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和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新

哲学和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新

哲学和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新
哲学和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新

哲学和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分析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杨继全

Vol.9No.8 2012年8月 第9卷第8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ug.2012一、前言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基于其有效地实用性,积极心理学逐渐的渗入高校课堂的构建之中。而且基于积极心理学,当今高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尤其是其丰富了教学形式,创新性发展了教学的培养模式。因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的高校有效课堂的开展,是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对于学生综合实力培养的关键教学模式。 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运用综述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活力与品德的一门学科,并且其基于人的积极品德,挖掘人潜在的力量。这样人性的挖掘,促进了个人的品行发展,同时构建了和谐社会,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主张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形成对立,其主张普通人在各种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活,同时对于优秀分子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多地价值。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基于其优秀的理念主张,其已经广泛运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基于其人性积极品德的挖掘,可以在学习上极大地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其人的潜力再创造,可以便于高校培养模式的转变。 随着当今高校课改的不断深入,基于综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已逐渐成为当今教育形式的培养方式。如何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及优秀的品行,是当今开放式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的高校课堂建立,从本质上转变了高校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多元化的培养机制,对于新时期下综合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三、基于积极心理视阈下的高校课堂建设 传统的高校教学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已无法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求。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有效教学,正逐渐深入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心理学的理念和主张,十分切合新时期下的高校教学改革需求。因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的高校课堂建设,是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教师“教学艺术”的塑造,尤其是教学语言的感染性。这里所言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教学行为语言的塑造。高校课堂的建立需要基于良好的师生互动,尤其是教师语言的积 极性,对于学生的感染性极强。因而基于积极心理视阈下的高效课堂建设,需要依托教师教学艺术的良好塑造。 1.教师积极情绪的塑造,尤其是教学语言的积极性和亲 和性。课堂教学是是师生双边教和学的过程,因而教师教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上课热情。教师在上课的环节中,在教学语言上应该保持一定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悲观或厌教情绪的出现,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的“士气”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教师要基于课程内容,备好每堂课,这样对于教师“实力”的塑造非常的重要。而且教师在上课中,要注意语言亲和性的有效彰显,也就是在教学中,能够有效地传达出内心对于教学的喜爱,以及对于学生真诚的欣赏。这些教学艺术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尤其是基于教学科学的评价方式,可以很好地塑造学生积极学习的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鼓励带来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细致地观察学生的上课情绪,进而进行正确的引导或开导,消去其学习上的消极情绪。因而,基于教师积极情绪的塑造,对于课堂教学气氛,以及学生积极学习心态的感染非常的重要。 2.教师有效积极的评价方式。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 点,基于积极评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构建非常的中要。进而,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效课堂建设,需要基于有效的评价方式。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局限性,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评价模式,需要基于学生的综合实力的表现,给予学生客观积极的评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评价艺术,也就是能够把表扬作为一种艺术,去感染学生学习的品行。教师能够对于学生学习中的诸多细节,进行缜密的观察,进而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予以一定的评价和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小进步、细小举动,教师都要有效的察觉和发现,进而及时的给予表扬,这对于学生更大的学习进步,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其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于学进行合理的学习分组,把一些经常不上课或挂科的学生,作为学习小组的负责人,进而在行为上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约束,同时也在其他同学的监督下,转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基于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进而更加促进其有效的学习。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杨继全 (大同大学,山西大同037009) 摘 要: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视阈,已逐渐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尤其是积极心理学有效地改善了教学 中的师生关系,提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创新性发展了教学模式。本文主要基于积极心理学展开论述,进而基于积极心理学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82··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 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 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 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我的观点与主张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它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 其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 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所以, 教育改革必须借助 于教育心理学, 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 有了教育心理学的理 论作为指导, 教育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 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 展。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初创阶段,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 标志是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 《教育心理学》 , 这是西方 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 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成熟阶段,西方教育心理 学比较注重结合实际, 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 立的理论体系正在形成;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完善时期,信息技 术的迅猛发展, , 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 如何为同学创造有利 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登, 这些研究对学习和教 学莅临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

运用到教学中, 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能科学地分析教学过程, 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 规律和作用, 从心理学角度去干预 并预测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 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 进行研究并为其在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利促进教学改 革。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我们知道,学生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 育心理学就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原因。 如果一名五年级学 生在英语阅读中表现出困难, 我们就应该应用阅读测验以及与阅读有 关的生理方面的健康检查等各种测查手段来找出学生的症结。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Simon(1981)曾经指出,1956年是一个重要年份,在这一年里发表的几项重要研究展现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例如,Miller对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作了信息加工的说明,Chomsky发表了对转换语法的形式特点的一个早期的分析,Bruner、Goodnow和Austin阐述了策略在思维活动和认知理论中的作用,Newell和Simon发表了模拟人的启发式搜索的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即逻辑理论家。依照Simon的看法,甚至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不晚于1956年。后来Neisser于1867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1、内部原因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有其心理学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行为主义的失败是其重要的心理学内部的原因。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心理学自19世纪末叶成为独立的学科以后,曾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人时期,有近代心理学创始人之称的Wundt的观点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可以热电看作有代表性的观点。Wundt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意识,心理学的任务是用实验内省法对心理内容或直接经验作元素分析。 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有益的思想,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内部心理组织的一些观点。即使对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也从中吸收了一些东西,例如,认知心理学是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但它并不排除对行为的研究;而认知心理学认为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看法无疑吸收了刺激-反应公式的一些合理的东西。从这种继承性来看,也可以说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内部经历了长期的孕过程。 2、外部因素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心理学以外的原因。这里包括一些邻近学科的影

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哲学和心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哲学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哲学与心理学是二门不同的学科,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所以要想学好心理学也还要有点哲学思维。哲学是寻求信念的,所用方法不是科学方法,心理学有部分是科学方法。 哲学与心理学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更新时间:2011-10-24 怎样理解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在整个世界心理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有人认为,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由于摆脱了哲学的羁绊,崇尚自然科学的实验验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由于人的心理、意识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学家从事研究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哲学的一定影响。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实质而言,是源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心理学研究的融合。 从研究对象看,心理学研究的客体是人。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心理学是研究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感情、意志和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 究竟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争鸣。有学者指出,由于人的心理、意识不可分地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系,因而心理学者从事研究就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一定哲学的影响。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之所以是科学的,具有真理性,乃是因为它在客观上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验也是一种实践,但仅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实践,还有更广泛性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对于各种研究实验类的和思辨类的进行检验。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心理学研究,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保证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真理性。可以这样认为,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实质而言,是始自辩证唯物主义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有意识、能思维的存在物。从人与自然界的联系讲,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存在物。从人与社会的联系讲,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体现者,是社会存在物。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是辩证统一的,所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规定着其心理、意识的本质。 人的心理、意识就其生理基础来讲,是人脑的产物;就其社会根源来讲,是在人类社会活动首先是劳动和社会交往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概括而言,人的心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人)的反映,既依赖于人的自然存在,又依赖于人的社会存在。在人的心理、意识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以辩证统一的形式存在、运动和发展着的,但社会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有学者从考察早期西方心理学传入我国的历史入手,指出我国现代心理学不是在自己的土壤上产生的,而是由西方传入的。千百年来,心理学一直包含在哲学的母体之中,心理学思想和哲学思想混杂在一起,相互交织,并受到宗教的渗透。虽然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已经宣告脱离哲学的母体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还是受着各种形式的二元论或唯心论哲学的缠绕和束缚。这是早期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思想体系的实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心理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们应当引进和学习西方的心理学,但是应注意在引进和学习的同时,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和研究心理学在中国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探其源以知其流,鉴其古而知其今。 有学者引用恩格斯关于反映论的一段论述来说明心理学的性质及其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指出:“事实上,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学者认为,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反映过程中的主客观矛盾规律,概括了制约心理活动及其内容的主客观因素,应当成为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基础的核心。根据恩格斯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读懂学生的“心”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里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现代学生的心理现象有所掌握,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 心理学分为很多的学科,比如《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销售心理学》而和我们工作相关的是《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作为一名教学教师,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的终身发展是什么样的,虽然我们只是小学教师,教得只是小学生,在我们这个阶段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重要阶段,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人的一生发展大致分为七个时期,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童年期7-12岁;青春期11、12岁-15、16岁;青年期(17.18-35岁);然后是中年期,老年期。我们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童年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生长变化跨度大,心理也是变化大的一个阶段,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变化特点,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情绪情感、意志。人格有两方面:倾向性和人格特征。认识里面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和想象。情绪情感有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意志有意志行动阶段、动机冲突。在

人格方面我们主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我们要知道学生在这些方面是有差异的,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动机不同,产生的结果就不同。相同的需要和动机,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学生结果也是不同的。大家知道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同样的事情,不同气质的人做出的结果却是不同的。上课的时候胆汁质的学生能长时间的坚持听课,而多血质的学生却注意力容易分散。黏液质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但不愿发言,而抑郁质的学生胆小孤僻却做事仔细。我们了解这些内容就能更容易理解学生的各种表现。有的学生不是上课捣乱,他就是多血质的学生,他控制不了。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我们要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斥责。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脆弱的。分配工作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对工作进行分配,胆汁质的学生精力旺盛,可以安排多一些工作。黏液质的学生头脑清醒、做事有条理,可以按排一些难度高的工作。 了解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日常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那么童年期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我们重点要知道的内容,这些内容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正所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分四个方面,这个时期的儿童生活以从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了,其主要的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的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的学习一般特点是: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的学习必须有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有的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与强制性,一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二是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环境。

《教育心理学》学后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我阅读了《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读后使我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

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伊里奇 8、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教育论》——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简述西方哲学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并予以评价

简述西方哲学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并予以评价 ——青简西方心理学发展有三个故乡:古希腊罗马是西方心理学思想产生的故乡,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形成的远源;德国是实验心理学产生的故乡,是世界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源地;而美国是机能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及认知心理学产生的故乡,也是当代全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中心。 一方面,整个西方心理学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1、哲学心理学时期,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中叶,它是心理学成为独立学 科之前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也是科学心理学形成的悠久渊源。在这一时期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古代和中世纪主要为灵魂,17世纪至19世纪以前主要为心灵。 2、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时期即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历史,从19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70、80年代,这是一个学派林立、取向多元,趋向综合、日益繁荣的时期。在此时期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体上说,19世纪末至29世纪初主要为意识、潜意识(或无意识),20世纪20至50年代行为,直到60年代左右又改为心理(意识、潜意识)和行为。 另一方面,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分为三个时代: 奴隶社会——古代 封建社会——中世纪 资本主义社会——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等) 在此,本文的以横向的心理学观正确与否为叙述点,纵向以历史进程为插入点来进行整理论述西方哲学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即大约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9世纪中叶的哲学心理学发展。 首先,古代——奴隶社会。古希腊罗马心理学思想发展的逻辑线索:以原始宗教神话万物有灵论观念为心理学思想的萌芽;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两种心理学思想为主干;以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为总汇;以亚力山大城学派的生理心理学为补充;以官能心理学的形成为归宿。具体地说,(1)原子论心理学思想,它经历了萌芽、奠基、形成和发展等四个时期,以德谟克利特为创始者,伊壁鸠鲁、卢克莱修为系统化者。主要思想成就:提出决定论的原则,坚持灵魂的物质本原及其自动性,重视心身不可分的关系,否定灵魂的不死和转世观念,承认感觉的客观性及其同主体的联系,指出脑是思想的器官,看

教育心理学理论原理

教育心理学理论原理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①用发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的认识,强调认识的个体心理起源和历史发展。②发生认识论不是或不只是传统的认识论,而是要对各门科学中的认识论问题进行研究。核心是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 发生认识论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教育活动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重现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因材施教法;2、有效的教学应保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的双向互动;3、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4、教学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维果茨基 认知发展理论:既不是其内在成熟的结果,也不完全决定于儿童的自主探索。成熟与主动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使儿童取得长足的进步。要发展心智,儿童必须掌握文化提供给他们的智力工具──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及科学概念等。 认知发展论的教学启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潜能发展,教师就不应只给儿童提

供一些他们能独立解决的作业,而应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在得到他人的适当帮助下才能解决的任务。如此,教学不只刺激了已有的能力,而且向前推动了发展。但要注意,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容易使家长和教师更关注儿童的未来发展,应避免在儿童尚未掌握好当前的能力时,就把儿童推向更高一级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儿童的潜能的发展在于获得教师或同伴的帮助,教师和同伴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一种支架的作用,但要注意提供的帮助要恰如其分,必须适当;过多,会造成儿童依赖的心理。 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完形顿悟说:当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以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盲目的尝试。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1)学习是有目的的托尔曼认为动物学习是有目的的,其目的就是获得食物。动物在迷津中的试误行为是受目标指引的,是指向食物的,学习就是期望的获得。所以学习是有目的的,不是盲目的行为。(2)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托尔曼认为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他必须认知这条件,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所

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雷牙中小陈丽芳课堂教学质理如何,不仅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而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这里,我想谈谈怎样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问题。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发生了兴趣,就会积极观察、主动认识,就能引起大脑皮层优势的兴奋中心,就能迅速而牢固地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较好浓厚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经常性的宣传教育,使学生喜欢所学课题。 崇高的理想追求,明确的学习目地是兴趣的源泉。为此,我在讲授课题之前,首先从道理上阐明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国家对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条件的基本要求上去认识、去理解,使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在总体上有一个正确态度,有志于学。此外,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趣味因素”,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列举大量实例具体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较浓厚的兴趣。(二)讲求教学方法。 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比较注意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新颖性,力求做到讲解阐述简明生动,教具演示恰到好处,语言表达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心理置换效应。 教师的情绪变化往往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教师必须注意,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旺盛饱满的教学情绪,并适时调节课堂气氛;教师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礼貌、谈吐幽默风趣;对某种“情况”的批评指责,语感生动、冷而不板、及时鼓励等,极利于形成和谐向上的教学关系和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多年的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启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一)课堂讲授防止满堂填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在课堂上教师对问题的讲述不可求全完整或面面俱到,以利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我在讲授语文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畅所欲言,尽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高见,提出最佳方案,顿时课堂热闹生动,但活而不乱,紧扣主题,兴趣盎然。其方法有时会引而不发,有时需要举一让其反三,有时要点到为止。 (二)提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大体作法有: ①跟随性思维②指向性思维;③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原型启发,加强思维引导。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思维原型进行原型启发,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新知识技能,并使思维增加活力,从已知到未知,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建构。

陈璟-《有效教学的心理学策略》纲要

有效教学的心理学策略 一、教学效率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 1. 什么是教学效率 【定义】教学效率可以形象地描述为教学过程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学习量与精力投入量之比。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能学习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发展终身受用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兴趣、动机、意志、习惯等)。 精力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投入的时间与脑力。 【衡量指标】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公式,直观地了解教学效率的衡量指标。 学生学到的学生形成的学生养成的良好 有用知识+有用能力+非智力因素 教学效率= 学生投入的学习时间×学生的脑力负担 2.什么是高效率教学 【定义】根据我们对教学效率的界定,高效率教学可以看成是学生用相对较少的精力投入去获取相对较多的学习收获。 二、为什么要讲求教学的高效率 (一)研究和实施高效率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 (二)研究和实施高效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 1.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积累和能力的最优发展 教师: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如采用过程启发式教学、元认知教学、研究型教学、治学型教学等; 学生:用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去主动、积极的学习,如学会运用深入理解的方法、高效记忆的方法、系统组织的方法、高效联系的方法、灵活运用的方法、创新思考的方法。 【现状】许多高校教师不重视高效教学。有人把高校教师的课堂表现总结为一念、二侃、三吹、四混。

教育心理学理论

教育心理学理论 一、学习分类理论 1、加涅 (1)学习八水平分类 按学习水平简繁程度分为: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反应;④言语联想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学习六水平分类 ①连锁学习;②辨别学习;③具体概念学习;④定义概念学习;⑤规则学习;⑥解决问题学校 (3)学习结果分类 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运动技能的学习 2、奥苏贝尔学习性质分类(两个维度互不依赖、相互独立) (1)根据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3、我国学习结果的分类 ①知识学习;②技能学习;③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学习 二、学习理论 1、联结理论 (1)经典条件反应论 ①巴甫洛夫: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一级条件反射、二级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外抑制、超限抑制、消退、泛化、分化 正诱导:一个部位发生抑制引起周围发生兴奋地过程。 负诱导:一个部位发生兴奋引起周围发生抑制的过程。 同时诱导、继时诱导 第一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②华生:通过建立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的过程。遵循频因律、 近因律。(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2)操作性条件说 ①桑代克(联结试误说):在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这种联结 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三条学习规律:效果率、练习律、准备率②斯金纳 正强化、负强化、消退 惩罚:惩罚Ⅰ呈现厌恶刺激;惩罚Ⅱ消除愉快刺激 普雷马克原理: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 强化程式:连续强化程式(灯一开就亮); 间接强化程式:a 定时强化(按时发工资) b 定比强化(计件工作) c 变时强化(随堂测验)d 变比强化(买彩票)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心理学经典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经典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艾宾浩斯 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史,心理学思想渊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以及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就已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思想散见于他们的论著之中。作为一门科学的科学史,心理学的历史却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德国感官神经生理学的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起了较为直接的促进作用。1897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其蓬勃发展的历程。 在科学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潜心研究,研究出了一些经典的心理学规律,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其中有晕轮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证人的记忆、鸟笼记忆、霍桑效应等等。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心理学的应用十分广泛,心理学理论已经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学科的出现,都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结晶。 在教育教学中,晕轮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证人的记忆、霍桑效应等心理学规律是如何应用的呢? <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同时这也给教师敲响了警钟。 依据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对学生发展有积极作用的。

基于哲学和心理学的梦的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615528885.html, 基于哲学和心理学的梦的解析 作者:闫明放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10期 摘要:梦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心理现象。梦的基本素材来源于人的生活经 历,是人的意识处于半觉醒条件下对自身身心状态的一种反映。梦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人色彩,不同的人对梦的敏感程度不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梦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作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关键词:梦;哲学;心理学;解析 梦对不少动物来说只是种生理现象,对人而言就不仅是生理现象,同时还是种心理现象,更是种非常独特和奇妙的个人体验。那么到底什么是梦?对此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回答得了。你做过梦吗?大多数人回答是“做过”,没有几个人说他未做过梦。做过什么梦?不同的人回答则是千差万别各具特色。但人在谈到梦时无不感到有种说不清的神秘色彩。所以,梦理所当然的就成为人们日常所谈论较多的话题,梦自然就成为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特别关注并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其所以如此,就在于我们对它知之不多,其所以如此,就在于它自身给人所带来的神秘色彩。 一、梦的现象和本质 虽然对梦进行科学研究只能说是刚刚开始,但不能因此就说古人对梦是一无所知,古人对梦的关注并不亚于现代人。自从人有了自觉自主的意识,梦就作为种非常神秘的心理现象,引起人的关注,并开始试图探究自身的这个内心世界中的迷团。从现在流行的古代解梦的书仍不少,就能说明这点。传统的对梦的解释散见于《黄帝内经》、《周礼》以及佛教经典及诸子百家的各种著作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有关解梦的专著也为数不少。《敦煌遗书》中就有不少的解梦专著,如《解梦书》、《梦书》、《周公解梦书》等。 古人对梦的解释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种点:第一、梦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日常接触和思考的结果。孔子说“精之熟之,鬼将告知,非鬼告知矣,乃精之熟之也。”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沿袭了古人的观点。第二、梦是神的启示,可断祸福,知生死。《周公解梦》可以是这种观点的代表。第三、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淫邪发梦说”认为,“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不得安而喜梦。” 西方人对梦也有着同样的关注,有各种梦的理论。但值得我们一提的还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名著《梦的分析》,此书在国内出版且有几个版本,一度 成为畅销书,影响十分广泛。弗氏作为心理医生,他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患身心疾病的人,所使用的手法主要是催眠疗法和精神分析。他对梦有着不同前人的独到的见解。弗氏认为人的心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金坪中学郁胜男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近半年的专业心理学培训,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让我对教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是助人自助。教师的责任不是同样教人自教吗.下面我就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的结合过程具体谈谈。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正确的教学态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因为一个老师即使能力再强,如果学生不喜欢,不信服,同样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教师在学生面前扮演者两种角色,一种是教师。一种是朋友。如何协调这两种角色间的关系很重要。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教学目标 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新课改提倡建立三维目标正是为了积极有效的让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健全人格的有效目标。但这是远期目标,教师如何让每一堂课的近期目标做到积极有效可行就非常重要了。如何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有所悟,才是一堂有效课堂的关键。在建立教学目标少不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教学目标是积极的,2教学目标是有效的目标。3.教学目标是可以量化的目标,如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方法的运用等等。4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比较适宜的,学生不会茫然

不知,教师不会空洞重复。5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6教学目标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必须统一。7教学目标是可以评估效果的。 三、开展目标教育 动机是激发人们去行动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同时刺激,内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的社会需求,而自尊水平的高低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成功对他的意义有关,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对学习动机更强烈一些。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由“苦学”转为“乐学”。这样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可以带他们认识课堂外的世界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生活中,在科技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神奇的数学现象等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样更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自发学习。 四、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教师的担心对象,相反学困生才是教师担心,关注的焦点,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困生被同学挤压,被老师忽视。我曾经做了一次调查,通过谈话,发现学困生个性大多自卑或偏激,他们认为别人因为他的成绩差就看不起他,因此而内心痛苦,无法摆脱这一现状,于是寄情与网络,在虚拟世界寻找精神寄托。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导致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等恶性行为的产生,由此可以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家庭和教师的不正确的对待是分不开的。

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 一. 基本介绍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 有效教学理论的内涵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 三. 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学生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是“有效教学”的体现。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 1.关注全体学生 每位教师要树立“双全”意识,既要确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又要树立“全人”的理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教师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要把学科价值定位在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上。 2.关注教学效益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化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取决于再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有效教学旗帜鲜明地反对缺乏效益的“奉献”,因为这种意义上的“奉献”其实是在耽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关注测性量化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只有目标具体,措施才具有针对性,也便于检验教师的教学效益。有效教学主张科学的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老师的工作实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