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文

古文

古文
古文

中考复习专题之古文重点篇目

(一)《孔子语录》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明智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有忧愁,他会用宽容来对待给他带来忧愁的人和事;有大智大慧的人,遇见有迷惑的事物,不解的地方,他会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勇敢的人,面对强敌,是不会有所畏惧的,他会义无反顾的去迎接挑战)

(二)《鱼,我所欲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

..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假如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是贤人有这样的本性

.....,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

..于我何加.焉?

译: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这样,优厚的俸禄

.....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这样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而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

.....。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课文分别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第一段

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正面举例)、第三段(反面举例)

对比论证——第三段(向……今……)

3、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根据你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例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敌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你能说说文中的“舍生取义”的“义”和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

答:“舍生取义”的“义”指的是正义、大义,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气节等;而哥们义气中的“义”则是涉及到个人利益或某些团体利益,是小义,并不一定代表正义。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争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6、本文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7、“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中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①分别比喻“生”与“义”,②目的是引出中心论点并以此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③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9、“所欲有甚于生者”与“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欲”和“所恶”分别可以指哪些事情?答: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等。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列举其他,如抗击“非典”英雄等。)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话的意图是什么?答:强调人生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11、文中说得“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答: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已”。

1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这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答: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辨礼义”之财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3、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示?

答:作为青少年,我们要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不做见义忘利之事。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译:(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才干。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之后才明白,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发展而在安逸享乐中则会萎靡死亡。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对于个人而言,

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课文分别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文中第一段所举的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这些人都是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写这些人物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这个道理。

4、第二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阐述了什么道理?

答: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的磨炼。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过渡作用。“是人”指文章开头提到的六个人以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6、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或者说:本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答:例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培养自己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上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积极进取;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

7、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印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忧患意识,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好坏的过程,所以,人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勇气有信心去面对困难,挑战它、战胜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做事有所预计,有所准备,更好更快地达到我们的目的。

8、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当今社会,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答:我认为逆境能成才。逆境充满荆棘但也蕴藏着成才成功的机遇;逆境压抑人才但也激发人才成长的强劲动力;逆境磨难人才但也磨砺人才的优良个性;逆境由不幸造成但也使人才获得升华性补偿。

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以后,人们尊称他为万事之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把刻好的竹简按顺序保存好,那就当时的书.《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由于翻阅次数太多,十分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孔子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成为名人的.

著名化学家格林尼亚教授,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少年时代,由于家境优裕,加上父母的溺爱,使得他没有理想,没有志气,整天游荡。可是好景不长,几年后他家彻底破产,一贫如洗,昔日的朋友都离他而去,甚至连女友也当众羞辱他。从此,他醒悟了,开始发愤读书,立志追回被浪费的时间。九年以后,他研制出格氏试剂,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法国画家约翰?法郎索亚?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后来,他迁居乡间。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从此他的画更多表达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其中《播种》、《拾落穗》等作品,还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如果他没有那种不怕不弃、奋勇前进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

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领导中国劳动人民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埋葬剥削制度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书读。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豆油灯下苦读。就是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才使他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人民领袖。

我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兵家儿早识刀枪”这句俗语,说明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造就人才。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儿子梅保久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居里夫妇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女儿、女婿在他们的熏陶下,也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为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什么现在农村学生大批涌入城市名校来求学?就是因为城市的教学环境好,教学设备先进,教学水平高,使学生们能更好的接受良好的教育,打好成才的基础。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9、课文举了几位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提供事实论据)

吗?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附:理论论据: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曹刿论战》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当政的人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

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祭祀用的牛羊

....,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玉帛之类,我不敢自行虚加谎报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

..,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

...合理处置。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打仗是靠是勇气的。第一次击鼓

..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就已经竭尽了。

2、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身份卑微,却满腔爱国热情,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4、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鲁庄公认为作好战前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衣食分人、祭神以信、断狱以情。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胜的先决条件。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曹刿阻止鲁庄公马上追击的原因是什么?

“惧有伏焉”

6、从军事上和政治上两方面说说曹刿的“远谋”?

政治上,曹刿注重战前的准备,他强调取信于民,认为这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上,曹刿能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时机,正确判断敌人的意图。例如,对鲁庄公的战前准备,用两个“未可”加以否定,和一个“可矣”加以肯定,以及他采用“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后发制人”的战术。

7、曹刿与鲁庄公,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示例一:我欣赏曹刿。他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杰出军事家。虽出生于下层但忠君爱国,他谨慎、果断、机敏、持重、有远见。政治上,他强调取信于民,注重发动人民的力量。军事上,无论是问战还是参战,他都表现出有勇有谋,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示例二:我欣赏鲁庄公。作为国君,他在一定方面有些目光短浅(“鄙”),例如把作战取胜的希望寄托于对大臣施行“小惠”上和神灵保佑上。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上缺乏谋略。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昏君。备战期间,他摒弃阶级观念,接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作战期间,他亲自督战,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他礼贤下士,为求真知,不耻下问,战后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鲁庄公的形象因此而显得更加丰满、形象。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

译: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

..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想对我有所求。

今齐地方

.....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千里,宫妇左右莫

译:现在齐国土地方圆

.......不偏爱大王的,朝廷的臣子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千里,嫔妃侍从没有谁

的,四海之内没有谁不对大王有所求的。

群臣吏民能面刺

..闻寡人之耳者,

..于市朝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受中赏。

译: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

....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呈上奏折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

能在公共

......我,传入我耳中,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场合指责讽刺

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满一年

...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这就是所说的修明政治,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不盲目轻信,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角度来说,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齐威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齐威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5、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答:例如:喜欢邹忌——他有勇气,敢说真话,并且说话讲究技巧,让别人心悦诚服接受自己的意见。他有自知之明,善于思于,不盲目轻信别人。

喜欢齐威王——他是一个圣明的君主,胸怀宽广,从谏如流,闻过则喜,有着富国强兵的大志,勇于改革,勇于实践。

6、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答:一是有邹忌这样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圣明,善于纳谏。

我们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要虚心接受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7、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间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

8、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答:冷静思考,实事求是,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认识。

(六)《出师表》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蔽,这的确

..是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

的时候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

.......,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

..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臣本布衣

..于诸侯。

..,躬耕于南阳,苟求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译:我本是平民

....。

..,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期望在诸侯那做官扬名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2、第六段和第七段,回顾了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3、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答: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自私,要自信、自立、自强,要审慎交友。

4、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当时天下形势的?其目的是什么?

答: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明蜀汉“危急存亡”的形势,意在使刘禅能“思危”,激励他发愤图强之志;再说有利的主观条件,指明希望还在,意在促进刘禅励精图治。

5、《出师表》情词恳切,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你欣赏的一句。并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贤臣,远小人”等,、

他是一个忠君爱国,任人惟贤,知人善用,心胸宽广,深谋远虑的人。

6、篇末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固然集中体现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无限忠诚,但这“涕零”中还包含着诸葛亮哪些未言亦不可言的话?

答:对国内政局的担忧,对刘禅是否能采纳建议的忧虑。

(七)《桃花源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山有小口,仿佛

..若有光。译:山脚下有一个小洞,隐隐约约

....好像有亮光。

初极狭,才.通人。译:开始非常狭窄,仅仅

..够一个人通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

....,(周围)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池塘、(房前屋后)桑竹之类.环绕。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译:田间小路纵橫交错

........,(村里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都可听到。

黄发垂髫

..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和小孩

....,并怡然自乐。译:老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率妻子

..。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邑人来此绝境

译:(他们)带领妻子儿女

.......。不再出去,因而

....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

..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

....魏、晋两朝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

...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译:其他人又各自邀请

..他到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招待)。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

..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课文中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豁然开朗”

文中与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恬适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来此绝境”“与外人间隔”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答: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渔人偶逢桃林、渔人访问桃源、渔人再寻桃源。

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你怎样看待这种理想?)

答: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6、想一想,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7、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8、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从“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看出他们仍想继续生活在那。因为(1)源中环境优美,物质富足,生活安宁,(2)没有战乱能安居乐业,(3)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9、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世外桃源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八)《三峡》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重叠的山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季,江水漫上丘陵,顺流而下....的、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断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毎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译:每逢到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里十分凄清,涧谷里十分寂静。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连续不断,非常凄厉,在空荡的山谷回响,很久才消失。

2、本文的中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通过对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3、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答:理由一:水流急(水势迅猛/水流湍急/水流速度快)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二: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文中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物的?

答:文章总写了三峡的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再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最后写“林寒涧肃”的秋季景色,而此时“高猿长啸”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色。

5、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却说三峡秀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6、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出山,后写水?

答: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提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7、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某些联系吗?

答:两者都描写了三峡的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

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三峡夏天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对应。 (九)《马说》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

也。

译: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辱没在低贱人手中,和其他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

..尽粟一石。

译:千里马,有时一次能吃完一石谷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够,它的才华和美丽不能表现在外。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况且想要和普通马等同都不能够,怎么能期望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喂饱使它的才能充分施展出来,它鸣叫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握着马鞭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好马!”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难道真的没好马吗?真正的是(他们)不认识好马呀。

2、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愤慨之情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3、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的命运,要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必须“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4、无才难做千里马,有志可成万里驹

5、课文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这种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要善待人才,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6、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看来,人才展现才华、发挥作用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最需要的是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7、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要有千里马的才能;第二,要有展示的机会;第三,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8、探究《马说》流伟千古的原因,说说什么样的人能称为人才呢?(或者说: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人才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应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宽广眼界;应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大气魄;应具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贫乐道情怀;应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脱俗的品格;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德行……

9、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样做?

答:第一,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第二,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第三,学会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或者:第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第二,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第三,要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10、“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11、作者把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答:示例一:我同意。食马者不能识别千里马,所以他不能按正确的方法饲养和驾驭千里马,不提供让它发挥才能的机会,以至于千里马已经不能称之为千里马了,对千里马而言,这是一种悲哀。

示例二:我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它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而不能一味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出机,寻找机会。

12、如果你是伯乐,你该具备哪些才能?联系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例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周文王发现并重用姜尚,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周

王朝;萧何发现并重用韩信,帮助刘邦建立大汉王朝;武则天发现并重用狄人杰、房玄龄、

杜如晦待,使得唐朝政治一片清明。……

13、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几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答:例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十)《陋室铭》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无丝竹

..之劳.形。

..之乱.耳,无案牍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使我的双耳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劳累。

谈笑有鸿儒

..。译:谈天说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没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

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并就此谈谈对你的启示。

答: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生活的道路总不会一直平坦、宽敞,既然我们不能阻止苦难的到来,就应该试着改变心情,乐观、自信地面对一切,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自杀,只有珍惜它才能拥有一切,不要让自己碌碌无为,老来后悔。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4、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答:文眼是“德馨”二字,因为全文是围绕品德问题展开,同时“馨”字统领全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文章表现屋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答:表现了屋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文中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这屋子到底是陋不是不陋呢?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屋子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7、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答:通过对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情景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来说明“陋室不陋”

8、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答:例如: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重在提升个人素养,培养高雅的情趣。

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答:例如: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例如: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十一)《小石潭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全石以为

..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形状。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译: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大约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

..。

..有一百头鱼左右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阳光穿透水面,鱼的影子映在潭底,呆呆地一动也不动。

俶尔

..,似与游者相乐.。

..远逝,往来翕乎

译:(它们)忽然

....,好像与游玩的人逗乐。

..又游向远处,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译: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文中小石潭的特点是:“全石以为底”“水尤清冽”,课文第二段表面上写水,实际上写鱼,采用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写动态的鱼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写静态的鱼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3、本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答:从水的清、水中鱼、水之源的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突出水清的特点。

4、文中“小石潭”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

答:小石潭景色清幽,秀丽奇特,但却被世人忘却,无人欣赏,又远离尘嚣,这正象征了作者怀才不遇,被人贬斥的处境。这也正是“永州八记”的一大风格,即用被遗弃于荒野、不被人发现的美好景物象征自身处境,从而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

5、文章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象和气氛,反映了作者谪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

6、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文中作才流露的“乐”和“忧”的情感?

答: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在游小石潭时,作者被小石潭的清幽秀丽打动,于是,便产生了喜悦的情绪;但短暂的快乐后,一旦看到清幽的景物,便睹物伤怀而产生“忧”的心绪。因此,“乐”与“忧”并不矛盾,它们极和谐地融入本文,对读者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答: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假如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请你在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导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40字以内)

答:例如:先生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事哪能时时如意呢?你是一个学富五车,见识广博的人,别人羡慕你都还来不及呢!千万不要因为眼前的挫折而自暴自弃,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应该以先贤圣人为榜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后人会记住你的。

(十二)《岳阳楼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译:到了第二年,政务顺畅,百姓和乐,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译:(它)衔接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早晨阳光照耀,傍晚乌云密布,景象变化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译: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

迁客骚人,多会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降职远调的官员,失意的诗人,大多聚集在这,(他们)观赏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情感,能够没有不同吗?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至于(那)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波平浪静,上下天光湖色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边。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予尝.求古仁人

...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人的思想,或许(他们)不同以上两种表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担忧之前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微斯

..人,吾谁与归.?

译:(如果)没有这种

..谁呢?

....人,我归附

2、文中“前人之述备矣”照应前文中的哪一句?

答:照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迁客骚人”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个人的遭遇,外物的触发引起他们情感的变化。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迁客骚人”不同感触,也就是“悲”“喜”两种不同心境。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品德高尚人不同于上面所说的“迁客骚人”,他们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1)“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2)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3)持否定态度。

6、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答: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的高尚思想,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7、“古仁人之心”指什么?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答:“古仁人之心”具体指古代品德高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我们有必要具备这种“古仁人之心”。(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乐观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的前列。(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的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我们需要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一心奉献,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8、下面这则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材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答:内在联系:范仲淹能有着旷达胸襟和伟大抱负,是与他“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刻苦自勉”分不开的。……

9、下面这则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分别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相关材料】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答:范仲淹表达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他所体现的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无私奉献。

孟子强调君王应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忧乐为先,与百姓同甘共苦,这种思想是民本(以人民为根本)的思想。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答:点拔: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如选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来谈,如选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来谈,如选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及民族责任感来谈。

(十三)《醉翁亭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快地流下来,这是酿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

..不在喝酒上,而在于欣赏山光水色之中啊。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有时昏暗,有时明亮的,是山中的早晚景象。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野花盛开

..,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降下去,石头露出来,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苍颜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醺醺

...地坐在人群中,这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太守回去,宾客们跟从着啊。

2、全文极力渲染了一个什么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全文极力渲染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说说自己的理解。

答: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且因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取“山肴野蔌”伴着酒,虽没有丝竹伴乐,但众人喧哗,太守都醉了;三是“乐人之乐”,所以写这篇文章记下此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4、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或者说: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5、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答: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6、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他立足于“民”,把百姓的乐当做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当做自己的理想;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不同景物的不同而异。立足点不同,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十四)《爱莲说》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生于污泥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译:(茎)中间贯通,外形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香,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远远观望,不可走近玩弄它。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后很少有听说的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很多啦。

2、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世间追名逐利之徒的鄙弃。

3、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紧扣人与环境的关系)

答:例如:我赞成第一种观点。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不论环境怎样恶劣,只要天性存在,人就不会变坏。

例如:我赞成第二种观点。社会上有着太多的诱惑,每时每刻我们都在用自己的言得影响和改变着别人,这种作用是相互的。优秀的人能让别人向好的方面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主流。

例如: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我认为,一个人的好坏,不在于外在的环境影响,而在于个人内在素质,是否坚强的意志,坚定的毅力。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5、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并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6、下面这段话蕴涵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诩;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7、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十五)《记承天寺夜游》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译: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作者为什么去找张怀民?(用原文回答)念无与为乐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答: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故称自己为“闲人”。他是政治上的闲人,大自然的主人。“闲人”体现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自嘲自解的心态。

6、课文结尾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体现了作者自我排遣的旷达,自嘲自解的心态。

7、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苏轼写月光一般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月光以生命,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文中写“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诗人寂寞心情,特意主动前来与他作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题中所引的词句,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临别分手的亲人、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出何等缱绻情深。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余幼时即嗜.学。译: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

....读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每次从有藏书的人家里借来书,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来归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

译:天气非常寒冷,砚池的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译:抄完,跑着送去归还书,不敢稍稍超过期限。

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为这样,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博览群书。

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译:已经(到了)成年(时候),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又愁于(苦于)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

..稍降辞色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请教的)学生挤满他的屋子,而他(温和的)言辞、神色不曾有减退。

余立侍左右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我站在他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请教。

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态度更恭敬,礼节更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

俟.其欣悦

..,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等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即使愚笨,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我就穿着旧棉袄、破衣服呆在他们当中,一点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我)心中有足够让我快乐的东西,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译:他们的学业有不精通、品德有没养成的,不是天生资质低下,是思想不如我专一罢了。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

..以为贽.,辞甚畅达。

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凭借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书信作为见面礼,言辞非常流畅。

2、本文思路清晰,开头提出“嗜学”,接着叙述“力学”,然后说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学生“善学”,有力表现了激励太学生学习(“劝学”)的中心思想

3、课文以记叙为主,讲述“我”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另外,写作上也运用了描写、议论,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4、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5、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论证,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廪稍之供”对比;

穿的方面,“缊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

在学习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

老师方面,“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尝稍降辞色”与“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对比;

书本方面,“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对比。

6、励志名言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一个有决心的人终将找到他的路。——英国谚语。

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司马光。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格言。

驶出避风的港湾,才能真正认识大海。——日本谚语。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十七)《愚公移山》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北山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

..着大山而居住。

..九十岁了,面对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译:苦于(对……感到苦恼)

..,召集家人商量

..。

...........山北交通阻塞,进进出出要绕道

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

....说:“凭借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难挖平,能把王屋、太行怎么样呢?况且,怎样处置(挖出的)土块和石头?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带着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

...运到渤海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译:冬去夏来,变换

..季节,才返回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太不聪明

..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凭借你年迈的身体,仅剩的力气,竟不能减损

..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挖出的)土块和石头怎样呢?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你的思想真顽固

..,竟不如寡妇和孤儿。

..,顽固得不能够改变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

..焉。

译:从此,冀州的南部

..了。

..,汉水的南岸

..,再没有高山阻断

2、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

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也有运用衬托的例子: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衬托愚公的气魄。

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衬托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3、移山的工作做起来顺不顺利?遇到哪些困难?

答:“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

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

“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4、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答: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5、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答: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6、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答: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绵延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7、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

答: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8、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答: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十八)《与朱元思书》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译:(一路上)奇异的山水景色,可以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湍急的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骏马。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蝉在长久不断地鸣唱,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鸢飞戾天者

.....,窥谷忘反。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译:那些为名为利极力高攀的人,看见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那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见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2、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着怎能样的志趣和情怀。(课文表达了作者怎能样的情感?)答:“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向往归隐的思想感情。

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一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急)、山之(高/多)、山之(险/峻/陡/峭),让人们充分领略到富春江山水的雄奇秀美。

(十九)《口技》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只听得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译:其中夹杂

..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齐

响了起来

....。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译: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把身子稍稍坐正了一些。

2、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答:两个。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一是发现“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3、对于听众反应的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4、选文第一段交代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了口技表演者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听众情况和开演气氛。为下文记述精彩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

5、全文是从哪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的?

答:文章是从表演者的表演、道具的简单、听众的反应三个方面来突出表演者的技艺高超的。

6、“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文眼。统领全篇,全文处处都在表现表演者的口技之“善”。

7、“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的哪些内心感受?

答:表现听众听得入神,心领神会,满意、折服的感受。

古诗词的写法归纳教案

古诗词的写法归纳教案 第17课宋词四首 答案:①他们的活跃程度②大鼠跑到另一个区域时③总数量并不算很多。 7.下面是无毒害室内装饰专修材料认证标识,整个标识全为绿色。请写出中间主体网内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间的小房子,表示居室。屋外的植物和绿色表示天然无毒害的意思,形似植物的图案围绕在房子周围,表示对房子的装饰。整个图案和绿色的主体色调,表达无毒害装饰的主题。 ◎写法归纳 采用铺叙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离别前,写了环境、气氛;离别时,重点描写了其难以割舍的情态;再以心理描写,想象了别后的状态。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凸显感人主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古、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

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几个结合,如“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与“周郎”,是概括与特写相结合;写周瑜“雄姿英发”和“羽扇纶巾”“谈笑间”是概貌与细节相结合;再就是虚实结合,“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实处虚写,而“遥想公瑾当年”,则虚处实写等等。此外,联想、夸张的手法也运用得很娴熟。 1.开头连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堪称创举。 十四字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外在动作,第二层写所处环境气氛,第三层写内心感受。这样的开头,把诗人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融为一体,真切地反映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给全词定下了基调,而且铿锵有力,如珠落玉盘。真是别出心裁,出奇制胜。 2.语言浅俗自然。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这次第”,是宋代口语。以家常语,写心中事、身边景,发肺腑情,似是信手拈来,但语浅意深,显得非常自然真挚。 借古讽今。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在“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则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文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七下全册文言文习题带答案【部编版】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目录: 一、第4课《孙权劝学》 二、第8课《木兰诗》 三、第12课《卖油翁》 四、第16课《陋室铭》 五、第16课《爱莲说》 六、第24课《河中石兽》 第4课《孙权劝学》检测题 班级:姓名: 一、重点注释默写: 1、【卿】。 2、【当涂】。 3、【辞】。 4、【务】。 5、【孤】。 6、【治经】。经,。 7、【博士】。 8、【邪】。 9、【但】。10、【涉猎】。 11、【见往事】。见,。往事,。 12、【及】。 13、【过】。 14、【今者】。 15、【才略】。 16、【非复】。 17、【更】。 18、【刮目相待】。

刮,。 19、【大兄】。 20、【见事】。 二、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 ⑤及.鲁肃过寻阳: ⑥即更.刮目相待: ⑦但.当涉猎: ⑧但当涉猎 ..: ⑨见往事 ..耳: ⑩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一词多义: 以: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当: ①但当涉猎: ②当涂掌事: 见: 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大: ①与蒙论议,大惊: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判断文言句式: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翻译: 2.蒙辞以军中多务。 翻译: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翻译: 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翻译: 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七年级上册语文 汉字六书(六种造字法)

国学之六书 根据字体的构形及书写风格,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发展阶段。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 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①象形。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字是独体字,不能再拆开分析。它在汉字中占得数量不多,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②指示:指示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字的造字法。指示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独体字。 ③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④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用形声法造出的字就是形声字,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 大致有八种类型: 左形右声(河、冻)、右形左声(功、期)、上形下声(芳、爸)、下行上声(货,贷)、外形内声(囤、匣)、内形外声(问、闻)、形占一角(栽、飓)、声占一角(厅、旗)。 ⑤转注:指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而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如:“老”和“考”。 ⑥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如“反”和“返”。对于字形的考察包括:根据拼音写汉字、仿写汉字、改正错别字等。

古文译文20篇

古文译文20篇 1、张用良不杀蜂 原文: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脱。蛛遽束缚之,甚急。忽一蜂来螫蛛,蛛避。蜂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因感蜂义,自是不复杀蜂。 译文:太仓人张用良,小时候揭开蜂窝,而曾经被蜂刺伤,所以十分憎恨蜂。后来只要看到蜂就千方百计地扑杀。一天傍晚,(张用良)见一飞虫被蛛网粘住,拼命挣扎却难以脱身。蜘蛛急忙缠住虫子。忽见一蜂飞来刺蜘蛛,蜘蛛逃跑了。蜂儿又多次含水润湿那只飞虫,很长时间飞虫才逃脱。张用良被这蜂的义气所感动,从这以后不再去扑杀蜂了。 2、孙权劝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与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3、李绩为姊煮粥 原文:英公李绩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绩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绩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复可得乎?” 译文:李绩虽然是宰相,但他的姊姊生病,李绩必定亲自替他姐姐煮粥,火把李绩的胡须烧着了。他的姐姐说:“我们家里男的女的用人多得很,为什么你要自己如此辛苦呢?”李绩回答说:“我难道是为了没有人的缘故吗,是因为现在姐姐的年纪老了,我的年纪也老了,即使想一直替姐姐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4、陶侃惜谷 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汉字六书分析

初:会意。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 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婚(形声。字从女,从昏,昏亦声。古时婚字为昏,即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明月 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的;在古代多是夜里娶亲的。昏”意为日落西 方地平线”、暮色” 女”指新娘。女”和昏”联合起来表示新娘像太阳下山回家一样回归自己的家(夫家、妇家)”本义:〈动〉嫁。 莫(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m eng)。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 的本字。本义:日落时) 走)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而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同本义而,颊毛也。一一东汉许慎《说文》即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阳.形声。从阜,?#91; (y a ng )声。从阜,与山有关。本义:山南水北 节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郡(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甘(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斤.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比形声。从二匕,匕亦声。隶定字形已经与甲骨文字形相脱离,不能据甲骨文字形 解释。匕”本义为用匙把食物送入口中”引申义为美味” 比”本义为两种食物同 美”。引申义为等列” 同美”。再引申义为评定优劣次序”。 戒会意。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 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 戒,警也。 从人,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 高(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 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妇(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

(十七)杞人忧天 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杞人忧天) 词语注释: ⑶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⑵崩坠:崩塌,坠落。 ⑶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通"无"。寄,依附,依托。 ⑷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⑸晓:开导。⑹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⑺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⑻果:如果。 ⑼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邪: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⑽只使:即使。⑾中(zhòng)伤:打中击伤。⑿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⒀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⒁四虚:四方。 ⒂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⒃行止:行动和停止。⒄奈何:为什么。⒅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作品鉴赏:这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是一则非常有名的古代寓言。它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

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小学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活动思想: 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中华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落实区教育局提出的“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中华经典诵读内容 《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百家姓》、《诗经》、古诗文、经典神华故事和寓言故事等。 四、教育原则 完整性原则:忠实原著全文,不断章摘句。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并合理对待。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积极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诵读经典。 知性合一原则:文以载道,读经典与良好品行的养成结合,读圣贤书,养君子德。 全体性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经典教育。 五、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实施 1、活动责任人:各班语文教师 2、活动时间及方式:

(1)营造班级经典文化氛围:本期第一期板报各班以“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为专题布置。 (2)各班充分利用每周星期二、星期四下午写字课15分钟,积极组织开展诵读活动,做到日有所诵。 (3)充分发挥品德,班会课的课堂渗透作用,做到知行合一。 (4)各班语文教师先在本班学生中进行初赛,由学生评委、老师评委共同选出优秀者,再在年级中复赛评出优胜者。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中华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为营造书香校园,进一步丰富学校的人文底蕴,创设师生浓郁的读书氛围,也为了让同学们能持之以恒地养成诵读中华经典的良好习惯,5月24日下午,我校五年级学生举行了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来自各班的同学声情并茂地诵读了《三字经》、《论语》、《诗经》以及《水调歌头》《满江红》等几十篇中华经典名篇。那一字字,一声声的标准音节,抑扬顿挫,时而深沉,时而柔美,时而激越,他们用自己富有节奏感的艺术性语言表达着自己对参赛作品的理解。 从比赛过程来看,参赛的同学们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同学们精神饱满,通过诵读很好地诠释了国学经典的内涵。每一首作品的结束都有一个高潮,显得虎虎有生气。有的同学把经典诗文用歌曲的形式演唱出来,并且还制作了经典诵读手抄报,令人耳目一新。总之,每个班的同学各有风采,各有特色。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也切实把弘扬民族精神融入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小学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方案_中华经典诵读篇目 闫沟小学 2018.5.25

古诗文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分享

又到了我们周末分享的时间啦… 根据学姐上周的调查,很多小可爱们对古诗文的写作手法摸不到头脑,有的甚至一问就蒙,综合以上现象,学姐这里查阅了资料,做了些写作手法的总结,大家可以一起学习一下哦~ 现在活动开始了哦~ 根据大家的学习和积累,小可爱们能不能说出一些写作手法呢?大家踊跃发言,看看谁知道的最多,学姐在这里准备好给你们一批彩虹屁了~ 大家说的都很好,学姐在这里给你做了一个总结 写作方法就是写作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可分为如下几种: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了解了写作手法的分类,大家也想知道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会出现在卷子中,那我们怎么区别这些写作手法呢?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兴、比喻、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烘托、衬托、渲染、铺垫、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远近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用典 看完这些常见的手法,那我们也想揭开它们的面纱~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他们具体都是什么~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它相对应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间接抒情) 2、工笔(细节描写):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3、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5、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6、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由此联想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某种精神、品质或者思想感情(它有一个由具体——抽象的过程) 7、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从中寄寓(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抱负或志趣。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8、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9、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评论现实 以上是写作方法的全部内容,光知道写作方法是很片面的,那大家如何更加深入的了解古诗词呢?肯定首先离不开古诗词的结构即叙事方式~接下来学姐给大家准备的扩展资料,这些在我们有次分享中也提到过,今天再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 扩展资料: 古诗的叙事方式 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而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

古诗文活动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文活动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兴化市安丰小学刘慧 活动目标: 能够比较熟练地背诵学过的古诗; 在游戏活动中,爱古诗,学古诗的兴趣得到激发; 背古诗,赏名句,积累语言; 和大诗人“交朋友”,开展诗的创作。 活动过程: 一、古诗大擂台 将班级同学分为红、黄、绿、蓝四队,每位学生有固定的座位号。按大组顺序答题,答对了给分,答错了不给分。老师和一位同学担任主持人,负责抽题、评判、记分。 第一关:背一背 1.由主持人抽起座位号,确定第一轮的人选; 2.由每队队长抽题目,让选手上台背诵,逐组进行;3.再进行一轮,方法同上。 第二关:试一试 1.由每队队长抽起座位号,而后由选手上台抽签,当场背诵一首古诗; 2.逐队背诵; 3.公布暂时积分。 第三关:闯一闯

讲清规则,当主持人报出古诗题目喊“开始”,才可以起立背诵。违反规则扣分。 二、名句故事会 准备数条名句,尤其有典故的名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课前请一些同学相应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一:填一填 由每队队长抽起座位号,然后由这位同学抽题目,队员看着古诗中的上半句或下半句填出另一句。如果抽到的队员不能回答,可以请本队队员援助,但只能得到一半分数。本队队员不能回答,可以请其他队的同学,奖励提供帮助同学一份小礼品。 二:故事会 主持人:这些名句都是千古绝唱,它们背后都有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下面请进入——名句故事会! 故事大王上场,自由选择某句讲一讲其中故事。 主持人:同学们,你们能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故事吗? 请同学尝试,讲得好加分。 附推荐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快速掌握古诗词写作要点

古诗词写作要点 (本文整理前半部分针对初学者,看了前两页基本就可以掌握诗词基本规则,后边为更复杂的技巧。) 第一课:对仗 诗的前提是联语,就是俗称的对子,所以我们先从对子开始说 1。平仄的分别: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2。对仗 A, 词法对仗:名词对名词,颜色对颜色,方位对方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 B, 句法结构对仗:词组结构相同,句子成分和其搭配方式相同,句子节奏相同。 C,平仄对仗:平对仄,仄对平,严格此要求的是工对,最后一个字平仄对仗的是宽对 例: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第二课:诗体 四言诗(诗经体) 骚体诗(楚辞体) 乐府诗(杂言,五言,七言) 五言古诗(五言古绝,五言古风) 七言古诗(柏梁体,七言古绝,七言古风) 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曲子词(小令,中调,长调) 散曲(小令,散曲) 现代白话自由体诗 律诗,绝句,散曲,词为近体诗,以外的全为古体诗!切忌切忌,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式,古体诗没有,为自由体。具体格式后边细说。 第三课:押韵

韵表里有严格分类。需要的可网上搜索“平水韵”打印备用。 其实韵,就是拼音里的韵母,但是现在的汉语发音已经和古时候有很多不同,所以业余做诗的大可不必记这么多,可以自己按现在的语言习惯押韵 律诗和绝句,只能压平声韵。3,5,7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第一句随便。律诗第三句要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和第六也要对仗!!后边细说。 1,押运的基本样式: A,偶压法:逢双句押韵 B,连压法: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C,换压法:多见古体诗和现代诗 2,押韵的忌讳: A,避免为了押韵句子意思勉强 B,避免出韵,就是韵部压错。 C,避免重韵。一字不可在韵字上出现两次 D,避免撞韵,就是在不该押韵的地方押韵 E,避免挤韵,指一句中韵母韵脚字太多,最忌韵前字和韵字同韵 F,避免轻声字押韵 G,避免同意字押韵 第四课:近体诗格律 一,近体诗的形式特征 1,句数和字数固定,(8句和4句,7言和5言) 2,只压平声韵 3,讲究平仄的相间(平仄有规律的出现),相对(就是对子的要求),相粘,(这个后边解释)4,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两句为一联 例:1234567 ,1234567(首联) 1234567 ,1234567(颔联) 1234567 ,1234567(颈联)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古文译注] 李超学技(完美整理版)

[古文译注] 李超学技 未 0419 1542 李超学技 李超,字魁吾,淄西鄙①。豪爽好施与,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②之。僧甚感荷③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④。”李喜,馆⑤客舍,丰⑥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甚得。僧问:“汝益⑦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令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⑧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即尽吾能,请一角⑨昂。”李欣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技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⑩僧忽一脚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鄙:边疆,边远的地方。②啖:dàn给…吃。③感荷:hè承受恩惠,多用在书信里表示客气,此指感激给予好处。④相:动作偏指一方,译为“你”,代李超。⑤馆:这里用为动词,安顿。⑥丰:使动词,使…丰富。 ⑦益:增加,长进。⑧诩诩:xǔ夸耀。⑨角:jué较量,争斗。⑩瑕:空子,可乘之机。 译文:李超,字魁吾,淄川西边的人。为人豪爽,喜欢施舍。偶然有一和尚来化缘讨饭,李超给他吃得饱饱的。和尚非常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出身的,略有一点拳技,请让我传授给你。”李超很高兴,就留他住在客舍里,供给得很丰富,早晚跟着学拳技。几个月后,拳术比较出色了,非常出色了,非常得意。和尚问他:“你觉得有进步吗?”李超说:“进步了。师傅的本事,我都能掌握了。”和尚笑着要李超试一试拳技,李超便解开衣裳,吐口唾沫在手掌里,(展开身手),活象猿飞鸟落,腾跳跃动了好一会,显出沾沾自喜的样子,两手叉腰站着。和尚又笑着说:“行了,你差不多掌握了我的拳技,请比一比高低吧。”李超很得意,于是个人抱拳作势,开始交锋,不一会儿,互相扭抱格斗抵挡,李超不时地钻着和尚的空子,施展拳技。和尚突然飞起一脚,李超仰身跌出一丈多远。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有完全掌握我的本事吧。” 简说: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告诫学者不可自满。满就会流溢,再也无法盛装更多更好的东西了,最终阻止了技艺的精进;更为可怕的是,心理上会固步自封,惟我独尊。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活动单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活动单(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活动方案: 活动一、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会结合语境解词(独立回忆、填写→查书订正→自由背诵重点词语→同座互测→小组推磨默写并计算平均分→完成学习反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 3、百里奚举于 市 4、必先苦其心志 5、空乏其身 6、行拂乱其所为 7、人恒过8、征于色9入则无法家拂士 10、故不为苟得也11、一箪食,一豆羹12、呼尔而与之 1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5、所识穷乏者得 我16、是亦不可以已乎17、此之谓失其本心 18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曾:曾益其所不能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B、亡:今亡亦死国恒亡 C、发: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 D、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反思:举例说明如何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活动二、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独立翻译,注意用横线画出原句中的关键词→小组1、2、3号分别为4、5、6号过关→小组总结容易出错的内容→组长板书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完成学习反思)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用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反思:(1)上面5个文言句子翻译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是—— (2)翻译文言句子的注意点是: 活动三、理解文章内容(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参考资料,主动订正→小组互助,释疑解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课文第二段从正反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论述磨练激发人斗志的句子 是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 是 。 2、孟子在文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3、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汉字六书说

汉字构造规律一一"六书"之说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后来西晋书法家卫恒著《四体书势》,进一步解释:“则谓文字,有六义焉。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二为上,在一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 1.象形 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比如: 人(甲骨文) 月(金文) 2.指事 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比如: 上(甲骨文) "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本(小篆) "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3.会意 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比如: 从(甲骨文) 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相(甲骨文) 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因此"相"的本义是"仔细察看"。 4.形声 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比如: 河。左边是" (水)",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可",作声旁,表示读音。 谋。左边是" (言)",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某",作声旁,表示读音。 5.转注 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6.假借 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比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

古代古诗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古代古诗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从正文开始写,一直写到文末,不用空格。 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录的古诗词题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你的名字和摘录的日期,如若空间不足,则可以适当省略诗词题目,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 题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则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你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于正文一个半字开始书写。 (1)书为心画。 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 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 (2)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 唐张怀瓘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书法的这种高度概括性,为欣赏者提供了想象的广阔的天地。 (3)鲜明地体现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多样统一。 杰出的书法作品都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美在于整体的和谐。 书法艺术是在点画的运动变化中达到统一,是一种造型运动的美。 关于儿童怎么培养第一:科学知识方面,这个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

要的,但是要注意培养的方式和方法,不宜使用一种直接的传教方式,而应该更多的是一种诱导和启发的方式,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去总结。 这样能够更好地锻炼儿童的思维,丰富儿童的想象力。 第二:想象力方面。 儿童处于一个各方面急需开发的时期,没有受到社会各种知识和思想的束缚,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所以能够更好地通过一种诱导尽可能的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样对儿童智力和身心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一种家长自己讲故事或者选择一些音箱给孩子讲故事,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些益智的游戏让孩子参与进来,进行互动,也能提升儿童的智力第三:儿童自身兴趣的培养。 儿童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处于不定型时期,所以家长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意识和兴趣该孩子设定方向,甚至是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而是应该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发现孩子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并加以诱导和支持,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 第四:儿童财商养育:财商:本意是"金融智商",英文缩写为FQ(Financial Quotient)。 开展儿童财商养育,使儿童通过有关金钱(财富)基本知识的体验式感悟、学习与养成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财富观和价值观,学会更好地创造财富与管理财富,增强社会生存适应能力与发展能力。

古文译注[史记·李斯列传]--谏逐客书

古文译注[史记·李斯列传]--谏逐客书 【原文】【注解】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③。昔缪公求士④,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 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⑤,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 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魏之师,举地千里⑥,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⑦,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⑧,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 面事秦,功施到今⑨。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⑩,蚕食诸侯,使 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①间:伺侯,刺探。②一切:一概,一律。③过:过失,错误。④缪公:即秦穆公。缪,同“穆”。⑤产:出生。⑥举:攻克,占领。⑦包:吞并之意。⑧膏腴:肥沃,肥美。 ⑨施(yì,意):延续。⑩杜:堵塞,杜绝。内(nà,呐):通“纳”。 今陛下致昆山之王①,有随、和之宝②,垂明月之珠③,服太阿之剑④,乘纤离之马⑤,建翠凤之旗⑥,树灵鼍之鼓⑦。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⑧,何也?必秦 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 骏良不实外厩⑨,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⑩。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 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⒀,阿缟之衣⒁,锦绣之饰不进 于前,而随俗雅化佳治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⒂。夫击瓮叩击弹筝搏髀⒃,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 者⒄,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 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 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①致:招致,罗致。②随、和之宝: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③明月之珠:夜光珠。 ④太阿:利剑名。⑤纤离:骏马名。⑥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装饰的旗子。⑦灵鼍(tuó,陀):爬行类动物,产长江下游,今称扬子鳄,其皮可以蒙鼓。⑧说:同“悦”。 :良马名。⑩丹青:指绘画的颜料。采:同“彩”。下陈:指堂下、庭院等私人 财物存放处。陈,堂下至门的过道。宛珠:宛地出产的珍珠。⒀傅玑:镶着小珠子。傅,通“附”。附着。玑,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珠子。珥:耳环。⒁阿缟:东阿出产的白绢。⒂随俗雅化:闲雅变化而能随俗。⒃搏髀(bì币):拍击着大腿,以为节奏。髀,大腿。⒄《郑》、《卫》:春秋时代郑、卫两国的俗乐。《桑间》:郑、卫之音中专门表现爱情 的乐曲。《昭》、《虞》:传说中虞舜时的乐曲名。《武》、《象》:相传周初舞蹈乐曲。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 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

汉字六书(六种造字法)

国学之六书 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仓颉,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汉字六书 根据字体的构形及书写风格,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发展阶段。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 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①象形。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字是独体字,不能再拆开分析。它在 汉字中占得数量不多,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②指示:指示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字的造字法。 指示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独体字。

③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④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用形声法造出的字就是形声字,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 大致有八种类型: 左形右声:材偏铜冻证骑秧破河、冻 右形左声:攻颈削瓢放鹉雌故功、期 上形下声:管露爸芳崖宵界字 下形上声:架案慈斧贡膏凳赏货,贷 外形内声:固病庭阀园匾裹衷囤、匣 内形外声:闷问闻辫 形在一角:裁载栽飓 声在一角:醛渠厅、旗 ⑤转注:指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而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如:“老”和“考”。舟和船至和到詈和骂 ⑥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如“反”和“返”。对于字形的考察包括:根据拼音写汉字、仿写汉字、改正错别字等。

写字教学—古诗的书写

写字教学——古诗书写 教材分析: 本次书写训练编排了书写古诗的两种不同行款,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书写格式。《示儿》的格式是横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标点符号放在字后,横幅古诗的书写内容要左右居中,落款的末字要跟前面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对齐;《登鹳雀楼》的格式是竖幅,特点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标点符号放在字下,竖幅古诗的书写内容要上下居中,落款的末字要跟前面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对齐。教材不但点明了古诗书写的格式要求,还对单个字的笔画结构提出了要求,后再引导学生书写的整体性,提高书写质量。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认真书写、行款规范的书写习惯。 2.注重诗句的书法形式。注重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教学重难点: 注重诗句的书法形式。注重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写字。 师:人们常说:“见字如见其人。”言外之意,就是在说一个人的字写得如何,其实是可以看出这个人做事的态度。今天我们接着练习写字。 2.出示两首古诗。 (1)学生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这两首诗在书写上的不同。

(交流:第一首是横着写,第二首是竖着写。) (3)根据提示交流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根据课本中提到的书写提示(注重诗句的书法形式。注重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邀请书写最好的学生介绍书写的诀窍,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做好总结。 3.师小结:无论是横格写,还是竖格写,都要写在格子的中间,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另外要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4.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书写范例。 5.学生临摹描绘,再临写。 明确要求: (1)每一行诗句都要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横向书写时,顺序为从上到下;竖向书写时,顺序为从右到左。此外,还要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2)每句首字对齐,字距均匀,字字齐平,行列整齐。左右两边空档相当,不能太满,太满则气促神拘;也不能留白过疏,过疏则气懈神散。 (3)集中注意力。 (4)掌握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5)掌握正确的运笔方式。注意手指与手腕相互配合,同时运动,通过手腕的运动带动手指的运动,手指再带动手中的笔。 (6)一句话(诗)要连贯地写下来。可以先熟悉要抄写的内容,再一句一句地抄写。 (7)书写速度要均匀,不要忽快忽慢。 6.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完整word版)高考作文素材——常用古诗文

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阅读指导写作 ) 10.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锤炼,磨砺。翻译:平生 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 古诗名句分类二:事理哲理 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 鹤鸣》 ( 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制作治玉的磨石;也可以用 来制成美好珍宝。意思可引申为 " 借助外力,改己缺失) 2.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会风 气 ) 4.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光远 大 ) 5. 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了古和今 ( 比喻避免招惹无端的怀疑 ) (讽刺了上行下效而造成的迫求时髦的不良社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 (世界时刻发展变化,不可扭转。翻译:人 ) 6.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万物兴败自由规律 ) 7.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 1.自不量力; 2. 即使挑战巨大,依然有勇气尝试 ) 8.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 杜甫《前出塞九首》 ( (把握重点 ) 9.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 身居高位,更应谨慎 ) 10.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 11.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 . 李白《上李邕》 ( 可作为年轻人自我鼓励之语。翻译:孔 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 1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 13.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 创新 ) 高考作文素材——常用古诗文 古诗名句分类一 : 善于写作 1.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 不随大流,有创新 ) 2. 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 自然、真情。翻译;天上奏出的 箫声由自己演奏出来,这种乐趣真是太让人愉快了。一首好的诗要贴近人物,写出真情实感 ) 3.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 本真。此为元好问评晋代诗人陶渊 明的诗作,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 ) 4.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本真、天然 ) 5.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 古今皆学。不论今人、古人,清词、 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杜甫的文学主张是,不能一味推崇古人,一概否定今人。对今人不应妄 加菲薄,对古人也要有所继承 ) 6.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7.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8.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疑难文义的理趣 ) ( 推敲,严谨 ) ( 推敲,勤奋 ) (分享,研讨。翻译:共同欣赏奇文,一起剖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