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推荐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推荐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推荐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推荐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推荐优秀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

本篇文章整理了300个优秀的汉语语言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希望给正在写论文过程中遇到题目选题问题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

1、中文句法建构中的声象与意象--四字格功能研究

2、复句类型的当代流行构式研究--以“X虽易,Y不易,且A且B”的功能及其演化为例

3、“于/於”字介宾补语历时比较及其认知分析--以《左传》与《搜神记》为例

4、殷商介词的甄辨及确认

5、试论《马氏文通》“统之”“总之”等连字的归属

6、现代汉语独立“的”字结构的功能视角研究

7、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8、试论农村宣讲语言的乡土性

9、明清时期“V为”结构中的动词“V”

10、巢湖方言词汇特点初探

11、英汉重叠词的构词、语义及语用对比研究

12、浅析汉字“前”在汉日语中的空间认知语义差异

13、汉藏语码混用现象分析--以拉萨社区调查为例

14、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体育文化融合的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体育元素呈现方式的探析

15、《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疑难字考辨

16、汉语名词短语左递归现象的“Ground-to-Figure”假说

17、从现代汉字的构形理论看字谜的设置方式

18、汉文佛典异文字际关系考

19、关于网络暴力语言界定与分类的探讨

20、《说文解字》引《论语》考释

21、中日数字文化观比较分析

22、认知隐喻在小品中的幽默功能--以《情感快递》为例

23、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24、课堂讨论模式中教师提出并群集问题的策略研究

25、粤方言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差异

26、英汉语篇关联词对比研究

27、中日同形语的误用

28、英汉层级形容标记性成因探究

29、浅析汉语中的惯性压制现象

30、“难道”的词汇化研究

31、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语言素质的培养

32、量词“台”的发展演变

33、社会语言学下的电商广告语分析

34、汉日敬语表达异同的探究与分析

35、关联·顺应模式下的网络暴力语言模因探析

36、汉语口语课堂活动参与度问卷调查报告--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7、“淘宝”对话语篇的连贯性研究

38、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中日色彩语码考察研究--以紫色为例

39、异写字与异构字考论

40、基于能力培养的中文专业实践性教学路径研究

41、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的调查与反思

42、高职公文写作思维培养教学探究

43、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大学语文微信教学初探

44、高职院校阅读与写作有效教学途径探析

45、山东方言区习得普通话的难点与要点

46、潮州方言中词的文化理据--以食物名称为例

47、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

48、“NP_1+对+NP_2+?”中NP位置的特点

49、词语模“X虫”分析

50、试析清代朝臣受命应答之辞--“嗻”

51、广告语创意中成语的语义活用现象

52、河南出土两汉买地券词语笺释

53、量词“部”的来源、用法及认知阐释

54、《现6》《牛8》多义词义项数目异同研究

55、古汉语里的纵向时间表达

56、试论早期致使义处置式的产生和来源

57、《经典释文》中的“又音”与音义匹配

58、《曲韵骊珠·恤律》与《中原音韵·鱼模》之比较

59、论南部吴语齐韵的读音层次

60、“第七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征文

61、论修辞手段对表现《女神》“天人合一”境界的作用

62、试论训诂与方言的关系--兹以安庆方言为例

63、《越中名胜杂说》校札

64、明清石刻俗字考释十题

65、论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66、再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任务”

67、任务型口语课上的聚焦于形--以任务型中级汉语口语教学为例

68、影响任务型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因素

69、任务: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途径

70、“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

71、非目的语环境下的零起点汉语口语教学实践与策略研究--以《长城汉语》为例

72、新形势下短期来华“深接触”汉语项目的模式化构建--以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暑期AP项目为例

7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目的、标准和特点

74、辅助虚词教学的重要思路--编写一本常用虚词用法词典

75、关于汉语(二语)教学语法体系及标准建设的几个问题

76、数字词汇化现象简析

77、汉语教材中语法教学失误举偶

78、任务复杂度对对外汉语写作任务中语言表现的影响

79、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关怀与制度保障--基于英国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80、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轻松学中文》《HSK标准教程》入选美国三个州教育部门教材推荐目录

81、客家委婉语与现代英语委婉语

82、郑玄的方言观、方言研究材料和方言分区观新考

83、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84、英汉网络新词汇文化理据对比研究

85、民国时期婚丧庆吊文告与语言生活--以潮汕地区报纸为考察对象

86、基于成人教育的对外汉语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87、少数民族汉语口语教学策略探析

88、汉字发生同构律

89、理解成语不要以今释古

90、黄石市非师范生普通话使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91、教学模式讨论和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环境建设

92、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对话

93、我国汉语教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

94、汉语教学模式的集成、创新和优化

95、试论语言项目视角下国际汉语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96、“学伴用随”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97、试论汉语语感培养教学模式的确立

98、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汉语教材文化呈现比较

99、现代汉语祈使句的句末助词“吧”语用功能探析

100、民族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研究--评《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101、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102、“你这个n”中的构式压制理论析微

103、《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

104、试论“星”的量词属性

105、留学生汉语阅读的元认知研究

106、“童化”语言的表达功能及流行机制

107、值得商榷的地方

108、“更”字阵中,“诗词大会”全军覆没

109、汉字的意象性与情感表达的模糊性和空间性

110、基于语义分析的“现代汉语”课外作业设计研究

111、浅谈汉俄被动句的类型和语义

112、呼和浩特汉语方言特点

113、从抑扬顿挫的粤语吟诵

114、女性称谓之嬗变:“小姐”之“前世”“今生”与“来世”

115、“狗”的类词缀化及相关问题研究

116、“快乐”与“开心”的多角度辨析

117、郦道元《水经注》中汉语语音现象再探讨

118、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结构之初探

119、《围城》中动词“打”的论元结构分析

120、高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的调查报告--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21、小议网络潮词“给力”

122、静宁方言四字俗语浅析

123、汉语联接系统中“说”的功能阐释: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124、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启示

125、陆川粤语“着”字被动句研究

126、副名组合存在的合理性

127、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128、单音指示词与双音指示词的功能差异--“这”与“这个”、“那”与“那个”

129、动词重叠的句法分析

130、“我别VP(了)”的构式整合机制及其语用价值

131、“无定居末”与“无定居首”--汉语中两种表存在的句式

132、“蛛丝马迹”本无“马”

133、从汉语动词的阶段性看“了1”的语义功能

134、跨层词汇化中语义的来源、获得与变化

135、汉语母语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名名组合的理解

136、意大利学习者初级汉语口语词汇能力发展研究

137、汉语动结式二字词组及其教学处理

138、Focuson Form和Focuson Forms两种教学法对汉语二语词汇学习的影响139、《文献语言学》第一辑在中华书局出版

140、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语素法”适用性研究

141、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声母教学策略

142、高职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提高方法探析

143、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144、任务型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45、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146、二语教学目标与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147、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编写

148、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审美观念的跨文化传播--以服饰和化妆为例

149、“汉堡包”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150、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海外实习教育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151、“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新路径

152、国别化单出口: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汉语师资实训新探索

153、论学术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54、对外汉语教材的标点符号问题

155、2004~2014年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情况述评

156、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重心之反思

157、拉丁化:党的语言政治的实现路径

158、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159、一部打通古今的古籍整理力作--《蒲松龄〈日用俗字〉注》评介

160、大学语文写作技巧之理解与运用

161、高校大学生普通话测试“命题说话”部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162、浅谈写作课程大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体现

163、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汉字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

164、《楚归晋知罃》中“及”字注释商榷--以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为例

165、文化差异对委婉语使用的影响

166、新时期汉语词汇词义变异研究

167、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

168、刍议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69、申论写作教学初探

170、对大学语文写作错误的分析

171、浅谈塔城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面授辅导

172、《汉语大词典》书证引古典文献失误拾零

173、崇仁方言音系及音韵特点

174、从“臣妾”一词探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

175、汉语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机制探讨

176、连动结构的范畴化研究

177、概念合成理论下电视节目名称中的隐喻解读--以央视少儿节目名称为例

178、“北京之旅”旅游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179、关于现代汉语修辞教学的思考

180、对春联和年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181、A Comparison of Love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182、《门》若干镜头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183、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ical SpeechesBased on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184、关于中日礼貌语言的对比研究

185、介词“于”语法化再谈

186、语言对比视角下汉语研究的新成果--字本位汉语语言学理论论要

187、“我给你说”的语用功能考察

188、北京话“比”字句及其演变(1750~1950)

189、网络词族“X帝”的认知研究

190、英汉礼貌原则及礼貌用语差异研究

191、温州吴语声调的EGG研究

192、《南齐书》“治瓜”、“治爪”考辨--兼及《南史》“翦瓜”

193、元杂剧中的典型设问及其语用价值

194、网络流行语衍生、传播的理据和方向

195、从汉字、成语隐喻看诚信概念隐含的结构维度

196、“味其道”与“理其道”(二)--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197、《篆隶万象名义》抄本文字的笔画组合及特征

198、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199、沿河土家族山歌的辞格分析

200、《大唐西域记》异文考辨

201、高职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提高方法探析

202、高职应用文教学方法初探

203、任务型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4、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205、二语教学目标与中文教师的文化意识

206、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编写

207、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审美观念的跨文化传播--以服饰和化妆为例

208、“汉堡包”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209、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海外实习教育管理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210、“三化一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新路径

211、国别化单出口: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汉语师资实训新探索

212、论学术汉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213、对外汉语教材的标点符号问题

214、2004~2014年对外汉语教材出版情况述评

215、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重心之反思

216、拉丁化:党的语言政治的实现路径

217、澳大利亚中小学汉语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218、Ai Weiwei:Tiger,Tiger,Tiger

219、一部打通古今的古籍整理力作--《蒲松龄〈日用俗字〉注》评介

220、大学语文写作技巧之理解与运用

221、高校大学生普通话测试“命题说话”部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222、浅谈写作课程大纲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体现

223、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汉字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

224、《楚归晋知罃》中“及”字注释商榷--以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为例

225、文化差异对委婉语使用的影响

226、新时期汉语词汇词义变异研究

227、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

228、刍议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29、申论写作教学初探

230、对大学语文写作错误的分析

231、浅谈塔城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面授辅导

232、《汉语大词典》书证引古典文献失误拾零

233、汉语学习者“听电话”表达方式的偏误分析

234、从“臣妾”一词探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情结

235、汉语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机制探讨

236、连动结构的范畴化研究

237、概念合成理论下电视节目名称中的隐喻解读--以央视少儿节目名称为例

238、“北京之旅”旅游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239、关于现代汉语修辞教学的思考

240、对春联和年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41、A Comparison of Love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242、《门》若干镜头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43、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litical SpeechesBased on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244、关于中日礼貌语言的对比研究

245、介词“于”语法化再谈

246、语言对比视角下汉语研究的新成果--字本位汉语语言学理论论要

247、“我给你说”的语用功能考察

248、北京话“比”字句及其演变(1750~1950)

249、网络词族“X帝”的认知研究

250、英汉礼貌原则及礼貌用语差异研究

251、温州吴语声调的EGG研究

252、《南齐书》“治瓜”、“治爪”考辨--兼及《南史》“翦瓜”

253、第二人称有标记用法及其动因

254、网络流行语衍生、传播的理据和方向

255、从汉字、成语隐喻看诚信概念隐含的结构维度

256、“味其道”与“理其道”(二)--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257、《篆隶万象名义》抄本文字的笔画组合及特征

258、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259、沿河土家族山歌的辞格分析

260、《大唐西域记》异文考辨

261、现代汉语倒序词研究

262、《说文解字·羊部》词命名研究

263、《广雅疏证》校勘用语“讹作”研究

264、上古汉语定语后置结构分析

265、应用写作课程的问题及策略

266、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建设新思路

267、基于学科意识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268、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饮食文化教学研究

269、新形势下大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培养初探

270、浅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语块教学

271、现代汉语状语和状动结构研究评述

272、基于就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

273、初级留学生习得“二”和“两”偏误案例分析及解决对策

274、论黄伯荣《现代汉语(修订四版)》教材语料时代性的局限

275、概念整合:汉语二语学习者习得易混淆词的认知机制

276、武汉市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江汉区10所小学为例277、汉语“吗”与印尼语“Kah、Apa、Apakah”疑问句的比较

278、“就是”的语篇衔接功能考察

279、汉语定语从句的特征核查分析

280、析山东莱芜方言中的语气词“来”

281、提高现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

282、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83、我国对俄中小学汉语教材编写的优点、不足及对策--以《汉语新起点》为例284、图像时代浅阅读、浅写作的危害及其超越

285、汉语学习动机与汉语国际化传播研究

286、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推进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以安徽文化为例

287、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汉语模拟教学思考--以百色学院为例

288、“呵呵”如何成为网络伤人用语--基于评价理论的诠释

289、“X就是任性”流行的语言模因论解析

290、翁源客家话见组声母今读研究

291、电白霞洞闽客双方言词汇比较接触研究

292、汉语阅读课程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293、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研究

294、高职语文教材建设思考

295、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案例研究--以《光荣岁月》为例

296、模因论的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

297、浅析新时期现代汉语的变异

298、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299、英汉名词动用习得中的认知转喻阐释

300、字谜歌谣中的减笔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第一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the definition of sociolinguistic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外语系06接本6班尹珊珊24号 [abstract]sociolinguistics is a term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linguistics applied towar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 and the way we use it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it ranges from the study of the wide variety of dialects across a given region down to the analysis between the way men and women speak to one another. sociolinguistics often shows us the humorous realities of human speech and how a dialect of a given language can often describe the age, sex, and social class of the speaker; it code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a language. [key words] sociolinguisticssociolinguistics variationsocial function [content]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ny and all aspects of society, including cultural norms, expectations, and context, on the way language is used. it also studies how lects differ between groups separated by certain social variables, e.g., ethnicity, religion, status, gender, level of education, etc., and how creation and adherence to these rules is used to categorize individual socio-economic classes. as the usage of a language varies from place to place, and language usage varies among social classes. it is socialists that sociolinguistics studies.

词汇学论文

词汇学论文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摘要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是沟通和交流的基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文化内涵。文化,是语言发展的成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影响着社会生活,也影响着词汇的发展和变迁。英汉词汇因所属国的文化历史国情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在构词、语义和词义上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对比英汉词汇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及其原因,旨在指导读者正确认识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更好地联系文化内涵深入地了解词汇的相关知识,从而在对语言的把握上提高一个层次。 关键词:词汇,对比,文化内涵,文化差异 1. 引言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语言和文化,在语言的各个组成成分中,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是该民族语言的词汇,词汇背后反映的是该民族的文化认知方式。英汉词汇因本民族的文化成就而有所差异,通过对比研究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凸显被对比语言的共性和特性,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和教学策略,更可以为语言的综合研究提供相关资料,为词汇学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文化内涵 2.1 文化内涵的定义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于1871年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是以后文化被重复和扩展定义的基础。文化具有传承性,动态性,民族性和多样性,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不同民族拥有不同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作为社会河文化成员的人以及使用的语言环境。 2.2 文化与词汇的联系

3.3 谚语 谚语是心理,语言与文化的综合产物。英汉中存在具有共同比喻的谚语,如:火上浇油——pour oil in the flame 半斤八两——sin and half dozen 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 以牙还牙——a tooth for a tooth 但由于两个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因此谚语联想,引申和比喻上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汉语“拍马屁”取自古人讨好某人时,用手拍主人的马的屁股,说,“好马,好马”,而英语对应的意思是lick one's boots,舔靴子之意,再如:害群之马——black sheep;一箭之遥——at a stone’s throw; 掌上明珠——the apple of one’s eye; 棋逢对手——diamond cuts diamond.这些谚语后都蕴含着各自的文化信息。英语有时从字面上表达一个意思,实际上整体意义完全不同,如pull one’s leg——拉后腿,前者是“戏弄人”的意思,后者是“阻挠或牵制别人的行为”。再如,move heaven and earth 不是天翻地覆的意思,而是竭尽全力的意思。类似的谚语还有很多。 4.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差异产生的原因 4.1 构词方法不同 英汉语在构词法上既有共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汉英语属于两种差异较大的语言类型,从来源来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从类型上讲,汉语属于分析语,英语属于综合分析语;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这些都取决于汉英两种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素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素质就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这些自然也会在构词上有所体现。 4.2 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不同 总体而言,汉族人的认知方法倾向于感性和具体,而西方人认知方法比较理想和抽象。汉语数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英语的数词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如,“五体投地”,“八面埋伏”,“九死一生”,“十全十美”,“三思而行”等等。西方文化是一种重分析性,实证性和逻辑性的认识文化,要求周密,精确和明细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一、以下选题目录属参考选题,具体由毕业生自定,但内容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目录》所列题目是一个研究方向,可围绕该问题查找资料,撰写提纲,题目可以适当修改,但必须是在同一个研究方向。 一、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 1 论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 2 神话与中国文学 3 《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 4 《诗经?国风》的美学价值 5 雅颂新论 6 《七月》作者及主题新探 7 《左传》的思想和艺术 8 《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 9 《左传》的叙事艺术 10 《左传》﹑《国语》之比较 11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比较 12 《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新论 13 《论语》的文学价值 14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15 庄子思想的新评价 16 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17 《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比较 18 庄周﹑屈原浪漫主义之比较 19 论屈原创作的悲剧精神 20 论屈原作品的艺术创新 21 赋体溯源 22 汉赋新论 23 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24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理论意义 25 《史记》——“无韵之《离骚》” 26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27 论《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和语言成就 28 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9 《孔雀东南飞》艺术赏析 30 《古诗十九首》综论 31 论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2 论曹植的诗歌创作 33 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34 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35 论左思及其《咏史》诗 36 论陶渊明的归隐诗 37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二) 38 谈中国古代神话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9 中国神话传说浅探 40 从上古洪水神话看女娲补天的文化内涵 41 《诗经》所反映的贵族妇女生活 42 《诗经》弃妇诗怨情探析 43 《诗经》情歌古朴的抒情方式 44 论《诗经》征戍诗的风格特征 45 《郑风》的思想价值新探 46 论“国风”中关于婚姻爱情的诗歌 47 春秋行人形象论析 48 试论《战国策》中策士的悲剧 49 《楚辞》和韦庄的诗歌创作 50 宏旨与心路:《离骚》的结构艺术 51 试论屈原《离骚》的神话寓意 52 《九歌》主题新解 53 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文学性 54 《史记》人物传记中材料的选择、处理艺术初探 55 论《报孙会宗书》与《报任安书》的异同 56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分析 57 《艳歌行》浅说 58 论建安士风之嬗变 59 再次解读曹操的文格与人格 60 浅谈建安文学的生命精神 61 浅析洛神形象:曹植对于前代女性描写的继承和发展 62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63 阮籍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 64 从《咏怀诗》看阮籍的理想及其幻灭 65 鲍照边塞诗论略 66 《世说新语》的成书与叙事 67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 68 陶渊明对白居易创作的影响 二、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一) 1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2 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3 谈谈初唐四杰在唐史上的重要地位 4 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 5 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 6 试论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荣的原因

《英语词汇学教程》论文(中文版)

英语词汇学论文(中文版) 单词记忆法细谈 一,读音规则记忆法 它就是按照元音字母、元音字母组合、辅音字母及辅音字母组合在开音节和闭音节的读音规律记忆。例如:ea,ee,er,ir,ur,or分别能发[i:][:][:]等。还有些固定的字母组合,例如:ing发[i],ly发[li],ty发[ti]和各种前缀、后缀,例如:a-,re-,un-,dis-,im-;-ed,-ing,-ly,-er,-or,-ful,-y等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发音。掌握了这些规则,记单 词时就不必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记忆了。 二.字母变化记忆法 英语单词中以某个单词为基础,加、减、换、调一个字母就成了另一个新单词。具体方法 如下: 1.前面加字母。例如:is/his,ear/near/hear,read/bread 2.后面加字母。例如:hear/heart,you/your,plane/planet 3.中间加字母。例如:though/through,tree/three,for/four 4.减字母。例如:she/he,close/lose,star/tstar 5.换字母。例如:book/look/cook,cake/lake/wake/make/take 6.调字母(即改变字母顺序)。例如:blow/bowl,sing/sign, from/form 三.联想记忆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所处的环境,所见到、所摸到的事物,联想相关的英语单词。例如: 打球时联想到:ball,(play)basketball,(play)football,(play)volleyball,playground等等;吃饭时联想到:dining-room,(have)breakfast,(have)lunch,(have)supper等等;睡觉 时联想到:bed,bedroom,gotobed,sleep,gotosleep,fallasleep等等。如果长期坚持下支,效果就会很好。 四.归类记忆法 众所周知,单词本身、单词与单词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英语词汇中 有许多单词有着其近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一词多音、同音词或形音形似词等内 在或外在的联系。因此,记忆单词的主要方法是把单词之间存在的这种联系挖掘归纳 出来,通过对比、对照的方式把学过的单词从各个方面进行归类 1.按词的构造归类 按词跟、前缀、后缀、合成词归类,找出词与词最本质 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使新词记得快、记得牢、记得久,而 且也同时复习了大量的旧词。合成词,如: schoolbag,school-boy,classroom,football,blackboard,etc. 前缀后缀词,如:unhappy,unhealthy,unfriendly,unlucky,worker,writer,visitor,us

英语论文语言学方向选题课件.

语言学方向论文选题 1.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2.诗意的美和喜剧性幽默 3.英汉禁忌语、委婉语的对比研究 4.英汉数字习语的对比研究 5.词义演变的原因与方式 6.名词化的语篇功能 7.诺曼时期法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8.浅谈英语虚拟语气及其语用功能 9.隐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 10.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11.英汉宾语类型差异的认知原因 12.英汉动词非谓语用法比较研究 13.英汉否定问句的答句对比研究 14.英汉合成词构词对比研究 15.英汉名词短语修饰模式比较 16.英汉拟声词异同探讨 17.英汉人称代词运用对比研究 18.英语复合词的语义分析及其类型 19.英语委婉语的使用原则与策略 20.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 21.汉英色彩词汇的对比研究及其象征意义 22.中英恭维语对比研究 23.委婉语的礼貌原则研究及策略 24.汉英“山丘”对比研究 25.英汉颜色词跨域对比分析—以RED和红为例 26.英语道歉方式的策略及研究 27.英语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28.英语委婉语的寒暄功能 29.英语请求言语的策略研究

30.英语课堂教师提问的策略研究 31.会话得体:会话者的立场语境运用研究 32.英语课堂学生提问的策略研究 33.英语课堂的焦虑现象及策略研究 34.广告口号语的语言特点 35.从礼貌原则看短信语言 36.从合作原则看课堂师生互动 37.浅析中英言语行为中的礼貌原则 38.中英政治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研究 39.言语错误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40.英汉颜色词的引申义的文化差别 41.外语学习中应该重视中介语的作用 42.浅谈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43.副词EVER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特征 44.论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45.学习者的动机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46.浅谈词汇搭配错误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47.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8.礼貌原则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49.中英文性别歧视习语的对比研究 50.称谓语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51.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应用 52.浅析广告语言的特点 53.浅谈英语新词的产生、构成及翻译 54.浅谈网络英语中的缩略语。 55.论中英文化对隐喻的影响 56.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57.浅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根源 58.英诗中的常用修辞研究 59.英语词汇中的外来语单词

2012 英语词汇学论文 英文版

成绩 Root and Affixation of Lexicology Abstract: It’s important and permanent to master the vocabulary in the English learning. Everyone who has ever set foot on English realizes that it’s somewhat incredible for us to reciting numerous and difficult words. Nevertheless, there are some skills we should acquire to make word-recitation easier and more effectiv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sing of vocabulary root and affix. Only by having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roots and affixes, can we prosper our English vocabulary and further our English study. Key words: root; affixation; detailed analysis; difficult words 1Introduction: Blindly reciting numerous and difficult words is a total waste of time and energy. Especially, situation becomes worse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with little words storage and non-interest. However, most of the English words are comprised with roots and affixes, which are limited, stable and short. If we acquire them, it will be much simpler and rapider for us to recognize the unfamiliar and difficult wor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roots and affixes. If we can master and know how to use them properly, it will be a big step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is foreign language. A road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each single step, so does the English words. Now we are going to learn the root and affixation respectively. Definition is the basic form of a word which cannot be further analyzed without total loss of identity and it carries the main component of meaning in a word. By learning the roots, we will find it not complicated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long and difficult words which we often encounter in the tough reading test. However long and tough the word is, we can divide it into several parts, the fundamental part is the root and then we can understand what it means and fluently blurt it out without repeating it. Here are some detail analyses of the examples: Internationalist: nation is the root which means country or state, inter- is prefix meaning between or interactive, -al is the suffix and the –ist is the suffix meaning the person. So you will quite simply find its meaning. Invigorate: the root is vigor similar to power and energy, in- means making sth have the function of verb, here is make sth vigor, -ate is the verb suffix. So invigorate is to make sth vigorous. Antecedent: -ced- is the root referring to motion or going forward, ante- is before, and –ent means somebody. So antecedent is somebody who moves ahead of us, the same as forefather or ancestor. Protract: -tract is the root like pulling sth or extending sth make it wider or longer, pro- is the prefix meaning “ahead”. After analyzing this word, we know that “protract” is similar to prolong meaning make sth longer or longer to live. A lot of words contain this root, such as detract, extract, subtract, attract, tractable, intractable, etc. Arbitrariness: arbitrary is the root indicating to randomness or out of order, -ness is the noun suffix.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learning roots is that you will find it much easy to memorize words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word share the same root. No matter how long and hoe difficult the word i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word is stable and unchangeable. If we recite words according the

语言学论文选题小范围

语言学论文选题小范围 1.题目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可行性。这样就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以往的知识积累、可以占有的材料等等。比如《某某县方言音系调查与研究》,题目很好,但是,如果作者在方言调查以及辩音、记音方面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的话,这样的题目是没有办法做的。再比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一个本科生的创新支持项目,几个同学打算做这样一个题目《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该计划中包括对全国各大城市的代表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这对于几位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无法进行的,所以笔者就让他们改成《曲阜师范大学文科大学生使用新词语的调查与研究》,这样,题目就具有了可操作性,完成项目就不那么困难了。 2.题目要具有一定的新意。这就是说,要尽量避开那些热点、大家讨论较多的问题,除非自己确实有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理论、方法或材料,否则还是选择冷门为好。有一年笔者指导了一批自考生和函授生的毕业论文,其中不少学生写了“四大名著中的佛道描写”之类的题目,这当然不是语言类的,是文学类的题目,但是由于写类似文章的太多,许多文章都给人一个似曾相识的感觉很难写出新意的。那么,怎么保证选题有新意呢?那就是尽量避开热门问题,比如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尽量选择别人不太关注的。例如,关于《红楼梦》的语言大家研究的比较多,你可以选择《儒林外史》或《儿女英雄传》等。

3.选题宁小毋大。不少同学喜欢选择大的题目,比如《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汉语语法方向》《古汉语“俗”字研究》等题目,这些是08级毕业生的论文选题,这三个题目都是太大,让人感觉是“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第一个题目《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题目中的新词语指的是哪个时代的新词语?如果不限制时代,所有的汉语词汇都曾经是新词语。再说“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社会哪个方面的发展,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物质方面的还是精神方面的?这样宏观的题目,根本没有办法去进行研究。第二个题目《现代汉语语法方向》,这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的方向还是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哪种意思,都是语法学家们也不敢进行的研究,我们的本科生选择这样的题目,只能暴露对语法研究的无知。第三个题目《古汉语“俗”字研究》,古汉语有那么漫长的历史,指的是哪个时期的俗字?历代文献中都有大量俗字,每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学者进行研究,比如,有的专门研究碑刻的俗字,当然里面又分汉魏碑刻、唐宋碑刻等。有的研究敦煌俗字,有的研究近写作本的俗字等等,选择这样的题目,也暴露了学生对“俗字”研究领域的陌生。 有的同学选择了这样的题目,相比以上题目就要好的多:《<红楼梦>中的骂语研究》,《安丘方言语音特点及音变研究》。这些题目都比较“小”,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如果这些题

文学语言学期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写作的语言学意识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主要表现为语音学意识、词汇学意识和修辞学意识。当然,语言并不是儿童文学写作的全部,但它直接决定儿童对作品的接受。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里,文学从来只属于成人。所以尽管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却很难找到作家明确为儿童创作而又在语言上切合儿童口味的作品。虽然《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使儿童倾倒,但它并不是为儿童写的。清末以来,萌发状态中的儿童文学逐渐出现了自成一宗的趋向。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等著作中,曾论及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和某些创作要领。与此同时,许多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出现,如梁启超的《爱国歌》,黄遵宪的《幼稚园上学歌》等。“五四”之后,中国儿童文学更是蓬勃发展,大家层出不穷,如叶圣陶、冰心、张天翼、高士其、陈伯吹、叶君健、严文井、金近、鲁兵等,举不胜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词汇、修辞等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到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不同于成人文学,而应有其独特的语言学意识。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语言学家一般把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诗歌中的押韵,就是同一个收音的字(即韵母相同的字,一般是元音,或者是元音后面再带辅音)在同一个位置上的重复。押韵可以充分利用语音的审美特质,通过韵脚的关联,把诸多散漫的音群组织结合为一个审美整体,使诗歌具有回环之美,便于记忆传诵。例如儿歌《下雨》,在这首小诗里,答、啦、吧、芽、花、大等字都押a的韵,而且每个字的发音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整个画面就是人格化后的种子、梨树、麦苗和小孩站在一起,怀着同样的心情,欢迎春雨的到来。我们的小读者在感情上,也会象诗中的小孩一样,和它们产生共鸣。 韵律和节奏比普通语音更能唤起孩子的直感情绪体验,更讨孩子喜爱,这点是与成人不同的地方。成人可以喜欢不同文体的作品,不管有无韵律和节奏,其关键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水平。如果内容贫乏,艺术水平低劣,就是节奏感很强,也不会受成人欢迎。而对儿童来说,一首韵律强烈和节奏明快的儿歌远比一篇散文更具有吸引力。因为音韵和节奏能增强作品的音乐性,唤起他们,愉快的直感。 另外,汉语的词汇宝库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双声迭韵组成的复音词。这类词汇可以调度韵节,构成语言本身的和谐,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进行儿童文学创作时,若适当选用,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方轶群的《找谁玩》: 作者在这首小诗里,利用汉语语音的特点,不仅运用了押韵,如“家”与“蛙”少高”与“猫”少歌”与“鹅”等,而且选用了“找谁”少看家”少就去”、“(青)蛙玩”等双声词,“小鸭”、“跳高”、“小猫”、“跳下”、“划呀划”、“小虾”等迭韵词,根据它们的起音部位相同或收音协韵,适当地搭配,依照口语的规律,自然地加以排列,使语句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全诗语言充满和谐与音乐美。 鲁迅在《表》的序言《译者的话》中说:“想不用什么难字,给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也可以看。但是,一开译,可就立刻碰到了钉子,对孩子的话,我知道得太少……”由此看来,儿童文学的写作还要避免使用艰深的词汇和单字,否则儿童是无法接受的。然而要写出能为儿童读得懂、听得明白的作品,必须有意识地多用“孩子的话,不用或少用“成人的话”。就是说,必须注意用字遣词。如果写出了艰深的词汇,那么用浅近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来代替

词汇学论文

题目: Semantic Change of English Words 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科目英语词汇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 语言作为人类表达思想和交流的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在语言诸多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是最快、最显著,这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借用外来词和旧词添新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词义变化的定义,然后介绍词义变化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最后介绍了词义变化的方式,同时主要通过介绍委婉语的词义变化,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更好的了解词义变化的方式,使英语学习者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更好的了解英语词汇的意思并且正确的使用英语词汇,使英语学习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语言;词义变化;委婉语;英语学习 Introduction Languages are not confined in a fixed state, instead, they are not only constantly changing but also changes quickly. The most noticing change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is the sematic change of words. Semantic change is a change in one of the meanings of a word. Every word has a variety of senses and connotations which can be added, removed, or altered over time, often to the extent that cognates across space and time have very different meanings. Why the meaning of a word changed? Changes of meaning can be brought about by many cause. There are three major causes. Historically,changes of lexical meaning can be illustrated by a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words. Although objects, conceptions, ideals, etc. change at course of time, but the meaning changes, because the object which it describe has changed. Socially, it is natural that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 number of new words are needed to describe new ideas.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re a main kind of social cause. Psychologically, the speaker's state of mind may bring about semantic changes. (Feng shimei, P163-165) In fact, we can see clearly from the euphemism to types of semantic changes. Euphemism is substitution of a word of more pleasant connotation for one of unpleasant connotation or avoided taboos. It is an important social cause of semantic changes. It is also the reflection of semantic chang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emantic books, semantic change can be divided into many types. But types of semantic change generall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1.Generalization, for instance, alibi. A legal term signifying 'plea that the accused is not at the place when the crime is committed', has now come into common use, meaning any 'excuse'. 2.Specialization, for instance, barbarian was originally a vague designation for a 'foreigner of any kind', and later was specialized to mean an 'uncivilized person'. 3.Elevation, for instance, Chamberlain, now a 'high official of royal courts', was formerly a 'servant'. 4.Degeneration,for instance, cunning was originally 'knowing and skillful', and later was specialized to 'sly'.

词汇学论文

在认知语言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发 摘要:英语教学追根溯源是一种语言的教学,因此若想要成功地完成英语教学任务就要引用语言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词汇是英语学习中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词汇不足是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针对中小学英语 课堂词汇教学的实际问题,本文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如何找到 更为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词汇教学,培养学生有效地词汇学习方法,提出 词汇教学中要重视基本范畴词的学习,重视词汇讲解方法,从而提高学 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言学习理论;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在认知语言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发 英语教学离不开基础理论——语言学,词汇知识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学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起初阶段语言学家的研究领域在语音—语言学和音位学方面,后来集中在语法学方面,而忽视了对词汇学的研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能够系统地讲授语音学和语法学理论,很少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词汇学原理,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学习和掌握词汇。 一.与词汇教学密切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处于语言研究的前沿,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认知语言学在我国得到蓬勃的发展,对于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词汇研究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过程中,把世界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认知中组织在一起,并赋予它们语言符号,于是形成了范畴。基本等级范畴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心理等级,是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最直接,相关性最大的关联点。基本范畴理论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范畴化是人们对事物分类时的心理过程,范畴是范畴化得到的结果[1]。范畴化是人类基本认知能力之一。一个范畴是一个模糊的集合,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有些认知语言学家已经在改理论的启迪下进行了语义范畴的研究。如P. Kay 和 C. K. McDaniel 在模糊集合论的引导下设计了一系列关于颜色光谱性质和人类视觉神经系对颜色词范畴的感知实验,在颜色词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吴世雄,陈炜振,2004)[2]。 2.隐喻研究 隐喻的本质问题一直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所共同关注讨论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隐喻更多是作为横跨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多维性研究课题。七十年代后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出现了狂热时期,他们从语言学的角度透视隐喻的实质,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讨论隐喻在人类认知社会活动的重要作用。 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代表两种不同的概念域,将本体和喻体并置将产生两种不同事物不能融合的矛盾,但是本体和喻体特征之间的互动将会使得本体和喻体在一定的意义中达到一定的统一并获得隐喻的意义。Lakoff & Johnson [3] 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的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

好的论文题目(参考)

课程整合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搭建平台使用计算机“英语阅读能力测评练习系统”提高和评价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构建与实践”研究报告视觉技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运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快速成长的探究交互式电子白板——高效课堂的新推手让多媒体托起英语词汇教学的翅膀依托信息技术提升作文教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_浅谈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让博客给班级管理插翼添翅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农村学生多了一位“良师” 英语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探讨基于网络学习平台,构建探究式学习模式家校互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促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多媒体的运用将初中英语教学引入全新境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环境构建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模式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催化剂多媒体课件应用中的矛盾剖析及解决策略关于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运用的几点困惑及对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探究式学习的整合研究——以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为例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研究——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柳州区域教育信息化的一些思考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活起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探究巧借媒体剪刀精裁诗教新叶——诗歌教学“悦”读与

同步练写初探信息化支持下的叙事性教学由实例到模式的探析——以《Photoshop平面设计》课堂教学为例基于“数字布鲁姆”的地理学力评估案例浅议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学生主体作用融入于信息技术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信息化课程资源——“学生美术作品电子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作文讲评课中有效运用的策略浅谈“校讯通”在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中应用的优缺点多媒体应用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效应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西宁市晓泉小学为例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的整合发挥网上教学优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数字仿真实验”变革高中物理学习模式的探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报告网络辅助课堂教学的互动模式研究语文教学携手信息技术共话“五讲四美三热爱” 网络多媒体教室条件下中学语文整合课的教学张力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学生心理疲劳的调节策略PPT魔棒在手,语文综合性学习灿若礼花——浅析PowerPoint技术背景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PHP学生成绩查询及分析系统制作让信息技术之花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绽放用“区域性”媒体素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增色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功能系统设计的研究一对一环境下基于项目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班主任工作浅谈借“远教资源”之玉,

词汇学论文

The English Synonyms 1、Introduction English has the largest vocabularies and synonyms in the world because it absorbed many different languages from various kinds of countries. As Baugh says, the richness of English in synonyms is largely due to the happy mingling of Latin,French and native elements. 2、The origin of the English Synonyms 2.1 As early as the Anglo-Saxon period There were many borrowing words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such as Latin ("street","mile"...),Greek("priest","bishop"...),Celtic("crag","bin"...),and Scandinavian languages ("law","egg","thrall"...) and so on. 2.2 After the Norman Conquest A new kind of English language appeared,it called Norman English.The vocabulary doubled in that period because of the influx of French.French was widely used in the high society at that time in especial.For example, there were many words about eating:sugar,vinegar,boil,fry,roast and so on.About dressing,there were "garment", "robe", "mantle", "gown"and so on.About law,there were "plaintiff", "perjury" and so on. About religions,there were "convent", "hermitage", "chaplain", "cardinal" and so on. About social status,there were also some words to be expressed ,such as "prince", "count", "major" and so on. Ancient British people adopted a plenty of French vocabularie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behaviors and living. However,there were many words having same meanings between French vocabulary and the pre-existing Anglos-Saxon vocabulary,so a lager number of synonyms appeared. When the people wanted to say something,they can use the pre-existing Anglo-Saxon vocabulary.For example,"cure" and"heal',"table"and"board","poignant"and"sharp","labor"and"work","mirror"and"gla ss", "assemble"and"meet", "power"and"might" etc. 2.3 In the Renaissance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