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1高考作文素材“全国脱贫表彰大会”最佳素材(金句名言+典型事例+名校金题+精选时评)

2021高考作文素材“全国脱贫表彰大会”最佳素材(金句名言+典型事例+名校金题+精选时评)

2021高考作文素材“全国脱贫表彰大会”最佳素材(金句名言+典型

事例+名校金题+精选时评)

扶贫,无疑是这几年最重要的时政热词之一。习总书记“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中国人们在2020年,对脱贫致富,奔小康充满期待。

而所谓“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为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中央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热词。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扶志扶智、不忘初心、民心民生、深化改革、创新思维、真抓实干、标本兼治、杜绝形式主义。

01

1篇重要讲话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讲话全文请点击: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02

5个重要论断

人民日报党报评论君

一个奇迹

【论断】

“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解读】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对此,不少外国学者认为,“从全球背景来看,中国减贫努力对寻求摆脱贫困的新兴经济体具有巨大价值”“中国政府是将减贫事业作为其使命和责任来对待和解决的,中国的减贫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借鉴”。

历史性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书写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历史责任、中国政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人民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担当开拓。

一段历史

【论断】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

【解读】

“摆脱贫困,成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中国梦着眼、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入手,摆脱贫困的历史展开了中国人民逐梦、筑梦、圆梦的历史。

一条摆脱贫困的历史线,描摹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回应了“中华民族对摆脱贫困、丰衣足食的深深渴望”。这样一条摆脱贫困的时间线,串联起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矢志改变的奋斗,回应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一个理论

【论断】

“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解读】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减贫理论也是研究前沿。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减贫理论,如“不平等、收入和贫困”“贸易与贫困”“收入分配对于经济增长减贫能力的影响”“现金转移支付、减贫与妇女赋权”,等等。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与一系列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息息相关。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既是取得脱贫攻坚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所在,也是为全球减贫贡献的中国智慧所系。

一种精神

【论断】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解读】

源于历史、植根时代的伟大精神,始终蕴含着现实意义。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个起点

【论断】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解读】

摆脱贫困,难;巩固脱贫成果,更是不易。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个起点,擦亮着奋斗的底色,凝聚着迈向更好生活的力量。

应该说,脱贫攻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逗号”,我们用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写下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叹号”。展望未来,为圆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宏愿,我们要继续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开创新的伟大奇迹。

03

15个名言金句

1.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3.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经》这句话的意思是:民众也劳累了,要好好休息;爱护城中的民众,来安抚四方。)

4.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5.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

6.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管子)

7.河北的山山岭岭都绿起来,父老乡亲都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保国)

8.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只有不返贫才是真脱贫。

9. 回望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从孔子的富民思想、屈原的“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为先”、康有为的大同之道,历代先贤对富民裕民的追求从未停止。无论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还是“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企望,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还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政治理想,无数先民对殷实生活的呼唤响彻历史的天空。

10.扶贫“扶”是手段“富”是目的,重在“扶”不是突出“救”。

11.再滂沱的风雨,在浩瀚的天空下终将放晴;再泥泞的征途,在奋力的前行中必能抵达。

12.风云交汇,成就万千气象;江河交汇,常睹惊人奇观;历史交汇,最是波澜壮阔。

13.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14.鼓足“黄土变金”的坚定信心,聚起“百川成海”的群众力量。

15.政治站位有高度,工作推进有力度,扶贫成效有温度。

04

4个典型事例

01

毛相林:绝壁开天路的当代“愚公”

1997年,担任村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05年,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

毛相林说:那一刻我喊话问老百姓还修不修了,可以说男男女女举双手,喊出来修!我的眼泪都流出

来了,我立誓,为了我们子孙后代,就算我们这一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02

黄大发:脱贫战场上的“新愚公”

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03

黄文秀:脱贫战场上的醒目黄花

2016年,黄文秀从北师大硕士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支援建设,担任驻村书记。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村里绝大多数贫困户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2019年6月17日,黄文秀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有些人从山里走了,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04

张渠伟:“半盲”扶贫局长

据数据统计,渠县四年共减贫136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2.1%降到0.6%,这一条扶贫之路,张渠伟走得辛苦,却依旧坚定。

“获此殊荣,我仅是扶贫战线的代表之一。”节目播出后,张渠伟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份殊荣对他而言更多的是压力和责任。“唯有扎根扶贫一线,更加努力地工作和顽强地拼搏,为脱贫攻坚做出积极贡献!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张渠伟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

扶贫必须精准,不落一人一户。病情迫在眉睫,却一拖再拖。扎下帐篷,扎下了根,签上名字,就立

下了军令状。没有硝烟的战场,你负了伤,泥泞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实熟了,人们的心热了。

05

7个精彩观点

1

壮大产业“摘穷帽”;

生态补偿“保家园”;

异地搬迁“挪穷窝”;

医疗救助“除病魔”;

教育就业“绝穷根”;

政策兜底“全保障”。

2

摘掉“穷帽子”,栽下“摇钱树”,捧上“金饭碗”。

唱响“主旋律”,把握“主动权”,抓住“主战场”。

兜起“防护网”,拎稳“菜篮子”,疏通“致富路”。

3

精准识别,锁定“帮扶谁”。

精准对接,明确“谁帮扶”。

精准施策,着力“怎么扶”。

精准保障,确保“扶得好”。

4

勇立时代发展“潮头”,

瞄准人民群众“盼头”,

凝聚党员干部“劲头”。

5

着力擦亮驻村扶贫“精准牌”;

着力构建精准扶贫“滴灌田”;

着力引入脱贫致富“动力源”。

6

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团结精神,

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创造精神,

吃苦不言苦、处难不畏难的担当精神,

甘为孺子牛、造福千万家的奉献精神。

7

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打好攻坚战、持久战,

强化执行力、凝聚力。

06

7个满分语段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不可避免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但,从疫情分布的区域来看,全国贫困发生率超过1%的7个省份,包括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受此次疫情影响均较轻;从贫困户类型细分来看,疫情对脱贫攻坚总体进程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局部的。疫情当前,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圆满收官,我们有信心,更有底气。

——人民网时评

越是面临发展困难,越要兜牢民生底线。民生连着民心,有了民心,就有信心、有决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的冲锋阶段,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向最难处冲锋,就需要这股心劲儿!

——海报时评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跟突出问题较劲。“整治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清除‘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现象,想办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体工作上来”。代表委员们的呼吁提醒我们,脱贫攻坚必须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开对“药方子”,才能拔除“病根子”。脱真贫、真脱贫,才能确保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才能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人民日报时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考中,越到交卷时刻,越要保持定力,保持决断力,保持果敢的行动力,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千斤重担挑在肩,风雨无阻向前冲。

赢得这场大考,困难群众在盼着,海内外人们在看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卷子答到现在,每一道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越是艰险越向前,惟有精准答好每一道题,抓紧抓实抓细,才能让每一户困难群众都满意。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是这一代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也是无上的光荣。

——大众网时评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当前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抓手。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更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教育扶贫,破思想禁锢、造脱贫根基,启民智民心、生脱贫茎叶,激创新之举、洒脱贫雨露。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切实激发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要重视贫困人口子女教育,确保他们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真正通过教育让贫困人口子女“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光明日报时评

勇打头阵,敢做“黄沙百战穿金甲”的“主力军”。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摆脱贫困,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员干部位于脱贫攻坚第一线,是基层党组织与群众打交道的“第一关”,理应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不断将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花拳绣腿”和表面文章,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发力、连续作战,将着眼点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授人以渔”上,坚持在常态化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咬定目标、勇打头阵,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的斗志,使其积极主动行动起来,投身于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之中,做到在思想上先人一步,发展上先干一步。

——红网时评

学用结合是攻坚之要。刘少奇同志提出“共产党员必须使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思想意识的修养和锻炼密切地联系起来,绝不应该使两者分割开来。”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根本的修养方法。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既要强化理论武装,更要锤炼政治担当,聚焦脱贫攻坚急需解决的难题,善于从经典中找到方法与出路,充分发扬“不信春风唤不回”的信念信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作风和“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奋斗精神,学用结合,精准谋划,确保各项脱贫攻坚政策有落实、见成效,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

——多彩贵州网时评

07

2道模拟金题

【河北衡水中学2020届全国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

读了现代阅读(三)《远山上的崖柏》(点击标题可进入阅读)后,你一定有很多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下面的材料,以“程永林一家怎样才能走出贫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主张或看法。

①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习近平)

②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人民日报》2017年1月23日)

③扶贫济困靠大家,温暖人心你我他。(扶贫志愿者宣传口号)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题精选

先扶志,再扶智

扶志扶智,拔去穷根

扶贫更需扶志

扶贫,我们一定先扶志

扶智又扶志,“输血”亦“造血”

扶志扶智,激发脱贫“心”动力

上下齐心,致富脱贫

智慧铺就扶贫路

脱贫路上,智慧是源动力

扶志扶智,一起行动

扶贫路上,温暖同行

精准扶贫“拔穷根”

把好扶贫的“精准”脉象

用智慧,按下扶贫“快速键”

里应外合,战胜贫穷

咬定目标加把劲

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

扶贫这事,人人有责

汇聚各方扶贫力量

凝聚人心,助力扶贫

【石家庄市2020届高三年级阶段性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在党的领导下,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硕果累累。联合国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在减贫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使

大约8亿人成功脱离贫困,勤劳的中国人民用“中国式减贫”给许多国家做出了榜样。当然,也有个别地区的扶贫工作有“撒胡椒面式”的泛泛之嫌,科学合理的扶贫管理体系需要继续完整。

非洲某国的中学生来贵校游学,他们很好奇我国是怎样做到如此“大体量”脱贫的,希望借鉴到自己的国家,你作为接待的负责人之一,需要写一个发言稿,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见闻、感受和认识。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立意

摆脱贫困,精准扶贫是关键。

共同努力助扶贫。

脱贫攻坚,每一份力量都重要。

8亿人成功脱贫,政府创新是关键。

勤劳是“中国式减贫”的法宝。

用中国智慧摆脱贫困。

家国情怀,铸就脱贫力量。

贫困须得“连根拔”。

08

7篇精彩时评

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

来源:光明日报

【点评:标题即为文章观点,直指现象,也表明立场】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域检查评比多、填表报数多、压力大任务重的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精准扶贫陷入精准填表的怪圈,成为广大贫困农民和农村的负担。【点评:开门见山,照应标题,指出“精准填表”的不良现象】

据媒体此前报道,一个贫困户光身份证号就填了两百多次,一个村打印资料就花费两万多元,一个乡为迎接一次检查,光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这种费时费事费纸费钱的工作方式,实在是把好经给念歪了。【点评:引用媒体报道,作为实证,指出“费时费事费纸费钱”的扶贫误区】

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表面上看是工作方式不对,将机关和企业的工作方法简单套用到农村扶贫

工作中,并美其名曰痕迹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不作为的表现。当然,扶贫干部对此也无奈,填表、考核、评估的成绩是上级评价扶贫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基层扶贫干部只能想方设法把表格填完、填好,表格成为一种应付上级考核的“盆景”,“栽盆景”的技术就比真正的精准帮扶更加重要。【点评:分析“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的实质】脱贫攻坚不可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改革规范考核管理制度,激励一线扶贫干部把心思用在田间地头,用在与贫困户交心交流上,用在“扶贫”“扶智”“扶志”的实践中。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帮村里找资金、跑项目、促合作,管理和考核方式也应该考虑工作任务、干部专长和地方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激发广大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脱贫成效检验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法。【点评:从“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的角度,进一步深入论述,指明扶贫方向】扶贫无案牍劳形,脱贫方成事可冀。扶贫工作有自身的特殊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肯定行不通。各级扶贫相关部门应潜心多总结经验和不足,扬长避短。驻村干部只有多些真抓实干,少点花拳绣腿,才能真正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删减)【点评: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莫让扶贫变成滋生懒汉的温床

来源:共产党员网

贫困,除了自然的、历史的、客观的因素外,最主要是人的问题,是人的观念、信心、能力的问题。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扶贫工作亮点频现、成效明显,但是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脱贫后再次返贫的现象。【点评:提出观点,摆出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帮扶对象本质比较懒惰,思想固化难以改变,帮扶干部推一把他就走一步,“临时”努力脱贫后又再次回到堕落的深渊。另一个原因是扶贫思想工作不到位,致使部分群众滋生“等、靠、要”依赖心理,由勤劳变堕落,失去自我奋斗的动力。【点评:分析原因,照应标题】笔者有幸参与了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其中就有一个帮扶对象是没房没车没存款的未婚青年,未面对面接触之前,笔者一直在幻想结对帮扶对象的各种贫困原因,立志一定要帮他走出贫困,实现同步小康。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帮扶对象不止和一般贫困户一样在物质上贫乏,更严重的是其在精神上的自甘堕落。一个年轻的农村小伙,没房没车没存款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不努力去改变现状的堕落心里就不能原谅了。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专业技能,可以不出门打工,但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的轻年人,荒弃自己的两亩良田,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东混西借过日子,这是何等“志穷”!【点评:结合切身经历,列举真实案例,进而进行剖析:不思进取,不务正业】

同时,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笔者也惊奇地发现,有些不是贫困户的群众看到结对干部给贫困对象送钱、送物,送点子、送项目的时候,不知不觉的产生一种错觉:穷也是有好处的!然后在迷迷糊糊中失去了自我奋斗的意志,抱着“反正政府会帮扶”的依赖心理过日子,慢慢地走向了“贫穷”的队伍,严重影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局。【点评:进一步指出“懒汉”思维的更严重表现:依赖政府,以贫穷为资本】

可见“志短”已经变成了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先解决“志短”的问题,才能在扶贫工作上取得稳定成效,才能避免“因扶贫而导致贫困”的现象。

群众的思想和力量是无穷的,精准扶贫工作要着力于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树立他们的志气,更新他们的观念,激活他们自力更生、奋力致富的潜力,让贫困户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让扶贫变成共同致富的摇篮,而不是滋生懒汉的温床。【点评: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指出对策】

精准扶贫要扶到根子上

来源:人民日报

在精准扶贫实践中,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切实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就要立足实际,把精准扶贫扶到点子上、根子上,以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提高扶贫精准度,先要把贫困群众从“穷窝”里挪出来。一些贫困群众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既有迫于偏远、贫瘠、封闭自然环境的无奈,也存在“住惯的山坡不嫌陡”的惯性。为把这些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山区的群众搬出来,我们坚持把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贯穿于搬迁全过程,数万名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开展工作。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挪个窝”,而是要围绕搬哪里、怎么搬等问题通盘考虑。昭通坚持全市“一盘棋”,打破原有的县、乡、村的界限,探索“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安置模式,让36.24万贫困群众实现了由落后山区到现代城镇、由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提高扶贫精准度,要想办法切断“穷根”。易地搬迁只是手段,发展致富才是目的。我们追求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昭通有苹果、马铃薯、竹子等高原特色产业,以此为抓手,引进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引导专业大户,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产业支撑。以彝良为例,该县有丰富的天麻、竹笋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以前大多停留在传统生产模式上,难以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农户”的机制,推动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发展好产业、统筹好经营,既能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又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提高扶贫精准度,更要改变人的思想,扶智与扶志缺一不可。一方面,对干部来说,脱贫攻坚的过程虽然艰辛,但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求变求新、勇于顶住压力、善于抓住机遇,带着真心、真情投入到脱贫工作中。用好理念、好方法、好作风为群众服务,旧貌终会变新颜。另一方面,对群众来说,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通过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接纳新观念,坚定脱贫的决心、树立致富的信心,个人才能用自己的力量搬走贫穷的大山。

如今,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脱贫攻坚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当此之时,务实为先、精准为要,让脱贫过程更扎实,保障脱贫结果更真实,才能真正使脱贫成效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有删减)

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结缘,

不必过度解读

来源:钱江晚报

湖北恩施州鹤峰县公路局的派驻走马镇红土村的驻村帮扶干部韩庆玉与贫困户于冬之走到了一起。

这原本是一段非常普通的感情,是两个人的私事,但因为有一些场外因素的加入,变得复杂起来。当地的宣传干事在采写报道的时候,虽然竭力地淡化宣传的色彩,但下意识中是把它作为一个典型推出的,比如,报道最初的标题是《湖北鹤峰:“精准扶贫”牵姻缘?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喜结连理》,扶贫是关键词,本身就有很强的指向性。而文中,扶贫这一字眼也多次出现,用“扶贫,扶的是感情”这样的话有意无意地将扶贫与两人结婚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用“精准扶贫”这个词其实就给人以一种先入为主的误导。

而当这样的报道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大家把关注点集中在当事双方的身份上,一个是扶贫干部,一个是贫困户;一方面是带着考核指标下乡的扶贫机制,而另一方面是立竿见影的扶贫效果,它们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再加上两个人2017年腊月结识,2018年元月就结婚了,时间很短也给了很多人想象的空间,但正因是闪婚,一般人有猜疑是正常的,所以对此做出解释更有必要。

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真实的感情,其实,韩庆玉和于冬之两个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一些细节已经很难说明问题了。于冬之并非是韩庆红的帮扶对象,所谓拿婚姻当交易的说法自然不成立。两人2017年腊月结识,2018年元月就结婚,看起来时间很短,但需要注意的是,两个人在结识之时都已经处于离异状态。两人都是到了一定岁数的中年人了,对婚姻生活有更清醒的认识,早就过了冲动的年龄,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作出的决定。而且,哪怕两个人确实是帮扶的关系,也确实是闪婚,又能说明什么问

题呢?在两个互相爱慕的人之间,身份的不同和结识时间的长短都不会成为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刻意的拔高和无端的揣测都是不合适的。他们的确是因扶贫相识,但能结成夫妻跟扶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段感情更无法证明“扶贫扶的就是感情”的宏大主题。

这几年,每当有正能量的事情出现,总是有人想办法往高里拔,一些地方总是习惯于从中找到某种高尚的情操,给平凡的东西附加上不平凡的注脚;还有些人急于在别人的感情交流中添加自己的佐料。在一些人眼里,一个是扶贫干部,一个是贫困户,他们之间只需要添加一点联系,就能树立起一个光辉的形象,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故事虽然动人,却不真实。而另一些人则总是抱着最大的恶意来揣测这份感情,从中寻找不正常的蛛丝马迹。这同样也是一种阴暗的心态。这两者,看似是两个极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正因为有人拔高,才有人质疑,有人忽视真实,才会被主观臆测牵着鼻子走。

其实一个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相恋,把这个故事原汁原味地告诉大家,已经很美好了。扶贫是扶贫,姻缘是姻缘,扶贫干部与贫困户,他们能成为夫妻,自然也能成为朋友,成为相互依赖的伙伴,摘掉有色眼镜,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能看到其中的可贵之处。面对他们的选择,我们需要送上的是祝福,而不是质疑。

扶贫需要下“针”功夫

来源:人民网

俗话说:“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微观上看,贫困常常表现为个体家庭的收入来源少、生活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而在宏观上看,贫困现象的存在则反映出贫富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不稳定因素多等深层次矛盾问题。因此,消除贫困是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

领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领袖将精准扶贫形象地比喻为“绣花”,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全面消除贫困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更抓住了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的关键问题,即中国的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做细做实、精准到人。

那么,中国为何如此强调扶贫的“精准性”呢?

一方面,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大多数地区居民收入明显提升,数以亿计的人实现了脱贫。1990年以来,中国极端贫困率降低了94%。迄今为止,超过70%的全球减贫工作成绩应归功于中国的努力。另一方面,中国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尽管其在中国总人口中比例并不高,但是这部分贫困

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多,且大多分布在自然资源禀赋匮乏、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基础长期薄弱的地区,扶贫工作难度较以往反而更大。

可以说,扶贫工作就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样,都有一个“先易后难”的特征,越往后“硬骨头”越多。因此,现阶段消除贫困也就必须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与恒心。

未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助力消除贫困方面需要下一番“针”功夫。具体来看,尤其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发掘比较优势。中国的贫困地区往往自然环境恶劣,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模式、思路和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这些地区。因此,有关方面在扶贫时一定要结合当地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人才、市场、资金支持。比如,对沿边贫困地区提供发展边境贸易的政策支持,对荒漠戈壁贫困地区提供光伏产业政策支持等。

二是扶贫资金要“滴灌”不要“漫灌”。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国家财政对扶贫有很多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如果仅仅以“大水漫灌”式地发给贫困户而不跟踪其用途并加以引导,显然可能导致短期的“数字脱贫”,“造血”功能跟不上,脱贫后“返贫”的概率便会居高不下。

三是信息扶贫也要加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这对于位置偏僻的贫困地区而言无疑是个重大利好。在扶贫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深入群众,耐心细致地做好观念引导,又要用好“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渠道,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激发其自身脱贫致富的活力和创造力,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扶贫可比绣花,需要下“针”功夫。从今年两会上汇聚的各种信息来看,中国扶贫事业正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人们有理由对中国消除贫困的前景给予更大的信心和期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