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6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普本)

传播学课程

教学大纲 >>

《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课程代码:BK0814006

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授课学时:36

实验实训学时:12

参考教材: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

先修课程:无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由出勤、作业1、作业2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传播类型、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媒介素养,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常见的文化传播现象以及运用一般传播理论指导具体的文化传播实践的能力。

第一章: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学时数:2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

人及创立者。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

6.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第三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二)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

(三)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四)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五)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对象与方法学时数:2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了解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基本情况;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

6.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对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已有的认识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方法

(一)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二)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层次性

(三)传播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三章:传播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及分类标准。

理解: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及其规律。

掌握:传播的分类及分类标准;人类传播演进的进程。

3.本章教学重点:什么是传播;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演进的六大进程;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4.本章教学难点:什么是传播;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

6.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

(二)传播的类型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

(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第四章:信息、符号与讯息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材料(即信息)及载体(即符号)。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符号的类型。

掌握:信息的定义、特征及实质;符号的定义、特征及实质;

3.本章教学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的特征与功能;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符号的特征;符号的类型。

4.本章教学难点:信息的定义;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

6.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信息

(一)信息的定义及其实质

(二)信息的特征与功能

(三)信息社会

第二节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及其实质

(二)符号的特征

(三)符号的类型

(四)讯息

第五章:传播类型学时数:6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掌握每种传播类型的基本特点。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内向传播的形式;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组织传播的形式、方向;大众传播的正功能;

理解:内向传播的实质;大众传播的特征;自我表露;约哈里之窗;麻醉精神说;

掌握: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群体动力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3.本章教学重点:内向传播的实质;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实质与功能。

4.本章教学难点: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

6.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内向传播

(一)内向传播的实质

(二)内向传播的形式

第二节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实质与特点

(二)人际传播的社会理论

第三节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二)组织传播

第四节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实质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

第六章:传播过程学时数:2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过程及模式。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理解: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过程及其特征;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4.本章教学难点: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

6.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二)传播模式

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二)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

(一)控制论关照下的传播过程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三)大众传播系统过程

第七章:传播者学时数:6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制度,了解四种传播体制及其理论局限;掌握把关人与把关的概念,掌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了解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传播制度;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理解:影响把关人的因素;

掌握:把关人与把关的概念;

3.本章教学重点:四种传播体制;把关人;传播者的把关过程;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4.本章教学难点:四种传播体制;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

6.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传播者的制度环境

(一)社会制度与四种传播体制

(二)传播体制的新认识

第二节传播者与把关

(一)把关人与把关

(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第三节媒介专业主义

(一)媒介专业主义的内涵

(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

第八章:传播内容学时数:6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理解大众文化,掌握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大众传播的基本内容;

理解:大众文化;

掌握:大众传播内容研究的基本方法。

3.本章教学重点: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西方大众传播内容;易读性测量及其应用、批评;内容分析的流程、作用;文本分析的流程、作用;大众文化。

4.本章教学难点:内容分析的流程;文本分析的流程。

(一)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

(二)西方大众传播内容

第二节大众传播内容研究

(一)易读性测量

(二)内容分析

(三)文本分析

第三节大众文化

第九章:传播媒介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意义和原则,了解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大型跨国媒介集团;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意义和原则;大型跨国媒介集团;

理解:公共媒体和商业媒体;大众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媒介的实质;认识传播媒介的八个原则;认识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报纸的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广播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手段;电视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手段;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及传播手段;媒介的选择;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诸论;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大型跨国媒介集团。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媒介的实质;认识传播媒介的八个原则;认识传播媒介的四个角度;媒介的选择;英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媒介诸论。

6.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传播媒介

(一)界定传播媒介

(二)认识传播媒介的意义

(三)认识传播媒介的原则

第二节传播媒介的本体特征

(一)报纸

(二)广播

(三)电视

(四)互联网

(五)媒介的选择

第三节技术与媒介

第四节媒介机构与媒介产业

(一)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

(二)大型跨国媒介集团

第十章:受众学时数:6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理解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掌握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

理解: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

掌握: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3.本章教学重点:受众与受众的分类及其特征、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受众权利等基本理论;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4.本章教学难点:个人差异论;社会分化论;社会关系论;文化规范论;社会参与论;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一节受众

1.受众的界定和类型

2.受众的特征

3.受众的变迁

第二节受众主体

1.受众行为的动机和目的

2.传受关系

3.受众的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4.受众权利

第三节受众研究

1.国内外受众价值的认识

2.受众理论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学时数:6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了解传播效果的普遍取向,理解和掌握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

理解:传播效果的内涵;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掌握: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3.本章教学重点:传播效果的内涵;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和现当代认识;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4.本章教学难点:传播效果的基本理论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

6.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传播效果的内涵

第二节传播效果的认识历程

(一)传播效果的早期认识

(二)传播效果的现当代认识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理论

(一)个人效果

(二)群体效果

(三)社会效果

(四)文化效果

四、教学参考资料

[1]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五、课外自主学习要求

1.阅读相关书籍:针对传播学每章所学的内容,要求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或论文,完成读书笔记。

2.关注传播热点现象:要求学生利用10学时的课外时间,在图书馆进行图书资料查阅或进行网络资料查阅,搜集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传播实践,以加深对理论的学习。

3.参与传播实践:要求学生利用传播媒介,至少完成1周(7天)的传播者实践活动。每天更新内容不少于200字。

执笔人:艾尔丽日期:2016.8.10

审核人:成曙霞日期:2016.8.11

《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118 课程名称:网络新闻传播(Network news media) 新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 《网络新闻传播》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和时代发展结合比较紧密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在《新闻学理论》、《传播学导论》、《计算机基础》、《广告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是:每周2学时,计划教学周数18周,总课时数36学时。 本课程总学分数:2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验学时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网络应用基础 网页设计与制作 网络新闻传播 网站建设与经营 网络营销 网络中的传播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网络传播的宏观影响 网络传播中的文化现象 网络传播中的若干法律问题 机动 4 2 6 2 2 6 4 4 4 2 2 合计36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本课程各章的教学要求和知识考核点如下: 第一章网络应用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信息传播、网络传播、网络媒体“把关”、互联网 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网页设计与制作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010122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 1.网络传播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新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新闻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院文学与新闻系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2.开设、教课时间及学分:第三年级开设,本课程学习一学期。总时数为36课时(周2课时,18周)。每学期2学分。 3.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4.课程教材:《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开设系(部):文学与新闻系。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网络传播学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现代网络传 播学的特点,基础理论,传播模式等,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传播活动中,分析网络传者、受 众的点面关系,行为模式,基本规律等问题。通过学习,从多元视角探索网络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变化,掌 握网络议程设置,推广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业对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还应努力实践网络 内容传播,提高实际网络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介绍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了解互联网的发展,介 绍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理解)。 第二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介绍网络传播的模式和其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理解),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难点,重点讲述),网络传播的界限,面临的新问题和其对新闻价值实现的影响(理解)。

广告学概论-教学大纲

《广告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233A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 51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9 学分:3 适用对象:广告学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经济学原理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 《广告学概论》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告专业的是学科基础课,是为培养和强化经济类高等院校学生广告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掌握广告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认识广告活动的规律性,全面地理解广告学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从事广告策划、创作、经营等的职业素养,为未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黑体,小四号字)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共讲授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广告基础理论。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逻辑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对广告的定义、作用、发展简史等课题进行系统研究,分析论证广告产业与广告市场。 第二部分广告经营理论与实务。论述广告市场活动主体广告主、广告公司、广告发布者的经营特点与经营模式。 第三部分广告策划、创意理论。重点阐述广告策划的原则、任务及策划的程序、步骤,用案例解读广告创意理论。 第四部分广告监督管理理论。它是研究运用国家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广告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控制和指导,使其在遵守国家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条件下运行的理论与实务。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当前广告市场现状介绍、重点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内容,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对广告业发展的关注,学会用广告学原理解决广告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所采用的考核方法为: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19 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 学时/学分:36/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文秘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模块课,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媒介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使用媒介。本课程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大众传播的特点、作用,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的多种运用方式,即总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在管理中的运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内容。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科研训练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传播的定义以及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明确传播学的学科性质;掌握传播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06401405 课程学时:56 学分: 3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商务方向) 开课时间:三、四年级(2)、(1)学期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大纲执笔人:金惠康大纲审定人: 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ranslation)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有英语翻译成汉语与汉语翻译成汉语,现代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与障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侧面及其相互的联系和在综合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说明本课程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1.教学目的: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南。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系统地传授翻译基本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训练、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翻译能力。 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72学时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翻译研究动态,掌握翻译学的理论系统,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翻译理论;英译与汉译语基本实践 2. 教学难点:翻译的基本技能技巧;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读辅导材料,写学习心得,参与翻译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本课程两学期,36课时/36课时,专题讨论1-3次,计9课时,考试2课时。 第一学期: 第一章汉字英词(Chinese Characters & English Words) 第二章汉英表达的不同(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Ideas) 第三章汉文明礼貌语言(Chinese Language of Respect & Humanity) 第四章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 第五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架构(Chinese Social System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第六章现代说法反映现代社会(Modern Sayings Reflect Modern Life) 第七章语言,文化与社会(Language,Culture & Society) 第八章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九章语言与翻译(Language & Translation) 第十章翻译技巧杂谈(一)(On Skills of Translation)(1) 第十一章翻译技巧杂谈(二)(On Skills of Translation)(2) 专题讨论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专题讨论二:岭南文化翻译讨论 第二学期: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第二章跨文化差异与融合(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第三章跨文化理解与翻译(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1002021 学分:2.0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性质】 《新闻传播学》为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的】 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教学内容】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新闻传播学,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 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 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 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 绍切忌片面。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 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 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先修课程要求】

全球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全球传播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36 学分: 2 适用对象:新闻学文学专业本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国际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国际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

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着重学习国际信息传播的现象和本质;掌握国际传播现象和传播理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重点是学习掌握国际传播的发展历史、国际传播的主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国际传播的内容、国际传播的过程、国际传播的客体和国际传播的效果。难点是缺少国际传播的经验,学生较难理解抽象的国际传播现象。要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对国际传播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1、系统讲授有关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 2、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 充分认识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全球传播教学时数分配表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 学分:3 周学时 3 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 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同其他学科一样,传播学的学科建设也强调积累、批判、创新。经过一代代传播学者的努力和发展,传播学已经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邻近学科那里汲取了很多养分,逐步发展成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地带的具有一定应用

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教学大纲

《传播学经典文献选读》(英语) 教学大纲 Selections from Classic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nglish) 课程编号:062042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0 实验(上机)学时:12 学分:2 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 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专业英语Ⅰ》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传播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它的开设目的在于满足21世纪全球化对我国传播学教学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要求,引导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的高年级本科学生直接阅读专业原著,在专业学习中巩固和提高英语水平,在英语学习中了解和研究专业知识。具体而言,本课程能够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专业领域与相关学科的论述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在今后的工作与研究中直接阅读并有效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还能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有关专业内容的一般性的会话或讨论的能力,以及写作和翻译专业学术文章的能力。该课程还将为学生们日后参阅国外新闻传播学专业论著,撰写学术论文,参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和专业性极强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大致涵盖大众传播事业主要部类和新闻传播学的主要领域,点面结合,深浅有致,形成梯次。每个单元由4或5篇选文构成,一般有1-2篇著名学者关于该主题的经典论述,1-2篇比较具体的个案研究性质的文章,以及1篇综合性的概述。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上教师重点讲解课文中难点。课堂翻译练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翻译能力。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每个单元后的练习中都设有role play(角色扮演)和presentation(展示)的训练。学生可结成若干小组,选择某一感兴趣的专题,寻找相关英文材料,制作成演示文件,课上用英文进行阐释。教师结合学生未来实际工作需要,酌情补充实用性强的新闻传播领域的英文专业术语,介绍业界和学界的前沿情况。课上所有训练都将提高学生进行口头与笔头专业交流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论文。本课程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四)学习要求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已对大众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有了初步了解和应用。课前,学生预习指定章节或篇目,提出问题。课后,学生还要阅读教师推荐的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分组准备课堂演讲。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文化创意学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创意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文化创意学 英文名称:Cultural industry creativity learns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专业限修课 总学时: 32 讲课学时: 32 实验(实践)学时: 0 学分: 2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文化史传播学公共关系学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本课程依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所需求的文化传播、宣传策划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梳理文化产业策划与创意的理论及方法,从文化产业创意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创意的思维特点,文化产业策划的特征、原则以及一般程序;课程对文化市场战略的创意与策划、文化产品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品牌的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流通渠道的创意与策划进行理论阐述,着重分析文化产业市场运作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课程根据不同文化产业形态(纸质传媒产业、影视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广告产业、休闲文化产业)的特点进行创意与策划,分析各文化产业形态创意的特点、策划的原则和方法,同时注意将理论问题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限选课程。课程理论性、实用性均较强,与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联系密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讲解文化产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课程重在考查学生对各类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的特征与程序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与策划能力,扩充了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搭建坚实平台,为联系各实际领域搭建桥梁。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文化产业是观念形态的产业化,是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生产和消费对象的特殊产业,它最终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心理需求。文化产业在获取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担负起增强人的文化素养、提

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165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讲课学时:21实验(上机)学时:11 学分:2 适用对象:传播学(专业名称)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传播学学生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要围绕新闻传播学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系列方法,系统介绍研究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技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分析、理解当代社会传播中的现实问题,提高其综合分析问题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具体目标如下:?让学生了解社会(传播)研究的基本思维; ?使学生掌握社会(传播)研究的一般方法; ?为进一步学习更高级的方法课程打下基础; 追求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普及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理及一般步骤、研究问题选取、研究方案设计、概念测量与操作化、抽样原理与方法、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达等传播学研究中一些常用而成熟的方法。课程重点对问卷设计、调查执行、资料

搜集和录入、资料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内容进行讲解,并要求每位学生全程参与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如何利用不同方法进行传播学研究。 本课程将采用老师专题主讲、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学生专题研讨和课外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提升学生设计和实施社会调查项目以及通过科学的社会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36学分:2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科2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b5E2RGbCAP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打下基础。p1EanqFDPw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1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传播的定义、传播过程、传播的要素、传播发展史、传播效果等。掌握传播学的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难点是提升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传播现象和传播问题的能力。DXDiTa9E3d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1、系统讲授有关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充分认识、2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1 / 18 知识。RTCrpUDGiT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学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学。5PCzVD7HxA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传播学概论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采用何多媒体训讨主要内讲实学手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问人类传播的历史与人类传播的符号和义章第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22 四统结构章第22五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章第群体传播、集合行为、22六组织传播章44大众传播第

融合新闻课程教学大纲

《全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 总学分:3 总学时:48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专业基础课;正确理解媒介融合的定义,掌握媒介融合的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掌握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成因、形态及发展方向;理解媒介融合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了解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转变;掌握媒介融合对新闻职业伦理的影响及如何提高网民素养;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该充分认识当前媒体发展的趋势,把握媒介融合规律,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去主动创新性的探索研究,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站在理论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人文情怀的温度上去开展工作。 理论授课学时:48学时 实验实训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参考教材:《媒介融合导论》,杨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媒介融合概论》,宫承波,庄捷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9 第一章:媒介融合概说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

理解媒介融合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关于媒介融合认知的几大派别。 理解:关于媒介的定义界定及其发展过程。 掌握:媒介融合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 4、本章教学难点:从媒介融合的演变。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关于媒介第二节:媒介融合的概念与分类第三节: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媒介融合的观念变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能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媒介融合这一观念的变迁,从而能够总结媒介发展规律, 为今后从事新闻业打下基础。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媒介融合这一观念从竞合—整合—融合的变迁。理解:媒介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掌握:媒介融合从观念上的变迁过程。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变迁。 4、本章教学难点:从媒介融合的变迁总结媒介发展规律。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媒介的竞合第二节:媒介的整合第三节:媒介的融合 第三章:媒介融合的基本形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从媒介融合的三个层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媒介融合的内涵。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概念界定。理解:三种融合形态2 的发展方向。掌握: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的成因、形态。 3、本章教学重点: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 4、本章教学难点:三网融合在中国的发展。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内容融合第二节:网络融合第三节:终端融合 第四章:媒介融合的技术变迁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将媒介融合作为技术形态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从技术层面了解媒介融合是融合 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被不断推进的。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纸媒、早期电子媒介、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理解:报纸产 生的社会条件、模拟技术的发展。掌握:三网合一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3、本章教学重点:网络与广播电视的技术融合。 4、本章教学难点:网络的广播电视反转向。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纸媒和早期电子媒介技术第二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节: 网络与广播电视的技术融合 第五章:媒介融合的形成与发展学时数:4 1、本章教学目标:从媒介融合产生的原因、形成的一般路径去深入挖掘媒介融合与技术、经济、受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运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而不是将媒介融合作为独立的个体去学习。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媒介融合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状况。理解:媒介融合形成的一般路 径。 掌握:媒介融合的诱因。 3、本章教学重点:媒介融合的技术诱因、经济诱因、受众诱因和文化诱因。 4、本章教学难点:媒介在世界及中国的发展历程。 5、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节:媒介融合的诱因 (一)技术诱因 (二)经济诱因

全球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传播课程教案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全球传播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 适用对象:新闻学文学专业本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面向新闻学专业课,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两大支柱,一是以高新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技术产业,二是从事新闻和信息产品生产的媒体产业。当今高校开设的新闻、广告、广播电视等专业正是为未来的媒体产业培养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掌握一定信息传播基础理论和基本技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为研究对象,系统第揭示信息传播规律;同时它又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彼此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课程教案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案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是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国际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总体框架有大致的认识,对它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运用国际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和

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着重学习国际信息传播的现象和本质;掌握国际传播现象和传播理论的关系;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个学期。重点是学习掌握国际传播的发展历史、国际传播的主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国际传播的内容、国际传播的过程、国际传播的客体和国际传播的效果。难点是缺少国际传播的经验,学生较难理解抽象的国际传播现象。要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对国际传播的理解和认识。 (四)课程教案方法与手段 1、系统讲授有关国际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整体把握。 2、持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以致用的教案原则,通过对精选个案的剖析,使学生 充分认识到传播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实习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3、讲授中强调传播过程的人文和文化精神,使学生主机培养起大传播的意识。 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案,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关注传播学的前沿性话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案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案中加以总结和提炼,为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的教案目的。课余阅读,课堂讲授、讨论或答疑。采用多媒体教案。 (五)教案时数分配表 全球传播教案时数分配表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课程概述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它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90年代后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历史、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一)学习目的: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及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媒介现象和问题。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传播学是多门学科交叉整合的结果,与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广告学、 公关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多媒体及网络科学等关系密切。 自学方法 一切的理论都来自实践,其存在的意义也在于实践,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应该成为我们学习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理论的学习是手段,目的在于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并能运用理论去分析看待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虽然《传播学概论》本身是理论课,但不能以背诵理论为最终目标。从实际效果考虑,如果仅仅会背诵而没有理解,考完即忘,则纯粹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意义。 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边工作边学习的同学,他们不像全日制大学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简化理论阐述,运用浅显语言,增加案例分析,提供多方视点。但是,尽管如此,如果想深入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仅仅阅读本教材还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建议大家注意以下方面: 1.阅读相关的传播学作品和理论原著,尤其是教材中提到的理论著述。限于篇幅,教材中引用、解释的语言有限,需要同学们发挥积极主动性课外学习。阅读量越大,对理论的理解越透彻。 2.如果有兴趣的话,尝试对当今出现的一些媒介现象进行分析。多多翻阅业内核心期刊杂志,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的所学去加以解释,同时比照其他专家学者和从业者的观点。这将对理论学习极有助益,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亲和力。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代码:课程学时: 32 学分: 2 适用专业:新闻学 开课时间:二年级一学期开课单位:文学院 大纲执笔人:罗融融大纲审定人:刘汉光 《传播心理学》作为新闻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内容涵盖了关于传播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等等。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现象,以及能在各种传播活动中通过掌握受传者的心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把握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2、掌握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 3、掌握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 4、学会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传播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受传者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的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受 传者心理系统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2、教学难点:在传播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理论指导传播活动、用理论分析传播 现象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有重点地讲授有关理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当下社会中鲜活的案例补充教学。 引导学生学会用专业知识分析传播活动,启发学生学会多角度阐释传播现象,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统一。实践环节主要有课堂讨论和课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1、导论:奠定传播心理学立足的基石 1.1 传播理解 1 1.2 心理理解 1 1.3 传播与心理的关系掌握 1 2、传播心理学本论 2.1 传播心理学的建构了解 0.5 2.2 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了解 0.5 2.3 提出传播心理学的依据了解 0.5 2.4 传播心理学与其他专业心理学的关系了解 0.5 3、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一) ——选择的机制、地位、法则与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3.1 心理选择的历史逻辑和生理机制理解 1 3.2 心理选择授予信息“传播致效参与权”掌握 1 3.3受传者心理系统选择信息的地位与法则掌握 1 3.4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4、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二) ——对大众传播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4.1 对大众传媒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2 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3 对广告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掌握 2 4.4 对图书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理解 1 5、受传者心理系统对传播信息的选择(三) ——对人际传播信息的选择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5.1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个性心理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2 受传者选择信息时使用的评判信息方面的标准掌握 1 5.3传播者提高传播效果的路径掌握 1 6、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一) ——与认知结构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6.1 认知结构及其基模的心理机制掌握 1 6.2 认知结构在处理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时所起的作用掌握 1 6.3带有程序的认知结构处理信息时的作用及传播者的应对掌握 1 7、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二) ——与其他心理构成的心理反应及传播者的心理应对 7.1 选取的信息与情感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2 选取的信息与道德观的心理反应理解 0.5 7.3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性格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4 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能力的心理反应理解 1 7.5选取的信息与受传者气质的心理反应理解 1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60204A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64 讲课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 学分:4 适用对象:传播学卓越班、传播学专业 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 一、教学目标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目标1:使传播学专业的本科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掌握传播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主要原理。 目标2:学习传播学的传播模式和研究方法,了解传播学主要流派的理论观点,特别关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等构成要素的理论研究课题, 目标3: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初步分析新闻传播、大众传媒文化和高新传播科技等社会现象,得出有益的见解,并培养学生利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各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

二、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了解传播学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 第三节如何学好传播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传播的定义及意义;掌握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信息的意义以及信息论和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和原因;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传播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内容以及实用价值;如何学好传播学等。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重点掌握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类传播的实质是信息的流动,信息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材料。而信息又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意义是信息的精神内容。考察符号与意义的性质和作用对把握人类信息行为的特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章就是从符号和意义的角度入手,对传播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基本模式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基本模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