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用

论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用

论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用
论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用

论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用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即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的培养和与人交往合作的态度及行为、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关注家庭、集体和周围的事物以及必要的规则意识等方面的发展。在影响幼儿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幼儿园是幼儿在社会联系中出现较早和持续较长的一种,而师生关系又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一种幼儿园关系。所以,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较早来源于幼儿教师。故本文旨在讨论幼儿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大影响。

一、教师影响幼儿自信心、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

自信心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进幼儿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动力。而主动性和独立性也是幼儿成长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主动性和独立性,认为自己在某方面,甚至在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孩子,自我评价“很蠢、不能干、很差”等。一些孩子在集体场合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在交往中,有些孩子总是跟在能力较强的孩子后面,听从他人的安排,而不愿当领导者,面对困难挫折,一些孩子常常害怕退缩,惧怕尝试新事物,包括未玩过的玩具、游戏,在活动时总选择比较容易的项目,逃避有一定难度或具有挑战性的活动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不良影响造成的。1、过于严厉,过多否定,横向比较、消极评价及不能提供合适环境等,不利于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如有的教师经常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对孩子严厉粗暴,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轻者批评否定;重者训斥、指责;甚至讽刺、挖苦。例:午饭时,一孩子不小心饭碗掉地下了,顿时饭菜撒了一地,孩子吓呆了,教师怒不可遏,一把将孩子从椅子上拽下来,大声斥责道;“这么大的孩子连个碗都端不好,别吃饭了!”孩子伤心地哭了,教师见状更是生气,厉声喝道:“还有理呀?闭住嘴、到一边去!”孩子抽泣着,难过地走到一边……。长期处于这种缺乏接纳、关爱的环境中,孩子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心情忧郁缺乏自信。又如急于求成的幼儿教师常常惯于横向比较,喜欢拿一些孩子的优点和另一些孩子的缺点比较。2、过度保护、包办代替,不利于幼儿的主动性及独立性的发展。不少教师为了安全着想,不放心让幼儿自己尝试,总是竭尽全力为孩子解决各种困难,譬如幼儿在走平衡木时,教师总是扶着孩子们走,嘴里还一个劲地说着慢慢来不着急。过度地照顾和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事事依赖他人,而一旦遇到困难便不知所措,因而更容易遭受挫折、失败,并形成自卑心理。

相反,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能够给予幼儿最大的信任、耐心的指导、最低程度的帮助,幼儿的自信心、主动性及独立性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具体做法如:1、相信孩子并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2、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放手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3、鼓励孩子向困

难挑战,让孩子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4、以适当的标准,正确评价孩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成为充满自信,具有一定独创性的幼儿。

二、教师影响幼儿与人交往、合作态度及行为规范。

许多研究表明:幼儿期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幼儿日后的同伴关系。而同伴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又反映师生关系的某些特点。故教师对幼儿与人交往、合作态度与行为等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1、科学教育使幼儿形成善于与人交往并具有良好的合作态度。第一,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生活经历将间接影响着幼儿同伴关系。一些研究发现幼儿期的师生关系质量在某些程度上预示着幼儿以后的师生关系。一定的教师行为或个性特征与幼儿日后形成的同伴关系性质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第二,教师的教育技巧与幼儿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之间也具有一定联系。教师教育技巧包括教师的风格,如权威、教师对幼儿使用的教育方式、教师对幼儿行为指导次数、教师是否积极地影响幼儿以及他们在支持幼儿游戏活动方面等表现出来的能力等等。和谐、中等程度的教师控制、教师参与、民主有助于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及合作能力。第三,教师的人格也间接影响到幼儿的同伴关系。教师用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人格特征。这种方法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幼儿与同伴如何交往、产生怎样的合作态度。以及他们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所以说教师只有科学地教育幼儿,才能使幼儿在同伴合作、交往中确立自我并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2、树立榜样,使幼儿形成利他行为。根据班杜拉的实验研究发现幼儿最喜欢模仿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指在他生活实践影响他最大的人。而在幼儿期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人之一,由此可见,教师也是幼儿最主要、最经常模仿的对象。故在幼儿利他行为发展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教师对幼儿的爱对于他们情感上的安全是必要的,而情感安全则有助于幼儿利他倾向的发展。如果教师以热情、支持和爱护的方式对待幼儿,就会使幼儿建立起一种利他和助人的心理倾向。斯陶布的研究还表明:同成人良好的情感联系以及成人的榜样行为会增加幼儿的助人行为,而且成人的榜样行为可以增加幼儿对于助人规范和正确行为的认知理解。因此,作为幼儿生活中“最重要之一的他人”幼儿老师,应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

三、教师影响幼儿关爱他人、家庭、集体和关注周围事物的发展。

幼儿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而教师却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动力环境及创造者之一。众所周知,幼儿园是幼儿期接受早期道德教育的最初环境之一,只有把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看作是在幼儿园关系的动力网络环境中形成的,才能充分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起源。有关研究表明:关心他人,包括对他人痛苦的情感反应(移情)和试图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等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是在幼儿期开始的。如:幼儿对他人的伤心以难过或哭反应,开始有安慰他人的行为,如轻拍、拥抱、给物品、提建议、用语言表达同情、请成人帮助、力图引起他人情绪变化用替代性活动安慰对方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认知的发展和榜样学习的作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断发展。张晓认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教师起着重要作用。一旦利他原则被内化并成为理想自我的一部分,幼儿将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

避免由于未提供帮助而带来的良心惩罚(如:内疚、羞愧和自责等)。如果教师能以身作则,并适当地诱导幼儿,幼儿就会逐渐理解自己是集体和社会中的一员,应关注集体及周围的事物。因为幼儿教师是幼儿的最早老师,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第一对象之一。因此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树立好的榜样。如同事间友好相处及表现出关心社会、关爱班上的每一位幼儿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使幼儿的心灵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也会学着关注家庭、集体和周围的事物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让幼儿懂得1、不能只想到自己,要多想想别人。2、父母、老师和他人爱自己,自己也应爱父母、老师各他人,体谅他人的辛苦各劳动成果。3、了解自己的愿望并不一定都能实现,生活中既有欢乐,也有痛苦。这样幼儿就会淡化自我,将自己融入家庭、融入集体和社会。

四、教师影响幼儿社会必要规则意识的形成。

幼儿的必要意识包括1、在公共场所中遵守公共秩序。2、在集体活动中要遵守各项活动纪律。3、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研究表明幼儿必要规则意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言行举止,引导等。教师的某些不良言行举止,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户外活动后场地上留下了一些纸屑,幼儿想把纸屑扔到垃圾箱里,可怕影响集体集队,老师便说:“等它吧,呆会儿会有人收拾的”。就这样,幼儿教师的这种不良言行举止,影响了幼儿,导致幼儿形成在公共环境中随地扔东西的坏习惯。又如教师亲昵幼儿的方法是双手用力夹住幼儿的脸颊,导致该幼儿在课堂活动中常常用双手用力夹住旁边幼儿的手、脸、脚等。凡是他喜欢的小朋友都曾被他夹过。因为“夹人”已经成了他表达“爱”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幼儿模仿其老师的行为,导致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为不遵守活动纪律的原因。再如当幼儿生病后,老师就觉得幼儿很脆弱,对其宠爱有加。吃饭要喂、玩具玩了可以不收等。幼儿的不良生活规律就这样滋生了。长期如此幼儿就会养成事事依赖别人,做事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而且还会变得愈来愈任性、自私、娇气以及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等。

综上所述,幼儿在社会性发展中,教师对其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幼儿教师高尚操行和完善人格是作用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巨大的显性和隐性的力量。因此,幼儿教师理应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总结与提炼出能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策略,更好地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