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考古学概论_连载之一

日本考古学概论_连载之一

日本考古学概论_连载之一
日本考古学概论_连载之一

日本考古学概论——连载之一

●小林行雄 著 韩 钊 李自智 译

编者按: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考古学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已成为引人关注的课题。为此,有必要把国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考古研究论著介绍给国内读者。从本期起将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已故著名日本学者小林行雄的《日本考古学概论》的译文,以飨读者。

小林行雄是日本知名的考古学家,一生著述等身。他的《日本考古学概论》为其代表作之一,在日本一版再版,代表了目前日本考古学界的学术水平。

小林行雄博士略历

《日本考古概论》1951年12月作为《创元撰书》第218本公开发行,它不局限于单纯地介绍日本考古学的遗迹、遗物,而且还论述了各个时代的文化史,即使在今天,它也作为著名的概论书多次再版。正如博士在序文中所叙述的那样,这本书作为大学里一个学年的教材开始编写于1947年,那是他在立命馆大学文学部讲课时所用的,其后对原稿作了反复推敲和绘制插图,五年后以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形式公开出版发行。

从今日的角度来看,本书没有记述旧石器时代的内容。正如第一章的注4中所写的那样,本书执笔中,尽管1947年群马县岩宿发现被确认为日本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但关于旧石器时代其后仍有进一步的研究。博士在后来也想加上旧石器时代的叙述后再出版一个改订版,但终于没将此事完成便逝世了。而且关于历史时代的考古学,象他在第一章的末尾所说的那样:期待着续编早日问世。1962年的《古代的技术》、1964年的《继古代的技术》,便是这方面的书籍。

小林行雄先生1911年出生于神户市。1929年从兵库县神户一中毕业,同年进入神户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32年毕业后被任命为该校建筑科的副手,仅仅三个月便退职,到了建设设计事物所去工作。从中学生时代开始,他就对考古学有兴趣。1928年向史前学杂志投稿,发表了题为《关于摄津国神户市筱原遗迹》的处女作。1930年面见东京考古学会的主干森本六尔,其后在《考古学》上连续发表了关于弥生时代陶器的重要论文,与森本共同完成了《弥生陶器聚成图录》一书。

1935年8月受到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考古学主任浜田耕作(号青陵)的赏识,担任了考古学教室的助手。1936年因森本六尔的逝去,从事杂志《考古学》的编辑工作。当时推行了崭新的编辑方法。1936年末到1937年的7月参加了奈良县唐古遗迹的发掘,除了出土锹、犁、杵等木制的农耕具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等,证实了森本六尔所倡导的弥生时代是稻作文化这一观点。博士全力以赴完成了报告集《大和唐古弥生遗迹的研究》(京都大学报告第16册,1943年),与1938年出版的《弥生陶器聚成图录》一起,完成了弥生时代研究金字塔一样的工程。1939年7月至9月参加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庆陵的调查,执笔1952年、1953年出版的《庆陵》考古学成果部分。其

 考古与文物 1996年第5期

中二个皇帝、皇后的哀册有记载,靠语言学家的协助,试着对契丹文字作了音值。1945年1月被征召到海军,因战败仅参军八个月,且在内地执勤,后又回到京都大学。以后专心致志地发掘畿内各地的古坟,对九州的装饰古坟也作过调查。1950年发掘福冈县一贵山铫子冢古坟,从竖穴式石室墓中获得了每种类型各三面的三角缘神兽镜,他们属于同范镜。由此认为在全国各地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是派遣到魏的遣使,从魏国得到的赠送给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的礼品,这一说法开始流行。以1961年出版的《古坟时代的研究》一书申请学位,1963年3月被京都大学授予文学博士的学位。

除此之外,1960年《值轮》陶器全集第一卷,1964年《装饰古坟》等书出版。特别是《装饰古坟》一书,对日本的装饰古坟的编年作了尝试,至今仍有很高的评价。

还有,与1959年调查云冈石窟、吴哥窟而广为人知的水野清一博士共编《图说考古学辞典》,执笔写了913个辞条,并选定其书的插图,而且其中许多插图都是自己绘制的。

博士面向一般读者所写的著作很多, 1938年《日本文化史大系》第一卷原始文化的《弥生文化》,1947年《日本古代文化的诸问题——考古学者的神话》,1953年《世界大百科事典》中的110个辞条,1959年《世界考古学大系》第三卷日本Ⅲ古坟时代,1960年《图说世界文化史大系》第20卷日本Ⅰ的图版解说和《女王与魏镜》也执笔写了四章, 1967年《女王国的出现?国民历史》第一卷, 1970年《重要的现代百科辞典》122等许多辞条都是他执笔而成。

1975年任文化厅文化财专门调查会第一会(考古)委员,退休后担任福冈县王冢古坟保存修复事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长等各种委员会委员的职务。除此之外,悠悠自得,专心致力于铜镜的研究。

1984年授予勋三等瑞宝章。

1989年2月2日因结肠癌逝世。

小林行雄先生温厚寡默,治学严谨,对于后辈谆谆教导。即使今日,弟子们仍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怀念先生。

参考京都大学文学部考古学研究编

《小林行雄先生追悼录》 坪井清足

前 言

本书叙述了目前日本考古界的学术水平,她面向希望了解日本考古学知识的读者。

冠于日本考古学这样五个字的概论性书籍,自明治时代以来已经出版发行了近十余种,这即说明日本考古学已经建立起来了,也显示出这个学科每年都有新的进步,这门学问成长得相当迅速。因此,正确地描写这个不断变化着的现状,以及预测将来的发展方向,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说实话,我之所以敢斗胆来承担这样一件困难的工作,一是考虑到如果总是期待着别人来完成,可能永远会因为没有人来写而处于等待的状态;二是以后当有人问到我的专著时,自己也不会因为推荐不出好书而感到羞愧。

我开始撰写本书时,计划的内容包括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这样三个大时代的概论,共分30章。我之所以想把她分为30章,是因为考虑到可以作为一个学年的课程讲稿。因此,每一章的份量都大致相当,对各个时代都从9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各个时代的居住、生活、服饰、工艺、陶器、习俗、葬制等为题分而述之。另外,对绳纹时代的人种论、弥生时代的文化传播问题及古坟时代的确定绝对年代的方法等考古学上的重要课题都作了介绍,这些分别作为各个时代的最后一章,其内容还包括关于这个时代的结论,这样也为阐述下一个时代作好了铺垫。

我的好朋友读了这本书的一部分原稿,对我说可以用“太难了”这样几个字来概括。确实,与过去概论性书籍里那种从各个遗物

的名称开始,结合其形状和各部位的名称加以说明的方法相比,我认为本书是跃过了一个令人厌烦的阶段。古物的学问这一意思是从希腊语中来的,日本在明治初年,根据 r chaeology(考古学)这个词的原意,把它译成古物学,所以过去的概论性书籍里着重叙述的往往是古物或遗物。

但是与文献学、民俗学一样,考古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研究历史。“考古学是根据过去人类的物质文化遗存来研究人类的过去的一门学问”这一定义至今仍然是正确的。因此,我撰写本书的愿望就是想使考古学这门学问从研究遗物逐步转变为研究人类的过去,但愿我的愿望能够实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一般对各个遗物不作具体解释,而是尝试着使它们以一种文化现象的面貌出现。作为先史考古学基础是陶器的编年研究,对此我没有作过多的描述。因为考虑到在编年的基础上建立的古代概念对一般人来说是有益的。我相信日本考古学是日本古代史研究的一个方面,通过考古学有助于认识日本古代史,考古学里包含着古代史,这些都是我想在本书内表现的内容。至于是否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有待于学者们的评论。

坪井清足君为完成本书的插图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我在此向他表示感谢。

第一章 序 说

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开始生息在位于亚洲大陆东端的由岛屿相连而成的日本列岛呢?

这实际上是提出了日本最早的人类遗址是从何时开始的这一问题。答案显然是各种各样的。但如果仅就日本最早的人类产生于何时这点作以回答,采用地质学的观点,也许可以追溯到第四纪洪积世时期。

目前关于这一时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存,在日本还未发现。但在学术界流传着一种不成熟的观点,即日本存在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具有采集经济 。其主要依据是在兵库县明石市西郊的大久保村西八木的洪积世地层中发现了古象遗骨。专家们并预见将来一定能够陆续发现这个时代的遗物。还有,长谷部言人博士在兵库县明石市西八木海岸发现的人类腰骨,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有些学者将这个腰骨命名为日本猿人——明石人 ,并认为明石人的时代与爪哇猿人及北京猿人接近,是目前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先行人类。

有一种观点这样认为:因为在日本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存在的遗物,所以那个时代的日本也不是象今天这样的岛国,而是与大陆相连在一起,巨大的古象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往来,偶而有人远征到这里,他们忍耐住了地壳的变动,永远的留在了这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增加,因而形成了日本民族的母体文化。对此推论,我们难以赞同。

这个岛国最初居住的人类,他们有可能是从东亚的某个地域坐船移居来的,这应是冲积世时期的事情,从文化阶段上来讲,属于新石器时代 。这些移居者或称渡来者到达日本时,除石器外,他们或许也会使用陶器;也许他们是到达此地后才开始学习陶器的制作。因陶器的使用是人类文化的共同性。但关于上述问题至今还未解决。今天我们所能够发现的,只是制造陶器的人们的遗迹 。而且日本从无人岛开始,到后来人口增加形成国家,我们必须考虑这些人口增加的因素是怎么产生的。一种可能是由于最早的渡来者繁殖所致;还有就是从各地迁来许多的移居者。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岛上留下了人类活动的陶器,并且产生了一个文化系统,我们把这种陶器叫作绳纹陶器,其时代称为绳纹时代。

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学术界是以经济生活为出发点而作以划分的。最初因狩

猎渔业及采集植物,人类所需要的食物完全由自然界天然提供,所以将这一阶段命名为“采集经济”。其次,人类才进入以畜牧业、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经济”阶段。日本的绳纹时代,我们认为还属于采集经济,这与传统观点相左。因通常认为新石器时代已属于农业、畜牧业的生产经济阶段,这也就是说日本的社会发展阶段与中国及其他古代文化发达的地区有所不同。

绳纹时代共延续了数千年,经过漫长的岁月终于产生了水稻栽培这一原始农耕。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新型陶器即弥生陶器,而这个时代则叫作弥生时代。

弥生时代石器仍继续使用着,但同时也部分使用了青铜器及铁器。汤姆森提出的分期法,是以利器的制作材料来区分人类文化发展阶段的。即从石器时代,经过青铜器时代,再发展到铁器时代。据此分期法,日本的弥生时代应归属青铜器时代 。基耶里克把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期称为铜石并用时代。但弥生时代的特征并不完全是这样,弥生时代实际上是石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时期。

日本铁器的普遍使用,已到了弥生时代的后期。在这一时期,并出现了修建巨大坟冢埋葬死者的风俗。以畿内为中心(今奈良、大阪一带)首先出现古坟,然后向东西波及并覆盖日本整个国土的大半部分。陶器也不同于弥生陶器,出现了一种土师器陶器。关于这个时代的命名,有一种观点认为仍以陶器命名,叫作土师器时代。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巨大的古坟存在,所以命名为古坟时代,现在学术界已承认了这一观点。就利器而言,仍可见一部分青铜器,但完全属于铁器时代。其生产关系,由于农业的发达,这个时期已产生了贵族阶层,那些流传至今的古坟都是贵族们的坟冢。

关于日本阶级的产生,一般认为是农耕社会的弥生时代为其萌芽。学术界所关心的是古坟时代的开始,即以贵族坟墓的出现为标志。这些古坟时代的贵族们,掌握着私有财产及政治权力,并且凌驾于民众之上。在畿内这个地区,保持着高度发达的文化。这样就使畿内在古坟时代有明显的地理优越感,并且占领大和地区(今奈良附近)的统治者也显示出了政治上的优越性。这些是否都是天皇制国家成立的依据,我们对此并不能轻易地作出结论。

为了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除从当时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找资料外,还有经后代记录编辑而成的《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文献资料。固然从历史记载中寻找答案是必要的研究方法,但还必须从考古学和文献史学两个方面着手加以考察。尽管古坟时代的文献资料还很不完善,但它属于有历史记载的时代。当然事实上有些历史记录是后代人才完成的。为了与后代的历史时代相区别,我们把古坟时代叫作原史时代。另外,将这个时代之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也称为先史时代。关于这三个时代的考古学研究,因可利用的文献资料的程度不同,所以应有相应的研究态度。

因此,从日本最古老的文化阶段开始,到建立国家、民众被统治在天皇这个人之下的悠久历史,在考古学上被区分为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在这里我想一言以蔽之,三个时代的区分,只是文化类型发展的区别,而不是历史学的、绝对年代的区分。当一种新类型的文化已经在某个地域开始出现时,而日本的其他地域可能古老的文化仍处于繁荣阶段。但是,对于这类两种文化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同时存在的解释,日本考古界目前倾向于否定过去学者认为两种文化共存的时间较长这种观点,力争找到共存时间较短这方面的论据 。

这里讨论上述问题,必须详细研究各个时代文化现象的产生和消失诸因素,并且有必要对各个时代作详细的时间划分。本书中

各个时代均按前、中、后三期来分。但绳纹时代的分期,是依据山内清男先生的分期。其他时代准备分为早、晚两期,或者三期。

另外,本书虽题为日本考古学概论,但奈良时代以后的文化并不包括在内。这决不意味着奈良时代以后的文化现象不是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根据遗物遗迹来研究人类过去文化的考古学,它与以文献资料为基础的文献学及口承传习的民族学鼎立而存,成为一种历史学研究中的独特方法。因方法不同,就有必要对研究的时代有所甄别。例如缺少文献记录的史前时代不可能使用文献史学来作研究;而史料丰富的时代,从考古学着手研究还不如利用文献资料来得方便。而且现在的建筑史、绘画史、雕刻史、工艺史等,都在对历史时代的遗物进行研究。因此,作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之一的考古学,并不是仅限于研究无文献资料这一范围的人类遗物遗迹。本书之所以不谈历史时代的考古学,无非是期待着续篇的问世。

第二章 绳纹时代的环境

当日本出现使用绳纹陶器的人类时,那时的日本国土,大概已与今日的岛国相差无几。但是,地面环境已经过许多次人工改造,从目前的现状,我们难以想象当时狩猎者及渔业者的生活环境。

而且,那时的海岸线,有的地方比现在要向陆地内伸,因此,冲积而成的平地狭长。现在,在距离海岸线相当远的位置,常常发现许多由碱水产的贝壳堆积而成的贝丘遗址 。例如关东地区,象千叶县东葛饰郡关宿町元町贝丘遗址,距现在东京湾最近的海岸线约50000米,在这么远离海岸线的地方发现前期纯碱贝丘,并不足为怪 。根据甲野勇先生在旧东京湾沿海岸线地带的调查资料可知(图一,1、2),随着时代的推移,贝丘遗址的位置越来越靠近今日的海岸线。

因此,绳纹时代的海岸线向内陆延伸,与海退期的后退相符。而且在气候上,比现在要温暖一些。松本彦七郎博士认为 ,现已不栖息在东京湾的暖海性鸟蛤,却在宫城县桃生郡小野村川下响贝丘大量出现,便可说明气候温暖这一问题。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给鸟蛤的生存以重大影响的是,暖流与淡水的流入量,它与陆地气候无直接关系 。还有认为气候变化的周期是由于寒暖流的流入量所致。所以,当时日本的气候,与今日的气候状况或许不尽相同。

绳纹时代遗迹的分布情况,以中部地区以东的东日本发现密度最高。究其原因,如果不是由于东日本气候温暖所造成的,也不是因为西日本很早就有了弥生文化这一事实,那就很有可能如山内清男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是由于鲑和鳟定期产卵,使东日本这一带形成河川肥沃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从而将人们吸引到这里。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遗迹,最主要的是贝丘遗址。所谓贝丘 ,是古代人捕获贝类食用后所留下的壳类的遗弃场所,堆积而成,我们称作贝丘。贝丘的大小与在此地居住的人数和生活时间长短有关。从堆积的贝层厚度来看,有不足20厘米的,也有厚至3米的遗存。贝丘的大小与时代的早晚有关,早期的面积仅有10平方米左右,中期以后达到10000平方米。但是,无论如何,贝丘仅是一种废弃场所,而不是人类居住的房屋遗迹。但有贝丘的地方,附近一定会有房屋遗迹,由此可以考察这些人们的聚落形态。而且,我们对贝丘中的贝类加以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到这个贝丘是以碱水产的贝类为主,还是以淡水产的贝类为主,或者是两者都有。同时,也能知道是居住在岩礁的贝类多,还是在沙滩上采集的贝类多。以上信息,都能够帮助我们推定出贝类附近的生活环境。

贝丘遗址中除了贝壳外,还有鸟兽鱼骨、陶器、石器等其他不用的废弃物品。

图一 绳纹时代的贝冢和聚落

象这种遗物与土壤混在一起所形成的文化层,我们叫作包含地或包含层。因为是废弃的,所以它是自然堆积而成的。千叶县印鏣郡臼井町的江原台遗址,是一个面向丘陵的包含层,其中一小部分为贝丘。琦玉县南琦玉郡柏崎村真福寺遗址,属低丘陵地带,丘陵的斜面是贝丘,其下低洼地有植物的堆积,但已变成了泥碳化层,并且还发现了遗物。这个地层里包含有漆器及其他有机质遗物,还没有腐朽。这是泥炭层的一个非常珍贵的遗址。但它对当时的人们来讲,仅是一个单纯的废弃场。

贝丘及有贝丘相伴出土的遗址(图一,2、3、4),多处于湖沼、海湾的岸边,也有的分布在沿岸的丘陵台地上。但贝丘遗址,多分布于丘陵地带。而不包含有贝丘的遗址,常常分布于河谷相临的地段上,或者扇形地带上。就此,我

们也能够想象出当时的聚落景观。

日本当时属于山岳地带的密生针叶林,在丘陵台地的深部,是以阔叶林为主的原生林,而丘陵下的低地是混合湿地及草原。这些原生林,是鸟兽虫类最好的隐蔽场所。重叠的树木将日光遮断,毒虫猛兽栖息在这里,决非是人类所能居住的环境。同样,低洼地带,因其过于潮湿和缺少眺望这些缺陷,也不是人类所能选择的聚落居址。

这样,人们首先选择的居址,可能是既能远眺河谷沼泽的丘陵地带,并且附近还有水源的地点。为了捕鱼和采集植物,他们以居址为中心修筑了许多放射线状的道路。这些道路也包括沿着小岛的岸边环绕而成的采

集贝壳的小径,围绕丘陵的边缘通向森林及草原牧场的小路,以及顺着小溪通向深山的曲径等。但他们还没有向原始森林内修路,因熟知强行进入是有危险的。当时除了象上述的陆地交通以外,也有水上交通,用圆木制成的舟及筏,是水上交通的重要工具。当时的生活是一个以聚落为中心的闭塞的世界。之所以这样推论,是因为聚落之间相隔有千米或数百米的距离,而且这些聚落都属于同一文化时期的。这些相邻而居的聚落之间的往来,或者人们放弃这一聚落向别的聚落移动,所利用的交通,无疑是水陆交通要道。

酒诰仲男先生通过考察神奈川县的贝丘遗址认为:绳纹时代早期的交通以水上交通

为主;前期少量地利用了陆路交通;中期以后陆路交通大面积利用;后期则是水陆交通因时因地而宜 。这种结论是否妥当且另当别论,但它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观察方法。说起关东地区中期的绳纹陶器,据鸟居龙藏博士的研究被称为厚手派陶器,它与绳纹后期的陶器薄手派陶器不同。就分布来看,也有特点。所以便有了厚手派属于山部——山岳民族,薄手派属于海部——海滨民族的称谓 。显然,厚手派们选择距海岸线较远的山麓地带居住,而且善于利用陆路交通。同时我们必须承认,虽然他们生活在原始社会,但面对自然界,已经能克服环境所带来的诸多不便,这在当时是难得的。

但是,以上仅是关东地区的情况归纳而成的结论。就整个日本来讲,我们可以认为,陆路交通的开拓,一定是在绳纹时代的早期,至迟到中期。因为许多遗址说明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早期遗址发现在海岸线上的岛屿和海角,但同时离海岸线较远的山间,如大分县直入郡城原村、歧阜县大野郡大名田町江名子黑矶山、长野县诹访郡湖底等诸遗址,也都发现了属于早期的陶器。说明早期的人们也有不受惠于海洋而进入深山生活的(图一, 5)。可能山里有取之不竭的食物,他们也熟习生活在树木遮盖的山岳地带。

绳纹时代人们制造石器的原料是一种特定的岩石,在通往这种石料的产地一定是要铺设道路的。从日本中部地区及关东地区各个遗址出土的黑耀石石器,它们的产地都是长野县八 岳和卡附近。虽然这儿并不是唯一的产地,但许多原料是从这儿运出,供给各地用来制作石器的,并且持续到绳纹时代的各个时期 。所以,不难想象是有一条陆路交通要道的。

当时的粮食经济主要靠自然界的提供。随着人口的增加,势必要分散聚落,难以保持不变的生活居址。而且,海岸线的渐渐后退,贝类的栖息地也在改变。当时人们出于无奈只好不停地迁徙,因此给我们留下了当今世界上少见的数万个先史时代的遗迹 。

第三章 绳纹时代的住居

我们前面已经谈到,绳纹时代人们的聚落,主要是分布在丘陵台地的边缘。但他们究竟住在什么样的设施中呢?

目前我们发现最多的居住址还是竖穴 。所谓竖穴,就是在地面上挖出一个凹穴,并且做出垂直的壁和平坦的地面。其上架上房屋,房屋的规模和形状因不同时期而异。

一般来讲,竖穴上部盖屋顶的材料早就腐朽了。今天我们发掘遗址所能看到的,仅是地下凹陷的部分。如地面、炉灶和支撑屋顶的柱洞遗迹等。房屋的地面往往有后代的堆积层,竖穴内有时也伴有贝丘遗迹出土,而且都叠压有贝层。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人们某个时期来到此地,经过一段时间后废弃了原来的居址,在别处另建新居。而以前的居住地便成为扔弃垃圾的场所了。象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便形成了面积较大的贝丘遗迹。千叶县东葛饰郡大村柏井的姥山贝丘遗址便是其中的一例 。

这个遗址的面积共有13000多平方米,只发掘了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共出土了23个竖穴遗址。长野县诹访郡丰平村尖石遗址 ,在6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20个居住遗址。但这些遗迹都没有发现贝丘堆积层。有的遗址竖穴不仅作为晚期的废弃场,而且有些晚期的房屋打破早期的房屋而建。由此可以认为他们不是属于一个时代的遗存。所以,我们不能仅凭一个遗址发现的竖穴数目,来确定当时的户数。

除了竖穴这种居址,还有以地表为房屋地面的居址。它的构造与竖穴相同,有炉灶、柱洞等。有的房屋结构特殊,地面铺有石块,我们称为铺石居住址。另外,还有利用自然

的洞窟和岩石来遮风蔽雨的场所,这些地点也能发现一些遗物 。但这些地点与通常认为的石器时代是穴居时代的认识有异,如果是欧洲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尚可这么认为,绳纹时代,洞穴居住仅是个别的例子,而不是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居住方式。还有瑞士的新石器时代是在水中打上木桩搭上浮桥在湖上建成房屋居住,有的学者说在日本的湖沼湿地也可能有类似居址,但我们在绳纹时代始终没发现这类遗存。

关于绳纹时代早期的房屋,是平面为矩形的竖穴房屋。在茨城县北相马郡文村早尾花轮台贝丘遗址 的贝层下发现了5个竖穴遗址,几乎都是方形,一边长为4.6—6.5米,在墙壁的各边有4个柱洞,中央地区也有4个,共发现了16个柱洞。在竖穴中并没有发现炉灶,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早期的其他遗址中,炉灶曾在房屋的外部发现过,同时还发现有一种作为焚火设备的灰坑。通过千叶县船桥市西海神飞之台贝丘遗址 ,可知这种灰坑是长径为1.2米、短径为1米、深为0.5米的椭圆形穴。在穴的底部一方有深坑,深坑中有灰迹残留。目前还不明确这种残留的灰迹是用于取暖焚火后留下的遗迹,还是烧煮食物留下的遗迹。

绳纹时代前期的人们,都使用相当大的竖穴房屋。琦玉县入间郡福冈村遗址 的竖穴房屋,是边长为4、5米或者5、6米不等的不规则矩形(图二,1、2)。一般来讲从地表向下挖掘70厘米或90厘米作出房屋的地面,四周有小的柱孔,地面上有一个或几个大型的柱孔,炉灶多在竖穴的中心线上,但稍稍偏离中央位置,炉灶只放置二、三个石块,没有石头的围墙。这个遗址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同一地点有几个规模相异的房屋,而且它们的壁和柱子有共同使用过的痕迹。这个遗址的发掘者关野克认为,这是一处经过几次扩张的居住遗址,最大竖穴房屋的边长有6米和7.5米,最初的竖穴很可能只有最大竖穴面积的一半,可见是经过了七次扩充的。其他遗址也发现了竖穴扩张的例子,而且时代都属于前期,因而这是一种带有普遍规律的现象。关野克关于竖穴扩张的解释是可信的。

中期的竖穴房屋以千叶县姥山贝丘为代表,在径为6米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平面内,其中央有用石块或陶片围成的圆形炉灶(图二,3、4)。房屋地面的周缘有水沟,水沟内侧有6个等距离配置的柱洞。还有其他遗址的房屋,平面近似矩形,中央部位有柱洞,周围设有水沟,房屋直径大都在4米以内。

观察中期的竖穴,大概已有了房屋的形状。从柱洞是垂直挖成来看,柱洞里一定立着柱子,柱子的上部还有横木相连,横木上斜放着细条形的椽子,并用树木的枝条打成水平状的结,踑上一层野草便建成了屋顶。房子的外观也有可能接近圆锥形。当然在一面有个入口处,圆锥形屋顶的顶部孔作为烟孔。圆形平面的竖穴房屋,炉灶都在中央,这不光是单纯为了使用的方便,可能也与屋顶中央出烟孔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炉灶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炊事和保温、照明用。虽然钻木取火的技术很早就有,但火种的保存,也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再对前期的矩形平面的竖穴房子作一考察,这种房子的屋顶形制近似于山字形,或者上层是人字形、下层为四角伸出的双层房屋建筑。通过炉灶的中心线也就表示出了屋脊的方向。因出烟口在屋脊的端部,所以炉灶设置在靠近壁的一边。这种房顶的形制,是由屋脊的延伸而延长屋顶,建造起来比较容易。福冈村一座竖穴房屋的扩张,就是屋脊向各个方向延伸的结果,大概道理就在此吧。所以我们说,绳纹前期有一个竖穴经过几次扩张连续使用的例子。而中期没有这种现象。其原因是早期为了建造房屋,在地面上挖坑穴是要花费一定的劳力和气力的。而

随着人类的进步,设计新居而成为一件容易之事,所以中期没有房屋扩张使用的例子。也

有解释为是有意使房屋结构不尽相同;或者说圆形平面的房屋恰恰不适应于扩张。

后期我们几乎没有发现竖穴的房屋居址。相反,铺石居住址出现了。在房屋的中心位置是用石头围成的炉灶,地面铺满了石头。平面象东京都西多摩郡多西村草花羽 田遗址那样 :在直径4米的圆形遗迹中,伸出一个宽1米、长2米的多出部分(图二,5);而神奈川县中郡伊势原町东大竹八幡遗址 ,则是在一个直径8.5米的圆形遗迹中,伸出一个长3米左右的凸出部分(图二,6)。这种多出或者凸出的部分一般认为是这种圆形房屋遗迹的出入口。直径大的房屋遗迹往往会有两个以上的炉灶。柱洞情况不太清楚。因房屋的平面是圆形的,因而其外观也就同于中期。

后期除上述房屋类型之外,还有一种没有柱洞,在平地上用石块围成炉灶的平地式居住遗址。但在这些遗迹中,调查工作不够细致,发掘工作几乎没有做到炉灶周围的。而铺石居住遗址的分布,以东京、琦玉、神奈川这三个地区为中心,是一个狭长的地带范围。后期的居住遗址都以原地面作为房屋的室内地面,因此有必要对平面居住遗址进行正确的调查。还有一种现象令人不可思议,就是接续绳纹时代的弥生时代,房屋建筑多为竖穴房屋,而绳纹时代的后期、晚期则不见这种建筑形式。

在这里我们举一例正式报告还没有出版的遗址,即琦玉县南琦玉郡柏崎村真福寺贝丘。它是一个超过10米的方形大竖穴,时代是绳纹晚期。是由东京大学人类学教室发掘的。这个遗址的特点是有深深的壕沟和许多的柱洞。除此之外,在中心部位有一个径约2.5米的方形,而且周壁有柱洞,中央附设一个小型的炉灶。这个晚期的大竖穴,与前期、中期的一般竖穴相比,地面状况保存不好,因此在发掘者中间对此遗址是否为居住遗迹还有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没有屋内地面,但在用木材等物覆盖处理的情况下,就是没有留下坚固的地面也可以理解。另外,在这个竖穴内,放置有4把石剑,还有陶俑、陶版和岩版,另有30多个首饰。就此看来,这无疑是一个有权者的住宅。当然,关于后期、晚期的居住遗址还有待于今后的发掘和研究。

我们认为,绳纹时代的住居,象我们上述的那样,一家有一间房而且设一个炉灶。但我们要考虑的是,象这样的一间房屋里,究竟能住多少人呢?在东京大学人类学教室发现的千叶县姥山中期贝丘中,有一个竖穴房屋,发现了男女5具人骨架。这些人骨架并不是死了以后埋在竖穴中的,而是因为屋顶突然塌陷而被埋在里面的。所以,这是居住在同一竖穴房屋中的人,因事故同时死去。这样,我们可以推算出在一个长径3米、短径3.5米、面积为12.2平方米的竖穴房屋中,大约能住成年男女各2人,小孩1人。另外,琦玉县福冈村遗址前期竖穴房屋遗址,起初建造时面积为16.1平方米,经过七次扩张,面积达到37.6平方米,正好是每次平均增加3平方米左右。如果每次人口增加1个人,而住居面积要增加3平方米,可见3平方米是家庭中1个人的单位居住面积。而姥山贝丘,人均面积是2.4平方米,当然小孩也算在其中,可见人均面积的差别不是很大。如果将炉灶周围多余的面积也考虑进去,以福冈村竖穴房屋的居住人数来计算,最早是5个人家庭,后来发展到了12人。

当然这种计算方法,并不是就确定了常住人数。许多的家庭还是围着炉灶,在昏暗的房屋里杂居,这就是当时的生活状况。即使这样,在房屋中作出地面,而且有了屋顶建筑,就从冬季耐寒保温这点来讲,是卓有成效的建筑。比起自然的洞窟来,它无疑是一种使人感到舒适的住居环境。

第四章 绳纹时代的生活

绳纹时代的人们是最优秀的猎手,他们

手持简陋的木弓,用石头做成的箭头,捕获各种鸟兽。据调查,供他们食用的鸟兽类约有60种以上 。从遗址出土的兽骨来看,鹿和野猪占90%以上。

按照我们的想象,象野猪那样的动物,用一根箭便能射中其要害部位。日本生长的陆栖兽中,猛兽数第一的还是熊。当时他们有几种捕熊的方法,用网或者陷井,也有可能用毒箭射杀。现在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还用这种方法捕猎。他们提取一种叫作鸟头的植物的根部毒液,涂在箭头上射杀动物

。据说事后将伤口清洗一下再食用无妨。

无论如何,弓箭是他们最基本的武器,也是使用率最高的武器。而弓箭的箭头的制作,对于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不仅仅是制造石镞,即就是制造打制石器也必须有合适的石料。这种石料必须是易加工还不能过于脆,坚硬且易于打成薄片的石头。他们从众多的石料中选择出黑耀石、瓒岐石、沥图三 绳纹时代的渔猎用具

青石、硅石、粘板岩等几种,这些石料都是呈贝壳状曲面的易剥离的石头,成为打制石器的材料。当然还是以当地出产的石头为主加工制作,所以可以看出石镞随地域的变化所产生的石质变化。例如北海道有黑耀石,奥羽有沥青石,关东有黑耀石和硅石,中部地区有黑耀石和粘板岩,近畿和四国地区有安山岩,中国地区有粘板岩,九州还是广泛使用着黑耀石 。

因为石质的不同,打制出的石镞的形状也就不同。如果细分的话,大约有10种以上(图三,1~10)。但是,形状的变化,并非都因材料不同,主要是随不同时期而变化。石镞虽在石器中是一个相当小的品种,但人们在制作中下了许多功夫,经过了多次改良。就石镞的基本形状而言,整体为菱形,头部是尖锐的三角形,底边还有突出的两翼。石镞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底部突出的,是晚期的镞,因突出的部分要插入箭柄之中,使镞能固定住。三角形的镞,箭柄分成两部分将镞夹住使其固定,因需要固定的胶剂,制作不便。实际上三角形镞时代很早。有茎镞是在前期的结束时才出现的,大量制作是绳纹后期以后的事了。所以绳纹时代的镞在西日本出土很少,东北地方多有出土。

石镞除形状外,还有大小之别(图三,11)。一般长2.3厘米,大的长到6厘米。它与下面将要讲到的石枪是有区别的。而且长度不足1厘米的也不少。这种小的石镞作为

实用品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因此考虑它是否有一种货币的职能,或者是具有巫术的意义。有部分学者持此观点,我也表示赞同。当然小型的石镞也有可能是射杀野鸡、野鸭时或捕获黑貂时用的。

石枪是用打制手法制造出的另一种武器,但它的数量比石镞要少。石枪是绳纹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的一种石器,其后发展长度超过了20厘米成为一种武器。东北地区发现的石枪,在其根部发现有涂抹树脂等物的痕迹,大概是为了接柄粘接用的。石枪的用法是用手握住柄,等猎物靠近时投出,以击中目标。

当然,不能忽略这时已有了狩猎这一观点。因为从贝丘中屡次发现有犬骨。其中除野犬外还有家犬。爱知县渥美郡田原町吉胡贝丘,发现了当时特意埋葬的犬的骨架。推测狗可能作为看家犬或者猎犬,也许狗是古代人生活中唯一饲养的家畜 。

鱼类是当时人们丰富的食物资源,从今天所了解的情况看,当时能捕获而且食用的鱼类有30种以上。作为捕鱼的方法,除刺伤、钩钓之外,也撒网捕获。还有可能在河流中设置鱼梁和竹编筒状物来打捞鱼类。

大量的鱼叉是用鹿角和兽骨制成的(图三,15~20)。它的整个形状为棍状(图三,12),但在头部作出一个钩。钩有一侧的,也有两侧都有的。还有的多至三、四个钩。另外,小型的鱼叉也叫骨镞或牙镞(图三,13、

14)。这种骨镞或牙镞是固定在柄部的,所以它的根部被切削成锥形。此外,有意在根部的一侧作出一个加缚绳子的孔,想必是为了用绳将打死的猎物拉回而附加上的。柄部的固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鱼叉根部削尖,自然插入柄部固定。还有一种方法与此相反,是把柄部插入鱼叉的孔中(图21—23)。因这种鱼叉的根部有一根或两根的突出部分,而这种突出部分又恰恰象燕子的尾部一样,所以将这种鱼叉称作燕形鱼叉头 。这种鱼叉往往在其端部加有石镞,而且现在发掘出来的这种鱼叉就有石镞附着在上面的例子。鱼叉的形状有种种差异,它是根据猎物的大小,或者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形状各异。但是,鱼叉形制的分化,实际上是在绳纹后期发展完成的。

钓鱼用的钩针(图三,26~29),是用鹿角制成的 。它的长度一般在10厘米以内。也有个别较长。一般形式是以一边有钩的居多。早期无钩仅是弯曲一下作为钩用。钩针原来是为了捕捉金枪鱼、鲨鱼这些深海里的大鱼而用的。到了后期或者晚期,开始使用小形的钩针,其范围也渐渐地扩大了起来。这种钩针上所用的线,可能是植物纤维等做成的简易的丝线。当时的人们还不能打捞到肉眼看不到的深处的鱼群,往往只是用鱼叉来追截能看到的鱼群。或许他们的技术比围捕鱼群更进了一步。所以,这样来看他们的主要食物是鹿,同时鹿也是重要的渔具材料。因为鹿角和鹿骨被充分利用了起来,象前面所讲述的弓箭两端系弦的部分,都是特意用鹿角做成的(图三,24,25)。

鱼网捕鱼时,用陶制和石制的网坠(图四,7、8)。网是从树皮的纤维抽丝制成的。但在绳纹时代的早期,就出现了许多用炼石制成的两端有缺口的可悬挂的石坠。网渔业是一种许多人共同参加的作业,这种石坠的出现,能否证明早期就有了网渔业,目前还难以下结论。也有的学者看到早期的陶器上有网的纹饰,便作为网渔业已存在的证据。但这种纹饰实际上不是网,而是用在棍棒上缠

丝而施上的纹饰。因此,绳纹时代的网渔业这一问题,它与绳纹人集团生活的发展有关,这是今后需要研究的课题。

与渔业有关的,是鲸鱼的骨头常常在贝丘中发现。我们也可以举出鲸鱼骨作成器物的事例。但鲸鱼是如何被捕获的呢?有一种可能是绳纹人驾驶着圆木舟出海,挥舞着骨角鱼叉和最上等的利器石枪与鲸鱼激战,其勇气令人赞叹。或者是鲸鱼追赶鱼群到浅滩,身体失去自由,因而被绳纹人捕获。

贝丘中发现贝壳的种类很多,有文蛤、鸟蛤、牡蛎、红螺等碱水产的贝,以及田螺等淡水产的贝,共200多种。这些贝类我们认为都是供给食用的。采贝的方法,一般都是在沙难中挖找,还有用棍子钩钓,让其离开栖息的礁岩。这些作业一般妇女儿童都力所能及。而且从贝的种类我们了解到,他们不仅在落潮时在海滩拾取,有时也潜到海里去捕获。海藻也是用同样方法获取的。

绳纹时代山野里的野生植物,也是食物的重要来源。从考古发掘来看,能够确认的植物有核桃、栗子、芭茅(榧)、七叶树、葡萄等,多数都是树木的果实。另外,从石器中有打制石斧这种掘土工具而言 ,有的学者认为当时用这种石斧能进行简单的耕作和栽培。虽然打制石斧的主要功能是建造竖穴房屋时作为挖土工具来用(图四,5、6),但建房中的挖土和耕作中的掘土 ,就石斧而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从而推论出有耕作的可能性。

从陶器中的各种各样器皿来分析,调制各种食物的加工器皿和其他工具也应运而生(图三,30、31)。这时已出现了剥离动物皮毛及切肉的小刀,和一种叫作石匙的剥皮工

具(图三,32~34);还有粉碎树木果实的石碟(图四,9);作为叉子使用的骨制尖头器;以及具备生火功能的凹石等等,真是枚不胜举。对于各种石器,如果要推定其用途,可参考民俗学中未开化民族使用的名称,当然有些也与遗物实际用途无关。

在绳纹时代的众多遗物中,名称和用途一致的,首推石镞、石枪及石斧。石斧中的打制石斧姑且不论,磨制石斧无疑是作为斧来用的。磨制石斧因时代的不同而形状有所变化,早期比较扁平,部分研磨(图四,1)。前期中段呈乳棒状,或称远州型石斧,断面为圆形的盛行(图四,4)。后期断面为乐器的三味线形状,全面磨制(图四,3)。有些石斧也有象钺样有扁平的柄,或者象手斧那种直角的柄,没有统一的格式。总之,当时的磨制石斧,人们能够运用自如地砍伐建造房屋的木料和制作各种木器的原材料。

袁靖博士对本书的翻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致谢。

绘图:田书祯 孙大伦

(责任编辑 谭青枝)

注 释

第一章

日本发现的旧石器。直良信夫:《播磨国西八木海岸洪积层中发现的人类遗物》(1、2),《人类学杂志》第46卷第

五、六号,昭和六年。

日本猿人。长谷部言人博士:《关于明石市附近西八木更新世前期堆积出土人类腰骨(石膏模型)的原始性》,《人类学杂志》第60卷第1号,昭和23年。

中石器时代。在欧州,位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阶段的文化,陶器已开始使用,但磨制石器仍未见到。在东亚,有把满蒙的细石器文化看作是中石器时代的遗物的看法。与此相对应,是绳纹时代早期的文化特征。能在日本看到中石器时代性质的观点,是八幡一郎先生提出的。时代与欧洲中石器时代相同,但并不是日本有了人类生活的意思,而且绳纹文化与东亚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系统上的差异,如果是作为一个古老文化传统的根基来讲,这是今后必须进一步探明的一个问题。但是在八幡一郎先生作为立论的资料中,混入了弥生时代的石器的遗物,这是需要更进一步整理的。可参照八幡一郎:《关于日本的中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考古学杂

志》,第27卷第6号,昭和13年《日本石器时代文化》所收,昭和23年版,镰仓书房刊。

绳纹时代以前的石器。最近在群马县新田郡笠悬村岩宿,发现没有陶器的石器。地层因属于关东地区的肥沃泥层。

特别是关东北部的肥泥层是否为洪积期的遗物,没有进行深入的研讨。杉原庄介先生认为这些石器是绳纹时代以前的遗物。

青铜器时代。森本六尔先生把弥生时代称青铜器时代,是在他写的《日本青铜器时代地名表》,昭和四年,冈书院刊的自序中表明的,是据汤姆森的利器分类法的基础,从文化类型这一观点出发的,即“我国的青铜时代并不是由石器时代连锁进化而来的,一言概之是汉代文化传播而来的,初期的铁器时代不是青铜器时代的单一进化,而是由于三国六朝时代文化传播而来的”。因此,如果弥生时代可以叫作青铜时代的话,是否它就是汉代文化传播而来的,那么汉代文化叫做青铜器时代是否相适应于这一文化类型,必然产生这个问题。不然的话固执地服从汤姆森的进化论阶段说,以弥生时代的主要利器不是青铜器这一理由责难森本之说并不合适。人类的文化经过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文化类型,对这种顺序的产生是没有异议的。各种文化经过的途径,自生发展的思考方法,是没有存在的余地的。因此,弥生时代文化的确是汉文化传播而来的吧,这个文化传到日本的绝对年代属于汉代。传播而来的文化比起汉代文化来是前一个文化秦文化的色彩较浓,而秦文化,已经是铁器与青铜器并立存在而使用的时代。假如这样的话,将秦文化叫做青铜器时代也并不是不妥当的。中国产生的高度文化,从中枢地区开始到边远地区也仍存在,而且与古老的石器文化相混合,传到日本为弥生文化,但是仍然将其叫作金石并用时代的名称为妥。

两个文化同时存在。例如绳纹时代下限至到奈良、平安时代的见解,见喜田贞吉博士《奥羽地方石器时代实际年代的下限——宋钱发掘中确实有龟冈式陶器遗迹的调查报告》,《历史地理》第63卷第1号,昭和9年版中有这种观点。另外弥生时代与古坟时代这两种文化,实际上是同一时期同一文化的两个方面的说法,梅原末治博士《现在的日本考古学》、《人文》第1卷第2号,昭和23年版的文章中有所论述。

日本考古学概说书。以往刊发的日本考古学概说书,一般都到古坟时代为止,因为先史及原史时代更需要考古学资料。现在说起参考书来究竟哪种合适,将主要的书籍列举如下。但很多不是特殊的研究所及图书馆是见不到这些书的。另外在今日仍未失去它的价值,并且这些书展示了日本考古学的发展过程。

八木奘三郎:《日本考古学》,前编明治31年,后编明治32年,合订本明治35年嵩山房刊。菊版,前编149页,后编352页。前编以“先史时代”为题记叙绳纹时代,后

编以“原史时代”为题描写了古坟时代的遗物遗迹。除铜铎、铜剑类、磨制石剑等作为原史时代的遗物,石庖丁作为先史时代的遗物提出以外,合订本中把“弥生时代陶器和竖穴”(18页)作为追加的补充。这在当时学术界的知识可以说还没有到这么一步,难以否认对于弥生时代的意义轻视这一事实。各编以人种、住居、衣服、风习、食物、器物、船舶以及交通贸易、宗教等章分开论述,繁简均衡,但部分内容有脱出论本集的体裁。但是,本书从出版以来直至昭和初年的30年间,几乎作为唯一的详细的概说书再版多次,受到读者的赏识,并且成为许多后学者们的字典。

中泽澄男、八木奘三郎:《日本考古学》,明治39年,博文馆刊。菊版381页。第一篇,先史时代,185页;第二篇,原史时代,185页,其中插入“弥生陶器和遗迹”11页构成前书,原史时代的记叙几乎减半,为了达到与先史部分保持均衡,中泽氏经过了努力。篇章的区分方法,有遗迹、人种、遗物、意匠、交通及贸易大的区别,前书有想复原社会形态的意图,所以按上述分类来写,已有些采用科学形式的意念了。但是作为内容来讲,与前书相同依靠文献的倾向性比较强烈。

高桥健自博士:《考古学》,大正2年,聚精堂刊。菊版188页。这是前些年由考古学“原史时代”,120页,分为遗迹、遗物、文化等三章。记叙新且简洁,是给予以后的概说书的形式、内容以极大影响的名著。但是将铜铎、铜剑类作为未解决的遗物,除了在古坟时代遗物的末尾附记之外,全然没有考虑到弥生时代的存在。

柴田常惠:《日本考古学》,《国史讲习录》第19卷,大正13年。国史讲习会刊,菊版325页。前编“先史时代”分为“先住民族”152页,及“原始日本民族”64页,记叙了绳纹时代及弥生时代。后编“原史时代”93页论及了古坟时代。各个时代以遗迹、遗物、文化、结论等四节作以概说,原史时代的遗物项只写了一半。比起高桥博士的《考古学》来内容要丰富,因是首次将弥生时代提出给予正确意义上的论述,是一本优秀的概说书。但因未完全论述之而可惜。

后藤守一:《日本考古学》,昭和2年,四海书房刊。菊版323页。图版40。序说9页,“先史时代”102页,“原史时代”183页。“考古学研究法”27页等四篇。均以遗迹、遗物、余说三章来论述,与高桥博士所著的书相同。内容也继承了该书学风,并把朝鲜的各个时代的遗物,以在当时日本的领土内发现为由收录了许多,但超过了日本考古学的限度。弥生时代以陶器、石庖丁等作为先史时代的遗物来收集。铜铎、铜剑、多钮细文镜、瓮棺等以称为金石并用时代作为先史时代的遗物收入原史时代,是一种不统一的归纳。从插图丰富这点出发,作为古坟时代的考古学,当今在此之上的书还是没有的。今天仍是难以到手的书籍,是昭和数十年间初学者的必读书。滨田青陵博士:《博物馆》、《日本儿童文库》54,昭和4年,艺术刊,《考古学入门》,《创元选书》78,昭和16年,创元社刊。46版241页,有“序卷”、“考古博物馆卷?上”、“考古博物馆卷?下”三部分。作为面向儿童的读物,在介绍考古博物馆各室的同时,并且让他们了解一下考古学的知识,是一本名著。“考古博物馆?下”能看到日本先史时代、日本原史时代等室。不仅年少的读者,一般的人们,作为教养也希望大家能了解这样的书,就此想推荐这本书。

中谷治宇二郎:《日本石器时代提要》,昭和4年,冈书院刊。46版531页,甲鸟书林刊。校订版。菊版531页,图版33。“遗迹遗物的调查”,《研究与报告》的两章作为序说,各说以“遗迹泛谈”、“一般的遗迹”、“部分的遗迹”、“遗物泛谈”、“自然的遗物”、“人为的遗物”等章分别论述,是绳纹时代的一部概说。“余说”有“石器和传说”、“江户时代的石器时代文献”、“明治时期以后的地志和先史时代的记载”。收入“主要文献解题”中。因执笔的时期是在绳纹陶器的年代研究成果之上完成的,所以难以逃脱与其他概说书同样的资料罗列的倾向。但著者的独创的见解随时可见,不能仅认为是绳纹时代的书籍,它作为充实的考古学入门书有着重要的价值。校订版又追加了初版以后的许多文献,新的详细的注释贯穿全书,是值得一读的书之一。

大场磐雄博士:《日本考古学概说》,昭和9年,日本书院刊。菊版227页,图版4。“序说”14页,“资料编”185页,“从考古学上观察古代日本”28页。“资料编”有遗迹各说和遗物各说大的区别,其中据时代而区分开来。是国学院大学的讲义稿为基础而成的。

大场磐雄博士:《考古学》,《现代哲学全集》第16卷,昭和10年,建设社刊。46版298页。“序说”18页,“石器时代”82页,“铁器时代”110页,“余论”7页,“研究法阶梯”15。比起前书来记叙整端,加入了学术界许多新的观点。今日作为概说书也仍不失其价值。

森本六尔:《考古学》、《历史教育讲座》第2辑,昭和10年,四海书房刊,菊版50页,图版2。由例言、绳纹陶器系统文化、弥生陶器系统文化、古坟时代文化、聚落的移动、住居型式的推移、生业的变迁、由于时期的变化遗物的消长、坟墓的变迁、结言等10章组成。从量上来讲是比较短的书,但贯以新锐的见解,甚具异色。《日本农耕文化的起源》、昭和18年,苇牙书房刊,《日本考古学研究》,昭和18年,桑名文星堂刊等论文集,改题为《日本古代生活》再收录。

佐藤虎雄:《日本考古学》,《国史讲座》。昭和12年,国史讲座刊会刊,菊版311页,“结论”18页,“石器时代”43页,“金属初现时代”29页,“原史时代”145页,“历史时代”75页。将古坟时代放在重点位置,而且论及历史时代给了一定的篇幅是一个特色。

《原始文化》,《日本文化史大系》第一卷,昭和13年,诚文堂新光社刊,46倍版341页,并收入金关丈夫?宫内悦藏“日本人种的构成”28页,八幡一郎“绳纹文化”78页,小林行雄“弥生时代”40页,后藤守一“古坟文化”60页等10篇概说。因都是以各自独立的计划执笔而成的,作为一本概说书缺乏统一性,但都是专家们分担具有权威性的盛行的新说,插图丰富也是其他书所不及的。鷇口清之:《日本原始文化史》,《日本历史全书》2,昭和14年,三笠书房刊。46版251页,由日本原始文化的性格、日本原始文化研究的方法、衣食住的问题、生业、聚落、交通、木工、艺术、信仰、居民、结论等11章构成。以绳纹时代和弥生时代为主,两者都以先史时代的名称而概括之,从中选择出任意的问题来论述。

三森定男:《日本原始文化》,昭和16年,四海书房刊,46版420页。由日本原始学的树立、日本文化形成的基础,古代的遗物、住居、聚落、葬制、生活技术、社会和宗教、结论等9章组成。在绳纹陶器的年代研究上多费了篇幅,并照应原始社会的研究,从以往的概说书的类型中跨出了一步。但绳纹陶器、弥生陶器为同源说是臆说。

后藤守一:《先史时代的考古学》,昭和18年,绩文堂刊, 46版331页,图版4,由先史时代考古学、最初的日本人、石器时代、陶器、绳纹文化和弥生文化、石器、玉器、骨角器、木器及其他、青铜器、先史时代的遗迹、衣服、住居、生业、交通、先史时代文化的变迁、祭祀、墓葬、结论等23章。以绳纹文化为论述,弥生文化是想说明绳纹文化是如何闭幕的这一观点。大体的构成是以他的《日本考古学》先史时代篇面向少年的书为蓝本。但是“先史时代文化的变迁”这章里,陶器的年代研究结果比较详细。后藤守一:《我们的考古学?先史时代篇》,昭和2年,八重山书店刊,46版159页。《我们的考古学?古坟时代篇》,昭和22年,八重山书店刊,46版179页。是面向儿童的读物。先史时代篇大体以“先史时代的考古学”数章改写而成的,但删除的部分也有。古坟时代篇同样是这样构成的。虽是面向年少者,但仍有些内容能作参考。大场磐雄博士:《日本考古学新讲》,昭和23年。

书房刊,菊版295页,图版16。由“序说”15页,“先史时代总说”14页,“先史时代遗迹”14页,“先史时代遗物”12页,“先史时代文化”8页,“原史时代总说”4页,“原史时代遗迹”38页,“原史时代遗物”59页,“原史时代文化”5页,“余论”15页及“研究法阶梯”、“参考书”、“图版典据”等附录49页组成。以博士的前著《考古学》为主干改编而成的。图版的不清晰令人遗憾。今日作为能自由到手的概说书具有一定的意义。

原田淑人博士编:《日本考古学入门》,昭和25年,吉川弘文馆刊,菊刊248页,图版12。由原田淑人“考古学序说”17页,八幡一郎“弥生文化时代”53页,驹井和爱“弥生文化时代”35页,斋藤忠“古坟文化时代”61

页,石田茂作“飞鸟奈良时代——佛教考古学”70页,五位先生分担执笔而成。绳纹文化时代和飞鸟奈良时代的篇章,比起同类书来有特色,但全体的记叙缺乏统一性。

关于日本考古学的概说书,还有几种,因没有特色而省略。最后将以考古学的目的和研究法为论述的书介绍如下。

滨田耕作博士:《通论考古学》,大正11年,大镫阁刊,其后刀江书院再版。现在能买到手的是昭和23年,全国书房刊和改版。46版230页,图版64(全国书房版是234页,图版24)。是由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的范围及目的,考古学与其种类,考古学的发掘,发掘的方法,调查的方法,资料的整理鉴别,特殊的研究法,时代决定,考古学和文献,考古学的出版,遗物遗迹的保存,遗物遗迹的修理,博物馆等15章组成。以考古学为志向的人们当然要读,就是收集遗物,想要发掘的人们,也是须熟读的名著。

第二章

从贝丘的分布来看太平洋岸和日本海岸。与太平洋岸相比较,日本海岸的贝丘量少,不知它们是否与海岸线的移动有关系。与太平洋岸相比日本海岸潮涨的涨落差较少,没有退潮时采集贝类这种机会,这可能是一个大的原因。

至少相对于太平洋的隆起,而日本海岸也有相同程度的沉降,当时的贝丘遗址淹没到海里去了,从贝丘以外的遗迹状态来看也难以令人置信。

贝丘的位置和古代的海岸线。据大山柏、宫坂光次、池上启夫:《关于流入东京湾的主要溪谷的贝丘绳纹石器时代的编年学的研究予报?第一编》,昭和八年,史前学会刊。

基于贝丘的分布推定古代海岸线的研究,从东木龙七《从地形和贝丘的分布看关东低地的旧海岸线》、《地理学评论》第2卷第7、8、9号,大正15年,和《贝丘分布的地形学的考察》、《人类学杂志》第41卷第11号,大正15年,这两篇论文中可以了解到。

绳纹时代气候暖期说。松本彦七郎博士:《陆前圆桃生郡小野村川下乡介冢调查报告》、《东北帝大地质学古生物研究邦文报告》,第7号,昭和4年,东北帝大刊。

对从鸟蛤推定气候的疑问。酒诘仲男:《石器时代东京湾的鸟蛤》,参照《人类学杂志》第60卷第2号,昭和23年。还有甲野勇:《关于东京府下池上町久之原弥生竖穴》,《史前学杂志》第2卷第1号,昭和5年。在关东地区,普遍认为随着时代的推移,贝丘中鸟蛤的含有量逐渐减少。

贝丘。关于贝丘有从各种方面考察的,作为记叙要领的概说,田泽金吾:《贝丘》,《人类学先史学讲座》第15卷,昭和15年,雄山阁刊,是一本优秀的作品。

绳纹时代的交通道路。酒诘仲男:《神奈川县贝丘交通问题试论》,《人类学先史学讲座》第17卷,昭和15年,雄山阁刊。

山岳民族、海滨民族。见鸟居龙藏博士:《武藏野有史以

前》,《武藏野》第3卷第2号,大正9年;《武藏野及其周围》所收,大正13年,矶郭甲阳堂刊;同《诹访录》第1卷,大正13年,信浓教育会诹访部会刊等。

关东、中部地区的黑耀石原产地。就长野县和田卡产的黑耀石,以及由这些黑耀石而得出的石器的分布范围,可参考鸟居龙藏博士:《诹访史》第一卷,同前。八幡一郎:《先史时代的交易》,《人类学先史学讲座》第2卷,昭和13年,雄山阁刊等文章。但是,最近在东京都、神奈川、静冈各县的黑耀石石器制作原产地,箱根汤之原地方视为有力的证据。可参照渡边仁:《黑耀石镞的性质与其分布》,八学会连合编《人文科学的诸问题》,昭和24年,关书院刊。

石器时代遗迹的数量。东京帝国大学人类学教室编:《日本石器时代遗物发现地名表》,第5版,昭和3年,冈书院刊,以及第5版补1,昭和5年中表示的遗迹的总数,从北海道到九州之间可数的共有10754个地点。其中同一遗迹有新旧两个市町村名的重复现象。另外还含有许多弥生时代的遗迹,一方面把昭和5年以后新发现的遗迹的大多数也考虑进去的话,日本绳纹时代的遗迹总数为1万个,这决不是一个夸大的计算。如果诸位在自己的住址周围想要发现有那些石器时代遗迹,无疑这本石器时代地名表能给予这方面的知识。

第三章

住居址。后藤守一:《上古时代的住居》,《人类学先史讲座》第15、16、17卷,昭和15年,雄山阁刊。它将从绳纹时代到古坟时代的住居遗迹,就当时所知道的资料全部收录到,是非常方便的读物。

姥山贝丘的竖穴。就千叶县姥山贝丘的竖穴的详细情况,可见松村嘹、八幡一郎、小金井良精:《关于下总姥山石器时代的遗迹》,《东京帝国大学部人类教室报告》第5编,昭和7年,冈书院刊。

尖石遗迹的住居址。宫坂英弋:《长野县诹访郡丰平村尖石遗迹调查概报》,《人类学杂志》,第57卷第2号,昭和17年。

洞穴遗迹。日本各种遗迹的实例,大场磐雄博士在《本邦古代的洞穴遗迹》,《史前学杂志》,第6卷第2号,昭和

9年这一文章中列举了。

花轮台贝丘的竖穴。见吉田格:《茨城县花轮台贝丘概报》,《日本考古学》第一卷第一号,昭和23年,关于这个问题有略记。

飞之台贝丘的炉穴。飞之台贝丘调查分科会:《下总飞之台贝丘调查报告》,《考古学》第10卷,昭和14年。

福冈村遗迹的竖穴。琦玉县福冈村发现的竖穴,就此关野克氏作了建筑学的考察,参见关野克:《关于琦玉县福冈村绳纹前期的住居址和竖穴住居的系统》,《人类学杂志》第53卷第8号,昭和13年。

羽 田遗迹的敷石柱居址。后藤守一:《东京府石器时代住居址》,《东京府名胜天然纪念物调查报告书》第14册,昭和13年,是一个详细的报告。

八幡台遗迹的敷石住居址。赤星直忠:《神奈川县伊势原町八幡台住居址》,《考古学》第9卷第3号,昭和13年。

石野瑛:《伊势原町八幡台石器时代住居群址调查记》,《考古集录》第三,昭和11年,武相考古会刊等报告有所介绍。

第四章

绳纹时代的食粮。详细的粮食种名可见直良信夫:《史前日本人的食粮文化》,《人类学先史讲座》第1、2、3卷,昭和13年,雄山阁刊;还有《古代日本人的食生活》,《古文化丛刊》4,昭和22年,大八洲出版株式会社刊等都有所列举。

阿伊努的毒箭。名取武光:《北大附属博物馆所藏阿伊努土俗品角说》、《喷火湾阿伊努的捕鲸》,昭和20年北方文化出版社刊。清野谦次博士:《环太平洋民族的毒镞》,《印度尼西亚的民族医学》,昭和18年,太平洋协会刊。另外清野博士认为在日本的石器时代几乎都使用涂有毒的利器,主要的毒液可能是含有鸟头的这种植物的有毒成分。

打制石镞的材料。赤堀英三博士就东大人类学教室的藏品,统计出了打制石镞的石质的地域差异。赤堀博士:《打制石镞的地域差异》,《人类学杂志》第46卷第5号,昭和6年。

(下转第86页)

考古类型学方法进行分型分式,排比归纳,分期排队,找出其发展的脉络;同时以此为依托,与传世铜器相比照,对传世铜器作了判断与解释,这样不仅反映了田野考古新发现,而且体现了考古学的新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一部从青铜器研究角度反映中国考古学水平的著作。

3.资料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于研究学者来

说,确定课题之后,首先要做的基础性工作是搜集与论题有关的所有材料。作者耗费数年时间(作者自云“此书一写竟用了六个寒暑”,但他搜集资料的时间肯定要多得多),将汉宋至1994年间发表了的,各个时代的材料汇集一起,经过“咀嚼”,分门别类,有系统地排列起来加以论述,并把材料的出处刊于每章之后,以便读者检索。这对专业工作者也是有益的。

4.图文并茂,字表共容。是书于每章之后,对

该章所述典型铜器按单位绘成图;论述中以其早晚顺序将材料用表排列,文、图、表三位一体,清晰明?。这也是其他青铜器著作所不能及的。

5.分期排队也是青铜器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之一。其目的是以青铜器形制特点、纹饰

变化、器物组合、铭文内容、字体差异等项的不同,通过分期排队找出其各阶段的特点,从而把握其主线发展的方向。作者于书中将自二里头文化至战国晚期的青铜器一一作了分期工作,使读者清楚了解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6.争取理论上的概括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先秦铜器的材料数以千计,按单位讲多者数百件,寡者仅一、二件。作者以当时都城或文化中心(如早商之郑州、晚商之安阳、西周之丰镐、周原与洛阳等地)出土的器物为纲,全面介绍材料,在阐述文化面貌特征的同时,对其来源也作了有益的探讨。叙述前人研究成果在前,自己立论归纳于后;描述器物形制特点的同时,于理论上加以提高限定。不仅把握住主线发展的脉络,同时勾划出一个个文化圈,反过来对其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总之,本书是一部有较高价值的论著,是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古文字学、美术史及科技史研究学者的必备之书。

(责任编辑 王 辉)

(上接第80页)

石器时代的家犬。长谷部人博士:《关于日本石器时代家犬》,《人类学杂志》第40卷第1、3号,大正14年,《先史学研究》所收,昭和2年,大冈山书店刊等研究成果。

另外表示家犬的陶制品,从东北地方的绳纹时代遗迹中有数例发现。斋藤弘:《本邦先史遗迹发现的犬的陶俑及史前家犬的形态》,《史前学杂志》,第12卷1号,昭和15年。

燕形钅舌头。长谷部言人博士:《燕形钅舌头》,《人类学杂志》等41卷第3号,大正14年,《先史学研究》所收,同前。还有清野谦次博士:《太平洋民族文化的交流》,昭和19年,创元社刊,第1部第3章《作为环太平洋文化的离头有钮利器,特别是日本以及白令海峡此种利器的

发达》一文,从一个更广的角度来论及这个问题。

钩针。甲野勇:《日本石器时代产钩针》,《古代文化》第13卷第3号,昭和17年。

打制石斧农具说。考虑到用打制石斧挖土与原始农耕有关系这一见解,见大山柏《神奈川县下新矶村宇腾坂遗物包含地调查报告》,昭和2年,史前研究会刊中作了论述。

绳纹时代的植物栽培。绳纹时代的后期乃至晚期,认为已开始粟、稗等物的栽培,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还有芋类,是以一种怎样的状态存在的,今日能证明的食用植物遗存是很难找到的,有必要考虑这些问题。问题不仅是绳纹时代是否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农耕,当时文化所具有的性质,以及生产形态是怎样的。

最简考古学概论—曹兵武

最简考古学概论 曹兵武著 (2014年版) 简介 在两万字篇幅内,本文试图让读者基本上能够了解考古学的发生和发展,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程序,当代最新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及考古学所描绘的早期中国的大致图景。 目录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2) 延伸阅读:考古学文化、北京猿人、殷墟发掘 (4) 第二节、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6) 1.地层学与类型学 (6) 1.1地层学 (6) 1.2类型学 (7) 2.环境考古学与聚落考古学 (8) 2.1环境考古学 (8) 2.2聚落考古学 (8) 延伸阅读:考古发掘流程、公共考古学 (9) 第三节、现代科技与考古学 (10) 1.碳十四测年 (10) 2.热释光测年 (11) 3.古地磁测年法 (12) 4.孢粉分析研究古代植被 (12) 5.残存脂肪酸分析 (13) 6.其他 (15) 延伸阅读:水下考古学 (15) 第四节、考古学勾画的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16) 延伸阅读:中国文明的起源 (19)

德国著名考古学史家西拉姆说:“人类要想看清未来的100年,首先需要了解过去的5000年”①。考古学就正是这样一门让人类回头去看自己过去5000年甚至更长的历史的学科,它通过发掘、记录、整理、分析和解释人类在过去生产与生活中留下的物质遗存,拼凑、复原和认识已经消失的古代社会、文化与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与简史 考古学是通过田野调查与发掘获得的古代遗物与遗迹等遗存,研究和复原人类古代生活与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科学。 同样是复原和研究过去,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历史学家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的资料进行研究,而考古学必须经过野外调查和发掘,获得古代人类遗留的物质遗存,然后通过对这些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综合,获得关于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一般被分为三个层次:处理资料的基础部分——考古学技术;从资料推测过去人类行为和复原历史的中间部分——考古学理论;推导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得出的抽象的关于规律的考古学认识部分。 具体地说,所有的考古学工作都涉及到以下四个层次的目标: 1.发现、发掘、记录和保护过去人类的物质遗存,揭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定位和相互关系,包括它们存在的物质性背景; 2.重建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的古代遗存所代表的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建立古代遗存的编年序列,进而建立一个特定地区的文化史; 4.提炼、解释由古代遗存所体现的人类行为和文化过程所所体现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兴趣由来已久,曾经尝试诸如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多种方式记忆和认知过去。现代考古学发源于欧洲。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学者与皇帝曾经尝试比较系统地搜集古代的文物,进行带有研究和教育性质的展示。从罗马帝国灭亡到中世纪这段时间里,对人类的过去感兴趣的人大大减少了,欧洲被认为是因为蛮族的入侵而进入了一个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遥远的过去甚至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辉煌,都被认为是一种传说,只在那些神话和英雄中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圣经》是当时人类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体系的惟一来源。十五世纪中期肇始的文艺复兴运动重新唤起了欧洲人对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强烈兴趣,这种兴趣又反过来诱发了人们寻找和收藏古物的兴致。16世纪,一些人开始发掘意大利的罗马废墟,以为日益膨胀起来的古物市场输送原料。在16世纪的西欧和北欧,一些古代的仪式性建筑引起了当时学者的特殊兴趣,比如对史前的巨石遗迹特别是英国的斯通亨基(Stonehenge)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些人的研究甚至得到了王室的赞助。1709年之后,对被公元79年维苏里(Vesubius)火山的喷发所淹没的庞贝(Pompeii)古城的连续发掘,成为当时人类重新认识罗马时代人类文化成就的一扇窗口,当1千多年前的历史细节和惨剧以实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那种心灵的触动和感应是无法用语言传达的。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旅行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圣经》的发源地中东地区进行大量的考察,在满足自己宗教感情和寻根之欲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源头的了解。 ① [德] C. W. 西拉姆著,刘迺元译:《神祇·坟墓·学者——欧洲考古人的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临沂大学2011级第四学期 考古学概论-答案

考古学概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60分) 1、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3分)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出现。(2分)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4分) 3、宗教考古学是以有关宗教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3分)在古代,宗教信仰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1分)因此,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时,必须把宗教活动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各个时代的神殿、寺庙、祭坛、祭具、造像、壁画、经卷和符□之类,都是宗教考古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有的具有一定的美术价值。(3分)所以宗教考古学与美术考古学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在宗教考古学中,欧洲的基督教考古学、北非及西亚和中亚的伊斯兰教考古学、南亚和东亚的佛教考古学是最为重要的,它们都属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同时宗教考古学这一分支,也应被包含在史前考古学的领域内。(3分) 4、① 在华北,虽已初步建立起旧石器文化发展的序列,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2分) ②境内的旧石器文化呈现出非常复杂的面貌。对诸如华北旧石器时代两个文化传统的问题等。(3分) ③ 东北亚、北美和东南亚,在早期人类进化和文化发展上与中国大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承认。然而,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特征,中国以至东亚、南亚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欧、非、西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对比诸问题上,学术界的意见还很不一致。(3分) ④ 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复原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2分)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的,(2分)1927年开始系统发掘。(2分)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之后1931年发掘北京人遗址东北角的“鸽子堂”时,发现的石英碎片越来越多,确认了它们是北京人制作的石器。(3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30年里,发现的旧石器地点除上述的以外,只不过还有周口店第13地点、第15地点和山顶洞遗址几处。(3分)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1、考古学的分支 按照研究的年代范围、具体对象、所用手段和方法等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划分为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及各种特殊考古学等分支。(3分) 田野考古学。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2分)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历史教育 学时 36学时 学分 2学分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类型 (1)名称:课程实习 (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主要参考书: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 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 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通过本章教学,达 到以下目的: 1.掌握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使学生理解考古学的定义、性质、研 究对象和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 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这种方格就叫探方。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北欧古物学家借用近代分类科学中另一具有鲜明进化论特征的生物学核新方法(生物学分类学方法)划分了北欧史前文化的阶段与分期。北欧古物三期说实践与组成为近代考古学类型学的直接源头,而且开创了通过实物遗存阐明人类文化的考古学宗旨。 7、新考古学:在经历了进化论考古学、历史主义考古学之后,自20世纪中期开始在美国率先兴起了用系统论方法解释文化变迁过程的新考古学派,其理论主张也被称为过程考古学。代表人物为美国的宾福德和英国的克拉克。基于对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满,新考古学主张考古学应解释过去的事情何以会发生,并设法研究清楚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而不仅仅满足于再现过去和简单地说明以往发生的事情。还认为考古学家必须把文化看成是人们在一个文化体系里活

考古学概论题库

名词解释 文化层:文化层为考古学术语。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即是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可分为:叠压、打破、共存三种,原则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年代相对古老的地层一般位于相对新的地层之下。叠压关系就是最基本的地层分布。打破关系指晚期人类活动破坏了早期人类活动的地层上的遗迹遗址等,如灰坑、井等经常出现打破关系。共存则是指同一时期、地域,处在同一文化层上各个遗址、遗迹的关系。) 考古学: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中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的研究方法。 旧石器:旧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标志,使用旧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是利用天然砾石打制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功能的工具,主要通过打制的方式生产,用来狩获与肢解猎物、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防身和加工制作其他材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新石器:新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用具,使用新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是在旧石器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除了打制的方式外,还使用了磨制的方式,耗时更长,但是能够能够控制石器形状,比旧石器更加耐用。 错金银:错金银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属金属丝镶嵌工艺的一种,主要是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错金银工艺大概是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以后,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的,它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鎏金: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碳十四断代法:碳十四断代法是考古学上一种用于断定有机体年代的方法。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因为生物体中的碳-14一方面按5730±40年衰变,同时吸收补充,所以其浓度与当时大气中碳-14的浓度平衡。但生物体一旦死亡,就只衰变不补充了。这样只要测出生物体中碳-14的浓度的减少程度,就知道它的死亡年代了。这可用来测定5万年以内的死亡生物的年代。 热释光测年法:是利用热释光效应测量文物烧制时间的一种方法。利用热释光效应,可以根据样本所释放光子的能量判断出样本自从上一次被加热后至今所接受的辐射能量之和,因而也就能判断出其烧制时间。 三星堆遗址:三星堆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1980年起发掘,,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三星堆文明上承古蜀宝墩文化,下启金沙文化、古巴国,前后历时约2000年,是我国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信史中已知的最早的文明。 金沙遗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遗址路,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答题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东北师范《考古学概论》春在线作业

1.唐青花在河南()烧成。 ①.邢窑 ②.越窑 ③.长沙窑 ④.巩县窑 第一次主持田野考古发掘。 ①.王国维 ②.董作宾 ③.孙贻让 ④.李济 第一座()的帝陵。 ①.封土为陵 ②.依山为陵 ③.不封不树 ④.凿山为陵 是答案: 11.河姆渡文化生产工具有石、骨、木、陶四类。骨器以()的数量最多,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①.骨铲 ②.骨耜 ③.骨刀 ④.骨匕 是答案: 12.金银错工艺是()时代的发明。 ①.商 ②.两周 ③.两汉 ④.唐 是答案: 13.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壁画在 ()。 ①.秦都咸阳 ②.西汉长安城 ③.东汉洛阳城 ④.空 是答案: 14.云冈双窟制是在()时期出现的。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北魏 ④.东晋 是答案:

15.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幅面成T形,自上而下分成()个部分。 ①.4 ②.2 ③.3 ④.5 是答案: 16.西周时期铭文最长的铜器是()。 ①.盂鼎 ②.毛公鼎 ③.何尊 ④.虢季子盘 是答案: 17.加工石器的过程分为两步,一是打击石片,二是加工修整石片。打击石片的方法分为(A)和间接打击法()。 ①.直接打击法 ②.压剥法 ③.刮削法 ④.雕刻法 是答案: 18.马面应用于城市防卫中最早是在()时期。 ①.曹魏时期 ②.北周时期 ③.东魏时期 ④.北齐时期 是答案: 19.()为大明宫的正殿,是举行国家大典的地方。 ①.宣政殿 ②.含元殿 ③.麟德殿 ④.紫宸殿 是答案: 20.叠压:—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①.晚于 ②.相同于 ③.近似于 ④.早于 是答案: 21.考古学文化是指分布于一定区域、存在于一定时间、具有()的人类活动的遗存。 ①.共同特征 ②.不同特征 ③.某些特征 ④.相似特征 是答案:

考古学概论名词解释1

1、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中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他们多埋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址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地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由于他们总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层或墓葬中,表明它们属于同一时代。一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类似的文化因素。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合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 3、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学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方法逐渐完善,技术快速进步。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相继被采用,许多机械设备被用作调查发掘的工具。利用航空照相和卫星照相、磁力探查和地抗力探查等方法以发现遗迹等。调查发掘的对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扩大到道路、桥梁、沟渠、运河、农田、都市、港口、窑群和矿场等各种大面积的遗址,从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须与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协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整体,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但是,由于调查发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而且还使用许多特殊的器材和设备,又要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的手段,这就使得田野考古学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把它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理所当然的。 4、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这一名称是从地质学借用的。在人类居住的地点,通常都会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在原来天然形成的“生土”上堆积起一层“熟土”,其中往往夹杂人类无意或有意遗弃的各种器物及其残余,这种包含文化物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如果后一代的人类居住在同一地点,又会在已有的“文化层”上堆积另一“文化层”。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人类居住,就会堆积一层天然堆积物,如水流冲积的淤土、风吹来的沙层及草木朽烂的腐殖土。这种天然堆积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层”。这就是考古学的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由于长期延续,文化层越堆越厚,层次越来越多。如果没有经过扰乱,上层的年代必然比下层年代晚。这样,文化层的堆积便构成了这一居住址的编年历史。人类的活动是复杂的,所以文化层的堆积情形也往往是十分复杂的。考古工作在发掘时,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使用各种技术和手段,从错综复杂的层位关系中将居住址的历史井然有序地揭露出来,而不致发生错乱或颠倒。

考古学导论-北大考古研究生整理

考古学导论 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 一、考古学的语源与定义二、考古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三、考古学的学科结构与分支学科四、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古学”:如《后汉书》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等。 欧阳修《集古录》十卷。吕大临著《考古图》十卷。宋徽宗主编《宣和博古图》“金石学”ARCHEOLOGY希腊文“ Αρχαιολογíα ”,由“ áρχαīо s”和“ λóγο s”二字构成,狄奥尼修斯写了一部罗马史,名字就叫《罗马考古》antiquaty 苏联《考古学通论》(阿尔茨霍夫斯基)的定义,认为:“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通过实物遗存来研究人类的过去”。 后来夏鼐的定义也很流行,夏鼐(1984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以后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1986 )说:“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严文明将考古学的定义表达为“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问”。 简单来说,考古学就是利用实物遗存来研究过去历史的一门学问。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的历程 一、考古学的萌芽二、近代考古学的发生三、战后考古学的发展 1.1845年德贝郡古墓发掘 2 路易斯安那土墩墓(1850画)误为1784年杰斐逊发掘 3.谢里曼(1840年)发掘特洛伊4。罗塞塔石碑1802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5.乌尔城兹格拉特神庙(3000BC)1919-1924发掘6。1879 西班牙Sautuola 之女发现7.汤姆森在丹麦国家博物馆(1846),此前(1836)发表“北方古物指南” 8.惠勒1944发掘印度南部9。卡特发掘图坦卡门墓(1922) 1、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等外国人在中国的探险。 2、中国政府聘用外国学者或中外合作发掘,包仰韶和周口店。 安特生、德日进、魏敦瑞、桑志华等。 3、中国学者自己的发掘,李济、梁思永、吴金鼎等领导的西阴村、殷墟、龙山城子崖等。 4、三大发现与传统金石学1899年甲骨学的出现,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1930年居延汉简。斯坦因1900中亚新疆探险 战后考古学进步之一、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 例1、绝对年代方法的出现。50年代,核技术而测年成C14革命。 例2、探测技术如地下雷达探测、航空遥感探测、水下考古 例3、分析技术:微量元素的成分分析-产地、贸易生化分析-DNA氨基酸、脂肪酸分析体质人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古病理 例4、环境分析技术的发展:动物骨骼鉴定-动物群研花粉、硅酸体鉴定-植物群研究例5、保存科学:纳米级的分析技术在保护科学中的应用 战后考古学进步之二:考古学观念的转变 1、60年代美国“新考古学” 2、80年代“后过程主义考古学” 第四章考古学的田野考察方法 一为何进行田野考古二、田…调查三、田…发掘四。田野考察中的埋藏学和地层学研究 一、为何要进行田野考古 1、抢救发掘,为了保护古代文化遗存。 2、主动发掘,为了研究过去的历史 3、国家对发掘资格的认定。

科技考古学概论

《科技考古学概论》 一、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四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 五、学分:2 六、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 七、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三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况、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讲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勘察、发掘和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田野考古和文物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形式:开卷考试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绪论 第一章科技考古学的出现(1课时) 第一节考古学自身的发展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2课时) 第一节科技考古的定义 一、科技考古学的命名问题 二、科技考古学的定义 第二节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

一、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二、科技考古学的目标 第三节科技考古学的作用 一、深化考古学的研究 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三、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四、秉承历史,为现代化和未来服务 第三章科技考古学发展简史(2课时) 第一节萌芽期 第二节形成与发展期 一、形成和初步发展期 二、发展期 第三节科技考古学前瞻 一、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 三、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 四、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 第四章科技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1课时) 第一节理论 一、均变论 二、进化论 三、系统论 第二节基本方法 一、层位学和类型学 二、科技方法的特点 第五章科技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第一节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二节科技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的关系 第三节科技考古学与相关自然学科的关系 思考题:

(完整版)考古学概论期末考试

考古学 1.考古学的定义: 根据古人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以及和人类社会生活有关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一门科学。 2.考古学文化: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域、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遗存。 3.考古学年代: 一般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300万年-1.2至1万年) 2、中石器时代(200万-1万) 作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其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工具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或琢制石器。 3、新石器时代 4、铜石并用时代 二、青铜时代:考古学上,把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使用铜锡合金器物的时代,称之为青铜时代(或青铜器时代) 三、铁器时代:考古学上,人类的生产工具和武器以铁为原料的时代,成之为铁器时代。事实上,考古学研究中铁器时代文化主要是指铁器使用的初期阶段和某些民族史前文化中的铁器文化阶段。 四、金石学含义: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五、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家。1926 西阴村弗里尔美术馆清华 六、化石: (一)化石的分类、形成与埋藏: 1、化石的分类:遗体化石、遗物化石、遗迹化石 2、化石的形成:填充作用(骨)、交替作用(木)、蒸馏作用(枝叶) 3、化石的埋藏:原地埋藏、搬运埋藏、遗址埋藏 七、偃师商城: 1、商汤所都的西亳; 2、伊尹放太甲的桐宫; 3、成汤灭夏后所建的别都 八、用鼎制度 九鼎配八簋(gui)、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俞伟超、高明还认为三鼎配二簋、一鼎无簋也是周代常制。 九、唐三彩:是唐代盛行的一种美术陶瓷,以器表施绚烂夺目的彩釉为主要特征,胎质有红色陶胎和白色陶胎两类,前者以普通陶土为原料,后者用瓷土烧成,烧成温度约800~1100℃,比瓷器略低。唐三彩工艺在盛唐达到了它的最盛期,安史之乱以后,两京地区迅速衰落下去,南方扬州一带则有兴起的趋势。迄今所见三彩器包括专供丧葬用的各种俑类、模型器和生活用器,绝大多数出自墓葬,遗址中少见,且多为碎片。出土数量最大、器物最精美的地区是两京长安和洛阳,其次为扬州,其他如山西、辽宁、安徽、湖北、湖南等省,虽有出土,但为数不多。

日本考古学概论_连载之十

日本考古学概论——连载之十 ●小林行雄 著 韩 钊 李自智 译 第二十九章 古坟时代的葬制(三) 古坟时代的坟墓,从外形到内部设施,有各种各样。随着时代的推移,墓葬结构发生变化,随葬品也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早期古坟中以随葬铜镜、装饰品、利器等为主。晚期古坟中铜镜的随葬减少,而出现了用马具、陶器随葬。如前所述,马具及须惠器传入日本已是古坟时代中期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古坟随葬品中不会有这些器物。当时一般都是选择贵重物品随葬的,但中期有许多的石制模仿品随葬,后期出现了大量的陶器随葬。 随葬品的放置,棺内有装饰品及刀剑等物,死者生前的其他用品放置在棺内外,其中有一些是专门制作的明器。前期、中期多随葬石制模仿品,后期出现灶形陶器,这些都是非实用品。当时还有一类器物也随葬,即送葬仪式中使用的器物。例如后期的横穴式石室中,多放置有须惠器,这些实际上是给死者供奉各种食物的器皿 。 须惠器随葬在石室内的风气,也许是随陶器的传入而从大陆一并带来的习俗。但放置陶器祭祀死者的风俗,实际上日本早就流行了,只是不是在石室内,而是在坟丘的表面放置土师器,而且还发现古坟上土师器和须惠器并列放置的现象,它们也许就是某种仪式后留下来的遗物。围绕着坟丘放置几重圆筒埴轮,最早的意义是在埋葬之后又在坟丘外进行某种仪礼。它除了认为有固定土的作用外,并且有强化古坟这种圣域区域的意义。我们是从在圆坟或者前方后圆坟的后圆顶上,特意将圆筒埴轮围成一个方形这一做法作出上述推测的 。 各种各样的埴轮在古坟的什么位置(图六三,1—10),怎样排列?对此问题实际上还没有搞清楚。前方后圆坟的情况是这样的,房屋形埴轮多放置在古坟后圆部的顶上,华盖、箭袋、盾等器物埴轮,原先也放在房屋形埴轮旁。前方后圆坟的前方部是进行埋葬仪式的场所,后来这部分也放置器物埴轮。同时还有人物埴轮和鸡、马等动物埴轮,这些种类,几乎作为常设的装饰物摆在墓上。人物埴轮的出现,有一种推测是人们曾集中在墓旁进行祭祀,用陶土做成人俑也可以代表祭祀这层意思,所以就有了墓上放置人物埴轮的现象。中期以后,出现了周围有濠沟的前方后圆坟,这时也有将人或马的埴轮放置在濠沟外堤上的例子 。它表示实际上这时人们的祭祀场所已经离开了濠沟。 后期的横穴式石室墓圆坟,也有埴轮继续使用。这个时期除了房屋形埴轮和华盖形埴轮放在坟丘的顶部外,在石室入口的中心,还左右站立着人物埴轮 ,这是由于围绕古坟有一圈濠沟,人物埴轮还残留坟丘上。祭祀物一度移至濠沟,但横穴式石室墓开始流行后,又转入石室内,在墓前祭祀。这时外部放置埴轮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渐渐地衰落了下去。由于要给死者供奉食物,所以代替埴轮是灶形陶器,以及利用别的器具来盛放祭品,通常都在横穴式石室的入口处进行祭祀活动。 可以说古坟时代在全国范围内,都用埴轮随葬。但在福冈、熊本、大分三县及九州的一部分地区,还有用阿苏熔岩作成石人、石  考古与文物 1998年第2期

学了考古学概论这门课后我所学到的

学了考古学概论这门课后我所学到的 学了将近一学期的考古学概论,对于考古学这门学科,我有了不同以往的全新看法,也应该算是比较科学准确的认识。下面我将谈谈我从前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 首先,我知道了考古学不是只研究珍贵文物即所谓“宝贝”,也不是研究所有古代的东西如文献资料。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可移动性器物,如木器、石器等,以及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如墓穴,城墙等,另外还有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异物集合体。 其次,我了解到盗墓与考古的区别。在学考古学概论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考古与盗墓差不多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一个是合法的,一个是非法的。然而学了考古学之后我知道,诚然,考古与盗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古还是在盗墓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但事实上这两者相差甚远。第一从含义来看,盗墓是指个人或者团体以非法的方式进入不属于自己财产的陵墓,取出其中的物品据为己有的行为,而考古是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第二,从起源时间来看,盗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可以说有了墓葬便有了盗墓,而考古学的出现就要比它晚的多,最早的应该算形成于北宋时期的金石学,且金石学也只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区别。第三,两者所包含的范围也不相同,盗墓只针对墓葬,很少涉及其他方面,而考古的对象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除了墓葬外还有有关古代人的一切遗存。 再者,以前总认为考古发掘是一件很轻松很有趣的事,学了考古学之后,我知道考古发掘必须做到严肃认真,细致负责。比如说,之前我以为出土物只要保存那些完整精美的物件,而实际上,不论大小精美与否考古者都要尽量采集出土物,并小心清理归放,如果是碎片还要重新拼凑或是修复,另外在发掘时,还要用文字、绘图、影像来记录过程,这些都是很繁琐复杂的工作。 最后,通过学习考古学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它改变了很多我以前对考古的片面看法,开阔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 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属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范围是古代,但各国年代范围不同,中国考古学的年代下限为明代的灭亡。研究的对像是实物资料,即古代的遗迹和遗物。其研究基础为田野调查发掘。研究的特点是:充实的内容、周密的方法、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目标。其分支有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许多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些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的的金石学与考古学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考古学传入中国,金石学已部分的被考古学代替。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遗物。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田野考古学概论[试题]

田野考古学概论[试题] 《田野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田野考古学概论》(The Field Archaeology) 二、课程号:10619320 三、课程类别:核心专业课 四、学时:34 学分:2 五、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田野考古的主要工作方法,以及分析、研究田野 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等田野考古学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对田野考古工作的操作方法、学科特点、基本方法论有较完整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田野考古在考古学中的主要作用及其研究领域有较为完整的把握。 六、教学内容 论(4学时) 第一讲绪 一、田野考古学的特点 二、田野考古学简史 1(西方田野考古学的形成 2(中国的田野考古学 第二讲田野考古工作(6学时) 一、田野工作的性质与方案设计 二、田野考古调查 三、田野考古发掘 1(遗址发掘 2(墓葬发掘

第二讲考古地层学(8学时) 一、层学的基本概念 1(地层 2. 文化堆积 3. 叠压打破关系 4(共时关系 二、考古地层学的一般原理 1.上晚下早定律 2.同一层位的堆积其遗留形式并不一定水平 3.文化堆积厚度和深度与时间关系的几种情况 4.遗迹自身堆积具有相对早晚关系 三、地层学在田野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讲考古类型学(8学时) 一、考古类型学应用及其发展 二、类型学的研究意义 1(形态与技术 2(形态与文化 3(形态与时代 4(类型学的研究层次 三、类型学与地层学的关系 四、类型学分析的基本步骤 1.确定类别和形态特征(分类) 2.确定类型学分析的层位序列(分单位) 3.型式划分

4.组的划分与器物群 5.考古遗存的分期 第四讲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及谱系研究(4学时) 一、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分析 1.文化的构成与分解 2.文化因素分析方法 二、考古学文化的谱系研究 1.文化谱系与区系类型 2.中国史前文化的区域性及连续性 3.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举例 第六讲田野考古综合研究(4学时) 一、考古样品的年代测定 二、人骨与的观察与分析 三、古代环境的研究 四、遗址、遗迹的复原研究 五、人工产品的技术研究 七、教材:教师自备 八、主要参考书: 《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 《走向21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 《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当代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秦出版社,1991年; 《走近历史真实之道——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 《考古学——关于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考古学概论

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号 1. 考古调查中应注重的问题 1) 做好考察前准备工作 查阅古文献和考古期刊。摘抄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找出要勘查的地点。 2) 调查路线确定 到达调查地点后,向当地居民了解附近有什么古迹和出土过什么古物,当地博物馆或文化馆和私人收藏的古物都要查看,方可决定调查路线。 3) 实地勘查时,仔细观察地面上的现象。 4) 在调查过程中做好文字、绘图、照相,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采集样本,以供在室内作进一步分析研究。 采集样本的要求: a.一般小件器物(石器、骨器、玉器、铜钱器等)要全部收集。 b.沉重的大型器物如石刻,不便运走的,应做好有关记录,交给当地的行政单位保管。 c.陶片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标本(标本要有标签)。 2.考古发掘中应注意的事项 1) 考古调查中发现的遗址或墓葬 选择遗址或墓葬标准如下: a 除了建设工程急需的地点外,要选择有利于解决考古学亟待了解问题的地点。

b 遗址中所包含的遗迹和遗物较为丰富且有丰富性、代表性。 2) 考古发掘中的地层研究 a 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文化层” b 天然堆积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年” 3.遗址的发掘 1) 发掘方法: ①探访发掘 适用于发掘整片遗址,是最常用的发掘遗址的方法。 ②探沟发掘 适用于时间很短的试题,以了解遗址的地层情况,也用于解剖城墙的结构和修筑情况。 2) 考古发掘记录方式 ①文字 包括发掘地点(一般为字母编写),记录者姓名、记录时间(年、月、日)各层的遗址和遗物,地名的划分,每层所显露的现象及出土物,各层的时代与断代的证据或说明,遗迹的尺寸和结构。 ②绘图 居住遗址的绘图,包括各探方或探沟的1个侧壁的剖面图和每一文化层的平面图。文化层中如果遗迹分布密集,还需绘制遗迹分布图(平面图) ③照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