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大陆品牌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大陆品牌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大陆品牌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大陆品牌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大陆品牌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于国内主要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

摘要:本文回顾了2000-2012年期间发表在中国国内管理类和经济类核心期刊上有关品牌管理的论文,对搜集到的557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比较研究。本文首先分别从热点期刊、热点主题和研究方法三个角度对这13年间的品牌管理论文进行了总体概况分析。然后,基于时间序列,将国内品牌管理的研究进程划分为探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并描述了各阶段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最后,通过网络图分析发现, 其中的品牌研究热点主题与研究方法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国内品牌管理已有研究的不足和空白,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品牌管理热点主题内容分析网络图趋势分析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Brand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jor Domestic Papers

This paper reviews domestic brand management papers accounting to 557, which published on core journals of the management class and economy class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0-2012. Based on these pap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conten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ies.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detailed analysis of three aspects: hot journals, hot topics, research methods, this article depicts a general overview of domestic brand management in this period. Then based on the time series, the study of domestic brand manag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exploration stage、growth stage and maturity stage from which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changes of trends concerning hot topics and research methods. Finally, through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exists a certain correspond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ot topics and research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blank of current domestic brand management and provides new

direc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brand management, hot topic, content analysis,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rend analysis

一、问题提出

品牌管理研究在西方起步较早,并一度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焦点。宝洁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的企业品牌经理制,美国达彼斯广告公司的广告设计师R?雷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USP 理论,以及后来的品牌形象论、品牌个性论及品牌资产论等,为品牌管理理论的完善做出了贡献。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专家和企业家才开始真正关注“品牌”。他们借鉴国外品牌管理研究的成果,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现状的品牌管理模式,尤其是近十年来品牌管理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相关研究逐渐丰富起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品牌竞争时代的到来,实业界对品牌管理的重视也进一步促进了品牌管理相关研究的进程。

从2000-2012年这13年期间,中国大陆学者围绕品牌的研究,无论在研究主题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大有突破,贡献了较多的成果。然而,目前还没有相关学者对近十年来中国品牌管理的相关研究作出全面的分析和整理,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及趋势不是很清晰;比如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品牌研究热点是什么,忽略了哪些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有什么变化等。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对近13年的品牌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试图发现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趋势,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为未来研究提供建议。

结合以上研究目的,我们确定了以下五个研究主题:

研究问题一:2000-2012年间研究品牌管理的重点期刊是哪些,这些重点期刊品牌管理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

研究问题二:2000-2012年间品牌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是哪些,相对的研究空白在哪,这些研究主题基于时间维度的变化趋势怎样?

研究问题三:2000-2012年间品牌管理研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热点有何变化?

研究问题四:2000-2012年间品牌管理论文应用各种研究方法的情况以及基于时间维度使用的各种研究方法的变化趋势?

研究问题五:热点研究主题与所用研究方法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通过以上五个研究问题的分析,力求反应中国大陆近十三年来品牌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

势,找到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研究设计

㈠研究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所选取的期刊论文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对论文主题、研究方法等通过建立类目进行编码,对编码类目间的关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转化为可视化图表予以呈现。具体研究步骤是:选择和确定样本期刊,收集相关文献并研读,筛选样本论文,论文归类和编码,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㈡抽样标准与分析单元界定

1、抽样标准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首先确定选刊标准选择样本期刊,之后根据样本期刊名单,通过电子数据库(维普网和中国知网等)以“品牌”为关键词,以全文为搜索范围搜索论文。由三名研究人员在完全理解了本次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这些论文进行反复评价,通过阅读论文的题目、关键词和摘要以及部分论文的全文,来选择归属于品牌研究范畴的样本论文。具体抽样标准如下:

⑴期刊选择标准

在确定本次研究的期刊样本时,首先参照CSSCI期刊来源选择了与管理经济相关的期刊,然后参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表”列出的30种期刊。之后又参考2011中文社科类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排名,删除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最终结合专家意见确定28本与经济管理相关的样本期刊。值得说明的一点是,本文致力于勾勒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品牌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全貌,本着尽量多覆盖品牌研究文献的原则,在选择期刊时除了考虑相关领域的顶级期刊外也较多考虑其他期刊。

⑵论文选择标准

“中国大陆”品牌研究性论文是指研究区域和研究样本对象是中国大陆的有关“品牌”主题的论文。抽样限定的论文发表时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之间,根据本

次研究选取的28本中文期刊,在维普网逐个期刊、逐卷、逐期地进行检索,利用“品牌管理”和“品牌”关键词,以全文为搜索范围来识别相应论文。论文按照“期刊-年份-论文”的路径分类下载存档,进行选择性阅读,通过阅读论文的摘要、引言等内容辨别论文的研究领域,从而将与品牌管理研究不相关的论文删除,将符合品牌管理研究主题的论文作为文献研究样本。

2、分析单元

研究要分析的内容单元包括期刊论文、题目、关键词、摘要、以及通过全文阅读进行归纳的简要备忘录,通过对这些分析单元的编码分析,建立编码类目。

㈢编码类目的建立

研究主要关注期刊类别、论文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关联性,因此,初期通过对论文的研读和专家咨询来在以上几个方面建立编码类目。

在初步确定论文研究主题分类标准时, 本文主要参考了国内有关品牌的主流教科书并咨询专家意见。把这些论文按照初步确定的主题分类标准进行归类并且在这些主题之下又划分了二级主题类目,根据初步整理的分类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并作出了调整: 首先,有一些研究主题下面的二级类目论文数量较多,比如品牌战略主题下面的品牌延伸和品牌组合,品牌价值主题下面的品牌忠诚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有必要单独列出来与一级主题类目并列。其次,值得注意是有一些研究方向包含太多细分方向,所以有几个主题涵盖范围较广,例如品牌价值包含了品牌资产和品牌权益这些概念相近的论文,品牌营销这一主题包含了品牌体验、品牌传播和品牌定位这些细分主题。最后,在进行论文主题归类过程中发现一些主流教科书中未提及的新的研究主题,并且论文数量不少,例如品牌社群、品牌生态、品牌危机,咨询专家意见本文把其列入研究主题中。

综上所述,本文最终确定了21个研究主题(见附录)。通过阅读样本文献的题目、关键词和摘要部分来确定论文所属研究主题,选择性精读那些研究主题模糊的论文并且咨询专家意见进行主题分类。在对论文进行主题归类时,如果一篇论文的内容不止一个主题,我们将这些主题都进行统计,因此各个主题的论文篇数加总大于样本论文总数。

研究方法分类方面,本文参照主流管理学刊物投稿时的分类标准以及许德音和周长辉(2004),李东进、任星耀和李研(2010)的研究,并结合本次研究的样本论文特点,把所有论文的研究方法划分为以下五类:①定性研究法,即以访谈、观察等形式获得的定性数据

构建概念或者变量之间的关系;②定量研究法,即以定量分析验证理论性假设;③案例研究法,是指以案例研究的形式获得定性数据进行理论构建,或者以案例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见解;④文献综述法,即对文献进行回顾、总结、评论和延伸的论文;⑤计量经济模型法,是指是将相互联系的各种表现为一组联立方程式,来描述整个模型的运行机制,或者利用历史数据对联立方程式的参数值进行估计,根据制订的模型来预测变量的未来数值。其中定性研究方法中单独拿出文献综述和案例研究方法,因为这两个方法在这方面的论文研究中使用的比较多,把数量经济研究方法从定量研究方法中单独拿出来,因为近年来品牌管理研究渐渐引入了数量经济的研究方法,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新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在期刊类别方面,参考自然科学基金委的A、B分类和CSSCI目录,将期刊分为A、B、C(不在A、B类中,但在CSSCI目录中)三个类别,并为了衡量期刊影响力,以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作为衡量指标之一。

研究通过以上标准建立编码词典,并对三位编码员进行编码培训,在三位编码员对10份样本数据编码的kappa系数达到0.9以上后,才正式开始对样本论文进行编码。

㈣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

本文由三位编码员对整理的样本数据使用Nvivo10.0进行编码,并使用PASW19.0和Modeler15.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频率统计分析和关联网络图、散点图等方法来观察趋势。

频率统计分析和散点图是用来描述样本论文在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时间上的分布,由此分析品牌研究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网络图用来分析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发现哪类研究主题偏向于使用哪类研究方法,并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数据搜集概况

本研究共搜集了29种刊载品牌相关论文的期刊,搜集研究论文557篇(见表3.1),并对所有论文进行了关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所属期刊等级等数据的编码。

表3.1 期刊论文搜集情况

四、数据分析结果

㈠品牌管理重点期刊分析

1、刊载论文数量分布

对样本期刊2000-2012年期间的论文数量进行汇总统计如图4.1。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品牌管理论文的数量相对集中的期刊,从而在以后研究品牌相关问题以及预测品牌研究的发展趋势时,应重点关注这些期刊。

图4.1 各期刊品牌论文数量汇总

如图4.1所示,从2000-2012年这13年间,29个样本期刊内涉及品牌的论文共计557篇,平均每年发表25.4篇论文。从论文在各样本期刊上的分布看,期刊之间差异较大,最多的高达81篇,最少的只有1篇。数量上较多的期刊分别是《华东经济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管理评论》、《商业经济与管理》、《南开管理评论》,此五本期刊的品牌管理类论文数量共287篇,占总量的51.53%。“管理评论”和“南开管理评论”这两本期刊属于A类期刊,在学术界地位比较高,受到了各界学者的广泛认可。虽然这两本期刊对于论文的录用率较低,但还是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投稿,品牌研究领域的学者也更倾向于在这类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因此,该两本期刊的品牌论文刊载量相较于其他知名期刊处于领先地位。对于其他三本期刊,其中“华东经济管理”13年间共发表81篇论文,其次“科技进步与对

策”是半月刊,刊载量较大,这可能是论文数量高居不下的原因,13年共发表

71篇论文,

仅次于“华东经济管理”。作者观察到,论文数量较多的这五个期刊其中有三本都是C类期刊,只有“管理评论”和“南开管理评论”是A类期刊,这从侧面说明我国有关品牌管理的论文水平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品牌论文的变化趋势,表4.1对上述五种期刊在2000-2012年间刊载品牌管理论文的数量进行了年度统计。

表4.1 五本主要期刊年度刊载品牌论文数量比较

由表4.1可以看出,“华东经济管理”在总数上位列第一,在2006年论文数量有明显的上升,之后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科技进步与对策”在2005年有较大的增幅,其后品牌管理论文数量逐年递减,小幅度振荡,这可能与学者们逐渐将重点转移到更专业的期刊上有关。“南开管理评论”在论文数量上波动较小,基本保持一个平稳的状态,但由于采稿率比较低,所以年均刊载量只有3篇,说明这类专业期刊对品牌管理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

2、刊载论文主题分布

图4.2为期刊主题偏好的网络图,线条粗细代表关联关系的强弱,图形为逐渐增大阈值的显示结果,逐渐保留强关联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到各期刊有明显的主题分布特征。

图4.2期刊论文主题分布的网络图

从网络图中可以看到:南开管理评论-品牌价值、管理评论-品牌战略、科技进步与对策-品牌生态等特定期刊-主题关联分布关系,这反映了特定期刊的刊载主题集中情况(针对特定期刊主题的散点图也反映了这一点,如图4.3为南开管理评论近十年的品牌管理论文刊载主题的情况),而华东经济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在各个主题刊载量上的平均,反映了其对品牌管理各个主题的普遍关注。

图4.3 南开管理评论近十年品牌管理论文主题刊载情况

这样的趋势为研究品牌管理领域相关的特定主题提供了重点参考期刊的思路,如关注品牌价值的研究就应当参考南开管理评论、商业经济与管理等期刊,而关注品牌管理的研究的广泛性和新领域则应参考华东经济管理和科技进步与对策等对各品牌管理相关主题研究普遍覆盖的期刊。

㈡研究热点与空白随时间维度的变化

基于研究主题,作者对2000-2012年间的557篇品牌论文进行了数量统计,从而总结出从数量上看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相对空白点,如图4.4所示。

图4.4 各个研究主题在2000-2012年间的数量汇总图

1、对研究热点主题的分析

通过图 4.4可以看出,数量较多的研究主题分别为:品牌价值(17.56%)、品牌战略(15.26%)、品牌建设(9.87%)、品牌组合(7.36%)及品牌营销(7.18%),这五个主题共占论文总数的57.63%,是近13年来学者们集中研究的主题。由于之前品牌研究的不成熟,学者们对相关概念的定义不清晰,例如品牌价值、品牌资产及品牌权益一直是争辩的话题。所以本文在对主题划分时使用品牌价值这一主题涵盖了品牌资产、品牌权益的概念,这也可能是其论文数量较多的原因。

品牌营销、品牌战略及品牌建设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及作为品牌管理领域的基本研究方向,一直是学者们密切关注的主题,所以论文数量较多。而且品牌营销下包含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及品牌体验等多个细分方向,所以论文数量也较多。品牌组合作为品牌战略的一部分单独列出,是由于品牌组合日益受到重视,论文数量较多。而且对品牌组合的重点研究与实践中企业间的品牌联合趋势是相吻合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论文进行主题的编码归类时,有一些无法归入主题之中,相似的论文最多也只有一两篇,本文就归入“其他”类别中。其他类共计45篇论文,数量较多,这说明品牌研究除了一些本文提出的主流主题之外还出现了很多暂时无法归类的主题方向。有可能是学者们认为研究价值不大的主题或者可能在将来会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

以下是从时间维度上看,上述五个研究热点主题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见表 4.2和图4.5)。

表4.2 2000-2012年热点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势

图4.5 2000-2012年热点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势

从表4.2和图4.5可见:首先,品牌营销研究的年均论文数量为3篇,并且在2000-2012年间呈现出平稳的趋势,而且多数以应用性为主,理论研究也偏向于指导实践。其次,品牌价值研究在2000-2007年是稳步上升的,从2008-2012年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原因可能是在国内关于品牌研究起步较晚,初始阶段,研究的重点多强调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引发人们树立品牌意识。而当品牌意识树立后,相关研究重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同样,品牌建设研究亦是如此,先有上升趋势,到2009年出现下降。品牌组合研究总体来说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且多数论文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这可能主要是由于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企业品牌间的合作越来越多,相关问题研究非常必要。

由以上分析可见,品牌营销和品牌组合主题一直是这13年间的研究热点,并预计未来可能还会是热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面对多变的外部环境,品牌营销需要更多的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例如网络营销的兴起以及品牌关系管理、品牌传播等方面的创新,即将为品牌营销提供更高层次的指导。但是作为品牌研究的传统主题:品牌建设、品牌价值和品牌战略这几个研究热点在这13年的发展中出现下滑现象,将会慢慢退出研究热点范围,这也符合品牌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重点可能会逐渐转移到精细化的研究主题上,或是与实

际联系紧密的新兴主题上。

2、对研究相对空白主题的分析

在分析研究相对较少的主题时,我们发现,在这13年间论文总数在10篇以下的主题是:品牌绩效2篇、品牌策略3篇、品牌危机6篇、品牌文化6篇、品牌生态6篇、品牌个性9篇、品牌形象9篇、品牌设计9篇。这些主题在2000-2012年间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如表4.3所示。

表4.3 2000-2012年相对空白主题的变化趋势

图4.6 研究主题在各年的分布图

通过图4.6和表4.3结合分析可以得出:首先,可以看出这些主题相对于品牌研究基本方向来说是一些比较新颖的主题。这是学者们没有深入探讨和挖掘的方向。其次,某些研究

主题与在实践中品牌遇到的问题相吻合,品牌研究的领域与实际相结合。如品牌危机,随着近几年企业信任危机的频频爆发,严重影响了企业品牌的形象,因此对品牌危机的研究在学术界应运而生。再者品牌社群(16)也是从2007年逐步受到重视,开始从社群的角度展开品牌研究。随着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企业也倾向于通过对品牌忠诚者的情感联系,增加其归属感。由于品牌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其效果并非一时能凸显出来,因此学者们都把精力放在了实用性较强的主题上,造成这一主题冷淡的现象。但是作为品牌文化作为品牌的软实力,是赢得消费者的认同的关键,也会影响到品牌的长期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以预见品牌危机、品牌社群和品牌生态等作为新兴的主题并且实用性较强,将可能会成为以后几年学术界的研究趋势之一。同时,可以看出对品牌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精细化,而且也更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及多学科相结合。最后,像品牌文化和品牌设计这样的研究主题是品牌长期发展的关键,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㈢近十年品牌管理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图4.7是从时间维度观察的品牌管理论文数量的统计结果。

图2.4 2000-2012年品牌管理论文数量汇总

由图4.7可见,品牌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变化不仅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且有明显的波

动趋势。因此,作者采取分段分析法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在2001-2004年,品牌论文的数量呈现出略微增加的趋势,但总体每年的数量较少,平均为每年约为27篇。其原因可能是中国学术界关于品牌研究的起步较晚并且刚开始的几年处于摸索阶段,主要是参照国外相关研究在进行初步探索。在2005-2008年,品牌论文的数量出现了明显的逐步上升趋势。说明在此阶段,国内对品牌的研究出现了显着的增长态势。经过初期的探索及国内企业对树立品牌的意识增强,导致这一时期学术界也相应对品牌的相关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定量研究、计量经济研究方法的运用,使得品牌研究从多个角度展开,而且也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特点。然而2009-2012年间,品牌论文的数量在2009年出现显着下降后,接下来几年的论文数量基本呈稳定态势。平均每年的论文数量稳定在47篇。经过了初期探索和中期的快速增长后,学术界对品牌的研究趋向于平稳。首先是品牌研究日渐成熟,而且品牌研究的趋势向更加细分化的趋势发展。另一方面西方关于品牌的研究也趋近成熟,使得一向向西方学术界借鉴的国内学者在品牌研究的数量上也趋向平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2000-2012年间对品牌管理的研究化为三个阶段:探索期2000-2004;成长期2005-2008;成熟期2009-2012。以下将分别对此三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基于研究主题的数量进行汇总比较,从而判断近13年国内品牌研究热点的变化趋势。

1、探索期(2000-2004年)

图4.8是探索期5年各研究主题论文数量的汇总统计。

图4.8 2000-2004年间各个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汇总

在2000-2004年阶段,品牌论文总数量为149篇,占总数的26.75%。可见此阶段是品牌研究的初级阶段,占比不足总数的1/3。品牌研究的探索期,论文数量显着突出的主题分别是:品牌战略(17.45%)、品牌价值(16.78%)、品牌建设(14.09%)和品牌营销(10.67%),它们占该阶段总数量的58.39%,是该阶段的重点主题。可见在品牌研究的初始阶段,品牌研究相关论文主要聚焦于品牌管理的基本方向上,着重研究品牌资产的价值和如何建立品牌以及如何通过各种品牌战略打造品牌价值等。

2、成长期(2005-2008年)

图4.9是成长期各研究主题论文数量的汇总统计。

图4.9 2005-2008年各个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汇总

在2005-2008年间,品牌研究的论文总量为217篇,占据总量的38.96%。可见此阶段是品牌研究的迅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数量显着突出的主题是:品牌价值(17.51%)、品牌战略(16.59%)、品牌建设(14.42%)和品牌组合(10.14%)共计123篇,占此阶段论文总量的56.68%。此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亦是品牌研究的基本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品牌组合作为品牌战略的一部分单独列出,在此阶段成为研究的热点,由此可见,对品牌战略的研究更加趋向于精细化和深刻化,品牌组合首次上升为重点研究主题。

3、成熟期(2009-2012年)

在成熟期,各研究主题论文数量汇总如图4.10。

图4.10 2009-2012年间各个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汇总

2009-2012年间,品牌论文的总数量为191篇,占总量的34.29%。在此阶段,数量显着突出的主题是:品牌价值(16.75%)、品牌战略(12.04%)、品牌营销(7.33%)、品牌忠诚(7.33%)和品牌组合(6.81%),总计占该阶段的50.26%。可见成熟期的研究热点主题发生了一定变化。首先,品牌价值、品牌战略、品牌组合和品牌营销虽然仍为研究的热点,但相比前两个阶段,研究热度有所下降。其次,在排序前四五位的研究主题中,此阶段除了前两位在10%以上,其他都在10%以下。而前两阶段,排序靠前的几个研究主题占比均在10%以上,可见在此阶段,品牌管理研究主题呈现相对分散的趋势,即研究热点不再高度集中在某几个领域。最后,品牌危机、品牌社群等研究主题逐渐成为研究的方向。品牌研究向着更加细化的方向发展。

㈣品牌管理研究所用方法的变化趋势

2000-2012年间品牌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情况,分别见图4.11及图4.12。

图4.11 2000-2012年间各种研究方法的分布图

图4.12 2000-2012年间各种研究方法的数量统计(折线图)

应用定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远远超出其他四种研究方法,总数达320篇,占总量比例高达58.14%,定量研究方法居于第二名,148篇,占26.55%。其次分别为案例研究法、计量经济研究法和文献综述法。从图4.12中我们可以看出,定性研究方法在04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在08年又很大幅度的下滑,此后一直处于逐渐下滑的趋势直到2011年逐渐趋于平稳。而定量研究法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处于稳健上升的态势,在2010年之后论文数量超过定性研究法,成为品牌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文献综述法和案例研究法近些年一直没有很大的波动,论文数量相对较少,发展速度较慢,受到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值

得一提的是计量经济研究法,它是结合数量经济的研究方法以演绎数学模型为主,从2004年日渐被学者们采用。

那么,应用各种方法的论文,水平如何呢?由于我们没有客观的直接评价论文水平的指标,这里先以论文发表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来侧面观测论文的水平。通过对应用各种方法发表的论文所刊登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变化趋势。如图4.13-图4.17,各种方法的论文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有所不同。

图4.13 定性方法的论文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定性方法的论文水平一直呈现比较平稳的分布态势,但多数论文水平在中低以下,在07-09年间呈现较大的发表密度。定性研究中等以上水平(复合影响因子超过2)的论文在各年的分布上也是比较平稳的。

图4.14定量方法的论文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定量方法的论文在08年以后呈现了较大的发表密度,但发表期刊总体水平较03-08年间降低了。与定性研究发表密度在09年后有所下降相反,定量研究发表密度在08年后有所增长,两者呈现了明显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学者们在研究方法应用上有朝向定量方法转移的趋势。但定量研究09年后在中等以下水平的爆发和聚集,一方面反映了学者们对新的规范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开始普及(如SEM 模型、实验等方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新方法的应用存在很大改善的余地。

图4.15 案例分析方法的论文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图4.15显示,案例方法的品牌研究论文,在各年的分布比较平均,基本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以下,这与战略管理等研究领域的论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要求未来的研究者要重新思考和学习案例研究在品牌管理领域应用的范式。

图4.16 计量方法的论文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图4.17 文献综述的论文水平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图4.16显示,计量方法的论文在2004年出现以后,也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以下。而综述类的论文数目较少,并且研究水平也多数较低。

从以上图示可以看到,除定性研究外,其他研究方法的论文所登期刊的影响力都有下降趋势。根据对样本论文的考察,发现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从研究主题的创新程度来看,定性研究方法由于其自身的探索性研究性质,在创新能力上容易突出;第二个原因是研究方法的集中度和规范度,定性和定量方法发表论文最多,并且都有较为成熟的范式,因此高水平的品牌研究论文基本集中于这两类方法上。但是定量研究方法的论文近年来越来越多,水平却停滞不前,结合其他几种方法的论文水平来看,目前品牌研究的水平处于相对低谷时期,需要后继学者的进一步努力,尤其是在定量、计量等方法的研究上需要改进。

㈤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相关性

作者在梳理品牌论文的基础之上,发现不同主题的品牌类论文在选择其主要研究方法的时候普遍存

从表4.4可以看到,相比其他热点主题,在品牌价值的研究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论文占绝对优势数量,而品牌建设的研究中,定性研究占绝对优势数量。那么是否能说明,品牌价值与定性和定量研究法,品牌建设与定性研究法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呢?

下面我们用网络图来探索热点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内在相关性(见图4.18)。

图4.18 研究方法与主题间的关联网络

图4.18是逐渐增大关联阈值的变化结果。由此可以看到研究主题与方法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其中品牌战略和案例研究具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针对品牌战略的分析,一部分更偏向于针对特定企业做案例分析,分析其目前战略的优缺点,如何确定战略方向等内容。品牌战略、品牌建设、品牌组合、品牌营销、品牌竞争都和定性研究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品牌价值与定量研究也有较强的相关性。

对方法与主题间出现相关性的原因,通过对样本论文的阅读和关于论文中对方法应用的描述可以看出,量化数据获取的困难度是造成方法在主题上应用差异的原因。如品牌战略、品牌建设、品牌竞争等都是比较难以获取结构化量化数据的主题,多数应用定性或者案例方法、综述方法来研究,而品牌价值、品牌忠诚等研究主题则较易获取研究的量化数据,因此定量方法应用较多。另外一个原因是研究主题的相关已有文献的情况,在已有研究较多的情况下,结构化问卷等获取量化数据的方法及文献综述方法较易应用,而在已有研究较少的情况下,案例、定性等较具探索性特征的研究方法较易应用。

那么,在定性和案例方法与定量和文献综述方法间的分布差异可能会使我们发现一种研究进阶思路,比如:案例与定性探索——文献综述与定量验证的进阶研究路径。下面通过“主题-方法”的散点图分布,来揭示这种可能的研究空白点。

图4.19 研究方法与主题的分布

如图4.19所示,黑色实心圆点代表定量与文献综述类论文,黑色空心圆点代表定性与案例类论文。下面逐级对图4.19中研究主题进行分类分析。

第一步,首先分离出论文数较少的主题,有品牌形象、品牌文化、品牌危机、品牌生态、品牌设计、品牌社群、品牌认知、品牌绩效、品牌个性、品牌发展史、品牌策略。这些主题可能存在创新空间。

第二步,对第一步分离出的主题进行进一步分析,分离出定性方法和案例方法研究多,而定量方法和综述方法研究少的主题,这类主题有定性研究基础,而可能较容易进行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和综述性研究。这类主题有:品牌竞争、品牌建设。

第三步,分离出定性研究也较少的主题,这类研究要开展定量和综述研究可能在理论基础上需要更多的参考国外的研究。这类主题有:品牌生态、品牌危机、品牌设计、品牌策略、品牌文化、品牌形象。其中品牌策略和品牌生态在样本期刊中没有定量研究和综述研究。

另外,通过图4.19我们还发现了五个特殊的研究主题,即品牌绩效、品牌社群、品牌个性、品牌价值和品牌延伸。品牌绩效、品牌社群和品牌个性,这三个研究主题都是在没有或者缺少国内定性和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直接开展定量研究的,并且品牌社群和品牌个性近几年的定量研究数量比较多,这反映了品牌研究开始出现一部分用定量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的尝试。品牌价值和品牌延伸两个主题的各种研究方法的论文都较多,并且交替出现,这反映了这两个主题的研究将达到较高的成熟度。

五、结论与讨论

㈠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2000-2012年间的管理与经济类样本期刊的557篇品牌管理论文的内容分析,基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时间维度,探讨了五个主要问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有关品牌研究的论文在期刊上体现出一定的集中度,其中集中度较高的期刊不乏“管理评论”“南开管理评论”等A类期刊。因此,品牌研究的相关现状、趋势等问题应重点关注此类核心期刊。(2)关于品牌管理相关论文,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集中于品牌价值、品牌战略、品牌组合、品牌营销及品牌建设。从中可见目前国内学术界品牌研究的主要方向。(3)品牌管理的研究趋势表现出越来越精细化,与企业实际遇到的品牌管理问题有较强相关性。由此可见,国内学术界品牌领域的研究能够与实践紧密结合。(4)基于时间维度对热点研究主题的趋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学术界关于品牌的研究先后经历了探索期、成长期及成熟期。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品牌研究的论文数量趋向平稳化。(5)最后,基于研究方法维度,定性研究是品牌管理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但随着其他研究方法的引入,近几年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逐渐被应用到品牌管理领域。从时间趋势上看,定量研究逐步超越了定性研究,成为品牌管理领域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而且一些热点研究主题体现出与特定研究方法某种程度的相关性,并且启示了在特定主题方面的研究空白和后续研究的可能方向。

通过对本文研究问题的深入探讨,我们预测未来国内品牌研究将更加与实践相结合,出现更多品牌研究新领域。同时在品牌管理的研究主题上,将采用更多样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品牌的研究也将更加注重采用定量、计量经济等方法,同时与多学科相联系实现跨学科合作研究。

㈡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

第一,由于目前对于品牌相关研究的主题分类还没有统一认可的标准,本文在研究中按照国内有关品牌管理的主流教材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征求专家意见,还额外添加了一些近年来新兴的研究主题。这样的分类标准比较宽泛和笼统,有一些主题包含较多的细分方向,如品牌战略、品牌价值和品牌营销。如果以后的研究能够明晰品牌相关研究的主题分类标准会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使得分类标准科学有效的同时为该领域的研究界定主题范围和研究方向;或者能够对这些概念范围较大的主题类型的子主题进行现状和趋势研究,相信会得出更精准和建设性的结论,从而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切入点。

第二,本文旨在探究中国大陆近13年品牌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试图勾勒品牌研究的发展脉络,所以在选择期刊时,本着尽量大范围覆盖的原则确定了本文的期刊样本,共搜集557篇有关品牌的论文。所以本文的C类期刊占有较大比例,C类期刊用稿率较高,论文质量要求一般,这导致一些论文质量有待考察,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次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因此后续研究可以试着从A类期刊或者该领域的顶级期刊中确定样本期刊进一步展开展研究。

第三,在对本文的样本论文进行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分类编码时,采用交叉验证的人工分类法,尽管交叉验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分类误差,但不可避免的还是存在人工分类的主观因素影响分类的准确定和科学性。后续研究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更精细和更科学的编码原则来避免主观因素产生的误差。

第四,本次研究仅对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发表时间进行了统计研究,这些只是相关研究的最基本的研究视角。后续研究可以考虑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从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区域或研究样本等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品牌研究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求更全面的反应问题。

第五,本文只采用了频次分析、相关分析、对应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而未来研究可以考虑使用卡方检验、时间序列分析法甚至情报分析法进行研究,从而为中国大陆品牌研究现状及趋势的研究工作提供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方法。

第六,本文在分析近13年来中国大陆品牌研究的热点和空白点时,主要通过论文发表数量的对比分析来研究,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通过该领域核心作者的论文研究主题视角,或者从核心期刊论文数量的

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尽量使用多种方法和多重维度全面地来验证研究热点和空白点。

参考文献

【1】李东进,王大海.中国大陆营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JMS中国营销科学学术会议论文的内容分析[J].营销科学学报,2008,4(3):107~121

【2】李东进,任星耀,李研.中国营销研究的发展趋势——基于国内外主题要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2000-2008[J].营销科学学报,2010,6(1):124-146

【3】杨志勇.国内营销研究30年:焦点与趋势[J].经济管理,2009,09

【4】邵建生.企业品牌延伸策略应用分析:管理评论[J],2002,10:33-35

【5】谢毅,彭泗清.两类企业公开信息及其交互作用对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影响:南开管理评论[J],2009.1:71-83

【6】郭锐,陶岚,汪涛,周南.民族品牌跨国并购后的品牌战略研究——弱势品牌视角:南开管理评论[J]2012.3:42-50

【7】彭传新.奢侈品品牌文化研究:中国软科学[J] 2010.2:69-77

【8】郭洪,薛大东,杜青龙,连震,郭炤君.我国品牌资产价值证券化分析:中国软科学[J],2012.6:113-119

【9】卫海英,冯伟.品牌资产生成路径:基于企业与消费者互动行为的研究视角:管理世界,2007.11:164-185

【10】李伟,张旭梅.消费者品牌敏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6.z1:34-38 【11】曹颖,符国群.使用者形象一致性及形象强度对品牌延伸的影响:管理学报,2009.5:723-728

【12】赵红,张晓丹.基于品牌个性维度的品牌定位诊断方法及实证研究:管理学报,2010.7:1039-1045

【13】沈蕾,邓丽梅.基于顾客满意的品牌忠诚模型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06.2:57-62 【14】丁桂兰.品牌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15】Romaniuk, Jenni, Wight, Samuel. The influence of brand usage on responses to advertising awareness. meas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2009,Vol.51 Issue 2, p203-218, 16p, 7 Charts

【16】Spiggle, Susan, Nguyen, Hang, Caravella, Mary. More Than Fit: Brand Extention Authentic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Dec2012, Vol.49 Issue 6, p967-983

【17】Stahl, Florian, Heitmann, Mark, Lehmann, Donald R, Neslin, Scott A. The Impact of Brand

Equity on Customer Acquisition, Retention, and Profit Margin: Journal of Markting:Jul2012, Vol.76 Issue 4, p44-63

【18】Yousaf, Usman, Zulfiqar, Rida, Aslam, Madiha, Altaf,Mohsin: Study Brand Loyalty in the Cosmetics Industry: LogForum:2012, Vol.8 Issue, p327-337

【19】Batra, Rajeev, Ahuvia, Aaron, Bagozzi, Richard P:Brand Love: Journal of Marketing: Mar 2012, Vol.76 Issue 2, p1-16

【20】Hanna, Sonya, Rowley, Jennifer: Towards a strategic place brand-management model: Journal of Marketing: May 2011, Vol.27 Issue 5/6, p458-476

附录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发展的六大趋势

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共生态势,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体现为六大趋势。正确认识与把握这些趋势,对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趋势1 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成为产业特征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制造业的投入产出呈现服务化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服务中间投入占制造企业中间投入成本达到70%左右,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近70%来自于第二产业,其中研发、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邮政等行业的中间需求较高。2010年以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普遍在60%~70%之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 比重在43%左右。 另一方面制造企业经营呈现服务化趋势。在工业品的附加值构成中,制造加工环节占比越来

越低,而研发、设计、物流等服务占比越来越高。许多跨国公司制造商的主营业务、业务增值、管理模式、赢利来源均以服务为主,有两成跨国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企业。 服务业制造化倾向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服务业加强向制造业的渗透。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反映出金融、物流、研发等服务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要市场,为制造业服务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是服务企业产业链逐步向制造业延伸。在价值链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嵌入制造企业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由于一些服务企业在价值链高端掌握了核心技术、核心业务,比如,研发企业拥有自己的发明专利、设计机构拥有自主创新设计、物流公司拥有自己的网络等,这些企业为了寻求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利用自身在产业链高端的控制力,建立起自己的制造工厂。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2007年以来,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高筑。为了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大国地位迅速崛起和应对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的需要,充实和增加我国进口贸易、服务进出口贸易,改变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 优化贸易结构,增强我国在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发展趋势建议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中都是以货物贸易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货物贸易是我国主要的贸易形势。但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 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货物的加工、装配、维修以及货币、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为非本国居民提供服务并取得收人的活动,是一国与它国进行服务交换的行为。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有形的、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并符合于严格的服务定义的。直接的服务输出与输人。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服务输人和输出,也包括在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实体接触的情况下发生的无形的国际服务交换。 一般我们所指的服务贸易都是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国际服务贸易”或“服务贸易”才是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的概念。这里的“服务贸易”及“国际服务贸易”均指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概念。 而通常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服务贸易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广义的。 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服务贸易包括一系列的产业、职业、行政机关的产出:空运业、银行业、保险业、旅馆业、餐饮业。理发业、教育、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研究、娱乐业、按摩院、旅游业与旅游代理、计算机软件业、信息业、通信业、医疗与护理、印刷、广告、租赁、汽车出租服务等。因此“国际服务贸易”定义为这些行业部门的产出品向其他国家居民的销售。中国的服务贸易行业在近年来也在蓬勃发展,涉及到了相关行业,但总体

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一)国际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工业化前期),商业和交通、通信业领先发展;第二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增强第二产业的服务功能;第三阶段,金融、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科学教育事业等现代服务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快速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超出了传统的服务业的平均水平。1970—1986年,美国现代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分别增长了173.3%和200.8%,远远高于同期服务业91.0%和85.3%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这使得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优化了服务业的内部结构。这是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美国等国家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上,产业结构处于快速变动期,特别是服务业将处于加速发展的转折点。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已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 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撰文指出,制造业的增长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会遇到能源原材料以及环境资源供给的限制。而制造业发展所遇到的能源原材料瓶颈可能被包含金融、物流在内的服务业所打破。现代服务业主导制造业已经和正在成为现代经济的趋势。许多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形成依托国际服务业基地,支持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其中包括金融、保险、运输、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议、评估、咨询、工程设计、广告等中介机构。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可以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可大大提高其质量。

论中国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1)

小论中国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和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低,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不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导致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中国2004年却不到35%,不足美国的一半,接近于一般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外,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旅游、劳务出口、远洋运输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电信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其他产业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 2.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较低,出口结构不合理 一是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国货物贸易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世界排名均为第三名,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排名仅列第八位,进口第七位。我国服务出口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9%,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我国服务贸易呈现逆差,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812亿美元,进口853亿美元,逆差41亿美元;三是中国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

不合理,新兴行业少,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不足,严重阻碍了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进程。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 3.进出口总额逐年上升,但始终表现为贸易逆差。 如下图所示:1996-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进口额和出口额也不断增加,但是始终表现为贸易逆差。由此证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 4.服务贸易管理滞后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服务业管理和协调主要由外经贸部负责,因而存在诸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的差别,容易出现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等问题。 5.服务贸易交易方式落后 现代电子商务在服务贸易领域中,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商业贸易形式和市场结构,影响着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加速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1,000多个,其中B to C④677家、B to B 370家,ISP⑤620家,去年B to C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B2B交易额为67.7亿元人民币。存在有各种不同B to B、B to C、C to C等商业模式,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解决方案,但整体来说呈现自发性、局部性、重复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整体规划性和统一的规范,有很多网站的商业模式是单纯模仿国外企业,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服务行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服务行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用友公司服务与流通行业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刘海河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比重会相对逐渐下,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的比重相对上升。托夫勒也认为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以后,进入一个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信息社会。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服务业的现状: 根据最新的统计,在2008年中国服务业的产值超过了12万亿元,中国的服务业的增值值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飞速的发展。但是这个和世界先进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相比,国内的服务业相对还比较落后,一个体现在绝对的规模上;另一方面体现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国内的服务业最近几年来占GDP 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左右;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在70%以上。即使是世界平均水平也是在60%。 也就是说,国内的服务业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国家关于在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到2020年,希望服务业的增加值能够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而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信息服务、房地产等等。 服务行业特征,服务业我们总结以后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第一,无形性。服务业的产品是以信息,或者是服务的方式提供的,不像制造业是有形产品,所以服务业的产品的交费和衡量标准也比较混乱,而且不同的客户对服务的感知程度,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会不同。(不可存储、不可运输,交付与衡量标准比较复杂,包含更多主观因素,由于无形性,进而会产生波动性和异质性,不同客户对服务的感知程度不一及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也会带来服务质量的波动)。 第二,即时性,就是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所以需要离消费者最近,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连锁经营发展这么快的原因。(像便利店、餐饮等)。 第三,劳动密集。不像制造业对能源、设备、材料等的依存度较低,主要是以人为手段去实施业务管理,所以对人员成本的管理就非常重要。 服务业在转型中的升级与管控重点: 第一,模式创新。关于对新模式的支持,服务业业务模式创新非常快,比如华旗资讯为例,现在在大力发展门店,这里面有很多新的,可能是直营、联营,或者是加盟店等等各种模式。比如如家、分众传媒、阿里巴巴、盛大,这些都是依靠业务模式的创新取得了公司快速的发展。所以新业务模式的管控能力、在新的业务模式下,企业自己的管控能力就显得比较重要。模式创新中的第二点是体制改革,像过去的事业单位,现在已经逐渐往企业转型,在转型中对事业和企业并存的单位,他们的管理。比如广电、教育、体育、公用事业。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外包,这里面典型的例子就是IBM、GE、物流外包,这些过去都是传统的制造业,现在他们逐渐把一些制造部门逐步剥离,大力发展服务部门,截至到现在为止比如以GE为例,他们的服务部门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制造部门的收入,占比达到了50%以上。模式创新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国家也提出了希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 第二,业务协同。现在的供应链越来越长,为了给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我们本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企业内部前台业务的前端和后台管理的协同,以及内部资源的协同。通过这些协同,能够更加及时的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第三,成本管控。这个刚才也提到,在服务业是一个人员劳动密集行业,设备成本、材料成本的相对占得比较低,人员成本相对占的比较高。所以对人员成本的管控使一个重点。因为服务产品不像制造产品,以合格产品的交付为计量的依据,服务产品的焦距更多的是依据合同,合同里面设定若干标准,所以它的收入和成本计量点和计量过程比较复杂。还有因为收入和成本不易计量,相对绩效考核也就比较困难。这是服务业转型过程中管控的一个重点。 国内服务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英美国家80%的IT应用者来自服务业,国内服务与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每年以将近20%的速度在递增。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家政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AA858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71415505.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中国家政服务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 报告编号:15AA858←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480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99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我国家政服务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于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小型化趋势显现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民进城务工,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行业规模逐渐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家庭服务业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社区导购、生活百事等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2014年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市场总值达到9383.74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0.8%。 2014年我国家政行业主要细分市场规模统计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步伐也日益提速,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渐趋升。长期以来,我国家政行业规模小,操作混乱,但是随着用户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的同步提升,原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发展。 我国家政行业市场潜力巨大,相关数据显示,有约70%的城镇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与市场刚开发阶段相比,家政行业的进入门槛已相对提高,现在的家政服务业已从粗放型经营走到了精细化、规范化经营阶段。 二十多年来,我国家庭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尤其是促进弱势群体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2014年我国家政企业数量

物业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

物业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 物业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作者:佚名 时间:2008-5-24 浏览量: 物业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思考 物业管理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从1981年在全国成立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行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在广州从事物业管理的公司已有1100多家,从业人员6万多人,物业管理面积亿平方米。 《物权法》出台后,行业内部立即掀起了学习热潮,面对《物权法》的相关规定,物业管理沿袭了20多年的惯性思维与做法将可能被部分或彻底打破,物管行业将面临制度、模式、利益格局等等一系列的变化与变革。物业管理行业如何在《物权法》出台后顺应物业管理未来发展大势,共建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行业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需要行业全体业主和企业共同的思考。 一、《物权法》颁布实施对物业管理行业变革的思考

物业管理应该是业主以私有财产为核心,以公共财产为纽带,以业主公约(或业主章程)为基础而形成的共同协商、自我管理不动产的行为。 早在2003年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时,国家建设部主要领导就明确要求“政府机关要转变职能,…既要尊重业主在物业管理上的自主权,也要尊重物业管理企业的独立经营自主权,…要彻底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观念和做法,明确哪些是自己管的,哪些是民事行为,应交给市场解决的。一旦有民事纠纷,应鼓励依照司法程序来处理,做到依法行政,既到位,又不越位。”可见,《物业管理条例》在其立法过程中已经贯彻了共同协商、自我管理的理念。 《物权法》体现了民法的“私法自治”的原则,明确了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进一步确立了业主共同协商,自我管理的物业管理模式。《物权法》第八十一、八十二条规定:“业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也可以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对建设单位聘请的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业主有权依法更换。”“物业服务企业或者

中国汽车后市场服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本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使用

一、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 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不管是产量仍是销量都是在快速的上升,这主要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人们糊口水平的进步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也在发展之中。 “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定义是指汽车从经销商出售给顾客的那一刻起.直至该汽车报废送至回收站之前,为该汽车提供全过程的各项服务,包括车辆保险、上牌、年检、养护、维修、配件更换、装具添置、清洗加油、停车治理、行使指挥、违章处罚、信息提供等等的一切服务。 1.1中国汽车行业的需求状况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汽车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发生深刻的改变,中国汽车也将从封锁走向开放,国外一些提高前辈的汽车理念,也将会源源不段的输入到中国汽车行业中来。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私家汽车消费比重逐年进步,有关专家估计,因为海内市场需求量大,私家购车的需求将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世界最具活力、增长最快速的区域市场的决定性气力。2004-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以16%-2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在6650-8431万辆之间。可以推算2010年汽车的年需求量将达到1300-1900万辆之间。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泛起了快速增长的趋势,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汽车后市场所产生的利润,与相对的前市场比较,比例大约是7∶3。也就是

说,在整个汽车工业链上,后市场产生的利润至少要超过前市场1倍以上。我国汽车后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较高增长期。由于一般情况下,车辆使用4年到9年之间,其售后服务的市场是最大的。因此,中国有望在21世纪前10年景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性的汽车消费市场,海口汽车违章。汽车在中国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将直接推动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发展。 1.2我国汽车后市场的现状 目前我国汽车后市场的经营模式、治理服务、竞争意识等还存在一系列的题目。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我国汽车行业迫切需要明确汽车后市场在整个汽车行业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进步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1.2.1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行业组织性 我国汽车后市场目前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小而散,新车销售、二手车交易、租赁、配件和用品供给、汽车改装、美容养护、检测维修、金融信贷、保险、俱乐部等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各企业各自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用度去搜集、分析有关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信息,但因为种种原因,所得资料的置信水平较低,因而导致企业在制定一系列决议计划时产生偏差甚至重大失误,给企业发展带来严峻的负面影响,也使企业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而规模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资金和技术的实力,只有上规模,才能与国外企业抗衡。 1.2.2治理服务水平低 中国汽车后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因为长期受政府的行政干涉干与

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趋势及发展战略

房地产中介服务业的趋势及发展战略 近20年来,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房地产行业由于属于对全局起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而获得优先发展。2000年证监会对房地产企业上市解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发展前景的肯定。与此同时,房地产中介业适应于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的增长也逐渐发展起来。加入WTO在即,为大规模进入尚处于幼稚阶段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国外知名的房产中介企业已开始了实质性的商业运作,因此,分析房地产中介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房地产中介业的现状,从微观层面制定房地产中介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目前房地产中介企业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房产中介服务业的趋势分析 (一)房产中介服务业是朝阳行业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经济向服务化趋势发展。从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进入所谓“服务社会”,衡量的标准是服务业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50%,如当时令港为70%、美国60%、欧共体58%、瑞典62%、芬兰55%等。服务性企业生产的附加值已经多于制造业所创造的价值。尽管服务业伴随制造业发展而发展,但在服务需求结构变化的推动下,服务行业特征呈现出服务性企业资本投入更加密集,科技投入越未越多,专业化程度越未越高,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的总体发展趋势,房产中介服务业隶属于这一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高成长性的朝阳行业。 (二)专业化分工的利益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促进房产中介服务业快速成长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行业内专业分工日益细化。一方面房地产企业本身主动把市场营销服务功能从整体业务中剥离出去,使之成为独立的营销服务实体;另一方面,更多的创业资本涉入专业房地产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中介服务经营范围具体指:房屋的买卖(代理/自营)、租赁、置换及相关金融、信息、法律等专业化服务。专业化分工不仅有利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成长和全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了房地产行业各产业链条的发达。 (三)房地产二、三级市场不断膨胀刺激房地产中介业交易规模扩大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上二手房交易量占整个房地产交易量的80%左右。随着我国二、三级市场的开放,房产梯级消费的逐渐形成,二手房买卖、租赁交易额急剧膨胀。据统计,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四城市每年涉及市场交易规模就有几百亿元。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03年前后,上海二手房交易量将与商品房交易量持平。 (四)网络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房产中介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注入活力 从国外经验看,房产中介行业应该而且是最早应用网络技术实现电子商务的行业之一。而房地产中介行业电子商务化的最终表现形式正是目前流行于欧美国家的MLS(Multi Ple Listing Service)系统,绝大多数房产中介服务公司已经被自己的房源信息系统和无所不在的互联网“网络”在了一起。顾客只需在中介公司所设计的计算机终端上输入所要租买房屋的特征,就可查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房产,并可通过网上的电子地图查看实际位置,通过网上播放的录象进行“实地考察”。显然,MLS系统的好处一方面是中介服务商的业务更加趋于专业化,另一方面是满足消费者选择的多样性。 二、国内房产中介服务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国内房产中介服务业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发展历史不长、经验不足、行业发展无序和宏观管理不规范以及企业微观管理和经营落后,与房地产中介业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市场的需求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和一系列问题。 (一)“散、乱、差、小”是国内房产中介服务业的主要特征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政策研究 学号:20100003236 姓名: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002班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强,同时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服务贸易的地位及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各国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代表。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市场上重要角色,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服务贸易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态势。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服务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逐渐提升。但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在国际上的处于劣势地位。本文主要用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调查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预见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并结合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国际竞争力政策研究 1.当今国际服务贸易和我国服务贸易之间的概况 1.1)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 服务贸易世界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的地位在一国经济中越来越重要,比重也在逐步的增加,从2000年到2010年各国的服务贸易活动中,增长迅猛,规模也持续扩大。根据WTO不完全统计,2000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占全球贸易8.8个百分点,为1.44万亿美元。2004年超过2万亿美元,占有19.6个百分点,到2009年占到了21.1个百分点。虽然在十年的发展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可是在全体中还是发展迅速的。 表1 2000-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与全球贸易的比重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全面的发展中,服务贸易也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虽然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较低,只有17.97%的是服务贸易,而82.03%是货物贸易。所以服务贸易未来发展潜力也不断提升,我们要把握发展机会。 1.2)中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 我国服务贸易在总体上分析占比重低,但在发展速度上看较快,可是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还是比较低。在2000年进出口贸易占世界2.2个百分点,到2009年进出口贸易占世界4.5个百分点。如下表3:

正确把握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正确把握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本文探讨如何把握当前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服务业已经由从属地位阶段向双轮驱动阶段过渡;全球经济服务化,服务信息化趋势日益凸显;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全球服务业开放水平与标准将有新的提升;服务业的功能聚集替代地域聚集成为主要的集聚方式;服务业电子化催生线上交易线下消费结合模式。 标签:经济服务化;制造服务化;功能聚集;服务外包 提升服务业发展比重、推动服务业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在推进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以便于确立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服务业已经由从属地位阶段向双轮驱动阶段过渡 对一定阶段的主导产业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服务业从产生开始注定经历三大阶段,即从属地位阶段、与工业并驾齐驱阶段和主导地位阶段。产业发展首先是从农业社会开始的,由于当时工业和服务业都很不发达,服务业处于绝对的从属地位。在工业化发展进入中后期阶段,服务业从制造业、农业中吸收大量转移劳动力,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范围,随之成为工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和支撑。在这个阶段,服务业与工业同等重要,经济增长表现为双轮驱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服务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衡量是否进入服务业时代的根本标准是服务业产值、劳动力就业比重是否达到60%以上。但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看,离服务业主导地位阶段还有一段距离,因此必须明确产业定位,按照双轮驱动战略布局服务业发展。 二、全球经济服务化,服务信息化趋势日益凸显 经济服务化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就业与增加值比重均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服务业的完善程度是衡量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完善的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助力。从二战后全球经济的具体表现来看,经济服务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1)从全球经济的历史比较来看,服务业占GDP比重接近70%,发达国家更高达80%左右,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就业在80%上;(2)服务业投资日益成为投资重点和企业家的投资偏好。服务业利润率远远高于一产和二产,这也成为引导投资流向的重要指标,服务已成为制成品的投资重点,投资也不再是单纯的制造业投资,“制造+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成为新的经营模式;(3)服务消费逐步取代实物产品并成为消费支出的主导力量,而互联网时代又使服务消费具有便捷性,使服务消费具有坚实的依托载体;(4)服务业日益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份额的上升不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最富竞争力的国家和体系,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服务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