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管理3

公共管理3

公共管理3
公共管理3

四、简答题:

1. 真正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行政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

这一时期,不仅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任务日愈繁重,而且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也带来一系列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缓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政府开始转变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进而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公共生活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从理论上指导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使政府能够更好履行其职能和完成其使命。于是,行政学便应运而生。

正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才促成了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

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也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2. 威尔逊的行政学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论证了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

明确了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

揭示了行政管理的本质;

说明了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

提出了其行政学研究方法论;

提出了其人事行政思想;

提出了其行政监督思想。

3. 古德诺主张如何使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

答: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重要基础。

行政的适度集权化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必要途径。

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节。

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

4.韦伯对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行何种诠释?

答:韦伯认为有三种合法的权威,由此出现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即:“神秘化组织”、“传统组织”和“合理化-合法化组织”。其中每一种组织形态都意味着其独特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体制。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组织都可以是三种组织形态的结合。“神秘化组织”行使权威的方式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这种组织内在的基础并不稳固,常常会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

“传统组织”行使命令和权威的基础是先例和惯例。存在着两种组织形式:“世袭制”和“封建制”。这种组织类型的权威明显具有世袭性、封建性和绝对性的特点。

“合理化-合法化组织”行使权威的基础是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是由于有了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韦伯把它看作是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制度。称之为合理化的制度,是因为它被专门用来作为实现某些既定目标的手段;同时,称之为合法化的制度,是因为在此类组织中有着一系列规则和程序,一定的时候在组织中担负一定职务的组织成员则必须依据相应的规则和程序去行使其权威。韦伯用“官僚制”一词来称呼这种组织,认为只有这种与合理合法权威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才是“理想的官僚制”。

5.韦伯所谓“官僚制”有何基本特征?

答:韦伯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合理的分工;

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

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

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6.简述泰勒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它主要体现在其计件工资方案中,其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把定额的制定从以估计和经验为基础改变为以科学为基础;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其定额而采取不同的工资率;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7.法约尔是如何对管理定义的?

答:法约尔对于管理的定义是通过将经营与管理进行比较并对管理活动的要素分析来揭示的。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的意思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一个目标,根据具体情况,经营可以指船长驾驶一只船、经理经营一个企业或政府首脑管理一个国家。在他看来,“经营”包括六种活动,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而作为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管理”则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要素构成,“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将管理定义为这五个要素正是法约尔最主要的贡献之一。

8.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基本内容?

答: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他根据自己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经验概括出的管理的14条原则,包括: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9.怀特系统化的行政学理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明确了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在行政环境思想方面,探讨了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科技环境与公共行政的关系等问题;在行政组织思想方面,探讨了行政组织的核心问题——行政组织体制、行政责任与权力的分配、权责分配的措施和方法、优良行政组织的标准等问题;在行政协调思想方面,提出了精简机构、设置行政协调机关、通过精密的协调来获得较好的协调结果、行政首长的裁定就是最后的决定等主张,还提出了协调的原则;在人事行政思想方面,探讨了人才选拔、职位分类一分级与工资的制定、职务的晋升等问题;在行政伦理思想方面,探讨了官纪的本质及其重要性、败坏官纪的因素、官纪的基础、良好官纪的标志等问题;在行政法规思想方面,探讨了政策与法规和法律之间的关系、行政条例制定权的范围、限度、保障与其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等;在行政监督思想方面,探讨了行政监督的必要性、立法监督的职责与方法、司法监督等问题。

10.什么是行政协调?怀特认为应如何解决行政协调问题?

答:行政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的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管理行为,它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怀特主张:

首先,应该精简机构,减少协调工作的数量和难度。

其次,应该设置行政协调机关。

第三,要通过精密的协调来获得较好的协调结果,进而提高行政效率。

第四,在协调过程中,行政首长的裁定就是最后的决定。

最后,明确协调的原则,即“对任何事件均由主管会制定完整的政策,用以领导相关的各部。规划这种政策是附设专门的协调委员会.....各部有专人参加……形成联合规划中之一协调部分。应用这种方策,可使各部在独立行动中,获得合作的行政效能”。

素。

11.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当私人行为证明不符合公共利益时政府应通过行动在社会中扮演一种积极角色。应尽可能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因为计划是所有公共事业的一个基本要素。

2)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都应提出政策建议和执行政策,与此同时,立法部门则只应承担批准行政建议或否决行政建议的职责。3)在行政部门内,行政首长应通过更为有力的层级控制、改进参谋机构的支持、合并行政科室以及减少州级政府和地方政府民选官员的人数来增强实力。

4)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应就其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尤其是,联帮政府应承认州和地方的问题具有全国性,因此联邦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扮演一种领导角色。

5)行政官员必然要涉及到政治和政策问题,而且行政理论应重新加以阐述以便在各项行政职能中充分利用职业专长。

6)应运用科学方法来发现能够用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一般性行政原则。

7)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应在组织内部通过权威机构和建立与发展统一目标亚非拉对其行政分支组织进行内部整合。

12.厄威克认为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是什么?

答:在厄威克看来,下列原则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目标原则;

人员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原则;

单头领导的原则;

“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共存的原则;

“授权原则”;

“责权相符原则”;

明确性原则;

“控制幅度原则”。

13.巴纳德有关权威的诠释与以往的权威概念有何不同?

答:以往的权威概念大多都是建立在某种等级系列或组织地位的权力之上的,其来源在于权威者或发布命令的人,而巴纳德则给权威以一种自下而上的解释。他说:“权威是正式组织中信息交流(命令)的一种性质,通过它的被接受,组织的贡献者或‘成员’支配自己所贡献的行为,即支配或决定什么是要对组织做的事,什么是不对组织做的事。”他认为权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或个人方面,把命令作为有权威的来接受;二是客体方面,命令被接受的性质。巴纳德明确指出应当从组织成员是否接受一项命令、指示或建议的角度去看待权威。他认为,当一个组织成员接受了另一个组织成员的指示或建议时,他们之间就发生了权威关系;反之,当我们说到两个人之间有权威关系时,就意味着其中一个人接受了另一个人的指示或建议。

14.巴纳德认为,管理者要想有效利用权威,必须做到什么?

答:巴纳德就组织中的正式权威关系指出,管理者要想有效利用权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持久努力:

(1)激励组织成员,从内心角度扩大接受范围。

(2)设法培养良好的团体态度,作为保证服从性的一种约束力。

(3)以组织目标为准作出决策,放弃“个人人格”,也就是要出以公心,对组织负责。

(4)建立和改善信息交流渠道,使之能够准确、及时地传递必要的信息---指示、情报和建议等。

(5)不要仅依赖职权,要把职权和才能、威信结合起来。

15.西蒙如何看待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别?

答:西蒙认为从决策与执行的观点来区分政治与行政并不妥当,因为行政也必须作决策。

西蒙是从价值与事实的区分以及决策理论的观点来看待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别的。

关于判断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不同的,即前者是基于人的主观价值,而后者则是基于客观的、实证的真实性。基于这种观点,西蒙提出了下列区分政策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原则:

(1)一个决策问题是应该交给立法机关还是应该交给行政机关,这取决于其中所含的事实问题和价值(伦理)问题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关于事实问题的纷争程度。

(2)行政机关的价值判断必须反映社会价值,当价值判断有争议时,则行政机关对这种价值判断必须向立法机关负完全责任,也就是说,立法机关对这种价值判断保留控制权。

以上区分原则并非将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区分等同于价值与事实的区分,但是它与价值-事实的区分有着密切关系。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都包括价值与事实这两种因素,但是,就政策问题而言,价值因素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衡量决策正确与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立法人员的主观价值;而对于行政问题来说,事实因素则在其中占居着重要地位,所涉及的价值问题主要是反映社会价值,所以衡量其决策正确与否的标准主要在于客观、实证的真实性。

西蒙的这种政策(政治)与行政区分说,其目的并不在于作为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职权的区分准则,而是在于区分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性质,从而确定行政学或行政行为的研究对象。

16.西蒙怎样区分行政决策的类型与技术?

答:西蒙依据组织活动的类型和决策所采用的技术不同将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种类型。

西蒙认为,一个组织的全部活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重复出现的例行活动,另一类是尽管不是重复出现且不能用对待例行公事的办法来加以处理但却往往又比较重要的非例行活动。有关前一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并且有一定的结构,所以,这类决策可以建立一定的程序,当这在活动重复出现时予以应用,不必每次都做新决策,这类决策因而被称之为程序化决策;而关于后一类活动的决策是新出现的且不能程序化,所以这类决策被称之为非程序化决策。针对上述两类不同的决策,西蒙分别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阐述了它们各自所使用的决策技术。西蒙认为,就程序化决策技术而言,程序联合经营决策的传统技术包括由组织成员的实际知识、习惯性技能和操作规程等集体记忆构成的习惯,与习惯紧密相关的标准操作程序以及在标准操作规程之上的组织结构;而程序化决策的现代技术则包括运筹学,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整体规划,博弈论,决策论,排队论,概率论等数学工具以及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等电子数据处理技术。至于非程序化决策技术,西蒙认为,人们在进行非程序化决策时通常所采用的传统技术是“判断”,而判断是通过某种不确定的方式由经验,直觉和洞察力来决定的,当围绕着一个重大难题进行非程序化决策时,或者说,当进行一项将会产生极为深远影响的决定性决策时,能常需要决策者发挥创造性。但在西蒙看来,非程序化决策所依靠的这些技术的心理过程至今尚很少为人们所了解,所以有关非程序化决策的理论也就显得比较空洞,不过,这类决策可以通过某种有条理的思考以及对管理人员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来加以改进。关于非程序化决策的现代技术,西蒙指出,如同程序化决策的技术一样,非程序化决策的现代技术也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这场技术革命主要表现在探索式解题技术的应用,其中包括决策者的培训和探索式计算机程序的编制。

17.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在林德布洛姆看来,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按部就班原则;

积小变为大变原则;

稳中求变原则。

18.麦格雷戈的Y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Y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为了经济上的目的,管理部门应该负责把生产企业的要素---资金,材料,设备,人员---组织起来。

(2)人们并“不是”生来就对组织上的需要采取消极或抵制态度,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是由于他们在组织中的经历和遭遇所造成的。

(3)人们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应用体力和脑力来从事工作,对于人们来说,正如游乐和休息一样,是自然的。当依赖于可控制的条件时,工作可成为满意的源泉(自愿从事工作),也可以成为惩罚的源泉(尽可能避免工作)。

(4)外来的控制和惩罚的威胁并不是促进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人们对自己所参与制定的目标,能够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5)对目标的参与是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的。这些报酬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它们能够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

(6)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不仅能够学会接受责任,而且能够学会主动承担责任。逃避责任、缺乏进取、强调安全感一般来说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天性。

(7)在解决组织问题方面,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具有发挥相当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的能力。

(8)在现代工业社会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利用和发挥。

(9)动力、发展的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指挥自己的行为使其朝向组织目标的意愿,所有这些都存在于人们当中,管理部门不应该不理会它们,使人们有可能为他们自己而认识和发挥这些人的特性,是管理部门的职责。

(10)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安排好组织条件和工作方法,使人们的智慧潜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和自己具体的个人目标而努力。这个过程主要是一个创造机会、挖掘潜力、排除障碍、鼓励发展和帮助引导的过程。

19.沃尔多怎样批评传统行政学?

答:沃尔多首先认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无论是作为现实的描述还是作为对行政行为的规定都是不恰当的,应该鼓励行政权力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合作而不是被分离权力之间的对抗。沃尔多同样也批评了传统行政组织理论的理性主义倾向,批评传统行政学过分强调组织间的共性和所谓的原则而忽视了作为“行政实质”的具体性。沃尔多还指责传统行政学家所谓的行政“科学”

主要依据“事实的堆积”。他认为公共行政涉及到对人的思索和评价,而科学的方法并不适合这样的主题。最后,沃尔多还反对传统行政学家过于重视效率的做法。他认为效率概念本身就充满着道德含义,因为对“技术效率”的追求可以转变为对“社会效率”的追求。

20.沃尔多本人的公共行政观涉及哪些问题?

答:历史与公共行政;官僚制与民主;公共行政与政治;道德与公共行政;逻辑实证主义与公共行政;科学与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学科、专业、事业;公共行政与未来。

21.什么是里格斯的行政生态学及其核心内容?里格斯据此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行政生态学是以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它要求运用生态学的概念与方法对行政系统作整体的观察与精密的分析,作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而正确揭示行政这一主体生长和发展规律,以从整体上把握行政过程与行政运行规律。

里格斯行政生态学理论核心内容是“溶合的-棱柱的-衍射的模式”。正是基于对诸如传统泰国、现代泰国、菲律宾以及现代美国等不同形态的国家公共行政的比较研究,里格斯创立了他的行政生态学理论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当我们研究一个国家的行政制度和行政行为时,不能仅从行政本身作孤立的描述和比较,而必须进一步了解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里格斯认为,在发达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行政等各个方面多少都有各自的范围,所以比较容易个别地抽离出来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些方面往往纠缠在一起,彼此密切地相互影响着,因此研究者必须把眼光扩展到整个社会政治系统的各有关因素,才能把公共行政的真实情况勾划出来。

22.新公共行政学怎样对传统行政学所谓“效率至上”原则进行反思和批判?

答:答:它对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原则的反思和批评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的。

(1)从理论方面看,新公共行政学主张公共行政不仅仅是执行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对广大民众生活各个方面都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因素,它担负着广泛的社会责任。鉴于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原则固有的缺陷,新公共行政学采取解释学和批判理论的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超越传统行政学的所谓“理性模式”,它强调建立规范价值,关注人民需要,提高社会性效率,以改善人类生活,实现行政工作的最终目标。

(2)从行政实践方面看,新公共行政学认为,首先,公共行政最重要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幸福。其次,传统行政学的效率观也促使一些行政学者以机械性效率为标准来评估公共服务绩效。它以产出作为决策的基础,即假定某一方案的选择要基于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然而事实上,这种所谓完全科学的假设根本站不住脚,而且它导致了总体上的无效率。最后,传统行政学理论过分迷信效率,造成了长远性缺乏效率并且已明显造成了更多问题。新公共行政学者认为,效率虽然在某种层次上有其积极作用,但在公共问题的解决上却一筹莫展,究其原因,这正是由于按照传统行政学理论设计的政治制度并未表达公共利益,而只是考虑机械性的量化概念,它未曾顾及到社会性的公平分配,其结果往往促使社会上有组织者、有权势者以及既得利益者受益最多,而造成越来越多且差距日益增大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

23.新公共行政学对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答:“新公共行政学”在理论研究和行政实践方面均对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理论研究来看,新公共行政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首先,超越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模式。新公共行政学借鉴和运用解释学方法和批判理论,强调民主行政下的有效沟通和意识形态的解放,着眼于对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俨然摆脱了传统“理性模式”的束缚;

第二,迈开了行政学独立发展的步伐。第三,扩大了公共行政的领域范围。新公共行政学认真细致研究和界定了“公共”的意义和范围,它着眼于建立公共哲学,倡导民主行政,不仅扩大了行政学的研究范围,而且也扩大了公共行政实际工作者的权力与责任;第四,完善了行政组织理论的内容。第五,深化了行政教育的内容。

从行政实践来看,新公共行政学基于社会公平原则所提出的诸如减少层级节制、分权、参与、民主行政、对社会民众的需求作出积极回应以及面对面沟通等观念和主张,从公共服务的平等分配、公务员权利的解放、利益与价值代表的多元化、参与观念的增强、内省伦理意识的建立以及人事行政的分权化等方面,均对当代美国政府及其行政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24.德鲁克认为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应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答:一般来说,运用这种方法应注意如下关键问题:1)要严肃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把实施目标管理当作一项大事来抓;2)目标要制定得比较明确,尽量用数量指标表示,并且要规定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时间;3)应当将这种管理方法用于比较长期的组织任务;4)落实到个人的目标必须符合实际情况,每个人的目标均不应超过其自身所具有的实际承受能和;5)对目标完

成情况的检查方式很重要,对能力较低和缺乏自信心的组织成员来说尤其重要;6)应充分开发和利用人际交流技能,特别是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的技能。

25.在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出了什么新的管理理论?简述其主要内容。

答:以德鲁克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产生了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理论。其主要内容:在德鲁克看来,政府机构是“用经济活动所得的盈余来支付的服务性设施”,其管理的目的在于“出色的服务”。基于对预算拨款与政府机构所应达到的目标之间这种反差的分析,德鲁克认为,政府机构和商业企业都应采取同一管理方法即目标管理方法。其基本要求就是,政府机构的工作一开始,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只有规定了要求,才能拨给资源,安排先后次序,限定日期和指定专人负责。

为了真正体现“服务机构应有出色的工作”,德鲁克认为,政府机构也应象工商企业一样采取实际步骤,包括:1)认真考虑和回答自己本身的任务,目的和使命是什么;2)从任务,使命的定义中提出能获得行政效益的明确目标;3)围绕重点工作规定达到目标的日期,权责和在到最低效益的标准;4)制定衡量,考核政府工作的标准;5)对获取效益进行自我控制,以形成整个机构及其所有人员达标的系统;6)加强对“目标和效益”的检查,考核和评估,发现和解决达标过程中的问题,以便防止把资金和精力浪费在无效果的工作上。德鲁克提出的上述步骤实际上概述了包括目标制定、分解,实施,评估等环节在内的整个政府机构目标管理的过程。

26.什么是政策分析?政策分析的必要性何在?

答:政策分析是政策科学的研究方法,它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来帮助决策者制定政策。政策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求既出色又节省地完成任务的方法。

奎德认为,政策分析的必要性可以从决策失误以及决策机构的低效得到说明。在他看来,决策失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可以避免的决策失误,即决策所必须的信息、资料、证据完全具备,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程序造成的决策失误,这种决策失误虽说不是政策分析的责任,但缺乏政策分析是一个重要原因;决策失误的另一种形式是难以避免的决策失误,这种决策失误是由于决策所必须的信息、资料、证据不充分或者有关事件的未来发展尚未充分展现或者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复杂并带有大量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奎德认为这种决策失误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运用政策分析可以把损失控制到最小程度,事实上,在所有决策过程中,政策分析都能帮助决策者作出更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奎德认为,几乎在所有国家的政府部门中都常常表现出决策上的低效。在他看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部门中参与决策的决策者或潜在的决策者人数多,他们又各自代表不同利益集团,这时就很难就目标达成共识;其次,政府机构使用的决策程序和方法十分落后,官样文章,公文旅行,议而不决等是这种决策程序的一般特征,而引起巨大社会危害的“试错法”是最常见的决策方法,这样,频繁的决策失误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便可想而知;最后,政府工作人员的不称职也是政府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任何政策科学的知识,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政策分析方面的训练,而且在有些政府机构中几乎没有任何专职政策分析员。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政策分析,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充分和恰当地运用政策分析方法去发现我们的目标,去理解并解决我们的问题。从理论上说,政策分析可以在一切决策领域为我们提供帮助。

27.奎德所说的政策分析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奎德认为,无论问题属于何种性质,政策分析过程都要包括以下这五个基本阶段:

总体概述:即试图阐明目标,解释有关问题和限定问题范围。

广泛探索:在他看来,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搜集作为分析依据的材料,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寻找新的备选方案。

多方比较:根据可能产生的效果,即每个方案可能涉及的成本,效益及其他后果,依据不同标准对各个方案进行比较并列出优劣顺序。

说明解释:依照实际和现实的考虑对各种模型所展示的结果加以说明。

测试检验:在奎德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决策者是否根据分析结果作出了正确决策这一点是永远无法进行检验的,因为总会出现一些决策者所无力左右的情况,但是他仍然认为根据一种或若干种模型显示的结果,尤其是在形势稳定时,我们确实可以进行一些检验工作。

28.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怎样的?

答:所谓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经济人的假定为分析武器,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特别是对政府行为的集体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所谓经济人假定,即是指: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性都是一样

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使个人的满足程度最大化为最基本动机,亦即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特点。基于这一假定,布坎南认为,通过类似的行为假设,我们也能够对集体选择的结构特征进行一些基本预测。他指出,政府不是神的造物,它并没有无所不在和正确无误的天赋,因为政府仍是一种人类组织,在这里做决定的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这些人一样会犯错误。因此,建立在道德神话基础上的国家政治理论一遇上“经济人”这一现实问题便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为此,我们必须从一方面是利己主义和狭隘个人利益所驱使的经济人,另一方面是超凡入圣的国家这一逻辑虚构中摆脱出来,将调查市场经济的缺陷和过失的方法应用于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这样便使所有分析有了一个共同出发点:经济人---当人们必须在若干取舍面前进行选择时,他们将更愿意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法。

29.法默尔对公共行政理论作了什么概念诠释?

答:法默尔认为,所谓公共行政理论,从某种重要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语言。他认为,公共行政领域更多的认识和努力应致力于通过语言解释而不是通过实证研究来发展。在法默尔看来,公共行政理论必定是对真实信息的采集物,这种采集物至少应该包括一种理论,它还应该包括---或许也可能不包括---定律、假设、解释或其他命题。然而,公共行政理论又不仅仅是对这种真实信息的采集,因为这种反映某些人关于公共行政实践之思想和言说的真实信息是经过整理和安排了的,而公共行政信息被整理和安排的方式就是公共行政的语言。法默尔认为,这种对公共行政信息的整理和安排部分地是用我们的日常语言表达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由公共行政理论的产生方式所创造的思想型式。这些思想型式多少都会为公共行政共同体成员所共有,它们构成了这些思想者的子文化,即语言游戏或曰公共行政理论化的游戏。这种对公共行政信息的整理和安排支配着人们能够思考公共行政的方式。通过影响思想能够被增加的方式,这种整理和安排常常可以形成新知识。由于这种整理和安排支配着我们谈论公共行政的方式,所以它也限制了对旧知识的审查。这种整理和安排充当着有关公共行政思想的词汇表、句法和语法。如果我们把公共行政理论视为语言,那么公共行政理论不仅可以反映形成对公共行政的认识并指导公共行政实践的假定、直觉、方法、恐惧及愿望的颠簸起伏状况,而且还可以通过探讨“重新整理和安排”这种重要解释活动的可能性来为恢复公共行政理论的活力寻找发展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对公共行政信息的重新整理和安排来分别从公共行政语言的表层和深层探讨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在他看来,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很有价值并且能够产生显著成果,但作为一种解释和催化力量,它对于解决有关官僚机构弊端的迫切问题却有局限性。而我们通过采用一种反思性语言范式则可以超越这些局限性。

30.法默尔是如何建立其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框架的?

答:法默尔首先批判性地考察了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即现代公共行政语言形式的五种局限性:特殊主义,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企业逻辑以及解释学。例如,他认为,就特殊主义而言,学者们经常透过公共部门行政的语境来看待行政,所以理论往往被这样一种缺乏远见的研究方法所妨碍,因为行政是一个多方面的概念,它既适用于公共部门也适用于私人部门。然后,他又基于后现代性的辩证法探讨了可以引导我们对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后现代重建的四个关注点。在他看来,通过这些探讨,公共行政的语言便可以扩展进而可以导致一种更富有生产性的理论主体。首先,在后现代,想象不再局限于艺术,它对于培育有能力的新理论将会有工具意义;第二,解构将被用来给一些构成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叙事去除外衣,尽管解构不可能提供正确解释,但是解构将继续扩大公共行政的语言;第三,去领地化要求去除给我们的认识所施加的种种假定格栅和准则,要求从其他思想流派中吸取思想;第四,变样是通过反行政的概念加以描述的,通过使用诸如开放性和多样性这样一些特征,法默尔向我们描述了行政管理者怎样才会善于开发和使用反行政的概念。

31.在霍哲看来,一个设计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应该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答:包括以下七个基本环节:

(1)识别要评估的项目:即必须对欲评估的项目进行清楚界定。

(2)阐述目的并确定所需结果:即一个政府机构提出一项战略计划,阐明其使命、目的和目标。

(3)选择评估标准或指标。

(4)设立绩效和后果(成就目标) 的标准。

(5)监督结果。

(6)绩效报告。

(7)评估结果和绩效信息的利用。

32.霍哲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假定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以顾客为中心:霍哲认为,顾客满意是任何组织都必须最优先考虑的项目,政府公共组织当然也不例外。具体到政府公共

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而言,内部顾客即为政府雇员,外部顾客则为公民,无论是政府雇员还是公民,作为顾客,他们都是测评组织绩效的重要因素。

(2)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所关注的焦点不是产出而是投入和过程,把焦点更多地放在过程和投入上最终将会导致有绩效的后果,进而实现绩效改进。

(3)最高管理层的承诺和领导:霍哲认为,如果全面质量管理不通过强有力的领导来加以实施,它就不会奏效,如同其他绩效改进战略一样,全面质量管理也需要来自最高管理层的长期承诺。而且,最高管理层还应在对组织文化的评估和变革中扮演关键性角色,以便全面质量管理创新举措能够得到各级雇员的充分支持。

(4)授权与协作:霍哲认为,任何绩效改进都不是单独一个雇员努力的结果,而且管理者的任何绩效改进举措的实施也必须得到其下属人员的忠诚和支持。尽管关于授权的定义很多,但作为一种让管理层将决策权赋予下级雇员的领导方法,授权将会增强雇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在他看来,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组织中现存管理问题的解决应该依靠雇员本身的团队合作,而不应过于依赖外部力量。

33.奥斯本如何看待政府本质及其存在的必要性?他所提的企业家政府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答:奥斯本认为,所谓政府,它“是我们用来作出公共决策的一种机制”,他不赞成历史上曾有过的一种“把政府视作一种不得不忍受的邪恶”的错误观点。在他看来,政府可以向我们大家提供有益服务的方式。政府是我们解决共同问题的方式。他认为,对于一切文明社会来说,政府都必不可少,他对政府充满信心。

奥斯本所提的企业家政府的本质含义指的是公营部门的机构,不断地以新的方式运用其资源来提高其效率和效能。这一概念,实际上是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象私人企业那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行政效率。

34. 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责任并不简单;

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35.什么是公共治理理论?它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答:所谓公共治理理论,它是是伴随着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管理危机和市场与等级制的调解机制发生的危机以及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理论。它是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结果,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不仅包括几乎长期垄断公共管理主体地位的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诸如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非政府部门的参与者。

(2)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传统上法律和制度规定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责任呈现出交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来承担的趋势。

(3)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

(4)公共管理语境下的公共治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

(5)公共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五、论述题:

1.威尔逊对行政学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其主要内容如何?

答: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其主要内容:

威尔逊主要通过将行政管理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了其本质。他认为,“行政管理是政府工作中极为显著的一部分,它就是行动中的政府;它就是政府的执行,政府的操作,就是政府工作中最显眼的部分,并且具有与政府本身同样悠久的经历。”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行政管理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属于政治问题。虽则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需乎自找麻烦地去直接指挥行政管理机构。”“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行政管理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与企业办公室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仅仅与机器是制造品的一部分一模一样。但是行政管理却同时又大大高出于纯粹技术细节的那种单调内容之上,其事实根据就在于通过行政管理那比较高深的理论,它与政治学智慧所派生的经久不败的原理以及政治进步所具有的永恒真理是直接相关联的。”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公共行政就是公法的明细而且系统的执行活动。一般法律的每一个具体执行细节都是一种行政行为。……然而指导这些应予进行的工作的一般性法律,却显然是在行政管理之外和之上的。有关政府活动的大规模计划并不属于行政管理范围。因此,宪政制度所要过问的只是政府用以控制一般性法律的那些手段。”为了进一步说明行政管理的本质,他认为,宪法与行政管理职能之间“并不完全是‘意志’与相应‘行动’之间的区别,因为行政官员在为了完成其任务而选择手段时,应该有而且也的确有他自己的意志;他不是而且也不应该是一种纯粹被动的工作。这是一般决策和特殊手段之间的区别。”这里,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2.古德诺是如何看待“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

答: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问题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并不是在于他率先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而是在于他对政治-行政二分法所做的进一步阐释,从而为其后来所提出的独创性行政学思想奠定基础。

古德诺明确指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之为“政治”与“行政”。古德诺之所以提出应将政治与行政相对地“二分”开,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出这样的观点: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像政府两种功能之间的划分那样来得一清二楚。在他看来,“把每一种功能分派给一个分立的机构去行使是不可能的。这不仅因为政府权力的行使无法明确地分配,而且还因为随着政府体制的发展,政府的这两种主要功能趋向于分化成一些次要的和从属的功能。”古德诺反复强调的主线就是: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可以说,古德诺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贡献,并是不在于他提出了这个“政治-行政二分法”本身有什么新意,而是在于他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在于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很明显,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古德诺在指出了政治与行政必须取得某种协调之后,着重探讨了如何取得这种协调:

(1)这种协调的基础便是政治必须对行政取得某种形式的控制。

(2)协调不仅取决于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问题,而且还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必要集中问题。

(3)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节。美国政府体制得以顺利运行所必不可少的“适度控制”和“必要行政集权”全来自于一种法定体制外的调节功能---政党。

(4)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

(要求就以上某一点或几点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什么是韦伯的“官僚制”?

答:习惯上,尤其在汉语中,官僚制是一个贬义词。然而,韦伯所说的“官僚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在他看来,所谓“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可见,在这种意义上,“官僚制”基本上属于中性词汇。

韦伯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合理的分工:明确划分每一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严格固定这种分工是官僚制的重要特征之一。韦伯认为,组织根据分工要求规定每一职位均有特定权责范围,这样不仅有利于组织成员通过训练掌握专门技能,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官僚制组织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一致的特征,其中,将各种公职或职位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统一的指挥链条,沿着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由最高层级的组织指挥控制下一层级的组织直至最基层的组织,于是便形成了官僚制组织中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在韦伯看来,这种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可以使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够确切知道从何处取得命令以及把命令传达给何人,它有助于克服组织管理中的混乱现象,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的,官僚制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和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韦伯认为,这些规则和程序是根据合理合法的原则制定的,它们具有稳定性,可以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在官僚制组织中,一切重要决定和命令都应当形成正式文件下达,并且要记录在案,用毕归档,为此,官僚制组织要设立一个妥善保管一切记录和文件的“档案馆”。韦伯认为,官僚制组织的这一特征使得组织独立于个人之外。在他看来,以文件形式下达决定和命令,有利于下级组织及其成员明确所下达的任务、规范要求和应履行的权责;而就上级来说,由于其对所属部门和个人的任务分配比较明确具体且已记录在案,因而也便于加强必要的控制,有利于组织有效实现其目标。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韦伯认为,人的个人情感和好恶等非理性因素常常会影响其理性、合法性和客观性,进而会助长亲情、裙带和偏爱等关系,而这一切都会严重干扰和妨碍组织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人们在处理公务时只应考虑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而不应考虑任何私情关系。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官僚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增加以及在各业务部门中专家人数的增加。韦伯指出,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为了有效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各个部门均有一套稳定且详细的技术规范要求,因此,组织在各个领域都必须配备专家和技术人员,以适应工作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官僚制组织必须为其成员提供各种必需的专业培训,以使其具备和增强处理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根据韦伯对理想型官僚组织的分析,它显然属于一种典型的行政组织。他认为,从技术观点来看,这种纯粹的官僚集权式行政组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因此这种组织是对人进行绝对必要控制的最合理的手段,在精确性、稳定性、严格的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比其他组织形式要优越,它能够正式应用于各种行政管理任务中。

韦伯认为,官僚制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严密性;合理性;稳定性;普适性。

韦伯也指出了它的弱点。他认为,官僚制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4.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实行标准化原理;

(4)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以上各要点均需展开论述)

5.怀特关于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关系如何论述?

答:行政环境是指围绕着行政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行为以及行政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行政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往往具有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怀特早在19世纪20年代便从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客观社会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诸方面对行政环境之于行政管理的重要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1)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与公共行政

怀特指出:“现代国家政府行政的任务,深受这一时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影响”他认为,环境首先影响着国家的行政制度及组织。如英国统治美国时期所建立的行政制度这一客观环境深刻影响着美国独立后建立的国家行政制度及其行政组织。其次,国家经济上的发展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国家行政职能、任务范围的变化发展。怀特认为,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增多、交通的拓展、贸易的扩大、都市化和经济的垄断等经济环境的变化,客观上必然要扩大政府行政活动的范围,并增加了政府行政的重要性和难度,此时放任主义显然已不可取。因此,经济上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行政必须从“守夜警察”的角色拓展到承担起干预经济、加强宏观管理的新职能。再次,在政治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业已存在的社会问题。政治环境的变化也要求政府加强协调劳资关系,强化社会管制,制定各种规制,通过有效管理来维护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对于政党的竞选,政府也必须加以干涉、规范,以防止“分赃制”的重演。怀特的这一思想已包含有行政管理必须适应环境才能发展、行政职能范围必须随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保持行政的整体性和适应性等内容。

(2)客观社会环境与行政

随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行政工作也须随之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国家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怀特将此归纳为以下几点:(1)随着美国政府职能的扩大,政府的支出日益增加,使公民的赋税相应增长,公民要求政府节约,反对政府高赋税;(2)随着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干预的加强,公民要求政府管理要民主;(3)经济贸易活动的拓展要求政府行政要高效,政府的支出要节约,政府行政的效能与节约是国家繁荣和商贸成功之第一要素(4)随着政府公务员队伍的扩大,公民要求政府应是忠实、优良及贤明之行政;(5)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应改革原有机构,增设新部门以管辖新的公共事务;(6)科学管理运动的蓬勃兴起,要求政府同样应实行科学管理,改进行政方法。

(3)科技环境与行政

怀特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国家行政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具体表现在:(1)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空前发展,不仅改革了行政的设备,而且改革了行政的任务,科学已经为行政目标的确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而且科学也改变了行政方法;(2)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现代行政管理过程中诸如决策、规划、设计、技术措施和监督等许多重要工作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3)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行政研究的发展,产生了行政科学,使行政管理从旧时的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因此,除科研机构外,在“行政领域中应分出研究之职务”,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行政管理的科学研究。(要求就以上某一点或几点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6.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古利克对政府和行政问题的探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当私人行为证明不符合公共利益时政府应通过行动在社会中扮演一种积极角色。应尽可能建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因为计划是所有公共事业的一个基本要素。(2)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都应提出政策建议和执行政策,与此同时,立法部门则只应承担批准行政建议或否决行政建议的职责。(3)在行政部门内,行政首长应通过更为有力的层级控制、改进参谋机构的支持、合并行政科室以及减少州级政府和地方政府民选官员的人数来其增强实力。

(4)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应就其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建立和发展合作关系。尤其是,联邦政府应承认州和地方的问题具有全国性,因此联邦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应扮演一种领导角色。(5)行政官员必然要涉及到政治和政策问题,而且行政理论应重新加以阐述以便在各项行政职能中充分利用职业专长。(6)应运用科学方法来发现能够用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效益的一般性行政原则。(7)组织的最高领导人应在组织内部通过权威机构和建立与发展统一目标来对其行政分支组织进行内部整合。

总之,古利克的行政改革方法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新的职能,所承担的工作要更有效率,在行政机构内部以及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行政分支机构而言要集中,而且专家的管理要接受民选行政首长的直接控制,要服从立法机关的否决权并且要接受公众监督。

7.厄威克在行政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试述其内容以及你的看法。

答:厄威克在行政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行政管理原则。

其主要内容:

(1)对前人管理理论的归纳和总结.

厄威克选择了诸如法约尔、泰勒、福莱特、穆尼这些著名管理学家的著作进行研究。对这些管理学家的思想进行了系统阐释,指出了它们的类似之处并且使他们处于正确的相互联系之中,便于读者理解,与此同时,他也加进了自己的观点。正是通过厄威克的分析,科学管理和古典组织理论才得以结合,开始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论。厄威克从泰勒那里吸取了管理要以科学调查为指导原则的思想,强调了对工作的管理可以通过对工作场所本身收集的客观资料的分析来进行,他认为这是指导所有管理职能

的基本原则。厄威克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的言论和著述是根据法约尔的管理五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来展开的。在讨论这些要素的过程中,厄威克多年以来一直在收集和整理构成一个完美组织所需的各种原则。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由三个职能组成:计划,组织和控制。这三个职能的指导原则是预ce、协调和指挥。

(2)对行政管理普遍原则的系统化概括

厄威尔一直都致力于使范围广泛的行政管理原则获得公认并进而建立起专门的行政学知识体系。在他看来,下列原则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

目标原则,即所有的组织都应当确定出一个明确的目标;

人员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原则,亦称“为组织机构配备合适人员”原则,即“决定某种目的(或‘计划’)需要一些什么活动,并把这些活动分成一些能分配给各个人的小组”;

单头领导的原则,亦称“一人管理原则”,即在一个组织中应该由一个领导者承担管理职责;

“专业参谋和一般参谋”共存的原则,即加强和发展“职能”部门或“参谋”部门;

“授权原则”,即行政领导者要能够把某些职权授予下级人员;

“责权相符原则”,即有权必须有责,权责必须相符;

明确性原则,即是指各种职责都应当有明确清晰的界线,要使从上到下的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明确地了解并承认各自的职责,而且每一职位的职、权、责以及各个职位之间相互关系均应以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传达给组织的所有成员;

“控制幅度原则”,所谓控制幅度,即是指每一个上级直接领导的下属的人数。厄威尔认为,一个行政领导人员直属的下级人员数量应有一定的限度,宜小不宜大。

(要求就以上某一点或几点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8.巴纳德如何对组织定义?他所说的“组织”具有哪些要素和基本特点?

答: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实体,都是由物质、技术、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或部分组成的协作系统。他没有简单地把组织理解为人的集团,而是将组织界定为“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系统”。

其基本特点:

(1)组织是由人的活动或效力即人的行为构成的系统,即巴纳德的组织概念所探讨的不是组织的形式而是组织的实质---人的行为。

(2)组织是一个系统,即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整的人的活动和行为的相互关系。

(3)组织是动态和发展的,即当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同其它部分的关系发生变化时,作为整体的系统也要发生变化。

(4)组织是协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两者揉合在一起,有时界限不太明确。协作系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其中组织是一个核心子系统;物质子系统是机械设备、材料等物质手段的系统;人员子系统指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组成的集团;而社会子系统则是指一个协作系统同其它协作系统交换效用的系统。协作系统以组织为核心,把物质子系统、人员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复合的整体。

(5)组织工作决不仅限于所谓“组织内部”,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其“内部”协作关系和“外部”协作关系同等重要。在他看来,作为管理者,不仅要注意内部问题,而且要注意外部问题,维持和加强种种协作关系是组织工作的核心之一。

不论哪一级别的组织,全都包含着三种基本要素:

(1)协作意愿:其含义是自我克制,交付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以及个人行为的非个人化。巴纳德认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但真正组成为一个协作系统的组织的,不是人,而是人的服务、动作、活动和影响,所以人们向协作系统提供服务的意愿是必不可少的。

(2)共同的目标:它是协作意愿的必然推论。巴纳德认为,组织成员协作意愿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接受和理解组织目标的程度,如果组织成员不了解协作的目的和结果,就不可能诱导出协作意愿来;同时,一个目标如果不被组织成员接受,它自然也不会导致良好的协作活动。所以,对组织目标的接受几乎是和协作意愿同时发生的。

(3)信息交流:指的是意愿、情报、建议、指示、和命令等信息的传递。在巴纳德看来,上述两个基本要素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把它们沟通起来,才能成为动态的过程;组织的共同目标即使存在,如果不通过信息交流使组织成员对此目标有所了解,则没有意义;而为了使组织成员有协作的意愿,能够合理地行动,也必须有良好的信息交流。所以,他指出,作为组织的基本要素,信息交流是不可缺少和无法取代的,组织的一切活动都以信息交流为基础。

9.什么是西蒙行政决策理论的主体部分?试述其主要观点。

答:对行政决策过程的研究是西蒙行政决策理论的主体部分。

其主要内容:

西蒙对行政决策过程的认识是与他对“决策”一词的理解密切相关的。他认为,关于“决策”一词的含义,不应仅从狭义上去理解,而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在他看来,广义的“决策”一词和“管理”一词几近同义。决策决不只限于从几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这样的行动,而是包括几个阶段和涉及许多方面的整个过程。决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情报活动”,其任务是探查环境,寻求要求决策的条件;2、“设计活动”,其任务是设计、制订和分析可能采取的备选行动方案;3、“抉择活动”,其任务是从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一个适用的行动方案;4、“审查活动”,其任务是对已经作出的抉择进行评价,这第四个阶段有时也被称之为执行决策任务的阶段。西蒙认为,尽管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但对于优秀的行政管理者来说,四个阶段并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中,关键性的是前两个阶段,后两个阶段次之。因此,他建议,在时间分配上,行政管理者应该用大部分时间去“调查经济、技术、政治和社会形势;判别需要采取新行动的新情况”;用较大部分的时间“独自或者是跟他的同僚们一起去创造、设计和制定可能的行动方案,以应付需要作出决策的形势”;而“用较少时间来选择他们为解决已确认的问题而制定的而且对其后果也已做过分析的决策行动”,同时,“还得用适量的时间去估价作为重复循环一部分的,再次导致新决策的过去行动的结果。”

西蒙对整个决策过程的四阶段划分只是在一般意义上来说的,他认为,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诸阶段是相互交织的。一般来说,“情报活动”先于“设计活动”,而“设计活动”又先于“抉择活动”。但是,阶段循环的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制定某一特定决策的每一个阶段,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制定过程。例如,设计阶段可能需要新的情报活动,而任何阶段中的问题又会产生出若干次要问题,这些次要问题又有各自的情报、设计和抉择的各个阶段,用西蒙的话来说,“也就是大圈套小圈,小圈之中还有圈。”

10. 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其一,林德布洛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

(1)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而他们必须对自己的所谓问题加以明确并予以说明。这样,关于“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存在有各种争论的余地。但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目前还没有任何可以通过分析来解决这一争论的方法。

(2)决策分析并不是万能的,对一项复杂决策来说,分析永远没有穷尽,有时或许还会造成错误;而且在现实决策中,也不可能漫无止境地分析下去。

(3)决策受到价值观影响。

其二,林德布洛姆明确了渐进决策含义与基本原则:

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在林德布洛姆看来,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按部就班原则

(2)积小变为大变原则

(3)稳中求变原则

其三,林德布洛姆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

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

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

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要求就以上某一点或几点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11.沃尔多如何论述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沃尔多说,由于政府与行政一直都密切相连,所以行政与官僚制也是密切相连的。在他看来,我们时代的中心问题正是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潜在冲突。

在使用“官僚制”这个术语时,沃尔多很小心地将他对这个术语的用法与这个术语的通俗用法和韦伯的理想类型区别开,按照韦伯的理想类型,官僚制与理性是一致的。而沃尔多却是在一种描述-分析意义上使用“官僚制”这个术语,在他看来,“官僚制”仅仅意味着大规模的、正式的、复杂的、任务专门化的以及目标取向的组织。

在他看来,官僚制组织并非与民主概念完全不相容,官僚制组织可以为民主价值观提供重要支持,例如,建立在能力和专长之上的普遍性标准和机会。当然,它们二者也有一些相抵触的特点,例如,官僚制强调的是等级规则,而民主强调的是平等;官僚制依靠的是纪律和监督,而民主强调的是自由原则。

沃尔多把官僚制与民主之间的冲突视为一种窘境。一方面,权力被视为一种应该分散的危险物;另一方面,人们承认权力如果引导得当则能够达到好的目的。从公共行政方面说,这就意味着官僚权力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潜在力量而且应该鼓励分权;同时,人们认为民主只有在权力集中得既能够发挥作用又负有应负的责任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沃尔多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民主与官僚制之间寻求一种溶合,即承认不仅民主是合乎需要的而且官僚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他看来,我们应该承认我们具有一种行政文化而且我们应该利用这种文化来获得尽可能多的人生利益。我们还必须关心人类平等和参与的价值观。即使大量的权威、等级乃至压制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官僚游戏也应该玩得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基本规则并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技能和爱好来玩。此外,我们还应该作好周密的计划以便保护自由和自生的领域。简言之,沃尔多是要让我们去改革这个世界而不是试图逃避或消灭这个世界,他希望我们在适应权威与反叛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需结合上述内容中任何一点或几点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12.里格斯提出的过渡社会公共行政有何特点?

答:里格斯重点分析了现代泰国、菲律宾的公共行政并据此提出了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三个基本特点:

(1)异质性

里格斯认为,“异质性”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制度、行为和观点,极不协调,表现出强烈反差。过渡社会的多元社区、多元经济形式以及多元价值使其公共行政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即异质性特点。从行政组织来看,一方面,中央政府在航空、电子、通讯等部门设有专门的机构并配备有现代化的管理设施,另一方面,在一些偏远地区却根本没有专门的行政机构,在那里,宗族、宗教、宗派团体支配着一切。从人事行政来看,过渡社会的异质性特点表现为一种奇特的“西化分子反精英现象”。

(2)重叠性

过渡社会的行政异质性使行政受到各种冲突的行政因素影响,进而造成了公共行政的重叠性特点。在里格斯看来,公共行政的“重叠性”即行政机构的重叠现象,具体是指,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产生其应当有的功能,行政行为往往受非行政标准所主宰,而不受行政标准所决定。当一个行政机构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不能完成其行政任务时,不得不由另外一些非行政组织来完成它的任务。里格斯认为,这种重叠性是过渡社会的公共行政特有的现象。在他看来,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所有功能都是由一个机构来执行,行政不会出现这种重叠性现象;在现代工业社会,由于社会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行政也不会出现这种重叠性现象;而在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社会,尽管有了相当程度的社会分工,但其社会分工尚未达到高度发展的程度;尽管专业化职能机构及相应制度已经建立,但其功能尚不能很好发挥。里格斯认为,这种行政重叠性必然导致合法机构受控于非法机构以及派系林立、政出多门、互相扯皮、彼此排斥等行政行为多元化的恶果。

(3)形式主义

里格斯认为,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重叠性和异质性特点必然导致其整个行政系统的形式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即是指政府所制定的法令和政策不能付诸实施,形同虚设、徒有虚名。他认为,任何一种行政制度都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形式主义,都可以找到政策、法令不能贯彻的事例,但是只有在像现代泰国和菲律宾这样的过渡社会,形式主义才达到了它的顶峰。

他认为,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形式主义的首要表现便是宪法的形式主义。过渡社会在变迁过程中,旧有的权力基础---神圣的君主权力已经逐渐消解,替代的人民主权的权力基础没有生成起来。这种权力基础的危机影响了统治和政府管理权力的社会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的缺乏不仅使社会经常反抗政府的非法之治,而且官僚结构内部也因为没有主权权力者的监督和潜在的制约,而很容易发生非法的权力斗争。官僚间的政治比重越高,则诸如效率、理性等纯行政标准便可能越低。与行政-政治化相关的一个现象是程序的仪式化,即过去所推行的一切法规、官僚习惯都逐渐固定成为一种内在的价值。

里格斯认为,形式主义一旦与官僚权力相接触,就会产生许多矛盾和弊病以及种种社会不良之风。

(需结合上述内容中任何一点或几点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13.“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它对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作出了什么重要贡献?

答:主要内容包括:

对传统行政学“效率至上”观的反思和批判;

对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提倡;

对传统政治-行政二分法的突破;

动态、开放的组织观。

(以上各要求均需展开论述)

“新公共行政学”在理论研究和行政实践方面均对当代公共行政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理论研究来看,新公共行政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首先,超越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模式。新公共行政学借鉴和运用解释学方法和批判理论,强调民主行政下的有效沟通和意识形态的解放,着眼于对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俨然摆脱了传统“理性模式”的束缚;第二,迈开了行政学独立发展的步伐。1950~1970年,行政学已经沦为政治学和管理学的附庸,新公共行政学兴起之后,便不再局限于对制度和技术的研究定向,它并且试图从政治学和管理学中独立出来,许多专门行政研究机构和学会的建立便是公共行政独立发展的典型例证;第三,扩大了公共行政的领域范围。新公共行政学认真细致研究和界定了“公共”的意义和范围,它着眼于建立公共哲学,倡导民主行政,不仅扩大了行政学的研究范围,而且也扩大了公共行政实际工作者的权力与责任;第四,完善了行政组织理论的内容。传统行政学理论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而且比较空洞,而新公共行政学者重新界定了行政组织的目的和意义,给行政组织理论赋予了一种规范性基础并且提出了理论建构的方向。第五,深化了行政教育的内容。过去按照传统行政学理论培养的行政人员大多为“效率机器人”,而新公共行政学者则强调应当培养一种德才兼备、高瞻远瞩、积极主动的行政通才。

从行政实践来看,新公共行政学基于社会公平原则所提出的诸如减少层级节制、分权、参与、民主行政、对社会民众的需求作出积极回应以及面对面沟通等观念和主张,从公共服务的平等分配、公务员权利的解放、利益与价值代表的多元化、参与观念的增强、内省伦理意识的建立以及人事行政的分权化等方面,均对当代美国政府及其行政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14.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有哪些基本内容?

答: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组织中目标的性质:

战略性目标;

策略性目标;

方案和任务。

(2)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

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

下级人员的参与;有充分的情报资料;

对实现目标的手段有控制权;

对为实现目标而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予以激励和保护;

相信广大组织成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

(3)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

制定目标;

实现目标;

对成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以上各要求均需展开论述)

15.奎德是怎样论述政策分析的?

答:(1)论述了政策分析及其必要性

在奎德看来,一方面,政策分析是一种应用的分析形式,它既不同于运筹学,系统分析和成本-收益分析这样的一般性分析理论和方法,但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政策分析是政策科学的研究方法论,其目的在于帮助决策者制定和改进政策,它在广泛搜集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帮助决策者阐释目标,寻找备选方案,预ce方案的效果,建立模型并对方案作出评估,从而为决策者选出最佳行动方案。政策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求既出色又节省地完成任务的方法。

奎德认为,政策分析的必要性可以从决策失误以及决策机构的低效得到说明。在他看来,决策失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可以避免的决策失误,即决策所必须的信息、资料、证据完全具备,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程序造成的决策失误,这种决策失误虽说不是政策分析的责任,但缺乏政策分析是一个重要原因;决策失误的另一种形式是难以避免的决策失误,这种决策失误

是由于决策所必须的信息、资料、证据不充分或者有关事件的未来发展尚未充分展现或者决策所涉及的问题复杂并带有大量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奎德认为这种决策失误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运用政策分析可以把损失控制到最小程度,事实上,在所有决策过程中,政策分析都能帮助决策者作出更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奎德认为,几乎在所有国家的政府部门中都常常表现出决策上的低效。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政策分析,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充分和恰当地运用政策分析方法去发现我们的目标,去理解并解决我们的问题。从理论上说,政策分析可以在一切决策领域为我们提供帮助。

(2)提出了政策分析的要素

奎德认为,政策分析一般包括目标,备选方案,效果,标准和模型这五个要素。认真考虑这些要素是任何一项优秀决策的必要条件。

(3)说明了政策分析的过程

所谓政策分析的过程即是指政策分析工作的先后次序,它是由问题本身及其内容决定的,奎德认为,无论问题属于何种性质,政策分析过程都要包括五个基本阶段:

“总体概述”:即试图阐明目标,解释有关问题和限定问题范围。

“广泛探索”。在他看来,这个阶段的任务是搜集作为分析依据的材料,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寻找新的备选方案。

多方比较:根据可能产生的效果,即每个方案可能涉及的成本,效益及其他后果,依据不同标准对各个方案进行比较并列出优劣顺序。

说明解释:依照实际和现实的考虑对各种模型所展示的结果加以说明。

测试检验:在奎德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决策者是否根据分析结果作出了正确决策这一点是永远无法进行检验的,因为总会出现一些决策者所无力左右的情况,但是他仍然认为根据一种或若干种模型显示的结果,尤其是在形势稳定时,我们确实可以进行一些检验工作。

(4)论证了政策分析与政治因素的关系

在他看来,与政策分析密切相关的政治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政治可行性;谁是真正的委托人。

16.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他对这种“失败”的根源提出什么分析及政策建议?

答: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在布坎南看来,产生这一政府行为的外部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制约政府行为方式。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地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他或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损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不应该把增加社会福利与保证人人平等的权力随便交给某一特权机构或阶层,然后再虔诚地等待他们的恩赐。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使这些特权机构或人物受制于某一硬约束机制并且由公民真正而非形式地掌握该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

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竞争机制。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4)监督信息不完备。

(5)政府的寻租行为。

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就如何对这种失败进行补救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具体建议。

(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

(2)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3)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总之,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就应该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减少政府的失败。

(要求就以上某一点或几点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17.霍桑认为政府公共部门有哪些回应性障碍?应当如何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消除它们?

答:回应性是民主社会的政府公共机构必须保持的一种重要价值。霍哲引用罗克(Rourke)的定义把回应性解释为“官僚的决策与社区或有权为公众说话的官员的偏好之间的相符程度。”这种回应性可以在“一种大量权力被授予下级行政部门的组织安排中”得以实现。可见,回应性显然与分权直接相关。分权通过使政府更加贴近人民而可以促进政策制定者更加关注公民的意愿。霍哲认为,由于全面质量管理也是一种分权的项目,所以它也可以有助于政府公共机构在一种骚动的环境中增强回应性。他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对于消除政府公共部门的回应性障碍所具有的作用。

(1)回应性障碍之一:利益集团政治与被俘虏的官僚机构

霍哲认为,通常,公共代理机构倾向于听政党和有组织的利益集团的话,而不是倾向于聆听公众特地表达的“需求”。公民参与存在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绝大多数公民仍处于沉默状态,而且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却在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在这种情境下,政策后果很可能是为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而不是为了绝大多数公民而存在的。

在霍哲看来,全面质量管理关于建立组织间的协作并且为外部顾客开展培训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我们可以让各种公民团体、志愿者协会以及公民代表参与一个地方社区的重要决策过程。此外,为了增进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还要运用通过使用互联网的在线参与,从长远观点看,至关重要的是要对多数公民进行培训,为地方社区提供在线参与方面的适当培训和信息正是政府公共部门的责任。

(2)回应性障碍之二:官僚专长与信息歪曲

在霍哲看来,官僚专长会通过若干基本渠道影响公共政策:不仅官僚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和提出的咨询建议可以塑造政治官员的决策,而且官僚机构具有执行的能力,它们在开展政府的工作时常被赋予裁量权,所有这些因素在一个组织中都可能会导致诸如信息歪曲这样的消极后果。这种有意的信息歪曲可能会使得公共组织很难适应其环境的变化。

霍哲认为,这种回应性障碍可以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的垂直协作和授权方法加以消除,因为垂直协作使每个雇员都有可能顺利地共享重要信息并且可以便于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在他看来,一个垂直小组不仅使最高管理层能够有机会从下级管理层那里获得重要信息,而且垂直小组同时还使下级雇员可以有权做出一些将会满足公民需要的决策。而且授权还可以提前排除信息歪曲的可能性。

(3)回应性障碍之三:专业化结构与狭隘的局部观念

尽管行政效率会随着专业化的增强而提高,但极端的职能专业化也会导致机构之间“狭隘的局部观念”。鉴于职能专业化与职能的分化直接相关,所以公共机构可能很难及时有效地对公民的各种需求做出回应,而且,狭隘的局部观念反倒会拖延为公民提供的公共服务。霍哲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中利用水平协作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因为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要点之一就是消除部门间的障碍,通过利用水平小组,可以减少机构和部门间的冲突和紧张关系,在一个水平小组中,成员们能够建立相互的理解并且能够学会超越单位边界的合作。

(4)回应性障碍之四:归因错误与管理失败

归因是指关于一个人直觉而不是因果直觉的判断。霍哲认为,在现实中,尽管组织领导者往往倾向于接受一些将组织成功归因于其自身行动并且将组织失败归因于他人行动或外部因素的范式,但是组织中的对立团体却可能具有相反的归因原则。就绩效管理而言,只要这种陈规信念支配着人的思维,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组织层面,绩效改进都很难实现,因为在这种情境下,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政策或管理失败的原因,而且他们也不会承认“那是我们的错”。这种归因使得公共机构很难适应一种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而也就减少了对顾客需求的回应性。

霍哲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中承认雇员绩效的变动并消除数字定额的方法可以消除这种回应性障碍。在他看来,全面质量管理假定任何组织都可能既具有绩效表现好的工作人员也具有绩效表现差的工作人员。今天成为绩效表现好的人并非就意味着明天也是一个绩效表现好的人。同样,谁都不会知道一个在今天绩效表现差的人是否明天就会成为一个绩效出色的人。因此,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管理人员不会责备雇员的低绩效表现,相反,他们会努力从管理过程方面寻找原因。而且霍哲提醒人们注意,戴明的14点之一就是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消除数字定额和标准”,因为在数字定额和标准成为主要绩效指标的地方,劳方与管理方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处于敌对状态。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以顾客为中心,承认雇员绩效的某种变动并消除数字目标和定额将会有助于公共机构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回应顾客的需求。

总之,霍哲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顾客中心论假定了在一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每个组织都应该是学习型组织,任何组织为了生存都就应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政府公共组织当然也不例外,通过学习过程,政府公共组织可以在骚动的环境中有效回应顾客的需求。在他看来,当今的许多公共组织常常正是因为缺乏学习能力才无法识别和回应顾客的需求,而在这方面,全面质量管理哲学对于帮助一个公共组织有效回应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8.奥斯本与古德塞尔提出了什么不同的政府改革的原则?

答:奥斯本认为,对传统的政府官僚体制的改革应当遵循以下十项原则:

(1)掌舵而不是划桨;

(2)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

(3)注重引入竞争机制;

(4)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

(5)重产出而非投入;

(6)具备“顾客意识”;

(7)有收益而不浪费;

(8)重预防而不是治疗;

(9)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

(10)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

古德塞尔提出的十大原则与之针锋相对:

(1)政府应是由人民通过选出的代表来控制的,而不是企业家;

(2)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满足企业家的自我;

(3)政府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活动,而非依据目标或任务;

(4)政府应该与私营企业的主要股东合作而非任何一种合伙人;

(5)政府应该是灵活的、富有创造性,但同时也必须具有公共责任心;

(6)政府活动的社会效果固然重要,但也必须尊重那些为政府服务的雇员;

(7)在政府中,采取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不违背机会平等和公众监督的原则;

(8)简化繁文缛节是对的,但不能破坏基本规范和法定程序;

(9)减轻财政负担的设想是可行的,但不能无视行政工作本身对公共开支的要求;

(10)处理公共问题应该具有创造性,但不能让少数人中饱私囊。(要求就以上某一点或几点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19.新公共服务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相比有哪些不同?其基本观点如何?

答:新公共管理的思想基础在于,认识人类行为的最佳途径是假定政府的行动主体和其他行动主体都是根据它(他)们自己的自身利益来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的。按照这种观点,政府的角色就是为了促进个人选择和实现效率而释放市场力量,公民被视为顾客而且问题是通过激励的操纵来得以处理的,公务员应该成为获得“最佳交易”并且减少成本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冒险者。相比之下,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则主张,行政官员一开始就应该认识到一种参与并且开明的公民权对于民主治理至关重要。登哈特宣称,由于人的行为不仅是一个自利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价值观、信念以及对他人的关心,所以这种“高度的”公民权不仅很重要而且能够达到,公民应该被视为政府的主人并且能够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一起采取行动。因此,在登哈特看来,公共利益超越了个人自身利益的聚集,新公共服务通过广泛对话和公民参与来追求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这里,公共服务本身被视为公民权的扩展,它由为他人服务和实现公共目标的欲望所促动。如果从这种观点来看,行政官员的作用就是把人们带到“桌子旁边”并且以一种承认在一个民主系统中有多种复杂层次的职责、伦理和责任的方式来为公民服务。负责任的行政官员应该努力使公民不仅参与计划,而且还参与执行实现公共目标的项目。这样做的原因不仅在于可以使政府工作得更好,而且还在于符合我们的价值观。行政官员的职责主要不是控制或使用激励,而是服务。按照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模式,民主理想和对他人的尊重不仅充满了我们与公民的互动过程,而且还在公共组织内部被视为榜样。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登哈特为我们更进一步认识现时代公共行政的本质特征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1)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3)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4)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5)责任并不简单;

(6)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7)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要求就以上某一点或几点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

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

公共管理学任务3-甘肃电大形考作业辅导资料

请认真阅读完再下载:预览的题目顺序完全和您自己的试题顺序完全相同再下载! 公共管理学任务3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6206052 参考资料 试卷总分:100 形考三 单项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1.(4分) 要求全部公共收支必须经过立法机关审议,而且要采取一定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这体现了公共财政预算的() A、完整性 B、统一性 C、公开性 D、年度性 参考答案:C 2.(4分) 中国从()年开始全面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A、1985 B、1988 C、1993 D、2005 参考答案:C 3.(4分) 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始于19世纪中叶的()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参考答案:A 4.(4分) 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汇编在一个预算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而不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的预算形式是()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零基预算 D、基数预算 参考答案:A 5.(4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并实施的时间是() A、2006年 B、2005年 C、1993年 D、1979年 参考答案:A 6.(4分)

公共财政是与( )相适应的财政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模式 A、计划经济体制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体制 D、封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C 7.(4分) 下面不是政府预算审计包括的内容的是() A、检查监督本级财政部门的财政收入 B、分配财政资金 C、平衡财政收支 D、年终结余资金的审计 参考答案:D 8.(4分) 税收和其他公共收入形式相比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 A、灵活性 B、自愿性 C、不稳定性 D、无偿性 参考答案:D 9.(4分) 以下哪项不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特性()。 A、能动性 B、非再生性 C、社会性 D、高增值性 参考答案:B 10.(4分) 以下不属于工资的是() A、奖金 B、福利 C、津贴 D、补贴 参考答案:B 多项选择题(共10题,共40分) 11.(4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招募渠道有() A、内部招募 B、外部招募 C、网络招募 D、社会招募 参考答案:AB 12.(4分) 我国目前实行的预算主要是()

公共管理学基础的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 第一讲公共管理学概论 问题: 1.公共管理与私营部门管理之间的区别。 2.公共管理学对传统行政学的突破。 3.公共管理学产生的时代条件。 4.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5.公共管理学在中国发展中的地位。 一、公共管理学的内涵。 (一)公共管理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公共物品”和“公共事物”。 “公共物品”是属于大众所有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 1)非竞争性。是指人个消费物品或事物在由一个人消费的时候,并不影响和减少其他人的消费。 2)非排他性。是指阻止一个人的消费享用该产品,代价是非常大的。 “公共物品”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管理的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 对管理的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 社会公众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有五个内涵。 1)公共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或其他组织。 2)公共管理对象是公共事物。公共事物的特征有:a.公共事物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 b.公共事物管理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管理是永恒存在的。具体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 4)公共管理来自于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并且工作 绩效不能简单以利润或效率作为标准。 5)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二、公共管理的具体类型。“三分法”。a.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以便于管理。b.政府管理。 处理公共事物,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c.非政府组 织管理。是指除政府门部外其他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物,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霎时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三、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1.公共管理学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延续了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方面的内容,以及企业管理方面 的内容。 2.公共管理学在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情况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运用于公部门。 3.公理管理重视与外界环境关系,强调以最高领导者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为核心。 4.公共管理并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治理方式。 5.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价值调和与责任。“效率,效能,公平,经济。” 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的是政府的改革与再造。建立服务型政府,比如电子,生态,高效及法 制等。

公共管理学网上作业3

判断题:(共9题每题3分) 1.制定公共政策是在分配一切资源(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资源),几乎每一项政策会涉及到利益的分配和交换,所以公共政策需要伦理指导,需要考虑价值目标。 正确 错误 2.如果公共组织决策失误或行为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虽不受法律追究,却要承担工作责任,必要时可以辞职下台。 正确 错误 3.公共管理人格一般具体表现为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表里如一、光明磊落。 正确 错误 4.在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中,有四种公正形式,即交换公正、分配公正、程序与规则公正、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前两种是形式性公正,后两种是实质性公正。 正确 错误

5.权力越大、职位越高的公务人员,道德标准就应该越低,放宽要求。 正确 错误 6.公共管理伦理是规范公共组织行为的准则体系,是公共组织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其基本法则是为人民服务。 正确 错误 7.道德责任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机制,是强制性的。 正确 错误 8.公共组织伦理要求必须坚持程序公正,以避免不公正和腐败,其次是强调民主责任,再次是行政组织信任。 正确 错误 9.司法审查的程序一般是司法机关经政府申请,依法审查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从而追究其违法责任。

正确 错误 判断题:(共6题每题3分) 1.制定计划的过程包括:确定目标、分析环境、拟定公共计划方案、确定方案以及公共计划的修正和反馈五个环节。 正确 错误 2.规划—计划—预算系统方法适用于目标和计划明确、具体,按项目或课题分工的军事、水利、住宅、科技等领域的公共管理。 正确 错误 3.改变航道原理是指公共计划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作出的许诺,许诺越多,计划期限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 正确 错误 4.公共决策支持系统只能够支持解决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东财《公共管理学》在线作业三

东财《公共管理学》在线作业三 1.公共财政管理的主体是() A.公共部门 B.企业 C. 市场 D. 国家 正确答案: A 满分: 4 分得 4 2. 政策监控不包括()环 节。 A. 评估 B. 监督 C. 控制 D. 调整 正确答案: A 满分: 4 分得 分: 4 3. 公共管理学是对公共组织尤其是()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等管理活动 及其规律的研 究 。 A. 个人 B. 企业 C. 政府组织 D. 营利组织 正确答案: C 满分: 4 分得 分: 4 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为 ()。 A. 企业组织 B. 公共组织 C. 独立组织 D. 其他组织 正确答案: B 满分: 4 分得 分: 4 5. 以下不属于公共组织特征 的有( ) 。 A. 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基本职 责 B. 不以营利为目的 C. 通过行使公共权力来管理公 共事务 D. 以营利为目的 正确答案: D 满分: 4 分得 分: 4 6. 下列属于准公共物品的有 ()。 A. 法规政策 B. 环境保护 C. 基础研究 D. 道路 正确答案: D 满分: 4 分得 分: 4 7. 在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过程中,()以及从行为科学中产生的观点和见识起到重要的作用。 A.人际关系运动 B.新管理思潮 C.人力资源管理思潮

D. 新公共管理运动 正确答案: A 满分: 4 分得分: 4 8. 个人伦理主要是通过良知和舆论来约束;而公共管理伦理除了舆论和内心信念约束用外,还受()的约束。 A.良知 B.法律 C.制度 D.强制 正确答案: C 满分:4分得 4 9. 1949-- 2002 年我国经历了( ) 次较大的行政体制 改革。 A. 6 B. 7 C. 8 D. 9 正确答案: B 满分:4分得 分: 4 10. 在西方,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产生,有任期。 A.选举 B.考试 C.任命 D.推荐正确答案: A 满分: 4 分得分: 4 东财《公共管理学》在线作业三 1.我国第三部门的主要作用有()。 A.分担政府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B.对社会资源进行公正、合理和高效的配置 C.促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 D.净化社会风气 正确答案: ABCD 满分: 4 分得分: 4 2.公共行政学科主要代表人物有()。 A.威尔逊 B.韦伯 C.泰勒 D.马克思 正确答案: ABC 满分: 4 分得分: 4 3.下列属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的是()。 A.战略性 B.系统性 C.社会性 D.预见性 正确答案: ABCD 满分: 4 分得分: 4 4.从评估对象上分,绩效评估可分为()。 A.内部评估 B.外部评估

公共管理学阶段练习三

第三部分(第7~8章) 一、名词解释 1、政府投资——各级政府用于形成资本性资产的专门性投资,它包括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或改建。 2、财政贴息——投资者在政府鼓励的基础产业和公共部门进行投资而获得的利息补贴和投资补贴,补助金从中央财政支付。 3、财政投融资——以国家为主体,采取有偿的手段广泛地筹集资金并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投资,而产生的有关资金集中和资金运用的活动。 4、政策性金融——以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的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的金融制度、体系及其相应的业务活动。 5、项目融资——以项目本身的资产和项目未来的收益作抵押来筹措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是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 6、BOT开发模式——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在规定的特许期内,授权项目发起人为特许权的项目设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投融资、建设、管理、经营和维护。特许期满,项目公司将特许项目的设施无偿归还国家。 7、社会机会成本——因这部分资源由微观经济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微观经济部门的效益损失。 8、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政府用于增加社会福利的某些支出项目可以减少公众有关的支出,从而使得公众实际可支配的收入趋于增加。 9、公共支出的收入效应——政府给社会某些成员以补贴,用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但不改变任何商品的价格,从而直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10、公共支出的替代效应——政府的某项公共支出导致了该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下降,社会成员用于该项的支出会随之减少,从而可以产生支出的节余,并用于其他商品的购买。 11、公共管理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公共管理过程加以判断和评定,并由此对公共管理绩效作出结论的过程。 12、社会指标——观测各部分人口的社会情况与长期变化趋势的统计数字。

2020年整理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全).doc

治理: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合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规律与过程的科学。 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准公共部门共同满足公共需求、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实现良好治理的管理的活动。 公共政策:公共组织为解决和处理公共问题,经过政治协调和管理过程,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公共目标的过程。 SWOT分析:在全面评估组织内外环境及其对组织影响的基础上,了解组织的优势与弱势,从而制定良好的战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 非营利组织:是以不以营利为目的、强调个人奉献与成员互益等价价值观念、主要开展各种公益或互益活动的各种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社会监督:非国家机关的监督,通常指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公民及公民团体、新闻媒体等社会行为主体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所进行的监督。 行政监督:指国家设立的专门行使行政监察职能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决定、命令的情况,履行职责的情况以及遵纪守法的情况进行监督、监察和惩戒的活动。 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机关维护国际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国务院各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及其各部门财政收入河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依法独立进行监督活动。 福利国家:是指承担维护和增进全体公民基本福利或社会福利的职责的国家。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得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和发布普遍性行为规范行为。公共服务性政府:满足这回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在政府。 电子政府:政府运用现代化技术,将政府内部外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整合、重组、优化后到网络上完成,打破时间、空间以及部门分隔的制约。为神会公众提供一体化的高效、优质、廉洁的管理和服务。绩效评估:将实习工作结果与绩效目标比较,评价公共组织与公职人员的实际工作成果,从而对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政府间关系: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 行政行为: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而做出的具有法律效力,产生法律后果,具有国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为。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指公共部门为实现其组织目标,通过一定的管理机构及相关的法规、制度、

公共管理学作业

《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 《公共管理学》作业一 简答题 1、简述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是:组织人员、物质因素、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责分配、规章制度?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 答:(1 )职能目标原则;(2)完整统一原则;(3)精干效能原则;(4)法制原则;(5)职、权、责一致原则;(6)人本原则. 3、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是:(1)人力资源的获取(规划、录用和选拔);(2)人力资源的发展(整合培训、职业发展、管理发展、组织发展);(3)人力资源的激励(联 结报酬与绩效、工作再设计、提升工作的满足感、绩效评估);(4)人力资源的维持(人 际关系和沟通问题、员工福利问题、工作环境问题、职业安全问题);(5)人力资源的研 究(政策、规则、技术、方法) 《公共管理学》作业二 简答题 1、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答:(一)资源配置的职能:1、为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2、矫正外部效应;3、 对不完全竞争的干预;(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1、经济公平:强调投入与收入的对称(等价交换、按劳分配);2、社会公平: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个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调节贫富差距);(三)稳定经济职能: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 2、简述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 答: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是:第一,确定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第二,把组织看作整体,不仅开发“力的资源”,而且开始走向开发组织、整体的“心的资源”,注重整体效益、群体目标、团队精神;第三,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第四,在管理方法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情感;第五,在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第六,在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也重视资历。 《公共管理学》作业三 论述题 1、谈谈你对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认识。 组织改革的动力 (一)组织改革的外部动力 首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是组织改革最深层的动力。改革的本质动力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和 市场化的驱动,改革的目的和任务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 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作为市场宏观调控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履行宏观调配职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必然要先对自身的职能和机构进行改革。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行政改革的直接动力。中国的战略改革系统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同时展开。目前,我国的政治

公共管理学阶段练习一

公共管理学练习题(网络学院) 第一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事务——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2、公共物品——是指物品和劳务的利益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而不能被一个人单独享有。 3、公共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4、公共权力——用于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公共权力是由社会共同需要产生的,其基本目的在于维持、调整和发展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 5、公共管理学——一门研究社会公共组织以及社会其他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原则、规律和方式的科学。 6、实践抽象法——对公共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一些比较稳定、定型化的思考方式和操作程式,加以总结、概括和抽象,形成一定的公共管理理论。 7、实体分析法——从公共管理主体的角度,研究和分析公共管理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它把公共管理主体作为实体来看待,分析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8、政治创租——是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创造“租”,并诱使私人企业向他们“进贡”作为得到这种“租”的条件。 9、社会问题——是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实状况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它是在社会发展中产生,并与社会公众总体利益相关,需要社会予以重视和解决。 二、简答题 1、公共事务有哪些特征?

答:第一,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全体公众;第二,非营利性,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三,规模性,公共事务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公共事务范围叫大,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第四,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要求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满足统治阶级的要求。 2、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公共管理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第一,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第二,作为公共管理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表现不断扩展的趋势。第三,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第四,公共管理的职能是调节和控制。第五,公共管理体制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 3、公共权力有哪些主要作用? 答:第一,公共权力要维持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第二,随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公共权力对某些变化了的社会基本秩序作出调整,以克服社会内部的一般矛盾与冲突,防止其向对抗方向转化;第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公共权力还会推动和引导原有的生活秩序向一定的方向演化。 4、社会问题成为公共管理问题的条件是什么? 答:社会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社会问题要成为公共管理问题的五个前提条件是:(1)它首先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无中生有、主观臆想出来的。(2)它必须是一种能察觉的、可认知的状态。若问题是潜在性的,未被人们发觉,尤其是未被决策者所发觉和认识,即使是已经客观存在,也不能作为公共管理的对象。(3)它必须是与一定社区内所有人相关(直接或间接地)的状态。社会问题应是绝大多数人所普遍关注的问题。(4)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或今后加以解决的状态。因为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所关注,就必须迟早解决,以维护公共利益和满足公共需要。(5)它的解决将有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或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这样才符合公共管理的目的和宗旨。 5、公共项目有哪些特点? 答:公共项目是依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具有下列特点:(1)把特定的公共管理活动划分为必要的行为步骤或阶段,以便有效地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2)必须仔细考虑每个步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特定的结果之间的关系。(3)明确每一步的实施者和责任者,也即为完成该项目而组织起来的管理人员应当有清楚的分工与责任。(4)有明确的时间表,包括每一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及完成期限。(5)经常检查资源分配与预先规划是否相符合。 6、进入20世纪末科层制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公共管理学简答论述整理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四、简答 1、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2)欧洲或莱茵模式3)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有哪些弊端? 答: 1)政企不分,政资不分;2)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3)权力过于集中; 4)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3、入世后,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答:1)入世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2)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3)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论述题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答:第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第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第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第四,就人事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的多。第五,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政府活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点。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管理与其它体制不同点有哪些?答:1)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是不同的:(1分) a,20世纪30年代以前,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1分)奉行三个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原则、自我负责原则(3分)b,由于爆发经济危机,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各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1分)c,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滞涨”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由此兴起(1分) d,80年代以后西方的政府管理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的思路来进行的(1分)2)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也是不同的:(1分)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1分);欧洲或莱茵模式(1分);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1分) 3、案例分析: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一、关键术语 1、公共管理学6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新公共服务理论76 “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管理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3、公共组织85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责公共责任。 4、事业单位108 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实际承担者。 5、人力资源216 人力资源(human resouce,HR)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者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人们的总和。 6、公共预算255 公共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及政府的资金筹集、使用计划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等。 7、政务信息存储308 政务信息存储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继加工之后的重要内容或环节,是指将加工处理后政务信息资源(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 8、公共危机管理340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9、经济手段382 经济手段是公共管理主体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经济杠杆和方式,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实施管理的方法。 10、公共管理监督433 公共管理监督就是指种类主体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11、效绩标准473 绩效标准指的是在各个指标上分别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解决的是要求补评估做得怎样、完成多少的问题,也就是在各个指标上所应达到的具体的绩效要求。绩效标准不仅要包括基本标准,还要有卓越标准,这样才能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12、公共部门改革497 公共部门改革是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13、政府职能530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公共管理学基础必备知识 第一章 1.何谓公共管理?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公共管理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 2.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答: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七个要点:①即时的专业管理。②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③强调产出控制。④转向部门分权。⑤转向竞争机制。⑥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⑦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公共管理的特征:①采取理性途径的方式处理问题。②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③改变组织结构。④依据经济、效率、效能等标准来衡量组织成就。⑤改变现行的政策。⑥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技术。⑦试图建立一种弹性、回应性以及学习的公共组织。⑧以契约关系来取代传统的信托关系。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 答: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化技能。④诊断技能。⑤沟通技能。 4.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①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②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③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④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⑤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

的工作经验。⑥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⑦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第二章 1.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成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①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②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有法律的权威。③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④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⑤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⑥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⑦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⑧公共组织的独占性。⑨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2.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它是指公共组织内部,按上下层级关系有序构成形式。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层级化是公共管理效率化的有力保证。 第三章 1.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也可以被界定为:制定、实施和评价使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跨功能决策的艺术或科学。 战略公理的基本特征:①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②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③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政策评估的( B )反映的是政策的效率和效能标准。 A.稳定标准 B.事实标准 C.价值标准 D.成本标准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B )。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强制性 以下哪项不是常见的政策手段?( D )。 A.行政手段 B.经济手段 C.思想政治手段 D.文化手段 我国的社会团体具有“半官半民”的特点,说的是其组织的( B )。 A.广泛性 B.双重性 C.针对性 D.中介性 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有( CD )。 A.公益性 B.正规性 C.专门性 D.志愿性 公共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 ABCD )方面的能力。 A.管理认知能力 B.管理诊断能力 C.管理决策能力 D.人际沟通能力 )( A 。,在1776年撰写《国富论》论述了对政府角色理解的学者是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胡德C. D.史蒂文·科恩 )界定政府职能的主要依据是( 3 A.财政赤字商品服务质量下降 B. 市场失灵 C. D.政府干预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 C )的学科 A.公共决策 B.公共组织维护 C.公共管理活动规律

D.公共环境 ( C )是由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本质特点决定,也是其阶级性的反映。 A.目标指向性 B.权威约束性 C.功能多极性 D.利益选择性 公共政策具有( ABCD )等特征。 A.公共性 B.利益的选择性 C.权威的约束性 D.功能的多极性 本来应当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却因没有尽到职责而出现了“真空”现象,我们称其为政府职能的( A )。 A.缺位 B.越位 C.错位 D.不到位 公共管理者主要是指( ACD )。 A.政府官员 B.企业领导 C.政府公职人员 D.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人员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和经济实施全面的干预,是一个(B )。 A.小政府 B.全能的政府 C.间接的政府 D.恰当的政府 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有(ABCD )。 A.公共政策失效 B.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C.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寻租及腐败D. 现代公共管理是以( B )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 A.企业 B.政府 C.文化团体 D.研究机构

《公共管理学原理》作业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治理: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且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发挥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量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5.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它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6.组织: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7.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8.第三部门:指介于政府部门和营利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 二、填空题 1.(雪城会议)(政策)(商业) 2.(有差异或不同) 3.(公共组织) 4.(结果或产出)(外部取向) 5.(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组织)。 6.(共同目标)(协作愿望)(沟通)。 7.(政府失败或政府失灵)(市场失灵) 8.(等级控制)(网络) 9.(公正)(他律)(自律)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综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的实践,可以将政府的行为模式概括为以下五种角色: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2.试述网络治理的特征:(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管理学自测练习及答案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管理学自测练习及答案

行政管理专业公共管理学自测练习及答案 1-9

《公共管理学》 自测练习及答案 自测练习一(1-4章) 一、填空题 1.公共管理是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对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威尔逊在其《行政之研究》一文中主张分离,第一次明确提出应该把行政管理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 3.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和理由。4.政府失效是指由于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率的情景。 5.非政府组织一般可分为和。 6.依据公共政策的从属关系,一般可分为、和具体政策。 7.一般来讲,政策评估应坚持标准和标准。 8.公共组织的变革是指根据其的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动,主动地对自己加以改进的一系列的组织行为和措施。 二、单项选择题 1.1926年在美国出版两本权威的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公共行政学原理》的两位学者分别是()。A.泰勒和法约尔B.怀特和威洛比C.威尔逊和古

德诺D.马克斯·韦伯和赫伯特·西蒙 2.对官僚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并促成公共行政学体系建立的是()。 A.法约尔B.赫伯特·西蒙C.马克斯·韦伯D.泰勒 3.在1776年撰写《国富论》的学者是()。 A.亚当·斯密B.凯恩斯C胡德D.史蒂文·科恩 4.政府失效理论对人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A.社会人B.经济人C.自动人D.复杂人5.对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作()。 A.第一部门B.第二部门C.第三部门D.公共组织 6.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 A.合理性B.合法性C.操作性D.强制性 7.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保罗.萨巴蒂尔B.本尼·杰恩C.丹尼尔·马兹曼尼安D.J.佛瑞斯特 8.将职能部门和项目小组进行组合,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的新型组织结构被称为()。 A.直线式结构B.职能式结构C.矩阵式结构D.扁平式结构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东财《公共管理学》在线作业及答案

东财《公共管理学》在线作业(一)答案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治理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模式,这种政府间关系模式称为()。 A. 市场模式 B. 平等模式 C. 等级控制模式 D. 分权模式 满分:4分 2.英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79年()上台以后,英国保守党政府 推行了西欧最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开始了以注重商业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 A. 梅杰 B. 布莱尔 C. 里根 D. 撒切尔夫人 满分:4分 3.在英国,现代国家预算最初萌芽干()世纪,表现为由骑士和贵族组成的“大 议会”对国王财政权的剥夺。 A. 11 B. 12 C. 13 D. 14 满分:4分 4.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为摆脱教会、地主、城镇行会对经济活动的控制,确立 新型的市场秩序,打破地方封锁,扩大国内市场,对外扩张,促进外贸,人们一般强调()的干预作用,这在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主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A. 市场 B. 国家 C. 军队 D. 发达国家 满分:4分 5.政策监控不包括()环节。 A. 评估 B. 监督 C. 控制 D. 调整 满分:4分 6.税收是当今各国最主要的公共收入形式,公共收入中()以上来自税收收入。 A. 60%

B. 70% C. 80% D. 90% 满分:4分 7.最近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也是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变革在()年。 A. 1988 B. 1993 C. 1998 D. 1999 满分:4分 8.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特别是()首先对政府失败问题进行较系统的 研究。 A. 古典学派 B. 新古典学派 C. 保守主义学派 D. 公共选择学派 满分:4分 9.公共管理学是对公共组织尤其是()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等管理活动及其 规律的研究。 A. 个人 B. 企业 C. 政府组织 D. 营利组织 满分:4分 10.英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公共部门生产力进行测定,到80年代在中央各 部门进行持续数年的大规模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成熟完善的绩效评估机制。 A. 雷纳评审 B. 经验式调查 C. 财务管理新方案 D. 政府绩效与结果法 满分:4分 二、多选题(共5道试题,共20分。) 1.下列属于纯公共物品的有()。 A. 国防 B. 公共安全 C. 外交 D. 环境保护 满分:4分 2.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和原因有()。 A. 经济和政治因素 B. 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衰退 C. 经济全球化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版第三章

m e h n s t 第三章 政府改革与治理 1、 治理理论的研究途径(1)“政府管理”途径:这一途径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侧重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理解市场化条件下的公共管理 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国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用法。 ①“新公共管理”以“经济人”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公 共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 (2①此途径认为,治理是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网络”,是公民社会部门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造的秩序,在公共资源管理、社区服务与发展、同业协会和跨国性问题网络中普遍存在。 ②自治的公民社会是共同利益的自愿结合,是个制度化的、不需借助政府及其资源的公共领域;组织成员可自主治理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 ③“自组织网络”:社会中心论的治理观。 (3)合作网络的途径:试图在“网络管理”的框架内整合上述两种研究途径。它综合考虑了政府层面和非政府层 面有关治理的用法。 2、治理与统治的关系 府部门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A ,以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B ——政、企、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 事务的活动。 (2)管理的客体不同。与统治相比,治理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治理除了要处理公共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外, 还涉及人群较少的集体事务(如,公共池塘资源)。 (3)管理的机制不同。统治的机制是控制;治理的机制是信任。(4)管理的手段不同。统治是强制性方式(行政、法律、军事手段);治理开发出新的管理工具(合同外包、内部 市场、公共哲学、政策社区)。 (5)管理的重点不同。统治以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的作用、官僚组织的能力; 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的合作。 3、网络治理的新特征 (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4、网络治理的实践模式 (1)全球治理: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 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 特点:①治理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 ②治理客体是正在影响或有可能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包括公益问题和公害问题。③治理机制是一系列用以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务事务的制度安排。 (2)民族国家的治理:特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政府部门除直接提供某 些公共物品外,还要动员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来组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 ①政府间合作网络:污水处理、废物排放、公共交通、供水供电。 ②政府项目执行网络:通过服务网络来执行供给项目,不必通过科层制度亲自提供。 ③公私合伙网络:通过财政补助、特许经营权、公私合营企业等来吸纳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公共事 业责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