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Ackerman,John. 2004. Co-Governance for Accountability: Beyond “Exit” and “Voice”[J]. World Development, 32(3):447-463.

[2]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Fraud Examiners. 2004. 2004 Report to the Nation on Occupational Fraud and Abuse[R].

[3] Australian National Audit Office(ANAO). 2008. Internal Audit in the Public Sector: Better Practice Guide[Z].

[4] Barberis,Peter. 1998.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A New Accountability[J]. Public Administration, Autumn(76):451-470.

[5] Boven s,Thomas Schillemans and Paul’t Hart. 2008. Dose Public Accountability Work? An Assessment Tool Mark[J]. Public Administration, 86(1):225-242.

[6] Bracci,Enrico. 2009. 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From Despair to Where? working paper, Apri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

[7] Canadian Treasury Board. 2001.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S].

[8] Candreva,Philip J. 2006. Controlling Internal Control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May/Jun:463-465.

[9] Cecilia Nordin Van Gansberghe. 2005. Internal Auditing in the Public Sector[J]. The Internal Auditor, 62(4):69-73.

[10] Chapman,Christy. 1997. INTOSAI Addresses Internal Control[J]. The Internal Auditor, 54(2):8.

[11]Cohen,Alain-Gerard. 2007a. A Guide to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J]. The Internal Auditor, 64(4):103-105.

[12]Cohen,Alain-Gerard. 2007b. Public Internal Financial Control —A New Framework for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R]. The IIA Research Foundation.

[13] COSO Committee. 1994. Internal Control — Integrated Framework.[R].

[14] Coy et al. 2001. Public Accountability:A New Paradigm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nnual Reports[J].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12).

[15] Diamond,Jack. 2002. 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 in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 IMF Working Paper, WP/02/94.

[16] Dye,Kenneth M. 2007. Corruption and Fraud Detection by Public Sector Auditors[J]. EDPACS. 36(5):6-15.

[17] Eckhart,Katherine S, Widener,Sally K and Johnson,Laurence E. 2001. Governance and Local Government[J]. The Internal Auditor, 58(3):51-55.

[18] Edwards,Donald E, Kusel,Jimie and Oxner,Tom. 2002. Internal Auditing in State & Local Government[J]. The Journal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51(4):34-39.

[19] European Commission. 2006. Welcome to the World of PIFC[R].

[20] Friedberg,Asher and Lutrin,Carl. 2001. The Internal Audit in U.S. Local Government in the 1990s: A Status Report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Public Budgeting,Accounting & Financial Management,13(3):325-344.

[21] GAO. 1974. Internal Auditing in Federal Agencies: Basic Principles, Standards, and Concepts[S].

[22] GAO. 1976. An Overview of Federal Internal Audit [R]. FGMSD-76-50.

[23] GAO. 1979. The Role of the 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uditing in Government[R]. February 15 and 16.

[24] GAO. 1984. Status Of Internal Audit Capabilities Of Federal Agencies Without Statutory Inspectors General[R]. GAO/AFMD-84-45. MAY 4.

[25] GAO. 1988. Ten-Year Perspective on Federal Inspectors General[R]. August 4. GAO. 2003. Inspectors General: Enhancing Federal Accountability. GAO-04-117T. October 8.

[26] GAO. 1998. Internal Control: Essential for Safeguarding Assets, Compliance with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Reliable Financial Reporting[R]. GAO/T-AIMD-98-125. April 1.

[27]GAO. 1998. Federal Inspectors General: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R]. GAO/T-AIMD-98-146. April 21.

[28]GAO. 1999. Standards for Internal Control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29]GAO. 2003. Inspectors General: Enhancing Federal Accountability. GAO-04-117T. October8.

[30]GAO. 2005. Financial Management: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Is Key to Accountability[J].GAO-05-321T. February16 .

[31]GAO. 2007. Inspectors General: Opportunities to Enhance Independence and Accountability[R]. GAO-07-1089T. July11.

[32]GAO. 2009. Financial Regulation: Review of Regulators’ Oversight of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at a Limited Number of Large[R]. GAO-090499T. March 18.

[33]GAO. 2009. Inspectors General: Independent Oversight of Financial Regulatory Agencies[R]. GAO-09-524T, March 25.

[34] George,Nashwa. 2005. The Role of Audit Committees in the Public Sector [J]. The CPA Journal , 75(8):42-43.

[35]Glynn,John F. 1993. Public Sector Financial Control and Accounting,[M]. 2nd ed. BLACKWELL Publishers.

[36]Glynn,John J. and Murphy,Michael P. 1996. Public Management Failing Accountabilities and Failing Performance Review[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9(5/6):125-137.

[37] Hawkins,Kyleen W. and Hardwick,Kim. 2005. Revised OMB Circular A-123: SOX for Federal Agencies[J]. The Journal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54 (3):54-63.

[38] IFAC. 2001. Governance in the Public Sector: A Governing Body Perspective[R]. International public sector study.

[39]IIA. 1991. The Audit Committee in the Public Sector :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R].

[40] IIA. 2006. The Role of Auditing in Public Sector Governance[R].

[41]IIA. 2009. Position Paper: 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ing in 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Z]. January.

[42] IIA and Global Audit Information Network. 2009. A World in Economic Crisis: Key Themes for Reforcusing Internal Audit Strategy[R].

[43] INTOSAI. 2004. Guidelines for Internal Control Standards for the Public Sector[S].

[44] INTOSAI. 2001. Internal Control: Providing a Foundation for Accountability in Government[R].

[45] Irwin T “Ted” David. 2009.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Audit Committees in Federal,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J]. The Journal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58(1):44-48.

[46] Kearn,Kevin P. 1994.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Accountabil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4(2):185-192.

[47] Kelley,Thomas P. 1993. The COSO report: Challenge and counterchallenge[J]. Journal of Accountancy, 175(2):10-19.

[48] Kelly,Thomas P. and Bowsher,Charles A. 1994. The COSO Report: A New Addendum Results in GAO Endorsement[J]. Journal of Accountancy, 178(1):18-19.

[49] Knighton,Lennis M. 1973. Internal Auditing in State Government[R].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 Inc.

[50] Laughlin,Richard C. 1990. Model of Accountability and The Church of England[J].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 Management, (2):93-114.

[51] Light,Paul C. 1993. Monitoring Government: Inspectors General and the Search for Accountability[M].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52] Maijoon,Steven. 2000. The Internal Control Explosion[J]. In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 (4):101-109.

[53] Malan,Roland M. 1991. Internal Auditing in Government[J]. The Internal Auditor, 48(3):90-95.

[54] Mckay,Glen. 2006. Overcoming the Obstacles to an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Function[J]. Government Finance Review, 22(1):18-22.

[55] National Audit Office. 2004. Managing Risk to Improve Public Services[R].

[56] Riso,Gerald R. and Kendig,William L. 1986. Strengthening Federal Management Controls with Less Effort[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6(5):438-446.

[57] Romzek,Barbara S. and Dubnick,Melvin J. 1987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Lessons from the Challenger Tragedy[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47(3):227-238.

[58] Schillemans,Thomas. 2008. Accountability in the Shadow of Hierarchy: The Horizontal Accountability of Agencies[J]. Public Organiz Rev, (8):175-194.

[59] Sinason,David, Hillison,William and Pacini,Carl. 2001. The Government Internal Auditor’s Role in Implementing SAS82[J]. Journal of Public Budgeting, Accounting & Financial Management, 13(4):512-535.

[60] Staciokas,Romas and Rupsys,Rolandas. 2005. Internal Audit and its Role in Organizational Government[J]. Organizacij? Vadyba: Sisteminiai Tyrimai, (33):169-180.

[61] Steinberg ,Richard M. 1994. Reaching consensus: The GAO’s acceptance of the COSO report[J]. Journal of Accountancy, 178(3):37-40.

[62] Sterck,Miekatrien and Bouckaert,Geert. 2006. International Audit Trends in the Public Sector[J]. The Internal Auditor, 63(4):49-53.

[63] Tierney,Cornelius E., Kearney,Edward F. and Femandez,Roldan. 2004. Audit Federal Financial Controls: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 Would Sarbanes-Oxley Benefit Federal Financial Management? [J]. The Journal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53):32-39.

[64] Tierney,Cornelius E. et al. 2006. OMB Circular A-123 and Sarbanes-Oxley: Management’s Responsibility for Internal Control in Federal Agencies[M]. John Wiley & Sons, Inc.

[65] Treasury Board of Canada Secretariat. 2006. Internal Auditing Standards for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S]. April.

[66] Treasury Board of Canada Secretariat.History of Internal Audit in the FederalGovernment[ED/01]. http://www.tbs-sct.gc.ca/ia-vi/abu-ans/history-histoire-eng.asp.

[67] UK HM Treasury Audit Policy&Advice. 2001. Government Internal Audit Standards[S]. October.

[68]UK Cabinet Office Strategy Unit. 2002. Risk: Improving government’s capability to handle risk and uncertainty[R].

[69] UK HM Treasury. 2004. The Orange Book: Management of Risk — Principles and Concepts[S].

[70] Wallace,Wanda. A. 2005. Internal Controls Guide[M]. Chicago:CCH Inc.

[71] Watkins,Michael D. and Bazerman,Max H. 2003. Predictable Surprises: The Disasters You Should Have Seen Com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72-80.

[72] Whitley,J. 2005. Canada Updates Internal Audit Policy[J]. The Internal Auditor, 62(6):21-22.

[73]Bailey,Andrew D. Jr. et al. 2006. 内部审计思想[M]. 王光远等,译.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74]COSO. 2005.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 方红星,王宏,译.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75]Frederickson,H.George. 2003. 公共行政的精神[M]. 张成福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6]Root,Steven J. 2004. 超越COSO:加强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M]. 付涛,卢远瞩,黄翠竹,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7](英)K.H.斯宾塞?皮克特,詹尼弗?M?皮克特. 2007. 经理人审计——终极风险管理工具[M]. 李秀莲,曾嵘,译.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78](英)阿克顿. 2001. 自由与权力[M]. 北京:商务印务馆.

[79](美)爱德华?卡尼等. 2009. 联邦政府内部控制[M]. 王光远等,译.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80]3C框架课题组/编. 2008.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Z].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81]蔡立辉主编. 2008. 公共管理学[Z].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2]陈春花、段淳林. 2005. 中国行政组织文化[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83]陈晓燕. 2003. 试论西方官僚制行政模式的演变[D]. 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4]陈振明. 2000. 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6-84.

[85]陈志斌. 2003. 公共受托责任:政治效应、经济效率与有效的政府会计[J]. 会计研究,(6):36-39.

[86]程晓陵、王怀明. 2008. 用公共部门内部控制理论解读“交通厅长现象”[J]. 生产力研究, (15):114-117.

[87]范文萍. 2010. 美国联邦政府内部审计的发展及其启示[J]. 财会通讯,(3下):68-70.

[88]2009.广州市政府公开财政预算,四小时引来四万人点爆[ED/0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20091024/n267695612.shtml. 10-24.

[89]桂维民,杨乃定,姜继娇. 2004. 加拿大政府集成风险管理模式及借鉴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3):133-137.

[90]郭欣根. 2005. 试析中国政府监督的利弊及改革方向[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3):124-127.

[91]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2004.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公告手册[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92]胡波、宋胜菊、付连军. 2009. 公共部门控制环境有效性研究[J]. 财会通讯,(6中):62-63.

[93]李建发. 2006. 政府会计改革的公共受托责任视角分析[J]. 会计研究,(12):14-16.

[94]李建发等. 2006. 政府财务报告研究[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95]李连华. 2007. 内部控制理论结构[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96]李一硕,骆伟琼. 2009. N张收据引发英国“报销门”[EB/0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news/showdoc.asp?NewsID=45326&uchecked, 5-22.

[97]林钟高. 2006.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98]林钟高等. 2009. 内部控制治理逻辑:权力制衡观抑或信息观[J]. 中国内部审计,(5).

[99]刘金文. 2004. 三要素:内部控制理论框架的最佳组合[J]. 审计研究,(2):83-85.

[100]刘力云. 1996. 美国督察长审计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 审计研究,(5):27-31.

[101]刘力云. 2007. 当前我国政府内部审计的现状[Z].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研究简报,(3): 1-10.

[102]刘力云. 2007. 发展我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重大意义和措施建议[Z].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研究简报,(4):1-10.

[103]刘力云. 2007. 论发展和完善中国政府部门内部审计[J]. 审计研究,(3):30-34.

[104]刘力云,译. 2007.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其公共部门内部审计[Z].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国外审计动态,(5):1-10.

[105]刘力云,译. 2007. 公共部门内部审计——国际比较与借鉴[Z].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国外审计动态,(6):1-9.

[106]刘秋明. 2006. 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7]刘笑霞、李建发. 2008. 中国财政透明度问题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34-41. [108]刘笑霞. 2010. 政府公共受托责任与国家审计[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23-31.

[109]刘玉廷、王宏. 2008. 美国加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建设的有关情况及其启示[J]. 会计研究,(3):3-10. [110]马丁?冯、彼得?杨. 2003. 公共部门风险管理[M]. 陈通等, 译.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11]潘洪其. 2009. 第一时间公开中央财政预算改变了什么?[ED/01]. 北京青年报,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 . 3-22.

[112]彭宗超. 2009.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政府初期相应评析[EB/01]. 彭宗超的个人空间.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1786. 5-20.

[113]齐献忠. 2006. 美国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J]. 中国内部审计,(9):23-24.

[114]秦荣生. 2007. 深化政府审计监督,完善政府治理机制[J]. 审计研究, (1):3-9.

[115]全球治理委员会. 1995. 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 牛津大学出版社.

[116]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2009. 2009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省级财政信息公开状况评估[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17]沈如琛选编. 1997. 杨时展论文集[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118]审计署. 2008. 审计署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公告(第2号、第3号) [EJ]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n1057/n1072/n1282/1652615.html. 8-4.

[119]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2008. 美国审计署在国会的证词:灾后恢复重建减少舞弊、浪费和滥用的关键是预防[Z]. 国外审计动态,(14).

[120]施先旺. 2008. 内部控制理论的变迁及其启示[J]. 审计研究,(6):79-83.

[121]石爱中. 2006. 从内部控制历史看内部控制发展[J]. 审计研究,(6):3-7.

[122]唐钧, 谢一帆. 2008. 风险政务:国家状况与中国的建设方略[J].中国行政管理, (2):47-50.

[123]汪小曼, 李武珍. 2007. 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地位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7):63-64.

[124]王光远. 1996. 管理审计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5]王光远, 瞿曲. 2006. 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 审计研究,(2):29-37.

[126]王光远. 2006a. 再造政府机关的内部控制机制[J]. 中国审计,(7): 32-34.

[127]王光远. 2006b. 建立政府机关内部审计制度,强化政府施政效率和效果[J]. 中国内部审计,(4):16-17.

[128]王光远. 2007. 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 审计研究, (2): 24-30.

[129]王光远. 2008. 政府绩效审计[Z].厦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130]王光远. 2009. 中美政府内部控制发展回顾与述评[J]. 财会通讯,(12,上):6-10.

[131] 王戍. 2007.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发展的六大趋势[R]. 中国审计研究报告(2006)[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132] 温家宝. 2010. 政府工作报告[Z].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133] 沃伟东. 2006. 企业文化的经济学分析[D]. 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34] 吴刚. 1999. 行政组织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35] 伍顿?安德森,安德鲁?戴乐. 2009. 实施专业实务框架(第二版)[M].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译. 北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136] 谢一帆. 2005. 政府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9):11-12/22/33.

[137] 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2008. 报账员九年吞千万,贪污奇迹怎样炼成[EB/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audit/shenji/anlifenxi/anli/2008-05-05/7332.html. 5-5.

[138] 严丽梅. 2009. 上海财政局称预算属国家秘密不能公开[EB/0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20091026/n267751711.shtml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10-26.

[139] 严妍. 2008. 政府部门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0] 杨晓磊, 沈丁丁. 2009. 中国政府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J].财政监督,(5):14-16.

[141]IIA. 2010. 经济危机下的内部审计战略[J]. 殷丽丽, 李媛媛, 编译. 审计研究,(1):39-46.

[142] 俞可平. 2000. 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J]. 哲学研究, (10):17-24.

[143] 詹姆斯?罗瑟. 2002. 最佳实务——四个革新型审计部门的增值方法[M]. 倪卫红、贾文勤, 译.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44] 张国清、李建发. 2009. 美国政府机构内部控制的发展及其启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86-92.

[145] 张建东、陆江兵主编. 2003. 公共组织学[Z].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46] 张金玉. 2007. 对中国公共部门绩效考评的思考[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1):8-11.

[147] 张连起. 2004. 内部控制:一个棘手的任务[J]. 财务与会计,(6):6-8.

[148] 张琦. 2007. 公共受托责任、政府会计边界与政府财务报告的理论定位[J]. 会计研究,(12):29-34.

[149] 赵建勇. 政府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50]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课题组. 2007. 政府部门内部控制研究[R]. 中国审计研究报告(2006)[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151] 中国审计署内部审计协会课题组. 2009 . 公共财政视角下的政府内部审计[R].

[1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2004. 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S].

[1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 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2009年版)(征求意见稿)[S].

[1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办公厅. 2008. 49个部门单位2007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Z]. 审计结果公告,第7号. 二OO八年九月五日公告.

[1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办公厅. 2009. 54个部门单位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Z]. 审计结果公告,第12号. 二OO九年八月三十一日公告.

[156] 周玲, 马奔. 2009. 政府公共事务风险管理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借鉴[J]. 山东社会科学,(2):137-142.

[157] 周志忍. 2005. 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3):103-110.

[158]周志忍. 1999. 公共悖论及其理论阐释[J]. 政治学研究, (2):9-15.

[159]朱立言, 张强. 2005. 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历史演变[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7.

[160]庄瑜,王韦. 2009. 公共受托责任与政府财务信息披露[J]. 合作经济与科技, (3上):116-117.

论文引文标注和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引文标注和参考文献格式(浙江大学2012 –2013学年春夏学期《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课程材料) 引文标注格式 论文中引用的文献的标注方法遵照GB/T 7714-2005,可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出版年制。 1、顺序编码制: 1. 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以上标形式放在文献作者或句子的末尾。 2.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逗号,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号“-”,例如: 王社会[1]指出……,李社会[2-4]认为……,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2, 5, 10-12] 3. 同一文献在论著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序号,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例如: 张社会等[5]……。 ……… 张社会等[5]指出……。 2、著者-出版年制: 1. 正文引用的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时,各篇文献的标注内容由著者姓氏与出版年构成,并置于“()”内,放在正文中引用了该文献的句子末尾。倘若只标注著者姓氏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可标注著者姓名。集体著者著述的文献可标注机关团体名称。倘若正文语句中已提及著者姓名,则在其后的“()”内只须著录出版年。例如:……(张社会, 2006),……张社会(2006)认为……。 2. 引用多著者文献时,对欧美著者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其后附“et al”;对中国著者应标注第一著者的姓名,其后附“等”字,姓名与“等”字之间留1个空

格。例如:……(张社会等, 2005)……。 在参考文献表中著录同一著者在同一年出版的多篇文献时,出版年后应用小写字母a, b, c…区别。例如: Kennedy W J, Garrison R E. 1975a. Morphology and genesis of nodular chalks and hardgrounds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southern England. Sedimentology, 22:311-386. Kennedy W J, Garrison R E. 1975b. Morphology and genesis of nodular phosphates in the Cenomaman of South-east England. Lathaia, 8:339-360. 3. 正文中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著者与出版年, 并在“()”外以上标形式标注引文页码。例如: ……(张社会等, 2005)。 ……… ……张社会等(2005)认为……。 参考文献格式 1、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表是文中引用的有具体文字来源的文献集合,其著录项目和著录格式遵照GB/T 7714-2005的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表应置于正文后,并另起页。所有被引用文献均要列入参考文献表中,严禁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引文采用顺序编码标注时,参考文献表按编码顺 序排列,引文采用著作-出版年制标注时,参考文献表应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序。建议根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书写参考文献,并按顺序编码制,即按中文引用的顺序将参考文献附于文末。 2. 文献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其标志代码说明 电子文献类型和载体类型标志是必备的著录项目。非电子文献类型可以省略。 学位论文类型的文献必须明确标注。中文硕士学位论文标注[硕士学位论文],中文博士学位论文标注[博士学位论文],外文学位论文标注[D]。

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小伟,《中学数学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 [6]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0]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3.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 [1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与学生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5][苏]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16][苏]斯涅普坎,《数学教学心理学》,时勘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17]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8]丁尔升,《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19]《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第一.二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0]马忠林,等,《数学教育史简编》,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带参考文献

面包的研究前景 专业班级:07级食品质量与安全姓名:陈晓静 200706020056 摘要:通过调查我国面包行业的生产现状,可知我国面包生产行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营养价值较低且营养不够均衡,面包的货架期都较短,市场占有率较低等。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地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指出我国面包行业的发展尚有很广阔的研究发展前景:开发低热量且营养价值高的面包,通过添加某种营养成分或者采取改良添加剂的措施以延长面包的货架期,改善面包的色泽和口感。 关键词:面包,低热量,营养,货架期,改良剂

引言 面包是焙烤食品中历史悠久、消费量大、品种繁多的一类食品。在欧美等许多国家,面包是人们的主食,如同我国的馒头、米饭一样,是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人们并不看重的西方面包业渐渐打开了中国市场,并且其发展越来越快,现在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已经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成为人们喜爱的方便食品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饮食除了饱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健康、营养,而低纤维高能量饮食会带来肥胖、糠尿病等文明疾病的高发。为此,过去那种低纤维高热量的食品不再受到青睐,而高纤维低热量的健康营养面包反而备受关注,成为当今的营养食品。但是,现有粗粮面包在拥有众多益处的同时,却面临着品种单一、长期食用营养不均衡的尴尬境地。因此,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发挥我国特产丰富的优势,开发出可以长期食用而又营养均衡的杂粮面包,是我们针对这一市场空缺的不二选择。另外,面包老化直接影响到面包的货架期,如何延缓面包老化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包的老化主要表现为在面包存放过程中会发生面包皮干裂、质地变硬易掉渣、风味损失等。解决面包老化延长面包货架期也是刻不容缓的[1]【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著作者:曾庆孝: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1 面包的生产特点和基本现状 1.1我国面包的行业特点[2]【米面制品加工技术,叶敏: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8-1。.209 】 我国面包行业特点是企业众多但平均规模小。目前,全国大大小小有五六千家焙烤企业,面包、糕点产品发展迅速,并逐步形成独特的中西饮食文化交融的新型行业。从焙烤经营场地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期,饼屋为数甚少,街头闹市难以看到装饰华丽的饼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饮食文化的国际化,合资企业、外资独资企业相继投资经营饼屋,是全国饼屋数量急剧膨胀,西式饼屋、中西风格相结合的饼屋、东方风格饼屋等犹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类饼屋

焊接技术现状及展望

浅析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摘要】在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焊接技术是人们常用的加工工艺。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介绍,阐述了我国焊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焊接技术;材料;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焊接技术也在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还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目前,人们为了推动缓解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应用到其中。下面我们就对我国焊接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一、我国当前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钢结构材料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材料之一,人们对其材料性能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相关的加工处理施工的时候,人们就对焊接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其焊接技术的加工处理效果满足工程设计的相关要求。而随着电子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也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了焊接加工技术当中,从而实现了焊接技术的自动化。这不仅有效的加快了焊接施工的工作效率,还大幅的提高了焊接的质量。目前,我们也已经将焊接技术应用到各个行业当中,并且还充分的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和防治设计受到,来对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变形进行相关的控制。如今,在我国焊接技术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开始全面的对焊接介绍的内容展开了全面的分析,进而有利于我国焊接技术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焊接学科研究成就及进展 1.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与应用 钢铁生产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焊接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焊接来对钢铁材料的性能进行全面的提高。但是,在对其进行焊接施工处理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工程施工的相关标准来对其进行焊接处理,使其自身结构的平衡性结晶组织出现问题,那么这就对钢铁焊接材料的品质有着一定的影响。为此要实现高品质焊接材料的生产,施工人员就要结合相关的焊接要求,来对其焊接材料、金属质量以及纯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尽可能的避免人们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加工处理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焊接技术应用到了复合合金材料的加工制作当中,这就给我国焊接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挑战。目前,人们在对金属材料进行焊接加工的过程中,药芯焊丝技术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其焊接施工前,施工人员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要求。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药芯焊丝的生产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此我们在对高品质焊接材料进行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向发达国家的生产制造工艺多的学习。 2.对无铅连接材料及无铅可靠性技术与标准的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将焊接施工技术应用到了电子电气产品的加工生产当中。但是,由于多数电子电气产品中都含铅以及其他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对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电子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就开始对无铅连接材料进行研究开发。近年来,人们在对无铅连接材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将许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的其中,从而通过多种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来使得无铅连接材料的整体性能进行有效的提高,而且人们还可以在其中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来改善无铅连接材料的物理性能,使其可靠性得到明显的增强。目前,我国在无铅连接材料研发试验中,对其无铅绿色电气电子产品的开发以

《中国电影史》课程学习大纲(含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doc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95002 课程类型:任意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0 实验(上机)学时:无学分:2.0 适用对象:无限制 先修课程:无要求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电影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产业。学习《中国电影史》是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途径,中国电影史上许许多多优秀的影片有着极高的文化艺术含量,如《神女》、《春蚕》、《马路天使》、《小城之春》、《我这一辈子》、《农奴》、《林家铺子》、《祝福》、《巴山夜雨》、《骆驼祥子》、《黄土地》等,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对这些优秀的影片知之甚少,学习《中国电影史》可以弥补这样一个缺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另外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波澜壮阔历史的极其生动形象的教材,这类影片有很多,如《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壮志凌云》、《松花江上》、《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征北战》、《红旗谱》、《于无声处》、《芙蓉镇》、《西安事变》、《开国大典》等等。学习《中国电影史》也可以了解中国电影产业、电影事业走过的百余年艰辛曲折的历程以及中国电影人的执着追求,从而对发展现在的电影产业乃至于整个文化产业有所借鉴。 概括地说,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经典影片,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中国电影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

上篇为早期中国电影,又分为四个部分:早期中国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的创作、30年代以后兴起的左翼电影运动、抗日战争这一非常时期的中国电影和战后中国民营电影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中国电影产业草创时期的发展经历、早期电影人的杰出贡献和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影片。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左翼电影运动兴起的条件、发展过程及其对以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第三部分侧重于讲述战争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破坏,以及具有正义感的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第四部分着重介绍战后中国民营电影业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的重新崛起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下篇为新中国电影,又分为三个部分:“文革”前的“十七年”电影、“文革”时期独特的电影现象、“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电影。第一部分既重点介绍“十七年”电影的曲折发展过程,特别是政治因素对电影事业的巨大影响,也充分展示“十七年”中国电影创作的成就和电影人的风采。第二部分重点说明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摧残以及应如何正确看待“文革”时期的电影创作。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新时期中国电影人的新的探索以及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将运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并适当安排观看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由于影像资料非常丰富,可以结合教学对象的要求灵活调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将给学生提供各个时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作品的名录,以便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选择观看。本门课的考核方式为课堂开卷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人民的需求档次逐步提升,价格影响减弱,没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在低层次的竞争中很难继续生存。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重新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以此制定合适的营销战略。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山西省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从而制定出更好战略选择方案。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营销战略 引言:乳品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除牧区少数兄弟民族有养奶畜、喝其奶、食其肉的习惯,有一定基础的自给性奶业外,作为商品性的奶业不过百余年历史、基础薄弱,起步点很低。新中国成立4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奶业获得了很快的发展。无论在奶畜饲养、畜种改良或乳品加工销售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对于满足市场供应,向人们提供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并促进农牧业的良性循环,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国奶业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制约发展期(1949—1978年)、快速增长期(1979—1992)、结构调整期(1993—1997)、产业整合期(1998—2002)。目前,我国正处在第四个阶段,经过几年的调整,由于消费增长的拉动,我国奶业逐步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但在营销战略上我国乳品业还在起步阶段,现在就山西省的中小乳品企业的营销战略作一下简要的分析。 一.山西中小乳品企业过去的发展 小店奶牛场、太原农牧场和金胜奶牛场,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它们三分太原乳品市场。而如今,这些老字号有的只能依靠进小区及摊点零售的渠道销售,有的则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彻底地销声匿迹了。平遥聚鑫乳业遭遇的业务员携款出逃事件,折射出山西乳业的一个现状———在面对外来知名品牌的冲击时,本土一些中小企业在艰难地寻找市场空间的同时,不一定输在产品的质量上,却往往因为营销、经营管理等原因,自己砸了招牌,由此而败下阵来。山西的许多小企业都是这样,急于改变现状,却缺乏长远的目光和科学的市场营销管理。 4月8日,绵绵阴雨。介休市街头,人们裹紧了衣服,匆匆而过。此时,介休市政府附近的小广场上,却挤满了人。他们手里都抱着一个小奶箱。一个大红横幅在雨中格外抢眼———“介休市工商局维权退款大会”。“退款事件”的主角是平遥聚鑫乳业。长期以来,介休一直是除了平遥外,聚鑫乳业的第二大消费市场。然而,从正月初二起,聚鑫乳业的订奶户们突然收不到奶了。在等待数日未见动静后,订奶户们纷纷向工商部门投诉。工商介入调查后,事情的原因很快水落石出。聚鑫乳业设在介休的办事处,两个业务员携奶款和奶票存根外逃,至今未归。两个业务员都是十八九岁的孩子,奶款总共不到5000块钱。但是对于小本经营的聚鑫乳业来说,这笔钱并不是个小数目。老板薛某虽然并不愿意出这笔在他看来的“冤枉钱”,但考虑到“厂子日后在介休市的发展”,他还是决定在找到两个业务员之前,先为用户退款。经营管理不善,这是工商部门调查时最深切的感受,薛某也承认这点。钱退赔到每个用户手中,多则60多元,最少的才两元钱。然而带给聚鑫乳业的影响却大大超过了这些。用户退款时,都带来了奶箱,虽然聚鑫乳业一再声明,牛奶质量没有问题,只是管理出现了问题。虽然老订户也承认,聚鑫的牛奶的确不错,但摆在面前的事实是,没有人再愿意订聚鑫乳业的牛奶了。这对聚鑫乳业无疑是很大的打击。这个结果也是订户们不愿意看到的。在拿到退款后,强女士有些无奈:“以后买牛奶就不方便了。” 原来在介休市,大

参考文献与常用网站

参考文献与常用网站 注:任何学习指导、导教、导学、导考、习题解答、考研辅导之类都是参考书,至少看2本. 1、《概率统计解题思路与技巧》(与教材配套).肖筱南编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概率论》(第一、二册).复旦大学数学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3版). 盛骤,谢式千,潘承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概率统计》. Morris H. DeGroot, Mark J. Schervish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William Mendenhall, Robert J. Beaver, Barbara M. Beaver..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Probability & statistics for engineers & scientists》. Ronald E. Walpole ... [et al.].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等,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8.《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苏均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10、《数理统计》,唐象能、戴俭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11、《概率论解题指南》,[俄]A.A.史威斯尼科夫等,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1 12、《应用数理统计学》,周复恭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3、《线性统计推断及其应用》,[印度]C.R.劳,科学出版社,1987 14、《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郑德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5、《非参数统计》,吴喜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16、《Modern Applied Statistics with S-plus》,Vendables, W. N. & Ripley. B. D.,Springer-Verlag ,New York,1997 17、《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张尧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8、《商务与经济统计》,[美]戴维.R.安德森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常用网站: http://www.Google/输入:概率统计习题解答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tests/kaoyan/kaoyanshuxue/news.s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examination/index.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2005/second/jpkc.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edu2004/editor_2004/zhuanti/041214_169518.html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28191312.html,/

参考文献写作格式要求

4.8 参考文献 学术研究应精确、有据、坦诚、创新和积累。而其中精确、有据和积累需要建立在正确对待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学位论文中包含的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材料,或为获得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或与作者一同工作的指导教师和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应在论文中做出明确的标引和说明。 因此,凡有直接引用他人成果(文字、数字、事实以及转述他人的观点)之处,均应加标注说明列于参考文献中,以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研究生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著录及标引按照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和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编写与交换格式。 4.8.1正文中标注 (1)标注格式:引用参考文献标注方式应全文统一,标注的格式为[序号],放在引文或转述观点的最后一个句号之前,所引文献序号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体、以上角标形式置于方括号中,如:“…成果[1]”。 (2)序号:标注的序号可选择如下两中方式之一:根据在正文中被首次引用出现的先后次序递增,或者按第一作者姓的英文字母或拼音字母的英文字母顺序递增。如一篇论著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以第一次出现的序号为准;当某一论述同时引证多篇参考文献时,应采用[1,2,…]的格式,标注方括号中的序号按增序排列。 (3)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其序号应该与正文排齐,如“由文献[8, 10-14]可知:”。

4.8.2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及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应项目齐全、内容完整、顺序正确、标点无误。具体要求如下: (1)著录格式: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不用加结束符。在参考文献中的标点符号都采用“半角标点符号+空格”形式。 (2)排列顺序:根据正文中首次引用出现的先后次序递增,或者按第一作者姓的英文字母或拼音字母的英文字母顺序递增,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一致。 (3)作者姓名:只有3位及以内作者的,其姓名全部列上,中外作者一律姓前名后,外国人的名可用第一个字母的大写代替,如:William E.(名) Johns (姓)在参考文献中应写为Johns W.E.;有3位以上作者的,只列前3位,其后加“,等”或“,et al”。 (4)参考文献类型及标识:根据GB3469规定,对各类参考文献应在题名后用方括号加单字母方式加以标识。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类型及标识,见表1。 表1 传统文献的类型标识(文献标识符)

焊接结构文献综述

焊接结构文献综述 前言:结构可靠性问题是焊接结构安全使用的关键,而疲劳断裂可靠性又是可靠性问题 中最为敏感和突出的部分,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有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但近年来概率断裂力学和相应的概率损伤分析技术的成形和发展则对结构疲劳 断裂可靠性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特别是计算机模拟方法为可靠性分析节约了大量 的人力和物力。 1.从结构可靠性问题提起 固体力学及其相关疲劳断裂力学、实验力学的发展,始终和结构的可靠度问题相联系在 一起,它们用于保证设计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使之不发生静强度、动强度 、环境强度、疲劳强度、疲劳断裂等各种形式的破坏,并保证结构不因变形而降低功能 或功能失效。早期的强度准则通常是确定性的,它的结论只有“是”、“否”两种,即 结构“会发生破坏(失效)”或“不发生破坏(失效)”。给出这种结论的前提条件是 结构所受的载荷及工作条件是确定的,对应的材料特性和结构特性也

是确定的,然而, 实际上某种结构型号的各个具体结构的材料特性、几何形状、尺寸大小加工、装配状况 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所受载荷与工作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这些因素均是不确定性的 、随机的。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应该是“结构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破坏(失效)的可 能性有多大”。这就是结构可靠性问题。定义整个结构不发生破坏(失效)的概率为可 靠度,研究结构可靠性的目的就是确定结构的可靠性问题。多年来大量工程经验说明, 疲劳断裂就是结构破坏或失效的最重要的形式,因而对结构疲劳断裂可靠性程度的研究 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是近二三十您来固体力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也是工 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2.疲劳可靠性理论、结构安全寿命准则 由于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承受的载荷基本上属于随时间变化的交变载荷,而结构不同程度 地存在着毛刺、圆角、轴肩等几何不连续部位以及机加工、焊接,热加工工艺等因素造 成的应力集中,使得结构主要以疲劳断裂的形式失效。因而疲劳断裂

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主要参考书目

附件四: 全国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规范、标准及主要参考书目 1.建筑总平面设计(高等院校教材)………………………………用于第1科目 2.住宅设计原理(高等院校教材)…………………………………用于第1科目 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高等院校教材)……………………………用于第1科目 4.建筑构造(高等院校教材)………………………………………用于第2科目 5.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用于第1、2科目 6.建筑结构上下册郭继武、龚伟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6月)…………………………用于第3科目 7.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复习参考资料(全国注管委,浙江省注管委编,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用于第3科目 8.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手册(有关费用组成及建筑面积部分)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用于第4科目 9.建筑师技术经济与管理读本 (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组织编写)………………………用于第4科目 10.概、预算定额(土建部分)………………………………………用于第4科目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1号)…用于第4科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3号)………………………………用于第4科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1号)………………………………用于第4科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9号)………………………………用于第4科目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总则第一~四章及 第十六章(建设工程合同)………………………………………用于第4科目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国务院第184号令)………用于第4科目 17.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93号令)……………用于第4科目 18.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用于第4科目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实施细则 (建设部第52号令)………………………………………………用于第4科目 20.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第81号令)……用于第4科目 21.工程建设若干违法违纪行为处罚办法 (建设部、监察部第68号令)……………………………………用于第4科目 22.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设部第82号令)………用于第4科目 23.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用于第1、2科目 24.总图制图标准GB/T60103—2001 ……………………………用于第1、2科目 25.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 ……………………………用于第1、2科目 26.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用于第1、4科目 2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用于第1、4科目 2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用于第1、2、4科目 29.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用于第1、4科目 30.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用于第1、2、4科目 3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 ………………………用于第1、2、3、4科目 3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用于第1、2、3、4科目

项目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苏伟伦主编:《项目策划与运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 [美]詹姆斯.刘易斯:《项目经理案头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戚安邦主编:《项目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Five steps to Risk Assessment, UK, 1999。 [5] [美]Harold Kerzner 著:《应用项目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 [美]罗伯特.威索基等著:《有效的项目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PMI Standard Committee,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I, 2004. [8]白思俊主编:《现代项目管理》上中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9] [美]斯坦利.波特尼著:《如何做好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10]PMI Standard Committee, Project Management Book, PMI, 2000. [11]韩力军,张灿,从管理理论看管理的发展趋势,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3。 [12] [美] Mike Peterson:《步步为“赢”管理项目》,世界商业评论杂志,2005。 [13]白思俊主编:《项目管理案例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4] [美]米尔顿.罗西瑙著:《成功的项目管理》(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5]邱菀华杨敏著:《项目价值管理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 刘曼红,风险投资探析,金融研究,1998.10:39-46 [2] 刘志迎,汪莹,风险投资理论研究综述,中国科技产业,2001.12:53-56 [3] 张志军,杨利红,我国风险投资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科技创业月 刊,2007.11 [4] 谢胜强,陈盈盈,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建设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科学管理 研究,2007.25(6):69-72 [5] 熊晓鸽,20%投资为何失败团队是最大风险,投资与营销:4-5 [6] 刘曼红,风险投资的第三要素---人,人,人,中国科技信息,2000.19:24-34 [7] 周晓,风险投资项目团队气氛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学位论文],广州, 暨南大学 [8] 王鸿杰,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团队的绩效评价研究,[学位论文],天津,天津 商学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编《堤防工程技术标准汇编》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 2. 水利电力部水利司编《水工建筑物观测工作手册》北京:水利出版社,1980。 3. 张启岳等编《土石坝观测技术》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4. 朱运光编《防汛与抢险》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3。 5. 钱东辉编《水电工程测量学》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6. 马庆云主编《水文勘测工》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7. 罗庆君主编《防汛抢险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8. 郑万勇杨振华主编《水工建筑物》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 9. 杨树林主编《河道修防工与防治工》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10. 胡一三赵天义杨树林编《河防问答》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1、天津大学主编、水工建筑物、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12、姚乐人主编、防洪工程、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13、GB 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14、黄委、黄防指办公室编、防汛抢险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5、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主编、建筑材料、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九) 16、徐又建主编、水利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7、黄河水利学校主编、工程地质与土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18、张幕良主编、水利工程测量、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4 19、袁光裕主编、水利工程施工、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20、黄河水利委员会主编、黄河河防词典、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 21、方庆、徐约素主编、画法几何及水利工程制图、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2、邹葆华主编、水利工程制图、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23、陈德亮主编、水工建筑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24、陕西省水利学校主编、工程水文学、北京、水利出版社、1982 25、张瑞瑾、谢鉴衡、王明甫、黄金堂编著、河流泥沙动力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26、黄河水利委员会主编、黄河埽工、中国工业出版社、 27、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组编、张英、李宪文主编、防汛手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8、胡一三主编、黄河防洪、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29、刘红宾、李跃伦主编、黄河防汛基础知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30、黄河水利委员会中级工教材、河道整治、郑州、1985 31、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建设工程经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2、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管理文件规定 33、胡志根、黄建平主编、工程项目管理、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4、《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 35、《土石坝养护修理规程》(SL210-98) 36、《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SL230-98) 37、《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 - 1 -

参考文献

前言 1 旋耕机的特点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旋耕机是一种由动力驱动的耕地机械,由拖拉机动力输出带动装有刀片的滚辘旋转而进行工作的。它具有如下作业特点: 碎土性能强,作业后地面平整。 在旱地作业时,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带动旋耕刀转动,对土壤进行切削,被切削出来的土块相互撞击而碎裂。土块碎裂后,覆盖均匀平整,地面不会出现犁沟。纵向结构尺寸及入土行程均较短,地头相应缩小,因而生产率较高。 能充分发挥拖拉机的功率。 耕地作业时,拖拉机驱动轮可能会打滑,致使牵引力减少,而旋耕机刀轴转动时,刀片的切削方向与拖拉机的前进方向相反,因而土壤对刀片的切削反作用力,是与拖拉机前进方向一致的,所以,拖拉机与旋耕机配套作业时,因旋耕机的旋转,本身就会产生一个推动机器前进的力量,这就能充分发挥拖拉机的功率。 能够一次完成耕耙作业,减少了作业的次数,节约了能耗和时间,在夏收种农忙季节里,可以及时完成生产任务,不悟农时。 旋耕机主要用于农田栽植、播种前的耕整地作业。耕后,地表平整、松软、细碎,能够满足精耕细作的农艺要求。在潮湿地或水田上工作时,可减少拖拉机轮子的下陷和打滑丢转的现象,所以,目前在南方水田地区,旋耕机已被广泛使用,并已成为系列产品。在我国南方,旋耕机多用于冬种小麦的耕整地;水稻插秧或抛秧前的水耕水耙;花生播种前的旱耕旱耙,以及城市郊区蔬菜地的耕耙作业、果园的中耕除草等。 2 我国旋耕机械发展趋势浅析 目前,我国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配套的旋耕机保有;量约15万台,与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约200万台。旋耕机在南方水稻生产机械化应用中已占80%的比例,北方的水稻生产、蔬菜种植和旱地灭茬整地也广泛采用了旋耕机械。 近年来,我国北方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改水,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扩大了对旋耕机械的市场需求。如黑龙江垦区原以旱田种植小麦和黄豆为主,并以传统的旱地铧式犁、圆盘耙、和耢地机等作为耕整地机具。1993年该地区拥有旋耕机仅1600多台,而当年水稻种植面积为100万hm2,显然不适应水稻生产的发展。近十年来,黑龙江垦区大量购进手扶拖拉机和上海一50等中型轮式拖拉机及配套的旋耕机。 旋耕机生产企业应把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个机遇,开发新产品。现有旋耕机产品虽然在理论上可以配套58.8~73.5kw的拖拉机,但实际上因受传动系统强度及结构尺寸、机架尺寸、机架结构强度的限制,配套合理范围仅达48kw的拖拉机;耕深亦局限在旱耕12~16cm,水耕14~18cm。因此,现有旋耕机产品在品种上尚有大型和深耕型的缺陷,20实际90年代以来,为适应市场需要,有些企业试图开发大型旋耕机,但因水平有限,仅采用原有产品外延放大和堆砌材料的方法,没有着重结构的改进和参数的优化,因而走了弯路。结合各种因素分析,今后旋耕机应向一下几个方向发展。 第一,随着水稻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发展,水田耕整用宽幅高速型旋耕机成为发展方向。水田土壤含水率高,抗剪切、抗压强度特别 低,附着力、外摩擦力也接近为零,切土部件与土壤之间存在润 滑水膜。因此,大块水田使用大型拖拉机旋耕机组水耕时,为充

焊接专业毕业论文

***********学院 毕业论文 单面焊双面成形质量差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姓名:某某 指导教师:某某 专业:焊接技术 班级:机制 1006 目录

摘要:单面焊双面成形的焊接质量受到了焊接设备、焊材工艺流程、操作技术水平的限制。本文详细的介绍了焊接电源、焊接电流、焊接速度、电弧电压、焊接层数、焊条类形、焊条直径等工艺因素对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焊接质量的影响和造成的相关缺陷。详细的分析了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焊接质量差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及造成质量差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止措施,解决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的缺陷,使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进一步完善,加以推广,并对单面焊双面成形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1引言 ----------------------------------------------------------------------------------------------------------------------- 2 1.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的概念------------------------------------------------------------------------------------------- 2 2.单面焊双面成形常见的焊接缺陷 ------------------------------------------------------------------------------------- 3 尺寸上的缺陷---------------------------------------------------------------------------------------------------------------- 3结构上的缺陷---------------------------------------------------------------------------------------------------------------- 3性质上的缺陷---------------------------------------------------------------------------------------------------------------- 3 3.单面焊双面成形质量差引起的问题 ---------------------------------------------------------------------------------- 3 增加消耗,降低结构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3焊接缺陷会给结构的安全生产带来威胁,引起安全事故 --------------------------------------------------------- 3 4.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质量差的原因分析 ---------------------------------------------------------------------------- 3 焊接电源自身因素引起的焊接质量差---------------------------------------------------------------------------------- 3工艺因素对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质量的影响 ------------------------------------------------------------------------ 4 4.2.1 焊接电流 ------------------------------------------------------------------------------------------------------- 4 4.2.2 焊接速度 ------------------------------------------------------------------------------------------------------- 4 4.2.3 电弧电压 ------------------------------------------------------------------------------------------------------- 4 4.2.4 焊接层数选择不当 ------------------------------------------------------------------------------------------- 5 4.2.5 焊条类形及焊条直径的影响-------------------------------------------------------------------------------- 5 操作因素---------------------------------------------------------------------------------------------------------------------- 5 5.防止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产生焊接缺陷的措施 ------------------------------------------------------------------- 5 作好焊前准备---------------------------------------------------------------------------------------------------------------- 5焊接操作---------------------------------------------------------------------------------------------------------------------- 6 5.2.1 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 ---------------------------------------------------------------------------------------- 6 5.2.2 焊工技术水平 ------------------------------------------------------------------------------------------------- 6结论 ----------------------------------------------------------------------------------------------------------------------- 6参考文献 -------------------------------------------------------------------------------------------------------------------- 7致谢 ----------------------------------------------------------------------------------------------------------------------- 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