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指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受不良环境影响,而在生理细胞和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外部呈现不正常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者品质变劣的现象。病害三角:植物病害需要有病原物、寄生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发生,三者共存于病害系统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这三者的关系称为病害三角或病害三要素。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植物病害的病状:指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现象

植物病害的病征:指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传染性病害:由生物病原物引起的病害(系生物病原物侵染造成的,可以在植物之间传染的病害)

非传染性病害:是由非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系外界环境的非生物因素造成的,在植物间不会传染的病害,又称非侵染性病害)

无性繁殖:指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无性孢子。

有性繁殖:指真菌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方式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能完成生活史,又叫同住寄生(多数真菌)

转主寄生:必须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

真菌的多形性:在真菌的生活史中,有的真菌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类型的孢子,这种现象称为真菌的多形性

子囊果:子囊包在有菌丝组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子实体。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的一个重要性状,植物病原细菌革兰氏反应多为阴性,少数为阳性。

病毒:是一组DNA或RNA核酸分子,包围在蛋白和脂蛋白外壳内,在合适的寄主细胞借助于寄主蛋白合成体系,物质和能量完成复制,伴随核算突变发生变异。

病毒粒体:是病毒的基本存在形式,度量单位是纳米。

植物病毒的钝化温度:病毒在病株粗枝叶中,经恒温水浴处理10分钟及丧失侵染力的最低温度。

植物病毒的体外存活期:病毒在病株粗枝叶中,置于20~22℃室温下,能保持侵染里的最长时间。

病毒的复制增生:病毒分别合成核酸和蛋白质,再组装成子代病毒粒体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复制增生

病毒的移动:病毒从植株的某一部位扩散到另一部位的过程(植株内扩散)

病毒的传播:病毒从某一植株扩散到另一植株的过程(植株间扩散)

寄生性植物: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活着缺乏足够的叶绿素不能自养,必须从其他植物上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

残留药害:有的药剂可能分解很慢,在土壤中积累,待残留药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作物生长而表现药害,这种危害称作残留药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侵染,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不能相互传染。

寄生性: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后引起的病害的能力。

抗病性:指植物避免中止或阻滞病原物侵入与扩展,减轻发病和损失程度的一类特性。

死体寄生物: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或核组织,然后从中吸取养分,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叫死体寄生物

活体寄生物:寄生物从活的寄主细胞核组织中获得养分,并不立即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核组织

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为高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细胞及邻近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

接触期:病原物与寄主植物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到的根围和叶围后开始想侵入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侵入期:病原菌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的这段时间。

潜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的症状时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分为局部侵染和系统侵染。

发病期:从出现症状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期。

病害循环: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引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这种循环。主要以特定寄主与病原物的组合为对象,阐述病害的发生、发展和延续。

生活史: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休眠的过程。

植物病害的预测:根据病害的流行规律,利用经验和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

病害的诊断:即判断植物生病的原因,确定病害类型和病害种类,为病害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发病率:是发病植株或植株器官占调查总株数或器官总数的百分率,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所占比率。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是引起植物生长季节最初的侵染。

再侵染:受引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径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病的过程。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多循环病害:指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后代,从而发生多次的再侵染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通过植物的微生物环境来减少病原物接种体数量,降低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抑制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毒的介体传播:病毒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传播与侵染。非介体传播:指在病毒传递中,没有其他有机体介入的传播方式。

毒素:是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在非常低的浓度范围内干扰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对植物有毒害的非酶类化合物。

病原物侵染过程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染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治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就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的发病过程。

根据病原的类型(生物病原和非生物病原)可把植物病害区分为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病毒的特征:①结构简单②有严格的专性寄生③非细胞生物

植物病毒病害特点:(1)观察不到病征;(2)隐含病征不表现;(3)侵入植株后引起变色、畸形、产量下降

核酸类型:①正单链RNA ②负单链RNA ③双链RNA ④单链DNA ⑤双链DNA

病征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菌核、菌脓

无性孢子类型:①游动孢子②孢囊孢子③分生孢子④厚垣孢子

有性孢子类型:①休眠孢子囊②卵孢子③接合孢子④子囊孢子⑤担孢子

真菌的形态特征:①营养体多为无核菌丝②无性繁殖形成具有鞭毛的游动孢子③有性生殖形成软孢子

子囊果类型:①闭囊壳②子囊壳③子囊座④子囊盘

典型锈菌的五种类型孢子:①性孢子②锈孢子③夏孢子④冬孢子⑤担孢子

半知菌的无性繁殖:①分生孢子②载孢体a分生孢子梗b孢梗束c分生孢子座d分生孢子器e分生孢子盘

介体包括:昆虫介体、真菌(持久性)、线虫(非持久性)、螨类介体(半持久性)。

介体与植物病毒:①非持久性②持久性③半持久性

非介体传播:①汁液传播:指使病株的枝叶通过机械造成的微伤进入健康植株体内,使其发病,又称机械传播②种子传播③嫁接传播④菟丝子传播

寄生性线虫的特征:口腔有口针,食道多为滑刃型或垫刃形,尾部较钝,在水中不活跃

腐生性线虫的特征主要有:无口针,尾部呈细丝状

线虫的食道类型分为:垫刃形食道,滑刃型食道,矛线型食道

线虫的传播有主动和被动传播

线虫的寄生方式有:外寄生、内寄生和半内寄生。

原核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及无细胞壁的菌原体。

线虫容易从伤口侵入体内,但最重要的是从植物表面的自然孔口侵入。

线虫的致病机制:①机械损伤②营养掠夺和营养缺乏③化学致病④复合侵染

植物的要害按时间发生分类:急性和慢性两种

寄生性植物按寄生性不同分为:根寄生与茎叶寄生

侵染过程一般分为: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掌握植物病害定义的四要点:

1.病原:引起病害的原因,是外因,及寄生物和不良环境条件;

2.病程:组织结构和生理异常变化的过程;

3.症状:植物外表呈现的不正常现象;

4.损失:不造成经济损失不算,一般是产量低,品质变劣

病状的类型:

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身是叶绿素收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包括花叶褪色,黄化,斑驳,条纹,白化菌

坏死: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细胞已死亡,包括叶斑,叶枯,叶烧,猝倒,溃病,疮痂

腐烂:植物又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包括干腐,湿腐,软腐

萎蔫: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缺水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

畸形:植物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出的异常生长现象,包括增生型,增大型,减生型,变态(变形)

真菌的主要特征:1.真核生物;2.营养方式为异养型3.营养体大多数为菌丝体4.细胞壁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有的是纤维素 5.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孢子

真菌的营养体及其变态:

1.菌丝体是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菌丝体的基本类型有原质团、单细胞、菌丝;2.菌丝的特点:顶端生长,无限生长,不断分支,各部分都有潜在生长能力,生长向四周呈辐射状

3.菌丝的变态:①吸器②附着胞③菌环④假根

4.菌组织变态类型:①菌核:由菌丝紧密交接形成的一种坚硬结构,外围拟薄壁组织,内围疏松组织性状不一,颜色较深,其作用为度过不良环境②子座:主要功能是形成产生孢子的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③菌素:可抵抗不利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

真菌病害特点:主要症状:坏死,腐烂和萎蔫,少数畸形;病征: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重要属:

①棒状杆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菌体呈楔形或棍棒状。代表:苜蓿的细菌性凋萎病

②假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杆状。代表病害:苜蓿亚类细菌性茎疫病

③黄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短杆型。代表病害:禾草细菌性条斑病

原核生物病害特点:

(1)细菌病害的症状特点:表现的症状类型主要有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少数褪色或变色。高温下发病部位有菌脓溢出。

(2)细菌病害在田间的特点:①受害组织表面长为水渍状或油渍状②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菌脓③腐烂型病害患病部位往往有恶臭味

线虫的生态:

①线虫基本上是一类水生动物,保持水生习性,暴露在空气中会死亡

②线虫在生活史中有一段时期生活或存活在土壤中,线虫大多生活在土壤的耕作层中,从地面到15cm深的土壤中线虫最多,因此,土壤是线虫最重要的生态环境

③不同线虫种类其发育最是温度不同,一般在15~30℃之间均能发育,在45~50℃热水处理10分钟即可杀死,土壤长期淹水或通气不良也影响它的存活

④许多线虫能经休眠状态,在植物体外长期存活,特别是卵囊和包囊中的卵,存活期更长线虫侵染后的受害症状:

①植物地上部:顶芽和花芽坏死,茎叶卷曲或组织坏死,形成叶瘿或种瘿

②植物根部:生长点破坏而停止生长或卷曲,根上形成肿瘤或过度分支

③根部受害后地上部受影响,表现为植株矮小,色泽失常,早衰,严重时整株枯死。

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治:

①农业防治a轮作b休耕法:保持相当长的时间无植物在田间声场c覆盖作物②生物防治:利用拮抗生物(天敌)来防治③物理防治:a 热力 b 淹水法④化学防治:利用有毒的化学药品来防治线虫

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分:①全寄生:从寄主植物上获取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的寄生方式。②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关系主要是水分的依赖关系

形态大小侵入方

侵入途

传播方

病害特点病状类型

真菌形态不一,多产

生菌丝,各种孢

微米

到厘

直接侵

自然孔

口,伤口

风、雨

一般症状与

病征共存

坏死、腐烂、萎

蔫、少数畸形

病菌球形、杆状、线

纳米

介体传

微伤

机械摩

擦、介

只有症状,

无病征

变色、畸形、有

时坏死

细菌杆状微米——伤口,自

然孔口

雨水、

昆虫

有病状,病

坏死、腐烂、萎

蔫、畸形

线虫线性,有些雌雄

异形

毫米直接

直接侵

土壤

多为病症,

少数有病征

地上部花芽坏

死,地下部畸形

寄生植物植物状

1至数

直接

直接侵

种子

病状病征共

寄主植物生长

不良,黄化,早

寄生性植物的危害:

①主要是抑制寄主的生长,与寄主争夺水分、养分和空间②草本植物受害时的表现:植株矮小,黄化,严重时枯死③木本植物生长变弱,树叶早落,次年发芽迟

寄生性植物的防治:

①检疫:严禁从外地调运带有菟丝子种子的种苗②清洁种子:做种用的种子应彻底清除菟丝子后方能用作繁殖,粪肥经高温处理使菟丝子失去萌发能力③合理轮作或间作:一般与禾本科作物玉米、谷子等轮作,或与大豆间作④生物防治⑤人工拔除或药剂防治

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①环境中不适宜因素:a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光照等b化学因素:土壤营养失调,空气污染,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②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引起的遗传性病害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①无病征(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不可能会有腐生菌出现)②田间分布长瘦地形地势影响,发病比较普通,面积大③无传染性,田间发病无中心④在适当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1.依据侵染性病害的特点和侵染性实验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危害的可能。非侵染性病害只有病状而没有病征。注意:a病组织上可能存在非致病性的腐生物b侵染性病害的初期病征也不明显,而且病毒植原体等病害也没有病征。

无病症的病毒、植原体等病害通过田间有中心病株或发病中心、病状分布不均匀、病状往往是复合的(通常表现为变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畸形)等特点,与非侵染性病害相区别2.进行病害现场的调差和观察,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

水肥、气象因子和有毒气体等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发生分布普遍而均匀,面积较大,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如果病害出现则不规则分布,往往可能与地形地势、风向有一定关系3.治疗性诊断:根据田间症状的表现,拟定最可能的非侵染性病原治疗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施药处理,或改变环境条件,观察病害发展情况。

4.换位诊断:土作同移或土作互换可以判断是否与空气或土壤有关

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1.攫取寄主的生活物质,与寄主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分

2.机械压力:侵入寄主时产生压力

3.酶类物质;

4.分泌毒素;

5.生长调节物质: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乙烯

植物抗病机制

(1)被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2)被动抗病性的化学因素:体表分泌物②酶抑制物③水解酶类④抗菌物质(3)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4)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①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植物对非亲和性病原物侵染表现为高度敏感的现象,此时受侵细胞及邻近细胞迅速坏死,病原物受到遏制或被杀死,或被封锁在枯死组织中。②植物保卫素:是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后受到多种生理的物理的刺激后所产生或积累的一类低分子量抗菌性此生代谢物,对真菌的毒性较强。③解毒酶:寄主植物受到病原物侵染受其防御酶系会被激活。

植物避病机制: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称为避病。植物可能因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称“时间避病”,后者称“空间避病”

植物耐病机制:耐病品种具抗损害的特性,和谷类作物耐锈病的原因可能是生理调节能力和补偿能力强。另外,发根能力强。

抗病性的分类:

(1) 按遗传方式的不同分为:①主效基因抗病性: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

德尔法则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②微效基因抗病性: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2)按小种专化区分:①小种转化抗病性:寄主的抗病性可以仅仅针对病原物种群中的少数几个特定小种,具有该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间有特异相互作用,也称为垂直抗性。优点:抗病性较高缺点:抗性不稳定不持久②非小种转化抗病性:具有这种抗病性的寄主品种与病原物小种没有明显特异性相互作用,是针对病原物整个群体的一类抗病性,也称为水平抗性。

优点:表现为持久的中度抗病缺点:抗性比较弱

(3)按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区分:①被动抗病性: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反应。

②主动抗病性:受病原物侵染所诱导的寄主保卫反应。

(4)按抗病程度分为:①免疫:完全抗病,植物不发病,不表现任何症状。②抗病:受轻度侵染,表现轻微受害。③耐病:植物能忍受病害,在产量和质量方面不受严重损害的性能。④感病:对病原物的侵染几乎没有抵抗力,严重受害。⑤避病:由于某种原因,使本质上并非抗病的植物在最易感病的阶段与病原物的侵染期相错,或缩短了寄主感并部位暴露在病原物之下的时间,从而避免或减少了受侵染的机会。

病害循环涉及三个问题:

(1)初侵染和再侵染

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是引起植物生长季节最初的侵染。

再侵染:受引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径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病的过程。

(2)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越冬或越夏方式:①休眠期②菌丝③以腐生方式④以休眠的卵孢子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越夏

越冬越夏场所:①田间病株②种子、苗木以及其他繁殖材料③土壤④病株残体⑤粪肥⑥介体(昆虫)

(3)病原物的传播:

①病原物的传播主要依赖外界因素,是被动传播(自然因素:风、雨、水、昆虫等;人为传播:种苗、种子调运、农事操作等);

②多种病原物的传播方式方法不同:a、真菌:气流和雨水;b、细菌:多半是雨水和昆虫;c、病毒:生物介体传播;d、寄生性种子植物:鸟类和气流;e、线虫:土壤、灌溉水及水流传播。

植物病害流行的因素:

(1)感病寄主植物;

(2)寄主植物大面积栽培;

在特定地区,大面积种植单一农作物甚至单一品种,特别有利于病害传播和病原物增殖。(3)具有强致病性的病原物;

(4)病原物数量巨大;

(5)有利的环境条件

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对一种病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当其他因素具备并相对稳定而某一因素最缺乏或波动变化最大时,往往决定病害是否发生。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特征:①此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②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越高越稳定;③每年流行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④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不大,但能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病害严重流行,又称积年流行病害。

多循环病害:指在一个生长季节内,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后代,从而发生多次的再侵染病害。特征:①大多是局部侵染,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②增值率高,但病原物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迅速死亡;③越冬率不稳定,越冬后的存活菌量不高,病害发生程度在年度间波动大;④多循环病害在有利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达,具明显的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严重流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防治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策略比较:

防治单循环病害,消灭初始菌源很重要,除选用抗病品种外,田园卫生、土壤消毒、种子消毒、拔除病株等措施都有良好防效,即使当年发病少,也应采取措施抑制菌量逐年发生。多循环病害主要应种抗病品种,采用药剂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增长率。

柯赫氏法则:

①在病植株上常随有一种病生物存在

②该微生物可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的到营养

③将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康植株上,表现出相同病症的病害

④已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再分离得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

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① 有一个发生或发展的过程

② 在特定品种或特定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

③ 在植株表面或内部可发现某病原体存在病症,它们的症状有一定的特征

真菌病害:是产生病症或稍加保湿培养既可生出子实体来,可以用柯赫氏法则鉴定

细菌病害:其病症是有菌脓,可以产生喷菌现象

病毒病害:花叶矮缩坏死

危险性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条件:

①内尚未发现或虽有发生,但分布不广,一旦传入可造成国民经济重大损失

②病原物随植物种苗及其产品认为传播

③病原物繁殖快,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传入后难以根除

农业防治的优点:不需要特殊设施,农田基本措施和常规栽培管理结合进行缺点:有地域局限性,单独使用有时收效缓慢,效果较低

植物抗病品种的利用优点: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

缺点:在培育抗病品种时,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品种的抗病性,不易兼得,抗病性不能持久,抗病品种不能同时抗多种病害。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害的各种措施,通过植物的微生物环境来减少病原物接种体数量,降低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抑制病害的发生。

优点:环保

缺点:由于防治效果不够稳定,适用范围狭窄,生防菌地理适应性较低,生防制剂的生产运输贮存又要求严格的条件,其防治效益低于化学防治效益,现主要用作辅助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其类型

植物病害的症状及其类型 植物感病后,其外表所显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病态特征称为症状。典型症状包括病状和病症。病状是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病症是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由于病原物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所以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也千差万别,根据它们的主要特征,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病状类型 1.变色型植物感病后,叶绿素不能正常形成或解体,因而叶片出现黄化、白化或花叶病状,表现为淡绿色、黄色或白色.如:月季花叶病(图1)、郁金香碎色病(图2)。 图1 图2 2.坏死型坏死是细胞和组织死亡的现象。常见的有: (1)腐烂:由寄生物分泌的酶把植物细胞间的中胶层溶解了,使细胞离散并且死亡。如果实、块根等常发生软腐或湿腐;含水较少或木质化组织则常发生干腐,如根干腐(图3)。 (2)溃疡:多见于枝干的皮层,局部韧皮部坏死,病斑周围常为隆起的木栓化愈伤组织所包围形成凹陷病斑,这种病斑即为溃疡。溃疡是由真菌,细菌的侵染或机械损伤造成的。如香樟溃疡病(图4)。 (3)斑点:斑点是叶片,果实和种子等局部组织坏死的表现,颜色形状有多种。斑点主要由真菌及细菌寄生所致,冻害,烟害,药害等也造成斑点.如花生叶斑病的黑斑病和褐斑病(图5)。 图3 图4

图 3 图 4 图5 3.萎蔫型植物因病而表现失水状态称为萎蔫。典型的萎蔫是指植物的根部或枝干部维 管束组织感病,使水分的输导受到阻碍而致植株枯萎的现象.萎蔫是由真菌、细菌或线虫引 起的,如线虫导致番茄萎蔫(图6);有时植株受到急性旱害也会发生生理性枯萎,如黄瓜 的生理性萎蔫(图7)。 图6 图7 4. 畸形畸形是因细胞或组织过度生长或发育不足引起的.常见的有: (1)丛生:通常称为丛枝病,病枝一般垂直于地面向上生长,枝条瘦弱,叶形变小。如由 细菌引起的毛根病,使须根大量增生如毛发状. (2)瘿瘤:植物的根,茎,枝条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瘿瘤,如松瘤锈病(图8)。 (3)变形:受病器官肿大,皱缩,失去原来的形状,常见的是由外子囊菌和外担子菌引起 的叶片和果实变形病,如桃缩叶病。 (4)疮痂:叶片或果实上局部细胞增生并木栓化而形成的小突起称为疮痂,如柑橘疮痂 病(图9)。 (5)枝条带化:枝条扁平肥大.一般由病毒或生理原因引起的。 图8 图9 5.流脂或流胶型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流出,常称为流脂病或流胶病.前者发生 于针叶树,后者发生于阔叶树。如桃树流胶病(图10)、松树流脂病(图11)。

常见农业病害分类培训讲学

常见农业病害分类

常见农业病害分类 农作物病害分类 在农作物浸染性病害中,主要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线虫病害等。其中真菌性病害约占病害的80%左右。 1、真菌性病害 1.1根肿菌属和粉痂菌属。多引发细胞膨大分裂,使受害部位呈 根肿或者瘿瘤。 1.2霜霉属和盘梗霉属真菌。多引发霜霉病,腐生和弱寄生菌,使作物的花、果实、块根和块茎等储藏器官的组织坏死。1.3子囊菌亚门真菌中的白粉病。在寄主的叶片下面呈白色或者 灰色的霉层,布满整个叶片,后期散生黑色小点。 1.4担子菌亚门中的黑粉菌和锈菌。可诱发黑粉病和锈病。 1.5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引发寄主发生性的组织坏死,其中无孢子目病原真菌,主要浸害根部和茎基部,造成根腐和茎基腐。 1.6芽孢纲病原真菌。以浸害作物的疏导组织为主,造成全株系 统发病,如枯萎病和黄萎病等。 1.7肛孢菌纲的黑盘孢属。起表现症状为常见的炭疽病,病斑为同心轮纹排列的小黑点,有的还分泌粉红色或者白色的黏液。

1.8球壳菌目的真菌。引起的病状类型很多:斑点型的,主要危害叶片;溃疡型的,主要危害茎、枝条;腐烂型的,被害部位多形 成干腐或者湿腐。 由于真菌性病害的类型和种类繁多,引起的病害症状也千变万化。但是,凡属于真菌性病害,无论发生在什么部位,症状表现如何,在潮湿的条件小都有菌丝和孢子产生。这是判断真菌性病害的 主要依据。 2、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病害的主要表现为:坏死与腐烂,萎蔫与畸形。坏死、腐烂与畸形,都是由于细菌浸染破坏薄细胞和细胞壁组织所导致的 后果。 在网状叶脉的叶片上,病斑呈多角斑,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 环。 在肥厚的组织或者果实上的病斑,多为圆形。 在柔嫩肉、多汁的组织上,组织死亡易生腐烂。 有的部位被害后发生促进性病变,形成肿瘤,这种现象多发生 在根或茎上。 萎蔫是细胞浸染维管束的结果,可局部或者全部发生。维管束细胞被破坏后,水分、营养物质不能正常输送,回造成植株萎蔫死 亡。

植物病害分类

植物病害分类 一、致病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真菌是一种低等生物,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小的要用显微镜观察。真菌是多细胞体,有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真菌不能自已制造养分。真菌的繁殖和高等植物近似,每种孢子折生成和形态均具特征,是分类鉴定的主要根据。在条件适合时,产生的孢子,借风、雨、虫等扩大再传染,往往造成病害的流行。 鞭毛菌亚门 卵菌纲水霉目 绵霉属稻绵霉稻苗绵腐病 水霉属腐生水霉、寄生水霉水稻烂秧 丝囊霉属萝卜丝囊霉萝卜根腐 霜霉目 腐霉科 腐霉属 能引起各种针、阔叶树及花卉幼苗 的猝倒、茎基腐、根腐和果腐等病 害:猝倒病、根腐、瓜果腐、果蔬 软腐、茄瓜绵腐等 疫霉属 为害植物的根、茎基部,少数为 害地上部分,引起芽腐、叶枯等 病害。如山楂根腐病、牡丹疫病、 烟草黑胫病、马铃薯晚疫病、菠 萝心腐病、番茄晚疫病、柑桔褐腐 疫病、辣椒疫病、草莓红心病、瓜 类疫病等 指疫霉属 霜疫霉科霜疫霉属 芽腐、叶枯、山楂根腐病、百合基 腐病、荔枝霜疫(霉)病、 马铃薯疫病等 白锈科白锈属如:苋菜、白菜等的白锈病 霜霉科 霜霉属 葡萄、菊花、月季霜霉病、十字花 科植物、瓜类、烟草霜霉病、白菜 霜霉病、大豆霜霉病 假霜霉属瓜类霜霉病 单轴霉属葡萄霜霉病 盘梗霉属莴苣霜霉病、菊科霜霉病 指梗霉属谷子白发病

根肿菌纲根肿菌属十字花科根肿病、白菜类根肿病粉痂菌属马铃薯粉痂病、疮痂病 多粘霉属无明显症状,但传播病毒病 壶菌纲节壶属玉蜀黍节壶菌玉米褐斑病丝壶菌纲 担子菌亚门 锈菌目柄锈菌属麦秆锈病、草坪草锈病等胶锈菌属梨锈病 多孢锈菌属玫瑰锈病 单孢锈菌属菜豆锈病 层锈菌属枣树锈病 栅锈菌属亚麻锈病 黑粉菌目黑粉菌属小麦散黑粉病条黑粉菌属小麦秆黑粉病叶黑粉菌属水稻叶黑粉病腥黑粉菌属小麦腥黑粉病轴黑粉菌属高梁散黑粉穗病尾孢黑粉菌属水稻粒黑粉病实球黑粉菌属慈菇黑粉病 隔断菌目隔断菌属(大多是介壳虫的共 生物) 果树膏药病 银耳目银耳属 木耳属 卷担子菌属花生紫纹羽病 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属引起茶科、杜鹃科植物的叶果幼梢变形肿胀,如杜鹃和山茶的饼病 子囊菌亚门 半子囊菌纲畸形外囊菌桃树缩叶病 梅外囊菌梅、可缩叶病、膨叶病李囊菌李囊果病(李袋果病)樱桃外囊菌樱桃丛枝病 酵母属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 病状类型病症类型 认识植物病害,首先会注意到它和健康植株不同的变化状态。如生了散黑穗病的麦株穗部被破坏变成黑粉;棉花枯萎病的病株叶片萎垂枯焦,或整株死亡;患玉米黑粉病的植株上长出了畸形肿大的瘿瘤——“灰包”。这些能为我们的感官所察觉的异常变化状态,就是植物病害的症状 (symptom)。植物生病后一般都有症状表现出来,症状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通常只有在外部症状不够明显时,才解剖检验内部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组成。 (一)病状及其类型 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它反映了患病植物在病害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变化,它是由致病因素(病原)持续地作用于受病植物体,发生异常的生理生化反应,致使植物细胞、组织逐渐发生病变,达到一定显著程度时而表现出来的。在观察植物病害时,可看到有两类显然不同的病状,一类只发生在植物器官的局部,同一器官上相同的病状之间,无发展的连续性,称之为点发性病状,如常见的斑点病;另一类病状的发生却不限于局部,可以从一个部位发展到另一部位,从一个器官发展到另一器官,以至整体发病,称之为散发性病状或系统性病状,如多种植物的枯萎病、谷子白发病、病毒病等。 根据内部病理变化阶性质,病状可以分为三类:即坏死性病状、促进性病状和抑制性病状。坏死性病状是以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的死亡为特征,表现为枯斑、腐烂、焦枯等;促进性病状是植物的机体受到病原的刺激发生膨大或增生的病状;抑制性病状和前者相反,植株的生长发育部分或全部受到了抑制。这样的区分,只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的。许多病害经常是整体表现为抑制性病变,而在其局部则表现为促进性病变。 具体的病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复合的特征,即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的总和。把各类病状按其主要特征予以归类,可分为若干典型化的类型。这些类型的名称已成为特定病状的代词,在描述病害时广为应用,使叙述更为简便。人们习惯上也用病状来作为一些病害的名称,如枯萎病、腐烂病、花叶病、角斑病、大斑病、丛枝病等。病状的主要类型如下: 1.斑点(spot)发生在叶、茎、果等部位,患病组织局部坏死,一般有明显的边缘,成为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斑点;斑点上还可以呈现轮纹、花纹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而称为褐斑、黑斑、紫斑、角斑、条斑、大斑、小斑、胡麻斑、轮纹斑、网斑等。各种病原都可能引起斑点病状的发生。炭疽是斑点的一种,斑点中生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疮痂与斑点近似,在病斑上有增生的木栓层,使得表面粗糙,或是病斑枯死后因生长不平衡而发生龟裂。焦枯是芽、叶、花、穗等器官局部或全部变色枯死,有时是由斑点、条斑等发展联合造成整体的枯死;表现迅速枯焦病状的病害称为疫病或瘟病。 2.腐烂(rot)发生在植物的各个部位。患病组织崩解、变质,细胞死亡,表现为点发性或散发性。由于组织分解的程度不同,有软腐、干腐之分。组织腐烂时,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汁液,如组织的解体较慢时,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

植物病害病症类型—粉状物

植物病害病症类型 一、病症 病症: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表现的特征。植物病害都有病状,而病症只有在真菌、细菌所引起的病害中才表现明显。 二、病症类型 病症类型:常见有粉状物、霉状物、絮状物、粒状物、脓状物等。 (一)粉状物 粉状物:病部产生各种颜色的粉状物。分为白粉、黑粉、锈粉、白锈等。如小麦白粉病的白粉、小麦锈病的锈粉、玉米瘤黑粉病的黑粉等。 实例列举: 1.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小麦上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小麦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叶片受害为主。严重时在茎秆、叶鞘、穗上也有发生。叶片发病,病斑多出现于叶片正面,发病初期病部出现黄色小斑,上生圆形或椭圆形白色丝网状霉层,逐渐转变成灰色短绒状物,最后变为灰褐色粉状物,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颗粒,分别是分生孢子和闭囊壳。严重时病斑汇合成片,使叶片提早干枯,导致穗小秕粒,产量降低。(白粉) 2.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为条锈、叶锈、秆锈三种。共同特点是:分别在受侵叶或秆上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铁锈状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粉状物。后期在病部长出黑色病斑即冬孢子堆。三种锈病的夏孢堆和冬孢子堆的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情况各不相同。(锈粉) 3.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是小麦黑穗病(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的一种。主要危害穗部。病穗初抽出时外围有一层银灰色薄膜包被,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冬孢子),仅残留弯曲穗轴。(黑粉) 4.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植株地上部的幼嫩组织均可发病,抽雄以后发生最为普遍。受害组织均出现肿瘤,最初瘤内为白色,瘤外包有灰白色膜,以后瘤内逐渐充满黑粉,待外膜破裂后散出黑粉。病瘤的大小和形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雌穗和茎上的病瘤大如拳头,叶片、叶鞘发病,则出现成串豆粒大小的瘤,雄穗的部分小花也可受害,形成长形

常见植物真菌性病害及防治

常见植物真菌性病害及防治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炭疽病类、叶斑病类、锈病类、白粉病类、叶枯病、煤烟病、霜霉病类;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隔7-10天喷一

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根据植物病害检测仪多年对植物病害种类的观察分析及统计,园艺植物病害可以被分为两大类,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这两种植物病害都是什么特征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进行防治,下面详细进行介绍: 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植物病害的特征: (1)非传染性病害的识别。此类病害在田间发生一般为较大面积的均匀发生,没有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过程。通常有病植株均表现为全株发病。此类病害不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因此发病植物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没有病征。这类病害的发生往往与土质、气象条件的特殊变化、栽培管理(施肥、排灌和喷洒化学农药是否适当)以及与某些工厂相邻而接触废水、废气、烟尘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诊断这类病害除观察田间发病情况和病害症状外,还必须对发病植物所在的环境条件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才能最后确定致病原因。非传染性病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更密切、发生面积更大、无明显的发病中心和中心病株,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恢复(环境条件改变)。 (2)传染性病害的识别。传染性病害分为真菌类、细菌类和病毒类。真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统称真菌病害。诊断这类病害主要根据症状观察和病原检查来进行。真菌病害的症状以坏死和腐烂居多,而且大多数真菌病害均具有明显的病征,环境条件适合时可在病部看到明显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特定结构。诊断真菌病害时,除仔细观察症状外还应对病原进行鉴定。做病原检查时根据不同的病征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当病征为霉状物或粉状物时,可用解剖针或解剖刀直接从病组织上挑取子实体制片;当病征为颗粒状物或点状物时,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临时切片;当病原物十分稀疏时,可采用粘贴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根据子实体的形态、孢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及着生情况等与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即可确定。细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称为细菌性病害。细菌病害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细菌的种类来进行。细菌性病害在潮湿条件下一般在病部可见一层黄色或乳白色的脓状物,干燥后形成发亮的薄膜即菌膜或颗粒状的菌胶粒。菌膜和菌胶粒都是细菌的溢脓,是细菌病害的病征。如果怀疑某种病害是细菌性病害。但在田间病征又不明显,可将该病株带回室内进行保湿培养,待病征充分表现后再进行鉴定。病毒类病害的识别。识别病毒病害主要依据症状特点、病害田间分布、病毒的传播方式、寄主范围以及病毒对环境影响的稳定性等来进行。病毒和类病毒引起的病害都没有病征,但它们的病状具有显着特点,如变色(黄化、花叶)、畸形(小叶、丛枝)等全株性病状。这些病状表现首先从分枝顶端开始,然后在其它部位陆续出现。除此之外还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的形态和用血清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常见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汇总

常见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汇总 (一)、重阳木锦斑蛾的防治措施 近年来,重阳木锦斑蛾发生次数频繁,且对树木危害大,危害时对市民的生活影响大,=对此周边居民也经常会向绿化部门反映,此类事件媒体也曾多次报道过,因此对重阳木锦斑蛾的防治要加以重视,要熟悉其发生规律,了解其生态习性,及时防治。 发生规律 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以老熟幼虫在树裂缝、树皮及粘结重叠的叶片中越冬。地区一年发生三代。4月下旬可见越冬代成虫。三代幼虫为害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上中旬、9月中下旬。成虫白天在重阳木树冠或其他植物丛上飞舞,吸食补充营养。卵产于叶背。幼虫取食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残留叶脉。低龄幼虫群集为害,高龄后分散为害。老熟幼虫部分吐丝坠地做茧,也有在叶片上结薄茧。 防治方法 1、对幼虫在树皮越冬的,涂白树干。结合修剪,剪除有卵枝梢和有虫枝叶。冬季清除园枯枝落叶以消灭越冬虫茧。 2、利用草把诱杀幼虫,并清除枯枝落叶及石块下的越冬虫蛹。 3、保护天敌,如捕食竹小斑蛾幼虫的钩红螯蛛,寄生蛹的驼姬蜂等。 4、药剂防治:幼虫发生期用1.2%烟参碱乳油800-1000倍液,或1%杀虫素乳油2000-2500倍液喷治,防治效果好。一般在发现该虫为害较重时,即可喷施菊酯类药或10%吡虫啉乳油1 000~1 500倍液,也可用生物制剂森得宝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施进行防治。防治适期在幼虫2龄前,防治3龄后害虫可适当提高用药浓度。 注意事项 1、由于重阳木锦斑蛾群集为害大,并且发育进度在不同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应加强对虫情的调查监测工作,准确抓住适期,及时组织防治,确保防治工作取得成效。 2、严禁使用高(剧)毒违禁农药,确保环境安全。 3、做好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4、高温季节,用药时应切实做好人身防护工作,并避开中午高温时用药。 5、对于居民住宅小区的绿化地段,在开展药剂防治前,应做好告知工作,确

植物细菌性病害知识

植物细菌性病害比较全面知识 细菌性病害主要类群有棒杆、假单胞杆、野杆、黄单胞杆、欧文杆五个菌属。革兰氏染色除棒杆菌呈阳性外其它四个菌属都是阴性。 细菌病害主要特点是——非专性寄生菌,与寄主细胞接触后通常是先将细胞或组织致死,然后再从坏死的细胞或组织中吸取养分,因此导致的症状是组织坏死、腐烂和枯萎,少数能引起肿瘤这是分泌激素所致。初期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或油渍状、半透明,潮湿条件下有的病部有黄褐色或乳白色胶粘、似水珠状的菌脓;腐烂型往往有臭味。这是细菌病害的重要标志。 细菌与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真菌受病植物一般症状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丝状物及黑色小粒点,而细菌则无。这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由细菌引起的病害种类、受害植物种类及危害程度仅次于真菌性病害,而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一、植物细菌病害的主要症状 症状是植物发病后外部显示的表现型。每一种病害都有它特有的症状表现,是我们描述、命名、诊断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症状: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1.植物受细菌侵染后产生的病状有: 斑点型:植物由假单孢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中,有相当数量呈斑点状。通常发生在叶片和嫩枝上,叶片上的病斑常以叶脉为界线形成的角形病斑,细菌为害植物的薄壁细胞,引起局部急性坏死。细菌病斑初为水溃状,在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中部组织坏死呈褐色至黑色,周围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半透明的退色圈,称为晕环。如水稻细菌性褐斑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棉花细菌性角斑病等。 叶枯型:多数由黄单孢杆菌侵染引起,植物受侵染后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如黄瓜细菌性叶枯病。如水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叶枯病、魔芋细菌性叶枯病等。 青枯型: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致使植物茎、叶枯萎。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青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枯萎型:大多是由棒状杆菌属引起,在木本植物上则以青枯病假单胞杆菌为最常见,一般由假单孢杆菌侵染植物维管束,阻塞输导通路,引起植物茎、叶枯萎或整株枯萎,受害的维管束组织变褐色,在潮湿的条件下,受害茎的断面有细菌粘液溢出。如番茄青枯病、马铃薯枯病、草莓青枯病等。 溃疡型:一般由黄单孢杆菌侵染植物所致,后期病斑木栓化,边缘隆起,中心凹陷呈溃疡状。如柑桔溃疡病、菜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番茄果实细菌性斑疹病等。 腐烂型:多数由欧文氏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腐烂。植物多汁的组织受细胞侵染后通常表现腐烂症状,细菌产生原粘胶酶,分解细胞的中胶层,使组织解体,流出汁液并有臭味。如白菜细菌性软腐病、茄科及葫芦科作物的细菌性软腐病、以及水稻基腐病等。 畸型:由癌肿野单胞杆菌的细菌可以引起植物的根、根颈或侧根以及枝杆上的组织过度生长,形成畸形,呈瘤肿状或使须根丛生。假单胞杆菌也可能引起肿瘤。如菊花根癌病等。 2.植物受细菌侵染后产生的病症有: 蔬菜细菌性病害与其他病害的区别,一是蔬菜植株病变部位无明显附属物(如菌丝、霉、毛、粉等);二是发病后期病变部位往往有菌脓出现,而真菌病害则有霉状物(菌丝、孢子等)。 1、斑点型和叶枯型细菌性病害的发病部位,先出现局部坏死的水渍状半透明病斑,在气候潮湿时,从叶片的气孔、水孔、皮孔及伤口上有大量的细菌溢出粘状物——细菌脓。 2、青枯型和叶枯型细菌病害的确诊依据,用刀切断病茎,观察茎部断面维管束有否变化,并用手挤压,即在导管上流出乳白色粘稠液——细菌脓。利用细菌脓有无可与真菌引起的枯萎病相区别。鉴别茄子青枯病和枯萎病就可用此法区别。 3、腐烂型细菌病害的共同特点是,病部软腐、粘滑,无残留纤维,并有硫化氢的臭气。而真菌引起的腐烂则有纤维残体,无臭气。如鉴别白菜软腐病和菌核病常用此法。 4、镜检:细菌病害,除少数(如苹果根癌病)外,绝大多数能在受害部位的维管束或薄壁细胞组织中产

植物病理学

第一章什么是植物病害? 1.病害的概念:植物在自然界中遭受到有害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受阻,在代谢上发生了改变,造成了损伤或伤害叫植物病害。 2.植物病害的经济学及社会学的后果: (1)造成生产者的受益下降 (2)消费者在食品方面的投入增加 (3)对人和动物的直接毒害 (4)限制了某些作物在特定区域的生产 (5)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失 (6)对社会、政治、乃至文化都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3.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的学科。 4德巴利是植物病理学德奠基人,被尊称为植物病理学之父。 5.植物病害是三种因素作用德一种结果:寄主、病原体以及适宜的环境条件。 (1)寄主:在植物病理学中,寄住是指发病的植物。 (2)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是指寄主与病原物生存的物理环境,它可能促进或抑制病害。(3)病原(因):病原(因)是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病原菌、病原物、病原都是指引发植物发病的原因。 病原可分为两类:非生物性的或是生物性的病原。 a.生物性的病原物是指引起植物发病的活的生命体。其种类包括:菌物界、原核生物、病 毒界、动物界、植物界 b.非生物性病原是指非生命体,是任意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与损伤的区别:损伤发生后一般就能产生可见的症状,而病害则需经过一定的时间的发展才会有可见的症状。 6.症状:是指植物发病后出现的反常现象,包括病症和病状。 (1)病状:是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2)症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7.病害症状归纳起来有五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畸形。 (1)变色是指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 a.整株植株、整个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变色,主要表现为褪色、黄化、红化或白化等。 b.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均匀变色。如明脉、斑驳、花叶、线纹、饰纹。 (2)坏死:是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 (3)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较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 腐烂和坏死的区别:一般来说,腐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的轮廓。 (4)萎蔫:是指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 (5)畸形: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可分为增生、增大、减生和变态。 a.增生:是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使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 b.增大:是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 (6)典型症状: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一种常见的症状成为该病害的典型症状。

《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后习题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业题 植物病理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4、病害三角: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病害的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5、侵染性病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因素导致的病害称。 二、填空 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 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五种类型。 5、()()()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6、植物侵染性病害由()侵染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由()引起。 7、植物病害症状包括()和()。 8、1945年,爱尔兰由于()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地区饿死100万人,200万人逃亡海外,这称为爱尔兰饥荒。

9、按照传播方式,植物病害可以可以分为()()()()等。 1、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2、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 3、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4、霉状物、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 5、寄主、病原、环境条件 6、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7、病症、病状 8、马铃薯晚疫病 9、气传病害、种苗传播病害、土传病害、虫传病害 三、选择 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a.脓状物 b.霉状物 c. 粉状物 d. 颗粒状物 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a. 霜霉病 b. 晚疫病 c. 猝倒病 d. 缺素症 3、引起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a. 缺素症 b. 高温 c. 病原菌 d. 遗传因素 4、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a. 缺素症 b. 真菌 c. 线虫 d. 原核生物 5、植物生病后表现下列病症,()是真菌性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 b. 粉状物 c. 脓状物 d. 颗粒状物 6、()是植物病害的病状。a. 霉状物 b. 坏死 c. 脓状物 d. 腐烂 7、、属于侵染性病害的是()。a. 霜霉病 b. 晚疫病 c. 猝倒病 d. 缺素症 8、()是植物病害的病症。a. 霉状物 b. 坏死 c. 脓状物 d. 腐烂 1、a 2、d 3、a b d 4、b c d 5、a b d 6、b d 7、a b c 8、a c

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

常见20种植物病虫害 1、叶片出现斑点或斑块 如果叶片的斑点或斑块起皱变褐,可能是缺水造成的。若斑部软化、呈黑褐色,可能是浇水过冷、水溅到叶片上、化学药品的伤害、日灼病或病虫造成的。若斑点湿润有水疱状或干燥而凹陷,这是病害造成的。有几种害虫能刺吸植物的叶片为害。 2、突然落叶 叶片没有褪色就萎蔫,突然脱落,往往是由于植物受到了突然的袭击,如温度骤然的大幅度升降,白天日照强度的急增,或强冷风的吹袭;土壤的过度干燥, 特别是木本植物更易落叶。 3、顶部叶片小而黄,严重时出现褐斑 喜酸性土植物和对钙质敏感的植物在北方浇含钙质多的水(硬水)和用含钙质比较多的培养土容易出现的现象。 4、叶片卷曲脱落 由于温度低,顶部喷水或吹冷风造成的。 5、叶片黄化脱落 偶尔有老叶片脱落是正常的。大量的叶片同时黄化脱落则表明浇水过多,室内温度骤然降低或局部冷空气对流所致。 6、叶片呆板无生气 可能是光线过强或红蜘蛛为害的结果。健壮的叶片积满灰尘,也会缺乏生气, 注意清洗。 7、叶片出现损伤性裂口和孔洞 通常原因是:宠物或人为的机械损伤(刚萌发的叶芽受伤)是昆虫为害。 8、花蕾脱落 导致叶片脱落的原因同样可以引起花蕾脱落。花蕾脱落最常见的原因是空气干燥、缺水、光照少、开花前盆的位置变动或昆虫为害。 9、花很快枯萎 最可能的原因是缺水、空气干燥、光线太弱或温度太高。 10、叶片萎缩 要么是土壤干燥,要么浇水太多或盆底排水孔堵塞,以至使根系腐烂。也可 能是阳光太强(特别是中午)、空气干燥、温度太高,根系长满盆或虫害。 11、新植株落叶 刚换盆,新购买的植物或植物从一房间移到另一环境稍有变化的房间,掉 1-2片叶子是正常的现象。注意换盆时用稍大一些的盆,买植物拿回家时要小心 保护植物渐渐从阴处移到明亮处,尽是减少对植物的刺激。 12、底部叶片干燥脱落 有三种原因:缺乏光照、温度过高或缺水。 13、植物生长缓慢或不生长

植物常见病害及特征

根腐病:病菌侵染部位:根部、茎基部、嫁接口、茎结处等。 生产中实际发生的病害有:腐皮镰孢菌根腐病、拟茎点霉根腐病、枯萎病、蔓枯病、白绢病、菌核病、疫病。 根腐病:其中腐皮镰孢菌根腐病是非嫁接黄瓜的主要根腐病种类,诊断特征一是地下茎基部腐烂,缢缩不明显;二是茎基部导管变褐色;三是茎基部后期导管变褐色,但不向上发展,即地上部茎的导管不变色。而拟茎点霉根腐病是当前嫁接黄瓜的主要根腐病种类。 镰刀菌枯萎病:黄瓜枯萎病又叫蔓割病、萎蔫病,属世界性病害,在我省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保护地黄瓜,由于连年种植,土壤中菌量逐年积累增多,发病日趋严重。其诊断特征是病株呈萎蔫状;严重时剖开根、茎部导管,见到变黄褐色或黑褐色,其它病害没有此症状。 白绢病:被害部位主要发生在植株茎基部,在病部上面长有呈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呈辐射状,边缘明显,所以叫白绢病,同时还生有茶褐色的小菌核。 疫病:诊断特征为,茎基部软化缢缩、植株萎蔫枯死,但是,导管不变色,这点和枯萎病不同。枯萎病与黄瓜疫病的主要区别为,黄瓜枯萎病一般不为害叶片。有时叶脉发黄,成网纹状。为害叶片,开始呈水浸状,暗绿色小斑,后扩展为近圆形大病斑黄瓜枯萎病不为害瓜条,疫病为害瓜条,开

始水浸状凹陷,后皱缩软腐,表面生有灰白色霉状物;黄瓜枯萎病呈萎蔫,严重时枯死,疫病呈萎蔫,很快枯死;黄瓜枯萎病地上部茎基部纵裂,疫病地下茎基部软腐缢缩、腐烂;导管黄瓜枯萎病致使导管变黑褐色,疫病不变色。 黄瓜蔓枯病:黄瓜蔓枯病除为害黄瓜外,还能为害冬瓜、南瓜、西葫芦、甜瓜和西瓜等。黄瓜茎、叶都能被害。其诊断要点,一是叶子病斑大,呈半圆形或“V”字形,同时病斑上面长有许多小黑点;二是茎被害多发生于节部,病斑白色,有琥珀色胶质物流出,散生有大量的小黑点,严重时造成蔓枯。 菌核病属于土传真菌病害,塑料棚、温室或露地黄瓜均可发病,但以塑料棚黄瓜受害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为害果实和茎蔓。

病害分类

原生动物界 集孢粘菌门 网柱黏菌门根肿菌属——芸薹根肿菌(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 黏菌门 根肿菌门——根肿菌纲粉痂菌属——马铃薯粉痂菌(马铃薯粉痂病) 多黏霉属——禾谷多黏霉(游动孢子传播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和小麦梭条花叶病毒的介假菌界 丝壶菌门水霉属——串囊水霉(水稻烂秧) 网黏菌门水霉目 卵菌门绵霉属——稻绵霉(水育秧,早稻秧苗期遇寒流侵袭,稻苗易发生绵腐病) 腐霉属——瓜果腐霉(引起多种植物猝倒病和瓜果腐烂病) 腐霉目疫霉属——致病疫霉(为害马铃薯,引起晚疫病) 霜疫霉属——荔枝霜疫霉(为害荔枝果实引起霜霉病) 霜霉属——寄生霜霉(为害许多十字花科植物和大豆,引起霜霉病) 卵菌纲盘梗霉属——莴苣盘梗霉(寄生于莴苣和菊科植物上,引起霜霉病) 霜霉科 单轴霉属——葡萄单轴霉(引起葡萄霜霉病) 霜霉目假霜霉属——古巴假霜霉(引起黄瓜霜霉病) 白锈科——白锈菌属——十字花科白锈菌(引起油菜、白菜和萝卜等植物白锈病)

指梗霉属——禾生指梗霉(引起谷子白发病) 指梗霉科 霜指霉属——玉蜀黍霜指霉(引起玉米霜霉病) 指梗霉目 瘤霉科——指疫霜属——大孢指疫霉(引起小麦霜霉病、水稻黄花萎缩病和玉米“龙头”病) 真菌界 壶菌门玉蜀黍节壶菌(引起玉米褐斑病) 壶菌纲 壶菌目内生集壶菌(引起马铃薯癌肿病) 车轴草尾囊壶菌(引起车轴草冠瘿病) 接合菌纲根霉属——匍枝根霉(引起甘薯软腐病,致贮藏甘薯的腐烂) 笄霉属——瓜笄霉(引致瓜类、棉花、茄子等花腐) 毛菌纲——毛菌目 毛霉属——大毛霉(引起果实、蔬菜、蘑菇等的腐烂) 犁头霉属(引起贮藏物的腐烂) 畸形外囊菌(致桃缩叶病) 子囊菌门 李外囊菌(致李囊果柄) 半子囊菌纲——外囊菌目——外囊菌属

六种常见的植物病害

六种常见的植物病害 一、霜霉病 (一)症状 霜霉病是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病害多生于病叶背面。 病状:坏死斑、少数萎蔫 病症:由气孔伸出的白色至紫灰色霉状物。 (二)菌属 霜霉菌都是寄生在植物上的专性寄生菌,属于为鞭毛菌亚门。 主要菌属及代表性病害如下。 1、霜霉属 形态特征:孢囊梗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锐。引起病害:板蓝根霜霉病、大豆霜霉病、白菜霜霉病、大黄霜霉病、延胡索霜霉病和附子霜霉病等。 2、假霜霉属 形态特征:孢囊梗主干单轴分枝,然后作2~3回不完全对称的二叉状锐角分枝,末端尖细。引起病害:啤酒花霜霉病、丝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等。 3、单轴霉属 形态特征:孢囊梗单轴直角分枝,末端平钝。引起病害:葡萄霜霉病、苍耳霜霉病等。 (三)发病规律 1、病原物越冬场所 (1)田间病株 如白菜霜霉病菌在北方以休眠菌丝体在采种株内越冬,第二年就在病株内继续生长发育。 (2)种子、其他繁殖材料 如洋葱霜霉病,病原物是在鳞茎内越冬,并且是第二年生长季节的初次侵染来源。 (3)病株残体 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 2、传播方式 霜霉菌主要靠气流或雨水传播,有的也可以靠介体昆虫或人为传播。 3、发病时期 北方一般6月即可发病,8~9月为发病高峰期。 4、发病条件 偏低温、高湿情况下容易发生。如田间种植过密、定植后浇水过早、过大、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等容易发病;春未夏初或秋季连续阴雨天气最易发生。 5、侵入途径 真菌主要从自然孔口侵入,较少从伤口侵入。 6、病害类型 (1)局部性的侵染:产生点发性病斑,生长季中不断产生孢子囊频繁地再侵染,病害流行速度非常快。大多数霜霉病属这种类型。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 一、症状 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和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征。(一)病状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1、变色 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原因: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的。 变色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褪绿和黄化: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地变色,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属于这种类型的变色,还有整个或部分叶片变为紫色或红色; 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位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颜色部位的轮廓是清楚的。 变色部位的轮廓不很清楚,就称作斑驳。斑驳症状在叶片、果实上是常见的。典型的花叶症状,叶上杂色的分布是不规则的;有的可以局限在一定部位,如主脉间褪色的称作脉间花叶;沿着叶脉变色的称作脉带或沿脉变色;主脉和次脉变为半透明状的称作明脉。 病害的病原类型:植物病毒病和有些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常常表现以上两种形式的变色症状;有些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往往表现黄化症状。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是遗传性的。 烟草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白菜辣椒病毒病菜豆花叶病苹果花叶病2、坏死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 原因:通常是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表现: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坏死斑和叶枯。坏死斑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因病害而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有的坏死斑周围有一团变色环,称为晕环。大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片上,早期是褪绿或变色,后期逐渐变为坏死。 坏死发生在花朵上,则直接降低花卉的观赏和商品价值。 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坏死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环斑是由几层同心圆组成的,各层颜色可以不同。类似环斑的症状,有叶片上形成的单线或双线的环纹或线纹,形成的线纹如橡树叶的轮廓就称作橡叶纹。以上各种斑纹,如表皮组织坏死的则表现为蚀纹。

北方园林植物常见病害及防治

目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英文摘要(关键词) (2) 前言 (3) 1、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4) 1.1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4) 1.2 园林植物病害的分类 (4) 2、北方常见园林植物病害 (5) 2.1 银杏茎腐病 (5) 2.2 杨树腐烂病 (6) 2.3松疱锈病 (7) 2.4根癌病 (8) 2.5苗木立枯病 (9) 2.6圆柏锈病 (11) 2.7一串红花叶病毒病 (12) 2.8桃缩叶病 (12) 2.9 草坪锈病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摘要 文章主要阐述北方园林植物常见病害及防治,文中举例北方常见园林植物(银杏、杨树、圆柏、红松、桃、一串红和冷季型禾本植物),对其仔细的观察研究。首先,了解植物病害发生原因,总结出病害来源于真菌、细菌、病毒等造成的生物性病害和气候、土壤、营养等造成的非生物性病害;其次,对植物性病害分类,通过植物类型、发病部位、症状分析病因,二者结合就能准确断定出园林植物病因,再根据病原、发生规律找到有效适合的防治方法,“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结合一起达到最终目的。文中详细说明锈病、烂皮病、立枯病、根癌病、病毒病等最常见代表性病害的发生原因、病原、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一目了然的了解病害,根治病害。 关键词:生物性病害;非生物性病害;叶部病害;茎部病害;根部病害

Abstract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common garden plants disease and prevention. Article for the common garden planst(Ginkgo,poplars, Pine, Cypress, peach, scarlet sage and cold season grasses ), to their careful observation studies.First, know what causes plants’ diseases, Summary of the disease from the bacteria, viruses, fungi and so on cause and the not biological disease be caused by climate, soil, nutrition and so on.;Second, for plant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tds, by vegetation type, seizures, analyzing the cause of disease symptoms, the union can be sure of garden plant disease,then under cause of disease occurred regularlyfind the better way of prevention,” Prevention firs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mbination physical、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together to get the finally goal.Explain the reason、pathogens 、symptoms、the occurrence of laws and control methods common diseases of this article, know diseases clearly, treatment diseases. Keywords: Biological disease; Not biological disease; Leaves disease; Stalks disease;Roots disease

植物病害归类配方用药大全

植物病害归类及配方用药大全 常用的保护性杀菌剂(接触性杀菌剂):代森锰锌,百菌清,硫和铜制剂(如波尔多液,氢氧化铜,碱式硫酸铜,碱式氯化铜,氧化亚铜等)。常用的内吸性杀菌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甲霜灵,三唑,丙环唑,苯咪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醚菌酯,霜霉威,烯酰吗啉,霜脲氰,嘧霉胺等。 广谱性杀菌剂:百菌清,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在植物体内转变为多菌灵,对斑点,粉锈,毛霉有效,对霜疫类病害无效),丙森锌 1,霜疫类病害(霜霉病,晚疫病,白锈病,疫霉根腐病害等)生物预防:寡雄腐霉/木霉菌/地衣芽孢杆菌/小檗碱+褐藻酸钠 化学预防:代森锰锌/百菌清+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初期配方:甲霜锰锌/双炔酰菌胺/烯酰锰锌/霜脲锰锌/霜霉威盐酸盐/+乙蒜素+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中期配方:氟菌霜霉威(银发利)/吡唑嘧菌酯/噁酮霜脲腈(抑快净)/丙酰胺霜霉威(普力克)+氯溴异氰尿酸+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适合作物: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 若是疫病发生,等级加一级,防治速度要快。 番茄筋腐病预防:拿敌稳(肟菌戊唑醇)+腐植酸/红糖 番茄筋腐病治疗:银法利(氟菌霜霉威)+抑快净(噁酮霜脲腈)+腐植酸/红糖 2、毛霉类病害(灰霉病、叶霉病、菌核病等)

生物预防:木霉菌/小檗碱/儿茶素+褐藻酸钠 化学预防:代森锰锌/百菌清+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初期配方:异菌脲/嘧霉胺/腐霉利+苯咪甲环唑+乙蒜素/氯溴异氰尿酸+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中期配方:烟酰胺/嘧菌环胺+苯咪甲环唑+乙蒜素/氯溴异氰尿酸+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叶霉病配方:苯咪甲环唑+多抗霉素+乙蒜素+腐植酸/红糖 煤霉病配方:异菌脲+苯咪甲环唑+乙蒜素 适合作物: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 3、点斑类病害(褐斑病、炭疽病、黑星病、叶斑病、早疫病等) 预防配方: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褐藻酸钠 治疗配方:唑类药+乙蒜素+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腐植酸/红糖 疤斑病预防配方:代森锰锌/多菌灵/甲托/百菌清+褐藻酸钠 疤斑病治疗配方:三唑类(苯咪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戊唑醇)/咪唑类(咪鲜胺、氟菌唑)/甲氧基丙烯酸酯类(醚菌酯、吡唑醚菌酯)/二甲酰亚胺类(异菌脲)+春雷霉素+乙蒜素+腐植酸/红糖 适合作物: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 注:唑类药在瓜类、豆类苗期用量减半,茄果类开花坐果前慎用。 4、粉锈类病害(白粉病、锈病等) 预防配方:多抗霉素/武夷菌素+褐藻酸钠 治疗配方:唑类药/乙嘧酚/烯肟菌酯+乙蒜素+腐植酸/红糖+硅肥 适合作物: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