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笔记整理讲课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笔记整理讲课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笔记整理讲课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笔记整理讲课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二版)上册笔记整理

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例证﹛梁启超的小说届革命/王国维的悲剧思想/鸳鸯蝴蝶

派/林译小说﹜

●梁启超,晚晴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要功臣,是本时期内

重要的散文家,他的“新文体”就足以囊括一时代,立一界碑。提出诗届革命,文届革命,小说届革命.

●“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内最有成就

●其中小说届革命声誉最著,<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启蒙,新民的工具作

用。强调社会功能。

●真正提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他受到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很

大。在文学观念上,他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奴婢位置上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

●王国维对文学现代性的贡献:引进了叔本华与康德,确立了悲剧。

●林译小说的贡献:打开了现代作家的审美事业;为中国作家接受西方的文

学观、价值观打下基础;创作了迥异于中国的表现手法。《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派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小

说品种有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诸种,创作量比清末大,杂志上也不在靠翻译支撑,统称鸳鸯蝴蝶派(也叫礼拜六派)是都市文化的产

物。第一次提到了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徐是哀情鼻祖,是用骈文

写的小说。

●“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第一章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陈独秀主编《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上海创刊,后改名《新青

年》移址北京》为主要阵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上提出了“民主”与“科学”口号

●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

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陈词,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学,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

倡导要从“肉“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

●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推出《易卜生专号》

第三阶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邵钧、许地山。

“为人生”的文学宗旨。主要是针对鸳鸯蝴蝶派的旧派文学消遣,娱乐的作用。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

代表了整个五四主义除了鲁迅以外批评现实主义

文学刊物:革新了《小说月报》。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倾向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

最初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

刊物: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后期出版了《创造月刊》、《文化批判》。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要求”推崇文学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3语丝社(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文章。

成员: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周作人、林语堂等。

刊物:《语丝》周刊

4浅草沉钟社,浅草1922年沉钟1924。

成员:(浅草社)冯至。(沉钟)杨晦、蔡仪

刊物:《浅草》季刊、《沉钟》周刊。

“为艺术而艺术”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沉钟社,五四时期挣扎最久的社团。

5湖畔诗社(1922杭州)

成员: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等

作品:曾出版诗集《湖畔》以爱清诗闻名。

6新月社(1924北京)

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胡适。多英美留学生。

发展过程:聚餐形式---新月俱乐部---新月社

刊物:《晨报副刊》、《新月》月刊、《诗刊》季刊。

第4节20年代文学争论

7学衡派(1921南京)

成员:吴宓、梅光迪、

学衡派最大价值在于对五四激进主义的纠偏作用。在美国受白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标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

他们也击中了新文学倡导者的弱点和要害,如白话诗创作的简单化倾向,以及过多否定传统文化、传统戏曲等得偏激情绪。

第五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人的解放;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接受悲剧);文学的世界性

2五四文学风貌是特征是:个性主义,文体自觉,世界性

第二章20年代小说

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1生平:童年家道中落

1898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接触了严复的天演论,进化论思想

1902东京弘文学院,关注科学

同年9月去仙台学医

仙台第二年幻灯片事件

1906年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先后发表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

1909离开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2到南京任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

不久回到北京

1918参加新青年活动,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5、1926年支持群众运动

三一八后受北洋政府通缉,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任教。

不久又受聘于中山大学

1927年抵达广州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1927年离开广州10月定居上海

1936年10月19号在上海逝世

2受到进化论与尼采的个性主义影响很大。

3青年时期主要是尼采思想主张:破坏偶像、要做超人、精神上无比充实的人,追求精神

4中年以后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5鲁迅创作最多的时他的杂文,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是前期杂文的特点。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彻底反封建精神是他杂文始终的灵魂。

第二节鲁迅研究概况

1冯雪峰,瞿秋白

2孤岛及延安阶段

31950-1966年鲁迅研究—陈涌

41976—1989年鲁迅研究钱理群(心灵的探索) 严家炎王富仁(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

5 90年代至今鲁迅研究众生喧哗的时代代表懈志熙的《生的执着》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汪晖的《反抗绝望》杂志《读书》

第三节《狂人日记》《阿Q正传》

1 《狂人》受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的思想影响。

狂人是先知先觉者大胆利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2 思想成就: a 国民性批判(愚昧麻木精神胜利法即把现实的屈辱瞬间转化为虚幻的胜利改造国民思想

B 知识分子的启蒙悲剧

第一代知识分子孔乙己赵太爷

第二代知识分子魏连没吕伟普–鲁迅自己的反映及自我写照---“几乎无事”的悲剧

第三代知识分子《伤逝》以手记的形式

C 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

三《呐喊》与《彷徨》的艺术成就

强烈而自觉的悲剧意识

小说艺术的创新,

格局的高度不重复性

小说的白描手法

小说艺术特点:曲折冷峻(奇崛)

1小说的结构有:横切结构(孔乙己,风波)空间角度

纵向结构—时间形态

2鲁迅受外来影响来自俄罗斯文学,东欧弱小民族文学与日本文学。

果戈理的讽刺艺术,托尔斯泰的对本阶级的批判,契科夫—影响其体裁短篇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病态心理的挖掘,安德列耶夫的阴冷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一问题小说(五四新文学革命后才出现1918--1920)

1文学主张:为人生。表现并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问题小说的主题,题材比较广泛。

2代表性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

3作品:庐隐代表作《海滨故人》王统照,《雪后》《微笑》

4作用: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

问题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社会针对性,追求哲理色彩,留下思考余地,社会功利的倾斜使之不免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毛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削弱了审美价值,是一个尚未生熟的文学流派。

二乡土小说(1923年)

1文学主张:在“为人生”的前提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客服“思想大于形象”的通病。

2代表作家:鲁迅乡土小说范型的先行者,许杰、王鲁彦、许钦文、废名(开沈从文之先河)、邰静农、蹇先艾等

3代表作:王鲁彦《菊英的出嫁》许钦文《鼻涕阿二》废名《竹林的故事》邰静农乡土小说成就很高《烛焰》《红灯》

4作用:乡土小说对现代文学整体格局也有长远影响。

乡土小说在艺术上无疑比问题小说更成熟,大多主义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人物性格比较鲜明,注重地方风物习俗画的描绘。作者们自觉追求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三浪漫抒情小说(20年代)P55

1代表作家:郁达夫首推,郭沫若,倪贻德,叶灵凤《鸠绿媚》,陶晶孙《木屐》

2文学主张:与为人生写实派对峙,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

3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抒情派小说,在艺术表象上有共同的美学特征,形成独特的小说文体:

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注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理,心态,因此称为“情绪小说”“情调小说”

在创作方法上:小说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

浪漫抒情派小说在五四时期中最明显受西方文学影响的文学现象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施托姆《莱茵胡》,屠格涅夫,卢梭《忏悔录》,

4浪漫抒情小说的根本特征:散文化和诗化倾向

5作用:五四浪漫抒情派小说以自我为中轴,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浓重的感情投影。个性主义是他们最突出的精神印记。就艺术表现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基调上加进了现代音符,这种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更新了传统小说的作法,丰富了小说的体式。

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

A叶绍钧《倪焕之》叶唯一一篇长篇小说,也是20年代最长的。

突出的艺术成就:对小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同情讽刺兼备,是她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结构多变,精于布局,结尾饶有余味的小说风格

6受华盛顿欧文、契科夫(描写小人物讽刺与同情兼备)、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人物卑琐人物的刻画,抹布情节精髓)影响

7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短篇小说最擅长,在童话创作上则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

8长篇小说的结构:讲故事《十日谈》,串珠子结构《儒林外史》,流浪汉结构《骆驼祥子》;网状结构《子夜》《战争与和平》;意识流结构(内心独白,心理小说);新旧约全书结构

B许地山。

1小说特点:异域色彩浓厚和传奇性;小说的宗教氛围:佛教色彩浓烈;

2代表作:《命命鸟》《缀网劳蛛》

C冰心

代表作:散文《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

2 1921年发表《超人》标志着冰心开始心理问题小说,何彬欲以“爱的哲学”战胜尼采超人式的“憎恶哲学”进一步发表了《悟》《烦闷》共同构成了冰心的“爱的三部曲”

3冰心小说形成了她独特的个人风格,是现代小说领域,继鲁迅之后,稍早于郁达夫的文体家。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以白话为主,杂

糅古今中外,努力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方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利、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冰心体是冰心文学创作的最大成就。

第三节郁达夫(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

一生平及美学来源

1日本佐藤春夫和田山花袋---私小说

2卢梭(18C)法国启蒙时代伟大的思想家---社会契约论/回归自然的命题- 对文学史上的贡献:讲真话《忏悔录》“自我袒露的道德勇气”

3屠科涅夫:“多余的人”的形象—郁达夫成为“零余者”

二郁达夫小说:《沉沦》《迟桂花》

小说思想内容:1“零余者”的感伤与悲哀

2 人道主义与爱国主义情怀

3 颓废的气息

三郁达夫小说对于欲与色的描写与“黄色文艺”“色情描写”的本质区别:(怎么理解郁达夫的颓废色彩?)

1是作者自觉得反叛封建道德,抨击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的惊世骇俗之举,有力的揭穿了假学道们的把戏,使他们感到作伪的困难。

2其次,郁达夫的这类笔墨,并非张资平似的肉欲挑逗和官能刺激。作者以严肃的笔触,力图在文学作品中探讨人的自然本性,探究灵与肉,爱与欲冲突的深层奥秘。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所感到的“性的苦闷”与“生的苦闷“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就赋予了其一定的社会意义。

3作者的描写不是对性行为,性生活的无意义的展览,它伴随着作者痛苦的自我解剖,自我认识,是他对纯真爱情的向往追求而求之不得的结果。

4郁达夫在描写这些总是在经历紧张的内心冲突,时有冲突而尚思克制。

四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主要特征:

1自我的写真。

2感伤抒情

3结构的散文化

4流丽,清新的文笔

第四章 20年代的新诗(一)

1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发展大致经历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几个阶段

2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里提出“诗界革命”口号

3诗歌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是在五四文学革命完成的。

3胡适及初期的白话诗人彻底打破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规范,创立自由体的白话诗。成为20实际中国汉语诗歌的主流样式,在体式上与中国古典诗歌实现全面的断裂。

A胡适《尝试集》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别集。开始尝试白话文写作,摆脱了古体诗的束缚。无所依傍,开风气的作用。

B沈伊默《三弦》

4朱自清与俞平伯等1921年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

D郭沫喏《女神》为诗坛开了浪漫的新风。与女神同时出现的是湖畔诗人与小诗

5湖畔诗人(1922年春在杭州成立)受西湖爱情诗歌的影响,多为爱情诗歌为主。

代表人物: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湖畔诗社,

代表作品:《湖畔》,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6小诗

代表人和作品: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20C最杰出的美学家)《流云》

冯至《昨日之歌》《吹箫人的故事》---鲁迅推崇冯至的叙事诗“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作用:小诗的讲求凝练与侧重表现内心世界,在新诗的艺术探索旅程中具有桥梁的意义

7新月诗派(朱自清称格律诗派)---1926年出现于诗坛并对于新诗的发展成重大影响,新月派与新月派有联系却不等同。

代表人物:徐志摩、闻一多

刊物:《晨报副刊诗刊》

文学主张:新月诗派反对感伤主义,反对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在艺术上要求艺术的“和谐”“均齐”,强调诗人戴着镣铐跳舞,表现为追求诗歌的格律,它是倾向于古典主义。

8流派是社团的纵深发展,有社团不一定有流派,流派是有共同的艺术追求与美学风格

9象征主义--是人类表达方式的一种伟大革命

发起人:波德莱尔。

象征分为私社象征(只有自己知道)和公众象征(别人都知道)

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最初被翻译为象征主义后统称为新浪漫主义,被视为对自然主义的反动。

象征主义丰富了人类的表达方式。

10象征诗派(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

代表人物:为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超清都是有影响的的象征诗派诗人。

代表作:《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弃妇》

一、闻一多(现代杰出爱国诗人)生平及美学思想

1生平:原名家骅,湖北浠水人,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

2闻一多有通过哪些表现方式哪些作品表现了文化乡愁?

《太阳吟》方式:大量的中国的传统典故《忆菊》--以秋菊起兴《孤雁》--以流落失群的孤雁自比

3作品:《红烛》自由体,浪美主义色彩;《死水》格律体,新古典主义

4闻一多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中国的诗歌注意意象的叠加

●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

合要有规律。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要强。

●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

直观性。闻一多留美时研习美术多年,对色彩之美特别敏感。

●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

间要均齐,各行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

第五章 20年代的新诗(二)P94

第一节郭沫若创作道路

郭沫若

●杰出的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哲学家。

●研究甲骨文四大家之一

●历史学家(用历史唯物轮来研究)

●沫若是1919年发表新诗时用的笔名。开始阅读梁启超、章太炎的政治

文章,和林纾翻译的外国作品。庄周、屈子以及林纾的小说浓重的浪漫

主义精神对他后来的文学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梁、章等人的民主主

义思想,则激发他向往反清爱国民族主义。

●在1913年初到日本留学,深受王阳明哲学的影响(王阳明理论核心是

“致良知”,宋明理学的高峰。

●同时王阳明学说引到老庄,孔子哲学和印度哲学。接触泰戈尔。后又喜

欢德国诗人海涅、歌德、又由歌德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著作。

●斯宾诺莎,主要理论泛神论:人和自然的融合是互相对话的,突出了人

的价值;中国古代人和自然的融合是自我泯灭的融合。神是非人格的本

原,这个本原不在自然界之外,而是和自然同等的。实际上否定了超自

然的神的主宰作用,其实质是无神论。泰戈尔“无神论者”

●《女神》的出版,不仅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地位,

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人的努力下,创造社在日本正式

成立。郭沫若是这个社团的发起人和核心人物。

●郭沫若是表现自我感情的“主情主义”

第二节《女神》

●是由郭沫诺的第一部新诗集(不是新中国第一部,之前有胡适的《尝试

集》,也是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影响巨大的新诗集。

●之后读到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

●《女神》的成功在于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共

分三辑。第一辑受到惠特曼影响,第二辑受到歌德影响,第三辑受早期泰戈尔影响而创作一些清新恬淡的抒情小品。

●思想成就:1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代表作《凤凰涅槃》----

菲尼克斯的科美体(comedy)2对自我的歌唱代表作《天狗》扩张的自我 3歌唱自然(动感自然)《地球,我的母亲》4破坏偶像的精神。

《我是一个偶像崇拜者》《晨安》

●郭沫诺循着泰戈尔—歌德—斯宾诺莎—庄子的轨迹,整合出带有自己主

体文化意识的泛神论。

●女神的艺术成就:1为20世纪的文学确立了浪漫主义的样式(《女

神》浪漫主义用的方法:神话、传说、典故来自我表现,来展开想象;

用庞大的诗歌形象)2女神创造了自由体诗(是区别《尝试集》最主要

的特点)3女神创造了豪迈爽朗激越的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特点:情感排第一位;想象(与绝对、本体、神性而联系在一

起即神秘色彩);回归自然

●《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在于,集中而强雷地表现了

冲破封建藩篱、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是鲁迅扬的

“摩罗诗力”的具体展现。

第六章 20年代的戏剧

1、1907年在日本东京的春柳社组织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黑奴

吁天录》这是中国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近代话剧演出。

2什么是爱美剧?“非营业性质“的业余话剧,反对戏剧商业化。

3田汉(20年代的戏剧创作中,成绩最丰)受象征主义的影响—梅特林

作品《咖啡店一夜》《名优之死》《获虎之夜》

4新浪漫主义:(P107)19C末30C初,西方一现代理性哲学为美学基

础,与传统写实主义象对抗的艺术流派。

第七章 20年代的散文

●1927年鲁迅《野草》的出版,标志散文的成熟。

●20年代散文勃兴的原因:大背景:北洋政府军阀混战放任的态度1

五四个性主义自我价值的追求,有利于自由写作(最根本)2中国

散文传统没有被断绝(对明代小说的继承弘扬)3异域散文的影

响:兰姆(英国小品文大家)、唯美主义散文家:文井荷丰、小泉

八云(日本)

●俞平伯属于周作人“美文”一派。20年代散文集《燕知草》《杂拌

儿》

●叶圣陶《未厌居习作》

●许地山《空山灵雨》

●瞿秋白《俄乡纪程》《赤都心史》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

●梁玉春《春集》《泪与笑》,受兰姆影响最深。他被称为“中国的

爱丽亚”嗜读兰姆的《伊利亚随笔》

●郭沫若《橄榄》

●现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对于“人”的观念的发现,影响于散文,便是表现个性,

革新了散文的内容。

第二:扩大了表现生活的愿望

第三:问题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

第四:承受了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

第五:新文学运动的初期和20年代的散文都表现散文作者们深厚的学养,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

第六:中国古代散文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周作人朱自清(两大散文大家)

●周作人的散文观:载道(可憎)与言志(表现性灵)、平淡冲和的艺术境

界、散文需要趣味(情趣和礼趣),韵味(韵外之致)、散文史观(中国散文是继承明代的小品文)

●周作人的散文历来以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提出“美文”概念。

●朱自清散文文人气颇重,重情是其散文的最主要特点。

长于写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名篇体现了她观察细致,描写精确的特点

第三节《野草》---重点P125

●思想成就:是启蒙者悲剧情绪的象征性表现《颓败线的颤动》《影的告

别》----充满paradox(饽论)《死火》;反抗绝望的精神《过客》---独幕剧;对庸俗倾向的批判《立论》

●艺术成就:象征主义;大量运用梦境

●运用paradox最成功的聂鲁达和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和帕斯

●象征主义和象征手法的区别:手法是局部的,私人象征;主义是整体的公

众的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作的第一人

●《野草》的本质是诗,是鲁迅痛苦灵魂的写照

●《野草》在思想和艺术上大量吸取了外国文学的营养,而又化为自己的血

肉,表现出鲁迅的开放性。

《野草》的苦闷彷徨-----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影响

深刻警策与隐晦------尼采的箴言体著作

诗情温厚柔美处-----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对罪恶的描写---波德莱尔《恶之花》的影子

●《野草》对现实现象和梦境的交错描写,把一些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

情绪、想象、意识与潜意识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这显然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艺术、也是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艺术观的表现。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

1、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时间:1930年成立到1936年自动解散。(30年代最重要;对30年代的中

国贡献很大)

●刊物:成立于左联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北斗》----参考新文

学流派

●目的:清算过去和确定目前文学运动的任务。

●文学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

二自觉地加强了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被介绍到国外,中国现代文学开始走向世界。

三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四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

●缺点:(政治上)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

(组织上)存在着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把作家团体当成政党组织;

(文学理论)照搬前苏联革命文学理论,忽视文学的本体特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温儒敏、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大学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二)IP电视课件 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初步拟定6节课,由大学中文系温儒敏、祖谟、高秀芹和中央电大文法部平共同主讲,主要讲

现代教育技术读书笔记

《现代教育技术6-8章读书笔记》 第六章网络型课件的制作 网络的定义: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 网络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阶段1987-1993年,研究试验阶段 第二阶段1994-1996,起步阶段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国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 定义: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受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课件 课件是用于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和电教教材。 课件包括:向学习者提示的各种教学信息。 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方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和信息处理。 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学习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 用于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 课件的特点:整体性、固定性、封闭性、特定性。 网络课件的设计

(1)分析阶段 (2)总体设计 (3)网页编制与合成 (4)测试 (5)发布 (6)维护与更新 第七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概况 ①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②CAL(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③IIT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意义,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的发挥出来,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提出了进行有效整合的步骤方法如下: ①确定教育目标,并将数字化内容与该目标联系起来。 ②确定课程整合应当达到的、可以被测量与评价的结果和标准 ③依据步骤1所确定的标准进行测量与评价,然后按评价结果对整合的方式做出相应的调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20篇 教师读书笔记1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着,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优秀作品赏析》课程大纲 【课程类别】公共课 【学分数】4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本专科专业。 【学时数】64 【编写日期】2014年8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并通过对重要作家作品的感悟、鉴赏、分析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涵养学生的中文底蕴,促进其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养成,进而为他们外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河北外国语学院“准职业人”培养授课计划

第二、三章“五四”文学革命及鲁迅作品赏析《狂人日记》、《伤逝》、《灯下漫笔》(6课时) 主要内容: 1、“五四”文学革命 2、鲁迅作品《狂人日记》、《伤逝》、《灯下漫笔》赏析 教学要求: 1、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以及鲁迅在“五四”文学革命实践中的 地位和作用。 2、赏析《狂人日记》 “狂人”形象及其象征意蕴分析; 作品在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日记体的结构模式、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两个对立叙述者(“我”与“余”)的双重叙述视角。 3、《伤逝》赏析 把握《伤逝》的创作背景、故事内容、艺术特征和主题思想并能对其中的悲剧原因与意义做出自己的分析。 4、《灯下漫笔》赏析 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赏析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为文特点及其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和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新及《女神》赏析(2课时) 主要内容:郭沫若新诗开创性;《女神》赏析 教学要求:通过对《女神》的赏析了解郭沫若新诗创作的开创性。 1、通过《女神》典型篇章的解读,了解《女神》应“五四”精神激发和感召而生,并进而感受其时代精神。 2、通过《女神》典型篇章的解读,理解其在诗歌形式上的突破性。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完整版)现代教育技术重点考点整理

现代教育技术重点 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第二节 1、教育技术: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 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和无形的(智能形态) 两大类。单选或多选,小几率名词解释 2、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 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妥妥的多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教育技术的主要意义在于:利用系统科学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 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实施并给予评价和修改,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促进学习者的更好发展。 4、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技术手 段的教育技术。这里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妥妥多选 5、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多选问几个阶段,单选问谁提出的,提了什么主张,重点) 视觉教育阶段(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视觉教材, 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呈现。) 视听教育阶段(戴尔提出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视听教学即为视觉材料、听觉材料或是其综合) 视听传播阶段 教育技术阶段(美国试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名为教育技术,从此成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 第三节 1、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多选 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育部于2004年12月(单选)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 标准具体规定了相关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的培训所需的基本内容。下面是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 意识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 应用与创新 社会责任多选 第五节 一、学习理论(包含哪些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选择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 一、关于“现代” 二、分期问题 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 导论 一、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 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表现对象: 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 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②创作手法: 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 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 ③重视思想理论 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 传:感悟式、评点式 (2)联系 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 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 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 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 3、小结: 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重视学习、吸收、借鉴 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 二、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 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 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 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 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 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 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 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 自我的认识动力 “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发展。 3、文学现代化首先变革的几个方面: (1)文化机制的变革 ①印刷、著作等相关法律保障文学活动 ②报刊、书籍、现代出版业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习题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习题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一、基本知识填空 1、的兴起凝结和统一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改变了传统知识分子著书立说和书函往来的单向而又有限的思想交流和知识传播方式。 2、在晚清就出现过等呼吁提倡白话文。 3、晚清以来的文学,在维新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 口,”的“ 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提高的“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 4、“诗界革命”始于1895年秋冬之际,倡导者为夏曾 佑、、。 5、晚清以降的和为现代文学的发生准备了语言工具和部分思想资源。 6、1898年8月,()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首次高张 “”的大旗,将“文言”与“白话”置于二元对立的格局。 7、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8、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口号是拥护德先生(民主)和拥护(科学)。 9、在《新青年》阵地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行思想启蒙运动,一是重新评判孔子,倡导思想自由;二是。10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提出“一时代应有()”,“今日之文学应以()为正宗”。 11、()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年9月易名为《新青年》。 12、()年1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认为文学改良须从“”入手。同年()月,陈独秀又在《新青年》第二卷六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上书文学革命的“”,这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

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我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不断的冲击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以其先进独特的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并对教育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已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相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了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洞察其发展趋势,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以便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即是指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现代科学技术。它包括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传媒教学法;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这三方面。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思想,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教学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常常如吸石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扩充知识信息量,促进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知识共享,最新知识的快速传播,有利于知识视野的拓宽。三、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教学就能解决传统教学方法中速度慢、范围窄的缺点,它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培养出基础厚,知识面宽的全方位人才。四、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具有可以长久保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或其它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五、有力促进教学相长。现代媒体参与之后的课堂教学系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信息的流向成为双向的,多维的,且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由此,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另外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立体三维互动,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至今,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比较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要达到普及和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距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许多突出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示了强大优势。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辨证的过程,在现代教育媒体开发与应用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心得体会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培训学习笔记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培训学习笔记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培训学习笔记反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现代教育应用技术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9月10日是我国第31个教师节,那天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现代教育应用技术培训学习,在自己的节日对自己进行业务充电,让我感觉这个教师节过的充实、有意义。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平时积累的关于一些电子白板的知识碎片得到了系统化升华,现将几点粗浅的体会,与同仁共勉: 电子白板是一种综合利用文字、图形、视频、声音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辅助工具,它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能让教师的教学游刃有余,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只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它就可以创设丰富的活动情景,呈现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这不仅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还能通过颜色、字体的变换,图像的闪烁,声音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做出提示。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特点之二,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东西表现出来。科学课上,没有实验条件的的情况下,一般都是老师凭空讲解,学生凭空想象来进行教与学,最好的时候也不过是有几张图片做参考。采用电子白板课件辅助教学,老师就可以在白板上模拟抽象

的东西,使教师讲课言之有物、具体实在,学生听课也不会云里雾里听不懂,课堂效果极佳。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特点之三,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语文课上,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都可以运用白板中的勾画、拖放、照相等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读自悟中,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得到提高。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特点之四,能够全面记录教学过程,便于学生复习和总结。电子白板教学,无论是老师的操作,还是学生答题的操作,都可以通过软件中的录播功能自动存储成视频文件,便于学生查找问题,进行总结和复习。 当今速度多变的时代,学生接触媒体比较多,接受知识的方法和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电子白板是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辅助工具,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应该认真学习和应用,并且还要用好。我们的教学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衙镇中心小学王红燕)第二篇、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 训心得体会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培训学习笔记反思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心得体会这次参加了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其中的课程:培训准备、编写教学设计方案、选择教学用的媒体、理解和熟悉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处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成与开发、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反思、体验单元教学设计、培训的总结与提高。在现代教育理念与实

现代教育技术第一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第1-2章读书笔记 第一章 1、教育技术的定义P1-2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技术是指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称。从实践应用来说,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 2、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是什么?每一个范畴各包含哪些内容?P2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应该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具体的研究内容。 设计:教学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学习者特征分析; 评论:问题分析、参照标准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管理: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系统管理、信息管理; 利用:媒体的利用、革新技术的推广实施并制度化、政策与法规; 开发:文印技术、音响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综合技术。 3、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P2 ○1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2现代教育技术是指现代媒体技术、现代传媒技术和教学系统设计技术这三种技术;○3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创新人才;○4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的关键要素。 4、信息时代对教育的影响P4-6 教学时空地域的突破;教育观念的变化;信息时代教师自身新定位 5、信息时代的学生学习方式P7 ○1协作型学习模式:辩论,合作,竞争,问题解决,伙伴,设计,角色扮演 ○2资源型学习模式:确定问题与目标;提供资源和工具;搜集、分析、组织信息,在网上发布成果;评价、展示学习成果 6、中小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P10-12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小学的学生来说,现代教育技术也给他们带来了种种便利,这些便利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模式,也弥补了传统学习的缺陷。 7、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P12-13 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与校外的沟通 8、教师专业发展的直接目标P18 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术及教学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协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9、中小学教学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具体内容P19-20 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 名词解释: 1、伤痕小说:产生于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 .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 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 , 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 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 至 80 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 说. 发轫之作: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 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 , 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 , 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 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 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三大特点:( 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 ( 2)形式的前卫性, 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 3)形态的多样性, 即现代派小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等. 4 、女性主义小说:指80 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 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朦胧诗:崛起于70 年代末期、 80 年代初期 , 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 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 气闷的“朦胧”》, 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 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7、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 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 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 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 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 , 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 走向文化视角 .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 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8、新写实小说:指(1)80 年代后期开始出现、( 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二、知识点: 反思小说:高晓声的反思小说, 从农民个体命运中反思历史的曲折. 如其作品《李顺大造屋》. 农民李顺大一生造屋的曲折经历. 1 )第一次:大跃进将造屋材料全部充公.2 )第二次:造屋之钱被文革被造反派头 头骗走或抢走.3 )第三次:文革中买造屋材料处处碰壁.4 )第四次:改革即将来临的1977 年 , 终圆造屋梦 .

中国现当代文学(3)教案格式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课程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3) 王炜 2009年8月修订

中国现当代文学(3)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3) (二)学时学分 周2学时,2学分 (三)预修课程 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2.中国现当代文学(1)(2) (四)使用教材 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下》(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五)主要教学参考书 1.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吴炫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6.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田中阳、赵树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方式。 教学中注意文学史三种模式的结合: 1.作为资料的文学史。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2.作为鉴赏的文学史。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3.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 (七)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逐步向网络教学发展。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品分析以及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史现象的能力。 (十)其它要求 1.课堂考勤缺席1次,期末考试总成绩扣5分。

心得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笔记

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笔记 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笔记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_培训心得体会 在这次培训当中,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同时对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只停留在课件的制作上。 一、理念上的更新 此次培训虽然是网上学习,但是培训都使我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在平时我都停流在基本应用上,然而通过此培训,才真正的认识到自我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业务提升方面还有大量的知识要学习,只有这样随时为自我更新,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另外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同样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专业知识方面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信息化

教学环境”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做为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发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通过聆听专家们对“资源检索与获取”、“多媒体素材的处理”、“办公软件综合应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微课设计与制作,等等的解析,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太落后与不足。 三、细节上的渗透 本次培训中,专家教授们都注重细节上的教学渗透,他们通过专题讲与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仅教给我们知识和技巧,更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大家,在一些细节的讲解上十分细致,恰当地渗透一些学科常识,使不同程度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正真的学有所获。 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这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我会一如既往的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自我的专业技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这将是我努力奋斗的目标!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笔记(完整版)

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信息技术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 篇一: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心得体会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心得体会曾贤鹏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很庆幸区教育部门为我们提供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得到名师传授的 教学经验和技术指点。从教以来,我接触教育技术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教学中总存在许多困惑, 利用这次培训正好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学习很紧张只有六天的时间,但过得很充实,受 益非浅,让我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 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这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大的不同之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对我们的教学思路进行了梳理,促使我们整 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

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 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老师的有效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 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这一堂堂授课虽然还略显生涩,但也雏形颇具,使我深受启发,并理清了自己的收获: 1、接受了教育技术这个新的专业术语。以前每每谈到教育技术能力就想到信息技术,其 实教育是一半科学一半艺术,现代教育技术首先致力于以科学观来考察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设计教学策略,力求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优化教学 过程来获得尽可能理想的教学效益。 2、深入领会了解了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前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重知识、轻能力;重 结果、轻过程;重技术、轻思想等。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体会到,要真正上好一堂课,课前 的思考、准备及课后评价、反思与课堂上的组织、教学等环节同等重要。 3、学习领会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在这里,我是作为一个学生的角色在课堂里感 受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对比自己的学生如插秧苗式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 1、现代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范伯群、朱栋霖编写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翔实而又独创性地论述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文学史著作。以新的文学史观、文学观重新诠释1898-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所受外国文学影响的情况,经过不断地吸纳、排斥、变异与自我创造,直至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本土化的全过程。它以比较文学的特有立场与宽广视域,将历史文献学的方法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探涉了一般文学史难以展开的领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