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整理)试题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整理)试题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整理)试题
教与学的基本原理(整理)试题

2、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四个因素: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教育以及发展主体的能动性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体能动性是身心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计划性和系统性以及在施教过程中

所具有的高度组织性、对环境影响所具有的可控性、对遗传素质所具有的针对性等,都对确保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其主导作

用具有重要意义)。二、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2、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3、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二)、教育服务于政治经济: 1、通过培养人服务于政治经济。2、通过宣传思想意识和和制造社会舆

论服务于政治经济。

4、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中的规范化、制度化最严格的教育活动;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概念解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在大脑中知识的结构不是直线型

的层次结构,而是围绕着一些关键概念所构成的网络。知识建构的社会性:知识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建构而激起的,这种社会性的建构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人从事持续的谈话的社会环

境中进行的。情境性学习与真实性任务:学校教学应该尽可能根据自然情境来建立其教学模式。社会建构主义的学者们强调情

境性学习、情境性和认知。然而,情境性认知的重要意义在于,自觉地向学生指出所学内容的实

际应用意义,讨论解决现实问题的各种可能的方法。建设支架并将管理学习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所谓支架,即教师所能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的形式。教师应逐渐撤去指甲,使管理学习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这些新发展,对教育实际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给予特别重视。5 7、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的学习

和老师的教授以及教学内容、教

学手段、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过

程。

3、影响人的发展的四个因素:

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

教育以及发展主体的能动性。

14、元认知:简单定义为对认知

的认知,即个体关于他自己的认

知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

事项的认知,其实质是个体对自

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

体验。

17、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过程模

式:清楚-联合-系统-方法。

18、燕国材的智力五因素论:

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

力、注意力。吴福元的智力三亚

结构论。

19、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需要:

认知需要、自我提高需要、附属

需要。

20、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

21、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

学,将教育达到的三个目标分成

三个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

域、动作技能领域,除此之外,

他还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理论。

22、布鲁纳关于教学学科基本结

构的作用。1、有利于学科内容

的理解;2、有助于学习内容的

记忆;3、有助于增进学习中的

迁移;4、有助于缩小“高级”

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差距。

27、人的心理由注意、意志、记

忆、知觉、想象、推理、判断组

成。

29、学习:(广义)是人类生活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凡是以个体

经验的方式发生的个体对环境

或生活的适应,都是学习。(狭

义)学生在学校教育情景中掌握

知识、培养技能、形成品德的过

程。

36、简述布卢姆学习的分类:布

卢姆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把学习

分为认识的、情感的和动作技能

三类。这三类目标的每一类又可

由低到高分为水平不同若干级。

其中认识学习的目标分为六级:

(1)知识。对具体事物和普遍

原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等的

回忆,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

框架的回忆。(2)领会。一种最

低层次的理解。(3)运用。代表

较高水平的理解,能在某些特定

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

念、原理和规则等。(4)分析。

将交流内容分解成各种组成要

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观

念的有关层次,或者弄清表达的

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5)综合。

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成

一个整体。(6)评价。为了特定

目的对材料和方法的价值做出

判断。

24、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个别

教学—班组教学—导生制—班

级授课制—道尔顿制—以班级

教学为基础的能力分组—开放

教育(教学)—小队教学—自学

(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

25、学与教的原理构成包括:学

习理论、教学理论。

26、课程论主要回答的是:教什

么、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按怎样

的程序教、如何评价。

46、规则:是公式、定律、法则、

原理等的总称,是指具有普遍性

的道理或规律,也称为原理或原

则。

47、规则学习的两种形式:发现

式规则学习和接受式规则学习。

48、发现式规则学习:是学生通

过从规则的若干例证中概括出

一般结论的方法而获得规则意

义的学习,简称例-规法。可以

是学生独立进行,也可以在教师

的指导下进行。

49、接受式规则学习:是学生通

过教师讲述或教科书直接呈现

规则并举例说明的方法获得规

则意义的学习,简称规-例法。

发现式学习一般模式是从例子

到规则,接受式学习的一般模式

是从规则到例子,通过例子来证

明规则,帮助学生理解规则,以

利规则被认知结构所同化。

50、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各

有利弊。前者进展速度快,而且

学习者在同一规则应用于例子

的测验中成绩较好;后者费事较

多,但在测验课题与原学习课题

间的相似程度发生很大变化的

情境中迁移效果较好。接受式学

习适合于年龄较大的儿童,适合

于学习较抽象的概念之间的关

系,也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发

现式学习适合于低年级儿童,适

合于学习比较具体的概念与规

则,适合于学习问题的方法。

51、规则学习的地位和作用:1、

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事物

之间的联系和关系;2、使学习

简约化和系统化;3、掌握规则,

可以用其指导行为并解决新问

题;4、一些规则的学习可以为

其他规则或更复杂的规则的学

习打下基础。

52、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规

则的标准是什么?只能用言语

描述规则,并不能说理解了这个

规则,还必须理解组成规则的各

个概念及其之间的一定关系,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规则。

53、学习概念和规则最终目的是

为了利用它们来解决问题。

60、寻求解答阶段的有效策略

(两种方法):算法式,启发式。

61、启发式有三种方法:手段-

目标分析法、逆向反推法、爬山

法。

62问题解决的特点:1、解决问

题是解决新的问题,即第一次遇

到的问题,不能直接用已知经验

来处理的情境;2、在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要把掌握简单的规则

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的问

题;3、问题一旦解决,人的能

力或倾向随之发生变化。

63、算法:是指为达到某一个目

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一

步一步的程序,它通常与某一个

特定的课题领域相联系。

74、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

骤、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动作技

能的形成必须通过练习。练习的

目的是为了不断的改善活动方

式,以便达到熟练的程度。

75、练习中注意的事项:1、练

习的目标;2、整体练习与局部

练习;3、分布练习与集中练习;

4、练习中的反馈作用。

76、反馈的类型:一种是外部反

馈,即对反应或活动结果的了

解,另一种是内部反馈,即肌肉

运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

77、智力技能的形成:根据苏联

心理学家加里培林的研究智力

技能的形成分为五个基本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或

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的外

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

部言语活动阶段;5、内部言语

活动阶段。

78、品德(道德品质):(广义):

包括思想、政治、法制、道德、

人格心理各方面的认知、态度、

行为、习惯。(狭义):指道德品

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

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

范或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

某些稳固的特征。

79、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

意、行四种心理成分,这四方面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认知可为情、意、行提供导向,

情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结合形成

的道德信念构成道德行为动机,

可以调节道德意志和行为,道德

意志是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

具体表现。行为习惯可形成动力

80、道德认识的形成包括:道德

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

展、道德信念的确立三个方面。

81、道德认识:指对具体道德行

为准则以及执行它们的意义的

认识。

83、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高

度发展,是道德知识转化为个人

的行动指南并坚信它的正确性

时的产物,它在相应的道德情境

下伴随着种种的情绪体验。

84、道德情感:是人的一种社会

性情感,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情

感,它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

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85、道德情感的内容包括:1、是非感;2责任感、义务感;3、自尊感; 4、羞愧感;5、荣誉感;6、友谊感;7、集体主义感;

8、爱国主义情感;9国际主义情感。

86、道德情感体验的形式:1、直觉的情感体验;2、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感体验;3、伦理的情感体验。

87、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动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意志,它是人按照道德原则和要求来

组织行动时调节行动和克服困

难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体现为一定的决心、毅力和坚持性。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1、激励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习惯的意向;2、创设使儿童产生或者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不

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3、开展一些诸如“五讲四美”之类的有益的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练习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道德行为的良好榜样,启发儿童模仿;5、帮助儿童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

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特点与培养:特点1、从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看,人数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而上升,初三前后为60%,高中阶段为80%;2、从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容看,随着年龄的递增,良好的道德习惯与不良的道德习惯的两极分化在增加;3、从道德行为发展的稳定性看,初三之前带有更大的不稳定性和

可塑性。培养:1、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有计划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2、通过良好校风和班风的建立、日常行为规范的练习,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3、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在道德

动机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导之以行”要和“晓之以理”相结合;

4、帮助学生根除坏习惯时,要使学生知道坏习惯的害处,增强克服坏习惯的信心,可让学生采取活动替代,铭记警句等方法来延缓、抑制坏习惯的出现。88、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道

德意义的行为,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90、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干扰)。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即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

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

影响,即阻碍作用,又称为干扰。92、智力的构成:(朱智贤)1、

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力;

2、抽象概括能力;

3、创造力(燕

国才)。创造力由观察力、想象

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五

个基本因素组成。其中思维力是

智力活动的核心。

93、对智力国外早期的研究有二

因素论、特殊因素论、群因素论。

我国的研究五因素论。智力是由

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

力和注意力。

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

曼提出,他认为智力由一般因素

(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组成。G是智力的基础。

特殊因素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桑

代克提出。

群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

提出。

智力层次结构论:英国心理学家

阜南于1960年提出。

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美国心理学

家吉尔福德于1959年提出。包

括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

智力二维结构模型:美国心理学

家施莱辛格和格德曼1966年提

出,第一个维度计数能力=言语

能力、图形和空间能力,第二个

维度:规则应用能力、规则推理

能力。

五因素论:认为智力是由观察

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

注意力五个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智力三亚结构论:1983年吴福

元于1983年提出。

94、制约智力形成的条件:先天

因素、后天因素(家庭环境、学

校教育)、个体因素(动机、兴

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

因素)。

先天因素:个体出生前那些对其

智力形成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包括遗传、胎儿期环境等。

后天因素:个体出生以后影响其

智力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

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

个体主观因素:制约智力形成和

发展的主观因素。具体有动机、

兴趣、情感、性格等心理成分。

又称为非智力因素。

遗传素质:是指与遗传基因联系

着的生物有机体内在的因素,它

体现出祖先的许多生物特征,主

要是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

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

观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

传的生物特征也叫做遗传素质。

95、智力: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

心的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处理

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

习、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智力=能量+技巧+内容知识

+IQ(智商)。

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

CA╳100%。

9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掌握知

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教学过

程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

过程。知识与智力及相互联系又

有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

认识两者的关系,把掌握知识与

发展智力统一起来。知识是发展

智力的必要前提,智力是掌握知

识的重要条件。知识是人类在社

会实践中认识到的客观事物和

它的运动规律;智力是人的大脑

功能的表现。最早的基本智力是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

力、注意力等。离开了知识的掌

握,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成了无源

之水、无本之木。知识又是智力

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智力的

必要前提。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不

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果便有

所不同。知识和智力具有不同的

内容和规律,它们之间虽然有着

上述密切的联系,但不一定成正

比。知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的

反应,智力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

的能力。没有知识,智力不可能

强;但是知识多的人,智力也不

一定就强。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

发展,它们各自的制约因素并不

完全相同。在教学中,要自觉促

进智力的发展,才能使两者趋于

同步。在处理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时,要防止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

传授不重视智力发展或只重视

智力发展不重视知识传授的偏

向。这两种偏向都把知识与智力

割裂开来,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

智力的发展。因为,智利不会随

着知识的积累而自发地发展。若

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

重视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水平

低下,也不会很好的掌握知识。

97、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

以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力。

99、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的区别

和联系: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去

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因,而学

习目的则是学生所预想的通过

学习活动要取得的学习结果。具

有相同学习目的的学生其学习

动机不一定是相同的,学习动机

相同的学生其学习目的也可能

不同。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之间

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他们是可以

互相转化的,在一种情况下是学

习动机,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成

为学习目的。

100、学习动机的分类:1、从动

机内容的性质来看,学习动机可

以有正确与错误、高尚与低级之

分;2、从动机起作用的久暂来

看,学习动机分为间接的远景性

学习和直接的近景性学习;3、

从动机的来源看,可以把学习动

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4、

从动机起作用的大小来看,可以

把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

性动机。

101、学习动机的需要结构:认

知需要、自我提高需要、附属需

要。

10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说: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

要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

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

标,这种目标来源于需要。人有

七种基本需要,分别是:生理的

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

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

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

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

排成一个层级,而较低级的需要

至少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

较高级需要满足的追求。他强调

低级需要是高级需要的基础。

104、效能期望:是人对自己能

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

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

力的推测。

110、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教

师设问的方式,活动的方式。

112、认知风格:个体在加工信

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114、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

方法或技能,是学习的调节与控

制技能;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

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

119、PQ4R方法的具体操作过

程:预览、设问、阅读、反思、

背诵、回顾。

120、制约学习的心理方面的准

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的准备、智

力与能力的准备、智力与能力的

准备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准备

121、学习准备:指个体原有的

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合性,上述的物质前提则是这种

适合性的一个方面。。

121、教学环境:在学生的学、

教师教的共同活动过程中,直接

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授具

有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

122、教学资源:是根据教学目

的、任务建构教学环境的物质源

泉,是进行教学活动的物质基

础。

123、教学资源的构成:人、材

料、工具、设施、情态等。

124、教学媒体:在学与教的过

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

信息交流所使用的载体,它综合

要体现着教学活动对教学内容

和教学手段的需求,是实现教师

的教、学生的学的共同物质基

础。

125、教学媒体具备的特点:科

学性、教育性、技术性、艺术性。

体现着教学活动对教学材料的

基本要求。

126、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集体课堂教学。可分为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同时具有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特点的综合教学。127、集体教学(优点)1、利于学生在竞争氛围中提高学习积

极性;2、利于学生在舆论压力中提高学习意志水平;3、利于学生在多项反馈中调控自己的

学习状态。(不足)1、从教的方面很难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

特点和学习需要进行教学活动;

2、从学的方面很难做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

3、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在内容、时间、方式上也都会遇到一些困难。

128、个别教学:指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29、个别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优点)1、利于学生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2、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活动的自主性;3、利于学生深化、扩展在集体教学中获得的学习结果。(不足)缺少竞争气氛和比较参照对象。

130、综合教学是指运用具有多种教学功能的教育技术设备进

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31、教学方法: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132、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教学方法制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2、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3、教学方法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133、教学设施:教学资源系统中常备的物质条件和机构,如实验室、体育馆、信息交流中心等。134、教学设施的作用:1、是优化教学的物质保证;2、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学生学习

个性的必要条件;3、是学校反映社会和学生了解社会的中介。135、教学管理:是遵照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对教学人员、教学设施、教学信息、教学时间和空间等教学因素进行调节与控制,为教学的优化建立机制和创造条件的过程。

136、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

课堂内的人际关系进行协调的

过程。

137、课堂管理的功能:维持和促进。

138、维持功能:在教学中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稳定合作持久

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吸引学生以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教学工作。139、促进功能:通过协调建立

有效的组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

理需要,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实现学习目标。

140、课堂管理的促进与维持功

能,主要从哪几方面影响学生的

学习?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

体对群体成员的吸引力);2、课

堂风气(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

的态度、情感和氛围的综合表

现);3、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

生不能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不能

正常与人交往和参加学习的行

为。

143、同学关系对学习的影响:1、

同学间友好合作和互助关系会

促进学生学习;2、同学的认可

与赞扬是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3、同学间的相互竞争是影响学

习的重要因素;4、学生中小集

团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相

互模仿、相互感染、追求行为的

一致性)

144、大众传媒介对学生学习的

影响:1、以其生动、活泼的形

式、手段,及其传播信息量大、

速度快、强度高、覆盖面广等特

点而强烈的影响学生的全部生

活;2、使学生实现了“寓学于

乐”的梦想,使学生更深刻地体

验到学生学习的乐趣;3、它的

信息的形声性、超越时空性具有

优越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

效果。

146、捷克夸美纽斯把教学过程

分为: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四个阶段。赫尔巴特分为:明了

-联合-系统-方法。凯洛夫把

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

运用。

154、引起学习动机的方法:1、

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

义;2、要加强教学内容的吸引

力,努力改革教学方法;3、引

起动机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开始就应

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155、促进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环

节(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引起

注意、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刺激

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

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行为、

提供反馈、评定行为、促进记忆

和迁移。

162、标准化考试:是由由专门

机构或专家学者按一定的测验

理论和技术,根据全国或某地区

所的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编制

的,适用于大规模评价个人学习

成就水平的测试。这种测试的命

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

定的标准和规定,因此具有较高

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标准化考试

20世纪40年代出现,是全世界

比较流行的。

156、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分九

个步骤:接受、期望、记忆检索、、

选择性知觉、语义编码、反误、

强化、检索与强化、检索与归纳

165、教学评价范围:1、评价教

学环节(备课、上课、作业、辅

导、成绩考查);2、评价老师的

教学素质(教学水平、教学态度、

思想修养)。

166、教学评价的途径与方法:1、

看教案,了解学习情况;2、听

课,了解教学情况;3、查阅学

生作业,了解作业的布臵与批改

情况;4、同学生座谈,了解学

生的意见;5、搞好考试分析,

了解教学效果;6、量化指标,

分项评分。

168、常用的教学原则有:1、理

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科学性

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3、直观

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

巩固性原则;6、尽力性与量力

性相结合的原则;7、统一要求

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8、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的积

极性、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要求教学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传播和学

习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懂并运

用知识于实际,学会基本技能,

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包括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

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教学提出的目的要求、选择

的内容,是学生付出较大努力才

能达到和掌握的,同时又不超越

他们的学习能力。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

原则:是指导教学既面向全体学

生进行,对他们提出统一要求,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

展;又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

取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

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主

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

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

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与主动性,正确处理教与学

的关系,把教师与学生的两个积

极性结合起来。

用实例分析并阐述“教师主导作

用与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的应

用。运用该原则的依据是:1教

育目的决定的;2教学特点和规

律的反映。贯彻该原则的要求

是:1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

目的和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2要运用启发式教学;3、要发

扬教学民主。

教学原则的意义:能够保证教学

质量的提高。1、掌握科学的教

学原则,能够正确处理教学活动

中各种矛盾关系,使教学全面顺

利地进行;2、掌握教学原则对

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选择

和使用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和运

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都具有指

导作用;3、教学原则不仅仅反

映了教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学

生的客观规律,所以不仅提出了

教师教的基本要求,也提出了学

生学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学习

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172、教学方法的意义:1、教学

方法是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的

保证;2、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

教师教学工作的效率;3、教学

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智力

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174、讲授法的四种方式:讲述、

讲解、讲演、讲读。讲授法的基

本要求:1、讲授的内容要有思

想性科学性;2、讲授的内容要

有系统性逻辑性;3、讲授要具

有启发性;4、要讲究语言艺术;

5、要善于运用板书。

175、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

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上,通过师生相互对话,使学生

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和检查

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要

求:1、准备要充分;2、气氛要

融洽,学生能从容思考;3、要

面向全体学生;4、要进行必要

的小结或总结。

176、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

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

学生之间的交流,发表自己对某

中心问题的看法,进行相互启

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要求:1、讨论前要做

好准备;2、讨论进行时要做好

启发引导;3、要做好总结。

177、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运

用实物、模型、图片、照片等教

具,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演

示实验和示范动作等,使学生获

得知识和教学方法。演示法的要

求:1、演示前要做好准备;2、

演示要同讲授紧密结合;3、演

示的材料要尽量被学生的各种

感官所接受。

178、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

导下,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

动方式,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

为习惯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分为

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文明行为

三种。练习法的要求:1、要明

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要选

好练习的内容;3、要选择和掌

握正确的练习方法;4、要让学

生知道练习的结果。

179、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器材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

学方法。实验法的要求:1、实验前要做好准备;2、实验中要进行具体指导;3、实验结束要总结。

185、发现式教学法的探究过程:引起学习兴趣、着手分析思考、从事理论操作。

186、发现式教学法的四个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2、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99、课堂中常看到的主要类型:1、依恋型;2、融洽型;3、淡漠型;4、厌烦型。

2

204、板书: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的讲授内容要点。

205、板书的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教学内容的扼要提纲、重要的结论、定律,必要的图表,以及讲述中出现的术语、名词概念、计算公式、运算等。

206、课堂板书的种类和格式:包括板书、副板书。

207、板书的格式:1、提要式;

2、词语式;

3、图示式;

4、表格式。

208、课堂板书的要求:1、板书的内容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层次分明,概括性强,体现出内容组织的美;2、板书的布局要均衡,对称,醒目,主次分明,使学生一目了然,体现出结构安排的美;3、字体的书写要工整、正确、规范,字体的大小要适宜,以最后一排和两侧的学生能看清为准。

209、板书的作用:1、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上课不可缺少的手段,它也是一种教学艺术;2、板书具有直观性,形象醒目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3、板书具有纲要性,简洁而有条理,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4、板书具有美观性,字体端庄、布局和谐均衡的板书给人以美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得到美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210、教学目标:是对学生从事某项学习活动以后获得结果的

直接、明确的表述,鲜明的体现着学习活动的目的性。211、教学目标对目的任务的制

约作用:1、教学目标是教师发

挥主导作用的指向;2、教学目

标是提高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

动力因素;3、教学目标是进行

教学评价的依据。

212、教学目标对教学实践活动

的意义:教学目的任务是设定阶

段性教学活动目标的依据;教学

目标是教学目的任务在阶段性

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目的、任务的完成具有

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作用表现

在1教学目标是教师发挥主导

作用的指向2教学目标是提高

学习者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因素3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

据。

213、教与学的原理对教学目标

设定的指导意义:在教学设计过

程中,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前端

分析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

分析和学习者分析,这三方面的

分析都是学与教学的原理的具

体应用过程。

214、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的

目前学习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状

况之间的差距。

215、学习内容:是指为实现教

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

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216、教学策略:是为达成特定

的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程

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

优化选择和总体设计,它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是:为了实现教学目

标,应该采取哪些教与学的行

动?既如何教学的问题。

217、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

策略与学与教的原理:1、在间

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结合中运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2、在知识

与智力的统一中实施教学;3、

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

调中追求现代化教学媒体应用

的效果。

218、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智力

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

学是一种认识活动,在教学过程

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与

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使两者统一

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

果。在教学过程中,智利因素是

学生认识活动的执行者非智力

因素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调节和

推动者。学生是通过观察、记忆、

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的活动来

认识事物的,没有良好的智力因

素,认识活动不能正常地进行。

缺乏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虽然有

良好的智力因素,其在认识过程

中也不能发挥作用。智力因素的

活动,需要非智力因素的调节和

推动。因此,作为外显的智慧行

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

函数。教学过程要求智力因素与

非智力因素互相促进,相辅相

成,同步增长,达到智力结构的

最佳状态。智力因素的活动是非

智力因素活动的基础,非智力因

素对智力因素的活动起着积极

或消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实在

智力因素的活动正发展的,同

时,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可起

积极或消极作用。教学过程既是

利用教师和学生的智力因素和

非智力因素,使其积极发挥作用

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智力因素

和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利用和培

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做到有效

地利用,自觉地培养,才能使智

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

程中发挥作用并得到发展。

219、加涅的依据信息加工理论

的学习结构模式图。

大学英语教学法整理

Communi cative Lan guage Teach ing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 (语言理解和表达) 1. The knowledge involved in Ianguage processing In conclusion, when trying to work out the meaning of a piece of Ianguage or trying to express your own meaning, you n eed to use all the three types of kno wledge: the kno wledge of language(语言知识----语法、词汇、句子),discourse knowledge (语篇知识),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背景知识). 语篇教学:女口:----Your phone! ——I'm havi ng a bath. 可以说,语篇教学是对一个词,一个句,一段话的言外之意、相关文化、相关背景的一种 学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Differe nces Betwee n Oral and Writte n Communi cati on (1)Spoke n Ian guage is simpler tha n writte n Ian guage. (2)Spoke n Ian guage has the lighter lexical den sity. Lexical den sity refers to the nu mber of content words per clause. (3)Writte n Ian guage tends to use nouns in stead of verbs (4)Writi ng is con text in depe ndent, whereas speech is more closely tied to its con text. Some features of spoke n Ian guage: A con tractio n (缩写) A hesitatio n (停顿) A filler ? repetiti on self-correcti on restarted utterance(重新表达) demon strative words (指示词this one, over there, n ear the door) Defin iti on to Communi cative Lan guage Teach ing 1) Classroom goals are focused on all of the components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orm /fun cti on /appropriati on) and not restricted to grammatical and lin guistic compete nee. 2) Form is not the primary framework(syllabus 教学大纟冈)for organizing and sequencing lessons.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 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 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 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导言 在泰勒看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围绕着4个中心问题运转的,如果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就必须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 1、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一章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怎样获得教育目标呢?学校领导与教师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的抉择作出明智的判断,必须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1、对学生的研究;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任何单一的信息都不足以为明智地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能量有限,因此要把精力集中在少量非常重要的目标上,就要对选择出来的大量目标进行筛选或过滤,剔除不很重要或相互矛盾的目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是目标筛选的两个筛子,可以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泰勒强调的关键词是“需要”,这个“需要”指的是“实然”和“应然”间的差距。普雷斯科特将需要分为三种类型: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整体性需要。我们要做的是满足这些需要。而在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中抽取教育目标时,我们要做的是从学习者本身的需要中抽取出“适合教育来满足的需要”,而满足这些需要,也就成为了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二: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在“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中,泰勒强调从当代校外生活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这里的两个关键点是“当代”和“真正有价值”。首先,从“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中抽取的教育目标必须以时代为背景,从已经过去了的时代中抽取出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从当代生活中抽取教育目标时,会出现相当多的冗余信息,我们需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调查,

大学英语语法(英语专业必看)

1.Noun Identify the uncountable nouns ? 1. Nouns that have no distinct, separate parts, we look as the whole (气、液、固体) ? 2. Nouns that have parts that are too small or insignificant to count (sand grass hair) ? 3. Nouns that are classes or categories of things (food, clothing, money) P49 ? 4. Nouns that are abstraction (life, work, music) ? 5. Subjects of study (history, math) 不可数变可数三大规律 ? 1. 物质名词(总称名词)若表示不同的种类,或者表示特定的意思,或者是液体名词表示“几杯”或“几瓶”这样的数量时。 ? 2. 抽象名词若是具体化,则可数。与此相反,可数转化为不可数。 ? 3. 当一个名词表示抽象、总称的概念,则为不可数,当一个名词表示具体、特定的事物,则为可数。 物质名词/总称名词变可数 ? 1. 总称名词具体化 ?A: Would you like a cake? ?B: No. I don’t like cake. ? 2. 物质名词变意思 ?I need some paper. / I bought a paper. ? 3. 液体物质名词表数量 ?Two beers and three coffees, please. 抽象名词变可数 ?Art (an art) / beauty (a beauty) / youth (a youth) ?Eg. 1.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 2. When as a child I laughed and wept– time crept. ?When as a youth I dreamed and talked-time walked. 2Articles Specific reference--the ? 1. 特指是针对交际双方来说的 ? 2. 特指就是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共有的知识,或根据上下文,可以识别的事物。 ? 3. 说话者用the是想要听话者找到双方心中都知道的所知,而听话者一方“断定”或“还原”所指对象的方法有多种。 ? 1. Situational/cultural reference ?Eg. Albert Einstein, the famous physicist. ? 2. textual co-reference— ?anaphoric reference (前指)& ?cataphoric reference (后指 ? 1. general knowledge (the sun, the moon, the North Pole, the Equator, the universe, the Renaissance, the Pope 罗马教皇) ? 2. specific knowledge/ local use (let’s go to the library) ? 3. immediate situation (The roses are very beautiful. Can you find the page?)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指导教学设计操作的基本原理,我们把它归纳如下。 (一)目标控制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但教师的活动,媒体的选择,学生的反应都是要受到教学目标控制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5所示。 图1-5 以目标控制教学过程 在这个图中 (1)教学目标控制教师的教学活动。它规定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目标控制学生的学习反应。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知识的选择吸收,并以教学目标为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学目标控制媒体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学生通过媒体接受教学信息。媒体的选择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需要,确定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类型、媒体内容,以使媒体发挥最大的效能。 (4)学生通过考试、回答提问等途径进行反馈,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标准,评价学生学习状况,从而调节和控制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原理,教学设计必须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它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总体目标就是优化教学的总要求,而具体目标则依各门学科、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学生的原有状态而确定。 (二)要素分析原理 我们把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环境对学习者作用(输入),使学习者对环境作出反应(输出)。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对构成这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找出哪些是对系统性质、功能、发展、变化有决定性影响的部份并作为系统的要素加以研究,而把次要的因素忽略。 如图1-6系统中,我们把刺激输入部份(X)、学习者(O)及反应输出部份(Y)看作为三个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又各自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对于“教”的部份,即输入部份(X),它包括有教师、学科内容、媒体、方法等要素;而“学”的部份,即学习反应(Y)则可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认知效果等要素;对于学习者(O),这是一个“灰色系统”,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其内部结构和思维过程,但可对其心理结构、基础知识水平这两项要素会有部份了解。 由于学习者是一个灰色系统,因此对于该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不可能是一种确定性的关系,即如果输入方式(包括输入的因素及其联结方式)是已知,也未必能精确地知道其输出状态。但者并非表示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是完全不可知的,我们可以作出某种预计,并以概率统计的方式显示预期的输出结果。 根据这一原理,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学策略的设计,这实际上是多输入部份(X)这一子系统的设计,包括媒体的选择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结构实际就是这一子系统中各个要素的组成及其联系方式的分析与设计。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大学英语学习总结

大学英语学习总结 大学英语学习总结(一) 走进大学,英语学习是必然的,虽然英语成绩不是太理想,但是从几年的学习过程中也领会了一些怎样应用策略的方法,如何学习才能更家对英语有兴趣。最终学好英语一定要多下功夫。应做到“四勤”与“四多”,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四勤” 1.勤背诵。 2.勤朗读。 3.勤练习。 4.勤总结。 积极记忆课本中出现的生词及词组,理解其用法,并适当运用一些正、反义词对比,相似词对比等方式加强记忆。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英语的知识点相当零碎,一定要在平时的收集、整理、总结上下功夫。平时听老师提到或是在参考书上看到的一些零碎的小知识都要及时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复习时用。

二、“四多” 1.多看。 2.多听。 3.多说。 4.多练。 近年来英语试题的难度逐渐增大,试题的触角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应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广泛阅读,以求开阔视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培养敏锐的语感将有助于增强辨析力和判断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多说可以增强口语能力,加深记忆,使学过的知识清晰地映在脑海里,不容易被忘记。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可以增强实践经验,不至于临阵发慌,手足无措。 具体实行方案如: 1.最重要是单词,开学之时制定个计划,准备在什么时候把第几课的单词背熟,如果可能尽早把所有单词记得滚瓜烂熟,要是不行至少在每一节上课之前把此课的单词记熟。

2.每天至少看30分钟的课文,哪一篇都好(前提是单词读熟),最好以娱乐的心态去进行,不要当作苦差,如果坚持不了至少一周看三次,在读的时候慢慢培养速度,当然这是在读的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 3.买英语系列磁带,每天坚持听一段时间,至少多长自己把握。 我认为,如果可以完全或80%地做到以上几点,学习英语就自然而然变成了一件乐事,既的到了提高有增强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想这是我学习英语的最大收获! 大学英语学习总结(二) 时光如梭,忙碌的一个学期又已经结束,回头看看这一学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还是有不少值得总结的地方,现将本学期大学英语课程总结如下: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吴必尊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2.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使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②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大学英语专业《教学法》论文

《教学法》期末论文

My Teaching Philosophy I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I can be a teacher. During my college life, I have tutored some kids. And I also have taught pupils as a volunteer. In addition, this term, we learned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herefore, I have my own understanding about teaching philosophy by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1.The role of a teacher K. Patricia Cross has said, “The task of the excellent teacher is to stimulate …apparently ordinary? people to unusual effort. The tough problem is not in identifying win ner: it is in making winner out of ordinary people.” I totally agree with the quote. A teacher is the one who shapes the personality and entire life of children. It is one of the noble professions as it contributes in building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overall society. Teachers play a significant and a valuable role as they influence the lives of children who are the future of tomorrow. 2. My understanding of good teaching When you strive and work to become a good teacher and to create a good class, the following four “Core qualities” are the essential, the skills to convey that knowledge, the ability to make the material you are teaching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and a deep-seated respect for the student. The first is knowledge, in every survey, students consistently and clearly target as the number one quality of a good teacher exactly what you would expert: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You must be an expert in your field. This is a prerequisite. The second core quality is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their students. Give your students an answer and they can solve one problem, but show them the techniques needed to find the answer for themselves and they can become self-sufficient in the field. Students need to show how to apply the new techniques you teach to problems solving. A good teacher starts with a firm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and builds on that with a clarity and understanding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material. Good teachers work hard to make their material relevant. They show students how the material will apply to their lives and their careers. And the last one is respect. The creation of a good class requires an immense amount of work. You spend time with your students so you can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确定并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教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设计之后加以实施的问题,而是一个在学—教的具体境脉中、在互动中发展演化的过程。) 教学设计属于教育科学领域的方法论学科,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学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a)系统科学理论 b)学习理论 c)教学理论 d)教育传播理论 3、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哪些? 1、分析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 4、教学设计应用在哪些领域?试举例说明。 (一)教学类型(过程)的设计 1、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 2、基于局域网的网络教学 3、广播电视远程教学 4、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 (二)教学资源的设计 1、电视教材 2、多媒体(网络)课件 3、专题学习网站 4、网络课程 5、专业资源库 二、学习者特征与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涵是什么?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分析、学习风格、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 教学中通常需要分析学习者的: 一、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二、起点能力分析 三、学习风格分析 四、学习动机分析 五、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析 2、教学目标分类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

(一)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认知领域 2、动作技能领域 3、情感领域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三)国内对教学目标的研究 3、教学目标分析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依据知识点的内容属性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采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 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方法 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要求有明确的学习者,他们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B即Behavior,意为“行为”,要求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C即Conditions,意为“条件”,要求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D即Degree,意为“程度”,要求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三、学习环境设计 1、学习环境的内涵是什么?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场所说 /工具说 /条件说 广义的学习环境,是指一切影响学习的环境条件和各种因素。 狭义的学习环境,是指在正规课程中影响课堂学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专指课堂学习环境) 全面认识学习环境概念,需要结合学习环境的空间和时间两个存在形式来考察,学习环境既是一种静态的系统结构,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3、试述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 ——真实情境 ——问题情境 ——模拟真实情境 四、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资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最新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P3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P4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P4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P9-10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P13 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P13

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P14 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P14 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 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P15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P17-20 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P24 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P25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P2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课程观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其人其事】 泰勒(Ralph Tyler,1902年生),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其关于课程基本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阐述的泰勒原理也被公认为是里程碑式的课程研究范式,因此泰勒是课程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1902年生于芝加哥,1921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在一所中学任教。1923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1927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是康茨、贾德和查特斯。 ?后来在多所大学任教,时间最长的是芝加哥大学。 ?1953年在斯坦福大学成立“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1967年退休。 ?泰勒作为一名教师,桃李满天下:塔巴、施瓦布、比彻姆、古德莱得、布卢姆和克龙巴赫等。 ?泰勒作为一名行政人员,待人诚恳,深得人们仰慕。 ?“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不断地试图使自己变得更富有人情、更善于学习、更有助于他人,以及与别人一起形成一种尊重每个人的潜力、不贪图他人为自 己服务的社会”。——泰勒 ?“我只不过是把大家正在做的事情组合在一起罢了”。——泰勒 ?泰勒作为一名学者,成就非凡,被誉为“现代评价之父”、“现代课程论之父”。 【背景介绍】 1、社会背景 1929年经济大萧条给美国经济以沉重打击,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工人失业率剧增,劳动力市场上难有中学生的一席之地。据统计,1930年,成年人中有25%失业,而青少年几乎100%无法找到工作。这样,大批青少年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又回到学校注册。据统计,在1910年美国14-17岁年龄组中只有不到17%的人读高中,而到了1930年,这个年龄组中则有51%升入高中。许多学生进入高中,主要是为了避免在社会上闯荡,他们并不打算将来升大学。而在事实上,当时美国几乎所有高中的课程都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尽管实际上只有1/6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大学深造。 2、理论背景 泰勒从本世纪上半叶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桑戴克、贾德和波特等人的学说中寻找理论依据;从现代课程理论先驱博比特《课程》、《怎样编制课程》和查特斯《课程编制》的研究成果中继承有用部分;接受了系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训练,并创造性地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课程理论,具有心理学基础。 3、实践背景 1930年,进步教育协会在年会上决定,要从根本上对美国中学课程进行尝试性的改革研究,1931年成立“学校与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300所大学和学院愿意参加此项研究。1933年,进步教育协会选取30所高中参加实验研究,这些高中级有机会自由编制课程,又同时不影响部分学生升入大学。300所大学和学院对参加实验研究中学的毕业生不进行入学考试,而是根据校长推荐和学校成绩记录。1934-1942年对30所实验中学进行的实验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