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理论研究综述

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理论研究综述

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理论研究综述
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理论研究综述

科技创业

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

月刊

科技创业月刊

2008年第6期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集中资金、专业理财、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的集合投资方式。证券投资基金为投资者拓宽了投资渠道;能够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近年来我国基金品种日益丰富;基金管理公司迅猛发展。据统计,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在2006年达到58家,基金数量达307只,基金规模大约8565亿元。

证券投资基金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证券投资基金作为社会化的理财工具,发展十分迅速。关于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研究方面的理论也是十分丰富。总的来说,这些评价模型一般主要评判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基金整体的收益和风险指标进行单一或综合的描述,以此进行评估排序,并判断其整体绩效是否超过基准市场组合,主要包括马克威茨均值—方差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二是对基金经理的选股、择时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参数分析),主要包括T—M模型、H—M模型和C—L模型。下面对其分别进行综述。

1马克威茨均值———方差模型

20世纪50年代以前,对证券投资基

金的业绩评价没有考虑风险。基金业绩评价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主要采用“会计收益”的概念,没有考察投资活动中风险的因素。这类指标简单明了,易于普通投资者理解。这类指标主要有基金单位净值及其增长率、累计基金净值及其增长率等。其中比较理想的当属累计基金净值增长率。它的优点在于克服了基金

分配对基金运作绩效衡量的影响,同时,该指标还可以用于比较运作时间长度不同的基金的投资绩效的简要评价。基于会计收益的各项指标虽然便于普通的投资者理解,但此类指标却无法反映投资组合所承担的风险,更何况净值只是一个账面的概念。这些账面上所反映的收益最后能否实现还存在着疑问。就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考虑,应该就此提取减值准备。在操作层面上,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大部分的股票不能够流通,股票的市值比较小。

对于拥有大量资金的机构来说,很容易联合操纵市场。有研究表明:基金净值在年度分红前后发生较大幅度的降低。究其原因,除了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外,部分机构人为操纵市场造成的基金净值虚增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另一类则采用“风险调节收益”的概念,同时考察基金的业绩及其所承担的风险两个方面的因素。Markowits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确立了关于投资者在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化自身效用的方法,并完整定义了证券组合预期收益、风险的计算方法和有效边界理论,也称均值—方差模型。通过该模型,投资者可以根据期望收益率和投资项目集,确定出在每一个投资项目(如某只基金或股票)的投资比例,并使其总投资风险最小(由于不同的期望收益就有不同的最小方差组合,这就构成了最小方差集合);或者是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选择最优的资产组合(同样可以构成投资机会的有效边界)。马克威茨均值—方差模型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当代金融与投资理论的前沿,为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该模型涉及计算所有证

券(基金或股票)资产的协方差矩阵,当可供选择的资产很多时,计算会十分复杂,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

2单因素绩效评价模型

针对马可威茨均值———方差模型面对

成百上千种可供选择的资产时,会面临极其繁复的计算问题,单因素评价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症结。它通过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为基准,只考虑市场的因素,只考虑风险调整后的报酬,从而大大简化计算基金的整体业绩。其一般数学表达式为:Ri=!i+βiF+μi,其中!i和βi为常数;F为随机变量,即影响证券(基金)的市场因素,它经常被看作市场的收益率,有时或许用某些指数的收益率或变动百分比来代表,因此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市场模型”。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指标:特雷诺指数(Terynor,1965)、夏普指数(Sharpe,1966)、

詹森指数(Jesen,1968)。Treynor(1965)第一个提出考虑风险因

素的基金业绩评价指标,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的“特雷诺指数”。用来衡量投资风险的指标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历史收益率的标准差,标准差主要是用来衡量投资组合价值波动的幅度。另外一个是系统风险系数。它是利用证券市场线(SML)为基准组合评价基金的业绩,它等于基金的超额收益除以其系统风险测度值。特雷诺认为,如果基金管理公司通过有效的投资组合消除了所有的非系统性风险,那么,系统风险就能较好地刻划基金风险,因此特雷诺用单位系统性风险系数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来衡量投资基金的业绩。特雷诺指数用的是系统风险而不是全部风险,因此,当一项

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理论研究综述

陈章柱

王鹏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完善,居民金融意识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金融市场

的投资,然而参与金融投资会面临巨大的风险。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不仅减少了风险,而且会取得不错的投资业绩。面临琳琅满目的基金品种,研究基金的业绩对于投资者根据自己的资产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此,对基金业绩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风险调整

业绩归属

选时能力

择时能力

中图分类号

F830.9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03-21

26

资产只是资产组合中的一部分时,特雷诺指数就可以作为衡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表现的恰当指标加以应用。Sharpe认为如果基金管理公司善于管理基金,那么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的总风险应该接近于系统性风险,如果基金管理公司不能很好管理基金时,其管理的基金的总风险可能因为非系统性风险而与系统风险相差甚远。因此,他在美国《商业学刊》上发表《共同基金的业绩》一文对基金的业绩评价做出了较大的开创性研究,提出用单位总风险的超额收益率来评价基金业绩,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的“夏普指数”。与特雷诺指数不同的是,夏普指数以资本市场线(CML)作为评估标准,并考虑的是基金的总风险。它等于基金的超额收益除以其总风险测度值。Jensen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个风险调整差异衡量指标,即“詹森指数”。特雷诺指数和夏普指数尽管能给出不同基金业绩的排序,却无法告诉我们基金表现优于市场基准组合具体是多少,而詹森指数却刚好能解决这一问题。Jensen认为将投资组合的实际收益率与具有相同风险水平的消极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进行比较,两者之差可以作为基金业绩优劣的一种衡量标准。

经典业绩衡量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CAPM模型的有效性问题。建立在CAPM模型基础上的三大风险调整收益衡量指标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CAPM模型的有效性,而CAPM模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前提之下的。二是市场组合的选择可能引起业绩衡量的误差。特雷诺指数和詹森指数都要一个市场组合,但是实际当中只能选择一个基准市场组合来代替市场组合的替代品,以替代品作为市场组合进行业绩评价会产生一些误差。三是基金组合的风险水平并不是不变,当基金经理看好市场时,基金经理会提高基金组合的β值,相反会降低基金组合的β值。

以CAPM模型为基础的三大经典风险调整业绩衡量方法为衡量基金业绩提供了有效重要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一些其他的方法也相继提出。Treynor-Black(1973)提出信息比率,测量的是每单位总风险所带来的收益,是衡量积极型投资组合业绩的指标。信息比率越大,说明基金经理每单位跟踪误差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率越高,基金的业绩越好。FranceModigliani-LeahModigliani(1997)提出了M2测度,其核心思想是先将评价基金的标准差调整到与基准投资组合相同的标准差,然后再比较基金和基金指数的业绩差别,其实质是评价风险相同情况下两个收益率的差。

3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

单因素模型能够比较简单明确地给出

基金业绩报酬,但是它只考虑市场因素下

的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没办法解释市场上

的一些异常现象。故一些学者提出了以

APT模型为基准的多因素模型来进行证券

投资基金的绩效评估。其一般数学表达式

如下:R

="i+βi1F1+βi2F2+LβmFn+μi,其中,F1,

F2,L,Fn代表影响基金收益的各种因素值,

βi1,βi2,L,βm分别代表各因素对基金收益

变化的影响程度,"

代表基金收益率中独

立于各因素变化的部分。该模型须满足以

下两个基本假设:①μ

具有零期望值,并与

每一个F

和每一个其他的F

互不相关;②

任意F

因素之间都不相关。其中,Lenman

和Modest模型、Fama和French模型以及

Carhart模型是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多因素

模型。在Lenman和Modest模型是最早提

出的多因素模型,它认为投资基金业绩主

要取决于市场组合平均收益、股票规模、市

盈率、公司前期的销售增长率和公司账面

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比率等五个因素。而在

Fama和french的多因素模型,认为投资基

金业绩主要只与市场组合平均收益、股票

规模和公司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比率三

个因素相关。Carhart模型则在三因素的基

础上增加了基金收益率的态势变量,建立

了四因素模型。该因素能显著降低三因素

模型的平均定价误差,很好地描述横截面

平均基金收益率的变动。尽管多因素模型

增加了模型的解释能力,但是却没有明确

地给出风险资产定价所需的所有因素或个

数。而且,实证中将受到个人主观判断的影

响。同时,多因素模型仍然无法解释资产收

益的实质性差异,绩效的评估结果对因素

的选取十分敏感。

4业绩归属理论

由于单因素模型一般都未考虑到基金

组合的风险和收益的时变性,不能衡量基

金经理的市场择时能力。而实际上,如果基

金经理具有市场择时能力,他们会随着市

场行情的变化,主动地改变基金组的风险

β,以谋求高额的收益。对此,以CAPM模

型为基准的选股择时能力评价模型,却能

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将基金经理业绩

中的择时能力与选股能力明确分离。其中

最为典型的是以下三个模型:Treynor和

Mazuy的T—M模型、Henriksson&Merton

的H—M模型、Chang和Lewellen的C—L

模型。

Treynor和Mazuy(1966)是最早研究市

场时机把握能力的学者,他们最早采用传

统的二项式模型对投资基金的市场时机把

握能力做了回归分析。二项式的引入是假

设好的投资基金管理者能够在市场状况良

好的情况下获得超出市场组合的超额风险

收益,而在市场状况不好的情况下超额风

险收益的下跌状况也要好于市场组合。所

以,二项式的系数可以作为衡量基金经理

把握市场时机能力的指标。他们的研究结

果表明,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并不具有明显

的市场时机把握能力。Henriksson与Mer-

ton(1981)采用了二叉树随机模型来描述β

的变化。他们的假设是:当市场状况良好

时,市场组合的收益要优于无风险收益;相

反如果市场状况恶化,市场组合的收益要

比无风险收益低。投资基金经理的把握市

场实际能力反映在其超额收益应该与市场

组合收益与无风险收益的优者始终保持一

致。Chang与Lewellen(1984)进一步对二项

式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认为,如果基金经

理有明显的市场时机选择能力,那么在市

场多头的时候,基金经理能够获得不低于

超额无风险市场收益率;而当市场空头的

时候,基金经理能够获得不低于零的超额

无风险市场收益。他们的模型与Treynor-

Mazuy的模型很像,但是增加了对多头市

场和空头市场状况因素划分。以上关于基

金经理选股、择时能力的三个评估模型,能

够较好地衡量基金经理的市场择时和选股

能力,并且都可以进行参数检验,可以度量

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

参考文献

1TreynorJL.HowtoRateManagementIn-

vestmentFunds[J].HarvardBusinessRe-

view,1965(4)

2SharpWF.MutualFundperformance[J].

JournalofBusiness,1966(39)

3JensenMC.ThePerformanceofMutual

FundsinthePeriod1945 ̄1964[J].Journal

ofFinance,1968(5)

4李红权,马超群.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

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6(3)

5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投资基金[M].北京:中

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晓天)

资本纵横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理论研究综述

27

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NO.62008

可竞争市场理论研究综述

可竞争市场理论(the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又叫可竞争性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81年12月美国著名新福利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Baumol)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可竞争市场:产业结构理论的一次革命”的发言。1982年,鲍莫尔与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潘扎尔(Panzar)、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威利格(Willig)一起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标志着系统化的可竞争性理论的形成。可竞争性理论在价格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都提出了极具创新意义的见解,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并对政府规制体制改革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可竞争市场理论-产生背景 美英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陷于经济“滞涨”,由此引发了理论界对凯恩斯主义的全面反思。供给学派、货币主义、理性预期等一大批新的理论派别纷纷崛起,可竞争市场理论也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当然,可竞争市场理论与这些理论流派的基本立场并不完全相同,比如,可竞争市场理论不是一般的反对国家干预,而是主张重新认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产生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和理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传统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该原理由十八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经过几代经济学家的努力,这一原理发展成为形式优美、逻辑严密的完全竞争理论。该理论证明,在特定的假设条件(大数目厂商、自由进入、产品同质和完全信息假定)下,市场机制能够使一个经济体获得良好的绩效特征,比如,边际成本定价、不存在超额利润等等,并具有帕累托效率。这就给“看不见的手”赋予了具体而实际的内涵。从此,“边际成本定价”、“帕累托效率”等概念成为经济学家用来评价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政府政策的福利基准。 然而,完全竞争具有帕累托效率的结论依赖于非常严格的假设前提,比如,它要求大量的(小)厂商存在。当产业中由于规模经济而不存在大量厂商时,就无法实现完全竞争的效率。这就是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矛盾,即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马歇尔冲突”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效率要求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但是当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即存在规模经济)时,按效率定价将给生产该商品的厂商带来损失。这是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实现效率的一个基本障碍。 为了解决这一冲突,许多经济学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斯拉法对马歇尔的批判、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不过,张伯伦等人没有能够很好地把规模经济与竞争效率结合起来。张伯伦依然是用厂商数目来定义垄断和竞争,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等)也是按照厂商数目的多少来划分的。换句话说,张伯伦等人只是发展了对规模经济(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行为分析,并没有解决规模经济与竞争效率的矛盾。并且,仍然把完全竞争作为评价不完全竞争厂商行为的基准。显然,这种做法——用不存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得到的结论作为评价规模经济存在时厂商行为的基准——缺乏逻辑基础。

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学院 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专业班级11级物流管理二班 团队名称 指导教师 2014年3月17日

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摘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取得很大的发展,但与国外连锁企业相比,我国连锁企业在规模、效益、实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分析我国零售业连锁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和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达到国外零售业企业的水平,对我国零售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分析我国连锁经营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分析和提出发展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最后总结了国内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连锁经营企业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chain industry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but compared with foreign chain, chain enterprises in China are far behind in scale, benefit, strength etc..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retail industr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to the foreign retail enterprise level, has very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s to the retail industry in china. This paper will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ain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analysis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chain operations in China, final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chain business 目录 摘要 ............................................................................................................................................... II 一引言 ............................................................................................................................................ I II 1行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I II 2论文研究的意义.................................................................................................................. I II 二行业现状描述与分析................................................................................................................. I II 三国内连锁经营发展的主要问题................................................................................................. I V 1地区发展不均衡.................................................................................................................. I V 2连锁经营规范化程度低...................................................................................................... I V

《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教育技术学2002级申政22# [摘要]: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地寻求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也越来越关注绩效管理,并着手于以绩效来提高建构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上下协力树立注重实绩的理念和创造价值的理念。成功实施绩效管理,不但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更能提升管理部门的地位。 [关键词]: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绩效(Performance)就是企业的运作效率。近年来,有关绩效评价提出了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通常是选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如层次分析法[1]、数据包络法[2]、主成分分析法[3]等等,而在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和探讨企业绩效动态变化的理论和方法却不多见。研究企业绩效的变化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风险防范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绩效评估形成完整的闭环,使企业运作方式得以改进。因此,关于绩效的动态研究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入WTO使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与世界接轨,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让世界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外国企业的冲击及挑战,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切实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估体系,探索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模式,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绩效评估的管理效用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绩效管理发展的总趋势 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模块是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把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价值创造结合起来,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通过“选、育、用、留”4个环节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因此,企业经理必须认真研究绩效管理,努力推动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有效利用绩效管理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 理的方法、手段和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地寻求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 “商场如战场,商海多风浪”。一方面是日趋复杂的经营管理环境,一方面是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对于广大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士而言真可谓是“前狼后虎”,进退两难。在这种情况下,惟一有把握的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将会发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4]。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商场中打拼也是如此。而且更让人为之扼腕叹息的是,在商场中往往棋差一招,全盘皆输。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管理之王”的时代,钻研更为精要的经营管理之道,已经成为每一位矢志开拓市场、铸造辉煌业绩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第一要务[4]。 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绩效管理必将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走下去,并且会越来越有成效。 二、关于绩效管理 我们经常认为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只是为了奖优罚劣。于是绩效管理成为管理者手中的鞭笞,而员工则视之为监工的化身,秋后算帐的变种。实际上,绩效管理的真正目标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提升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意识,促使员工团结一致向组织目标前进[8]。 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活动,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以及战略的一种正式管理活动,是员工和经理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与员工在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员工定立绩效发展目标,通过过程的持续沟通,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帮助员工不断实现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作一段时间绩效的总结,经理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确立员工的绩效等级,找出员工绩效的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帮助员工改进绩效提高中的缺陷和不足,使员工朝更高的绩效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 《产业集聚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sas)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学术论点 罗纳德·科斯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式(即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企业组织劳动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劳动分工的费用。一方面,企业作为一种交易形式,可以把若干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产品的所有者组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易,从而减少了交易者的数目和交易中摩擦,因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市场交易的复杂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因此,企业替代了市场。由此可见,无论是企业内部交易,还是市场交易,都存在着不同的交易费用;而企业替代市场,是因为通过企业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比通过市场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低。 交易费概念 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科斯的这一思想为产权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科斯的思想在很长时间内一直被理论界所忽视,直到60年代才引起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 纠错:交易费用理论不是科斯本人提出的,他的著作里只是有这种意思,但未明确提出。 1969年阿罗第一个使用“交易费用”这个术语。威廉姆森系统研究了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假设和重要结论

对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综述与思索

186 《商场现代化》2009年3月(上旬刊)总第568期 本文回顾了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并对国内外学者有关此方面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受其启发阐述了部分个人的看法。 一、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资本结构的最基本问题是:权益资本与负债的比例是多少才能使企业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美国学者大卫?杜兰特(DavidDurand)将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划分为三种: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传统折中理论。 1.净收益理论 该理论假定,企业融资只有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两种方式,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和企业股票融资成本始终不变,企业资本结构以债券融资相对于股票融资的比例B/S来表示,因为对投资者而言债券比股票风险小,故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比股票融资成本低。所以当B/S增加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下降,企业市场价值提高。当企业全部以债券融资时,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即等于债券融资成本)。 2.净经营收益理论 该理论假定,当企业资本结构变化时,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始终不变。当企业债券融资相对增加时,股票投资者认识到额外负债增加使企业风险增大,于是要求的股票投资报酬率也随之增加,因此企业股票融资成本将随着B/S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债券较低的融资成本抵消了股票融资成本的增加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拉动作用,从而保证了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在资本结构变化的同时保持不变,于是可得出企业市场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不相关的结论。 3.传统折中理论 该理论假定,企业存在一个最佳资本结构。股票融资成本随着债券融资比例B/S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债券融资成本只是随着债券融资比例B/S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增加。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开始会随着债券融资比例B/S的增加而下降,因为最初股票融资成本的提高而引起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增加抵消不了由债券融资成本引起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下降。当B/S增到某一点,股票融资成本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提高的作用超过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对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此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开始增加。最佳资本结构就出现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最低点,此时企业市场价值最大。 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在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美国金融学家莫迪利亚 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被认为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创者。他们在1958年建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MM模型,之后的许多学者循着MM的思路,在逐步释放MM理论的诸多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1.最初的M&M定理。 该定理又称无税的M&M定理。其基本观点是:在企业投资与融资相互独立、无税收及破产风险和资本市场完善的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这一定理是建立在下列假定上的:(1)不考虑企业所得税;(2)企业经营风险可由纳税付息前的标准差来衡量,处于同一风险等级的企业具有相同的经营收入;(3)投资者对未来的收益和风险的预期相同;(4)资本市场是完全的,即信息充分、无交易成本、投资者完全理性、投资者可与企业以同一利率借款,企业和个人负债均无风险;(5)企业的增长率为0,即企业现金流量都是固定年金。 在这样严格的假设条件下,两位经济学家运用套利原理得出三个命题: 命题一:企业的总价值及资本成本独立于其资本结构。即只要息税前企业利润相等,处于同一风险等级里的企业,其总价值是相等的。企业的加权平均成本与企业的资本结构毫无相关。 命题二: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等于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加上根据无负债企业权益资本成本与负债成本之差以及负债比率确定的风险报酬。 命题三:投资项目的取舍独立于融资方式,企业的投资决策与融资决策无关。内涵成本率大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预期收益率是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前提。 无税M&M定理分析了企业融资决策中最本质的关系——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行为及其相互作用。 2.修正的M&M定理。 最初的M&M定理在逻辑上得到了肯定,但在实践中却受到了挑战。1963年,莫迪利亚尼和米勒考虑了企业所得税,修正了无关性定理,证明了负债在税收上的优势,企业可利用负债利息在税前支付而产生的“税收屏蔽”不断增加财务杠杆,以不断降低资本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 修正后的M&M定理的基本思想,同样包括三个命题。命题一:负债企业的价值等于处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价值加上赋税节余的价值,后者等于企业税率乘以负债额度。 命题二: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等于相同风险等级的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加上由无负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加上由 柏 丹 王飞坤 慕原旭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 资本结构是公司相关利益者权利义务的集中反映,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公司合理安排所有权与控制权,有利于合理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和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 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新资本结构理论 综述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一、交易成本的含义 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企业的存在是由于“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这一代价就是交易成本。在1960 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明确使用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指出,“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订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等等。这些工作通常是要花费成本的”。 在科斯看来,交易成本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价格是不确定的,要将其转化为已知,进行市场交易的当事人必须付出代价。(2)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因为交易人之间常会发生纠纷、冲突,这就需要讨价还价,签订和履行合约。这些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3)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或成本)。例如签订长期契约时面临的更大不确定性,在以后解决交易细节问题时需要花费的成本。 在科斯之后,众多学者对交易成本的概念进行了自己的理解。 肯尼斯?阿罗最先使用“交易成本”这一术语,他将交易成本定义为“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和排他性成本;设计公共政策并执行的成本。 奥利佛?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他认为交易成本就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威廉姆森将合同方法作为分析交易最基本的方法,把交易成本划分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成本和签订合同之后的“事后”交易成本。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一项协议的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倘若为了纠正事后的偏离而做出双边努力,由此而引起讨价还价成本;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带来的成本;确保各种承诺得以实施的保证成本。同时威廉姆森还对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他特别强调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三种因素。按照威廉姆森的见解,倘若上述三个因素不是同时存在的话,交易成本就不会存在。 张五常从一般意义上定义交易成本,他认为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他还将交易成本的概念扩展至“制度成本”,其中“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从而,在张五常的交易成本理论里,所有的组织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诺斯从组织生产的角度来说明交易成本。他将交易成本界定为:“交易成本是规定和实施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在他看来,交易成本不仅与组织生产的制度结构有关,还与生产的技术条件有关。 汪丁丁从博弈均衡的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理解,并从机会成本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定义的尝试。他认为,交易成本只能通过制度选择的多人博弈过程的均衡状态来确定。 埃格特森与巴泽尔定义角度类似,明确将交易成本概念与产权概念联系起来,前者将交易成本定义为“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他们的排他性权利的费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32 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06年33期 牌是相关事物的象征,Jay P.McCormack和Jonathan Cagan (2003)认为建立和保持一个一致 的品牌陈述是建立一个成功产品的重要部分。自1931年美国宝洁公司(P&G)的麦克尔?罗伊提出品牌经理制以来,品牌日益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实业界的操作需求带来了品牌理论研究的繁荣。品牌理论研究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笔者根据品牌一词在使用时具体语言环境的差异,把对品牌的理解划分为三类:服务的理念、利益的源泉和进化的角度。 品牌的传统观——服务的理念 由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J.1evy(1955)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阐明了下列原理: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personality),让顾客得到满意的服务。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David A. 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 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注意对品牌的长期投资。纵览当前国内外品牌界,对于传统品牌观的描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张焱、张锐,2004)。 (一)符号说 Lynn B.Upshaw(1999)在其出版的《塑造品牌特征》一书里指出: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定义委员会(1960)认为,品牌是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或劳务的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美国管理协会认为,品牌是经营者或经营者集团的产品与服务,基于与其他竞争者有所区别而赋予之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亦或是上述方式的结合(PeterD.Benneh,1998);Philip Kotler(1997)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从本质上说,品牌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的允诺和质量的保证。 (二)情感说 由Burleigh B.Gardner和Sidney J.1evy(1955)发表的第一篇有关品牌的论文是具有创新性的,他们阐明了下列原理 :品牌的发展是因为品牌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品牌的创建要超越差异性(differentiation)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它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 宋旭琴1 向 鑫2 (1、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广州 5107252、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广州 510090) 品 内容摘要:品牌是使某种产品和服务能 够区别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这些名称和标识等会由于不同的品牌表述方式而产生差异,又将会产生不同的品牌观念。本文整合了国内外有关品牌理解的各种观点,并对各种品牌理论研究进行评述和归纳,以期能对品牌的历史及未来的发展进行概括,揭示品牌理论研究的新趋势。关键词:品牌 品牌理论 品牌观念 性价值(personality),因此,品牌管理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建立品牌的个性,要创造性地运用广告资源来为品牌建设(即企业的长 期收益)投资。King(1970)指出,品牌不仅由于其功能性价值而被喜爱,而且由于其心理和社会的价值而被喜爱。David A.Aaker(1993)则指出,目前大多数经理仍然过多地关注于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不注意对品牌的长期投资。Lannon和Cooper(1983)坚持了品牌创建中的情感主题,他们运用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并指出美国广告方式(其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欧洲广告方式(其是神话和仪式的具体化,即它使人们可以看到品牌如何随着文化的变化而演变)的不同特点。 (三)关系说 奥美公司认为,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消费者才是品牌的最后拥有者,品牌是消费者经验的总和。Michael Perry认为,品牌是消费者如何感受一个产品,它代表消费者在其生活中对产品与服务的感受而滋生的信任、相关性与意义的总和。David Arnold认为,品牌就是一种类似成见的偏见,成功的品牌是长期持续地建立产品定位及个性的结果,消费者对它有较高的认同。王新新(2000)认为,品牌是一种关系性契约,品牌不仅包含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如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情感关系;苏晓东等(2002)认为,品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符号,它包含了产品、消费者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总和,基于这个认识从而架构了“7200品牌管理系统(BMS)”。 (四)资源说 Alexander L.Biel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无形资产,其带来的好处是可以预期未来的进账远超过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其他品牌所需的扩充成本;而陈伟航则指出,品牌会渗透人心,因而形成不可泯灭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的妥善运用可以给企业带来无穷的财富;韩志锋认为,品牌是企业内在属性在外部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资源,它不仅是企业内在属性的外部环境集中体现出来的(外化的)有价值的形象标志,而且因为其能整合企业外不同资源对企业内在属性发展产生反作用,它更是一种资源。 营销谋略 Sale Stratege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国内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行,最终是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 国外对绩效考核的测评工作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就利用360°反馈的评价模式来对组织绩效进行测评,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用于领导能力的测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测评方法日趋完善,成为企业人力测评和绩效评估的主要方法。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国外许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进人,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测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大多数企业在对高管人员的测评过程中,主要采用一般测试、个性能力测评和情景模拟测评等方法(主要偏向于定性分析)。这种情况说明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的测评方法还不够成熟,也可以说是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提高对高管人员的综合测评效果,追求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组织的高效性,本文在吸取国内外先进人力资

源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剖析国内外现有绩效考核成熟经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度的综合测评提供参考依据。 一、国外对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 (一)绩效考核的引进 在国外,罗伯特于19世纪采用绩效考核;美国军队引进该形式是在1813年,而该国政府是在29年之后才引入的。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绩效考核已不能适用于现在的组织。最早提出绩效管理的是美国学者奥布里,在这之后,各国学者开始对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1965年,斯坦利.E.西肖尔最先对企业的绩效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曾在《密执安商务评论》这本月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章指出将所有对企业绩效进行考评的标准以及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看成一个金字塔结构。虽然这种观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但是斯坦利.E.西肖尔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只关注企业本身的内部因素。 (二)全过程绩效管理 20世纪快进入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几个代表性观点。首先罗杰斯等人的主要观点是绩效应该从整体进行管理,他们于1990年指出在政府里面实施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组成部分是计划、改进和考察。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章节导览: 壹、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一、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二、产生交易成本的原因 三、交易的三项特征 四、交易成本分析 壹、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一、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是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它是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R·H·Coase)1937年在其重要论文“论企业的性质”中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交易费用节约这一中心,把交易作为分析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然后分析什么样的交易应该用什么样的体制组织来协调。 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也就是说,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所构成。 科斯在尝试解释企业何以存在时为经济理论“发现”的就是这种反复发生的交易成本。他的结论是,通过建立一种无限期的、半永久性的层级性关系,或者说通过将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像企业那样的组织,可以减少在市场中转包某些投入的成本。一种多少具有持久性的组织关系,如一个雇员与企业的关系,对企业来说,能节省每天去市场上招聘雇员的成本;对于雇员来说,能减少每天去市场应聘的成本和失业风险成本。这种“持久性的组织关系”就是制度,包括契约,也包括政策等。因此,依靠体制组织、契约以及其上的政策等制度,采纳和利用标准化的度量衡,能降低交易成本的水平。 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制度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使许多经济学者重构了制度经济学,并把它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主义理论家的那种注重对制度作描述性分析的研究区分开来,冠之以“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但我们仍然习惯地称之为制度经济学或制度分析学派。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关心的是分析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规则和规则集等。制度经济学家也普遍关

浅谈交易费用的含义及其存在的原因

浅谈交易费用的含义及其存在的原因 【摘要】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假设进行反思和质疑的结果。该学说由西方兴起,已发展了半个多世纪,对政治及经济均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综述文献、分析思考等方法阐述了交易费用的含义及存在的原因,在介绍理论的基础上形象地解释了部分相关内容,并试对其作出了评价。 【关键词】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有限理性交易成本 一、交易费用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基本假定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构成和运行的基本原理。[1]它对于人基本假定包括:人的行为动机具有财富和非财富两种、人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的、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并且认为制度比人品更重要,好的人品有利于制度的实施。(二)交易费用的含义 交易费用思想最早由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2]科斯将交易费用解释为“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同时认为企业组织作为市场的替代同样存在“管理费用”;阿罗在定义交易费用时指出,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运作的成本”;威廉姆森则把交易成本规定为经济系统运转所需要的代价和费用;诺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包含经济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是在“鲁滨逊”经济中不存在的所有成本。巴泽尔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埃格特森的定义是“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他们的排他性权利的费用”。[5] (三)交易费用的具体形式 交易费用的具体形式包括由于合同和契约引起的各种费用、各种仲裁诉讼费用、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为促成交易的各种中介费用、形成维护修改一项制度安排的各种费用。比如私有与公共产权制度、高校的学分制度、关税制度、出口退税制度等等。 (四)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

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

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战略分为总体战略和经验战略两类。他认为:战略是一个正式的过程,有控制而且有意识,山閒层的管理者负责。战略的完成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层层分解, 将各个小的部分进行实施,进而完成整个战略。此后,企业战略的研究逐渐由单纯的组织内部转向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设计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蚀理学者钱德勒。1962年在《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他提出“结构追随战略”的观点,拉开了现代战略管理研究的序幕。他认为企业的战略、市场(环境)需要、组织结构三者是相互联系的,首先市场的变化引导战略的制定,而组织结构又要跟随企业战略制定的要求,战略应当清晰、简明、易于了解和贯彻。 同样为设计学派代表人物的哈佛大学教授安德鲁斯著有《商业政策:原理与案例》、《公司战略概念》等书.他和他的同爭认为:战略的构造由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两个阶段组成的,而且在战略的制定中可以使用SWOT分析。 另一位哈佛商学院的教授边克尔?波特则是定位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根据产业经济学里的相关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研究,重点放在行业竞争分析上,提出了以竞争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波特教授的著作《竞争战略:产业和竞争分析技巧》以及《竞争优势》被祥为是竞争战略及其管理思想的开山Z作。他的这一思想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彩响,山此产生了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这一模型认为一个行业的收益受五个方面压力的共同影响,其中三个足水平方向上的:行业克?者、潜在克争者、替代品威胁。另外两个足垂直方向上的:供应商议价能力和消费者议价能力。而在这五种影响压力中,它们分别又有自己的决定因素,企业管理者要根据自己的行业所处的环境,综合分析这五种力联对企业的影响,然后选择、制定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能够大大减少企业Z 间程式化的产业结构分析而带來的定位趋同,并降低企业之间的克争强度。波特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得出了三种基本竞争的战略:成本优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 上世纪60年代福雷斯特开发了系统动力学,在这之后用动力学的思想和方法來分析和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被称为战略动力学,它是将动力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到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是对传统的战略借理理论的改进,使得战略管理理论能够向更加深入、更加帮细化、更加符合实际的方向发展,也必将对企业的战略实贱起到更好的指?作用。⑴沃伦提宙了战略动力学模型帮助企业对已经取得的绩效进行解释,并Ji在企业所保有的资源利能力的基础上,制定战略提升金业耒來绩效。

绩效管理之研究综述【1】

(1)对绩效管理的研究 以绩效管理为内容的学术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立足于不同视角不断拓展研究范围,使得以绩效为核心的学术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体系内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通过梳理可以发现,绩效管理研究历经如下典型阶段:阶段一:结果论。研究者们将绩效视为工作结果,即产出。组织以工作成果作为考核员工的主要依据,从而得出不同员工的绩效水平。其中,工作量、岗位责任、产量目标等指标较为常见。Bernadin经由研究确认了绩效与客户满意度、组织发展目标间的内在关联,指出工作绩效为岗位职责对应的工作结果;Kane 认为,绩效这一概念本身具备独立性,对其的理解可等同于员工个人在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果。 阶段二:行为论。基于上一阶段内研究者们针对绩效所展开的理论研究,人们越来越深入理解绩效的内涵、特点、意义。部分学者对结果论中对成果的过分关注提出了质疑,在这部分学者看来,员工取得工作成果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影响因素的作用,即需要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换言之,考虑到各类型因素的影响,不应简单的将工作成果视为衡量员工绩效的唯一指标。历经时间验证,人们逐渐认同了这一看法。Murphy指出,员工在工作上所发生的一系列行为均会在其个人绩效上有所体现,不同行为各自关系着员工的岗位职能、企业战略目标等。 阶段三:综合论。随着研究者们取得越来越多元化的研究结论,学术界开始意识到,结果论、行为论各自存在弊端,二者仍未达到完善。原因在于,绩效既可以被视为结果也可以被视为行为过程,基于此,需要以综合视角来看待这一指标,综合论随之产生。Olian指出,绩效同时包括行为过程及行为结果,二者彼此依存、相互影响。 (2)平衡计分卡理论概述 罗伯特·卡普兰在1990年与大卫·诺顿通力协作,以平衡计分卡为对象进行了理论探究,二人采取案例分析的策略,筛选出包括苹果、惠普等在内的12家企业进行数据整合与研究,对平衡计分卡方法的应用原理与具体措施进行了总结。 诺顿在1993年与卡普兰对平衡计分卡方法的应用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该方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主要阐述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通过学习,要准确理解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涵义,掌握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阐述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通过学习,要准确理解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涵义,掌握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第一节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问题与思考] 一家汽车制造厂自己不生产汽车轮胎,轮胎由另一家厂商专门生产,两个厂发生的交易行为是企业外的市场行为,两家企业会发生订货供货的买卖行为,所遵循的是价格机制或市场供求规律,通过讨价还价最后形成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这种在交易中的成本或费用肯定是存在的。 问题:汽车制造厂在什么情况下会考虑兼并轮胎厂,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分厂或车间? 一、交易费用的涵义 交易费用概念是由科斯创立的。他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标志着交易费用范畴的创立和交易费用理论的初步形成。之后,该理论迅速发展,其中,威廉姆森的贡献最大。 1、科斯以前的交易理论 (1)亚里士多德对交易的论述 商业交易;贷钱交易;雇佣交易。从事这三种交易活动都可以带来财富或致富。 他提出了交易的概念,并将交易与生产区被开来,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所肯定。 (2)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 在1934年出版的《制度经济学》一书中,他以法律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经济关系,认为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整个社会是由无数种交易组成的一种有机的组织。 康芒斯的交易是在一定的秩序或集体行动中的规则中发生的、在利益彼此冲突的个人之间的所有权的转移。他将交易的具体类型分为三种: 第一,买卖的交易,即法律上平等和自由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买卖关系。其一般原则是稀少性。 第二,管理的交易,是一种以财富的生产为目的的交易。其一般的原则是效率。 第三,限额的交易,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市财富或购买力的限额配给。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Ronald·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的思想,1969年阿罗第一个使用“交易费用”这个术语,威廉姆森系统研究了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学术论点 罗纳德·科斯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分工的方式(即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企业组织劳动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劳动分工的费用。一方面,企业作为一种交易形式,可以把若干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产品的所有者组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易,从而减少了交易者的数目和交易中摩擦,因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市场交易的复杂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因此,企业替代了市场。由此可见,无论是企业内部交易,还是市场交易,都存在着不同的交易费用;而企业替代市场,是因为通过企业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比通过市场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低。 交易费用 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科斯的这一思想为产权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科斯的思想在很长时间内一直被理论界所忽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引起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 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 假设结论

国内外市场细分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市场细分理论研究综述 物流工程——沈伟钦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各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细分理论的提出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术界通过多年的研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市场细分研究的回顾,从研究视角、细分方法、细分标准以及各种细分模型等方面对市场细分理论进行概括与评价,并对于国内对于市场细分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市场细分细分方法细分模型聚类回归分析客户价值研究 一,引言 市场细分是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1】。 在行业发展的成熟期,消费者的需求变得越来越细致。因此如何进行市场细分并选择适当的细分市场,成为企业战略营销分析的核心。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差异化营销战略也进入目标客户终身化的阶段,即差异化营销围绕客户终身价值来进行。但无论是差异化营销还是顾客的终身化战略,其实施的前提是对市场消费需求进行有效的细分。 二,国内外市场细分理论研究状况 市场细分理论最早是Smith Wendell在1956年首先提出来的,多年来,市场细分一直都是西方市场营销学界与实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2】。国内外的的研究者主要是从研究视角、细分标准、细分方法以及细分模型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下面本文就这些方面进行归纳阐述。 (一)市场细分研究的视角 对于市场细分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两个视角,由此也形成了两大流派【3】:一派是消费者导向的细分,主要为理论界所采用;另一派是产品导向的细分,主要是营销决策者所采用。对于消费者导向细分的研究重点是对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进行分类,主要以顾客总体特征为细分标准去对消费者进行分群,这些学者运用分析解剖方法论,从个体的心理(包括感知、动机、认知、个性等)、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消费者行为决策过程这三个不同的侧面对消费者进行细分。产品导向细分则是根据不同的营销决策目标(例如:产品定位、产品定价、广告定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