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举例说明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举例说明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举例说明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举例说明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由于增收减支的结果集中表现为财政结余,因此,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盈余性财政政策。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增加社会福利费用。增加税收,以降低企业的投资能力和个人的投资热情,并抑制总需求的膨胀。发行公债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消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以此来减少政府支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民经济运行的常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矫治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比例严重失调和通货膨胀的弊端,我国几次国民经济调整中都实行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税收征管,特别是加强对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有经济的依法征税工作。严格清理和控制税收的减免优惠;逐步将一部分预算外资金转入预算内,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适当增加国防费、重点建设基金、农业、教育科学事业的投入,并保证国家债务的还本付息,对事业费和行政管理费作不同程度的压缩;坚持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控制社会投资总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等。一方面,通过加强税收征管、调节预算外资金、向居民和企业发行国库券和控制预算支出规模等措施,继续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支农支出,保证重点建设投资,增加教育和科技支出等措施,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通过减税使企业扩大生产,人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来进行消费;政府支出的增加包括两部分,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能够刺激生产,转移支付的增加能刺激有效需求,从而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反危机的政策,因而只能是一种短期政策。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以逼近充分就业来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据世界银行计算,从1979 —1995 年,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为9.1%,其中46%来自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制度改革的结果(世界银行,1998)。但如果缺少制度变革,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大致在5%的水平。1998 —2001 年,通过财政扩张和政府重新配置资源,拉动中国GDP的增长率分别为 1.5 个百分点、2 个百分点、1.7 个百分点和1.8 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挺大的拉动作用。

所以,无论是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搭配使用,使我国经济水平达到平衡,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促使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

14级营销与策划三班

万先雍

财政学案例分析

1.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 9.2: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 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分税制10年 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定义: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抑制或压缩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它往往就是在已经或将要出现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的趋势下采取的。它的典型形式就是通过财政盈余压缩政府支出规模。因为财政收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而财政盈余意味着将一部分社会总需求冻结不用,从而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实现财政盈余,一方面要增加税收,另一方面要尽量压缩支出。如果增加税收的同时支出也相应地增加,就不可能有财政盈余,增加税收得以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效应,就会被增加支出的扩张社会总需求的效应所抵消。 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 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增加社会福利费用 2 增加税收,以降低企业的投资能力与个人的投资热情,并抑制总需求的膨胀 3 发行公债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 4 消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以此来减少政府支出、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基本含义:就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与增加的一种政策社会总需求行为。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就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 增加与刺激社会总需求、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1、减少政府购买 2、免税、退税与降低税率 3、增加公共工程开支 4、扩大政府购买 E、增加

政府转移支付 而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区别在于: 1.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通常就是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与减少税收,通过增加政府投资与补贴等手段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如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财政斥资4万亿投资以拉动内需等重大举措。2009年,我国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就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二就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与居民税负约5000亿元。三就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四就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与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与民生支出分别达到7161、4亿元与7284、63亿元。五就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 2.在经济发展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缩减政府开支、压缩投资规模等手段,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持续高位运行,物价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国家通过适当减少中央财政赤字与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进一步调整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doc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及消除挤出效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组合原理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期用到的重要的财政政策。它包括增加政府公共工程支出、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减少个人所得税、减少公司所得税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人支出减少,政府的开支代替了私人的开支。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了经济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导致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则会引起私人投资与消费支出减少。我们可以用IS-LM 模型来解释“挤出效应”。如图 i 01i 0 i 1 挤出效应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会使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如果货币供给不变的话,利息率就会上升。上升的利息率将引发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减少,即一部分财政支出实际上只是对私人支出的替代,并没有起到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应该达到的国民收入Y2,实际上只达到了Y1,而国民收入Y=Y2-Y1则被“挤出”了。 此时,利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能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所谓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下降,促使消费和投资增加,使总需求增加,最终达到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即:M ↑→i ↓→C & I ↑→AD ↑→NI ↑↑。反映到IS-LM 模型图上则是: 随着利率的下降,LM0线将向右下方移动到LM1的位置,同时Y1也将向Y2移动,原来被“挤出”的收入又增加了回来。这样就减弱了、甚至消除了挤出效应的影响。 萧条时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既能刺激经济复苏,又能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 Y 0 i Y 2 Y 1Y 0i 0i 10 LM

政治经济学_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1: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竞争失效 (2)外部性 (3)市场不完全 (4)公共产品 (5)信息不对称 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 (1)对效率的介入 ①财政支出②财政补贴③政府采购④限制垄断(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 ①税收和转移支付 ②公共事业投资 ③特别征税 (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 ①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 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③金融政策 ④紧急行政措施 ⑤道义上的劝告 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 案例2: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问题: 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 的影响? 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 义? 分析:垄断市场会带来效率损失,影响市场作用的 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 加;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 取。 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措施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价格 降低,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 谢尔曼法。1914年,美国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 贸易委员会法。这三个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 断法律体系。 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反竞争行为包括:联合限 制竞争行为、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价格歧视行为、 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其他反竞争行为(股份保有、 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损害消费者的行 为(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的标 签)。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特点是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 竞争行为为主,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所以, 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垄 断企业应用其垄断力量不公平地竞争时才算违法。 这使得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法”特 点,即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 据。 案例3: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 公司的成立。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 的1/260。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 的局面开始改变。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 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 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 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2 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 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 北两个部分。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 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 北方部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问题:1.垄断和市场失灵。2.政府对垄断的态度和 措施。 分析: 1.垄断市场的效率损失。 (1)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 (2)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 (3)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垄断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 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之一。 2.现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 措施,基本上是根据上述标准把促进“可操作竞争” 作为政策目标。 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制定了有关禁止垄断、 维持公正交易的法律。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垄 断的立法,由行政机构加以监督,由司法机关加以 执行。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就是以这些法律为依 据展开的。 我国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应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 础上,结合本国国情。 案例4: 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 种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 实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 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没 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 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 羊。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 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 地,镇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 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时光流逝, 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 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 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 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 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 的来源。 问题: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 分析:实际上,共有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 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它降低了其 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 有多少学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羊的数量 过多。 如果预见到了这种悲剧,镇里可以用各种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它可以控制每个家庭羊群的数量,通过 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或者拍卖有限量的牧羊 许可证。这就是说,中世纪小镇可以用现代社会解 决污染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放牧过度的问题。 但是,土地的这个例子还有一种较简单的解决方法。 该镇可以把土地分给各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可以把 自己的一块地用栅栏圈起来,并使之免于过分放牧。 用这种方法,土地就成为私人物品而不是共有资源。 在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实际就出现了这种结 果。 共有地悲剧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故事:当一个人 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 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 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 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共有资源变为 私人物品。数千年前人们就知道这个结论。古希腊

什么叫扩张性财政政策

什么叫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 最典型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当经济生活中出现需求不足时,运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达到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原来是平衡的,这一政策会使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如果社会总需求已经超过总供给,这一政策将使两者的差额进一步扩大。 ①减税 一般说,减税会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地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减税的种类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膨胀效应也不同。对流转税的减免,在增加需求的同时也会刺激供给的增加,即这种减税的膨胀效应主要在供给方面。对所得税的减免,则可以增加社会需求,膨胀效应主要表现在需求方面。 ②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收入增加和支出扩大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就这个意义说,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赤字财政政策。 既然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非一种长期的政策选择,那就必然有一个政策调整或政策转换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预作准备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出现或找到替代当前财政政策“拉力”或“推力”

的因素和条件。就是说,要逐步改变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重点来 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用其它的推力来加以替代或置换,从而为积 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和转型创造条件。我以为,从中长期看,这 样的因素或拉力有如下几个方面: 1、市场和消费替代。即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 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市场和刺激最终消费需求方面,逐步减轻经济增 长对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的依赖。这方面可供选择的措施很多,如有 序推进银行的消费信贷;适当增加财政对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支出比重,特别是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转移性支出数量;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村和农民收入,为开拓巨大的农村市场奠定基础,等等。 2、民间和企业投资替代。社会资金是永远流动和相互转化的。 为实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除了某些社会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 提供,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以外,民间和企业投资的增加,就能 为政府基于拉动经济增长目的而进行投入的适时退出创造条件。在 这方面,我国是存在很大潜力的。比如,尽快减轻企业沉重的非税 负担,改变有些企业存在的费大于税状况所能产生的企业投资潜力,就是一个十分可观的数字。同时,只要引导有方、政策得当,激活 我国巨额储蓄存款余额和游资的利用机制,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又比如,充分运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经济手段,以 充分调动和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房地 产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收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3、出口需求替代。虽然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定,不确定的因素 较多,但通过深化我国外经贸体制改革,加强结构调整,改善政策 激励措施,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等途径所能产生的能量,也是不可 低估的。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去年在引进外资方面所创 造的成绩,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看了“什么叫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人还看了:

行政案例研究分析任务1-4

行政案例分析任务1-4

————————————————————————————————作者:————————————————————————————————日期:

行政案例分析全客观任务二 一、案例选择题(共 2 道试题,共50 分。)得分:50 1.2001年,H市开始淡化官员政绩考核中的GDP指标考核。当年,GDP考核 指标从占整个考核指标的10%调减至8%,2002年减至4%,2003年只占2%。 2003年12月16日,H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取消了GDP直接指标的考核,调整后的考核指标如下:一、财政总收入;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四、招商引资;五、外贸和外经工作;六、工业经济;七、农业经济;八、第三产业; 九、科技教育;十、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十二、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三、民主政治建设;十四、精神文明建设; 十五、党的建设;十六、社会稳定。 2004年3月23日,新华社以“干部政绩考核‘遭遇’变革”为题报道了H市在干部政绩考核中取消了GDP指标一事。当年3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以“考核不重‘GDP’干部转变政绩观”为题再次报道了此事。新考核标准提高了对财政总收入、群众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和政府办事效率等内容的考核比重,取代了过去以GDP为中心的考核,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有分析人士认为,此迹象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开始对现行政绩考核制度进行反思。 1). 将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标准、衡量工作绩效的唯一尺度,这是一种单纯的()。 A. 效率导向 2).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要评判政府和个体行政人员行为的道德价值,需要通过比较决策结 果的()。 C. 绝对收益 3). 功利主义通过计算利益的大小来确定行为的道德价值,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导向下,政府 在设计行政职责与目标时,往往关注的是政府管理的()。 B. 当前绩效 4). 功利主义的政绩观将GDP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而案例中有关地方政府则试图“将 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起来”,这种对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认识就是一种()。

(扩张性、紧缩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弄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vs 货币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vs 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实施条件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的正常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 措施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加大国债发行量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目的 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联系 具体采取哪种政策,必须依据当时客观经济运行情况,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区别 含义不同 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内容不同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有关政策,如税收、税率调整,发行国债,保护价收购粮食等 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存贷款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政策制定者不同 由国家财政部制定,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并实施 联系 ①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②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配合起作用

真题演练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08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十几年来首次提出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列能够体现这种货币政策的有( D ) ①上调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 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③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④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等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等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016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 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2017 年预算草案报告特别强调,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解决结 构性供需失衡。2017 年预算草案报告指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主要体现在继续减税降费、保持3%的赤字率和突出保证重点、提高支出的有效性和竞争度等三个方面。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等同起来,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减税增支,而稳健的财政政策则是要收支平衡,保持中性。事实上,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由于政府从社会公众那里集 中来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购买性支出,而社会公众个人则倾向于将很大一部 分收入用于储蓄而非直接消费,这样一来,即使预算保持平衡,财政收支对 于国民经济仍然会保持一倍的扩张效应,因此说,即使是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其对经济的作用仍然是扩张性的。至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减税增支的财 政政策,则是加量不加价,扩张性效应更加显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财政政策单纯的减税增支,不仅会加剧财政自 身的收支矛盾、为中长期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同时国家 财政过度干预经济,也可能会扭曲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决定性手段的决定性作用。2016 年,我国通常公共预算收入占GDP 的比重已经从22.49%下降为21.44%,下降了一个百分点。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国2017 年预算草案报告才强调,保证财政政策积极有效的关键是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 处。例如,针对新能源汽车骗补问题,财政部门已会同有关方面对部分骗补 企业进行了公开通报,依法从严处理和处罚。截至目前,已经追回骗补资金

财政政策案例

财政政策案例 案例1 罗斯福“新政” --于危难之中挽救美国的财政政策 一、本案例服务的教学内容 本案例服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财政政策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是在“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涉主义”两大基本思想交替兴衰的演变中发展而来的。国家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高效率使用资源以及公平合理分配收入的目的。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中运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可以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的实践开端。 二、案例内容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1929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

扩张性财政政策

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最典型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当经济生活中出现需求不足时,运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达到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原来是平衡的,这一政策会使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如果社会总需求已经超过总供给,这一政策将使两者的差额进一步扩大。主要的政策措施①减税。一般说,减税会... . 董辅礽:扩张性财政政策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体制问题对有效需求的阻碍作用不容忽视。3月31日,在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就有效需求的体制障碍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行扩张性宏观景气政策,也就是说我国在应对通货紧缩问题上已经花了四年时间,付出的代价不算小,但是内需不足还在继续困扰着我们,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之所以尚未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他认为除世界经济不景气和产业结构的原因外,最重要的是经济体制方面的障碍,而这个障碍仅靠宏观景气政策是无力解决的。以消费需求、主要是居民的消费需求为例,近几年出现消费需求不足,原因众多,其中有在治理通货膨胀中实施紧缩政策时间过长、未及时放松和调整政策,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大量失业,等等。在货币政策方面,银行实施了消费信贷,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这对有效需求都起了拉动作用,但是有效消费需求还是不足,这是因为其中有体制性的障碍。 一、受体制影响,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开工不足,利润的增长不快甚至出现亏损增长,就业是负增长,下岗失业增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滞后,使得人们的收入增长缓慢,人们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佳。由于收入分配体制的原因,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对增加消费需求起了阻碍作用,为数不多的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较低,为数众多的低收入者无力或不敢多消费,作为消费主力群体的中产阶级在我们国家还很少,还在形成中。 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是最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低、增长缓慢以及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民人数多,它又成为增加整个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的最大障碍。要解决农民消费需求不足的最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涉及到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的改革和土地经营的家庭承包制度的改革。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问题。 三、投资需求不足,约束着经济更快增长。投资需求不旺似乎是由于没有多少盈利的项目,似乎是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了,这是假象。这里也存在体制上的原因。国有企业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盈利减少或亏损增加,无力增加投资;私营企业想投资,但允许其投资的领域太窄,像银行、保险、证券、电信等产业又不许其进入,即使允许投资的领域,由于融资渠道阻塞,又无法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都与改革投融资体制,特别是改革银行体制、

财政与金融-市场失灵案例

分析:市场失灵是指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社会资源的配臵的最佳状态,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而信息不充分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不具有充分的市场信息,必将产生由于住处不充分而导致的市场失灵。信息拥有量较多的一方有可能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与对方的交易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使另一方受到损害。 本案例中食品生产者与食品消费者之间就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作为商品交易的一方无法观测和得知商品交易另一方即食品生产者的相应信息,也不了解食品提供者为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不利于消费者的行为。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不仅影响市场配臵来源的效率,而且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影响消费者对食品的购买选择和决策。 信息不充分导致市场失灵决定了政府应当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涉。食品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也需要政府进行干涉。首先应当通过相关法律建立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制生产商对所提供的食品披露真实和全面的信息。例如近年来政府对转基因食品要求必须进行明示就是例证。第二组织必要的认证制度,按标准对特定食品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进行认证,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第三对利用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故意提供不安全食品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处。 (二)案例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分析:本案例是典型的负外部效应的案例。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主体的行为对其它主体产生影响,却不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或享受应得的权益。外部效应有正负两个方面。如果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获得了利益,而其他主体并不为这种利益支付代价则称为正的外部效应。而某一主体的行为使其他主体受到了利益上的损失,而这种利益损失得不到补偿则称为负外部效应。外部效应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 在本案例中,野生动物的保护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上海,首博新馆的建设对也小区居民带来了明显的负外部效应。从理论上讲,经济主体不太愿意从事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活动,如提供路灯照明,虽然自身受益,但其他主体跟着受益却须自

经济案例分析

经济案例分析

经济案例分析 1.关于宏观调控,行政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1)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和必要的 行政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手段。由于经济运行中存在的 问题往往是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国家常常是 综合运用三种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2003年以来,我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是采取多种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之所 以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是因为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 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干预过多的结果,动用经济手段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加大行政手段的力度。(3)行政手段只要运用得当,往往会收到“速效”的结果,特别是在解决发展趋势出现大的不稳定的时候,国家通过行政干 预,可以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但由 于行政手段具有超经济的强制性质,因此在经济活动中必须谨 慎使用。

2.关于宏观调控: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阶 段特性 (1)1997年以前是经济过热,高通货膨胀。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宏 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 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 19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 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 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信贷规模。 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保持较 高的增长率。 (2)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呈现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必须具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宏 观要求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 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仅靠市 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的难以实现的;市场调节也有其自身的缺 陷,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因而需要国家采取 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 3.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集中问题表现在:固定

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

《政府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1: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竞争失效(2)外部性(3)市场不完全(4)公共产品(5)信息不对称 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 (1)对效率的介入①财政支出②财政补贴③政府采购④限制垄断 (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①税收和转移支付②公共事业投资③特别征税 (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①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③金融政策④紧急行政措施⑤道义上的劝告 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问题: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分析:垄断市场会带来效率损失,影响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措施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价格降低,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谢尔曼法。1914年,美国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这三个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反竞争行为包括: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价格歧视行为、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其他反竞争行为(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的标签)。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特点是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为主,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所以,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垄断企业应用其垄断力量不公平地竞争时才算违法。这使得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法”特点,即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据。

扩张性财政政策名词解释

扩张性财政政策名词解释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那么,扩张性财政政策有哪些知识呢? 为您分享。 扩张性财政政策名词解释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行为。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 最典型的方式是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当经济生活中出现需求不足时,运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达到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原来是平衡的,这一政策会使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如果社会总需求已经超过总供给,这一政策将使两者的差额进一步扩大。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政策措施①减税 一般说,减税会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地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减税的种类和方式不同,所引起的膨胀效应也不同。对流转税的减免,在增加需求的同时也会刺激供给的增加,即这种减税的膨胀效应主要在供给方面。对所得税的减免,则可以增加社会需求,膨胀效应主要

表现在需求方面。 ②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收入增加和支出扩大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就这个意义说,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赤字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国内的基本现状从大趋势上讲,反周期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一旦达到,那么扩张性政策的淡出就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在考虑对扩张性政策力度做出一些合理调整的时候,该政策的代表性事项------长期建设国债,显然应该在保持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对其绝对数量作审时度势的酌情调减。在总量酌减的同时,应该致力于使长期建设国债资金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与有选择的"退出"相适应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的生态保护、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显然必须放在今后一段时期长期建设国债资金考虑的重点之列。对原来已经形成的长期建设项目,要考虑继续投入资金来完成续建和收尾。对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缓解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长期建设国债资金要继续予以特别关注。那些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相关的重大项目,显然也必须作为重点,即在原来已经有所关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 长期建设国债的政策调整应当和税收政策的调整相互呼应,协同配合。中国在1999年以后已经陆续推出了一些局部减税的措施,今

行政案例分析02

行政案例分析-第二次形考任务-辅导资料 说明:如果课程题目是随机的,请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 特殊说明请仔细:课程的题目每学期都可能更换,所以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 第1题 分析案例1,完成1-5题。案例1:2001年,h市开始淡化官员政绩考核中的gdp指标考核。当年,gdp考核指标从占整个考核指标的10%调减至8%,2002年减至4%,2003年只占2%。2003年12月16日,h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完善县区年度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取消了gdp直接指标的考核,调整后的考核指标如下:一、财政总收入;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四、招商引资;五、外贸和外经工作;六、工业经济;七、农业经济;八、第三产业;九、科技教育;十、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十二、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三、民主政治建设;十四、精神文明建设;十五、党的建设;十六、社会稳定。 ??? 2004年3月23日,新华社以“干部政绩考核‘遭遇’变革”为题报道了h市在干部政绩考核中取消了gdp指标一事。当年3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以“考核不重‘gdp’干部转变政绩观”为题再次报道了此事。新考核标准提高了对财政总收入、群众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和政府办事效率等内容的考核比重,取代了过去以gdp为中心的考核,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有分析人士认为,此迹象显示我国地方政府开始对现行政绩考核制度进行反思。问题1:将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标准、衡量工作绩效的唯一尺度,这是一种单纯的()。 A. 效率导向 B. 价值导向 C. 公平导向 D. 权利导向 正确答案是:效率导向 第2题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要评判政府和个体行政人员行为的道德价值,需要通过比较决策结果的()。 A. 行为动机 B. 执行速度 C. 相对利益量 D. 绝对收益 正确答案是:绝对收益 第3题 功利主义通过计算利益的大小来确定行为的道德价值,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导向下,政府在设计行政职责与目标时,往往关注的是政府管理的()。 A. 长远利益 B. 最终价值 C. 行为动机 D. 当前绩效 正确答案是:当前绩效 第4题 功利主义的政绩观将gdp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而案例中有关地方政府则试图“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起来”,这种对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认识就是一种()。

举例说明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由于增收减支的结果集中表现为财政结余,因此,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盈余性财政政策。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增加社会福利费用。增加税收,以降低企业的投资能力和个人的投资热情,并抑制总需求的膨胀。发行公债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消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以此来减少政府支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民经济运行的常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为了矫治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比例严重失调和通货膨胀的弊端,我国几次国民经济调整中都实行了紧缩性财政政策。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税收征管,特别是加强对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有经济的依法征税工作。严格清理和控制税收的减免优惠;逐步将一部分预算外资金转入预算内,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适当增加国防费、重点建设基金、农业、教育科学事业的投入,并保证国家债务的还本付息,对事业费和行政管理费作不同程度的压缩;坚持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控制社会投资总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等。一方面,通过加强税收征管、调节预算外资金、向居民和企业发行国库券和控制预算支出规模等措施,继续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支农支出,保证重点建设投资,增加教育和科技支出等措施,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和增加政府支出。通过减税使企业扩大生产,人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来进行消费;政府支出的增加包括两部分,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加能够刺激生产,转移支付的增加能刺激有效需求,从而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反危机的政策,因而只能是一种短期政策。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以逼近充分就业来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据世界银行计算,从1979 —1995 年,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为9.1%,其中46%来自资源的重新配置,是制度改革的结果(世界银行,1998)。但如果缺少制度变革,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大致在5%的水平。1998 —2001 年,通过财政扩张和政府重新配置资源,拉动中国GDP的增长率分别为 1.5 个百分点、2 个百分点、1.7 个百分点和1.8 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挺大的拉动作用。 所以,无论是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都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搭配使用,使我国经济水平达到平衡,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促使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 14级营销与策划三班 万先雍

财政政策

第十三章财政政策 一、基本概念 1.财政政策2.财政政策目标3.扩张性财政政策4.紧缩性财政政策5.中性财政政策6.财政政策工具7.汲水政策8.货币政策 二、填空题 1.政策主体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财政政策的主体只能是______,而且主要是______。 2.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 4.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体现在______的变化上,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松货币政策是货币供给______,紧缩性货币政策或紧货币政策是货币供给______。 5.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______的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6.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下列五种时滞,依次为:______、行政时滞、______、执行时滞和______。 7.货币政策是由______、______、______等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8.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它的政策目标是适度地______货币供应量,把握好金融的调控力度,保持人民币币值的______。 9.大致可以把政策效应偏差归为两大类:一类偏差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偏差;一类偏差则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我们把前者称为______现象,后者称为______现象。 10.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财政政策可分为______和______。 三、判断题 1.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财政预算收入大于支出的结余政策进行调节。() 2.一般说来,增加财政补贴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 3.基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较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应设定为谋求尽可能快的经济增长。() 4.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是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内容之一。() 5.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过热时,政府可采取增加财政支出的办法,把一部分需求压下来。() 6.当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紧缩性缺口时,政府可采取减少财政支出的办法,以扩大社会需求。() 7.在经济过热阶段,应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 8.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目的在于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