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自考 简单题论述题 近几年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自考 简单题论述题 近几年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自考 简单题论述题 近几年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自考 简单题论述题 近几年

浙江省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到__融合_阶段。

22.韦纳认为,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有两个步骤:一是_决定控制源__;二是__决定稳定性。23.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_潜能____获得最充分的发挥,是美国心理学家_马斯洛_认为的个体最高的需要层次。

24.寻找目标的过程包括_确定目标_____、选择目标和__记录行为____。

25.冲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个人内部冲突_____;另一类是__人际冲突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登门槛技术

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27.印象形成

认知的主题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28.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

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的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

29.人际吸引

又称人格魅力,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30.人际冲突

人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来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行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戴维斯的人际交往模式。

单线型,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集中型,把信息有选择的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

偶然型,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

流言型,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

32.简述态度转变的方法。

参与活动法;登门拜访法;团体规定法;全面宣传法;沟通信息法

33.简述影响社会助长或干扰的主要因素。

34.简述利他行为决策过程的步骤。

1.对紧急事态的注意

2.正确的解释情景

3.对个人责任的决定

4.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

5.执行助人行为

35.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13分,共25分)

36.试结合实际,说明认知失调理论的不同应用。

1.心理治疗

2.儿童教育:温和的劝告

3.消费行为

4.决策

37.试述如何根据印象形成的效应来树立自己的积极形象。

印象形成的效应:优先效应;新近效应;晕轮效应;定型;自我实现预言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2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__融合阶段_______。22.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_和___成分_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3.寻找目标的过程包括:确定目标、选择目标_和_记录行为_。

24.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__零-总和___冲突,另一种是_非零-总和__冲突。25.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归因理论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即:__生理上的激起____和___认知标签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人际关系心理学

在人际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7.登门拜访

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28.行动者观察者偏见

29.自我控制

个人对自身心理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指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30.社会两难情景

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一种情景。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评价社会交换理论。

32.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对人际关系有什么作用?

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印象管理的作用:1,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使我们更快的适应不同人们的角色要求,作出恰当的自我表现和社会行为。

33.对人的归因理论主要有哪些?

海德的因果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相应推论理论;韦纳的成功与失败归因理论

34.简述时尚现象的特点。

1.包含内容广泛;

2.表现方式独特;

3.变化的速度很快;

4.受崇拜对象影响;

5.时尚的象征作用;

6.时尚的层次

35.举例说明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13分,共25分)

36.试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1.助人者的心境

2.同情和内疚助人者的心境;

3.个性

4.责任和承诺

37.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怎样应用这些原理改进自己的人际关系?

1.情景因素,人际间的交往距离、交往频率、交往中的集群性和个体的体验性;

2.个人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外貌,才华和能力及个性品质

3.类似和互补,交往对象的熟悉,态度的相似,兴趣爱好价值观的一致

浙江省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__心理____关系。

2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__认识无关____、认知间协调和__认知失调____。

23.非言语沟通可以归为动态无声的、_静止无声的_____、_副语言_____等三类。

24.凯利在其因果归因模型中提出了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在归因中__行为____在协同变化。

25.群体的__规范性____压力可能使个体产生公开的服从,而没有伴随着内心接受;但是,服从__信息____压力的个体更有可能产生内心接受。

26.人际冲突有___零-总和____冲突和___非零-总和______冲突两种主要形式。

27.__印象____形成,就是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

印象的过程。

28.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由___生理上的激起______和__认知标签_____两个因素组成。

29.利他行为的榜样人物对他人的积极影响,在榜样人物并不实际存在时______会发生。

30.__人际吸引____,又称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

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

31.一般说来,态度具有__社会____性、具体性和__协调___性等特性。

32.修茨的人际特质理论认为人们有三种不同类型的需要,__包容____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_

感情____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

33.马斯洛用“自我实现”一词源于他关于_动机与人格_____的专题研究。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4.态度

个体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事、观念或情境)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35.自我控制

个人对自身心理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指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

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36.利他行为

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自觉自愿、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37.社会助长作用

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行动可以促进行动效率的提高

38.人际冲突

人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来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行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9.简述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0.简述人际印象形成有哪些特点。

41.简述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及其原因。

42.简述研究时尚的现实意义。

43.简述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5.试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浙江省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注意阶段、_解除阶段______和___融合阶段____。

2.人际冲突的主要形式包括__零-总和_____冲突和__非零-总和_____冲突。

3.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它们是累加模式、_平均模式______和__加权平均模式_____。

4.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即为_自我实现______。

5.相信世界上总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信念称为__回报规范____。

6.在面临社会两难情景时,群体规模越小,边际资源份额回报率越___高____,成员合作的可能性越___低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社会关系

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研究人与物的关系;意识形态关系

2.自我障碍

个体为了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3.自我实现预言

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4.社会化

5.利他行为

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自觉自愿、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2.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3.为什么相似性能导致人际吸引?

4.什么是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应怎样克服这种偏见?

5.简述印象管理中的情景认同论。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霍桑实验说明了什么?试对霍桑实验进行评价。

2.试述时尚现象及其特点。

浙江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_冷漠_____阶段、疏远阶段到__终止____阶段。

2.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成败的归因结果主要有能力、__努力____、运气和__任务难度____四种。

3.影响服从的主要因素包括_群体因素_____和___个体因素___。

4.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__问题识别____、承担义务、_扩展自我管理_____和习惯形成。

5.影响合作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有_权利理论_____和__合作的协商理论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态度

个体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事、观念或情境)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2.睡眠者效应

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

3.社会惰化

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

4.时髦

指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被大多数人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5.自我控制

个人对自身心理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指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

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

2.简述习得无助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

3.简述印象形成的整合模式。

4.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5.简述社会对个人产生的影响。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试述态度转变中的沟通要素。

浙江省2012年1月自学考试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_接触_____阶段到__融合____阶段。

2.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通过两步来实现的,即__学习接受过程____到__互动参与过程____。

3.自我表现是个体__有意或无意____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__印象管理____目的的技术。

4.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__问题识别____、承担义务、扩展自我管理______和习惯形成。

5.冲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_个人内部冲突____;另一类是__人际冲突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登门槛技术

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2.隐含的个性理论

3.显著性偏见

人们常常利用他们最容易获得的刺激来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或任务,一个刺激越容易被某个人获得,这个刺激就越容易被他人利用来影响答案。同样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一个人或情景的易利用性会成为因果归因的关键。

4.时髦

指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并被大多数人所仿效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5.社会两难情景

自私的行为产生个体的得益,但可能导致集体的损失这样一种情景。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戴维斯的人际交往模式。

单线型,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集中型,把信息有选择的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

偶然型,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

流言型,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

2.简述影响认知失调的因素。

3.简述印象管理的不同理论。

4.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

5.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试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

2.试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智慧树知道网课《人际关系心理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分) 拉森(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8060040.html,rson)等人对人们时间利用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将近____的非睡眠时间中都是与他人在一起的。() A. 四分之三 B. 三分之二 C. 四分之二 D. 四分之一 2 【判断题】(2分) 从衣食住行,到对他人风度、行为方式、工作方法,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礼仪等,都存在着模仿。() A. 错 B. 对

3 【判断题】(2分) 在暗示中,刺激是被控制的,对暗示者来说,虽然通常是以含蓄的和间接的方式,但一般都是无意识的。()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分) 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不太容易受暗示。() A. 错 B. 对 5 【判断题】(2分) 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男性比女性易受暗示。()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印度狼孩卡玛拉的故事说明,人是___,人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离开了人类社会,人就无法正常生活,人的思维、语言和行为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A. 自然人 B. 生物人 C. 动物人 D. 社会人 2 【单选题】(10分)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学会了___,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职务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经有了99%的把握。() A.

一项专业技能 B. 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C. 广博的知识 D. 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3 【单选题】(10分) 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想要获得幸福感(Happiness),人类的头脑里需要5种必备的基本要素,分别是: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______;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一定的生活水准和令人满意的工作。一种能够成功地用来应对世事变迁的哲学或宗教的视角。() A. 良好的人际和亲密关系 B. 良好的道德品质 C.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D.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 【单选题】(10分)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2002.10

浙江省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另一种称为__________冲突。 2.与利他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__________、得失理论和__________等。 4.群体中的个人行为分成二大类:即遵从与__________ ,后者包括两种形式: ①__________ 和②非模仿。 5.促进革新和变化的冲突是一种__________。 6.__________和戴维斯于1956年提出了相应推论理论,决定该理论的两个重要因素是非共同效果和__________。 7.印象形成过程中包含着三个成分,它们是认知的对象,即__________,认知的主体,即__________,以及交往的情景。 8.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认知无关,二类是__________,还有一类是__________。 9.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行为成分。 10.莱维特提出的四种沟通网络模式是__________、轮式传递、__________和Y式传递。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想摘玫瑰花又怕刺,这是一种( )冲突。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 2.聪明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这是影响人际吸引的( )所导致的。 A.情景因素 B.互补性因素 C.类似性因素 D.个人特质因素 3.勇敢的男人具有吸引力,这是其( )所致。 A.个性品质 B.才华 C.能力 D.气质 4.人们往往会先帮助熟悉的人,这是由于求助者的( )导致。 A.依赖性 B.亲密关系 C.类似性 D.责任 5.对一个已经给定的动作直接强化,这是一种( ) A.负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积极的强化 D.厌恶形式的强化 6.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相互联系,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是印象形成的( )的特点。 A.一致性 B.评估性 C.中心特质的作用 D.隐含的个性理论 7.从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2011心理学考研真题选择题-参考答案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参考答案 1.除嗅觉外,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最后一个中转站是 A.丘脑 B.下丘脑 C.海马 D.桥脑 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 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 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 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A.顶部 B.中部 C.背部 D.底部 4.“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这种感觉现象是 A.适应 B.对比 C.后像 D.联觉 5.故地重游往往令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许多在其他情况下不太容易想起的事情,能解释此现象的是 A.层次网络模型 B.逆行性遗忘 C.编码特异性原理 D.激活扩散模型 6.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个体对初次识记的无意义材料进行复习的时间应在识记后 A.1小时内

B.2-12小时 C.13-24小时 D.24小时后 7.小明在游戏中把凳子当马骑,这种活动反应的想象功能是 A.再造 B.补充 C.替代 D.预见 8.天空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晚霞,就会放晴。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这主要体现的思维特征是 A.间接性 B.抽象性 C.概括性 D.理解性 9.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 A.音位 B.语素 C.词 D.句子 10.按照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在描述唤醒水平与绩效水平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说明 A.任务难度 B.任务参与 C.被试年龄 D.被试性别 11.针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如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对于半杯水,甲觉得“还有半杯水,很高兴”;乙觉得“只在半杯水了,真痛苦”。这一现象反映的情绪特征是 A.主观性 B.感染性 C.情境性

心理学论述题题库

心理学论述题题库 心理学题库 1、教师在社会中充当着哪些角色?你以前是怎样理解教师角色的? (1)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可把教师的角色划分为以下几种: ①教员——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 ②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 ③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家等角色; ⑤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 (2)以前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可由学生自己发挥 2、结合自己性格的形成,谈谈你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理解。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1、分析一位你印象最深的教师在人格特征和教育能力方面的突出表现。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 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①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认识活动受情感和意志的制约。情感又是意志行动的积极的动力因素,反之,意志行为又丰富着情感。 ②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个性倾向性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也反映出个人的倾向,两者在总体上体现着一个人完整的个性。 ③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说明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而个性又总是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反之,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点又积极地影响着心理过程,而使人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的色彩。 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1)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 ①在一定的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 ②但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2)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 ①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 ②当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也就越容易。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与1965年提出来的,这样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他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这种理论也称做社会比较理论,是前诉的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2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思汀格)提出的。主要研究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我们总试图使认识彼此之间一致起来,否则就产生认知冲突。解决这个冲突的过程,就是态度改变的过程。 3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印象。也就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中和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4社会助长作用: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促进行为效率的提高。 5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 6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7登门拜访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8身体语言:既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非语言线索,他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的信息。 9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行为和心理的主动掌握,他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10旁观者效应: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11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1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景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中蕴涵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13通俗心理学:海得认为每一个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就叫做通俗心理学。该学说的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心理倾向的能力。 14自我实现:指的是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字人际关系方面,是指融洽良好的、积极的人际交往,恰当、完美、令人向往的人际关系。 15遵从:是由于群体成员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的结果。 16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17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换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米德。 18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大体上的印象后,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计他所有的特征和特点19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指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时存在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在于我们往往会把自己我行为归因与外在的或情景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与内在的原因。 21平均模式:该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的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的一个总的印象 22去个性化:指出在群体中的个体不是以个人的方式来行动而是融化与群体中,丧失个体可辨别的一种状态。群体中的去个性化程度将会极大的影响群体的遵从程度。 23定型: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 24影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影象的过程。 25定势:观察者以持续一贯,相同的方式知觉不同的人们或事物的心理倾向。 26自我障碍: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17时尚: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被大多数所效仿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 28心境:持久的、微弱的、非特意性的情绪状态。 29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表现和亲和的对象。 30冲突:个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要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 1

2020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 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图说人际关系心理》章节测试答案见 面课:你的世界因我而精彩:激励篇 1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人生之幸,莫过于被人信任。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2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现实生活中不能成为大侠,但在游戏里却可以通过时间、次数的积累和他人的帮助成为绝世英雄。这一点将很多人推进沉迷网游的深渊。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3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如果你跟一个人聊天,那个人一直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事

情,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这是很让人反感的。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4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世上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5 、问题:在第3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碰见美女都会毕恭毕敬,即使不知道是妲己还是昭君。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见面课:招聘:言行藏大道 1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教火鸡爬树,不如请松鼠。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错】 2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面试官最喜欢怎么样的求职者?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3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自我介绍如何才能更加有吸引力? 选项: A: 对 B: 错 答案: 【对】 4 、问题:在第2次见面课中,PPT呈现的文字中,是否有以下陈述?新颖的回答和诚实质朴的回答,哪个更受考官青睐? 选项: A: 对

人际关系心理学自考试题 (37)

. 浙江省2008年4月自考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相关学科是( ) A.心理学 B.行为科学 C.社会学 D.社会心理学 2.如果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应该采用的交往模式是( ) A.圆形传递 B.轮式传递 C.链式传递 D.Y式传递 3.按照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修茨的观点,个人的感情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行为特征应该是( ) A.相容 B.超越 C.同情 D.冷漠 4.从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方法是( ) A.登门拜访法 B.全面宣传法 C.参与活动法 D.沟通信息法 5.人们对自己的亲友予以特别对待并且自以为是公道的、不偏不倚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首因效应 B.新近效应 C.定型 D.晕轮效应 6.我们热情洋溢是为了避免对方冷淡,这种强化方式是( ) A.积极的强化 B.消极的强化 C.厌恶形式的强化 D.惩罚 7.想当班委,但又不敢参加竞选,这种冲突属于( ) A.接近—接近型 B.回避—回避型 C.接近—回避型 D.双重接近—回避型 8.在管理和解决冲突过程中效果最差的做法是( ) A.威胁 B.让步 C.仲裁 D.协商 9.根据海德的平衡理论,如果甲的好友乙喜欢踢足球,而甲不喜欢踢足球,为达认知平衡,甲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

A.不让乙踢足球 B.改变对乙的亲密关系 C.鼓励乙踢足球 D.顺其自然,什么也不做 10.对人先贬后扬要比一成不变地讲好话更吸引人、讨人喜欢,这一观点来自( ) A.强化理论 B.相等理论 C.得失理论 D.相互作用论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 2.自我呈现就是印象管理。( ) 3.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作出小小的让步。( ) 4.决策之后,没有被选中的项目会被看得更有吸引力。( ) 5.行为的线索比行为的结果对人们施加的影响更大。( ) 6.无论是遵从者还是反遵从者,都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 ) 7.按情感体验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 8.一般地说,年龄较小、地位较低的以及具有相似人格特质或生理特点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模仿。( ) 9.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 ) 10.出于互惠规范,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儿童、老人、残疾人或病人。(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一般说来,人际关系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________和________的结果。 2.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其他人的影响。 3.人际吸引又称________,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________。 4.人际冲突的主要形式包括________冲突和________冲突。 5.时尚现象往往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生活行为和风度礼仪方面。 6.影响遵从的群体特点有________和________。 7.霍桑实验主要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________和________。 8.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________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________策略。 9.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目标、________和________。 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低级的需要是________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是________需要。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睡眠者效应 2.自我实现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2002.4

浙江省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按双方相互地位,可把人际关系分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控制的________和彼此地位平等的________。 2.奥德弗认为人的需要只有生存需要(E)、________、________三种。 3.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认知成分、________和________。 4.减少失调的办法有三种,即改变认知、________和________。 5.库利和________提出了印象管理的________理论。 6.非言语沟通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动态无声的,第二类称为________,第三类称为________。 7.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问题识别,(2)________,(3)扩展自我管理,(4)________。 8.个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改变其公开行为,这种遵从形式叫作________。既在公开行为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这种遵从形式叫________。 9.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有旁观者效应,________及________。 10.人际吸引的理论可归为二类,一类是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而进入稳定的人际交往阶段属于( )。 A.注意阶段 B.接触阶段 C.融合阶段 D.终止阶段 2.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是一种( )的人际交往模式。 A.流言型 B.单线型 C.集中型 D.偶然型 3.最有代表性的态度转变理论是( )。 A.强化理论和公平理论 B.学习理论和认知理论 C.归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 D.强化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 4.新学期开始时,新同学常常会给老师带来( )的影响。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预言效应 5.人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有六种基本的情绪:( )。 A.快乐、悲哀、惊奇、恐惧、忧愁、厌恶 B.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厌恶 C.快乐、愤怒、悲哀、痛苦、惊奇、忧愁 D.快乐、悲哀、伤感、恐惧、厌恶、惊奇

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 1 ~ 6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3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 D.行为主义 2.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A.生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 D.物理学 3.通过裂脑人研究来揭示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科学家是A.布洛卡(P.Broca)B.拉什利(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8060040.html,shley)C.斯佩里(R.Sperry)D.威尔尼克(C.Wernicke) 4.颜色视觉的三个基本属性是A.色调、波长、照度B.色调、明度、照度C.波长、明度、饱和度D.色调、明度、饱和度 5.视觉感受野位于A.外侧膝状体B.额叶C.视网膜 D.视觉皮层 6.频率理论在解释听觉现象时,使用的声音频率范围是A.500 Hz以下B.1000 ~ 5000 Hz C.5000 ~ 10000 Hz D.10000 Hz以上 7.观众把篮球比赛中穿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相应地归为不同的球队,这体现了知觉组织的A.对称性原则B.邻近性原则C.连续性原则D.相似性原则 8.小张去车站接一位陌生客人,他的预期会影响对这位客人的辨认。这种知觉的加工方式主要是A.“全或无”加工B.颉颃加工C.自上而下的加工D.自下而上的加工

9.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A.双耳分析B.语义启动C.双任务操作D.视觉搜索 10.随年龄增长,个体的快速眼动睡眠量A.越来越多B.越来越少C.呈U型变化D.呈倒U型变化 11.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A.视觉编码B.听觉编码C.语义编码 D.形象编码 12.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这种现象称为A.首因效应B.启动效应C.词优效应 D.近因效应 13.谢帕德(R.N.Shepard)和库柏(L.A.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主要说明了表象具有A.概括性B.可变通性C.可操作性 D.稳定性 14.“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A.归属与爱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6.强调丘脑在情绪中有重要作用的理论是A.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B.坎农—巴德情绪理论C.沙赫特的情绪理论D.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17.卡特尔将基于先天禀赋、主要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有关、较少受到后天文化教育影响的智力称为A.情绪智力B.晶体智力C.空间智力 D.流体智力 18.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谦虚或骄傲、勤劳或懒惰等描述的是个体的A.性格特征B.能力特征C.气质特征 D.认知特征 19.与多血质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征表现为A.强、不平衡B.强、平衡、灵活C.强、平衡、不灵活D.弱

#教育学心理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教育学论述题和简答题 一、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答:(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教师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须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二、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答:(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答: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四.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答: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和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如何相互结合,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 答:(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六.试论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七.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八.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答:(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2004.1

浙江省2004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605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阶段是:_____阶段、接触阶段和_____阶段。 2.戴维斯认为人际关系中有四种交往模式,即_____型、集中型、_____型和流言型。 3.霍桑实验由照明实验、_____实验、群体实验和_____实验组成。 4.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_____需要和_____需要。 5.社会测量法的结果可用矩阵表示法、_____法和_____法来表示。 6.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_____,第二是_____。 7.态度具有顺应功能、_____功能、防御功能和_____功能。 8.凯利提出了归因三个维度,分别是特异性、_____反应、_____。 9.印象形成过程包含三种成分,即行动者、_____和交往的_____。 10.人际的非言语沟通主要途径有:脸部表情、_____和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 )的态度改变。 A.大 B.小 C.多 D.少 2.失调程度与不一致的认知数及重要性成( )。 A.正比 B.反比 C.等比 D.对比 3.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属于( )。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 4.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是由( )提出的。 A.琼斯和戴维斯 B.凯利 C.韦纳 D.罗特 5.双方关系先差后好,比一直都好,更有吸引力。这是( )理论的观点。 A.强化 B.对比 C.得失 D.相等 6.在群体压力作用下,采取与他人相同的行为,属于( )。 A.遵从 B.模仿 C.感染 D.从众 7.多人在一起工作,效率降低了,是( )。 A.社会助长作用 B.社会惰化 C.社会赞同 D.相互作用 8.成功与失败理论认为努力属于( )因素。

人际关系心理学试题--自考-简单题论述题-近几年

浙江省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到__融合_阶段。 22.韦纳认为,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有两个步骤:一是_决定控制源__;二是__决定稳定性。23.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_ 潜能____获得最充分的发挥,是美国心理学家_马斯洛_认为的个体最高的需要层次。 24.寻找目标的过程包括_确定目标_____、选择目标和__记录行为____。 25.冲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_个人内部冲突_____;另一类是__人际冲突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登门槛技术 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27.印象形成 认知的主题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28.行为中心偏见(行为吞没场) 对他人的知觉常常太多的根据行为,而不大根据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来作出。 29.人际吸引 又称人格魅力,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30.人际冲突 人体或群体彼此知觉到对方阻挠或将来阻挠自身利益的实现所引起的直接对立的行为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戴维斯的人际交往模式。

单线型,通过一连串的人把信息传播给最终的接受者; 集中型,把信息有选择的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 偶然型,按偶然的机会来传播信息; 流言型,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 32.简述态度转变的方法。 参与活动法;登门拜访法;团体规定法;全面宣传法;沟通信息法 33.简述影响社会助长或干扰的主要因素。 34.简述利他行为决策过程的步骤。 1.对紧急事态的注意 2.正确的解释情景 3.对个人责任的决定 4.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 5.执行助人行为 35.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13分,共25分) 36.试结合实际,说明认知失调理论的不同应用。 1.心理治疗 2.儿童教育:温和的劝告 3.消费行为 4.决策

第一篇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授提纲(部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理解: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结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解释: 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包含成分: 一是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 二是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三是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即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分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包括魅力、遵从、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社会纠葛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协作和竞争、公平和公正等。 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变化加剧对心理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既包括正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优化),也包括负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心理学论述题答案

论述题: 一、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根据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 提高记忆力要防止遗忘。为了防止遗忘,就应针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及遗忘发展的“先快后慢”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和练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巩固所记内容。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正确复习的方法是: 1,应“趁热打铁”,及时复习;2,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 3,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性;4,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如何促进青少年能力的发展? A、能力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条件: 1,素质;2,早期经验;3,教学和教育(包括环境);4个人的努力。 B、如何培养能力: 1,重视早期教育,正确进行早期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3,在科技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兴趣、促进能力的发展;4,注意能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三、什么是挫折感?它会使人产生何种心理和行为变化?如何对待挫折? 挫折感是指个人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 挫折后的行为表现: 1、积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升华、补偿) 2、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攻击行为、逆反、厌世情绪、倒退、固执行为) 3、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自我安慰、自我整饰、责任推诿) 挫折对待: 1、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4、以积极的归因代替消极的归因。 5、学会使用应付挫折引起的消极情绪的方法。 四、试分析自己的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的生活经历和记录。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成员的品行;父母关系的和睦程度。 2、学校环境 3、社会实践和自我教育 五、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一)无意注意产生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态度:需要和直接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期待。 (二)正确地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无意注意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的因素,也可成为学生在学习中“分心”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的影响,以提高教学的成果。 1、应尽量防止引起分散学生注意的刺激的干扰:尽可能保持教育周围环境的安静;要尽量减少学生上课迟到的现象;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秩序,慎重地处理好偶发事件;教师的教态要得体。 2、在教学上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善于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使教学过程本身足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产生注意,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提高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包括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 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7、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接触阶段(属一般性的人际接触)、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恶化的三个阶段:冷漠阶段(交往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疏远(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刊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终止(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是结束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2007年心理学考研312真题及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以“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心理学派是 A.格式塔B.人本主义C.构造主义D.行为主义 2.通过搜集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推知其行为原因的方法是 A.调查法B.个案法C.测验法D.观察法 3.有关大脑两半球功能单侧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言语活动中枢在 A.杏仁核B.边缘系统C.大脑左半球D.大脑右半球 4.根据拉什利(,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是 A.与面积大小成反比,与部位无关B.与面积大小成正比,与部位无关 C.与面积大小成反比,与部位有关D.与面积大小成正比,与部位有关 5.电风扇高速转动时,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一扇一扇的叶片,而是一个整体的圆盘在旋转,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视觉掩蔽B.视觉适应C.运动后效D.闪光融合 6.在汤里放10克盐,要使汤的咸味尝起来刚好有差异,需要增加2克盐。根据韦伯定律,如果最初放20克盐,要使汤的咸味刚好有变化,则需要加盐 A.2克B.4克C.6克D.8克

7.“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B.整体性C.理解性D.恒常性 8.把右图知觉为圆形时,遵循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A.闭合原则 B.连续原则 C.相似原则 D.邻近原则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深度知觉单眼线索的是 A.空气透视B.结构梯度C.运动视差D.视轴辐合 10.注视右图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 A.注意起伏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分散 11.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前注意D.随意后注意 12.在人工概念形成过程中,有人每次采用一种假设,逐次进行检验,保留正确的假设,放弃错误的假设,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布鲁纳的研究,这个人使用的策略是 A.保守性聚焦B.冒险性聚焦C.同时性扫描D.继时性扫描13.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形象,这是 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无意想象D.幻想 14.演讲采用的言语形式主要是 A.书面言语B.内部言语C.对话言语D.独白言语 15.某患者发音器官正常,但说话困难,出现“电报式”言语,其病变可能发生在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新教师考试无忧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 第一章绪论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 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 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 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 和方法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 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 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 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 (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

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 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修茨。 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