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心理案例:潜意识精神分析理论批判

心理案例:潜意识精神分析理论批判

心理案例:潜意识精神分析理论批判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1 更新时间:2012-2-3

潜意识精神分析理论是依据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为基础创立的心理治疗学说。这一理论从创立那时起一直未能得到科学界认可,但有关的书籍仍然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各国的书店里,甚至有人说弗洛伊德是心理治疗的鼻祖,说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层根源,是伟大的理论。这一理论通过一代代学者逐步添加形成了一个自圆其说的体系,从潜意识、前意识、性动力、自我、本我、超我、口欲、肛欲、

但奇怪的是,从弗洛伊德到后世的学者,没有人能够用实例证明这个理论的现实意义,有些学者试图将这一理论与现代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挂上勾,但这样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实在没有科学根据。排泄物羡慕、阉割焦虑到移情、自体、客体、投射、认同的描述似乎越来越精彩。

对于那一大串潜意识概念,谁也不知道准确的含义是什么,辞海里查找不到,学者们是谁用谁解释,随用随解释,随时添加,没有准确含义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发挥,又由于潜意识分析不需要做实验也做不了实验,所以相关著述层出不穷,甚至成为一些心理学博士的毕业论文选题。

从字面理解,分析是把事物分解成几个部分、方面、因素,分别加以考察,找出各部分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精神分析就是对精神状态进行分析,是心理治疗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经过分析,理解了当事人的心理行为实质,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潜意识分析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仅仅强调分析,而分析不管多么精确,没有进一步的矫治过程,心理障碍还是不能解决;二是将心理障碍归因于不可实证的潜意识,分析结论不能与当事人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不能为当事人改善心理素质确定行动方案,因此对心理治疗没有现实指导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潜意识分析治疗总是无效的原因。

一直以来,中文作品中把潜意识分析倾向的理论直接称为“精神分析”,这是一个错误。从字面理解,精神分析是对当事人精神状态进行分析的过程,不仅仅指从潜意识角度进行分析的方法,精神分析还可以从认知角度、行为意义角度、意志品质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以后的叙述中将还潜意识精神分析的本来面目,直接使用潜意识精神分析或潜意识分析的说法。

一、性驱力观点的虚伪性

根据弗洛伊德的本人著述及有关史料,弗洛伊德没有公开过任何成功的心理治疗案例。他最著名的案例是《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伊德在这本书中说:“这本病历是我迄今为止

完成的最成功的一部病历”。弗洛伊德给杜拉做了三个月的心理治疗,问题并没有解决,杜拉后来又向别的医生寻求帮助。弗洛伊德在著述中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没和她接触了,不久前,我听说她得了别的病,并且告诉她的医师曾被我分析的秘密。这件事的公开使我的同事知道她就是1899年的杜拉,那时她所接受的3个月的治疗,只有减轻她内心挣扎的效果,而不能防止她以后的病。”在这部著作中我们发现,弗洛伊德智力超群、洞察细微、经验丰富,其中分析不乏精彩之处。但弗洛伊德把少女杜拉假装自杀及其他癔症表现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性冲动有失偏颇,而且弗洛伊德并没有给予少女具体的行动方案,加上一些可能永远都不知道答案的原因,少女最后放弃了在他那里的治疗。

我曾接诊过一位浙江高中男生的咨询,他是由父亲陪着一起来的,在这里我们称他为小成。小成智力很好学习成绩不错,在学校因为人际关系不好而非常痛苦,不想上学。但是他知道如果直接提出不上学的要求一定会受到批评,并且愿望也不能实现。所以有一次他买了一包食盐,冲水喝了下去,然后打电话给老师说他要自杀,把老师和家长吓得很害怕,只好同意他休学的要求。回到家里,小成天天上网,什么事也不做,但可喜的是他发现了自己有问题,积极寻求心理治疗。我给他做了三天治疗,重点是分析他假装自杀的动机,揭穿其假装自杀仅仅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并指出他求治的动机是不甘堕落,但情绪惯性使他坚持上学有困难,所以我给他做了一些放松、协调和稳定情绪的训练,治疗结束他就回校上学了。

小成正处于青春期,有性冲动,但治疗过程中我并没有发现他的问题与性有关联,反而是另一些因素引起了我高度注意,那就是他对电脑的入迷,强烈迷恋网络促发了他的一系列行为。但这样还不能说明当事人精神痛苦的原因,当事人精神痛苦是因为他的一系列行为的后果导致了他的更重要追求目标的湮灭,休学的结果将毁灭自己美好的前途,激烈的趋与避内心冲突才让他精神痛苦。通过揭示他行为表现的心理实质,暴露了他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的心理特征,使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震惊和羞耻,决心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性,放弃对眼前舒适生活的追求。当事人明确了自己的追求目标,解决了趋避冲突,辅以适当的情绪调整训练,安排了家长事后监督,治疗就结束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治疗是成功的。

性满足能够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所有人都明白有所得就会有所失,不能为了性满足而赴汤蹈火不惜一切。在杜拉个案中,性问题在弗洛伊德的引导下似乎成了少女杜拉问题的中心,但透过分析过程我们看到,少女杜拉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目的与家庭关系有关,她在追求与父亲建立某种关系,以获得父亲(家人)的关怀和照顾,谁都不能说杜拉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与父亲发生性关系,弗洛伊德的性驱力理论是有重大缺陷的。

弗洛伊德智力超群,如果他不是沉迷于把少女的问题都归因于性冲动,而是透过少女对性的关注以及对K先生求欢的拒绝所反映出来的真正欲求,他也能够给少女有益的启发,但很遗憾他没有这么做,他所做的一切在性欲面前停滞不前了。

杜拉买了一个当时流行的少女饰物小荷包,在治疗的时候拿出来玩,弗洛伊德说:“杜

拉的小荷包只不过是女性隐秘处的象征罢了。她玩耍它,打开,然后又将手指放进去,纯粹就是一个她喜欢做的不害臊的一种自慰的戏剧性表现。”我们从原著中没有发现杜拉对弗洛伊德有性暗示的明确描述,但从治疗过程充斥性内容的事实分析,杜拉对弗洛伊德完全有进行性挑逗的可能,弗洛伊德在作品中指杜拉的行为是“自慰的象征”是虚伪的,这样的动作不可能产生自慰那样的生理反应。也可能杜拉这一动作仅仅表现对流行饰物的喜爱而已,总之弗洛伊德的结论是武断的。两种可能均表明,杜拉当时对治疗已经心不在焉,她明确地知道治疗已经偏离了方向,不可能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目的。弗洛伊德性倾向的治疗方向没有获得当事人的认可,治疗是失败的。

还有一些情况更加可疑,当杜拉向另一个医生寻求帮助并透露了在弗洛伊德那里分析的情况时,弗洛伊德竟不顾职业操守公开治疗细节,把少女杜拉描绘成一个在医生面前手淫的不知羞耻的女人,似乎他要推卸责任澄清什么。如果真的象弗洛伊德说的那样,杜拉在治疗室里有淫荡表现,那么,一个少女在心理学家面前手淫或对心理学家进行性挑逗,这么重要的情节弗洛伊德为什么没有做出说明和分析,他到底掩盖了什么东西?面对少女这么“淫荡”地在自己面前表演,弗洛伊德当时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还有,少女杜拉为什么敢那样做又为什么中断了在他那里的治疗?有特别的原因吗?《少女杜拉的故事》真的是一本学术著作吗?

这么多的疑问足以让人怀疑弗洛伊德提出泛性论的动机,泛性论并不是弗洛伊德真正的学术观点,或者说弗洛伊德根本就没有学术观点,泛性论仅仅是弗洛伊德为自己的泛性行为找的一个借口,是为了掩盖自己在执业过程中对性问题不正当地过度关注的一个假面具。同时,弗洛伊德以自己超凡的智力成功地骗过了后世众多的心理学家,心理学从那时起偏离了科学轨道,蒙受了一百年的耻辱。

杜拉案的治疗显然是失败的,但弗洛伊德仍然认为“很成功”,他洋洋自得满足于分析的“精彩”和“准确”,他把当事人对分析结论点头称是当成了自己的成功,没有把改善当事人心理状态和生活品质当成治疗目标,使心理治疗沦为了高级算命把戏,由此可透视出弗洛伊德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品行。

二、“分析”弗洛伊德

“父母对弗洛伊德学习的特殊照顾,却给他妹妹带来了不愉快。那是在他妹妹八岁的时候,弗洛伊德热爱音乐的妈妈给她买来一架钢琴,并让她学钢琴。这架钢琴虽然放在离小阁室较远的地方,但钢琴的声音仍然干扰了弗洛伊德的学习。所以,弗洛伊德坚持要求把钢琴抬走。父母为了照顾弗洛伊德,不得不同意把钢琴抬走,这样,弗洛伊德的妹妹就失去了学钢琴的机会。”

这是高宣扬《弗洛伊德传》中描述弗洛伊德幼年格外受宠的情形,这可能与他自私品行

的形成有关。自私品性导致了他不能容忍相反意见,他的学生荣格反对他的泛性论观点,虽然荣格“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弗洛伊德真诚的敬意”,但思想上的分歧还是导致他们决裂了。

弗洛伊德的自私还表现在他对权威的执着。韩雪涛《弗洛伊德与荣格》中记述,1909年4月20日,在与荣格一同前往美国参加第二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的轮船上,弗洛伊德感觉荣格谈论“德国北部某些地区的所谓泥炭沼尸体”是希望自己死去而当场晕倒。第二天他们互相分析对方的梦,当荣格希望弗洛伊德进一步透露梦的细节时,弗洛伊德说:“我可不愿拿我的权威冒险。”荣格后来写道“在我看来,就在他这样说话的同时,他的权威已全丢了。”弗洛伊德在一封没有寄出的信中表达了荣格的观点:“你断言,由于我滥用心理分析,使我的学生处于一种孩子般的依附地位。对于他们的这种幼稚行为,我本人要负责任。”是的,荣格对弗洛伊德的分析有道理,弗洛伊德总是喜欢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他喜欢别人对他的依赖。用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评价,依赖性是产生心理障碍的一个原因,弗洛伊德纵容别人依赖他的行为对他从事心理治疗是不利的,将导致他无法帮助心理障碍者解脱心灵痛苦。

弗洛伊德自幼聪明,爱读书,幼年对历史和文学很感兴趣,“这种对历史崇高精神的深刻了解,使他从小就能比他的同辈更敏锐地揭示事物的症结所在。”“弗洛伊德家庭里经常召开家庭会议。依据犹太教的规定,父亲是当然的会议主席。这些家庭会议要讨论家中遇到的一切难题和重要事务。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都要参加,并可以发表意见,或举手表决。在这些会上,弗洛伊德往往发表令人信服的意见;以致连他的父母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原来意见,而采纳弗洛伊德的意见。”这很可能就是弗洛伊德自负和固执性格形成的原因,以致于他成年后的理论见解受到激烈抨击也没动摇他的信念,一再治疗无效的事实也没改变他的观点。

根据现代心理学成果,人格有严重缺陷者不适合从事心理治疗职业。弗洛伊德人格自私偏执,他过人的智力能让他在某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但心理治疗作为系统工程,只要一个环节错误都将导致心理治疗失败,弗洛伊德在心理障碍上的归因错误已经注定了他不可能完成心理治疗,他没有公布过任何成功治疗案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学术界还有一个错误,很多人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是弗洛伊德的“重大发现”,说这一结论揭示了梦的本质。事实上这一观点完全没有意义,人的所有行为动机都可以认为是“愿望的满足”,甚至其他动植物的行为也一样,比如向日葵总是向阳生长,这也是满足生长的“愿望”啊。弗洛伊德的所有观点几乎都没有学术价值。

三、移情、共情观点的错误

1、关于移情

移情作为生活用语最容易让人想到“移情别恋”,但潜意识分析中的移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意思,而是指治疗师与当事人在治疗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关系,比如爱恋、依赖、拒绝、仇视等,甚至有人说移情是当事人把治疗师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某个角色,如父亲、仇人等。有意思的是,一百年来“移情”都没有准确的定义,所有人的理解都是大概的意思。

潜意识分析理论把移情关系的建立视为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要素,具体是这样描述的:“通过移情,被分析者的病症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是治愈,可以重新获得心理发展的动力和能量。”这样的描述从字面上谁都理解不了当事人与治疗师建立某种关系就能使当事人的强迫症、焦虑症、性变态等心理障碍缓解甚至是治愈,这一点都没有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仅仅是一种说法。

由于把与当事人建立某种关系的意义看得非常重要,所以受过潜意识分析训练的治疗师非常重视自己的表现,试图引起当事人注意,把自己视为其生活中的某个角色。可是事实上这种关系很难把握,最要命的是由于刻意地追求建立某种关系会忽视对当事人问题的关注,甚至诱导当事人转移治疗目标,也追求与治疗师建立某种关系。

一位武汉少女接受某著名潜意识分析师五年治疗,最后她都不知道自己做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什么了,只发现自己强烈地爱着治疗师,她以各种激烈的方式向治疗师表达自己的爱意。治疗师生活被搅乱不厌其烦,为避免受到纠缠治疗师拒绝继续为她治疗。这位少女为了与治疗师有更多见面机会就决定报考心理咨询师,放弃当前不错的职业改行从事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师本来就不是患者生活中的角色,心理治疗的目的决不仅仅是在治疗过程中使当事人获得愉悦感受,而是使当事人心灵成长能够独立面对生活,帮助当事人建立健康的情绪。治疗师被移情成为当事人生活中的某种角色是不恰当的,当事人最后还是要回归自己的生活环境。心理治疗的功能仅仅是发现、解决当事人不健康的生活理念、不适当的行为和痛苦的情绪,而达到这些目的并不需要建立特殊的关系,正常的治疗关系就可以了。当然治疗师必须要有能力、要负责任,当事人必须态度诚恳、治疗意志坚决。

2、关于共情

按潜意识理论的说法,“共情是一种能够感受被分析者感受的能力,是一种心理分析的技术和产生心理分析治愈效果的重要条件。”事实上,共情是有害的,治疗师面对大量心理障碍当事人或其他有心理问题的人,身心不断地在焦虑、强迫、抑郁等坏情绪中循环既无可能也不健康。只有在少部分情况下所谓的共情才可能发生,那就是治疗师自身有心理障碍,在治疗过程中不良情绪被诱发或放大从而产生与当事人共同或相似的痛苦体验。

同病相怜能够使当事人产生被理解和接纳的虚幻感觉,这种感觉与心理障碍者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拒绝和不理解的痛苦体验大相径庭,使某些心理障碍当事人更乐于进入这种心理分析环境,从而维持治疗关系。维持治疗关系一方面使治疗师能够持续工作并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向会造成治疗师身心疲惫精神压力很大,常常产生无奈感觉,这是很多本应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师自杀的原因。从当事人的角度说,暂时被理解的感觉并不能改善其在生活中被拒绝的痛苦体验,这种反差甚至造成其对生活更加不满,一旦脱离治疗关系痛苦感觉会更加强烈。一些心理障碍当事人在钱花光痛苦依旧在的绝望处境中,会做出过激的举动,据报道,有一些当事人在久治不愈后选择在治疗师面前自杀或与治疗师同归于尽,教训是深刻的。

理解是心理治疗成功的基础,如果不能理解当事人的感觉,心理治疗将流于说教,与当事人平常在生活中接受到的信息没有区别,心理治疗将缺乏吸收力,结果也会是无效的。但是理解绝对不能等同于同意当事人的感觉具有合理性,更不是说只有产生与当事人同样的感受才能理解,社会阅历、治疗经验、洞察力等都能帮助治疗师理解当事人的感受。从科学的角度说,所有心理障碍的产生都有生活基础,当事人成长环境不健康导致其不能正常理解生活,心理障碍的产生确实有其必然性。心理治疗不仅要分析心理障碍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创造性地改变当事人心态的发展方向,使当事人的行为、情绪摆脱病态模式,离开心理障碍的运行轨道,帮助当事人正确理解生活,改善生命质量和生活素质。共情的产生不仅不是因为理解当事人的生活境遇,反而是因为不理解才产生与当事人同样的精神痛苦,所以,经常产生共情表现的治疗师是治不好心理障碍的。

3、关于自体、客体、投射、投射认同

自体、客体、投射、认同等概念是从移情、共情中衍生出来的,主要用来描述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可表达当事人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态度。弗洛伊德之后很多心理学家为弥补潜意识分析理论的缺陷加入了很多内容,使潜意识理论越来越复杂了。由于吸收了一些认知行为理论的的观点,潜意识精神分析理论已经突破了弗洛伊德原来的理论框架,但由于还是没有放弃错误的理论基础,缺陷和错误还是非常明显的。

事实上,这些由各国语言互相翻译的词语已经失去了其真实含义,各心理学家在转述或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自己的语言,读者在阅读时又稀里糊涂地自己理解。没有一致性理解和确定性描述的理论是没有应用价值的,作为科学文献,必须具备可理解的特征,这些连学者之间理解都不一致的潜意识理论实在没有研究价值。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实践找到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心理治疗对心理活动的影响,研究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找到其中的必然性,这对指导心理治疗才有意义。这些规律完全可以用本国大众都能够理解的语言来描述,不能出现歧义理解。没听说过其他学科的著作会出现歧义理解的现象,比如物理学中的电磁概念、医学中的骨骼概念、化学中的氯化铵概念等等,达到一定文化程度的人理解肯定是一致的。如果一个概念在被人理解的时候出现重大歧义,相关的理论就不成立或文献有重大缺陷。

不去实践、验证和创造,仅仅停留于翻译外国文献不能视为学术研究,任何学科成果跨越国界不仅仅是书籍的传译,文字仅仅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文字如果不能与相应实体相对应,这样的文字就没有意义。连小学生都知道,“铅笔盒”是用来装铅笔的盒子,可是“自体”是什么连心理学博士都说不清楚。SELF,很简单的英文单词,意思是“自己的”,咋就成了“自体”了呢?

投射是把自己的过失或不为社会认可的欲念加诸他人藉以减轻内心焦虑,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投射认同是把自身不能被自我接纳的攻击冲动投射到外界环境,这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投射、投射认同及其他如压抑、转移、退化等心理防御观点已经包含了一些认知行为理论成果,如果持科学态度去研究,可以发现许多心理活动规律并运用于指导心理治疗实践。但是,由于潜意识精神分析治疗师指导思想错误,某些方面的合理解释并不能改变整体失败的治疗结果。

相关文档
  • 一般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 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 心理问题案例

  • 一般心理问题案例

  • 图解心理防御机制

  • 依恋理论心理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