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考研热的冷思考.

关于考研热的冷思考.

关于考研热的冷思考.
关于考研热的冷思考.

关于考研热的冷思考

:冰断【内容提要】近年来的考研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正面来说,这种趋势不仅有利于研究生人才的选拔,而且对本科生的学习也是一种促进。然而,在其背后也有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日益升温的考研热会不会导致又一次“黑色7月”?

据《中教育统计年鉴》资料,1997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数为24.2万人,1999年为31.9万人,2000年则急剧增加到39.2万人。若与1991年的8.7万人相比,净增3.5倍之多。那么录取数是多少呢?1997年为4.93万人,1998年为5.82万人,1999年为6.89万人,2000年为9.53万人,报录比分别是

4.81,4.78,4.44,4.11,也就是说,尽管我国的研究生录取数逐年上升,2000年上升幅度最大,高达12.85万,比上年增长39.32%,但录取率则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的录取率更是下降到近5年来的最低点,录取率仅为20%略强。这与逐年上升的高考录取率呈相反态势。2000年的高考录取率便已达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73.2%(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指标及简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第7页。)。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研竞争之激烈绝不亚于高考。

考研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仅从其直接影响观之,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影响大三、大四的正教学和毕业设计、毕论文的完成。由于考研竞争的激烈,相当比例的本科生自大三上学期便开始实施考研计划。或租房子以自成一统,埋头苦干(我校附近三个村庄的空房近几年来每到下半年便全部租完);或摒弃一切课外活动(包括必要的体育活动)和人际交往,整天沉溺于考研的相关功课。我图书馆的几间阅览室在去年下半年的一段时间里,五点钟以前座位就占完了。经笔者了解,全都是准备考研又无力租房或无房可租的同学。该图书馆出于对学生健康的关心,不得不把开门的时间推迟到6点钟。此外,考研生还要忙于打听、了解和联系招研的学校、专业和导师,因此大三、大四的正常学习必然会受到冲击。不仅如此,这种影响的范围还有向前推移的趋势。从我今年行将高考的女儿及其同学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本校子弟中的高分者纷纷放弃报考外校的打算,拟报考本校。原因是到时候考研免得租房子。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与素质教育相冲突。由于研究生录取时,一般是按照分数的高低依次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本科教育中仍存在的应试教育弊端,与素质教育相悖。事实上,考研生中普遍存在着与考研有关的课程就多投入一点,与此无关的课程则敷衍了事的现象。为挤上这辆高峰车,考场作弊现象也频报媒体。在2001年的考研中,仅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便处分了83人(注:《湖南83人考研作弊》,《长江日报》,2001年3月22日,第4版。)。

其三,对已毕业的本科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家境较好或毕业时未找到理想单位的已毕业离校的学生,如同高考复读一般,在家专事复习,以备来年再战,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用在重复的记忆上。以上海为例,“今申请‘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已从去年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考研究生、出国留学是‘不就业’族的两大出路。有的毕业生就是当年研究生考不上,但矢志不移,填一张‘拒绝就业表’,所有档案材料让学校帮

他退回老家去,人还留在上海继续为明年考研究生而奋斗,”(注:《部分大学生毕业不就业》,《长江日报》,2001年5月10日,第3版。)还有一些已参加工作的学生到了单位后,觉得一切并非如自己在学校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其中有的学生本社会适应能力就比较差,有的本来就是为了以此为考研的跳板或栖息地,于是工作不投入,专心擂功课的现象已成了一些用人单位的新景观。

可以预见,上述趋势演化下去,伴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逐年推进和大众化的临近,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考研的竞争将更趋白热化,据《长江日报》消息,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2001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已达应届本科毕业生的60%以上。可以说,又一次“黑色7月”的降临绝非危言耸听。

:冰断

但愿我们不要像高考一般,等到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了再来谈扩招、素质教育及其它矫枉措施。

二、突出的供需矛盾与冷门扩招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考研如此的火爆,为满足人们的读研需求,能否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的录取率,以缓解这种竞争的激烈呢?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既不可能,又无必要。

所谓不可能,不仅是因为培养研究生需要一定的师资及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生的招生量受教育经费和学校条件的限制,而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说,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也是有限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犹如金字塔,在这座金字塔上,博士后、博士、硕士由上往下依次处于塔的上端。因此其数量也有一定限度,并依次递减。如果过度,势必会造成人才使用难以人尽其才的状况,使社会人力资源配置失当。事实上,目前各单位的用人已有重心上移的现象。一位在某政府部门从计算机操作的计算机专业硕士这样自我解嘲地告诉我:“我这工作职高生都可以来干,也就是说,我的个人价值不过一个职高生。”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不同学科的发展应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不同时代对不同学科的需求是不同的。如20世纪末是信息的时代,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研究生教育乃时代使然。进入21世纪后,人类将面临生物科技、纳米科技大行其道的时代,研究生招生必然向这些方面倾斜。与此同时,对于一些非应用性学科、传统学科等如今偏冷的学科、专业而言,其研究生需求显然是相当有限的,有的冷门专业甚至呈萎缩乃至消亡的趋势。概而言之,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有一个此消彼长、呈逐步发展的态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招生量。

由此不由使人为时下出现的冷门专业的扩招多几分担心。由于考研热的一边倒,其需求信号早已失灵,一些本科生为了提高考研的成功系数,放弃自己感兴趣但竞争激烈的专业,改报趋冷的专业,有的干脆不管文理工管医农,只图能上就行。一些学校利用时下人们考研的热情,或出于保硕士点、博士点的考虑,或为了提高本校、本学院、本系的研究生比例,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扩招,这些做法显然都有悖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市场法则。

三、本硕博连续是成才的最佳模式吗?

导致考研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就业的需要。随着大学生群体的日

益扩大,社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心逐步上移,导致昔日的天之骄子本科生们如今要想谋到一个理想的职业开始困难起来,而研究生找工作则相对容易;二是研究生的社会地位较本科生高得多,且待遇远较本科生优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本科生的日益“掉价”和研究生的日益“升值”将成为一种趋势,有关“大学生如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高中生,硕士生如同那时的本科生”的说法早已在社会上流行;三是人们心目中普遍视“本科—硕士—博士”连读(即本科毕业后考硕,获硕士学位后考博)为最为理想的成才模式,现在又加了个博士后。由于前两种原因的显而易见,笔者在此着重就第三种认识进行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能接受研究生教育,在某个领域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对个人的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能接受研究生教育,不仅是一种荣誉,一种进入社会精英群体的通道,更是跃入了一个新的更高更宽的发展平台。这一通道相对于其它途径(如从政、经商、自办科技实体等)来说是稳定而无风险的。这便是人们普遍视“本科—硕士—博士”连读为最理想的成才模式之原因所在。

然而,这种所谓最为理想的成才模式亦有不理想的一面。

首先,成才之路因人而异,并非每一个本科生都适合于这种成才模式。人是富于个性化的高级动物,且各有所长。有的人善于抽象思维,有的人则形象思维能力强,有的人生性淡薄,甘坐冷板凳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人则具有天生的发明才能,三两天便鼓捣出一个什么产品来。陈景润在数学基础研究领域灿如星斗,可是他却做不好一个中学教师。

:冰断

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研对于那些富有创造力的本科生来说,绝非最佳选择。人的创造动机不外乎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两个方面。可以说,个人兴趣和满足社会需要是一切发明的强大的内驱力。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遇事爱琢磨,喜欢寻根究底;此外,他的创造动机总是来源于社会需要,他十分注意了解社会和普通老百姓的需要,并从中寻找创造的灵感。正是从个人的兴趣出发,结合社会的需要,成就了只有小学学历的爱迪生。或许有人会说,爱迪生所处的年代是在信息远比现在封闭的19世纪,现在可是信息社会,网络时代。此话不假。但当今广为学子们所尊崇的盖茨、戴尔、杨致远(雅虎创始人)等IT名人的成功,不也是或因个人爱好或因社会需求而并非因导师的指点而得到吗?就学历来说,盖茨仅为大学二年级辍学者。

其次,由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是在计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计划人为的因素多,市场的因素少,近十几年来,虽然这种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研究生教育仍处于“卖方市场”(这种状况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加之各高校为了扩大研究生的比例,导致不少研究生专业仍停留在有什么人就开什么课,后起硕士点或博士点照此照搬的水平上,而没有从市场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上考虑,或考虑的成分较少。由于这一原因,导致一些专业培养的研究生脱离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也由于“卖方市场”地位的牢固,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缺乏应有的竞争,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其三,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已加大了产学研结合的比重,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好。众所周知,尽管科教兴国早已列为国策,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依然相当严重地存在着,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至大量的科研

成果与市场脱节,成果鉴定会也往往成了“追悼会”,我国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在科研上重学术成就,轻实际需求,重理论突破,轻生产工艺的现象依然存在,概而言之,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老问题并没有解决好。在这种科文化氛围中的研究生培养,必然要受其影响。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尽管学位拿到了,但动手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仍旧较差。

其四,现时的研究生学习在相当程度上是“为学位而学”。而不是为真正意义上的“成才”而学。由于现行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机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生对导师的依附关系,从而使研究生的创造力受到抑制,往往抹杀自己最感兴趣、甚至最具创见但又与导师意见相悖的见解。有的研究生从选题到开题、答辩,几乎都由导师手把手地“指导”;有的学生其相当的精力要用在与导师、评委的人际关系上。这显然不利于个人的自然发展。

综上所述,本硕博连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并不一定是成才的最佳模式,应视个人、学校、导师的情况而定。即便在当今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背景下,学历也绝非与成才成正比关系。据有关资料,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昔日最为人向往的本硕博连读之路早已为比尔?盖茨之路所取代,即自己创业,充分的发挥个人的长处,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如果说美国的国情不同,照搬不妥,那我国现今的所谓“知本家”中,亦是以“大专生为主,理工居多”(注:姜其平、王俊秀、刘韧:《知本家风暴》,中国友谊出公司,1999年,第179页。)。被人视为“杀毒怪杰”的王江民("KV300"开发者)仅上过工业余大学,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发明者王永民也只是本科毕业生。

由此看来,成才之路,更主要的是在自己脚下,青年学生们大可不必把自己的未来呆死在一棵树上。当然,在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不考研不等于不加强学习,只是对于许多人来说,在实践中学,或边干边学,或带着问题学以不断地充电也许是个人发展的更好选择。

关于“考研热”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考研热”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实践者: 学院: 班级: 实践主题: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父母恩情 实践时间: 实践地点: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正文 (一)摘要:考研,在当今逐渐成为类似与高考的考验,而“考研热”也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以听见关于考研的讨论。而在近这十年里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增长了将近100万,每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在不断增加,考研的规模不断地扩大。 眼下的“考研”,到底带给我们什么······ (二)关键字:考研原因考研态度考研过程考研形势 (三)活动内容 现如今考研逐渐成为一个市场,各种考研辅导机构相继出现,今年暑假我在考研辅导机构进行了了解与实践。 考研的原因 1.提高自身进入社会的能力,找到好的工作。现如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生的地位与日剧下,而客观的现实表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同学一方面是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在逃避现阶段的就业压力。可以说抱有此种考研目的的同学不在少数。江同学:考研,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如果毕业有好的工作,我会放弃考研。张同学:现在大学生学历低了,以后发展起来,还得需要研究生学历。 2.提升专业素养,从事专业研究。一部分同学想要从事于本专业的研究工作,希望做出一定的成绩,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他们寻求更高的目标,能够站在学术的最前沿,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有别于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彭同学:我就想高研究,发明创造出我的东西。至于工作暂时没有考虑。李同学:我想提高专业的知识,想在大学任教,对于学术有着很高的要求。 3.没有目标,盲目考研。此类同学占很少的一部分,考研只是他们的一种经历。家里希望其考研,自己想总一个过程。丁同学:我还没上够学呢,反正家里也要求,考考研就考呗。 我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人才,大量的大学生涌入考研队伍中来无疑是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但是随着大学生考研队伍的越来越庞大,其目的性也有了不同,甚至出现了不必要的扭曲。我们要正确面对考研。

考研的利弊

考研 弊:研究生毕业后,毕业压力仍在,而且有了更为年轻的竞争者,压力越加沉重;虽然从2000年起,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扩招如此快速的增长不可能满足更快速度的考研人数数量的增长,因为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毕竟是高级别的精英教育,不可能成为一种大众化的义务教育。这就意味着必定会有一部分一门心思打算考研的大学生最终无法考上,从而也就错过了就业的机会 1.加剧了竞争,打乱了本科教学秩序。 “考研热”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加剧了学生的竞争压力。很多大三的学生提前参战,实施考研计划,摒弃一切与考研无关的活动,整天忙于考研功课的学习。此外考研生还要忙于了解和联系招研的学校和导师,自然使正常的本科教学秩序被打乱,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都被应付了事。很多考研生利用参加毕业实习的时间去参加考研辅导班,这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因此正常的本科教学制度必然受到冲击。不仅如此,一些大学生如同高考一般专事考研,为了能够自由秉烛夜读,避开学校不同意学生外租的规定,学校的住宿费照交,个人却外出租房,这也增加了学校住宿管理的难度。 2.考研动机过于功利,备考过程应试化。 许多人为学位而不是为学问来考研,有些人把考研当作通往成功的捷径,备考过程应试化,只靠突击复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即使考上研究生也只能在专业研究的边缘徘徊。由于考研目的不明确、不端正,导致考研虽“热”但学术却“冷”,未能水涨船高地随着考研人数和录取名额的增多而相应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层次。 3.扩招致使培养质量的下降。 考研热带来了研究生培养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学校利用时下人们考研的热情,或出于保硕士点、博士点的考虑,或为了提高本校、本学院、本系的研究生比例,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扩招,而相应的培养条件和管理制度却没有及时跟上,科研经费不足,学习生活条件差。在有限的师资力量下,有的专业一个导师名下的硕士、博士生竟有十几到二十几人不等,甚至出现了三年内见到导师的次数屈指可数,有的导师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学生,谁是他的学生等严重现象。导师负担过重,无暇对研究生加强指导,这也造成了研究生质量的下降。 4.加剧了研究生就业难题的解决。 很多人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就业水平,然而研究生扩招后带来的必然社会问题就是学历贬值,就业仍旧是个难题。社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重心逐步上移,这使很多研究生从事原本一个本科生足够胜任的工作,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 5.“考研热”带来的其它社会影响。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来,“考研热”逐渐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自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超过百万以来,考研大军逐步壮大,2005年120万,2006年127.5万,在经历了2007、2008、2009的三年下降之后,从20XX年起,考研人数强势反弹,20XX年140万,20XX年151万,20XX年更是达到史无前历的165.6万,考研人数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虽然“考研热”高烧不退,硕士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却年年下降,数据显示,从2005年起,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而且2009年和20XX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两年均不及本科生。 图表1 97-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与招生情况表 97-08年考研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统计 年份 报名人数(万) 录取人数(万) 报录比例 2008 120 39 3.0:1 2007 128.2 36.4

2006 127.12 40.28 3.2:1 2005 117.2 32.494 3.6:1 2004 94.5 33 2.9:1 2003 79.7 27 2.9:1 2002 62.4 19.5 3.2:1 2001 46 11.05

2000 39.2 8.5 4.6:1 1999 31.9 6.5 4.9:1 1998 27.4 5.8 4.7:1 1997 24.2 5.1 4.7:1 此一现象的原因不妨从两方面来找,一是考生自身心态方面。职业发展不明朗,对自身的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单纯为回避就业压力、提高文凭或是满足虚荣心等而考研,结果两三年研究生读下来,走出校门却发现外面的世界已换了新天地。在择业时,没有本科毕业生年龄优势和闯劲,又缺少博士毕业生的高学历和社会经验,昔日的天之骄子最终沦落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夹心层”。看着昔日的同窗

统编教材使用心得体会

一年级语文统编教材教学心得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在青阳三中举办的统编人教版新教材培训,听了四位老师的精彩讲座,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更重视学生的发展,着重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九月开学,我有幸成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经过这将近两个月的教学和学习,我对新教材的认识逐步加深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体会,如有不妥,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一、新教材的几点变化 新教材中添加了很多的插图,图片的类型丰富,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幼小衔接。“识字加油站”、“快乐读书吧”和“和大人一起读”,这几个板块的编排也是从学生实际出发。识字加油站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识字,分担了课文识字的教学任务,把使用频率高但又不好在课文中呈现的字编排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和学前教育衔接,引导孩子从口语过度到书面语,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课程化,让教材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孩子的语文生活延伸。看得出来,语文学习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能力。作为我们一线老师要利用好教材中这两个板块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充分的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新教材的课程还有一些调整:先识字再学拼音,这也是幼小衔接的表现,同时也体现了识字的重要,在第一单元的识字课中还有效的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例如第一课《天地人》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却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总之新教材的内容更尊重儿童的天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语交际,从交际的实际入手,通过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入手,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交际的最基本要求。 二、使用新教材的点滴思考 1、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 为了增加教学趣味性,编者们针对每一课的内容都精心挑选了插图,,作为我们一线的教师绝不能辜负编者们地良苦用心,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例如《日月水火》的插图,通过实物以及象形文字这些直观的表象来识字,既符合现阶段孩子的思维方式又可以通过图片提高他们的识字兴趣。再例如《口耳目》的插图,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发挥想象,想想三个小朋友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他们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通过插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地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在拼音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情境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引导他们在情景图中找字母,发现图画和字母的共同点,从而巩固字形;还可以根据插图中字形组织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比如和同桌做手指操,我们还可以根据情景图来安排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讲故事,老师可以先讲个故事做示范,再引导高能力的学生自己编故事。将本课所学的拼音有效的融入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去发现。 2、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将我们教学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例如口语交际一《我说你做》,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真实的游戏环节孩子明白发指令的人要大声说,被别人听到,其他

六方面解读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

六方面解读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据统计,我国2001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6万人,到现在2013年,增加到了176万人,人数增加了近四倍,这一增长趋势在今后可能还会得到加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考研热”的形成,就整体的社会氛围而言,考研热的出现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对此,跨考考研考研研究院针对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做了一些调查。大多数考研的大学生以及还没有考研的学生,对是否考研的判断是通过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就业形势、研究生待遇以及个人的发展等因素形成的。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多年前,国家领导人就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不久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强调要通过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2、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加 通过几十年的沉淀,我国基本已成为人才大国,无论是人才结构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较高增长。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3、研招规模扩大和补助提高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从1999年以来不断扩招,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虽然从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完全自费,可能会对考研学生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断提高的助学金待遇,这基本上能够解决基本生活费问题;另外,通过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基本上能够缓解经济上的困难,如果时间充裕,还可通过兼职等方式创造更多收益,这对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 4、在校生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条件 相对在职人员来说,他们有有利的学习环境。他们有专门老师进行指导,并有机会参加考前培训。从专业学习的指导到报考学校、报考专业选择以及考后的联系、调整,老师负责整个过程,有固定的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有学校领导的支持,包括专业设置、调整、课时安排等,没有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考研;同学间彼此帮助、鼓

有关考研热的冷思考论文

有关考研热的冷思考论文 有关考研热的冷思考 一、日益升温的考研热会不会导致又一次“黑色7月”? 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资料,1997年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数为24.2万人,1999年为31.9万人,2000年则急剧增加到39.2万人。若与1991年的8.7万人相比,净增3.5倍之多。那么录取数是多少呢?1997年为4.93万人,1998年为5.82万人,1999年为6.89万人,2000年为9.53万人,报录比分别是4.81,4.78,4.44,4.11,也就是说,尽管我国的研究生录取数逐年上升,2000年上升幅度最大,高达12.85万,比上年增长39.32%,但录取率则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的录取率更是下降到近5年来的最低点,录取率仅为20%略强。这与逐年上升的高考录取率呈相反态势。2000年的高考录取率便已达到应届高中毕业生的73.2%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信息处:《200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指标及简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第7页。。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考研竞争之激烈绝不亚于高考。 考研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仅从其直接影响观之,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影响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由于考研竞争的激烈,相当比例的本科生自大三上学期便开始实施考研计划。或租房子以自成一统,埋头苦干我校附近三个村庄的空房近几年来每到下半年便全部租完;或摒弃一切课外活动包括必要的体育活动和人际交往,整天沉溺于考研的相关功课。我校图书馆的几间阅览室在去年下半年的一段时间里,五点钟以前座位就占完了。经笔者了解,全都是准备考研又无力租房或无房可租的同学。该图书馆出于对学生健康的关心,不得不把开门的时间推迟到6点钟。此外,考研生还要忙于打听、了解和联系招研的学校、专业和导师,因此大三、大四的正常学习必然会受到冲击。不仅如此,这种影响的范围还有向前推移的趋势。从我今年行将高考的女儿及其同学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本校子弟中的高分者纷纷放弃报考外校的打算,拟报考本校。原因是到时候考研免得租房子。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其二,与素质教育相冲突。由于研究生录取时,一般是按照分数的高低依次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本科教育中仍存在的应试教育弊端,与素质教育相悖。事实上,考研生中普遍存在着与考研有关的课程就多投入一点,与此无关的课程则敷衍了事的现象。为挤上这辆高峰车,考场作弊现象也频报媒体。在2001年的考研中,仅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便处分了83人注:《湖南83人考研作弊》,《长江日报》,2001年3月22日,第4版。。 其三,对已毕业的本科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些家境较好或毕业时未找到理想单位的已毕业离校的学生,如同高考复读一般,在家专事复习,以备来年再战,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用在重复的记忆上。以上海为例,“今年申请‘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已从去年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而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考研究生、出国留学是‘不就业’族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五篇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五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我搜集的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五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一) 9月25-26日,“济南市小学数学四、六年级新教材培训活动”在济南市滨河小学隆重举行。本次培训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用好人教版课标教材,实现市教育局提出的“教好教会、学好学会”的育人目标。人民教育出版社专家王佩霞老师,济南市教研室李勇副主任,区教育局马海燕副局长以及各区县教研员、数学骨干教师近400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我有幸参加这次培训,这套教材也是比较早接触到这套教材的。我也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从中感觉到,新教材与我们一直用的教材有所不同,感觉在很多方面都做了改进。例如,更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进步。但实际怎样操作,怎样把握新教材心里却没底。 可是,听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讲座后,我顿时觉得,自己的认识清楚了许多。几位老师不仅就《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谈自己的体会,还结合四年级的实际内容给我们分析,组织我们分组讨论,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新教材和新课标的精神。下面就是自己学习之后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教材的设计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

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二、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 新教材更注重多样性。过去教学可以说也重多样化,但这种多样化目标单一,往往是殊途同归,而且过分强调掌握多种方法。相反,新教材更重研究探讨的过程,承认答案的不性,使学生有一个较大的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想出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且结果不是的,学生更多的结合生活实际解题,使学习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形式。 三、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并不是孤立于书本之上的,它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因此,在新教材的编写中更多的采用了生活化与情景化的场景,例如有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和童话故事,教材中充满着鲜艳的图画,使儿童兴趣高涨,并能投入其中。 四、数学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自学的内容。

关于当代大学生对于考研的态度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考研的态度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毕业等于失业”记得这是现在在大学校园里普遍流行的一句话。 是啊,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社会竞争也越来越大,毕业和工作无疑还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 在度过无忧无虑的大一、大二生活之后,很多同学在大三阶段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大学毕业后是工作还是考研,同学们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进行着取舍。国家对研究生招收政策的放宽,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始迷茫。是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就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据了解,在前几年的高校研究生大扩招背景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仅放宽了专科生考研的条件,还放宽了考研能力要求,而对体检的放宽及自主招生的相关规定也无疑刺激了扩招规模的增长。 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学子来讲,考研还是就业,成为一个现实的两难问题。如今,大多数选择考研的学生早已不是单纯做学问的心态,而是各种性格、价值观、人生态度交织在一起产生的综合反映,当今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据此,作为刚进大学的我们就当代大学生对于考研的态度进行了实践调查。

二、调查目的及对象: 通过了解大学生对考研所持的看法及自身的认识。获取当代大学生有关考研意向方面的信息,有针对性的为大学生、学校、有管机构提供有效的信息。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考研的情况,以及了解大学生对考研的态度,我们小组特对昆明市各大本科院校进行了一个关于大学生考研倾向调查。调查是由我们同学承担,经过几周时间,我们完成了对本科在校的大学生的调查。 三、调查方式: 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访问调查。在随机进行的调查中,涵盖了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同学。调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代表性。但因为样本容量较少,造成的数据准确性不强,所以很多地方还是欠佳。 四、调查时间: 2012 年3月 五、调查结果分析: 以下是对我们小组对大学生考研情况的调查结果及简 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根据不同的年级调查显示,会考研与不会考研有明显的区别,考研所占的比例也不一样:由结果可知,大三的选择考研的比例明显比其它年级的要高。这说明在大三同学对考研的意识比较强,比较突出。

关于考研热的调查报告

关于考研热的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大二学生的考研动态,针对同学们在考研上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以及方向。 时间:2013年12月8日——2013年12月13日 地点:大连海洋大学 调查对象:部分大二在校生 报告人:IT英语2012: 罗琼玉(1 2 0 8 1 4 0 1 1 7) 李琛(12081402 2) 宋雨濛(1 2 0 8 1 4 0 1 5) 董婷婷(12 0 8 1 4 0 1 2 0) 于婷婷(12 0 8 1 4 0 1 1 9) 冷佳时(12 0 8 1 4 0 1 1 8)

一、实践目的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的素质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各大高校也进行了研究生的扩招.由此引发了一场考研热.在校园的图书馆或者自习室都可以看到认真准备考研的同学.作为大二的学生,我们对于未来是否要考研,选择什么样的学校的各方面都存在很多困惑,这次的进行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大二学生的考研现状,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与参考意见. 二、实践内容 (一)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 (二)调查方法:随机抽样,共发放11个院系, 每个院系随机发放10份,共110份,收回107份,回收率为97%.考研人数如下图: :

三调查数据分析 1考研意向 关于考研与否结果如图所示,有39%想考研,有46%不想考研,有15%还不太清楚。单从考研人数这一方面来看,几乎一半的比例说明打算考研的同学还是很多的,但是再从整体上看,考研与不考研所占比例基本持平,这说明持续了很久考研热,已经开始逐渐的降温了。大多数同学都有了自己明确的目标,不再跟随他人,盲目考研。还有15%的同学还没有有明确的打算,一直处于观望的状态。他们大多对考研不太了解,对自己日后的打算也不太清楚。

创新热潮冷思考

创新热潮冷思考 袁吉文(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贵州省贵阳市,邮编550025)摘要组织热衷于创新,应考虑创新的约束因素,使创新真正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益。本文对组织在创新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组织图书馆创新思考 To ponder soberly on innovating Yuan Jiwen(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ibrary) Abstract:A organization enjoy to innovate,it must consider restrain factor of innovating,this is bebeneficial of improving organization benefit.The paper explore some question about organize innovating. Keywords:Organization,Library, Innovate, Ponder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很多组织效益得到极大提高。创新对组织、国家都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是组织、国家竞争力的凭借,关系到组织的生死存亡。我国旗帜鲜明地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现在创新理念已深入人心,各级组织都在积极探索创新。然而创新不仅是一种热情的激发,当创新展现出其耀人光芒时,应保持一份冷静,一项创新要发挥作用,受很多因素制约,如果对这些制约因素没有清醒认识,盲目追求创新,则结果会适得其反。创新扎根于实际的工作之中,不是追求标新立异,凭空想象的否定一切。理性思考创新,评判一项创新的可行性,有助于我们少犯错误,保障组织的创新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思考一:创新应有限度。少投入、多产出、为组织争取核心竞争力,是很多组织热衷创新的原动力,但创新不是越新越好,摒弃必要的制度监管。很多组织领导在探索创新时,往往只注重新,注重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轻视其必要的风险控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现在人性化管理被很多组织重视,通过降低时间、距离、私人携带物品范围、数量等限制条件,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开放性的办事、购物环境,于是政府机关行政中心、网上办公、超市等迅速发展,这确实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很大便利,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性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管理对象,提高对象对组织的好感度,增强组织吸引力,但同时使组织面临的危险增大。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两者关系,一味地强调人性化管理,而相应的控制措施跟不上,就会使组织得不偿失。比如网上办公,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现场和网络是两种不可复制的等同环境,一些审批只能现场办理,就不能简单地在网上予以解决。目前肆掠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于贷款方在贷款时,降低贷款人的信用要求,使一些信用不佳的人也能贷到款,最终由于无力还款,形成坏账,当坏账规模扩大,便产生次贷危机。这次危机再次说明,组织提供的服务、产品创新,必须有一定限度,不能盲目追求“效益”的提高,使组织面临的风险失控。 图书馆管理也是如此,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管理,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一直是图书馆追求的目标,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图书馆现有技术、配套措施作为支撑。以让读者自由带包出入书库为例,由于目前的监管方式不能有效避免偷盗现象的出现,书中贴的磁条可以被读者撕毁,监视器一方面存在部份图书馆实践中无人负责的情况,另外也有图书馆面积大,不能有效监控每一个角落的弊端。就是大型书店、超市,也不会允许消费者不受拘束地出入。国际著名超市沃尔玛,在消费者入口处,也会要求顾客存包或将包放入超市提供的包内,尽管监管措施严密,也还是会出现超市商品被偷盗现象。当然,任何一个图书馆、大型书店、超市,让读者、消费者进入服务区,风险是肯定有的,关键是尽量采取必要措施,减少损失,而不是无限制地提供人性化服务,增加风险。

使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使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人教版)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新教材以其新的 内容、新的形式、新的体系,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焕然一新的感觉。在新课程改革的背 景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科学地使用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以提高教学质量呢?叶圣陶有句话说得好,“教材只能作为上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收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下面就以人教版高中数学为例,谈谈本人在使用中就如何运用新教材的几点体会。 一、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开发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所谓教材,是指由信息、符号及媒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 的材料。以往我们总把教材当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而新理念认为教材不是唯一 的教学资源,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教学素材,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如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练习册、补充练习、辅导资料、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教学实物等都是教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受到篇幅的限制,一套教材 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位学生,它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 再加工。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灵活 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如每年高一新生入学,我们都会花一两周时间,对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脱节部分仔细梳理,适 当补充;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适当的删减,而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作适量的补充(如在必修一第二章补充函数图象的变换);对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可依据学生的情况 加入过渡知识,如在必修二学习直线、圆等知识,在选修中又再次学习解析几何,此时要把 有关的知识进行温习,以利于新知识的学习。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代表弱化教材地位, 相反要求教师立足教材,重视教材,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整合、再加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人,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活力。 二、重视阅读课本和人文教育,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新课程指出:“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是有用的”。也就是说数学概念、数学方法的起源与发展 都是自然的,它们起源于丰富的实际背景。新教材每一章的章头图,从数学发展史上介绍本 章的知识精髓,以达到统筹全局的目的。在每一章的开始的章引言都用精辟的语言介绍本章 内容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让学习者对本章内容有整体感知。新教材还安排了很多阅读材料, 如《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对数的发明》《笛卡尔与解析几何》等,这些材料不仅丰富了 学生的课外知识,更能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现行人教A版教材 还选取了大量典型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比如教材封面设计、主编寄语、本册导引、章头图 等等,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体现 了人文教育。 新教材同时还介绍了许多伟大数学家的故事,很具可读性和现实意义,课前或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可以从教材中介绍的数 学史或数学家的故事中引入教学情境,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学习“杨辉三角”,可以利用 网页的形式制作与“杨辉三角”有关的学习情境,介绍数学家杨辉早在11世纪就发现了这个规律,比法国数学家帕斯卡早500年左右。通过解读这些典型人物和辉煌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科学而学习的责任感。青少年是崇拜偶像的一代,我们教师应该抓住其主要 心理特点,在解读这些人文信息的同时,去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借助信息技术,让教材活起来

考研调查报告记录

考研调查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关于大学生考研情况的调查报告 教学单位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课程名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班级城规14-1 学生姓名王昕昕 学号 1404080116 指导教师赵桂玲

关于大学生考研情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度过丰富多彩的四年大学生活,同学们都开始计划自己今后人生的前行的方向。大学毕业之后是直接工作或是进入更高的学术平台继续深造?这成了同学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中国考研人数呈逐年上升之势。进入更高的学术平台继续深造,这是很多大学生考研的初衷,但是根据社会资料显示,现如今的考研大军中许多考生考研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继续深造自己。因此,我们小组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50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当面访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学生考研调查,希望可以了解我校学生考研的情况。也为更多想考研的同学提供一些信息。 关键词:考研目标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毕业等于失业”记得这是现在在大学校园里普遍流行的一句话。是啊,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社会竞争也越来越大,毕业和工作无疑还是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度过无忧无虑的大一、大二生活之后,很多同学在大三阶段开始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大学毕业后是工作还是考研,同学们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力进行着取舍。国家对研究生招收政策的放宽,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始迷茫。是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就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大学生在其毕业后, 考取研究生, 向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为国献力,是其

解读“考研热”的成因

解读“考研热”的成因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也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考研热”的形成,就整体的社会氛围而言,考研热的出现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针对当前“考研热”现象的成因,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大多数考研的大学生以及还没有考研的学生,对是否考研的判断是通过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就业形势、研究生待遇以及个人的发展等因素形成的。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多年前,国家领导人就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不久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中强调要通过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2、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加 通过几十年的沉淀,我国基本已成为人才大国,无论是人才结构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较高增长。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3、研招规模扩大和补助提高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从1999年以来不断扩招,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虽然从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完全自费,可能会对考研学生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断提高的助学金待遇,这基本上能够解决基本生活费问题;另外,通过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基本上能够缓解经济上的困难,如果时间充裕,还可通过兼职等方式创造更多收益,这对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 4、在校生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条件

热文件与冷思考讲解

热文件与冷思考 原标题:“一号文”与“喜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现象 作者:一语成谶 来源:三农中国 来源日期:2005-2-1 本站发布时间:2005-2-1 9:49:59 阅读量:990次 又出“一号文”了,报章的宣传开始连篇累牍。十分认真地学习,却发现,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个“一号文”的政治导向色彩,要远大于其实际操作意义。不管别人怎样看,我忍不住要泼冷水了。 (一)警惕“一号文”形成“煮蛙效应” 切入正题前,先引一个讲烂了的故事。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被称为‘青蛙效应’。实验时,将一只青蛙从凉水中取出,猛地放进沸水锅里,生死关头,青蛙因突然受到‘热’的强烈刺激,会本能地从水中奋力跳出来,摆脱死神,安然逃生。 研究人员再将这只青蛙放进另一口装满冷水的锅内,在锅下慢慢烧火加温。就这样,冷水变成温水,青蛙竟毫无察觉地在锅内悠然自得地游弋。等到水温烫手,它无法再忍受,想跃出铁锅自救时,却无能为力,枉送了性命”。 2004年的“一号文”,有心人可能记忆犹新:最突出的是“一减三补一价格”政策。“一减”是指在5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所有特产税;“三补”是指对农民进行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一价格”是指国家要定粮食最低价格,保证粮价平稳。全年中央财政支持农业各方面的资金同比上年增加近300亿元,超过1500亿元,创历史新高。 面对2005年的“一号文”,我在字里行间搜寻,想找到如去年“一号文”一样的令人欢欣鼓舞的东西。结果,很令人失望。除了一些零碎的修修补补,“一号文”在三农问题解决上,并没有形成成形的系统的思路。这在具体措施上呈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似忙忙碌碌,却始终不见头绪。 当“一号文”成为政治做秀的时候,当为出“一号文”而编出个“一号文”的时候,当人们尤其是农民对一号文日趋麻木的时候,当中国农村社会对“一号文”进入“不应期”的时候,这是不是表明,各级政府对世界万象的熟视无睹?抑或自欺欺人?还是进一步证明,这是中国农民不可抗拒的宿命?在另一篇文章中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是不是中国农村社会成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可依赖的缓冲底线,是不是中国农民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可转嫁风险与危机的“冤大头”?

2017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新学期伊始我们在龙山小学进行了小学一年级新教材培训,这次培训使我我感触颇深。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语文”的学习过程。 首先,教育专家从三个方面来为我们剖析了新教材,分别是“教材重要特点,教材概览,教材具体内容与建议”。让我们更直观更系统的去了解部编版新教材,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我对新教材培训受益匪浅,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更深一层的理解,同时感受到这次课改不仅是教材的改变,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所改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进行教学方式上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疏忽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约束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能力: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更重视学生的发展,着重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其次,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主编做了一个教材内容的解析,我从中了解到了新版一年级语文课本的编写思路,知道了新版语文课本和旧版的不同之处,新课改下国家对学生发展的各项要求在新教材中尽数体现出来。这次的讲座让我看到了国家对小学教育的用心和重视,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有责任深入了解课本的编写意图,深入了解课本的组成结构和使用新教材的注意事项,教好我的每一堂课,以自己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训会的最后,各市直小学有经验的老师分享了她们看到的优秀视频讲座,有关于趣味拼音教育的,有关于利用图片识字的,有对部编版教材分析的,我最喜欢的

“考研热”文化现象探析

“考研热”文化现象探析 摘要:“考研热”持续升温,甚至在各种媒体上“考研村”、“考研经济’’等一些全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名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成为一种独特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简单的对社会中存在大学生的“考研热”现象和“考研热”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考研热;原因;社会问题 在当今大学校园,“考研”可能算是最流行的一个词语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有些人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便再考虑考研的事情了。据了解,2012年全国共有165.6万名考生比2011年增加14.47万人,增幅9.6%,再创历史新高,然而2014年已经突破180万人。这是自2010年以来,考研规模连续第4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增长。短短30多年时间,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是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时的50余倍。自1992年以来,“考研热”持久不衰,影响面广,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现象。无论是报名人数的连年攀升,还是“考研辅导市场”的火爆,都无不让人感受到这股热浪的强大。如今“考研热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出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日益尊重.然而在“考研热”不断升温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如考研动机功利化,备考过程应试化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考研热”的原因探析 (一)国家对研究教育的重视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包括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也相应地扩大规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地必然结果。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立足于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专门人才,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考研热就是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产生的,另一方面,国家推行研究生免学费和奖助学金的政策,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虽然2014年国家取消研究生免学费政策,但是高额奖助学金依然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个人为了提高竞争力 2003年8月20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展开了关于为何要参加考研的调查,截至9月26日,共有11062名用户参加了投票。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人考研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竞争力,有56.28%的学生是为了获得高学位.便于就业,另有30.69%的人是为了提高自身素

大学生考研思考

大学生考研思考 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几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保持了持续的增长。不管是因为顺应时代潮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占领教育体系的高端,还是为了实现个人梦想、缓解就业压力,绝大多数大学生会在本科阶段决定参加到考研大 军中来。 标签:大学生;考研;考研热 0 引言 近几年,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求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则是一场“考研风席卷中国大江南北所有高校,“考研热”持续升温。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考研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至今,20余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文化事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普通高校的招生扩招幅度一年比一年大。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那些高、精、尖的技术则需要大量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来开发。此外,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迅速递增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这样,由于大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所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就业形势严峻所产生的压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 机遇和挑战,都将促使人们去追求高学历。 由此可见,大学生考研热的确是一个现实,是一种需要引起普遍关注的教育现 象,也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重要问题。 1 考研热出现的原因 1.1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 江泽民同志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 要支撑力量。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使用的几点体会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使用的几点体会 河南省济源市教学研究室杨国顺 河南省济源市实验中学闫小利 2003年济源市省级课改实验区8年级进入了物理课改实施阶段,我们实验区选择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作为实验教材。我市实验区使用该教材的教师普遍认为,该实验教科书渗透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教材在设计和编写上都给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感受,为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支持和帮助。 这里,就我们实验区的教师在该教材使用上的一些点滴经验和感受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并和同仁商榷。 一、对初中物理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再体现《基础封育课程改革纲要》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努力实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在新教材实施中,我们每位物理教师都需要领会编写组的四点立意: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2.强调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3.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4.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观点。主要特点有以下七点。 (一)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甚至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对未知事物的探究。为了还原科学探究的本来面貌,教材尽量避免直接给出结论,甚至根本不给出结论。 2.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套教材从序言“科学之旅”开始就介绍了伽利略时摆的研究,让学生了解探究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继而设置了几个不完全的探究活动,并以旁批的形式表现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例如,在“有趣的声音”中没有“怎样才能使物体发声”的探究活动,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中设有“平面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的探究,在“功勋卓著的电与磁”中有让学生自己“找出电压、电流、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探究。由此可见,探究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在物理八年级上册书的最后,当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这时把探究的程序性知识推到前台,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学习,同时又照顾到科学知识的连贯性。 (二)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 遵照新课标的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和严密性,以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例如,关于反射的规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反射的特征”,按照这样的要求,本书强调了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种表述没有提及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因而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但是这种处理符合课程标准对光的反射的教学要求。由于并没有说这种表述就是“反射定律”,所以科学上是没有错误的。不但没有错误,这样处理重抓住了光在反射时最明显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免去了对八年级学生较为困难的“共面”及常被遗漏的“分居”,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这种处理是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典型体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也类似这种情况。 (三)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 传统的教材考虑到学习热、电等内容时要用到力学的知识,所以必须把运动和力的知识放到最前面。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考虑到这些知识与声、光、电等相比较枯燥,而声、光、电不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