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与西方现代利息理论的比较_继承与借鉴_闫素仙

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与西方现代利息理论的比较_继承与借鉴_闫素仙

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与西方现代利息理论的比较_继承与借鉴_闫素仙
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与西方现代利息理论的比较_继承与借鉴_闫素仙

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与西方现代利息理论的比较:继承与借鉴

闫素仙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家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利息理论,但他们的利息理论无论是理论构建的出发点,还

是理论内涵都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

以从根本上把握两大利息理论体系的优劣。对马克思利息理论既要继承和坚持,又要加以丰富和发展;对于

西方利息理论,要有分析有鉴别地批判其非科学的成分,吸收其合理有用的成分。

关键词:马克思利息理论;西方利息理论;利率政策;利率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032 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8)06-0010-06

一、马克思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之比较

从本质上看,马克思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是属于两种根本不同的、对立的思想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关于利息理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利息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而西方利息理论则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供求均衡价格论为基础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事实上把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还原为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从而在一定意义说明了利息的来源和本质。但是,斯密以及整个古典政治经济学,并没有从理论上真正揭示利息的起源,特别是没有把利息与利润区别开来;没有阐明利息与地租、企业主收入的关系等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并加以革命的改造,建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利息的本质,从而第一次形成了科学的利息理论,从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内在联系上,阐明了利息的本质。

西方利息理论是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供求均衡价格论为理论基础。尤其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利息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把利息纳入心理因素分析的范畴。如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凯恩斯的灵活偏好论等等。他们的一个共同基本错误,就是割裂了剥削阶级的收入同工人劳动的联系,似乎利润和利息的来源,不应该在对工人的剥削中去寻找,而应该在人的心理中去寻找,仿佛利润和利息都产生于心理,是永恒的范畴。诚然,心理因素对利息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利息的性质不是由影响利息的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利息的来源所决定的。时间偏好之类的心理因素不能说明利息产生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类心理因素本身需要用经济因素加以说明。西方庸俗利息学说抹杀利息的真正来源,歪曲利息的性质。

(二)关于利息率的决定问题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作为起点的,是从借贷资本的角度来分析利息率的决定问题;而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理论则着眼于利率变动取决于怎样的供求对比,是

收稿日期:2008-04-02

作者简介:闫素仙(1951-),女,山西灵石人,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从货币的角度说明利息率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贷出的借贷资本量的比例,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程度。!因为利息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界限,达到这个最高界限,归执行职能的资本家的部分就会=0#。[1]利息也不可以为零,否则借贷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因此,利息率的变化范围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当然,并不排除利息率超过平均利润率或事实上成为负数的特殊情况。首先,利息率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而变动。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利润率愈高,利息率也就愈高;反之,也就愈低。其次,在平均利润率已定的条件下,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就是说,是由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决定的。

马克思这一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利息率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变量之一,无论从微观角度还是从宏观角度来说,都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市场利息率是由供求关系直接地、不通过任何媒介决定的#。[2]任何人为的干预和管制只会造成利率机制功能的萎缩。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造成信用的集中,它会使借贷资本一下子涌到货币市场上来,这就使借贷资本供求之间的竞争决定市场利息率状况的现象更为明显。

西方经济学关于利率决定的理论全都着眼于利率变动取决于怎样的货币供求对比,尽管对利率决定因素的观察不断加细,观察角度有所不同。新古典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经济中的实际变量而不是受制于货币量。该理论认为,货币只是一种表面的遮蔽物,它部分地掩蔽但不能真正改变现实经济中的实际因素。应当透过货币抓住现实的因素。而凯恩斯则完全抛弃了实际因素对利率水平的影响。其利率决定理论基本上是货币理论;弗里德曼提出了货币需求理论,认为利率是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配给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影响银行收益的借主风险特征分布决定的;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认为,人们对投机性货币的需求不仅取决于利率水平高低及利率货币要求弹性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和风险性以及个人持有的资产组合。

二、对马克思利息理论既要坚持又要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虽然研究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借贷资本和利息,但是,其中的科学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利息问题的分析也还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利息的来源问题方面

马克思指出:!利息最初表现为、最初是、并且实际上始终不外是利润即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事实上,只有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利息,一般地说,才创造出利息的范畴。#[3]可见,利息的来源同利润是一致的。只不过是名称不同而已。

根据马克思上述观点以及马克思的其他相似见解,国内一些经济学者和一些金融理论工作者便认为,如果把马克思揭示的利息的资本规定性抽象掉,就其一般原理而言,社会主义的利息来源于社会主义企业所创造的纯收入,应该在企业利润中列支;但在我国长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利息却一直是在企业成本或费用中列支的,即使在实行新的财会制度的今天,利息仍然是在企业总成本中支付的,是企业总成本的一部分,这是不符合马克思利息理论原理的,也掩盖了利息的本质和来源。因此,要对利息列入企业成本的现象和做法进行改革,把利息改为在企业的利润中支付,同企业留利挂起钩来,使利息直接触动企业,以及企业职工的物质利益,这样才能在理论上与马克思利息理论保持一致,在实践上更加深入地发挥利息推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但是,马克思在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场合中又指出:!平均利润中采取利息形式的那一部分,在职能资本家面前,就是作为商品和商品价值的生产上一个预先存在的要素独立出现的。利息量尽管变动很大,但在任何一个瞬间,对任何一个资本家来说,总是作为一个已定的量,加入这个资本家所生产的商品的成本价格。#[4]根据这一论述,一些学者则认为,从微观生产企业的角度看,利息应是一种成本,因此,所谓将

利息列入企业成本不符合马克思利息基本原理的说法,是不足为训的,相反,利息列入企业成本,则有利于发挥利息和利润的各自不同的功能。

关于利息应该计入企业利润还是应该计入企业成本的争论,依据的都是马克思利息理论的有关论述,究竟怎么看这个问题?马克思的利息理论是否可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我认为,马克思关于利息理论的论述并不矛盾,实际上,马克思认为利息来源于利润即剩余价值,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关系,而他所提及的利息是资本的成本,则是对资本主义现象形态的描述。我们不能满足于对事物现象的浅陋理解,也不能用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来否定事物现象存在的必然性。问题往往在于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利息与其他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一样,最初总是神秘化地表现为资本的产物,这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主要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现实中,!一个资本家思考问题完全是由他的利益和他的利己的动机决定的#[5]。对借款的资本家来说,因为他一开始就会认识到利息这一部分价值是属于贷款的人,因此他决不会把它计入利润,而只会把它当作与工资、地租一样的生产费用计入成本价格。所以,利息计入企业成本并不是没有客观依据的。

利息到底应该计入企业成本还是计入企业利润,首先应该尊重实践的选择,而不应该拘泥于理论上的规定。坚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认识论观点,切忌犯幼稚的教条主义错误,要把马克思利息理论当作一个开放的需要在实践中继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实事求是,不断赋于利息理论以新的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化,我国与其他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往来日益增多,客观上要求我国的财会制度要与国际会计规则相接轨,把利息作为一种生产成本来处置。把利息计入企业成本,尽管在实践上会使利息的经济学界定与企业财务核算的实际操作发生差异,但这并不否定或掩盖理论上业已揭示的利息的来源与本质。事实上,把利息计入企业成本,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强化其成本管理,利用成本和利润这对此消彼长的关系,促进企业千方百计地减少资金占用和节约资金使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二)在利息率的形成问题方面

马克思在分析借贷资本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在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及其本质的同时,也阐明了利息率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马克思对利息率的透视包含以下几方面实质内容:

1 借贷主体的独立化。

马克思在分析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时指出:!事实上,只有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利息,一般地说,才创造出利息的范畴;并且,只有这两类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才创造出利息率#[6]。这就是说,只有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并人格化为货币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的对立,才使职能资本家必须把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交给借贷资本家,才有了利息的形成从而利润的分割。

在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中,构成借贷关系当事人的只能是独立的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反过来也就是说,一个资本家不可能会拿属于自己的东西去交换另一个人不知道属于谁的东西;这个资本家也不可能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换得属于另一个资本家的东西。

2 利率机制的契约化。

利率制度是建立在自由契约的基础之上的。在资本主义的经济领域,无论是资本还是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都是自由和平等的经济主体。职能资本家之间以及银行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之间所结成的借贷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反映了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债务关系。!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7]任何暴力和胁迫在这里都无济于事。职能资本家之间、职能资本家与银行资本家之间既然可以自由地缔结信用契约,也就是说,任何资本家都可以!退出#这一契约,尤其是当他的利益已经或将要受到另一缔约方损害的时候。现代经

济学已经证明,!退出#机制的存在是一个组织系统保持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经济人,参加市场交易的经济主体都在极力地最大化自身的效用和满足,表现为尽可能地将成本和风险外在化,将收益和安全内在化的经济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

对缔结债权债务契约的资本家来说,自然的风险和人为的风险同时存在,特别是当双方信息不对称、产权约束乏力及不确定充斥的情况下,人为的风险(机会主义)则会更为突出。!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8]资本这种对最大化剩余价值,反过来也就是最小化风险和损失的追求,与作为资本!监护人#的资本家的追求是始终一致的,契约中的!退出机制#的存在是保持这种一致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这里,这个资本家是否拥有被!监护#对象的产权是问题的关键。经验事实表明,人们在经营那些不属于自己的资产时常常表现不负责的倾向,特别是当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双重缺乏的时候。

3 借贷关系约束的硬性化。

资本家之间因债权债务关系而缔结的契约是要受到一定的约束才能付诸实施的,否则,违约和言而无信的行为将会破坏整个借贷制度的基础。这些约束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利息成本约束。信用制度是以!偿还性#为前提的。信用制度之所以会产生和发展,在于由信用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包含着!还本付息#的基本原则。在这里,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果实#,[9]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对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肯定和保护。作为资本相对价格的利息率,它和其他商品的市场价格一样,是每天确定的事实,!这个事实对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相对价格来说,甚至是它们从事活动时计算上的前提和项目#。[10]在一定时期内,一个资本家能够贷出或者借入多大量的信用资本,首先或者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利息或者利息率的水平,因为信用资本是要收回本息的,或者说是要还本付息的,对资本家来说,这是一个硬性成本约束。反过来说,如果离开了利息和利息率的这个约束条件,信用关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资本所有权就会受到动摇甚至否定,还会进一步危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

(2)市场竞争的约束。对借贷双方而言,竞争是一种外部的强制力量或者说外在压力,这也正是价值规律或者说利率机制作用的要求和体现。一方面,银行资本总是愿意向那些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信贷,另一方面,为了获得信贷机会的那些企业总是千方百计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这样竞争机制就起到了择优限劣的作用,优化了借贷资本的质量。

就银行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而言,他们之间形成的借贷关系也必然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因为他们是自由、平等的经济主体,自由是他们的,风险也是他们的,对他们来说,要实现资本的价值和价值增殖,犹如一次!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11]以上所述对借贷关系的约束,归根到底都是产权约束。因为在一种不适当的产权框架内,由于缺乏自主、平等的经济主体,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良好的信誉则不会成为必要的信用前提,!借钱还债#、!还本付息#等观念就不可能成为社会通行的准则,因而硬性化的信用制度也就很难建立起来。这点对于理解我国目前的信用关系软性化和信用危机是至关重要的。

三、全面对待西方利息理论

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但这并不是说现代西方利息理论中的任何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在利率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利率运行机制的分析等方面包含了某些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合理成分,以及一些很有价值的技术分析方法,这都是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的。

(一)利息率对经济生活影响的一些符合实际的分析

利息率对经济的影响是现代西方利息理论的中心课题。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金融对经济的先导性作用日益突出,推动着西方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对它的研究,这方面的成果颇丰,确有一些合理的认识,

很值得我们注意。

1.凯恩斯在对利息的分析中,不是把利息单纯看成货币现象,而是同一般经济活动联系起来,阐明了货币量在流动性偏好、资本边际效率、收入、储蓄、消费倾向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左右利率而影响经济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把货币理论纳入产量和就业一般经济理论之中,不如说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把产量和就业一般经济理论纳入广义的货币理论之中:货币数量与利率连接起来,利率则与产量和就业连接起来。货币数量的增减透过利率的升降,沿着投资的有效需求变动的途径,进到生产和就业领域,对实际经济活动发生作用。因而货币不再是中性的面纱,而是积极的内生变量。这样,就破除了新古典学派的货币!面纱观#和!两分法#,完成了货币理论与生产理论的融合。这是凯恩斯在宏观经济理论上的一个贡献。该理论实际上成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

2.在凯恩斯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利率弹性分析中,投资者只能在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中任选其一,而不能同时两者兼有。这一缺陷使凯恩斯的理论既脱离实际,又不能解释投资者通常遵循的分散风险原则。为了校正这一缺陷,发展投机性货币需求利率弹性分析,托宾(Ja m es Tob i n)于1958年和1965年发表了 风险中的流动性偏好行为和 资产选择理论两篇著名论文,开了在资产组合中进行投机性货币需求利率弹性分析之先河。

在托宾看来,收益的正效用随着收益的增加而递减,风险的负效用随风险的增加而增加。当一个人的资产全部是货币而无任何有价证券时,既无风险也无收益。为了获得收益,他会把一部分货币换成有价证券。而随着其资产中有价证券所占比例的增加,收益和风险会同时增加。如果增加有价证券持有量所带来的收益大于增加的风险,则增加有价证券的持有量是有利的。当增加有价证券持有量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增加的风险时,投资者增加有价证券的持有量是不利的,因而会减少对有价证券的持有量。因此,只有当增加有价证券比例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风险的边际负收益时,投资者不再增加也不再减少对有价证券的持有量,此时,其全部收益最大。也就是说,投资者为使收益最大、风险最小,最好的办法是将资产分散化,既持有货币,也持有各种有价证券。这样,如果某些资产遭受意外损失,另一些资产则可能获得意外的收益,意外的损失和收益相抵后,可以使预期收益不变,或使所受损失减少。

托宾的这种资产选择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西方经济社会资产形式多样化、金融机构多样化和经济部门多样化现实。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中,单凭一种货币资产供求分析,确实难以勾勒出宏观经济运行的全貌。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说弗里德曼的利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战后一些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忽视货币及货币政策作用的倾向,那么,托宾的资产组合利率论则在一定程度上校正了货币学派过分强调货币及货币政策作用的偏向。

(二)关于利率运行机制的某些合理分析

在西方利息理论中对于利率运行机制的分析十分丰富,各种理论假说层出不穷。在这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些合理因素,我们仅举两个不同类型的例子加以说明。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市场利率机制是最理想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人们的合理预期能使市场经济日趋完善,政府对利率的过多管制,不仅扰乱市场信息,破坏市场利率机制,而且强化了公众的防范心理,迫使他们采取过分的防范措施,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混乱。因此,理性预期学派要求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心理状况,以及可能对经济政策作出的反应。同时告诫政府:由于人们掌握信息的速度加快,并且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昨天的经济政策或措施就不一定能适应今天的情况。政府应当重新考虑政策的效应和适应性,并在政策执行中懂得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新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在信贷市场中,利率机制和配给机制都在起作用,而不仅是市场机制单独发挥作用。信贷市场中之所以出现配给,与利率的正向激励效应有关。正向激励效应能改变厂商对风险的态度,即高利率会刺激借贷者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而低利率则导致厂商从事低收益风险小的投资。利率的反向选择效应是指,高贷款利率会使那些有良好资信的借款者退出信贷市场,不再申请贷款。

而那些资信度低的借款者仍愿意以高利率借款,这些借款者要么无力还款,要么就根本没有打算还款,所以,拖欠的概率提高,银行利润下降。由于银行缺乏充分的信息去识别借款者的资信度和投资的风险性,银行为了利润最大化,通常不是采取高利率政策,而是以低利率放贷。所以,银行业盛行低利率。这个利率通常低于市场出清时的利率。当信贷市场中出现需求大于供给时,银行不是通过利率来满足贷款需求,而是以配给方法满足市场的部分需求:鼓励那些资信度高,只愿意以低利率借款的投资者们借款;限制那些资信度低,愿意以高利率借款的借款者。所以,市场上有些借款者愿意支付比银行利率高得多的利率也得不到借款。信贷配给还证明,由于信息不完全和借款者对经济环境变动的反应的多样性,信贷市场不一定在信贷供求相等的点上达到均衡,会出现多重均衡。

(三)西方利息理论在定量分析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

最为显著的莫过于西方利息理论研究中所普遍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日臻成熟与完善。数学分析以其自身独特的简洁性、精确性、严密性和客观性吸引了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沉醉其中,利息理论的研究也不例外。概括起来说,西方利息理论对数学工具的运用,经历了从古典时期的初等数学方法到新古典时期的微积分方法、再到当代线性代数及集合理论方法这样一个由简单而趋复杂的过程。应该说,数学分析方法在利息理论中的运用,对于科学地概括和提炼各种经济变量,精确地阐明利率对于投资、储蓄、消费等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提高理论研究的精确性与实用性,是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的。马克思也曾说过,只有当一门学科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工具时,它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当然,西方利息理论研究中过多地使用数学分析工具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对其取得的一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不应抹杀。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的两种利息理论的比较分析得出的总的结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进一步揭示当代西方利率机制运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批判西方经济学关于利息成因的各种非科学性的解释;加强利息率运行机制的研究,注意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学关于运行机制的分析,丰富马克思利息理论的有关内容,注意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预测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以求得马克思主义利息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2][3][4][5][6][9][10]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01、412、415、985、986、415、420、412

[7][8][11]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0、124

[12]闫素仙 利息理论与利率政策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43

责任编辑:梁洪学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Aboard Marxism Monographic Study) 一、编写说明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共2个学分,总课时数为32个课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讨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拓展学生的学术视域,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批判意识。 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 2.认真研读指定的参考文献及阅读书目,并进行独立思考; 3.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的是非得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 2. 简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3.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4. 简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 1.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 5.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6.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第二章简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一、卢卡奇 1.生平介绍 2.《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思想 3.对卢卡奇及其主要思想的评价 二、柯尔施 1.生平介绍 2.《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主要思想 3.对柯尔施及其思想的评价 三、葛兰西 1.生平介绍 2.《狱中札记》的主要思想介绍 3.对葛兰西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三章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霍克海默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霍克海默及其思想的评价 二、阿多诺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阿多诺及其思想的评价 三、哈贝马斯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哈贝马斯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四章简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一、马尔库塞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知识点

9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 的要点。 二. 课程内容 9.1理论背景和发展概况。 9.2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9.3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论。 9.4 马舍雷和戈德曼的结构主义文论。 9.5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三.考核知识点 9.1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 9.2 卢卡契论艺术本质、艺术发生和艺术功能。 9.3 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 9.4 马舍雷的“沉默论”。 9.5 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 9.6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 四.考核要求 9.1 识记:卢卡契的主要论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葛兰西的主要论著《狱中札记》、《狱中书简》;马舍雷的主要论著

《文学生产理论》;戈德曼的主要论著《文学社会学方法论》;伊格尔顿的主要论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原理引论》。 9.2领会:卢卡契论艺术本质:文艺的内容来自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是对客观现实的超越;卢卡契的艺术发生说:一方面接受并发挥了马恩的劳动起源论,另一方面又用巫术起源论加以补充;卢卡契论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9.3领会:葛兰西论“民族—人民的文学”:要求文学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精神、道德革新的表现”,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 9.4 应用:马舍雷的“沉默论”:作品中的空白和沉默是意味深长的,它们间接地表现了意识形态。 9.5领会:戈德曼论“有意义的结构”: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自身的努力,制造一个由其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有意义的连续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涉及到某一文学作品的各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整体 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整个社会有着内在的联系。 9.6应用: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1)把文学艺术看作商品,文艺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生产的形式;(2)从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的相互关系看艺术形式,艺术生产和消费既可以改变艺术形式,也可以改变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关系,还可以改变艺术家之间的关系。 10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作家及其主要论著,掌握其理论的要点。 二.课程内容 10.1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论。 10.2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2020年7月整理).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大半个世纪,它在中国的传播则不到20年。时间虽短,中国人对它的理解、态度、运用却有很大的变化,这反映了20年来中国社会状况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中国知识分子把握西方思潮并用之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一、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因为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故名。他们主要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理性主义和工业,而理性主义和工业却并非给人们带来好处,社会出现了技术危机,人们愈来愈受到科技异化的控制,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重新审视科学技术的价值。法兰克福学派把技术理性批判进一步引向了意识形态批判,这为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主要有德国的马克斯·霍克海默、狄奥多·阿多诺、尤尔根·哈贝马斯,美籍德国犹太人艾里克·弗洛姆等。 二、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并以这样理解的自然和文化概念来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以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这一流派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安德列·高兹,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出现的一种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调和起来,按照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其代表人物除法国人让·保罗·萨特外,还有法国的列斐伏尔等。 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民主党所宣扬的一种社会主义,是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1899年伯恩斯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首次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而这些党派在二战以后,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为战后重建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他们的目的是建设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并推进国际民主的“社会主义”,形成现代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即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加上社会福利国家建设;他们实现的政治手段是民主。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爱德华·伯恩施坦,俄国的梅德维杰夫等。 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大约一个多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的思想理论。它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社会主义,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征是:1)把资源配置形式和社会制度分离开来。把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分开来。他们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没有关系的。2)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市场社会主义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如英国学者科亨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克服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在市场社会主义中,不存在一个不拥有资本的与劳动者相对立的资本家。”但他们对生产资料公有的具体形式有不同的看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 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 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超一流 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超一流 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超一流 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 (一)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 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超一流 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超一流 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的起源》(1925)、《作者作为生产者》(1934)、《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一流 4、赫伯特·马尔库塞(Marcuse, Herbert 1989——1979)德国人,是“弗洛伊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几个问题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在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传统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过于狭隘,忽视了马克思思想中关于意识形态的更加广阔和深刻的意识形态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总体上说,主要涉及到:意识形态的范围、价值问题;意识形态的主体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教育问题;意识形态的存在方式;意识形态的种类;意识形态与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观 无论你是否愿意,意识形态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你,无论你如何讨厌,意识形态都已经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回避意识形态,否定意识形态,甚至说“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这就如同鸵鸟把头埋到沙子里,防止自己被人抓住一样,是极其愚蠢的。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意识形态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但是其中也包含了值得我们重视的思想资源。 一、如何看待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 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主要表现在,他们认为,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一种简单的历史决定论的思想,实际上意识形态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简单地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反映,并用阶级根源来说明意识形态的产生的社会根源,把意识形态和阶级意识等同起来,把意识形态的斗争归结为阶级斗争。他们有人质疑,难道一种意识仅仅由于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就表明这种意识是颠倒的意识吗?就是错误意识吗?[1]这种指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修正和完善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几乎是每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家的共同企图。 应该承认,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确实有僵化和教条化的问题,缺乏对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形式、内容和功能的深入思考。这也导致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多方面的质疑和思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思考,确实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在分析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观念的时候,不同的人抓住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不同方面来分析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比如,早期阿尔都塞抓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提出的下列思想:“整体,当它在头脑被作为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2]在他看来,头脑所专有的掌握方式是科学的掌握方式,而对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是意识形态的。而卢卡奇则抓住了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使人崇拜自己所创造的商品之间的交互关系,而忽视了交换关系背后的人和人之间的剥削关系。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判。或者说,马克思就是要揭示商品交换关系背后所存在着的人和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国内学者在研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思想的时候,发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讨论的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3]。由此可见,人们在分析马克思的意思形态思想的时候,也发现了马克思也有不同的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观念。英国学者汤普森发现,在马克思那里有三个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第一种意识形态概念是:“意识形态是一种理论学说和活动,它错误地认为,观念是自主的和有效的,它不了解社会—历史生活的真正情况与特点。”[4]这就是说,那些把人的观念看作是独立于社会历史条件的思想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批判的各种不同的理论都是意识形态。第二种意识形态概念是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黎眩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进行发挥和完善、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概述 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以来,在欧洲和美国,国家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在卡诺伊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50 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针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社会经济出现的问题对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思。如何理解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从客观上看,这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从理论者主观上说,个人的理论出发点、使用的方法和关注的领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国家理论的几个流派。从对国家作用的判断可以区分出“工具主义”国家论、“结构主义”国家论、“调节者”国家论和“制度平台”国家论四类。 “工具主义”国家论是在马克思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米利班德。他认为国家并不是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间的中立的裁判者,而是一个深深介入其中的不可避免的偏袒者,是统治阶级的重要 工具,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结构主义”国家论是以20 世纪60 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为分析工具的,代表人物是 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和希腊学者普兰查斯。它认为要理解资本主义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结构而不是人上。只有生产关系即社会阶级才是历史的主体。结构的存在和变化决定了个人的选择和历史的方向。可以区分出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种结构,虽然经济结构有最终决定性,但是其他两种结构在一定时期也能成为特定生产方式的支配结构。“调节者”国家论把国家视为调节阶级矛盾、应对社会经济危机的主体,保持相对的自主性,通过缓和各阶级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奥菲。“制度平台”国家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主义”有相似之处,带有明显的制度主义色彩,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杰索普。他认为国家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体,为社会各阶层和力量提供了活动和斗争的制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从关注的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学、政治学、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四种国家理论。 比较而言,前三者强调的是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来理解和解释国家。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关系。政治学和意识形态理论强调的是国家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40176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A、历史性 B、真理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5、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C、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 D、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 E、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 价值 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 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 )。 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C、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实现了科学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 )。 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直观性 D、思辨性 E、不彻底性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 主义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它产生以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只在学术圈子内存在和发展,对社会影响不大。但196年法国“五月风暴”以后,它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为了准确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划清“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以更完整、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有必要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演变,以及它与“马克思学”、“新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主义”的关系作一些考察。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革命活动家柯尔施提出的。1923年,卢长奇、柯尔施分别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两书。但发表以后,立即遭到第二国际特别是第三国际理论家的批判。为了对这种批判进行反击,1930年,柯尔施写 下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 ------ 个反批判》。在这里,他第一次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他说,必须记住,尽管对俄国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批评性对照来_今日俄国执政党的一个政治反对派,然而它的作者是一个正统的普列汉诺夫的信徒,一个在哲学上站在俄国马克思主义一边的人。然而,他的批评根本不是旨在反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历史结构,而是只反对它的最近的滑稽形式,这种滑稽形式使得“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显得不是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一种“继续和发展”,而是一种“败坏和歪曲”。[①]当他谈到方法与内容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应当把侧重点从唯物主义转移到辩证法时这样写道:“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这已经成了很时髦的做法。”[②]可见,柯尔施在《反批判》中不止一次地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而且还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列宁主义的对立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他说,自从20年代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已经不再是在第二 国际的理论家和第三国际的理论家之间的争论,而是新老“正统马克思主义” 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争论。前者的代表是考茨基和列宁主义,后者的代表就是卢长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但是,柯尔施从思想路线的角度提出的这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1955年法国哲学家梅劳一庞蒂《辩证法的历 险》一书发表以后,这个概念才引起了较大反响并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梅劳一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中,象柯尔施一样,也是从思想路线的角度论述“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对立,而且指出在这种对立中,只有前者才真正掌握真理,并且明确地把卢长奇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历史和阶级意识》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③]尽管卢长奇本人抗议梅劳一庞蒂把他当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甚至想否认“西方马克思主

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综述

关于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部院系:哲学学号:2011013595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创造,但要想追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本源,就要回到西方社会。当代西方学者也都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阐发着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且马克思主义也与西方其他社会思潮相互融合,借鉴了许多科学的方法。那么,在中国学者们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他们有对此有何看法?本文以介绍国内学者对西方马克思研究的发展状况和方法的为主旨。 关键词:国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 马克思用毕生精力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以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尊重与认识为基础,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人如何认识自然、社会等关乎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一般性的关乎人类的问题的学说,却对人类的各个认识领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更成为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实现的理论基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以,我国学者也积极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历程也在发展中不断深化。 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翻译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外文文献的不断引进,在客观条件的优化下,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周嘉昕(2011)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未获得独立的学术地位,处于初步译介和外在批判的状况;80—90年代中国学界依托“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而走向深化;新世纪以来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①。林艳梅(2010)认为近三年来,我国国内学者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稳步推进,二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引发热潮,三是苏东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获新突破,四是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引人关注,五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正在积极展开②。梁树发、彭冰冰(2008)认为近三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脉络、“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的主要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国内学者在总体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着自己的理解,或者是从思想发展历程上,或者是从时代背景上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整体脉络有着整体的把握。张之沧(2003)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很多流派,根据其内在联系大致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别:经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实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主义的马克思主义③。魏小萍(2005)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把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这一阶段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著称。第二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主要背景起始于以法国巴黎的“五月风暴”著称的一系列群众性政治运动。第三个阶段大致从20世纪90 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背景是苏东剧变。苏东剧变后,有相当一批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转向了自由主义,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另一些学者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兴趣④。张一兵、胡大平(2003)认为从总体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经历了早期建构、人本主义转移和科学主义扭转过程,20 世纪60年代末以来已经终结⑤。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西方的比较

在社会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的20世纪中,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按照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林·费切尔所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许多国家已不再只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政策和开展政治活动的理论基础,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它成了对世界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自苏联东欧剧变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在前苏联东欧和西欧地区的部分衰退,使人们很容易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忧患和危机意识;同时,由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长期分野,也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鉴于这样一种事实,正确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野的根源与原因、表现形态和内容的差异,大力倡导和实现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互补,成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任务,其理论与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一、分野的渊源与原因 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条基本的线索:一条是着重反映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的列宁主义路线;一条则是着重反映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那么,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理解和阐释,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情况和结果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不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实践需要。 在东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革命领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面临的斗争实践相结合,阐发了一系列具有东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形成了我们比较熟知的、由斯大林所概括的从物质观讲起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体系。我们在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哲学思想的产生。 首先应当明晰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本世纪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发展表现出了复杂的态势。戈尔曼曾在《新马克思主义研究辞典》中称这种状况为“马克思主义的马骞克”。但按照目前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主流的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区别于“新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的一个概念,主要是反映20年代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思想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发展并于40-50年代已成雏形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本文所比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这样的概念出发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与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状况密切相关的。佩里·安德森在其《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曾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传统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和在俄国之外的失败,以及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共同背景。十月革命的结果,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等欧洲地区爆发的大革命浪潮却在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下相继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国际反动势力对社会主义苏联的包围,使它无法对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起义施以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不够成熟,它们对发动革命的主观条件认识和准备不足;等等。但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强大、稳定,即使在面临严重的情况下,也仍比工人阶级占优势,这是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 实践上的挫折向人们提出了严峻的理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西欧发达的、因而也是阶级斗争尖锐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 胜利。而事实却相反,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取得胜利。那么,西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代表、观点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潮流,或者是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总体称谓,它其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潮、流派和学说,不同的学派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人物和其主流思想,对后世也有着不同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论基础,又在具体的思想内容上变现得极其复杂和庞大。虽然有时候会与马克思注意的基本原理会有些许冲突,但是其中也包含着许多有创新性而且深刻的理论观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渊源 一方面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和鼓舞下,西方的德国、芬兰、波兰、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也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但都遭到了失败。于是,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探讨西欧各国革命失败的原因。他们把革命陷于低潮的原因归于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机械化、教条化了,忽视了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削弱了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功能。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不但经济迅速发展时期,还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导致了对马克思暴力革命说、列宁的帝国主义垂死说、斯大林的集权主义的怀疑和不满,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新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及其观点 1、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 卢卡契是现代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哲学家。主要论著有:《美学》、《审美特性》、《美学史论文集》、《美学补遗》、《文学与民主》等。他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在20世纪影响很大、争议也很多。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第一,艺术本质是审美反映论。卢卡契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而不是机械的反映,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坚持现实主义的立场。文学艺术作为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审美反映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包含了主观辩证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通过典型来反映现实,典型是普遍性和个别性的有机统一。第二,艺术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是因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首先因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与劳动密切相联;其次是因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有了闲暇,从而有了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可能。最后是因为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用。巫术是现实生活的模仿,从而具有现实生活的现象形式;巫术能激发思想感情,这两点是产生文学艺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三,艺术功能是激

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征、问题及其对策

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征、问题及其对策 2009-04-16 15:09 摘要:国外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指西方马克思主义。对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征加以宏观的、历史的透视,梳理制约着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问题并提出若干解决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我国;马克思主义; 国外 国外马克思主义并不仅仅指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有创新和发展的国外共产党的理论家、信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所有学者、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从纯学术角度研究马克思思想的专业学者,都应该囊括在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个范畴内。西方马克思主义仅是西方学者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解释马克思主义,把它等同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就会影响我们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理解。如果我们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围扩大,就会看到,在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没有伴随法兰克福学派的解体而衰落,相反,现今国外兴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这从“千年伟人”的评选马克思高居榜首以及几次规模空前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可以得到证明。国外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分成三类:一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将其作为指导思想;二是西方知识界和众多学者从学术角度接受马克思主义;三是为数众多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作为一种方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寻找思想武器。 一、30年来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特征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如果从徐崇温先生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算起,至今已有30年了。30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有一些新的特征:第一,地域分布从以往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拉丁语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法国)转向过去缺乏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英语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第二,理论主题日益分化,从对发达资本主义批判转向市场社会主义研究,各个流派之间的理论关系复杂难辨;研究重心从文化问题转向社会政治、生态等现实问题;第三,自由的左派知识分子取代过去具有政党背景的左派知识分子成为理论阵营中的主体;第四,研究领域拓展迅速,文学、文化研究、历史学、经济学、生态学、人文地理学等都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面对这种新的理论格局,有不少国内学者试图仍旧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只旧酒瓶来盛容。这种做法只能使本来就非常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依据新的发展态势确立新的体系,进而加以分门别类地个案研究。30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外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变化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其中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产党的研究;二是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联系性;三是既批判资本主义又批评现实社会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研究,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世界的变化和演进以及它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四是由马克思主义文本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等。这些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学说和思潮尽管并不科学,但它毕竟是复杂多变的时代的客观反映,并在实际生活中曾经或者还在产生着较大的影响。研究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我们吸收和借鉴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科学分析各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学说和思潮,并在比较鉴别中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特征相呼应,30年前我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作为一种哲学流派或思潮来介绍和评论的。起初是现代外国哲学的分支之一,而后又主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之一,到2005年为国家教育部正式确认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这个一级学科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行而不悖。30年来我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对苏联演变的教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简介 一、早期代表人物(20世界20——30年代) 1、格奥尔格·卢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匈牙利着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超一流 2、卡尔·柯尔施(Korsch,Karl 1886-1961),德国人,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论文》(1923——1937)、《卡尔·马克思》(1938)。超一流 3、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 1891~1937),意大利人,意大利共产主义思想家、意大利共产党创始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与卢卡奇、柯尔施齐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反对〈资本论〉的革命》(1917)、《狱中札记》(1929——1935)。超一流 二、发展繁荣时期(20世纪30——70年代) (一)法兰克福学派 (第一代) 1、霍克海默尔(Max Horkhaimer 1893—1973),德国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社会批判理论”创始人。代表作:《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1937),《论哲学的社会功能》(1940),《启蒙的辩证法》(1947),《工具理性批判》(1967)。超一流 2、阿多诺(Adorno,T·W,1903——1969)德国人,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霍克海默尔。代表作:《弗洛伊德理论和法西斯主义宣传的程式》(1951),《否定的辩证法》(1966)。超一流 3、班杰明(Benjamin,Walter 1892——1940),德国人,代表着作:《德国悲剧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修正主义对待晚年恩格斯的两种态度

理论界 2008.9□祁海军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修正主义对 待晚年恩格斯的两种态度 在马克思逝世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马克思的早期手稿把马克思黑格尔化(以卢卡奇为代表),不仅把早年马克思和晚年马克思的学说加以割裂(以阿尔都塞所断言的马克思的认识论断裂为代表),而且热衷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在早年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中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寻找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可能存在的,但是绝不象看起来那么大,从而具有质的差异,成为思想历程的不连贯性的症候)。这种努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但是似乎造成了这样的印象:晚年的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早年的马克思恩格斯。既然马克思反对马克思(或者说,恩格斯反对恩格斯),那么必然要求对这种不一致做出某种修正,正是“这种不一致”给后来的阐释、补充以及修正埋下了伏笔。 如果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表述和当时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以及实际的社会政治运动割裂开来,那么很容易就会导致某种修正的冲动。这种重新阐释和修正大致有两个路向:第一个路向比较重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我们所称之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者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出发,把马克思描述为“人道主义者”以及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者。第二个路向则是关注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科学社会主义方面的论述),即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当然,两个路向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论述马克思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同时,也会联系马克思的政治思想;而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为了政治思想的修正而对马克思的学说加以全面修正。伯恩斯坦在其代表作《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的修正主义思想,后来成了西方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的理论来源。 这两个路向最终都集中表现在对恩格斯的不同态度上。第一个路向在卢卡奇那里表现尤其突出,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批评恩格斯以及第二国际对马克思辩证法 做了知性的、科学的理解,反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这一提法,同时反对恩格斯把实践概念具体化为工业、实验,指出总体性范畴以及主—— —客体统一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在修正主义者那里,则认为恩格斯对早期革命策略反思的结果是放弃了暴力革命的策略和共产主义,提倡改良主义。前者在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 以及《自然辩证法》(写于1875-1876,恩 格斯逝世以后的1925年才全文发表) 中寻找恩格斯误解辩证 法的证据,后者则在《卡尔马克思〈1848-1850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的导言》(1895年2月14至3月6日)以及《对法 国费加罗报记者的谈话》(1893年5月11日)中为修正寻找 依据。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待晚年恩格斯的态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出于革命的目的而批评恩格斯的论述(在卢卡奇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很少论及恩格斯的理论贡献,法兰克福学派甚至不提恩格斯的名字),修正主义则出于改良的目的而赞赏恩格斯对早年革命的反思(他们以为找到了恩格斯放弃最终目的的证据)。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认为恩格斯所论述的辩证法和马克思有质的差异,他们把辩证法当作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同一个辩证法被解释成总体辩证法、否定辩证法、差异辩证法等等)。批评恩格斯,同时批判修正主义抛弃辩证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通过挽救马克思的辩证法(实际上是回到了黑格尔,有时也把黑格尔误解了),强调作为革命主客体的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意识的能动作用。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时西欧无产阶级运动低落的原因的诊断,即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不成熟导致共产主义运动在西欧陷入低谷,卢卡奇指出,“与资本主义的潜在持续的危机相适应,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始终是理论的和潜在的……但是在马克思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里认识到和意识到的理论和实践的统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摘要:从哲学史的角度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修正主义对晚年恩格斯的态度,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恩格斯的革命态度。两种不同态度反映了对恩格斯哲学以及政治思想的重视,由于最终误解了恩格斯,导致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抛弃,前者的替代理论是乌托邦,后者的替代理论是民主社会主义。两者一致之处都是从价值方面来论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修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乌托邦〔中图分类号〕B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08)09-0089-02 【争鸣与探讨】 089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当今中国之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当今中国之意义 陈学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我国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研究,这一研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这一研究促使人们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僵化的理解中摆脱出来,为中国人民实现思想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这一研究为增强马克思主义信念 带来了推动力,为正确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提供了借鉴;从本世纪初至现在,这一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理论资源,即一方面为这一道路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做出理论说明,另一方面为中国道路破解面临的难题和矛盾提供理论启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社会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上个世纪70年 代末80年代初流传到我国的。我国学者对其已经进行了长 达30多年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伴随着我国改革开 放的整个历史进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构成了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甚至整个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 成部分,也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学界的“显学”。西方马克思主 义研究对当今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的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

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本世纪初至现在。笔者在这里回顾一下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这三个阶段,着重揭示各个阶段的研究在当今中国所产生的意义。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开辟新的历史时期,关键在于要破除原有的思想障碍,实现思想解放。而在各种思想障碍中,无疑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僵化的错误理解是最大的思想障碍。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第一阶段的意义就是促使人们从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僵化的理解中摆脱出来,为中国人民实现思想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涌进国内,卢卡奇、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阿尔都塞、萨特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名字在中国一下子耳熟能详,他们的著作成批成批地被译成中文出版,充斥于中国的书店之中,他们的理论和观点甚至走进了大学的课堂。所有这些,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最主要的是带来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的改变。人们从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并不完全是 如当时所理解的那样,起码人们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原来还具有以下这些特点:其一,现实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为自己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使命,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地与现实相结合的过程。20世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对20世纪西方的历史进程产生 重大影响,主要在于它具有“现实性”这一重大特征。尽管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