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

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

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
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

正面管教与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

——普西文嘉宾访谈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听话,但我们有没有先倾听孩子的一些想法、主张和意见?我们总是希望孩子长大后会很好的接人待物,但有没有用自己的言行沟通来教会他们跟他人交流的方式?如何运用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爱与连接体会到尊重和鼓励学会自律、责任感、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学会终生受益的社会和生活技能建立自信和能力感…… 这个星期天普西文邀请到正面管教资深培训导师-吴霆女士,为家长荟的朋友们开启一扇窗——看见那洒满阳光的希望,经验心中那从未褪色的爱,找回生命赋予你的力量之源!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吴霆,非常荣幸今天晚上和大家分享这个主题: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首先特别感谢Jency的邀请、今天晚上的主持恢恢,还有文字记录Annie,还有一起守候在手机的那一端、今天晚上一起交流的各位家长们。虽然看不到彼此的样子,但是我们都有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且我们有着共同的身份——我们都是父母,所以我们也有着相似的喜怒哀乐,这样仍然可以感觉到和大家的这种连接。我自己是有着十多年在企业从销售一直到销售管理、再到销售培训的工作经验,后来和朋友一起合作过培训公司,然后做了七八年自由讲师,近几年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和亲子领域。我觉得我的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因为它能帮助我自己还有别人不断地成长,今天晚上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在这几年,我经常和一些家长互动的两个领域的内容:一个是正面管教、一个是非暴力沟通。

第一部分:关于正面管教我们先简单地来介绍一下这个“正面管教”,然后就进入到案例的分享。【正面管教】正面管教是从美国过来的,它的英文是Positive Discipline,直译就是积极的纪律。说到“管教”这两个字呢,在我开展的家长工作坊当中曾经遭到过很多家长的不喜欢,而且还有一些家长她们就因为这两个字,迟迟地不愿意进入这个工作坊的学习当中,因为从小到大的这种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让他们很反感这两个字,但是实际上这个只是一个翻译的、语义的问题,“正面管教”在台湾是被翻译为“正向教育”,所以几字之差就会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觉。所以有时候我也在想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从小到大,首先是在这个自己的原生家庭,也就是自己、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样的一个家庭中成长,然后再到学校,然后再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在这个十几年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很多被压进了我们自己潜意识的东西影响着我们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工作的质量、还有生活的品质的这种模式。由此可见家长的学习、以及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特别重要,不同的方式带来不同的结果,就像这个正面管教和正向教育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进而影响到决定。这个“正面管教”,也是被无数家庭和学校所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面向家长是希望能够找到科学教养方法的家长,面向老师就是希望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这样一个老师。“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就是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以他的思想为基础,之后又是由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和林路特完善和传播,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正面管教”特别看重长期的效果。所以它要达到的重要的长期效果呢,其实就是一个有效管教,或者说叫有效的养育。

有效管教有四个标准:

第一个就是你的育儿方式,或者你和孩子在一起沟通的方式、或者是态度,是否是和善与坚定并行的?那么这个就意味着是否给孩子是尊重和鼓励。第二个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就是一个心灵的纽带,其实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一个最基本的一个要素。首先是在家庭里面来获得,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在这个部分有匮乏的话,你就会发现,他长大成人之后在他的人际关系当中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第三个标准那就是是否长期有效。惩罚在短期是特别有效果的,但确实从长期来看存在负面的效果。第四个标准就是是否能够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从而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总而言之,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正面管教的一个基石。

我在第一堂课的时候,一般会带入一些基础的元素,这些元素会让家长去思考,对于孩子的未来而言,在现在、在他小时候,无论是零到三岁、三到六岁,还是小学期间、初中期间,我们作为家长,我们给与孩子的、我们能够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应该带着怎么样的一个目标去和孩子去互动?所以在第一堂课里面,有几个特别重要的方法和工具,或者说理念,让我们清晰方向和现状。

【行大于言】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叫做“行大于言”。美国的领导力大师波斯纳和库泽斯,他们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领导者的行为,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卓越领导者的五项行为中排在首位的就叫“以身作则”。这两位领导力大师,他们就告诉我们说只有头衔还不够,还要靠自己的行动,赢得人们对你的尊重,领导者的行为比语言更重要,它可以反映出领导者是否真正的认真的对待自己,所说的话是否和行为保持了一致性,只有言行一致的时候,这个管理者所传递的才是正面和积极的。那如果言行不一呢,这个重要的通路可能就会被堵住了,团队也会失去榜样的力量,没有向心力。那作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也同样是如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在七岁之前,孩子他的这种学习的特点,其中之一呢,就是叫做“模仿”。孩子都是通过模仿去发展自己,无论是他的内在还是他的外在的行为。所以,家长的行大于言家长是怎么做的就特别的重要。有的时候,我们会跟孩子说:你要专心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但是呢,家长自己做出来的这个行为呢可能就是相反的范例。比如说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手机响了,微信传来信息了,然后就拿过来看。孩子就说:爸爸,你不是说我们做什么事情要专心!?爸爸就说:我就看一眼啊!爸爸这边有正事儿、有重要的事情!那么长此以往,我们在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呢?这个是“以身作则、行大于言”正面管教工具的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要素。“行大于言”还有另外的一层含义就是:我们要少说多做。

有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讲,少说或不说话,家长只是带着爱行动,其实对于孩子来讲他更加能接受。比如,当孩子他在专心做什么的时候,但是这时我们可能需要因为另外一件事情打断他,比如现在要把玩具收拾好归位了等等,需要现在去做这件事儿,那你就会发现你再多的说教、指责、或者是呵斥,就会让孩子特别反感、甚至是对抗,那么假如说这个时候我们走到孩子的身边,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去整理,其实这样就够了。当然还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这里先简单和大

家讲述一个相对表面的内容。这个不说话、带着爱行动的这个“行大于言”的这个层面,无论是对于七岁前的孩子、还是对于七到十四岁的孩子,都特别特别的重要。那么,我的家长们他们是怎么在生活中去应用行大于言的呢?比如有的妈妈特别喜欢说教,她觉得如果不说教的话,她自己就没有尽到责任,她自己会自责。当然这个部分是和家长自己、她自己的童年创伤,或者说她对自己身为妈妈这个身份的认知有关系,她也知道说了没有用,但不说又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那我们在课上我会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在家长课上就是把这个“行大于言”的这个活动先在现场体验结束之后呢,就会请大家把你每天对孩子经常说的那些话写下来,而且这些话是让孩子特别反感的。有一个妈妈就写了整整A4纸的正反面,非常多。所以到最后我们会建议回家之后先实行一周的“少说多做,行大于言”这样的工作。假如说真正能够做到“行大于言”的话,你就会发现孩子他的对抗情绪会少了很多,而且当你真正能够带着爱去行动的时候,孩子和你的这个连接也会越来越紧密,当然这个“行大于言”还有很深的一些内涵,今天先简单的跟大家先介绍这个表层的一些东西。

【贴标签】第二个想和大家介绍的活动叫做“贴标签”。这个“贴标签”的活动,几乎在每次的工作坊当中做到这个环节的时,大家都特别有感触,也有家长会泪流满面。我们可以想想看,我们自己从小到大被别人贴了多少标签,然后这些标签是怎么样去影响着你的人生。那我们现在又怎样在给自己的孩子在贴标签,比如任性、懒惰、不听话……等等。我们在给自己的孩子贴这些标签,那你就会发现,贴标签就是不断地、不断地把一些东西压入了孩子的潜意识。因为孩子对于父母而言他是全身心的信任和接纳,他即使在他自己的内在,他不是很认同父母想让他做的那件事情,但是因为他爱父母,所以他愿意按照这个去做,但是渐渐、渐渐在孩子越来越长大的时候,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一种现象呢,就是这个孩子越来越没有自我,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胆小胆怯,做事情是很被动的,然后总是会躲在家长的后面;另外一种表现出来的这个行为就是对抗,我就要说了算,他就会和你有权力之争。而且有的时候,这个贴标签,我们贴的那个东西呢,其实,他有可能不是真正的真实,而只是基于我们看到的、掺杂了我们自己的评价系统在内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我是一个女汉子,或者我是一个胆小的人;或者你给你的先生贴了一个什么标签?比如说他就是特别懒,他不爱我,他不会表达爱,他是特别冷漠的。那你又给你的孩子贴了一些什么样的标签?比如说懒惰、小霸王等等。那么这些标签会越来越影响你对自己、你对他人的一些判断,甚至有的时候会预设立场去推测,但并不是真相,更多的是评价或指责或基于恐惧而来的一些东西。所以我们有些家长他们在做这个练习之后,回去之后就把现有他们贴的这些标签贴到了自己的墙上以提示自己时时觉察。当然在工作坊中同时也是要去做一个转化的。也就是说,首先要去了解,为什么贴这个标签?继而再去澄清贴这个标签的背后自己是一些什么样的需要,然后我怎么样去进行表达。所以这个部分,假如说他已经特别僵化、特别固化了的话,那么可能还需要有其他的工具,比如鼓励、爱之杯等等,一起来做工作才可能能够改变这个部分。

积极暂停】另外,还有就是关于整个的情绪管理这个部分,(就是刚才发给大家的二那个图片中部分),其实也是大多数的家长感觉特别收益的。在这个里面我们首先和大家讲到一个知识。我们人的大脑发育它是循序渐进的,人出生了

大脑看起来它是完整的,但是实际上,它还没有完全的成熟。所以在这个大脑当中有一个部分叫前额皮层。这个部分的功能包括比如说明辨是非、管理自己的情感、可以理性的回应而不是本能的自动化地反应等等,那么这个部份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这个情商的部分。这个部分是要到二十五岁才发育完全,所以从神经学的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在情绪管理上是无法和成人一样成熟的。所以我们才要,以身作则、管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同时,孩子能在我们身上学会或模仿到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你用叫喊扔东西来表达情绪孩子就会学会,你用积极暂停或家庭会议的方式孩子也会学到。在情绪处理的部分,我自己的体会就是:“正面管教”里面它有几个特别实用的工具,我个人是特别推荐以下几个方法的。在情绪的这个部分有一个特别推荐的“正面管教”的工具叫做“积极暂停”。这个“积极暂停”其实就是在自己家里找到一个让自己能够觉得舒服、能够情绪冷静下来的地方。这个不是惩罚,而是让自己感觉好起来的地方。很多家长回去之后,就在自己的家里面就建立了这个“积极暂停角”,而且他们会发现这个小小的角落,特别能够安抚他们的情绪,好像是情绪的避风港。而且,当自己看到自己的情绪要起来,要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出来的时候(是发泄而不是表达!)一般发泄的时候可能会有哭啊、大喊啊、大叫啊,然后那个时候完全是一个动物型状态,因为理性的大脑已经完全不受控制了,完全是一个本能的一个状态,可能会脱口而出一些伤害的话语伤害自己或对方,或一些伤害性的行为,也许冷暴力,但内心及身体都积压了很多情绪,能量被卡住。所以在这个时候,假如说我们已经在家里面有一个自己的“积极暂停角”,此刻就会特别的有用,不会让彼此有伤害的言行。这个“积极暂停角”,它不限制于在哪里。有的妈妈,她把自己的“积极暂停角”安置在这个主卧的洗手间,有的爸爸,就是把自己的“积极暂停角”放在阳台的一个角落,然后自己把它布置一番,放上自己喜欢的一些书啊、还有烟灰缸啊等等。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冷静下来就可以,都没有问题。那么孩子呢,也可以有这个“积极暂停角”。对于特别小的孩子,比如说四五岁以内的孩子,不是很建议让他自己去这个地方冷静,特别小的孩子,他的“积极暂停角”在哪里呢?其实就是在父母的怀里,尤其是在妈妈的怀里。这个“积极暂停角”的作用,其实就是能够让你不再脱口而出说伤人的话。用正向的方式让情绪回归平和。

比如,有一个妈妈她来参加了这个工作坊,她是他们家里的雷神。她一发起脾气来真的就像夏天的暴雷霹雳一样,是特别可怕的,很多邻居都知道,只要家里没有“打雷”的声音,那么就说明这个妈妈不在家,她几乎是每天都要发脾气的。但是有了这个“积极暂停角”之后,这个就特别有效地让他们的这个家庭回归平静,同时,还要再加以其他的一些工具,比如说像贴标签。她真正的去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她目前的一些状态,一些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其实是和小时候被贴的这些标签有特别大的关系,影响了她的人生走向。所以,当她解决了那个很深层次的问题之后,再加上这些行为层面的工具,那么这样就特别事半功倍。她先生很惊讶于他的太太居然能有这样大的一个变化。还有一些正面沟通的一些有效方法,这个部分,其实最关键的也是,首先家长是特别希望能够和孩子有合作,而且是本着这个爱和尊重的态度,而并不是想要去控制,这个基本的心态是特别特别重要的。假如说你最终还是希望孩子能听你的话,那你就会发现,孩子早晚有一天他能够识破你的伎俩,然后跟你说:你不就是想让

我干什么干什么嘛!所以那个时候可能大家就会觉得很狼狈很尴尬。其实,所有的行为层面的解决方法都一定要基于你的爱心来出发,达到彼此的连接之后,再来看解决的策略。其实这个又回到我们的这个目标:你究竟是想和孩子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明白了想要到达的长期效果之后通过练习就可以自如地通过不同方式来运用这些工具,而这种自如地运用正源自于父母的内心和智慧。在这个正向沟通的方法里面就是如何说话的这个里面,有两个是特别关键的:一个是说正面语言,还有就是表扬和鼓励。我其实也是在接触了这个正面管教之后,才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鼓励?什么是表扬。

有一个问答,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觉得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有一个家长问简尼尔森(简尼尔森是正面管教的创始人),这个家长是这么问的:PD,也就是正面管教提供了许多管教工具,但是没有数年沉淀出来的成果和正面的态度,仅仅运用这些工具是否有效呢?简尼尔森是这么回答的,他说:基本的心态是非常必要的,我一直强调,在你行为背后的感受比你的行为更重要,同时我强调,如果只注重正面管教工具的技巧性,那就注定会失败,理解工具后面的理念才是重要的!当父母明白这些理念,简单的说就是给与子女尊重和尊严、和善与坚定并行。

第二部分:关于非暴力沟通现在已经10:10了,我现在进入非暴力沟通的环节吧!首先和大家简单的说一下什么是“非暴力沟通”?这个“非暴力沟通”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暴力的沟通”,它在一些国家也被翻译为叫“爱的语言”或者叫“长颈鹿语言”。那为什么要叫“非暴力沟通”呢?它的创始人叫马歇尔,马歇尔是出生在1920年代,因为他是犹太人,从小居住在底特律,所以当时常常受到歧视和攻击,他从小就在想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从小就活出慈悲,而有些人天生就是那么残暴、伤害别人,他从小到大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他读到博士。马歇尔的博士导师是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到了马歇尔博士毕业之后,他仍然对自己寻找到的答案不满意,包括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他也是觉得好像还是不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所以当他博士毕业之后,他就去拜访了很多他认为活出了爱的状态和思维的人。同时他也去拜访一些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这样的一些人群。他去研究各种古典文化,同时,马歇尔对中国的老子、庄子和孔子也有很多的研究和借鉴,最终他就在这些基础上创立了这个“非暴力沟通”,当时那是在六十年代美国冷战时期最严峻,所以他就借用了甘地的“非暴”这个词。

马歇尔说“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基于需要的意识,这句话展开来讲:就是无论人们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人,比如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可能会看到孩子无论如何他都不去写作业,无论你是用了讲道理、惩罚、给奖励、呵斥等等,孩子就是不去写作业,这个时候大人可能就会很抓狂、很焦虑,会觉得自己怎么会有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而且他也不尊重大人,而且他也不上进,他也没有时间观念,就会给他下很多定义、贴很多的标签。但是在“非暴力沟通”中是这么看的:孩子不去学习,这件事情的背后是有他的需要的,比如孩子他现在选择玩耍,或者说选择休息一下,那么它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呢?他选择玩耍这个背后的需要可能是快乐,也有可能他特别渴望、获得尊重,特别需要尊重,或者他特别看重公平

等等,这些呢,其实就是孩子的需要。“非暴力沟通”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就是处理与自己的关系,和自己能够连接。那么,在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经常能够和自己连接之后,他也就能够拥有所有力量的一个源泉。那在这个之后,就是我们能够有能力去处理好跟他人的关系,也就是我跟你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比如能够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能够做好自我倾听,那么也就能够去倾听他人,能够更多的去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需要到底是什么?“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叫观察,第二个要素叫感受,第三个要素叫需要,第四个要素叫请求。

我们简单的一一和大家来分享一下:首先来说这个观察。其实我们成年人真正能够做到不带评价的观察相对来讲是比较难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通过不断的在生活中去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回归“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达到印度的哲学家叫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因为我自己也在参加幼儿教师的三年制的培训和小学教师的三年制的培训,那么在教师的一个基本功的训练里面,就是要做到儿童观察和对学生的观察,我们会有大量的这个练习去做。这些练习,如果你日积月累,每天可能只需要五分钟,但是,当你长期的坚持下来,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在看待他人的一些行为的时候,能够不加入评价,举个例子来讲。“你这个人不负责任!”这句话就是一个评价。“这一周你有3天都是在晚上12点以后回到家。”这个就是一句观察。“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任性呢?“这个就是一个评价。“妈妈和你说了三次,洗完澡之后,脏袜子要放到洗衣机里”这个就是一个观察。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当你更多听到观察的时候,你的内心其实是平静的;当你更多的听到的是评价的时候,那么就特别容易引起情绪的起伏,而且感觉遭到了指责,这个时候对抗就容易发生。

第二个要素就是感受。也就是说我们要体会和表达感受。在我开展家长工作坊的这几年的时间里面,我发现,成年人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是特别困难的,往往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更多说出的是想法,我们从小到大已经和自己的感受,无论是内心的感受,还是身体的感受都已经断裂了,缺乏连接。很多人呢,甚至体会不到自己的感受,更不用说去清晰地表达了。尤其是从事某些职业,比如,警察、律师等等,他们会给自己的身份下一个定义,他们会相信理智是好的,情绪化是不好的,当然说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普遍来说,是这样的,有些职业它会有一些这个职业的色彩在里面,所以去体会和表达感受就会尤其困难。但是当你真正去和自己的内心连接,去和自己的身体去连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同样一件引起你情绪起伏的事情,这个背后你的感受是层层叠叠的,非常丰富。而感受它的根源是什么呢?这就来到了这个“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也就是需要。“非暴力沟通”认为,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己,是我们的需要产生了这些感受,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和评判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案例略)

“非暴力沟通”第四个要素就是请求,而且是提出具体的请求。先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女士说:我想请我的先生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他答应了,结果三个星期后,我先生报名参加了高尔夫球赛。这个问题在哪里呢?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是她没有明确地提出她的请求,她想要什么,所以假如她清晰地表达:我希望你每周至少一个晚上在家

能够陪我和孩子。她如果这样很清晰地表达,就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而且,不仅如此,请求对方提供一个具体而非抽象的行为,特别有助于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在第四个要素提出具体请求,在这个环节里面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请求听起来像是命令,一旦人们认为,假如说我不答应你的,你想让我做什么,那我可能就会受到惩罚。这样的话,你说出来这个话就很容易被对方听成是命令。一般而言听到命令,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或者服从或者反抗,但不论最终的选择是哪一个,都会造成双方关系的疏远,那这个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改变或者控制别人,而是用来帮助我们在真诚的一个基础上和别人去连接,所以这个请求,也就是我如实的表达我的感受和我的需要,但是,是否这样做取决于你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是尊重你的。有一次有一个妈妈跟我反馈,她说:嗯,我就是这样做的呀!但是孩子最后还是不听话呀!所以你就可以看到其实她最终的目的,其实还是希望让对方听她的话,她还是希望能够去控制,那么控制的背后是什么呢?控制的背后往往是深深的恐惧,而这个恐惧是在恐惧什么?每个人恐惧的原因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需要都不同,所以,真正的去找到自己的需要,才是让自己的生命能够特别美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那什么是“非暴力沟通”所说的需要呢?从最基本的来说,就是一些生理层面的,比如说吃饱啊、穿暖啊、空气呀、水呀、食物啊!需要是化解冲突的方法,而且是非暴力沟通,也就是我能够去表达爱的语言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咱们先澄清一下这个需要是什么?需要,它首先可以视为生命为了维持自身存活所必需的资源,比如我们身体健康是因为我们的空气、水、休息、或者是食物的需要得到满足。而当我们对理解、支持、诚实等等其他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就得以加强。我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运用这个“非暴力沟通”的时候,特别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的实用性,因为它非常落地,特别有效,而且在情绪刚刚起来的时候,马上就能够去体会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要,这样就特别能够在这个关系的品质里面,能够让对方、自己自然而然的转变,而这个并不是出于我的控制。所以这个在我这几年时间里沟通的过程中,我特别明显的感觉到我自己的这个人际关系的品质,无论是和先生的、孩子的,还是和我父母的这种关系,都得到了特别大的改善。关于这个部分我有一个原创文章,昨天恢恢也发到了群里。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翻出来看一看,那个是我应用“非暴力沟通”的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实践。

我自己的体会就是,如何在这个生活当中去应用“正面管教”或者是“非暴力沟通”,首先那就是一定要先去了解去学会和掌握,就是在知识层面能够知道,它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儿?它和我的生活、和我的理念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能够融合在一起?我是不是接受它?我愿不愿意选择它来进入到我的生活中?接下来,我认为特别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因为在有了觉察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成年人去改变自己的模式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几十年形成的,但是如果你有了觉察,那么你就会发现你一步一步地在改变,一步一步地在活出真正的自我。所以有一句话叫做慢慢来、比较快。成年人的改变它是以年度来计算的,而绝对不可能说上了几天的工作坊,你的人生就彻头彻尾的来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个其实真的是不太可能的。需要不断在生活中去觉察,去转化不同的模式。其实

关于这个“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我真是有特别多特别多想和大家去交流和分享。限于在线的这种局限性和这个时间资源的特殊性,我就简单地跟大家先分享到这里。那么还有一个想要和大家说明的就是:其实“正面管教”或者是“非暴力沟通”,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方法、工具、理念,这些只要你认同,那么建议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长期的去贯彻下去、去应用,最好就是有一个支持小组,大家可以一起来应用这些方法,每天或者定期地来进行交流,这样的话在回到自己生活当中那个巨大的惯性之下,才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发自内在以及外在的两股力量能够让你把这个新的模式去坚持下去。这个是我的一点心得。第三部分:问答环节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这个问答的环节吧!我看到了有三个问题。我收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家长Celion提出的: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如何使用这个策略?比如幼年、少年以及青春期。我的建议是:首先,家长自己要去了解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会出现的行为特点,以及心理特点,还有各种敏感期。接下来,再把你接触到的这些,比如说今天讲到的,比如说你接触到的“非暴力沟通”等等这样的一些方法和工具,结合您的孩子的这个年龄阶段,把这个不同的方法,去放到你自己的家庭亲子工具箱里。这个“家庭亲子工具箱”它是一个虚拟的,它是我们在课程上会做最后的一个聚焦。也就是在我们的工作坊上,可能您学到的可能有二十个工具,举个例子来讲,可能有二十个工具,但是基于你的孩子的发展特点,以及你自己特别有意愿去在生活中去应用的,你就把它列入你的一个行动计划的清单。当然说,这一切都是基于你对孩子的了解,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举个例子来讲,“正面管教”当中有一个工具叫做“启发式提问”。那这个“启发式提问”它是怎么样的一个句形呢?那这个其实在我们的成年人的教练的课程里面,教练其实就是问问题的,那么对于孩子来讲,父母也可能有一个角色就是他的教练。举例来说:嗯,你看从放学回家一直到睡觉,你有好多事情要做,对不对?那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你既有效率,然后又特别主动地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呢?这其实就是一个启发式的提问。但是这个工具,它并不适合用在很小的孩子身上。我个人的建议是,这个方法最好是在小学三年级以后,再给孩子去使用,因为那个时候孩子的大脑它的一个发展基本上已经可以去进行一些这样的思考。初步地去给自己的生活、给自己的学习去拟定一些计划。但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他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你会发现有的时候我们去问孩子一些问题,孩子会很奇怪地看着你,他没有答案,因为他的成长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

第二个问题是家长Annie提出的:孩子做事慢吞吞家长一着急就会催。除了性格原因是否会有阶段性的,是不是要在越小的时候越长引导还是过了一个阶段会自然好起来?关于这个孩子拖拉的问题,就爱磨蹭这个问题,我是有单独的一个课程的,这个课程大概是一个半天到一天的一个工作坊,其实内容真的是挺多的。就孩子拖拉的原因,我把它归纳了有十四个原因,还真的是挺复杂的。有些原因是来自于家长造成的,有些原因是孩子自己的一些原因。家长造成的原因,比如说,家长自己本身就很着急,或者说家长自己的道德感特别的强等等,那么这样就容易会让孩子形成这种对抗。孩子的对抗,他有可能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是任性,一个就是磨蹭,所以这个其实是孩子的一种内在的抗拒的外在表现。另外还有一些,就是有没有给孩子形成一个规律的生活?孩子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是够?孩子的睡眠质量是不是好?还有,就是早晨起床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方

式叫孩子起床?有没有在孩子五岁以后渐渐地让孩子自己做主去做一些事情?还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家大人说了算?…… 也许这个是孩子和你的一个权力之争,表现出来就是磨蹭,等等。真的是好多原因,至少可以连续说一小时。因为今晚交流的时间也差不多到了,这个问题我就先回答到这儿,不知道就这样是否可以?如果不满意的话,我们可以单独再找时间交流吧。

第三个问题是Jency问的:就是夫妻之间对孩子要态度一致吗?还是应该一个红脸一个白脸?正面管教孩子时伴侣、爷爷奶奶都应该如何配合?关于这个夫妻之间是否态度一致啊,咱们可以首先想想看,一直在孩子面前态度一致,是否可能?一直保持一致,可能产生的正面的后果,或者说负面的后果,可能有哪些?如果一直不一致,这个后果可能是有哪些?有的时候可能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这个答案自然就浮现出来了。我的观点是:关键是当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的时候,父母之间是怎么交流的,交流的方式、说话的语气、肢体语言是怎么样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在交流的时候,是否可以,看到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然后,在一起寻找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其实孩子就是最早的时候就是在爸爸和妈妈的互动上,学会了如何与人互动,如何与人交往,所以这个是他最早的这个社会性交往的一个模式的来源。我们就让一切真实地发生,同时,修炼自己的内在是特别重要的,千万不要忘记孩子小时候他的学习特点,有一个叫做模仿。关于这个部分,在“正面管教”里面有一个工具,叫做“家庭会议”,这个工具真的是特别的好用,很多家庭就是用这个工具,解决了很多的家庭纠纷。无论什么样的方式,我觉得大家其实都可以去了解、然后去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尝试,最关键是尝试了之后,要把它长期的去坚持下去,直到形成自己的惯性。(全文完)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

用积极的语文表达请求,清楚地陈述为了满足这个需要我们想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不想要做。在冲突情境中,告诉人们我伴游想要什么往往导致困惑和抵触。甚至在我们跟自己说话时,这也一样适用。如果我们只告诉自己我们不想做什么,那就不大可能对当前的境况做出什么改变。 行动语言是指当我们提出请求时,用清晰的动作动词表达我们确实想做的。它也指避免使用那些会模糊化我们的需要或听起来像攻击的语言。 清楚地告诉他们我们真正想让他们做的是什么。 倾听对方的同时,感受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表达需要时,要用行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需要,说出希望对方如何做,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对方不要做什么。 非暴力沟通是这样一种语言,它使我们能以真心为彼此付出的方法来建议联系。 我们的感受是由我们的需要以及需要的满足情况决定的。 练习非暴力沟通:四个问题:P31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你的) 第一个问题:请告诉我,作为你的配偶或朋友,我做的哪件事,导致你的人生一点也不美好? 第二个问题:当我在做某事时,你有什么感受? 第三个问题:你的哪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有这种感受因为我本想” 第四个问题:我知道我正在做一些并不会让你们的人生更丰盈的事,也知道你们对此有一些感受。你们已经告诉了我有哪些需要没得到满足,现在,请告诉我,我能做些什么以帮助你们美梦成真? 妨碍我们真心付出的绊脚石:批评和强迫。非暴力沟通语言中没有批评和强迫。 所有批评都是对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当我们感到痛苦时,若有一个人给予我们理解,这是很可贵的,这种关注有着惊人的作用。感受我们的感受,知道我们的需要,满足我们的需要,这是多么可贵的一件事。 所有评判都是对事物最糟糕的表达。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几种方式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几种方式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几种方式 第一种,指责埋怨型的沟通。这种当爸爸的比较多。 第二种,迁就讨好型的沟通。这种当爷爷奶奶的比较多。 第三种,打岔啰嗦型的沟通。这种当妈妈的比较多。 第四种,强迫规范型的沟通。这种当领导的比较多。 我们提倡的是平等和谐型的沟通 怎样才能很好地跟孩子沟通呢?—— 亲子沟通“六要” ◆要经常为孩子找出优点,并能具体表扬孩子的优点。 ◆要时常对孩子表示信赖,并告诉他:“你一定行!” ◆要尊重孩子的感觉,积极倾听孩子的需要,并能真诚表达父母自己的感受。 ◆要让孩子有发泄情绪与谈论感受的机会。 ◆要观察孩子的需要与期待,使他常处于愉快和满足的状态中。 ◆要与孩子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亲子沟通“六不要” ◆不要在双方情绪激动甚至失控的时候,急于与孩子沟通。 ◆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不要太过急躁的想要解决问题,否则容易使问题更加严重,令亲子关系紧张对立。 ◆不要专注于判断是非对错,或与孩子互相怪罪,因为这于事无补。 ◆不要用批评、指责的语气,以粗暴的言语甚至体罚来管教孩子。 ◆不要说出“你真笨”、“你不好”、“你很傻”、“你真没用”等否定性话语。 与孩子沟通六秘诀 一、给他机会。 二、能进能退。 三、潜移默化。 四、缩短距离。 五、疏导情绪。 六、知足常乐。 根据专家的研究,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看看你的孩子是在哪种情况下成长的:第一,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第二,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第三,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第四,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 第五,赞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 第六,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把握目标; 第七,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对别人多一份关爱。

非暴力沟通案例讲座

声入人心深入人心 ——非暴力沟通案例的撰写(5分钟) 云龙心育团队周希 关于案例撰写,我的标题是《声入人心深入人心》,最开始我们是原文朗读,只听过声音传播,现在我们的内容更加丰富有内涵,所以我们要做到深入人心。 我们重温一下什么是非暴力沟通: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他被称为爱的语言。 一、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要认识到使用非暴力沟通是由固定套路的,四个要素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但又都是紧密相连。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需要。 (一)观察:你所观察到的(看见、听到、),就像拍照一样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说出事实而非评论,不带责任和批评。 (二)感受:你所观察到的给我什么感觉?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表达感受而不是想法。例如:你是一个非常懒的人,这是想法,我看到你离开教室没有把自己的垃圾带走,我觉得有点失望,有点生气,这是你的感受。 (三)需要:人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要说出来对方才能明白为什么做到很难?因为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正确掌控情绪说出具体需求,我们总是说“不要什么”,却很少说“我要什么”,需求越具体越好。

(四)请求:我想采取的具体行动:你愿意……吗? 二、案例主题和组成部分 (一)主题:非暴力沟通模式 案例内容主题环绕用非暴力沟通这一高效沟通模式解决教育教学或者生活中的沟通问题,可以是师生之间或父母、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等,可以是成功的案例,,也可以是当事人的困惑(暂未解决的),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案例组成部分 1、标题 2、片头语 3、案例内容: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4、案例分析、 5、结语 6、一百字以内的推介文案(充满诗意的、诙谐的或者创意的语言) ①标题:最开始,我们应该在脑海中构架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起源,来龙去脉,这个故事或许是你很久之前发生过得,或许也是你最近接触到的,总之在你脑海中会有整体印象,最终选择一个你认为比较贴切、有新意、让人有想法往下看的精彩的标题。 ②片头语:我们栏目片头语已经固定了下来,开头语是:一个频率一种声音聆听我温暖我,这里是云龙心育电台栏目《听,见心声》,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 ③案例内容: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_心得体会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读后感 准备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结束九型人格学习不久,而且即将开始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学习,一旦自己开始意识到需要"慢下来"去觉察自己和身边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忽视那一部分,往往是你最想逃避,也是最手足无措的时候。 虽然2型人的特点是善解人意,喜欢帮助他人,但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这个型的瓶颈,同时对于他人愤怒时的无力感,让2型人更加隐忍、憋屈。 学习完九型和正管课后,对于自己和其他的8个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来看这本书,让至少可以鼓励自己开始实践非暴力沟通,开始试着去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对于身边人的愤怒开始理解、接纳,做到不评判。 下面先来谈谈我是如何体会表达"我信息". 我此刻的生活如何?这个问题好像我很少去问自己,因为我总是在捕获周围人的需求,自己很少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因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也从来没有去想着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了《被讨厌的勇气》后,有了去使用非暴力沟通这种生命语言的勇气,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发自心里的感觉,而不是通过思考,做出选择。 原来我在和他人发生争执后,即使过了很长时间后,也很少去回顾,因为担心悲剧重演,所以自己特别逃避谈论痛苦。在学会用"我信息"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在刚开始也遇到几次对方说"不"的时候,刚开始我很沮丧,后来我坚信,自己的需要没什么不对。一旦你发现自己需要后,很难去把它深藏在心里,仿佛有个重担一直背负着。于是,我还是坚持表达了"我信息".虽然刚开始,使用的有些生硬,句式完全照搬,但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一定要说出来。说出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后,不是需要马上需要对方做什么,更多的是需要向对方的倾听,被看见。正如,佛的建议:"不要弥补,在此即可。" 这本书中写到了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实践提到了三点: 1. 要精神纯粹。需要我们努力做的主要事情就是修炼自己。马歇尔每天都会停下来两次、三次或四次—---真的停下来,然后提醒自己:我想怎样与世界

亲子沟通的有效方式1

亲子有效沟通,促进健康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可不少家庭对孩子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威胁多于启发,命令多于商量,放纵、宠爱多于正确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造成了在当今社会家长无法跟孩子沟通的普遍现象。有的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直到孩子出走或悲剧发生,才后悔莫及。 一、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 根据专家的研究,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看看你的孩子是在哪种环境下成长的: 第一,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第二,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好斗逞强; 第三,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消极退缩; 第四,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充满自信; 第五,赞许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爱人爱己; 第六,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把握目标; 第七,友善中长大的孩子,将来会更关爱别人。 所谓“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在绝大多数家庭里,亲子关系比较融洽的阶段是在孩子出生后到上小学前。在这个阶段,孩子没有学习任务,又处在低龄阶段,比较“听话”,亲子之间的关系一般很“和谐”。然而,当孩子上了学,在学习上陆续出现问题后,亲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一些麻烦了。其表现是:孩子认为家长不懂他们的心,家长认为孩子不理解父母。在孩子学习这件事上,孩子和家长不能

很好地沟通,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和不愉快。这样不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而且给孩子的情感与学习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还会使孩子和家长长期陷入痛苦之中。 因此,做家长的要学会教育孩子,学会顺应孩子的成长,从而建立和谐、正常的亲子关系,让亲子之间的感情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增强,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睦。 电视剧《家有儿女》给我们的其实就是——沟通! 亲子沟通的原则: (一)尊重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孩子也同样。 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怎么对待你。 ——《圣经》你尊重孩子,孩子尊重你 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 心理学定律 一个人的欲求不能满足时,会产生急切攻破障碍的急躁,从而产生愤恨,一但这种感情忍耐至饱和状态时,会以杀人,放火,打劫等形式发泄。————破毁攻击律 人性的两重性 善良的人也会有邪恶的冲动, 同样,邪恶的人也有善良的因子 尊重别人,善待自己. 案例:17岁中学生“徐力杀母案” .

非暴力沟通文字版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卢森堡博士发现人们在日常的沟通中常常会指责他人、抱怨他人,或者用内疚来要挟他人。这都是因为我们的思路当中总是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把事情分成对的和错的。这个基础的思路影响了我们的沟通方式,这就是暴力的沟通方式。比如,当一个人向你发火,你首先会判断这件事是谁的错?自己错了还是他错了?怎样解释和反击?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第一种暴力【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我打个比方:比如说小崔你跟你男朋友约会,男朋友迟到了半小时,这个时候你很生气吗,很生气啊。 “这个混蛋居然敢迟到半小时” 因为迟到半小时,他就成了混蛋。混蛋两个字是不是道德的评判,这就是暴力的沟通。因为你迟到半小时,所以你的道德出问题了,你是个混蛋。 很多人可能很难了解,这种我们平时随口一说的话,它其实是一种很严重的暴力,它是一个暴力的评价体系,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是经常会出现的。当你说他是混蛋的时候,如果说他真的有正当理由,他心里面气不气,他也很气呀,所以吵架就开始了。 这种道德评判最初来自于什么地方?它来自于你在想这个人有没有伤害我。伤害我,他就是混蛋;没有伤害我,那就是好人。但是好坏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什么,是黑白对立没有第三选择的 第二种暴力【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方式。其实人类是非常讨厌被比较的,如果有人拿你去跟别人比较,你是非常不接受的,但是你又反过来想想,你有没有拿自己的亲人跟别人比,比如你看电视剧里的妻子多贤惠啊,丈夫多浪漫呀等等。你本身不接受被比较,但是你又会不自觉的拿身边的人去比较,去做

《非暴力沟通》全书精华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全书精华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全书精华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我写的,而且是摘的,基本上整本书的精华都被我复制过来了,没时间看正本书的,可以看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非暴力沟通》应该算是一本“网红”书吧,也许说它“网红”有些不太合适,但是这本书好像读的人真的非常多,写读书笔记的人也非常的多,我写它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记忆,若你我有缘,不妨一看。 卢森堡博士认为,暴力的根源来自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而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使沟通的双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很多男人会说,恋爱中的女生都喜欢作。我虽作为女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不光是女生的错。就拿简单的“来姨妈喝热水”这个梗来说。作为一个来姨妈就会痛不欲生的人,我深知女生在来姨妈时,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和安慰,但是我们不直说,我等你猜。 那直男哪知道啊,翻来覆去的只会说多喝热水呀。气的女生直跺脚,马上就上升到“你不爱我”的境界了。女生作吗?作!但是一半原因是男的逼的。 男生也委屈,我要工作呀,不能总陪她嘛。但是他也不说,一心以为女生本就该体贴。 这就是典型的你不说我也不说,大家都蒙头在那里猜,猜对了还好,

猜不对免不了要吵架了。所以卢森堡博士才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了,情侣间故意的猜猜游戏不算,秀恩爱咱就不看了。 接着看卢森堡博士的观点,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1、观察发生的事情; 2、清楚的表达观察的结果和感受; 3、说出哪些需要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4、明确告知他人我的具体请求。 按卢森堡博士的方法,女生在被告知喝热水以后可以这么表达自己的感受:我需要的是你的陪伴,你只说喝热水,让我很难过,因为你的陪伴会让我比喝热水更温暖。 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谁还没有个小情绪啊。 理论知识: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 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一个差劲的前锋”。

十大经典亲子沟通案例

十大经典亲子沟通案例 山东一泓健康研究中心 亲爱的父母们好! 十分抱歉!打扰您了!经我们工作小组的共同努力整理出【十大经典亲子沟通案例】送给爱学习成长的您,希望您阅读完 后有所收获是我们最大的愿望!祝您家庭幸福!生活愉快!!! 【经典案例01】学会“欣赏”孩子很重要! 【经典案例02】妈妈们,别做孩子的监工 【经典案例03】妈妈们,你有无意识地伤害孩子呢? 【经典案例04】与孩子相处:您会“听”和“说”吗? 【经典案例05】你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哭”? 【经典案例06】父母们请谨慎使用权威 【经典案例07】为孩子创造真正爱的氛围 【经典案例08】学会聆听孩子 【经典案例09】父母如何与孩子同频 【经典案例10】孩子为什么报喜不报忧 【经典案例01】 学会“欣赏”孩子很重要! 欣赏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

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思考:当我们给予他人以尊重、理解和欣赏时,你就启动了他人心灵的力量,赋予了他人自我修正的空间。事情本无对与错,你用积极的思维去欣赏他人时,你就在所有的经历中在彼此心中种植了美好的记忆! 【经典案例02】 妈妈们,别做孩子的监工 一家长说:孩子五年级,今天要期末考试了,昨天晚上,让她把重点复习一下,早点睡,结果进去一看,又在看什么儿童文学,我的情绪一下就上来了,照着她的手臂就抽了了好几下。对她说:“你已经破坏了我对你的信任”。今早她还对我气鼓鼓的,正确的我应该怎么处理呢?我感受到妈妈真的很在乎孩子的考试,所以看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期待复习功课就会很生气,导致说出了那样一句话,那句话真的像是咒语,绝不可经常带出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孩子感觉到的是妈妈不再信任我了,既然你都不相信我,那以后我也没必要去获取你 的信任。而孩子早上还气鼓鼓的,说明已经影响了她去考试的心情。如果我是这位家长,我想象着这个情形,我会去做些什么呢?和所有妈妈一样,我会去关心TA,可能我会这样去表达:宝贝,明天要期末考试了,今晚有什么计划?”那么引发TA的是去思考而不是要求。当我进去看到TA在看儿童文学,说实话,我会很欣赏孩子的心态,因为我就是一个以前一要考试就很紧张的人,所以非常羡慕那些不紧张的同学。孩子还能坦然地看儿童文学,说明TA并没有把考试太当一回事,其实从长远来看,有这样的心态是一件好事。那我或许会说上一句:宝贝,妈妈真的很欣赏你的心态啊,明天要考试了,还能静下心来看儿童文学,妈妈以前就做不到,紧张的很。我说这番话,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完全没有任何别的想法,不是嘲讽也没有带任何其他目的。那孩子可能会有什么反应:或许会告诉妈妈,妈妈我都复习很好了,想放松一下啊。或许会很高兴地和妈妈探讨这本书的乐趣等等。或许还会和妈妈开玩笑,原来妈妈以前是这样怕考试哈。 我坚持地认为,妈妈们如果能够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孩子可以在你面前没有任何顾忌,畅所欲言,所有的心思都会找你诉说,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一个内在被滋养着的孩子,一个有自信乐观的孩子,TA的爆发力是很强的。孩子在学校里本来每天都是紧张兮兮的,回到家父母还以一种高姿态去要求,不断地去讲道理,要好好学习,体会不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思,那么孩子真的倍感压抑,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越来越不能在你面前表露出真实的自己,TA的心门向你关闭。这注定是 让父母心酸而又感到失败的。 【经典案例03】 妈妈们,你有无意识地伤害孩子呢? 一个妈妈和我聊到一个问题,周末晚上孩子上网玩游戏,妈妈问她什么时候睡,孩子说要等到“杀死”一个怪物,大概需要十分钟。平时女儿都要和妈妈一起睡,非要妈妈等她不可,结果半小时过去了,孩子还没有关电脑,理由是那个东西还没有死。妈妈已经很累也很困了,很生气,对女儿凶了几句,然后自己去睡觉了,可睡不着。过了一会儿,女儿也来睡了,侧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NVC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去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 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诚实、清晰表达自己,又尊重、倾听他人。 ●四个要素: ?观察:清晰表达观察结果,不判断不评估 ?感受:受伤、害怕、喜悦、气愤等 ?需要:导致感受的需要(或价值、愿望) ?请求:期待他人采取何种行动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异化的沟通方式,倾向于忽视人们的感受和需要,造成负面影响,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 害。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 做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对他人的评价实际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 于对方。 ●比较也是一种评判。 ●试图回避责任的行动理由: ?受说不清的力量驱使——“因为不得不” ?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因为我是个酒鬼” ?其他人的行为——“因为他做了XXX” ?上级的命令 ?同伴的压力——“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XXX” ?机构的规章制度和政策 ?性别角色、年龄角色、社会角色 ?无法控制的冲动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 ●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强调人性本恶并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我们对 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鲁米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 ●NVC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甚 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NVC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的表达方式: ?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 ?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的推测当做唯一可能 ?把预测当事实 ?缺乏依据 ?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价当事实 ?使用形容词或副词时,把评价当事实 ?“总是”“从不”“经常”“很少”等词可能混淆观察和评论 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示弱、表达感受有助于解决冲突。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被抛弃”“被误解”“被忽略”这类通常是想法。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NVC强调感受的根源在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 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4种选择: ?责备自己 ?指责他人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如下表达方式可能忽略了感受与事件的关系: ?只提及相关事情 ?只提及他人行为 ?指责他人 *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的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通过批评提出主张, 得到的反应往往是反击或申辩,直接说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积极回应。 ●基本需要: ?自由选择(梦想、目标、方向等) ?庆祝(生命力的创造及梦想实现,失落时表达悲伤)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3篇_读后感_模板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3篇_读后感_模板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在德国就像《西游记》在中国那样家喻户晓。 小说主人公巴斯蒂安·巴尔塔沙·布克斯是一个胖胖的、行动笨拙、经常被嘲笑、被愚弄的、不快乐的男孩。偶然间他在书店偷了一本书,《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书中有一个神奇的国度,名字叫幻想。天童女皇,生命垂危,幻想国的很多地方都被一个叫做乌有的东西吞噬了,有人想只要为天童女皇取一个新的名字,幻想国就会得到拯救,主人公巴斯蒂安被拉进了故事里,他为天童女皇重新命名‘月亮之子’他成了幻想国的拯救者,从此他们有了无限的巨大的权利,带上奥琳也就是光辉,他的每个愿望都会实现,随着一个一个的愿望,他的记忆也一点一点的消失。 在这12 章182 页中,巴斯蒂安所在的世界与阿特莱尤所在的世界穿穿插插,扣人心弦,令人耳目一新。我欣赏到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也让我对写读后感方法有了更新的理解。就在他永远也回不到人类世界时,阿特莱尤帮助了他,巴斯蒂安忘记了自己的名字,没有名字的男孩儿被朋友的护送下找到了生命之水,结束了在这里的一切,回到了人类世界。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当你在读这本书时,发现你会把自己也融入进去,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幻想王国的拯救者。 这本书永远都讲不完,也许下一秒,会又有一个拯救幻想王国的人,事实不会骗人的。 幻想王国,为什么叫幻想?充满想象力的一切,都有可能融入进去。让我们大家都插上幻想和想象的美丽翅膀,在幻想和想象的国度里自由自在地翶翔吧! 文/青山区幸福南路小学六年三班银泽琼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 在这个假期,我读了很多书,收获很多书笨的故事和书中的感悟,其中有一本书叫《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印象深刻。看到书名时,就发现这本书的题目特别奇怪,我带着好奇心开始了阅读。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又胖又弱、名字叫巴斯蒂安的小男孩,在一次躲避同班男孩追打时偶然来到一家旧书店躲避,偷走了一本书,因为怕被人发现,于是躲藏到学校的储物间。阅读中他意外的进入了幻想帝国,并拯救了天童女皇。它得到了奥琳,拥有着巨大的权利。他每当实现一个愿望就会失去一点记忆,最终他已经忘记自己是人类的身份,最后在两个好朋友的帮助下才回到了人类世界。 巴斯蒂安在帮助天童女皇改名字后,他也随即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爱戴。但与此同时,他自己却渐渐变得骄傲自大,为所欲为,甚至占据了天童女皇的象牙堡。而他的朋友阿特雷耀却恰恰相反,他勇敢、善良,不顾一切的帮助天童女行寻找巴斯蒂安。当巴斯蒂安变得骄傲自大的时候,()阿特雷耀也没有离开他而是慢慢的、内心细致的劝说他。 作者米切尔-恩德通过鲜明的人物对比,并且紧密联系生活,借以讽刺当今世界的这种骄傲自满、为所欲为的不良风气。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你是普通人的时候,因为你心地善良,人人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可是当你有了更高的权权力、地位以后,因为你藐视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样做你的朋友会渐渐疏远你,厌恶你。 这是一本魅力无穷、寓意深刻的书,我从中学到许多许多做人的的道理。 文/青山区幸福南路小学六年三班于镨尧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读后感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巴斯蒂安的男孩,胖胖的、有点笨拙,但却很善于讲故事。一天早晨,他在上学的路上,鬼使神差地进了一家旧书店。在那里,他意外地发现了一本奇书:

道德经与家庭教育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一种心理学的解读 前言 人的心理是文化的产物,是在某一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化的,其表现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方法和话语加以解释和表达。人类行为只有在它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中观察才有意义。既然,心理学的文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返回到深刻影响着我们心理发展的、根治于我们内心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的话,必定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瑞士心里分析家卡尔?荣格,是20世纪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他曾以其童年对石头的冥想为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开端,荣格后来知道,那是他与道的缘分,一种心灵的感应和沟通。在其自传的最后一页,已经80余岁高龄的荣格,心有感触地说:“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这正是此时的我所感受的。老子是具有超然领悟力的典范,他能够体验到价值与整体,体验到一致性。于是,老子在其老年的时候,愿意回归其自身本来的存在,回归与那永恒而未知的意义之中。”这就是荣格自传的结束语,他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精蕴。可以想见荣格完全被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的震撼了。《道德经》言简意赅,却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和睿智的光芒,堪称人类智慧的一朵奇葩。它涉及各学科多领域,囊括了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面。目前的家庭教育处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西方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而精神世界与传统文化却日遭冷落的现代社会氛围中,已经暴露出了诸多的缺憾,此时借鉴《道德经》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增加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父母们的文化修养、化解心灵的疑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学业失败、品德错误和行为异常甚至心灵扭曲。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综观目前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们存有的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点:1、教育理念缺乏;2、情感教育缺失;3、教育措施盲从。 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品味《道德经》,会发现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巧等深含其中。这些教育理念与技巧正可以化解这些父母们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 一、“内圣”思想对教育理念的启示 综观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现代家庭,父母们往往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误解,通常表现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与自身的成长无关。这些父母很少进行反思,他们通常都认为教育的权利与资格是在孩子出生时同时获得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子女的工作,也就是使孩子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的因素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贝尔斯基(1984)提出了一个父母

亲子沟通方式的六大技巧

亲子沟通方式的六大技巧 导读:本文亲子沟通方式的六大技巧,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做一个好听众 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青少年认为坐下来同父母细诉衷肠是一件很别扭的事。而对于父母来说,必须设法让子女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要让家里时时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要跟人商谈,自然会来找你。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并做一个好听众,而晚饭是全家共聚的好机会。可惜这一点往往被一些父母忽视。同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同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如果每天晚饭时肯留心听儿女说话,会让儿女觉得自己受重视,而创造这样的“聆听气氛”会很有效。 二、学会与子女平行交谈 用平行交谈的方法跟青春期的儿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的反应。所谓平行交谈,即父母与子女一起从事一些普通活动时进行交谈,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这种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而对父母来说尤其如此。几乎从事任何活动都能得到这种相处的机会,例如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进行体育活动。一位父亲就很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我常常和14岁的儿子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时候我们往往谈起某位老师或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随便聊聊,不是严肃的讨论。我发现儿子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谈话,从这种活动中我也较好地了解到儿子的情况。” 三、只做顾问不做“指导员”

有时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很好,孩子们也不喜欢,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指导员”,而是顾问——只会细心地聆听,协助他们做出抉择,不是插手来干预他们的事情而是建议他们改弦更张。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宜直接干预、批评,孩子不喜欢别人指出他们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更不需要别人教他们如何走出困境。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这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四、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天地 青少年需要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由父母来控制,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尽量不要擅入他们的房间,不要让他们觉得只有跑到外面才会有这样的空间。我的一位同事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说:“孩子的房间里常常挤满了他的朋友,他们或谈天说地,或吃东西,或玩电子游戏,虽然经常吵吵嚷嚷,但我觉得这并不要紧,因为只要孩子没有变坏,很安全就行了。” 当代的青少年越来越渴求有自己的私生活,他们往往因此变得感情冷淡、喜欢独处,不肯与父母在一起。有些父母被十几岁的孩子避开或推开会感到很难过,其实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现,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这样对待他们。 五、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很多专家建议,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或可能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因为把话写下来,你的话就会显得很有分量,一般人会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有一位美国的母亲发现她14岁的女儿已经开始同男孩子约会了,她想向女儿强调性爱可能引起的危险后果,但是每次刚刚开口,女儿就不耐烦地说:“这些我早就知道了。”于是这位母亲就写了封信给女儿,她在信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非暴力沟通实践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非暴力沟通实践篇 在一个关注很久的人微博上看到对这本《非暴力沟通》的介绍,当时就转发了,心想有机会要去看一看。很幸运,之后在图文借到了剩下的一本。 让我对本书产生阅读兴趣的是其中鲁思·贝本梅尔描述有关观察和评论区别的一段话: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候在下午睡觉 在下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 他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到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正如一位印度哲学家所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翻开书的前言,是由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阿伦甘地Arun Gandhi,也就是高中历史课本里那位倡导苦行僧般非暴力运动Maha-gand圣雄甘地孙子所写。当年读着有关圣雄甘地仅

有的几页历史课本都流下眼泪,自此很搞笑地把他和科比一起放进一个名叫偶像的qq相册里。来,贴个图。 有着这一层裙带关系,对这本书更是充满好感和虔诚。读罢遂作整理,分享点滴,也是给自己的阅读做一个读后感般的总结。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早年深受言语和肢体暴力之苦,这使他开始思索:「究竟是什么使人们难以体会到彼此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最后,他发现了一种爱的语言,依此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心意相通、和谐共处,也就是所谓的「非暴力沟通」。 于是,他对运用新的沟通方式和平解决分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他开始学习临床心理学。1961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他接下来的生活经历和对宗教的比较研究激励他发展了非暴力沟通模式。 一、在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模式中,诚实地面对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取代批评和指责,包括四个步骤: 1.观察:我所观察到的哪些有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听/看到............”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我感到......” 3.

我的家庭教育观[训练]

我的家庭教育观[训练] 我的家庭教育观 传统的家庭文化历经了数千年传承,已经成为文化宝库中的遗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家庭教育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理孕育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现代的家庭教育围着一切为了孩子,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教育思想开展,害了不少孩子,使不少家庭的希望化为泡影。孩子需要家庭培养他聪明的才智,但同时他也需要您为他树立起爱心、自信心、独立精神、责任感、对美的感悟等一系列的情操品质,不仅仅让孩子成为一个才华出众的人,他同时要拥有健康而美丽的心灵世界,有力量、有爱心,要使孩子成为一个平衡的优胜者,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为此,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家庭教育,也为学习吸收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提供了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家庭教育应重视教育多样性 家庭关心的是“别人怎么看”,因而常常会用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来获得群体的认同。在思考问题和处理实际事务时,中国传统一向强调求同性,儒家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即是具体的表现。这种求同的群体文化意识必然会投射在教育思想上,内在地决定了家庭教育排斥“多样”性,注重“同一”性。教育毫无生气的雷同窒息着孩子个性的发展。此外,学校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貌似规范、紧凑,实则缺乏 内在感染力。家庭和学校均过于追求同一性和规范性的教育不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和激活学生的内在活力,不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不是表现在孩子对精神和审美的追求,而是体现在挥金如土、绫络绸缎、花天酒地的金钱主义形式上。这种教育心态实际是一种肤浅、粗糙的文化氛围,这将源于幼稚而止于成熟,

亲子沟通的技巧与方式

亲子沟通的技巧与方式 一、亲子沟通的技巧 很多父母感到疑惑,为什么每天都和孩子「沟通」,亲子关系仍然不好?根据研究发现,当您和别人沟通时,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在措辞方面占7%,音调方面占38%,肢体语言(表情、动作、姿势等)方面占55%,也就是说,如果您和孩子说一件事,说话的音调和肢体语言影响沟通效果很大,所以,有时候对孩子一个真心的微笑,摸摸头,拍拍肩,甚至一个热情的拥抱,早已胜过千言万语。 *良好的沟通条件是: 1.用关心的眼神,注视对方。 2.面带微笑,专注倾听。 3.点头示意,表示接纳。 4.问些问题,增进了解。 *沟通的技巧 1.表达意见时,对事不对人。 2.只描述具体可见的行为。 3.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孩子。 4.把握适当时机。 5.与孩子一同讨论,寻找合适的解决之道。 二、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与孩子说话时应有正向的目的:提供知识讯息、说故事、解决问题、分享想法与情感等,父母如能表达友善时,往往孩子也相对表达出友善的讯息。 真诚的接纳-要真诚的接纳必先培养面对不完美的勇气,让孩子相信自己有其优点,而不管他说什么或做什么,你都爱他,你也许不喜欢他的行为,但你喜欢他的人,有时只要几个字,如「很好」、微笑或抱抱他,都会告诉孩子你接纳他,父母要了解「去做」和「作成功」是两回事,不要怕孩子作失败,而是要教他从失败中再学习来达到目的。 表达情感-如柔和的语气、微笑和亲昵的行为,因为人不论年纪多大都需要温暖的身体接触,也别忘了鼓励与接纳孩子对你表达爱意的机会。承认自己的不完美-父母该有必要让孩子知道,无论是谁都会犯错误,不是毫无缺点或万事通。 多说「我」,少说「你」-不要说「你不应该和弟弟吵架!」,要说

如何教孩子学会接纳

如何教孩子学会接纳 主持人语: 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会感受到家人们对他的完全接纳。这种感觉能帮助孩子接纳自己,并在这种自我接纳的基础上学会接纳他人,融入集体生活。 养孩子就像放风筝,需要给他一片接纳与包容的天空,但又不能松开手中那根“牵引与归正的丝线”。因为接纳不 代表纵容溺爱,更不代表对孩子的错误采取消极放任的态度。如何张弛有度,平衡爱与管教?如何在责备孩子时仍带着深深的接纳?如何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先天特质或不足之处?如何教孩子接纳他人,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接纳,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功课。 跟孩子“非暴力沟通” (周先生,40岁,企业管理人员) 我所在的公司从去年起转型改组,其间我们进行了“非暴力沟通”的培训,培训教材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撰写的《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一书。 随后,我把“非暴力沟通”的技巧用到了对儿子周一的教育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让儿子学会了如何接纳自己、接纳别人。这个过程中,我有三点体会。

首先,任何时候,无论孩子做了、说了什么,家长都要先与他的“感受和需要”建立“连接”,观察孩子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与强烈需求。 儿子4岁的时候,有段时间爱说脏话,屡禁不止。我认为,脏话是“表象”,孩子内在鲜活的生命状态与强烈需求是“根源”。于是我心平气和地问他:“你说脏话,是不是因为觉得很搞笑、很有能耐,能让妈妈气得跳起来?让我们关注你?” 儿子得意地说:“嗯!我的嘴巴可有魔力了!”然后随口就说了一句脏话。 我推测周一进入了“语言敏感期”,说脏话是他探索话语力量的一种方式。故此,我们不再对他的脏话大惊小怪,而是正面引导――妻子教他朗读儿歌和唐诗,送他去少年宫参加“小小演说家”的比赛。我们收看《我是演说家》的电视节目,还每周举行一次家庭演讲比赛。在体会到“优雅的语言也可以充满魔力”之后,周一觉得说脏话没劲了。 其次,先说出你的感受,再用正向的、可操作性的语言向孩子提出行动上的具体请求。 家人们习惯于使用否定性的语言来教周一,结果却事与愿违。比如妻子说:“不要在沙发上吃掉渣的食物!”周一就拎着薯片到床上去吃。妻子再说:“把床单搞脏了,我会罚你面壁!”周一跳下床,故意用脏兮兮的手去摸墙纸。妻子

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书籍分享

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书籍分享 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书籍分享 1. 《影响力》-罗伯特·b·西奥迪尼 简介: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 在这本书中,心理学家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我的简评:这本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读物里提到的影响力要素:对比、互惠、相互退让、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人际交往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强烈推荐阅读! 2. 《5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唐·加博尔 简介:《5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作者唐·加博尔,作者曾经帮助了上百万人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交谈模式,帮助他们去结识陌生人,和他们成为朋友,甚至发展成知己或者爱人。他有不少独家的小窍门,许多接受他辅导的人惊奇地发现。往往只需记住

几句话,他们的处境就大为改变。《5分钟和陌生人成为朋友》正是他几十年观察、研究和实践的经验总结。 我的简评:不搭讪哪来的新朋友?这本虽然书名看起来很low,但是我真心觉得里面的建议都挺实用的~理论不多,全是告诉你如何去实践的,甚至还把不同的情景和例句(句式)都给列出来了。此外还讲到了如何在网络上与他人建立联系和有效沟通的内容。在这推荐给那些不知道如何搭讪的朋友们~ 3. 《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他人》-戴尔?卡内基 简介:世界上最畅销、最经典、最实用的为人处世参考书。“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 我的简评:这本太有名了!很多中文版把书名译作《人性的弱点》,我不是很喜欢,所以在这贴了直译的书名。薄薄的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时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做到里面提到的准则,真的很受益。 4. 《别独自用餐》-基思·法拉奇 简介:《别独自用餐》是法拉奇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一本畅销书。法拉奇用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从给人当球童起,悟出人际交往和人脉对成功的重要性。这让他在寻求和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热情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社交圈,成为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除了才华和天赋,任何成功还源于人们在世界中丰富的情感

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 1、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 特别重视选择身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家长自身行为要正,才能教育好后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以身作则和实际示范的身教方式较说理的言教有效。同时,家庭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行为坐卧, 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子女耳闻目睹,子女也会按父母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古人重视身教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子女身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下一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子女达到自己的水准,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拯曾告诉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子女幼小时期的社会化以模仿为主, 所以子女幼小时期应以身教方式为主进行教育。基于对身教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认为子女不良行为的形成在于长辈的榜样不良,而不在后辈。颜之推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尔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所说的即上行下效,先有父母的行,后有子女的学, 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子女自然受其影响而学坏。 2、德育为先甄别善恶学习圣贤 古时候的先哲明确告诉下一代辨别善恶的方法。子女年幼之时, 缺乏识别能力, 难以辨别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父母应加强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而向善去恶。朱熹在小学中谈到“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完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学先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孟子就是圣人,虽然年幼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 但让子女知道他们就是圣人是应该的。这样子女就有了善恶的标准, 从而向圣人学习。 3、家庭教育善于运用体罚的方法 古代家庭教育中盛行体罚, 父母体罚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子女对父母的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