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导读

上一章介绍了IS-LM模型,分析了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短期国民收入y与r的关系。但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本章将在IS -LM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着眼于短期均衡的国民收入y向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y f的转变,阐述宏观经济两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此转变过程中的政策效果及其在实践中的实施方式,以更清楚地理解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及其效果。

基本概念

充分就业财政政策内在稳定器挤出效应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

本章重点及难点

1.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内容;

2.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

4.应用IS-LM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并不是都能自动达成经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并不能保证资源与要素的充分利用;外生变量的变化常常会对IS、LM曲线分别产生冲击,进而影响短期国民收入y偏离充分就业点。解决这一问题常常需要借助于人为的手段来辅助实现。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收入水平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增进资源与要素的充分利用、实现均衡的国民收入向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转移等经济效率目标而对宏观经济活动有意识有计划的干预。

经济运行实践中,宏观经济政策又可分解为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指标。政策目标是一项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目标。它又可以分为终极目标与中间目标。政策工具是政策制定者直接操纵的工具,是一种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指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目前,公认有效的政策工具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他政策都处在尝试探索中。政策指标是那些指示我们是否正在更接近我们所愿意达到的目标的经济变量。主要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与紧缩、投资指标、消费、金融、财政指标等。宏观经济政策指标对于宏观经济政策实施起着重要的分析和参考作用。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政府任何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进行的。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界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就是宏观经济政策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原则上可划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主要是维护经济的稳定,主要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主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中期目标主要是维持经济持续增长,主要是在总需求调控基础上,通过调节总供给来实现,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目标、就业结构目标、技术结构目标、区域结构目标等。长期目标核心是维持经济与社会长期协调发展,使国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和不断改善。主要包括平等与效率协调目标、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协调目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目标、资源使用和资源保护与再造协调目标等。短期、中期、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每一类宏观经济目标间既具有内在统一性,但又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性。为了与全书分析框架一致,本章主要讨论短期政策目标。

一、经济政策目标的内涵

(一)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广义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于生产过程的状态。

充分就业不等于没有失业。凯恩斯认为,经济社会如果只存在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虽然自然失业率很难精确估计,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自然失业率是正常的,比如美国的自然失业率目前估计为5.5%。

(二)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体水平的稳定,它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经济学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达物价总体水平的变化。物价稳定不是指物价固定不变,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一般意义上说,当CPI﹤3%时,便认为物价基本稳定;当CPI﹥3%的增幅时,可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

(三)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即产量或收入的增加,通常用一定时期内一国年均GDP或一国年人均GDP的增长来衡量。实际经济增长率是否合适,主要看增长所需要的资源要素与技术进步能否支持,是否达到潜在GDP目标水平。

(四)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四个目标是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开放经济下一国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无论是赤字还是盈余,对一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会对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造成障碍。

二、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一)一致性

从长期来看,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是一致的,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又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国内物价的稳定,有利于利用国际资源扩大本国的生产能力,加速本国经济的增长;充分就业本身就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这当然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

(二)矛盾性

在短期中,从迄今为止的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来看,宏观经济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例如: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因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发通货膨胀。

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存在矛盾。经济增长一方面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只是经济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目标,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又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相对地缩小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存在矛盾。因为充分就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增加,而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进口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矛盾。要刺激经济增长,就应促进信贷和货币发行的扩张,结果会带来物价上涨;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就要采取信用收缩的措施,这有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5、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存在矛盾。物价稳定的前提是币值稳定。若其他国家发生通货膨胀,他国币值下跌,本国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反之,若本国发生通货膨胀,本国币值下跌,其它国家物价稳定,则会造成本国输出减少、输入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一国国际收支恶化。

6、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给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既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来对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影响,又需要考虑诸政策之间的矛盾选择,还需要考虑政策执行对时机的把握程度,进而采取协调的经济政策以全面实现这四个宏观经济目标。

第二节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短期中政府对总需求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它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为了达到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扩张或紧缩决策。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含税收和公债两个部分。

政府购买是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军需品、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的购买,政府雇员的酬金支付、各种公共工程项目的支出等等都属于政府购买。由于政府购买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换,直接形成了社会总需求和实际购买力,因此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变动进而对国民收入变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性支出水平是政府财政政策的强有力手段之一。

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是转移支付。第二章支出法核算GDP部分已经对转移支付概念进行了解释。既然转移支付也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转移支付的增减对整个社会总支出与总产出同样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与政府购买性支出一样,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在政府的收入中,税收是最主要的部分。现代经济社会几乎没有什么交易可以逃避赋税。税收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按照一定标准,通过税务机关从经济单位和个人的收入中收取一部分收入的行为,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税收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课税对象的不同,税收可以分为:财产税、所得税和流转税三类。财产税是指对纳税人的动产和不动产课征的税收。许多国家对财产的赠予或继承征税,有些国家还对纳税人的净财产(资产减去负债)征税,称之为个人财产税。所得税是对个人和公司赚取的所得课征的税收。在西方政府税收中,所得税占有的比例较大,因此,其税率的变动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流转税是对流通中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额课征的税收。增值税是其中主要的税种之一。根据对各收入层次征收比例的不同,税收可分为累退税、累进税和比例税。累退税是指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递减的一种税,比例税是税率不随征税客体总量变动而变动的一种税,即按一个统一的税率比例从收入中征收,多适用于流转税和财产税。累进税是税率随征税客体总量增加而增加的一种税。西方国家的所得税大部分属于累进税。这三种类型的税种通过税率的变动反映了赋税的负担轻重和税收总量的关系,因此,税率的高低以及变动的方向对经济活动如个人收入和消费、企业投资、社会总需求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税收既是作为西方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又是国家实施其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与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政府的转移支付一样,同样具有乘数效应,即政府税收的变

动对国民收入的变动具有成倍的作用。在讨论税收乘数时,一般要分清两种情况:一种是税率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因此,税收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既可以通过改变税率也可以通过变动税收总量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例如,可以通过一次性减税即变动税收总量来达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改变税率使社会总需求得以变动,以此达到预定的目标。由于改变税率主要使所得税率的变动,一般而言,当税率降低时,会引起税收的减少,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增加以致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增加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反之,税率的提高,会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减少和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

公债是政府向公众举借的债务,或者说是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它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公债是相对于私债而言的,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公债的债务人是拥有政治权利的政府。公债与税收不同,公债是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向公众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从公债发行的主体看,有中央(联邦)政府公债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债,通常将中央政府发行的内债称为国债,它是指本国公民持有的政府债券。公债一般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公债、长期公债三种形式。短期公债一般指偿还期在1年或1年以内的公债,短期公债最常见的形式是国库券,主要是为了弥补当年财政赤字或解决临时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利息一般较低,主要进入短期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中期公债是指偿还期限在1-5年的公债,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筹措经济建设资金。长期公债则是指偿还期限在5年以上的公债,但一般按预先确定的利率逐年支付利息,主要是为了筹措经济建设资金。中长期公债由于期限长风险大因而利率较高。从以上对公债的性质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发行公债,一方面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字,筹措建设资金,影响财政收支,属于政府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产生扩张和收缩的作用,通过公债的发行在金融市场上影响货币的供求,促使利率发生变动,进而在短期内影响消费和投资,调节社会总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扩张和收缩的效应。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公债既具有财政政策的功能,又有一定的货币政策作用。但在长期内会挤出资本,甚至引发国际资本流失,从而影响一国经济增长。

二、财政政策乘数

1、财政政策乘数的引出

第三章讨论了诸多乘数,但讨论的前提条件只是基于产品市场的均衡。第四章引入了货币市场的均衡讨论后,以IS-LM 双重均衡为条件,可以引出财政政策乘数讨论。

假设消费函数为:d c y αβ=+,再假定税收t=0,则d y y =。所以c y αβ=+;则储蓄函数为:()1s y c y αβ=?=?+?

再假定投资为:i e dr =?,政府支出为g ,所以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s+t )=(i+g)为: ()1y t e dr g αβ?+?+=?+ ……① 再设货币需求为L ky hr =?,货币供给为m ,所以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m ky hr =? ……②

联立①②,可以求得:()1

1d y e g m dk h h

αβ??=?+++???

??+。 由乘数的概念可知,某个变量的乘数就是国民收入y 关于其表达式中这个变量的导数。

上式中我们假定m 不变,而g 为变量。对g 求导可得:()()111dy h dk dg h dk h

ββ==?+?+,此即为财政政策乘数。同理,我们假定g 不变,而m 为变量。对m 求导可得:()()111dy d d dk dm h h dk h

ββ=?=?+?+,即为货币政策乘数。 2、财政政策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的区别。此处讨论的财政政策乘数与第三章讨论的政府支出乘数是不同的。

⑴政府支出乘数()

111g dy k dg βτ==??是基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的比值;财政政策乘数()()111g dy h k dk dg h dk h

ββ′===?+?+则是基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量与政府支出的增加量的比值。

⑵政府支出乘数所衡量的是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量。在不考虑利率变化时,由政府支出乘数,政府支出增加g Δ,国民收入将增加g k g Δ,不会引起利率的增加;由于不会引起利率的增加,所以不会使得投资减少,从而总收入也不会减少。而财政政策乘数衡量的是利率变化的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量。在考虑利率变化时,由财政政策乘数,政府支出增加g Δ,会使得货币需求量上升,引起利率的增加,从而挤出部分私人投资和消费,形成挤出效应,挤出量为()g g k k g ′?Δ。因此在IS-LM 模型下,乘数效果要比仅在IS 简单模型中要小。

三、内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一)内在稳定器

内在稳定器是指某些财政制度由于自身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政策的内在时滞为零,使经济稳定的机制。内在稳定器机制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制度表现出来。

1.所得税制度。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都有既定的起征点和税率。所得税制度是最重要的内在稳定器。它通过随着收入变化而自动变化的内在机动性和伸缩性来稳定经济。当经济萧条时,由于收入减少,企业和个人所得税也会自动减少,从而抑制了消费与投资的减少,有助于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反之,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企业和个人收入增加,相应的税收也会增加,从而减少社会总需求,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2.转移支付制度。政府的失业救济与其他福利支出这类转移支付,有其固定的发放标准。当经济萧条时,由于失业人数和需要其他补助的人数增加,这类转移支付会自动增加,从而增加总需求,有助于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反之,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需要失业救助的人会减少,上述转移支付会自动减少,有助于减轻由于需求过大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3.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各个国家都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经济萧条时期,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价格水平会降低,农产品价格也将下降,政府为了抑制经济的衰退,依照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并影响乘数效应,不会因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而减少太多,也起到刺激消费和总需求的作用。当经

济繁荣时,由于国民收入水平提高使整体价格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也因此上升,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售出库存的农产品,平抑农产品价格,无形中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并影响乘数效应,从而降低了消费和总需求水平,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是通过自动机制发生作用,对宏观经济进行反向调节,无需政府做出任何决策,因而成为防止经济大幅度波动的第一道防线。但是,它产生的效果要小于一般自发性支出所产生的效果,只能减轻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财政政策。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为确保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这就是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叫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其根本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式,政府运用宏观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扩张性财政政策;二是紧缩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在经济中存在着失业,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对此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⑴减少税收:政府可以削减税种或降低税率,以增加企业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使消费和投资增加,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

⑵增加支出:政府可以增加公共工程等购买支出或转移支付,以刺激消费和私人投资,从而达到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的目的。

2.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缩小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以抑制和减少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对此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⑴增加税收:政府可以增加税种或提高税率,以减少企业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从而使消费和投资下降,达到抑制总需求,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

⑵减少支出:政府可以减少公共工程等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以抑制消费和投资,达到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

四、财政政策效果

财政政策效果讨论政府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有多大。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由财政政策乘数大小来衡量,而财政政策乘数大小又与挤出效应的大小有关;挤出效应的大小又主要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IS和LM曲线的斜率对挤出效应的影响又可通过图形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比货币政策迅速得多。当然,财政政策从认识到决策存在较长的内部时滞,从执行到效果存在较短的外部时滞。另外,量化性的分析还应当借助于宏观计量模型来进行。

(一)财政政策传递机制

简单地说,传递机制是指一种政策(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在某一均衡市场(产品市场或货币市场)的出台对另一个市场形成的影响机理。当我们考虑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情况下财政政策的传递机制时,就要考虑到财政政策对两个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影响产品市场的总需求,总需求影响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影响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又影响利率,利率最后影响产品市场上的投资与总需求。

财政政策发生作用的过程说明如下(以政府增加购买支出为例):

G↑→ AD↑→Y↑→ L↑→ r↑→ I↓→ AD↓

上述传递过程说明:若政府支出G增加,则社会总需求AD将增加,进而国民收入y 也会增加;根据货币需求的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国民收入Y增加,则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下的货币需求量L1将增加。而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得利率

r 上升,从而引发投资I 减少;而投资I 的减少又会导致总需求AD 的减少,这对增加的国民收入有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

(二)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引起利率上升,使得私人投资或消费降低,最终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的现象。

如图5-1所示。假定政府购买支出增加Δg ,假如利率保持不变,IS 曲线将从IS 1移向IS 2,其移动的正向距离为k g Δg ,国民收入应由y 1增加到y 3,收入提高必然导致对实际货币的需求量提高。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并没有相应的税收增加,政府必然要通过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增加的支出融资,从而会增加货币需求,利率必然要上升。利率提高必然导致私人投资与消费减少,因此总产出下降。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的均

衡点从E 3改为E 2,实际的国民收入增加量仅由y 1增加到y 2,y 2y 3即为挤出效应。1 进一步分析可知,挤出效应是政府支出乘数效应与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之差。如前述,政府支出乘数g k 描述的是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在不考虑利率

变动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实际变动量。而财政政策乘数g k ′描述的是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在考虑利

率变动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实际变动量。根据两

个乘数的表达式, ()()1=11=1g g y k g y h k g h dk βτβ′Δ?=?Δ????Δ?=?Δ?+?

有:在不考虑边际税率τ时,()==1(1)g g dk

k g k g g h dk ββ′?Δ??Δ?Δ?+?挤出量。

由此公式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各个因素的变化对挤出效应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挤出效应大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变化:

⑴支出乘数的大小。若支出乘数中的β减小,支出乘数越小,政府支出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加也越少,但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减少也越少,即挤出效应也越小;反之,若支出乘数中的β增大,支出乘数越大,挤出效应也越大。

⑵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由L=ky-hr 可知,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就是货币需求函数中的k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LM 曲线越陡峭,说明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越敏感,一定的国民收入增加所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增加也大,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前提下,货币需求越大,利率上升得越高,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减少得越多,国民收入增加得越少,即挤出效应越大。反之,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小,则挤出效应越小。

1 新古典学派认为政府削减税收也会导致利率的变化。政府削减税收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C 。由于经济的产出Y 是固定的,政府购买G 是固定的,消费C 的增加必然由投资I 的减少来抵消。而为了减少投资I ,利率i 必然要上升。因此,税收减少和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一样,都形成了挤出效应。

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由L=ky-hr可知,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就是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小,说明货币需求对利率越不敏感,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需要利率上升很多,从而投资和总需求减少得就多,国民收入也就减少得越多,即挤出效应越大。反之,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越大,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⑷投资的利率弹性。由i=e-dr可知,投资的利率弹性就是投资函数中的d。d越大,说明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一定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投资变动也就越大,使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投资的利率弹性越小,则挤出效应也越小。

在这些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稳定的,同时税率也不会轻易变动。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也认为其比较稳定。因此,“挤出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

可总结如表5-1

因素利率挤出效应机制

Β++支出乘数式中β的大小。β↗,→利率r↗,→投资i↘,挤出效应越大。

K ++货币需求对产出的敏感程度k的大小。k↗,→ L1↗,→L2↘,当m=L 时,利率r↗,挤出效应越大。

H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h的大小。h↘,当m=L时,→利率r↗,→投资i↘,挤出效应越大。

D + +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d的大小。d↗,由i=e-↘

dr→i,挤出效应越大。

(三)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

从IS—LM图形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这种影响的大小,随着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包括一般情况和特例。

1.财政政策效果的一般分析。所谓一般分析,是指分析IS曲线和LM曲线都为正常的斜线时的情形,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⑴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国民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在图5-2中,假定LM曲线即货币

市场均衡情况完全相同,并且起初的均

衡收入y和利率r也完全相同,均为r0

和y0,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

它可以是增加政府支出,也可以是减少

税收,现在假定是增加同样一笔支出为

Δg,假如利率保持不变,则会使IS1和

IS2右移相同的正向距离E0E3,国民收

入相应从y0增加到y3,y0y3=k gΔg。但

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y3,因为如果

收入要增加到y3,则必须假定利率r0

不变。可是,IS向右上方移动时,国民收入增加了,因而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了,但实

际货币供给未变动(LM 未变),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就要求利率上升。因此,在图5-2中,IS 1右移E 0E 3距离时,与LM 相交形成新的均衡点E 1,均衡利率上升到r 1,IS 2右移E 0E 3时,与LM 相交形成新的均衡点E 2,均衡利率上升到r 2,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形成挤出效应,均衡收入不可能从y 0增加到y 3,而分别只能增加到y 1和y 2。

从图形可见,y 0y 1﹤y 0y 2,

就是说IS 1右移E 0E 3的政策效果小于IS 2右移相同距离的效果,原因在于图中IS 1曲线比较平坦,而IS 2曲线较陡峭。根据第四章第三节的讨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比较稳定,IS 斜率绝对值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d 所决定。IS 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弹性d 值越大,由i=e-dr 可知,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反向的变动幅度就越大,政策效果越小。反之,IS 曲线越陡峭,表示投资的利率弹性d 值越小,由i=e-dr 可知,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反向幅度就越小,政策效果越大。

⑵在IS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 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 斜率越大,即LM 曲线越陡,则移动IS 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 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在图5-3中,IS 曲线斜率相同,现因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由IS 1移动到IS 2,在LM 曲

线斜率不同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果是不同的。可以看出,在LM 较陡峭时(LM 1)

,财政政策效果小,国民收入只增加了y 0y 1,而

在LM 曲线较平坦时(LM 2)

,财政政策效果大,国民收入增加了y 0y 2。

显然,y 0y 2大于y 0y 1。 为什么政府增加同样大一笔支出,在LM

曲线斜率不同时财政政策的效果不同?这是

因为,LM 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由LM 曲线k m r y h h

=?可知,影响LM 曲线斜率的因素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 和货币需求的

收入弹性k 。但由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一般

比较稳定,所以LM 曲线的斜率主要由货币

需求的利率弹性h 决定。当LM 曲线斜率较

大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 较小,L 对r 的反应较不敏感;当y 增加引发对L 的需求增加时,L 的增加需要r 较多地上升;又由i=e-dr 可知,r 上升得越多,对i 挤占得就越多,“挤出效应”越大,导致了财政政策效果越小。相反,当LM 曲线斜率较小即曲线较平坦时,有h 较大,政府由于增加支出推动y 提高,即使向私人部门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券)而影响货币需求,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2.财政政策效果的特例。如前所述,在IS—LM 模型中,当LM 曲线越平坦,或IS 曲线越陡峭时,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则反。这就出现了财政政策的凯恩斯主义极端和古典主义极端两种特殊情况。

⑴凯恩斯主义极端。在LM 曲线呈水平状态时,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最大,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如图5-4所示。

在图5-4中,当LM 曲线在凯恩斯区域时,斜率为零,由LM 曲线代数表达式及i=e-dr 可知;有d →0,i 不随r 变动而变动,r 变化对于i 进而对y 不会产生反向影响。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尽管IS 曲线向右移动,但并不会引起利率的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政府支出的增加对均衡收入水平会产生充分的乘数效应。所以,财政政策效果最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为y 1y 2。

图5-3 财政政策效果因LM 曲线斜率而异

⑵古典主义极端。在LM 曲线呈垂直状态时,财政政策效果为零,称为古典主义极端,如图5-5所示。

在图5-5中示,LM 曲线在古典区域为垂线,斜率无穷大,由LM 曲线代数表达式及L=ky-hr 可知,有h →0,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 曲线由IS 1移至IS 2,均衡点由E 1移至E 2点,均衡利率上升为r 2,r 变化对于i 进而对y 会产生完全反向影响。均衡收入不变,仍为y 0。在这种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大,财政政策效果为零。

(四)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财政政策在实践中,其效果还会受到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制约。

1、经济形势难以准确判断。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要正确实施,必须依赖对未来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未来是繁荣还是衰退,何时开始变化,要判断准确,才能相机抉择。然而,经济形势的变化,往往要在繁荣或衰退开始一段时间以后才可以从统计资料的图形描述中加以判断,因而准确的判断经济形势的变化不容易做到。

2、时滞。政府要相机抉择使用财政政策,从经济冲击开始出现,到决策者对这种冲击产生认识,再到由议会或者政府形成决策;从决策出台到组织实施,到影响总支出、影响税收并对总收入产生效果,都有一个时滞的问题。前者称为内在时滞,后者称为外在时滞。因此,很可能衰退或膨胀已经发生,而政策尚未实施或者实施的政策还没有产生效果,等到政策推出或政策产生效果时,也许经济形势已经逆转,那将使经济产生更大的波动。比如,某一时消费支出下降到厂商产生正确认识,厂商正确认识到正确应对(调整库存、调整产量、调整结构等)都会产生判断时滞;政府为消除经济衰退而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出现政策的内、外在时滞,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内在时滞要明显长于外在时滞。当扩张的财政政策推出或产生效果时,很可能经济已经转入繁荣,结果就可能加剧通货膨胀。反之,为消除通货膨胀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由于政策滞后,很可能经济已转入衰退,紧缩的财政政策实施结果反而使经济衰退更甚。

3、政府支出乘数。财政政策是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动来达到政策效果的。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动会通过政府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导致需求或收入成倍变动。在IS-LM 双重均衡条件下,则是通过财政政策乘数导致需求或收入的倍增变动。因此,财政政策的力度到底多大,取决于人们对政府支出乘数对经济运行影响力的准确估计。但政府支出乘数具有变动性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难以准确估计性,这给财政政策的制定带来困难。

4、社会阻力。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运用所面临的社会阻力较大。任何一项财政政策措施都可能遇到某些利益阶层或集团的反对。例如,增加税收会引起普遍反对;削减转移支出会受到低收入阶层的反对;减少政府购买会遇到垄断资本的反对;增加购买支出会被认为是滥用纳税人的钱等等,有时甚至政府的诚信、政策的威信都受到质疑,这在每一个国家都能找到案例支持。

五、财政思想与财政政策

(一)平衡预算财政

1、年度平衡预算。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奉行的理财思想基本上还是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提出的原则:一个谨慎行事的政府应该厉行节约,量入为出,每年预算都要保持平衡。这就是所谓的年度平衡预算思想,它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财政平衡有名义值的平衡与实际值的平衡两种衡量方法,多数经济学家都主张实际值的平衡。

2、周期平衡预算。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和“凯恩斯革命”使人们意识到在经济衰退时期机械地保持预算平衡既无必要同时也会加深衰退。因此,年度预算平衡的思想受到众多经济学家的质疑。这样,年度平衡预算思想发展为保持每一个经济周期的预算平衡思想,这就是周期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的思想仅从理论上讲十分完美,但具体实行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很难准确地估计出繁荣和衰退的时间和程度,并且两者更难相等,因此,周期平衡预算很难实现。

(二)功能财政

根据前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当实现了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的,也可以是赤字的。这样的财政称之为功能财政。

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思想,是对凯恩斯以前的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功能财政思想主张预算的目标是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而不是仅仅追求政府的收支平衡,因此,这一思想的提出同单纯强调政府收支平衡的思想相比是一大进步。但是,也因该看到,功能财政的实施也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经济形势的波动常常难以预测,对经济形势的估计也不会十分准确;另一方面,政府的决策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效果也具有某种滞后性,所以导致这种政策难以奏效。

(三)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

依照功能财政的思想,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即政府增加支出或降低税率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刺激经济。反之,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减少支出或提高税率将使国民收入水平降低,从而抑制经济。政府支出增加会使预算盈余减少或使预算赤字增加,而税率的提高则会使预算盈余增加或使预算赤字减少。这样就容易将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作为衡量财政政策对经济产生影响大小的一种简单标准。但事实上引起预算盈余或预算赤字的变动的原因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经济运行情况本身的变动,即经济趋向高涨时会引起预算盈余的增加或赤字的减少,经济趋向衰退时会引起预算盈余的减少或赤字的增加。二是财政政策的变动,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预算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紧缩性政策会使预算盈余增加,赤字减少。因而,仅凭预算盈余或赤字的变动很难判断出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

要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是扩张性的还是紧缩性的标准就必须消除经济周期波动本身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C·布朗(C·Brown)在1956年提出了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的概念。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它是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而不是实际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衡量的预算盈余,是实际的预算盈余。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和实际的预算盈余两者的差额就是边际税率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之间的乘积。如果以BS*代表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BS代表实际的预算盈余,y f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y表示实际国民收入水平,t、G、TR分别表示边际税率、既定的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支出,则:

BS*-BS = ty f-G-TR-(ty-G-TR)

= ty f -ty

= t(y f-y)

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 f >y时则有:BS*>BS

反之,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小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 f <y时有:

BS*<BS

如果实际国民收入水平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等于实际预算盈余,即y f =y时有:BS*=BS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有两个重要的作用。第一,把国民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上,消除了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就能更准确地反应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并为判断财政政策究竟是扩张性还是紧缩性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依据。如果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者预算赤字减少了,就说明财政政策是紧缩性的,反之则说明政策是扩张性的。第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使政策的制定者更加重视充分就业的问题,把充分就业作为目标来确定预算盈余或赤字的规模,以便正确地确定财政政策。正因为如此,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这一概念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潜在的国民收入很难被较为准确地估算出来。

(四)赤字与公债

遵循功能财政的思想,许多西方国家先后实行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财政政策,这种政策就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相机抉择”。但由于政府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大部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结果造成财政赤字的上升和国家债务的累积。

财政赤字是国家的预算开支超过收入的结果。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二: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实物资产、股票债券等货币资产)。政府借债又有两种方法:一是向中央银行借款,由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这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处理不好会引发通货膨胀,其本质上是用征收通货膨胀税的方法解决赤字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解决赤字问题往往采用这种方法,但发达国家却很少使用这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发行公债包括内债和外债。内债是政府向本国居民、企业和各种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外债是向外国举借的债务,包括向外国借款和发行外币债券,发行债券可称为债务筹资。

公债作为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可起到临时弥补财政赤字的作用。但政府发行公债毕竟是一种负债,与税收不同,发行公债是要还本付息的,当每年累积的债务构成了巨大的债务净存量时,这些债务净存量所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政府预算的总赤字中,包括两个主要部分:非利息赤字(除利息支出外的全部政府支出与政府收入之差)和利息支出。因此,当非利息赤字为零或不变时,只要利息支出增加,政府的预算赤字就会进一步增长。假设其他条件不变,赤字增长会引起政府增加债券的发行,导致政府债务增加,债务的增加又会引起政府利息负担的加重,使赤字进一步增长,如此循环往复,公债的利息支付与政府赤字、公债便会同步增长。

应该看到,财政赤字政策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如果国债发行合理适度,能够有效地刺激经济恢复和发展,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目的;反之,就会使经济进一步恶化。

第三节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短期中政府(经由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其他信贷条件,通过对银行体系的管制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措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影响许多金融变量和经济变量,进而引起GDP的变化。由于货币政策要通过金融制度与

银行体系来实现,所以要了解货币政策,先要了解银行制度的基本知识,认识银行体系的构成。

一、银行体系与制度

(一)银行体系构成

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经政府特许、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在各类金融机构中,是一种历史最悠久、业务范围最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

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繁多,主要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筹措资金、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按存款的性质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资产业务是指银行运用资产的业务,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在放款和证券投资上。放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的业务,它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在美国,放款约占银行全部总资产的60%~70%。证券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运用业务,银行通过有价证券的买卖活动取得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支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从发展趋势看,它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央银行。中央银行身处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作为领导和管理国家货币金融的首脑机构,代表国家发行货币、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处理国际性金融事务、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管、通过货币政策影响经济活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序列。比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由12个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组成),并不属于立法、司法、行政三大序列的任何一方,它直接对国会负责并细心听取总统建议,是一个服从公共利益的独立机构。中国中央银行目前属于政府序列,并具有以下三个职能:

作为发行的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这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有重要作用。

作为银行的银行,充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一方面通过票据再贴现、抵押贷款等方式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另一方面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还为各商业银行集中办理全国的结算业务。

作为国家的银行,是管理国家金融的专门机构。第一,为政府融通资金。在政府财政收支出现失衡时,可以向中央银行借款,即由中央银行用贴现国家的短期国库券的形式为政府提供短期资金,也可以帮助政府发行公债或以直接购买公债方式为政府提供长期资金,帮助政府弥补政府预算中出现的财政赤字。第二,代理国库。一方面将国库委托代收各种税款和公债价款等收入作为国库的活期存款,另一方面代理国库拨付各项经费,代办各种付款和转帐,并向财政部门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第三,充当政府在一般经济事务和处理政府债务等方面的顾问。第四,监督、管理国家的金融市场活动,代表国家处理与外国发生的金融业务关系。第五,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配合,为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服务。

3、其它金融机构。一是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创立或担保、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具有特殊的融资原则、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以发行股票和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并将所筹资金运用于长期性投资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非存款性机构。存款性金融机构主要有储蓄信贷协会,储蓄互助银行,信用合作社。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公募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小额信贷公司等。它们与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一道,共同构成一国的金融体系,并通过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及外汇市场展开金融活动,进行吸收和发放资金、金融票据交换,并起到地区转移资源、控制金融风险的功能。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货币创造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存款。为了应付存款客户随时取款的需要,确保商业银行的信誉与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把其吸收的存款全部放出,必须留下一定金额,称为存款准备金。其中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以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另一部分则以存款形式存入在中央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并报经国家立法机构通过。存款准备金占其吸收存款总额的比率,叫做法定准备金率,用r d 表示。

2.货币创造过程。假定商业银行系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由于某种原因商业银行新增1000万元的存款,1000万元新增货币究竟最终会增加多少银行存款呢?这里必须有两个假定:⑴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会将一切货币收入全部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不能将一分钱的现金放入自己的口袋中。⑵银行接受客户的存款后,除法定准备金外,全部贷放出去,没有超额准备金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甲将1000万元存入A 银行,银行系统因此增加了1000万元的存款,A 银行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保留200万元准备金存入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帐户,其余800万元全部贷放出去;得到这800万元贷款的客户乙将全部贷款存入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B 银行,B 银行得到了800万元的存款,在留足160万元的法定准备金并将其存入自己在中央银行的帐户以后,将剩余的640万元再贷放出去;得到这640万元的客户丙又将全部贷款存入与其有业务往来的C 银行,C 银行留下其中的128万元作为法定准备金而把其余512万元再贷放出去。如此反复,以至无穷,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究竟是多少呢?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

1000+1000×0.8+1000×0.82+1000×0.83+1000×0.84+ …

=1000(1 + 0.8 + 0.82 + 0.83 + 0.84+ …)

8

.011000?= =5000(万元)

贷款总和为:

800 + 640 + 512 + …

=1000(0.8 + 0.82 + 0.83 + 0.84 + …)

=4000万元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存款总额(用D 表示)同原始存款(用R 表示)及法定准备

率(用r d 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d

r R D = 或者:R

D r d =1 3.简单的货币创造乘数。从前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来自于中央银行新增的原始货币供给流入公众或企业手中并转存在支票账户上,就使活期存款总额即货币供给量扩大为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d r 1倍,这个d

r 1倍数被称为货币创造乘数,如果用k m 来表示,则有:d m r k 1= 即货币创造乘数等于法定准备率的倒数,它表明整个银行体系能够使银行活期存款多倍扩大,能够把贷款扩大为原始存款的若干倍。另外,根据存款总额D 同原始存款R 及法定准备率r d 的关系,货币创造乘数又可表示为:R

D k m = 由此可见,⑴在计算货币供应量时,我们不能仅看到中央银行最初发行了多少货币,还必须更为重视由于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使货币供给量增加了多少,这种增加被称为货币的创造。⑵货币创造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新增的货币量,而且取决于法定准备率,法

定准备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反之,法定准备率越小,货币创造乘数越大,两者呈反比关系。这是因为,法定存款准备率越大,商业银行吸收的每一轮存款中,保留的法定准备金所占存款的比例越大,可用于贷款的份额越小,由于贷款又转化成下一轮的存款,因而造成下一轮的存款就越少。

4.复杂的货币创造乘数。货币创造乘数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的分析实际上隐含着下述两个假定:

⑴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商业银行将客户的存款在扣除了法定准备金后全部贷放了出去。但是,商业银行如果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或厂商由于预期利润率低于市场贷款利率而不愿借款,诸如此类原因都会使银行的实际贷款小于其贷款能力,实际贷款小于其贷款能力的差额即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项就是超额准备金,也就是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要求以

外的准备金(用ER 表示)。超额准备金与全部存款的比率称为超额准备率(可用r e 表示)

,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和形成了银行的实际准备金,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就是银行的实际准备率。当存在超额准备率后,货币创造乘数就不再是d

r 1即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而是变为:e

d r r k m +=1 上式表明,货币创造乘数成为实际准备率的倒数,这时,派生存款总额为:d

e R D r r =+ 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都是一种漏出,不能形成银行的派生存款,两者在存款总额中所占比重越大,银行的货币创乘数越小,派生存款总额越少。因此,货币创造乘数不但与法定准备率有关,还与超额准备率有关。

⑵银行客户将一切借款都存入银行,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支付皆以支票形式进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一位银行客户需要保留一部分现金。假如客户将得到的贷款没有全部存入银行,而是抽出一定比例的现金,这就是所谓的现金漏损。现金漏损指的是银行客户从得到的贷款中提留的一部分用于交易的现金。现金漏损会导致货币创造乘数的减小,因为现金与准备金一样不能形成派生的存款。如果用r c 表示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即漏现率,则存在超额准备和现金漏出时的货币创造乘数为:c

e d r r r k m ++=1 可见,考虑到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率和客户的提现率时,实际货币创造乘数将变小。

5.高能货币与货币供给

又称基础货币,包括公众持有的通货与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以及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总额。由于它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又被称为强力货币。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乘积即理论上的货币供应量。

高能货币 = 准备金 + 流通中的现金

=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

+ 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

+ 流通中的现金

若用C u 表示流通中的现金,R d 表示法定准备金,R e 表示超额准备金,H 表示高能货币,则:H = C u + R d + R e ,这是商业银行借以扩张货币供给的基础。另外,因为货币总供给是通货(C u )与活期存款(D )之和,即严格意义上的货币供给M 1,即:M= C u + D ,则:

e

d u u R R C D C H M +++= 把上式等号右边的分子与分母同除以活期存款(D ),则:

1u u d e

C M

D C R R H D D D

+

=++ 式中,D C u 代表漏现率r c ,D R d 表示法定准备率r d ,D R e 表示超额准备率r e ,所以,上式又可表示为:c

e d c r r r r H M +++=1 H

M 就是货币创造乘数。上式表明,货币创造乘数与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市场借款利率、漏现率有关。这就是说,货币供给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市场借款利率、漏现率的函数,这些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对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上来,因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中央银行正是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的。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不同于财政政策,它对于总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影响基准利率变动来达成的,是一种间接的作用。短期货币政策实践中,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工具、选择性工具、补充性工具。一般性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各国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有力工具,是中国人民银行现阶段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重要工具。由于中国属于间接融资主导型融资体系,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又高度依赖于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会直接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引起银行贷款数量的变化;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创造乘数负相关,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时,货币创造乘数增大,使流通中货币供给量增加,反之则结果相反。两重效果叠加,共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能力,尤其是避免挤提的倒闭风险。

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会使整个经济社会货币供给量成倍地变化,所以不利于货币供给和经济的稳定。此外,中央银行如果频繁地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不利于它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并且会使商业银行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强有力但却不常用的政策工具。

2.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贴现是指企业或个人向商业银行对未到期商业票据进行提取兑取的一种贷款方式。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对未到期商业票据进行兑取的一种贷款方式。

例如:已知市场贴现率为2%,A 企业现有一张面额100万元、还差2天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该企业急需现金,把这张票据拿到商业银行进行贴现。其具体做法是:

商业银行将按照100-100×2%×2=96万贷放给企业。

当商业银行按照同样的方法将这张票据拿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为1%,于是:中央银行将按照100-100×1%×2=98万元贷放给商业银行。

显而易见,商业银行的贴现率是随着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的变动而变动。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贴现率与贴现条件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当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或放松贴现条件,就会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商业银行就可以增加它对客户的放款,放款的增加又可以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反之,结果相反。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调

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行为,是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现阶段控制货币供给的最主要工具。中央银行不是商业银行,它不提供居民储蓄服务,没有储蓄存款。当中央银行决定购买政府债券时,只能靠印发更多的纸币来购买政府债券。这样,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新的货币就进入市场了,同时,在价格水平既定时,流出的货币具有乘数效应,在市场上得到倍增。反之,则结果相反。

4.其它辅助措施。除了以上一般性工具外,货币政策还有其它辅助措施,如:

⑴道义上的劝告。即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投资业务进行指导,要求商业银行采取与其一致的作法。这种劝告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也能起一定的作用。

⑵借款垫头规定。即规定购买有价证券必须付出的现金比例。就是人们在购买证券时,必须自行垫付一部分比例的现金,不能百分之百地用借款购买,以此来抑制借款人的借款数量。垫头比例越大,借款数量就越少。

⑶宽严信贷条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放宽或严格抵押贷款条件,来增加或减少获得贷款的数量。

⑷信贷配额。中央银行也可以根据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变动规定商业银行贴现或贷款的最高上限,以此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通过直接操纵它所控制的上述工具及措施,短期将影响银行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等中间目标,长期将有助于影响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低失业率等最终目标。

三、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根据上述分析,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一般性工具也是通过相应的货币乘数效应自动地对基准利率变化发生作用,它产生效果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在实施中要相机抉择。

1. 基本原则。如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一样,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即:当宏观经济形势衰退或萧条时,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当宏观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2. 货币政策的实施。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包括两种政策选择。

⑴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在经济中存在着失业,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对此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①降低法定准备金率。②降低再贴现率。③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实施国债买入业务。依此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提升货币创造力,从而达到降低利息率,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达到扩张总需求、扩大就业的目的。

⑵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对此采取以下具体措施:①提高法定准备金率。②提高再贴现率。③中央银行通过金融市场实施国债卖出业务。依此来减少货币供应量,收紧货币创造力,从而达到提高实现利息率,压制消费和投资,减少达到扩张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

四、货币政策效果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传递机制

货币政策效果是指变动货币供给量对于总需求的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传递机制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控制名义货币M 的投放而控制实际货币供给量,影响基准利率和其他信贷条件,来影响总需求变化的宏观经济活动过程,可用图5-6大致表示:

(二)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 模型分析

从IS—LM 模型看,货币政策效果是指LM 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货币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投资实际GDP 再贴现率货币量市场利率消费总需求通货膨胀出口公开市场业务图5-6 货币政策效果的传导机制

效果的大小,取决于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斜率。同样,也包括一般情形和特例。

1.货币政策效果的一般分析。所谓一般分析,是指分析IS 曲线和LM 曲线都为正常的斜线时的情形,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⑴LM 曲线形状既定,IS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 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如图5-7所示,LM 曲线斜率相同,IS 曲线斜率不同,假定开始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都为r 0和y 0。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加同样一笔货币供给量△M 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 向

右移距离为E 0E 3,从图5-7看,IS 较平坦时(IS 1)

,国民收入增加较多,从y 0增加到y 1,增加了y 0y 1,IS 较陡峭时(IS 2)

,国民收入增加较少,从y 0增加到y 2,增加了y 0y 2;显然,若LM 曲线形状既定,则IS 曲线平坦时的货币政策效果比IS 曲线陡峭时要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根据IS 曲线的代数表达式y d d e r β

α??+=1可知,其斜率

由d 和β决定,一般来说由于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稳定的,所以IS 曲线越平缓,则d 值越大;再由投资函数i=e-dr 可知:利率r 稍有变动将引起投资i 较大幅度的反向变动。当货币供给量m 的增加导致利率r 下降时,投资i 将增加许多,国民收入y 水平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大;相反若IS 曲线越陡峭,则d 值越小,由i=e-dr 可知:利率r 大有变动才引起投资i 较小幅度的反向变动。当实际货币供给量m 增加使LM 曲线向右移动而导致利率r 下降时,投资i 不会增加许多,国民收入y 增加就越小,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

⑵IS 曲线形状既定,LM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LM 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如图5-8所示,只有一条IS 曲线,货币供给增加LM 1和LM 2右移相同距离E 0E 3,LM 1较陡峭,国民收入增加较多,从y 0增加到y 1,而LM 2较平坦,国民收入增加较少,从y 0增加到y 2,显然,若IS 曲线形状既定,则LM 曲线陡峭时的货币政策效果比LM 曲线平坦时要大。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因为,由LM 曲线的代数表达式h

m y h k r ?=可知:由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所以LM 曲线越陡峭,表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 值越小,实际货币供给量m 只要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r 下降许多,所以增加实际货币供给量m 的货币政策将对投资i 和国民收入y 有较大的影响;相反,若LM 曲线越平坦,同样由上式可知: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 值越大,因而实际货币供给量m 变动对利率r 变动影响较小,货币政策对投资i 和国民收入y 的影响较小,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小。

图5-7 货币政策效果因IS 曲线斜率而异图5-8 货币政策效果因LM 曲线斜率而异

2.货币政策效果的特例。与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效果也有两种极端情况:

⑴凯恩斯陷阱。凯恩斯陷阱又称流动偏好陷阱,是指当利率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此时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以至于公众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下愿意持有无限数量的货币。这时,LM 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货币供给量的任何增加或减少都不会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即货币政策效果为零。

如图5-9所示,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LM 1曲线右移到LM 2,

由于利率极低(为r 0)时,货币的投机需求为无限大,LM 曲线处于水平状态,这时,无论LM 曲线如何移动,均衡点始终不变,从而均衡收入也始终不变。

⑵古典情况。古典情况与凯恩斯陷阱正好相反。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当LM 曲线成为一条垂线时,由(4.12)式可知,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h 趋于零,即货币需求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很小。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的变动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对投资和收入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即货币政策效果最大。

如图5-10所示,当中央银行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时,LM 1曲线向右移至LM 2,均衡收入相应增加为y 2。由于LM 曲线是垂直的,因此,当LM 曲线向右移动时,均衡收入的增加量与LM 曲线移动的距离是完全一致的,即货币政策效果是完全的。

垂直的LM 曲线被称为古典特例,是因为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货币需求仅取决于收入水平,而与利率的变动无关。这一观点与古典的货币数量论相关,这一理论认为货币量是价格水平的决定者,从而也是名义收入水平的唯一决定者。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与财政政策一样,在实践中,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也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

1.流动性偏好陷阱。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当经济萧条时,人们处于流动性偏好陷阱。此时,货币政策将失效。即使不存在流动性偏好陷阱,在经济衰退时期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其效果也不明显。那时,厂商对经济前景的预期非常悲观,即使中央银行松动银根,降低利率,投资者也不肯增加贷款从事投资活动,商业银行为安全起见,也不肯轻易贷款。这样,作为反衰退的货币政策,其效果就十分有限。所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在反通货膨胀方面效果比较明显,而在反衰退方面的效果就不明显。

2.货币流通速度。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的供给量影响利率的高低是以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的。如果这一假定前提不存在,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来影响利率水平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例如在通货膨胀严重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减少货币的发行量,但由于人们手中不愿持有货币,往往将手中货币换成实物,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因此无法将通货膨胀率降低。

3

.时滞。与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受到政策时滞的影响。从中央银行对经图5-9

货币政策效果与凯恩斯陷阱图5-10 货币政策效果与古典情况

济形势作出判断、分析、制定政策时也会有认识的内在时滞,从政策实施到产生效果也会有执行的外在时滞。尤其是外在时滞会显得更长。因为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而微观主体在此之前已经作出投资计划并付之行动了。因而,利率变动以后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经验数据3-6个月)才会对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这些滞后制约着货币政策准确有效地发挥作用。

4.货币创造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货币创造乘数表明:如果货币政策乘数不变或者完全可以预期,则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控制高能货币准确地调节货币供应量,并有效地影响经济。货币政策乘数表明: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时,货币政策的变动会对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实际上,货币创造乘数非常不稳定,中央银行也无法准确地预期货币政策乘数的变动情况。中央银行就无法准确地决定货币存量,从而对经济的调节也就不会总是令人满意的。

5.公众预期。货币政策的效应如何,还受到公众对政策本身和经济形式预期的影响以及公众的消费信心。如果公众认为政策是一种长期的政策,并与政府有大致相近的经济预期时,才会配合政策,使政策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应。如果公众认为政策的变动只是短暂的,从而不对政策作出反应,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公众对经济社会未来的信心不足,就会收缩需求,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严重时会导致股市与资产价格的缩水,就会降低银行贷款的抵押品价值,导致贷款的拖欠率提高,导致银行体系运转失灵、货币贬值、经济运行崩溃等重大问题的接踵而来。

由上可知,货币政策作为平抑经济波动的手段,其作用是有限的。普遍认为,货币政策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间接手段,它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第四节两种政策的配合使用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有其局限性,因此,往往需要将两种政策配合使用。这样做可以有机会使两种政策乘数的估计误差与效用误差相互抵消,这就产生了政策如何选择,并使之配合的问题。

一、政策选择和需求结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调节总需求,在总需求管理中可以相互替代,各自的作用还会对总需求结构发生不同的影响。例如,若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政府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通过乘数效应提高消费,但也会使利率上升,排挤私人投资,尤其是受利率影响大的住宅投资,而使政府购买和消费在总需求结构中比重增加。相反,若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则会使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再说,就扩张性财政政策而言,不同的扩张项目也会带来不同的影响。若增加政府购买,则除了会使政府购买在总需求结构中比重上升,消费也会增加,但私人投资则受到抑制。若减税或增加转移支付,则增加的主要是私人消费。若采用投资补贴的财政扩张,则不但消费会增加,投资也会增加。可见,政府在决定选择哪一种政策时,首先要考虑需要刺激总需求中哪一部分。如果萧条主要是由于私人投资不足引起的,则宜用货币政策或投资补贴;如果是要刺激消费,则可用减税和增加转移支付。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对国民收入和利率产生不同影响,对总需求结构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对总需求调节时,常常需要把两种政策搭配起来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方式不同,产生的政策效果不同,适用的经济环境也不同。

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配合,简称“双松”的搭配。这种配合会引起总需求增加,从而促使经济的复苏、高涨。当经济严重萧条时可采用这种组合,一方面用扩

2020年(财务知识)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财务知识)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 壹、基本概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投资的利率系数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货币幻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补偿性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再贴现政策充分就业 预算盈余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判断题 1.财政政策可影响总需求,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3.IS曲线越平坦,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 4.LM曲线越陡峭,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5.于LM曲线呈垂直状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和财政政策乘数相等。()6.因为政府增加支出和增加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相反的,所以政府增加同样的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7.只要挤出效应小于100%,政府支出的增加就能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8.当政府支出水平既定时,只有实际利率上升,赤字才会产生对投资的挤出效应。() 9.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 10.对政府来说,无论用货币筹资仍是债务筹资,其结果是相同的。()11.于凯恩斯陷讲中,由于挤出效应等于零,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十分有效。()

12.财政制度内于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但不能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13.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大。() 14.IS和LM曲线的交点壹般位于中间区域,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有效。() 15.于凯恩斯区域挤出效应完全;于古典区域挤出效应等于零。() 16.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使用,会引起利率上升的同时产出增加。()17.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8.政府主要依靠出售债券来筹款支付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开支。() 19.于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财政政策不以实现收支平衡为目标,而是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 20.货币政策的优点之壹是能够均衡地影响总需求的各个方面。() 21.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22.政府预算于长期壹定是平衡的,但于短期不壹定平衡。() 23.于本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普遍要求财政年度收支保持平衡。()24.财政预算的盈余说明壹国实行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5.失业保障制度对国民收入水平变动能起自动稳定的作用。() 26.壹般说来,货币政策的决策要比财政政策的决策迅速。() 27.于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中,公开市场业务是最灵活的政策。() 28.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是增发钞票。() 29.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论于什么条件下均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30.于宏观经济政策中,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是威力最大的货币政策。()31.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诱使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及解析——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及解析——第四章 1.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向()提供贷款。 A.各级政府 B.商业银行 C.开发银行 D.工商银行 答案:B 解析:P74. 2.主要职责和业务: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包括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管理存款准备金、利率业务,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和再贴现以及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2.国家开发银行资金来源目前主要靠()来解决。 A.从金融市场筹资 B.向金融机构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 C.向企业发行金融债券 D.向社会发行金融债券 答案:B 解析:P77.2.国家开发银行(3)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资金来源主要靠向金融机构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来解决。 3.国家开发银行将属于资本金性质的资金以长期优惠贷款的方式,按投资项目配股需要,贷给国家控股公司和中央企业集团,由它们对项目进行参股、控股,称为()。 A.特别贷款 B.优惠贷款 C.软贷款 D.硬贷款 答案:C 解析:P77.2.国家开发银行(5)贷款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软贷款,即国家开发银行将属于资本金性质的资金以长期优惠贷款的方式,按投资项目配股需要,贷给国家控股公司和中央企业集团,由它们对项目进行参股、控股。 5.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 A.35 B.40 C.45 D.50 答案:B

解析:P91.(8)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 6.根据《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典当行实收资本金不得少于()万元。 A.800 B.500 C.80 D. 答案:B 解析:P81.6.典当行。 7.狭义的金融期货是指()。 A.利率期货 B.股票指数期货 C.黄金期货 D.外汇期货 答案:A 解析:P86.(四)金融期货:金融期货的种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期货即利率期货。广义的金融期货,包括利率期货、外汇期货、黄金期货以及股票指数期货等。 8.中央银行放松银根的措施是()。 A.提高贴现率,买入债券 B.降低贴现率,买入债券 C.提高贴现率,卖出债券 D.降低贴现率,卖出债券 答案:B 解析:P88.2.再贴现:如贴现率升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3.公开市场业务:当中央银行判断社会上资金过多时,便卖出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以收回一部分资金;相反,当中央银行认为需要放松银根时,便买进债券,直接增加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

宏观经济学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 )。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经济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 E、以上四个目标。 2、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 )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私人投资支出 B、政府购买 C、个人消费支出 D、出口 E、进口。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E、四种情况都有可能 4、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量 5、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A、缓解周期性的波动; B、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 C、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D、推迟经济衰退。 6、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7、通常认为,紧缩货币的政策是() A、提高贴现率 B、增加货币供给 C、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D、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 8、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目的是()。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E、稳定债券市场 9、法定准备金率越高() A、银行越愿意贷款 B、货币供给量越大 C、越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D、商业银行存款创造越困难 10、下列()不是影响存款乘数的主要因素 A、法定准备率 B、超额准备比率 C、定期存款比率 D、货币流通速度 二、判断题 1、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一致的,只要达到了其中一项,也就实现了另一项. 2、不同的政策工具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 3、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是需求管理,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增税。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附答案)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古典主义极端凯恩斯主义极端 二、判断是非题 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T ) 2、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F ) 3、若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强的 刺激作用,则该项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T ) 4、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二曲线相交,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 F ) 5、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增加政府支出完全不会挤占私人投资和消费支出 ( F ) 6、LM曲线不变,IS曲线越平坦,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T ) 7、在古典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则有效果(T ) 8、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和消费不存在挤出效应(F ) 9、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极大(T ) 10、在古典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毫无效果(T ) 三、选择 1、下面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的是(A ) A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h越小越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B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C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D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2、LM曲线的斜率越大(越陡峭),则(AD ) A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大 B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小 C 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 D 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小 3、在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里(B ) A 财政政策无效 B 货币政策无效 C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无效 D 财政政策有效 4、下面哪种情况货币政策将是有效的(C ) A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 B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 C 利率对货币供给是敏感的,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是敏感的 D 以上情况都是有效的 5、如果IS曲线与向右上倾斜的LM相交,投资对利率不是完全没弹性,那么财政政策 ( C ) A 如果单独采用将更有效 B 是无效的 C 如果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联合使用会更有效 D 不能用来刺激经济,因为它会导致利率上升 四、简答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几种组合,分别对收入和利率产生什么效应?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试题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 一、判断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之下。(×) 2、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3、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可以很方便地变为交换媒介,所以按美国官方的货币分类,应归入 M之中。(×) 1 4、大众持有现金的偏好增强,货币创造乘数会下降。(√) 5、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存款创造乘数也就越大。(×) 6、提高贴现率可以刺激银行增加贷款。(×) 7、如果一个存款者从银行提取了现金,那么,银行的准备率就会下降。(√) 8、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降低利率,那么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证券。(×) 9、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下降,国民收入上升。(√) 10、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决策要比财政政策的决策迅速。(√) 11、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比实现财政平衡更为重要。(√) 12、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购买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 13、在物价水平不变使,中央银行决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使得LM曲线向右方移动。(×) 14、当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 响最大(√)。 15、IS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会引起利率上升,只会使实际国民收入增加。(√) 16、当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越陡峭时,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二、选择题 1、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D )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2、下列哪一项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D ) A、库存现金; B、贷款; C、证券投资; D、活期存款。 3、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范围?( D )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机厂放一笔贷款; 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D、以上都是。 4、商业银行的储备如低于法定储备,它将( D ) A、发行股票以筹措资金; B、增加贷款以增加资产; C、增加利率以吸引存款; D、收回部分贷款。 5、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B ) A、吸收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适合的贷款对象;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国人口为2000万,就业人数为9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那么,该国的失业率为()。 A.10% B.5% C.11% D.8% 2.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的原因是()。 A.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提高 B.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C.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上升 D.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B.稳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D.政府预算盈余 4.在经济过热时,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政府应该()。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政府财政支出D.减少税收 5.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了()。 A.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上升B.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下降 C.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上升D.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下降 6.所得税率增加将会导致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旨在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B.可以稳定收入,但会导致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可以取代财政政策 8.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社会还存在()。 A.非自愿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9.当超额储备率为多少时,货币创造乘数达到最大()。 A.等于法定准备金率B.为负数C.等于零D.趋近于无穷大 10.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A.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愿望B.给经济活动降温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D.通常导致政债券价格的下跌

第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班级:姓名:学号:院系:数学与统计学院专业:考试时间:2017-03-10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西方经济学下篇—《宏观经济学》单元测试题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课程编号:417012适用年级:2015学制:四适用专业:统计学试题类别:A 考试形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5分) 1. 财政政策 2. 货币政策 3. 挤出效应 4. 自动稳定器 5. 公开市场业务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 A .通货膨胀率为零,经济加速增长 B .稳定通货,减少失业,保持经济稳定的增长 C .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率为零 D .充分就业,实际工资的上升率等于或超过通货膨胀率 2.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 )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 .政府转移支付 B .政府购买 C .消费支出 D .出口 3.如果政府支出的增加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相同时,收入水平会( )。 A .不变 B .增加 C .减少 D .不相关 4.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 .政府支出增加 B .政府税收增加 C .政府税收减少 D .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5.在经济衰退时期,如果政府不加干预的话,( )。 A .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 B .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 C .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 D .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6.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 .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 .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 .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 .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7.“挤出效应”发生于( )。 A .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 .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 .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 .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较少 8.下列( )的情况不会增加预算赤字。 A .政府债务的利息增加 B .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增加 C .政府转移支付增加 D .间接税增加 9.下列( )的财政政策将导致国民收入水平有最大增长。 A .政府增加购买50亿元商品和劳务 B .政府购买增加50亿元,同时增加税收50亿元 C .税收减少50亿元 D .政府支出增加50亿元,其中30亿元由增加的税收弥补 10.政府支出增加使IS 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 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 A .LM 平缓而IS 陡峭 B .LM 垂直而IS 陡峭 C .LM 和IS 一样平缓 D .LM 陡峭而IS 平缓 11.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 .吸收的存款太多 B .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 .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 .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12.商业银行的储备如果低于法定储备,它将( )。 A .发行股票以筹措资金 B .增加贷款以增加资产 C .提高利率以吸引存款 D .收回部分贷款 13.通常认为紧缩货币的政策是( )。 A .提高贴现率 B .增加货币供给 C .降低法定准备率 D .中央银行增加购买政府债券 14.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 15.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 A .银行要留的准备金会增加 B .银行要留的准备金会减少 C .银行要留的准备金仍不变 D .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16.下列不属于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的手段是( )。 A .降低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 .降低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C .公开市场业务买入国债 D .向商业银行卖出国债 17.财政部向( )出售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会增加。 A .居民 B .企业 C .商业银行 D .中央银行 18.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通货膨胀压力太大,其紧缩政策为( )。 A .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 B .迫使财政部购买更多的政府债券 C .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 D .降低法定准备率 19.货币供给增加使LM 右移,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 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 A .LM 陡峭, IS 也陡峭 B .LM 和IS 一样平缓C .LM 陡峭而IS 平缓 D .LM 平缓而IS 陡峭 20.下列( )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 .LM 陡峭而 IS 平缓 B .LM 垂直而IS 陡峭C .LM 平缓而IS 垂直 D .LM 和IS 一样平缓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 转移支付增加1元对总需求的影响总是与政府支出增加1元相同的。 2.自动稳定器不能完全抵消经济的不稳定。 3.在萧条时为取得年度预算的平衡,政府必须降低税率。 4.通货膨胀缺口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加以解决。 5.失业保险制度如果能根据国民收入变化及时地调整失业人口的消费水平,那么对经济就具有内在稳定作用。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公债的负担在通胀时期比萧条时期更重。 7.准备金要求的提高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贷款量。 8.提高贴现率可以刺激银行增加贷款。

宏观经济学第13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判断 1.从根本上说,储蓄就是未来的消费。() 2.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 小于1。() 3.消费增量有可能大于收入增量。() 4.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少;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多。() 5.均衡国民收入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6.如果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多的数量,那么,注入量和漏出量仍然相等,均衡国民收入没有发生变化。() 7.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要小于投资。() 8.投资乘数是大于1 的正数。() 9.税收乘数是大于1 的正数。() 10.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投资大于储蓄,那么,总需求将小于总供给。 () 11 .若消费函数为C=,则边际消费倾向是新增加1美元收入中消费85美分。()12.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政府购买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大。 () 13 .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匸S+(T—G)°() 二、单选 1.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这是因为()。 A.任何两个边际量相加总是等于1 B. MPC和MPS都是直线

C.国民收入的每一美元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 D.经济中的投资水平 不变 2. 满足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点使经济稳定是因为()。 A.在这一点上政府停止干预 B.任何处于均衡外的经济将回到均衡点 C.人们为了有效地使用资源把所有储蓄用于投资 D.以上都正确 3.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 A. B. 1.25C. 4D. 5 4.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T),并且税收和政府支出同时增加1美元,则均衡的收入水平将()。 A.保持不变 B.增加3美元 C.增加1美元 D.下降4美元 5.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均衡水平决定于() A.总收入 B.总投资 C.总需求 D.总供给 6. 如果消费曲线是直线,那么,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以上均不对 7.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增加投资将引起()。 A.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 B.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提高 D.国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8.平均储蓄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不能确定 9.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那么增加100亿美元投资将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亿美元。 A. 100 B. 200 C. 500 D. 800 10.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那么增加100 亿美元的转移支付将导致国民收入增

证券投资学期末复习题 第四章 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

第四章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 一、单选题 1、高通货膨胀下的GDP增长必将导致证券价格的()。 A.上涨B.剧烈波动C.下跌D.不确定 2、以下不属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是()。 A.法定存款准备金B.再贴现政策C.公开市场业务D.直接信用控制 3、()是影响股票市场供给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 A.宏观经济环境B.制度因素C.上市公司质量D.行业大环境 4、下列何种类型的股票在经济周期的下跌末期能发挥较强的抗跌能力。() A.公共事业B.能源C.设备D.房地产 5、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不包括()。 A.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B.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C.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D.个别证券的价值与走势 6、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通常不通过以下途径()。 A.公司经营效益B.居民收入水平C.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D.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等7、关于经济周期变动与股价波动的关系,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经济总是处在周期性运动中,股价伴随经济相应的波动,但股价的波动超前于经济运动,股价波动不是永恒的 B.景气来临之时一马当先上涨的股票往往在衰退之时首当其冲下跌 C.能源、设备类股票在上涨初期将有优异表现,但其抗跌能力差 D.公用事业、消费弹性较小的日常消费部门的股票则在下跌末期发挥较强的抗跌能力8、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不包括()。 A.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促进股票价格上涨,债券价格也将上涨 B.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证券市场趋于活跃,价格自然上扬 C.减少国债发行(或回购部分短期国债)缩小财政赤字规模,推动证券价格上扬 D.增加财政补贴,使整个证券价格的总体水平趋于上涨 二、多选题 1、宏观经济分析的意义包括()。 A.把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B.判断整个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C.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力度与方向D.个别证券的价值与走势

宏观经济学第13章练习习题答案.docx

宏观经济学 - 第 13 章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南方医科大学 2010级经济学(医药贸易与管理方向) W 洋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之时。 B.实际 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投资等于企 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 C 2.当消费函数为c=a+by(a>0,0

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解答: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 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 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 而均衡产出就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 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是零。 计划存货增加时, 存货投资就大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需要指出的是,存货是存量,存货投资是流量,存货投资是指存货的变动。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 它不一定是零,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 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 比方说,企业错误估计了形势, 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生产了产品,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 1? 解答: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 (可 以用公式 MPC = c y 或 MPC =dc dy 表示 ),二 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

15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15章练习答案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⑴3;⑵3;⑶1;⑷4;⑸3; 2、假设LM曲线方程为y=500亿美元+25r(货币需求L=0.20y-5r,货币供给为100亿美元)。 (1)计算:1)当IS为y=950亿美元-50r(消费c=40亿美元+0.8y d,投资i=140亿美元-10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和2)当IS为y=800亿美元-25r(消费c=40亿美元+0.8y d,投资i=110亿美元-5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情况1)和情况2)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说明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为什么情况1)和情况2)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解答:(1)由IS曲线y= 950亿美元–50r和LM曲线y=500亿美元+ 25r联立求解得,950–50r=500+25r,解得均衡利率为r=6,将r=6代入y=950 – 50r得均衡收入为y=950 – 50×6 =650,将r=6代入i=140-10r得投资为i=140 – 10×6=80 同理我们可以用同样方法求2) 由IS曲线亿美元和LM曲线亿美元联立求解得y=500+25r = 800 – 25r,解得均衡利率为r=6, 将r=6代入y=800 – 25r=800 – 25×6 = 650 代入得投资函数得投资为i=110 – 5r = 110 – 5 ×6=80 (2)若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对于1) 2)而言,其IS曲线都会发生变化.首先看1) 这种情况;由y=c+ i+ g,IS曲线将为y=40 + 0.8 (y -t) + 140 – 10r + 80 =40 + 0.8 (y - 50) + 140 – 10r + 80,化简整理得IS曲线为y = 1100 – 50r,与LM曲线联立得方程组 y= 1100 – 50r y=500 + 25r 该方程组的均衡利率为r=8,均衡收入为y=700,同理我们可以用同样方法求2):y=c + i+g = 40 + 0.8 ( y -50) + 110 – 5r + 80 化简整理得新的IS曲线为y =950 – 25r,与LM曲线y=500 + 25r联立可得均衡利率r=9,均衡收入y=725。 (3)收入增加之所以不同,这是因为在LM斜率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受IS曲线斜率的影响.在1)这种情况下,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较小,IS曲线比较平坦,其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比较敏感,因此当IS曲线由于支出增加而向右使利率上升时,引起的投资下降也较大,从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少.在2)这种情况下,则正好与1)情况相反,IS曲线比较陡峭,投资对利率不十分敏感,因此当IS曲线由于支出增加而右移使利率上升时,引起的投资下降较少,从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多。 3、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90亿美元+0.8y d,t=50亿美元, i=140亿美元-5r,g=50亿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答:(1)由c=90 + 0.8y d ,t=50 , I =140 -5r ,g=50 和y=c+ i+g 可知IS曲线为: y=90 + 0.8yd + 140 – 5r + 50 =90 + 0.8 ( y - 50) + 140 – 5r + 50 =240 + 0.8y – 5r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及解析——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及解析——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第五章——财政政策练习及解析(1) 1.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理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 A.自筹资金 B.财政资金 C.自由资金 D.借用资金 答案:B 解析:P96.1.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资金。 2.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经过()部门批准。 A.国务院计划(物价) B.省级以上政府计划(物价) C.国务院或省级以上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 D.县级以上政府计划(物价) 答案:C 解析:P96.2.预算外资金的现行管理:(1)收费立项审批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以上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其他部门无权批准行政事业收费。 3.目前,()是我国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其收入居各税之首,约占我国税收收入总额的一半。 A.营业税 B.增值税 C.所得税 D.消费税 答案:B 解析:P97.(1)增值税:目前,增值税是我国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约占我国税收收入总额的一半。 4.下列属于商品及劳务课税的是()。 A.增值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农业税

答案:A 解析:P96.(一)商品及劳务课税:商品及劳务课税是所有以商品及劳务为征收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我国现行税制中对商品的课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 5.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余额与()的比率。 A.国债发行总额 B.国内生产总值 C.当年财政收 D.当年财政支出 答案:B 解析:P103.(1)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我国目前的这一指标为16%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 6.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其主旨是实现()。 A.分税制 B.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 C.转移支付 D.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答案:D 解析:P107.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平衡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分税制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7. 下列关于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为()。 A.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资金,与预算内资金一样,都是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B.除国家政府部门外各级财政部门都必须在银行开设统一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用于管理和核算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

宏观经济学-第13章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南方医科大学 2010级经济学(医药贸易与管理方向) W 洋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C 2.当消费函数为c =a +by(a>0,0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流动偏好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和财政政策有效D.货币政策有效和财政政策无效 2.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LM曲线的移动将()。 A.不增加收入,但降低利率B.提高收入水平并降低利率 C.提高收入水平和利率D.不增加投资,因而不增加收入 3.采纳下列哪些财政政策可将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 A.确保货币供给不会增加过快或过慢B.改变政府的支出水平和税收水平 C.运用财政赤字政策减缓经济衰退 D.采取能够在整个经济周期使联邦预算保持平衡的政策 4.当政府税收或转移支付有一定变化时,消费将()。 A.变化相等的数量B.保持稳定不变,如果可支配收入不变 C.变化幅度肯定比税或转移支付幅度小 D.变化的多少,要决定于由此而引起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边际消费倾向 5.在三部门经济中,当以下因素如何变动时,IS曲线会变得较为平缓() A.投资对利率的变动较为敏感B.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C.税率较大D.货币供给增加 6.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那么()。 A.利率的变动对投资没有影响B.投资的变动对计划的总支出没有影响 C.公开市场活动不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D.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没有影响 7.减税将()。 A.通过增加可支配收入而增加总支出B.通过引起利率下降而增加总支出 C.通过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减少总支出D.通过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减少总支出 8.如果同时出现货币收缩和政府开支扩大,通过IS-LM分析,则()。 A.GDP和利率都有会上升B.利率会上升,而对GDP的影响则不明确 C.GDP会上升,但利率则会下降D.GDP会下降,但对利率的影响不明确 9.下列哪项不是政府调整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手段()。 A.改变政府购买水平B.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C.改变税率D.改变货币发行量 10.你认为下列哪些情况在衰退期是不会出现的()。

第5章 《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练习题

第五章《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汇率政策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 二、简答题 1.基本分析的信息从何而来在搜集有关信息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经济分析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发展对证券投资有和影响 3.影响证券市场行情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4、简述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资金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5、简述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都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6、简述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制度变革。 7、分析经济周期与股价波动的关系。 三、单项选择题 1 当经济稳步增长、发展前景看好时,投资于以下哪种金融工具对投资者更有利_____。 A 公司债券 B 国库券 C 普通股 D 优先股 2 财政赤字指的是_____。 A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 B 政府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 C 政府的财政支出等于财政收入 D 政府的财政

3 中央银行若对外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该货币政策属于_____。 A 紧缩的货币政策 B 松动的货币政策 C 中性的货币政策 D 平衡的货币政策 4 以下各因素中属于引起物价波动的正常因素是_____。 A 季节变化导致的农产品价格变化 B 人为的信息传播导致的价格变化 C SARS的发生导致的物价波动 D 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的物价波动 5 用来表示先于经济活动达到高峰或低谷的指标是_____。 A 先导性指标 B 同步指标 C 滞后指标 D 混合指标 6政府财政赤字的减少会利率水平。 A.提高 B.降低 C.有时提高,有时降低 D.不影响 E.上述各项均不准确 7最普遍使用的货币政策是。 A.调整折现率 B.调整法定准备金 C.公开市场运作 D.调整边际税率 E.上述各项均不准确

第14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政策目标

第14章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政策目标 第14章宏观经济学流派与政策目标 14.1知识要点 1.货币主义的“单一规则” 现代货币主义者不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且也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情况“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用随时调整贴现率、买卖政府债券的办法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当局只需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这样就可以避免经济的波动和通货膨胀。 2.供应学派“税收楔子” 拉弗认为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了就业机会的多少。而劳动力供求关系受到劳动力的市场报酬和劳动力要素成本的制约。即市场报酬越高,劳动力供给量就越大,而劳动力要素成本即雇佣工人的成本费用越低,雇主对劳动力需求量就越大。拉弗指出,政府课征的税收,就如同一个“楔子”,直接影响着劳动力供求。在没课税以前,雇主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与工人的实际工资相等。但是,政府征税,尤其是征收高税率的工资税,就等于在劳动力供求之间加一个“楔子”,会减少就业机会,因为税收是缴纳给政府的,当提高税率时,不仅减少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即劳动力市场报酬会有实际下降),而且肯定增加雇佣劳动力的实际成本,这种雇佣成本高于支付给工人的实际工资的分离状况,就是拉弗等供给学派称为的税收的“楔子。3.供应学派“拉弗曲线” 在原点O处税率为零时,将没有税收收入;随着税率增加,税收收入达到最高额ON;当税率为100%时,没有人愚蠢到还要去工作,所以也没有税收收入,因此曲线是两头向下的倒U型。拉弗曲线说明,当税率超过图中E点时,挫伤积极性的影响将大于收入影响。所以尽管税率被提高了,但税收收入却开始下降。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税率禁区,当税率进入禁区后,税率与税收收入呈反比关系,要恢复经济增长势头,扩大税基,就必须降低税率。只有通过降低税率才可以鱼与熊掌兼而得之——收入和国民产量都将增加。 拉弗曲线 4.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5.以IS-LM模型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区域性分析 IS—LM模型表明,当政府单独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时,其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不一定必须是同方向的。根据政策目标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配合方式,如财政和货币的双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4章宏观经济政策)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政策概论 1.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指经济主体按着确定的经济目标,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而采用的各种手段。经济政策的本质就是经济主体、经济目标、各种手段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各种手段居于重要地位,具体包括了广泛的内容,诸如:方针、战略、原则、办法、措施等等,统称经济政策工具。 2.经济政策与经济理论的关系 经济理论是经济政策的基础、前提和根据,经济政策是经济理论的必然结论、运用和现实表现。经济政策是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的中间桥梁和纽带,是解决经济矛盾和经济实践中问题的重要手段。经济实践是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传统经济学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信念,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后,凯恩斯经济学居统治地位,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一整套需求管理的政策。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在西方先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然后才有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了以凯恩斯经济学为理论依据的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新古典综合派既不能解释又不能解决滞胀,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复兴,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批评和指责。于是适应现实的要求,出现与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经济政策学 经济政策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史或经济学说史上,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一般是分不开的,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或学说体系。即研究经济体系运行的实证理论和对经济体系进行社会评价的规范理论是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政策学除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外,还具有规范性和实用性。规范性表现为不能回避价值或伦理判断,不像宏观经济理论那样研究总量之间关系,而是研究经济运行是好是坏,应该怎样合理运行。实用性表现为,从经济实际的问题出发,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制定经济政策,作用于现实经济活动。 4.经济政策目标 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看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不是仅考虑某一个目标,而是要同时兼顾这些目标。 (1)充分就业 ①充分就业的两种含义 a.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找到职业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