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2012版》

日本《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2012版》

日本《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2012版》
日本《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2012版》

《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2012版》

目录

第1章序言

第2章专业用语

第3章试验部分

A.口服普通制剂与肠溶制剂

I.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

II.生物等效性试验

1.试验方法

1)试验计划

2)例数

3)受试者

4)给药条件

a.给药量

b.给药方法

①单次给药

②多次给药

5)测定

a.体液采集

b.采集次数与时间

c.测定成分

d.分析方法

6)停止给药时间

2.评价方法

1)等效性评价参数

2)生物学等效性判定范围

3)统计学分析

4)等效性判定

III.药效学试验

IV.临床试验

V.溶出试验

1.试验次数

2.试验时间

3.试验条件

1)酸性药物制剂

2)中性或碱性药物制剂、包衣制剂

3)难溶性药物制剂

4)肠溶制剂

4.溶出行为等效性的判定

VI.生物等效性试验报告的记录事项1.供试样品

2.试验结果

1)试验目的

2)溶出试验

3)生物等效性试验

4)药效学试验结果

5)临床试验结果

B.口服缓释制剂

I.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

II.生物等效性试验

1.试验方法

2.评价方法

1)生物等效性评价参数、生物等效性判定范围以及统计学分析2)等效性判定

III.药效学试验及临床试验

IV.溶出度试验

1.试验次数

2.试验时间

3.试验条件

4.溶出行为等效性的判定

V.生物等效性试验报告的记录事项

C.非口服制剂

I.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

II.生物等效性试验

III.药效学试验及临床试验

IV.溶出替代试验及物理化学常数测定

V.生物等效性试验报告记录事项

D.可豁免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制剂

附件

图1 生物等效性试验研究决策树

图2 溶出行为相似性判定

图3 口服缓(控)释制剂溶出曲线同等性判定

序言

本指导原则为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以下简称“BE试验”)实施办法的基本原则。BE试验的目的是为保证仿制制剂具有与原研制剂相同的临床治疗效果,BE试验常常采用两制剂生物利用度(以下简称“BA试验”)的比较测定来进行。如BA试验难以进行或BA测定结果与药品临床治疗指标相关性不大时,原则上可采用通过比较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指标来评价。另外,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由于体外溶出试验提供了与BE试验相关的重要信息,所以实施溶出试验。

第1章专业用语

本原则中使用的专业用语具有以下含义:

生物利用度:有效成分未变化态药物或药物活性代谢产物进入到体循环的速度与量。

生物学等效性制剂:生物利用度相同的制剂。

治疗学等效性制剂:具有相同治疗效果的制剂。

原研制剂:获得新药认可的药品或同级别的制剂。

仿制制剂:与原研制剂的主成分、含量和剂型均相同、且在用法用量上也一致的制剂。

第2章试验部分

A.口服普通制剂与肠溶制剂

I 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

原则上取原研制剂3批,在如下的溶出介质①或②中,按照本文第3章,A. V.项下的方法进行溶出试验(仅限于桨法,50转,6个单位以上的样品),选取中间那条溶出曲线的批次作为参比制剂样品。如果3批次样品在溶出介质①或②中,

均达到15分钟,溶出率85%的情况下,任一批次均可作为参比试剂。

①质量标准及试验方法中已有溶出试验检验项目的,则选取该溶出介质

②第3章,A. V.项的溶出试验介质中,只要有1个批次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则选取溶出速率最慢的溶出介质;如果所有批次样品,在所有溶出介质中平均溶出率均未达85%时,则选取溶出速率最快的那个介质。

如果采用上述溶出试验未能遴选出参比试剂样品,可根据该制剂特点,选择适当的溶出试验或物理化学试验,选取具有中间特性的批次作为参比制剂。呈溶液状态给药的制剂,无需做溶出试验,选取适当的批次作为参比制剂即可。

试验制剂最好是在实际生产同等规模条件下生产出来的,或者不少于实际生产规模的1/10。对于主成分呈溶液状态给药的制剂,生产规模可小于此规定。同时,用于生物等效性试验的制剂,其工艺必须和实际生产的工艺相一致,以保证两者具有相同的品质与生物利用度。

参比制剂的含量或效价要与标示含量接近。并且,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的含量或效价差异应在5%以内。

II 生物等效性试验

1.试验方法

正式试验之前,需进行预试验。以确定必要的受试者例数和体液采集间隔等相关试验方法,明确试验法设定的理论依据。

1)试验计划

原则上遵循交叉试验法(cross-over法)进行。对受试者采用随机分组。对半衰期较长的药物,难以实施交叉试验法,可采用“并列组间比较试验法”进行试验。

2)受试者例数

生物等效性的判定,需要一定数量的试验例数。由于试验例数不足,导致等效性无法判定的,可以遵循试验原则进行一次“追加试验(add-on subject study)”。“追加试验”的例数为正式试验的一半以上。正式试验受试者在20名以上(10名一组)或正式试验与追加试验受试者共计30名以上时,如果不依赖置信限,可依据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差值以及溶出度试验结果进行生物等效性的判定。

如果测定对象成分的体内清除率存在个体差异大,需要多例受试试验时,可以采用多次给药或安定同位素同时给药试验。

3)受试者

原则上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

当药物的适应人群为某一特定人群,如果在第3章,A.V.项溶出试验中任一个条件下,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间溶出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别*a,则应选取该药物的适应人群作为BE试验的受试者。当药物的适应症针对广泛人群,如果在第3章,

A.V.项溶出试验中,两制剂在pH6.8溶出介质条件下(对于碱性药物、则是pH3.0~

6.8),溶出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别*b,则应选取胃酸缺乏者作为BE试验的受试者。但对于肠溶制剂,则无须选取胃酸缺乏者作为BE试验的受试者。

对于药效强烈和副作用明显的药物,则应尽可能避免选用健康人群,而应选用该药物适应症人群作为BE试验的受试者。由于遗传的多态性,药物的体内清除率会因受试者的不同而差异较大,故应选取清除率快的受试者进行试验。

试验前后和试验中,应时刻注意受试者的健康状态,并将每个人的观察结果记录在案。

[注] a类显著性差别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速释制剂两制剂中,一个平均溶出率达80%,另一个平均溶出率尚未达到50%。

如果参比制剂和试验制剂的溶出滞后时间(即药物溶出达5%的时间点)均值差在10分钟以内,且两者在溶出滞后时间点15分钟内平均溶出率达到85%以上,则可认为两者的溶出特性没有显著性差别。另外,当一种制剂的平均溶出率在15分钟时达到85%以上,而另一种制剂的平均溶出率为前者平均溶出率的60%以下时,则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第二种情况:两制剂的平均溶出率在规定时间内均未达80%,且在结束时间点,溶出速度较慢者的平均溶出率不及较快者的平均溶出率的60%。

如果两制剂在规定时间内均达不到20%,由于无法进行比较,可看作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别。

b类显著性差别的含义:在pH6.8溶出介质条件下,两制剂间存在a类显著性差别(对于碱性药物则是pH3.0~6.8),而在其他溶出介质条件中,如果至少有一种溶出条件中不存在a类显著性差别,则称为b类显著性差别。

如果两制剂在pH6.8溶出介质中(碱性药物pH3.0~6.8)存在a类显著性差别,在其他溶出介质条件下均有a类显著性差别,甚至差别更甚时,不能称之为b类显著性差别。

4)给药条件

a.给药量:原则上给予1个剂量单位或者临床常用量。对于检出灵敏度低,分析测定困难的,原则上最高给药量亦不应超过该药物规定的上限。

b.给药方式:原则上采用单次给药。但对于需反复给药的药物,亦可采用多

次给药。

①单次给药:原则上,禁食10小时以上再给药,用100~200ml水(通常采用150ml)服用,服用后禁食4小时。对于有明确记载餐后服用,否则BA将显著降低的药物,或是易出现严重副作用的药物,应采用餐后给药方式。餐后给药时,应在20分钟内摄入低脂肪食物(700kcal以下,且脂肪能量占总摄入能量的20%以下),然后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上所规定的时间服用。如果使用说明书上没有规定具体的餐后服用时间,可采用30分钟。

②多次给药:采集检测用体液时,与单次给药相同,原则上采用禁食后给药。给药间隔原则上采用等时间间隔,测定时除餐后给药的情况外,采取食间给药(进餐与给药间隔2小时以上)。

5)测定

a.体液采集:原则上采集血液,也可以采集尿液。

b.采集次数与时间:将血液作为体液采集对象时,对于 Cmax、AUC等评价指标,需要一定数量的采集数据:即给药前1个点、达峰时1个点、Cmax附近2个点,清

除过程中3个点,合计至少7个点的采集。血样的采集,原则上当 AUC

t 达到 AUC

的80%以上时进行(相当于经历了3个以上消除半衰期)。对于有效成分未变化物质或者活性代谢产物半衰期比较长的药物,应至少进行72小时的血样采集。

尿液作为体液采集对象时,遵循血样采集原则。

反卷积法评价为F时,药物完全吸收后需再次采集体液,但不一定要长时间采集体液。

c.测定组分:原则上测定有效成分的未变化态。如有适当理由,测定主成分的代谢产物亦可。以立体异构体混合物存在的药物,或是有手性中心存在的手性药物,

如其中发挥药理活性的仅是其中一个单体,则需针对性测定该单体。对于尚无任何文献报道的,无须分离,直接测定消旋体和混合物亦可。

d.分析方法:专属性试验、准确度试验、精密度试验、线性试验、定量限试验以及供试品中待测物质的稳定性试验等,均需有详细的方法学认证过程。

6)停止给药间隔时间

通常,有效成分未变化态或活性代谢产物的半衰期至少5倍以上的时间间隔方可再次给药。

2.评价方法

1)等效性评价参数

采血时,AUC

t 及Cmax为单次给药的等效性评价参数;AUC

τ及Cmax为多次给药

的等效性评价参数。Cmax为实测值,AUC为梯形公式计算值。反卷积分法评价为F 时,可以用F代替AUC。

AUC

∞、tmax、MRT、kel等为参考参数。多次给药时,C

τ也可作为参考参数。

药品起效时间的差异对临床疗效有影响的情况下,tmax也可作为等效性评价参数。

采尿时,参数为Ae

t 、Ae

τ、Ae∞、Umax及Uτ。药品起效时间的差异对临床疗

效有影响的情况下,可以不用采尿。

2)生物学等效性的可接受区间

生物学等效性的可接受区间为,AUC和Cmax呈对数正态分布时,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参数平均值之比为0.80~1.25。AUC和Cmax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参数平均数之差与参比制剂的平均数比值为-0.20~+0.20。对药效较弱的药物,Cmax的生物等效性可接受区间可以适当扩大。使用tmax作等

效性评价参数时,应预先设定适当的生物学等效性可接受区间。

3)统计学解析

原则上,除tmax外,其他参数多呈对数正态分布,利用对数变换进行解析。利用90%置信限进行生物学等效性评价,也可利用显著水平5%的双单侧等效检验评价。如果有合理的理由也可使用其他方法。如需进行例数追加试验,可以与正式试验的数据合并,追加试验可以作为一个变动要因进行分析。但是两试验间制剂、试验计划、分析法、受试者特征等因素不能存在较大差异。

4)等效性判定

当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等效性参数的对数平均值之差的90%置信限在

log(0.80)~log(1.25)时,可以判定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生物学等效。

上述判断基准不合适的情况下,如果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学等效性参数的对数平均值之差为log(0.90)~log(1.11),且根据第三章,A.V.的溶出试验判定溶出行为相似,则可认为生物学等效。但需要满足正式试验总受试者20人以上(一组10人),或者正式试验与追加试验总受试者30人以上。

参考参数的统计学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参照,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平均值间如存在显著性差异,则需说明这种差异是否会造成临床上的问题。

III.药效学试验

采用人体药理学指标来证明治疗学上的同等性。当血液中和尿液中的主药成分或者活性代谢产物难以定量测定时,以及BA的测定无法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时,即可采用该试验来验证。对于药效学试验,应尽可能地采用具有时间推移性的药理学参数指标。对于制酸剂和助消化酶剂,亦可采用适宜的体外试验来进行评价。

对于试验结果的同等性评价范围,应考虑到各自药品的特性分别予以拟订。IV.临床试验

采用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来证明治疗效果上的同等性。当BE试验和药效学试验实施困难或对于实际情况不适应时,即可采用临床试验予以验证。

对于试验结果的同等性评价范围,考虑到各自药品的特性分别予以拟订。V.溶出度试验

试验的分析测定方法均应经过方法学验证。

1.样品数量

对于1个溶出度试验条件,各制剂均应采用至少12个单位样品。

2.试验时间

pH1.2溶出介质2小时;其他各pH值溶出介质6小时。当参比制剂的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时,试验即可结束。

3.试验条件

按照以下进行:

装置:桨法

溶出介质体积:原则上900ml

溶出介质温度:37±0.5℃

溶出介质的配制:pH1.2和6.8介质参照日本药典第16版的“溶出介质1液”和“溶出介质2液”。对于其他pH值介质,可采用稀释的McIlvaine缓冲液(用0.05mol/L 磷酸二氢钠溶液和0.025mol/L枸橼酸。如在以上任何一个溶出介质中,参比制剂在6小时内的平均溶出率均达不到85%,而在其他pH值介质中可达到,则可换用其他pH值介质。

1)酸性药物制剂

转速(rpm)pH

50a)①1.2

②5.5~6.5b)

③6.8~7.5b)

④水

100c)①、②、③中任何一个b)

a)桨法50转时,如果出现药物残留在杯底的现象,可以用其他条件替换,桨法75转或篮法100转。

b)选择依据:参比制剂在规定时间内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时,选取溶出速率最慢的介质。参比制剂在规定时间内平均溶出率均达不到85%时,选取溶出速率最快的介质。

c)对于应实施桨法100转的溶出介质,如果参比制剂及试验制剂,30分钟内桨法50转,75转的平均溶出率均达到85%以上时,可以省略桨法100转的溶出介质试验。2)中性或碱性药物、包衣制剂

转速(rpm)pH

50a)①1.2

②3.0~5.0b)

③6.8

④水

100c)①、②、③中任何一个b)

a)桨法50转时,如果出现药物残留在杯底的现象,可以用其他条件替换,桨法75

转或篮法100转。

b)选择依据:参比制剂在规定时间内平均溶出率可达85%以上时,选取溶出速率最慢的介质。参比制剂在规定时间内平均溶出率均达不到85%时,选取溶出速率最快的介质。

c) 对于应实施桨法100转的溶出介质,如果参比制剂及试验制剂,30分钟内桨法50转,75转的平均溶出率均达到85%以上时,可以省略桨法100转的溶出介质试验。3)难溶性药物制剂

所谓难溶性药物制剂,是指在每分钟50转,溶出介质中不加表面活性剂的条件下,上述1)和2)中的任何一个溶出介质中,参比制剂的平均溶出率在规定时间内均达不到85%的制剂。

转速(rpm)pH 表面活性剂

50a)①1.2 无添加

②3.0~5.0 同上

③6.8 同上

④水同上

⑤1.2 添加吐温-80b)

⑥4.0 同上

⑦6.8 同上

100c)⑤、⑥和⑦中任何一个d)添加吐温-80e)

a)桨法50转时,如果出现药物残留在杯底的现象,可以用其他条件替换,桨法75转或篮法100转。

b)吐温-80的浓度应从0.01%、0.1%、0.5%和 1.0%(W/V)依次递增。增加时,只

要⑤、⑥和⑦任何一个介质中,参比制剂在规定的时间内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则设定该介质中的吐温-80浓度作为溶出度试验用最低浓度。如果递增至最高浓度,参比制剂在规定时间内平均溶出率仍达不到 85%,则设定溶出速率最快介质中的吐温-80浓度作为溶出度试验用浓度。

如果吐温-80与药物本身或添加剂反应,影响药物的溶出,则将缓冲溶液从磷酸二氢钙换成磷酸二氢钠,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亦可。但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药物溶解度,不能超过吐温-80最大浓度的溶解度。

c) 对于应实施桨法100转的溶出介质,如果参比制剂及试验制剂,30分钟内桨法50转,75转的平均溶出率均达到85%以上时,可以省略桨法100转的溶出介质试验。

d)选取依据:在规定的时间内,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的溶出介质中,选取溶出速率最慢的介质。在规定的时间内,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均未达85%时,选取溶出速率最快的介质。

e)同50转方法设定。

4)肠溶制剂

转速(rpm)pH

50a)①1.2

②6.0

③6.8

100b)②

a)桨法50转时,如果出现药物残留在杯底的现象,可以用其他条件替换,桨法75转或篮法100转。

b) 对于应实施桨法100转的溶出介质,如果参比制剂及试验制剂,30分钟内桨法

50转,75转的平均溶出率均达到85%以上时,可以省略桨法100转的溶出介质试验。

难溶性药物肠溶制剂,需增加每分钟50转,在上述②和③介质中或每分钟100转,在上述②介质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研究。其中,吐温-80浓度的设定依据参照上述3)项下进行。

4.溶出曲线相似性的判定

溶出曲线相似性的判定即是将试验制剂的平均溶出率与参比制剂的平均溶出率进行比较研究。当参比制剂或试验制剂中任何一个存在溶出滞后现象时,应采用滞后时间对溶出曲线予以校正(详见附件 2)。下列①~③的评判标准,适用于滞后时间后的溶出曲线评价。如果校正溶出曲线,必须保证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的平均溶出滞后时间差在10分钟之内。另,采用f2因子进行评价时,溶出曲线的取样时间点详见附件-1(2)。

对于所有溶出度试验,只要满足于下列任何一个评判标准,都被认为溶出曲线是相似的。但至少在其中的一个溶出介质中,参比制剂在规定的时间内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

比较时间点未达到15分钟的情况,可以认为比较时间为15分钟,进行溶出行为的评价。如果需要进行滞后时间校正,比较时间点15分钟被认为是校正前时间。

肠溶制剂,在pH1.2的溶出介质中,只需评价既定试验时间(2小时)内的溶出率既可。

但需注意的是:通过本试验证明溶出曲线相似并不意味着两者就生物等效。

①参比制剂在15分钟以内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时,试验制剂在 15分钟以内平均溶出率也达85%以上;或15分钟时,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以下简称“两者”)平均溶出率的差在±15%范围内。

②参比制剂在15~30分钟平均溶出率达85%以上时,选取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分别为60%和85%附近的两个时间点,两者平均溶出率的差均在±15%范围内;或f2因子大于42。

③参比制剂在30分钟内平均溶出率未达85%时,只要满足以下任何一个条件,仍可判定溶出曲线相似。

a.参比制剂的平均溶出率在规定时间内达85%以上时,选取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分别为40%和85%附近的两个时间点,两者平均溶出率的差均在±15%范围内;或f2因子大于42。

b.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在规定时间内达50%以上但未达85%时,选取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的1/2所对应的时间点和最终时间点,两者平均溶出率的差均在±12%范围内;或f2因子大于46。

c.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在规定时间内达不到50%时,选取参比制剂平均溶出率的1/2所对应的时间点和最终时间点,两者平均溶出率的差均在±9%范围内;或f2因子大于53。但是,规定试验时间内,参比制剂的平均溶出率低于10%时,只以规定试验时间作为评价手段,两者平均溶出率差在±9%范围内。

IV.生物等效性试验结果记录事项

1.试样

1)试验制剂的商品名、批号以及该批号的生产规模等;参比制剂的商品名及批号

2)剂型种类

3)主成分名称

4)含量标示

5)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含量或效价测定值及测定方法

6)药物的溶解度,即在各溶出介质(包括水)中的溶解度

7)难溶性药物制剂,其原料药的粒径研究或者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与测定结果8)多晶型的药物,其晶型种类与各晶型的溶解性

9)其他事项(如pKa值、物理化学常数、主药在各溶出介质中的溶液稳定性等信息)

2.试验结果

1)目的与宗旨

2)溶出度试验

a.试验条件一览表:装置、转速、溶出介质的种类与体积

b.测定法:测定过程的详细描述,分析方法的验证概述

c.溶出度比对试验验证概述

d.测定结果

①选取参比制剂的试验结果

表:各试验条件下每个制剂的溶出率,各批号溶出速率的均值与标准偏差

图:各试验条件下各批号溶出曲线比较图

②溶出介质筛选试验结果

③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比较结果

表:各试验条件下每个制剂的溶出率,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均值和标准偏差图:各试验条件下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溶出曲线比较图。

3)生物等效性试验结果

正式试验需记载以下项目。预实验需要记载正式试验方法设定的必要项目。

a.试验条件

①受验者:年龄、性别、体重、其他需要在临床检查中特殊注明的事项。如果有胃液酸度测定数据,应标明。

②给药条件:绝食时间、给药时的水量、服药后的用餐时间、餐后给药的情况下,食物名称及内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热量等)、进食后多久给药。

③分析法:测定过程的详细描述,分析方法的验证概述

b.结果

①受试者个体数据

表: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在各测量时间的血中浓度,Cmax、C

τ、AUC t、AUCτ、AUC ∞

、kel、tmax、MRT。每个数据都要求原始数据。

图:参比制剂和试验制剂平均血中浓度变化图(原则上采用普通坐标图)。

②平均值及标准偏差

表: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在各测量时间的血中浓度,Cmax、C

τ、AUC t、AUCτ、AUC ∞

、kel、tmax、MRT。每个数据都要求原始数据。

Cmax、AUC

t

要记录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比值。

图:参比制剂和试验制剂平均血中浓度变化图(原则上采用普通坐标图)。

③统计解析和等效性评价

记录Cmax、C

τ、AUC t、AUCτ、AUC∞、tmax、MRT、kel等需变换和未变换的数据的

方差分析表。记录Cmax、AUC

t 、AUC

τ的统计解析结果。基于参比制剂和试验制剂

的平均值相等的零假设,其他参数记载此检定结果。

④药物动态学参数的解析

利用反卷积法时,记载使用计算程序名、算法、药物动态学模型和适合性情报。

⑤其他

未受试者情报(数据、理由),受试者的观察记录。

4)药效学试验结果

遵照生物等效性试验

5)临床试验

遵照生物等效性试验

B.口服缓(控)释制剂

I.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

原则上取原研制剂3批,在下列溶出介质①或②中,按照本文第3章,B.IV.项下的溶出试验(仅做桨法,50转,测定6个单位以上的样品),选取溶出曲线中间那条的批号样品作为参比制剂样品。

①质量标准及试验方法中已拟订溶出度检验项目的,则选取该溶出介质。

②第3章,B.IV项下的溶出试验介质中,只要有1个批号样品平均溶出率达80%以上,则选取溶出速率最慢的溶出介质;如任何1个批号样品,在所有溶出介质中平均溶出率均未达80%时,则选取溶出速率最快的那个介质。

如果采用上述溶出度试验未能遴选出参比试剂样品,可根据该制剂特点,选择适当的溶出度试验或物理化学试验,选取具有中间特性的批号作为参比制剂。

仿制制剂的试验样品,应在大小、形状、密度、释放机理等特性上与原研制剂没有明显区别。对于试验制剂生产规模、含量或效价的规定,与“A.口服普通制剂与肠溶制剂”相同。试验制剂的溶出行为必须与参比制剂一致。其一致性的判定遵循第3章,B.IV. 4.的规定。

II.生物等效性试验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中 国 和 日 本 的 比 较 经济121班 1223150101 蒙娜

中国和日本的比较 一、社会制度的区别 (一)、总体社会制度区别 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本:资本主义 (二)、政治制度差异 中国: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日本: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三)、政治文化的差异 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国际主义思想。国际主义体现在外交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日本:日本主义作为日本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国际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日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实质是强调大和民族的优越性,主张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秩序,不仅排外,且为了本国利益不惜侵略他国。 二、经济体制的区别 中国: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 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 日本:第一,政府通过规制对经济实行干预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二,政府在工业部门的规制逐渐被弱化。第三,金融系统作为资源集中动员的工具,服务于赶超战略。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别 (一)、发展模式差异 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2.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3.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 日本: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 (1)技术进步:吸收和创新使得日本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劳动力 (3)企业家精神:日本的企业家除了盈利之外,还积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这使得日本的经济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 (4)政策与制度:日本政府扶植私人企业。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中国媒体上的日本和中日关系 ------冷战结束前后《人民日报》日本报道分析 新闻媒体在政治生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新闻媒体,国际事务尤其如此,因为很多东西不是普通人所能亲历的。人们生活的“世界”,除了自己所在地之外,相当一大部分都在报纸上、广播电视里、互联网中。新闻报道不仅具有信息功能,还具有舆论功能。新闻舆论态度鲜明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舆论,所以媒体的国际报道又影响受众心目中他国的形象。同时,媒体也反映所在国公众的情绪。此外,新闻报道往往产生“设定议程“的作用------新闻话题很快成为公众舆论乃至政府决策者关注的重点。最后,经验表明,媒体既能够对决策的过程施加压力,也常常被官员们用来试探风向、释放烟幕、诱导舆论。总之,新闻媒体是信息的提供者、舆论的制造者、议程的设定者和政策的参与者。虽然受到政治体制、新闻观念、文化背景的影响,各国媒体的运作存在差异,但上述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得以表现。 本文试图对《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进行分析。《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中国政治新闻报道最严肃、最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报纸,并且对其它媒体具有引导作用。本文假设,在中国的政治和新闻体制下,媒体国际报道的取向从整体上和《人民日报》具有一致性。这是本文选取《人民日报》的理由。作者在此将选取《人民日报》2001年1-6月的有关报道作为分析对象,这些报道可以被认为反映了本世纪初中国对日本的关注点和态度。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本文会对比同时期《人民日报》对其它两个与中国有着重要关系的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报道,还会对比1996年、1991年、1986年同期《人民日报》的日本报道,希望以此找出横向和纵向的异同。1996、1991和1986年分别是以5年为间隔期确定的;1996年可以代表90年代中期,1991年可以代表冷战刚刚结束的年代,1986年则可以代表80年代中期;而且它们避开了特殊的年份(即中日战争爆发和结束的重大纪念年份)。本文的资料全部来源于《人民日报索引》和《人民日报缩印本》。 《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按照其索引中的分类,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中国外交/对外关系中,有中国-日本、中国-美国、中国-俄罗斯等,主要报道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另一类是国别与地区,主要报道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并发表评论、感想等。本文的统计就是按照这些分类进行的。由于新闻报道具有较大的事件引导性,所以本文的分析最能适用于报道所产生的时段,尽管它们对于其他时段的报道可能也具有启发意义。

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论中国与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隋朝,日本派遣“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大量的“遣唐使”,意味学习中国文化。但是在唐朝经历了两国第一次战争“白江之战”后,两国关系就开始有了变化,在后来发生了元日战争(1274年和1281年)、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到20世纪30年代。中日关系 已经你死我活,不共戴天。但在建国初期经历了一段蜜月期,之后中日关系就如同现在一样,摩擦不断。 关键词:中日邻国摩擦主权和平 从古代来思考中日 中日交流,在汉代就有,只是那时候的日本尚未完成统一。在公元三世纪,日本兴起了一个以大和为中心的大国,史称大和国。当时时值我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兴起以后,曾先后13次向东晋,宋梁等国遣使朝贡,请求册封,应该说在这个时候,中日就已经形成朝贡关系。 统一后的日本,在隋朝,日本就派遣“隋使”来隋朝的首都长安学习,,后来唐朝建立,日本又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唐朝时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密切的原因就是,日本为了学习唐王朝先进的政治模式、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等。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时期是隋唐时期。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隋唐时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余次遣隋唐使为表征,两国的交往出现一个高潮.日 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动机不排除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因素,但从理性的角度深层 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岛国心态的日本为了打破封闭和孤寂,发展本土 文化、扩展生存空间和加强对外联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现形式. 明朝时期,双方交流更为频繁,设计面更光。出科学文化外,还有民间交流和经济交流。 中日战争,在公元659年,中日因为朝鲜半岛三个国家的主权问题,爆发了第一次战争,之后虽然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日本方面担心唐朝对日用兵,未能主动发起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本天武天皇登基后派遣规模更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公元16世纪末,日本由丰臣秀吉统一,统一后他妄自尊大,竟要求朝鲜臣服(朝鲜一直为中国藩国)。于是中日在朝鲜展开了一系列会战。后来德川幕府建立后,中日又重现开始建交,而由于中国闭关锁国的关系,中日交往逐渐中断。 到了后来,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而中国仍然在封建主义踏步,日本开始了侵略中国的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农历甲午年),包括后来的抗日战争,中日的关系已经是你死我活。而中日关系也是有如万年玄冰,万年不化。 中日的发展心态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首先我们应正视中日关系。自古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日本与中国发展的历史关系概要 钓鱼岛事件从去年的九月份发生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这短短的一个时间区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的曲曲折折,作为在亚洲一个区域发展的两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究竟什么才是它的主题或者说是主流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要对一个事物未来的发展脉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白事物发展的趋向,就需要了解一个事物发展的来龙及其现在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理论建立的前提上,事物是历史的一种联系的关系,现在的决定未来,过去的决定现在,也就是因果论,也就是说,事物发展是在绵延在因因果果之间的横向联系之中.当然,特殊因素的介入,是否会是事物的发展脱离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这样地规律就是正确的,这也同样是一个疑问,可是我们姑且假设认为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论述有什么价值呢,是不是臆想主义呢?可我相信,有人会明白这样事物存在的价值,当然这是题外话。下面我们进入主题。笔者从中日之间历史探究某种事物存在的联系,为了探究影响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因素,也许笔者不会遵循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发生的时间。当然即使这样,你也会发现我们所论述的主线在哪,只是不太明显罢了. 中国经历了战国时期的孕育,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统一纷争格局的局面,开启了中国的大一统时代.经过当政者一系列制度和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社会已经初步具备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同时期的日本处于怎么样的一种社会状态呢?从历史教课书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是在大化革新之后,应该是在中国唐玄宗时期,正逢中国社会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那么我们就推测日本诸岛正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各地区之间正处于纷乱的战争状态.从中日历史上来看,秦汉时期,由于使用工具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虽然有,但毕竟不太频繁,因此隔海相望的中日之间发生发生深刻的联系,两个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深层次的文化,经济甚者是制度上的交流是不现实的,仅仅出现了’徐福东渡扶桑”的传说故事. 也就是说,在政治制度上,中国比日本先进很多,同时也以为着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上也远远领先于日本.为什么要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呢?笔者想要表达的是一个地区政治的组织形式代表着本地区社会生产调整的状态的最佳模式,请大家记住这个观点,后面笔者还会再次论述这样的一个问题.进入唐朝时期的中国,在法律儒家化上达到了技术了思想体系的成熟,并且这样的成熟不仅仅体现在对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上的影响,而且对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的行为方式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乃至整个国家机器及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统治思想也深受其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是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威力.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的力量的变革完全源自于内部力量的发展推动的结果,中国社会是一个内源性的社会.从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孕育,从秦汉封建制度的建立,到隋唐封建制度的全面完善,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治制度的全面地成熟完善的内源性发展模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笔者再次考察基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荷兰第一个资本主义制度的启蒙,到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建立,或者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全方位推广,也经历了五百年的时间,当然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文明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多元多样化,是在封建社会无法比拟的.笔者再次比较英美的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英国是一个内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到19世界建立世界霸权,用了也近两百多年的时间.而美国来说,我们从制度起源来说,美国应该是一个外源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不是靠本身地区力量发展成一个全新的政治制度的国家,其实依靠英国的制度移民,参考法国资本主义学家的理论建立的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制度的行为模式的开端沿袭了英国的传统,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采取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来设计自己政治模式,所以美国是一个外源性的国家.从英国和美国的发展史来看,外源性和内源型的国家究竟是否会强大,是不是内源性的依靠本土力量发展起来的政治制度就会有越于外源性靠移植它国政治制度的国家呢?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搞明白,因为它在研究中日之间关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论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纵观历史,中国与日本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摩擦,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近代中国与日本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南京大屠杀,371毒气,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使得中国人对日本人恨得是咬牙切齿,但随着事件的推移,中国对日本的关系缓和了不少,不过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是不可磨灭的。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维系的底部。 当今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可谓复杂之极,由于历史原因,日本垂涎中国的资源和领土,用他的鼠目寸光发动了侵华战争,犯下了种种罪行,导致了中华民族难以释怀的仇日情节。但是笔者在此认为,事实就是事实,已无法改变,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于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虽然说经济上的合作拉近了两国的关系,但理由一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日本在政治对中国的态度是极其强硬的,使得中国人对日本的反感越来越大。近几年中日两国的首脑一直没有实现互访,虽然说距离不是问题,不过这对于两个尽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经济上的往来这只是利益上的需要,政治上的问题才是中日关系的关键。而且政治上的不和睦将会导致以后几十年甚至永远中国和日本是敌对的关系。所以政治上的改革才能给中日关系带来希望。 历史问题迄今已只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的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大憾事。现在日本的政策决定了他是亲西方的,这也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日本不会永远亲西方,因为日本继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日本骨子里一直流淌着中华的血液,日本的野心是由于日本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的,日本面对的民族存亡与中华民族很相似 也许未来日本与中国会爆发战争,笔者认为战争的发动取决于日本,因为中国无意日本狭小的领土和匮乏的资源,而中国的领土和资源也许是日本垂涎若渴的,如果日本的决策层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应该能认识到发动侵华战争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但受到损害最大的是日本自己。这成为日本与周边国家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也使日本在成为“普通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在世界上发挥其与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作用等问题上无法取得中韩等国的由衷支持。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 其程度之深,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岐。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今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钓鱼岛事件等等。 中国和日本在近年来崛起是比较迅速的,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上面已经提到日本跟中国文化相似,没有被西方所同化,而中国无意与日本为敌,虽然历史造成的痛苦无法抹去。但双方同时向前看才是最重要的,日本的经济和技术可以帮助中国富裕起来。而中国可以促进日本的高技术产品的消费以及基本产品的供应。中日两国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日本与中国习俗的异同

日本中国习俗的异同 日本人的生活习俗虽与中国的习俗有许多相近之处,但也有不少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到日本后,千万不要按中国的某些习俗去想当然办事,而要事先搞搞清楚,再入乡随俗。否则,将会因不合习俗而造成一些别扭和误会。 日本人爱喝酒,常常也同中国一样无酒不成席。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却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为敬。日本人则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断地为对方斟满酒,他却不喝。而且为了表示诚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头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对方被他灌醉。 日本人也同中国人一样爱喝茶。但他们饮茶从不直接将茶叶放入茶杯中冲,而是放在一个带过滤网的小茶壶里。斟茶时不像中国那样一次斟满,而是以半杯为敬,并且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碗茶的中国人感到难以解渴。 日文中的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因此日本人对赠梳子有忌讳,在较为豪华的饭店客房里,也很少有摆梳子供客人使用的。如果不是日本人主动要,你千万不要随便将梳子借给他用。 日本人睡觉的朝向是很有讲究的,最忌头朝北睡,因为死人停尸时都是头朝北的。所以,当你住在日本人家中,早晨整理床铺时,一定不要将枕头放在北面,北枕即意味死亡。 日本人吸烟,从来都是各吸各的,不像中国的烟民,喜欢互相敬烟。因为日本人认为每个人喜欢的香烟品牌、品味都不尽相同,不必强迫别人吸自己喜欢的烟。 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书法篆刻,因而中国人常常将一些古朴的篆刻印章做为礼品赠送日本朋友。但要切记,在他们的习俗观念中,不完整的印篆是不吉利的。 日本人也讲黄道吉日,日本的日历上在日期旁常印有大安、友引、先胜、赤口、先负、佛灭的字样,表示吉凶日,称其为六曜。其中大安即为黄道吉日,日本人入学考试、结婚、出门旅行多选此日。而友引却是火葬场休息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火化,死者会将其友一起引到阴间去。先胜意为先到者胜,所以这一天,人们干什么都加快速度。而先负则正相反,这一天干什么都力争慢半拍。日本人常对动作迟缓的人开玩笑说:您的日历今天是先负吧。赤口之日一早一晚为凶,而从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为吉。佛灭则为大凶之日,在日本,如无特别紧要之事,一般不要选择佛灭之日办理重要事宜。 日本人的生活习俗虽与中国的习俗有许多相近之处,但也有不少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到日本后,千万不要按中国的某些习俗去想当然办事,而要事先搞搞清楚,再入乡随俗。否则,将会因不合习俗而造成一些别扭和误会。 日本人爱喝酒,常常也同中国一样无酒不成席。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却同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为敬。日本人则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断地为对方斟满酒,他却不喝。而且为了表示诚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头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对方被他灌醉。 日本人也同中国人一样爱喝茶。但他们饮茶从不直接将茶叶放入茶杯中冲,而是放在一个带过滤网的小茶壶里。斟茶时不像中国那样一次斟满,而是以半杯为敬,并且一般不再续茶。这常使喝惯大碗茶的中 国人感到难以解渴。 日文中的梳子的发音与苦死同音,因此日本人对赠梳子有忌讳,在较为豪华的饭店客房里,也很少有摆梳子供客人使用的。如果不是日本人主动要,你千万不要随便将梳子借给他用。 日本人睡觉的朝向是很有讲究的,最忌头朝北睡,因为死人停尸时都是头朝北的。所以,当你住在日本人家中,早晨整理床铺时,一定不要将枕头放在北面,北枕即意味死亡。 日本人吸烟,从来都是各吸各的,不像中国的烟民,喜欢互相敬烟。因为日本人认为每

近邻的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近邻的?异化? 曾经,我们一直用?一衣带水?这样诗意的词语形容中日关系。的确,中日地理距离相近。在近现代历史上,中日交流的历史内容丰富。 然而,?近?未必意味着?亲?。这取决于国家战略的定位。当近代日本以岛国资源基础希望寻求大国地位的时候,已然为两国关系埋下伏笔。 以一点为例。资料显示,日本矿产资源贫乏,除煤、锌有一定储量外,90%以上依赖进口,其中石油完全依靠进口。主要资源依赖进口的程度为:煤95.2%,石油99.7%,天然气96.4%,铁矿石100%,铜99.8%,铝矾土100%,铅矿石94.9%,镍矿石100%,磷矿石100%,锌矿石85.2%。这些资源都是一国发展所必需的。因此,无论陆地资源-如当年占朝鲜、建立伪满洲国,到海洋资源与航路资源-如现在的钓鱼岛,这些已经不仅仅是日本政客对内权术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利益的驱动。 日本,这个中国近邻在国家定位的变化,让地理位臵的相近反而成为两国交恶的根源之一。 危险的现状:日本右转 对于日本这样曾经挑起二战的国家来说,其军力发展虽令人警惕,但未必是重新走向对外扩展最危险信号,整个国

家政治的集体右转,才是最令人担忧的事情。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及两国邦交正常化以后,日本一直存在一种要搅乱中日关系的右翼势力。但最终能够让中日关系进入停滞的,该是现在由日本地方大员、进入国会的议员组成的新右翼。 在国会一直炒作与中国对立的石原慎太郎议员,早已经在十年前离开国会,改在东京都任地方长官,保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文学家出身的石原,比其他政治家更能够敏锐地感触到了日本民众的失落、沮丧,感觉需要用一种新的反华形式,把日本民众聚集起来。他找到了能让民众共鸣的途径。 这便是钓鱼岛问题。在北面与俄国,西面与韩国的领土争端中,日本不能沾到半点便宜的时候,石原要在日本西南炒作钓鱼岛问题。石原选择在美国宣布动员广大民众捐钱购买钓鱼岛。买岛的捐款不在多少,在于能用这种方式能让?买岛?与?捍卫国家主权?结合起来,通过日本《读卖新闻》等保守媒体添油加醋的报道,让民众具有新的反华目标。 有《读卖新闻》这家发行量超过千万份的大报的竭力宣传,日本民众开始在?买岛?问题上持支持态度。执政三年来一直未能获得民意支持的民主党政权,此时热切地需要利用这个问题,通过自己的对华强硬外交,来巧取民意。而炒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逝以及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逝以及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摘要:日本是个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的民族,“大化革新”大规模地学习大唐文化,“明治维新”全盘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历史上就不太善于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虽然是一种优势,但是如果只注意输出而不重视输入,不重视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地发展自己,那么这种优势也会走向反面。 关键词:文化输入与输出模仿继承 在文化上,日本从古至今一直是在学习模仿外来先进文化,继承中国唐文化,明治维新后又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可谓吸收了各种文化的优点又融合了自家文化。 而唐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巅峰,日本文化是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和创新而来的,而中国自己真正的优秀文化却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遭到极大的破坏,从而许多优秀的文化没有流传下来,而日本却积极地保留下来了这些文化。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七次重大打击(参考:夏童雪《阻碍中国古代文明的七大事件》https://www.wendangku.net/doc/c63446523.html,/dstopg/blog/item/095eff1fba85b70a314e155b.html),第一件秦始皇的焚书事件;第二件事独尊儒术;第三件事金元入侵;第四件事明朝的统治方针;第五件事明朝的八股文;第六件事明清的海禁和刘大夏的极端愚蠢;第七件事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失败。其中我认为对我国文化打击最深的是焚书坑儒和元朝的入侵。 秦始皇在加强中央集权时,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将诸子百家的书籍大部分焚毁,摧毁了许多文化书籍,毁灭了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限制了人民思想发展,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是文化的倒退,知识分子的大摧残,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假使,没有焚书坑儒,相信,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很有大的飞跃。不过这个秦朝的时候也有过徐福东渡的事件,把秦朝的一部分文化带给了日本,这就是说日本也继承了部分中国先秦文化。而另一个重大文化打击就是金人的入侵了,中国特色的封建文明达到了最高峰,宋朝的赋税收入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也是最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当高所以司马光慨叹:“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有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宋代的科学文化也达到了高潮,理学家程頤已经体现出科学研究的思想,沈括等科学家的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领先的水准。而当时甚至已经出现了工厂生产等资本主义萌芽,就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最好时机,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使这个时机被错过,否则中国可能是最先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而这个时机的错过,导致中国再也没有在封建社会时期遇到这样好的发展时机,宋文化良好的继承了唐朝的文化,并发扬光大,虽然成就不如唐朝,但是文化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金人入侵后按游牧民族惯例大肆掠杀,使北方的人口降低很多,其中部分则迁移到南方,金元统治者还在中原实行原始的奴隶制度,在农业区进行放牧,以及民族歧视政策,这些都导致了中华文明的严重倒退。当然当满清的铁蹄又一次踏入中原的时候,他们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例如歧视汉人,满人不从事生产,不读书,不过由于明朝的经济文化并没有唐宋

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唐朝开始,日本和中国交往开始频繁。日本派遣使者来唐朝进贡,唐王朝也相应的赐予日本礼物。 日本大化革新就是模仿唐朝制度进行改革的。 到了明朝,因为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天皇无权,将军也成了傀儡,大批浪人组成强盗集团进入中国,称为倭乱。这段时间,中日交往暂停,但是官方并没有交恶,因为倭乱其一为首的是中国海盗王直,第二并非官方的意思。 后来,德川家康取得天下,再度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 上个世纪7,80年代,中日关系回复正常化,开始再度进行友好交往 这是中日友好交往的记录 中日战争:第一次是元朝时期,忽必烈两度征伐日本,这也是唯一一次中国对日本的侵略 因为台风,忽必烈两度失败 之后,就是明朝时期,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对朝鲜进行侵略并妄图以此为跳板侵略中国,被明朝联军击败,秀吉病死 再后来,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因为慈禧太后的原因,中国战败(历史给李鸿章正名了,包括李鸿章,丁汝昌等统帅都希望教训日本,但是慈溪这家伙...),割让了台湾和辽东半岛,后来因为列强利益被损害,日本索要了3000万两赔偿后归还辽东 在后来,是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建立伪满洲国 之后是全面侵华战争(二战),日本战败,台湾回归 之后,中日之间一直保持敌视但是没有冲突的关系,就是类似冷战 直到上个世纪7,80年代,随着中日关系解冻,双方也本着睦邻友好态度,回复了关系 之后,中日关系一直处于波动,总体关系还行,但是在某些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 后来,某泉首相上台,中日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现在重新回春 第一: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日本人口的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从蒙古到日本,从朝鲜到日本,和从大陆到日本的人。这些外来种族与日本原始人混血就成为后来的大和民族。日本前首相承认自己有中国血统,本名姓秦。血脉相承是不能否认的。 第二:大和国与唐国在争夺朝鲜的控制权上爆发过一次战争,是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战争。唐国胜利,日本没有记仇,而是立刻与唐国改善关系,大量派遣留学生,全面学习唐国,导致日本大化革新,使日本成功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第三:唐亡后,在宋代交流就减弱,但两国关系友好,当时宋朝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金,西夏,蒙古。 第四:宋亡国后,中原第一次全境被异族统治,日本和朝鲜都认为中华灭亡了,但因为日本和朝鲜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分分自称为中华的继承者。但是朝鲜被蒙古征服后,东方只有日本是唯一独立的国家,忽必烈两次侵略日本都没有成功,日本称是神风保佑日本,消灭元寇。第五:元灭亡,明建国后,日本恢复和对中国的正常往来关系,明代中日间最大的冲突第一是倭寇,第二是万历朝鲜战争。倭寇其实不都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和日本人联合的海盗团伙。王直就是倭寇的头领,他是中国人,郑成功的父亲日本中国海盗,长期在日本九州盘踞,因为郑成功有日本血统,明灭亡后他去日本请求出兵,但被德川幕府拒绝。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谈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摘要:近些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词:渊源,冲突,合作,现状,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渊源 早在西汉时,中国和就与日本三十多个小国有来往。东汉的时候,到了光武帝时代,日本倭奴国王派遣使者来中国,光武帝还赠送了个“汉倭奴国王”金印。在经济上,中国的铁器,铜器和丝绸源源不断传往日本。 到了隋唐的时候,日本不断的派遣唐使来中国,向中国学习,在这期间有些中国人也积极向日本传播盛唐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鉴真东渡日本向日本传播了诸多盛唐文化。再后来日本效仿唐制,实行了大化改新,并在当时的首都仿造了长安城建起了城市,宫殿。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的茶叶种植也开始推广,后来出现了茶道,人们还仿造唐朝的服饰创造了和服。除此之外,享有盛名的日本武士刀也是由中国的唐刀进一步演变而来。总之能学的他们都学习了。 宋元时期,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朝的时候由于京杭大运河的进一步挖通,航海技术的发展等诸多原因海船可以直达日本进一步促进了两国的经济贸易的往来与交流。 到了明朝,日本经历了战国时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垂涎自己的老师中国了,于是倭寇频繁骚扰我国东南沿海,沿海的倭寇问题震惊了当时的朝廷,大将戚继光带领明朝的军队和朝鲜名将李舜臣共同努力,把日本赶出了中国,解决了倭寇的问题。 清朝前期,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综合中国古代历史上中日的交往,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古代,两国交恶的时期也不是没有,但基本上是中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可以说在古代日本一直积极的向中国学习。 二、中日关系的现状 今时今日中日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难言的。用一句简单明确地话来概括就是:经济上相依相傍,政治上形同水火。其实,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中日两国的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的得到加强,尤其是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进入第一个关键期。此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加入WTO和经济圈全球化浪潮的到来,日本更是逐步成为我国除美国、欧盟以外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而对日本来说,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市场,无疑成为其最大的贸易合作对

日本古代服饰与中国的关系

日本古代服饰与中国的关系 华服网/赵菲 衣冠服饰一直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同时还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古代中国,以精丽华美的服饰赢得了“衣冠王国”的殊荣。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衣冠服饰除了蔽体御寒、美化装饰的普遍意义外,更是建立社会秩序、别贵贱、寓赏罚的重要尺度。《周易·系辞》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以帽冠文彩、衣着服饰表德劝善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古代东方两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明之光向东延伸至日本,所以古代日本历史从政治、法令、学术思想、文学艺术乃至风俗习惯、娱乐游戏,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气韵。所以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博士曾对日本文化的构成有过形象的比喻:“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象碱水一样,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 被海洋环抱的日本由若干岛屿组成,因离世界主要海运航道不远,又有日本海环流相助,才免于在太平洋中遗世独居,同时也构成日本阻拒外敌的天然屏障。优越的地理环境,只是供给了日本文化建构的砖瓦和泥灰。在过去的两三千年间,日本一直落后于其他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当日本还没有产生文字时,中国的古代史记就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如《三国志·倭人传》:“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小或大尊卑有差,……男子皆露,以木招头,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女被发屈,做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说明那时的日本人穿衣还很原始,尚限于遮体的初级阶段。汉初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交往密切,丝绸和服饰也来到岛国。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开始穿着在当时非常中国化的朝鲜服装——男着窄袖短衣长裤,女子下衣似裙的上衣下裳的二部式服装。公元304—429年,中国北方一直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中,迫使大批汉人东迁避难,南北朝时又有许多聚居于朝鲜半岛东浪、带方等地的汉人遗民东渡日本寻求安宁,日本史书中称他们为归化人。幸运的是这些人多来自于酝酿出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不仅饱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还承袭着祖先的才智,他们的到来无疑给刚刚基本统一,初具文明的日本以强烈的震撼。他们中有不少人精于纺织蚕桑,象被日本史书上称之为秦人的弓月君率领120县人民于应神天皇十四年自朝鲜百济归化日本,他们使用机织绢,其子孙分布日本各地养蚕织作,为此天皇赐姓“波多”(Hata)。他们带来先进的技术,让日本人知道了养蚕和种麻,有利地促进了日本的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丰富了服装面料,为服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更重要的是早期归化人的创造,还极大地激发了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热忱和向往:在政治上,希望有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在物质和精神上,“亦思如汉人有灿烂如花之生活也”。①于是径日本天皇派使节直接向当时已南迁的中国文化中心南朝(宋、齐、梁、陈)政府请求援助,索求技术工匠。从吴(日本称南朝为吴)渡日的中国人渐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织工和裁缝,在日本举国上下再次掀起养蚕织纺的热潮,连宫廷后妃也亲临蚕事,蚕饲和衣服裁制技术得到极大改观,至今在日本大阪府摄津丰能郡池田町,仍有祭奉吴织师的吴服神社。日本天皇对织、缝工非常重视,不仅把安置吴工的住处命名为吴原,而且将他们组织成衣缝部,命弟媛掌管。这一措施促进了日本服装的发展,日本著名的飞鸟衣缝部和伊势衣缝部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直到现在日本仍把服装店称为吴服店。同时中国人所谓“衣冠之邦”的主张也深深嵌入日本统治者心间,仿效中国的耕读礼仪,衣着样式成为必须。雄略天皇在遗诏中曾说:“朝野衣冠未得鲜丽”,这无限的惋惜和遗憾终于在推古11年(公元603年)由醉心于汉文化的圣德太子初步完成,日本始行冠位“并以当色之施逢之,顶撮捻如囊而著绿,唯元日主髻华”。②当归化人带来的段语片章式的中国文化已不能再满足日益发展的日本时,中国的历史正好进入文

中国与日本的经贸关系

目录 1 中国与日本贸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 2 中国贸易的特点 (3) 3中日贸易障碍 (4) 3.1贸易方面 (4) 3.2投资方面 (4) 3.3政府资金合作方面 (5) 3.4能源合作方面 (5) 4中日贸易中,中国持有的态度和对策 (6) 5 中日贸易发展前景 (7)

1中国与日本贸易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日本与中国的贸易从建交以来一直在曲折中增长。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中日两国的贸易改变了长期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徘徊的局面,两国贸易开始快速的发展。1999年两国贸易额达到662亿美元,是1972年的60倍。截至2003年,日本已连续13年保持者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2006年日本与中国内地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了美国,达到2132.8亿美元,使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截至目前,中国和日本的贸易仍处于重要地位。 中日两国从2009年到2011年的双边贸易额以及贸易商品进行了分析。2009年中日两国贸易额2321.8亿美元,同比减少12.8%。其中日本对华出口1096.6亿美元,同比减少11.6%,从中国进口1225.2亿美元,同比减少13.9%。在2010年,在中日两国贸易中,出口、进口及贸易总额等三项指标都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日本的出口总额为1490.9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6%,进口总额则为1527.5亿美元。在日本贸易总量中,对中国贸易额所占的比重,与2009年相比增加0.2%,高达20.7%。在2011年,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 )发表的统计表明,2011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449亿美元、同比增14.3%,创历史新高。在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中日贸易额每年都持续增长,两国之间贸易合作越来越频繁。中日两国2009年至2011年贸易总额如下图 : 0500 1000 1500 2000 25003000 3500 200920102011贸易额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贸易额在不断的增长。

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的关系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2009年06月17日13: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如果我们将从黄遵宪到梁启超的文学诸界“革命”视做是发生史的第一阶段,那么这一阶段的文学嬗变则联系着留日中国作家“初识”日本的结果。 虽然存在文学史观念的若干差异,但在反映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紧密关系这一方面,却有着广泛的共识。借助于几种基本的中国现代文学著作,我曾经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出身”构成作过统计。统计表明,留学生出身的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一情况,尤其当我们以“入史”的价值标准为衡定之时,便更是如此。 的确,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形态向着自己的现代形态的转变过程之中,外来文化观念与文学观念的“引发”作用就是这样显著。这些外来观念对近现代中国留学生并通过留学生对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型”提供了诸多的启发。但是,究竟如何描述和估量留外中国知识分子(作家)所承受外来观念的方式,或者说所谓的外来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他们并通过他们对整个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产生意义的呢? 在中国近现代留学生所完成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应该成为我们讨论对象的就是留学生作家的“日本体验”、“英美体验”、“法国体验”、“德国体验”、“苏俄体验”等等。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便是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的“日本体验”。 日本是首先赋予中国近现代留学生丰富异域体验的国家。最早出现的留学生作家群体是在日本,留学作家人数最多的也是日本。难怪郭沫若曾经自豪而不无夸张地宣布:“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成的。”从“日本体验”的分析出发,当能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作更切实的说明,至少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一种新的人生体验与文化体验是如何开拓、刷新了我们中国作家的视野,激活了我们的创造潜力,并最终带来文学面貌的重大改变。 在我们看来,日本体验的“生存”基础至少包含这样三层意义: 首先,这是一种全新的异域社会的生存。郁达夫说过:“人生的变化,往往是从不可测的地方开展开来的。”当留日中国学人脱离了中国固有的家庭、社会与国家的组织结构,在一处陌生又充满新奇的土地上开始生活,他们因异域社会中耳闻目睹的新异而造成人生的世界的观念上的冲击,这样的“体验”可以说是极易发生。外族异样甚至是侮蔑的目光击碎了中国人自我中心的优越感,改变了他们对于自我与世界的固有定位,郁达夫便将日本人的有意无意的轻视称为“了解国家观念的高等教师”。 其次,日本的生存体验常常又来自于具体的人际交往,与“小群体”的生存环境、活动方式直接相关。如章士钊、陈独秀等在日本编辑《甲寅》月刊,这些编辑与作者群体彼此因为对民国政治的失望而聚合在了一起,他们的文字之交又在不断的相互对话中加强了思想的认同。再如以鲁迅为核心所组成的留日学生圈:鲁迅、周作人、许寿裳所参与的浙江留学生关系圈,又有鲁迅在民报社听讲于章太炎而与钱玄同等八人结成的“师兄弟”关系。他们彼此的交往、交流决定了对一些人生社会问题的理解方向(例如鲁迅、许寿裳讨论理想的人性),彼此也构成某种行为上的牵动与鼓励,不仅影响了当时的鲁迅,也影响到了回国以后鲁迅漫长的文学和人生实践。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和日本的发展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这是访日前后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的问题。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深陷泥潭”,相反日本经济运行总体还比较平稳,经济社会发展都进入到有序运行的轨道,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精细化的程度。日本的就业相对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比较富足,国民心态比较平和,社会秩序安定和谐,城乡地区之间发展比较均衡。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一,经济实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但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多,反过来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0倍。2010年,日本人均GDP是42150美元,而中国只有4260美元。日本在世界上的高收入国家中名列前茅,而中国仅排在第120位左右。日本经济方面的巨大优势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制造、金融实力、技术优势。这是日本维持世界经济霸权的三大支柱。 一是强大的高端工业制造能力。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的中村裕彦先生说,日本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的高端制造大国?因为日本没有多少资源,能源自给率不到20%,粮食自给率只有28%,要维持日本人的生存,满足能源和粮食的进口需要,就必须发展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制造业,这是日本的生存之道和生命线所在。日本正是以这种深刻认识和进取精神,牢牢占据世界制造业的高位。工业实力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成为日本最重要的王牌。工业制造业的高度自动化,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械设备和工业机器人制造大国。世界500强企业中,日本共有68家跨国企业上榜,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日本产生了一大批世界知名公司和品牌,如丰田、三菱、日产、索尼、东芝、松下等,其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精益求精,享誉全球。在日本工作的中国教授告诉我们,日本产品很少有质量问题,更不可能有假冒伪劣,同样的产品各地价格也相差不多,顾客尽管放心购物。日本制造成为品牌、技术、质量的代名词。 二是强大的金融实力。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确立了世界金融帝国的地位,后来虽然受到泡沫经济破裂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但金融实力依然强大。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2010年,日本的海外净资产总计为万亿美元,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 三是强大的技术优势。永远保持技术领先优势,这是日本手中的核心王牌。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战略,在研发领域始终保持世界至尊地位。日本的研发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