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唐诗研究题目

自考唐诗研究题目

自考唐诗研究题目
自考唐诗研究题目

15、清人陈衍《石遗室诗话》提出诗盛于“三元”之说,“三元”中的“上元”指唐玄宗的开元,是李、杜时代;“中元”指宪宗的元和,是元、白、韩、孟时代;“下元”指北宋哲宗的元祐,是苏、黄时代。

二、名词解释

1、题画诗

唐代许多诗人都喜欢用诗来评画、论画,借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

三、简答题

1、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对唐诗有何影响?

(1)绘画艺术的发达,有助于创造或深化诗的意境;

(2)绘画艺术的发达,带来了题画诗的兴盛。

2、唐诗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诗人队伍、诗作数量及质地:清代康熙年间,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清季振宜《唐诗》文献,编成《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诗48900首,诗人2200多家。

(2)诗歌风格:众体兼备,风格多样。

(3)诗歌体裁:众体兼备,众体兼长。

3、唐诗繁荣的原因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2)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广开言路)

(3)较为开放的思想体系;(儒释道并存)

(4)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怎样理解高棅所说的中唐是盛唐之后的“再盛”?

“中唐”处于“盛唐”之后,“晚唐”之前,它不是唐诗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虽然唐诗的繁荣主要集中在8世纪至9世纪中叶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王维、李白、杜甫的诗歌崛起在前,韩愈、白居易、李贺等诗人相继于后,先后有序却又各自争雄竞长,从而形成群峰环立、如日中天的唐诗繁荣局面。

在中唐虽然个人诗人没有谁确实能与李、杜相抗衡,但“诗到元和体制新”,在风格流派、题材体制以及艺术技术等方面,中唐有着巨大的开拓和创新,后世无不瞩目。所以高棅认为中唐是盛唐之后的“再盛”。

5、唐代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对唐诗有什么影响?

唐代较为清明的政治环境,允许人们畅所欲言、秉笔直书,政治文化出现活跃的局面,并臻于繁荣。

诗人就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做到“推见至隐”鲜有避讳。

6、为什么说唐诗的繁荣既是社会方面的外因,也是文学自身方面的内因?(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方面的外因:

(1)唐代空前发达的经济和空前高涨的文化,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发达的经济造成了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社会气象,并极大地影响于诗人们的创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

发达的经济为诗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创作条件,使他们得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发达的经济带来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

(2)唐王朝的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以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重要的社会原因。

(3)随着庶族地主阶层的兴起,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庶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手中,这也是唐诗繁荣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文学自身演变的内因:

我国在唐之前,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诗歌传统、艺术技巧、体裁形式等方面的经验。

特别是“新体诗”自六朝以来的发展,永明声律说的创造,梁陈时律诗的雏形的出现,对唐代五、七律成熟有很大影响,五、七绝也由六朝乐府脱胎而来。

总之,诗歌自身发展为唐诗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广阔前景。

7、试论述唐代庶族地主阶层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对唐诗的积极影响。

(1)他们大多生气勃勃、奋发向上,富于理想和热情,渴望建功立业,澄清天下。唐诗所表现出的昂扬的情调、明丽的画面及独特的生活理想,正根源于此。

(2)他们大多关心民生疾苦,同情人民的灾难和不幸,敢于为之呐喊、呼吁。

(3)他们大多恃才傲物、蔑视礼法,敢于直斥权贵、抨击执政,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现象,积极从事改革弊政的斗争。

第二章唐诗的演进阶段

第一节初唐诗歌

2、四杰体

诗歌的题材内容由上官体的应制、奉和转向对江山塞漠的描绘和个人性灵的抒写,风格也由纤柔卑弱变为明丽清新。体裁上,“四杰”各有所长,卢、骆擅长七言歌行,所作被后人誉为“初唐体”;王、杨则擅长五言律诗,格律更趋规范化。

三、作品阅读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这首诗在格调上与一般送别诗相比,有什么不同?

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超脱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窠臼,劝慰自己和友人不必为离别而太过悲伤,展现了胸怀的旷达。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3)“少府”:唐人对县尉的通称,其职位低于县令。

(4)“之任”:赴任。

(5)“儿女共沾巾”中的儿女指青年男女。

2、杨炯《从军行》

(1)“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的思想情感:反映了年轻士人的生活理想,抒发了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2)虽然是乐府旧题,但这是初唐时期的一首五言律诗中著名的边塞诗。

3、卢照邻《长安古意》“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唯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1)桑田碧海:即沧海桑田,形容世事变化之大;

扬子:汉代扬雄,字子云。

(2)这几句话表达的意思:以汉代穷居著书的扬雄自况,与前面所写的豪门贵族生活作对照,针砭当世,托物言志。

4、骆宾王《在狱咏蝉》

(1)“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中的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犯。

四、简答题

1、初唐诗歌对唐诗的繁荣、发展主要有哪些贡献?其代表诗人是谁?

(1)从题材、境界、气度方面改变了诗风,不时透露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2)在改进诗体方面看,推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初唐体”,即七言歌行体。

(3)代表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

2、上官仪“六对”“八对”之说的具体内涵与历史贡献是什么?

“六对”、“八对”说以字音与字义的对称效果组织偶句,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的区分上升到了诗歌联句的艺术创造,对律诗的成熟具有促进作用。

54、唐代重在抒情的诗体歌行体乃是从六朝乐府脱胎而来。

二、名词解释

1、山水田园诗派

多以五言体式,抒写隐逸闲适的思想情趣,描绘山川田园的秀美,反映农村宁静、淳真的生活;艺术上熔陶诗浑成与谢诗工巧为一炉,既有鲜明清丽的笔触,又有完整浑融的画面,不仅模山容、范水态,而且力求表现山水的个性,在山水中渗透自己的性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对山水田园的审美能力;代表作家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

2、边塞诗派

抒报国壮志,揭军中不平,发反战呼声,记民族交往,颂域外风情,摹塞上风光;代表作家有岑参、高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崔灏等;由于经历、个性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各自的风貌,或雄奇瑰丽,或深厚沉著,或凭想象抒怀,或借咏史寄意,但却都体现了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

三、作品阅读

1、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结构上的妙处:首联逆起,上、下句位置倒转,有先声夺人之妙。

(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中“疾”、“轻”用字佳在:上句着意描写鹰眼的锐利,但不用“锐”而用“疾”;下句着意刻划马驰之迅疾,但不用“疾”而用“轻”字。

(3)新丰市: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

(4)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以治军整肃著称,细柳营是他屯军的地方,后遂以细柳营喻指将军驻地。

2、阅读王维《使至塞上》,试回答: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的“征蓬”、“归雁”除写景外,还有什么寓意?

都是诗人的自喻。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景有什么特点?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阅读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诗回答:

(1)张丞相是指谁?是张九龄。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表现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愿望和希冀在仕途上得到援引的迫切心情。

4、阅读孟浩然《过故人庄》,试回答:

(1)题目中的“过”是什么意思?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过”:访问;此诗用极为亲切简洁的语言和由往访至辞别的如话家常的结构形式,抒写并赞美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友情。

(2)说明这首诗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是五律,风调却近古体。对仗工整,无锤炼痕迹。其质朴的风格与所描写的对象、诗人的朴实情怀和谐一致。

5、阅读高适《燕歌行》,分析诗的末二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本诗重在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将帅的腐败无能、不恤士卒,对长期浴血苦战的广大战士则寄予深切同情。诗的末二句则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点出了前面的题旨。

(2)解释“歌行”的涵义: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3)分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两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警句,诗人只是陈述事实,并未下评语加以褒贬,但句意显豁,对比鲜明,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6、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1)五花连钱:指名贵的马。唐代富贵人家把马的毛剪成花瓣形,作为装饰,五瓣叫五花马;连钱:良马名,连钱骢的省称。

(2)草檄:起草声讨敌人的文书。

7、解释《长安古意》、《使至塞上》、《燕歌行》三首诗题中的“古意”、“使”、“燕歌行”。

(1)古意:是六朝以来诗歌中常见的标题,表示是拟古之作。

(2)使:出使

(3)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8、阅读王昌龄《出塞》,试回答:

(1)说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互文的修辞手法;以“秦”、“汉”互文见义,统领“明月”和“关”。

(2)“龙城飞将”指谁?作者引此有什么用意?

指李广;只要有汉代李广那样善于作战又有爱护战士的飞将军在,边烽就可平息,反映出当时政治与军事的腐败,以及将帅多骄惰无能,不恤士卒。

9、阅读李颀《古从军行》,试回答:

(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怎样理解此诗托古讽今的手法?

七言歌行;作者虽在乐府诗题“从军行”前冠一“古”字,其实是托古讽今,抒写征戍生活的悲苦,抨击当时统治者穷兵黩武、轻启战端、视将士生命如草芥的行径。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二句有什么深刻内涵?“蒲桃”是什么?

生动地反映出统治阶级发动的不义战争带给胡汉百姓的深重灾难。

“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

10、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1)吟:歌行体的一种。

(2)瀛洲:仙山名。传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3)信:确实。

11、阅读李白《将进酒》,试回答:

(1)就诗题来源看,此诗属于什么诗?

这首七言歌行来源汉乐府诗题,属《鼓吹曲辞·铙歌》。

(2)说明“将进酒”的“将”的读音和字义。

将:音qiāng;义:请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的陈王是谁?作者引此有什么用意?

陈王:曹植。作者化用曹植《名都篇》中现成的句子,在悲慨中又显雄放慷慨之气。

(4)恣:任性、尽情。

12、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您是怎么理解这两句的?

典出《宋书·宗悫传》,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示自己对前途的信念,在历史的联想中寄寓失望后仍怀着的希望。

13、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三次重复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请分析一下这样写作的艺术效果。解释“蜀道难”这一诗题。

(1)“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中一个旧题。

(2)三次咏叹艺术效果:首次嗟叹,旨在表现蓦然惊讶的感觉,并使诗歌造成突兀而起的文势;第二次嗟叹,重在表现发愁和畏惧的心理,在文势上有唤气和振起下文的作用;再次嗟叹,则表现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的情绪,并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势。

14、分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句。

这两句诗写景,诗人送别之意溢于言表。“孤帆远影碧空尽”是目送之境;“唯见长江天际流”是心送之境。目送友人扬帆而去,直至消失于天边;而伫立远望,心绪恰如长江浩浩无际,影帆尽而离心不尽。

15、阅读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试回答:

(1)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起首即波澜突起,以两个类同散文的十一字长句,一气鼓荡,喷射出胸中的抑郁之气。三、四两句忽作折转,写即席所见的壮美景色及由此而激发的逸兴豪情。五、六、七、八四句顺势描绘“酣高楼”的情兴。末四句突然从幻想折回现实,直抒胸中的苦闷与愤激。结构上跳跃多变,反映出诗人思想的极端复杂和苦闷。(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二句诗的修辞手法及对其的理解。

比喻;作者用豪逸的笔调写出激愤之极的情感,更加显得慷慨激昂,说明精神的苦闷无法摆脱。

(3)“校书叔云”:校书,秘书省校书郎的省称;叔云:李白的族叔李云。

16、李白《行路难》(之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四句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写到哪两个人的故事?有何含意?

(1)运用了比兴、用典两种表现手法。

(2)“闲来垂钓碧溪上”运用吕尚(姜太公)的典;“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伊挚(伊尹)的典。

(3)这几句话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