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节 做功了吗

第三节 做功了吗

第三节  做功了吗
第三节  做功了吗

第三节做功了吗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2.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怎样才算做功

难点:怎样才算做功

教具: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木块、小车、细绳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指导法训练法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讨论: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在大家的印象中“工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指出:特别是搬运工人,他们有强健的体魄,他们能抬起很重的东西、推动很重的货物。因为他们很有力气,当然除了工人,我们的农民也是很有力气的,从而引入农民挑谷子。引入新课。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初步了解做功和做功的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

三、合作共建、经历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2:刚才这位同学虽然有施加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没有“成效”,可是“劳而无功”。

讲:功的种类有很多,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力学中的功,它属于机械功,以后到初三时我们还会学习电学中的功——电功,力学中的功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9—22中物体做功的实例。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说的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板书: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B、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教师演示1、用手指推动粉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

演示2、将粉笔盒举起的过程。

演示3、将粉笔盒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

提问: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再举例子(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虽然有力和有距离,但是位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

最后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并总结出不做功的3种情况:

1、S=0(劳而无功)

2、F=0(不劳无功)

3、F的方向和S垂直。

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有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物理学上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

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规定不但包含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告

诉我们功的计算方法。

四、知能应用,总结规律

出示例题1:人拉着重为2000牛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米,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多大?

演示: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W=F?S=2000 N×5 m =10000 J=104 J。

分析:从上可知,不能简单地说“有了力有了距离就把它们相乘就得到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力的方向上通过了多少距离。”

提问:要计算出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什么?(拉力的大小)

若人用了400牛的拉力拉车子,拉力做的功是多大?板演过程。

出示例题2:重力为100牛的物体,受到20牛的水平拉力,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5米,则重力做功是多少焦,拉力做功是多少焦?

五、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学案中的知能应用),

巩固提高。师巡视批阅,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1】自主做题,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2】出示习题答案,组织学生自我评析。

【学生活动2】参照答案,自我评析。

师生合作形成共识。

六、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机械功的概念

2.做功的必要条件.

3.功的计算公式.

七、布置作业

1.《课本》P164 1~4

2.《同步学习与探究》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做功了吗

1.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2.做功的必要条件: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

3.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九、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案 一.引入。 播放龙清泉视频。 师:这是2016 年里约奥运会龙清泉最后的决赛时刻,中国最终获得冠军。龙清泉为了为国争光,平时努力训练,坚持不懈,不放弃每一分,终于 站在了世界的巅峰,一举成功。龙清泉的这种不放弃,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们物理中也有功,物理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怎样才算是做功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任务。 2.活动一。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搬箱子。 四组任务卡,从中选出分值最高的一组。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着分析,最终得出“力X 距离”这个概念。这就是我们要学习

的机械功。 板书机械功的定义。 3.活动二 从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出做功的必要因素是什么?力 与距离。 利用身边的物品,为大家展示一个做功的实例,并阐述理由。学生 利用自己的物品,讲授做功的实例,并说明原因。 4.活动四 (1))推墙不动,原因是什么?有力没有距离。 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是这样的? 教师出示图片,这四幅图都没有做功,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传球教师让学生协助完成传球的演示。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推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并说明有整个的传球过过程中,都没有做功吗? 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是这样的? 教师出示图片,这四幅图都没有做功,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举杠铃教师让学生来完成举杠铃的情景,并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有没有做功?平移为什么没有做功?课件演示原因 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现象是这样的?

做功了吗教案

做功了吗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3)知道功的单位。 (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作用效果”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辨析,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结合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 (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 活动2【讲授】2 (二)新课教学 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 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 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 (1)实验探究: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 (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 (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反馈练习: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强化练习:出示图片,提问:人提水桶行走时,提水桶的力对水桶做不做功?为什么? 对水桶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分析距离,学习判断力做功的方法。 3.通过比较功的多少来确定功的计算方法 (1)实验探究:利用桌上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看看谁做的功最多! 友情提示:怎么做才能对物体做功?怎么做,做的功更多? 启发思维,引入问题:提一桶水由一楼上到二楼,我对水桶做功了吗?再把水桶提到五楼呢,哪次成效大?哪次做功多?为什么?要想使我做的功更多,还有什么方法? 分析:教师有梯度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解决问题,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下实验:利用探究1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方案,使拉力做的功越多越好。交流展示。 引导学生:把所有的器材都提起来,提得越高,做的功越多;把所有的器材叠放在一起,拉得越远,做的功越多。 小结:功的多少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关系:力越大,距离越远,做功越多。 (2)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力学中就用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来计算功的大小,用字母F表示力,S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因为功的英文单词是work,我们取首写字母W来表示功, 功的计算公式:W=FS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J的物理意义:1J=1N·m

初中物理《-功》教案(人教版)

第十五章第一节功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_____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_____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投影):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二)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投影: 由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3做功了吗教案 (新版)沪科版

10.3做功了吗

《做功了吗》练习 一、单选题 1、用200 N的力沿水平方向分别拉质量为200 kg和150 kg的甲、乙两辆车,两辆车均匀速前进了 1 m,则 ( ) A. 拉甲车做功多 B. 拉乙车做功多 C. 做功一样多 D. 无法判定 2、子弹在枪膛内受火药爆炸后产生对气体的平均推力是800 N,子弹的质量为20 g,枪膛长55 cm, 射出后,子弹在空中飞行了80 m,则气体对子弹所做的功是 ( ). A. 4×104 J B. 156.8 J C. 440 J D. 1.08 J 3、下列情况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A. 学生拎着书包上 楼 B. 人用力推讲桌,但没推动 C. 某同学提着一桶水沿水平路面运动了10 m D.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 动 4、对物体做功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越多 B. 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越多 C.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这个力就一定对物体做功 D.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5、水平桌面上的文具盒在水平方向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文具盒所受重力做了功 B. 文具盒所受支持力做了功 C. 文具盒所受拉力做了功 D. 没有力对文具盒做功 6、如图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图乙是他先后拉动同一木块得到 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木块两次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均相等 B. 木块后来受到的拉力较大 C. 木块先后动能一样 大 D. 先后拉力对木块做的功一样多 7、下面是同学们上体育课时的一些场景,其中解释错误的是( ). A. 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是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判定快慢 的 B. “踢足球”时,头球攻门是利用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踢出去的足球最终落到地面,是因为足球在空中不受力的作用 D. 做“俯卧撑”时,要克服自身重力做功 8、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恒定的拉力F作用下,沿ABC方向做直线运动,已知AB=BC,设AB段是光滑的,拉力F做的功为W1;BC段是粗糙的,拉力F做的功为W2,则W1和W2的关系是( ). A. W1=W2 B. W1>W2 C. W1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9.3 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

第九章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 9.3 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设疑: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2.分析学生已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 提问、分析发现:如果把拉力F与上升距离S相乘,则Fs= (G/2)×2h=Gh,正好

2019春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做功了吗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功并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及功的单位并初步学会应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怎样才算做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新课引入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这些词中“功”有的具有“成效”的意思,力学中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在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请同学们翻开教材P195,第三节“做功了吗”。 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什么是机械功 1.问题:我们所学的简单机械有哪些?请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学生回答:省力的费距离,费力的省距离。 那么力和距离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了评价机械的功效,机械师们提出了“功”的概念,后来这一概念被引入到物理学中。 2.出示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图片,探究机械功。 问题:图中拉力F等于多少?拉力F上升的距离是多少? 如果把拉力F与上升距离s相乘,得到的乘积正好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即Fs=Gh。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作机械功,简称功。 探究点二怎样才算做功

1.出示课件:某工人起吊重物,起重机起吊重物对重物有向上的拉力,重物在拉力F 的作用下升高一段距离s。

2.出示图片:分析推力对小车做功,推力对小车向右的推力,小车在推力F的作用向右移动一段距离s。 3.提问: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前面两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启发) 共同点——有作用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 归纳: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应建立这样一个认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s,那么力对物体就做了功,不管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在竖直方向上,不管施加力的物体是人还是机械。 4.出示图片:起重机和直升机吊起重物都是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判断起重机和直升机是否对重物做功? 5.提问:做功到底由什么因素决定?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总结:由以上分析可知,不管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在竖直方向,功都是由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两个必要因素决定的。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出示课件:关于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让学生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并分析归纳结论。 出示课件:出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下面的同学判断。 多媒体展示:(1)物体虽然受力,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F≠0,s=0)——劳而无功。 (2)物体虽然移动了距离,但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F=0,s≠0)——不劳无功。 (3)物体受力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垂直(F≠0,s≠0,F⊥s)——垂直无功。 总结:所以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不完全一样,平常我们所说的“工作”是对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总称。“做功”比“工作”的含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譬如一个人在水平地面担了一天水,他当然是工作了,但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他基本上没有对水做功。 探究点三怎样计算功 1.功的大小: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计算公式:功=力×距离,即W=Fs(功的定义式) 3.单位:焦耳(1焦=1牛·米)。 多媒体展示:例: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1000分米,此拖拉机牵引力做了多少功? 解:根据W=F×s=28500N×100m=2.85×106J。 答:此拖拉机牵引力做了2.85×106J功。 第三节做功了吗 一、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作机械功,简称功。 二、怎样才算做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4)》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节做功了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设疑: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2.分析学生已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 提问、分析发现:如果把拉力F 与上升距离S 相乘,则Fs= (G/2)×2h=Gh,正好等于物重G 与物体上升高度h 的乘积。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于是机械师们把这个物理量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二、探究新知、展开新课 1、什么是机械功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初二) (2)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 初二) (2) 教学目标 1.明白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明白得 功的运算公式。 2.通过列举、讲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明白机械功的概念工;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看能力。 重点 如何样才算做功 难点 如何样才算做功 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木块、小车、细绳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指导法训练法 教学过程 引入 讨论: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在大伙儿的印象中〝工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指出:专门是搬运工人,他们有强健的体魄,他们能抬起专门重的东西、推动专门重的物资。因为他们专门有力气,因此除了工人,我们的农民也是专门有力气的,从而引入农民挑谷子。 引导学生分析 农民伯伯对这担谷子有力而且方向竖直向上,有移动一段距离而且是沿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的。 在我们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讲那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引导学生分析2:刚才这位同学尽管有施加力的作用,然而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没有〝成效〞,但是〝劳而无功〞。 讲:功的种类有专门多,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力学中的功,它属于机械功,以后到初三时我们还会学习电学中的功——电功,力学中的功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插图9—22中物体做功的实例。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讲的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板书: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B、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教师演示1、用手指推动粉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建立机械功的初步概念。 2、通过归纳生活中的大量做功实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具体事例中物体是否做功。 3、知道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判断具体事例中物体是否做功;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如何判断具体事例中物体是否做功。 教法学法:交流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水桶,水,小车,钩码,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各行各业工作的图片 教师:我们知道,劳动最光荣.现在老师需要两位同学配合,参与到一项简单的劳动中来,谁愿意? 教师:这两位同学的工作量一样大吗?你觉得哪个同学的工作量更大一些,判断依据是什么? 教师:老师需要另外两位同学配合到下一项光荣的劳动中来,谁愿意? 教师:这两位同学的工作量一样大吗?你觉得哪个同学的工作量更大一些,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1.把100N和200N的物体都提升1m,工作量大小有什么关系? 2.把100N的物体分别提升1m和2m,工作量大小有什么关系? 3.把200N的重物提升2m和把300N的重物提升1m,如何比较两次工作量的大小? 教师: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教师:请同学们将课本上195页下面功的定义画下来并读两遍。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叉车叉起货物上升的视频,思考:做功时,物体受到的力和物体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同学们推着购物车逛超市时,对购物车做功了吗?思考一下:做功时,物体受到的力和物体移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也就是说,这个距离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四章机械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W/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第三节做功了吗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做功; 2.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怎样才算做了功; 3. 会根据功的公式计算功的大小,能估测生活中常见的功; 4. 培养学生利用“关键词”理解概念; 5. 让学生能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 6. 增加对生活中的物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提问、举例、归纳小结、讲练结合等。 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复习提问: 已经学习了的简单机械的特点(省力还是省距离) 2.功的概念的引入: 由学生对本节标题中“功”这个字的理解和认识与学生自主学习后得到的教材上的定义作比较归纳出“功”的概念。(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功”的概念)二.新课教学: 引入:物理是研究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生活中的几个例子(结合ppt上的事例进行教学) 提问:上述的实例有什么共同之处? (都有力的作用,而且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时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 老师:力学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一定的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那么我们教材中是如何定义“功”的呢? 1.什么叫“功”? 定义:物理学中,把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work),用字母W 表示。 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朗读遍“功”的概念。 启发学生找出并注意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列举生活事例,结合ppt 启发学生小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发现常见的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过渡:通过对概念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现在我想了解一下:大家对“必要”两个字如何理解? (必要,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若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成为做功)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学生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实例) A.有力无距:例如用力推汽车没推动;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起;举重运动员举重是杠铃在空中停留三秒等。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1怎样才叫做功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怎样才叫做功 1.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知道功的概念。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重点 经历建立机械功概念的过程,学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理解功的概念,会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多媒体设备、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华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仅学习好,在家里也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星期天,大华上午去买了30斤大米,午饭后又帮妈妈收拾碗筷,接着又去井边帮爸爸把一大桶水提回家,累得满头大汗。 大华的爸爸是个物理教师,他说:“大华今天很辛苦、很劳累,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你今天做这几项家务活时,并没有做功。”大华百思不得其解。 大华的爸爸说得对吗?如何从物理学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呢? 二、新课教学 (一)怎样才叫“做功” 1.通过实验,体验“做功” 学生实验1:用力沿水平方向推着小车前进(如图所示)。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小车在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小车所受的推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 点拨:此例中小车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s。 学生实验2:用力将地上的物体拿到桌面上来。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物体所受的拉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 点拨:此例中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 2.找找共同点,建立功的概念。 仔细观察两示意图,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1)这两个实验中同学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点? (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 (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共同点: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3.功的概念: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二) 如何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活动: 请教室后排一同学,将他的文具盒(或其他物品)送给老师。 引起学生注意,再结合这一模型,让学生分析文具盒受力情况和位置变化情况(画出示意图),讨论该同学作用在文具盒的力做没做功。 3.分析课本活动2,进一步理解做功的含义。 先让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 4.练习:分析下列物体受到的力,并指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1)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为什么? (2)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对小车做功了吗?为什么? (3)工人推动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前进。当工人停止用力后,小车还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工人还对小车做功吗?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靠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F=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s=0); (3)物体受力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F与s的方向垂直)。 典例解读下列事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A.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B.扛着米袋慢慢登上楼梯 C.提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D.用300 N的力推汽车,汽车没动 【解析】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缺一不可,否则没有做功。 【答案】B (三)怎样测算功 1.功的多少: (1)如图甲所示,用力把一块砖匀速提升1m,做了一份功W。

《做功了吗》教案

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B.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 在什么情况下做,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C.理解公的计算公式W=Fs中个符号道标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 简单计算; D.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B.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功的概念的建立、怎样才算做功。 三、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三种杠杆及优缺点; 2、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与特点。 发现:省力的机械费距离,费力的机械省距离。 讲授新课: 一、功的概念 1.用手提一个重力为G的物体上升h高度 2.使用定滑轮拉重力为G的物体上升h高度 3.使用动滑轮拉重力为G的物体上升h高度

表格1: 拉力F 移动距离s 拉力与距离的乘积Fs G h Gh G h Gh 1/2G 2h Gh 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发现了不管用定滑轮还是动滑轮,这个拉力与距离的乘积都是相等的,使用机械的效果跟用手提起一个物体的效果都是一样的,科学家发现拉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量,于是为了更好研究这个现象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功。那什么是功呢?功的定义是什么?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1.首先功是两个物理量的乘积。 提问:哪两个物理量?(学生会很快回答是力和距离) 那是什么样的的距离呢?强调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两要素 物体做功就要必备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怎么样才算做功 为了更好的理解功的概念我们来看一些实例(有做功) 例子:吊车提货物、汽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行驶、神舟火箭发射上天 那下面我们来看另外一些实例(不做功) 例子: s=0:小孩用力推车车不动,小孩子搬石头石头不动;(劳而无功) F=0:一个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两个人推车一个有出力.一个没出力;(不劳无功) F⊥s:提水桶行走拉力不做功,人行走重力不做功(劳而无功) 那你们讨论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做功的 引导总结三种不同的情况。 三、怎样计算功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做功了吗?》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小节的内容。从教科书编写来看,主要涉及三块内容:一是利用“功的原理”这一发现引入“机械功”的概念;二是“怎样才算做功”;三是“怎样计算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机械与力等知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机械功是力与位移的综合效果。学习机械功的知识,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必要准备。 关于这一科学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有两个条目:3.2.2 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3.1.3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后续学习中会涉及到)。从认知水平来看,一条属于“了解”水平,一条属于“认识”水平,其中对“功的原理”没有提及(但本质已经涉及)。这就是国家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册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一)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实验探究还有相当的难度。

(二)认知能力。学生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 (三)学习动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比较典型的求趣、求动心理。 (四)学习风格。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喜爱合作学习,喜爱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喜欢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较容易受外界评价与成就水平影响,焦虑水平适中。 三.教学目标确定: 基于对学习内容任务和学习者的分析,提出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含义; (2)认识两个必要因素与功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并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经历引出功的概念的过程; (2)通过实例体验、情景归纳,体会功的物理意义及做功时力与距离的内在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起探究物理的兴趣,从功的概念、原理中受到启发; (2)受到物理学史中科学精神的熏陶; (3)培养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意识。 4.教学重点: (1)是否做功的判断; (2)做功多少的计算。 5.易错易混教学难点: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重庆市綦江区古南中学陶学明 一.学习任务分析: 《做功了吗?》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小节的内容。从教科书编写来看,主要涉及三块内容:一是利用“功的原理”这一发现引入“机械功”的概念;二是“怎样才算做功”;三是“怎样计算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机械与力等知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机械功是力与位移的综合效果。学习机械功的知识,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必要准备。 关于这一科学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两个条目: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后续学习中会涉及到)。从认知水平来看,一条属于“了解”水平,一条属于“认识”水平,其中对“功的原理”没有提及(但本质已经涉及)。这就是国家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册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一)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实验探究还有相当的难度。 (二)认知能力。学生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 (三)学习动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比较典型的求趣、求动心理。 (四)学习风格。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喜爱合作学习,喜爱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喜欢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较容易受外界评价与

做功了吗 教案

做功了吗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识别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 (3)知道功的单位。 (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功。 (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作用效果”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辨析,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结合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1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1)图片中可以运用哪些力学知识来解释? (2)如何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解答上述问题。 活动2【讲授】2 (二)新课教学 1.明确“成效”在物理学中的含义。 图片展示:生活中做功的两个实例和没有做功的两个实例。 学生观察图片展示的物理情景,讨论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能够产生的“成效”,领会“成效”的含义,从而引出“功”。 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进而上升至“成效”,为建立功的概念做准备。 2.理解功的含义并建立功的概念。 (1)实验探究:用相同大小、相同方向的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产生的作用 效果相同吗? 做法:学生两人一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同样的力提升小钩码和大钩码或用同样的力拉小木块和大木块,观察力的“成效”。 (2)学生交流展示:比较两个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产生“成效”的条件──有力并且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一段距离,领会“成效”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从实验现象入手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一段距离,说明该力对此物体产生了一定的成效;物体没运动,说明力没有成效。 (3)建立功的概念: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总结提升:说明力学中功的含义,建立 功的概念。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总结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做功需要哪些条件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在力的方向上有移动的距离。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初二)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初二) 做功了吗? 学 习 任 务 分 析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明白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讲明功的含义 课标的细化要求:①明白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讲明功的含义。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③明白得功的运算公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运算公式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习者分析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差不多在前面已认识,明白了力有方向性。移动距离这一概念已把握,但关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明白得,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功的单位:焦耳〔J〕,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明白得。 教学 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 学习 方法 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训练法 教学 器材 钩码、定滑轮、动滑轮、弹簧秤、铁夹台、CAI课件

设计思想教学顺序设计 教学媒体设计 教学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讲明和 媒体运用

过 程 新 课 引 入提出咨询题:人 们在使用机械 时发觉,省力的 机械不省距离, 省距离的机械 不省力,力与距 离是什么关 系? 学生开始做如下实验: 得出结论:Fs=Gh 讲明:①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专门有 意义的物理量 ②物理学中把那个物理量定义为 〝功〞 ①学生探究 ②学生在做 此实验前, 应让学生考 虑如何样才 能省力?如 何样才能省 距离? 如:上仙公 山的路盘旋 而上。 如:扳手扳 螺丝等等 ③学生在做 实验时,老 师应巡视, 并启发学生 做实验时, 应注意哪些 咨询题? 提出课题:做功了吗 新课教学提出咨询题:如何样才 算做功了呢? 给出书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考虑哪些力 做了功? ①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 牵引力做功了吗? ②吊车的作用力使物资移动一段距离, 吊车对物资做功了吗? ③小孩用力推车,满头大汗,车却未动, 小孩做功了吗? ④小孩用力推箱,箱子被推动了,箱子 的重力与支持力做功了吗? ①汽车的 牵引力 做了功 ②吊车对 物资做 了功 ③小孩没 有做功 ④重力与支 持力没有做 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