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曹禺的女性审美转向

曹禺的女性审美转向

曹禺的女性审美转向
曹禺的女性审美转向

第36卷第4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Vol.36,No.4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July,2004

论曹禺的女性审美转向

李 扬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市 300071)

摘 要:以1938年为界,曹禺的女性形象塑造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对洋溢着生命激情、充

满现代气息的女性的赞美转向讴歌更具古典美的传统类型的女性。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他对女性

的态度由 审美的变为 功利的,由对 人的生活关注,转向了对男性自我生活的关注。

这一转向是曹禺在家事和国事的双重困扰下做出的,它已经逸出了纯粹创作风格的范畴,标志着

作家在文化立场、价值观念、审美趣味诸方面的转向。它意味着曹禺正在悄悄地收拾起 反传

统的旗帜,返身向 传统回归。

关键词:曹禺;女性;转向;传统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4)04-0036-0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是塑造女性形象的圣手。在其一生的创作历程中,他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蘩漪、陈白露、花金子、瑞珏、愫方!!每一个形象都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以1938年为界,曹禺塑造的女性形象发生了重大变化。要而言之,前期女性洋溢着生命激情、充满了现代气息(如梅璇、蘩漪、花金子、陈白露),而1938年后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则基本趋于传统,更具古典美(如丁大夫、愫方、瑞珏)。曹禺创作中的女性形象的这一变迁已经逸出了创作风格的范畴,表现了作家在文化立场、价值观念、审美趣味诸方面的重新选择。问题的关键是,作家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了这一选择?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作家的这种审美转向?这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在谈到审美现代性的时候,刘小枫曾将 为感性证明,重设感性的生存论和价值论地位及对世界的审美态度视作它的基本诉求,[1](p 307)这一理论视角对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非常强的概括力。蘩漪、陈白露、花金子身上都充溢着生命的激情,她们遵从自我、蔑视外在于自身的一切 道德,以一己之力对抗着外在于她们的 他者世界: 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蘩漪); 我不怕。我跟我老头子要怎么着就怎么着。谁敢拦我?(花金子)而当方达生说起 名誉来的时候,陈白露更是理直气壮, 我没有费着脑子骗过人,我没有用着方法抢过人,我的生活是别人甘心愿意来维持,因为我牺牲过我自己。我对男人尽过女子最可怜的义务,我享着女人应该享的权利!在个体感性的驱动下,她们追求着生命的本真意义,她们不需要 他者的肯定,而是自我肯定,这无疑是一

收稿日期:2003-12-30

作者简介:李扬(1965? ),男,河北黄骅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群与传统道德格格不入的现代女性。但是,这一类型的女性在曹禺1938年后的剧作中完全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以丁大夫(#蜕变?)、韦明(#黑字二十八?)、阴堇修(#艳阳天?)、瑞珏、鸣凤(#家?)、愫方(#北京人?)为代表的生活在传统世界里的女性。在这些女性的世界里, 他者占据了核心位置,而 自我则隐匿不见了。她们每时每刻都在压抑着 自我的欲求,而全身心地考虑着 他者的利益,道德准则和奉献精神是她们的生命寄托之所在,这与蘩漪们的自我张扬恰好形成了鲜明的比照。根据这些女性的不同特征,又可以把曹禺在这一时期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丁大夫、韦明、阴堇修为代表;另一种则以愫方、瑞珏为代表。

丁大夫、韦明、阴堇修所献身的对象是民族、国家以及社会正义,她们把全部身心都扑在了民族复兴和社会正义的宏大事业上了,为了这一事业,她们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而唯独没有考虑的是她们的 自我。在民族大义和社会正义面前,韦明和丁大夫都是义无反顾。在她们的心目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韦明虽然深爱着耿杰,但是如果他真的偷了 团体的文件,背叛了国家,她将 第一个惩罚他,一句话, 我决不肯因为个人的私事使我们的团体受损害,我决不偏袒出卖国家的汉奸。这种国家至上的观念,还可以自然延伸到那些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们身上,当韦明得知孙将军有危险时,情愿自己死一千次也不愿意这位忠勇的爱国将领受伤。在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中,丁大夫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一个。

就丁大夫而言,她依然有着前期女性的承担精神,但这种承担不再是出于对个体生命的关爱,而是打上了鲜明的家国观念的印痕。作为一个名医,她本可以在上海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她 相信自己更该为这个伟大的民族效死。她爱真理,在她身上有着一种仁侠精神,对那些腐败自私的官吏绝不迁就,面对那些虚伪、敷衍、苟且的官僚,她恨不得能立刻发明一种血清,打到他们的血管里,把这些人身上的一切毒素清洗干净。这是一个爱真理、爱国家, 把公事看得比私事重的女性,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她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了后方医院。面对敌机的轰炸,她冒着生命危险抢救 小伤兵;当伤员急需输血时,她毫不犹豫地献血;面对身负重伤的儿子丁昌,她首先处理的却是其他的伤员!!总之,在忘我的工作中,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丁大夫、韦明身上所存在的这种气质,在曹禺早期剧作中是不可想象的。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与全民抗战的整体语境紧密相关,与作家悲剧观念转向的基本动因一样,是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作家完成了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

对作家来说,另一类型的女性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则要复杂得多。在抗战后期,曹禺又转向了自己所熟悉的家庭题材,先后创作了#家?和#北京人?。但是,同样的题材,同样表现作家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但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蘩漪、花金子身上的生命冲动、张扬的个性以及自我肯定销声匿迹了,代之而起的是相反的女性类型:她们循规蹈矩、压抑自我,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他人的阴影里。同样是泯灭自我,但愫方、瑞珏、鸣凤的表现又与丁大夫们截然不同,丁大夫们所要献身的是社会正义和民族复兴,而愫方们所要献身的对象( 他者)则要渺小得多,她们所关爱的只是自己所深爱着的羸弱不堪的男人,并以他们的幸福为自己的 幸福,而自己没有任何欲求。鸣凤不愿意给自己心爱的人添一点麻烦、一丝烦恼,在她的心中, 爱一个人是要为他平平坦坦铺路的,不是要成他的累赘的。这种奉献型的爱情理念成为曹禺审美转向后的 理想爱情,一再出现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在瑞珏看来, 一个女人爱起自己的丈夫会爱得发了疯,真是把自己整个都能忘记了;而 把好的送给人家,坏的留给自己是愫方的人生格言,在她那里,活着

就是为了自己受苦,留给旁人一点快乐,面对那段难以接续的情缘,她没有任何怨尤、不求任何回报, 他的父亲我可以替他伺候,他的孩子,我可以替他照料,他爱的字画我管,他爱的鸽子我喂。连他所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这些女性唯一没有想到的是她们的 自我,为了这爱,她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这是一系列的古典女性形象:温柔含蓄、善解人意、温厚、慷慨、娴淑、含而不露!!每天在抑郁中讨生活。在#北京人?中, 哀静、 哀婉、 哀痛、 哀缓、 哀矜、 悲哀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舞台提示语,而这类提示语基本上都是用在愫方身上的,用 抑郁不伸来形容愫方的生存状态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谁也猜不着她心底压抑着多少苦痛与哀愁。在她们身上让我们想起研究者对传统女性生活的一段描述, 几千年来,人们(包括女人)已经习惯了在对象化的基础上对女人的观念(认识)和观照(审美),将为奴的顺从和美的感受融为一体,积淀成一种顽固的审美意识,反作用于女人自身,进一步强化了女性群体的客体性质,成为稳定父权社会和美化生活的基本因素之一。 面对人,女人反而是弱化了自身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她的人生,几乎全部淹没在奉献自身、服务于人的家庭劳动中。[2](pp 29-33)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深受传统道德规约影响的一群女性,她们按照传统的伦理规范塑造自己,从而完成了曹禺笔下的女性由现代向传统、由 审美向 功利的转型。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作者竟然用一种欣赏的眼光赞美着这些女性身上的 美德,这在曹禺前期剧作中绝对是不可想象的。让研究者感到困惑的是,是什么原因使作家的女性审美发生了这种匪夷所思的突变?显而易见,再用时代环境来解释作家这种女性审美(指愫方、瑞珏、鸣凤这一类型的古典女性)的转变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从曹禺的个体生活中捕捉作家女性审美转向的蛛丝马迹。正像有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 不懂得曹禺的婚恋,就很难深入曹禺的戏剧世界。[3](p 210)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梅璇、蘩漪、陈白露、花金子这些洋溢着生命激情的女性形象均出现于1937年8月之前,也就是曹禺与郑秀结婚之前。%此后,曹禺笔下的理想女性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由现代型向古典型转变,其行为方式从 自我中心转向了 他者中心,由此可见,婚姻生活确实影响了曹禺对女性的理解,这是一个颇具深味的文学创作现象。在结婚之前,尚没有婚姻阅历的曹禺只能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来塑造女性形象,作为激进的反传统的作家,他不满于旧有伦理对女性的束缚,因而在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期望。此时的作家是从审美的角度、而不是从 道德或现实的立场来理解人物的,他更多地关注的是这些女性身上的生命激情以及这激情对改造传统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效用,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把这些女性当作冲决传统樊篱的 武器,这本身就是作家自己所渴望的生活方式。这最终导致了曹禺早期作品中的超越现实的理想特质。弗洛伊德关于爱情的一段话可以非常恰切地说明这一问题: 在爱的问题上,性过誉(se xual overvaluation)现象始终令我们深感吃惊。这种现象表现为这样的事实:那个被爱上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免遭挑剔,它身上的所有特点都比那些未被爱的对象的特点、或确切地说比它自己在被爱上之前的特点得到了更高的评价。!!在这方面使我们的判断失误的这种倾向即是理想化的倾向。不过现在我们能比较容易地发现我们的方向了。我们注意到,对待对象的方式与对待我们自己的自我的方式是一样的。因此当我们陷于爱之中时,大量的自恋性力比多溢到了对象身上。甚至明显的是,在很多爱的选择形式中,对象被当作我们自己的某种未能达到的自我典范的化身。我们爱它是因为它具有那种我们自己的自我所力求达到的完善性。现在我们打算通过曲折的方式把它作为一种满足我们的自恋性的手段。[4](pp 120-121)曹禺与郑秀的恋爱有着很强的理想成分,他是按照自己对女性的审美理想

选择恋爱对象的,郑秀身上的现代女性气质和强烈个性吸引着曹禺,这些气质引起了正沉浸在反传统的思想境界中的曹禺的共鸣,这使他们很快陷入到了爱情的漩涡。

但是审美与现实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别, 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伦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而近日之嗜好之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5](p 471)王国维的这段话,放在恋爱与婚姻方面依然有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倾倒了多少少男少女,但现实中人们更欣赏的却是薛宝钗,明知其假而爱之,原因也很简单,男性在现实生活中的 功利性原则取代了审美理想中的超凡脱俗。曹禺也没有摆脱掉婚姻生活中的这种理想与现实、审美与功利的纠葛,而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中。准确说来,曹禺抗战时期的爱情苦闷导致了#北京人?和#家?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的转变。在一个由男性主导的传统世界里,人们重视的往往不是女性的才学, 女子无才便是德才是他们的价值标准。在与郑秀结婚以后,两个人的个性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一方面,曹禺的懒散、不修边幅乃至于他的诗人气质与郑秀讲清洁、重小节的个性格格不入;另一方面,郑秀有着自己的生活追求,她爱打麻将、对曹禺不够 体贴,但同时又对曹禺的行动控制得很严;这种个性、习惯、思想诸方面的差异日积月累,恋爱时的审美理想更多地被现实感受所取代,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冷淡,陷入了冷战。在这个时候,邓译生到江安看望正在剧专学习的妹妹邓宛生,住在她的表弟方德家里,对门便是曹禺的家,方德、邓宛生等剧专的同学经常到曹禺家去,邓译生也跟着一起去,就这样和曹禺相识了。曹禺与郑秀的婚姻本来就潜藏着危机,邓译生到来,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曹禺与郑秀的婚姻危机。还发生过哄动江安的曹禺 吞信事件: 有个杨嫂(方德家的佣人),扮演了一个传递信件的角色,有一天,杨嫂来了,向曹禺使眼神,我看见了。杨嫂呆了一会儿,曹禺就外出了。我从后边尾随,曹禺没发现。他到一个茶馆里坐下,便看邓译生的信,我从后边把信夺了过去。是毛边纸写的,有一些留在曹禺手里,他便吃进肚里去了。&这无疑是一幕不幸的家庭生活场景,这越发使曹禺渴盼一种别样的爱情。正象弗洛伊德所说的, 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一次对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6](pp 31-32)与颇为 现代的郑秀不同,邓译生没有上过大学,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她的众多长辈立志 把她培养成为中国最后一名闺秀。她会画山水画,写一手好字,性格温婉文雅,郑秀也说她 很安静,很冷。?与郑秀不同,邓译生帮助曹禺誊写稿件,给他鼓励与安慰,使曹禺获得了感情上的慰藉,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两个人相爱了。曹禺曾经这样回忆#家?的写作: 在那轮船上,我大约住了三个月,度过整整一个夏天。在这期间,我写完一段落,便把原稿寄给我所爱的朋友。我总要接到一封热情的鼓励我的信,同时也在原稿上稍稍改动一些或添补、或删去一些。在厚厚的复信里,还有一叠复写过的#家?的稿子。自从我写#北京人?,我的所有的文稿都是经过所爱的朋友的手,或抄誊过,或改动过。(由此看到,作为一个古典型的女性, 体贴与 善解人意是邓译生身上最突出的特征,这一特征与郑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使曹禺深深地沉迷在邓译生给他带来的世界里,甚至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邓译生写给自己的信, 鸣凤对三少爷说,)这脸只有小时候母亲亲过,现在您挨过,再有???再有就是太阳晒过,月亮照过,风吹过了?,鸣凤的话就是摘自邓译生给曹禺的信。[3](p 86)我们在这里不厌其烦地描述作家的个人生活,并不是为

了传播名人逸事,而只是想透过这一事件,来说明曹禺创作中的女性审美转向。他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及与郑秀、邓译生之间的情感纠葛,使他不由自主地讨厌家庭生活中的 个性张扬,而对温柔、娴淑类型的妻子表现出本能的向往,但这一切在讲自由、平等的女性那里显然是做不到的,也只有传统的女性才能满足他这有点自私的要求。显而易见,作为一个 诗人,曹禺是现代的,有着足够的浪漫情怀;但作为一个丈夫,他更多地被传统理念所支配,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照顾自己生活起居的传统意义上的 妻子。这种审美理念和生活实际的错位,使曹禺对女性审美发生了转向,作家把这种对传统女性的好感带入了作品,于是就出现了愫方、瑞珏这种具有古典美的女性形象。

就这样,国事与家事的双重诱因导致了曹禺女性审美的转向。在此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个激情洋溢地冲杀在 反传统第一线的作家曹禺,在他的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象征着力与美的电闪雷鸣、巨树、原野以及对人的敢爱敢恨的生活方式的尽情讴歌,取而代之的是梅花、杜鹃等传统的古典意象。也再也见不到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的以个体感性反抗传统逻各斯的美丽女性,他的女性世界也从此变得温柔贤淑、仪态万方,在她们身上凝着传统的美德,她们知情达理、善解人意、忍辱负重,富有承担精神???既可以为了国家利益而承担(如丁大夫、王昭君),也可以为那些羸弱不堪的男人们承担(曾文清、觉新,早期曹禺称这样的生命为 阉鸡似的男子),同时又极力地压抑着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合理需求,而承担 他者的无尽苦恼与哀伤,每天幽幽地度着时日。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他对女性的态度由 审美的变为 功利的,这意味着在女性塑造方面,作家由对具有普适性的 人的生活关注,转向了对男性自我生活的关注。更让人忧虑的是这一转向背后所蕴藏的更为深层的文化动因,它意味着曹禺正在悄悄地收拾起 反传统的旗帜,反身向 传统回归。

这一切,对于一个试图以生命的野性和个性解放来冲决传统秩序的曹禺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责任编辑 胡范铸)

注 释:

%关于曹禺结婚的日期,诸多材料均语焉不详,我们也无法定出一个确切的日期。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在长沙结婚,而国立剧校在长沙开学是在1937年10月初,而曹禺9月间在武汉住了两周后才到达长沙,而1938年元旦国立剧校即奉令迁往重庆,由此可见,结婚只能在1937年10月?12月间。

&这是郑秀的回忆,同时参见吴祖光的记述。田本相等编著:#苦闷的灵魂?,第215页,20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参见田本相对吴祖光、张家浩、郑秀的采访笔录,田本相等编著:#苦闷的灵魂?,第207页,231页,21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曹禺:#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曹禺全集?,第5卷,第60页,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这个作者 所爱的朋友就是邓译生,也就是方瑞。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李小江.性沟[M].北京:三联书店,1989.

[3]田本相、刘一军.苦闷的灵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C].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王国维.王国维文集[C].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6]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C].张唤民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China may be disclosed from basic ethical relations a mong corporate gain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 ket economy.

Keywords:rec onstruction of economic ethics,research paradigm,market,enterprise

An Ethical C onsideration of Economic Increase Models(by QIANG Yi-hua) Abstract: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supremac y of efficienc y,the economical increase model of classical liberalism promotes economic gro wth,but meanwhile results in moral poverty.Hence,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n economical increase model in conformity with human nature.Such a model does its best in morals,and has its definite implications and building approaches.As an economical in crease model,the socialist market ec onomy should have an ethical orientation in conformity with human nature.In order to realize this orientation we should not only sum up experience of C hina s socialist eco nomic developments,but also substitute the logic of life for the logic of capital.

Keywords:economical increase model,classical liberalism,socialism,human nature,ethics

A Representative of So Far Living Generation???A Comparison between Notes

f orm the U n derground and Regrets f or the Past(by MA Yi-xin)

Abstract:Lu Xun was specifically concerned with and greatly influenced by Dostoryevsky and his writings.Lu s novel,Regrets f or the Past,is remarkably similar with and close to the latter s 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 in its narrations and expressions.Both the great writers deserve repeated attention in their depictions of the soul.

Keywords: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Regrets for the Past,comparison

Cao Yu s Change in His Female Aesthetics(by LI Yang) Abstract:After1938there was a great change in Cao Yu s portraying of female images,a shift from his singing the praises of modern fe male full of the vigor of life and spirits of the times to his eulogiz ing traditional kinds of female with more classical beauty.As a man of letters,he changed his attitudes towards female from aesthetical to utilitarian,and from his concerns about human life to cares for male personal life.Such a transformation took place in Cao s twofold troubles of family and national affairs.It went beyond a category of pure writing genre,and indicated his changes in his cultural stand, values and appreciative tastes.It meant that Cao Yu was furling his banner of anti-conventions in confidence and returened to tradition.

Keywords:Cao Yu,female,transformation,tradition

Women Writers Rhymed Novels Under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juvenating Female Rights(by BAO Zhen-pei) Abstract:The women writers tan ci(rhymed novel)in late Qing China is referred to a genre of writing and script,instead of a kind of story-telling popular in southern provinces.During the period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

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 [提要]:女性题材小说在丁玲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丁玲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本文对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作论述。一方面综合评述丁玲创作的女性形象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丁玲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从审美对象、性格基调、女性身份、隐忍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其女性形象变化作出论述。 [关健词]:丁玲女性形象特点变化 [正文]: “丁玲是个擅长写女性的因写女性而赢得了声誉的女作家”,从其创作来看,女性题材占据重要的位置,她塑造了许多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带着某种感伤色彩的女性形象。在她布置的舞台上,女性是不容替代的主角,始终处于叙述的中心位置。她笔下的女性典型丰富多样,有知识女性的爱情生活与事业彷徨,有乡下妇女朦胧的个性觉醒与抗争,有忍辱负重为抗日献身的革命女性,有解放新天地的劳动女性等。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奉献了一系列女性的典型形象。 回顾丁玲的创作历程,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有几次明显的分期:第一阶段,丁玲初涉文坛——《梦珂》(作于1927)、《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阿毛姑娘》等,这些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黑暗中》的作品,是丁玲早年的代表作,其中大多有一个具有较高的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第二阶段,中篇《1930年春上海》(作于1930)开始,丁玲创作主题逐步转换,丁玲由笔下的主人公——小知识分子女性表达开始走向大众的愿望,这在《田家冲》(1931年)里初露端倪,《水》(社会型题材)标志着她创作的风格转变。第三阶段,丁玲来到延安,《我在霞村的日子》(1941)、《在医院中》(1941)将女性观察的视角伸向革命阵营内部,塑造了与时代相关联,积极献身革命的女性形象。第四阶段,丁玲开始“文艺服从政治”的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中的女性(黑妮)显露着她早期女性思想的痕迹,1979年新的女性形象《杜晚香》横空出世,续接了她中断的女性题材的创作。

浅谈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及发展

浅谈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及发展 10绿食陈志浩20107702116 在疯狂的选美风潮以及各种怂恿女性整容的广告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急剧的转变,使部分女性又一味的追求外貌美,而忽略了内在美。 美是女性最大的财富,是吸引另一半的一个重要点,是任何一种美都无法代替的。但我这里所说的美,并不是外貌美,而是内在美。从古到今,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美女”形象,但是无论“美女”如何变化,都注定带上特定时代男性心中的“女性美”标准,烙上了男性的审美观。 早在中国古代两千年前就出现了“美人”一词,不过那时美人并不是特指漂亮的女人。“窈窕淑女”一词,原意是文静美好悠闲洁净的女人,但渐渐地,词义因时代发生了变化,“窈窕”后来被解释成“妖冶”,即妖媚而不庄重的意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妖媚而不庄重,是男性对女性美的内心期待。 女性的化妆打扮,是给男人看的,但同时也是给女人看的。而现代女性的审美观念,一方面受男性的主导,另一方面又受女性的攀比意识。歌德曾经说过,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 男性内心期待的美和社会观念一次又一次地破坏了那个真正的“美”,也影响着女性了解真实的自己。所以很有必要重新来定义美,还给女性一个真实的美。对女性进行女性美的继续教育,帮助女性抛弃旧的自我形象和美的观念,建立新的观念,从而焕发出她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美。 告诉她们什么是女人的价值所在,是身体美,你长得什么样就说明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不需要刻意的改变。而传媒将女性美定在她们以美丽性感得到男性的欣赏,这时的女性往往被整容、美肤的广告等等所利用。这时女性要么失去自信,要么一味追求外在美,抛弃了内在的个性和潜在的才能。女性应该对审美需求进行自我把握和自我选择,不要过多的以男性的审美观来判断和要求自己,要放得开,要自由。要想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而且什么样的女人最美,这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你觉得自己是美的,那你就是美的,善于发现自己的美,不要被别人所左右,快乐才是最重要。 除了外貌美,还有心灵美、自信美、风度气质美、自然美、健康美,这些美才是女性的真正美。你的品德、性格、知识、身体素质都可以表现出你独特的美,这样的美更能深入人心。来,散发出你的美。 这不仅需要女性努力,还需要男性的协助。男女两性共同努力,将女性从被污染了的审美文化中脱离出来,共同塑造健康美丽的女性新形象,自然之美、健康之美、人性之美、自由之美。 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断有优秀的女性呈现在公众视野中,她们坦然对视男性的目光,这种坦然来自她们内心深处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社会对女性全方位的承认,就如社会对男性的承认一样。

论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形象 王小波,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他在“文学即人学”的意义上进行文学创作,他的小说里充满着对人性深刻、理性的思考。目前,王小波其人及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却少有学者深入探究王小波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价值。他笔下的女性拥有真性情,她们果敢、积极、自主,具备突破重围的智慧与激情,是作家对人性所有美好的寄托,对女性人物的解读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王小波小说的核心内涵。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性别意识领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王小波对于两性地位与关系的独到见解和他的自由主义思想赋予了她们不同寻常的女性主义价值。他那些带有性别意识的文学创作,有助于打破男作家们的男性性别主体的局限性,真正做到了在塑造人物时尊重两性性别特点与个体差异,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多元化、平等化的文化视阈。笔者认为,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叙说的意义,并不在于解构男权中心文化,而在于对人类文化和文学的漏洞与缺陷进行有益的补充与修正,从而不断完善女性形象本身。小说中女性主体价值的建构,是争取在文化与文学领域提倡性别公平,提倡在差异性基础上的性别平等。通过阅读文本中的女性人物,笔者认识到只有自觉突破对于两性抒写的界限时,女性人物的发展才能具备辽阔的疆域和广阔的前景。当作家与评论者都能充分认识到两性的性别差异与性别价值,并做出正视性别差异、超越性别局限性的努力时,文学的发展才能真正拥有更为

辽阔的疆域和更为广阔的前景。因此,笔者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点,分别从女性人物对作家“理想之身”的承担、自我主体的建构和救赎、女性主义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对王小波创作活动和文学作品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分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梳理、总结了以往的小说人物研究成果,并强调女性在其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第二章主要结合《绿毛水怪》、《地久天长》、《舅舅情人》以及《红拂夜奔》四部小说,试图分析作家对自我的表达及理想是如何寄托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身上的。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挖掘在她们身上凝聚的作家的想象力、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表达。第三、四章立足于女性意识的角度对王小波的作品及人物进行剖析。第三章是以《革命时期的爱情》和《黄金时代》中的女性形象为范例进行解读。对于女性生命意识的展现,王小波的小说中存在两种情况----女性主体价值的异化与建构。前者主要表现了集体无意识状态下女性的生存境遇;后者则重点表达了女性个体对自我在现实中存在的思索。这种带有明显性别意识的创作,是王小波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反思,它张扬了女性的个体精神自由与主体意识,也彰显出女性与历史、文化之间密切的错综纠缠。第四章就王小波在女性性别意识抒写方面所体现出的价值予以梳理和总结。对于失势男性与英雄女性的塑造、兼具男性与女性视角的创作以及对深埋于文字之中的“第二性”的潜在剖析,都赋予了作品一定的女性主义价值。作家深究于历史与文化土壤的感性抒写使女性的生命体验及精神之伤得以清晰地展现。结语处总结王小波笔下的女性形象价值及不足之处,重新审视王小波和小说的思想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这是个商品广告无处不在的时代。商品广告的情节和语言越来越具创意,画面色彩越来越丰富,这已不仅是商品信息的简单传递,它对大众的消费理念乃至整个文化价值的追求起着越来越强的诱导和影响作用,而且更多的是在为大众设定“时尚”和“趣味”的范畴,激发观众许多虚妄和偏执的需要。商品广告往往为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而做,它包含和反映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日益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极为敏感而复杂的部分。 调查表明:国内媒体上,女性做广告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护肤、化妆、洗浴用品的广告似乎无一例外地由女性来做;家居用品、家用电器的广告绝大多数也由女性做主角,甚至手机、领带、西服这类被看作男人世界里的商品,其广告也着意渲染女性对男性似乎是必然的崇拜、臣服和温柔。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在现代商品广告世界中成了“第一性”(就数量而言)?为什么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如此模式化?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现代人(男人)对女性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反映了女性的现实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某些侧面以及社会(男人)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 探讨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不仅是商品广告文化研究问题中有其意义,也是女性文化研究或两性文化研究的课题。 一艺术史中的女性形象 艺术永远钟情于人类两性世界,女性形象是艺术的永恒主题,但就女性的美而言并非从来就是女性崇拜的至高标准。 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的艺术里就有代表女性形象的图象和符号,如《威伦道夫维纳斯》,她们的丰乳肥臀与纤细的手臂几瘦削的小腿形成鲜明的对比。头很小且面无表情,并且通常无任何容貌特点。很明显这些造型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腹部、大腿等,夸张女性生理特征,不论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都与人类繁衍的身体部位有关,一种对女性生殖崇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时期女性是被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的,是女神。 希腊罗马对女性的赞美不再是一种对生殖力的宗教般的崇拜,而是对躯体的纯粹形式化的讴歌,其目的也只是想塑造理想中的美貌。到了中世纪,女性美与堕落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终于登上了美的化身的最高宝座,摆脱了原有的与罪恶的联系,而被视为能反映出人的善良和内心美好的可贵品质,外表美成为心灵美的标志。此时大师笔下的形象是作为完美和永恒的人出现的,灵性和肉欲,神的光辉和人的真实统一,即使是鲁本斯笔下的那丰腴的、肉感的女人体,也笼罩着一种神性的精神光辉。 然而,印象派开始,女性形象开始处于被凝视、被控制状态,裸体画成了真正的裸体画,是欲望的对象。高更所描绘的塔希提岛土著女看似纯朴的原始美,但实际这个天堂是虚伪的,那不是乐园,而是殖民地,那不是高贵的蛮人,而是妓女。马蒂斯所描绘的那些赤裸或半赤裸的女性横卧或斜坐在沙发上,既妩媚又极具挑逗性。卢梭的《梦》中一位裸妇斜坐躺在一个放置在露天环境下的沙发上,一个开放的空间,使裸妇更具有一种被凝视感,更易勾起人的情欲。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们》是对妓女们向顾客展示自己的描绘,五位少女被任何一位观看者凝视。艺术史中的这一系列的被凝视的女性形象,传达着性的渴望。而蒙克更把女性看成是妖妇、吸血鬼,是唤起性欲的工具。从这一系列画家画中的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女性越来越被当成泄欲工具,一种弱者形象,一种被凝视的对象。 二当代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一)以女性形象美为创意的广告 当前我国电视商业广告中频频出现女性形象,广告中常见的女性形象年轻貌美,出众的五官和形体在摄影机特写镜头的刻画下显得迷人、性感,是镁光灯的焦点与男性目光追逐的

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2010年第4期总第258期前沿 For ward Positi on No 142010Su m No 1258 【文化】 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杜朝辉 (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067) [摘 要]我国女性身体审美经历了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审美文化、封建社会病态审美文化变迁,在现代社会中,女 性身体审美文化仍表现有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残留,忽视身体健康的审美内涵。女性树立正确的身体审美取向、改 变传统审美意识对于重塑现代女性社会形象、发挥女性自身潜能、实现身体审美的性别平等是必要的。[关键词]审美文化;女性;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04-0169-03 [作者简介]杜朝辉(1970—),女,四川人,硕士,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女子体育。 英国学者莫里斯(Des maond Morris )曾说:“人体既是生物体也是文化现象”,“女性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审美的物化现象泛滥的时代,则有物化的 倾向”[1] ,这既有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的浮躁,也更有历史遗留的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本文试图从我国现代女性身体审美特征和现状出发,挖掘现代女性身体审美的不足与根源。 一、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历史变迁女性的身体审美文化自古就有,但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变迁。早在上古时代,女性的身体以硕大、强悍为美。在最原始部落中,采摘、狩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女性与男性共同参与社会劳动,尽管这个时期审美意识是模糊的,但女性身体得到自由发展,蕴藏一种自然的审美倾向。在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男女真正平等的年代,原始人所追求的女性“硕大”审美内涵,是一种强健的、战胜自然的实用主义的审美意 识,像“中国各地考古中发现的大量孕体形象”[2] ,反映的就是那个时期生殖崇拜的实用主义的审美文化,在当时的生存环境下对促进女性体质健康、促进人类进步是有历史意义的。 自从有阶级,确立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关系后,女性身体的审美文化就开始被淹没、被取代,女性成为附属品被随意“摆布”,并通过“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对女性进行行为规范和束缚,依照男人的意志行事,女性自身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被压制、被扼杀。女性在这种规范中足不出户,体质健康不断弱化,女性审美演变成病态审 美文化。对中国妇女损害最深、最重的莫过于长达千年之久的妇女缠足,直到解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都还屡见不鲜。缠过的小脚,触地部分减少,连走路都困难,限制了女性活动的范围,生命缺少了运动,就再也谈不上健康,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中国国民的身体素质。缠足的源起仅仅是南唐一个皇帝个人的喜好,最后成为多少个世纪女性追崇的时尚,可见即便这种时 尚是不健康的,也将导致社会成员的从众行为。[3] “文化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识形态, 在任何社会中,都将对人有强制性的引导作用”[4] 。因此,当一种时尚文化内化为女性自身意识的时候,它就将根深蒂固、顽固不化。 二、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现时代特征时至今日,我国女性身体已经得到解放,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现代审美文化生长在与传统审美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传统主流审美文化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使我国女性身体审美的追求更多注重一种外在美,脱离健康的深层审美内涵,从以下几个表现特征就可透射出这种事实。 (一)审美自尊不足,缺乏主体意识 传统的审美活动,女性是作为审美客体、被男性欲望窥视的对象而出现的,女性自身的审美诉求长期被忽视。笔者曾对重庆市主城区292名健身房女性进行了调查,高达76%的女性对自身体形不满意,而44%的女性BM I 指数在正常范围内,从中可见女性仍在追求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同时70%的女性在意男性对自身身体外形的评价,表现为审美自尊不足,缺 ? 961?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女性外在形象美的最大特征

女性外在形象美的最大特征 我们说是和谐。因为和谐是形式美的一个原则,指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因素中协调一致。和谐的本质是杂多的统一,对立的统一,多样的统一,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和追求和谐美。在社会生活,自然界、艺术中和谐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和谐在艺术上,指艺术作品的一切组成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如和谐在音乐中表现为和弦;在建筑中表现为建筑物各部分之间比到好处;在文学上表现为结构上统一等。 在日常生活中,和谐则表现为线和形的和谐,体积大小的和谐,质地的和谐,色彩的和谐等。许多目光掠过五彩缤纷的生活寻找着和谐。和谐不是真理,和谐是通向真理的道路。也许和谐是近似梦想的一种意念。和谐应该是完美的境界,而希冀着它,神往着它,追随着它并为之付出生命的较量,却恰恰是更完美的。 和谐是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罗马时代学者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如我国春秋时代晏子、史伯都讲“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讲音乐美是和谐,亚里斯多德谈出了关于艺术中的和谐的合理思想,他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过去唯心主义思想家,如柏拉图、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莱布尼茨等人论证和谐的神秘本质,宣告神是和谐之源。和唯心主义美学相反,马克思主义对美学中和谐概念给予了科学回答。和谐是现实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是美好事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是艺术中的本源,是女性外在形象美的重要源泉。 首先,对生活充满希望,希望从生活中获取审美理想的启迪。 一个女性若想获取美好的外在形象,如果没有审美理想的启迪,那无论如何是不好实现的。那么,什么是审美理想呢?审美理想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经过理想化的审美观形成的。审美理想是人对于完美的生活、完美的人的愿望、憧憬,是一种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远景的创造性想象的成果,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各个时代的人们受着特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思想影响形成不同的审美理想。它对一定时代、一定民族和一定阶级的美的欣赏和创造,有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审美理想在女性的外在形象美中表现很明显,女性外在形象美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女性的审美理想是在她的政治、哲学、伦理、审美观点影响下形成的,决定着女性外在形象到底美不美。审美理想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发展变化的。 每一时代的各个阶级都有自身的审美理想。在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符合这个时代潮流的审美意识分不开的。可以说,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最高的美好理想,是鼓舞所有女性获取理想美的动力。 审美理想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审美理想能引导女性欣赏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摆脱一切落后低级趣味的东西;消极的审美理想会引导女性去欣赏落后低级趣味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是审美理想的基础,审美理想把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它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价生活中及女性外在形象美好与崇高的表现。

社会审美与女性形象

题目社会审美与女性形象 学院: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专业:工程造价 学号:20080840 姓名:曾诚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社会文化对两性形象的固定看法,指出现在病态的社会审美的表征,然后解读“真实的女人、真实的美”女性形象,加强女性内在美的认识,塑造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爱的社会形象,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女性审美意识。 关键词:社会文化,病态的审美,真实的美,女性形象的塑造 前言 古今中外对美丽的标准,始终是因时代及环境而流转改变。温柔婉约是美,个性张扬是美,大胆性感是美,传统乖巧是美。 而到了现代社会,这几种价值观同时杂糅在女性的身上,使得现代女性无所适从。现代女性一方面追求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另一方仍然不能无视男性目光的审视。现代女性价值观的迷离导致了现代美容术的应运而生。 愈演愈烈的各式选美风潮以及无孔不入的怂恿女性改头换面再造自己形象的大小广告轰炸,使社会对女性身体美的苛求和女性自己对体重和外表的迷恋达到了极致。正如女性主义批评家所说的,“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强烈的视觉和色情感染力,从而能够把她们说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 人们的审美情结为什么偏偏对女性的体貌情有独钟?是什么力量驱使一些女性义无返顾地走上险象环生的身体再造之旅? 一、时代不同,社会审美标准在发生改变 当代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 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急剧的转变。审美观念和社会的其他观念形态一样,受到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它又对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产生作用。 1.中国古代的审美观 在中国古代,审美观主要是男性化的,无论男性的还是女性的,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

张爱玲与郁达夫关于女性身体审美的差异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6528747.html, 张爱玲与郁达夫关于女性身体审美的差异分析 作者:谭青青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1期 摘要:张爱玲与郁达夫是近代文学史上的两座大山,在张爱玲的眼中,女人的身体是女 人取悦于人的重要工具,也是女人拥有特征的基础。对于女人,郁达夫认为是“美”的,与此同时,又是“邪恶”的;对于女人的身体,他认为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又是诱惑人的。 关键词:张爱玲;郁达夫;女人;身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2 引言: 在二人的小说中,对于女性的身体审美有着不谋而合的见解,普遍认为女性要是脱离了身体,将不谓之呼“女人”,女性即为女人,区别女人的最恰当的标志便是身体,身体是女性存在合理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二者同样也存在着些许差异,在对于女性、女性身体的认知上以及对于女性身体的描写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张爱玲和郁达夫关于何谓女人的不同见解 张爱玲是位女性作家,作为女性本身,她在《谈女人》中深刻地论述了女性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其一,她认为女人爱憎分明,文章中写到:“一个男子真正动了感情的时候,他的爱较女人的爱伟大得多。可是从另一方面看,女人恨起一个人来,倒比男人持久得多。”其二,她认为女人受到的限制比男人多,文章中写到:“男人可以跟最下等的酒吧间女侍调情而不失身份——上流女人向邮差遥遥掷一个飞吻都不行!我们由此推断:男人不比女人,弯腰弯得再低些也不打紧,因为他不难重新直起腰来。”其三,女性的人品和风韵是可以人工培育的。文章中写到:“可爱的人品与风韵是可以人工培育出来的,世界各国不同样的淑女教育全是以此为目标。”其四,女人在乎自己的外表,以身体悦人。文章中写到:“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遍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这也毋庸讳言——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分别。”在张爱玲的眼中,女人的身体是女人取悦于人的重要工具,也是女人拥有特征的基础。张爱玲笔下有很多以“谋爱来谋生”的女人,这些女人验证了张爱玲所说的“现代婚姻是一份保险,由女人发明的。”对于大多数的女人而言,“爱”就意味着“被爱”,那么“被爱”的很大一

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论曹禺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140010043 01班王娅羽 摘要:曹禺在他的戏剧作品中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四部剧作中的女性形象。他在《雷雨》中塑造了蘩漪、侍萍、四凤三位女性,在《日出》、《北京人》、《原野》中又着重塑造了陈白露、愫芳、花金子三位女性。本文将把这些女性分为传统女性和另类女性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关键词:曹禺戏剧女性形象 在曹禺的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女性,有评论者称之为“女性天以使”形象,以侍萍、四凤、愫芳等为代表。这类女性是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佳人”与“母亲”两类女性整合为一体,去除了“佳人”身上的风月之感与“母亲”身上的无性化特征,成为爱与美相结合的受难天使,是男人心中最理想的爱人形象。另一类女性是以蘩漪、陈白露、花金子为代表的另类女性。她们大多处于“五四”时期,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和洗礼。她们勇敢的追求自由、欲望、爱情、张扬意志,彰显个性。一、传统女性形象分析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一直被定位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她们在做女儿时就被灌输一些三纲五常的思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在家里的各种教育都是为了让她们可以在将来嫁个好人,然后为她们的丈夫提供更好的服务。 她们任劳任怨的料理家务,提供性服务,甚至在男人看来她们只是传宗接代的生娃工具。 她们从一生下来就被规划好了将来的人生,在社会伦理道德的熏陶下她们只能按照别人安排的人生规划走,不敢越轨半步。在男性眼中,她们贞洁、美丽、温柔、善良,为他人着想,默默承受来自生活的酸甜苦辣,她们具有坚韧的忍耐力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1.善良、软弱、苦难深重的母亲——侍萍。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 人生已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属于丈夫,一部分属于儿女。她的存在总是将自己低到尘埃里,她总是蛰伏在最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一边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一边希望得到对方的关爱和理解,从而确证自己的存在价值。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生命充满希望,有着无穷韧性的女性,却在命运的捉弄下走向崩溃,失去理智。 在那样的年代,女人前半生的幸福往往押在婚姻的赌注上。少女时代的侍萍与周家少爷周朴园定情,并且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周朴园却因为利益狠心的遗弃了侍萍,毁灭了她少女的爱情之梦。并且失贞的事实,彻底葬送了侍萍在后来追求婚姻幸福的可能性。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失贞的女人被视为耻辱,不会有一个好男人去珍惜疼爱你。 因此她绝望于爱情,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这段感情令她受尽情感和道德的折磨,在世人面前,她背负着失德的十字架艰难前行。可以肯定的说,周朴园的背叛彻底的毁灭了少女侍萍的纯真年华。 被周朴园遗弃后,她默默地自己舔着伤口,忍受着生活带给她的各种苦痛,希望女儿不要重蹈她的覆辙。她像中国许多劳动农民一样淳朴,安分守己,且有命运观念,宁可自我牺牲也不伤害别人。命运就是这样喜欢和老实人开玩笑,再见周朴园,她既没有幻想,也不求补偿,而是为了周家的面子,为了儿子,不和亲生骨肉相认。面对长大成人的长子周萍,她的隐忍和欣慰矛盾交织,只一句“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①她虽亲眼看见鲁大海被殴打,但后来还是警告他不准伤害周家的人。她竭力反对周萍 和四凤恋爱,但是在她得知四凤已经怀孕后,却非常痛苦而果断的放他们去,宁愿自己承担命运的惩罚。她是一位非常慈悲伟大的母亲,为了子女的幸福而甘愿牺牲自我。她

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定(完整)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中 女性形象塑造 姓名xxxxxxx 学号01234567890 专业班级新闻学08(本) 所在学院新闻系 指导教师(职称)朱春风(教授) 二○一二年四月三十日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塑 造 摘要 踏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这种文化改变时,生产力也随之改变。电视开始成为生活必需品,电视剧也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而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逐渐走向饱满化和多样化,女性意识不断壮大。其改变源于复杂的原因:女权运动的传入造就了先驱者,而21世纪生产力中男女比例大幅度攀升也是其因。只是由此伴随而来的又是另一种社会观。 关键词:女性形象;影视作品;女权主义;审美象征

Analysis of the 21 century China movie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of female images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found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21 century China has changed its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embarke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When the culture shifted, production capability modification shifted with it. Televisions become a requirement of life. TV play are becoming a part of our everyday life. Female iamge in TV gradually also plump and diversification. Female consciousness growing. The change from complex reasons:The feminist movement was created pioneer,In 21 century, the proportion of men to women in a sharp increase in productivity.Only thus is accompanied and come is another kind of view of society. Key words: Female image; Movie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Feminism; Aesthetic Symbol

浅析曹禺笔下悲剧式女性形象

曹禺笔下的悲剧女性:命运的戏弄与不屈的抗争 ——以《雷雨》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在阅读曹禺戏剧作品的时候, 我发现他的作品里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普遍鲜活生动、形象丰富、充满质感。而且有几个形象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画廊里的经典人物, 像繁漪、陈白露、花金子等。曹禺对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充满同情与欣赏。相反,我们在他的笔下却找不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 他们几乎都是有着各种的性格缺陷的男人,或虚伪贪婪,或懦弱无能,或心智稚嫩。因此我借分析《雷雨》这部话剧中的女性人物来对曹禺的女性观做个初步的探讨。 繁漪是《雷雨》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具有丰富复杂的人性特征。她是18年前周朴园用骗取侍萍的同样手段来骗到周家的。繁漪与侍萍的境遇都具有悲剧色彩:一个被忆念了30年, 一个就在身边却被视而不见等于是困了30年。繁漪胸中丰富而热烈的感情没有了寄托的归宿, 封建家庭的宗法将她紧紧困住, 于是她感觉自己似乎要被渐渐地磨成石头样的死人。为了避免在这种束缚中一点一点枯萎以至死去,她大胆的走向了他的继子——周萍。其实繁漪是有机会可以离开周家的, 她毕竟没有被真正的囚禁, 但是她走不出去, 她离家出走的命运就像鲁迅曾经追问的虽没有人回答但可以预见的娜拉出走后的结局。在那个年代,一个三十多岁的已婚女人, 一个只会做人太太无其它生存能力的女人, 家以外的社会并未给她生存之地, 她得依靠一个男人, 虽然她并不认同男人们的所作所为。她曾对周萍说: “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 就一个人跑”,其实她内心的痛苦比表现出来的更多。于是在那个风雨之夜, 在四凤家窗户外面, 邪恶的力量爆发了:为了阻止周萍与四凤,她揭发了周平和自己亲妹妹乱抡的事实,并由此把整部悲剧推向了高潮,最后,她终于真正的疯了!曹禺对笔下繁漪的乖戾、癫狂和阴厉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并没有把繁漪描写的十足丑恶,反而是为爱而坚强, 为爱而软弱, 为爱而痛苦, 为爱而挣扎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据作者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资产阶级女性。他对自己笔下的繁漪表现出的更多的是高度的赞赏——《〈雷雨〉跋》: “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了多少繁漪。( 当然她们不是繁漪, 她们多半没有她的勇敢) ”。 四凤是《雷雨》里最美丽的人, 她是周公馆里的救赎天使。她十七八岁的样子, 脸上红润, 发育健康, 举止活泼大方, 很爱笑。在周萍眼里四凤是粗俗的, 但正是他所需要的, 她有着自己欠缺的的温暖的气息,他把四凤当作是能够把他从苦海中救出来的那个人, 她是自己心内的太阳,他认为能通过自己与四凤的爱情脱离和后母纠缠不清的漩涡,于是他把全部的爱和生命交给这个心地单纯善良的女孩子。在周冲眼里她心地单纯高贵, 聪明而有感情, 是唯一懂得他人。周冲也把四凤看成是他痛苦生活的引路人,他对四凤说:“我恨这不平等的社会, 我恨只讲强权的人, 我讨厌我的父亲, 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他对四凤的喜欢是很纯洁的, 虽然他很想和四凤一起去新的世界, 但他并不介意她带上她爱的别人。有意味的是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这个严厉自私且贪婪的父亲也总是拿着她的照片摩挲, 将她的照片摆放 在房间中最醒目的位置:或许是因为四凤的气质和长像随自己的妈妈吧。这个单纯美好的生命却红颜早逝,并且是在知道了自己所爱的人竟然是自己的亲哥哥这一致命打击后,浑浑噩噩的死在了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四凤的悲剧来源于家庭却不止于家庭,她的命运最悲惨的不在于爱上了自己的亲哥哥,而在于一切罪恶都化成了巧合,四凤是无辜的,她因为这个黑暗的社会死于非命。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中步入老年的侍萍最撼动人心的不是她被遗弃后艰辛却不失尊严的生存努力, 而是在她柔顺、迟缓的神态后仍藏有的强悍的与命运对抗的力量。在她知晓了周萍与四凤乱伦的恋情后, 她悍然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 让这一对全不知情的兄妹恋人远走高飞,自己独自承受可能会有的命运的惩罚。但是曹禺让笔下的人物在一种不可控的状态下被动的去选择了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侍萍在一连串的打击中疯了。 在曹禺笔下, 那些值得肯定的女性为什么生存? 为了自由和幸福, 挣脱封建礼教、封建

_一种无与伦比的美_谈女性美的审美价值及其鉴赏

“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谈女性美的审美价值及其鉴赏 □易 健 摘 要:文章从女性美巨大的审美感染力、召唤力、向上性、自由性,净化功能、导善功能等多个层面阐述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女性美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同时还论述了如何采用非功利实用的审美态度对女性美进行整体的审美观照问题。 关键词:女性美 审美价值 整体观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3)06-139-03 一 古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没有比人更美的形式”,也没有谁比人更懂得美,更“追求而不亵渎美”。莎士比亚亦曾热情地讴歌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是宇宙世界的主体。由此,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名言是“不断升华的自然界的最后创造物是美丽的人”。可见,人不仅是美的王国的创造者、享受者,而且自身就是美的王国之核心,美的王国之典范。 然而在人的美中,女性美的审美价值历来又是极为重要的。法国格里马洞里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大腹、豪乳、巨臀”的圆雕裸女形象就是最佳的证明,它反映了原始人对女性、女性美的崇拜。 随着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人的独立意识的日益增强,女性美,尤其是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被现代人再次认识和挖掘,渐渐显示其新的价值取向。无怪乎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1]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才把女性美称之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美,特别是女性美,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召唤力。正如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女性“这样的美是一种力量”她能振奋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胸襟,陶冶人的情操,是巨大的精神能源,具有一种积极向上性。 其次,女性美巨大的审美价值还表现在女性美的导善功能。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的正因它善”。别林斯基也认为:“美和道德是亲姐妹”。可见美中就包含有善的基因,这是因为美并非刺激人的欲望,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库申曾说:“比如一个美女她愈是长得美丽,人们愈是见了品格如此高贵的造物,必然愈加受到一种优美闲雅的情感调和,有时甚至被无私的崇拜心里所代替。”[2] 此外,女性美巨大的审美价值亦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场合下自由的象征。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热罗姆创作的油画《法庭上的芙留娜》,为我们描绘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法庭上传奇性的一幕:美女芙留娜常为画家、雕塑家做模特,被视为有伤风化的“女妖”而送上法庭受审,“处死她!”的吼叫声四起,辩护律师宣读完辩护词后,急中生智跑上去突然当众掀开芙 留娜的衣袍,芙留娜羞涩地转身,用手臂轻轻地遮挡自己的脸,一个美妙绝伦的芙留娜展现在众人面前,顿时法官与愤怒的人们都惊呆了。当法官们清醒过来后发现自己所目睹的这种无与伦比的女性美,不可能不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也不可能不为人们称颂,最后法庭无可争辩地宣布芙留娜无罪。 无独有偶,在我国南北朝作家刘义庆撰写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中也记叙了一件类似的事:公元347年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兵入蜀灭成汉,成汉后主李势的妹妹端庄贤淑,美妙绝伦被桓温强娶为妻,藏于密室,一向骄横的桓温的妻子南康公主得知后,十分恼火,手执刀剑,率十数仆女前去问罪,当时这位李小姐正在窗前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李小姐眼看大难临头,却丝毫不为之动容,许久才慢慢诉说,国破家亡,早就无心活下去了,今日死去也算了了心愿。不可一世的南康公主目睹此情此景,突然间产生了惜美怜爱之情,自感内疚而告退。 上述古代东西方的两则故事,表明女性美与其他美一样具有向上性、自由性,能抗击邪恶。 当然,研究女性的审美价值时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女性美就其审美形态而言,它属于一种柔性美,阴柔之美,其美学特征是和谐。欣赏女性美产生的审美感受是一种赏心悦目,适情顺性,人见人爱,令人消魂的最大众化的审美感受。它具有和谐性、协调性、享乐性等特点,给人宁静、舒适、柔和、喜悦。有如明月浸入般地感受,有一种“松弛舒畅”的审美效应。它能有效地协调人们的心理结构,缓解紧张情绪,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再者,女性美具有较强的形式美,经常欣赏女性美,可以塑造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帮助他们树立基本的审美价值尺度。 正是由于女性美具有如此高的审美价值与诱人的审美魅力,因此女性美一直是人们为之追求,为之向往,为之精心创造的一种美。 二 女性美是一种令人消魂的人见人爱的美,可是由于长期封建意识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许多人不敢承认自己喜欢欣赏女性美,更不敢把它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去研究。 那么到底应当如何看待与欣赏女性美,如何与它建立起 湖南社会科学 200316 文教?历史

女性形象

在哲学的领域中,女性基本上是缄默不语的群体,但这并不代表哲学家们不谈论女性。在中国,女性从来没有逸出过儒家的视野,女性观一直是儒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构建了中国的女性,生成了诸如贤妻良母、贞女孝妇等标准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儒家女性观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为儒家女性观的历史寻踪。正是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地理与历史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女性观,特别是以“周礼”为代表的社会性别制度的建立为儒家女性观奠定了基石,儒家对父权制这一社会现实是认肯的,并没有超越其所处的时代。论文对整个儒学史中的女性观进行了回溯。通过对整个儒学史的回溯,我们会发现儒家并非千篇一律地歧视女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儒学自身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等因素,儒家的女性观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第二部分为儒家女性观的思想体系。儒家从特有的宇宙论、社会关系论以及政治、经济的视角出发确立了一整套“女人是什么”,“如何做女人”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准则。从宇宙论的视角看,女性或说性别在儒家这里从一开始便放置于大的宇宙论中进行探讨,并以“地”、“坤”或“阴”代称女性。这种独特的宇宙论视角表现在女性观上,一方面因为阴阳任何一方都是绝对必要的,但同时根据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自然界的高下秩序推广到社会特别是男女两性尊卑秩序.从家庭与社会的总体格局来看,儒家眼中的女性都是处于特定的人伦关系中,充当一定的角色并遵循“礼”的规定。从政治与经济的角度看女性不但始终是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撑,就连她们的道德规范、行为举止都成了关乎家国存在的大事。儒家从这些视角出发界定女性是与男有别的,同时也是与夫齐体的,与父同尊的。儒家认肯女性是卑弱的这种价值定位,并用其特有的乾坤定位,阴阳定性这一伦理哲学体系进行论证与说明。男尊女卑观在理论丰富的同时,还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教育、婚姻等制度、法律和一系列的礼仪习俗将其落实和强化到实际中,根深蒂固地种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由此所直接衍生便是“女性祸水论”和“女性不洁论”。但作为妻子的女性是社稷主,是亲族之主,是与夫齐体之人,理应得到敬重,而母亲也从“夫妇齐体”中分享到父亲的一部分尊严.本文试图借用社会性别制度的构成要素理论,从角色期待、角色分工、角色规范、角色教育、角色审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儒家如何造就和建构女性,也即回答“怎样做女人”的问题,或说“女人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三部分为儒家女性观的当代省思。首先分析儒家女性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儒家传统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浸染,儒家的性别文化从身体、精神、社会这三个层次上全方位地塑造着女性形象,控制着女性的精神世界,使女性完全按照男性统治的要求塑造着自己,成为一种附属的存在。其次便是儒家女性观投射下的女性地位,文章主要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这些具体的方面看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女性地位。接着分析了儒家女性观的价值与缺失。从价值角度看,儒家重人伦,对夫妇之伦的重视以及提出“妻者与夫齐体”观,重视男女之间的协作和家族人际联系,倡导阴阳的相济相生,强调阴阳和合、乾坤并建;儒家有“尊母重妻”的传统,重视母亲的教育,重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而将置于妻子必不可少的“相夫教子”、“主中馈”的“内助”地位。同时,儒家所倡导的一些合理的、积极的值得肯定的女德规范。从缺失角度看,儒家同样具有性别本质主义的观念,最为典型的观念便是阴阳定性、乾坤定位说。女性在儒家眼中是“他者”,儒家文化无法从整体上否定传统中国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和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等级制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中国文化中,“女性”作为“主体”的身份也是值得怀疑的。同时,女性从来不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被看作是一个义务角色,一种履行某种义务的符号,这种角色对人的异化的结果就是“我”的消亡。总之,儒家对女性的态度是只见“女”不见“人”,由女性的生理特征而断定女性的命运与地位。这突出地表现在儒家将女性自然化、工具化和客体化。文章还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婚姻等诸多方面来看女性地位的低落与权利的丧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