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与心理学

文学与心理学

文学与心理学
文学与心理学

文学与心理学(材料)

文学活动包括创作与接受两个环节,而无论是创作还是接受都是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创作主体处在创作过程中时不仅要展开想象虚构、联想写实,而且还要设身处地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从而准确地描述人物的音容外貌,言行举止。其实我们可以把文学与心理因素这种混生交叉的现象一直追寻到在西方古希腊和东方中国先秦的时期。

柏拉图的“迷狂说”和“神灵凭附说”曾从心理学思想的视角解释了作家的创作心态,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也是从心理学思想的视角描述文学的接受效果,在这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与心理学思想是混生于一体没有分类的。孔子的“性习论”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古朴心理学思想,”分析了人的生性——自然本性和人的习性——社会本性的差异性与整合性,孟子的“性善论”对人自然心理中的“例隐”、“羞恶”、“辞让”与“是非”四种“善端”作了心理学思想上的分析,在“性习论”和“性善论”古朴的心理学思想层面上,孔子和孟子又各自建构起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所以在孔孟的话语中,他们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与心理学思想也是混生于一体没有分类的。

中国心理学家高觉敷认为:“我国古代思想家的心理性命之说是心理学思想.不等于心理学”。我们也需要说明的是,在东西方的古代时期,当哲学、宗教、心理学、史学还没有作为一门学科走向研究的自觉时,我们可以把其称之为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心理学思想与史学思想,他们与文学思想是混生未分类的。

心理学首先是在西方欧美发展起来的学科,一如心理学家义宾浩斯所言心理学思想有着漫长的过去,但仅有短期的学科历史。从德国学者冯特开创了西方近代心理学之后,在文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者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通过分析人的潜意识及其活动,一改过去的人是“万物的精灵”、“理性的动物”等观念,把人界分为本能冲动的“本我”、受社会习俗和道德制约的“超我”及处于两者之间以趋利避害为原则的“自我”。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曾这样认为:那些被压抑的东西仍然会继续存在于正常或异常人的心灵中,并且还具有精神功能。梦本身即是此受压抑的材料的一种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常处于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中,因扭曲压抑而备感痛苦,要么变成神经病患者,要么通过幻想或其他游戏活动加以释放。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由于与生俱来的本能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于是把在幻想中放纵的情欲和愿望通过写作转换为现实,因此诗人是为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白日梦者,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幻想。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文学与心理学在跨学科中产生了研究的交叉,比较文学研究者在文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也进一步丰富了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本体——比较视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解释了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因,而且影响了作家的创作活动。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1924年法国人布勒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宣称:弗洛伊德正确地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梦境,心理活动如此重要的一部分竟然还没有引起十分重视,这确实是不能容许的。布勒东认为超现实就是纯粹的、无意识的精神话动。在《狂爱》、《佳娜》等作品中,布勒东运用下意识书写来表现神经错乱者的激情。意识流写作则突出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交织,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这方面的代表作,前者因为一杯茶和一份点心使主人公想起童年的往事,从而启开追溯童年记忆的闸门,而后者则记述三位人物形象在一天之内的意识流动,两者都是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来描述心理内部潜意识的混乱。

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也被运用于文学批评中!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有向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倾向,儿子爱母亲,拒斥父亲,女儿则爱父亲.排斥母亲。古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王尽管极力逃避,仍然无法逃脱弑父娶母的神示,因此“俄狄浦斯情结”成为猫父恋母之情结的代名词。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作为心理学理论对比较文学研究有着巨

大的理论启示,在国际学术界,一些比较文学研究者把“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作为比较视域中的一个方面,他们进而发现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俄狄浦斯王这个题材作为一个恒定的主题,在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被各民族、各国家的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呈现,希腊的悲剧家索福克勒斯表现过这一主题,罗马的作家塞内加书马过这一主题,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高乃依撰写过这一主题,英国诗人德莱顿在他的诗中也诠释过这一主题,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大作家伏尔泰也推出过这一主题。比较文学研究者在心理学那里借用的视域及发现也进面深化了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

其实,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学理论建构中也发现,除了俄狄浦斯上这个题材作为一个恒定的主题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被反复地演奏之外,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情节也积淀为—个恒定的主题.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历程上被反复地呈现。弗洛伊德例举了三部大师性的典范作品: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及俄国文学大师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他认为“弑父娶母”是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经历时间跨度最大且在三部大师性作品中重复的一个主题。在这里,心理学家为了建构自己的理论,已经把思考跨到了文学领域中来寻找证据,也因此推动了学术研究的交叉性。无论是文学与心理学在研究上的交叉,还是心理学与文学在研究上的交叉,都使研究者丰富、拓宽了自身的研究视域,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也正是在这里找到了基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对文学的影响广泛深远,但是却只能说明文学活动的某些方面。这种说明从另外一个侧面几乎否定了文学通过读者“所实现的‘改变外部世界,的效果……也没有认识到白日梦自身就是外部世界的运作模式;也没有认识到尽管白日梦者满足于写出其梦的梦想,而实际写梦的人从事的是一种外化和社会调节活动。因此,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以及其他心理学家对他的学说作了不同程度的补充和修正。

荣格认为在个人潜意识的底层潜存着集体无意识,即积淀并封闭起来的一个民族的以往的记忆.甚至是史前人类的记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为原型批评理论。原型批评不仅避免了把文学艺术创作看做为满足个人欲望的替代行为,也将文学艺术与整个社会、人类历史联系起来.为比较文学加深和拓宽了研究视域。原型是人类经验那里积淀而来的基本形式,是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原始意象,这种原型作为无意识进入作家的创作过程中,外化为艺术形象,并不断地以本原的形式反复显现在文学艺术的文本中。如“母亲”、“再生”、“精灵”等原型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国别、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比较文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折在一系列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等,重新发现这种原型,从而揭尔人类精神的共通性及文学艺术的普遍本质。

反过来在讨论艺术的时候.荣格又把艺术阐释为一种天赋的动力,认为艺术抓住一个人,使他成为它的工具。艺术家不拥有个人自由意志,不是一位寻求实现其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位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现艺术目的的人:艺术家不是一个赋有自由意识而寻找自身归宿的人,但是一个允许艺术借助自身而实现艺术目的的中介。作为一个人、也许有着自己情绪、意志和个人的目的,但是作为一位艺术家他是一位具有更敏锐感觉的“人”,他是一个“集体的人”,是一位承领与塑造人类无意识及心智生活的人。在荣格的原型理论批评体系中,艺术的天赋动力就在于原理。

荣格心理学的原型批评理论不仅为比较文学在“四个跨越”中追问人类文学艺术的共通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类学与形式的研究、主题学与流变的研究、形象学与他者的研究、类型学与通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兰德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理论上的改造,把个人反应当作精神分析的主要对象,因而他主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切人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认为放纵欲望的幻想既存在于作者的潜意识中,也存在于读者的潜意识中,而批评家更应该关注读者的

心理。由此他建立了以读者和文本关系为核心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读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一种本我幻想与自我防御的关系.文学作品把读者的本能欲望与恐惧转变为被社会所接受的内容,可以给读者带来愉快的享受;另外,文本的原义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读者的阅读活动进行了再创造,因为读者pj以根据自己的个性主动地理解文本。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把文学与心理学整合为一体,从而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域。

————杨乃乔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更为密切。文学和心理学的不解之缘绝不是始自今日,文学既然是人学,必然和人的心理有着千丝打缕的联系。无论是创作需要灵感.还是欣赏得到快感,这早已是干百年来作家和读容的经验之谈?但是随着文学艺术的发胶,人类的不断进步,愈列近代.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愈趋丁紧密。人数少外作家都从理Lt与实践方面探京过这个令人沈连息返的课题。尤其是进人2l,址纪以来,由于弗洛伊德关十无意U1、泛件论的心贝分析学说和对梦的解祈等系列有关心理学理论的广泛传播,出于荣格关于种族记亿、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建立,侦心理学对文学的渗透与影响、义学对jL\理学的融摄与反映,成为人类认识自我的测世仅,成为人类发展白我的催化剂。

文学与精神分析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1856一门39)创的t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韧Z2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别。其理论基础是关注入本能的精神结构,从别一侧面表现人本主义。他从心理学角度为非理性主义哲学的认识找到/理论依据.动摇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动物这——传统观念.对20世纪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以反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在近现代科学史上,西方学者普遍将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并称为三大科学巨人;在近现代文化史上,又将马克思、爱国斯坦、弗洛伊德并称为世界历史k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三个最伟大的犹太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医生,曾获得医学博上学位。公他的医学著作中虽然大量涉及厂社会生活、文化和宗教等问题,以至于形成

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在哲学意义—i:Af称为“弗洛铆德主义”的思想体系e但是,他始终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其著作力求建立在科学的观察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在他那结构庞大的学术体系中,潜意识理论应该说是其中最土体的部分。他认为人的心理状态由三个系统组成,它们分别为潜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和意识系统。在这三个系统中最关键的是潜意识系统,它是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基石。他认为潜意识系统与意识系统的关系犹如一门隔开的两个房间。在潜意识的大房间里,人的本能沸腾着,想方设泌要挤入意识系统的小房间坚,而意识系吮小房间里的意识却又伤所有的人一样,必须彬彬有礼.而且右作为人的自等心。因此,当潜意识要从大房间进入意识的小房间时,必须通过两个房间相连的门中间的作为“检查者”的前意识系统。它是伦理道德和个人良心的化身,不允许充满强烈本能要求和性欲望的潜意识宜接渗透到意识中夫。这就是人类在正常状态下的日常中意识没有那么多原始的和强烈的本能欲望的原因。但是弗洛伊德也认为,前意识有时也会像百眼巨人一样,虽然永4\睡眠,但也有放松警惕的时候。潜意识为了经过6UK巨人身边时能顺利地溜出去。常常小心翼翼地改头换面,用象征、隐响等方法换成为意识而混人小房间。

弗洛伊德通过潜意识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人类做梦的原因。梦表达了那些人们在潜意识巾渴望得到满足的愿望。当人们村菜些事物有了非分之想的时候,由于人们日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它的压抑,这种非分之想往住形成潜意识,暂时被囚禁封存在潜意识的大房间里,只是平常人并未能意识别这一点。但当人们睡眠时,恰如百眼巨人对前意识系统放松管理一样,很多潜意识的东西就乔装打扮,溜过巨人身边,蒙混过关地进人人们的意识领域,从面构成了梦的内容。因为它们通常是以象征或隐喻的面目出现的,所以象征物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

而这些混入意识的小房间的潜意识,因为主要是本能和欲望,所以梦中的象征物不少都与人的性器官有关。

20世纪20年代初,弗治伊德又系统地阐释了他的精神人格的学说,提出入的精神人格分为三个层面。一为本能冲动,按“快乐原则’行动,这是“本我”。它总是处于无意识领域,本身包藏着根本的性欲,即“/J必多”。这种内驱力成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而艺术家正是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使这些被压抑的欲望得以宣泄,并获得某种心理平衡和一定的快感。二为“自我”,它感受外界影响,在可能条件下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三为“超我”,它代表社会道肠标准,压制本能表现,按“至善原则”活动。遵循享乐是活动的“本我”,迫使人设法满足追求快感的需求,但这些需求往校违背道德习俗,而“超我”则总是根据道德原则,把为道德习俗所不容的“本我”冲动,压制在无意识领域。因此,“本我”和“超我”时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而“自我’,Nrj起调节作用,既努力帮助“本我”实现其要求,防止过分抑制会造成危害,又设法避免与代表社会道德的“超我”发生冲突。

煎涪伊德的理沦还有不少.但都是存令人敏感的“性”的问题上构筑白己理论大厦的。N此其理论极有争议也备受攻心。但是,他的学说毕竟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文化,签爱他本人还获得日益增加的声誉,并受到人们的给迫婶敬。1936年,弗洛伊德八十诞辰之际,托马斯.曼、罗曼·罗三、茨威格、弗右尼亚·历尔英等191位世界文化名人联名献给他一份礼物,以表示世界文化界对他的深深敬意。

韶氏认为人从孩提时代开始就有性欲伞能冲动,由于受社会道德的压抑,这种冲动被压抑别无意识的深处,形成“情结”。这种本能冲动最初表现在儿童哈中恋爱异性父母而嫉妒同性父母的倾向之中。他借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碱父娶母来说明“情结”的作用、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这些情结表现在“文明人”身上,或被遗忘、或成笔误、或成幻想和梦、成为精神病、或是艺术活动等等,而艺术的本质就是这些乖皮的、被压抑的性欲在想像中的具体反映。艺术作品是性的“情结”的升华,是把性冲动公开的社会形式。升华是弗氏理论与文学搭界的关键与桥梁。他认为“升华”的能力在文学创作中具体表现在“把内心的冲突塑造成外界的形象”。

弗格伊德在《文学和艺术品的精神分析》论文集中,在分析达·芬奇绘画激情的文章里,他把艺术家幼年时留在无意识中的恋母情结和艺术家的创造力联系在一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就父罪》一文里,不仅将《卡拉玛佐夫兄弟》、《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并称为文学史上的三部表现恋母就父最典型、最伟大的作品进行副析,而且阐述作家是如何运用“升华”能力来表现“俄狄浦斯情结”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主题上看,这三部作品尽管时空不同,却都涉及了“碱父”这一相同主题。俄狄浦斯碱父娶母、哈姆雷特的叔父杀兄娶嫂、德米特里因与其父共爱一女而想杀父,弗氏认为这正是蛰伏在人的无意识中的恋母的本能冲动,顽强地通过入的精神话动,以伪装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缘故。这些乱伦主题的作品,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偶然的巧合。

从表现方法上看,弗氏认为.由于“俄狄浦斯情结”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耻,故始终未能进人意识中去,作家使之“升华”为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内于计会4;断进步,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在六代《俄狄浦斯五)剧小,主人公俄狄浦斯即犯罪开,他如何一步步走上杀父娶D的乱伦之路赤裸裸地呈现企观众面的。近代《暗姆雷特》剧中,官此国土娶王后的凶手、不是哈姆雷持而是其叔父,但是弗氏却从哈姆贡持为父报仇的举动巾窥见F反常迹象:“他木应为父报仇雪恨。qJ奇怪阴是。他竞对此入能为/J。”燃此.弗氏认为M6姆吉特身L似有“俄狄捕斯情结”作祟。布现代《卡拧玛认夫兄弟>书中,以父之邹是门t蚂访大的私生子所为,他白然古明显的杀人动机、d[是从感情到心地都希望积父的却是德米传甲,凶为他不能容忍与其父同事一女格曾申卡的字实存在。弗氏认入,人现这种情绪,

纯届无意识行为,足神秘的升华能人使然。可见认古至今,作家无意识地运均了“缓和的于段”,对俄狄浦斯情结进行了“转化和掩饰”,造成‘主人公是无意以犯罪”的假象。

3916午、弗浴伊德在《从心39分析看长下人物类型》的论文中,以厄勒允特拉恋父情结理论。阐释了品L牛戏剧《罗斯莫庄》小的女丰人公吕贝允为满足和实现与庄园主岁斯莫结合的私欲.不惜用种种心理方法诱使罗斯英之妻碧爱特觉得不配为人妻后投水白杀。而事后她无力实现自d愿望的根源农于.她意外得知丫普无意中做过父亲情妇的—种认罪心理。

弗洛伊德的上述类似论述,已形成系统的学说,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并导致心邢分析以一种学派的面目兔立于现代各学科之林。

《美国文学丛刊》1981午第l期刊登了英国学吝莱昂内di·持里林的《弗洛伊德与文学》‘文,他在论及二者间关系时说.“心理分析学说对文学产生了巳大的影响,是不足为怪的。不过两者之间有往有来,文学本身对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并不下于弗洛伊德对于文学的影响。”k特里林还追述f从1762年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一书中拉摩的自我暴露,以及卢梭在《仟悔录》中关于童年的自我陈述开始的文学和心理学的关系。以后许多作家如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阿诺德、雪莱、卡夫卡、托码斯‘曼、乔伊斯等,都和心理学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瑞[:心理学家荣格(187;一1961)是继弗格伊德之后的又一位心理分析学派的大师。他以既是学生又是挑战者的姿态指出丁弗洛伊德学说的片向件,提出一种颇有吸引力的“原型”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是“集体丸意识”。这一理论主要说明,人的大意识DJ分为表层的个人无意识相深层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以反映的足人类或种族世代遗传厂来的一种心理L的文化积淀物,它显现在神活、传说、仪式、巫术中的意象和想假之巾,被称为;原型”.义学艺术作品纤常出现这些“原型”。这种59沦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巾“神话原型”学派的产个铺平f道路。

荣倍在弓1:1930年的普名论文《心理学与文学A巾,把文学作品分为心理型与幻觉型两类c心理型作品主要包括一些“有又爱情、环境、家庭犯菲畸让全的小说,说教的待歌、大量的抒情疗.以反戏剧(创括悲喜剧)”,“这—类型的艺术创造活动没有超越心理学的理解范围”D。他重点分析了幻觉型作品,包括歌德的作品《汗士德》第二部、瓦掐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斯比特勒的《奥林匹亚之存》、弗朗凶斯科·科罗纳的《坡利菲里之梦》、赖德‘巴葛德的《她》、伯努瓦的《人西洋》、库宾的《另面》、梅特林克的《绿脸》、歌兹的《没有房子的地方》、巴拉赫的《死广之日》、麦尔维尔的《白鲸》等等。他认为幻觉型作品的素材,“是一种人所不能理解的原始经验”.“是来白人类心灵深处某种陌生的东西”。他大胆断言:“可以指望心理学研究来解释一些艺术作品的形成”,“又可以要求心理学研究指示促使人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各种因素”。这两点正是心理学用十研究文学的最主要的两个领域。

由于文学和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学都涉及人的动机和行为,以及人创造和利用象征的能力,所以通过心理分析来比较文学作品在表现主题、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类同与差异,通过精神分析学与文学的关系来探索心理学对文学的影响等问题,都是比较文学研究有吸引力的课题。、

文学与“意识流”

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还表现在许多现当代作家试图让读者进入人物的意识中去.“从内部”来讲述故事。当读者一旦真的自接参与了虚构的入物的心灵与感官的实践之后,小说叙事技巧的创新势在必行。“意以流”和“内心独白”的叙事方法,就是文学与心理学混合的产物。这种文学创作“向内转”的趋势,共最初阶段并术得益于心理分析学,第—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心理学对文学的浸润,心理分析学才在文学创作中结出累累硕果,乔伊斯的中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在主人公的回忆与遐想中他用了“意识流”手

法,以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这一手法在其代表作《尤利西斯》中得到充分运用,女士人公无段落、无标点的大篇幅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意大利小说家伊达罗·斯维的《芝诺仟悔录》也对主人公的经历进行了—次精神分析性的描述。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喧哗与骚动》都有心理学影响的痕迹,后—部小说将通过主人公意识活动表现出的悲剧,解释为人的性本能与恋父或恋母情结的冲动等,表现得尤为明显。奥尼尔的著名长剧《哀悼》。探究了一个新英格兰家族中类似阿伽门农家的那种乱伦情节的冲突。德国托玛斯曼的有关约瑟夫的小说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也脱胎于精神分析思潮。卡夫卡则从弗洛伊德的思想武库守找到了构筑凄惨作品的手法.小说《变形记》就是一个可怖的白日梦。此类作品还有很多,很值得深入研究。

如果运用原型批评的方法分析东方古代一些作品,可能也会得出许多有启发性的结论。如希伯来文学总集《旧约》中的创世神话、印度神话中关于黑天与罗陀恋爱的故事、波斯著名史诗《王书》中关于父子相残的主题与恋母情结、中国文学作品小薛仁贵和薛丁山与俄狄浦斯情结、日本名著《源氏物语》中主入公光源氏的恋母意识等等。

在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中,心理学对文学批评、创作过程、传记写作等方面的影响极为显著。心理学几乎刷新了传统的对作品中人物心理以及对作家创作心理的研究,不仅注重作品中的心理因素,而且探掘作品中可能潜藏着的神话和原型。在心理学的参与下.作品的出处、来源与创造性的意识融为一体的研究,有了新的创造性的发现心理学逐渐融入传记创作,使这类作品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意义。研究者可从传记作品和生平纪事中发现,心理学方面的因素,推断出无意识的作用,进行准确的人物评价。

由于人类的发展、思维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心理会越来越复杂、心理学也会相应变得更加深邃。研究人的文学和研究人心理的心理学,结合得会更加紧密。但是无沦结合得怎样紧密,文学毕竟是文学,它有自已的界定和研究欣赏对象,不会与心理学合而为一。因为评论家或学者只是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和进行文学评价而已,绝无他图。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应用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⑴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半年的研究时间,10次治疗活动里面,使用合理情绪疗法,检验合理情绪疗法对监狱长刑犯的抑郁病症矫治的有效性即对病患情绪状况的促进作用;并使正处于监狱服刑中期的长刑犯认识到,情绪状态并不是激动体验的结果,而是不合理信念的结果,并且使治疗对象对他们先前存在的不合理对象产生怀疑,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帮助他们改变非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其消极情绪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以减少他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在纠正长刑犯非理性信念的基础上,让他们懂得一些抑郁症的医学知识,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性格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会在监狱环境下患抑郁症的原因;让监狱患者也能相信自己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加强锻炼,改变原来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逐渐培养自己具有健康的人格,适应监狱劳动改造的环境,积极地对待相对漫长的服刑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不管遭遇任何人生的变迁,都要从逆境中走出来,在生活中做一名强者。 ⑵意义:一旦接受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的对象--长刑犯用合理信念取代了不合理信念,他们会感到更积极,就会做出更恰当的决定。从而使他们能正视自己所处的现状,积极配合监狱的管理,加强自身的改造,为将来刑期结束,重新融入社会而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

理。另一方面,能帮助监狱管理人员更好地认识到患有抑郁症的监狱长刑犯的情绪特征和患病原因,从而促使他们更正确、合理地对待病患在服刑期间出现的特殊情况和表现,给与病患更多的理解和人文关怀,帮助其克服情绪上的心理疾病,更好的参与改造。同时也有利于监狱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合理情绪疗法目前在治疗罪犯中得到的应用较为广泛:⑴国外研究: ①艾伯特·埃利斯曾进行了一些治疗性犯罪人的尝试,他利用情绪疗法治疗了一个28岁的露阴癖者。在前几次的治疗中,艾伯特·埃利斯就向这个治疗对象表明了他存在的不合理思维,这些不合理信念导致这名治疗对象体验到一些消极情绪,例如,自怜、抑郁、愤怒等。因此,在治疗这名露阴癖者的过程中,艾伯特·埃利斯向他指出了不合理思维,帮助他对每种不合理思维提出质疑。随着患者放弃对自己提出的强制性要求,随着他用别的内通替代了自己的偏好和愿望,他的行为变得不那么冲动了,他感到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反社会行为了。这种方式被称为合理情绪疗法的A-B-C模式。艾伯特·埃利斯在排斥治疗对象的行为的同时,接纳治疗对象本人。他帮助治疗对象处理其敌意和抑郁情绪,从而降低这类消极情绪的强度。他帮助治疗对象承认自己的愚蠢行为,但是,并不贬低治疗对象本人,同时,也让治疗对象学会放松术。 ②艾伯特·埃利斯还利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一名精神病态者。他认识到,咨询并不能对所有的精神病态者产生效果,但是,对于许多精神病态者来说,在他们虚张声势的行为后面,存在着焦虑和罪恶感。他们的犯罪行为往往是防御性的,因为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缺

100本重要的心理学电子书.txt

100本重要的心理学电子书.txt

100本重要的心理学电子书Literatures 《泰戈尔文集》 《卡夫卡文集》 《书与你》(毛姆) 诗疗馆丛书: 《古诗我的能量补给》 《宋词我的忧郁抗体》 《元曲我的压力解药》 《植物我的精神导师》 Novels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罪与罚》 《卡拉马佐夫兄弟》 《心理分析派小说集》part1 part2 Chinese Philosophy 《庄子》 《星云禅话》 《佛教经典》 《西藏生死书》 《禅--心的效能训练》 《禅与中国》 West Philosophy 《沉思录》(马可·奥勒留)

《忏悔录》(奥古斯丁) 卢梭: 《爱弥儿》 《忏悔录》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 《笛卡尔文集》 叔本华: 《悲观论文集》 尼采: 《悲剧的诞生》 《偶像的黄昏》 《尼采作品集》 克尔凯郭尔: 《百合·飞鸟·女演员》 《非此即彼》 《勾引家日记》 《基督徒的激情》《克尔恺郭尔哲学寓言集》《恐惧与颤栗》 《论怀疑者哲学片断》 《十八训导书》

《致死的疾病》 《重复》 《或此或彼》(上,下) 克尔凯郭尔镜像: 《孤独人格——克尔凯郭尔》林和生《克尔凯郭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与信仰》《克尔恺郭尔爱的伦理学:神的命令和道德义务》 《不幸与幸福》 黑格尔: 《纯粹人格》 《小逻辑》 《精神现象学》 《美学》 《哲学讲演录》 胡塞尔: 《纯粹现象学通论》 《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的观念》 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 《真理与方法》part1 part2 part3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part1 part2 part3 part4 萨特: 《存在与虚无》part1 part2 part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文集》(1-8卷) 福柯: 《疯癫与文明》 《不正常的人》 《性史》 《福柯集》part1 part2 《哲学问题》(罗素) 《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 《德里达》 《自杀论》(埃米尔·迪尔凯姆)part1 part2 《我的大学》(池田大作) 《人类幸福论》(约翰·格雷) 《人类学》(爱德华·泰勒) 《享受安宁》(贺伦) 《分裂的自我》莱恩 存在主义: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美]威廉·巴雷特《Existenti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 学等领域中,基础与应用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 地完成高校的各项任务,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从高校的实践出发,对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素质;高校教育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 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型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必须有新的探索,运用心理学理论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 式和新方法。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学生 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统,要提高校管理工作的绩效,就必须提高校工作中人的积极性, 而积极性受众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代管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决策者、管理者通过分析并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实现对人的科学管理,促进 现代管理的科学化。心理学理论主要应用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管理两个方面。 1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1.1“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激因 激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 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说,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 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 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一般激励因素。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 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其发展规律,根据不同 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需要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利用教师需要的特殊性予以激励。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职业 特征,主要表现在: 物质需要的基础性。教师,特别是我国的多数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物质生活往 往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的话,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积 极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教师物质需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 足够重视。 发展需要的稳定性。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要不断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的不断更新,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研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史记的创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史记》的创作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呕心沥血写出了历史著作《史记》,也使得司马迁这个名字流传千古。《史记》这部著作融入了司马迁太多的感情,这部著作在忠实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将司马迁的悲欢感情融入作品中,在他的人生历史舞台上吟唱着自己的灵魂之歌。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是存在潜在的欲望或者说是追求。从某个角度来说,《史记》是司马迁的一部心史,是司马迁对现实的描写,对社会的映射。弗洛伊德就认为,“艺术乃是人类为了忍受生活的困苦而提供的缓冲措施之一。人类的生活太艰难了,其中的痛苦极多而欢愉甚少,为了是人能够生活下去,就不能没有缓冲措施,而艺术就是这种措施之一。”司马迁就是在社会的压抑之下发奋著书,将自己的无数情感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大汉帝国的繁荣时期,国力空前强盛,全国经济繁荣,在文学上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的政策,兴建文学立博士,在政治上粉碎王国叛乱,强干弱枝,实行“推恩令”解决同姓国的问题,击败匈奴,筑朔方城,派遣大使远赴异域。大汉的声势发展到空前强大的地步,然而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使得朝廷上的能人忠臣都不敢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士为知己者死”是司马迁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司马迁特意所记载豫让的话语:“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君主应当对臣子能容其过,从大局考虑,而不能只依据自己的喜好。司马迁本人,就因为为李陵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遭到汉武帝的厌弃及酷刑的镇压。司马迁为战败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认为李陵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以李家世代名将,必然是要寻机报国的。然而武帝却认为司马迁别有用心,是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匈奴,只是为了给他封侯找机会,现在司马迁称颂李陵战功,为他辩解,岂不显示了李广利的无能。而显示李广利的无能不就是讽刺皇帝任人不当,讽刺了皇帝本人的无能。武帝顷刻勃然大怒,把司马迁关进大牢。司马迁为李陵说公道话,却得到了“污蔑皇帝”的罪名,这本身就是极其荒谬的。武帝的高压政治,大用酷吏,以一言好坏定人生死,全体朝臣都昧着良心无一人敢为司马迁辩说。这可以说是汉武帝的一大败笔,任人唯自己的喜好。司马迁不能够直接描写这一现象,就在史记中写到了智伯之能得豫让,严仲子之能得聂政,他们正是因为懂得倾听,才获得贤士的倾力辅助。也是因为李陵之祸,使得司马迁身心遭受双重打击。“李陵之祸”是司马迁命运转折的重大事件,也是他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催化剂,“李陵之祸”让他更清楚的了解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看清了统治阶级的本质,让他更能客观地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看待历史,也正因为“李陵之祸”,他受到了摧残肉体和精神的宫刑。“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點耳”,“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戮笑”。受宫刑后,他在《报任安书》中,用“见笑”、“为天下观笑”、“重为乡党所戮笑”来比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为天下观笑”,流露出司马迁作为一个有“浩然之气充塞天地之间”的史官,却沦为“刑余之人”,被天下人耻笑的悲愤;“重为乡党戮笑”更显示出司马迁在乡党之中沦为笑料,没有丝毫地位、尊严的凄怆。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官场中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身为朝廷重臣,一心为国,却遭受此祸,情何以堪!人生的重大变故并没有改变司马迁编写史书的初衷,逆境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政治上的受挫也让他能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史记》的创作当中。 文艺心理学中认为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既复杂又多样,当归根到底是由生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书目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书目 “心理学史”: 1、《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 4、《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M艾森克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册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张春兴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7、《美国的心理学界》李绍昆著商务印书馆 “普通心理学”: 1、《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3、《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4、《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 1、《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2、《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 1、《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2、《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3、《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1、《释梦》商务出版社 2、《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3、《少女杜拉的故事》 4、《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1、《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 2、《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 3、《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后现代精神分析》诺曼?N?霍兰德著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5、《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贾晓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 1、《荣格心理学入门》霍尔等著冯川译三联书店 2、《神秘的原型》施春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荣格:灵魂的现实性》河合俊雄著赵金贵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4、《千面英雄》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5、《破译心灵》詹姆斯?希尔曼著蒋书丽等译海南出版社 弗洛姆的著作: 1、《逃避自由》 2、《爱的艺术》 3、《健全的社会》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这次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的文献,该文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朱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郭秀艳和杨治良于2010年六月发表于心理学报上的研究论文,其题目为《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摘要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 这使得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图片偏向, 即人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 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实验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 考察了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关键词记忆源检测; 图片偏向; 证人证词; 学习次数。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其目的是通过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并指出很多研究都已证明了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和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的正确性,但很少有研究出于控制证人证词记忆受误导的目的,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本研究要证明的假设是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实验,我会采取被试间设计的方法,以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交替呈现材料,并将不同的信息呈现不同的次数。 方法部分研究者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在学习阶段分别以图片和文字两个方式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项目,有些项目呈现一次,有些项目呈现两次。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图词源检测,即判断项目的呈现方式,此间还有再认任务与源检测任务交替出现。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因变量是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控制变量是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本实验选取了此前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的27名被试。采用2×2 被试内实验设计。第一个自变量为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 包括图片和文字两个水平; 第二个自变量为学习材料的呈现次数, 包括一次和两次两个水平。此外, 本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测量指标, 再认和图词源检测两种测验。本实验所用的材料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CRL-IPNP(Center for Research in Language-International Picture Naming Project)图片库,从该图片库中随机选择192 张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其中,144 张作为学习材料, 另外48 张作为再认测验的新项目。144 张学习材料中, 72 张图片保留其图片形式, 而另外72 张图片转换成其所对应的中文名称(由2 到3 个字组成)。 从

122部心理学电子书下载

122部心理学电子书下载 一.阿德勒 1.《超越自卑》阿德勒: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8486649.html,/space/file/romell/-300a-8d85-8d8a-81ea-5351-300b-963f-5fb7-52d2.rar/.page 2.《理解人性》阿德勒: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8486649.html,/space/file/romell/-7406-89e3-4eba-6027-963f-5fb7-5 2d2.txt/.page 3.阿德勒《西方的智慧+-+伟大书籍.pd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8486649.html,/space/file/romell/-ff08-7f8e-ff09-963f-5fb7-52d2-300 a-897f-65b9-7684-667a-6167-002b-002d-002b-4f1f-5927-4e66-7c4d.pdf/.pag e 4.理解人性阿德勒.PD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8486649.html,/space/file/romell/-005b-5965-005d-963f-5fb7-52d2-3 00a-7406-89e3-4eba-6027-300b-9648-521a-8bd11991.pdf/.page 5.阿德勒疗法.do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8486649.html,/space/file/romell/-963f-5fb7-52d2-7597-6cd5.doc/.pa ge 6.生活的科学.pdf: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8486649.html,/space/file/romell/-751f-6d3b-7684-79d1-5b66.pdf/.pa ge 7.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对一个女人生活故事的观照与审视阿德勒.txt: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8486649.html,/space/file/romell/-751f-547d-5bf9-4f60-610f-5473-77 40-4ec0-4e48-5bf9-4e00-4e2a-5973-4eba-751f-6d3b-6545-4e8b-5fb7-89c2-7 167-4e0e-5ba1-89c6-0020-0020-963f-5fb7-52d2.txt/.page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作业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作业 孙晓燕 1410014128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19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和思想,受到拉什利、詹姆斯、杜威、格式塔心理学派、各种社会人类学家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的思想影响,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出生于纽约。1937 年获杜克大学学士学位,1938 年转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到盟军最高司令部艾森豪威尔总司令部担任心理福利事务工作。1945 年返哈佛大学,1952 年升任心理学教授。20 世纪60 年代初期,积极参加美国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指导工作。1960 年协助建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65 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2 年至1980年任英国牛津大学瓦茨实验心理学教授。1980年返回美国任纽约大学的人文学科新学院院长之职。 布鲁纳十分重视认知发展的研究。他强调说:“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在教学时,如果忽视认知发展以及它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可能利用的机会,那确实是会出馊主意的。 在认知发展上,布鲁纳受到皮亚杰的影响。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连续性的阶段性发展,具有从具体到抽象的趋势。但是,他反对皮亚

杰派以儿童的生理年龄划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布鲁纳构想出“再现表象”这一心理术语,并把它作为衡量认知发展的指标。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表演式 一是表演式再现表象期。在这一时期,儿童主要是借助于动作去学习。它是以学会作出某种反应和形成习惯的动作为基础的。布鲁纳强调说:“对于年龄最小的儿童来说,各种主要的事情或客观事实的定义是按照他的面前展现的动作来解决的。……一个客观事物就是人对之有所动作的东西。” 映像式 二是映像式再现表象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具有一种表象系统。它依靠视觉或其他感觉组织和各种概括化映像的作用。布鲁纳强调说:“映像发展成了一种有独立状态的东西,它们成了动作的高度概括者。”在他看来,这一时期儿童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无力透过事物表面变化来认识教育守恒现象。 象征式 三是象征式再现表象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带有符号的性质,即具有符号系统的一些特征。布鲁纳强调说:“一种语言或任何符号系统都有形成的变换方式的各种规则,它们能超越动作或映像所可达

100本重要的心理学电子书.txt

100本重要的心理学电子书Literatures 《泰戈尔文集》 《卡夫卡文集》 《书与你》(毛姆) 诗疗馆丛书: 《古诗我的能量补给》 《宋词我的忧郁抗体》 《元曲我的压力解药》 《植物我的精神导师》 Novels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罪与罚》 《卡拉马佐夫兄弟》 《心理分析派小说集》part1 part2 Chinese Philosophy 《庄子》 《星云禅话》 《佛教经典》 《西藏生死书》 《禅--心的效能训练》 《禅与中国》 West Philosophy

《沉思录》(马可·奥勒留)《忏悔录》(奥古斯丁) 卢梭: 《爱弥儿》 《忏悔录》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 《笛卡尔文集》 叔本华: 《悲观论文集》 尼采: 《悲剧的诞生》 《偶像的黄昏》 《尼采作品集》 克尔凯郭尔: 《百合·飞鸟·女演员》 《非此即彼》 《勾引家日记》 《基督徒的激情》 《克尔恺郭尔哲学寓言集》 《恐惧与颤栗》 《论怀疑者哲学片断》

《十八训导书》 《致死的疾病》 《重复》 《或此或彼》(上,下) 克尔凯郭尔镜像: 《孤独人格——克尔凯郭尔》林和生《克尔凯郭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与信仰》《克尔恺郭尔爱的伦理学:神的命令和道德义务》 《不幸与幸福》 黑格尔: 《纯粹人格》 《小逻辑》 《精神现象学》 《美学》 《哲学讲演录》 胡塞尔: 《纯粹现象学通论》 《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的观念》 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 《真理与方法》part1 part2 part3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part1 part2 part3 part4 萨特: 《存在与虚无》part1 part2 part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文集》(1-8卷) 福柯: 《疯癫与文明》 《不正常的人》 《性史》 《福柯集》part1 part2 《哲学问题》(罗素) 《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 《德里达》 《自杀论》(埃米尔·迪尔凯姆)part1 part2 《我的大学》(池田大作) 《人类幸福论》(约翰·格雷) 《人类学》(爱德华·泰勒) 《享受安宁》(贺伦) 《分裂的自我》莱恩 存在主义: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美]威廉·巴雷特《Existenti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Humanism-Existential Psychology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文秘班0801402024 摘要:本文认为,张爱玲早期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她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作品很大一方面反映了她独特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又与她独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自恋等情结的形成,以及这种情结在她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张爱玲;自恋;恋父情结;心理自疗; 引言: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个独特的女子,她的才华,她的人生经历都让人觉得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有人说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也有人说张爱玲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是什么让一个平凡的女子又如此诸多的不平凡,通过这篇文章,我想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张爱玲的早期人生经历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浅显的解读。 一、自恋情结的形成 很多人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女子,认为她的孤傲源自于她的自恋。但是自恋的根源是什么呢?张爱玲在她的《天才梦》中也大胆地写出了自己所自恋的东西——才华和家世。她是这么写的“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张爱玲是官宦家族的后裔,她的祖父张佩纶,同治进士,之妻是李鸿章之女李菊耦。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即张佩纶之子,娶的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也就是张爱玲的母亲。显赫的家世使得张爱玲拥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体现到生活中,便是她对衣服夸张地爱恋。她要求衣服要极度的突出个性,并且要雍容华丽,这都是在展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贵族气。她是十分爱恋自己的,因此爱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装束,走到大街上去,无视行人的注目,只使自个儿陶醉、倾倒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魅力。甚至去参加亲友的婚宴,在当时上海流行西式婚礼,女佩白纱男佩西装的结婚进行曲中,她却是穿了一套前清老样子的绣花袄裤前去道喜,自然是一片哗然,十分抢眼。 这种优越感导致的自恋不仅是表现在生活中,作品中的人物也是如此。例如《小团圆》中的邵之雍,这个人物是直接以“情种”的形象出场的,他有才情、有事业、擅长言辞与表达、更懂得如何与女人相处。他的“自恋”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自恋”而极度自信,从他带着轻蔑的眼神对九莉说出:“你十分爱我,我也十分知道”时,我们便能非常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面对众人的鄙斥、奚落依然自我欣赏着,她不顾一切的去寻范柳原,但在他和他的朋友面前却依旧保持着一幅孤芳自赏的姿态。除此以外,《金锁记》

本土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与离职意愿——基于本土化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 究》 这次心理学研究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在本土化心理学视角下研究关于员工离职意愿与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之间的关系的文献,该文是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周小虎和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马莉于2008年第6期发表于《管理世界》上的实证研究论文,其题目为《企业社会资本、文化取向与离职意愿——基于本土化心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 摘要:员工离职问题一直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企业社会网络理论出发,运用结构方程和本土化心理学方法,验证了一个员工文化取向、企业社会资本、组织承诺和离职意愿间相互影响的全新离职解释模型。研究结论表明中国文化会显著影响组织承诺和员工离职,组织社会资本在员工中国文化取向与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支持如下的管理理念:(1)组织的中国文化价值取向可以扩张社会组织资本,提升组织的合作优势;在企业社会组织中注入中国文化传统是促进组织内协作和创造组织间共赢的重要手段。(2)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重要的隐性资产,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组织的互惠规范,促进员工参与活动等手段,扩张企业社会资本,从而有效降低核心员工的离职意愿。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员工文化取向离职意愿组织承诺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该文聚焦于组织与社会网络对员工离职行为的影响,并指出西方研究学者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关于离职意愿的研究结果是不适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离职意愿也就可能有了不同于西方的员工的特征。本文直接考察关于组织社会资本、组织承诺、文化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并得出研究结论表明员工的中国文化倾向与组织承诺正相关,与员工离职意愿负相关;组织社会资本在员工中国文化取向与员工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我认为中国的文化取向很大一部分影响了中国员工的离职意愿。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就揭示了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流传着家族文化;在这个背景下的中国人又接受着善和不善斗的思维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往往与个人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有关,这使得这个关于中国员工离职意愿的本土化研究增加了不同于西方文化下研究的神秘色彩。 假设部分作者在此部分对组织社会资本、组织承诺、员工文化取向、社会资本等几个可能的有关变量进行了解释说明。回顾以往在西方的员工离职意愿研究表明组织承诺、工作满意是所有离职意愿因素的中介变量,组织网络使员工信任程度、互惠性等更高,更加认同组织承诺,而组织社会资本成为员工继续承诺的前因变量提出了假设1:组织社会资本与组织承诺正相关,与员工离职意愿负相关。根据中国人的社会取向有家族取向与关系取向二大类主要的特征或内涵,具有高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员工讲究人际和谐。员工从管理者处得到承诺引发对管理者的满意度,整体提升了员工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使离职可能性降低,提出了假设2:员工的中国文化取向与组织承诺正相关,与员工离职意愿负相关。在具有高中

基础心理学课程参考文献

基础心理学课程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 2. 墨顿. 亨特著,李斯译. 心理学的故事·上卷.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3. 邵郊. 生理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4. 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 叶奕乾等. 普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7.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8.王甦,朱滢等. 当代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彭聃龄,张必隐. 认知心理学. 台北市:东华书局, 1997 10. 王甦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11. Dennis Coon. 心理学导论.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理查德 .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3.孟昭兰.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4.彭聃龄主编.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5.叶奕乾主编. 普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16.曹日昌主编. 普通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17.车文博. 心理学原理.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18.高玉祥. 健全人格及其塑造.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9.黄坚厚. 人格心理学. 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20.简. 斯特里劳著,阎军译. 气质心理学.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1. 高觉敷.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22.高觉敷. 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3. 秦金亮,郭秀艳. 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向[J]心理科学, 2003,(1). 24. 张雷. 进化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与历史.心理学报,2007,(3) 25. 陈昭燃,张蔚婷,韩济生. 经颅磁刺激:生理、心理、脑成像及其临床应用.生理科学进展, 2004,(2). 26. 单志艳,孟庆茂. 心理学中定量研究的几个问题. 心理科学, 2002,(4). 27. 林志成. 眼睛注视:独特的还是不独特的?. 心理科学进展, 2005,(4) 28. 吴健辉, 罗跃嘉. 盲人的跨感觉通道重组. 心理科学进展, 2005,(4) 29. 刘强, 陈安涛,王琪等. 知觉加工中存在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证据. 心理学报, 2008,(1)

心理学与文学

心理学与文学——荣格荣格著 显然,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可望以此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因此,心理学家就面临着两种独特的、彼此有区别的任务,并且必须以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考察它们。 就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必须考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这种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而就艺术家来说,我们要研究的则是心理结构本身。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应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对某一明确限定的、具体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活生生的、富于创造性的人类当作一种独特的个性来加以分析。尽管这两项任务紧密相关甚至相互依存,但谁也不能为对方提供所寻求的解释。要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家作出结论,或者反过来,要通过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作出结论,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些结论不可能是绝对的,它们最多是可能的臆测或碰巧的猜想而已。知道歌德和他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或多或少有助于我们懂得浮士德的叫喊:“母亲们——母亲们——听起来是多么奇怪哟!”然而这并不足以使我们明白,从哥德对母亲的依恋中,如何能产生出浮士德戏剧本身,虽然我们从哥德这个人身上可以准确无误地感觉到在这两个人之间确有一种很深的联系。同样,从相反的方向来推论也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尽管尼伯龙根所生活的充满英雄气概的男性世界,与瓦格纳身上具有的某种病态的女性气质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潜在的联系,

但在《尼伯龙根的戒指》这部作品里,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我们辨认和推断出瓦格纳偶尔喜欢穿女人服装这一事实。 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允许我们建立起我们希望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果联系。只有在心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心理学家应满足于从精神生活的起点上,也就是说,在一种更具复杂性的层次上,对所发生的心理事件作不同程度的广泛描述,对错综复杂的心理脉络作生动的描绘。在这样做的同时,他还必须避免把任何一种心理过程孤立地抽象出来,说成是一种“必然的”过程。如果实际情形不是这样,如果心理学家真能发现艺术作品内部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因果联系,他就会使艺术研究失去立足之地,把它降低为他自己那门学科中的一个专门的分支。当然,心理学家绝不会放弃要求在复杂的心理事件中研究和建立因果联系的主张,因为这样做就会否认心理学有存在的理由。然而他又绝不可能在最完满的意义上实践这一主张,因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它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挫败了一切希望建立理性程式的企图。任何一种对刺激的反应,都可以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但是,创造性活动与单纯的反应是完全对立的,它将永远使人类难以理解。我们只能描述其表现形式;它可能被朦胧地感受到,但不可能被完全把握住。心理学和艺术研究将永远不得不相互求助,而不会是由一方去削弱另一方。心理事件是可以推导的,这是心理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心理产物是某种自在自为的东两而不管艺术作品或艺术家个人有什么问题,这是艺术研究的—条原理。这两条原理,尽管是

心理学文献的检索

心理学文献的检索 1.数据库傻瓜搜索 使用CNKI搜索中文文献,web of science搜索英文文献。数据库里文献毕竟有限,所以现在我已经很少很少使用了。 2.google人肉搜索法 而且google学术较为方便,直接输入想要搜索的关键词即可,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将一个词组作为一个关键词,那么搜索的时候需要加上引号,例如你要搜索conflict adaptation effect,那么你应该输入(“conflict adaptation effect”)。当google学术搜索到某篇文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这是由于你所在的学校没有购买相关的数据库,这时你可以尝试着搜索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很多老外都会把自己发表的文章放在自己的主页上供大家下载。同时,也可以尝试着去一些论坛求助,比如愚愚学园,我自己想要的文献95%以上都可以在此论坛求助成功。 3、经典文献顺藤摸瓜法 Google学术搜索固然强大,但是有时会出现海量的文献,那么如何从海量的文献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而又不遗漏掉重要的文献这就需要下点功夫了。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是,可以先找到一篇本领域较为经典文献。如果此文发表的年代较早,那么可以去搜索这篇文献的被引文献,这个直接在google学术里就可以做到,直接点击此文被引XXXX次那里,这时你就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发表后有哪些文章引用过它;如果是年代较近的经典文献,可以直接搜索其参考文献中列举的本领域较为重要的文献。通过这种搜索“引用”和“被引”的方法,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本领域重要的文献打捞上来,效率较高。 4、杂志社alerts法 前面将的是如何搜文献,这里讲讲如果获得最新的一些文献信息。每一本杂志都会有一个叫做alerts的服务,也就是你可以再主页订阅新杂志的目录,每当一期新杂志出版的时候,出版社就会将这期杂志最新的目录发到你邮箱里。一般情况,将本领域重要的杂志全部锁定,然后每期新杂志出版的时候你都会收到最近目录,这样本领域的新进展你就可以尽在掌握了。 如何读文献 1.列举一些重要的杂志:science、nature、PNAS,这些是顶级的综合类杂志,上面会偶尔 有些心理学的文章,全部值得认真学习。 2.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psycholog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这些是心理学领域比较不错的综合类杂志,各人可以找到和自己领域相关的文章好好学习; 3.各人有必要去寻找自己领域好的杂志,然后学习上面的文献

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办法,然而心理学理论的介入有效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多个角度阐述心理学在其中的应用,包括员工职业生涯、精神激励、工资激励等方面以及EAP的应用,心理学能对员工的行为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并对其加以控制以及引导,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极强的借鉴作用 所谓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是指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包括:选拔、培养、激励以及评价等)过程中将心理学的理论以及方法渗透进去,引导员工的工作表现符合企业的要求和发展战略,故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为人力资源管理拓宽了思路 一、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内容 广义的人力资源管理指企业为了达到发展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技术来制定管理规划,并利用规则进行管理的行为。主要包括:招聘员工管理、对员工的培训及开发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管理,此外还包括管理规则的制定及对员工的绩效考核 1、招聘员工管理在进行职员岗位分析以及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经过招聘、筛选以及决策等工作流程,实现职员的优化配置。 2、员工的培训及开发管理,在详细分析培训需求后,依据企业培训资源分配的具体情况,对不同职员进行合适的培训及开发,有效激发职员的工作潜能。促进职员的工作技能的提高,实现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3、薪酬管理企业通过对直接或者间接薪酬制度的建立以及管理,满足或者限制员工的各种需求,有效提高职员的主管能动性,努力增加职员对物质及精神的满意水平,实现企业激励员工努力奋斗的目标 4、劳动关系管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努力改善以及协调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增强企业文化的认可度,为员工创造优良的工作氛围,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序进行。 5、职业生涯管理企业通过关心以及鼓励职员多方面发展,与员工共同制定员工个人的发展规划,以达到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 6、绩效考核管理制定不同的绩效标准,对职员在不同阶段对企业的贡献以及取得的工作成果进行评价以及考核,并令员工反馈考核结果,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便于为了员工个人晋升、薪酬以及培训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心理学在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应用 职业生涯管理是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在多个层面的满意水平,在满足员工物质需求的同时尊重员工自我实现要求,实现激发员工为企业服务动机的目的,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基于上述原因,为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企业的发展固然非常重要,然而不同的员工特点是不同的,因而要根据员工不同的个体行为差异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西方心理学家容格通过多年的心里分析以及临床观察得出了个体行为差异的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是1信息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

积极情绪与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在希腊语中,“健康”一词是指“完整”、“完全”,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关于健康的定义相吻合: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的协调状态”。而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所做的描述也是:有充沛的精力,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稳定,心胸开阔等。《心身健康—一枚硬币的两面》.汤宜朗。因此,真正的身心健康就必须具备积极的情绪。 关键词:心理健康 情绪状态标志着个体适应环境时的生物性动力状态,每一种情绪都代表着某种适应性动力《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郭晓艳王振宏)。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包括快乐、满意、兴趣、自豪、感激和爱。快乐让我们更轻松的生活,满意让我们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兴趣可以激发我们去探究新事物的欲望;自豪来源于我们的成就感;而感激和爱是个体对外界表现出的回报。因此,积极情绪是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积极情绪之所以对一个人很重要,不单单是他为个体带来的价值,还有他对个体以外的外界事物及事件所带来的意义。 研究表明,乐观和希望对于健康非常重要,在心脏移植手术后,积极的期望预示着更佳的健康。外科手术和其他疾病之后也发现乐观者比悲观者回复得快,一些对幸存者的研究也表明积极情绪在康复中的作用;当然,积极情绪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也具有重

要影响。乐观的、焦虑少的成人比悲观的、多焦虑的成人表现出更低的不稳定血压和更多的积极心境;还有,人的主观幸福体验能通过人的免疫系统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兴趣和感激的人往往能为集体带来巨大的财富。 而所谓社会适应,就是指人们怎样去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个过程既是个体满足自身需要,发挥自身潜能,树立自我形象的个性化过程,也是个体通过掌握各种社会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的社会化过程,更是个体在必要的时候协调自我的需要与外在环境要求的关系的过程。 那么,个体适应社会环境,达到心理健康的共同人格成分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呢?从社会适应的过程来看,社会适应的人格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体要有理解和控制所处社会环境的心理优势。这具体表现为控制感、自信心、自主性等几个方面。具有心理优势感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成就感、信服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容易达到积极的心理状态;而那些缺乏控制性、自信心和自主性的人则更容易情绪低落、成就感低,甚至更容易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其次,个体应该拥有足够的心理资源以应对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是认知资源,即能够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是人格资源,即个体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人格潜能,发挥人格优势,从而解决现实问题。第三,社会适应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人际适应,因此个体还应该拥有适应人际环境的一些人格特征、比如乐群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