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传媒事件中思考记者角色的失守

从传媒事件中思考记者角色的失守

从传媒事件中思考记者角色的失守
从传媒事件中思考记者角色的失守

从传媒事件中思考记者角色的失守

摘要: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有生气、最具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守门人”,记者与新闻密不可分。记者角色扮演的好坏,与记者自身的素质修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现在经常被人们称作“传媒时代”的今天,却有越来越多的新闻人,正从原来被人仰视的光环中,走进了泥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的媒体及记者要时刻对其自身进行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反思,准确界定并调整角色定位,让角色回归记者职业本身。

关键词:记者角色;事件报道;职业道德;职业本身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96-02

一、前言

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有生气、最具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守门人”。记者与新闻密不可分:新闻因记者而被发现、挖掘和传播,记者因新闻而存在、而出名。新闻与记者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同一性,对新闻的要求有时候就是对记者的要求;新闻的采访过程和新闻作品本身往往可以折射出记者的思想、人品。记者的角色在新闻传播中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记者的素质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实践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或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任务所应该掌握和具有的某些特点、专长和能力。记者的素质不是天生具有的,它可以通过教育和新闻传播实践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记者某些素质上的缺陷,也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_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第59卷 第2期2006年3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 niversity Journal (H um anity Sciences) V ol.59.No.2Mar.2006.235~239 收稿日期:2005210218 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 ———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 罗以澄,侯迎忠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作者简介]罗以澄(19442),男,福建福州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新闻业务和媒介发展研究;侯迎忠(19662),男,湖南常德人,武 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讲师,主要 从事媒介经营管理和媒介发展研究。 [摘 要]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反映出社会力量及记者自身对记者职业 活动的不同把握与理解,在新闻实践中往往会造成记者的角色偏差与道德缺失。从微观上看,解决矛盾与冲突的办法可能在于:以古今中外的伦理道德观为理论依据,以新闻采集过程中面对的具体情况为现实依据,以不违背社会良知,不侵害公民的生命权、隐私权为行为原则。从宏观上来看,新闻业与记者角色的正本清源,新闻媒介的行业自律,社会控制体系对媒介的综,对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矛盾,使各方力量达至均衡,从而形成媒介权力与社会效应的和谐统一,是目前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冲突;职业道德;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81X (2006)022******* 近年来,新闻改革与媒介发展为新闻记者的职业活动提供了相当灵活的发展空间,也成就了许多既有专业素养,又兼具人文精神的职业记者。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媒介权力的扩张和记者活动范围的扩大,记者的职业行为与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愈来愈多地发生冲突与矛盾,较为突出的就是记者职业角色与社会角色、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与矛盾。记者的职业角色使其拥有了某些因为这种职业而附有的特殊的权力,记者的社会角色又要求其在社会大系统中承担作为社会人的义务与责任。这就有可能在记者的新闻实践中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使记者处于备受争议的风口浪尖,从而引申出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问题。 一、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 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当一个人同时扮演两种或多种角色,或在执行专业任务时,往往面临个人利益、组织利益、社会利益与专业责任间的冲突,便会产生利益冲突问题,陷入角色忠诚度的困境,也就是“角色冲突”。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记者的基本职责是发现新闻,捕捉信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向公众传播有用的信息。改革开放后,新闻媒体虽然仍然隶属于政府,仍然是政治权力的工具,但不再仅仅是政治控制的工具,而开始具有了提供信息、普及知识、传达思想、凝聚公众意识、表达公众利益、

1800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定位 【摘要】 在新闻工作中,记者的作用不可小觑。记者作为向大众传递消息和引导舆论导向的核心,应该对自己的角色有很好的定位。作为新闻记者,在掌握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就新闻采访中记者的定位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新闻采访角色定位 引言 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的功能不断增强,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已经不单单是记录者的角色。记者的采访内容传递给社会大众的不仅仅是最新的信息,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传递。所以,针对一些特殊的事件,新闻记者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新闻记者在角色的扮演上会产生一些冲突并且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区。 一、角色扮演产生冲突 在传统的观念中,新闻采访中记者就是扮演着记录的角色。他们复杂记录采访过程中涉及的重要话题以及一些小的细节,将事件的本身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社会大众的面前。但是,如今的大众媒介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它更多的是传递出了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所以,很多时候记者要做的就不仅仅是记录新闻事件,传递最新信息。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与道德伦理发生冲撞的行为,这个时候新闻记者是要以普通群众的身份直接进行干预,还是以一个专业的新闻从业者的身份将这种事情报道出去,引起更大的社会效应。这些都是对记者角色定位的一个考验。虽然,对于遇到与道德伦理相悖的采访,记者本身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这种行为,普通群众可能会觉得记者的这种行为显得很冷漠。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这恰恰是必备的素质。实际上,记者某些时候看似冷漠的行为能够引起更多的来自社会大众的关注。最后,得到的效果会比单纯的直接干预好得多,这也是新闻记者所追求的以小见大的报道效果。 二、记者角色定位的误区 就目前而言,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发问、记录上了,更多的时候记者在采访报道中的态度、语言、行为方式都超出了采访、记录的范围。这就是现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普遍存在的角色定位上的误区。 在很多的民生采访报道中,记者会对轻生者进行劝说,对消费者的投诉进行调解,对拖欠工资的事件进行走访等等。在这些采访事件中,记者充当的就不仅仅是采访者的角色。他们更多的充当了警察、劝和者、工商执法人员的角色。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的超出作为一个事件记录者的原本角色,导致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慢慢接受了记者的越位角色,逐渐形成了“遇事找记者”的印象。 另一方面就是出现记者角色的错位。这主要表现在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是以记者的身份来表达对事件的态度。在言行方式上也不自觉的向采访的对象靠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一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扭曲事件的真相。反而站在受访者的角度,利用新闻记者的优势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这样不仅会对社会大众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度。 三、如何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1、明确记者本身的职责 要想对记者的角色做出正确的定位,就必须了解在一个新闻采访中记者的职责到底是什么。新闻记者的主要职责就是报道新闻,传递最新信息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记者,在采访新闻事件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一个采访者的角度。在遵循新闻事实的过程中,记者要有不畏强权、不受利诱的精神,还原新闻事件的本身,遵循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的功能与效果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的基本功能: 传播信息 一、传播的基本功能:传播信息 二功能说:从功能的角度来看,传播可分两种类型:实用性功能与娱乐性功能,即工具性与消遣性。 工具性传播:为了应付环境,顺利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有关的一 切行为; 消遣性传播:充实情绪,消除身心疲劳,见解应付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 各种知识,从消遣层次为调剂身心 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个人层次——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来看,传播主要是为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从消遣层次为调剂身心; 组织层次——从工具性传播的角度来看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从消遣层次开看是调剂组织成员的情绪; 社会层次——从工具性传播来看是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递社会遗产;从消遣性传播来看是提供娱乐; 四功能说社会传播与大众传播 监视环境 协调社会各部分 传递社会遗产 提供娱乐 二、新闻传播的具体功能 正功能: 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三、实施舆论监督 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负功能 一、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李普曼“两个环境”理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与此相联系,能被人自身直接体验的环境是直接环境,而要通过他人才能间接体验到的环境叫“间接环境”,现实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当媒介(有意或无意)歪曲环境时,人们无法验证,不仅如此还视为现实环境而展开显示的行动,难免制造出悲剧。 二、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麦克卢汉“地球村”理论:电视和卫星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经跨越时空限制,使信息在瞬间即可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一个小村庄,村民即人类之间的互相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极其方便,人们虽然距离遥远却联系日益紧

【论文】浅析记者的社会角色

重庆师范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记者的社会角色 姓名:xxx 学号: xxxxxxxxx 指导教师姓名x x职称讲师 邮编xxxxx电话13xxxxxxxxx 专业名称新闻学 提交日期答辩日期 毕业学院xxxxxxxxx学院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一、关于新闻记者 (1) 二、新闻记者在社会中所产生的角色 (2) 三、新闻记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及偏差 (2) 1新闻记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2) 2角色偏差的表现及原因 (3) 3记者的多角色扮演 (3) 4如何正确发挥记者的‘角色’ (3) 四、新闻记者角色的作用 (4) 五、结语 (4) 参考文献 (5)

浅析记者的社会角色 重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新闻学 2011级XXX 指导教师x x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闻记者就是代替广大人民前往事情的发生地点,或者用接触事件当事人以及相关人来将事情真相和代表意义,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的报导呈现于大众面前,并且协助媒体来达成教育、娱乐等功能。而记者,也因为其特殊身份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称号。 关键词:新闻记者;社会角色;角色冲突 世界上最早的记者产生于欧洲的威尼斯。源于十六世纪,在商业非常发达的欧洲威尼斯,各国巨商往来频繁,并且在此进行商业活动。他们迫切需要了解涉及自身利益的各类消息。缘由于此,一些以消息获利的人应运而生。他们从各处寻找消息,从政治刀物价等等,以手抄形成最早的单篇新闻。然后公开出售。这些以搜集信息而进行出售的人,便是现代“记者”的前身。 以事实报道为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公正客观的看待事情发展,发表事宜的言论,避免角色冲突或者错位。对于真相的执着使新闻报道更加全面具体,但也要避免单一的言论,寻求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意见。 一、关于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统称记者,指是在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是一种以及时,真实,有效,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大众传播消息的一种职业。 随着社会发现,新闻记者已不单单只是一种行业,而需要更多知识及素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真相的执着。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拿破仑说过:“记者的笔可抵三千毛瑟枪。”可见记者所传达出的讯息的重要性,一次突发事件的出现,必定会引发人们的好奇及关注,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去事发现场,这就需要记者代表大众前往,正如08年的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多少人的心,不过在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又有多少人可以去,救援人员,被救援人员,以及记者的每一次报道,都告诉大家所有人都在祈求奇迹发生,所

(广告传媒)新闻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 (一)定义: 媒介动作流程图新闻传播媒介指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中介,是新闻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用来表达某种含义的静态的或动态的任何物体和物体排列。 (二)新闻媒介的类型 i. 报纸 ii. 广播 iii. 电视 iv. 互联网 v. 通讯社 vi. 手机 (三)分类说明下: I、报纸 ①报纸是视觉媒介 ②报纸的保存性强 ③报纸的选择性强 ④报纸适合传达深度信息 ⑤报纸的工作程序多而复杂,因而时效性较差 ⑥报纸借文字传播,要求读者有文化,限制了读者范围 ⑦报纸的感染力较弱,文字远不及声音、图像那样逼真。II、广播

广播通过声音的音量、音调、音色等,可以充分展示广播新闻的个性色彩,而广播自身非语言符号音响、音乐和其他声音的实时应用,更能显现新闻的真实性,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受性,它甚至可以通过听众的想象和推理塑造出在场的感觉。广播声音符号的优势和劣势始终相伴;声音语言的口头化是得其不容易像文字那样做深度报道。 总结起来,就是:广播视听觉媒介,语言和音响亲切、逼真、生动,具有感染力;广播传播迅速、时效性强,可以对正在发生的事件做同步报道;广播渗透性好,影响面广,可以不受空间和条件的限制;广播的保存性弱、选择性弱。 III、电视 电视与其他新闻媒介相比,拥有的收受者最多,可以说是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媒介。电视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齐集荧屏,以全能语言的方式让人们同时可以接受声像和文字传播;而它另一突出特点是对收受者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这就极大地扩展了收受人群的范围,把新闻传播带入了一个普遍收受的时代。与报纸的文字信息相比,电视的图像语言更具有更为直接的信息刺激作用和力量。它以生动直观的形象,绕过人们大脑的理性思考,直接指向人们内心,引发心灵的震撼,产生及时效应。它不仅使得观众的现场干增强,同时大大强化了新闻的可信性。电视在新闻传播方面也存在不足,一些重大新闻或重大新闻的部分细节并不总是可以看得见的,这就意味着电视无法用自己特有的画面方式进行记录,事实上电视不能展现自

媒体丑闻与公信力

主流媒体的信与律 ——由媒体丑闻引申

摘要:本文以BBC主持人性侵事件和《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为切入点,探析西方媒体新闻自由与监管的问题。这两起事件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引发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危机,媒体及其职员应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不能滥用新闻自由,为此,西方媒体,特别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媒体应加强自律,并接受来自同行、政府、民众的监督。 关键字:国际媒体;新闻自由;社会监管 在信息时代里,人们借助媒体了解了世界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媒体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媒介。然而,伴随着媒体商业化的浪潮,一些媒体为高额利润所驱动,追求独家新闻,包容知名媒体人,制造假新闻,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件频发,破坏了媒体形象和公信力,而当影响力广泛的主流媒体被发现违规经营,对新闻道德以及新闻自由的限度问题就显得有为重要。 英国BBC著名主持人杰米·萨维尔近日被指控,自1970年开始在BBC工作期间,他利用职务之便,连续犯下多起性侵与性骚扰案件。受此事连累,BBC 亦遭到指控。令人感到气愤的是,萨维尔性侵一事在公司内部早已不是秘密,但长期以来,介于其名人效应,为保证节目收视率,并未对此事进行干预,甚至内部高层打压对萨维尔性侵疑云的调查报导。与此同时,另一起媒体丑闻亦引发世界关注。2011年7月10 日,英国销量最大,影响力名列前茅、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被迫停刊。当天,该报在头版上用反黑白色大字“谢谢,再见!”向世界宣告其退出。导致《世界新闻报》最终停刊的导火索是其最近被曝非法窃听了失踪后惨遭杀害的女孩米莉的手机语音信箱。曾因其独家爆料不少名流巨贾而深受中下层民众的喜爱。自被默多克收购之后,《世界新闻报》便陷入了一桩桩的窃听丑闻案中,该报诸多同类窃听事件以及涉嫌贿赂警察等一系列丑闻浮出水面。它采用非法手段获取隐私信息的范围极为广泛,从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和伊拉克战争阵亡士兵家属到各界名流及英国王室,全都成为窃听对象1。 BBC主持人性侵事件和默多克集团窃听丑闻引发的媒体信任危机,不仅震撼了国际社会,也使得人们对西方媒体所标榜的公信力和价值观产生新的看法。这两起事件并非媒体罔顾社会责任、滥用新闻自由的偶发事件,它折射出西方媒体发展及民主体制遭遇的制度困境,是对新闻自由和新闻自律的一次挑战。传媒 1新闻引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c613824316.html,/special/qietingchouwe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613824316.html,/world/detail_2013_01/08/20951107_0.shtml

新闻采访报道中记者角色的定位及冲突

新闻采访报道中记者角色的定位及冲突 摘要:当今时代,大众媒介的功能日益增强,记者有时在采访活动中已经不单单是记录者还是干预者,甚至某一些采访行为会与道德伦理相冲突。在对一些事件的采访报道中,记者是应该只是单纯地做一个旁观者还是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身份予以干涉,这在一般受众眼里是个道德评判问题。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主要表现在采访报道中的“越位”、“错位”,以及“乱位”现象。而在当前,又以“越位”现象最为普遍和严重。 关键字:采访报道、角色定位、角色冲突、角色越位 当前,媒介的力量伴随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强大,媒体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同时,也有不少新闻从业者走入了角色定位的误区。一个记者的角色定位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新闻行业的发展以及一个国家社会舆论的导向。因此,明确个人的角色定位对记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会学中,角色又称“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由此可以衍伸至新闻传播学中“新闻角色”的概念:新闻角色是在一定新闻传播活动的规范和约束内与传受者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是构成大众传播群体和组织的基本要素;对公众来说,是对具有特定身份、权利和义务的传受者的新闻活动的行为期望。根据概念,新闻采访活动则是记者与被访者角色互动的体现。 一、新闻采访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冲突 当今时代,大众媒介的功能日益增强,记者有时在采访活动中已经不单单是记录者还是干预者,甚至某一些采访行为会与道德伦理相冲突。在对一些事件的采访报道中,记者是应该只是单纯地做一个旁观者还是以一个普通民众的身份予以干涉,这在一般受众眼里是个道德评判问题。而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在采访报道中作为一个旁观者,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虽然这种旁观的行为在普通人看来有些冷漠。例如一位摄影记者曾拍摄了一组雨天骑车市民纷纷在一个没有盖好的窨井摔倒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刊登之后,马上就有大量读者质疑记者既然已经看到前方的道路隐患为何不立即提醒骑车人,并认为记者的这种不作为的行为没有社会责任感,有悖于传统道德。 而事实上,记者在某些时候是在牺牲一些小的公德善行,而换取更大的社会效应。比如拍摄这组照片的记者虽然在报道时没有第一时间提醒路人,但在这组照片刊登后,马上就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对市区道路中有危险隐患的窨井进行更换。可见通过这种形象化途径所达到的效果比单纯的提出问题要好得多。这就是记者所追求以小见大的报道效果,从更大的范围引起社会关注促进良性发展。

基于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分析

基于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13T17:26:53.5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作者:徐强 [导读] 摘要:在今天,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会接收大量的新闻信息,这些新闻信息能否正确的引导舆论,会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求新闻记者必须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关乎到国家社会的舆论导向,要求记者在从事自己工作的过程当中,弄清楚自己的基本角色和派生角色,在客观事实面前,能够抵制好诱惑,坚持真理,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之下,能够坚守本色。 山东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宣传文化中心山东潍坊 261108 摘要:在今天,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会接收大量的新闻信息,这些新闻信息能否正确的引导舆论,会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求新闻记者必须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关乎到国家社会的舆论导向,要求记者在从事自己工作的过程当中,弄清楚自己的基本角色和派生角色,在客观事实面前,能够抵制好诱惑,坚持真理,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之下,能够坚守本色。 关键词:新闻记者;网络环境;新闻事件 对于当前所出现的各类新闻,请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应当被称为新闻信息的守门人。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将守门人的特征定义为公正无私的规定,根据个人意见,坚持正确真理。对于新闻工作者也是一样,他们能够决定每一篇稿件是否采用,以什么样的方式采用,何时采用,甚至他们可以对所接受到的各种新闻信息做决定权利,如何解读新闻信息,这些都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这些可以看得出来,新闻记者在社会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一、新闻记者常出现的角色误区 在社会生活当中,我们每一个独立意义的人,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而伴随我们工作的转化,社会角色演发生转换,就拿新闻工作者而言,在家的时候,他们可以承担父母的儿女的角色,承担儿女父母亲的角色,在工作岗位当中承担新闻记者的角色,在管理岗位中承担起为领导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而言,他们的角色会随时随地发生的转化,而且这角色的转换也会使其内心发生冲突和矛盾。这就会导致很多新闻工作者常常在角色转变的过程当中,处于痛苦的挣扎状态,新闻记者如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承担好自己的基本角色,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正确引导舆论方向。而新闻工作者如果不能够承担自己的基本角色,在工作过程当中,就会超越自己的职责身份甚至会传播一些与社会有影响的负面新闻,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所以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他们的角色误区经常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错位,第二个是越位。 1.1新闻记者错位现象 新闻记者的错位现象是指新闻记者的态度言行在工作过程当中,不能够以一个新闻采访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与采访者混为一谈,这种采访方式会模糊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矛盾关系,而这种错位现象在生活当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说条线新闻,一个记者由于长年累月的跑一条新闻线,或者是同一片区域,那么这个新闻记者就会对此地区的社会群体,或者是此地区的风俗习惯产生一种依赖感,亲切感,那么他们在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中,就会以条线群体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判断力下降,造成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管理部门应当采取不定期的调度某条线上的记者,从思想上帮助新闻记者,能够认清自己的角色,让他们明白自己在工作过程当中所担负的使命。另外新闻记者的错位现象,还表现在某些企业报道,因为涉及到企业正面新闻,能够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很多企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会更多的拉拢新闻记者,以及让背后的新闻媒体报道一些与企业有利的信息,设置为了这些信息,企业不惜毁容新闻记者,而很多新闻记者在工作过程中,为了给自己谋取私利,往往会站在企业的角度上,宣传一些虚假的信息,欺骗消费者和读者,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使新闻读者对媒体产生不可依赖的效果,降低媒体的公信度。 1.2新闻记者的错位现象 所谓的错位现象是指新闻记者在工作过程当中的态度或者是行为方式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在实际的案例当中,经常表现为忘记自己的身份角色和基本职责,直接介入新闻事件当中。这就出现了媒体进行司法审判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常见,因为某些新闻媒体通过司法审判的方式,来揭露社会当中的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现象,进而实现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但法律意义规定,新闻实施,舆论监督的功能,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司法的腐败,促进司法的公正。面对新闻监督这项权利而言,我们可以将其认为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新闻记者能够正确行使自己的职责,那么对司法公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新闻记者不能够正确的使用资金的监督功能,那么甚至是司法公正的形同虚设,所以让新闻媒体做司法的审判官,会带来非常多的不良影响和后果,设置一些新闻,为了自己的时效利益,会过大,宣传司法的阴暗面,这样走会司法的公正形象和法律权威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 所以记者必须要认识到自己的基本角色,他们在社会生活当中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本身拥有着巨大的权力,虽然说这种权力有时无形,但若记者在工作过程当中,将自己的角色定位错误,那么就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简单的来说,如果新闻记者所写的报道,失去了客观公正,而输入自己的感情色彩,把新闻工作成了个人感想,如果说新闻工作者不能按照实际的社会发展形式报道新闻,那么就会造成巨大的舆论影响,对社会法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从特殊新闻活动中看记者角色定位 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特殊的新闻活动,能够直接考验记者的工作素质,发挥其功能作用。 2.1突发事件的角色定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新闻行业的竞争也更趋于激烈,所以新闻行业为了获得相关的利润,就必须要快速地报道当前的新闻,对突发性事件进行采访写作,这种新闻报道往往是争分夺秒,很多记者能够及时的捕捉到别人看不到的情景和情节,并对此情景产生细致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读者,而记者对于这种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能够显示出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尊重事情的原委。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当中,选择合适的新闻报道时机,这样能够引起社会和公众的重视。 2.2新闻记者在灾难报道中的角色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拥有揭露灾难的勇气,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面前,很多人为了不引起社会的轩然大波,采取掩盖真实信息的新闻报道。但其实这样的新闻报道不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注意,是灾难再一次重新降临,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所以新闻记者不仅要对灾难事件反应迅速,而且还应该做些事情的原委,不隐瞒负面因素,展现灾难过程中的细节,引起社会公众的反应。比如说矿难

传媒假事件

传媒假事件:自编自导自演自报的新闻 假事件(pseudo-event)一词起源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的著作《形象》,他将假事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并指出了假事件具有人为策划、适合传媒报道等特征。本文研究的“传媒假事件”是一种假事件,它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活动策划和报道的行为主体都是传媒自身。 从理论上厘清“传媒假事件”,有助于在这方面形成新闻工作的职业规范。 “传媒假事件”的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行为主体是传媒组织,某报的“孩子回家行动”。 1995年11月,河南警方解救出了被拐卖的一群四川儿童,某报闻讯开展了新闻追踪,准备报道这些孩子如何被认领回家。不料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因故孩子们无法被自己的家人或四川警方认领,河南警方也不能长期收养,只能暂将孩子送回养父母家,新闻追踪眼看只能就此遗憾结束。该报总编提出报社出面将孩子接回四川的点子,使新闻追踪再掀高潮(其中也出现波折,为使高潮不断该报总编曾亲自出面请求公安部门配合,报社捐款给派出所)。事件得到系列报道后,“省市有关领导和新闻界人士像迎接贵宾一样前往机场迎接”孩子。有研究者认为,该报“就敢闯这个禁区,不仅投入到报道事件中去,而且将报道事件掀起来向前翻进。” 案例二:行为主体是传媒的记者,并被作为某报记者的采写经验总结。 2002年8月18日,热带风暴即将从粤西沿海进袭,19日中午我忽然接到区域新闻中心记者的电话,他告诉我一个紧急情况:一位记者的朋友和9个年轻人一起在某岛旅游,被困荒岛无法返回,粮尽援绝,拖下去可能出人命。……我想打…110?。但转念一想,……如果游客能坚持一下,待风浪较小的时候我们再出动营救,把握就大得多。我和边防支队有过不少来往和合作,这一回,何不来一个穿针引线,促成营救行动,顺理成章地推出独家报道……下午2时30分,我打通了边防支队的电话。当晚9时多,摄影记者赶到了(此前,他们一直在等摄影记者到)。我们先做了一些铺垫,当晚向报社发回一条游客被困、边防官兵准备出动营救的消息。……我们的行动、我们的报道谁也跟不上,还有点类似电视台的独家现场直击报道。我们和政委碰头,商量营救方案。(此时距求助电话约8小时,而后来营救的时间只要4小时),此后数小时内海上风浪最大……如果边防艇盲目出去将自身难保,因此,政委建议第二天早上出发营救。我们也明白这的确不是托辞。思虑片刻,我灵机一动,提议来点小小…变通?:深夜上艇,枕戈待旦,拉开行动序幕,风浪稍小后直奔某岛。(该记者称这种灵机一动是为了给报道增色) “传媒假事件”的五个基本特征 一、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 一般情况下,新闻的消息来源与报道者不会重合,因为记者恰好目击新闻的机遇是很小的。“传媒假事件”的特点是:新闻媒体既是新闻事件的发起人、当事人,又是新闻事件的报

新闻记者考试基础知识

新闻记者考试基础知识 1、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 求新性、突击性、灵活性、广泛性、持续性。 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 熟悉带机采访、灵活把握记者角色、熟练操作摄录器材、注重分工协作。 3、选题确立的标准? 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政策标准和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4 、新闻价值要素? 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5 、新闻政策标准通常体现为? 政治一些单位,新闻宣传思想,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6 确立选题的方法? ( 1)要综合徇新闻价值要素。 (2)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 (3)要看是否合乎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 7 、选题谁通过哪些步骤? ( 1)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 (2)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 (3)可行性论证。 8 、广播电视采访的准备? (1)搜集背景资料。 ( 2)掌握相关政策。 ( 3)补充相关知识。 ( 4)熟悉采访对象。 (5)设计采访 计划及提纲。( 6)做好物质技术准备。 9、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 一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二是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10、广播电视记者对现场的介入方式有? 旁观式、参与式。 11、广播电视记者进行的现场观察有哪些特点? ( 1)观察的直接性。 (2)观察的综合性。 ( 3)观察的客观性。 (4)观察的经常性。 ( 5)观察的敏感性。 12、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 1)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录具体生动的情节。 ( 2)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 和气氛,捕捉典型的场景、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这些特征和细节往往包含着富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13、在进行现场观察和采录时要注意什么? ( 1)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得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与影像,获取宏 观的细节的信息。 ( 2)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 ( 3)确定恰当的 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采录,某些情况下,记 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新闻现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 ( 4)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 (5)将观察与思考结合。 14、采访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知情,愿讲,善于表达。 15、什么情况下可采取开放式问题? 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关于表达 的采访对象,或访问渐入佳境之后,可适当采用开放式问题。 16、什么情况下可采取闭合型问题? 闭合式问题适合挖掘典型的情节、细节和核实材料,对于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或访问的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闭合式问题。 17、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 1)注重音响的素质。 (2)音响绝对真实。 ( 3)力求自然。( 4)捕捉特点。( 5)尽量清晰。( 6)采录时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和 控制采访节奏。 18、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 ( 1)恰当地运用景别。 ( 2)精心选择拍摄角度。 ( 3)巧妙运用光线。 ( 4)恰当 运用长镜头。 19、调整转换景别主要有什么方法? 我 : 改变被摄物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机位不变时,改变镜头的焦距。

“纸馅包子”新闻是一起传媒假事件

《学习时报》,2007年8月20日 “纸馅包子”新闻是一起传媒假事件 陈力丹周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的《纸做的包子》报道,现在确认是该台的编导(临时人员)訾北佳,雇佣人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并拍摄下来播出的,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个报道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包括对媒体形象的冲击。但人们对这个报道的认识出现了偏差,把这个报道等同于假新闻,将不利于以后对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的规范。这个报道属于“传媒假事件”,而不是一般的假新闻。 假新闻是指媒体或记者凭空捏造的新闻,新闻所报道的事件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传媒假事件”是指媒体或记者策划一件或一系列事件,然后由该媒体以新闻的形式进行报道,一般具有消 息来源和报道者的重合、隐藏的动机、导演事件、事件媒介化、暧昧的真实等特征。 首先,《纸做的包子》报道中的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都是编导訾北佳,也就是说,在訾北佳制造了“纸做的包子”的事件后,他就成了唯一的消息来源,也就自然成为唯一的报道者,这样策划出来的新闻也必定成为独家新闻,容易引起轰动。若《纸做的包子》报道是假新闻,那么应该是訾北佳自己想象一个“纸做的包子”事件,这个事件并不存在于现实中,这样,假新闻的消息来源就根本不存在。从这点来看,假新闻的查证核实要相对容易些,因为可以直接去核实消息来源。而由于《纸做的包子》报道中消息来源和报道者重合,查证的过程消失了,类似的报道也就缺乏有效的“把关人”。 其次,《纸做的包子》报道中存在记者导演事件的行为,而假新闻是想象的事件,不需要导演。大部分传媒假事件的策划者都会选择一个“弘扬主旋律”的框架,比如,传媒去救助被拐儿童,送财物到农村扶贫等,按照这样的框架去设计“脚本”,对策划的事件进行导演并由本传媒报道,通常会得到党政部门和老百姓的认可,扩大传媒的影响力,提高传媒的发行量或收视率,其合法性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支持,因而不少传媒热衷于制造这样的传媒假事件。訾北佳的《纸做的包子》,选择的框架是“食品安全与公共利益”,这个框架显然是一种揭黑性质的舆论监督。这种框架的选择和报道时机某种程度上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事件的地点是北京,正面临着2008年奥运会,而中国的出口食品安全问题近来被媒体经常报道,猪肉又在涨价(这是该报道很容易被人相信并广泛传播的现实基础),包子虽小,但关系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深刻影响着北京以至于中国的形象。所以,一经播出就立即能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给有关部门很大压力,于是开始清查“纸做的包子”,进而发现这是訾北佳制造的事件。如果訾北佳用同样的手法,以“弘扬主旋律”为框架制造另外一个事件,比如同一个包子店为迎接奥运制作了福娃系列包子,那么,这样的事件被报道后,人们还会认为是假新闻吗?实际上,不少传媒以及记者每天都在苦思冥想制造这样的传媒假事件,不过,所选择的框架多为“弘扬主旋律”。换句话说,“弘扬主旋律”的“假新闻”(实际是传媒假事件)我们难道不要反对吗? 再次,《纸做的包子》报道以制作纸馅包子这个社会真实为基础,尽管这个社会真实是被编导制造的,而一般假新闻则根本不存在任何社会真实。“传媒假事件”中的社会真实都是人为策划和制造的,例如,传媒策划救助被拐儿童,如果传媒不去主动策划,这种救助的一系列社会真实就不会存在。这与《纸做的包子》报道中的社会真实本质上一样。因此,这是一种暧昧的真实、传媒制造的真实。认清这一点,才能有利于对传媒行为的规范。并不是所有的人为的事件要禁止,很多社会性组织的目的,就是制造无数的社会活动,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传媒的职责是报道传媒以外客观发生的事实,不能自己制造事实同时又报道这个事实,这种行为即“传媒假事件”, 第1页共2页

新闻记者考试基础知识

新闻记者考试基础知识 1、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求新性、突击性、灵活性、广泛性、持续性。 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熟悉带机采访、灵活把握记者角色、熟练操作摄录器材、注重分工协作。 3、选题确立的标准?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政策标准和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4、新闻价值要素? 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5、新闻政策标准通常体现为?政治一些单位,新闻宣传思想,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6确立选题的方法? (1)要综合徇新闻价值要素。(2)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3)要看是否合乎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 7、选题谁通过哪些步骤?(1)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2)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3)可行性论证。 8、广播电视采访的准备?(1)搜集背景资料。(2)掌握相关政策。(3)补充相关知识。(4)熟悉采访对象。(5)设计采访计划及提纲。(6)做好物质技术准备。 9、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 一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二是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10、广播电视记者对现场的介入方式有?旁观式、参与式。 11、广播电视记者进行的现场观察有哪些特点? (1)观察的直接性。(2)观察的综合性。(3)观察的客观性。(4)观察的经常性。(5)观察的敏感性。 12、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1)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录具体生动的情节。(2)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捕捉典型的场景、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这些特征和细节往往包含着富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13、在进行现场观察和采录时要注意什么? (1)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得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与影像,获取宏观的细节的信息。(2)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3)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采录,某些情况下,记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新闻现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 (4)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5)将观察与思考结合。 14、采访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知情,愿讲,善于表达。 15、什么情况下可采取开放式问题? 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关于表达 的采访对象,或访问渐入佳境之后,可适当采用开放式问题。 16、什么情况下可采取闭合型问题? 闭合式问题适合挖掘典型的情节、细节和核实材料,对于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或访问的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闭合式问题。 17、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注重音响的素质。(2)音响绝对真实。(3)力求自然。(4)捕捉特点。(5)尽量清晰。(6)采录时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和控制采访节奏。18、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1)恰当地运用景别。(2)精心选择拍摄角度。(3)巧妙运用光线。(4)恰当运用长镜头。 19、调整转换景别主要有什么方法? 我: 改变被摄物与摄像机之间的距离;机位不变时,改变镜头的焦距。 20、运用光线要注意什么?要确保画面的基本亮度,当室内自然光亮度不够或不均匀时,需要用人工照明来补光或平衡室内亮度。21、长镜头有何优势?长镜头拍摄的画面完整、连贯,对动作场景和情节的介绍和表现有一气呵成的特点,适合报道动态性强、持续时间短的新闻。 22、什么情况适用中景?主要用于表现事物的局部和人物动作、活动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由于中景画面可以包容两个以上的人,便于显示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记者现场采访也常用这一景别。23、近景的特点? 在拍摄人物时,近景把主要画面空间留给了人物,而人物的面部表情则异常清晰,所以常被作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近景拉近了观众与新闻人物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与新闻人物同处一个空间的感觉,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交流感。 24、特写常用什么什么情况下?

论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

论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 “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这种理论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 年代。众所周知:那一年代是战争罪恶弥漫的年代。人们都沉溺在深深的恐惧中,期盼着胜利消息、畏惧着战败噩耗的到来。当一个人处于极度恐慌之中,我们是没有办法期待他们能正确认识、分析所得消息的真实性的。所以,人们对大众传播始终存在着既渴望又恐惧的心理。而一些社会科学家们的研究往往又会强化人们对媒介的这种恐惧。在战火弥漫的年代,大多数无助的人们都会无奈地选择相信政府。所以,当交战国值其所言所行具有比以往更大的权威性与说服性的战争年代,宣布相信大众传播能产生强大效果时, “魔弹论”也就得到推广,影响力也日益增加。同时,一些大众传播中的特殊事件验证了魔弹效应。如:许多人仍然相信是赫斯特报系一手挑起了1898年的美西战争、哥伦比亚《火星入侵地球》广播剧等类似事件。 这种理论盛行多年,直至40年代才逐渐被打破。所以,它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变动也是不容小觑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它直接或间接德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发展!当然,客观上,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传媒的发展。但是,战乱消息满天飞也不可避免地加

剧了当时那个年代人们的心理压力。毕竟,没消息才是好消息。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影响颇大的“魔弹论”呢?在我看来,受众是复杂的,能动的,有自主性的行为主体。正常情况下,他们会出于自己的需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和评价之后,才决定是否接纳。而现代政治传播研究也表明,受众对于宣传信息必须先入“心”入脑,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魔弹论”这种理论的产生并没有科学的根据,它过分夸大了传播效果,将其单纯化,忽略了影响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因素。另外,它完全否定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能动性,片面地认为受众是消极的、被动的,可以被传播任意影响和改变的。所以说,这种理论只能是特定社会时期(如:世界大战期间)的产物,而不能算是一种科学的理论。

第三讲-新闻真实

第三讲新闻真实 一、新闻真实——事实的真实 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 二、新闻真实受到各种自然制约 1、新闻只能选取很少的事实加以报道,因而媒体呈现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并不等同,媒介的告知有一定的片面性 2、新闻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具体事件的纷繁复杂与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简约,因而,具体新闻的真实,只能表现为一个认识的过程。 A、新闻真实具有的共同特点: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

展,人们对事实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 B、一个事实能够真实地报道出来,要通过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历史学角度、经济学角度、现实状况角度来报道这个事实,最后的报道应该是比较真实的(也就是有机的报纸运动) C、任何报道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展现出来。 3、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这种现象不完全涉及从传播角度说的新闻真实,主要涉及传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4、选择事实时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真实性难以被完全确实。相当多的新闻被看不见的权力(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经济的、传统文化的权力)——自动地剪裁、化装。说了什么,更多意味着不说什么。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从另一种角度看,意味着不说什么。没有说的,往往比说出来的更有意思。 文化背景影响新闻真实的情形: A、把新闻事实类型化(新闻其实是老故事)。叙事的框架、角度变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程式。作为职业化的新闻工作,采访写作得有个框架,当作者理智而清晰地意识到框架的束缚时,才可能打破传统的框架,依据具体的人和事,创造出接近真事实情的新框架 B、新闻礼仪化。使用固定的报道套路,内容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 C、传媒有意无意对事实的命名、定义。定义的时候绝对化,排除这一事件以其他方式进入人们视野中的可能性。实际上有些事没那么简单,一旦传媒简单定义后,就很难甩掉这个说法(如将复杂的社会事件简单定义为“行凶抢劫”)。也就是说,社会认知和职业新闻工作流程本身,会影响新闻的真实。传媒使用标签和语境,是对新闻进行价值判断的一部分。如果一些事件恰好被输入现成的传媒定义的框架中(如好人、坏人等现成的标准),它们就有可能被报道。这样,现实被“扭曲”以适应由传媒对这个世界看法所设定的框架 D、权威人物占据新闻亮点。传媒上,权势人物的活动和观点比其他人得到更多尊重。边缘人群在新闻中的正面报道很少,他们更多是以可怜者、犯罪者、无知者等形象出现在传媒的新闻中。我们不能因此谴责传媒不真实,但是众多类似的

新闻记者考试基础知识复习问答题

业务问答 1、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包括?求新性、突击性、灵活性、广泛性、持续性。 2、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要求?熟悉带机采访、灵活把握记者角色、熟练操作摄录器材、注重分工协作。 3、选题确立的标准? 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政策标准和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4、新闻价值要素? 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5、新闻政策标准通常体现为?政治一些单位,新闻宣传思想,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6确立选题的方法? (1)要综合徇新闻价值要素。(2)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3)要看是否合乎媒体自身的编辑方针。 7、选题谁通过哪些步骤?(1)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2)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3)可行性论证。 8、广播电视采访的准备?(1)搜集背景资料。(2)掌握相关政策。(3)补充相关知识。(4)熟悉采访对象。(5)设计采访计划及提纲。(6)做好物质技术准备。 9、广播电视采访所面对的现场? 一是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二是由于记者的采访而出现的现场。 10、广播电视记者对现场的介入方式有? 旁观式、参与式。 11、广播电视记者进行的现场观察有哪些特点? (1)观察的直接性。(2)观察的综合性。(3)观察的客观性。(4)观察的经常性。(5)观察的敏感性。 12、现场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1)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录具体生动的情节。 (2)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捕捉典型的场景、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这些特征和细节往往包含着富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13、在进行现场观察和采录时要注意什么? (1)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得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也关系到记者能否准确清晰地采录到需要的音响与影像,获取宏观的细节的信息。 (2)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3)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一般情况下,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采录,某些情况下,记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新闻现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 (4)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5)将观察与思考结合。 14、采访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知情,愿讲,善于表达。 15、什么情况下可采取开放式问题? 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关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访问渐入佳境 之后,可适当采用开放式问题。 16、什么情况下可采取闭合型 问题? 闭合式问题适合挖掘典型的情 节、细节和核实材料,对于不 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或访问的初 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闭合式问 题。 17、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是什 么? (1)注重音响的素质。(2) 音响绝对真实。(3)力求自然。 (4)捕捉特点。(5)尽量清 晰。(6)采录时掌握采访的主 动权和控制采访节奏。 18、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 (1)恰当地运用景别。(2) 精心选择拍摄角度。(3)巧妙 运用光线。(4)恰当运用长镜 头。 19、调整转换景别主要有什么 方法? 改变被摄物与摄像机之间的距 离;机位不变时,改变镜头的 焦距。 20、运用光线要注意什么? 要确保画面的基本亮度,当室 内自然光亮度不够或不均匀 时,需要用人工照明来补光或 平衡室内亮度。 21、长镜头有何优势? 长镜头拍摄的画面完整、连贯, 对动作场景和情节的介绍和表 现有一气呵成的特点,适合报 道动态性强、持续时间短的新 闻。 22、什么情况适用中景? 主要用于表现事物的局部和人 物动作、活动以及与他人的关 系。由于中景画面可以包容两 个以上的人,便于显示人物之 间的关系,表现记者现场采访 也常用这一景别。 23、近景的特点? 在拍摄人物时,近景把主要画 面空间留给了人物,而人物的 面部表情则异常清晰,所以常 被作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 段。近景拉近了观众与新闻人 物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与新闻 人物同处一个空间的感觉,可 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交流 感。 24、特写常用什么什么情况 下? 常用于细微处提示事物的内部 牲和本质内涵。它用放大的方 式把人物或物体的某一局部突 出地呈现在屏幕上,画面形象 单一、醒目,是视觉冲击力最 强的景别。 25、拍摄角度可分为哪些? (1)正面方向拍摄。(2)侧 面方向拍摄。(3)背面方向拍 摄。(4)平角度拍摄。(5) 仰角度拍摄。(6)俯角度拍摄。 26、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需要符 合广播电视媒体的哪些传播特 点?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2) 线性传播。(3)受从广泛。(4) 具体形象,感染力强。(5)转 瞬即逝,不留痕迹。 27、用事实说话的原因? (1)新闻写作要用事实说话, 这是因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 的报道,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事实是新闻的褓也是新闻的存 在形式,因此新闻中要用事实。 (2)事实用于雄辩,新闻报道 坚持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本 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3)人 们认识某种事物,必得某个道 理,总是从具体的事实开始的, 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 理性。(4)要让受从接受你的 观点,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带他 们回到具体和戌中去,即回到 事实中去。事实最符合受从的 需要,听广播、看电视的受从 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事实,而不 是观点。用事实说话,是受众 对新闻媒体的要求。 28、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中体现客观中立的立 场和新闻报道中注意消息来源 的多样性,确保报道的客观准 确是基本的原则。可采用多种 “用事实说话”的手法。(1) 学会用典型事实说话。(2)通 过再现场景说话。(3)运用背 景材料说话。(4)借用同期声 说话。 29、同期声运用有何优点? 第一,同期声是新闻报道中不 同身份、不同个性人物所说的 话,不拘一格地引用它们,可 以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 化和人情味,有助于克服新闻 写作中容易出现的单调乏味与 概念化。第二,同期声一般都 有出处,即消息来源,有助于 提高新闻的真实性。如果同期 声来自重要人物或重要机构, 还有助于提高新闻权威性。记 者可以利用新闻报道中的人物 之口,讲出自己希望说出又不 便直接出面说的话。这样的报 道看起来更客观,因而加强了 说服力。 30、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有何 要求? 结构线索单一,层次清楚,核 心信息处理突出。 31、新闻背景的作用有哪个方 面? (1)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 易懂。(2)运用背景材料提示 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 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4)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 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在新 闻报道活动中,记者借背景事 实提出异议的做法,显然更有 说服力。(5)借背景为新闻注 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 更可读。 32、广播电视消息导语写作特 点是什么? 选材精粹,具体形象,简短精 炼,照应主体。 33、常见的导语类型包括什 么? 直接式导语,延缓式导语。 34、广播电视消息常用结构是 什么? (1)倒金字塔式结构(2)时 间顺序结构(3)逻辑关系结构 (4)金字塔式结构 35、广播电视新闻专题的特点 是什么? (1)主题开掘深刻,提示事物 的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 规律性。(2)用形象说话。(3) 表态方式多样。(4)表现功能 多样。 36、广播电视新闻专题表达手 段有哪些? 广播新闻专题可同时调动同期 声、解说、录音资料、音乐等 手段,以对播、交谈、问答或 听众参与的方式播出。电视新 闻专题的表达手段,包括诉诸 于视觉的手段,如活动画面、 照片、图片、动画、字幕、物 质等,诉诸于听觉的手段,如 同期声、解说、录音资料、音 乐等。 37、在新闻专题中适运用同期 声、解说等表达手段有哪些作 用? 在新闻专题中适当采用这些手 段,与内容协调,起到烘托内 容、激发受从情感、引起共鸣 的作用。 38、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结构的 具体因素是什么? 一是说、听的线性传播方式; 二是听觉与视觉印象的特点; 三是受众的收听、收看状态。 39、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一般采 用哪些结构? 纵式、横式和递进式。 40、纵式、横式、递进式结构 适用于哪类报道? 一、纵式结构适用于报道中心 事件、中心故事、中心人物的 事实,如有些新闻小故事、事 件通讯等。这种结构一目了然 的地方,即是将新闻事实的发 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直接作 为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的主要线 索。二、横式结构又分为同时 异空结构和多侧面拼接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比较适用报道那 些场面宏大,但没有中心事件 的新闻事实。同时异空结构, 就是将同一时间作为一个平 台,将发生在不同空间,不同 方位上的事实串联起来,以显 示题材的丰富和场面的宏大。 这种结构常常用来报道某些纪 念日的重要时刻,它是以空间 的变幻来显示时刻的重要。还 有一类叫多侧面拼接结构,常 常围绕主题,在一个主题的统 领下采用这一主题的不同侧面 拼接事实。三、递进式结构这 类报道往往在一开始提出问题 接下来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地 进行分析和调查,最后得出一 个结论。递进式结构分析问题 一般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由 原因到结果等层层深入的思维 轨迹。它的层次与层次之间已 不再是并列、平等垢关系,而 是推进的关系,向前发展的关 系,犹如剥笋,一层比一层深 入最后挖掘出本质和灵魂。因 此,也有人把递进式称为“剥 笋式”。 41、现场报道有哪些要求? (1)现场报道立足新闻现场, 即一切以现场发生了什么为核 心,虽然不排除现场以外的材 料,但务必坚持以现场发生的 事实为主;现场报道对现场的 信息进行了加工和梳理,源于 现场,高于现场。(2)现场报 道在题材选择上要求现场的时 间、空间相对集中,记者能在 一事实上时间里,通过自己在 现场的采访和报道活动展现事 件的发生、发展和来龙去脉。 现场报道的结构形式有线索单 一的时序结构和引导结构。 42、现场直播主要分为什么? 重大活动类现场直播,新闻直 播。 43、现场直播的主要特点有什 么? 即时性;直接性;参与性。 44、重大活动类现场直播适用 于哪些报道,为什么? 包括文艺、体育、重大会议、 重大庆典以及重要活动。这类 活动有大致的规律,这类活动 的直播,事先可大体进行预测, 有些活动还可以根据直播的要 求,事先进行组织、安排,主 持人可以事先进行准备,导播 可事先准备导播文本。如晚会、 足球比赛、人代会、党代会开 幕式、三峡截流等。 45、现场直播的作用是什么? 迅速快捷权威;声形具备,动 态可感;感受过程,满足好奇; 详尽、全面、立体,大事我在 场。 46、连续报道的基本要求有哪 些? (1)新闻依据要不断添加和变 动。(2)递进式报道的方式要 做到各报道由浅入深,一环扣 一环地逐步递进,最终完成整 个报道。(3)在节奏把握上, 对同一新闻作多次报道和多单 元集合造成一事实上的舆论强 势,当新闻进展较快,可增加 报道密度,反之,则减少形成 良好的节奏。 47、系列报道的基本特点? 集中性,围绕同一主题来进行, 主题集中不分散;广泛性,多 角度、多侧面围绕同一主题反 映各方面的情况内容广博,信 息量大;深刻性,系列报道题 材多为题材重要重大的非事件 性新闻,通过系列组合报道, 深入提示主题,具有深刻性。 48、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职 责? (1)新闻信息的统合。新闻信 息的统合过程,实际上就是新 闻信息的价值定位过程,也就 是新闻信息的理解与意义的揭 示过程。(2)把关。“把关” 就是对新闻信息的具体控制。 (3)发言。编辑部的发言,大 量采用间接的方式。 49、对“把关”的影响主要的 定位角度有哪些? 即社会角色定位、专业角色定 位和传播对象定位。(1)社会 角色定位关注的是媒介的社会 责任和政治责任主要体现在对 新闻的货币性及其传播的社会 效果的考量上;(2)专业角色 定位关注的是业务水准,以及 真实性、准确性、明晰性、时 效性、组合性等,是其决定聚 会的主要标准;(3)传播对象 定位的角度,关注的是新闻信 息的服务性,它是从满足目标 群体新闻需求和举的角度出发 对新闻信息的取舍。 50、编辑部的发言多采用哪些 方式,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编辑部的发言大量采用间接的 方式,表达自己具有倾向性的 态度和立场,影响受众对新闻 事实的理解与判断。需要注意 的是,要处理好新闻真实性倾 向性的关系。此外,编辑部还 要根据新闻报道内容撰写与之 相配的言论,对新闻事件直接 发言阐明观点。 51、编辑工作有哪些流程? (1)根据本媒体、栏目特点和 节目的要求确定先是开展策 划,组织稿源;(2)在获得相 关稿件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节 目需要的稿件,对稿件进行必 要的修改为稿件制作合乎规范 的标题,并对经过修改的稿件 进行编排,确定节目播出形式; (3)节目播出内容和形式确定 后,按不同栏目的形态要求进 行录播或直播;(4)节目播出 后,及时悼念受从反馈情况, 继续联系稿源,及时调整、改 进栏目的内容编排,为下一次 编辑工作做准备。 52、新闻报道的策划其具体内 容包括? (1)确定一定时期的报道中心 与重点;制定出报道时机和规 模、方式等传播策略;安排先 是计划,以及对重点选题的具 体规划与组织实施。 (2)新闻报道策划的另一个重 要方面就是大型报道活动的设 计与组织实施包括重大新闻现 场直播及各种较大规模的报道 活动。 53、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要 注意把握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 哪些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媒介组织报道的 基本方式为空间型的集中式与 时间型的连续式两种。广播电 视作为线性传播媒体,一般而 言,更适合于连续式的传播。 54、集中报道的特点? 其特点是以密集性大信息量, 保证信息的全面与深入并造成 传播声势。 55、对新闻传播内容的选择衡 量的标准有什么? 一个是新闻的标准即新闻是否 真实是不具有新闻价值;二是 社会效果的标准在新闻传播过 程中,被传播的内容不仅有事 实信息而且有观念信息。 56、选择播出稿件,在衡量社 会效果的标准时应该注意什 么? (1)事实信息(2)观念信息 (3)此外,在选择播出内容的 同时,也要兼顾内容的表现形 式。 57、修改节目、稿件的原因有 什么? (1)本身存在问题必须订正、 修改;(2)则是本身并无问题 但要依据栏目的特殊定位和传 播意图的变化作出相应的修 改,这称为相对性修改。 58、修改差错有哪些方面? (1)是订正事实,这一下事实 要达到真实、准确、科学、清 楚的标准;(2)一个是矫正思 想政治差错。矫正思想政治差 错则要求纠正节目、稿件中在 立场、观点、方法上存在的问 题检查有无违政策、法规和社 会规范的地方,以及校正在字 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出的错 误观念和倾向。 59、修改辞章的工作,是从传 播内容方式的角度对节目、稿 件所做的修改。它一般包括什 么? (1)是对符号系统传播方式的 调整与推敲,包括活动图像、 图表、音响、语言、文字、符 号、标点等一切表意表情手段; (2)是对节目、稿件从整体上 加以调整与增删组合,包括压 缩、补充和重组。 60、电视新闻标题与报刊相比, 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1)标题的显示方式不同(2) 标题的写作要求有所不同。(3) 作用有所不同 61、广播电视新闻的播出形式 分为什么? 分为录播和直播两种。 62、直播节目各部门应该作些 什么? 新闻节目直播时,在有的组织 形式中,编辑还要担任导播, 或参与播出操作,在新闻节目 直播现场,导播掌握着现场和 各工程调度的权力,在其指导 下,各部门协同工作,密切配 合,共同完成直播工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