文物库房的管理规范管理藏品和文物搬移操作流程。库房、展厅内安放温湿度计、除湿机,保证藏品保管环境良好。

三是定期检查维修安全设施、设备,对供电线路、安防系统、监控设备、照明灯光等进行检查维修,及时排除了安全隐患,并且补充更新了对讲机、电警棍、橡胶棒等值班设备,使安全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确保了馆藏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3.2 野外文物安全与执法督查

灵台县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记建档的不可移动文物点596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普通文物点458处,涉及六类二十一项,分布于县境内13个乡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2012年县博物馆配合县文广局文体办及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开展文物安全检查4次,对全县省县级及较为重要的一般野外文物点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了野外文物的安全。同时发放了省县级文物保护点的保护费,并对存在的问题,如看护人员责任心不强,看护工作不到位的保护人员进行及时调整。充分利用我馆的流动展览,开展下乡进校活动,加大对《文物保护法》的宣传力度。

4 2012年度本县(区)文物保护工作情况

4.1 馆藏文物保护

一是根据展厅及库房温湿度计的数据,及时对文物库房、展厅进行通风除湿,并购买干燥剂等实施干燥处理。

二是规范实施了梁原坟家山唐墓文物修复项目。我们与陕西考古研究院合作制定了梁原乡坟家山唐墓50件出土文物修复方案,2012年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评审,与陕西考古研究院签订了第一批彩绘陶质文物(六件)修复协议,于5月份修复结束,并顺利移交国家文物局赴美展出。11月份参展文物安全返回,现已在陶瓷展厅对外展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是对展厅、库房文物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形状不稳定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4.2 野外文物保护

一是加强责任管理。是文广局与各乡(镇)签订野外文物点的保护责任书,博物馆与村及文保小组成员签订的省、县级文物保护责任书的要求,明确了保护单位的重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现状,对文物保护小组成员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各级对文物保护的责任。

二是文广局、博物馆定期对野外文物进行检查,每年至少4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是加强与公安部门的联系,联合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检

查,处理突发事件,从严打击文物犯罪。

4.3 编制文物保护规划

灵台县博物馆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同制定了《甘肃省灵台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修复方案》,本方案拟修复的青铜器共232件(组),其中一级文物9件(组),二级文物48件(组),三级文物175件(组),详见下方的统计饼状图。包括西周、战国、秦代、汉代、南北朝、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等各个时期的铜镜、铜簋、铜鼎、铜戈、铜造像等各种青铜器。这些文物对研究灵台县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保护方案已上报省文物局。

6 2010年度本县(区)博物馆建设管理和免费开放情况

一是按照时间保证、安全保证、服务保证的要求,认真细致的开展免费开放工作,年开放时间3105天,接待各类参观观众10万人(次)。

二是把免费开放工作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大众化的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在群众参观过程中通过讲解员讲解,观看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使观众通过耳濡目染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年内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

三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联系城区中小学及县武警中队,组织中小学生和武警官兵进馆参观,开展爱祖国、爱家乡专题教育活动8次,并对学生进行文物法规及文物知识宣讲。

四是积极开展流动展览进学校和录像播放进课堂活动,年内在中台、西屯等乡镇中小学共开展相关活动20次。

2010年度本县(区)文物对外交流与合作情况

8.1 梁原坟家山唐墓出土的彩绘踏羊红陶天王俑、彩绘踏牛天王俑、彩绘兽面镇墓兽、彩绘人面红陶镇墓兽、彩绘胡人俑、彩绘骆驼俑六件文物,在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甘肃省文物局的安排组织和协调下,于2012年7月至2012年10月赴美国纽约克拉克艺术中心参加“来自黄土高原的考古发现”展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8.2 2012年,灵台县博物馆分别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市博物馆、乾陵博物馆参观学习,开展业务交流。通过实地学习,互通有无,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提高了业务工作水平。

9 2012年文物机构队伍建设情况

9.1 继续参加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业务交流与培训活动。2012年度共有5人(次)参加了培训或交流活动,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业务能力及工作水平。我馆先后参加了在美国纽约克拉克艺术中心举办的《来自黄土高原的考古发现》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了在新疆乌鲁木齐市由公安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2011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长效机制研讨会、在北京举办的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培训班、在兰州举办的彩陶文物鉴定培训班和讲解员培训班,

9.2 结合皇甫谧文化园开园庆典及首届皇甫谧拜祖大典活动,不间断的对免费开放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对保安重点进行了公共安全知识及简单的格斗技能培训,对讲解员重点进行了文物知识及讲解技巧培训,对保洁员及其他接待人员重点进行接待礼仪培训。通过努力,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业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12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展情况

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严格标准,认真调查,有序开展了文物普查前期工作,完成了可移动文物普查前期调研工作任务。先后赴5镇8乡及县直各有关部门共走访党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90多家,登记可移动文物7400多件,初步摸清了我县可移动文物家底,为普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13 2012年度本县(区)文物宣传工作情况(含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等)

灵台县将博物馆免费开放和中国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结合起来,共制作悬挂主题宣传横幅6条,印发博物馆陈列展览宣传资料2000余份。同时,积极开展延伸宣传教育活动。先后在中台、西屯等乡镇和城区街道展出流动展板20次,在城关中学、龙门乡等中小学播放宣传灵台文物的专题片4次,进一步扩大了文物工作的社会影响。

14 2010年度本县(区)各级文物行政机构党政负责人名录(包括姓名、职务、性别、民族等,年度内如有职务变动请注明任职或离职时间)

于自强,男,汉族,生于1963年8月,1987年12月参加工作,1987年12月入党,现任灵台县文体广电局党委书记、局长。

罗义奎,男,汉族,生于1967年1月,1986年8月参加工作,1997年9月入党,2010年5月任灵台县文体广电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灵台县博物馆馆长。

陕西省·甘肃省旅游数据图(表)

项目地 图2-2 陕西省“168”旅游总体发展格局 该旅游战略凸显了陕西省以秦岭为主题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后发优势。在国际旅游业蓬勃发展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陕西省依靠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资源,旅游业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旅游产业地位日益提升,产业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图2-3 陕西省2010-2013年旅游业基本情况统计图 安康市旅游业: 安康市以生态旅游为旅游发展核心,以“打造南宫山、连通汉江水、建设旅游村、提升中心城”为发展思路,以“秦巴风情、汉水神韵、金州美食、绿色安康”为主题,着力打造“一山(南宫山)一湖(瀛湖)一城(中心城区)”核心景区。整合旅游优势资源,实施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精心培育精品线路,深化旅游体制改革,推动服务接待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旅游的质量和水平,建设山水休闲度假胜地和国内一流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全市旅游人数达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 统计指标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国内游客(万人次)1218.01 1560.08 1834.8 2163.8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47.5 63.15 76.14 95.21 全市旅游业总收入(亿元)47.68 63.38 76.22 95.3 表2-3 安康市2010-2013年旅游业基本情况统计表(转表格)

在国际旅游业蓬勃发展和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甘肃省依靠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奇特的自然资源,旅游业也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旅游产业地位日益提升,产业特色更加突出,产业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统计指标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国内游客(万人次)4284.45 5826.48 7824.06 10068.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236.2 332.57 469.58 618.9 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亿元)237.2 333.7 471.28 620.2 表3-1 甘肃省2010-2013年旅游业统计表-(图)

浅谈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

浅谈文物发掘保护与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文物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 的文化资源,它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体现了整个国家的历史 优势与文化水平,而且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 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具有较高 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揭示人类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彰显华夏 文明、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一切文物都具有其客观价值。其价值的表现具有有形价值和无 形价值双重特性。有形价值指具体凝结在文物本身的历史、艺术和 科学价值;无形价值则是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比如教育、借鉴和社会的影响等作用。但我们在看见文物的价值的同时也 要了解到文物的发掘与保护和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相互 促进的方面,也有相互矛盾的方面。 全国殷墟是在安钢和小屯村被发现,前后经历了78年发掘, 绝大多数时候是配合基建进行的抢救性发掘,这应该是可喜可贺的。但安钢扩建留下的现实是,诸多殷墟遗址不复存在。而与安钢不同 的是,小屯村在殷墟发掘过程中完全被动。这个因甲骨闻名却被殷 墟遗址逐年蚕食了2/3土地的村庄,在外界的名气和它的经济实力 形成了巨大落差。企业拆了,养殖业停了,土地没了,1/3的村民 还搬家了。说起殷墟申遗对小屯村的影响,小屯村党支部书记何永 献称上面4句话就是最好概括,也是小屯村的现状。“当然,申遗成功也会带来一些发展机会,但这样的机会并不掌握在村民手中。”更加现实的是村里的土地越来越少,未来村民肯定还要面临搬迁。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肯定是好事,发掘殷墟也是,毕竟殷墟是历史文 化的一个符号,但殷墟的考古发掘正在一点点“蚕食”百姓的村庄。 一方面是具有极其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物、遗址,另一方面却是 普通百姓居住的房屋以及赖以生存的土地。“保护历史根源,留住 共同回忆。”与现实出现了矛盾。当出现这类情况,我们就需要当 地政府部门开展好各项工作,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居民后期的生活问题,都要准确到位,我们必须遵守:“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的 开展发掘工作。

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办法

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办法(试行)第一条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应当遵守《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所确立的原则和程序。 第二条保护范围是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及周围环境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合理划定,确保文物本体的安全性、真实性、完整性。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范围外需要保护环境风貌及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格局、安全、环境和景观的需要合理划定,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相关环境的完整性、独特性、和谐性。古建筑、古遗址划定建设控制地带时还应考虑保护文物的景观视线,保证在视觉和空间上不被影响。 第三条经划定公布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对已划定公布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调整或修订,应按原报批程序进行。 第四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由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市级文物行政部门会同建设、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划定,报省文物局商省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审核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由市(州)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县(市、区)文物行政部门会同建设、国土资源行政部门划定后,分别由市级或县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文物局备案。 第五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根据该文物保护单位的实际情况,由省文物局会同省建设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划定,报经省政府批准后公布。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由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会同建设、国土资源部门划定,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六条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四至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四至界线根据地形应使用地理坐标标注,并在坐标点树立永久性界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文字表达应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所需的各类图纸和资料应符合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质量要求,图例统一,图纸表达内容与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一致。

甘肃省2009年统计年鉴

甘肃省2009年统计年鉴 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 一、综合 经济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38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7.50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510.98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373.87亿元,增长11.3%,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88.27亿元,增长20.1%,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231.21亿元,增长15.3%,房地产业增加值101.37亿元,增长7.0%。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2852元,比上年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55:46.33:39.12调整为14.71:44.67:40.62,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66个百分点,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0.16和1.50个百分点。 就业:年末全省就业人员为1488.6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92%。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为413.84万人,增长4.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5%,比上年末提高0.05个百分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9万人,下降6.84%。 物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2.2%。全省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下降1.0%。

全年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9.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下降9.50%,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涨1.45%,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上涨0.22%。 表2:2009年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 二、农业 全年粮食总产量906.2万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夏粮总产341.3万吨,下降2.8%;秋粮总产564.9万吨,增长5.2%。

甘肃最低工资标准2014

甘肃最低工资标准2014 导读:2014年甘肃省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目前甘肃省最低工资标准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20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12.7元);二类地区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14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12.1元)。更多详细内容由为您介绍。 甘肃最低工资标准2014 具体调整为: 一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将从980元/月调整到120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10.3元调整到12.7元; 二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从940元/月调整到114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10元调整到12.1元; 三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从900元/月调整到108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9.5元调整到11.4元; 四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从860元/月调整到1020元/月,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9.1元调整到10.8元。 注意:上述关于甘肃省的最低工资标准是依据2013年4月1日起实施的标准,目前甘肃省仍然按照这个标准执行,而甘肃省2014年目前尚无最新的工资标准出台,如有最新标准出台,将为您及时更新。 甘肃省四类地区划分明细

一类地区(11个县区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兰州新区,嘉峪关市、金川区、肃州区、玉门市和敦煌市。 二类地区(12个县区市):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白银区、平川区,崆峒区,合作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永昌县。 三类地区(24个县区市):秦州区、麦积区,甘州区,凉州区,武都区,西峰区,安定区,临夏市,会宁县、靖远县、景泰县,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夏河县、玛曲县、碌曲县、卓尼县、迭部县、临潭县、舟曲县。 四类地区(41个县区市):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古浪县、民勤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文县、成县、康县、西和县、礼县、徽县、两当县、宕昌县,庆城县、镇原县、宁县、正宁县、合水县、华池县、环县,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开发(beiyong)

北海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从文物旅游事业发展的角度看文物古迹是中化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支撑推动民族信念和民族进步的基石和动力,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探古求知的文物旅游自古有之,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物与旅游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近些年,更是掀起了一股文化旅游潮。人们在欣赏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逐渐热衷于观赏集物质和精神为一体的历史人文景观。 北海是一个文物古迹资源比较丰富是地方,拥有众多的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遗址、遗迹在全市三区一县皆有分布。北海是历史文化名城,要办旅游城市,文物古迹承担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强大优势。然而,由于文物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处理好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 文物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必须以文物的保护为前提,在发展文物旅游事业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它全面准确地揭示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又要抓住机遇,发展旅游经济,对文物合理利用。这样才能上无愧于前人,下流芳泽于后世。 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利用不但不会造成文物的破坏,相反还会促进文物的保护。合理利用文物资源能够收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无论哪种效益,都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措施。这样,“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不矛盾的。对于文物的保护开发,我们既要反对不利用,又要杜绝滥用这两种极端观点与举措。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文物利用和保护的平衡点,这既为文物保护工作搭建平台,又为文物利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 文物旅游事业的非科学发展对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困扰 正如前文所述,文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既可以产生社会效益也可以起到文物保护的作用。但是,日益火爆的旅游业对文物资源出现越来越重的依赖,造成了对文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加速了文物资源的损耗或破坏,突显文物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使文物保护工作遭受阻碍。 (1)文物过度利用,给保护带来紧迫的压力。一些地方利用文物的时候,没有保护计划和措施,对文物只重使用,而不注重保养维护;任由游客对文物随意碰触攀折踩踏,而只有当明显的损坏甚至毁灭性的破坏出现时才加以注意。特别是一些世界文化遗产地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无限量地接待游客,使有些文物景点游客的接待量超负荷而使文物产生不能承受之压力,而且一年365天全天候开放,没有给文物喘息休养的机会。 (2)在文物保护单位附近随意兴建旅游附属设施,既破坏了文物景点所在地的整体环境,也增大了文物受损的可能性。例如一些地方的使用部门为了增加效益,在文物遗址周围过分开设旅游附属设施,有的甚至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违章建造游览项目和经商摊点,增加了文物受损的可能性。 (3)文物保护单位的权属模糊而使文物得不到较好保护。许多文物景点分布在由非文物部门管理经营的旅游景区内,管理权与监护权,使用权与维修权脱节,利益与义务分离,致使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更有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权和经营权出租、转让或将文物保护单位与旅游企业捆绑上市,致使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如山东曲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府、孔庙等连续发生严重的文物毁坏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对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3 实现文物旅游事业的科学发展,寻求发展与保护利用的最佳契合点 文物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已成为保护和利用文物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文物旅游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是文物保护与文物旅游之间的协调发展。文物保护工作做得好,才能为拉动旅游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样为文物保护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

要到甘肃兰州最多也只需4个小时(最新)

家乡的变化征文 活动背景 自建国六十周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的生产劳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加大,使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同时使广大学子的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近几年来,村村通工程的实现,加快了农村文化、生活和物质水平的提高。 活动目的 为了让来自田野的广大学子回想并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让更多的大学生意识到农村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奉献于“三农”,特启动此次大型征文活动。 活动时间: xx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 活动地点: 中州大学校广场 活动名称: 农村学子的眼光——家乡的变化 各部职责: 为了使活动更顺利的举行,特详细说明各部门分工: 策划部: 负责书写策划书。为了让本次活动取得更好,更有影响力的效果,要书写明了,清晰,策划分工仔细的方案,按时交到秘书部。 宣传部: 负责制作、张贴海报。要宣传到校内和校外附近的每一处。3月15日之前务必完成宣传工作,并负责借一些工具,如相机、音响等。 秘书部:

仔细审核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活动中的记录。负责拍摄照片。活动结束后认真整理活动过程,做出总结,并存档。 外联部: 做好活动前的外联工作,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接待询问的每一位同学,记录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 组织部: 负责活动中的一切用具,搞好活动秩序,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早防范处理,制定好应急预案,活动后整理所有工具。 学习交流部: 保持活动的优势,从活动中总结经验,用比较专业的知识看待本次活动,给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活动经费: mp3:1×100元=100元 u盘:3×60元=180元 小音响:5×30元=150元 笔记本:10×2元=20元 纪念品若干: 30元 荣誉证书若干: 30元 其它: 30元 总计: 540元 备注: 参加活动的每一位会员都要穿戴整齐,举止文明,按要求佩戴会员证,礼貌待人,认证完成协会交与的各项工作。如有急事须向部长请假,报会长或组织部长批准后方可离去 我今年九岁,从小在家乡长大,这么多年来,家乡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杨昌宏 (河西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全国总体相比,还显得相对落后。对我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思路,将使旅游业成为甘肃大开发中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甘肃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甘肃开发旅游业“瓶颈”对策 甘肃省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尽管甘肃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差距还很大。旅游业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区的地位不相称,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这与甘肃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与东部地区相比,由于历史和生态的原因,导致甘肃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恶劣,并造成了地广人稀、内部市场需求规模小,制约了投资和生产性投入及投资市场的形成,并进一步造成了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足,社会进步发育程度不高,相对封闭,科技文化水平明显低下,人才外流;市场经济不发达;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可以说,甘肃优势明显,劣势也明显,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还会相互转化。因此,必须坚持辩证法,全面地辨证地评价甘肃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地指导甘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 (一)观念不到位,资源本底不清是根本的制约因子 甘肃旅游业总体尚处于后进状态,其根本原因还是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和限制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甘肃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旅游意识在根本上长期制约了甘肃旅游业的大发展。 甘肃各级领导干部对旅游业的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不少部门和地区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政策措施’财政收入和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一项经济产业去培养,而是热衷于办工厂、开矿山。因此,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作为一项经济产业的形象不鲜明,资金投入不足,各相关产业、行业和部门与旅游业发展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乏力。 旅游意识不强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甘肃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迟缓,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就目前而论,甘肃旅游资源开发量还不到位。旅游投入低,缺乏`有计划、系统的旅游开发建设。很多景区仅仅是设门售票,没有进行基本层次的观光游览,这种状况实际上是对甘肃旅游资源的浪费。此外,从业人员主动发现市场,开发市场的观念淡薄,地方保护主义意识很强。 明确旅游业的地位,这虽是旅游发展中的第一步,但却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多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政府和企业对旅游业的态度影响程度的多少,因而对其后的各项工作均有深远影响。如果缺乏强烈的发展旅游意识和产业观念,发展旅游业要取得成功难度很大。 此外,对甘肃旅游资源的不清楚,也进一步限制了甘肃旅游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对甘肃的旅游资源缺乏全面系统的普查和评价,对整个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范围、自然环境、开发价格、客源前景都还没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统计和分析、因而不利甘肃旅游资源的国内外比较和综合评价,也不能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资源观上的浅层次,使得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长期受到忽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经验做法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经验做法 区文化委牢牢把握“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的合理利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一、把握重点,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 我区文物数量多、等级高、分布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9处,还有多处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另有地下文物埋藏区4片(金顶街、XX、鲁谷、老山),历史文化保护区1个(模式口)。 (一)“五纳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建立了文物工作协调机制、联合执法机制。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二)更新“三防”设施,提高文物安全保护能力。针对法海寺防雷和承恩寺安防消防防雷设施落后等实际情况,将投资1400万元对法海寺和承恩寺实施升级改造工程,立项请示已报市文物局,预计在2018年完成。投资200余万元实施慈善寺消防工程,建设正在有序进行。下一步将对其他文物单位进行梳理,

按照轻重缓急加装“三防”设施,并通过区政府协调联网对文物单位进行有效监控。 (三)完善预案,及时有效处置各类问题。按照总则、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案件事故的响应程序、应急保障、应急结束、善后与恢复、附则等8个方面完善应急预案,落实安全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工。制定了《XX区文物系统各级各类人员处置案件事故应急响应程序》,严防水、火、电、油、气及盗窃、施工等给文物带来的安全隐患。 (四)加大执法力度,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各文保单位重要节点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认真研究梳理在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列出整改措施,立行立改。文物行政执法人员在排查的基础上,积极与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打击文物违法行为。 二、突出亮点,提升文物科学利用水平 (一)依托三条古道打造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六张名片。立足永定河古河道、模式口古商道、西山古香道及八大处、模式口、永定河、XX、八宝山五片文物集中分布区,深入挖掘京西独有的文化百态和文化底蕴,打造八大处传统文化名片、模式口历史文化名片、永定河生态文化名片、首钢工业文化名片、八宝山红色文化名片、创新及冬奥文化名片。

甘肃地质地貌地震概况

甘肃省工程地质、地貌、地势等图 地层本省地层发育齐全,除太古界地层外,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元古界和古生界广布山区。主要为火山岩――类复理石建造,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岩。中生界分布全省基岩区,以碎屑岩、含煤碎屑岩为主。第三系分布山间盆地和山麓地带,以碎屑岩、泥岩为主。第四系遍布全省,具有多种成因的松散堆积物。全省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时代的构造岩浆区,祁连山为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区;北山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区;西秦岭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区。构造省内地质构造复杂,形成很多不同类型的构造体系。现将厘定的构造体系简述如下:(一)巨型纬向构造体系:l?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横贯于我省北山区。由山地与其相间的山前或山间盆地构成。贯穿北山地区所有新老地层;2?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体系贯穿本省南部徽成盆地以西的西秦岭地区。具有悠久的生成发展历史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并卷入新生的构造体系之中。(二)经向构造体系:由南北向压性形迹组成,位于贺兰褶皱带南端。因被后期祁吕系构造迭加复合而成其为脊柱部分。(三)河西构造体系: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东半部。由相间排列的隆起、拗陷和活动断裂构成,是地震活跃区。(四)山字型构造体系:1?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展布省内的是祁吕系弧形褶皱带西翼、脊柱与马蹄形盾地的一部分;2.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它的主体是在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挽近继续活动,地震活跃。(五)陇西旋卷构造体系:展布于阿宁盾地中,是中生代后发展起来的,挽近活动较强,是重要控震构造之一。岩土体类型的主要特征(一)岩体类型岩浆岩建造:主要分布在北山区,次为祁连山区和西秦岭区。侵入时代齐全。岩性复杂,以花岗岩类为主,次为闪长岩类及辉长岩类等。火山熔岩以流纹岩、安山岩为主。结构呈整体块状,新鲜岩石致密坚硬。变质岩建造:分布广泛,’由元古界、下古生界组成。岩石多呈块状或中厚层状――薄层状结构,质地坚硬,力学强度较高,抗风化能力强。砂岩、板岩、灰岩、页岩,呈薄层状或页片状结构,力学性质复杂而多变。碎屑岩建造:出露广泛,由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组成。砾岩、砂岩强度较高。泥岩类、页岩、煤层是软弱地层。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分布于西秦岭南带。灰岩所夹泥岩、页岩是软弱层。(二)土体类型1.砾质土:广泛分布在祁连山与北山山前地带,是河西走廊第四纪主要沉积类型。由卵石、砾石和砂组成。2.沙性土:断续分布于河西走廊西、北部。由风成沙组成。3.粘性土:分布于河西走廊各绿洲平原和各地河谷平原上部。岩性有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等。本省中东部黄土高原是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分布区,易造成地基沉陷。4.特殊土:特殊土中的淤泥质土、盐渍土和冻土分布偏辟而少,相当时期内不会开发利用。(三)工程地质区主要特征1.阿尼玛卿山~西秦岭工程地质区:位于本省南部。呈高原山地地貌,间有中新生代断裂型盆地。挽近活动断裂发育。天水~武都地震带纵贯中东部。沿白龙江中游及武都以北地区泥石流、滑坡十分发育。2.陇西、陇东黄土高原工程地质区:黄土广厚,水系发育,地表破碎,将黄土高原侵蚀成多种地貌类型,滑坡、泥石流发育,水土流失严重。陇西黄土高原构造复杂,挽近断裂仍有活动,地处天水一兰州地震带。陇东黄土高原表层构造不发育,是长期稳定地块。3.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工程地质区:由一系列呈多字型排列的复式褶皱和压性、压扭性断裂带和间夹的中新生代槽地组成。区内西北向活动断裂是主要控震断裂。4.河西走廊平原工程地质区:是燕山运动发育成熟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大型盆地。第四纪堆积物巨厚,表层断裂不发育。5.走廊北山工程地质区:位于甘肃西北部的北山地区。基岩风化剥蚀强烈,地块相当稳定。? 甘肃省地貌类型图地貌是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由内外营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陆地表面的不同形态。以内营力为根据,甘肃省地貌可分为平原、高原与台地、丘陵和山地四种基本形态。而各种外营力因蚀积程度的不同,将各种较小的形态迭加于这四种基本形态之上,这就

甘肃省旅游资源及投资发展环境介绍

前言 甘肃省旅游资源及投资发展环境介绍 甘肃省旅游 甘肃简称“甘”或“陇”,是取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区,包括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的广大范围;地形狭长,两头稍大,中间细长,犹如一柄“如意”镶嵌在中国版图之中;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与内蒙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最窄处仅25公里,海拔最低500米,最高近5000米,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全省辖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2008年底总人口为2628.12万人,有汉,回,藏,蒙古,裕固,东乡,保安等4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为甘肃特有的民族。甘肃是华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自古以来商贾云集,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悠久的历史赋予了甘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灿烂的文化瑰宝。 ●丰富的旅游资源 甘肃地域广阔,地貌类型齐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风情浓郁。与其它省区相比,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种类齐全,品位较高,地域特色明显;自然风光、古代文化遗迹、当代民俗风情,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被誉为丝绸之路旅游的黄金路段。石窟寺庙、长城关隘、塔碑楼阁、古城遗址,让人产生不尽的遐想;黄土高坡、大漠戈壁、冰川雪山,以及裕固、回、藏等少数民族风情,更使人流连忘返。按旅游活动主题,甘肃的旅游资源可概括为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俗甘肃、现代甘肃四个方面和20个基本类型,是甘肃向外界重点宣传推介的“精品旅游,多彩甘肃”的主要内容。到甘肃来,将会让您实现“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的梦想。 文化甘肃在甘肃这块土地上,曾经历了伏羲文化的启蒙,周文化和先秦文化的提升和拓展,秦汉文化、长城文化和三国文化的洗礼,大唐文化的熏陶,东西文化的汇聚和近代文明的传播,为甘肃的历史增添了迷人的色彩。甘肃是古代东西方联系的纽带,汉唐以来就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散布在丝绸之路甘肃沿线的著名文物古迹有莫高窟、玉门关、阳关、榆林窟、锁阳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张掖大佛寺、马蹄寺、武威文庙、雷台汉墓、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平凉崆峒山、夏河拉卜楞寺等品位极高、价值极大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文物大省、石窟之乡。 山水甘肃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形狭长、气候多样,有八个气候类型区,植被种类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学家认为,甘肃是最丰富的地质和地表特征博物馆,从旅游角度分析,这些地貌特征都极具观赏性和开发价值,甘肃不仅有面积广大的戈壁沙漠、黄土高原、草原森林、世界上距城市最近的冰川雪山,而且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武都万象洞;丹霞地貌,如永靖黄河三峡、景泰石林、兰州天斧沙宫;雅丹地貌,如敦煌的魔鬼城,以及甘肃南部数以百计的绿色峡谷群。多种地貌类型使甘肃的山水风光旅游产品具有了选择的多样性。

甘肃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内容提要:甘肃省地域广阔,民族风情浓郁,山川自然风光独特,历史 人文景观悠远,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来看旅游业发展比较快,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和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通过纵横向比较来看,甘肃的旅游业在时段和结构上发展还不够平衡,表现出起步低,发展慢,总量小的特点。 关键词:甘肃旅游业;比较;建议 一、2010年甘肃旅游业快速发展 2011年,是全省旅游行业化挑战为机遇、率先复苏增长的一年。面对一系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巨大冲击,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为3393.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3%,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25.2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92.77亿元,增长40.2%,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29个百分点,相当于全省GDP的5.7%。2011-12-14年全省在建旅游项目共计368个,项目投资总额84.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44.55亿元,招商引资39.65亿元。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省已完成投资28.4亿元,完成投资额的33.7%。 旅游产品开发成效显著。从2009年开始,旅游产品开发战略由原来的同时培育六大产品调整为重点实施“221”品牌带动战略。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形成了甘肃丝绸之路全景游与南部藏回风情草原风光游两大特色旅游干线,陇东黄土风情红色之旅线和陇南生态旅游线日渐繁荣,以兰州为中心的一小时系列休闲观光旅游圈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好市场效益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等高中端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开发也有新的收获,在2009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甘肃省一举夺得1项金奖和4项铜奖,并荣获“最佳组织奖”、“最佳展台奖”,是全国获得奖项最多的省之一,也是西北省区唯一获得金奖的省。 二、纵横向比较 (一)纵向比较 1.甘肃旅游业20年的发展情况 1990-2010年,甘肃省入境旅游经历了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快速回落—恢复—快速发展—回落的运行轨迹。1990—1996年稳步增长,1996年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0.45万人次和1938万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2倍和1.4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1.3%和15.78%;1997—2002年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分别比1996年增长1.27倍和1.8倍;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入境旅游受到严重冲击,快速回落到接近1996年的水平;2004年开始了恢复性增长,2007年达到入境游的历史最高点,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达到33.12万人次和7021.05万美元;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快速回落,2009年回落到接近于1990年的水平。 1990—2010年的20年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游意愿不断增强,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发展旅游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黄金周长假制度的实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旅游热情,从而使全省国内旅游形成了从稳步发展到快速增长的运行过程。1990—2004年为稳步发展阶段,2004年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达到949.6万人次和51.62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5倍和44.7

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是我县建设城乡统筹的生态经济示县的重要软实力。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安排,3月中旬至4月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教科文卫工委、县文化委、文管所、文化馆等单位负责人和部分县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到文化委、县博物馆、非遗馆、三峡文博园等部门和展馆,凤鸣镇氏宗祠、耀灵鸣凤书院、盐大路、清水孟伉故居、云安古镇、老县城遗址、旧县坪遗址、谭佑铭故居、程德全故居等文化遗址考察调研,听取相关部门、人大代表、社会文化人士等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与此同时,调研组到渝中区、巫山县、忠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文物大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其他文物点1196处。**年完成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及审核工作,普查全县可移动文物数量23**8件套。**年4月,顺利通过市级专

家对**县“一普”数据的抽查审核工作,成为市首家通过抽查的收藏单位。 (一)文化遗产保护措施逐渐规。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年,国务院和市分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17号、渝府发[**]26号),对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县在**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府发〔**〕57号),编辑出版了《**文物概览》。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和三峡移民迁建中,兼顾了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典型代表就是飞庙和三峡文物园的异地搬迁保护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重点文物修缮工作初见成效。目前,我县已纳入三峡后续自然文化遗产板块立项的三峡后续项目资金2亿元、国保单位专项到位资金3200万元。博物馆收藏文物套件2万余件,标本10万余件。氏宗祠抢险排危工程和消防工程,已于今年3月通过终验;完成下岩寺搬迁复制工程;温家祠堂、程家祠堂修缮和保护将在今年完成;云安盐业生态文化保护建设项目正在规划申报中,盘石城大遗址保护项目与三峡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基地目前已启动前期遗址考古,成为最先启动的库区自然文化遗产重大项目。同时,针对文物行为加大了文物执法督察力度,坚决查处各类文物案

甘肃2010年国民经济--甘肃发展年鉴2010

农业 【综述】2009年,全省各级农牧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广关键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经济整体运行平稳。全年粮食总产突破900万吨,达到906万吨,增加18万吨,连续6年保持在800万吨以上;畜牧业生产总体向好,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134万吨,比上年增长5.8%;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2万吨,比上年增长2.6%;农业机械化加快推进,全年农机总动力达178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6%。 【强农惠农政策】全省“四项”补贴资金达22.09亿元,比上年增加4.73亿 元。其中,粮食直补2.55亿元,与上 年基本持平;良种补贴2.41亿元,增 加1.6亿元,对小麦、玉米、水稻、棉 花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农资综合补贴 14.83亿元,增加1.93亿元;农机具购 置补贴2.3亿元,增加1.2亿元;马铃 薯良种补贴4000万元,增加3500万元。 中央和省财政安排1.6亿元,在20个 县启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 政奖补试点。落实农业基本建设资金 10亿元,农业重点产业扶持资金5.14 亿元,支持农村沼气、动物防疫、农产 品质量安全等基本建设和重点产业开 发,进一步改善了农业基本条件,促进 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重大技术推广】大力推广全膜双 垄沟播技术,旱作农业取得重大进展, 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692 万亩,新增403万亩。加上一膜两年用 的66万亩,全省总规模达到758万亩, 增产粮食超过12亿斤。推广农业关键 技术,完成测土配方施肥2783万亩、 灌区农田节水78万亩;完成黄牛冻配 改良78万头、绵羊人工授精杂交改良 350万只;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场) 1000个,新建、改建节能日光温室20 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示范85万亩, 完成苹果套袋和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 示范推广50万亩;加大秸秆开发利用 力度,牛羊大县秸秆利用率比上年提高 10个百分点。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省特色优 势作物面积达到2582万亩,比上年增 加82万亩。新建马铃薯脱毒原种生产 基地5000亩,新增种薯贮藏能力11.6国民经济 - 96 -

甘肃最富的县和最穷的县

甘肃最富的县和最穷的县 1、酒泉肃北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南北两侧,县域分南山和北山两个不相连的区域,总面积66748平方公里,周边与一个国家、三个省(区)三个县市接壤。下辖2个镇、2个乡,总人口11741人(2012年),其中蒙古族4446人,占37.9%。肃北县夜景肃北县概况肃北县有天然草场4676万亩,主要饲养绒山羊、牦牛、骆驼等牲畜,另有少量耕地;煤炭、黄金、铁矿及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采矿业为肃北县经济支柱。201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62亿元。面积66748平方公里,人口11741人(2012年)。人均GDP达到16万多,县级中省内排第一。肃北县一瞥旅游景点党河峡谷南北长约120公里,地势险峻,河床下切,谷深15—60米,水流湍急的党河蜿蜒曲折,纵贯其中,上下游落差达200多米,两岸峭壁陡立,造型奇特。峡谷内草木覆盖率60%,平均海拔1930米,气候温和宜人,为夏日避暑佳地。党河峡谷民族风情园透明梦柯冰川(老虎沟12号冰川)位于肃北县祁连山区大雪山北坡老虎沟内,冰川末端海拔4260米,最高峰海拔5483米,属极大陆型双支山谷冰川,有宽大的粒雪积累区,坡度较平缓,冰面坡降为3度到6度,人员容易进入、攀登,粒雪区最大坡度数26度,承受力大、安全性高,没

有雪崩危害。透明梦柯冰川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祁连山西端,青藏高原北缘,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东南部,其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以白唇鹿、野牦牛、藏原羚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保护为主的超大型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 保护区。总面积136万公顷,其中核心区42.16万公顷,缓冲区28万公顷,实验区65.84万公顷。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罗了冰川冻土、高原寒漠、高山草原、河流湿地等自然景观。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临夏积石山县积石山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州西北角小积石山东麓,东南与临夏县接壤,西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毗邻,北与青海省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部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南北宽约33公里,东西长约37公里,总面积909.97平方公里。积石山夜景 积石山概况截至2011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辖4个镇、13个乡,共145个行政村、6个社区、1296个村民小组,面积909.9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5.8万人,有汉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土族等十个民族。2011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GDP)84808万元,较2010年增长15.2%。人均GDP 约3000元左右,县级中省内排倒数第一。积石山一瞥旅游景点积石雄关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关门社,距县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趋于弱化 兰州市旅游业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实力大大提高,已由1986年接待入境旅游者0.5万人次,创汇123.2万美元发展到2006年的5.82万人次,1980万美元。平均发展速度分别为11.3%和11.5%,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06年,兰州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207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54万人次。但是从兰州市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兰州市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弱化,从1999年到2006年,兰州市旅游总收入占兰州市GDP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并且旅游业的发展处于省内中等水平!(见下图) 2.旅游业发展处于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 兰州也属于省会城市,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兰州旅游业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发展的那么快。它没有很好的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导致旅游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间接影响了兰州的经济发展。 (以上部分资料来自百度网)

问卷调查分析: 据调查到2010年,兰州市景区景点共计64处,其中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4处,A级旅游区(点)19处。目前,全市拥有星级旅游饭店53家,旅行社164家,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商店、旅游餐馆等旅游企业共50多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4万多人,间接从事旅游业人数达18万多人。开辟旅游线路50多条,其中精品线路18条,与国内18个旅游城市建立了合作关系。由此看来,兰州的旅游前景还是很广阔的。但从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和“兰州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来看,兰州的旅游业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影响其发展的不足之处,这些也是导致兰州的旅游业房展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的原因。 谈起兰州旅游存在的不足之处,市旅游局副局长练克勤曾说过:“第一个短处是缺少主打项目。兰州是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中心城市,地域文化丰富,有56个景点。但缺少留住游客的主打项目,比如黄河水车是个名品,但规模太小;第二个短处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兰州一些好的景点,许多外地人都不知道,在旅游产品推荐上投入不够;第三个短处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第四个短处是旅游纪念产品雷同,缺乏地方特色;第五个短处是缺少优秀的旅游从业人才。” 其次,兰州还是一个重工业城市,并且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四大行业等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化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硝酸合成橡胶、硅铁、铝、石墨、电机、石油铅机和粗精纺毛呢等产品产量均处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兰州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布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能源电力、医药生物、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市有工业行业40多个,产品品种2万余种,工业精品5000多种。尽管这样,兰州的经济发展却滞后于其他西部城市。原因只有一个,兰州的旅游不发达,知道兰州和了解兰州的人太少,导致兰州旅游业不发达,从而间接的影响了兰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报告

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报告 近年来,县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省文物保护条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各项文物保护措施,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文物工作基本情况 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县位于南部,总面积为2993平方公里。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建县至今2200多年,东晋以来,县治州城,为历代郡府所在地,也是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县设19个乡镇276个行政村,人口64万。县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革命斗争中,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地上文物和地下文物丰厚,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县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齐放,是“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 1、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较大 我县境内已普查出不可移动文物474处,有各级已公布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4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大宝光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市级文物登记保护单位4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留下的革命旧址、旧居、故居24处。 2、馆藏珍贵文物种类繁多 馆藏文物有130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十件,二级文物20组件,三级文物261件,一般文物1024件,收集展览展示的客家文物达20000余件。 3、文物保护机构 县文广局为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有客家博物院和县博物馆两个文保单位。客家博物院是全面展示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陈列客家文物的博物馆;县博物馆是管理保护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文保单位。 二、全县文物保护工作主要成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