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寒风吹彻导学案(教师版)

寒风吹彻导学案(教师版)

寒风吹彻导学案(教师版)
寒风吹彻导学案(教师版)

寒风吹彻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北疆独特的寒冬气象;体味刘亮程独特的语言

2、能力目标:学会筛选归纳散文信息点;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3、情感目标:体悟生命的艰辛与无奈;培养直面寒苦,互相关爱的精神

【知识积累】

1.走近作者

刘亮程,当代散文家,1963年出生于新疆沙湾县一个叫黄沙梁的小村庄,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

的这个小村庄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上过1年小学,3年初中。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

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

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

类久违的自然生存。现在乌鲁木齐一报社任编辑。他的作品有:《一个人的村庄》(散文集,该书在99年

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风中的院门》、《正午田野》、《晒晒黄沙梁的太阳》等。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管蠡.测海(lí) 郁悒.(yì) 涸辙

..(yīyù)

..(pósuō) 猗郁

..(hézhé) 婆娑

葱茏

..(yē zhe)

..(lǐnliè) 掖着..(cōnglóng) 凉飕飕

..(sōu) 蜷缩

..(quánsuō) 凛冽

杯水车薪.(xīn) 蜗居

..(wōjū) 寒暄.(xuān)

2.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冬天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来说明

寒冷,寒风吹彻……(估计有学生都能找到表示冬天寒冷的词句,答案可自由)

(2)阅读课文,作者在寒冬里都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我”冻坏了一条腿

路人冻死在雪地里

姑妈没有熬过冬天

母亲冬天已经来临

【合作探究】深入文本,小组合作、交流品读寒冷

1.作者在文中用怎样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段关于“我”的人生历程以及生活感悟?

提示:作者以“30岁的我”作为叙述的起点,在一个雪天,围抱火炉,抚摸抚摸自己的一生,感悟冬天,

散文以这段场景组织衔接了“十四岁的我”,“现在的我”,与“隔着三十岁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

亲。

2.请同学们细细品味作者的语言,品读每个故事的寒冷,结合老师给出的品读提示,说说自己对这些故事

中寒冷的认识。

品读提示:

(1)刘亮程是新疆沙湾人,北疆一月平均气温是-16℃—-22℃,大雪纷飞,寒风怒吼,是那里奇特的地

理环境。

(2)为什么我非得要在这个夜晚去拉柴禾?面对父亲的问话,我为什么没吭声,也没说腿冻坏的事?

(3)姑妈孤苦伶仃,为什么母亲直至姑妈死了也没有应邀“过来暄暄”?

(4)为什么说“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小结:

(1)自然界冬天的寒冷,让人在与自然抗衡时显得那么的渺小,所以一个人在冰天雪地、寒风肆虐环境

中是那么的孤独与无助!(天冷)

(2)寒风的凛冽,生活的困窘让父子之情在寒风中遭受摧残;“母亲”的心变冷变硬,姑嫂之间的亲情

荡然无存。亲情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对待毫无血缘关系的路人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巨大的生存压力让每

个人自顾不暇,致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自私、缺少关爱!甚至连纽带最为牢固的亲情都面临严峻的考

验甚至沦丧。人性的孤独、无奈、冷漠、麻木、自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远比自然的冬天更可怕的人性的冬天!(情冷)

(3)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每个人都会走进生命的冬季。每个人都会走向衰老死亡,新陈代谢,是大自

然不可更变的规律,我们无法抗拒,也无法回避。(生命冷)

3.作者在文中说:“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些寒冷的“冬天”呢?

提示:自然的冬天,逼使人进入人性的冬天,直至使人过早地进入生命的冬天,三个“冬天”构成了个体人生的巨大苦难。大自然的冬天,我们无法回避,但可以勇敢而顽强地面对;生命的冬天,我们也无法抗拒,但可以努力地珍惜当下的点滴;面对寒冷、面对苦难,我们完全可以不让纯洁友善的人性冻眠于冰封的冬季。在寒风吹彻中,要为自己,更要为他人点燃生命的火炉,让每一个人怀着暖暖的心去做春天的梦!

4.课文为何不以“寒冬”或“寒冷”为题,而以“寒风吹彻”为题?请同学们在课后重新细细品读课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字数不限。

分析:

“寒风”的含义:

“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彻”字的含义:

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

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逼向生命的极致即死亡。

④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处境窘困的人。

5.请从下列句子中,挑选五来品读,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

(1)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穷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2)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3)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4)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5)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6)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提示:从我被冻坏一条腿以后,我彻底认识了寒冷的厉害,从而也形成了对困难与挫折的深刻认识,一个人去盲目地对付巨大的困难与挫折,其实是作无谓牺牲。一个人要懂得积蓄自己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对于与自己的终身伴侣更要懂得相濡以沫,要用全部的爱去温暖他人。

(7)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浸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提示:自然之冬,再严寒,还是可以抗拒的,如多加棉衣保暖,多吃脂类储存能量,多烤火或用气取暖,随着条件的改善,寒冷越来越不可怕了,它是可以对付的。可做为人自身,的确也像大自然一样,存在一个生命之冬,人总要面临衰老、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人是无力回天的。

(8)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提示:寒冷与贫穷可怕,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是,比寒冷贫穷更可怕的是自私与冷漠,人与人之间缺少温情,缺少关怀,缺少鼓励,缺少信任……这是比自然之冬、生命之冬更严酷的精神之冬。父

亲因生活所迫,根本不顾我十分年幼,根本不顾天气恶劣,根本不顾我独自一人去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去拉柴禾,不顾我已经冻坏一条腿,还要责备我拉的柴禾太少,不够两天烧火之用。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之际,即使是父与子之间,温情也荡然无存。

(9)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提示: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而后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

(10)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提示:在极度贫穷的情况下,我们想帮助他人,可是,因为他人的困难巨大,我们想帮助他人的能力有限,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显得是那样的无奈。

(11)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

提示:姑妈从内心渴望得到亲人的关怀,希望人与人至少亲人之间能在精神是多一些关怀。

(12)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提示: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精神永远是第一位,姑妈的失败首先失败在态度上。

(13)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提示:春天可象征着幸福、人生中的顺境,一种美好的企盼。姑妈和母亲等临近生命的冬天的人一样,虽然,他们眼前没有多少幸福时光,可是,他们却企盼其它的人少一些困难与挫折,多一些顺境和幸福,看到他人幸福,也是最大的幸福。

(14)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提示:可是,每年冬天,母亲因为自己要照顾一家老小,要照顾五六个未成年的儿女,虽然我多次提醒母亲去和姑妈聊聊天,母亲还是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姑妈,对于姑妈的死,母亲是不应负责任的。也许母亲多去几次和姑妈聊天,也许姑妈能够度过这个冬天。文章中,反复出现“天热了让你妈过来暄暄”这一句,表明作者内心对姑妈的死,内心有些愧疚。

(15)她说:“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提示:人们在存在状态极差的情况下,已经习惯了孤独地生存,眼睁睁着亲人离去,似乎连痛苦也已经不存在了,表达了作者痛心之情。

(16)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提示:儿女们不仅要给老人物质上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给老人精神上的关怀,一句寒暄、一个礼物、一次家庭聚餐等都会给父母最大的安慰,不至于让老年人在生命的冬天来临之际,精神之冬比自然之冬更加严寒。

(17)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提示:无论如何,不管你的物质条件再优越,不管你的儿女再孝顺,生命之冬是走不过去的。

(18)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提示:我的亲人,他们的生存状态,现在还没有完全改变,他们还是孤独地生存,依然经历寒风吹彻,他们还需努力,他们还需帮助,他们还需反省,他们才能走过冬天。

【课后巩固】

推荐阅读:

(1)在得知此文被选入教科书后,作者写了名为《寒风吹彻中,我们还有春天的梦》的文章。

(2)网络上有篇名为《母亲的冬天》(作者:李新)的文章,被众多阅读者认为是:对《寒风吹彻》中“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迁移阅读】

生命作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外文学史中,许多大师为探索它的真谛历尽艰辛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为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因而,无论面对怎样的挫折,在怎样的困境下,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就借小说《热爱生命》给我们唱出了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1.关于杰克·伦敦:

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一个破产农民家庭。童年时他就饱尝生活的艰辛。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这期间,他开始阅读大量的小说和读物。16岁失业,他参加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几个月后出狱。出狱后,他拼命干活,同时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马克思等人的著作。后来受淘金热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职业作家

2.关于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

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是描写一个淘金者与饥饿、寒冷、恐慌和死亡作斗争的故事,表现出人战胜自然、生战胜死亡的积极思想。

3.请阅读粤教版选修5《热爱生命》,完成以下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提示: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惧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4.重点研读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人与狼最后的格斗。体会主人公坚毅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提示:小说的象征意味也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小说中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主人公没有名字,仅以“这个人”指代,显然隐含着作者以他作为整个人类象征的用意,而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母亲的冬天

李新

母亲往家门口拢柴禾,拢得很高很高,像一座小山一样,为了抵御外面整整一个冬天。冬天像一条狼,在外面肆虐地叫着,撕扯着我们家的门框。母亲往灶底下塞柴禾,湿漉漉的柴禾,冒出浓浓的青烟,母亲剧烈的咳嗽便顺着青烟飘出来,飘得很远很远。

不知有多少个冬天了,母亲在大风中咳着,用围巾裹住了嘴,也裹不住这阵阵强烈的咳嗽。咳嗽是从胸腔内发出的,像重音鼓,能将左右肺击穿。母亲在大风中走着,像一片单薄的树叶,随时可能被大风刮走。

我们的草屋在大风中飘摇,像汪洋中的一条船,像冬天里的一座岛。母亲将被子裹得紧,从门缝中看到外面的冬天。冬天狰狞的面孔,睁着令人惊恐的眼睛。

母亲的一生都是冬天,从做童工开始,光着的脚丫子踏在冬天的大地上,麻木得已经不感到疼痛,僵硬的手指间纺出一丝一丝的线,冬天从胸腔内长出,汇成强有力的咳嗽,在夏天也爆发出冬天的巨响。

这构成我们家的宿命。

我对冬天记忆尤其深刻。冬天永远是一副凌厉而威严的面孔,在它的威吓下,弱小的母亲不停地颤抖,像风中刮着的干枯的树叶。母亲惊恐万分的咳嗽,像一面重音鼓,重重地击打着我的心房,竭力想将我脆弱的心房洞穿。

父亲是在那个冬天来临之前被一场大风“刮走”的。此后冬天跟踪我们整整10年,并注定跟踪我们一生。母亲的心中结着一层厚厚的冬天。我每一次从南方回来,就看到母亲的小屋在风雨中飘摇着,她的咳嗽从风中传出,传得很远,穿过冰封的河床,把河那边的一只老鸹给吓跑了,嗷嗷直叫。母亲的咳嗽有时我在遥远的南方也可以听到,在夜晚。有时我早晨起来,看到我整个枕头都湿透了。我常常在南方的梦寐中泪流满面。似乎听到母亲的咳嗽,将我薄如蝉翼的心房一下子就给洞穿了。

我们比任何人都渴望春天的到来。我渴望春天到来,母亲的咳嗽就会立刻停止。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已深入母亲身体内部,什么药物也赶它不走,它是赖在里面了。有一年冬天差点把母亲给掠走了。母亲拼命地朝向人间呼救,我用桃条帮她驱赶着死神。死神从母亲的大脑、喉咙、胸腔、腹部,已经延伸到脚跟,使母亲的躯壳已经浮肿得变形了。母亲阵发的咳嗽从北方一直跟踪我到南方,在一个小车站,一位老中医授给我一个偏方,母亲又奇迹般地来到春天了。我想这全亏了人间除了冬天外,还有春天的温暖。

可母亲的咳嗽没有停止,冬天的冰凌在她体内向生命的尽头延伸。

1995年的冬天,母亲的咳嗽终于停止了、永远停止了。我长舒了一口气,阿门!如果母亲是过了80岁,我会为她祝福的,可她只活了67岁,像一片干枯的树叶,在树枝上悬挂了很久,摇摇欲坠,终于被摇落了。母亲一生很少感受阳光,即使我想让她在晚年多感受些,她也无福消受了。冬天跟定了她一生,折磨了她一生,又终于无情地把她夺走了。这难道是上帝安排的吗?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把栏杆拍遍寒风吹彻导学案

《现代散文选读》导学案(三) 研读《把栏杆拍遍》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理解“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作品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4分) 答: 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寒风吹彻》导学案 1.“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作者在文中回忆起了自己的哪些事情?(4分) 2.第三段中说“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结合下文,说说“我”腿被冻坏的原因。(4分) 3.请解释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像我一样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3分) (2)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3分) 4.本文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7分) (1)对第四段中“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的叙述,有 人认为应将“你”改为“我”更恰当,试谈谈你的看法。(3分)(2)“赛风吹彻”在文中有多重含意,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4分)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参考答案 1、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对比,“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对比,走出了辛弃疾空有杀敌志却无报国门的悲愤、无奈,也表现了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4分。手法2分,分析2分) 2.衬托。用岳飞、杜甫、卢纶衬托出辛词的金戈之声,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4分。手法2分,分析2分) 3、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呤》中的“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以此为题能突出辛词的豪放派风格。②表现他渴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渴望;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④这个题目正好能概括辛弃疾作为武人、词人的双重身份。(6分,每点两分,答对三点给6分) 4、①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②充满了收复失地的渴望及壮志难酬的悲愤。③婉约言愁之笔中,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6分,每点2分)

2018-2019学年人教版《拿来主义》导学案(1)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拿来主义(教师) 【学习目标】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文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比喻论证。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难点】1?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一台前幕后,先睹为快 导入新课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 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同学们 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 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 来主义”。 【知识链接】 1. 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 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 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 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 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2. 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 短小、犀利、幽默、灵巧、隽永,常借助典故、 笑话、趣闻、传说等,通过打比方、分类别、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使议论形象化 ,内容广泛,形式 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 归入杂文一类。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 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 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 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黑暗现实。 4. 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 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 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 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口号, 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自主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gu 01 mi an )吝啬(I ins e )玄虚(xu 岔) 蹩进(bi e ) 残羹冷炙(g aig zh i )脑髓(su i ) 孱头(c m ) 自诩(xu )'掘起(ju e ) ?磕头(k e )徘徊(p dhu 6 )譬如(p i )国粹(cu i )' 2. 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粗词语。? (1)礼尚往来 (2)大度 (3) 残羹冷炙 (4) 冠冕堂皇 (5) '孱头 (6)玄虚 (7)国粹 【整体感知】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3.怎样“拿来”?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1、2段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文艺)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辱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主张 必须针锋相对,实行“拿来主义”。 3、4段尖锐地指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的实质,它必然导致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 高一语文必修4 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 2.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即活页本)上。 二、预习检测: 背景资料:《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2.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露宿 ..()竹蔑.()喷.( )香撵.()走麂.子()恍.惚.()修葺.()着.()想折.()损菌.()子 3.解词: (1)陡峭:(2)修葺:葺, (3)恍惚:(4)修长:修,

三、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二)依据表格内容,分别概括出这五件事: 1. 2. 3. 4. 5. (三)理出文章思路: ()小茅屋---投宿小茅屋---()---()小茅屋---()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 知识点: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3 寒风

寒风吹彻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它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人呢?” 一、字音识记 悄. 无声息(qiǎo ) 馍.馍(mó) 凉飕.飕(sōu ) 吆. 喝(yāo ) 掖.着(yē) 凛. 冽(lǐn ) 二、字形辨认 ?????柴duò(垛)duò(跺)脚duǒ(躲)藏 ?????quán(蜷)缩疲juàn(倦)缱quǎn(绻) ?????穿suō(梭)jùn(骏)马疏jùn(浚) ?????wō(蜗)居水wō(涡)铁ɡuō(锅) 三、词语辨析 1.节俭·节减 节俭:节约俭省,用钱用物有节制、不浪费,形容词。 节减:动词,节省削减。 例句:①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 ②保税物流中心的建立为本土企业解决了“香港一日游”的烦恼,大大节减了企业物流成本。 2.度过·渡过

度过:主要是指时间性的经过。 渡过:主要指的是由此岸到彼岸,是空间的经过;另外,也用于比喻意的通过,如渡过难关。 例句:①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 ②要广泛发动群众,动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投入抗旱工作中,确保群众顺利渡过难关,夺取今年抗旱减灾工作的全面胜利。 3.融化·溶化·熔化 融化:(冰、雪等)受热变为液体。 溶化:物质在液体中化开。 熔化:固体受热后变成液体。 例句:①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②当一个人的优点盖住了缺点的时候,只抓住他的缺点不放,就像忽视了咖啡里没有溶化的糖。 ③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四、词语释义 1.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2.暄暄:指晒太阳,暖和暖和。 3.蜗居:比喻窄小的住所。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1.走近作者 刘亮程,1963年生,新疆沙湾人,中国现代作家。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新疆文坛的热切关注,多位评论家先后撰文对其创作进行研讨。随后,《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名声大振,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长篇小说《虚土》等。 2.资料链接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陶冶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三、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四、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新课] 一、时代背景 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布置阅读]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生字词,并理出文章思路 二、阅读: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1、注音: 自诩()残羹()冷炙()譬如()给与()脑髓()孱头()蹩进()

14《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 2.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即活页本)上。 二、预习检测: 1.填写文学常识: 《驿路梨花》作者是,他是代作家,作品有《》、《》、《》等。 背景资料:《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2.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露宿()竹蔑()喷()香撵()走麂子()恍惚 ()修葺()着()想折()损菌()子 3.解词: (1)陡峭:(2)修葺:葺, (3)恍惚:___________________ (4)修长:_______________ 修_____________

(江苏)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6年高中语文 寒风吹彻导学.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2016年高中语文寒风吹彻导学案苏教版选修《现 代散文选读》 【抒情散文阅读方法导引】 1、理解散文的内容 A、从感知形象入手 一篇散文作品总有表达作者情感的载体——某人或事物,因此感知散文就要从分析形象入手,根据全文内容或某一关键语段,概括文中形象的特征,形象的特征概括出来了,文章的主旨就迎刃而解了。 B、从感知关键语段入手 C、从感知重点语句入手 一些哲理散文或一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往往也集中在某一关键语句中,只要能把该语句的含义分析清楚,文章的主旨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 D、可以快速的浏览全文,将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整合,提炼主要信息,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 2、把握散文的情感 A、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 B、把握抒情散文的基调 一篇散文,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已经定下了一个基调。所以,把握散文的情感不能忽视文章的开头。C、还可以从议论、抒情句中分析揣摩散文的情感。 D、联系作者创作背景分析文章的情感也是一种把握散文情感的方法 3、品味散文的语言 A、分析散文的语言具有修辞之美 阅读散文时首先要判断其语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其次根据每一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准确的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其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并从全文的感情基础出发,结合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B、认真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 作者只有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功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才能完美的表情达意。C、悉心培养对散文作品的审美情趣 散文的语言对人物,事物、景物的描写常常造成一种意境,在总体上给人以美感,为读者描绘出一种情感交融的画面。 D、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散文语言 4、揣摩散文的写法 散文的写法多种多样,具体到每篇文章都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去分析写法。我们可以从语言结构上去分析,从语言中抓出作者的风格,从结构上把握文章的中心。 5、展开想象,发表感想 一是结合文章的主旨谈 二是结合文章的重要片段谈 三是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谈 6、抒情散文的线索 A、时空连“线” 在许多些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B、因物取“线”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案电子教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及答 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 【学习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 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3、“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4、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A级)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8课《拿来主义》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拿来主义》 【使用说明】 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一)知识链接 1、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2、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拿来主义》学案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知识链接: 孤独的鲁迅(节选) 周劼人 夏日午后,风雨欲来,并不明澈的天光从玻璃天顶照射下来。 在展厅间穿行浏览,满墙满壁的作品,除了“文革”中那几张加了工农形象的宣传画外,涉及鲁迅的画作和影像,大约总是他孤零零的面容,被置在纸中央,或是“抽小烟冷冷看人的样子”,定格在时空里。

他怎么会孤独呢?当他从《故乡》向人们指出路的所在,写《阿Q正传》揭开国人的“乏相”,《呐喊》着给你看中国儿女们灰色人生的时候,他周围有梁启超鼓吹立宪,有孙中山订立主义,有陈独秀创建政党。那不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年代,在回答历史命题的答卷上,也不止印着他这一张“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容。 但作为怀疑论者的鲁迅又真的很孤独。“孤独是因为他总走在别人的前面”,研究了半辈子中国现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坦言直到中年,才越来越理解鲁迅。“他总是很容易看穿别人身上存在的问题,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其实与他理想的状态相距甚远。”就如著名作家张定璜描绘的那样,“鲁迅先生站在路旁边……不等到你开嘴说话,他的尖锐的眼光已经教你明白了他知道你也许比自己知道的还更清楚。” 鲁迅一直在寻找同盟、加入同盟,也曾屡屡被奉为领袖与导师,但他从未真正领导过一个团体,也未曾组织过以自己为中心的团体。他的面容就这样不断被摆放在图谱的中心,却事实上把所有人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他是一个文人,不懂政治,也不介入政治,”这是尹鸿的解释,“他对这一切都深表怀疑,只因为这组织能对中国有一些贡献,他就勉强参加进去。”所以曹聚仁说,鲁迅一生,总是“荷戟独彷徨”的日子为多,他是天空的飞鹫,并非蚁群的首领。

驿路梨花导学案教师版

《驿路梨花》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并体会本文巧设悬念的构思方法。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 3.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4.学习和发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知识链接 1.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富。 2.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3.作者及写作背景: 彭荆风,当代作家。只读过两年初中就因家贫失学,靠自学成为作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云南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课前预习 1.生字识记、解词 山zhài ( 寨 ) niǎn ( 撵 )走 káng ( 扛 )着 yì ( 驿 )路mí máng( 迷茫 ) dǒu qiào ( 陡峭 ) 竹mia(篾) jiǎn l?u ( 简陋 ) yōu xián( 悠闲 ) xiū qì ( 修葺 ) jīng yíng(晶莹) zh? sǔn(折损) jǐ zi ( 麂子) huǎng hū( 恍惚 ) jùn zi ( 菌子 ) 导学过程 1.预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填写下面表格。

《寒风吹彻》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味刘亮程独特的语言艺术;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色; 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讨法;情景创设法;阅读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生命的苦难; 培养“从苦难中寻找感动”的精神; 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学流程 一、课文预习(形式:自习时间完成导学案) 二、导入 师:(板书题目1)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

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 《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 的。 三、文本研习 (一)感知走进故事 师: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人受到寒风吹彻?主要 写了他们的什么故事?PPT(穿插朗读) 生:自己冻坏了一条腿 路人冻死在雪地里 姑妈没有熬过冬天 母亲冬天已经来临 (二)研析品味寒冷 师:他们共同的生活体验是? 生:寒冷OR寒风吹彻 师:文中的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遭受了哪些方面的“寒”?大家结合导学案,(分为三个大组,各大组讨论一个 人物)互相交流、讨论,对自己的答案进行完善,并说明你是 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 路人…… 姑妈、母亲…… 师:我们总结一下,文中的人们遭遇了哪些方面的“寒 冷”

生:自然的寒冷(天寒); 生存境遇的恶劣(贫寒); 心理和精神上的寒冷(心寒)。 (板书2) 师:文章以“寒风吹彻”为题有何深意? 生:广度——(天寒、贫寒、心寒)吹彻所有的人。 深度——寒风吹彻整个人生。(第17节)(穿插朗读)(板书3) 痛彻骨髓 师:“寒风吹彻”告诉我们,从广义的角度,所有的人都免不了被寒风吹彻,从深度的角度,寒风将吹彻我们整个人生,并且痛彻骨髓。 师:作者通过透视所有生命都免不了“寒风吹彻”这一生命体验,实际上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 生:“生命的苦难”or“苦难是人生的常态” PPT (板书4) 师:作者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 生:直面苦难(坚忍地活,平静地活); 胸怀悲悯(心怀温暖地活)提示:把路人让进屋子、第11节最后、第39节…… …… PPT (板书5)

拿来主义导学案_老师版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拿来主义》教学案 孙爱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4、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 目标 2、3、4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基础积累 一、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5 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 《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鲁迅的杂文集《且介亭 杂文》。 2、背景介绍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3、给加点字注音: 冠冕堂皇()吝啬()玄虚()蹩进() 残羮冷炙()脑髓()孱头()自诩() 掘起()磕头()徘徊( ) 蹩进()

《拿来主义》导学案附练习题和答案

《拿来主义》导学案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一、读经典,悟人生 鲁迅语录 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娜拉走后怎样》1926 2.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1933 3.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文艺与政治的歧途》1927 4.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

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1933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他发表的我国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了解背景 1934年,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发展的。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三、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自诩.⑵磕.头⑶残羹.⑷冷炙.⑸冠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