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国总统、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兴登堡对德国法西斯政权全面确立的影响_马廷中

德国总统、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兴登堡对德国法西斯政权全面确立的影响_马廷中

德国总统、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兴登堡对德国法西斯政权全面确立的影响_马廷中
德国总统、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表兴登堡对德国法西斯政权全面确立的影响_马廷中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Hin -denburg )任命纳粹党领袖希特勒(Hitler )为总理,法西

斯政权开始在德国建立。然而自希特勒上台,仅一年半之久,德国法西斯政权就得以全面确立。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因为这是由多方共同促成的结果,如金融垄断资本阶层大地主、容克贵族的支持;军队的默许和袒护;民众受到欺骗和恐怖后的归顺;资产阶级传统政党的动摇和软弱;工人政党的分裂和失策等。但笔者认为身为总统的兴登堡在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全面确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深层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从希特勒上台到法西斯政权全面确立的一年半时间是兴登堡总统生命的最后时光。正是这短暂的一年半,兴登堡的言行举止对希特勒和纳粹党集权独裁统治的确立乃至德国以后的道路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这是由兴登堡当时的处境和复杂而近乎矛盾的心理所决定的。依笔者浅见,兴登堡对法西斯政权全面确立的影响是双重的,而且可以以《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的颁布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授权法》颁布前兴登堡态度的逐渐转变

《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又称为《授权法》。在《授权法》颁布实施前,即希特勒上台前后到1933年3月

24日,兴登堡对希特勒由不完全信任到逐步信任,对希

特勒政府破坏议会民主制的政策由谨慎地限制到逐渐放松限制。虽然兴登堡和希特勒在政治上都倾向于民族主义,仇视“布尔什维克”式的革命①,对共和政体心存不满,但兴登堡对纳粹党同样没有好感,是“最不愿意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的人”[1]98。例如,在1932年7月31日大选、纳粹党(即民社党)已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后,希特勒向兴登堡提出出任总理的要求,却遭到兴登堡的断然拒绝,这一事件足以看出握有实权的兴登堡对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的态度。由此也可以看出兴登堡对希特勒要求获得政权的独裁倾向的谨慎和警觉:“如果把全部政权交给一个政党,而且是一个片面对待不同思想者的政党,他不能向上帝、自己的良知以及祖国负责”。

[1]98

11月16日国会大选后,德国垄断资本家、大容克

地主代表联合致信兴登堡,请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兴登堡虽然表示不反对希特勒争取到议会多数后组阁,但拒绝任命他为总统内阁的总理,实质上仍然是拒绝,因为当时兴登堡认为“民社党一再强调其‘独一性’,一个由希特勒领导的总统内阁‘必然会导致一个政党独裁’,这就会大大增加德意志民族内部的对立,因此他必须拒绝,否则他不能为其就职誓言及良心负责。”[1]

98

1933年1月初,组阁仅月余的施莱歇尔(Schleicher,

Kurt von )因得不到国会多数的信任而使政府陷入困

【收稿日期】2010-06-26

【作者简介】马廷中(1964—),男,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王秀伟,男,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兴登堡对德国法西斯政权

全面确立的影响

马廷中,王秀伟

(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

要】作为魏玛共和国的总统,兴登堡在希特勒上台和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完全确立方面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经历了由一定程度

的限制到逐渐放松限制再到支持和鼓励的变化。兴登堡态度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兴登堡的阶级立场是根本原因,起着决定性作用;他的处境、个人矛盾的心理、自身的利益和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则是具体的因素。

【关键词】兴登堡;德国法西斯;希特勒;纳粹党;影响【中图分类号】K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42(2010)03-0064-05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 RNAL OF ABA TEACHE RS COLLEGE

2010年9月Sep.2010

第27卷第3期Vo1.27No.3

第3期

境,身处进退两难境地的兴登堡便默许前总理巴本(Papen,Franz Von)与希特勒秘密谈判,以此作为权宜之计。事实上,谈判在22日晚也取得了突破,但是直到26日兴登堡还在考虑不任命希特勒,而是考虑解散国会与推迟大选的可行性。当天,兴登堡在同陆军总司令冯·哈麦斯坦因(Hammerstein-Equord,Kurt Von)谈话时向后者保证,他无意任用“那个波西米亚下士(为总理)”[2]219。由此可以看出兴登堡对希特勒及纳粹党上台前夕的冷淡态度,这也决定了兴登堡在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后势必对其进行限制。

自1931年开始,希特勒坚持组阁的要求几次被兴登堡总统断然拒绝,这就在客观上直接延缓了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同时也给上台后的希特勒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刚建立的法西斯政权设置了一些障碍。

兴登堡对刚上台的希特勒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内阁中多数人选是由兴登堡总统所决定的,特别是最大邦普鲁士邦总理由自己的亲信副总理巴本兼任;新的国防部长人选也由他决定;此外“国防军属于兴登堡的势力范围,为防止希特勒插手,他单独确定了陆军和海军中最主要的司令官人选,以致于希特勒几乎不认识国防军任何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3]232。为限制希特勒的权力,兴登堡在他组阁前还专门立下约定,即总统不单独接见希特勒,只有在巴本副总理陪同下,才能听取希特勒的汇报和请示。虽然这些限制发挥的作用很有限,也很快被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突破,但对上台伊始的希特勒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嵌制和威慑作用。在最初的内阁会议上,“希特勒几乎无法迫使内阁接受他的意见,他只能在与巴本和胡根贝格(Hugenberg,Alfred)组成联盟时所约定的范围内行事,而这个范围是很狭小的”

[3]235。对兴登堡,上台之初的希特勒也表现出极其讨好奉承之态,“他出现时,总表现得像是兴登堡的小儿子;他想靠兴登堡神话这棵大树乘凉,他不断引用陆军元帅的某些‘命令’,在公开场合恭敬地、甚至带着奴态地讨好那位年迈的总统”[3]234。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希特勒意识到兴登堡握有军权和随时可解散政府的权力才如此谨慎从事,没有一开始就在确立法西斯的道路上“急行军”。

尽管如此,在《授权法》颁布前的二十多天里,由于希特勒及纳粹党的伪装和蛊惑,兴登堡逐渐放松了对前者的限制,对希特勒政府的所作所为由监督和限制转为默许和纵容。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兴登堡在希特勒挟持内阁的要求下接连颁布或签署一系列法令,这无疑助长了希特勒和纳粹党破坏议会民主制的嚣张气焰。

希特勒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散国会,重新选举,进而获得国会多数的支持,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因为希特勒很清楚“这一点正是兴登堡要求将来在德国执政必需具备的前提”[3]240。否则就可能像前几届内阁一样被总统颁布的紧急法令而解散。通过此举,希特勒还想壮大纳粹党在国会的势力,为以后废除民主制铺平道路。由于解散国会的意见符合了兴登堡的要求,希特勒在连续两次的内阁会议上冲破政治对手(主要指巴本和胡根贝格)的阻挠,迫使他们接受了解散国会的意见。希特勒以内阁的名义向兴登堡提出请求,兴登堡对此欣然同意,于2月1日签署法令,解散了国会。由此可以看出兴登堡对希特勒“主动”行为的肯定。

尝到甜头的希特勒开始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对“总罢工”特别敏感的希特勒一方面担心马克思主义各政党和工会联合起来以总罢工的形式反对新政府②,另一方面为了在选举中获胜,企图排挤国会中的共产党议员而催促内阁讨论粉碎总罢工的法令。起草完法令,2月4日兴登堡就予以签署通过,不仅速度快,而且影响极坏,“这项居于一系列臭名昭著法令之首的并最终破坏德国一切言论自由的法令得以使中央政府清除其任何对手和批评者”[3]240。事实确实如此,法令通过后,希特勒政府先后取缔了共产党的集会,封闭了共产党的报纸,对社会民主党的集会也横加阻挠破坏,同时开始制造一连串的恐怖暴力事件。而这些肆无忌惮的行为正是希特勒和纳粹党利用了兴登堡所签署的《保护德意志人民紧急法令》的庇护,从此开始有恃无恐,向法西斯独裁的顶峰迈进了一大步。

2月27日,纳粹党在戈林(Goring,Hermann)的精心策划下制造了嫁祸于德国共产党的“国会纵火案”事件,并将德共的威胁肆意扩大。在使人确信了这一“事实”后,希特勒于第二天就敦促兴登堡签署了一项《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根据法令,取消了魏玛共和国宪法中关于保障个人和公民自由的条款,对某些罪行,包括“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判处死刑[2]276。这样希特勒及纳粹党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合法地逮捕共产党和他们的反对者,还可以以此为借口制造恐怖,使“千百万德国中产阶级和农民陷于恐惧之中”[2]276,不得不将选票投给纳粹党及其盟友。由此可以看出这项法令的可怕后果。历史学家汉斯·莫姆森(Maumose,Hans)曾指出,这项法令使德国从此“迈出了走向希特勒无限制独裁的决定性一步”。[4]115此时,并非没有人提醒兴登堡这一法令的严重后果,前总理布吕宁(Bruning,Heinrich)就宣称,他的中央党将反对任何推翻宪法的尝试,要求调查可疑的国会纵火案,呼吁兴登堡总统“保护被压迫者抵抗压迫者”。但这一呼吁毫无效果,兴登堡的态度却是保持沉默。[2]278所以,由此足以看出兴登堡对此事的

马廷中,王秀伟:兴登堡对德国法西斯政权全面确立的影响65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

恶性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取悦于兴登堡、民族主义保守派和军队,也为了表示自己的政府是霍亨索伦王朝的继承者,希特勒特意将新国会的开幕选在3月21日的菠茨坦卫戍部队教堂。③这令兴登堡大为感动。他在会上作了简单的演说,“愿这个著名圣地的传统精神贯彻到今天的一辈青年中去,……,在民族自觉中团结起来,建立一个自豪的自由的统一的德国。”[2]281从这几句演说中可看出兴登堡对希特勒政府的支持。在接下来希特勒的讲话中,他以奉承之词赞颂了兴登堡一番并走下讲台向后者深深鞠躬,紧紧握手,以致于感动得兴登堡热泪盈眶。这样,希特勒“出色”的表现成功骗取了兴登堡对他的信任。从当时在场的一位法国大使的日记中也可看出,“这种人,像兴登堡和他的朋友,容克地主和保皇派贵族……怎么还会再有他们当初在看到他的党的违法乱纪行为时所怀有的疑惧呢?他们现在还能够不痛快地给予他完全信任,满足他的一切要求,授予他要求的全部权力吗?”[2]281—282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三天后的3月24日,兴登堡就在希特勒及其控制的内阁的要求下顺利签署了象征埋葬议会民主制的《授权法》。

二、兴登堡在《授权法》颁布后对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影响

《授权法》的颁布意味着魏玛宪法的取消。它成为法西斯独裁政府的全部法律基础,因为它不仅剥夺了议会的立法权,也部分剥夺了兴登堡掌握的签署法律的权力。[3]257希特勒和纳粹党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兴登堡的约束,大大加快了德国法西斯政权确立的步伐。兴登堡这一举动的影响随着希特勒对《授权法》的滥用逐渐显现出来。

《授权法》颁布后,希特勒以此为据颁布各项法令。随着纳粹党影响的大增,兴登堡逐渐改变了对希特勒的看法,自动放弃了对希特勒权力的限制,使其能够在合法的外衣下放手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在短短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使纳粹党以外的其它政党无一例外地“自动”解散。这样就摧毁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支柱——

—多党制,实现了纳粹党的一党专政。在清除其它政党的同时,希特勒利用《授权法》两次颁布《各邦与帝国一体化法令》,逐步剥夺各邦的自主权。1934年1月30日《国家重建法》的颁布最终解散了邦议会,取消了各邦政府的自主权,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一体化。此时的兴登堡非但没有以自己的权力和威望站出来阻止上述两项践踏民主制、走向法西斯独裁专制的行动,反而视之为纳粹党所取得的成就。1933年4月,兴登堡明确表示:“希特勒可以在没有巴本的陪同下单独晋见总统并汇报工作。”[4]116这分明暗示了兴登堡对希特勒独裁行为的妥协和纵容。

兴登堡对希特勒的纵容和“鼓励”在接下来的关于德国退出日内瓦会议的公民投票中得到了充分而鲜明的体现。希特勒将德国是否退出日内瓦会议的公民投票与清一色的纳粹党国会的选举定在同一天,即1933年的11月12日,其用意昭然若揭。④从11月4日希特勒在布累斯劳的一次竞选会上的讲话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其中声称“我们一定要使这一天在我国人民的历史上成为得救的一天——

—历史将这么记载,在11月11日,德国人民正式丧失了它的荣誉,而在15年后的11月12日,德国人民又恢复了他的荣誉。”[2]300很明显,希特勒在充分利用民族感情,煽动民族主义复仇情绪。这最能为积压了15年不满情绪的大部分德国人所接受,也最能引起集“一战”前战争所带来的荣誉和“一战”战败后的痛苦于一身的老总统兴登堡的共鸣。以致在投票前的11月11日,兴登堡向全国作广播演说,呼吁德国民众“明天你们都要表示坚决的民族团结和对政府的支持。同我和国家总理一起拥护权利平等和光荣和平的原则,向全世界表明,我们已恢复了而且在上帝的帮助下将能够维持德国的统一。”[2]301从兴登堡“振奋人心”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兴登堡不仅对前一阶段希特勒破坏议会民主制的法西斯独裁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而且对以后的希特勒政府予以极大的支持,寄以莫大的希冀。兴登堡的言行和态度进一步“刺激”了希特勒的欲望,使其得以在确立法西斯的道路上放开手脚地走下去。

这一阶段,希特勒看起来俨然已成为德国的最高独裁者,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虽然通过了《授权法》,希特勒可以依此为所欲为地颁布法令,兴登堡的地位大大削弱,但是我们还需看到兴登堡仍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始终握有指挥国防军的最高权力和解除总理职务的权力。希特勒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国防军与冲锋队的矛盾愈演愈烈时,为了得到兴登堡总统和国防军的信任与支持,他断然血腥清洗了曾经为自己上台立下“赫赫战功”的冲锋队。在这一事件的前后过程中,兴登堡的态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以冲锋队参谋长罗姆(Rohm,Ernst)为首的一部分冲锋队长们自1933年春天以来就提出“第二次革命”⑤的口号,到1934年这种叫喊声已越来越响亮。包括兴登堡在内的保守的右派和军队坚决反对“第二次革命”,并要求希特勒制止并限制冲锋队的行为。1934年6月份仍在举棋不定的希特勒在得到了“总统对目前局势感到很不高兴,正在考虑宣布戒严令而把权力移交给陆军”[2]311的消息。考虑到这个“灾难性”的后果,他立即于6月30日毫不留情地对以罗姆为首的冲锋队进

66

第3期

行了清洗。由此,足以看出行将就木的兴登堡仍然对希特勒的决策有较大的影响。

1934年7月2日,在希特勒对冲锋队大屠杀进行了两天后,兴登堡就迫不急待地对希特勒“及时扑灭叛国案和拯救德国人民免于大危险的坚决行动和个人的豪侠表现”表示感谢;他并且对戈林在镇压“叛国案”中的“有力的和成功的行动”表示祝贺;陆军在内阁中的代表国防部长冯·勃洛姆堡(Walter Blomberg,Von)代表内阁向总理祝贺,并表示“陆军总司令部对于时局趋向感到满意”[2]319—320。兴登堡对希特勒一举清洗掉冲锋队的“果断”行为的褒奖和勉励使希特勒继续赢得了兴登堡的信任,这种信任体现在兴登堡没有把其临终遗嘱中关于王室复辟的建议公开表示,而是作为私人信件交给希特勒,为希特勒继任总统创造了条件。另外,此举还博得了国防军的欢心和有力支持,消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为国防军在兴登堡死后旋即表示效忠希特勒奠定了基础。所以,兴登堡在这一事件中的态度和影响不仅成为希特勒扫平内部忧患的动力,而且直接促成了希特勒登上德国的最高统治地位,为德国法西斯政权的最终确立铺平了道路。

德国法西斯政权确立的最后一步是希特勒在兴登堡逝世后接替总统职务,独揽一切大权。气数已尽的兴登堡最后所能做的只有在其遗嘱中对希特勒提出建议,希望他死后由王室复辟。但这毫无分量的遗嘱对于希特勒来说已如一纸空文,因为就在兴登堡逝世的前一天,希特勒就依据《授权法》拟定了一项《国家元首法》,为接替总统职位制造了法律依据。此外,遗嘱中关于兴登堡对希特勒的个人建议,希特勒也秘而不宣,拒绝公布。所以兴登堡遗嘱实际上没有起到丝毫的约束效果,反而另一份遗嘱中嘉许希特勒的内容被公之于众后增加了希特勒在德国民众中的人气。在8月19日对希特勒接替兴登堡职位的公民投票中,“合格选民中约有95%去投了票,其中有90%——

—3800多万人——

—投票赞成希特勒篡夺大权。”[2]325由此,希特勒成为德国名副其实的独裁者,当国防军和内阁部长向他宣誓效忠后,法西斯独裁政权得以在德国完全确立。

综上,我们可以得知从希特勒上台前后到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完全确立,兴登堡对希特勒及法西斯政权的影响经历了由一定程度的限制到逐渐放松限制再到支持和鼓励的变化。这种影响在按《授权法》颁布前后分为两个阶段的同时也存在着交互式的双重性,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影响下,法西斯政权得以迅速确立。

三.对兴登堡双重影响的认识

那么在德国法西斯政权完全确立的过程中,兴登堡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兴登堡对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双重影响?笔者认为归根到底应该是由兴登堡的阶级立场所决定的。兴登堡出生于军人家庭,自小就受到普鲁士黩武精神的熏陶。少年时期的军校生活使他树立了忠君报国的思想,特别是对普鲁士王室的感情在这一时期逐渐培养起来。从1866年到1918年近50年⑥的军事生涯中,兴登堡从一个中尉军官到德军的最高统帅,见证了德国的统一和强大,军人的荣誉感和民族的优越感始终支配着他为国家效力,为德皇效劳。一战后,战败的德国外有协约国苛刻的压榨,内有各种政治势力波云诡谲地运动。此时,带有民族羞辱感的兴登堡投身政治,作为右派民族主义者,他坚定站在了垄断资本家、容克地主和军方一边。1925年,兴登堡当选第二任魏玛共和国总统后,德国国内形势急剧右转,各种准军事组织如“冲锋队”、“钢盔团”等得到迅速发展。1926年,在兴登堡的强烈要求下,德国政府将威廉二世和被废的诸侯们的财产全部归还他们,并赔偿因革命而遭到的损失。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兴登堡本人是典型的保皇派,是德国右派势力的代表,“虽身为共和国的总统,实际上却是反共和国势力的总代表”[5]42。

正是由于这种立场,兴登堡才在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这一问题上不断妥协退让;在不触犯其底线的情况下,对希特勒破坏议会民主制的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加以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当罗姆的冲锋队与国防军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并危及到兴登堡和他所代表的右派的利益时,兴登堡“挺身而出”,要求希特勒及时限制冲锋队的专横行为。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兴登堡的阶级立场决定着他对待希特勒的态度。

此外,兴登堡对希特勒在确立法西斯独裁统治过程中的双重影响还与兴登堡的处境和其复杂而近乎矛盾的心理有关。在希特勒上台前,兴登堡并不看好希特勒和纳粹党,只是为稳定局势,“考虑流亡在荷兰的威廉二世的复位问题而希望纳粹党参加政府”[5]41,并非想让希特勒组阁。1930年德国总统制内阁刚开始实行,在任命总理的时候兴登堡肯定会先考虑自己的右派亲信和较有威望的人,如布吕宁、巴本、施莱歇尔,而不会考虑“过于夸夸其谈”的希特勒,所以一直到1932年底兴登堡都一再拒绝希特勒组阁的请求。

20世纪30年代初,羽翼日益丰满的希特勒及民社党在“纳粹运动”中已逐渐成为反对共和体制的急先锋,博得了大企业主和容克地主的信任。他们联名向兴登堡致信,请求授权希特勒组阁,实际上是在向兴登堡施压。此外,1932年底德国的政治和社会情况是:所有政党都毫无例外地令人失望,经济似乎不再会繁荣,年迈的总统束手无策地不断更换总理。六百万失业者,工

马廷中,王秀伟:兴登堡对德国法西斯政权全面确立的影响67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上接第28页)

[8]李先登.试论中国文字的起源[J].天津师大学报,1985,(4).

[9]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

—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7,8,12.

[10]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J].考古,1972,(3).

[11]吴国桢著陈博译.中国的传统[M].台湾:东方出版社,

2000:42,94.

[12]左传·昭公七年[M].

[13]翦伯赞著.先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9,

199,198.

[14]Xiaoneng Yang:Reflections of Early China[M].Missouri Saint

Loui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0:89.

[15]中国青铜器全集·夏商1.[M].文物出版社,1996.

[16]彭邦炯.书契缺刻笔画再探索[J].选自甲骨文发现一百周

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191-201.

[17]张晋藩总主编蒲坚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一卷)[M].北

京:法律出版社:1999:191.

[18]Brief an Bloch[M].Vom21/22.9.1890MEW Bd.37:463-

465.

业中在职工人只占全部工人总数的42.1%,在职职员只占全部职员总数的58.9%。[3]246这些现实使兴登堡不得不考虑任命希特勒的可能性,于是在1933年1月初默许巴本与希特勒谈判,最终使后者得以组阁。

一方面,兴登堡对共和体制心存不满,但他身为共和国的总统,又不得不受到议会和宪法的约束;另一方面兴登堡有着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对希特勒极端的民族主义行为不时地表示出赞赏的态度和近乎侥幸的心态,但又惟恐纳粹党实行独裁会加大德意志民族内部的反抗。正是在这种相对矛盾的心理下,兴登堡起初对希特勒组阁加以谨慎的限制;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主义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进而逐渐放松乃至取消了对希特勒确立法西斯政权的行动的限制,转而予以支持。

我们在认识兴登堡对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影响时还必须正视兴登堡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的身体状况。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半已是垂暮之年的兴登堡对希特勒确立法西斯政权的约束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国家事务的处理也已力不从心。希特勒也正是抓住这一点,得以蛊惑人心,骗取兴登堡的信任和支持。

至此,我们可以得知兴登堡对希特勒在确立法西斯独裁统治中的影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兴登堡的阶级立场是根本原因,起着决定性作用;他的处境、个人矛盾的心理、自身的利益和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则是具体的因素,对兴登堡所持的态度和所施加的影响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1919年后,兴登堡一直不承认德国在军事上被击败,而声

称陆军是在停火后被德国革命“从背后暗算”的。1918年,

参加过一战的希特勒也对战争结果不能忍受,认为德军并

没有在战场上战败,它是背后中了国内卖国贼的暗箭,所以两人都对当时被称为“十一月罪人”的革命派很仇视。

②这种情况在德国历史上出现过,即1920年3月,自由团中

一个名为埃尔哈特的上尉占领柏林,由极右派的沃尔夫冈·卡普担任总理,总统和政府仓皇逃跑,靠各工会举行了一次总罢工后,才恢复了共和政体。

③这一天是俾斯麦1871年主持第二帝国第一届国会开幕的

日子;菠茨坦卫戍部队教堂是普鲁士军国主义精神的圣地,腓特烈的遗体埋葬在这里,霍亨佐伦王朝的历代先王都在此做过礼拜,兴登堡1866年第一次作为禁卫军官来这里朝圣。

④1933年10月,希特勒解散了3月5日选举产生的国会,由

于在以后的几个月内民社党以外的其它政党均遭解散,所以11月选举的国会是清一色的民社党国会;在1918年的11月11日,德国签定《停战协定》,所以一战后德国人多将此视为国耻日。

⑤“第二次革命”指以罗姆为代表的纳粹运动的激进分子在

纳粹党摧毁了德国的左派后,要求将以大企业界、金融界、贵族、容克地主和控制着陆军的普鲁士将军为代表的右派通过继续的“运动”清算掉。

⑥兴登堡于1911年退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

重新入役直到1918年一战结束,前后共49年。

【参考文献】

[1]景德祥.魏玛宪法二元制与希特勒的上台[J].史学理论研

究,2006,(4).

[2](美)威廉·夏伊勒著,董天爵等译.第三帝国的兴亡(上卷)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3](德)海因茨·赫内著,张翼翼,任军译.德国走向希特勒独

裁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吴友法.论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确立[J].武汉大学学报,

1994,(6).

[5]林和坤.略论希特勒攫取政权同德国封建专制势力之间的

关系[J].南开学报1998,(4).

68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过程和反犹暴行 教学难点:德、意、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原本只是波兰的一个安静的小镇,但它却在二战中成为比正面战场还要残忍和惨烈的“杀人工厂”。1940年4月27日,纳粹德国开始在这个作为铁路交通枢纽的小镇上建造最大的集中营。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关押波兰政治犯和消灭苏联战俘,但1942年1月20日纳粹在万湖会议上通过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则使这里成为犹太人的“屠宰场”。据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其中超过九成都是犹太人。从此,奥斯维辛成为大屠杀的代名词,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悲恸之地。 什么是法西斯?为什么德国法西斯要疯狂屠杀犹太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内外政策。 图一 图二 设问:图一反映了什么信息?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 提示:意大利法西斯党徽。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它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教师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归纳总结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概况。 归纳总结:(1)背景;(2)时间;(3)建立过程和标志;(4)内外政策: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知识拓展】进军罗马是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因为不满法西斯党在1921年的意大利国会选举中的535席只取得105个议席而号召3万名支持者进入罗马的事件。该事件成功令当时的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它标志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使意大利成为第一个由法西斯掌权的国家。 目标导学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阅读教材和下列图片,说说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日本军部法西斯上台的基本史实;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知道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新的世界大战已经不可避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和经过的思考,培养学生客观具体地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德、日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史实,使学生认识:严重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政治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疯狂扩军备战,给世界的和平 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过程和反犹暴行。 教学难点:德、意、日法西斯上台的原因与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原本只是波兰的一个安静的小镇,但它却在二战中成为比正面战场还要残忍和惨烈的“杀人工厂”。1940年4月27日,纳粹德国开始在这个作为铁路交通枢纽的小镇上建造最大的集中营。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关押波兰政治犯和消灭苏联战俘,但1942年1月20日纳粹在万湖会议上通过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则使这里成为犹太人的“屠宰场”。据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其中超过九成都是犹太人。从此,奥斯维辛成为大屠杀的代名词,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悲恸之地。 什么是法西斯?为什么德国法西斯要疯狂屠杀犹太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内外政策。

设问:图一反映了什么信息?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什么影响? 提示:意大利法西斯党徽。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它标志着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2.教师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归纳总结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概况。 归纳总结:(1)背景;(2)时间;(3)建立过程和标志;(4)内外政策: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 【知识拓展】进军罗马是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因为不满法西斯党在1921年的意大利国会选举中的535席只取得105个议席而号召3万名支持者进入罗马的事件。该事件成功令当时的意大利国王伊曼纽三世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它标志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使意大利成为第一个由法西斯掌权的国家。 目标导学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阅读教材和下列图片,说说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的。 (1)材料中图一是哪一党的党徽臂带? 提示:纳粹党。 (2)希特勒是怎样在德国建立起法西斯政权的? 提示:学生自主回答(首先赢得群众支持;其次当选国家总理,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 【图解过程】

德国法西斯的崛起

德国法西斯崛起的原因 姓名:陈飞学号:20100642016 班级:2010级2班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整整66年,德国席卷整个欧洲,这次战争打破了旧的世界格局,摧毁了旧的殖民体系,英、法旧的殖民主义国家失去了昔日的光环,诞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从西欧大规模向北美转移,当我们回过头,再去思考这场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时,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在战争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是什么思想和力量在推动者“二战“的爆发,生活于文明社会中的人类又怎会变得如此嗜血如命?为了揭开谜底,一切答案都在推动战争的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开始说起。 关键词:德国法西斯希特勒民族主义中资产阶级特权阶级 一:德国具有“军国主义”传统,盛行个人专断 德国是一个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1871年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领导德国完成统一的普鲁士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统一后的德国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专制注意盛行,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德国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在“一战”战败后,在《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德国失去了海外殖民地,缩小了德国发展必要有生存的空间。而1929-1933的全球经济危机,各国实行保护政策,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加困难,全国人民都希望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但是的“魏玛共和国”软弱无能,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没有办法实现人民发展的愿望!面对现实的无力,德国人民怀念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领导他们,实现自身发展,这为“纳粹党”上台执政,实行法西斯独裁专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凡尔赛和约》掠夺,激发“民族主义”的复仇心理 在“一战”中德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凡尔赛和约》对战败的德国进行了惩罚:(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4)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凡尔赛和约》使德国损失了1 0 %的领土,1 2 .5 %的人口,以及包括山东在内的所有海外殖民地。使德国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同时失去了欧洲大国的政治地位,

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产生与发展

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产生与发展 摘要: 法西斯主义,一种政治哲学,强调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国家荣誉不可侵犯。是由民族主义、种族歧视、极权主义、国家价值主义的中心意义合体而成。本文将详细解释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希特勒 法西斯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根被多根绑在一起的木棍围绕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它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法西斯主义是上世纪的20-40年代流行起来的,作为一种统治体制,它主要存在于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少数国家,并且随着1945年轴心国战败而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然而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它远不止出现在上述诸国,也远不止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而是在二战之后继续存在,直至今天依然潜滋暗长,时有表现。 一、法西斯主义在德国的产生 (一)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918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一战造成了一个满目疮痍、颓败不堪、精神备受创伤、充满动乱和绝望情绪的悲观德国。取代德意志帝国的魏玛共和国软弱无能,经济崩溃,国家地位一落千丈。这些都深深刺痛了向来自负的德国人的自尊心。在广大群众中,尤其是军人中激发起强烈的复仇心理和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思潮。人们自然又将这种民族屈辱归罪于共和国的无能,转而期盼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或个人来报仇雪耻,复兴民族。而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萧条,又使德国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0.6%,农业生产下降了30%,到了1932年,失业总人数达总人口数的30.8%。这时,希特勒带着法西斯主义那种迥然不同于平时的平庸、刻板和沉闷的横扫一切、建功立业的霸道和浪漫,迅速俘获了德国人民的心。 (二)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具体原因 1. 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 1919年6月23日,著名的《凡尔赛和约》最后签字,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德国被迫接受了无比苛刻的条款。在军事方面:条约只允许德国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军队,不但对人数、武器作了严格限制,还废除了德国的军事传统和参谋机构。地理和物质资源方面: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经济方面:废除了德国几乎所有的海外贸易,煤炭主要产地萨尔州被交给法国开采那里的矿藏,而德国15年内不得染指;此外还有巨额的战争赔款2260

德日法西斯比较

德日法西斯比较 相同点:二者都有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思想;政治经济危机都是德日法西斯专政确立的推动因素;都有垄断资本家和权势集团的支持;都是从封建主义转化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之所以出现了法西斯运动并且走上了执政的道路,是同封建性的遗留分不开的;反对所谓“共产主义思想”的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第一个胜利的无产阶级政权苏俄的出现,在国际资产阶级当中,掀起一片对“共产主义“革命的恐怖浪潮;都对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不满;两国法西斯势力的上台,使二者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疯狂地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两国法西斯上台之时,二者国内的无产阶级力量都较弱小;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反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煽动对外的侵略战争。德日法西斯势力的发展,都经过了“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从法西斯政权开始建立,到法西斯独裁统治全面确立,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日本和德国,法西斯夺取政权过程中都使用暴力恐怖手段,打击排除政治上的异己努力,加紧制订实施独裁统治的政策措施。它们不仅镇压工人阶级政党和一切民主进步力量,还要取谛传统资产阶级政党,迫害所有不甘心驯顺听命于它的政界人物。它们强迫制订一系列立法,从而彻底埋葬民主制,实现全面的法西斯恐怖专政。 不同点:日本方面,日本法西斯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的结合。“军部势力”是指以参谋本部为一首,包括海军军令部、陆军省、海军省、天皇侍从武官、军事参议院等一股军人政怡力量。“民间势力”指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形形色色的民间法西斯政治力量。“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是日本法西斯力量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推动日本法西斯运动的发展。日本法西斯在形成过程中,也表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日本法西斯走的是以“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的发展道路。在日本法西斯形成过程中,“下层”法西斯活动十分猖狂。“下层”法西斯的猖狂活动是与“上层”法西斯的支持分不开的。“上层”法西斯分子利用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庇护、纵容“下层”法西斯分子肆意妄为。法西斯“上层”和“下层”就是这样一唱一和,推动法西斯运动不断发展。 在日本法西斯形成过程中,对外表现为疯狂的侵略战争。它不是先建立法西斯政权,然后发动侵略战争,而是先发动侵略战争,在战争中推进法西斯化。日本法西斯的形成,是在各种政治力量的相互较量中,把法西斯主义注入现存政体之中,通过统治阶级内部的相互斗争,逐渐法西斯化的。特别是军部势力和其他政治力量的对比,军部内各派的斗争成为左右日本法西斯形成的关键。 在思想上,“民间势力”为法西斯运动提供理论依据。日本法西斯思想最早出现于民间,形成许多流派。如“国本主义”、“日本主义”、“农本主义”等等。影响最大的是北一辉的“超国家主义”。他写的《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主张对内动用“天皇大权”,凭借军事力量,实现“国家改造”,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对外以武力扩张,争得亚洲和世界的霸权地位。被称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圣经”。 在组织上,最早的法西斯主义者北一辉、大川周明等人,对战争推动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军部势力在近代天皇制中的特殊地位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法西斯分子一开始就注意在军部中发展势力,企图首先实现军部法西斯化,然后完成全面法西斯化。 在行动上,“军部势力”和“民间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联合行动。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与对外侵略扩张紧密联系的。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日本军国主义得到长足发展,军部势力表现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军国主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展就是法西斯主义。对外侵略正是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共性所在。当日本法西斯出现后,便迫不急待地进行侵略,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

法西斯德国的新闻政策

法西斯德国的新闻政策 (一)纳粹德国政府针对报业政策概况 纳粹政府针对报业所进行的管制,是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合法化的面目出现的。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德国人民,也使得纳粹的报业政策得以顺利实施。从纳粹对德国报业的管制上看,他们并不一定拙劣而露骨地直接控制,而在某些时候通过法律和代理机构来实施。 1、行政管理 纳粹控制报业主要通过宣传部来实现。在这个层面上,戈培尔是作为整个新闻界的“沙皇”出现的。一到合适的时候,戈培尔就要对新闻界发表一通讲话,新闻界,包括报业都必须遵循戈培尔讲话所体现出来的政策方针。 戈培尔就任宣传部长之前,曾经对报业代表发表演说:“政府认为报纸必须协助政府;为达到此目的,报纸批评有时当属必要,但这种批评,绝不许可使其他国家用来不信任德国政府。因此,政府期望报业在国家宣传部的领导下发挥其职能。”戈培尔刚上任宣传部长,就对新闻界说:“正如我早已强调指出的那样,新闻界不仅要发布消息,而且还必须发布指示。在这里,我首先要奉劝已公开声称为国家的报刊。你们将会看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况:新闻界被组织得那么好,以至于它在政府的手里可以说是可随意演奏的一架钢琴,是能够为政府效劳的影响群众的极为重要、极有意义的工具。”不久,他又得意地宣称:“现在斗争容易了,因为我们能够利用国家的一切手段。电台

和报纸都可供我们使用。我们要完成一个宣传杰作。”[5]戈培尔还警告过德国新闻界,他们不能放纵破坏性的批评而必须在重建革命中积极配合,“批评的自由以及类似抨击政府政策的东西在新政权下都是不允许的” 纳粹对报业行政管理最普遍的手法就是直接控制。比如对敌对报纸的没收、关闭,强迫纳粹党员订阅纳粹报纸等。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报纸就是通过直接控制的方式被纳粹党消灭的。纳粹政府对待违反政策的报纸,制裁非常严厉,有时是直接没收报纸财产,或者将负责人送进监狱或集中营。戈培尔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就威胁说要把任何胆敢“亵渎国家重要新闻程序”的人投进监狱 1934年《格吕恩邮报》编辑厄姆?维尔克由于抱怨宣传部的官僚主义和高压手段使得报纸变得干巴巴的,立即被戈培尔撤职,送往集中营,报纸也被停刊三个月。 宣传部经常通过新闻发布会发布一些指令。这些指令详尽地向记者们讲解如何从事他们的工作,多达数10页,它要求记者们依照政府想要他们了解的事件进行报道。这些指示涵盖了纳粹党基本路线的每一个方面。如1935年4月的一份指示禁止刊登政府领导人在宴会上喝酒的照片。它的解释是:“公众已形成这样一个极端荒谬的印象,认为政府官员过的是花天酒地的生活。”[8]1938年5月征服捷克斯洛伐克之前,一份指示要求新闻界把捷克人在边境挑起的任何事端“以小化大”。 对于大众报纸,纳粹党要求他们要影响大多数民众。魏玛时期以及纳

纳粹德国十大风云人物

纳粹德国十大风云人物 德国方面上镜率最高的当然非“元首”莫属,竟然上了5次封面,包括1938年被评为《时代》风云人物,比盟军方面最多的麦克阿瑟还多一次。当然包括一次宣布他死讯的封面。元首大家都太熟悉不过了,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一个问题本人一直很感兴趣:如果当初维也纳美术学院录取了那个年轻的一心想投身美术的奥地利青年,日后的人类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呐?

仅次于元首的是他的左帮右臂海因里希·希姆莱。这位养鸡场场主出身的NZ党徒一生追随希特勒,很得希特勒的信任。29岁时,参与建立党卫队并充任党卫队首脑;34岁时,任德国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的头子;36岁时,总揽法西斯特务组织,权力一度仅次于希特勒。他一手推行的种族灭绝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他如此执迷于所谓优秀人种论,以至于在欧洲各国建立所谓的“生育农场”,专门批量生产纯种的“雅利安婴儿”。1945年德国战败后落入英军手中,最后咬碎了镶在一颗假牙里的氰化物胶囊,自杀身亡。各位军迷对他手下的SS的兴趣度远远高于他本人。

仅仅做了8天猿首的邓尼茨元帅应为其“狼群”战术而闻名于世。邓尼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在德国潜艇部队参加了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的作战,曾被英军俘虏。战后继续在海军服役。1935年10月被委派指挥新建的潜艇队。二战爆发后,邓尼茨首创并成功地实施多艇集群近距离攻击的"狼群战术",曾给盟国海上运输造成严重威胁。1943年晋升海军元帅。战争后期,美、英加强护航,发展反潜兵力和兵器,尤其发挥空中优势的作用,使德国潜艇战趋于失败。1945车4月,在NZ德国崩溃前夕,被任命为德军北部最高司令官。同年5月1日,按照希特勒的政治遗嘱,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8天后通告德国投降。1946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判处10年徒刑。1956年刑满释放。

浅论法西斯主义的诞生和兴起——以德国为例

浅论法西斯主义的诞生和兴起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西斯集团为世界带来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灾难, 至今回味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很多人因此而对法西斯主义报以彻底的咒骂和唾弃——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人们心中造成的悲痛和恐惧可以理解,对法西斯的痛恨也可以理解——但这不是一个研究者应有的态度。作为研究者,应该对法西斯主义报以客观的态度,面对它的时候忘记对希特勒、墨索里尼个人的主观情绪,以客观科学的态度研究法西斯主义。本着客观的态度,本文主要探讨法西斯主义诞生和兴起的原因,并简要阐述法西斯一直以来被人们忽视的积极方面——消极方面已经说得很多了,在此不再赘述。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客观态度积极方面 希特勒、墨索里尼曾将世界推入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他们所秉持的法西斯主义无疑成了人们心中极度厌恶和痛恨的对象。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以法西斯主义为旗帜将世界带入灾难而决绝的痛恨它。客观来说,法西斯主义的诞生和兴起自有其原因。过去的都成为历史,我们不能总陷在情绪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法西斯的理论 《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是:“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简单来说,法西斯主义在倾向上是极端民族主义的、集体主义的,是反民主的。 沃尔特·拉克尔这样解释法西斯与其他专制的不同:“使法西斯主义有别于以前的专制的地方在于存在着一个群众政党,这个政党通过它的保安机构和军队来垄断权力,清除所有其他政党,并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相当大的暴力。①” 法西斯主义的诞生 法西斯主义最早诞生于意大利,墨索里尼是其开山鼻祖。最早出现于此有其原因。意大利人根深蒂固的“大罗马主义”情节为墨索里尼成功煽动起他们的情绪、创立法西斯主义提供了温床。再加上当时意大利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健全、一战之后产生的政治经济问题及政府的无能还有巴黎和会分赃对意大利的伤害激起了意大利人的愤怒和民族主义情节,这些条件都促进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

德国法西斯主义产生原因分析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 政管学院政治学1201班颜佩恒学号:J201302029 德国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原因分析【1】 摘要:在世界现代史上,德国法西斯曾猖獗一时,它把人类又一次拖入了战争的深渊。那么德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经过分析,它的原因涉及历史、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它是当时那种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探讨法西斯在德国产生的原因,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德国上台原因 正文: 法西斯是指一部分人为了某种利益,组成一个团体,利用各种社会矛盾和人民欲望不断扩大这个团体,对不加入或者排斥这个团体的人或其他团体进行各种方式的打击,达到一个控制国家、法律、军事的目的。在二战时期的社会混乱导致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掌权,他们相信国家是神圣的,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来维护国家的荣耀(如日本武士的切腹),个人的意志服从国家,严厉镇压异己分子,但是这种主义经常不完整而且不民主。在世界现代史上,法西斯主义曾在德国猖獗一时,它把人类又一次拖入了战争的深渊。那么德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道路呢? 一、历史原因 首先回溯历史,德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好战的国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喜欢侵略,热衷于战争。德国的前身是普鲁士王国,这个国家是由普鲁士家族通过侵略扩张建立起来的。这个国家建立以后,统治者并没有放弃侵略扩张的野心,他们依旧对战争充满渴望。他们先后打败了奥地利、法国和俄国,继而侵占瓜分了波兰,后来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普鲁士的皇帝出任德国的皇帝。 德国统一的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为德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但是王朝战争方式和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影响,却给未来德国蒙上了战争的阴影。统一后的德国很快走上了对外进行大规模扩张的道路。19世纪80年代,德国在南非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占领了伊利安岛的东北部和马绍尔群岛。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德国的更加野心勃勃,把侵略的矛头直指北非、远东、巴尔干和土耳其。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的胶州湾。1905年至1911年,德国为了与法国争夺北非的摩洛哥,又两次挑起了摩洛哥危机,最终发动了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的侵略性暴露无疑。 二、经济原因 在经济方面,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促进了德国法西斯的发育和膨胀。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经济迅猛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经成为世界上“两个最先进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它的工业总产量超过了英国和法国。而一战的失败,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许多人一夜沦为贫困者,社会矛盾异常激化。1929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端,很快横扫

浅析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

浅析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 郭豪 摘要:在世界现代史上,德国法西斯曾猖獗一时,它把人类又一次拖入了战争的深渊。那么德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经过分析,它的原因涉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它是当时那种特定条件下的产物。探析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兴起的原因,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法西斯主义德国上台原因 法西斯主义(fascism),一种政治哲学,强调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国家荣誉不可侵犯。是由民族主义(nationalism),种族歧视(racism),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国家价值主义(disagremnationlism)的中心意义合体而成。他们歌颂军事美德而诋毁自由及民主,歧视不同与自己的人。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他们的支持者都拥有鲜明性格(本尼托·墨索里尼,阿道夫·希特勒,佛朗西格·佛朗哥)并且认为自己身为国家的一员就必须奉献出你的价值。在二战时期的社会混乱导致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掌权。他们相信国家是神圣的,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来维护国家的荣耀(如日本武士的切腹),个人的意志服从国家,严厉镇压异己分子,但是这种主义经常不完整而且不民主。在世界现代史上,法西斯主义曾在德国猖獗一时,它把人类又一次拖入了战争的深渊。那么德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剖析: 一、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兴起之历史原因 1. 德国人在历史上就野蛮好战、侵略成性。德国的前身是普鲁士王国,而普鲁士王国是霍亨索伦家族通过不断地侵略扩张建立发展起来的。10世纪时,该家族还只是瑞士北部索伦山上一个城堡的统治者,但是,通过不断地侵略扩张,到17世纪时,它已夺取了莱茵河下游的马尔克、克列夫兹、拉文施坦和维塞尔 - 1 -

精选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7课 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法西斯专政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

精选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7课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法 西斯专政课后辅导练习第七篇 第1题【单选题】 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并成为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是( ) A、意大利 B、德国 C、西班牙 D、日本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是( ) ①大肆屠杀犹太人②对被侵略国家的人民进行残酷杀戮 ③鼓吹领土扩张和战争政策④产生于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B、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C、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 D、德国策划慕尼黑阴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的形成标志是( ) A、德国希特勒上台 B、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C、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D、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人创作的漫画《三头怪兽》,“三头怪兽”反映的史实是( )

A、三国协约的形成 B、慕尼黑阴谋 C、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 D、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希特勒上台后制造的“国会纵火案”针对的是( ) A、德国共产党 B、资产阶级政党 C、犹太民族 D、垄断资本家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法西斯国家形成了轴心国集团,其中不包括( )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意大利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欧洲战争的策源地是( ) A、德国 B、法国 C、意大利 D、日本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1929—1933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对这场大危机,各国采取的办法是( ) 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②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政权 ③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④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浅论法西斯

浅论法西斯主义的形成、内容与影响 摘要:从1922年到1945年形成、发展并最终灭亡的法西斯主义,他给全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成千上万的人死于其手中,使一些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走向衰落,如英法;更促成二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其影响对于今天的世界已在慢慢减弱,但为了对青少年进行反法西斯主义教育,防止法西斯主义再度抬头,再次提起这个敏感的话题却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法西斯主义、形成、发展、影响 一、何谓法西斯主义 《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一词的定义是“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法西斯主义远非欧洲历史上的一段插曲,而是欧洲思想、文化和政治历史中哲学与政治斗争的产物。美国历史学家吉尔伯特.阿拉底赛告诉我们说:“由于感情充斥而真正意义缺乏,法西斯主义已经成为政治词汇中最滥用和用以辱骂的一个语词。”希特勒的话就是对它最好的注解:“你如果不从我,我就把你的头颅打破。” 史学界一直认为启蒙运动史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源泉,但是两者又是不同的。法西斯主义的经典大概只有希特勒在狱中所写的《我的奋斗》而已;而在这之前,也只有尼采、古斯塔夫以及帕累托所提出的精英、意志、权力、本能、自然等观念为其做出注解而已,而启蒙运动则大不一样,前赴后继由一大批哲学家来为它做准备,包括伏尔泰的《哲学通信》、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以及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天赋人权等一系列的思想。法西斯主义又是种不同势力的整合,而且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如日本、德国、意大利在这一方面就表现得尤为明显,其领袖更是高高在上,是一种完全独裁的统治模式,他们通过对抗其敌人来证明自己,通过战争来决定自己国家的前途,因此总的来说,法西斯主义是有共同理论基础的。 二、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全面来讲,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现象,它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的酝酿并最终得以登上历史舞台的,为了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法西斯的形成过程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我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法西斯主义的早期阶段,以1919年的德国工人党、意大利的战斗法西斯以及日本的犹存社为主要代表,它们是法西斯的最初组织,因其作为一种新生的政权,尚未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也无权利可言,所以此时它所抗争的对象是共产主义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同时进行的,使得它走的是一条极端化的反动派路线,只能通过诸如德国工人党在1921年的啤酒店暴动来实现,因而影响比较不明显。 第二阶段,是法西斯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与工业、农业大资本的结合。主要以1920年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和1921年建立的意大利法西斯党为代表。它们正在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但还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夺取政权,为了达到执政的目的,不管是在金钱上还是在共谋上,法西斯主义都需要领导阶级与国家机关的帮助。由于受到共产主义革命的威胁,资产阶级这时候便会选择支持法西斯主义。法西斯已经为它们最终夺权做了充足的准备。 第三阶段,法西斯主义当权时期。以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年希特勒夺取国家军政大权并称国家元首、日本军部法西斯在国内建立独裁统治为代表。大体来讲,法西斯主义者已经真正握有实权,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又加强了原有的结构,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小资产阶级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他们以种种福利措施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大和解终于达成,更为他们发动对外战争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7课 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法西斯专政中华书局版课后练习四十二

2019年精选历史九年级下册第7课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法西斯专政中华书局 版课后练习四十二 第1题【单选题】 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于( ) A、1931年 B、1933年 C、1936年 D、1937年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图图书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安妮日记》,作者是一位犹太小女孩,该书表现了这个女孩的恐惧、绝望和对天真世界的向往。关于该书表述正确的是( ) A、控诉了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B、反映了一战人们对“凡尔登战役”的恐惧 C、揭露了冷战的残酷 D、揭示了殖民掠夺的残忍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安妮日记》中记载,从1940年开始,犹太人被禁止“拥有自行车,乘坐公共汽车,去电影院……”直到实行种族灭绝政策,被禁止“活下去”。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 A、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B、意大利法西斯的暴行 C、德国法西斯的暴行 D、“协约国”的暴行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希特勒是个双手沾满鲜血的魔头,能证明这点的事件有( )①国会纵火案②水晶之夜③迫害犹太人④成为国家元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对以下漫画的解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一中的法西斯认为发动侵略战争才是解决危机的“生路” B、图二中三个法西斯已经结成同盟,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C、图三中的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D、这组漫画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的有( ) ①纳粹分子在焚书②燃烧中的国会大厦③被迫害的犹太人④德国军用飞机被肢解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7课 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法西斯专政中华书局版练习题第七十九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7课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法西斯专政 中华书局版练习题第七十九篇 第1题【单选题】 正义照耀着人类历史前进的航程,正义感是人类的高贵品质。从建立的背景分析,下列集团具有正义性质的是( ) A、三国同盟 B、三国协约 C、轴心国集团 D、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的军事政治集团是( ) A、同盟国集团 B、轴心国集团 C、协约国集团 D、北大西洋集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不包括( ) A、由法西斯党控制政权 B、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C、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D、疯狂扩军备战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转嫁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而走上法西斯道路的是( ) ①日本②英国③德国④美国⑤意大利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希特勒曾得意地说:“三个国家联合起来了,起初是欧洲轴心,现在是世界的大三角”,他所说的轴心国集团的缔约国家是( ) A、英、法、美 B、德、意、日 C、美、中、苏 D、美、中、英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恐怖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国家恐怖。其中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掀起反犹狂潮的国家恐怖发生在( ) A、德国 B、西班牙 C、意大利 D、日本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______和______也先后出现了野蛮的法西斯政权。 【答案】: 【解析】:

为什么德日会走上法西斯道路

一、背景介绍 本课专题用的是高一《历史》(实验本)教材,主要内容是《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这一节中的德国与日本确立法西斯独裁的内容。德日法西斯化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已在初中历史课程中学习过了,作为高中学生则应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这一历史现象作进一步深化理解。而同时作为二战原因之一,学生对德日法西斯的形成是有着较强学习兴趣的。因此就有可能先让学生自学以达到复习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德日法西斯化的原因。在这过程中,达到下列目标:1.把握德日法西斯化的原因;2.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或现象之原因的方法;3.培养学生质疑和反向思考的思维习惯以及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 二、研究过程 (学生自学本节内容) 师:大家已经自学过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化的进程。那么在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美英依然保持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而德国和日本却走向法西斯化,原因何在呢?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有关内容思考这一问题。 生1:美英等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较彻底,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民主传统;而德日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都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生2:德日在历史上都有军国主义传统,容易采取对外扩张方式摆脱经济危机。 生3:德日的经济实力较弱,不如美英,较难通过自身改革度过经济危机。 (教师以板书形式加以记录) 师: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原因。但是这些原因是否都合理呢?有没有同学对以上观点有什么要提问或质疑的?(无人应答)那么,我先来问一下,第一位同学说美英民主传统悠久,德日有封建残余,能不能举例说明? 生1:美国在独立战争后确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在南北战争后得到进一步巩固;英国在革命后确立的是君主立宪政体,国王是虚君,议会掌实权。而德国和日本都保留了君主,并握有一定的实权。专制思想未能全部清除。 师:有道理。现在有没有其他同学要提问的? 生4:请问XXX同学,能否具体说明德日的军国主义是如何影响它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 生2:日本通过军部发动一系列政变,一步步法西斯化,如“二·二六政变”。德国则是法西斯党(希特勒)上台后法西斯化的。 师:这个答案你满意吗? 生4:不满意。希特勒上台并未掌握军队,如何能说是军国主义的表现? 生2:德国军队在1934年宣誓效忠希特勒,怎么不是军国主义? 生4:可那时希特勒在德国的法西斯独裁已经基本确立,这只能说是希特勒在德国确立法西斯独裁的最后标志,怎么能说是军国主义对德国法西斯化的影响呢? 生2:希特勒上台前还鼓吹,德国人应该向英法在凡尔赛体系中对于德国人的不公平处置报复,主张武力报复总是军国主义的表现了吧? 生4:那也只能说明是希特勒利用了德国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导致德国的法西斯化。 (生2语塞) 师:第二位同学还有什么要反驳的吗? 生2:没有了。 师:那么就应该把第二条原因改为德国受民族复仇主义影响,而日本受军国主义影响,导致它们走上法西斯道路。(教师更改板书)还有同学要提问的吗? 生5:有。德国的工业实力据书上记载排名世界第二,虽然不如美国,但强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能说德日的经济实力较弱? 生3:我的表达确实有疏忽。

纳粹德国动物保护法(1933)

NAZI GERMANY AND ANIMAL RIGHTS 1933 Law on Animal Protection (Signed into law, 11/24/1933) Cruelty to Animals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 Experiments on Living Animals Provisions for Punishment Conclusion The government has resolved on the following law, which is hereby made known: Section I Cruelty to Animals #1 (1) It is forbidden to unnecessarily torment or roughly mishandle an animal. (2) One torments an animal when one repeatedly or continuously causes appreciable pain or suffering; the torment is unnecessary in so far as it does not serve any rational, justifiable purpose. One mishandles an animal when one causes it appreciable pain; mishandling is rough when it corresponds to an unfeeling state of mind. Section II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 #2 It is forbidden: 1. to so neglect an animal in one's ownership, care or accommodation that it thereby experiences appreciable pain or appreciable damage;

2019最新高中历史 第7章第2课时 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学案 新人教版(考试专用)

第2课时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学考报告】 考点一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罪行(b) 1.思想:宣扬纯粹的种族主义理论。 (1)纯粹的德意志人是大自然的宠儿,是一切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上苍赋予了他们主宰全世界的权力。 (2)除德意志人外,其他种族都是“劣等民族”。而犹太人又是最为劣等的民族。 2.实践 (1)在德国各地建立关押和虐待犹太人等的集中营。 (2)纳粹党上台后,推行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驱逐和迫害大批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人。 (3)二战爆发后,在占领区实行种族主义政策,对犹太人等进行囚禁、奴役和屠杀。 (4)建立纳粹集中营——奥斯威辛 ①时间:1940年春。 ②构成:由三个大集中营和近四十个小集中营。 ③功能:集监禁营、劳役营和灭绝营为一体。 ④罪恶:监禁、灭绝、掠夺、奴役、实验。 特别提醒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是德国法西斯残酷虐待和杀戮犹太人这一历史悲剧产生的思想根源。 要点德国法西斯的罪行

史料一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极力宣扬犹太人是德国人生活“堕落”的根源,是威胁德国人民的危险的敌人。这样,他们必须被根除。以此确保德意志“优等民族”的地位和生存。 史料二1935年9月15日,纳粹政府制定了反对犹太人的《纽伦堡法》……直至最后实行灭绝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建立了许多集中营,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奴役,最终演变为赤裸裸的大屠杀。 思考 (1)史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史料二中德国法西斯的罪行是什么? 提示(1)纳粹的种族主义理论和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 (2)德国法西斯残酷虐待和杀戮犹太人的滔天罪行。 某国法律规定:“犹太人不得行使投票权,不得担任公职。犹太人不得与其他高贵血统的公民结婚。犹太人可以出示象征犹太人的颜色。”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判断该法律是( ) A.美国的B.英国的 C.中国的D.德国的 解析根据材料该法律歧视的只是犹太人,而只有德国在纳粹统治时期才制定过歧视并屠杀犹太人的法律政策。故选D。 答案 D 考点二奥斯威辛集中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c) 1.这是德国纳粹在人类历史上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的罪证。 2.有利于揭露法西斯的罪行和表达人类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受害者的哀悼。 3.以反面教材的形式,警醒世人要勇于反省历史错误,防范历史悲剧的重演。 4.对年轻人的呼唤:要摒弃民族偏见和歧视,唾弃吞并和侵略的野心,尊重其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珍惜国家的自强与独立。

这就是纳粹德国的军队

这就是纳粹德国的军队 他们,是几千年来欧罗巴大陆上最铁血、最无畏、最睿智、最坚强的男人。他们曾经横扫欧洲,曾经缔造辉煌。在他们面前,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被迫抛弃巨大的成见,以空前的团结联合在一起,于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古典主义征服失败了,只留下荡气回肠。[战争初期] 1939年9月1日,160万德军涌入波兰,波兰人认为德军不足为惧,可是他们错了。波兰空军60%的飞机还未来得及起飞就被德国空军炸毁在机场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波兰骑兵,他们举起长矛刺向德军坦克,其后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战役没有进行太久,一个月以后,波兰从世界地图上消失了。在波兰战役中,德军指挥官古德里安战功煊赫,他抛弃传统军事思想,主张集中使用坦克和飞机实施快速进攻,这种崭新的战术被称为闪电战。时至今日,闪电战仍被各国军队视为战术核心。德军的进攻还在继续,1940年4月9日,德军坦克集群仅用5个小时即迫使丹麦投降,同一天,德军伞兵以同样的速度攻占挪威首都奥斯陆。 然而以强凌弱并不符合日耳曼民族铁血的性格,出于整体战略考虑,希特勒毅然决定进攻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进攻荷兰和比利时,法英联军主力立即进入荷兰和比利时境内迎战德军,就这样,德

军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完美的调虎离山计。在另一个方向,另一支德军绕过法国人历时十年建筑的马奇诺防线,像一把利剑一样刺入法国空虚的后方。战役刚刚开始6天,法国总统雷诺就沮丧地告诉英国首相丘吉尔:看来我们要战败了。战役进行到第7天,法英联军主力陷入重围。战役进行到第27天,德军进入巴黎,大名鼎鼎的大德意志步兵团全团官兵还在巴黎圣母院进行了一次祈祷。战役进行到第39天,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法兰西战役就这样结束了。 后来,法国的悲剧又在东欧国家上演,这些国家尚未组织起有效抵抗就已经灭亡。德军仅损失123名士兵就攻占了南斯拉夫全境,仅用一个营的兵力就攻占了希腊首都雅典,而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则被迫成为德国的仆从国。时至1941年6月,德国已经将除苏联、英国以及中立国以外的整个欧洲纳入自己的版图。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因此变成了世界诸强对德国的围剿。在东欧,是德国与苏联的对决,那里被称为东线战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战场)。在北非,是德国与英国的对决,那里被称为北非战场。在西欧,是德国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对决,那里被称为西线战场。[东线战场]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30分,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开始执行“巴巴罗萨”计划。550万德军在2000公里长的战线上全面进攻苏联。在战事初起的半天时间里,德军飞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