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信阳城东北黄姓发展史

信阳城东北黄姓发展史

信阳城东北黄姓发展史
信阳城东北黄姓发展史

信阳城东北黄姓发展史

信阳黄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光学信阳在古代属荆州之地,称为申国。历史上申国有三次变迁。

商朝末年在今河北省卢龙西有个孤竹国,国君的次子叫叔齐,名致。周穆王(公元前1022--前975年)西巡时,叔齐的子孙协助有功,被周穆王封侯爵,称申侯,史称其西申侯,国都故址在平阳(今陕西宝鸡市眉县),是申国的最早发源地。公元前704年,被秦国所灭。

周宣王时,为了加强对南方局势的控制,封妻舅申伯在淮河上游地区,都城谢邑(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史称南申国。东周初年被楚国灭亡。《竹书纪年》载:“宣王七年(前821年),王赐申伯命”。

楚文王灭南申国之后,将南申国的部分贵族、平民强行迁往东南的信阳地区安置,成为楚国的附庸国,史称“东申国”,亦称“信阳之申”。东申国东为江国、黄国。

三国时在信阳设立义阳郡。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皇帝赵光义之讳,改义阳为信阳,称信阳军。

元代信阳军改称信阳府、信阳州。

民国成立后,废州改县,1913年称信阳县,后在县中间城区设立信阳市(县级市),199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分信阳县、县级信阳市为浉河区、平桥区。并设立地级信阳市,辖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淮滨县、息县、浉河区、平桥区。

原县级信阳市在信阳县的地盘中间,所以我们考证的信阳城东北黄姓,是原信阳县之内的黄姓,也就是现在的平桥区、浉河区之内的黄姓。在碑文、家谱考证时,为方便大家阅读,对原文加注了标点符号,并对错别字进行了纠正。

关于黄姓的来源,黄国的历史,江夏郡的范围我在《黄氏源流考》一文中,已作详细论证,不再赘述。

黄宪

说到信阳黄姓,就要谈到乾隆《信阳州志》,民国《信阳县志》,以此作为佐证。

《信阳州志》、《信阳县志》里面记载的首次出现的黄姓人是东汉的名士黄宪。黄宪,字叔度,今正阳县人,正阳县城仍保存有黄宪墓,并建有黄叔度广场。原墓碑文字由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题写。志中录有汉《天禄阁兵法篇》记述黄宪的一篇文章。说有巨盗头领司马龙为了抢略信阳城内财富,首先从信阳西南攻打冥阨关(今平靖关),信阳有司(官吏职称)到正阳县请黄宪策划抵抗贼兵,黄宪施计让贼兵阵乱,一败涂地,致使司马龙自杀,解除了信阳一郡民众危急,但对黄宪的世系却无阐述。这一珍贵的史料,许多研究黄宪的书籍和黄氏家谱都没有录入,实乃遗憾。现将全文照录如下:

汉恒帝时,盗司马龙攻冥厄关黄宪依计讨平之。

汉天禄阁《外史兵法篇》有巨盗攻冥厄之关,一郡大恐。居民遁逃而无所归。贼有名司马龙者,力敌三军,勇冠百万,悬千钱千百步之外,箭九发而九破,以此擅誉。时群盗将陷关,司马龙曰:“吾

闻郡有黄叔度,未可攻也。”乃结营于关外。

有司闻之,匍匐诣于征君之庐,以绮舆迎之。征君辞曰:“宪,汝南鄙人也。未尝入簿书之室,游刑罚之庭,是以不谙国家大议。盍访诸奉高乎!”有司诣曰:“征君,王佐才也,何足辞让!贱令不职,不能靖安土壤,使男女愁叹,父老奔走。群盗以杀掠为名,屯于冥厄,闻征君之贤,故未敢骤攻,而势已破矣。誓不往,是绝百姓以乘冠也,征君奚安乎!”遂行。

征君以纶巾玄服,乘舆至关下,谓诸将曰:“闻贼中有司马龙,其人勇而能射,所向无不残灭者。必诛之为利,若以计却之,犹开道而放熊,终为人患。夫靖一郡而贻患于他,胡可忍也,且以动王室!故以计死之者安,以计御之者半。”有司及诸将谢曰:“民之福也,敢问计安所出。”征君曰:“敌善射,则不可轻用其将。敌负勇,则不可轻用其卒。故兵家设机于虚实之间,是以决胜。夫敌之所谋者在内而不在外,吾之所谋者在外而不在内,此兵之所缘而虚实也。”诸将曰:“何谓谋在外而不在内。”征君曰:“试之。”

乃令壮士百人执戟守关,以文武四臣摄之。谕以兵情,间道而出,远近埋伏,骑卒游其间。令关吏登堠举烽,关外鸟雀皆惊,使贼众不疑伏兵在外。又令关下勿击柝,示以懈禁。

征君鼓琴帐中,司马龙闻之,笑曰:“此必叔度作闲态也,吾知其弱矣!”遂急攻关门。贼众曰:“关不击柝而鼓琴,此诈也,内必有伏,且勿攻!”司马龙曰:“吾闻黄君多谋,而默以《六经》为文,《六韬》为武。今吾众临关,彼优然鼓琴而戏敌,计诚诈也,且待其

畔。”

征君谓诸将曰:“贼中矣,擒之何有!”复令壮士举烽火,后队伏兵亦举火应之,大呼曰:“救至!”贼众骇,亦举火以视。延烧空舍,火光烛云。征君令关内勿举烽。烟气昏惨,壮士守关者皆寂杳不喧,成列而不敢动。司马龙曰:“救至而内不应,吾料伏兵疲矣,救必惧而不逼!”遂跃马弯弓而前击之。其后队步卒且进且退,火遥不相接。欲勒马而归营,前队伏兵鼓之而起。司马龙横戈马前,向众呼曰:“得火尚可战也!”贼众乱,步卒与骑驰其后而袭之。司马龙失火不能战,自刎而死。贼众追及,见缨污血中,哭曰:“司马将军死矣,吾辈何以生为!”皆自杀。一郡悉平。

征君之是举也,不伤一民,不匮一库,而措汝南于枕席之上,可谓奇矣。君子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叔度之谓乎!(P314)阅众多《黄氏家谱》,黄宪为黄帝第95世孙、黄歇的第14世孙,黄霸的第7世孙,对其后人却无记载。正阳县与信阳县仅仅淮河一河之隔,过去曾经属义阳郡(今信阳)管辖,他与信阳黄姓应该系出一脉。不敢妄猜,有待进一步寻找史料考证研究。

信阳城东北黄姓以肖王乡、洋河乡、龙井乡、九店乡、五里店乡、彭家湾乡最为著名,流传有:“一出东门数老黄”之说。

洋河乡黄堂

《信阳县志》载:“明黄子玉墓,在县东北四十里洋河南老虎山西山嘴。子玉,信阳人。从明太祖起兵凤阳有功,官至副将。临终嘱其二子海源,时源归葬。其地有谕祭石,物没土中,后人掘地见之,

有宗支碑可考。又有古柏二株,大三人围。(P78)”又载“黄家堂,在城东北赤土村。明洪武间副将黄子玉创修。明清以来,迭次重修。有碑。(P108)”

我几次和黄家院宗亲黄乃勤到黄子玉墓地、黄家堂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黄子玉,洋河乡黄院村黄堂人,跟随朱元璋从凤阳起兵,推翻了元朝政权,朱元璋封他为副将,官居二品,明朝初年的武官称副将,相当于现在的中将,掌管一省军务,明朝共有二十四个省级单位,可见其权力不小。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封黄子玉为副将,距今已六百四十多年。黄子玉临终前嘱咐儿子黄海源、黄时源将其运回故里安葬。有皇上下旨立的墓碑,可惜现在没有见到墓碑的存在,否则可以有宗支历史可考。从碑文“归葬”二字可以证明,黄子玉元朝就在黄堂生活,或者更早。现在老虎山依旧存在,周围住户很多,过去叫老坟山,因为黄子玉安葬在这里,成了一个大老坟,后来逐渐讹传为老虎山。

黄子玉生前在故里修建祭祀祖先的祠堂,叫黄家堂。黄家堂已不复存在,只是原来建祠堂的小村庄简称黄堂,《信阳县地名志》对这一史实也进行了确认。它就是今天的洋河乡黄院村黄堂村民组。《信阳县地名志》载:黄家院村瓦房湾是黄子玉所建,彭家湾乡顾岗村黄湾黄姓也是黄子玉的后人。

肖王乡黄堂

肖王乡也有一个地名叫黄堂,就是现在的黄堂村。

黄堂也是黄氏祠堂(黄家堂)的简称,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现在黄堂小学就是原来祠堂旧址。家谱中记载的祠堂楹联证明是黄子玉后人所建。周围黄姓人居住相对较多。

黄姓明末清初的祖先二世黄柏存墓在大黄园,俗称“老吊棺”。2013年我往返几次前去拍照考证,当时碑以东三座古墓面南墓门均有盗洞,令人痛心,后来有宗亲将盗洞用土掩埋。墓地住户70多岁的宗亲说,他小时候墓就被盗掘过,还有小孩爬到墓里玩,看见里面是吊棺,可见墓多次被盗。黄家院八世黄泰在《黄氏宗谱》中写道:“二世祖讳柏存公,生于明季流贼蹂躏之秋,家人离散,幼稚几不自存。赖公父襁负奔避,幸以身免。无何,父没母亦故,而公父名实遂泯。兵燹后,复故居,娶于张氏之女。少事先人业,聊以自食。惜谱亡,其上世系不可考。是以后之子孙祖公父而宗公”。文中“兵燹后,复故居”,说明李自成起义平息后,黄柏存回到原来的大黄园老屋生活。证明黄柏存父亲明末以前就在大黄园生活居住。所以《信阳县地名志》说“大黄园,清初,黄姓从湖北麻城迁此”是错误的。

黄柏存应该是黄子玉的后人其中一支。黄子玉后人由于家族繁荣壮大,外迁到肖王乡黄堂和其他地方发展。由于明末的战争,信阳人伤亡很多,地广人稀,所以清朝初年官府由湖北麻城、陕西大槐树两个移民点对信阳进行了大量移民。受此影响,黄姓讹传为清朝初年从湖北省麻城移民而来。黄柏存因为幼小时父母双亡,所以上世系失传。《信阳县地名志》对肖王乡梅黄村的地名是这样记载的:“明末,梅姓官员辞官归田,和黄姓在此置田建宅,后扩展为集市,故名”。由此也可证明黄姓并非清初迁来。黄姓由湖北麻城迁来信阳应是宋元时

期。

肖王黄姓字派有:永在东锦、守正安祥。

洋河乡黄家院

黄家院现在叫黄院街,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黄柏存孙黄继建率六个儿子由肖王乡黄堂迁往此地的。家族不断壮大发展,建有大宅院,所以叫黄家院,并逐渐建起了寨墙,防匪自保。黄宗圣之子黄道和致家巨富,声震信阳城。乾隆年间,黄宗圣就是代代流传中的黄小人。传说他家境穷苦,无依无靠。有一年过年,母亲王氏到姥姥家借了一碗盐,舅舅知道后,追到他家,大骂一番“穷鬼”,把盐拿走了。第二年,是个大荒年,他父母逃荒要饭,要生他了,夜里住在一个破庙里,叫老鸹庙,半夜里狂风大作,母亲生产他时,进来一个体如牛大的怪物,要吃他们。他父亲情急之下,抄起要饭棍,向怪物打去,怪物惨叫一声,烟消云散。原来是要饭棍沾有产妇的血,是怪物的克星。第二天天亮一看,满地到处是小金砖,上面有字“黄小人之宝”,所以父母为他起了个名字叫黄小人。长大后又起了个名字叫黄宗圣。黄宗圣由此发家致富。这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至今流传很广,小时候,祖母就常常给我讲这个故事。黄家院宗亲还讲了另外一个黄小人版本:黄宗圣为人仁慈,乐散好施。有一天赶集回家路上,突然内急,到路旁草丛中解手,看到一个布袋,装有半袋子东西,他认为是别人遗忘的,就没有打开看,别人肯定会自己回来找的。时隔几天之后,他赶集又走到那里,好奇的前去看看别人取走了没有,那袋子

原封不动的还在原地,他打开一看是一袋金银财宝。他怕被别人拿走了,对不起失主,就背回自己家中存放,并在原地写了一张字条:谁的一布袋东西丢了,请找我认领,黄家院黄宗圣。可是一年过去了,无人认领,他私下打听,也没有听说哪个有钱人丢了这样东西。有人推测一定是强盗抢了哪个财主的不义之财,夜里放在这里,后来找不到地方了,又不敢声张,成为无主之财。黄宗圣因为这笔钱财起家,暴富了。但他并没有独占这笔钱财,家富后,他周济穷人,购置义地,建学堂,筑寨墙,从不计得失偿还。他的字晓仁,取“晓之以仁”之意,乡人习惯称他为黄晓仁,后来讹传为黄小人。也有说他母亲怀他时,因家境穷苦,营养不良,生下来又瘦又小,因此叫做黄小人。黄小人富家之后,舅舅巴结他,前来认亲,黄小人让家人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酒席,就是菜里没有放盐,让他舅舅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黄家院后世人才很多,到国外发展成名的也不少,比如清朝五品官奉直大夫黄文元,陕西巡案使咨议官同官县(今铜川市)县长黄敦庠,著名教育家、数学家、河南大学教授黄敦慈,台北市信阳同乡会会长黄君述,瑞典中国文化的传播先驱黄祖瑜,开封市文化局局长黄训永等。

民国七年(1918年),在黄敦庠的主持下,在黄家院南头重新修建了黄氏宗祠,蔚为壮观,并由本县的秀才卢玉藩撰写了祠堂碑文。原文经考证照录如下: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水有源,如木有本。故郊坛有制,王朝配享特祭,宗祖存馨,士庶明礼不废。虽先王先公亦不忒。凭实七世之

庙可以祀事也。丙辰秋,蚕承之西庥兴此乡人士。红日彤彤,秋色美秀而灭私心,倾慕者久之。以为微贤人君子之选泽沐浴而熏陶之不及此也。及行其冢野,则长林曼草间碑坊参差,星斗遥遥入端砚。察旧祠之所有横匾焉,额之曰:黄氏先祠。粤稽黄氏自鼻祖以下及太高祖均居北黄家园肖王村忠信乡。兵燹之余,谱系失传,其祥不可得。稽所可祥者唯高祖柏存公。公生明季流贼蹂躏之秋,自幼孤苦伶仃,其不望者仅一线耳。公二子:长庆先,次庆辰。庆辰公六子曰:继曾、继永、继考、继珠、继靖、继建。继建公亦六子曰:宗圣、宗玉、宗容、宗猷、宗远、宗迩。雍正五年迁居此地,枝枝分居。宗圣公天性淳朴,经营家务不惮暑寒,家族中有空乏者咸周之,不计偿,虽外人亦如之。富能施,聚能散,丰享豫大基于此矣。沿及道和公克绍可烈,大振家声,称巨富焉。公三子:长文彩、次文科、季文元,鼎定新居。文彩三子:曰炳、曰炤、曰灼。文科公五子:曰昂、曰晟、曰景、曰昆、曰昇。文元公子一,讳泰。泰公二子:长玉清、次玉森。玉清公四子:伯叔季早卒,其克继承统绪者仅仲子耳。炳公五子玉书、玉郎、玉亭、玉笏、玉洁。灼公子一,讳玉润。昆公子四:玉树、玉田、玉珊、玉相。昇公子一,讳玉畅。景公四子:玉昭、玉堂、玉琦、玉轸。昂公子二:玉德、玉音。黄氏由清初以及民国,以文蔚处魁盖相望,富贵功名极一邑之盛。藉非积累之厚,培植之深,焉能以迄于今方兴不衰。诚望族矣。嗟乎!福祸无常,期虑当立宇宙间,起旋仆忧愁,俟忽毋,亦才智有余而仁德不足。于是,唯仁者为能飨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礼记曰:王侯有庙,致

孝子也,礼其一也。禧曰:君子将当倡立堂室为先公先灵也。旧黄称有堂。玉清公与玉德公,盖有志而未遂也。今玉堂公等承先启后,义之尽仁之至孝之大者也。祠宇告竣,于今三年,孔曼且硕,呈飞翚昌盛之观。既竣,且栽柏松茂竹,祖宗寝庙维神所藏冠裳,俎豆馨香,偕父兄而申虔礼不减。夫春露率子侄以罗拜,义更懔乎!《大雅》铭曰:丝丝瓜瓞,施施葛藟,恺悌君子,求福不回。谨序清邑庠生卢玉藩撰文书丹

钺曰:使祖先阴灵长安,阖族募祠款盖有年所。命钺主其事,钺自维绵薄不堪斯任,再三婉辞不许。复藉修名未立,奋发京师仅免。继由京师旋里,伏思建祠一事不可忒,躬迁焾焉,不愧先人。乃邀商诸伯叔兄弟,造祠于义阳东北黄家院街南之阳末。造月祠两厢南房,均告竣。接收之款:先叔祖子元公当款千串,稞租百串,公捐款百七十串。共开支一千三百七十串。恐建祠后,间有祠乏祀资钱,乃于祠旁置田数亩,造屋迁椁,费计三百串余孔。一叔以祠田佃百串外,豸青叔以此祠经费无着,复筹捐二百串。自此以往,岁修岁祀不患。春露秋霜,迁宗氏之鬼神以妥,以礿祠蒸尝,佑后昆辈之祀事尔炽尔昌。上作既克告成,有始尤觉有幸,昭兹来许,于斯万年,寄所望于后之绳其祖武者。

举人出身、陕西巡按使谘议官、知同官县事,十一世孙黄敦庠谨志

孙世九

轸堂

孙世十

彦绶德

洪模巡

昆仑荣

铎铨栋万

孙世一十

溢淦泗瀛

庥庸庠庞

化本丰厚

愈虑慈慜

恕党志意

泽伟佩严

孙世二十

培尧光

武章舜宪

谦佑昌

薰哲荫斌

范耀翼周

烈风惠迩

型念典国

孙世三十

辞浩俭

箴芳

中华民国七年二月上浣谷旦阖族敬立

此碑原来立于黄家院黄氏宗祠,文革破四旧期间,偷偷埋藏于地下,得以保存,后黄家院宗亲将此碑移立于肖王乡黄堂黄柏存墓前,误作墓碑。

黄家院的黄姓富人很多,所以流传有“一出东门数老黄”,说的是一出信阳城东门数老黄家富有,“马不喝别人田里水”,说的黄家田地广大,骑马巡查时马不用喝其他人家里田的水,可见家声之大,财富之多。但是清末民国初期也有许多家业败落的。请看黄祖瑜的《开花的石榴树》一书。道光28年黄泰立字派为:士敦祖训,乃世其昌。连年增第,欲振家邦。宏程恩泽,师志益彰。才优华茂,佳业立方。载锡之光,德克化扬。

龙井乡黄姓

龙井乡位于信阳东北,淮河南岸。我很小就听祖父祖母说我们黄家是从湖北麻城迁来的。但是后来考证:由于黄柏存在明末时就在肖王乡有老房子,所以至少不会是清初由湖北麻城迁过来的,应该在宋元时期。代代口传下来龙井黄姓是由肖王乡柏存公的后人分开的,根据辈分确认应该是由第七世时迁到龙井的。清乾隆年间迁居龙井的祖先叫黄琰,字公玉,琰公生三子,长子:印、次子:玺、三子:全。黄印、黄全后人无法考证。玺公娶朱氏生育三子:长子建刚,次子建斌,三子建都。由于家业的壮大,长子黄建刚,次子黄建斌由小地塘外迁发展。(见龙井《黄氏家族分支居住图》)。

据《信阳州志》记载:黄琰,苑马寺少卿。苑马寺:清朝政府掌管军马的机构。少卿:文职京官,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副部级。黄琰解甲归田后,于乾隆年间迁居龙井乡小地塘。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看不惯朝廷的腐败,官场的黑暗,所以他隐居乡间,教育子女,耕读为家,诚信做人,行善积德。子孙遵照遗训,几代只读书不做官。

嘉庆十八年(1813年)黄建都为已故的祖父母、父母亲立了墓碑。(见琰公\玺公碑文原图)。

龙井黄氏1813年前创立的字浱是:公玺建万庄,应启本国光。由于家族繁衍的快,这十个字历经二百多年已用完,经琰公八世孙黄本学、琰公十世孙黄光学主持,为统序不乱,长幼有称,寻根有据,2010年新拟字浱十六字:巾祯鼎圣,诗书荷塘,山川耕耘,大义晖煌。“巾”与黄家院“昌”字同辈。

因祖先黄琰墓碑风化严重,字迹模糊不清,饮水思源,纪念祖先,2013年清明节龙井黄氏在黄本学、黄光学的主持下,重新为祖先黄琰立了新墓碑,并举行了隆重祭祀仪式。此碑文、祭文由黄光学撰写,祭文由黄本学宣读。

地塘村黄寨,过去叫黄家寨。1950年土地改革,琰公八世长孙黄本有率四子一女,由齐店村小黄庄迁此居住。黄本有病故后,葬黄

寨北大地,由长孙黄光学撰文立碑。黄本有长子黄明财,次子黄明勇,三子黄明德,四子黄明学,五女黄明珍。黄明财子一:黄光学,黄光学子一:黄巾洞。黄明勇终身未娶,无后。黄明德子一:黄光业,黄光业子一:黄巾城。黄明学子二:长子黄光兵,次子黄光玉。黄光兵子一:黄巾想。

黄寨有一个大墓地,有一块1881年《黄氏先茔》墓碑,这块碑在文革中被作井口用,才得以留存。一九八四年被黄寨、李堂村黄氏宗亲重新立到坟前。碑文记载祖先黄道某(名字后一字脱落)安葬于此,他的三个弟弟都是“万”字派的,他是迁黄寨的另一支黄姓祖先,已无直系后人,清光绪七年(1881年),族裔元孙黄某等人立碑祭祀。1985年,我同黄明合、黄光辉扒土洗字,抄录考证。现将碑文考证照录如下:

黄氏先茔

且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是祖也,宜为后裔所报本而追远者也。其为嫡嗣之宗子,当春露有感,必享祀其不忒;其为一脉之昆孙,值秋霜致慨,亦祀事而孔明,升降拜跪,僾见忾闻。自天子以至庶人,振古盖如斯焉。不意龙井村今有黄道□其人后裔,世系久已无考,加以门祚衰承,绳绳之孙斯灭殆尽,绵绵之瓜瓞泯没无闻。让先人空留于绿野,阴灵抱痛于黄泉,莫为之后不将虽盛弗传乎?然一本虽寂,宗族贫繁。幸有族裔元孙黄某等惨目伤心,不忍祭礼之废,上则承先,下则示后。故今启存缵绪之诚,仗大义以相盛举,发善心以慰枯骨,着茔祭扫。地亩典当异人耕耘,获价伍拾串整,令其贰分生息,积年

累月,财用不匮,以此禴祠蒸尝,馨香弗替,修陈荐设,俎豆常新,庶有当于兴灭继绝之意耳。

弟庚开

万蔚运

荣发举

堂义立富敬发昌

顺沺君荣贵成辉

连恒

甲心

训诲晏锦俊礼杰

富洋清林恩有

平富贵

呈清光绪七年桂月吉日

当年黄家院黄道和“道”字派弟兄几十人(含肖王乡),由于弟兄多,需要外迁发展,又有《信阳县地名志》证明黄寨黄氏由肖王乡黄堂迁来,由此看来他们都是黄柏存的后人。由碑文可以推测,当年兵荒马乱,瘟疫施虐,家破人亡,黄道某玄孙带领三个幼小弟弟落户黄寨,以至于连父辈名字都不知道,所以“世系久已无考”。哥哥对三个弟弟有抚育之恩,所以后人立碑祭祀他为祖先。墓主人为黄道某的玄孙,本应为“士”字派,为什么三个弟弟是“万”字派呢?因为哥哥去世后,他们也弄不清楚自己的字派,就与黄琰后人“万”字派联宗,所以出现“万”字派。后来又另立了其他字派,如“恒、心、玉、国、天”,到“天”字派时,他们又一次和黄琰九代孙联宗,都改叫“明”字派。

因为黄琰九代孙是“国”字派,而黄寨,李堂村南黄寨、西黄寨“国”字派辈分高于黄琰后人“国”字派一代,所以为了避讳,都叫“明”字派,他们的下一代也共同用“光”字派。这方面因历史的种种原因确实有点复杂,所以现在的后人对此一头雾水。

此前的共同世系为:黄柏存父、黄柏存、庆字派、继字派、宗字派、道字派。后来由于人口众多,逃避兵荒,分迁各地,出现了不同字派。

九店乡黄姓

九店乡2006年改为五里镇。1931年设保,属第二区梅黄村,1975年由肖王、洋河分出部分村庄成立九店公社,1983年改乡。

境内黄姓大都由肖王乡、洋河乡、龙井乡迁入。境内西部土地在清朝都是黄姓的田地。现在的顾店村和肖王乡黄堂田地相连,过去也是黄姓的发展之地,清朝黄姓捐款修建了顾店大桥。

黄姓谱牒

黄姓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伯翳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随母姓王。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姓“黄”氏。商、周时期,黄国已是一个独立的邦国,作为一个国家,已有专门记录黄国王族历史和世系的谱牒了,因而商周时期便应有黄氏谱牒。

传说战国末年楚相春申君黄歇也曾删改增修黄氏族谱,并将谱系上呈御览,又亲自制定了黄氏最早的字派。

汉魏之始,门第始兴。谱牒学也于此时开始发达起来。江夏黄氏,这时才开始了确实可信的家史族谱在民间流传。六朝隋唐是中国谱牒之学始盛时期,但因为当时黄氏的衰落,黄氏族谱也就不见于《魏书》和《新唐书》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间流行。

直到宋朝,随着黄氏的兴旺,也出现了黄氏谱牒的繁荣。各地黄氏纷纷立祠修谱,家传、谱序多见于当时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来,黄氏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这一时期的许多族谱,至今仍被流传和保存下来。“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时期,大陆中断修谱,许多谱牒也遭焚毁,而港台、南洋则未曾中断,许多

家谱还被公开出版发行。如台湾即于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黄氏族谱公开出版。近年来,在大陆内地兴起了修谱和寻根之热。

信阳城东北黄姓,古家谱于战乱中丢失,仅存的也残缺不全。黄家院宗亲两次续修家谱,一次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八世黄泰主修。另一次是民国时期十二世黄祖荫主修。1993年黄训立(牵头人)、黄祖缵、黄守模、黄训正、黄训昌、黄乃勤(黄家院人)、黄乃勤(肖王乡人)、黄明义等八人对黄氏家谱进行了整理摘抄,印了一个单行本《黄氏宗族》。

综上所述,信阳城东北黄姓是黄国后裔,曾经坚守在黄国故土,也是汉朝江夏郡的居民,由于战乱,历经千辛万苦,辗转他地又迁回黄国故土信阳,是黄帝、颛顼帝、伯翳、中衍、黄歇的后人,由湖北麻城迁来应当在宋元时期。明朝时黄子玉后人繁荣于信阳东北,其所建黄家堂毁于明末兵燹、战火,黄姓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在肖王乡建立黄家祠堂,简称黄堂,黄柏存后人一支迁居洋河乡黄家院后,又于民国七年(1918年)在黄家院建黄氏宗祠。

信阳城东北黄姓属江夏郡其中一支,堂号为“光裕堂”,取光前裕后之意,祠堂门楣:江夏世胄,正联:至明洪武间于江夏四百载开基盛典,传先祖功德子孙繁茂代代训乃世其昌。从明朝初年至今有据可查在信阳土地上生存奋斗六百四十多年。“光裕堂”黄姓人口过万,是信阳市辖区内最大的一个黄姓宗支,由于家族不断壮大,外迁到他乡发展的有信阳市城区、五里办事处、平昌关乡、董家河乡、游河乡、

彭家湾乡、十三里桥乡、柳林乡以及正阳县等全国各地,更有到国外发展的。

2015年1月22日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的民族政策

高考热点1:中国古代历史各朝代的民族政策 一、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秦灭六国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通过秦始皇的开拓、经营,秦朝疆域扩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郡,人口达2千万。 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地区正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 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经三国到西晋,人数已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淡保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他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唐朝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回纥、粟末 、南诏等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经济上与唐往来密切,文化上互相交流。吐蕃与唐通婚,基本上保持了亲戚关系。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起了重大作用。 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分别实现局部统一。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当时许多汉人到边疆,其中有些人便逐渐融合到当地的少数民族中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人,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与汉族没有太大区别,而被元朝统治者列入第三等级视为汉人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宋以来迁入我国的波斯、阿拉伯人,同汉族、畏吾儿族、蒙古族长期杂处通婚,已逐渐融为一体,元代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清初康熙帝统治时期,消灭了吴三桂等西南割据势力,平定了准噶尔等部贵族的叛乱,粉碎了沙俄对我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抵御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在清朝幅员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壮、回、藏、苗、满州、蒙等50多个民族,这种大一统局面加强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为现代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解析版)

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测试) 卷Ⅰ(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学习明清历史后,某同学对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进行总结。你认为表述最准确的是() A.分裂走向统一 B.民族交融交往 C.繁荣开放并存 D.繁盛危机前夜 【答案】D 【考点】满洲兴起和清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点,注意归纳和把握。 【解答】明清时期,封建经济持续增长,一度繁荣;但随着封建制度越来越腐朽,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出现,中国面临民族危机。故选D。 2. 如果要追寻民族英雄戚继光进行抗倭斗争的踪迹,我们可到下列哪些省份考察() ①浙江②福建③山东④广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考点】戚继光抗倭 【解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 【解答】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英勇作战,在台州九战九捷,先后歼灭倭寇10000多人,烧毁倭船无数,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威继光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威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故选C。 3. 汤显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品是() A.《牡丹亭》 B.《长生殿》 C.《桃花扇》 D.《红楼梦》 【答案】A 【考点】明朝的文学艺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汤显祖的代表作品。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解答】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故选A。 4.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样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激之民不获宁息。”基于此,康熙帝() A.组织雅克萨反击战 B.亲征喝尔丹 C.册封五世班禅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答案】A 【考点】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解析】本题以“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为切入点,考查《尼布楚条约》,知道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解答】题干中“黑龙江、松花江”一带是解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沙俄侵占我国黑龙江、松花江一带,康熙帝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发起了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5. 以下关于清朝前期疆域四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东到太平洋 B.南到南沙群岛 C.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 D.北至西伯利亚 【答案】C 【考点】清朝疆域图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疆域的知识点,应把握清朝疆域的四至点.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清朝前期疆域四至”,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

专题总复习(一)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

历史高考备专题总复习(一)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 一、知识归纳 1、匈奴族(1)先秦:①祖先:北狄(蒙古高原一带)。②以畜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生产。公元前3世纪广泛使用铁 器。③战国: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 (2)秦汉时期:①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奴隶制国家)。②西汉初期,汉匈和亲(被动和亲)。③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攻匈奴,匈奴被迫迁徙漠北。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其它各部仍游牧于漠北或西迁。④西汉元帝,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四十多年和睦相处。⑤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⑥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①汉朝时期,(西域位于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②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西域诸国回访。③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④东汉初年,西域各国重被匈奴控制。⑤东汉明帝时期,班超担任西域都护。 3、突厥族 (1)南北朝: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统一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突厥是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2)隋唐:①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②隋末东突厥南扰。③唐朝贞观初期,唐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并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④西突厥在隋唐之交控制天山以南,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⑤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⑥唐高宗,西突厥灭亡。⑦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4、维吾尔族(1)隋唐:①祖先:回纥,7世纪初,受突厥汗国奴役。②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 府都督。③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④安史之乱期间助唐平叛,自唐肃宗 始与唐和亲。⑤8世纪后期,回纥改为回鹘。⑥9世纪中期,回鹘瓦解。西迁(新疆,维吾尔族); (甘肃,裕固族);有的西迁至中亚地区。 (2)宋元:元朝称畏兀儿。(3)明清:清称回部,1757年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 5、女真族(满族) (1)隋唐:祖先是唐朝时期的黑水靺鞨。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设都督府,正式划入唐版图。 (2)宋元:①两宋称女真。居住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②北宋中后期,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受辽的统治。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推行猛安谋克制度,1125年与北宋联合灭辽。1127年灭北宋(“靖康之变”)。③与南宋 形成南北对峙局面。1234年蒙古灭金。④辽金时期黄河流域的女真人不断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3)明清:①明初期,东北建州等部归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②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③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④1644年清军入关,经20多年战争, 基本统一全国。 6、契丹族(1)隋唐:居辽河上游。唐末开始农耕生活。 (2)宋元:①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并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② 916年建契丹国。后改为辽。 ③创制契丹文字,实行“蕃汉分治”。④1005年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形成。⑤1125 年,辽被金灭。⑥元朝,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与汉族不断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 7、藏族 (1)隋唐:①祖先:吐蕃。②战国到东汉,西羌陆续进入西藏地区与当地的游牧和狩猎部落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仿照唐朝官制,创制了吐蕃文字。③唐太宗,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必请唐天子“册命”。④8世纪初,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⑤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 (2)宋元: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于蒙古。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征收赋税,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明清:①明称西藏为乌斯藏,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②清朝时顺治和康熙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雍正时,设

【免费下载】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历史演变 看历史资料的时候,面对着五花八门的民族名称,什么柔然啦,鲜卑啦,扶余啦……,我脑袋中就一个字:乱!——这都哪儿冒出来的?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工科生纯粹的半拉子历史爱好者,本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把对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几个民族的历史简述一下就OK ,至于有想深入研究的同志,详情请自己百度。在春秋之前,北方的夷狄对我们华夏民族影响不大,而百越啦,东夷啦,他们都是被我们影响的。而春秋到秦汉其势力范围变化不大,所以我们从秦朝开始。民族的形成跟相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而相同的生活方式则来自相同的自然环境。在最早有历史记录的时候,东北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即东胡,濊貊,和肃慎。图中的夫余是濊貊后来的历史称呼。肃慎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靠狩猎和渔猎为生。在松嫩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地,濊貊人即扶余人则以农耕为主。、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东北人谨记--东北历史!!!

东北人谨记--东北历史!!! (来到东北,当然关心东北的历史。古代的东北人口稀少,民族变迁大,缺乏文字史料,现在许多研究古代东北的史料都是从汉政权的史料中寻找记录,不够完整。近代东北由于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大量的移民,使得东北的人口结构和社会文化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也出现了断裂。在网上找到一篇介绍东北近代史的文章,非常高兴,略作删节,以飨读者。 因受博克字数限制,将其分成几篇发表,小标题是编者所加。该文观点不代表本人。) 一、200年的移民史 东北的历史就是200年左右的移民史,明朝以前的东北大概只到现在的辽阳。满清入关时,满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能打仗的不过七万人。而明朝有两亿人,由于李自成以及袁崇换的冤案,离间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当地百姓更是自发的帮助满清灭了张氏。可见满清入主中原,主要是汉人的功劳,否则,就是他人口再涨十倍也无法征服大明。抗击满清主要是在辽东和长江中下游。当年袁崇换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保辽土”策略,训练“关宁铁骑”,屡挫满清,宁远(今辽宁兴城)一仗,奴尔哈赤三千铁甲军全军覆没,并为此送了命,而宁远城内参战的竟有70%是百姓。可见从明朝开始,戍边的移民已经对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北进一步汉化,阻止向东北大量移民。真正的移民开始于清末民明初,这一点北洋政府尤其是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功不可没。到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

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后习题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德州真题演练 考点一宋代经济的发展 命题角度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宋代商品经济(或商业)的发展表现 1.(xx·德州中考)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北宋,下列情景有可能遇到的是( ) A.占城稻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 B.辛弃疾的词作传唱大江南北 C.人们可以在瓦子中观看京剧 D.四川地区已开始使用“交子” 2.(xx·德州中考节选)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第12个文化遗产日。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举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品德之美】 材料三一位阿拉伯商人记述:两宋时期,信用券被广泛应用……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写下借条……他们主张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赚黑钱,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 ——摘编自《新全球史》(2)由材料概括指出宋代商人具有的优秀品质。他们最早使用的纸币是什么? 3.(xx·德州中考节选)海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有着巨大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一直与海洋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 【经略海洋——中国篇】 材料一十一至十三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宋朝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二百万贯,以百分之十的税率计算,可以推算出,宋代每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二千万贯。……一位宋朝诗人写过一首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吴钩《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请回答: (1)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写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促使宋朝“大航海时代”来临的技术原因是什么? 考点二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与统治 命题角度成吉思汗,元的统一、行省制度与宣政院 4.(xx·德州中考)“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而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匈奴、丁零部分)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简介(1)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一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冲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我国的少数民族曾经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更是影响了欧洲的历史。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史,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本人通过互联网搜索,把在网上登载的关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内容复制下来,略加整理,将之前后加以贯穿,并发布在自己的博客里,仅供喜爱历史的朋友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发表的所有内容都是在网上搜索的,并不是自己研究的,本人只是喜欢历史而已,因此,我即没有专利,也不存在剽窃,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望读者自鉴。少数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国,少数民族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暂定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这种分类仅仅是相对而说,决没有丝毫的轻视或贬义的意思。现在按人口统计,排在前十位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其实,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他们都有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古中国人,或者说古中国人是他们的祖先之一,作为创立了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古中国人,不论哪个民族都应为之骄傲。从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当汉族的先民“华夏族”人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在开发其周围的广大地区。从东北的东胡、肃慎到北部的匈奴、鲜卑;从西北部的戎、羌、氐到南部的彝、苗等,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到强盛的汉王朝时期,由于汉王朝政治、经济及军事实力的强盛,汉军征服西域、打败当时强大的匈奴帝国,汉军扬名于外族及外国,因此华夏人逐渐被外族和外国人称为汉人,汉民族逐渐形成,华夏族正式成为汉族。此后的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一部分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割据政权,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成为统治民族,他们都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融合始终是发展的主流,但是,我国的汉民族也始终同少数民族在对抗中发展,在对抗、战争中融合,有的少数民族在同汉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斗争中失败,直至融合到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中而消失,如契丹民族等;也有的则是在融合发展

东北古代民族

肃慎肃慎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是现代满族的祖先。又称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 商、周时分而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 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松嫩平原可能有初步农耕。战国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史家多认为属肃慎系统或与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以产弓矢、貂皮著名。曾向商、周进贡弓矢,周灭商后臣服于周,与中原地区来往频繁。 《左传.昭公九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后汉书·东夷传》:“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 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 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枯,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 《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 扩展阅读: 1.《尚书》、《竹书纪年》、《山海经》 开放分类: 历史,商朝,中国古代史 历史鸡西地区是祖国东北边陲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六千年前,鸡西地区的先民――肃慎人就开始生息繁衍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创造了灿 烂的古代渔猎文明――新开流文化。以后,肃慎人的后裔――挹娄、勿吉、女真人的足迹又遍及了鸡西大地。唐朝时,鸡西地区正式和中原地 区有了交往,渤海国在此设立了东平府(府治在今密山市),鸡西地区正式划入了政权版图。 民族鄂伦春族过去一般在每年正月里要供太阳神,这一是由于冬季寒冷,二是由于日照时间短,他们把对温暖和光明的渴望,化作对太阳的崇 拜,认为它是光明、正义之神。最后,他们还形成了以太阳的名义起誓或向太阳述苦的习惯。 还以鄂伦春为例,他们在每年正月十五,要拜月亮神。在腊月前后,是守猎的季节。而月亮可在夜晚指出猎物的所在。为了祈求神保佑他们多 打猎、多获得食物,尤其在冬天里,他们就形成了祭月的民俗。 鄂伦春人还有在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晚上用7根香祭北极星神。他们认为星神在夜间可以指明方向,这也是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遗留。 由于星神长久存在,一些老人还发展出拜星神以企求长寿的风俗来。 “肃慎”相关词条: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二、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线索

(一)农业发展线索 1注意五个开始:(1)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2)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4)三国时,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南宋时江南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2农具的发展 (1)原始社会至夏朝使用石制和木制工具,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3)封建社会:A.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耧车。D.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E.唐朝:曲辕犁和筒车。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 (1)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水稻。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西周时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农作物 (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从西域引进了葡萄、苜蓿、胡萝卜、核头,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4)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5)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同蒿开始引种。 (6)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蔗、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南移过程: (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3)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南宋时,农业发展,“苏湖熟,天下足”,棉纺织业,造船业得到发展,海外贸易发达,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也转移南方,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的形式。(5)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移特征

东北三省古代历史事件

东北三省古代历史事件 清末,历时两千余年的封建经济逐渐趋向解体,动摇着以 此为基础的专制君主政体;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为中 国人闻所未闻的包括民主、共和、今天本人给大家找来了东北三省古代历史事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东北三省古代历史事件篇一 1858年5月28日,中俄《瑷珲条约》,沙俄侵占黑 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0年11 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 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95年《马关条约》, 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 加三千万两“赎辽费”。1918年9月被张作霖被任命为东三 省巡阅使,利用日本的势力控制了奉、吉、黑三省,成为奉系首领,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而归,宣布东三省独立,自任保安总司令,整军经武成立陆军整理处。1923年,扩奉天兵工厂; 东北大学开学。1928年12月,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发表通电,宣布东三省及热河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这就是史称的“东北易帜”。1931年9月18日,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 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军队的 撺掇下,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潜逃至东北,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解放全东北。 东北三省古代历史事件篇二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

的开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东北三省古代历史事件篇三 曾经属于古代中国中原政权领土的地方我国的古代历史也要写入而不论他们现在是否是中国领土这个对日本朝鲜也都适用的实际上完全不必纠结这个问题只要你所学习的历史是真正的历史就行了无论是以哪国的历史真实历史只有一个如果不同国家在同时同地的历史不同那就需要自己去辨别不要迷信高丽棒子和日本鬼子他们都以篡改历史闻名世界当然也不要迷信中国历史 看过“东北三省古代历史事件”的人还看了: 1.东北三省历史沿革 2.清代历史资料 3.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4.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5.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考知识点总结2019 ;

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研究的中外史料

【收稿日期】2010-08-06 [摘要]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研究我国明清时期东北地区民族关系史,仅凭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单方资料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深入地发掘中外原始新资料。其文献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王朝官修典籍、档案;二是私著文集、笔记;三系金石碑刻、考察报告。只有中外文史料相互印证,论著的结论方可允当。 [关键词]中外文献,中文资料,朝鲜文,日本汉字资料,俄罗斯档案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8-0010-04 总第607期Sum No.607 2010年第18期No .18,2010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 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研究的中外史料 徐 凯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00871) 改革开放30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如同其他学科一样,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史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随着东北民族史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不断出现。如何解决这些新的问题?就必须将明清时期东北民族关系研究同东北亚区域史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层面综合探析,阐述问题。同时,要广泛地翻检中外文献,发掘新史料,方能深化我们的认识,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开拓研究新领域。 众所周知,史料是历史科学的基础,也是史学研究的前提。离开文字的、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料,就不可能揭示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更谈不上学术的突破与创新。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梁启超高举“新史学”的大旗,引进西方学术理论与方法,展开了对千百年来传统史学的一场大革命。随之而来的,是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吐鲁番文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等一大批文献资料的相继发现,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运用王国维提倡的“二重证据法”,解决了许多重大的历史疑难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新史学”发展。陈寅恪在《敦煌劫余录序》中强调:“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1] 这就表明学术研究主要把握两 点:一是使用新资料,一是要有问题意识。在20世 纪初叶文化启蒙运动中,傅斯年推崇乾嘉训诂考据学,又吸纳欧洲蓝克学派客观历史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将史料提升到与史学同等的地位,主张 “史学便是史料学” [2] (p .338) 。这就说明史学先贤们对 史料的高度重视。因此,可以说发现和引用新资料是史学之树常青的首要条件。 西方学术理论和方法的传入拓宽了我国学人的视野。深入研究我国明清时期周边民族关系史,尤其东北地区尚有不少是跨境民族,诸如蒙古、鄂温克、 鄂伦春等,仅凭某一国家的单方资料是不够的,必须广泛地发掘中外文献新资料,这样方能使研究向纵深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孟森先生研究满洲先世史,撰写了《明元清系通纪》《清朝前纪》《满洲开国史》等名著,就是比较充分地利用卷帙浩繁的《明实录》《清实录》《朝鲜王朝实录》,特别是征引朝鲜文献,理清了清朝先世活动的轨迹,订正了日本学者研究的一些舛误,拓宽了清前史研究的视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吴晗研究建州三卫史,为补明代官私文献记载之不足,也利用《朝鲜王朝实录》中的丰富史料,辑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12册,由中华书局刊印。日本学者研究东北满洲等民族问题时,除了依据中国资料外,也是较早地注重整理与征引朝鲜等国文献,出版了影响颇大的研究成果。例如,稻叶岩吉的《增订满洲发达史》,和田清的《东亚史研究》,以及 ① 池内宏编:《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编影印本)1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韩国首尔景仁文化社1989年再版,更名《朝鲜王朝实录抄满蒙史料》。

中国古代东北少族民族变迁史

中国古代东北少族民族变迁史 中华二千年的帝国文明史,实际上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历史是由东北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建立的,但许多少数民族象风一样的冲入中原,但其消失又如谜一般.比如,契丹人从何而来,又消失到何处? 我闲来喜欢读一些史书,整理了一张东北少数民族变迁表。其实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血缘是扯不清的,特别是北方的汉人,比如中国历史最著名皇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实际上就是汉化后的鲜卑人。

匈奴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游牧民族,但匈奴并非来自东北,与后来的契丹、女真、蒙古也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两汉王朝期间,对北方大漠匈奴采取拉拢南匈奴攻击北匈奴长期策略,最终消灭了几百年来侵扰边界的匈奴。但没多久,东汉末年,由于魏蜀吴三国混战多年,中原汉人实力大大下降,又没有了匈奴的打压,东晋末期,东北地区的鲜卑人开始逐渐强大,并开始向中原挺进,此后200多年中国北方基本上被鲜卑人的建立的政权所统治,但也不乏战乱,这就是

历史上的"五胡乱华"时期,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估计中原地区的汉人人口至少下降了70%以上。也促成了第一次中华各民族大融合。这段时期由于北方已无匈奴,鲜卑主力也入主中原,留在东北地区的一部分鲜卑部落向西发展建立柔然汗国,但很快在北魏(拓跋)的打击下垮台,一部分逃回到今天的内蒙东北部与东北西部之间,先称"室韦",后称"蒙古"人;另一部分跑到辽宁中部,后发展成"契丹",后建国“辽"。 北周汉人外威杨坚, 废北周建立隋朝,重新统一南北中国,但好景不长,三十年后,就被汉化的鲜卑人李氏大唐所取代,由于李世民几代前就被汉化,大家都认为他是汉人,所以我们认为唐朝是正统的汉文化王朝。汉人一旦统一,就会对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打击。但唐之后的五代十国的几十年,中原再度大乱,东北少数民族再度崛起,可以说宋朝从来没有统一过中国。基本上是宋,辽,金南北对立。辽、金基本上接受了汉文化,而且辽金的版图实际上很大,以至于俄国人现在都把中国人叫"Kitaniya(契丹人)"。辽、金由于连年与宋朝、及西部的少数民族进行战争,另外都城在中原。对北方照顾不周,蒙古部落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兴起,灭金、宋,统一中国,辽由于欺压过金、蒙古,在国破后,契丹人自称为汉人,以避免被杀光, 所以历史上曾经骠悍的契丹人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同样金由于欺压过蒙古

近代史论文-浅谈地理环境对东北历史发展的影响

黑土地上开出红色的花朵 ——浅谈地理环境对东北历史发展的影响摘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民族性格等方面的联系的分析,并结合具体历史事件,阐述了东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其历史的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东北地方史,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与历史 自人类存在起,社会的发展就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舞台。作为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自然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对历史的研究始终不应该脱离地理环境,脱离了地理环境也就使历史与文化失去其所依托的承载之地,就无从对具体问题做出深刻分析,只能停留在表层而深入不下去。古人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如《汉书·地理志》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渭之风”。如《邹县志》称:“邹人东近沂泗,多质实;南近滕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 对于中国来说,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内部环境的差异性则是历史上民族战争和南北分裂的内在根源之一,其综合作用则是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 中国东北史,顾名思义,东北史就是东北地区的社会变迁史。历史上东北与中原的互相交流,东北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以及独特的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2.东北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综述 我国边疆地区,处四面八方,惟其东北,占据独特的地理位置,更以显赫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太多、太精彩的记录。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以地处祖国东北方, 概称为东北地区。 这并非人为规定,而是地理自然生成,人文长期糅合而形成。三省山水相连, 浑然一体。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几无山川阻断, 而中部的东北大平原, 一无遮拦, 更无门庭之限。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高山峻岭,又有一望无际的平原沃野,以及集中连片、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地上地下资源都极其丰富,石油、煤炭、黄食、石器等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又因为地处温带至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区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并以肥沃的黑上地而称雄于全国,具有发展生态农牧业和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水资源相当丰富,除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四大水系之外,大大小小湖泊更是星罗棋布。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把三省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如果没有行政区划,东北地区也实为一体无别。自古以来, 多民族聚居,或农或牧或渔, 或兼而有之, 共同创造了与中原并驱争先的文明。历史

黑龙江流域及其古代民族与五大帝国王朝

黑龙江流域及其古代民族与五大帝国王朝 王禹浪 迄今为止,以黑龙江流域为研究对象的古代历史与文化,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同行们的注意。从流域史的角度来研究区域历史,至少可以打破当代的国家疆界,尽可能以接近历史真实的态度去进行流域史的研究,这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态度。1992年以来,笔者一直在黑龙江流域进行着民族学、考古学及历史学方面的实地考察。实践告诉我们,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几乎均没有离开过这里的江、河流域及湖、海沿岸。这些民族所建立的都市文明与王朝政权的核心,都是分布在江、河流域和沿湖沿海的侧畔。本文拟从只个角度,分别论述黑龙江流域的概念、民族的分布及其经济形态、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学术界同仁不吝赐教。 一、黑龙江流域的概念及其地理环境与特征 所谓的流域,是指一条永不干涸的水系,生活在这条水系的人类集团,随着水系的流域分布而分布,水系就是他们的生命线或者是他们迁徙和移动的方位,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家园。流域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山水相依的文化。黑龙江流域历史文化就源于这种水系,他们的文化就表现出了流域文化的特点,即“祭水拜山”的特征。 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流域,一个大流域可以按照水系等级分成若干小流域,小流域又可分成更小的流域等。而流域之间的分水地带称为分水岭,分水岭上的最高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即集水区的边界线。处于分水岭最高处的大气降水,以分水线为界分别流向相邻的河系或水系。如果我们将一个流域的地面集水区的整个水系,作为平面来观察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犹如一棵大树的模样的图画,即大树的主干犹如水系中的主流,而大树的分枝犹如水系的支流。当然,流域就是这些主流和支流的总称。一般来说,我们所指的流域,大多是指河流水系所流经的区域而言。概言之,所谓的黑龙江流域,就是指整个黑龙江水系所流经的区域。黑龙江是东北亚区域内最大的一条河流,也是世界第六条大河,中国第三条大河。黑龙江的主流有南北两个源头,其南源为额尔古纳河,源于海拉尔河,发源于大兴安岭的西坡。其南源的另外两大支流:一为克鲁伦河,发源于外蒙古乌兰巴托附近的不尔罕(肯特山)山南麓流经中蒙边境后,注人达资湖(即呼伦池),流出的湖水与海拉尔河相汇,二为哈拉哈河,发源于中国境内的大兴安岭中部,沿着中蒙边境线流人中蒙的界湖—贝尔湖,流出的湖水称为乌尔逊河,河水西流注人呼伦池。黑龙江的北源,为石勒喀河,其上源为鄂嫩河(即斡难河),发源于蒙古北部的肯特山北麓。实际上,黑龙江的南北两源均发源于肯特山,石勒喀河在中国境内的黑龙江省漠河县的洛古村,与注人额尔古纳河,成为黑龙江的主干流的源头。黑龙江的上、中游流域为今天的中俄两国的界河,其下游至乌苏里江汇合后的黑龙江干流则完全属于俄罗斯境内,并在今天俄境的尼古拉耶夫斯克(中国名字“庙街”或称“特林”)附近注入鄂霍茨克海的鞋鞍海峡。 黑龙江的主干流全长4363公里,流域面积为184.3万平方公里,黑龙江左岸的最大支流是结雅河,满语原称精奇里江,为黄河之意。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沙俄抢占了精奇里江口等地后,更名为结雅河,此河口处是黑龙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精奇里江发源于外兴安岭的南坡,在俄境布拉戈维申斯克附近注人黑龙江,全长1424公里,流域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 松花江是黑龙江右岸的最大支流,松花江水系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水系发源于今吉林省长白山天池,全长2309公里,总流域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北之水系则由发源于大小兴安岭的嫩江流域所构成。松花江的重要支流有嫩江、乌苏里江、桃尔河、拉林河、呼兰河、牡丹江、楼肯河、汤旺河等,干流流经至今黑龙江省同江市附近的三叉口处与黑龙江合流。 嫩江是松花江流域中最大的支流,也是松花江水系的北支,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

最新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发展史

【西北少数民族】 ◆匈奴 274.秦汉时期与中央政府对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匈奴。 275.匈奴战国时期建立了奴隶制政权。 276.匈奴的首领名叫“单于”。 27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少数民族是匈奴族。 278.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的原因是西汉国力衰弱,政府无力与匈奴作战。 279.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 280.汉武帝时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的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 281.由汉初的“和亲”到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政策的转变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力强盛。 282.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促进了汉族与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 283.“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指的是昭君出塞,远嫁匈奴。 ◆鲜卑 284.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 285.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突厥 286.隋唐时期与中央政府对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突厥。 287.唐朝时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288.唐朝时灭西突厥,设立都督府;灭东突厥,设立都护府。 ◆回纥 28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90.8世纪回纥归附唐朝,改名回鹘。 ◆蒙古 29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的封建政权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292.中国古代杰出的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木真)的主要功绩是于12世纪统一蒙古草原。

293.明朝时期蒙古分裂。 294.清康熙皇帝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295.1771年蒙古族的一支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冲破沙俄阻挠重返祖国,受到乾隆皇帝的妥善安置。 ◆回族 296.元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回族。 297.回族是由外来民族和我国少数民族杂居相处,逐渐融合形成的民族,是汉,蒙,畏兀儿与波斯人,阿拉伯人融合而成的新民族。 【东北少数民族】 ◆满族 298.满族的祖先是唐朝的靺鞨人。 299.唐朝时靺鞨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 300.唐朝时在黑水靺鞨设立黑水都督府,立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301.五代时黑水靺鞨发展为女真。 302.北宋时女真建立金,并灭北宋。 303.明朝前期管理女真族的是奴儿干都司。 304.明朝时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强大起来,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 305.清太宗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改“金”为“清”。 306.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 ◆契丹 307.北宋时期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后改称“辽”。 【西南少数民族】 ◆藏族 308.藏族的祖先是吐蕃。 309.唐太宗时吐蕃杰出政治家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 310.唐太宗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的联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