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教名山崆峒山诗词赏析

道教名山崆峒山诗词赏析

道教名山崆峒山诗词赏析
道教名山崆峒山诗词赏析

道教名山崆峒山诗词赏析

*导读:崆峒山,黄帝问道的圣地,国家5A级名山。他本身就是一卷令人读不完解不透的历史长诗。然而,历代文人雅士凡登者闻者,莫不吟诗……

崆峒山,黄帝问道的圣地,国家5A级名山。他本身就是一卷令人读不完解不透的历史长诗。然而,历代文人雅士凡登者闻者,莫不吟诗作赋,久而久之,积少成多,便形成了如此洋洋大观的崆峒山诗词湖海。工作之余,若泛舟于此,解读崆峒之美景,体会古人之风雅,必令人眼前为之一亮,心胸为之开阔。

然而,有关崆峒山的诗词究竟有多少?据查旧版《崆峒山志》载192首,新版《崆峒山志》载232首,《崆峒诗选》收288首。也就是说300首左右。

第一,最早的崆峒山诗词是哪一篇?

从《全唐诗》上查知,那就是初唐大诗人骆宾王的《边城落日》(五古)诗,共16句,摘其八句: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骆宾王(650676),浙江义乌人,享年54岁。7岁能诗,先任长安县主簿,后入朝为侍御史。为初唐四杰之一。后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其《讨武曌檄》文辞华丽,对仗工整,特别是结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

雄浑。还有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皆是名句。连武则天听后也连连叹道:此人不用,乃宰相之过矣。这样一位唐代大文豪,能秉笔题崆峒,而且还占据历史之首,平凉人应该引以为骄傲。同时,也可以佐证,崆峒山早在初唐时已有僧道庙观无疑,至今约1300余年。

现在,让我们走进骆诗:大唐开国,继承了隋、汉版图,东西南北中,可谓大矣。西北方:紫塞、流沙,即新疆、漠北,皆属大唐。黄河经过之地,青海的大小积石山,都在控制之中。至于说六盘山、崆峒山,虽说只有山路,但更不在话下。东边:帝都(黄图)长安从灞水以东,直指东海。

报皇恩,守国土,辞朝堂,逐征蓬,提宝剑,跨战马,近崆峒,远积石,乃至紫塞、大漠,从诗中看似乎大有诗人亲临过此之意,至少是说:要重视边城建设,有边城在,即有国防在,社稷在!

第二,最有崆峒山本质特色的诗是哪一首?

民间说:太统山是平凉的主山,崆峒山是全国的福山。明赵时春诗曰:登高还作赋,福地欲平临。然而,这福从何而来?请读宋人游师雄的诗《广成子洞》:

昔闻广成子,不为外虏役。轩辕屈至尊,稽颡请所益。至今洞犹存,峭壁宛遗迹。

游师雄,北宋京兆(武功)人。神宗时第进士,初为仪州(华亭)司户参军。哲宗元年间(1087)奉诏率兵至熙河(岷县、临潭)

破吐蕃,收复失地。后知秦州、陕州等地,官累至龙图阁。这首诗是他任仪州司户参军时游崆峒山所写。本有诗碑,可惜今佚。

其诗是说:你看,连上古仙人广成子也不为名利所虏役而居此修炼,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时间,华夏大地上人皆往之,而首当其冲的便是轩辕黄帝在前,秦皇汉武在后,既为自己祈寿,也为国家祈福。特别是秦始皇在崆峒山首开中华民族祭黄帝之先河,并列为国家大典,留下千古佳话。所以,我们认为,游师雄的这首《广成子洞》诗是最具崆峒山本质特色的诗,一是有广成子修道;二是有黄帝问道。古人云,天下崆峒有七,而有广成子和黄帝者属真。这诗是颂诗,也是证诗。

第三,最有气势的崆峒山诗是哪一首?

这当然要数清人谭嗣同的《崆峒》七律诗了。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曾游历大半个中国,因其父在兰州做官,所以他多次去兰探父而路过平凉,并登崆峒、写壮诗,留下千古名篇。

俗话说,看人先看个头,看山先看高险。斗星高被众峰吞,

谭公的诗开门见山,见山说险。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旅游赏景时的一般心态,所以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从山下往上望,确实感到山高天小,日月星斗全不见,好像被山峰吞噬掉了一样。登上山顶,展望大好河山,又感到像笼罩在剑气之中,这是以小见大。但又马上拉回了视线。这里多好啊!云涛如海,隔断尘世,宛然一仙境也。然而,天路何在?出路安在?你看,就在云雾向上流动的山壑岭口之处,只是太高,需要登攀,需要奋斗啊!苍松古柏,弯弯曲曲像一条飞起的巨龙,直上霄汉,多么雄壮!青苔上留下了野兽奔跑的足迹,这显然是被苍龙赶跑了。好一幅喻景抒情图。还有转结句更妙: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有两种解法:一是这里春景如同桃花源一样美,以后可不必再去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了。二是说这里纵然像桃花源那样美,可是国家正处在多难之秋,要面对斗争,不要像秦人那样躲避到桃花源里去。

常言说,诗品即人品,写诗即言志。谭公足登崆峒山,心想变法事,胸怀坦荡,气吞山河,笔扫阴霾。9年后,诗人果然实践了他的诺言,为变法、为国家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英年33岁。人去诗在山更高。读到这里,平凉人直只觉得这诗如山重,人比山高。

第四,最有军事战略价值的崆峒诗是哪首?

崆峒山,自古是宗教圣地,尤其是道教圣地,可以说人皆知之。而说是战略要地,却鲜为人知。

杜甫有诗为证: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还是老杜的诗笔犀利,寥寥10个字,便把崆峒山后峡,即笄头古道(六盘第一道)的关隘险要、易守难攻的军事地形道了个明白。

说崆峒山是军事要塞,其一是险要的地形。其二是与长安京都的距离较近有关。前面讲过初唐骆宾王的《边城落日诗》诗是最早的崆峒山诗,也是佐证之一。这是因为,古人把从京都向全国各地以500里为单位划分为五个区域,叫服,即五服:分别称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我平凉在长安之西约五百里处,所以叫侯服,是第一服。其次向西就是兰州、嘉峪关、哈密、乌鲁木齐。

鉴于此,北宋时为了抵御西夏、吐蕃入侵,平凉一度不仅治行渭州达379年之久,而且南宋金末时,干脆把陕西省治一分为二,分设为长安东省和平凉西省,不过这个时间不太长,只有9年时间。但也说明了平凉军事地位之重要性。

清人林则徐是政治家,更是军事家,他在《出嘉峪关感赋》诗中写道: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诗中把崆峒山的战略地位提高到长城、大漠和嘉峪雄关的高度,也是不无道理的。这首林诗后来竟被毛泽东大笔一挥,书成墨宝,中外扬名。这又使崆峒山占尽了彩头。有人说,此事有些偶然性,但偶然出于必然,那就是平凉的战略地位,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是

长剑,是关隘,是护卫长安的最后一关的防身之地。

第五,最具亲情味的崆峒山诗是哪首?

那就是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怀祖先认老乡的诗。题目是《赠张相镐二首》,此其第二首,共36句,属五言古风诗。引前面八句: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为啥说李白诗中含有亲情味呢?首先,他说祖居陇西成纪;其次,他说祖先身上有崆峒之勇气,而且还是世代相传下来的,那就是说,他祖籍是崆峒(包括静宁)等一带地区无疑。

关于陇西成纪,自古以来都说是今秦安县,但是,时间推进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静宁的一些文人学士翻万卷书、行万里路,总算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原来这陇西成纪在历史上曾有过三迁治所的史实。即中唐前(734)在静宁,中唐后迁秦安,宋初(960)迁天水。李白虽生于西域碎叶城,但是属于中唐之前,其祖籍无疑是静宁一带了。这一史料已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认可而载入到新版《辞海》之中。

我们再回头看看李白的诗,他追述了其先祖李广、李陵两位汉朝大将的功绩,并说他们的神勇都是世传崆峒勇的结果,世传即家传,家传即家风,不是崆峒山一带的老乡党是什么?

说到这里,我们被李白诗中的那种人情、乡亲、亲情的滋味而深深感动不已。遗憾的是这种与李白正式认乡亲的时间有点太

迟了,或者说,至今对这一史实宣传不够,造成今天很多人包括平凉自家人在内还不明白此事的本来面目。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诗词鉴赏】 这首曲唱的是元春。 《恨无常》表示了一种痛苦深沉的遗憾。无常,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概念,说世上一切事物都一无例外地由存在到毁灭,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后来又编造出勾取人的魂魄的鬼,叫无常。 元春当了皇帝的妃子,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这是封建社会人们做梦都不敢希冀的荣耀。可是在作者看来,这也丝毫没有意义。正当你享受荣华的兴头上,突然“死”降临了,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把生前贪恋的一切全都抛掉。“无常”一到,“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全都不留情面,一概玩完。元春到死才明白,富贵和权势是靠不住的,在梦里劝告父母及早从强争苦夺的名利场里抽身,免得登高跌重,将来后悔。也就是智通寺对联说的“身后有余忘缩手”的反意,别忘缩手. 从这首曲子的内容看,元纪死时可能要给其父母托梦,但现在高鹗的续书无此情节。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时托梦给凤姐说:“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并嘱咐“将祖茎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将家塾亦设于此”。因为这些东西即使犯罪抄家,也不没收入官。“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如果元春托梦,可能也就是这类内容。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探春的。

九年级年级古诗鉴赏

九年级古诗词综合复习 七年级上古诗鉴赏(hxl) 《观沧海》曹操 1、词语 东:沧海:竦峙:丛生: 2、思想感情 借大海的壮阔气势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字里行间洋溢着积极进取的豪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 1、词语 次:客路:潮平: 正:生:残夜: 旧年:乡书:达: 2、思想感情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壮丽景色,抒发时光流逝之感,与思乡之情。蕴含丰富的哲理和自然理趣:从陈旧破败中孕育出新生事物。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词语 初:云脚:暖树: 乱花:浅草:不足: 2、思想感情 呈现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表现了诗人春游踏青时赏心悦目的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词语 昏鸦:断肠:断肠人: 2、思想感情 写出了飘零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寂寞痛苦情怀。 《龟虽寿》曹操 1、词语 寿:竟:为: 伏枥:烈士:暮年: 不已:盈缩:养怡: 2、思想感情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寿命的长短,而在于保持积极进取的壮心,体现了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和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

《过故人庄》孟浩然 1、词语 过:具:鸡黍: 合:就:轩: 2、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充满了回归自然的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词语 初日:禅房:曲径: 悦:空:人心:万籁: 2、思想感情 全诗突出“静”字。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诗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词语 左迁:寄: 2、思想感情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惊悉朋友被贬谪到荒远之地,所以要将思念寄与明月,带给千里之外的朋友。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夜雨寄北》李商隐 1、词语 涨:何当:却话:却: 2、思想感情 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绵绵夜雨的寂寥之苦,设想相逢之日,与家人在西窗下秉烛夜语的温馨情境,抒发了思归的急切与漂泊的愁苦之情。 (“期”字再次,把友人盼归、诗人思归的思念心情写了出来,同时表达了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 (两个“巴山夜雨”,一个是实有的,一个是想象;一个是现在的夜雨,一个是将来的夜雨,诗人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宽慰友人,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成了秉烛夜谈的话题,增添了重聚的欢乐。) 《泊秦淮》杜牧 1、词语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_红楼梦中秋诗词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_红楼梦中秋诗 词 【--中秋节祝福语】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有关文章诗词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两首诗来自《红楼梦》第一回,是中秋佳节之际,满腔抱负却未得重用的贾雨村在月下吟诵而出。这时的他不过一个落魄书生,团圆之夜仍然漂泊异乡,本应是沮丧无比,可纵使如今“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他仍能脱口而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样的满腹豪情的诗句。也正是这两首诗,让甄士隐对他刮目相看,赠银赠物,给了贾雨村日后为官的资本。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拢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这首诗来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是林黛玉与史湘云在众人散去后,在凹晶馆中联诗所作,开头仍是对刚刚散去的中秋家宴的热闹景象的描写,但从“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开始,语调很快就急转直下,直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句,虽精妙到了极点,但同时也凄凉到了极点,以至于妙玉出场打断了她们。 而“香篆销金鼎”句之后便是妙玉觉得联诗太过悲凉故打断她们而作的续作,虽目的是为翻转回“闺阁面目”,但读来仍旧有清冷之感,从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妙玉对命运抗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作者简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主题思想: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表达了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重点赏析: 这首词“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为下文勾勒出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 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嘈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奇异的风光,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浊酒”两句揭示自己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抒发将士们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悲怆含蓄地表达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主题思想: 本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

《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 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部书的。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写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癞头僧嘲甄士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诗词鉴赏】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突然走来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破足道士,那癫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给他。甄士隐以为是疯话,转身回去,那疙头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这四句谶语式的诗。 《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甄士隐和乐甜美的小家庭破败的惨剧,脂砚斋批语称之为“小荣枯”。甄士隐家的败落,是从元宵节英莲被拐子偷走开始的。惟一的爱女丢了后,甄士隐夫妇痛不欲生,接着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好好一个家庭就这样急剧地瓦败冰消了。 从癫头和尚口里念出的这几句诗,就是甄家由荣到枯的“谶语”。所谓谶语,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勿庸解释,这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2020年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异”在 (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 地大不相同。 (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 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 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的思想感情,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 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6、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限2个字)。 雁去。 7、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叹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8)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此句形象描绘了坐 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2分)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 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 国的情怀 11、(1)一个“”字,概括了塞外景色的总体特征;“,”概括描写了边地荒凉冷落的景色。 (1)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2、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1、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导读】 这首诗描写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全过程。写战斗,激烈悲壮,有声有色;写感慨,情真意切,出自内心。行文明快流畅,风格刚健雄浑。 【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4.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暗淡,模糊。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作者简介】 之一。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有《盈川集》。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

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解释

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解释 《红楼梦》诗词解释 一、石头记 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 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 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 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 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 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 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 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 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那蔽陋的卧室和空荡荡的厅堂,当年却是象板笏堆满了牙床,那生满衰草和立着枯杨的地方,曾经做过演出轻歌曼舞的剧场,那画栋雕梁早被蜘蛛结满网,而绿纱今又糊挂到破败的窗上。说什么年纪轻轻胭脂浓花粉香,却怎么眼间两鬓苍苍如雪霜?昨天才在黄土垅头埋葬了白骨,今晚又已在红宵帐里结对成双。说什么积攒得金满箱啊银满箱啊,那晓得自己回到家里就一命亡?说什么教训儿女啊严格又有方,可保不定将来子弟变成强梁,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做女婿,谁想姑娘后来竟流落在烟花巷,有些人因嫌官小而拼命往上爬,却落得个枷锁套在脖子上;昨日里还哀叹衣不蔽体挨寒冻,到今朝反倒嫌紫金蟒袍拖地长。乱哄哄的这个刚倒台那个又登场,分明是他乡竟说成是自已的故乡;这是多么荒唐又多么可笑,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注译:笏满床:笏,古时朝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象牙或木质的板,故又称象简,上记载事项以备忘,故又称手板,笏满床,是说家中做官的人多。强梁:凶暴强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往往把具有反抗性的人也称为强梁。膏梁:膏,肥肉,梁,精华,这里是富家子弟的省称。他乡是故乡:在这里他乡是指功名宝贵、妻子儿女等尘世生活,故乡,指超脱一切尘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专题内容赏析

诗词三首内容赏析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从词语运用的工整和夸张修辞的运用的角度分析诗的第一句。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可见,亲朋好友为诗人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但,诗人的心情是和宴饮的氛围一致地欢乐吗?与下文铺垫,形成对比衬托。 2.第二句中有哪些典型动词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与“茫然”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难平的心情。 3.试分析第三句中的想法手法和夸张修辞的运用。 “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和仕途的阻塞,象征前途的渺茫 4.请说说第四句中典故的出处,并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用典。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以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 5.请简要赏析,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诗人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品格的写照 6.主题理解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红楼诗词鉴赏(1)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 ,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 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

九年级语文:古代诗词曲四首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古代诗词曲四首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案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一、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二、背诵这四首诗词曲。 三、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 教学设想 一、用比较法讲炼字炼句。 二、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用普通话背诵诗词曲,用朗诵引导学生体会,学习韵律。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在三课时内自行安排,二课时讲完,一课时综合训练。) 教学过程 古代诗词曲是我国文化和文学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

律,尤其是本单元所选几首更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精华,特点是形象鲜明,语言含蓄凝炼。我们学习古代诗歌,要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仔细玩味。 杜少府之任蜀州 1 解题:“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杜少府到蜀州上任,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境。这首诗是送别之辞。诗人寻求新的审美情趣,意境恢宏,胸怀开阔,气象豪迈,音节铿锵,富有特色。 2 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各自诵读。 3 讲析内容。1、2句从送别地点落笔。诗人站在京城郊外,远望雄伟的长安古城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拱卫着;再向远处眺望,风烟迷漫处便是蜀州的“五津”。从实景看,长安哪能“望”到“蜀州”,这是诗人的想象而已。3、 4 句说我现在跟你离别并非只是你远游他乡,我也是“宦游人”啊。王勃是山西人来到长安做官,客中作客,越发彼此同感。5、6两句自然跟3、4句相连,成为千古绝唱,使对方得到很大的宽解和安慰,真是水乳交融。这样,7、8两句水到渠成,完全扫除了一般送别诗的“流泪”和“伤感”,而有着博大气势和感染力量。 4 分析艺术手法:从炼句看,开头两句写博大无比的意境很自然地引出送别者跟被送别者心情完全一致,又很自然地引出不作儿女之情,可算笔力千钧,浑然天成。

《红楼梦》对联、古诗文赏析

《红楼梦》对联、古诗文赏析 对联集赏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太虚幻境联 [注释] ①该联见《红楼梦》第一回。 ②曹雪芹:(约1724或1715-约l764):名霑,字梦阮、芹圃,号雪芹、芹溪居士,清文学家,汉军正白旗人。他能诗善画,有广泛的文学艺术知识和深厚的修养。他创作的《红楼梦》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太虚幻境:太虚谓空幻虚无之意。太虚幻境是曹雪芹所虚设的天国里的一个境界。 [鉴赏] 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可见作者对这副对联的安排是自有深意的。这副对联看似简略,然道理相当深刻。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这是甄士隐一生的最终归宿。作者借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这是隐示着他一生道路的缩影。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具兼,颇令读者品味、猜详。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这副对联可谓是总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上的某些规律。 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了。正如鲁迅在《集外集拾遣·〈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副对联阐释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似是对读者在读《红楼梦》时的一种提醒,切忌穿凿;同时,给人们认识和思考复杂的人生以深刻的启迪。 玉在匵中求善价;

部编语文九年级诗词赏析汇总

部编语文九年级诗词赏析汇总(九年级上册)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抒写了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 【写法】(1)叙事开篇,夸张的手法。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2)联想,用典。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3)直接抒情。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主题】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写法】(1)颔联用典故。“闻笛赋”表达深沉的怀旧之情。“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2)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比喻),生动地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客观揭示了新陈代谢万象更新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豁达的胸怀。后人常引用这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3)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完整)九年级诗词四首赏析

26.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二、中心思想:上片描写塞外秋景,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思乡忧国、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字词 1. 渔家傲,词牌名 2.塞下:指西北边地。 3.千嶂:崇山峻岭 4.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四、重点题 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从听觉、视觉角度描写了边塞奇异凄凉的景象,表现了战士们的豪迈情怀。和家乡景象作对比,为下文思乡作铺垫。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作者思家不能回,渴望建功立业的感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句运用互文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4.《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天气寒冷,边声杂乱,战事吃紧、戒备森严。 5.请分析“霜满地“的表达作用。 点明了时令,借景抒情,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抒发了戍边将士们思乡忧国、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6.想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描绘的画面。并写出这种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画面:在崇山峻岭之间,坐落着一座孤城,傍晚时分,夕阳残照、烟雾弥漫,城门紧闭。 作用:写出了边塞之地的孤寂荒凉,也表现出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点。 27.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代表人。 二、中心思想 这首词上片写出猎盛况,下写报国之情。表达了作者的少年狂气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委婉地表达了期盼重获朝廷重用的愿望。 三、重点字词 聊:姑且,暂且。黄:黄犬。苍:苍鹰千骑:形容随从之多。骑:一人一马。

红楼梦经典赏析

■13级经典文学《红楼梦》赏析 红楼一梦,难解其中味 但凡爱好文学的人,都会爱上《红楼梦》这本巨著!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它那行云流水般的诗词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作品中的大量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芒,在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如果不能很好地读解书中的诗词曲赋,你就不能真的读懂《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集建筑、美术、服饰、音乐、诗歌、饮食、陶艺、园林、心理学、管理学为一体。其中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 “护官符”上的四大家族 贾: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史: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王: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找金陵王。 薛: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线索人物—— 甄士隐(真事隐):历经梦幻,将故事的真相隐去。 甄士隐是《红楼梦》中一人物,姓甄,名费,谐音“废”,字士隐。“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正如贾雨村是“假语村言”一样。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人物。 贾雨村(假语存):用假言村语,敷演出一段故事来。 《红楼梦》提纲挈领式的人物,以“假语村言”提醒读者,统率全文。贾雨村,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原系湖州人氏,生于仕宦人家。但到他时,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下他一人。他想进京求取功名,无奈囊内空空,只得暂寄姑苏城里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后因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贾雨村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后因婪索属员等罪,审明定罪。遇皇上大赦时被释放,递籍为民。 人物作用:串联整个故事,衔接前后情节。对四大家族,尤其是贾府的叙述,主要是通过两人的对话及来往引出来的。贾雨村因为做过林黛玉的老师,又与贾家同宗,故为后文林黛玉进京做铺垫,不仅引出主要人物林黛玉的身份家世,还引出黛玉和宝玉相识的经过,从相识到相爱,摆脱不了封建势力家族的束缚,作者是通过他们两个人,先从外部介绍四大家族、荣宁二府,是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故事悲惨的结局,给全书定下了一个基调,也埋下了伏笔。 还有一种解读:说是“真石隐”“假玉存”,用来折射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贾宝玉,说他不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真宝玉,而是一块假宝玉,暗示小说最终的悲剧结尾。

红楼梦全部诗词解析

《红楼梦》全部诗词 作者缘起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青埂峰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癞头僧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中秋对月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中秋对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西江月二词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

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四首.doc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下面是分享的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四首。欢迎阅读参考! 陶渊明《杂诗》古诗词赏析【一】 《杂诗·其一》 魏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赏析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