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象参数标准

气象参数标准

气象参数标准
气象参数标准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4)城设字第124号通知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需要,由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会同国家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共同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建筑、气象、城建等专业部门及各有关规范编制组的意见;通过对6个城镇的试编工作,确定了编制原则、成果表现形式、全国城镇定点与气象参数的项目内容;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又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然后修改成本稿。

我国城镇较多,各专业需求的气象参数项目较广,限于当前条件,本标准仅选取了209个城镇,每个城镇列出55项常用的气象参数及气候特征分析,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使用。

为使各有关标准规范的数值统一起见,本标准中的“最热月14时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及度日数等”及“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系来源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送审稿)、《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等。

本标准共分三章,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参数的分类及其应用、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及全国城镇参数定点示意图、参数表等。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通用的建筑气象参数。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

第1.0.4条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根据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

第二章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的分类及其应用

第一节建筑气象参数项目分类

第2.1.1条本标准按各定点城镇分别列出了各类建筑气象参数:大气压、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地温、冻土及天气现象等10类55项(见附录二、三),并给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冬、夏季风玫瑰图”。

第2.1.2条“气候特征分析”扼要叙述该点的主要气候特点,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气候背景,其中有关数据亦可直接引用。

第2.1.3条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给出了各风向的年、季平均频率分布。

第2.1.4条“太阳辐射强度”除附录三所列的城镇外,其他城镇可采用当地已有的数据或参照附录三中所列城市就近套用。

第二节各项参数的引用

第2.2.1条本标准所列各项气象参数可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直接引用。

第2.2.2条引用参数时应注意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的距离、地形等因素对数值的影响。

一、地势平坦的区域

1.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可以直接引用。

2.超过上款数值时,则应使用与建设地点相邻的二个以上气象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气象资料,按内插法取值(内插法可视情况采用直线内插或平面内插)。

二、地势崎岖的区域

气候受山脉的走向、总体高度、长度、地形形态(山顶、河谷、盆地、山坡)、坡度、坡向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性差异较大,选取参数值时宜依据邻近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长年代资料和工程现场的观

测数据对比取值,或与当地气象部门共同商定。

第三章气象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

第一节统计方法

第3.1.1条历年值的统计

历年即逐年、每年。历年值是指统计气象资料时,针对所用记录年代中的每一年求得的不同时段(年、月、日)的统计值(平均值、总量、极值)。

一、平均值

1.日平均值:由每日三次(或四次)定时观测值的和,除以观测次数所得的商。

2.月(旬)平均值:某月(旬)逐日平均值的和,除以月(旬)内所含的日数所得的商。

3.年平均值:逐月平均值的和,除以12所得的商。

二、总量

1.日总量:一日内某要素的累计值。

2.月总量:某月逐日日总量的总和。

3.年总量:逐月月总量的总和。

三、极值

1.日极值:一日内出现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2.月极值:某月逐日日极值之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3.年极值:逐月月极值之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第3.1.2条累年值的统计

累年即多年。累年值是指统计气象资料时,针对整个记录年代求得的不同时段(年、月、日)的统计值(平均值、总量、极值)。

一、平均值

1.月平均值:历年月平均值(总量、总数)的和,除以年数所得的商。

2.年平均值:历年年平均值(总量、总数)的和,除以年数所得的商。

二、极值

1.月极值:历年月极值中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2.年极值:历年年极值中的最高(低)值或最大(小)值。

第二节大气压

第3.2.1条年平均大气压历年年平均气压的平均值。

第3.2.2条夏季平均大气压

累年6、7、8三个月的月平均气压的平均值。

第3.2.3条冬季平均大气压

累年12、1、2三个月的月平均气压的平均值。

第三节干球温度

第3.3.1条全年年平均干球温度

历年年平均干球温度的平均值。

第3.3.2条干球温度年较差

累年最热月月平均干球温度减去累年最冷月月平均干球温度所得的差值。

第3.3.3条干球温度全年平均日较差

累年年平均最高干球温度与累年年平均最低干球温度之差。

第3.3.4条极端最高干球温度

累年各月极端最高干球温度中的最高值。

第3.3.5条极端最低干球温度

累年各月极端最低干球温度中的最低值。

第3.3.6条最热月月平均干球温度

累年各月月平均干球温度中的最高值。

第3第3.7条条最热月14时平均干球温度

历年最热月14时平均干球温度的平均值。

第3.3.8条最冷月月平均干球温度

累年各月月平均干球温度中的最低值。

第3.3.9条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期、日数、度日数及平均温度。

一、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期及日数:以累年逐旬平均干球温度内插得出干球温度≤5℃的起止日期,及其间的日数。

二、度日数:上款的起止日期之间各天日平均干球温度与室温18℃之间温差值的总和。

三、平均温度:起止日期之间的日平均温度。

第四节相对湿度

第3.4.1条最热月月平均相对湿度

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中最高值出现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

第3.4.2条最热月14时平均相对湿度

历年最热月14时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第3.4.3条最冷月月平均相对湿度

累年各月平均气温中最低值出现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

第五节降水

第3.5.1条平均年总降水量

历年年降水总量的平均值。

第3.5.2条一日最大降水量

历年一日最大降水量数列中的最大值。

第3.5.3条最大积雪深度及其对应密度

历年最大积雪深度数列中的最大值及出现此雪深时所测的积雪密度。

第六节风

第3.6.1条风速

一、全年平均风速:历年年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二、夏季平均风速:累年6、7、8三个月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三、冬季平均风速:累年12、1、2三个月月平均风速的平均值。

四、30年一遇最大风速:对历年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数列采用极值Ⅰ型分布配置曲线后,根据曲线确定的重现期为30年的最大风速。如无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时,可将历年不同高度定时观测的2分钟平均最大风速换算成离地10m高、10钟平均最大风速。

第3.6.2条风向

一、年(月)最多风向及其频率:累年全年(某月)平均各风向频率中的最大值及其相应的风向。

二、全年最小风频:累年年平均各风向频率中的最小值及其相应的风向。

三、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年、季16个方位的风向频率构成的封闭折线图。

第七节日照

第3.7.1条年(月)日照时数

历年年(月)实有日照时数的平均值。

第3.7.2条年(月)日照百分率

历年年(月)实有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百分比的平均值。

第3.7.3条冬季日照时数

累年12、1、2三个月月平均日照时数之和(即参数表中第37项三个数据之和)。

第3.7.4条冬季日照百分率

累年12、1、2三个月月日照百分率的平均值(即参数表中第38项三个数据的平均值)。

第3.7.5条冬至日、大寒日正午入射角

冬至日、大寒日中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第八节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

第3.8.1条冬季太阳辐射强度

取各地采暖期的累年(1、2、3、4、10、11、12月)各月平均总辐射和平均直射辐射总量,通过计算分别列出各月南、北、西(东)垂直面及水平面逐时(当地太阳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昼夜平均值。

第3.8.2条夏季太阳辐射强度

取各地历年7月份最大的总辐射、直射辐射日总量的平均值,通过计算分别列出南、北、西(东)各垂直面及水平面上逐时(当地太阳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及昼夜平均值。

第九节地温

第3.9.1条某深度的月平均地温

历年某深度月平均地温的平均值。

第十节冻土

第3.10.1条最大冻土深度

历年冻土深度最大值中的最大值。

第3.10.2条某深度土壤的冻结、解冻日期

历年某深度土壤冻结、解冻日期的平均日期。

第十一节天气现象

第3.11.1条大风日数

一、全年大风日数:历年大风(风速≥17m/s或风力≥8级)日数的平均值。

二、最多(最少)年大风日数:历年大风日数序列中的最大(最小)值。

第3.11.2条年(月)积雪日数及初终期

历年地面积雪日数的平均值,以及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之间出现积雪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日期的平均日期。

第3.11.3条年(月)降雪日数及初终期

历年年(月)降雪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降雪即作为降雪日计),以及每年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之间出现降雪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日期的平均日期。

第3.11.4条全年雷暴日数

历年出现雷暴总日数的平均值(闻雷声即作为雷暴日计)。

第3.11.5条年(月)冰雹日数

历年年(月)冰雹总日数的平均值(凡有降雹现象之日即作为冰雹日计)。

第3.11.6条年(月)沙暴日数

历年年(月)出现沙暴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沙暴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即作为沙暴日计)。

第3.11.7条年(月)雾日日数

历年年(月)雾日总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的雾的现象即作为雾日计)。

第3.11.8条年(月)雨凇日数

历年年(月)雨凇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雨凇现象即为雨凇日计)。

第3.11.9条年(月)雾凇日数

历年年(月)雾凇总日数的平均值(某日出现雾凇现象即作为雾凇日计)。

附录一建筑气象参数全国城镇定点示意图及附表

附录一附表

续表

共计132 77

63% 37%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

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续表

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续表

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续表

续表

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全国主要城市夏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

附录三全国主要城市冬季太阳辐射强度表[W/㎡]续表

附录四??名词解释

一、春、夏、秋、冬四季:本标准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翌年2月为冬季。但其中“气候特征分析”部分采取了候(五日)平均气温<10℃的时期为冬季,>22℃的时期为夏季,介于10~22℃的时期为春季或秋季。

二、海洋性气候:在海洋上和沿海地区,由于受海洋的影响,形成的一种温和湿润的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夏季凉爽,冬季较温和,秋温高于春温,气温的年、日较差都小;全年湿度大,多云雾,年降水多且各季分配较均匀。

三、大陆性气候:在远离海洋的大陆内部形成的一种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温高于秋温,气温的年、日较差大;全年湿度小,云雾少;年降水不多且集中于夏季。

四、季风气候:季风(大范围的盛行风向随着季节的交替有显着变化的风)盛行地区的一种气候。夏季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冬季大陆性气候特征表现强烈,在我国则是夏季湿热,冬季干冷。

五、寒潮: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中央气象台规定:“凡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温度达5℃以下者叫做寒潮”。

六、梅雨:初夏季节在江淮流域出现的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这是由于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长期在江淮流域交绥所致。

七、气旋:气流以反时针方向(北半球)流入中心气压较低地区的大气涡旋。按产生地命名,如温带气旋、热带气旋等。受气旋影响时常有云、雨、大风天气出现。

八、台风: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的海面(或地面)最大风力达8级以上。台风袭击的地区常有狂风、暴雨,沿海岸地带常有高潮、巨浪。

九、龙卷风:一种小直径的强烈旋风。在旋风范围内空气旋转极快。常发生在夏季酷热天气,出现时由积雨云底部伸出来云柱或倒立云锥(漏斗云),其尖端如达地面,陆地上的树木、房屋、庄稼会被席卷而去,若在水面则会卷水上升如柱。

十、雷暴:大气中伴有雷声的放电现象。强雷暴有时会毁坏建筑物。

十一、沙暴:强风将大量的砂粒、尘土猛烈地卷入空中的现象。出现时,黄砂滚滚,遮天蔽日,使阳光昏暗,天空呈现土黄色。

十二、冰雹:球形,圆锥形或形体不规则的冰块,具有相互交替的透明与不透明层次,直径大小不一,常见的为5~50mm。多降自升降气流特别强的积雨云。

十三、雨淞:一种在树干、树枝、电线杆、电线、灌木林、草与其他近地物体上凝集的透明或混浊的冰体降水。形状多样,外表光滑间有隆起。雨淞在垂直或水平面上均能形成,它是当近地物体的迎风面遇到过冷却(温度在0℃以下)的雨、毛毛雨滴时,在物体表面冻结而成的,或者是长期严寒后降雨,雨滴遇到近地物体的极冷的表面冻结成的。

十四、雾淞:严冬季节中出现的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冰结在物体上所形成的乳白色冰晶物,它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电线、树枝等细长物体的迎风面上,十五、洪涝:由于河流或其他水体中的水溢出或由于排水不畅而使水积累在通常不受水淹的地区。

十六、干旱:长期不降水或降水显着减少而使一地呈现缺水的现象。

十七、逆温: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大气中有逆温的一层叫逆温层;常能阻止层内或层下空气上升。

十八、气压:在气压表的设置高度上,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由于大气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其数值等于从单位底面积向上,一直到大气外界的垂直气柱的重量。

十九、气温:空气温度,用干球温度表在暴露于空中但又不受太阳直接辐射处测得。

二十、最高(低)气温:一日之中出现的气温最高(低)值、用特制的最高(低)温度表测得。

二十一、极端最高(低)气温:一年(月)之中逐日最高(低)气温记录中的最高(低)值。

二十二、水汽压:大气中水蒸汽所具有的分压力。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它不能超过某一极限值,达到此极限值时即称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或最大水汽压。

二十三、相对湿度:常温下,空气中实有的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相应的饱和水汽压之比,以百分率表示,体现空气接近饱和状态的程度。

二十四、风速:空气在单位时间内流动的距离。

二十五、定时最大风速:无每日风速自记曲线时,从每日定时观测风速(2分钟平均)中挑取的最大值。

二十六、最大风速:从每日风速自记曲线中挑取的一段任意十分钟平均风速的最大值。

二十七、极大风速:每日风速自记曲线中,风速迹线的最高点所对应的风速值。

二十八、风向:风吹来的风向,气象上常用十六个方位和静风表示,即北(N),东北偏北(NNE),东北(NE),东北偏东(ENE),东(E),东南偏东(ESE),东南(SE),东南偏南(SSE),南(S),西南偏南(SSE),西南(SW),西南偏西(WSW),西(W),西北偏西(WNW),西北(NW),西北偏北(NNW)和静风(C,风速<0.3m/s)。

二十九、风向频率:一年(月)中,某方位风向的出现次数占各风向出现总次数的百分比。

三十、降水量:一段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降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三十一、降水日数:一年(月)内,日降水量≥0.1mm的日数。

三十二、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通常取10分钟、1小时或12(24,48)小时为单位。

三十三、暴雨:降水强度很大的雨。我国气象部门规定1小时雨量≥16mm或者日雨量≥50mm的降水为暴雨。

三十四、可照时数:在太阳直射光线不受地物、云、雾等遮蔽的条件下,太阳中心从出现在一地的东方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所经历的时间。

三十五、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某地地面的时数。

三十六、日照百分率:一年(月)中,某地日照时数与该地的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三十七、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水平面之间所成的角度。

三十八、太阳辐射强度:水平或垂直面上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

三十九、雪深:假定积雪层均匀分布在地面时,雪层表面和雪下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气象部门规定当台站四周视野地面被雪覆盖超过一半范围时必须测雪深。

四十、蒸发量:一段时间内,水从液态或固态变为气态而散布到空中的量。通常用蒸发掉的水层的毫米数表示。

四十一、反气旋:气流以顺时针方向(北半球)由中心气压较高地区向外流的大气涡旋。反气旋又称高气压,为天气图上中心气压高于其四周的闭合等压线区域。按产生地命名,如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等。受反气旋影响时常趋于干燥、天气晴朗或有层云和雾,中心区域少见云雨和大风。

四十二、太阳时:即地方太阳时,以太阳位于当地子午线上的一瞬时为该地的正午(12时)。

附录五??本标准用词说明

一、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执行中区别对待。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二、条文中指明必须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

“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和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附加说明

本标准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

国家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

主要起草人:刘崇颐、欧志庆、周曙光、马天健

anusplin软件操作说明及气象数据处理

气象数据处理方法:spss和Excel 一、下载原始txt数据中的经纬度处理:将度分处理成度,Excel处 理 首先除以100,处理成小数格式,这里第一个实际是52度58分, 在Excel中用公式:=LEFT(O2,FIND(".",O2)-1)+RIGHT(O2,LEN(O2)-FIND(".",O2))/60 需注意: 当为整数时,值为空,这时需查找出来手动修改,或者将经纬度这一列的小数位改成两位再试试,可能好使(这个我没尝试) 第二步: 将经纬度转换成投影坐标,在arcgis实现 将Excel中的点导入arcgis,给定坐标系为wgs84地理坐标,然后投影转换成自己定义的等面积的albers投影(因为anusplina软件需要投影坐标,这里转换成自己需要的坐标系)

第三步:spss处理 将下载的txt数据导入spss之后,编辑变量属性,删掉不需要的列,然后将最后需要的那些变量进行数据重组 本实验下载的数据是日均温数据,全国800+个站点2012年366天的数据。相当于有800+ * 366行数据 1.变量 变量属性:变量属性这里的设置决定了在SPLINA这个模块中输入数据的格式,本实验spss处理的气象数据的格式统一用这个:(A5,2F18.6,F8.2,F8.2),一共5列。

即:台站号,字符串,5位; 经纬度:都是浮点型,18位,6个小数位海拔:浮点型,8位,2个小数位 日均温:浮点型,8位,2个小数位 2.数据重组,将个案重组成变量: 后几步都默认就行:

重组之后结果:变成了800+行,370列,就相当于数据变成了:行代表每个站点,列是代表每一天的数据。 3. 因为anusplin这个软件需要的是投影坐标,在重组完的基础上,将经纬度这两列替换成投影之后的经纬度。 方法1:直接复制粘贴即可 方法二:用合并文件,添加变量功能

气象参数标准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4)城设字第124号通知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需要,由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会同国家气象局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共同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建筑、气象、城建等专业部门及各有关规编制组的意见;通过对6个城镇的试编工作,确定了编制原则、成果表现形式、全国城镇定点与气象参数的项目容;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又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然后修改成本稿。 我国城镇较多,各专业需求的气象参数项目较广,限于当前条件,本标准仅选取了209个城镇,每个城镇列出55项常用的气象参数及气候特征分析,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使用。 为使各有关标准规的数值统一起见,本标准中的“最热月14时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及度日数等”及“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系来源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送审稿)、《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等。 本标准共分三章,五个附录,主要容有:总则、参数的分类及其应用、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及全国城镇参数定点示意图、参数表等。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用的建筑气象参数。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执行。 第1.0.3条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 第1.0.4条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根据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 第二章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的分类及其应用 第一节建筑气象参数项目分类 第2.1.1条本标准按各定点城镇分别列出了各类建筑气象参数:大气压、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地温、冻土及天气现象等10类55项(见附录二、三),并给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冬、夏季风玫瑰图”。 第2.1.2条“气候特征分析”扼要叙述该点的主要气候特点,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气候背景,其中有关数据亦可直接引用。 第2.1.3条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给出了各风向的年、季平均频率分布。 第2.1.4条“太阳辐射强度”除附录三所列的城镇外,其他城镇可采用当地已有的数据或参照附录三中所列城市就近套用。 第二节各项参数的引用 第2.2.1条本标准所列各项气象参数可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直接引用。 第2.2.2条引用参数时应注意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的距离、地形等因素对数值的影响。 一、地势平坦的区域 1.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水平距离在50km以,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时可以直接引用。 2.超过上款数值时,则应使用与建设地点相邻的二个以上气象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气象资料,按插法取值(插法可视情况采用直线插或平面插)。 二、地势崎岖的区域 气候受山脉的走向、总体高度、长度、地形形态(山顶、河谷、盆地、山坡)、坡度、坡向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性差异较大,选取参数值时宜依据邻近台站(含本标准未列入的台站)的长年代资料和工程现场的观测数据对比取值,或与当地气象部门共同商定。 第三章气象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

全国主要城市室外气象参数表

全国主要城市室外气象参数表 台站位置大气压力(hPa)冬季北纬东经冬季夏季采暖空气调节省份 城市 名称北京市延庆40115.95966.3950.4-13-16北京市密云40116.83 1018996.9-11-14北京市北京40116.471020.4998.6-9-12天津市蓟县40117.421025.41003.5-10-12天津市天津39117.161026.61004.8-9-11天津市塘沽39117.721026.61004.7-8-10河北省承德41117.93980 962.8-14-17河北省张家口41 114.88938.9924.4-15-18河北省唐山40118.161023.41002.2-10-12河北省保定 39115.511024.71002.6-9-11河北省石家庄38114.411016.9995.6-8-11河北省

邢台37114.51017.4995.8-8-11山西省大同40113.33899.2888.6-17-20山西省 阳泉38113.55936.2922.7-11-13山西省太原38112.55932.9919.2 -12-15山西省 介休37111.93936.8922.4-10-13山西省阳城35112.4946.9931.8-7-10山西省 运城35111.01982.1962.8-7-9内蒙古海拉尔49119.75947.2935.5 -34-37内蒙古 锡林浩特44116.06905.7895.6-27-30内蒙古二连浩特44112910.1 898.1-26-30内蒙古通辽44122.261002.8984.3-20-22内蒙古赤峰42 118.96954.9940.9-18-20内蒙古呼和浩特41111.68900.9889.4-19-22辽宁省开原43124.051013994.3-22-25辽宁省阜新42121.651008.2 989-17-20辽宁省抚顺42124.05

气象站点数据插值处理流程

注:下面的为之前做的方法(7-以后不用做),里面的参数与现在的有出入,自己找到区域内站点,插值过程如下。 气象站点数据插值处理流程 1气象站点数据整理 Excel格式,第一行输入字段名称,包括站点名称、x经度(lon)、y纬度(lat)、平均气温、平均风速、相对湿度、平均日照时数。其中经纬度需换算为度的形式,其它数据换算为对应单位。 2excel气象数据转为shape格式的矢量点数据插值分析 (1)打开Arcgis,添加excel气象站点数据。打开LC_Ther10-11_16m合并_warp_裁剪BIL1.00_cj重采样6066_经纬度.img,打开边界.shp,三个应该能叠加在一起 (2)在arcgis内容列表中右键单击excel表,选择“显示XY数据”,设置X、Y字段为表中对应经-x、纬-y度字段,编辑坐标系,设置为气象站点经纬度获取时的坐标系,这里为地理坐标系WGS84。(图中错了,按上述,要不就换下一下XY对应的经纬度试一试看看形状对就可以了) (3)导出为shape格式的点数据。右键单击上一个步骤中新生成的事件图层,单击“数据-导出数据”。需注意导出数据的坐标系应选择“此图层的源数据”。

(4)设置Arcgis环境。在“地理处理”菜单下单击“环境”,在环境设置窗口中选择“处理范围”,选择一个处理好的遥感数据(LC_Ther10-11_16m合并_warp_裁剪BIL1.00_cj重采样6066_经纬度.img,主要是参考该遥感数据的行数和列数)。再选择“栅格分析”,按下图设置插值的分辨率为“0.0045”,掩膜文件设置为边界2/LC_Ther10-11_16m合并_warp_裁剪BIL1.00_cj重采样6066_经纬度.img。注意:生成出来的是否有坐标系,插值-环境-输出坐标系-与**相同 (5)气象站点数据插值。在toolbox中选择工具箱“Spatial Analyst————反距离权法”,默认12个数据参与运算,“Z值字段”分别选择平均风速、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直接输出,不要改输出路径名字。再导出数据。在差值分析界面最下栏也有环境,进去设置,注意经纬度显示位置是经纬度投影的投影坐标系,UTM不能用 (6)数据转换为image格式。上步骤中得到的插值栅格数据是Arcgis格式的栅格格式(grid格式),该格式envi识别不了。右键单击插值数据选择“数据—导出数据”,设置导出数据格式为image。 (7)再用envi claas 转换为UTM投影 (8)UTM 设置参数:datum:(原来为North America 1927)改为为WGS84, zone 49。 E: 719614.2770 N: 4100314.6180 X/Y PIXEL: 16.0 meter output x size: 8723 output y size: 6066

华北地区雾霾成因分析

华北地区雾霾成因分析

华北地区雾霾成因分析 姚燕良 (华北科技学院,北京东燕郊101601) 摘要:2015年11月,我国华北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分析雾霾成因和治理雾霾迫在眉睫。关键词:雾霾;大气污染;静稳天气;大气气溶胶 中图分类号:TU83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雾霾是秋冬季节常见的天气现象。雾和霾虽然同为视程障碍物,但是二者之间却有极大差别。雾—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是自然的天气现象,和人为污染不存在着必然联系;霾—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二者可从空气湿度上进行大致判断,一般情况下,相对湿度大于90%时称作雾,小于80%时称为霾,80%~90%之间则为雾霾混合物。雾和霾一天当中,角色可能发生交替,也可能在同一区域内有些地方是霾有些地方为雾。雾和霾同时存在,且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由于能见度的降低不仅有“积极”参与的云雾滴的作用,还有气溶胶粒子的贡献,且其中的细粒子排放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因此雾霾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雾霾天气的出现是气象问题,更是环境问题。2015年1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雾霾强度历史少见。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造成呼吸系统和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 雾霾天气成因分析

2015年11月,华北地区出现多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是由于华北地区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1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增多,有利于形成雾霾 静稳天气是指当大范围近地面大气层持续或超过24h出现气压场比较均匀、静风或风速较小的天气。在静稳天气条件下,湍流受到抑制,特别是当逆温层出现时,不利于低空中的水蒸汽和颗粒物的扩散,特别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静稳天气多发季节为秋冬两季。2015年11月大气环流于往年较异常而导致静稳天气偏多,为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11月份,由于西伯利亚地区冷高压异常偏弱,北半球西风指数较常年明显偏大,表明高空西风分量较强,环流比较平直,纬向型环流较弱,极不利于引导极地冷空气进入我国,特别是华北地区;再就是华北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值较常年偏小1~5hpa (百帕),处于弱气压梯度区,地面风速不大,垂直和水平方向扰动小,静风和小风天气多,故形成持续静稳天气。根据气象局资料分析,2015年11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天气出现的频率较常年明显偏多,其中华东地区为 56.5%、华南57.3%、西南63.7%,而华北地区高达64.5%,均为为近10年最高。另外,今年华北地区暖湿气流也较往年异常,导致近地面空气湿度大,因此出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 1.2 华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形成雾霾 华北地区大气气溶胶浓度在全国范围来说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催生雾霾天气的形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主要包括沙尘、碳(有机碳和黑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海盐等六大类。冬季华北地区燃煤采暖、春秋季农村地区秸秆焚烧都会造成碳气溶胶的浓度明显增加。我国华北地区重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硫较多,由于气温高可加速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所以夏季华北地区硫酸盐气溶胶浓度较其他季节和地区都高。因城市汽车使用量大大高于农村,所以城市中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大大高于农村。气溶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气象参数标准

气象参数标准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84)城设字第124号通知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需要,由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会同国家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共同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建筑、气象、城建等专业部门及各有关规范编制组的意见;通过对6个城镇的试编工作,确定了编制原则、成果表现形式、全国城镇定点与气象参数的项目内容;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又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然后修改成本稿。 我国城镇较多,各专业需求的气象参数项目较广,限于当前条件,本标准仅选取了209个城镇,每个城镇列出55项常用的气象参数及气候特征分析,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使用。 为使各有关标准规范的数值统一起见,本标准中的“最热月14时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及度日数等”及“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系来源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送审稿)、《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等。 本标准共分三章,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参数的分类及其应用、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及全国城镇参数定点示意图、参数表等。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通用的建筑气象参数。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 第1.0.4条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根据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 第二章建筑气象参数标准的分类及其应用 第一节建筑气象参数项目分类 第2.1.1条本标准按各定点城镇分别列出了各类建筑气象参数:大气压、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风、日照、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地温、冻土及天气现象等10类55项(见附录二、三),并给出当地的“气候特征分析”、“全年、冬、夏季风玫瑰图”。 第2.1.2条“气候特征分析”扼要叙述该点的主要气候特点,为设计、施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气候背景,其中有关数据亦可直接引用。 第2.1.3条全年及冬、夏季风玫瑰图给出了各风向的年、季平均频率分布。 第2.1.4条“太阳辐射强度”除附录三所列的城镇外,其他城镇可采用当地已有的数据或参照附录三中所列城市就近套用。 第二节各项参数的引用 第2.2.1条本标准所列各项气象参数可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直接引用。 第2.2.2条引用参数时应注意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的距离、地形等因素对数值的影响。 一、地势平坦的区域 1.建设地点与拟引用数据的气象台站水平距离在50km以内,海拔高度差在100m以内时可以直接引用。

雾霾天气的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雾霾天气的成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雾霾,这个曾经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很陌生的词,如今频频出现在各大报刊新闻的头条,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微的雾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雾霾天气出现的范围不断加大,从东南到西北,各地区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对此,文中对我国雾霾天气的现状和成因,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标签:雾霾;现状;成因;危害;防治 1、雾霾问题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雾霾天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有增加的趋势。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九大霾区,其中最为严重的包括京津冀地区及其周边的山东、河南等地的华北霾区、长三角为主的华东霾区、珠三角为中心的华南霾区以及四川盆地的西南霾区。基于全国灰霾试点监测结果以及天津、上海、重庆、南京、苏州、宁波、深圳、广东、广州等监测站的监测结果,各城市发生雾霾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介于9.3%至53.4%之间。各试点城市PM 2.5 超标天数比例介于4.7%至27.7%。试点城市超标状况较为严重,特别是进入冬季期,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规模雾霾天气,其持续时间之长、覆盖范围之广、污染程度之重都属罕见。 2、雾霾的形成原因 雾霾天气的形成除了有气象因素外,大气污染物和城市的布局也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2.1大气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展稀释,导致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聚。 2.2大气垂直方向出现逆温现象。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导致污染物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2.3悬浮细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增加。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工业持续发展和机动车辆持续增长,使得空气中的悬浮细颗粒物PM2.5和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大量增加,PM2.5中可溶性粒子(如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以及有机酸盐等)具强吸水性,它们与水蒸气结合在一起,形成灰霾天气。 3、雾霾对人类的影响

气象数据处理方法

(1)复杂地形下气温空间化模拟模型 首先考虑海拔高度、经度、纬度对气温空间分布影响,再进一步考虑坡度、坡向这些微观地形因子对气温空间分布的影响。根据地形调节统计模型,即在考虑微观地形(坡度、坡向)情况下,面辐射与地形存在着函数关系,其实际气温可表示为: T T=T H cosi/cosz (1) 式中,T T为地形调节统计模型模拟的气温;T H为常规统计模型模拟的气温;i为地球面法线与太阳光线之间的角度。其中,T H可根据式(2)求得,i可根据式(3)求得 T H=a0+ a1λ+ a2φ+ a3h (2) 式中,λ为经度,φ为纬度,h为海拔高度,a0为常数,a1、a2、a3为偏回归系数。 cosi=cosαcosz+sinαsinzcos(ф-β) (3) 式中,α为坡度,z为太阳天顶角,ф为太阳方位角,β为坡向。 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气温模拟方法,可将太阳天顶角z设为45°,太阳方位角ф设为180°(为正午时间),所以公式(1)归纳为: T T=T H(cosα-sinαcosβ) (2) “回归分析计算+残差插值”模型构建用于降水数据处理 以2006年4月为例,得到各气象站点4月降水量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的线性关系式: P=-66.840+4.518*lat-1.324*long+0.001*ele(r2=0.456) (4) 式中:lat为气象站点的经度,long为气象站点的纬度,ele为气象站点的海拔高度,P为月降水。 由DEM提取经度、纬度、坡度、坡向 1.dem栅格转点 2.把Data frame propoties显示单位设置为度分秒 3投影

4生成经纬度 5点转栅格(生成经度)

浅析气象异常之原因

浅析气象异常之原因 最近几年来我国气候异常现象出现机率明显增多,并异常后果较为严重,凡事有结果必有原因,本文试着对上述现象分析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标签:气象异常原因 1气象异常现象 (1)最近几年来特别中国老百姓体会到了什么是雾霾,这在几十年前的中国人来说根本不知道有这个名词,但最近几年来其出现的频次及强度较历年来所未见,给广大居民代来了严重的健康危机。 (2)居地的高温及严寒,中国夏季气温正在经历夏季极热,冬季极寒的少现气象,高温、低温的峰值多次创出新高。 (3)台风减少及强度增加,近几年中国中南部的台风登陆与历年比较出现了明显减少,少数登陆我国的台风的强度又出现了强度屡创新高的台风级别,台风的行进路径也出现不同。 (4)春季来临较历年晚了不少,近五六年来,特别是中国的北部地区,春天来得较历年晚,并且冬季与春季变换的历程天数增多数日,导致春种比历年推迟较多。 (5)局地的异常干旱与豪雨频现,中国多地出现一边旱情极为严重,同时一边大雨如柱,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危胁。 2原因 第一、本人认为(以下观点只代表本人观点,可能有误,谨供参考)造成这些气候异常的最主要原因是风能的利用。 中国近十年来,风力发电出现了高速发展阶段,在主要的风场都立起了高高的风力发电机,这些风力发电机被人们认为是最环保的永远再生能源,于是中国的风力发电的总装机占世界的35%以上。 中国是大陆季风性气候国家,中国风的来源一般是四季变换的结果,如今这些能源被人们变成了电力,风的流通通道后面的地区就变得无风或少风,于是就造成中国大陆的风力减弱再减弱,于是雾霾就会多日出现在一个区域,因为没有足够的风能来吹散这些水气混合物,特别在京津地区的上风向新疆及内蒙的风能利用可以说遍地开花,下风向河北辽宁设立的风力发电也到处可见,这样双重结果就造成了风吹不进京津地区,于是雾霾的天数与日增多。

县级台站高温天气成因分析及气象服务总结

县级台站高温天气成因分析及气象服务总结 发表时间:2018-12-18T10:59:18.7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作者:陈光辉曹晖 [导读] 摘要:2018年夏季开原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 开原市气象局辽宁开原 112300 摘要:2018年夏季开原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2018年7月30日当日最高气温38.0℃,刷新了2001年6月3日最高气温37.1℃,是开原地区1958年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极值。阐述了开原地区伏旱天气事实,探讨了伏旱成因。高温是由于春季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偏暖,东亚夏季风明显偏强,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位置比常年同期异常偏北,加之北极向南扩散的冷空气明显偏弱,致使暖气团中心长时间位于辽宁,导致开原地区的气温居高不下。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和日益的城市化效应与伏旱天气事件发生有关。 关键词:高温;副高影响;开原地区;服务 引言:201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原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高温天气。2018年7月30日当日最高气温38.0℃,刷新了2001年6月3日最高气温37.1℃,是开原地区1958年有气象资料以来的历史极值。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连续出现了35℃以上高温天气,并且持续了8天,出现了典型得“卡脖旱”。历史罕见的伏旱天气,持续高温少雨,引起土地大面积干旱,土壤墒情迅速下降,造成玉米抽雄、吐丝延迟、花期不遇、授粉不良,易形成空杆、无棒;加上春旱部分地区播种偏晚,生育期延缓,植株矮小抗旱能力差,干旱造成岗坡地、沙土地玉米干枯死亡。对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给人们用水、用电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连续数日的高温酷热使得多项气温指标突破历史记录。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且气候变暖的趋势将在短期内难以逆转。气候变暖会使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得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区域快速城市化、工业化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得双重影响,近50年中国气温增暖更为显著,强度大、范围广的极端高温天气频发[1]。高温天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气象部门发布高温预警信号来提高公众对此类天气危害得认识并给出相应得指导防范措施。 干旱是一种长期干燥少雨稳定得气候现象,表现为缺乏足够的降水,反映的是气候水热平衡特性[2]。近年来,国内外对伏旱天气得研究比较多,以往的研究表明,干旱过程常常是某种状态的异常环流持续发展和长期维持的结果[3]。从环流形式到特征两场都有相关的分析结论。尤其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与高温伏旱天气的关系,国内外开展的相关研究较多,普遍这两个天气系统与伏旱天气有很好的相应关系,是主要的天气影响系【10】。此外,全球起哄增暖大背景、台风活动及城市化效应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伏旱天气的频次和强度。分析伏旱天气发生的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规律,探讨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措施。 1 资料来源 将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定义为高温日。本文只是选取了开原地区比较有特点的几个站点,由于各区域站的地理位置不同,东西部地区的温度会有一定的差异。开原西部为平原地区,温度与开原本站相差不是太大;东部山区因为山区,有自己的小气候特点,所以在高温日,其温度比开原本站的温度会偏高。 2 实况与天气分析 2.1天气实况 2018年7月27日至8月5日开原本站、威远、业民、林丰和李家台5个观测站点出现了高温天气,≧35℃高温日数分别是:开原本站、林丰乡8d,威远镇6d,业民镇、李家台镇9d。高温日数最少的是北部威远镇5d,由此可见,东西部高温日数最多,北部较少。 2.2天气分析 2.2.1高温分布特点 开原市在1954年-2018年8月,有15年出现过高温天气,共出现高温天气26d,平均4年出现1次。从全市平均来看,6月份出现8d,占高温日数的30.8%;7月份出现13d占高温日数的48.2%,8月份出现5d,占高温日数的19.2%。7月份出现高温频率最高,6月份次之,8月份出现频率最低。高温日数最多的年份就是2018年,高温日数高达10d,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7月30日最高气温38.0℃,创下了开原本站的历史极值。区域自动站的2018年8月4日最高气温高达39.9℃;出现在东部山区的林丰乡。1954年-2007年共出现14d高温天气,2017年-2018年就出现了12d高温天气;仅2018年7月下旬和8月上旬就出现了10d高温天气,占高温日数的38.5%。进入21世纪以来,高温天气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强、范围扩大的趋势。 2.2.2降水时空分布 2018年7月下旬开原本站降水量仅为0.2毫米,常年为69.2毫米;其中威远镇7月下旬降水量为1.2毫米;业民镇为0.3毫米;林丰乡和李家台镇均没有降水。8月上旬开原本站降水量为5.0毫米,常年为42.7毫米。其中威远镇3.0毫米;业民镇为1.0毫米;林丰乡0.4毫米;李家台镇为4.2毫米。全市降水量比历年严重偏少。这些微量降水无法缓解高温带来的干旱天气。 2.2.3 副热带高压 今年的副高是从7月中旬前后开始明显加强,尤其是“玛莉亚“台风活动前后。7月5日玛莉亚台风初生时,副高还停留在太平洋深处,然而一星期后,它接连控制东海、黄海、华东,势力直达京津和辽宁,江南、沿江、淮河流域梅雨一起结束,我国主雨带长期停留在内蒙古和陕甘宁,酿成当地少见的洪水灾害。到7月底,副高干脆在内蒙古--东北一带建立中心(图1),并维持少动,强行让台风云雀反向登陆日本,其偏北程度多年未见。从高空环流来看“副高”不断北抬,副高外围的西部和北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形成雨带,但内部则盛行下沉气流、天空状况为晴到少云天气。白天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地面增温快。这导致出现持续多天的高温闷热天气。8月6日开始受副热带高压南落、冷空气南下的共同影响,气温明显下降,本次高温过程结束。 2.2.4 中尺度分析 7月30日至8月3日500hPa天气图上,我区一直受副高内部控制(图2)引导气流较弱,大气层结较稳定。850hPa相对湿度小于70%,水汽条件较差,无明显切变影响我区,无急流影响,抬升触发条件一般。6日我区受副高南落影响(图3),北部有冷空气,大气层结不稳定。除东北部地区相对湿度较大,水汽条件较好。东北地区有弱切变,但西南气流较弱,CAPE小于50,抬升触发条件一般。 3 结论 (1)2018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春季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偏暖,东亚夏季风明显偏强,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位置比

建筑气象参数标准

编制讲明 本标准是依照城乡建设环境爱护部(84)城设字第124号通知的要求,为了适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需要,由中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组办公室会同国家气象局北京气象中心气候资料室共同编制。 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建筑、气象、城建等专业部门及各有关规范编制组的意见;通过对6个城镇的试编工作,确定了编制原则、成果表现形式、全国城镇定点与气象参数的项目内容;在征求意见稿完成后,又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然后修改成本稿。 我国城镇较多,各专业需求的气象参数项目较广,限于当前条件,本标准仅选取了209个城镇,每个城镇列出55项常用的气象参数及气候特征分析,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使用。

为使各有关标准规范的数值统一起见,本标准中的“最热月14时平均温度、相对湿度”、“三十年一遇最大风速”、“日平均气温≤5℃的日数及度日数等”及“冬、夏季太阳辐射强度”系来源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送审稿)、《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及《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等。 本标准共分三章,五个附录,要紧内容有:总则、参数的分类及其应用、参数的统计方法与标准及全国城镇参数定点示意图、参数表等。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满足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城镇小区规划设计的需要而提供统一的建筑气象参数,特制订本标准。 第 1.0.2条本标准中所选用的参数系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通用的建筑气象参数。在编制有关规划、设计等文件时所用的气象参数,已列入本标准的应以本标准为准。其他未列入本标准中的各专业专用的参数,仍应按各专业的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本标准按城镇定点提供气象参数。其地名以经国务院批准的截至1985年底的行政区划资料所列为准。 第1.0.4条本标准所列的参数是依照各城镇气象台站30年(1951年~1980年)气象记录资料编制的。不足30年记录者,按实有记录资料整理编制。

全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表

全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表 地区北纬东经海拔冬季 采暖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冬季 通风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 冬季 空调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 夏季 通风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 夏季 空调 室外 设计 干球 温度 夏季 空调 室外 设计 湿球 温度 极端 低温 极端 高温 冬季 湿度 夏季 湿度 北京市39°48′116°19′-9 -5 -12 30 41 77 上海市31°10′121°26′-2 3 -4 32 34 73 83 天津市39°06′117°10′-9 -4 -11 30 54 78 重庆市29°35′106°28′ 4 8 3 33 36 81 76 黑龙江省 海拉尔49°13′1196°45′-35 -27 -38 25 76 72 嫩江49°10′125°13′-33 -25 -36 25 73 79 博克图48°46′121°55′-28 -21 -31 23 70 80 海伦47°26′126°58′-29 -23 -31 25 73 67 齐齐哈尔47°23′123°55′-25 -19 -29 27 69 74 哈尔滨45°41′126°37′-26 -20 -29 26 72 78 牡丹江44°34′129°36′-24 -19 -28 26 69 78 吉林省 长春43°54′125°13′-23 -17 -26 27 68 79 通辽43°36′122°16′-20 -15 -23 28 53 74 四平43°11′124°20′-23 -15 -25 28 66 79 延吉42°53′129°28′-20 -14 -22 26 58 81 辽宁省 1

气象数据处理流程

气象数据处理流程1.数据下载 1.1.登录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1.2.注册用户 1.3.选择地面气象资料 1.4.选择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日值数据 选择所需数据点击预览(本次气象数据为:降水量、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平均湿度、辐射度、积雪厚度等;地区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 下载数据并同时下载文档说明 1.5.网站数据粘贴并保存为TXT文档 2.建立属性库 2.1.存储后的TXT文档用Excel打开并将第一列按逗号分列 2.2.站点数据处理 2.2.1.由于站点数据为经纬度数据 为方便插值数据设置分辨率(1公里)减少投影变换次数,先将站点坐标转为大地坐标并添加X、Y列存储大地坐标值后将各项数据按照站点字段年月日合成总数据库 (注意:数据库存储为DBF3格式,个字段均为数值型坐标需设置小数位数) 为填补插值后北部和东部数据的空缺采用最邻近法将漠河北部、富锦东部补齐2点数据。

2.2.2.利用VBA程序 Sub we() i = 6 For j = 1 To 30 Windows("").Activate Rows("1:1").Select Field:=5, Criteria1:=i Field:=6, Criteria1:=j Windows("").Activate Rows("1:1").Select Windows("book" + CStr(j)).Activate Range("A1:n100").Select Range("I14").Activate ChDir "C:\Documents and Settings\王\桌面" Filename:="C:\Documents and Settings\王\桌面\6\" & InputBox("输入保存名", Title = "保存名字", "20070" + CStr(i) + "0" + CStr(j)), _ FileFormat:=xlDBF4, CreateBackup:=False SaveChanges:=True Next j End Sub 将数据库按照日期分为365个文件 3.建立回归模型增加点密度 由于现有的日辐射值数据不能覆盖东三省(如图),需要对现有数据建模分析,以增加气象数据各点密度。 已有数据10个太阳辐射站点,为了实现回归模型更好拟合效果,将10个样本全部作为回归参数。利用SPSS软件建模步骤:

大气污染指数与气象参数数学模型

大气污染指数与气象参数数学模型 1.问题重述 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外围的空气层,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生活在大气里,洁净大气是人类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在五个星期内不吃饭或5天内不喝水,尚能维持生命,但超过5分钟不呼吸空气,便会死亡。随着地球上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济增长的急速增大,地球上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其影响也日趋深刻,如由于一些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不仅造成局部地区大气的污染,而且影响到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因此,加强大气质量的监测和预报是非常必要。目前对大气质量的监测主要是监测大气中2SO 、2NO 、悬浮颗粒物(主要为PM10)等的浓度,研究表明,城市空气质量好坏与季节及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 附件给出城市A 、B 、C 、D 、E 、F 从2003年3月1日至2010年9月14日测量的污染物含量及气象参数的数据。 请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下列问题作出回答: 1.找出各个城市2SO 、2NO 、PM10之间的特点,并将几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排序。 2.对未来一周即2010年9月15日至9月21日各个城市的2SO 、2NO 、PM10以及各气象参数作出预测。 3.分析空气质量与气象参数之间的关系。 4.就空气质量的控制对相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 2.问题分析 本题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层层递进式提出四个问题,分别需要对空气污染 因素以及气象参数进行分析求解。第一问为评价性问题,先从城市内部个污染物特点出发,再到城市之间空气质量进行比较。第二问是预测性问题,通过对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各项参数之后的趋势。第三问是寻找关联性问题,要求找出空气质量与气象参数之间的关系。第四问为开放型问题,可通过之前得出的结论或者相关文章及模型提出建议。 2.1 问题1 通过查阅资料,运用已有的API 对各个城市的各项污染指标进行计算,得出各个污染指数API 月平均的折线图,观察,得出各城市各项指标的特点。鉴于求解城市API 时有一定的误差,故选择综合评价模型,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确定动态加权函数,对模型进行求解,排名。检验模型后确定结论的合理性。 2.2 问题2 预测模型主要有灰色预测,时间序列等模型。由所给数据以及问题可知该预测模型为时间序列。随机选取气象参数之一气温(tem )为例进行分析,先通过SPSS 软件得到其时序图,观察其走势,对其做平稳化处理。然后以最小BIC 为标准,构造模型,进一步应用SPSS 软件求解,得出各项参数,并预测出2010年9月15日至2010年9月21日的数据。其余各城市各污染物浓度以及气象参数应用类似方法进行求解。最后,由于F 城市所提供数据与需要预测日期相隔较

雾霾天气成因分析及应对方法

雾霾天气成因分析及应对方法(说明:此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使用)

摘要: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详细分析了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列举了国外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雾霾影响和治理过程,以及我国近期为防止大气污染已经采取的多项措施,提出从根本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在制度上实现保障,从源头上进行防治,建立长效的协同治理的联动机制。 关键词:雾霾;大气污染;静稳天气;大气气溶胶 引言 雾霾是秋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雾和霾虽同为视程障碍物,但二者之间却有很大差别。雾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是自然的天气现象,和人为污染没有必然联系;霾是排放到空气中的尘粒、烟粒或盐粒等气溶胶的集合体,是大气污染所导致。两者可从空气湿度上作出大致判断,通常在相对湿度大于90%时称之为雾,小于80%时称之为霾,80%~90%之间则为雾霾混合物[1]。雾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也可能在同一区域内有些地方是霾有些地方为雾。当雾和霾同时存在,且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由于能见度的降低不仅有“积极”参与的云雾滴的作用,还有气溶胶粒子的贡献,且其中的细粒子排放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因此雾霾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雾霾天气的出现是气象问题,更是环境问题。 2013年1-10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雾霾强度历史少见。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

和能见度下降,造成呼吸系统和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2013年雾霾天气的特点、出现原因、目前对大气污染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未来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2013年雾霾天气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雾霾天气特点 1.雾霾日数多 雾霾是气象部门的常规观测项目,根据历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显示,2013年我国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1月和10月的月平均雾霾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1月,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4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4天;10月达4.7天,偏多2.3 天(图1A、1B)。雾霾日数偏多在我国东北、华北、黄淮、江淮等中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以省会城市为例,1月合肥雾霾日数达30天、南京和杭州均为29天,几乎整月都被雾霾笼罩;北京雾霾日数有2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3.6天,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

全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

全国主要城市气象参数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暖通行业必备干货 省份城 市 名 称 台站位置 大气压力 (hPa) 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夏季 空气 调节 室外 计算 湿球 温度 (℃) 最热 月平 均温 度 (℃) 室外计 算相对 湿度 (%) 室外平均 风速(m/s) 冬 季 日 照 率 (%) 设计计算用采暖期天 数及其平均温度 北 纬 东经冬季夏季 冬季夏季冬 季 最 冷 月 月 平 均 夏 季 最 热 月 月 平 均 夏 季 最 热 月 14 时 平 均 冬 季 最 多 风 向 平 均 冬 季 夏 季 日平 均温 度≤ +5℃ 的天 数 日平 均温 度≤ +8℃ 的天 数 日平 均温 度≤ +5℃ 期间 内的 平均 温度 日平 均温 度≤ +8℃ 期间 内的 平均 温度采 暖 空 气 调 节 最低 日平 均 通 风 通 风 空气 调节 空气 调节 日平 均 计算 日较 差 北京市延 庆 40 115.95 966.3 950.4 -13 -16 -17.4 -9 27 30.9 25.9 9.6 23.9 23.3 43 77 62 6.7 3.7 2.2 72 149 173 -3.7 -2.5 北京市密 云 40 116.83 1018 996.9 -11 -14 -16.7 -7 29 32.6 28.7 7.5 26.2 25.7 42 77 62 3.6 2.8 1.9 68 139 154 -2.3 -1.3 北京市北 京 40 116.47 1020.4 998.6 -9 -12 -15.9 -5 30 33.2 28.6 8.8 26.4 25.8 45 78 64 4.8 2.8 1.9 67 129 149 -1.6 -0.2 天津市蓟 县 40 117.42 1025.4 1003.5 -10 -12 -14.6 -4 29 32.7 28.4 8.3 27.1 26.4 48 78 65 6 3 2.5 61 134 151 -1.4 -0.5 天津市天 津 39 117.16 1026.6 1004.8 -9 -11 -13.1 -4 29 33.4 29.2 8.1 26.9 26.4 53 78 65 6 3.1 2.6 62 122 147 -0.9 0.3 天津市塘 沽 39 117.72 1026.6 1004.7 -8 -10 -14.5 -4 28 31.4 28.5 5.6 26.4 26.2 62 79 70 6 4.3 4.4 67 127 148 -1.5 -0.3 河北省承 德 41 117.93 980 962.8 -14 -17 -19.8 -9 28 32.3 26.7 10.8 24.2 24.4 46 72 57 4 1.4 1.1 70 147 165 -4.2 -3 河北省张 家 口 41 114.88 938.9 924.4 -15 -18 -22.9 -10 27 31.6 26.4 10 22.3 23.2 43 67 51 4.3 3.6 2.4 67 155 177 -4.6 -3.2 河北唐 山 40 118.16 1023.4 1002.2 -10 -12 -15 -5 29 32.7 28 9 26.2 25.5 52 79 64 3 2.6 2.3 62 137 153 -1.5 -0.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