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医学与哲学2003年3月第24卷第3期总第262期.

医学与哲学2003年3月第24卷第3期总第262期.

医学与哲学2003年3月第24卷第3期总第262期.
医学与哲学2003年3月第24卷第3期总第262期.

医学与哲学2003年3月第24卷第3期总第262期

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

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建议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

中图分类号:R—02lR—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0772(2003)03—000l—03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医学高新技术引发的社会、伦理、法律问题日益增多;由于医疗诊治手段日益高技术化,医患间的直接交流与沟通急剧减少;以追求特异性诊断和治疗为目标的现代医学在对付慢性病、老年病方面成效受限;医疗保健服务市场化取向的提升和医疗费用大幅上涨;以及病人权益意识的增强,医疗保健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其本质为“人性化的医疗”,是奠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学问。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医学教育中,只侧重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之人文精神的培育,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其结果是医疗逐渐远离对人和生命的关爱,医患关系疏离,医疗资源浪费,医疗纠纷增加,医疗费用高涨,医师人格地位低落,医源性疾病盛行,单一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久久未能纠正。有鉴于此,世界各国在医学院校普遍加强了人文社会医学的教学与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在人文社会医学的教学、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也有所改进,但成效不大,仍严重不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l 重视人文社会医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1.1 人文社会医学是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同医学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群,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重要方面。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和病人的必修课程,是全面掌握现代医学、克服生物医学模式缺陷与不足的迫切需要。

1.2 为加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建设,必须从(高教专业目录)的修订开始,给予人文社会医学及类似的交叉学科以明确的地位。

1.3 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人文社会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课题规划与经费投入,并重点扶持一批人文社会医学硕士、博士点和基地建设。

1.4 确定人文社会医学的核心课程,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并开设人文学科辅修专业;在医学硕士中试办医学人文学第二学位课程;在博士生教育中增设相应的课程。其他医学院校也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改善这方面的教学状况。

2明确规划人文社会医学核心课程与体系

2.1 更新观念,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形成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医学保健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医学基础并重的新教育体制。各类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以保证加强人文社会医学教学之实施。

2.2 本科必修的人文社会医学核心课程应包括: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医学概论、医学社会学、医学语言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等7门课程。此外,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在多数医学院校已列入医学基础类课程,如末列入,该课程应作为必修的人文社会医学课程。

2.3 设置医学人文社会医学辅修专业(本科生)和第二学位课程(硕士生)。目前国内已开设的医学人文社会医学辅修专业有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医药市场营销、医学创新等,应

逐渐增设一批其他的专业。同时,设置若干较成熟的二、三级学科作为硕士教育专业,培养相应的硕士研究生。

2.4 倡导博士双学位教育。应借鉴国际经验,试行双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加哲学博士(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已经开始倡导博士双学位制度),同时鼓励和倡导医学博士生导师应具有双博士学位,以加快同国际接轨。课程设置方面建议增加专门的科学技术哲学和哲学论文答辩,并要求答辩的论文能在相应的学科学术刊物上发表。

2.5 重视人文社会医学教材建设。建议教育部委托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或国内对某一学科有造诣的学者领头,分别编写一批反映时代精神的医学人文社会医学的教材;同时组织力量翻译一批国外较好的教材读物和影响较大的著作。

2.6 鉴于现有学制的学时有限,人文社会医学的课程设置需要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些人文社会医学的教育可以通过选修、课外专题讲座、课外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子以补充。

3 在全国范围内评估并建设一批人文社会医学重点学科与基地,重视师资培养,加强医学人文社会医学的研究

3.1 在有实力的综合院校或其他院校组建人文社会医学学科研究基地,通过人文医学师资的重组和人文医学硕士、博士点的建立,逐步聚集、造就一批人文社会医学的学术人才,促成一批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使之发挥对国内人文社会医学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孵化器的作用。

3.2 造就一批人文社会医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担负全国人文社会医学师资队伍的接训任务。有关主管部门和医学院校要把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文社会医学专家同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医学技术专家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人文社会医学的学科带头人和师资队伍的质量,也应纳入医学院校师资评估的内容。

3.3 开展人文社会医学课题研究,建议教育部、卫生部组建相关的专家组,对人文社会医学的重要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公开招标,立项研究。同时鼓励高等医学院校自主组织或相互合作组织相关课题的研究,多种途径争取研究经费。

3.4 建立人文社会医学研究成果奖励制度,定期表彰优秀成果。建议各级政府表彰科技成果时包含表彰社会人文医学方面的成果。

4 在专业教学、特别是临床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

4.1 在临床学科及相邻近的专业教学中,应增加伦理、社会、法制教学的内容。医学伦理学的自主、知情同意、不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临床各科教学中,特别是某些伦理争议大的检查、手术和技术,应启发、引导学生作出合理的伦理选择。

4.2 在相关的专业教科书中,应相应增加生殖伦理、基因伦理、优生伦理、胚胎干细胞研究与克隆人伦理、危重病人救治伦理、移植伦理、健康伦理的篇章,引导学生更合理地使用这些新技术,防止伤害人和危害社会的事件发生。

4.3 在前期的基础课程学习和临床实习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医学生与社会和病人接触,如社区医疗实习、社区调查、危重病人照顾(宁养病人的定期看望)等,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增进对病人的情感。

4.4 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是保证有病能就医、实现人人享有保健的重要条件。在临床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市场与保健服务的关系,在选择治疗方案中,不仅要考虑疗效的好坏,同时也要考虑经济耗费的多少,有利于促进人人享有保健目标的落实,以体现对病人的关爱。

4.5 鉴于目前大多数临床医师对新的医学模式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及重要性缺乏深刻的了解,建议有关部门或相关学会为他们举办一些学习班或研讨会,探讨改善专业教科书及专业教学这方面的缺陷与不足。

5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与氛围

5.1 学校的人文环境、氛围与医师素质的培养密切相联,良好的人文环境常有助于人文教育的推进和人文素质的提升。

5.2 教师、学生、附属医院、社区、制度是营造学校人文环境的重要因素,学校人文环境的营造必须予以全盘考虑和安排,其中特别是教师的人文修养更为重要。

5.3 营造校园的人文环境。诸如关爱人、关爱生命的标语与警示,中国与世界历代名医的光辉传统与业迹的展示,社会对医学与医生期盼信息的沟通等,都十分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薰陶与净化。

5.4 广泛开展各种促进人文精神的课外学生社团活动。诸如学生志愿者对危重病人的援助、高年资学生的义诊、社区服务、对农村卫生情况的考察等,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培养个人内涵,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增进对病人及生命的关爱,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6加强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

6.1 建议有条件的院校选派外语水平较高的相关教师,出国访问或进修。也可针对我国一些较薄弱的学科,邀请有专长的专家来国内讲学。

6.2 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互派或共同培养研究生。

6。3 与国外相关的院校、组织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或者主动承担国际组织的研究任务。6.4 与国外有关院校或其他单位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培训班,开展人文社会医学的国际学术交流。

收稿日期:2003-02-23

(责任编辑:赵明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