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经济学翻译

城市经济学翻译

城市经济学翻译
城市经济学翻译

污染、价格和公共政策

很多城市地区都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共权威部门通常依赖于政府管理和直接控制——强力法。Pittsburgh国家银行的W.Lee Hoskins 讨论了污染的经济事实并发表了许多经济学家都赞同的观点,那就是所谓的强力法并不是经济的,并且,通过运用价格机制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来达到环境的目的。作者讨论了两种被经常提倡的价格方案:污染税和排污权交易市场。

当亚当把第一个苹果核丢弃在伊甸园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他的后代们模仿他的行为的趋势最终会给他20世纪的子孙们带来多么严重的问题。之后还有数百万的苹果核和百万吨级的其他种类的垃圾,人们发现在拼命使环境消化材料消耗和污染增长的副产品的过程中正在竭尽使用他们的天空、水域和土地。

人类不能完全摆脱污染,当然,也不应该努力完全摆脱污染。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小点的污染是件“好事情”,因为将环境恢复到未受破坏的纯净状态可能只能回到石器时代。然而,如果愿意付出,人类可以选择环境的质量和他所期望的污染水平。空气是免费的,然而清新纯净的空气却不是。在人类选择环境质量的过程中,污染问题的经济性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但在考虑为了达到不同污染水平而估计备选方案时却肯定是必要的因素。

污染和稀缺性

人类终其一生,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资源的稀缺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把其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无限的需求中。因此,即使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也不能得到他所想要的一切东西。必须做出选择。污染问题是这个普遍而不可避免的事实的明显的证据。一个较高质量的自然环境只能是以其他事情为代价的,可能是商品和服务的不同组合。

人类利用地球上的资源,把它们转换成商品和服务。尽管人类可以转变资源的形式,但是却不能毁灭它们。资源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和地球和环境相分离,一些是以产品的形式被储存了下来,例如房屋、工厂和汽车(以美国经济为例,其每年资源投入量的15%是以这种形式储存)1。少量被回收成产品,绝大部分以其被改变的形式转回到了环境中,自然通过分解的方式将其储存起来。

随着人口和产品数量的增加,我们把这些“被转换的资源”或者污染物排放到了我们的天空、水域和天地中,这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它们不能被完全消化,而这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我们自然环境的消化容量本身也是个稀缺资源。

社会效益最大化

美国经济主要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下通过对私人刺激和消费需求来解决由稀缺所带来的问题。经济组织形式下的概念很简单,个人在其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过程中通过将其拥有的资源用在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用途上来得到更好的地位,这也就是说,资源以适当的数量被应用在社会所期望的用途上。这个概念在市场主导的经济条件下应用的很好,与资源利用相关的成本和收益都集中在生产和消费的个人身上。确保系统工作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都来自饱受诟病的“市场价格”。

1Robert l.Ayres ,and Allen v.kneese, “生产、消费和外在影响”Ameirican economic review (lune 1969), p.25

市场价格:信息提供者

过程以这种方式进行。竞争价格是一种信号,而这种价格引导资源流向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用途上。在决定哪种用途能产生最高价值上消费者扮演一种主导性的角色,而这是通过他们为自己更喜欢的商品去竞价,而不是那些他们不喜欢的商品。结果,相关市场价格反映了偏好、期望或者价值,消费者对于每种商品都觉得多多益善。2关于社会偏好和期望的信息时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信息可以告诉生产者把资源投向何处。

在系统运行中,追求利益的生产者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注意到相关市场价格的改变(或者预期的改变),敏锐的生产者会把资源从低价值的用途中转移到消费者表现出很大期望的商品生产中。刺激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可以使财富增加。但是,随着生产的扩张,会达到这样一个点,在这点上资源对生产者造成的成本大于给生产者带来的回报。如果他致力于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他会在达到这个点之前就停止生产商品。因此,市场价格既提供给生产者必要的信息,也刺激资源流向那些使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用途。并且,任何社会产出的再分配都只会情况变的更糟。3

污染:无尽的成本

不幸的是,市场价格并不是经常精确地反映对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总成本。究其原因,一个原因是个人在进行生产和消费的决定过程中很多重要的成本没有被考虑。因此,和资源利用相关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并不相同。正是这种不同导致了污染问题的产生。例如,如果车主必须为他开车而支付全部的成本,这些成本包括由于他将废气排放到空气中而对社会其他人造成危害所进行的赔偿,那么他开车的次数可能会减少。资源将流向其他的运输方式,例如大宗运输。。。。。但是由于没有收费,汽车司机将废气都排向了空气中。因为这种废弃物影响了其他人,包括未出生的人,所以说,不好的结果是,治理的社会成本要比汽车拥有者所支付的费用大得多。4现在人们开车的次数更多,因此,更高的空气污染就发生了。

降低污染水平的一个关键是解除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藩篱。而方法之一是让个人承担他们利用资源所带来的绝大部分后果。而这可以通过把环保产品纳入到市场系统中来完成。另外一个方法,倾向于污染控制,是禁止或者监管资源的用途,而这用途会导致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间的偏差。这种方法将会决定我们最终必须为更清洁的空气支付多少,也决定我们成功的程度。

现有控制:信息差

从目前来看,法律制定者主要依赖于政府管理。他们通过制定地区约束条例,来禁止一些地理区域内财产的某些用途,而在其他场所设定控制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标准。采用这些控制所带来的最大的问题使我们看的更清楚,为什么这样的法律法规表现的如此的没有执行力,不经济,并最终归于失败。

直接的污染控制面临两个问题。第一,这必须决定于污染水平;第二,为了2见批注

3这种情况实在现有的财富分配下进行,市场是竞争性的,个人要使用资源就要承担所有的后果。

4如果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因为其生产和消费向其他人补偿的话,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间将没有偏差。

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采用一定的技术和刺激。

污染处于何种程度?

对于绝大部分污染来说,完全消除时不可能的。稀缺,意味着要使空气和水更洁净我们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户外休闲、清新的空气、更长的寿命,这些事情都是人们向往的,但是人们同时也渴望拥有汽车、用来取暖和照明的电、香烟等。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出使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这些商品的组合。但是,以空气为例,因为清新的空气没有市场价格来反映其社会价值,污染抗议者们也就没法去衡量自己所追求的污染程度。询问人们愿意放弃多少以及愿意为清洁的空气和水支付多少是有可能的。但是每个人都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都希望有更好的环境,但涉及到自己的钱包时,他们就没那么积极了。实实在在的责任或许也是一种稀缺商品。

大量的未经处理的污水排向河流,这已经是太普遍的事实。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如果减少排放,我们能获益什么,我们耗费什么。而事实上,搜集这样的信息恰恰是污染控制的一个主要问题。例如,如果水域中的酸能够使船舶的使用寿命减少20%,那么被污染的河流的成本就是船舶开销的20%。由于空气的污染,家离得越近,那么就需要为洗澡、洗衣、空调支付更多的开销。然而,很多其他的成本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例如人们的健康,野生动植物和愉悦的丧失,以及每个人的不舒服。这些无形的成本与那些可测量的成本有很大关联。

当然,如果成本和未来包含其中的收益是已知的,那么污染控制部门将不用选择一个减少污染的任意程度5。污染的合理程度将处于这样一个点上,在这个点上降低污染水平所增加的成本将高于所增加的收益。尽管规则本身是简单的,但是在对这些严峻的社会问题的争论白热化的时候,规则还是被束之高阁。然而,控制部门还是应该用这规则来做决定,至少在心里。

一个关于信息和刺激的问题

一旦决定什么程度的污染是合适的,控制部门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执行和推动决定6。通过直接控制来管理是一种解决途径,但这也是一种昂贵的方法。例如,如果控制部门在大都市区想把空气污染减少5%,那么他可能只需要使所有资源的污染减少5%。这样一种规则在其他事情上可能明显是非有效的,因为每种资源较少5%的成本要比减少污染5%的成本大。例如,使某些工厂的排污量减少80%要比使全部工厂排污量减少1%的成本小。经济学家做决策的法则是,要使花在控制每条污染途径上的最后一美元应该产生同样的收益。为了成功地执行这样一个规则,控制部门应该掌握有大量的事实数据,就是关于控制每条污染途径的数据。由于获取这些信息本身就是个耗资很大的事情,尤其是由于技术提高,信息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控制部门只能通过大致估计来做出决定,这过程中会放弃一些有效性。

直接控制造成了额外的问题。例如,特殊的抗污染的设备可能会被需要,或者是需要制定一些标准来允许污染者自己决定采用最便宜的方法来符合标准。这两种方法除了带来起诉的威胁以外,都不能提供刺激来减少污染。另外,两种方法都需要不断的审核和检查。并且公平的问题也产生了。为什么美国北达科塔州的汽车拥有者因为洛杉矶糟糕的雾就要被强迫购买车载控制设备?

5这样的成本和收益只能被估计,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选择正确的折现率去适应未来的成本和收益

6对于直接控制和成本估计问题更详细的解释请参考“The economic common sense of pollution ”

另外一种途径就是让政府出钱建主要的处理工厂,并且为这样的成本补贴,通过这样来使污染得到控制。但是这种方法对减少污染并没有起到刺激作用,事实上,它反而鼓励了污染,因为,公司不用为排污支付任何东西。

最终,为了达到期望的污染程度,需要对污染者征收污染税。原理就是如果一个人需要为他排放的污染买单,那么他会倾向于减少排放。现在这种替代方案有其存在可能性,它能抑制污染7。但是这样一个项目的管理者同样面临着缺乏适当信息的问题,也就是说,需要找出谁应该被征税,应该征多少税才能达到要求?

那些面临做污染控制决策的公共决策制定者可能不会期望关注包含在市场价格中的资源价值的信息的质量。他们必须做出污染控制的决策,虽然只有低质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只提供他们关于污染成本和收益的大致概念。另外,他们还面临着对污染者减少污染进行刺激的问题,这是实现长期中成功的必要因素。然而,获取信息的质量、刺激系统和随之而来的关于污染控制的决策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依赖于政府在分配资源利用权和选择污染控制之间如何抉择。

返回价格机制

现行政策与控制污染的技术两者取一,哪一种不像期望的那么有效率,是市场体系包括环境产品(譬如干净的空气和水)的扩展。与环境污染的市场体系的扩展需要使用环境资源的权利的定义和提供变换此种权利的方法。

大家的财产就是没有人的财产

污染经常发生或者通过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公共用地(譬如公园和街道)传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每个人或是法律不限定的人都有运用这些资源的权利。当对资源的权利是含糊的或是普遍享有的,规则通常是“先到,先得”。当他没有权利从做这件事当中获得价值时,一个普通人是很少有动力去维持河流的洁净。当所有者企图从中获得效用,在私人河流中的水倾向于被最高价值的使用(包括以后的)。如果所有者能通过出售河流获得价值,他就有一个保护水质的动力。不幸的是,在我们公共拥有的空气,水和土地使用中,没有这种激励机制存在。所以,这些资源没有被社会较高价值的利用,他们是被过度利用的(污染的)或是被过度产出的。处理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式是明确的公共资源的财产权。出售资源使用的权利是提供了一个机制,这种机制将与资源使用有关的各种影响与使用者的居驻地联系起来。举个例子,一个房屋所有者的不动产是可以售卖的,所以他想要通过增加房屋价值的方法获利,通过种植植物和粉刷房屋使建筑物给别人留下更好的印象。实际上,他是被激励的去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这些副效应被内部化了,或者是都影响了他决定怎么对待这个房屋。相反地是,啤酒罐和旧轮胎分散在房屋里也是一种“内部化”,并且他们会反映在降低房屋价值上。物品和财产的权利是可以被买卖或租赁的事实会迫使所有者考虑对使用物品的其他人的有害的或是有益的影响,或是至少意识到不这样做所放弃的一部分收益。财产权或是资源使用权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激励人们去内部化这些副效应。将公共所有权替换为个人资源使用权是一个普遍的尝试。例如,如果将公共土地

7汽油税可能会导致人们减少对汽油的购买,因此,也就可能减少空气污染。但是并没有对汽油生产商进行刺激来使他们在产品生产中减少污染(尽管在汽油中的税可能会提供这样的刺激)。汽车拥有者也没有动力去安装控制设备。并且,通过压制另外一种途径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来达到相同程度污染的要求。

所有制变成分配权力使用土地,放牧过度的草场将大量减少。现在,普遍的土地使用权利包括公园和街道的主要部分,它们正不经意的承受着污染-过度拥挤。对空气和水源的公共所有权保持着完整的,因为确定使用的权利然后买下它们再卖出所造成的成本将会大于预期收益。现在,由于污染的破坏力的增加,情况还是保守的。

这并不意味着有污染控制标准的政府不起任何作用。事实上,只有政府可以创造和实施权利。另外,一些类型的污染最近可能会代价太大而不能被财产权的刻画所解决,所以控制标准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因为公共财产权的减少,价格体系会解决资源使用中的矛盾,在那些控制标准已经应用到的地区这些可以被减少。

对于出售:污染的权利

存在很多以价格为基础的控制机制去减少污染。在多数情况下,它们涉及一个出售资源使用的权利(见表一)

表一

一个污染市场

我们为污染进行一下定价。从开始来看,在这些年特定地区的污染控制的销售商会增加对大气和水源的污染。因为一些废物引起的破坏比其他的废物要多,一个“当两吨表”被列出。控制销售商随后须基于这些年废物发排放的数量挂出“污染的权利”,并且要求愿意使用这个大气和水路的污染者处置废物并买下相应数量的权利。久而久之,人口增长和该地区增加的工厂可能会促使污染权的价格升高。更高的价格会提供更多的激励去减少污染。例如,如果一个汽车所有者(一个特定车型平均排放一顿污染物每年)将面临更高价格的排污权,他可能会换一个排污小的车型,不开车,用装置改造自己的车型使其排污量减少。

除了通过增加排污者的成本和通过直接控制减少必要信息的数量,提供强大的激励去减少排污。这个系统会提供一个手段去为这个地区选择一个合适的污染水平。如果人们设计了一个更低的污染水平并且愿意为排污权支付一个更高价格的,他们会通过投票去发表他们的意见。控制经销商会被要求允许公众就当年排污数量进行投票。较小的排污吨数意味着排污权的更高的价格。这个方法的优于强势的直接控制之一的是成本是明确的,一个较低的污染水平的投票将会直接导致更高价格的排污权。

这个市场系统也提供了保守集团,防污染协会和那些买下排污权并使其退出市场的环境保护者。这会产生一个双重的效应,(1)该地区的污染物的数量将少于权利的购买量(2)剩下的排污权的价格会升高,因此提供了额外的激励去减少污染(可能会导致关闭重污染的工厂)

一个价格基础的控制污染的系统:缺少当地销售商的力量。使市政府加入然后通过当地的污染控制计划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困难的。价格控制体系会形成一个可以分配给参与者的相当大的储备,这是其聚集起来的一个有说服力的诱因。控制水源污染的著作详细刊载在J.H Dales 的“污染,财产,价格”(多伦多:多伦多大学出版,1968)中。

一个方法使控制经销商可以为污染定价,例如,10美分每磅工业废物流出

水路,20美分每单位硫化物排放到空气中。当然,价格在原则上应该反映对社会排放的多余单位的成本。然而,任何积极的价格都会倾向于减少污染。增加的污染物对社会的危害越大(耗费越大),支付的价格越高。每一个排污者如果支付了价格那么他就可以排放任何数量的污染物。自私的排污者会企图减少他们的排放到一个点,在这个点上,多余的污染物治理成本会超过排污费用。

这种污染控制的方式有很多优于直接的要求或是标准。激励减少污染,并且新的减少污染的方法被建立,工厂的运营不是被检察员去检查设备是否安装和运行而被打断。控制经销商不需要个人工厂的,或是污染物排放的信息。但是,控制经销商调整排污价格和费用直到达到理想的排污水平。不幸的是,这个关于适合的排污水平的问题会持续。

这个排污权市场的开始是Carter管理学院,并在Reagen管理学院继续发展。最近,在特定的区域减少空气污染的公司(通过关闭工厂和清理排放物)能从环境保护经销商那里获得排污信用。这些信用可以被卖给该地区的其他的因为扩张而需要更多补偿的公司。通过允许公司节省下估计40%-90%的污染物控制成本,保持这个空气污染水平的持续。

一点在这,一点在那

全面的价格体系正将从90个独立的联邦环境项目的困境中开始活跃,还有不知数量的州和当地的污染管制。更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在已经存在的销售商和机构当中一步步的适用价格技术。当地政府曾经广泛采用价格方法,通过出售权利去减少对城市道路的公共财产权。许多其他可能的应用被考虑进来。

汽车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因为车与一些污染问题相关,例如空气污染和废物排放。很多州都有将排污价格和费用计入每年的注册费用的机动车辆管理机构。费用随着车型,马力所有者的居住地和控制装置的安装而不同。积累的排污的汽车将会因为要求所有的汽车所有者缴纳的费用而减少,这些缴纳的费用将会被州政府收取并且给污染治理者去重新利用这些车。

包装多数情况下会得到一些关注。通过简单的收取处理废物的费用,包装的数量会减少。难处理的废物会收取更高的费用,比如铝罐子和塑料容器,因此包装的类型会受影响。然而,想制造商收税要比向消费者收税更有效。较高的处理费用回到这可回收瓶子使用的增加。

有害的杀虫剂和化肥,会被鸟带到空气中,会流到水中,处理这个问题,就应该对化学制剂收取相关的消费税。税负会使使用者承担一部分污染的外部成本,因此,使用者会减少这类产品的使用。

结论

今天我们面临的基本问题并不是价格机制是否能控制多种类型的污染,而是我们愿意为一个干净的环境支付费用吗?如果我们愿意,为达到低污染水平所采取的方法,会对我们支付的程度以及我们最终会支付多少产生很大的影响。过去,价格机制被证明是一种的有用的,有效率的方法。毫无疑问,在处理污染问题时,基本上是稀缺问题,如果发生的话,价格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只要立法者和其他人继续关注问题的非经济方面,比如该责备谁以及问题的程度,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警钟已经响起。现在是时候该采取对长远有好处的措施。基于价格的控制机制当然是主要的候选方法。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城市规划经济学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 已经超过规定的测试次数或提交截止时间已过。你可以作为自我学习进行测验,但提交的结果将无法获得学分。 1 单选(2分) 从课程类型来看,《城市经济学》应该属于下列哪个类型? 得分/总分 A. 公共基础课 B. 专业基础技能课 C. 专业理论课 D. 专业实践课 正确答案:C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2 多选(3分) 与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等类似,城市经济学相关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 得分/总分 A. 解释 B. 描述 C. 制订对策 D. 评价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3 多选(3分) 与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同,城市经济学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中国特色”主要是正在同时经历“两个转型”,这两个转型指的应该是什么? 得分/总分 A. 从以一二产业为主转向以二三产业为主 B. 从原始社会转向现代社会 C. 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垄断市场经济 D.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A、D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4 多选(3分) 阿瑟-奥沙利文所著的《城市经济学(Urban Economics)》是世界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教材,尽管学术价值极高,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中使用可能仍有部分不够理想之处,包括的原因有哪些? 得分/总分 A. 教材中举的案例大多来自美国,与中国案例实际问题有些差距 B. 大多数理论在成熟资本主义制度下较为适用,对非成熟市场经济的体系讨论不充分

理论内容过多,案例不够丰富 D. 该教材出版版本过多,可能会有一定的错误 正确答案:A、B你没选择任何选项 第二单元测试题 返回 本次得分为:9.00/10.00, 本次测试的提交时间为:2019-02-01, 如果你认为本次测试成绩不理想,你可以选择再做一次。 1 单选(1分) 经济学基本问题和逻辑 基本经济学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 得分/总分 A. 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过快 B. 一些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C. 资源具有生产能力 D. 资源相对于欲望而言是有限的

202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精选试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2、扩散型城市化 3、就地型城市化 4、超前城市化 5、城市现代化 6、SOD 7、TOD 8、城市经营 9、住宅市场 10、住宅供给

11、住宅存量 12、住宅需求 13、“熟地” 14、“生地” 15、智能城市 16、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17、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副省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18、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混合城市、()、运输业城市、()、大学城市、()。 19、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即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0、()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 21、美国未来学家()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22、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 23、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和“()”三项原则。 24、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和()。 25、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曲线。 26、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阶段;30-70%为()阶段;70%以上为()阶段。 27、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以前为史前阶段;()为起步阶段;()为加速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为高度发达阶段;()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28、城市化主要有()、()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1.如何由自给自足—人口均匀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 模型假设如下:①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②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所有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③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情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④所有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四个假设简单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 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①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均匀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②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③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 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①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②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 2.放松模型假设 (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绝对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无论在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第二,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 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②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采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专门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③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 (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毛料生产具有存在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原因在于:如果实行劳动分工,每人只从事毛料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劳动的专业化将会提高毛料产量。实际经济中,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劳动分工的实行、机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大批量采购原材料等,都能够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意味着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人口围绕工厂集聚,工厂的选址点逐渐演变为工业型城市。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①新中国成立—1957年为第一阶段,这段时间我国的城市化平稳发展,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一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平稳发展,归因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和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了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以及通过建立新的工业基地改变工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状况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这一阶段重点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体现了城市数量和布局上的变化,一方面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②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城市化率经历了三起两落的变化过程,三次上升分别是1958年-1960、1963-1964以及1972-1978,两次回落分别是1960-1963和1964-1972。在1958-1960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6.2%上升到19.7%,当年提出的口号“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建设”。1960-1963年期间,城市化率连续下降,由于大跃进错误的路线和经济困难带来的

城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zhengli

《城市经济学》课堂测验 班级姓名学号方向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任选5题) 1.比较优势原理; 2.配第—克拉克定理; 3.城市经济增长; 4.城市化经济 5.首位分布; 6.生产者剩余; 7.集聚经济; 8.规模经济 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劣程度一般都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3.城市经济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本积累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4.城市化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5.首位分布:指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的城市作用非常突出。首位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特例,其城市分布的集中趋势明显。 6.生产者剩余:卖者销售一种商品获得的实际货币量减去其能够接受的货币量的结余部分。 7.集聚经济:是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无论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还是交换中的比较利益原则,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要素和生产的集聚。 8. 规模经济:是指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 二、判断题(1分×15=15分) ( √)1.早期城市由于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经济的依赖很强,因此出现许多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的国家或行政组织。 ( ×)2.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其中,与专业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范围经济利益,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规模经济利益,二者共同构成集聚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自己无法占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 ×)4.根据“规模——顺序法则”,城市首位度一般以4为正常。 ( ×)5.城市的规模越小,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多;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少。( √)6.根据区位商,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的就业比重超过全国,意味着该城市的该种产业是输出产业;其超过的倍数,就是该城市从事该产业输出产出的就业人数的比重,( ×)7.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适当使劳动略高于资本的要素配置方案是促进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政策。 ( √)8.国民收入指标本质上是以货币度量物质财富,但考察经济增长还应注意环境污染对增长的副作用;同时,测度经济增长使用的是实际城市经济产出,要以价格指数对名义指标进行修正。 ( ×)9.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城市中有三个生产部门,其中生产服务部门是为地方生活服务进行生产的部门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1213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6.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表示过剩劳动力 A.L-L31 表示剩余劳动力 B.L-L32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OF中D C.曲线用。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点与中曲线 D.OFDF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7.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 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农业劳动力由L减少至L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213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B.L-L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为粮食短缺点。221 C.L-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1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D.L-O之间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迫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所以L为商业化点。118.关于中间区位定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理论是研究拥有多投入品和多市场的厂商区位时最重要的工具。 B.该理论表明厂商区位选择与每个消费者区位之间距离具有直接联系。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目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状况(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 1、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 2、《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3、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 3、特点:“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 三、城、市合一阶段 1、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2、《周礼·地官》:“大市,日昃而市。” 《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 4、特点: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 c.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d.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傅筑夫 2.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 4.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2)美国城市发展特点 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型性和典型性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很少受外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在国家的每一个经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美国城市发展史说明:新的资源、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物:新的技术、资源、商业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边疆城市化时期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印第安人聚落。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点而建立的。西班牙

城市经济学试题1

第1 套课程名称:Urban economics (双语A)命题者:共1 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第1 页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 3、urban economics 4、urban area 5、住宅存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 2、住宅具有、的属性。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和聚集经济三个经济原因。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租包括:、和。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税费有哪些? 3 四、计算与论述(30分)Q 1、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啤酒厂通常位于市场附近(距离投入品原产地较 远),而葡萄酒厂通常位于其投入品原产地(距离市场很远)。(10分) 2、下表总结了再同一地区从事小麦和布料生产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output per labor hour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tion east west east west wheat 1 6 cloth 1 2 a、完成表格内容。填写在东部和西部生产小麦和布料的机会成本。(5分) b、假设运输的费用为0,交换的比率为2kg小麦换1m布。如果一个西部家庭将一小 时生产布料的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并将其交换为布料,这样做是否更合算。(5分) c、假设进行(b)中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4小时,那么这个交易是否仍有利?当交易 成本(每次交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时,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零?(5分) 3、Write an essay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 on your opinion.(5分)

“城市经济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B”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融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城市经济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运行规律的学科。本课程是城市规划、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城市发展建设及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外在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熟悉中国城市主要经济活动内容的运行现状及规律,学会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管理等领域所遇到的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内容 城市问题的经济学解释、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失业与贫困问题、城市土地经济,城市住宅经济。 2.难点内容 城市产生的经济学分析,地租理论与土地区位选择、住宅供求与流通、城市交通拥挤的经济分析。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

六、实验、上机与实训教学条件及内容(无) 七、作业要求 针对重点内容至少布置4个作业题,形式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题或小型调研报告。八、考核方式与要求 1.知识考核 占总成绩的70%,采用期末开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评定。 2.能力考核 占总成绩的30%,根据听课、作业、质疑、课堂讨论等表现出的能力、素质评定。 九、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推荐教材: [1]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主要参考书: [1] 阿瑟·奥沙利文. 城市经济学(第四版)[M].中信出版社,2003 [2] 保罗·诺克斯, 琳达·迈克卡西. 城市化[M].科学出版社,2009 [3] 谭善勇,王德起. 城市经济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菲利普·麦卡恩.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M].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 丹尼斯·迪帕斯奎尔, 威廉·C·惠顿. 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

2010年城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说明:问答题请一定展开,否则要扣分。 1.什么是城市经济?它有哪些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 城市经济的特征 1.以工商业为主体 2.以地域空间为组织形式 3.聚集性和高效性 4.开放性和网络性 5.综合性的经济。城市的经济门类多、行业全、设施齐。 城市经济地位和作用:其一,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 其二,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核心支柱 其三,加深了社会分工,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其四,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另外,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从今科技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哪些? 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 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法 3.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城市化有哪些特征? 一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特征) ①时间上:阶段性——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②空间上:地域推进——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③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④量态上:数量和规模变化——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即,初级阶段: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较多; 中级阶段:大城市数量增多,中小城市较多; 高级阶段:大城市数量稳定,中小城市较多。 二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地方化经济: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或者当经济对企业和行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两者之间的关系: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两种类型。其中,地方化经济是一种行业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是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1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形态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供给模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会改变城市地区的可达性,从而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中的土地开发会使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量增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反馈。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布局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集约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布。 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条件的改善会极大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狭义上的基础设施常常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适当放宽则可以经常地包括水利、交通、环保、防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特性: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效益的外部性与间接性;自然垄断性与使用的低边际成本;建设的超前性与使用的耐久性;供给的门槛性与连续性;运行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及场站设施,城市环境系统中的环境保护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设施。 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一般由企业提供,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邮电及通信设施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收费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体制市场化、投入资本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政策:政企分离、领域开放、允许竞争、消费有偿、合理定价、财政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提供基础、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容

城市经济学

院(系 ): 专业: 年级: 学生姓 名: 学号: 课堂号 :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密 ---------------------------------- 封 ----------------------------- 线 ---------------------------------------------------------

第 2 页(共 4 页 )

------------------------------------------------- 密 ---------------------------------- 封 ----------------------------- 线 ---------------------------------------------------------

城市经济学考题复习.docx

城市经济复习 填空 12345 工业化进程经济组织规模同心圆模式城市发展的 规律 微观经济学 选择 12345678910 C C B D B C A D C D 填空题 12345用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结构 选择题 12345678910 C C A D B1)D I) 简答题 1.经济区 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口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5分)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5分) 2.房价收入比 某个住宅市场上某个指定时期内销售的住宅的自由市场价格中位数(或平均数)(5分)和该市场上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或平均数)的比值。(5分)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某一生产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上升,(5分)生产成木逐渐下降 或效率得以提高的经济现象。(5分) 4.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2 分)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2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2分)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2分) 5.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吗?说出理由。 是(3分)。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屮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二-|?个百分点。(1分)H前在此间举行的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城市化滞后己成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抓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力争每年把城市化的水平一个百分点以上。(2分)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浦善新指出,中国城市化在国际上还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据统计,截止到一九九八年,按菲农业人口计算,屮国城市化水平约百分Z三V,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也仅百分Z三丁五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平均水平。(2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都达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速度,而在中国,建国五十年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为百分Z三, 仅比总人口增长率高一点二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屮国工业年均百分之八的增长率。(2分) 简答 1.超前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3分)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 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3分)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4分)

(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

(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的全部内容。

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1.比较优势:是个人、企业或国家以低于其他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2.绝对优势:生产同样商品,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导致生产优势不同,即使用相同数量的资源 生产出比竞争者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3.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4.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①专业化分工;②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5.规模经济的作用:①规模经济激励企业扩大规模;②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人口和产业的 聚集,为城市形成提供基础。 6.地方化经济:是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 7.地方化经济形成的原因:①中间投入品;②劳动力市场的共享; ③知识的溢出。 8.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上升而下降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 济。 9。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 ①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规模; ②城市经济为整个企业带来利益,而并非只针对某一个企业. 10.互补品: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裤子和鞋 带.一起购买降低购物成本。 11。互替品:指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使用价 值。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替代品如果价格上升,则会因为替代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 求量的上升,反之亦然。 第四章城市经济增长 1.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动态演化的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规模、数量的扩张与质量的提高。 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创造价值的不断增长;②城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 2.城市经济增长理论:①增长极理论;②需求指向理论;③供给指向理论;④内生增长理论; 3.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①增长极构建的基础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地理空间 ②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子在所有地方,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 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4.城市增长极理论: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1 (一)城市化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二)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 1、城市化的三阶段论---城市发展的s型曲线 2、城市化的五阶段论 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 = 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的增长规模 1、K<0.5,前城市化社会。 2、0.5≤K<1,城市化初期阶段。 3、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4、城市化水平高于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 5、城市化水平高于60%,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 K=0.5、K=1和城市化水平超过50%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三大重要转折点。 (三)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 ·表现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先增长规律表现得最为明显。 2、中国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1)1978年以前中国城市化的缓慢增长与停滞阶段 (2)1979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化初期阶段。 (3)世纪末中国农村人口开始绝对下降,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200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城镇人口达到45844万人,比前一年增长6952万人,而同年全国人口仅增长674万人,农村人口比前一年绝对减少6278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99年的30.9%迅速增加到36.2%。 城市化历程 ?1949—1957: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阶段 ?1958—1960:城市化“大跃进”阶段 ?1961—1976:反城市化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人口流动控制松动阶段 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在中国能体现吗? 总结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轨迹.认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中国不能体现,原因在于中国不具备公民迁徙自由选择和完全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前提条件;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的反常现象,可解释为中国50多年来实行的工业化赶超战略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根据世界城市化的规律判断,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期.但是,未来几十年城市化水平能否顺利加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4、城市化是越快越彻底越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城市化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越彻底越好,因为城市化的结果,对于各方面来说,都不只是得到,还会有失去。 城市化每向前推进一步,会带来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如果条件不成熟,也可能产生一些人们不愿看到的结果,损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能给政府带来收入,也会使支出增加,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支出会多于收入。“城市化政策”需要衡量这些因素,逐步推进,使城市化进程中的“得到”大于“失去”。 有一种观点比较盛行,一些人认为,如果“城市化”早进行几年,珠三角很多地区目前城不城、

城市经济学试题1

城市经济学 课程号:6150405 课序号:0 开课系: 一、选择题(根据每小题提干和所给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城市的本质是:()A.人类的一种居住空间 B. 政府等国家机构所在地 C. 社会生产力的一种形式 D. 非农产业的生产集聚地 2.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是()A.社会分工 B. 城乡的分离与对立 C. 城市第三产业 D. 城市基础产业 3.引起城市规模经济特性的城市特点是:: A.人口密集性 B. 城市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 C. 集聚经济性 D. 三者都不对 4.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问题是:() A.城市交通模式 B.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C. 城市基础设施模式 D.城市住宅模式 5.如果地租为10,利息率为5%,土地上的资本价格为88,那么土地价格为:()A.90 B.138 C. 288 D.108 6.西方房租政策的基本内涵是:()A.最低房租限制 B.最高房租限制 C.房租浮动限制 D.三者都不对 7.反映城市规模与城市密度之间关系的规律称为:()A.位序-规模分布理论 B.集聚-扩散效应理论 C. 中心-外围分布理论 D.共享-外部效应理论 8.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其实质是对()提出的某种要求。 A.城市性质 B.城市功能 C.城市规模 D.城市环境 9.反映外部效果的城市污染费用指:()A.治理费用 B. 防护费用 C. 设备费用 D. 损害费用 10.反映城市特点的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是:()A.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B. 投入产出模型 C. 城市基础部门模型 D. 哈罗德·多马模型

二、案例与观点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当主要走小城镇的道路,因为建设大城市要花很多投资,你认为如何,谈谈你对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2. 有人说城市住宅既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请根据我国当前城市房地产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为什么? 3.有人说GDP指标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产出潜力的核心指标,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完整版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B.居住C.制造业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6.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 明、清晰地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L 3 表示过剩劳动力 -L 3 表示剩余劳动力 C.曲线OF中D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 用。 D.曲线OF中D点与F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 7.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 1,农业劳动力由L 3 减少至 L 2 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L 1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 2 为粮食短缺 点。 -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而是取决于制度工 资。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2. 城市 城市的定义——城市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形式和条件城市的本质——聚集经济及其社会承担者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的特点——生产和消费的分离城市的特征——各部门的相对独立 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使商人和手工业摆脱了对土地依赖)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奴隶主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构筑城池) 3. 城市化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它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表现: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逐渐演化成城市地区; 城镇数量不断增加、人口不断膨胀、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普及完善;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水平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提高; 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 4. 集聚经济效益 集聚经济效益亦称聚合经济效益,是指由于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所产生的高效益。两种表现形态: 同类企业的集聚:便于开展专业化协作,彼此分享外部经济,促进良性竞争和新技术应用,提高管理水平;节省顾客选购成本 异类企业的集聚: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节省运输、仓储费用;克服由于单一产品下的市场不稳定所造成的经济波动 5. 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适度的生产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微观经济学:在某个临界点之前,伴随生产规模的扩大会有平均总成本逐渐降低的趋势;该临界点便是企业的最佳规模点。 6. 优位经济效益 优位经济效益是指由优越的地理区位等因素所带来的“额外”经济效益。包括:地理优位、交通优位、资源优位 7. 外部经济效益 外部经济效益是指企业从外部的经济行为中获益而无需为其支付代价。它是城市经济中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导致要素集聚的根本动因之一。 8. 逆城市化 又称反城市化。指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蔓延和周边小城镇迅速发展,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表现 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郊区蔓延十分严重,形成广大的城市连绵区; 城市中心区吸引力下降并日益“空心化”;郊区成为人们(尤其是中产阶级和高收入阶层)主要的聚居区; 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