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例研修报告--康馨之家

课例研修报告--康馨之家

课例研修报告--康馨之家
课例研修报告--康馨之家

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

国培﹒科学

课例研修报告册

研修小组:康馨之家

专业导师:吴育飞、王嵛

实践导师:敦文术

河北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中心、顶岗支教指导中心

2013.12

目录

课例研修任务分工一览表 (3)

文献综述 (5)

观察量表 (7)

第一轮课

教学设计 (12)

课堂实录 (16)

议课实录 (21)

教学反思 (25)

第二轮课

教学设计 (36)

课堂实录 (40)

议课实录 (45)

教学反思 (47)

个人研修报告 (57)

小组研修报告 (72)

课例研修任务分工一览表

课例研修准备阶段

如何使科学课“更好玩”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确定选题,解析研修主题

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科学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使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亲历过程,自主充分的开展活动,这决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充分的重视实验,运用实验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纵观以往的科学教学,我们发现,在平时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课时的缩减及农村学校实验条件和实验器材短缺的限制而忽视了实验操作,特别是受当前考试压力的影响使一些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讲实验、画实验图、背实验现象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样的结果必将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势必影响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科学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而忽略了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科学课无创新性、枯燥乏味,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但学生体会不到探索科学的乐趣,而且造成课堂效率低,知识掌握肤浅,印象不深,学生无法想象那些没有看到的实验会出现什么现象。

鉴于这些现状,我们在低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课“更好玩”。并把这一问题定为我们科学课例研修的主题: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文献综述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文献综述

——王亚军胡苗苗张蕾

我组关于本主题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科学课的基本特点,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及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方法。笔者在百度、中国文献网等查阅搜集了知名专家教授的相关论文,以了解关于如何让科学课堂“更好玩”的最新研究现状,为本次主题研究寻找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借鉴。

一、关于小学科学课的特点

科学学科是一门兼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探究来揭示事物性质的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的,要认识实验部分在物理学科中重要性。必须明白如何上好实验课,让回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把实验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科学实验中的动手能力比其他课堂上的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它要求学生心思要细腻,每一个动作要精细准确。这无形中就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另外它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看着学生高涨的热情,没有人忍心打击这种难得的积极性,学生们能对实验抱着这样一种积极的态度,其他的一切都不难解决了。

二、学生生理特点及兴趣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科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三、科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注意力分散

在教师讲时,学生只管自己边看边玩。导致一些学生在十分基本的知识点上也要发生错误。

2、仪器无端损坏

在教师介绍实验原理时主要是因为教师只利用静态的示意图及板书,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下降。有不少学生在自已摆弄仪器,导致实验器材无端损坏。

3.热闹而无序。

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及积极参与是在“仪器安装及调节”“操作并记录数据”“数据分析及处理”这三个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实验效果较差,这是由于前面几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导致学生的操作无序。针对以上问题,我组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变视听信息相互干扰为协调一致,笔者认为在开始讲解器材作用与介绍实验原理时可以用视频展示台将实验器材放大,这样学生既可以看到清晰的仪器,又可以听教师讲解。在实验原理讲解时,力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2)用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指导动作技能的学习,学生的动作技能是比较缺乏的,由于教师不熟悉

动作技能的学习规律的缘故。有的教师把动作技能的学习等同于知识的学习,认为我己经把它讲清楚了,你们也就会了。有的教师由于自己已经掌握了动作技能,而认为动作技能的学习很简单。其实既使是比较简单的骑车、游泳等动作技能,哪个人是一学就会的呢?只有通过教师很好的示范作用,(示范的可见性非常重要)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率才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的吸引力大大提高。

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的措施

抓住实验各个环节,强化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1.实验前,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通俗地说,就是明确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

2.实验时,严格“操作过程”

学生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操作的把握程度。喜欢动手做是学生的特点,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驱使下盲目乱动,一动手就忘了纪律,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或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使实验失败,这就需要明确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执行。为了不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运用各种办法明确操作过程。

3.实验中,全面观察实验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提醒学生全面利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用眼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闻,充分感知实验发展的每一个细节。

总之,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原理,并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用实验去验证定理,可以让学生在好奇中探索知识,在心灵世界开启一扇学科学,爱科学的智慧大门。

文献来源:

[1] 蒋希龙.抓好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新课程(上),2011(6).

[2] 谭龙飞.立足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J].中学物理,2003(10).

[3] 任登峰.借助实验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综合能力[J].企业导报,2011(8).

[4] 许洪生,潘建军.漫谈实验教学中形象、意义与讲授的时机[J].中学物理(初中版),1997(7).

[5] 吕宏献.实验教学不容忽视的几个环节[J].中学物理,1999(11).

[6] 廖剑强.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J].中学物理,2003(2).

[7] 李伟东.浅谈如何有效地开展地理实验教学[J].科技经济市场,2011(7).

[8] 楼国康.傅建积;对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思考[J],中学物理;2003(11).

观察量表

注:10分制:优:10分;[90%以上]

良:8分;[80%-90%]

好:6分;[70%-80%]

一般:4分;[70%以下]

注:10分制:优:10分;[90%以上]

良:8分;[80%-90%]

好:6分;[70%-80%]

一般:4分;[70%以下]

注:90以上为优,80-89为良,60-79为中,60以下为差。

第一轮课

第一轮课教学设计

改变“潜水艇”的沉与浮

康馨之家张欣欣冀文梅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推测潜水艇的沉浮原理。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难点:能用实验的方法改变物体沉浮的状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表格、乒乓球、橡皮泥、小瓶、绳子、小石块等

学生准备:橡皮泥、海绵、乒乓球、铁钉、小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蓝猫的故事大家喜欢吗?

生:喜欢。

师:一天,蓝猫队长驾驶潜水艇在海上巡逻,忽然远处驶来一艘敌舰,小鸟前来报信。蓝猫发布命令:前面发现敌情,潜水艇立刻下潜。蓝猫通过潜望镜发现敌舰已经进入我们的射击范围,马上发布命令:各部门请注意,敌舰已进入我们的射击范围,潜水艇立即浮出水面,各部门做好准备,朝敌人猛烈射击。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结束了,在潜水艇的帮助下,蓝猫军队取得了绝对胜利。听到蓝猫队长的潜水艇由浮到沉,再由沉到浮,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关于潜水艇的问题?

生:潜水艇为什么会下沉?

生:潜水艇为什么能上浮?

生:潜水艇怎么由浮到沉的?

生:潜水艇怎么由沉到浮的?

……

【设计意图:根据三年级孩子喜欢听故事的兴趣爱好创设此情境,帮助学生引发质疑与猜想。】

师:同学们想了解的知识可真多!老师真高兴,在这些问题里,像“潜水艇为什么会下沉?潜水艇为什么能上浮?”比较深奥了,由于我们知识水平的限制,这节课我们无法解决,需要到中学去研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潜水艇怎么由浮到沉和由沉到浮的”

这两个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发展创新思维与质疑能力的很好途径。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协商确立要研究的问题,从而确保尊重学生的研究意愿和探究目标的明确。】

二、猜想假设

师:潜水艇究竟是怎么由浮到沉和由沉到浮的?请大家猜一猜。

【设计意图:猜想环节可能有些不着边际,但是允许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想出这么多种改变潜水艇沉浮的方法,有的方法老师都没有想到,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那么这些方法是不是合理?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该怎么做?

【设计意图:教师欣赏的肯定与引导、积极地教学评价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究兴趣。】

生:实验。

师:对,任何一种假想只有通过实验证明才能上升为科学道理。可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也不能把潜水艇搬到实验室里来。为了帮助大家研究如何改变潜水艇的沉浮,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有乒乓球、橡皮泥、小瓶等。我们把它们当作潜水艇,好吗?

生:好的。

师:请各组商量,选取你们感兴趣的一种材料当做潜水艇并进行实验

师:好的,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潜水艇”放在水中,注意观察它在水中是什么情况,然后借助老师提供给你们的其他材料改变“潜水艇”的浮沉,好吗?

生:好的。

师:注意边实验,边记录。为了便于记录,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使用“有结构”的材料探究,是保证学生探究效率的前提。】

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师:我们比一比,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哪组同学能充分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采用多种方法,改变潜水艇的浮沉。有没有信心获胜?

【设计意图: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开始实验时,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对实验材料的摆弄上,从而忽视了实验的目的,以及对实验所得信息的整理。所以教师在这里很有必要强调研究方法,同时设计这样一个表格,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在之后的信息交流中,也可以帮助学生用严密的语言、规范的步骤交流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

三、观察实验

师:开始试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大约15分钟。)

师:刚才老师参与了大家的实验,我感觉大家的方法都很有道理,有几个组采用了不同的几种方法,而且实验也很成功,那么请各组商量一下,谁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我们组把乒乓球当作潜水艇,起初它是浮在水面的,我们想到了往下摁、放气、用注射器注水、用线绳在下面坠重物的办法,让它沉下去了。

生:我们组是把橡皮泥当作了潜水艇,开始的时候它是沉入水中的,我们把它捏成船形它就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它放到木板上它也浮起来了,用绳子一拉也浮起来了,直接用手捞也可以。

生:我们组把小玻璃瓶当作潜水艇,大家知道,空玻璃瓶是浮在水面的,可是我们将里面灌满了水,在上面加重物、或用手用力摁都可以使他下沉。

【设计意图:实验与汇报环节应该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如:往小瓶中加沙子,在乒乓球下面坠石头等,以达到实验材料的充分利用,同时能从大量的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科学结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该是积极的,如做得好、说的全的组表扬等,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汇报交流

师:刚才我们开动脑筋,齐心协力,研究出了这么多的改变“潜水艇”浮和沉的方法,同学们你们真不简单。可是刚才老师在记录大家的研究结果时发现这么多方法太难记忆了,能不能把这些方法归一归类呢?比如用手摁皮球、抓鸡蛋、抓橡皮泥等是给潜水艇施加了一种外力,我们把它归纳为借助外力好吗?

生:好的。

师:按照这样的分类方法,我们还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借助外力、改变重量、改变形状等几种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类,对三年级小学生有些难度,需要教师的提示和指导。】

五、讨论交流

师:科学家是这样设计制作潜水艇的,刚才我们一共研究出了三种改变“潜水艇”浮沉的方法,那么科学家为什么只用了其中的一种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汇报讨论结果,谈自己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的实验室里真可谓星光灿烂,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脑海中又产生了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学生谈体会、提问题。)

师:同学们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难题需要大家帮忙:我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研究出了潜水艇由浮到沉和由沉到浮的方法,那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潜水艇悬浮在水中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在课下继续发扬课堂上的研究热情,发挥集体的智慧,老师等待着你们的好消息!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认知范围,延伸学生探究兴趣,拓展学生研究领域。】

第一轮课课堂实录

“潜水艇”的沉与浮

执教者:张欣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1.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吧?

生:认识了。

师:今天这节课,由我给大家上。首先呢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蓝猫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一天,蓝猫队长驾驶潜水艇在海上巡逻,忽然远处驶来一艘敌舰,小鸟前来报信。蓝猫发布命令:前面发现敌情,潜水艇立刻下潜。蓝猫通过潜望镜发现敌舰已经进入我们的射击范围,马上发布命令:各部门请注意,敌舰已进入我们的射击范围,潜水艇立即浮出水面,各部门做好准备,朝敌人猛烈射击。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结束了,在潜水艇的帮助下,蓝猫军队取得了绝对胜利。听到蓝猫队长的潜水艇由浮到沉,再由沉到浮,你的脑海中产生了哪些关于潜水艇的问题?

生:潜水艇为什么会下沉?

师:哦,潜水艇为什么会下沉,还有同学和她不一样的问题吗?

生:潜水艇是谁的呢?

师:潜水艇是蓝猫队长的啊。谁还有不同的问题?

生:小鸟是怎么给蓝猫队长报信的呢?

师,飞去的啊。潜水艇刚开始是在海面上航行的啊,小鸟飞过去给蓝猫队长报告的消息。生:那潜水艇是为什么能沉下去呢?

师:哦,很好,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潜水艇是谁发明的?

师:哦,潜水艇是谁发明的。课下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明天上课以前告诉老师,好吗?生:哦,行啊!

大家:明天?太快了吧!

师:那下周!

师:还有吗?来那位同学你说。

生:潜水艇为什么会下沉,它下沉会漏水吗?

其他生:潜水艇不漏水!哈哈,哈哈

师:好了,有同学提问了好多问题。有的说潜水艇为什么会下沉,也有的说潜水艇为什么能上浮。这位同学说了潜水艇为什么会由浮变沉,是不是他提的?

生:哦

师:前两个问题是潜水艇的工作原理,这是咱们到初中以后学的。我们今天着重研究这

位同学提的问题潜水艇为什么由浮变沉。那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呢,老师呢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想让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然后再告诉老师实验,行吗?

大家:好!(4分58秒)

二、体会实验

(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为学生发实验材料)

师:这一组给你们这些材料,小瓶,石头。

师:你们组准备的什么呀?

(师巡视,查看学生情况)

师:注意啦,注意啦,注意!实验的时候要小心,别碰到玻璃,不要把水槽碰坏了,以防扎手!挺清楚没有!

学生实验

师:你们组做的怎么样?有石子吗?

生:这儿呢!

师:好,用心做吧!

师到各组巡视,询问情况(10分28秒)

一组:学生拿着泡沫放入水中,看到它是漂浮状态。

有的把橡皮泥放入水中,现象是沉入水底。学生又把橡皮泥放在泡沫上,就浮在水面了。有的把小塑料瓶扔进水里,它是浮着的。他们用手摁进水里。还有的说,把它装上石子试试。刚开始装的比较少,并没有沉下去。学生开始疑惑。老师提示,再装点试试。当装满时再扔进水里,就很快沉下去了。

二组:把乒乓球放进水里是浮着的,用手摁下去了。还有的同学说把它和橡皮泥粘一起。他们把橡皮泥裹在乒乓球的外面,扔进水槽,发现能沉下去一部分,但沉不到水底。有的说如果把石子和它绑在一起可能也行,他们用胶带粘了半天只要一放进水里,胶带就开了,无法实现愿望。

三组:把塑料饮料瓶放进水槽,浮在上面。打开盖子装了一些水,仍然无法沉入水底。就继续装,当装的将近满时,放进水里就基本可以沉下去了。把石子放在水里,立马沉入水底。他们把它放在泡沫上就浮在水面了。还有的用绳子捆住石子,往上拉绳子,发现也能把石子拉上来。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一直在讨论,当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时,其他学生会质疑。他们就立马讨论,接着实验。

三、小组汇报

师:好了同学们,做完实验了吗,得出结论了吗?

(学生还在激情的做实验,停不下来)

师:同学们,有没有实验结果呀?

生:没有,

生:有!

生:我来。我!

(场面较混乱)

师:好了,我问问大家啊!每组都有乒乓球是不是。

生:是。

师:一开始把,乒乓球放在水里,它的状态是怎样的?

生:浮起来的。

师:有哪一组想出来办法让乒乓球沉下去啦?

生:没有,

生:有!

师:有哪一组想出办法让乒乓球沉下去啦?

生抢着回答。

师:来,你们组来说吧!这位同学你说吧!

生:我把它摁下出啦!

师:对,你把它摁下去啦。行不行啊?(有学生说其他方法)可以呀,这是一种方法吧!生:行!

师:这是一种方法吧?有和他不一样的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有学生喊他都举手了)

师:有别的方法让乒乓球沉下去,你说吧!

生:就是把那个乒乓球放在水面上,让橡皮泥的一块和石子绑在乒乓球上。然后,就能把乒乓球坠下去。

生:沉不下去。

师:哦,你的意思是用橡皮泥石子把乒乓球压下去了。这样乒乓球就沉下去了,对不对呀?

生:对。

(边维持纪律边查看其他组情况)

师:实验已经结束了,放回去,别做了。

师:有的同学说把乒乓球摁下去,这是不是一种方法啊?

生:(齐答)是。

(生:哎呀,这橡皮泥都成这样了。生:那都是湿的。)

师:然后你们组呢?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呀?

学生只顾着摆弄石子塑料瓶,无视老师的问题。

生:下去了,下去了。

师:你们让它下去了,是用什么方法让它下去的?是你那个,那才是你让它下去的,然后用手摁就下去,离开它就浮上来,这是一种方法吗?

生:演示实验过程。

师:还有的同学是让乒乓球和石块放在一起,让后乒乓球就沉下去了。这是不是一种方法?是不是?

生:(齐答)是!Yes。

师:然后别的就没有了。然后我问你啊。橡皮泥最初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是不是沉下去的?

生:是。

师:那么,那么有没有同学有方法能让浮上来?

学生踊跃举手回答,“老师老师,我会,我会!”

师:你说吧!

生:我是把那个橡皮泥做成一个小船,然后就浮起来了。

师:哦,这样是不就浮在水面上了呀?

生:是。

师:同学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好不好?

生:好。

师:来掌声鼓励鼓励。这种方法非常好!

学生鼓掌

师:那用什么放发让橡皮泥浮起来呢?有没有方法?你们组呢?来你说吧!

生:用瓶盖

师:哦,用瓶盖,怎么样?

生:用瓶盖把它装进来,就能浮起来。

师:哦,用瓶盖装着就能浮起来。这是一种方法,还有没有起它的?

师寻找学生回答,学生活跃。

师:那个,那个瓶子刚开始是不是也是在上面浮着呢?是不是?

生:是,嗯。

师:那你能用什么方法能让它沉下去?

生举手。

师:来你说吧!

生:嗯,把石头装进瓶子里去,还有把水装进去,然后拧上盖子,就能沉下去。

师:把石头或者水装进去,就能沉下去,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你说一下!

生:把橡皮泥放在瓶子里。

师:哦,把橡皮泥放在瓶子里,也可以!

师:同学们,那这刚才同学们都发言了说了很多种方法,比如说那个,我把那个瓶子里

(完整版)校本研修案例分析

校本研修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开展的“高效课堂”模式下,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只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而有效性恰恰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使师生的生命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那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要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课堂能对师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的课堂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因此,每一节课的效果都不可忽视。 二、研修主题: 1)虽然新教材编写得很好,但感到难以驾驭,配套的教参所给的建议远远不够,大大增加备课难度,降低工作效率。再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学总是匆匆忙忙,对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有所担心。 2)由于教材的内容缺乏前后联系,学生对有些内容不太了解或缺少兴趣,学生的能力要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3)到底要不要淡化知识的系统性,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但这样一来学生的考试成绩肯定要受到影响。该怎样在这两者中寻求平衡?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重中之重,所以最后大家确定研修主题为:通过设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案例实施过程 (一)学习资料,教师独立备课 研修主题确定后,我们组老师开始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教师们都意识到,设计《春》这个教学案例时,把写作手法融合进去,还要考虑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习资料后,让老师们独立进行备课。 (二)交流研讨,集体备课 教师们完成教学设计后,我们再组织教师交流各自的设计与设计意图,就在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发现教师们设置的问题不够具体,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是模棱两可或抽象笼统的。那怎样才能把问题设置得科学、准确、具体,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带着这一问题开展了多次研讨,讨论过程,老师们各抒己见。有的老师则发现,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碰到的。为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又找来有关的学习资料组织大家学习。 随着学习的深入,有些老师开始发现:1、问题不够具体,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出具体的载体和路径。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一些生活的场景,加入一些材料,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

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修报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例研修报告一、研修背景学校织金县少普乡中心校执教教师陈学典备课组少普中心校语文组研究学科与课题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研究主要问题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主要教他们明事理、如何做人这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那么如何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使课文内容得到升华是这次研究的主要问题。二、研究过程及方法一研修方法 1、“试教学设计”与“改进教学设计”的主要变化及差异 2、通过课堂教学教研组听课、评课、上课教师说课等方式进行 3、总结交流得出结论。二研究过程教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志向。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教学准备学生1、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2、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研究报告 榆林市第七小学刘兴林 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我确定了以《小学数学课堂趣味化》为内容的课题研究。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与观摩,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归纳、总结,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了宝贵经验,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2001年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我国学校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个重大举措,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教师虽然有指导数学活动的意识,但由于没有具体的经验和模式得以借鉴,在教学中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好的教学经验比较散乱。因而,在素质教育理论和课题理论指导下,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总结出明确、具体、易行的数学活动方法和形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期盼。鉴于此,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提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目的 1、通过课堂趣味化研究,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为提高教学效率总结宝贵经验。 2、在现代教学论和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探索课堂趣味化教学的构成和表现形式。 三、研究的方法。 以走进课堂,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为主,重点对课堂教学的有关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记录精彩片段,归纳、总结出普遍的规律和方法。 四、研究的要求 1、以我校小学各年级数学老师、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每一节数学课堂为研究载体。 1 / 8 2、以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感受的趣味性为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经验总结 (一)小学数学趣味化课堂的特点 1、实践性。趣味化数学课堂强调“动”,“动”是课中学生的多种感官、教学的各种媒体都要充分调动起来,尤以动手操作或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或模拟)实践为主,使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2、自主性。趣味化的课堂中,教师、学生在选材上、教材上、学法上、考查上都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在活动中无需顾忌来自教师的压力;无需顾忌来自考查的“威胁”,自主地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自由地选择内容,自由地发挥思维潜力。 3、多样性。趣味化数学课堂除了“动”的特点外,尤其突出了“活”的特点,“活”就是在内容选取上、教学方法上、组织形式上、解决问题上等等都“活”,

小学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英语课例研修报告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松柏中心学校:孙小艳 根据此次国培学习的要求,结合自己在平常教学中的做法,下面,我就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第四课时课题进行学习,具体情况如下: 1、学校: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松柏中心学校 、执教教师:孙小艳 、研究教师:英语教研组所有老师。 、研究课题: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 第四课时 、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研修的目的:为了让全校教师提高素质、开阔视野、展现才能,探索和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我校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常规教学讲课、观课、说课、评课、校本研修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观课并议课,课后检查教案、作业批改、教研组活动计划、记录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不断提高全校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主要研究过程及方法: 在这次研修中,我们主要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对于一

篇课文,老师们先讲讲自己的教法,比如如何导入,如何设计作业等等,听课后又进行评课,不断找出让让学生更能接受,教学效果更理想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围绕“问路和指路”这个话题展开的。首先通过“兔子舞”游戏,强调单词left和right,接着出示本课重点学习的四个方位名词,接下来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练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 (三)学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非常活泼,好奇心强,因此我采取“兔子舞”游戏,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听说认读四个方位词:south east west north 能够听说读写短语:Turn left ,turn right,go stright 能够听说认读句型:“How can I get to the museum?”“Go straight for five minutes Then turn left .”并能进行关键词的替换操练。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愿意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让学生简单了解国外地图的主要标识。

小学数学案例研修报告

小学数学案例研修报告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课题报告 分享到: 5 浏览量:285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重心逐渐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了研究之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不仅被视为振兴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新课程实验的重要策略,更被看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教师的自我反思,倡导“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新途径。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关注国内外的教学现状,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当今国际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乃是数学课堂普遍采用的建构主义观点下的,如何进行数学教学,我们尚无借鉴的成功经验。因此,我们从XX年起,进行了《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此课题申请经审核后批准立项为省级课题,我们研究的目的 1、是通过案例的形式来告诉人们如何将所学习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

2、将解决同一主题的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进行整合,形成经验串和经验集。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中经验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将这些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因此,撰写教学案例还可以是为了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规律和解决问题运用的策略,将解决不同问题的零散经验以主题为单位进行整合,形成经验串和经验集。经过梳理的经验更便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时,有效地提取相关信息,也便于其他教师学习并在实践中再运用。 3、作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案例中所描述的教育情境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的有效载体。首先,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专业能力非常有益。与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 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

最新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这样才可以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课例研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并且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数学课程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应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的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 一、背景与主题 “课例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了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了“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的校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怎么实现;研究如何设计数学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研究怎样改革教材资源,让课本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 二、情境与描述

课例研究案例

课例研究案例 一、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三年级学生,智力发展趋于成熟。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他们学习英语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型向理解型并应用到交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学会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英语的课堂学习很枯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英语第一个模块的学习,渐渐习惯了我的教法。虽然一开始他们觉得与初中教学很不相同(初中老师注重手把手式的语法教学),但经过半个学期后,他们适应得很快,而且还取得一定的进步。他们会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勇于阐述见解,并且从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不过,本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差距还相当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所收获。 二、教材分析这一课是本单元第一个课时。在上这一节课前并没有让他们了解太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只是由于这课出现的人名和地方名比较多,我在课前教他们读了一下。我在备这一课时,发现它的 warming-up部分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于是我没有采用,而使用了我自己另外准备的引入(只是花了4到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这课的话题作好心理准备,也为了完成本单元的目标作了铺垫。我觉得在今后也必须合理使用手中的教材,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设计进行整合或增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本课为阅读课型,主要介绍有关俄罗斯遗失琥珀屋的轶事。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学会描述他们的起源、发展和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让学生自己归纳,提高阅读技能。由于这课讲述国外文化遗产,学生会感到陌生,为了引起共鸣,因此要把中外文化遗产结合一起讨论。本课目的要使学生学会如何谈论文化遗产以及最后形成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片和听录音引入文化遗产这一话题。

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报告 一、提出课例研究的背景 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普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课程改革必须有教师的跟进;课程的理念必须让教师内化,才会转化为实际行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是自觉的研究者。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践经验总结,课例研究的校本培训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课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指导、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实现设定的目标。 课例研究重视积累,重视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强调面对教学共同分享,其意义十分明显。 三、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 1、选题。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 2、选课。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 3、设计。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施。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课后反思。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 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 四、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题。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这节课怎样上才好”,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 研究过程的展示。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反思。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课例研究与教学研究(公开课)的区别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课例研究报告 威海市文登第二实验小学李霞 【内容提要】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校数学团队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优质课堂”的主题研讨活动,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何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先学后教,教师应该有哪些作为?”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在循环的磨课中,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观点的提炼。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实现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正文】 一、背景和主题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在时下以“主动有效”为教学改革关键词的情境之下,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议题都无法绕开“学生的学”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当然,并非说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关注,而是说目前“学生的学”被提上了崭新的重要地位。因为没有学生的学,“主动”单单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行为,教学便无从谈起,“有效”也更加无从谈起。于是我们都在努力探索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向,探索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怎么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更“有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模式便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它强调的是师生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索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为此,我们以《体积和体积单位》为载体,开展了以“探索如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就“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

校本研修案例 (1)

校本研修案例 案例:苹果被涂成咖啡色后…… 一、背景: 个别化学习活动开始了,小伟和其他几个孩子在美工角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涂着颜色,小伟选择了一张苹果的画纸,坐在桌旁选了一支红颜色蜡笔涂起了颜色。可过了不久,美工角里传来了孩子们的争吵声,从孩子们的言辞中听出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小伟把苹果涂成咖啡色的缘故。 二、实录: 我走过去,看见小伟原本涂得红红的苹果上又涂上了一层咖啡色。一旁的孩子急向我告状:“老师,小伟拿咖啡色的油画棒涂苹果了。”有的孩子索性对着小伟说:“你画得苹果真难看,一点也不漂亮。”我说:“好了,我知道了。我们听听小伟说说他为什么要给苹果涂上咖啡色,好吗?”我蹲下身说:“小伟,大家都觉得你涂咖啡色不好看,说说你为什么给苹果涂上咖啡额色呀?”小伟看看我低下头小声地说:“我们家苹果烂掉了,就是咖啡颜色的。我画得是烂掉了的苹果!”我笑着说:“小伟为什么把苹果画上咖啡额色颜色的原因你们知道了吗?”有的孩子看看我说:“哦!老师他说他画得是烂掉的苹果!”(此时,我想到昨天在整理教室中时看到展开水果主题收集的水果中,有一个搁置了很久的苹果出现了斑点。)于是,我说:“那闵老师去找个水果,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像小伟说的那样,好吗?” 我找来了那个苹果给孩子看:“宝贝们,你们看这个苹果宝宝变成了什么颜色?”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是咖啡色。我说:“你们说的太对了!苹果在腐烂的时候有的会变咖啡色,而有些水果会变黑色。所以,小伟说的没错、画得也没错!“得到表扬的小伟刚才一脸的阴霾顿时化为“阳光灿烂。” .紧接着我问道:“你们想不想也来画一画正在腐烂的水果呢?”这对于极少用咖啡色涂色的孩子们来说是件新鲜事,一个劲的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一个个烂苹果、烂香蕉在孩子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出现了…… 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争吵的焦点源于我在开学初的要求。在开学之初,我觉得小班孩子用咖啡色和黑色咖啡色油画棒涂色,常常弄得纸上黑糊糊的一片。所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课题:11.2.1 三角形的内角 课前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教服务学”的教学设计理念,努力做到授人以鱼(提供、展示优质的学习内容)、授人以渔(点拨、启迪、示范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授人以欲(激励、唤醒和鼓舞,强化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不会”到“学会”,从“不会学”到“会学”转变,养育学生有效的学习信念与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情感态度,实现“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追求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考试考得满意”的现实诉求。 二、设计方法 (一)弄清起点 弄清起点旨在明确新课从哪里来,主要经过摸清学情(备学情)和分析教材(备教材)加以确认。摸清学情主要是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观起点,分析教材主要是寻找新课程的客观起点。主观起点和客观起点都是新课的生长点,只有找到新课的生长点,新课才有自然生成的可能。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

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我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道出了摸清学情成了新课学习起点的源头活水。一般而言,摸清学情主要从学生的情感与意志起点、思维与习惯起点、知识与经验起点三个方面进行。 本节课安排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我教的初二班级成绩属于中等偏上的班级。整体而言本班学生本节课的主观起点为,在情感与意志起点方面,好奇心较强、态度较认真、愿学但意志力不够持久!在思维与习惯起点方面,形象和直觉思维多,抽象和逻辑思维少;喜欢动手操作,弱于言语表示,习惯被动接受,弱于主动分享,因此需要促进学生扬长补短。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有一定的直觉判断,但难以运用数学语言表示和逻辑推理。在知识与经验起点方面,在小学曾有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内角、拼图或折叠三角形的经验,在初一也曾经历用几何语言推理证明平行线性质的初步经验。 客观起点是指知识本身产生的逻辑起点,主要经过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重点与难点,寻找知识的生长点。本节课教学安排是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前面内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后面是《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学习三角形的线段,接着学习三角形的角(内角和外角)及其性质,是对三角形学习的细节刻画,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难点定理的推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

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课例研修报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正好 参加我们响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我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我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分数除法》一课,课后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动境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 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 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 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2、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 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3、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校本研修优秀案例名师优秀资料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优秀案例) 为了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石连平:⑴巧妙组编小组成员,促使合作协调有序。一般分四人一组,每小组要选出小组长,或者各小组4人每天轮流当组长,以便组织、管理、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小组成员要相对稳定,既要考虑平时座位的安排,又要考虑到学生个性的组合。作为同桌,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彼此十分熟悉,交流与交往又十分方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同桌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并教给一些基本方法:互默词语、互背课文、合作探讨等等。例如在教学《公输》一文时,我有意识地布置自学生词,后让同桌学生交流,再在此基础上说出重点词语的意思,可以适当比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同桌间相互练习既可以增加练习机会,又培养每个学生互助互学、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唐淑霞:合理配置合作时间,让学生各有收获。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以产生对所需讨论的问题的见解,然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进一步讨论、合作学习,以达到合作的最佳效果。 王晓羽:精心设计合作内容,让学生有层次达成目标。合作内容制定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制定合作内容的时候要十分慎重、严谨,要对自己的教材了如指掌,要把内容的操作性、难易程度等都把握好。我在教《变色龙》一课时就采用了学生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教学。找六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之后,默读课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此人的特点是什么?警官奥楚篾洛夫一共变化了几次?变化的原因和内容?怎样处理狗咬人事件?狗的主人是谁?奥楚篾洛夫始终不变的思想和行为?等等。通过探究,变色龙的形象已在学生心目中扎下根。他们会记住这印象深刻的一课。课堂效果很好。

如何写课例研修报告

如何写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究不能随课后研讨活动的结束而结束,执教者还需要综合群体研讨与自我反思的结果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对执教者而言,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可以对自身教学加以系统反思,有助于提升执教者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对课例研究小组而言,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有助于总结这一研究共同体所秉持的共同的专业信念和专业知识。换句话说,无论在个体维度还是在集体维度上,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常,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不必苛求统一的格式。但是,为了展现课例研究的过程与成果,课例研究报告确实需要向读者交代相关要素,如研究小组所选择的研究主题是什么、教学方案是如何规划的、教学实践是怎样展开的、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有哪些等。本文拟以这些基本要素作为建构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框架,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 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基本上由五部分组成。 一、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撰写者需要交代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说明课例研究小组期望解决的教学课题是什么;第二,确定选择哪节课作为课例,阐述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明确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希望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哪些。 如上海市某中学的语文课例研究小组认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这种做法抹杀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因此,该小组决定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为课题,以《卖油翁》这篇文言文为例开展课例研究。课例研究小组在报告中充分阐述了以《卖油翁》一文为例的原因:这一课文集趣味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加之该文短小精悍,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能够展现文言文教学的多个侧面,便于尝试文言文教学的多种策略。 同时,课例研究小组表示,试图通过对该课例的研究探讨文言文在字词教学、人物形象分析、哲理感悟等方面的具体教学策略。显然,上述基本信息的交代有助于读者把握报告的重点,在阅读中有明确的预期。 二、描述教学规划和方案。 第二部分展现研究小组所规划的教学方案。完整把握一堂课的教学情况离不开对教师原有教学预设的了解。因此在课例研究报告中,描述原有教学方案的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同时也为课堂教学的评议提供了参考背景。 这部分需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情分析。更具体地说是让读者了解教师针对某一教学主题是如何开展课前测试的。学情分析要避免笼统,在规划教学方案时教师要力求针对某一教学主题甚至是某一堂课进行课前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学情分析是方案设计的基础,报告中对学情分析的展现有助于读者明晰方案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他们从中借鉴研究学生学习的方法。第二,方案的设计。方案的设计不是把教案照搬到研究报告中,而是重在阐明具体的教学流程,描述具体的教学方式,以便将课堂教学的情境与之进行比较,确定方案中需要改进的环节和做法。第三,课堂观察的重点与工具。这部分内容是课例研究在规划教学方案时所独有的,它意味着教学规划不仅是针对执教者而言的,同时也针对观察者进行规划,以便明确观察的重点和需要采用的工具。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精编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 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篇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 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 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 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 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 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 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 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 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 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 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 辖22镇, 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 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 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 立足县情, 大胆实践, 开拓创新, 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_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 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 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 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 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 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 忽视教学绩效, 过于倚重现成资源, 忽视个性化创新, 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 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 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 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 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 教师根据国家规定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备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事实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喜的是,情境创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偏差也不断出现,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 为此,我校展开了校本教研活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看法。 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创设情境、动境进行教学的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正好参加我们响水中心小学教研活动,我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 我挑选了一节三年级的数学《周长》一课,课后大家对我的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境过于多,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学生在动境(小组合作测量)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发现数学情境创设,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1、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一个数学情境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有价值的。 、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数学情境,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

校本研修的案例

校本研修的案例 校本研修工作将以学校与教师的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扎实有效地实施校本研修,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学习型教师队伍,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稳步实施新课程改革。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如何转变自身的角色,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进而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校本研修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针对我校实际,我们确定了如下的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探索一贯制学校有效研修的基本模式、途径、方法,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研活动的辐射、引领作用,指导组织教师展开有效的研修活动。 (二)研究内容: 1、有效研修的基本模式。即:探讨怎样的研修才是有效研修,如何展开有效的研修,对研修的途径和方法实行探讨、尝试。 2、教师自我反思自我研修的途径和方法,及其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即:教师的自我研修,教师个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或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寻求相关协助,研究具体问题。 3、校本研修的途径和方法及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即以学校为单位,以校内——组内——组组之间的教研活动为平台,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动为目的,促动学校及教师的共同成长。 4、分类研修的途径和方法及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作用。分类研修,即各级培训机构和教研部门组织不同类型的教师围绕某一主题展开一些培训或研修活动,从而保证同类教师的共同成长。 1.1 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因为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持续地维持、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促动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 1.2 凭借情境,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3)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4)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而这些环节都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感受的。 1.3 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情感活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1)教师与学生之间。(2)学生与教材之间。(3)学生与学生之间。 1.4 优化情境,在活动的乐趣中增长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坐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水平训练相结合,从而增强基础。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强调操作情境中的基础训练,它包括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增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和结合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

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英语课例研究报告 在基地学校宜昌市实验小学的“影子”培训期间,我听取了指导教师李霞老师的多节单词课之后,想想自己学校的学生我发现:我所教的年级中,有大部分的学生在三年级四年级时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但是到了高年级之后,就渐渐变得不感兴趣,出现畏难情绪,甚至厌恶学习英语。对此我想求助过我的其他同事,他们都说以前曾对此进行过多种尝试,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方法。指导老师教导我说,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单词的学习不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保持学习兴趣,使他们每个人的学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十分扼要地说明了培养和保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多么重要。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发,教师们越来越感觉到了小学英语的重要性。专家说过:“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激励学生始终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怎样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呢?”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和我的指导老师一道,开展了一次以“单词教学活动化,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

基地学校英语教研组成员:翟秀菊(英语教研组长) 李霞(指导教师) 余苗杜章凤 (基地学校英语教师)等。 专业引领人员:吕国凤(基地学校教育教学副校长) 杨文军(教育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刘敏(基地学校教务主任)刘德玲(基地学校教科室主任) 1.研究方式:课例研究 课例内容:人教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第四课时Let’s learn 作课教师:张家菊 2.行动流程。课前研讨→两次备课→课例展示→课后研讨→理论聚焦 12 月 12 日下午,基地学校英语教研组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单词教学活动化,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题的实施事宜。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困惑。如,1.教师如何使枯燥的英语单词教学变得有趣呢?2.应如何利用好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为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服务? 面对我的疑难与困惑,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一起交流从网上查到的各种关于“培养和保持学生英语兴趣”的教学资料,分析和比对名师名家优秀教学设计和课例展示。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把课改的风格定位在“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