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浅析(1)

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浅析(1)

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浅析(1)
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浅析(1)

青年史苑

撒切尔政府经济政策浅析

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 陈建平

提 要: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陷入困境,出现滞胀!局面。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反传统的对凯恩斯主义的崇拜,转而奉行货币主义理论,通过紧缩公共开支、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限制工会运动等一系列措施,使英国经济逐步摆脱危机,重新恢复了活力。

关键词:撒切尔 货币主义 英国经济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市场万能论!的破产,美、英等国纷纷放弃传统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以凯恩斯的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理论为指导,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达到空前的强度。在英国,由于大战期间国家干预在工业生产的合理化、物价控制、生活必需品的保障等方面产生过积极影响,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强化国家干预这支看得见的手!、实现充分就业、推行大规模国有化以及建立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成了保守党与工党之间基本的政策共识。虽然保守党和工党政府不断更迭,但两党基本上都延续了国家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的政策。

进入70年代以后,过分强调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逐渐显现。1979年英国政府开支是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45 7%,而仅社会福利开支就占到英国政府开支的41 2%#。庞大的公共开支和沉重的社会福利负担给英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一方面,生产投资严重不足,企业技术更新缓慢,发展缺乏后劲,最终导致经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政府财政赤字攀升,通货膨胀愈演愈烈。1974年到1980年间,英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 9%。1980年甚至出现1 8%的负增长?。1979年失业人数高达170万,失业率达到5 6%%。而通货膨胀率在1980年更是高达21 9%&。英国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而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却居高不下的滞涨!局面,被称为英国病!。凯恩斯主义对此已无能为力。因为要刺激经济发展,减少失业,就会把通货膨胀率推向更高的水平;而抑制通货膨胀又会使有效需求减少,加剧经济衰退,使失业现象持续下去或更加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上台后,毅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奉行货币主义理论,推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史称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政府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大幅度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初,恰逢英国爆发了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战后第七次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相当严重。因此,撒切尔政府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施政的首要目标。上台后,撒切尔政府立即大力紧缩银根,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大幅度提高银行贷款利率等措施,减少货币供应量。在第一年就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进入第二个财政年度后,就开始实施中期金融战略!,逐年降低货币供应量。这一战略的目标是:在从1980?1981年到1983?1984年的四个财政年度内,要把货币供应量英镑M3增长幅度从7?11%下降到4?8%左右,把公共部门借款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从4 75%下降到1 5%左右?。

撒切尔政府的紧缩政策就如同对英国病!下了一帖猛药。尽管使病人得以起死回生,但也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使英国原本脆弱不堪的经济进一步恶化,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失业率最高达到13%,失业人数突破300万(。有人甚至认为撒切尔政府的紧缩政策本身带来的损失已经大大超过了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1981年3月30日, 364位经济学家联名在)泰晤士报?发表致政府的公开信,批评撒切尔政府的通货紧缩政策+。但撒切尔夫人不为所动,继续坚持原来的立场,充分显示了她

那铁娘子!本色。与此同时,为减少公共开支、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撒切尔政府还对政府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撤销了前工党政府设立的3000多个计划,取缔了许多咨询监督机构。1979年,英国政府各部门约有73 2万名文职人员,到1983年这一数字下降到60 6万人,到1989年英国文官部门更精简至58 76万人,。此外,撒切尔政府还大幅度提高银行利率。银行利率由1979年的8 5%提高到1980?1983年平均12%的水平?。经过改革初期的阵痛后,英国经济逐渐好转。1982年2月?1983年2月间,英镑M3的增长率下降到10%,公共部门借款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到2 75%.。而通货膨胀也得到有效遏制。1983?1988年间,英国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平均5%以下,为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长期困扰英国经济发展的通货膨胀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第二,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和减税。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推行国有化政策,到1979年,英国政府已完全控制了主要的基础工业部门。在煤炭、造船、电力、煤气、铁路、邮政、电讯等部门中,国有化比例达到100%,而在钢铁和航空部门也达到75% 。英国国有化企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总人数的8 1%,达200余万人;国有化企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 5%;固定资产达56 4亿英镑,占国内固定资产总额的15 3% !。这些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市场和竞争压力。机构臃肿、管理不善,效率低、成本高,亏损严重,需要政府不断输血!,使国家财政难以承受。撒切尔把国有企业和工会看做是一枚贬值的硬币的两面! ?,认为英国企业过分国有化是英国工业日趋衰落的根源之一。因此,撒切尔提出要让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自然发展,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削弱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撒切尔政府上台后,首先出售了英国石油公司的一部分股份,拉开了私有化的序幕。1983年竞选连任成功后,撒切尔政府加快了私有化进程,陆续把英国电讯公司、英国煤气公司、英国航空公司、英国钢铁公司、英国航空管理局等大型公共垄断企业实行私有化。1989年下半年,又进一步对电力、供水等公共服务部门实行了私有化。从1979?1992年,保守党政府共对英国46个大型国有企业实行了私有化。约有90万职工由国有企业转移到私营企业,占英国国有企业就业人数的2/3。到撒切尔辞职时,除英国铁路公司、英国煤炭公司、伦敦地铁和皇家邮政等部门外,英国国有企业全部实行了私有化 #。私有化加强了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竞争,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益大大提高。到1989年,英国持股人数从300万增加到1100万,占全国人口的20%,而企业生产也提高了50%左右 ?。此外,私有化也减少了政府可能承担的风险,缓解了政府财政困难的窘境。

为了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鼓励私营企业同国有企业展开竞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撒切尔政府上台后也对税制进行改革。主要措施有: 1.将公司税课征范围的下限从原来年利润20万英镑提高到22 5万英镑,税率为52%。小公司则按40%的税率征收公司税。小公司的标准由政府确定,按年利润的多少来判别。撒切尔政府将小公司!的上限从原来的年利润8万英镑提高到9万英镑。而年利润在22 5万英镑到9万英镑之间的企业,税率按从52%到40%的税率递减。2.个人所得税基本税率从33%下调至30%, 1988年进一步下调到25%,最高税率则从83%下调到60%,1988年进一步下调至40%。起征点从原来年收入8000英镑提高到1万英镑。3.投资收入附加税的免税额从原来的1700英镑提高到6250英镑。超6250英镑的投资收入则按15%的税率征收 %。税制改革使130万人受益,一年内减少的税收总数达4亿5000万英镑。为了维持税收的基本平衡,撒切尔政府提高了间接税。增值税从8 5%升至15%,汽油税每加仑上浮10便士,处方费也有所增加 &。等于将直接税的负担转移到间接税上。这样可以刺激人们的投资热情,增强经济活力。

另外,撒切尔政府还取消物价管制委员会,缩小国家企业局的权力,废除180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特别是废除了实施40年之久的外汇管制条例,听任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以此来更多地发挥市场和竞争的调节作用。

第三,改革福利制度。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到70年代末,历届英国政府都在不断制定各种各样的法令来改进社会福利制度,内容涉及伤残、老年、产妇、孤儿、精神病患者、鳏寡和儿童等。通过这一系列法令,英国确立起了号称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成为一个福利国家。70年代末,由于社会福利的广泛实施,加上人口老化现象日趋严重,社会福利开支已成为英国政府的一个沉重负担。1979年,英国社会福利开支已占到英国政府总开支的41 2% ?,仅在医疗和社会保健服务项目上的支出就高达52亿英镑 ()。到80年代中期,社会福利开支每年竟然高达400亿英镑,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1% ( 。巨额的福利开支,使社会财富越来越多地用于非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消费,直接减少了生产性投资,削弱了英国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社会福利计划的不断扩大,也降低了在业人员的

积极性,使劳动生产率降低。此外,要维持高福利,就必须采取高税收,必然造成大量的逃税、资本和人才外流,给英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针对现行社会福利制度包得过多、过全、效率低、浪费大的弊病,撒切尔政府对养老金、失业金、儿童和青少年津贴的发放以及住房、医疗补助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新养老金制度规定领取养老金的最低年龄为男65岁女60岁;降低养老金发放标准,从原来工作期间平均工资的25%下降为20%;强制要求企业推行职业养老金制度。削减教育经费,从1985年起,政府对大学预算每年递减2%;从1990年起实施学生贷款计划!,把高等院校学生的助学金改为贷学金制度 (。优惠出售公有住房和减少住房津贴,鼓励住房私有化。在1979年4月到1992年3月期间,英国政府共出售了170万套公房,售房总收入达240亿英镑 (!。此外,撒切尔政府还对社会福利进行私有化尝试,在1988年出台了)地方政府法案?,规定地方政府必须将学校膳食、垃圾收集、街道清扫、建筑物保洁、路面养护、公共交通的维护等7项服务业实行投标。同年,政府还推出医疗保健市场化计划,号召医院之间进行竞争,鼓励建立私人医疗机构同国立医院竞争。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经济成份。但总体而言,因为公众对福利改革比较敏感,撒切尔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还是较为慎重的,力度有限。

第四,限制工会权力,压制工会运动。

由于战后英国各届政府采取的工团主义政策,英国工会逐步享有了各种法律和制度化的权力,势力日渐强大,成为英国政坛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由于工会势力强大,动辄罢工就成了英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在1968?1977年,英国每1000名职工平均每年因罢工损失的劳动日达850日之多,而联邦德国仅为53日 (?。工会以罢工为武器,人为抬高工资,引起物价全面上涨。物价上涨又会刺激进一步提高工资的要求,引发新一轮罢工,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工资过高还会增加生产成本,引起许多不良后果,如造成资本外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等等。因此,撒切尔认为,国有企业和工会是一枚贬值的硬币的两面。要想控制通货膨胀,使英国经济摆脱困境,就必须削弱工会的力量,对工会运动进行限制。

为了限制工会的权力,撒切尔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法案。主要有: 1.)1980年就业法?,限制了纠察权,取消第二纠察线的合法性。在工会领导罢工时,只允许在罢工工厂周围设立纠察线。不允许到与之有关的工厂和单位设置纠察线。2.)1982年就业法?,对企业只雇用某一工会会员!的制度进行修改。企业的工厂车间都有工会组织,工会只同意厂方雇用本工会会员。未加入工会或不赞成罢工的工人就会遭到排挤,有失业的危险。新的就业法将此修改为只雇用某一工会会员!的做法只适用于绝大多数工人均属同一工会的车间,如果工人由于车间只雇用某一工会会员而失业,他们有权获得足够的补偿金,而)1990年就业法?则完全取消了只雇用某一工会会员!的规定。法案同时也取消了工会所享有的与其个人成员的法律权力所不同的普遍法律豁免权。3.)1984年工会法?,规定罢工必须和工资、工作条件有关,且仅限于工人与本企业雇主之间的纠纷;罢工须在4周前以无记名邮寄投票!方式征得多数工会会员同意,邮费由国家补贴,否则以非法论处,并且赔偿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该法案还规定一个工会的执行委员会必须由全体工会成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且至少每5年改选一次。4.)1986年工资法?,规定企业不再将原来的固定工资全部付给雇员,而是把雇员原固定工资总额的2/3确定为固定工资,其余1/3则同企业的利润挂钩,随企业利润的增减而浮动,将工人个人利益与企业效益结合起来。此后,撒切尔政府又分别在1988年和1990年对就业法进行了修改,进一步削减了工会的权力。这一系列法案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会和工会会员的法律地位,工会处境日趋恶化。政府同工会的矛盾也日渐加剧,终于引发了英国80年代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一场罢工???1984?1985年煤矿工人大罢工。

煤炭行业是英国的夕阳产业。英国煤矿矿井多是老矿井,设备陈旧,开采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在进口煤炭和北海油田石油的冲击下,煤炭业更是亏损累累,成为历届政府的沉重负担。但由于煤矿工人的工会???全国矿工联合会势力相当大,历届政府均对它无可奈何。撒切尔政府上台后,决心对煤炭行业进行彻底整治,甩掉这个大包袱。政府同全国矿工联合会的关系因此急剧恶化。1983年大选撒切尔获胜后,全国矿工联合会主席阿瑟 斯卡吉尔声称这是百年来英国所遇到的最大的灾难! (#。而撒切尔也在大选结束的当天早上重新任命一位能源大臣,并告诫他做好同全国矿工联合会摊牌的准备。1984年3月初,英国煤矿管理局向全国矿工联合会提出了关闭亏损矿井的计划。矿工联合会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召开了一个代表大会,通过了一项进行总罢工的决议,并在3月5日开始罢工。对这次预料之中的罢工,撒切尔政府做了充分的准备。罢工爆发时,英国的煤炭储备已高达5000万吨以上 (?。罢工开始后,撒切尔政府又调集大量警力保护仍在开工的矿区,使煤炭供应源源不断,

罢工矿工想尽办法也没能造成一次断电现象。罢工期间多次发生了暴力事件。11月30日,一位矿工乘坐出租车去南威尔士的马赛威尔煤矿上工。路上,罢工的矿工向出租车顶扔下了一块水泥预制板,司机戴维 威尔基受伤身亡。撒切尔借此对工会进行严厉的抨击,认为罢工的矿工和他们使用的暴力是国家脸上的一道伤痕!,表示我们曾不得不在外部世界,在福克兰群岛,抵御外敌。我们现在必须时刻意识到我们内部存在的敌人。他们将更难对付,是对自由更大的威胁。! (%在僵持了362天后,全国矿工联合会被迫在1985年3月3日宣布无条件结束罢工。这是1926年以来工会遭到的最惨痛的一次失败,给英国工会运动以沉重打击,英国工会运动从此一蹶不振。在1979年,英国共发生罢工2125次,有460万人参加,损失工作日2947万日;而在1990年,罢工次数下降为630次,参加人数仅为29万,损失工作日也下降到190万日 (&。

撒切尔的经济政策对医治英国病!、发展英国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1983年到1988年间,英国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平均5%以下,为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 (?。1988年英国财政出现了140亿英镑的盈余 ?)。经济增长率也显著提高,1983?1988年英国经济发展速度在西方国家中始终名列前茅,特别是经济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等都优于欧盟大陆国家和美日等主要工业化国家,显现出了少有的活力。90年代初虽然一度反复,经济增长率在91年和92年出现倒退,但到93年就重新走出低谷。93年到98年间英国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 2%到3 8%之间。通货膨胀率90年虽一度高达9 5%,但91年就下降到5 9%,92年后以后就一直在5%以下。失业率93年是10 3%,94年是9 3%,95年是8 3%,96年是7%,97年是6%,而同一时期欧盟的失业率一直在10%以上。就整个90年代总体而言,英国经济仍然优于其它欧盟大国 ? 。

撒切尔的经济政策标志着撒切尔政府对战后30多年来历届英国政府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的调整。但撒切尔政府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而是要把国家的干预限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是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趋势的一个根本性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的一些弊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英国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新的方向。1997年工党重新上台后,也不再坚持国有化的方针,而是以撒切尔主义!为参照系,对传统理论和政策进行了彻底改造,提出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声称要在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主义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维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之间、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撒切尔政府的改革帮助工党完成了单靠自身力量无法完成的变革。因此,有人甚至将布莱尔的政策主张称为布莱切尔主义!。

注 释:

# & ? (?肯尼斯 哈里斯:)撒切尔首相传?,P2, P109,P2,P201,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

? ) %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英国经济研究室编:)英国经济?,P17,P266,P204-206,P286人民出版社1986年。

% # (! (&王皖强:)国家与市场?撒切尔主义研究?,P40,P216,P283,P273-274,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 ? (# (%雨果 杨格:)铁女人撒切尔夫人传?, P307,P336,P351,P356-357,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

? ()萨姆 阿罗诺维奇,罗恩 史密斯等著:)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P147,P174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 ! ? (?钱乘旦、陈晓律、陈祖洲、潘兴明著:)日落斜阳???20世纪英国),P85,P157,P144,P85,P157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Times,30March,1981.

,J.Norman,Reconstructing the Wel fare State:A Decade of Change1980?1990,New York,P221.

?阎照祥:)英国政党政治史?,P40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Economist,30December,1978,P138.

( 王斯德主编,余伟民、郑寅达著:)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P191,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 ? 王振华、刘绯、陈志瑞编:)重塑英国布莱尔主义与第三条道路?,P110,P139-14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夏永祥、党国印主编:)英国市场经济体制?, P59,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三)课程的考试(80分)

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三)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我国坚持()适度,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A.家庭经营 B.合作经营 C.集体经营 D.经营规模 2. 我国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方便群众查询,利于()。 A.土地流转 B.补贴政策 C.服务管理 D.以上均不正确 3. ()是指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A.去产能 B.去库存 C.去杠杆 D.降成本 4. 粮食品种保险要逐步实现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愿保尽保,并适当提高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 A.稻谷、小麦、玉米 B.稻谷、土豆、玉米 C.土豆、小麦、玉米

D.稻谷、小麦、土豆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三大战略。 A.西部开发 B.东北振兴 C.中部崛起 D.东部率先 2. 做好2017年政府工作,需要把握好以下哪几点:()。 A.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 B.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C.适度扩大总需求并提高有效性 D.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 三、判断 ( 共 3 小题,总分: 40 分) 1. 2017年,我国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正确 错误 2. 2017年,我国需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 正确 错误 3.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正确 错误

《政府补助》准则应用指南

《政府补助》准则应用指南 一、新旧会计准则主要差异 (一)原会计准则规定 原有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就政府补助的有关内容进行太明确的规定,但对补贴收入及捐赠进行了规定。 在财政部 2000 年 12 月 29 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科目中专门对“补贴收入”进行了解释:本科目核算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的补贴收入(包括退还的增值税),或按销量或工作量等和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 先征后返增值税,计入补贴收入。企业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应于期末,按应收的活实际收到的补贴金额,计入补贴收入。如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予的其它形式的补助,企业应于收到时,计入补贴收入。 接受现金或非现金的捐赠,都计入“资本公积”核算。 (二)新会计准则规定 1 、定义 政府补助是指政府无偿给予企业现金或非现金资源,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资本投入。 我国目前主要政府补助:出口退税、财政贴息、研究开发补贴、政策性补贴。 2 、分类 分为无条件政府补助与附条件政府补助。 附条件的政府补助:政府在特定的不确定未来事项发生或不发生时有权收回的政府补助。不能满足条件时,政府有权收回;能否满足条件具有不确定性。 无条件的政府补助:除附条件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3 、确认计量 接受政府补助资产,在实际收到或者获得了收取政府补助的权利并基本确定能收到时,予以确认。 企业接受政府补助的现金资产,应当按照其实际金额入帐。 企业对于无条件的现金补助,应当在确认补助资产的同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无条件的非现金补助,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规定,应当在确认补助资产的同时计入资本公积。接受政府补助的非现金资产的初始计量,按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

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近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析 IS与LM曲线分别表示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各自处于均衡状态时所必须的利率与国民收入水平的组合。IS曲线描述商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反向变动关系,I指投资,S 指储蓄;LM曲线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正向变动关系,L指流动偏好,M指货币存量。IS或LM曲线移动时,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会发生变动。 IS曲线的移动:在同样利率水平上投资需求增加,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如果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人们更节俭了,IS曲线就会向左移动;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等于增加投资支出,因此,会使IS曲线向右平行移动;政府增加一笔税收,则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因为一笔税收的增加,如果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则会使投资相应减少,同样,如果是增加了居民个人的负担,则会使他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使他们消费支出相应减少。 LM曲线的移动:增加名义货币供给量,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量就减少,LM曲线就向左上方移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推动IS或LM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实现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的目的。IS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越有效;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越有效。 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时,不仅收入会变动,利率也会变动。 ①当LM曲线不变而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不仅收入提高,利率也上升。这是因为,IS 曲线右移是由于投资、消费或政府支出增加,即是总支出增加。总支出增加使生产和收入增加,收入增加了,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假定LM不变),所以,人们只能出售有价证券来获取从事交易增加所需货币,这就会使证券价格下降,即利率上升。 ②当LM不变而IS曲线向左下移动时,收入和利率都会下降。 ③当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右下移动时,收入提高,利率下降。这是因为,LM曲线右移,或是因为货币供给不变而货币需求下降,或者是因为货币需求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在IS 曲线不变,即产品供求情况没有变化的情况下,LM曲线右移,都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这必然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使收入增加。 ④当IS曲线不变而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时,会使利率上升,收入下降。 ⑤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同时移动,收入和利率的变动情况则由IS和LM如何同时移动而定。如果IS向右上移动,LM同时向右下移动,则可能出现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的情况。这就是所谓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可能出现的情况。 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税收,这两个政策会对IS曲线产生影响,具体来看主要是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导致IS曲线向外移动,与曲线形成新的均衡。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也可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能力,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此时,总产出将会增加。而税收政策的变化表现为,税收的增加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投资的减少,从而使总产出进一步减少,IS曲线会向内移动,此时与LM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 鉴于我国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知道,政府期望通过增加购买和投资的方式达到刺激市场总需求,并以此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利用减税政策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收益,使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能够增加,希望利用消费政策带动市场总需求增长,使国民收入曲线向外移动。 货币政策是为了达到变动实际总产出的目的,政府也可通过增加(减少)货币供应来实现。相对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货币政策还要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因而是间接地发挥作用。增加货币供给,会使LM曲线右移,LM曲线右移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这必然会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一方面刺激私人消费,另一方面,可

政府经济学整理

政府经济学syllabus 课程准备 (一)政府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二)政府经济学的体系脉络 几个概念 Public Finance Government Finance Public Economics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几对关系 1 .政府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2.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3.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4. 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关系 5. 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的关系 6. 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的关系 第一章 1.政府经济学与财政学 政府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只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而政府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而且还研究财政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公平问题。 相对于财政学而言,政府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关于政府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决策的内容;二是关于政府公共选择和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研究经济人行为的最优化实现问题以及相互作用条件下所达成的市场均衡状态。 研究了供求—价格模型、消费与生产调节及收入分配均衡等微观单位的直接经济行为。 政府经济学把政府本身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 在政府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如供求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均衡理论、边际效应理论等在政府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 3.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在“看不见的手”无法实现经济稳定的时候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干预以实现经济增长、通胀、就业等的良性态势 在微观层次上,主要起作用的是价格,市场价格调节生产和消费,而政府调节作用有限;在宏观层面,价格调节相对有限,而政府调节十分重要。政府的功能与宏观经济学中提出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 4.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福利和个人分配最大化的经济学分支 福利经济学在理论上围绕以下三个命题构建:公 共利益问题(相互竞争的经济体系中,买卖双方 是否有公共利益?);公平分配问题;社会福利 问题 福利经济学判断政府经济政策合适性的标准主 要是公平与效率问题。 政府经济学除了研究社会福利外,还要关注经济 的稳定或者经济结构的改善,也就是说除了福利 经济学所要关注的,政府经济学还要关注宏观经 济学所关注的。另外,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 优原则已成为政府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 政府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因此多数政府决策的 出发点是政治性的,政府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 论、公共选择理论等就是为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 而引入的,它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同投票联系在一 起考虑,由选民用选票决定生产什么公共产品、 生产多少公共产品、通过什么方式生产公共产 品,来选择合理者的政府的经济行为、合理的财 政收支、合理的公共企事业和经济政策等; 这一系列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 博弈过程,可能对政府经济行为作出约束和规 范; 在选择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伦理标准和社会结构 问题。 6. 政府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的前身,政府经济学 建立在公共经济学基础之上。公共经济学扩展了 财政学,与政治学开始交叉,为政府经济学的形 成做准备。如果说政府经济学发源于财政学,那 么可以认为公共经济学是财政学到政府经济学 之间的桥梁。” 杨龙:“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色”,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第4卷第2期,第42页。 总结 政府经济学由财政学发展而来,它研究政府的财 政收支、财政收支对公共经济的影响和公共部门 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联系,它把政府 看成是一个单体经济单位,对公共部门的经济行 为是否实现最大化进行分析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更深,它把 政府职能归纳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经济 稳定 政府经济学从福利经济学中引入了帕累托最优 原则,用于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分析。 政府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了公共经济学。 几个特点 一是学科的交叉性 从历史看,政府经济学吸收了财政学、宏微观经 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 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同时使用了政治 学和行政管理的共同研究对象,在对政府行为的 研究中纳入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 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开始,政治和经济就开 始交织在一起,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更有了理论依据。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 胀”状态,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各家各派为其号 脉: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滞胀”源 于政府调控缺陷,公共政策失效和政府利益扩展 以及官僚寻租; 新制度主义侧重于制度因素的经济影响分析, 科斯利用产权理论阐述了政府对产权的安排对 经济发展的影响; 诺斯利用制度发展理论解释经济发展的内生变 量。 这些理论学说共同催生了政府经济学的诞生,使 政府经济学一出现就综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 方法。 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政府经济学的产生是现实的需要推动的,也是经 济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政府经济学要求建 立逻辑推衍的理论体系,但是又必须关注现实, 对经济现实变化做出回应或提出政策主张。 比较成熟的政府经济学体系是建立在政府经济 职能实践管理的经验基础上的,是参与和管理本 国经济的理论升华。 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 究方法的结合,实然与应然结合。 1.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2. 两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产品理 论(外部性理论) 3. 三根支柱——公共收入、公共支出和收入再 分配 1. 一个对象——政府行为 廉价而又高效的政府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府 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政府 2. 两条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 政府经济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公共选择理论: 政府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外部性理论: 政府经济行为的边界。 政府除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 与非市场 性社会生产活动和非市场性社会财富再分配(义 务教育、 环境保护、社会基础设施整治、收税、社会保障 等) 2. 三根支柱 公共收入:税收、行政性收费、罚款、借贷等 公共支出:政府采购、转移性收支 收入再分配:税制、社会保障体系 一、政府经济学的定义 (一)什么是政府? 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政府(Government):泛指一切国家机关;英 国《大众百科全书》定义“由政治单元在其管辖 的范围内制定规则和进行资源分配的机构”。政 府的功能是:立法;司法;执行、行政管理; 狭义政府(Administration)专指一个国家和地方 的行政机关; 美国定义:政府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代理机构。 我国宪法中“人民政府”指各级行政机关,即狭 义政府。 (一)什么是政府? 政治学:统治集团借以实现其统治意志的政治统 治机关; 行政学:根据官僚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行政机 关,即行政组织; 经济学:政府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定主体。与 一般经济组织的区别是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 1、政府组织的特征 公共性:政府的一般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 益,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 普遍性:政府功能涉及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 体; 强制性:强制性是公共权力得以成立并运行的 基本保证;强制性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 非营利性:政府在履行其社会职责时,并不能完 全只考虑直接成本和收益; 阶级性: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府履行国家职能表现阶级意志。 2、政府与企业组织比较 政府 权力自然完全垄断 组织目标:社会福利最大化 没有破产、被兼并 信息较多不对称

2017年政府补助准则最新会计处理

2017年政府补助准则最新会计处理:(一)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会 计处理 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财政部于2017年5月下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修订)》(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自2017年6月12日起施行。新修改的政府补助准则,在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列报、以及会计处理等方面,较之前的旧准则都有一个很大的差异。 新修改的准则在政府补助的分类方面较之前没有变化,也是按照政府补助的资金最终的用途不同,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但是,两种不同的政府补助,在“收到政府补助”和“摊销政府补助”两个方面的会计处理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一.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1.在收到政府补助时:新的准则提供了两种会计处理方法供企业选择。 (1)总额法:将实际收到的政府补助,全部计入“递延收益”。 (2)净额法:将实际收到的政府补助,冲减所形成的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 【例1】甲企业于2017年7月1日从国外购入一项新技术,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入账价值为300万元。同日,收到政府100万元货币资金补助。假设符合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 (1)总额法:借:银行存款 100 0000 贷:递延收益 100 0000 (2)净额法:借:银行存款 100 0000 贷:无形资产 100 0000 2.摊销政府补助时:新准则新增了一个损益了会计科目“其他收益”,递延收益的后续摊销不再是固定的计入“营业外收入”。 (1)总额法:收到时确认为递延收益的(即采用总额法),应当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期计入损益。计入到哪个损益科目,要根据相关的经济业务的实质,区分日常活动与非日常活动。 ①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应按经济业务的实质,摊销递延收益到“其他收益”或冲减相关成本费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日常活动相关) ②与企业非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摊销递延到“营业外收入”或冲减相关损失。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同名42661)

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了“稳增长”。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性的话:“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重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证和完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段话看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稳增长”。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外,还需要加两个,一是根据阶段发展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根据社会主义要求,调整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应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首先,应贯彻破产制度;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最后,应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从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内需依旧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经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难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得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变化及时反应,于今年7月份提前5个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决议。今年,中央扔坚持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并着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努力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理论学习》 2012年10期 11-17 【2】吴思远.浅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宏观经济》 【3】张立群.我国宏观经济刑事特点及政策分析《阅江学刊》 2012年10月第5期 5-13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宏观的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温和,既不显得趋强也不显得趋弱。 二、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给,由此引起利率降低,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近年我国根据不同的经济局势推出了不同的财政政

策,其中包括: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三、当一国经济处于低迷的时期,为使经济尽快得到复苏,通常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再加上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配套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增发国债,推出财政专项投资,增加财政拨付总量,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调整税收政策,降低税率、降低关税,支持出口、吸引外资和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增加社会保障、科教卫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四是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通过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个人消费能力。五是降低创办新企业的门槛,给予技术升级、环保项目、新能源项目免息免税优惠,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适度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准备金率,从而增加贷款额,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投放。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当前中国经济政策解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近期有关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不断升温,经济学者纷纷阐释自己的观点,而著名学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吴敬琏在4月底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欧盟驻华使团共同在北京举行的“中国2004:政策分析与经济展望”高层报告会中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过热,对于今年中国经济是不是能够实现软着陆,吴教授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国内经济政策:过热症相明显 从短期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说,中国经济从2003年的下半年开始,出现了资源短线愈来愈难以支撑过高的增长速度和过大的投资规模。2003年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都表现出了过热现象的某些症相。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年的GDP增长,虽然在第二季度受到了SARS的影响,但是全年仍然增长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4%,广义货币增长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界就发生了一场争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应该采取的政策有很不相同的意见。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形势判断和相应的政策建

议。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经济没有出现过热,不但不需要踩动刹车和采取任何紧缩性的宏观(总量)经济政策措施,相反应该用更充分的货币供应来支持更高的增长。 第二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过热。货币过量供应,应该采取紧缩的政策。但持这种意见的人,多数并不主张采取非常强烈的紧缩性货币政策,而是主张用一种谨慎的政策措施,使得货币供应逐渐地放慢,增长速度逐渐放慢,保证经济逐步降温,实现所谓软着陆。 第三种意见认为宏观经济没有全面过热,只是在某些部门或某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业、冶金、建筑等出现了局部过热,所以,正确的做法不是动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总量调控,而是运用加强项目审批制度等行政干预措施,对这些行业的投资进行控制。 去年第一季度就有经济学家提出出现了过热的迹象,但那时第一种意见占有绝对优势;到了第三季度,提出第二种意见的经济学家开始多起来了,但是直到年底,多数决策部门还是倾向于第三种意见。这种情况到今年第一季度才发生了变化。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宣布把去年的GDP增长数字由%修改为%。第一季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2.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复杂性的变化,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也由“通货膨胀”转变为“经济下行”,虽然我国没有改变2011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大方向,仍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从中央对宏观经济政策预调微调的重视中可以看出,中央正在对当前经济进行精细化的扩张性操作,且现行的稳健货币政策不同于2011年的稳健货币政策,2011年的货币政策其实是稳健甚至从紧的货币政策,相比之下,现行的货币政策已经适当放宽松。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已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 3.稳中求进、稳中有为,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通货膨胀压力减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根据这一趋势,确定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思路为“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里的“稳”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二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四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了“稳增长”。会议公报中有这样一段关键性的话:“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重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证和完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这段话看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中心是“稳增长”。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除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外,还需要加两个,一是根据阶段发展要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根据社会主义要求,调整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应在“稳增长”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转型,首先,应贯彻破产制度;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放开市场的准入管理;最后,应完善政府职能,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四.结论 本文从外需拉动作用减弱、内需依旧不足,经济下行趋势明显,面临经济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难境界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得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困难时期,中央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变化及时反应,于今年7月份提前5个月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经济决议。今年,中央扔坚持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宏观调控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由“控物价”转变为“稳增长”,并着力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努力使我国经济进入新的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政府补助会计准则使用指南与释义

政府补助 本章全面论述了政府补助的定义及其特征、分类、会计处理。在学习和理解本章内容时,应当关注:(1)政府补助的定义及其特征。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伹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具有无偿性、直接取得资产等特征。(2)政府补助的分类。政府补助应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3)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掼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除了学习本章节的内容外,还应当认真阅读《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及相关指南和解释。 第一节政府补助概述 一、政府补助的定义及其特征 为了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鼓励或扶持特定行业、地区或领域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通常会制定一些政策法规对有关企业予以经济支持,如无偿拨款、担保、注入资本、提供货物或者服务、购买货物、放弃或者不收缴应收收入等,这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但是,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支持并非都属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以下简称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企业在进行政府补助会计处理时首先需要根据政府补助准则关于政府补助的定义来判断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支持是否属于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 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如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将拥有企业相应的所有权,分享企业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关系,属于互惠交易。这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对企业的投资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主要有如下特征: 一是无偿性。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政府并不因此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完整版)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缓解一国的经济萧条

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从而达到缓解经济的目的。 一、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政府将税收与财政支出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税收、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税收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财政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

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货币政策 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两类: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 反之,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具体的货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这项措施的作用是,钞票可以整齐划一,防止币制混乱;中央银行可以掌握资金来源,作为控制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基础;中央银行可以利用货币发行权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4中国政府在经济危机中的政策分析

中国政府在经济危机中的政策分析 来源:赵悦淳的日志 零七年开始,中国开始出现一轮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肉类等生活消费品的价格涨幅甚至达到一倍多,与此同时,放假房价持续走高,民众的实际工资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明显下降。那么这场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呢?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生产减缓,物资短缺:二是政府过多的发行了货币,使发行量超过了流通量。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对前景的预期也持乐观态度,因此,如果没有发生全国性的灾祸或者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改变,显然不可能出现生产减缓的情况。(汶川地震是一场比较大的突发事件,但它对全国生产的影响是有限的。)同时,房地产与金融市场在中国金融危机前的繁荣景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产 的积极性。那么,有没有可能在生产没有减缓的情况下出现物资短呢?在某一个领域、一个地区可能发生,比如非典时期对食盐 需求量的突然加大以及个别人的囤积行为。然而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内发生的概率是极其低的,结合当时的情况,只有一宗合理的推断——中国计划对台进行全面军事行动而进行物资储备。后来的事实显然推翻了这种假设。 也就是说,中国政府出于某种目的过多的发行了货币。这种目的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通过发行货币,政府可以进行融资,这实

际上好比向民众收取了通货膨胀税。同时,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能够进行财富的再分配,实际利率的降低与事前事后利率的差别实际上使国有银行获取了群众的财富。再者,通货膨胀使税收发生扭曲,名义工资水平的增加使民众叫了更多的税。事实是由于这轮短暂而突然的通货膨胀,政府获得了民众私有财产,却并没有造成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也没有造成投资的过快增长。 与通货膨胀同时,在金融市场上,中国收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股票与基金下跌猛烈,在短时间内市值大量蒸发。毫无疑问,这些蒸发掉的市值大部分来自民众的存款。从始至终,中国政府就没有任何的救市方案或者利好政策出台,也并不打算进行有实质内容的调控。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政府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定力,但似乎镇定的过了头,仿佛根本休克了一般。难道真的是这次次贷危机来的太快太突然,使中国政府觉得措手不及或者回天乏术?当然不是。首先,从次贷危机本身来说,对中国的直接伤害较少。所谓次贷危机,是指美国将其国内的不良房贷打包成债券销售给国外造成全球金融滑坡,而对于与美国金融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的中国来说手中会握有多少美国的垃圾债券,这些垃圾债券对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体和巨额的外汇储备来说又有多大的危险性?(实际上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体现在出口方面比金融业上更大一些。)其次,从中国金融危机的实质来说,次贷只是一个诱因,并不是根本原因。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泡沫的膨胀,银行贷款与企

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通知

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通知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规范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我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了修订,现予印发,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 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附件:《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财政部 2017年5月10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中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 第三条政府补助具有下列特征: (一)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对于企业收到的来源于其他方的补助,有确凿证据表明政府是补助的实际拨付者,其他方只起到代收代付作用的,该项补助也属于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 (二)无偿性。即企业取得来源于政府的经济资源,不需要向政府交付商品或服务等对价。 第四条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 第五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企业从政府取得的经济资源,如果与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等活动密切相关,且是企业商品或服务的对价

或者是对价的组成部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等相关会计准则。 (二)所得税减免,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所得税》。 政府以投资者身份向企业投入资本,享有相应的所有者权益,不适用本准则。 第二章确认和计量 第六条政府补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 (二)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 第七条政府补助为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收到或应收的金额计量。 政府补助为非货币性资产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 第八条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冲减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或确认为递延收益。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的,应当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合理、系统的方法分期计入损益。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新政府补助准则下的政府补助确认时点

会计技术指引\政府补助 有效期:无 标签:政府补助/确认时点 新政府补助准则下的政府补助确认时点 2017年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的修订,关于政府补助的确认时点,在实务操作上相比原准则有所变化。本技术指引将对新政府补助准则下的政府补助确认时点问题进行讨论。 技术讨论 修订后的准则第六条规定:政府补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二)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相比原政府补助准则,本条内容其实并未发生变化(参见原政府补助准则第六条)。因此,单单从新旧准则的正文解读,政府补助的确认时点是没有差异的。两个准则的正文均要求在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以及能够收到政府补助时,予以确认。换言之,准则正文并未要求企业在实际收到政府补助后才确认。 但是,可能是鉴于当时发布旧准则时我国的实际情况,财政部在旧准则的应用指南中,通过对货币性政府补助的计量进行特别规定的形式,实质上对货币性政府补助的确认时点进行了补充规定。旧准则应用指南要求通常情况下的政府补助应当在实际收到时才确认,除非是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拨付的,才能在未收到时作为应收款确认(当

然前提是必须满足准则正文规定的确认条件)。鉴于上述特别规定,实务中原先对于并非定额定量的政府补助,都是在收到时才确认。 新准则发布后,未对货币性政府补助的确认时点进行特别规定。因此依据政府补助确认的一般原则,企业只需满足两项条件,即可确认政府补助。不过,由于政府补助的一个无偿性的经济资源流入,何时确认应收的政府补助款,不像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那样可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时点。我们建议,企业在判断是否满足“能够符合相关条件”以及“能够收到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1、发放政府补助的相关主体是否具有相应的权力和资质; 2、企业是否适用相关政府文件,该文件是否普遍适用于其他类似企业,而不仅仅只是适用于该企业; 3、企业申请补助的流程是否合法合规; 4、企业收取资金前是否需要政府部门的实质性审核; 5、历史上同类型政府补助的实际发放情况。 应用举例 示例一 甲公司为一家航空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航空公司可享受缴纳的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先征后返政策。甲公司以前年度均能够收到国家财政给予的该项返还资金。 本案中,相关补助政策是适用于所有航空公司,并非仅仅针对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