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

2.1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见图1),盆地总面积436.8km2,煤炭资源量29.16万t,具有形成煤层气的丰富物质基础。沁水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煤盆地之一,且据《中国煤层气资源》预测:其煤层气资源量达3.28×1012m3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10%左右,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域[9]。

图1 沁水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图

盆地现今构造面貌为一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次级褶曲发育。南部和北部以近南北向褶曲为主,局部为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盆地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划缺失志留纪、泥盆纪和下石炭世地层。沁水盆地自下而上钻遇的主要地层有峰峰组(O2f)、本溪组(C2b)、太原组(C3t)、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石河子组(P2s)、石千峰组(P2 sh)和第四系(Q)等,其中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层系,3#和15#煤层为煤层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3#煤层为局部勘探目的层。

根据盆地内的构造发育特征、煤层埋藏深度、煤阶分布、煤层气含量变化等特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

点,将盆地内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的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为沁南富气区、东翼斜坡带富气区、西翼斜坡带富气区、西山富气区和高平——晋城富气区[10]。沁南富气区总含气面积3630km2,分为樊庄、潘庄、郑庄三个区块[11][12]。

研究区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位于沁水复向斜南部晋城地区,东临太行山隆起,西临霍山凸起,南为中条山隆起,北部以北纬30°线为界连接沁水盆地腹部,面积约3260km2,包括樊庄区块,潘庄区块,郑庄区块等(图2)。据已经取得工业产能的煤层气井资料,计算高产富集区内探明含气面积346km2,地质储量754×108km3[13]。边缘出露地层老盆地内出露较新地层,下古生界在盆地四周出露地表向盆地内部依次出露上古生界、中生界,盆地中部三叠纪地层大面积出露。

图2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区块位置图

2.2 樊庄区块煤炭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樊庄区块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西北85km处。区块南北长18.53~19.96km 东西宽16.37~19.27km,面积398km2。樊庄区块位于沁水盆地南部斜坡,总体构造形态为一马蹄斜坡带,地带宽阔平缓,地层倾角一般为2°~7°,平均4°左右。区内大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

型断层不发育,断距大于20m的断层仅在西缘分布,主要有寺头断层以及与之相伴生的次一级断层,这些断层基本上均为正断层。由于研究区位于近南北向沁水复向斜南部仰起端,区内地层分布具有典型的向斜盆地特征。区内普遍发育低缓、平行褶皱,展布方向以近南北方向和北北东向为主,褶皱面积和幅度都很小,背斜幅度一般小于50m,面积小于5km2,延伸长度在数百至上千米之间,呈长轴线型褶皱(见图2)。

樊庄区块构造简单,煤层厚度稳定,且具有较高的煤层气含量,据估算煤层气资源量近1000亿m3,具有很高的勘探开发前景。该区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煤层气勘探开发矿权登记范围,为近年来沁南煤层气集中热点开发区。自1998年以来,中石油先后在该区钻探了晋试1井5井和晋试井13井共11口探井(没有晋试10井)。2006年开始大规模开发至2006年底有100口煤层气井投入生产,至今约有800口井投入生产[14]。

表1 樊庄区块主力煤层3#、15#煤层气资源量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

表2 樊庄区块主力煤层3#、15#煤层气资源量及级别、等级

樊庄区块内主要含煤地层(见表3)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及下二叠统山西组,含煤地层总厚度118.97~145.75m,平均135.53m,含煤系数8.3%[15]。太原组为一套滨海平原环境下形成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自下而上分为三段:一段由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和煤层组成,是本组重要的含煤层段。主煤层15号煤发育于此段,一般厚度为2~4m,平均3m煤层分布总体东厚西薄,北厚南薄,属较移稳定煤层;二段由灰—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泥岩、粉砂岩及薄煤层组成,K2、K3、K4灰岩全区稳定,含丰富的腕足、珊瑚化石;三段由深灰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灰岩及薄煤层组成;其中9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局部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山西组为一套河流三角洲相含煤沉积,由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及3~4层煤组成,3#煤是主要可采煤层,厚度为4~7m,平均6m,总体呈东厚西薄展布,分布稳定,顶板为泥岩,平均厚度2.1m[9]。15#煤层埋深在350~850m,大部分区域不超过700m,3#煤层埋深比15#煤层浅数十米。这一埋藏深度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16]。其中3#~15#煤层是区块内煤层气的主要储集层。煤岩镜质组反射率为2.6%~3.7%,煤层含气量15~22m3/t,注入/压降测试煤层渗透率为0.025~0.51mD。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

表3 樊庄区块内主要含煤地层

2.3 3#煤层煤炭地质概况

3#煤层结构简单,煤层顶板以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底板以炭质泥岩、泥岩及粉砂岩为主。煤层埋藏深度一般350~750m [24](见下图3)。埋藏浅、厚度大且分布稳定的煤层对勘探开发煤层气非常有利。

图3 樊庄地区3#煤层埋深等值线[24]

表4为部分钻井煤层厚度一览表,从中可看出,沁水盆地南部3#煤层全区稳定。3#煤层位于山西组的下部,煤层厚度4.25~7.25m ,平均5.79m 。煤层气井一般合采煤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层厚度6~10m,平均厚8 m[17]。

表4 部分钻井煤层厚度一览表

3 煤层气储集层物性特征及开采特征

3.1 煤层气储集层物性特征

3.1.1 储层孔隙度及割理发育特征

区块内3#煤样电镜扫描分析显示,煤层气储集层中发育有原生孔、后生孔、外生孔及矿物质孔等多种孔隙类型。据煤层气探井、开发井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反映储层以裂隙——孔隙型为主。煤中基质孔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基质微孔、过渡孔发育,比表面积大,对煤层气的吸附能力强,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同时煤层气储集层中裂隙——孔隙发育,也有利于煤层气的渗流[18][19]。其中3#煤有效孔隙度 2.05% ~7.09%,平均 4.2329%。孔隙中值半径0.0353~90.65μm,平均

38.151μm。

图煤岩孔隙结构图

据压汞试验数据分析可知,3#煤储层孔隙以微、小孔为主,大孔次之,中孔欠缺,且孔形以含有相当数量的半封闭孔为特征;煤储层发育宏观裂隙和微观裂隙,以宏观裂隙中内生裂隙发育较差、微观裂隙的显微裂隙、超显微裂隙较发育为特征;显微裂隙成为衔接扩散的良好通道,提高了扩散强度。区内试井渗透率统计表明,3#煤储层相对发育;宏观裂隙中,内生裂隙(割理)发育程度明显较中、低煤级煤储层差,这也是渗透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21]。(图3、图4) 割理是煤变质作用的产物,其发育程度与变质作用类型及地应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发生在晚侏罗世时期的燕山运动为区块内煤的热演化生烃,促进煤中割理大量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4 3#煤样电镜下孔隙特征图5 3#煤样电镜下裂缝特征

3#煤层宏观割理特征总体为,以两组正交割理为主,部分割理表面有方解石不完全充填。其中大型割理密度一般为1~6条/10cm,中型割理密度明显增大为3~50条10cm,小型割理密度为3~140条/10cm。单从割理密度看,中、小型割理密度均≥3条/10cm,说明宏观割理发育。反光显微镜下,3#煤微型面割理密度一般为37~129条10cm。

3.1.2 储层渗透性

煤层气储集层的渗透率是衡量煤层气可采性的重要指标,渗透率的大小决定于煤层孔隙和割理的发育程度,当煤层气储集层割理发育处于相对开启状态,渗透性就好。通过晋试3井、晋试4井、晋试5井、晋试6井4口井5块煤样的实验测定樊庄区块3#煤的孔隙度一般为1.4~3.5%,与一般煤层孔隙度2%左右的经验值吻合。樊庄区块内煤层气探井典型煤样基质扩散系数测定结果表明,3#煤层扩散系数最高 4.085e- 5,最低2.5E-07,煤层渗透率最高 2.0265mD,最低0.025mD,总体而言其值为0.025~0.51mD,部分地区达到1~2mD。

表7 3#煤层渗透率测试结果表

3.1 3 储层吸附能力及含气量

根据3#煤吸附等温曲线,确定3#煤气藏临界解吸压力为4.4MPa,原始储层压力5.24MPa,地解压差为0.84MPa,地解压差接近,有利于排水降压采气[13]。区块内煤层气储集层煤的吸附能力及储层压力表现为,3#煤原煤兰氏体积为27.61~39.91m3/t,平均35.032m3/t,兰氏压力3.282~3.505MPa,平均3.401Mpa。

煤层含气量是资源评价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较高的含气量是资源丰度大,气藏储量富集,煤层气高产的物质基础。樊庄区块3#煤层圈定探明储量含气面积135.6km2,煤层权衡厚度5.6m,平均密度1.465t/m3,面积权衡法平均含气量20.42 m3/t,由容积法求得探明储量为227.16×108m3(135.6×108×5.6×1.465×20.42)。探明可采储量按探明储量的50%测算,沁水盆地樊庄区块山西组3#煤层的探明可采储量煤层气可采储量为113.28×108 m3。根据煤层气探井和开发井测试数据分析,开发井、樊井、测井解释结果表明:3#煤层平均含气量24.15m3/t;综合开发井含气量解释平均值:3#煤层平均含气量24.065 m3/t,说明各井变化不大。即区块内煤层气储集层含气量特征为:3#煤原煤含气量11.54~35.70m3/t,平均24.1075m3/t,含气饱和度69.65%~95.11%。开发井气量煤心测试、开发井测井解释分析结果,绘制了樊庄区块主要目标煤层3#煤层含气量等值线图见图6[14]。

本区在燕山运动中期抬升缓慢,经历了该期的异常热事件后形成了高煤阶煤。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沁水盆地南部开始稳步抬升,煤层在逸散带中停留时间较短,煤层气保存条件好,煤层含气量较高[22]。

表5 3号煤层与15号煤层平均含气量

图6 3#煤层气含气量等值线图

3.1 4 煤层气采收率及产气量

煤层气采收率是一个不确定的参数,主要受煤层气地质特征、开发技术条件及经济因素等控制。采收率的确定方法有解吸实验法、类比法、等温吸附曲线法[23]。采用等温吸附曲线预测本区3#煤层气采收率最大为63%,平均53.23%。区块内开发井日产气量最高为5052m3,平均日产气量为1418.56m3,说明本区块内具备一定的煤层气高产条件,适合于煤层气规模开发。

3.1.5煤的变质程度对孔渗性的影响

煤的变质程度对于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的空隙结构特征、孔隙度、渗透率等有所不同。同时煤在高变质程度和低变质程度对于孔渗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煤的变质程度与其孔渗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R0在2.4%左右是煤岩孔渗变化的重要转折点,变质程度低于此点时,其孔渗性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变质程度高于此点时,其孔渗性则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沁水盆地樊庄区块3#煤变质程度较高,属于无烟煤阶段(即硬煤),煤级呈

现由N向S明显递增的趋势。3#煤宏观煤岩类型主要以半亮煤为主,其次为光亮煤,局部也夹有暗淡煤分层;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常见基质镜质体,其次为惰质组,壳质组少见。3#煤灰分平均约为12.98%,属于低灰煤,挥发份(V daf)平均约为7.08%;水分(M ad)平均约1.34%。

3.2 3#煤层煤层气目前开采特征

煤层气的赋存介质和赋存方式均与常规天然气不同,煤层气是自生自储在煤岩中,煤由基质和割理系统组成。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方式赋存于煤岩基质中,少部分以游离形式,或以溶解状态赋存于煤层割理、裂缝的煤层水中。由于煤层气的赋存介质和赋存方式的同,煤层气开采方式也与常规气藏不同,主要利用井组面积法排水降压采气。通过大面积排水降压,使煤层压力降到临界解吸压力以下,使得煤层气从基质中解吸出来,延割理或裂缝系统流入井筒而被采出。随着临界解吸压力波及范围越来越大,并口产气量也越来越大。煤层气井的生产一般有三个阶段(见图7):

1)降压解吸阶段:主要产水,随着压力降到煤层临界解吸压力以下,气体饱和度增加,气相渗透率提高,井口开始产气并逐渐上升。时间可能几天或数月,图中I阶段。2)稳定生产阶段:产气量相对稳定,产水量逐渐下降,为高峰产气阶段,图中II阶段。3)产量递减阶段:随着压力下降,产气量下降,并产出少量或微量的水。时间一般十年以上,图中Ⅲ阶段。

图7 煤层气井三个生产阶段

沁水煤层气田地质特点与国内常规油气田和国外煤层气田不同,属高煤阶

储层,演化程度较高、割理不发育,煤层的渗透率极低,储层非均质性严重[28]。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开发的主要目的层二叠系山西组3#煤,煤阶为无烟煤Ⅲ号,是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变化范围为2%~7%,孔隙结构中微孔、小孔比例过大,是制约该区煤层气产出的“瓶颈”问题[25]。渗透率变化范围为0.025mD~0.51mD,平均为0.486mD。樊庄煤层具有埋藏(350~750m)、低压低温,煤岩解吸附特征以及产水量普遍较少(0.3~55m3/d)的特点,产出介质为含气、含煤粉或压裂砂等固体颗粒的煤层水;在供采关系上,煤层气田保持动液面连续稳定下降,替代了常规油气田维持供采平衡的方式;在运行控制上,以小沉没度、小排量、长期连续稳定的精确控制为主。

模拟实验与开发实践表明,与国内外的低煤阶储层相比,高煤阶煤层气的开采更强调排采过程中对储层渗透率的保护。直井开发中,由于高阶煤储层的低渗性质,直井仅能在近井地带形成压力降,压降漏斗范围小,延伸有限,难以形成较高产量[26],直井压裂改造后产气量一般为1000~2000m3/d[27]。目前的煤层气排采是地质技术人员进行动态分析,依据单井排水、起压等不同阶段的水量、压力与产气量的关系,对每口井制定不同的排采制度,不定时地进行人工现场调参。这种非智能化的管理方法具有局限性并受时间和气候限制,不能实现对储层环境变化的快速排采反应,导致不同程度的储层伤害,解吸过程受限制,排采效果降低。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 李明宅杨陆武胡爱梅徐文军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研究中心,北京,100011) 摘要沁水盆地面积约23923km2,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是我 国重要的煤层气勘探区。本文主要从盆地演化的角度讨论了煤层的形成及其生气 潜力,认为沁水盆地南部是有利的煤层气勘探区块。 关键词沁水盆地构造演化沁水盆地南受煤层气 1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在影响煤层气生成和保存的众多地质因素中,以构造作用的影响最大,因为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热演化决定着煤的聚集和生气作用。 1.1构造特征及成煤期后构造发育特征 沁水盆地位于晋中一晋东南地区,为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面积约23923km2。盆地内次级褶皱发育,南部(古县一屯留一线至阳城)和北部(祁县以北)以近南北向褶皱为主,局部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祁县至沁源)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该盆地处于长期抬升状态,具有内部褶皱发育、断裂不甚发育和煤系地层广泛稳定分布的特点,区别于其西侧的鄂尔多斯盆地和东侧的华北东部断块含煤区,前者煤系沉积后长期持续稳定沉降、上覆地层厚、构造简单,后者煤系沉积后又经历了强烈的块断作用改造。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沉积后,历经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次构造运动改造。印支期本区受侯马一沁水一济源东西向沉积中心的控制,以持续沉降为主,沉积了数千米的三叠纪河湖相碎屑岩,由北向南增厚。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华北地区逐渐解体,盆地开始整体抬升,遭受风化剥蚀。燕山期内构造运动最为强烈,在自西向东挤压应力作用下,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地层随山西隆起的上升而抬升、褶皱,形成了轴向近南北的复式向斜,局部断裂并遭受剥蚀。同时,区内莫霍面上拱,局部伴有岩浆岩侵入,形成不均衡的高地热场,使煤的变质程度进一步加深。由于该变质作用是在煤层被抬升、褶皱、剥蚀,上覆静岩压逐渐减小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对煤的割理及外生裂隙的生成、保存等均产生了有别于深成变质作用的影响。喜山期区内受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走滑拉张应力场作用,在山西隆起区产生北西一南东向拉张应力,发育了山西地堑系,区内形成了榆次—介休一带的晋中断陷,沉积了上千米的上第三系、第四系陆相碎屑岩,其他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地层继续遭受剥蚀,并在北部和东南部因拉张而形成北东向正断裂,致使沁水盆地定 一36—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6)0320387207 ①国家“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编号2003CB214607)和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项目“鄂尔多斯盆地 地下水勘查”(专题号1212010331302ZT121)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05210224;收修改稿日期:2006202220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 与岩相古地理 ① 杨友运1 常文静1 侯光才2 王永和2 张蓬勃 1 (1.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 710065; 2.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西安 710054) 摘 要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是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发育洛河、环河华池和罗汉洞三个含水岩组。通过分析早白垩世的盆地古构造、古地理、沉积环境和岩石特征、划分含水岩组沉积相类型,探讨沉积相与含水岩组发育分布规律以及含水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岩相古地理是控制含水岩组分布特征、含水性以及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受其影响,在盆地边缘,含水岩组由多期冲积扇、河流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和砂岩组成,不同沉积期次的砂砾岩层叠置,形成巨厚含水层,泥岩隔水层不发育,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好,矿化度低;在盆内,洛河和罗汉洞组风成相砂岩,产状稳定、组份和结构成熟度高、易溶组份少,顶底板及边界隔挡岩性匹配合理,是最理想的含水岩组。环河华池组含水砂体,由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滨湖滩坝相长石石英细砂岩组成,呈孤立透镜体状,含水性差,孔喉结构复杂,水溶蚀作用强,矿化度高;早白垩世形成的鄂尔多斯东西不对称湖盆结构既控制当时含水层的发育和分布,又是现今自流水盆地结构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系 自流水盆地 古地理 地下水 第一作者简介 杨友运 男 1961年出生 硕士 副教授 沉积学、石油地质及沉积盆地分析中图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识码 A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 盆地[1] ,盆地含水岩组的岩性分布规律,水资源量、水化学以及循环运动状态与早白垩世时盆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岩相古地理以及含水岩组岩层的沉积特征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白垩系地层没有发现重要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所以与地下水勘查有关的研究成果很少。加之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和古地理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相类型多,岩性组份、岩相组合及层序变化复杂,致使人们至今对盆地的形态、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含水岩组的发育特征、地下水矿化度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这不仅影响了对盆地内含水层沉积范围和特征的系统了解,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对白垩系地下水资源的正确评价和认识。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盆地沉积环境、岩性、沉积相古地理变化和砂体展布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含水层、隔层以及顶底板的分布与组合规律,探讨岩相古地理演化与地下水质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状 态,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地层发育特征及主要含水岩组沉积 相 1.1 地层格架及含水岩组划分 鄂尔多斯自流水盆地地层由白垩系下统组成,分布范围西起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东以清水河—榆林—延安—宜君为界,北抵杭锦旗—东胜一线,南 到渭北的陇县—千阳—彬县—铜川[2] ,面积约13×104k m 2。根据研究区岩石地层划分方案[4,5],并依据区域性沉积间断面、沉积相突变面以及韵律旋回等标志,自下而上可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六个岩石地层单位(图1),其中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是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系统中的三个主要含水岩组。在层序剖面上它们形成两个沉积旋回:下旋回由洛河组下段“宜君砾岩”—洛河上段风成砂岩—环河华池组湖相及三角洲砂泥岩组成;上旋回由罗汉洞组砂岩—泾川组湖相杂色砂泥岩以及泥灰岩组成。区域上受沉积环境影响,下旋回   第24卷 第3期2006年6月沉积学报 ACT A SE D I M E NT OLOGI CA SI N I C A Vol .24 No 13 June 2006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一、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松辽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它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及其支流勾勒出的“鸡首”的中部,主要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该盆地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松花江和辽河从盆地中穿过,这里埋藏着一个巨大的黑色宝库——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 作为一个侏罗——白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曾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其他动植物,其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大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大相径庭。原因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入古松辽湖,来自东方的挤压力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无力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首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松辽盆地从古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及新生代二次板块运动。中生代的板块运动产生了安第斯山型的锡霍特——阿林弧及弧后松辽—三江盆地。新生代板块运动塑造了现今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岛弧—海沟系。松辽盆地形成时与三江盆地连在一起,均属弧后盆地。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郯—庐断裂的北部分支伊兰—伊通断裂的平移运动,使松辽盆地与三江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逐渐错开并在扭动断裂牵引作用下,松辽盆地东侧及三江盆地西侧逐渐隆起,使其成为各自独立的盆地。因此,松辽盆地是一个与扭动断裂有关的弧后盆地,具有边形成、边扭动、边发展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日本的地质工作者都曾在这一带进行过石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石油。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是打出了第一口喷油井。这口井的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原型盆地类型 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与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地质发展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亚洲东北部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松辽盆地属于在晚古生代冒地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中生代弧后盆地。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晚古生代时期 此时期松辽盆地处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的交界附近。其西侧为大兴安岭优地槽,东侧为佳木斯隆起。从目前松辽盆地已钻到的基底岩性分析:其西部属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上古生代地层(石炭—二叠系),而东侧为前古生界的片麻岩、片岩等深变质岩系。故推测当时松辽盆地基本上属于大兴安岭优地槽与佳木斯隆起之间的过渡地带,具冒地槽沉积特点,可能从东向西发育有较厚的石炭二迭纪地层。总之,这一时期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石炭二叠纪地层与佳木斯隆起上的片麻岩、片岩等前古生界变质岩系共同构成了现松辽盆地的基底。 2.三叠纪—中侏罗世时期 该时期是松辽盆地的上升剥蚀阶段。古生代末期,西伯利亚大陆板块与中朝大陆板块碰撞相连,构成了统一的古亚洲大陆。因此从中生代开始,控制松辽盆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亚洲东北部大陆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之间的板块运动。 晚古生代末期至中三叠世时期是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由被动的大西洋型转化为活动的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山西沁水盆地沁参1井大地热流值确定_任战利

第33卷 第2期1998年4月 SCIEN T I A G EO LO GI CA SIN ICA Vo l.32N o.2A pr.,1998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事业部资助项目。任战利,男,1961年生,副研究员,石油地质专业。1996-12-09收稿,1997-07-12改回,陈辉编辑。 山西沁水盆地沁参1井大地热流值确定 * 任战利 (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西安 710069) 关键词 沁水盆地 大地热流 地温梯度 1991年所钻的沁参井为沁水盆地第一口科学探索井,构造位置及油气意义重要。该井钻井深度大,揭露地层多、取芯全、资料丰富,为地热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在执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事业部“山西隆起区块早期综合评价项目”时对沁参1井进行了系统采样,测试了岩石热导率、放射性生热率样品,确定了沁参1井的大地热流值。 1 沁水盆地所处的构造位置 山西地块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其西为鄂尔多斯盆地,其东为渤海湾盆地,以上两盆地都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山西地块为构造隆起区,现今构造东西分别为太行隆起带和吕梁隆起带(赵重远,1990),沁水盆地夹持于两隆起带之间。两隆起带皆由走向北东呈雁行式排列的复背斜和复向斜组成,并以复背斜为主,复向斜相对不甚发育。第三纪时,在上述两隆起带夹持—大型复向斜盆地的背景上拉张形成了山西地堑系,从东北向西南呈雁行状展布,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多”字型结构。从北向南依次是桑干河地堑、滹沱河地堑、晋中地堑、汾河地堑。 沁水盆地在构造上介于太行和吕梁二隆起带之间,其西以晋中地堑、汾河地堑与吕梁隆起相接。沁水盆地四周下古生界地层多已出露地表,向盆地内部依次出露上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层,盆地中心沁源、沁县、安泽和沁水一带,三叠系地层大面积出露。沁水盆地面积3200km 2 ,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大型向斜构造,其长轴走向北北东,这一大型构造盆地内保存了较全的古生代地层。发育了两套烃源岩,构造圈闭比较发育,已在阳1井获工业天然气流,在10口井见到不同程度的含气显示,有一定的油气勘探价值。沁参1井位于盆地中部沁源县东北,是盆地内第一口科学探索井。 山西地块由于整体处于隆起区,它们变形后形成的构造,大都裸露地表,构造演化历史清楚,但其地温场研究非常薄弱。沁参1井大地热流研究工作还未开展,因此进一步对沁木盆地现今地温场及古地温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华北克拉通盆地的现今地温场及古地温场演化历史,这对于油气生成史及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松辽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大陆拉张型断坳复合型盆地,具体体现在盆地的基底性质、盆地的构造样式、盆地地层沉积特征与地热特征以及盆地的演化史上。盆地构造基本特征研究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基础。 一、区域地质概况 松辽盆地南部由断陷层和坳陷层组成。盆地基底是经过多期碰撞拼合形成,由古生代地层组成。断陷层和坳陷层主要为晚中生代地层,下部断陷层主要由晚侏罗世(火石岭组—营城组)地层组成,中部坳陷层主要由早白垩世(登娄组—嫩江组)地层组成,上部反转期地层主要由晚白垩世四方台组—古近纪地层组成。 二、烃源岩发育情况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盆地断陷和坳陷两个阶段.深层烃源岩发育于断陷层系中的侏罗系及白里系。在断陷沉积演化过程中,发育多期烃源岩,如沙河子期、营城期、登娄库期等烃源岩。不同类型的断陷,烃源岩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也具有不同的发育展布特征。 1.烃源岩沉积环境 松辽盆地南部不同时期的断陷,由于受断陷面积、沉降幅度、最大裂陷期裂陷强度、充填序列的完整性的等因素的制约,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其组合的特征差别较大。断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的发育程度与断陷盆地样式、断陷强度、最大断陷期断陷强度、断陷持续时间关系密切。由于上述地质因素的影响,松辽盆地南部地区断陷层系的烃源岩发育程度有所不同。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是陆相烃源岩,可分为湖相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岩、碳质泥岩和煤三种类型。沉积环境一般为低能的半深湖一深湖相环境和前三角洲相环境。 2.烃源岩分布特征 断陷层系烃源岩发育,在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班级名称:10地质2 姓名:马克 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1日 目录 一、绪论 1.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2.实习区地理概况 二、地层 1.柳江盆地地层总(发育状)况 2.柳江盆地地层简况(从老到新) 三、岩石 1.沉积岩 2.岩浆岩 3.变质岩 四、构造 1.区域构造(大地构造) 2.柳江盆地构造 3.地质发展史 五、矿产资源 1.煤矿 2.耐火粘土矿 3.铜铁矿 4.石英砂岩 5.白云岩

6.石灰岩 7.重晶石 六、地貌 1.岩溶地貌 2.流水(河流)地貌 3.海洋(岸)地貌七、结论与体会 1.完成情况 2.体会 3.罗盘使用方法

一.绪论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得到第一手资料,深化理论。 3.锻炼身体素质,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4.系统掌握柳江盆地地质地貌,学会野外实习要领方法技能。 5.通过野外观察研究,积累大量感性资料,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形式,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 1.2实习任务; 1.掌握矿物和岩石(矿物)在野外的实践报告 2.掌握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及其描述和某些主要的地层 3.实测地层剖面的工作方法 4.地质罗盘使用的基本方法 5.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识别 6.掌握地貌现象的识别 7.某些化石标本的历史痕迹 8.岩层产状的测量 1.3实习时间: 2012.04.17-2011.04.22 1.4实习地点: 河北省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实习基地 2.实习区地理概况 2.1位置和交通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市区长50km,宽6km,全市海岸线总

沁水盆地胡底井田地质特征及煤层气赋存规律

沁水煤层气田位于沁水盆地南部晋城地区,主体部分在沁水县境内,共划分为樊庄、潘庄、郑庄三个区块[1] 。寺头断层以西为郑庄区块,以东北部为樊庄区块,南部为潘庄区块(图1)。该区域为我国煤层气产业的重要基地,国内主要产气井多分布在此,研究意义重大。 胡底井田位于樊庄区块的中西部,在沁水县胡底乡蒲池村附近,西以老圪堆、王庄沟、东山一线为界,距沁水县城50km ,东至西岭后、上坟西西部,南抵鸡窝岭、小岭上、七坡、西庄北部,距胡底乡约 1km ,北至吴沟村、楼底、银疙堆一线南部,隶属胡底 乡管辖。井田总体成东西向的长方形,长约6km ,宽 约4km ,北纬35°43′~35°45′15″,东经112°32′44″~ 112°36′44″,面积约20.51km 2。 1区域地质概况 沁水煤层气田位于沁水盆地东南部斜坡,总体构造形态为一马蹄形斜坡带,地层倾角平缓,一般2° ~7°,平均4°左右。断层相对不发育,断距大于20m 的 断层仅在西南部分布,主要有寺头断层以及与之伴生的次一级正断层组成的弧形断裂带,呈北东向-东西向展布。区内低缓、平行褶皱普遍发育,展布方向以北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为主,褶皱的面积和幅度都很小,背斜幅度一般小于50m ,面积小于5km 2,延伸长度从数百至上千米,呈长轴线型褶皱(图2)。 区内地层由老至新包括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峰峰组、上古生界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中统上石盒子组、上统石千峰组、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新近系及第四系。岩浆活动以燕山期侵入体为主,导致煤岩变质程度增高。 2矿区地质 胡底井田位于晋获褶断带的西侧,区内构造比 作者简介:王凤清(1960—),女,1982年毕业于焦作矿业学院煤田地 质与勘探专业,河南省三门峡黄金工业学校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研究。 收稿日期:2011-04-18责任编辑:唐锦秀 沁水盆地胡底井田地质特征及煤层气赋存规律 王凤清 (河南省三门峡黄金工业学校,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沁水盆地由于其良好的储气条件,多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煤层气学者的研究对象。胡底井田位于樊庄区块的中西部,通过对其地质特征和煤储层的各项特征研究,探讨了区内煤层气的赋存规律及影响因素,得到以下认识:本区构造简单,煤层较厚且变质程度高,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大,封存条件好,煤层气资源蕴藏丰富;受褶曲构造影响,在井田中部含气量较低,由中部向西含气量逐渐增高,向东含气量先增大后减小,南北方向也呈现起伏性变化;煤层气含量与煤层埋深基本呈正相关变化;煤层埋藏史、水文地质及煤层封盖等条件使本区形成了良好的煤层气富集区。关键词:沁水盆地;胡底井田;煤层气;地质特征;赋存规律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CBM Hosting Pattern in Hudi Minefield,Qinshui Basin Wang Fengqing (Henan Province Sanmenxia School of Gold Industry,Sanmenxia,Henan 472000) Abstrac t:Since the favorable gas reserving conditions,the Qinshui Basin is always one of main subjects investigated of CBM researchers both home and abroad in many years.The Hudi minefield is situated in the mid western part of the Fanzhuang sector.Based on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coal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study,CBM hosting pattern and impact factors in the area have been studied.Thus following cognitions have obtained:structures in the area are simple,coal seams are thick and highly metamorphosed,stronger adsorptive capacity,higher gas content,better sealing and keeping conditions,accordingly abundant CBM resources.Since impacts from folded structures,CBM content in middle minefield is lower,increasing westward,increasing first then decreasing eastward and presents undulating from south to north.Positive correlation has existed between CBM content and coal buried depth.Coal seam accumulation,hydrogeological and seam closing cap conditions made the minefield a favorable CBM enrichment area.Keywords:Qinshui Basin;Hudi minefield;CBM;geological feature;hosting pattern 中国煤炭地质 COAL GEOLOGY OF CHINA Vol.23No.07Jul .2011 第23卷7期2011年7月 文章编号:1674-1803(2011)07-0022-06 doi :10.3969/j.issn.1674-1803.2011.07.06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得尔布煤田位于额尔古纳市境内,属于海拉尔盆地群中的次级凹陷盆地,盆地平面发育范围近400km2,赋煤层位为白垩系大磨拐河组地层,煤质为呼伦贝尔地区较为奇缺的长焰煤,现查明煤田煤炭资源储量6.2亿吨,预计整个得尔布煤田煤炭资源储量达20亿吨。文章以近几年来得尔布煤田的勘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对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标签: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水文地质 得尔布煤田位于根河和得尔布干河河谷冲积平原及高平原之上,南、北、东三面环山,为地势较高的低山丘陵区,盆地中部地形较为平缓,为一呈北东向的狭长盆地,以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为基底,发育有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含煤地层。盆地内有根河及得尔布干河自东向西流过,盆地内地面高程518-650m之间,外围高程在650-812m之间。由于构造形态、地貌条件的影响,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赋存与排泄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地形地貌 本区属大兴安岭西坡的低山丘陵区,地势南、北、东三面环山,向西开口,中间为较为开阔的河漫滩。海拨高程最高812m ,最低518m,相对高差294m。根据区内地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划分为三个地貌单元。 1.1 构造剥蚀地形 该地貌分布在本区外围地势较高的中低山区,由于缓慢上升和强烈的剥蚀形成的中低山地形,标高570-812m,沟谷较为发育,山间沟谷呈“U”字型,山顶呈馒头状,地形起伏不平,上部较陡,下部较缓,大部分被第四系堆积物所覆盖,山顶部见基岩出露。 1.2 侵蚀堆积地形 一部分为由于周围山谷洪流、洪积作用和山坡面流坡积作用形成的山间凹地地形,分布在山角及群山之间,形成山间凹地及坡积裙,标高520-600m,地形起伏较缓;另一部分为由于长期风积作用形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形,分布在得尔布干河及根河南岸,地势由与河漫滩分界处向残积低山山脚缓慢升高。 1.3 堆积地形 由于根河、得尔布干河及哈乌鲁河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河漫滩地形,宽度1-15km,漫滩中河流弯曲不直,有牛轭湖、水泡子和沼泽湿地分布,生长有茂盛的喜水性植物。河漫滩沿河流两岸分布,地势平坦,海拔高程518-550m,漫滩后缘呈陡坎,高差3-18m,局部界限不明显。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含海岸地貌)

河北省秦皇岛市 柳江盆地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专业:地理科学(非公费师范) 姓名: 年级:级 学号: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实习简介 1.1.1实习时间 2014年5月25日-5月28日 1.1.2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戴河 1.1.3实习线路 1.张岩子——东部落——潮水峪——上庄坨 2.石门寨西门——瓦家山 3.石门寨——蟠桃峪 4.上庄坨——刘家房 5.北戴河 1.1.4实习目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技能。使得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1.1.5实习内容 1.熟练掌握基础罗盘、放大镜和GPS等野外地质调查仪器工具的使用方法; 2.掌握在阅读、使用各种地形图、地质图件的基本技能; 3.掌握地质地貌学矿物、岩石、构造、地层、内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等野外现象识别、观察的基本能力和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标本采集的方法; 4.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观察、描述,素描图、实测地质剖面图等基础图件绘制的基本方法; 5.掌握野外地质调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第二节地理概况 1.2.1 位置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市区长50 km,宽6 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1.2.2 地形 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鸟瞰秦皇岛地区,地势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 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1.2.3 地质 秦皇岛不仅是我国非常重要工业港口,也是世界大港,目前已发现的矿物品种有56种,开发利用的26种,青龙县黄金达万两.新兴的工业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是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探明的矿种有煤、萤石、硫铁矿、耐火粘土、石灰岩、石英砂岩、白云岩等九种,未探明的矿产有铁、金、银、铜、铅、锌、石英、重晶石及非金属建材等。煤矿开采历史悠久,煤质为无烟煤,规模属于小型煤矿。 1.2.4 气候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摘要;乌克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盆地内赋存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本文主要通过对盆地的地质概况、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为以后的找水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含水层特征富水性分析 Abstract:The Wukependi is located in Chifeng city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occurrence of 4 basins in loose rocks of pore water and tertiary clastic rock class pore fracture water,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basi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the following for water to provide the basis. Key words: basin, hydrological ge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aquifer feature rich water analysis 正文 一、自然地理概况 乌克盆地位于赤峰市百灵庙镇南部乌克忽洞镇,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海拔为1428~1702m,相对高差270m。北部塔苏日阿以东一带地形最低,海拔高度为1428m,东南部的东毛忽洞一带地形最高,海拔高度为1702m。四周为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形,丘陵区内发育有冲沟,中间为盆地,地势较为平坦,由南向北地势渐低,海拔高度1428—1608m。 二、地质概况 1、下元古界二道洼群(Pter) 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斜长角闪片麻岩、二云片岩、混合岩、长石石英岩,多呈绿色、灰绿色,黑色矿物定向排列明显,片麻状构造,花岗变晶结构。其厚度大于2000m,下线不清。 2、第三系上新统(N2) 据前人资料和本次施工的钻孔中均有揭露。地层岩性上部为红色、棕黄色、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优选)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1.地理位置 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在亚洲地层分区中,处于北亚陆间区和环太平洋陆缘区的交接位置。白垩纪时期是盆地发育的主要阶段,沉积了厚达万米的非海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相碎屑岩地层,地层剖面完整,化石丰富,是我国研究陆相白垩纪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 松辽盆地为一近北东向、北北东向的菱形盆地,周边为丘陵和山脉所环绕,西部为大兴安岭山脉,东部为张广才岭,北部为小兴安岭山脉,盆地内部则是松花江、嫩江和辽河水系冲积形成的平原沼泽。规模:长750km,宽330-370km,面积约26万km2。 2.大地构造背景 中国东北部及其邻区包括四个构造单元:北部是北亚大陆区,由西伯利亚地块和中西伯利亚地块组成;南部是中朝大陆区,由塔里木一中朝地块组成;中部是北亚陆间区;东部为环太平洋区。而中国东北地区就处在西伯利亚、华北和太平洋三大板块所夹持的区域,由多个微板块主体在前中生代拼合成统一的复合板块,并在中新生代时期,在板块的东缘受到环太平洋板块拼贴和洋壳俯冲作用(Dobretsov etal., 2004;郊瑞卿,2009),北缘受到蒙古一鄂霍茨克海缝合带俯冲一碰

撞作用的多重影响。区域构造变形经历了前中生代不同时期、不同方向的板块拼合造山作用及其之后的中、新生代板内构造作用改造,具有不同的构造指向和复杂的变形样式(郊瑞卿,2009)。 前人从构造演化角度,根据块体边界主缝合带构造特征和块体内部构造演化,将东 北地 区主要构造单元划分为(郑瑞卿,2009) : 1)华北板块北缘;2)松嫩-张广才岭微地块;3)大兴安岭微板块:甘南逆冲拆离构造及华力西期板块俯冲带和乌奴尔逆冲拆离构造带;4)额尔古纳微板块:喜桂图旗逆冲拆离构造带和额尔古纳基底隆起带;5)兴凯徽板块;6)佳木斯徽板块;7)那丹哈达增生地体(Wang and Mo, 1995;任纪舜等,1990;李锦轶等,1999;邵济安和唐克东,1995;张贻侠等,1998;张梅生等,1998;任纪舜等,1999;李锦轶等,2004b;谢鸣谦,2000; Liu etal., 1998; Wu et al, 2001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1993;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1993)。松辽盆地主体就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微地块,盆地南部坐落在华北板块北部陆缘增生带(葛荣峰,2009)。 3. 区域构造演化 3.1 盆地基本构造特征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 2.1 沁水盆地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见图1),盆地总面积436.8km2,煤炭资源量29.16万t,具有形成煤层气的丰富物质基础。沁水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煤盆地之一,且据《中国煤层气资源》预测:其煤层气资源量达3.28×1012m3占全国煤层气总资源量的10%左右,是我国煤层气资源勘探的重点区域[9]。 图1 沁水盆地区域构造背景图 盆地现今构造面貌为一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次级褶曲发育。南部和北部以近南北向褶曲为主,局部为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盆地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划缺失志留纪、泥盆纪和下石炭世地层。沁水盆地自下而上钻遇的主要地层有峰峰组(O2f)、本溪组(C2b)、太原组(C3t)、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石河子组(P2s)、石千峰组(P2 sh)和第四系(Q)等,其中山西组和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层系,3#和15#煤层为煤层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3#煤层为局部勘探目的层。 根据盆地内的构造发育特征、煤层埋藏深度、煤阶分布、煤层气含量变化等特

沁水盆地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背景 点,将盆地内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的煤层气富集单元划分为沁南富气区、东翼斜坡带富气区、西翼斜坡带富气区、西山富气区和高平——晋城富气区[10]。沁南富气区总含气面积3630km2,分为樊庄、潘庄、郑庄三个区块[11][12]。 研究区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位于沁水复向斜南部晋城地区,东临太行山隆起,西临霍山凸起,南为中条山隆起,北部以北纬30°线为界连接沁水盆地腹部,面积约3260km2,包括樊庄区块,潘庄区块,郑庄区块等(图2)。据已经取得工业产能的煤层气井资料,计算高产富集区内探明含气面积346km2,地质储量754×108km3[13]。边缘出露地层老盆地内出露较新地层,下古生界在盆地四周出露地表向盆地内部依次出露上古生界、中生界,盆地中部三叠纪地层大面积出露。 图2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田区块位置图 2.2 樊庄区块煤炭地质概况 沁水盆地樊庄区块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西北85km处。区块南北长18.53~19.96km 东西宽16.37~19.27km,面积398km2。樊庄区块位于沁水盆地南部斜坡,总体构造形态为一马蹄斜坡带,地带宽阔平缓,地层倾角一般为2°~7°,平均4°左右。区内大

柳江盆地地质实习

第四章内动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 石门寨地区的构造深化基本与华北地台一致,大体经历了基底形成、盖层深化、构造变形改造等几个阶段。本区地层共有四个角度不整合、五个平行不整合、一个异岩沉积不整合,其余均为整合接触,据不整合可划分为三个主要构造层,即中生界构造层、古生界构造层、下元古界构造层。 石门寨地区的主要构造单元是柳江向斜,以古生界向斜赞成的负地形为背景,在中—新生代形成复合盆地,称为柳江盆地。中生代的柳江盆地与新生代的柳江盆地沉积中心有迁移,沉积中心向东迁移。 柳江盆地近南北向展布,为一向斜构造,由上元古界至中生界地层组成,向斜核部由侏罗系组成,东西两侧呈西陡东缓的不对称结构。东侧地层近于单斜,西侧地层受燕山期花岗岩侵入的挤压影响,产生了一系列紧密褶皱和逆冲断层,造成西翼构造复杂化,使地层局部直立,甚至倒转。由此推测原始的柳江向斜极可能为两翼对称的短轴向斜,它控制了石门寨地区的构造格局。 一、褶皱构造特征 (一)柳江向斜 轴向近南北,轴线在黑山窖—傍水崖一线。轴 面近直立,略微西倾,由于中生界与古生界角度不 整合接触,向斜轴面有迁移的迹象,可能是由于构 造叠加造成。 东翼区地层出露宽,总体近于单斜构造,地层 倾角在10度至25度间,局部30度左右,平缓而稳 定,构造简单。 西翼区出露面积狭窄,宽度仅是东翼区的1/3, 次级褶皱发育,地层东倾,倾角一般40度至50度 间。 南端在傅水寨、黑山窑、下平山一带呈半圆弧形转折,使地层由西倾转为东倾,转折自然圆滑,发育扇形分布的走滑断层以调节收敛距离。 (二)柳观峪—秋子峪背斜 该背斜分布在柳观峪以东,秋子峪以南,呈北冀东向延伸,出露长度1.8km,宽度0.3km,是柳江向斜西翼的叠加构造。 (三)张赵庄—吴庄背斜 该背斜展布在张赵庄、吴庄、花场峪一带,呈近南北向延伸,出露长度 4.5km,宽0.5km,亦是柳江向斜西翼的叠加构造。核部出露徐庄组页岩,枢纽两端被断层切割。两翼为张夏组、凤山组,西翼倾角30度至40度,东翼产状总体复杂,一般20度至30度,受东侧逆冲断层影响局部变化很大。该背斜也是柳江向斜西翼的叠加构造,形成机制与柳观峪—秋子峪背斜一致,它们在空间上相邻,时间上也相似。

沁水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地层特征研究

1 区域地质背景 沁水盆地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北纬35°-38°,东经 111°00'-113°50',总体呈北北东向延伸,中间窄,呈 哑铃状。盆地东西宽约120km,南北长约330km,总面积逾 423×10km 。古构造带上属于华北地台中带,是在燕山期剪切 挤压不断增强、隆升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形成的残余构造盆 地。燕山期,华北地区剪切挤压应力作用不断增强,早-中侏 罗世的大华北盆地逐渐向鄂尔多斯地区退缩,至晚侏罗-早白 垩世的燕山运动中期山西地区已成为隆升区,位于其上规模 最大的复式向斜型沁水盆地最终成型(陈刚等,1998)。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的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奥陶系之 上,自下而上包括湖田段、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 上石盒子组、孙家沟组。湖田段为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之上一 套铁铝岩层的组合。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岩系,太原 组主要以石灰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 为主,厚44.9-193.48m,含多层可采煤层,煤层总厚0- 16.89m,平均7.19m。山西组以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 厚18.6-213.25m,含可采煤层1-2层,总厚0-10m,平均 4.2m。太原组的15号煤层和山西组的3号煤层在全区广泛分 布,横向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是该区的主采煤层和煤层气 储层。石盒子组以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全 组厚度400-600m,分为5个岩性段,即骆驼脖子段,化客头 段,天龙寺段,神岩段、平顶山段,纵向上底部夹有煤线和 薄煤层,下部主要为黄、绿色砂岩夹泥、页岩,中部以杏黄色夹紫红色泥页岩为主,上部杏黄色与紫色、巧克力色泥岩互层或以后者为主,顶部为黄绿色、灰黄色、灰白色砂岩为主夹杂色泥岩。孙家沟组为石千峰群下部地层,主要由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长石砂岩组成。 孙 杰 沁水盆地东南缘二叠系上石盒子组地层特征研究 (山西省地质调查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图1 沁水盆地位置示意图(图中实线为剖面位置)

海南岛水文地质

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 一、水文地质特征 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 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 (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 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 (一)岩体工程地质

秦皇岛柳江盆地实习报告(焦程禄)

邯郸学院 2014年秦皇岛柳江盆地 实习报告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姓名:焦程禄 学号: 20131206101006 指导教师:李光亮、王慧

第一章:绪言 实习地点:秦皇岛柳江盆地 实习时间:2014年6月29日——2014年7月3日 实习任务: 1)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直接观察认识、 描述和分析,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室内教学中基本知识 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2)初步掌握了解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罗盘、地图 和野外记录薄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野外定点、产状测量和描述记录 等工作技能。初步掌握常见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野外识别方法。 3)培养艰苦风斗、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 意志,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生活环境。 4)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 识,增强地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献身科学事业和建设强大祖 国的人生观。 实习内容: 1、矿物、岩石的肉眼判定方法和识别,地质构造的观察和判断,各种地质作用和现象的观察和讨论等。 2、地质罗盘、放大镜、地质锤等地质实习工具的使用,路线选择和地质记录, 基本地形的绘制等。 3、地质内容的观察理解,综合能力的锻炼,团队相互合作能力的提升等。 行程安排: 2014年6月29日基地——砂锅店——潮水峪——浅水营——亮甲山——基地 2014年6月30日基地——上庄坨——傍水崖——吴庄垭口——花场峪古长城 2014年7月1日基地——鸡冠山——石门寨——基地 2014年7月2日基地——角山长城——山海关——老龙头——基地 2014年7月3日基地——鸽子窝——购物市场——基地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地理位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