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1赤壁赋练习题

(完整版)1赤壁赋练习题

(完整版)1赤壁赋练习题
(完整版)1赤壁赋练习题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有错误的一项是()(4分) A.桂棹.(zhào)和.诗(hè)

徘徊.(huí)船舷.(xuán)

B.嫠.妇(lí) 扁.舟(biǎn)

水波.(bō) 山川相缪.(móu)

C.壬戌

..(yǎo tiáo)

..(rén xū)窈窕

愀.然(qiū)冯.虚御风(pínɡ)

D.舳舻

..(fū yóu)

..(zhóu lú) 蜉蝣

酾.酒(lí) 无尽藏.(cánɡ)

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思相同一项是()(4分)

A.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扣舷而歌.之

②倚歌.而和之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寄蜉蝣于.天地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③和②相同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4分)

A.愀然

..(神色严肃的样子)横槊.(长矛)匏.樽(葫芦的一种)

B.肴核

..(交错地睡在一起)既.白(已经) ..(菜肴)相与枕藉

C.倚.歌(循,依)扣舷.(船的两边)下.江陵(攻下)

D.盈.虚(满)嫠妇

..(寡妇)危.坐(端正)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创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7.填写本课名句。(10分)

(1)清风徐来,____________。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4)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何羡乎?

(6)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____________,耳得之而为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面的文句。(10分)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9.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4分)

A.今者薄.暮薄:稀薄。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既:已经。

B.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坂:山坡。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答:唱和。

C.归而谋诸.妇诸:之于。

以.待子不时之需.以:以来。

D.我有斗.酒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识:认识。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将归于临皋”中的“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苛政猛于.虎。

11.对文中“玄裳缟衣”的“孤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象征身遭贬谪,孤独寂寥的作者本人。

B.象征作者出世的理想。

C.象征作者因“客去”而感觉孤寂的心情。

D.象征作者“羽化”的游仙思想。

12.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第二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解析D项舳zhú,蜉fú,酾shī,藏zànɡ;A项徊huái,舷xián;B项扁piān,缪liáo;C项窕tiǎo,愀qiǎo。

答案 D

解析“属”通“嘱”,劝人饮酒。A项两个“望”分别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望见”。C项两个“歌”分别是“歌唱”“歌曲”。D项两个“虚”分别是“太空”“月缺”。

答案 B

解析①②中的“于”均为介词“在”。③中的“夫”有指代作用,“那”。④中的“夫”是语气助词。

答案A

解析①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攻下。②渔:名词活用为动词,打鱼。③侣、友:均为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④西、东:均为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答案B

解析肴核:菜肴和果品。

答案B

解析《前赤壁赋》同期的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三个月后的作品。他所游览的并不是魏吴大战的赤壁。

答案 C

答案(1)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4)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6)与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1)听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2)桂木做的棹,兰木做的桨,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

(3)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不消失的。

解析薄:迫近,靠近。

答案 A

解析于:介词,到。A项在,从;B项到;C项从;D项比。

答案 B

解析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自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在”也只是陪衬而已。

答案 C

解析“虚无”思想在文中有,在《赤壁赋》中无。

答案 D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

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了,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嘎嘎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赤壁赋(必修一)高中苏教版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 苏轼 壬(r?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独立,羽化而登仙。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歌而和(ha)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 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zhǔ)。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yú),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 (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后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衣,戛(jiá)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piān xiān),过临皋(gāo)之下,揖(yī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fǔ)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

赤壁赋优质教案

赤壁赋优质教案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赤壁赋》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赋优质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优质教案一: 赤壁赋 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 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

《赤壁赋》必修一

《赤壁赋》必修一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鲁金会 【教学目标】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教学设想】 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教学过程】一、放录音 (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 学生听,谈谈《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二、整体感知 板书: 景情理 乐悲喜 (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 三、赏析要点1、赏景:学生用散文化的笔调改写第一自然段。 参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于是,羽化登仙、飘然世外。 2、品情:悲从何来? 参考:乐极生悲为人之常情。 ⑴悲从“歌”中来:3 2019-10-09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鲁金会 【教学目标】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教学设想】 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教学过程】一、放录音 (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 学生听,谈谈《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二、整体感知 板书: 景情理 乐悲喜 (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 三、赏析要点1、赏景:学生用散文化的笔调改写第一自然段。 参考: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于是,羽化登仙、飘然世外。 2、品情:悲从何来? 参考:乐极生悲为人之常情。 ⑴悲从“歌”中来:3 2019-10-09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鲁金会 【教学目标】赏析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教学设想】 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教学过程】一、放录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1赤壁赋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1赤壁赋1 一、阅读《赤壁赋》第三节,完成练习。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苏子愀( )然渔樵( )于江渚之上 挟( )飞仙以遨游山川相缪(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驾一叶之扁舟· ②山川相缪。 ③抱明月而长终 ④托遗响于悲风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画线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赋。(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B.赵尝五战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D.其势弱于秦。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C.任意东西。D.顺流而东也。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 A.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D.抱明月而长终。 4.从词性的活用来看,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举匏樽以相属。 C.顺流而东也。D.东流人于潇水。 5.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①何为其然也?(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以战?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久何为其然也?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而今安在哉? 6.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B.而今安在哉?C.何为其然也?D.故凡愚者莫我若也。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苏予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

2018-2019年语文版选修《后赤壁赋》word教案1

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儒道禅三位一体的复杂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比较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播放幻灯片),是他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起来的。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整体感知】 题目为“后赤壁赋”,但是本文却写了多个场景,请你把所描述的场景的相关地点找出来,并说说三段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段,黄坂、家;第二段,赤壁下、赤壁上;第三段,江上、家。 第一段:夜游黄泥坂。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第三段:夜半江中见鹤,梦中道士化鹤。 【内容解析】 1、请找出第一段中写景的句子,此句写的季节、对象是什么?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题为赤壁,可这里写的并不是赤壁?为什么? 明确:“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良宵、美酒、贵宾、佳肴,使夜游赤壁的兴致更浓,为游赤壁作铺垫。平静的乐。 2、请找出第二段中写景的句子,说说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由此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示苏轼怎样的情感?并生发出怎样的冲动?联系《赤壁赋》中写景的句子,比较景色的异同。

高中语文 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必修1(通用)

《前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 2、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美育目标 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语言艺术的能力。 [学法指导] ?学法指要 1、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必像上语法课那样细讲。主要让学生体会情此力矩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简要交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认识、分析主客观两种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师生互动设计 ?学生阅读课文,向老师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讨论 ?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如何看待失意? ?苏轼提出的寻快乐的良方对现代人是否可行? [复习旧课] 《故乡的榕树》一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旅游的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呢?留影纪念。而古人也喜欢出游,尤其是文人墨客,他们出游时最喜欢做什么呢?吟诗作赋。譬如今天要学的散文,就是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虽说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题为《前赤壁赋》。

(二)写作此文的原因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所(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 (三)课文解析 ?正音及解词 属(zhǚ):劝请。舷(xián) 窈窕(yǎotiǎo)指女子步行舒缓的样子。 少(shǎo)焉:不多一会儿。酾(shī)又读(shāi):斟酒。 冯(píng)虚:冯,通“凭”。凌空之意。 倚歌而和(hè)之:按照歌曲的节拍,同声应和。

赤壁赋 必修一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 苏轼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

《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习本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2、感悟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直面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感情线索,了解景、情、理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直面痛苦后的达观。 突破方法:朗读与分析结合突破重点; 比较与探讨结合突破难点。 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人中,李白太高,瑶台仙阁高不可攀;陶渊明太远,桃花源里忽隐忽现;杜甫较近,却显太实而缺空灵;比较起来我更喜欢苏轼,他的诗,随手拈来如飞天袖间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有豪迈酣畅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有缠绵多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有慷慨纵横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也有冷静直观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旷达洒脱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有“若把西湖比西子”的浪漫细腻…… 苏轼在文学上是个旷世奇才,然而因为太优秀、太耿直,他在仕途却很不得意,一生屡遭贬谪。公元1080年,苏轼便遭遇了北宋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往偏僻、荒凉的黄州。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凄苦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脱胎换骨真正走向了成熟—“与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赤壁赋必修一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必修一原文对照 翻译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赤壁赋 苏轼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 溯流光。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 )妇。 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 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 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 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zūn)以相属(zh ǔ)。 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yú),

1赤壁赋

《赤壁赋》第二课时 浙师大人文学院倪高华 一、复习式导入 学生背诵第一段。 师:苏子秋夜荡舟,风月无边,他感到很快乐,快乐了就要喝酒,喝酒喝得高兴了就开始唱歌。(借此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二、赏析第二段 师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是不是今天我们说的“于是”呢?(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明确)不是,于,在;是,这,解释为“在这时候”。在这个时候,喝酒喝得很高兴,扣舷而歌之,你看他是怎么唱的?敲打着船舷而唱。那么唱什么呢?请大家把歌词内容大声齐读出来(学生读):“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棹是什么意思?(生答船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怎么解释?课文注释有,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溯,是逆水而上,我们现在不是有“回溯”一词么?渺渺兮,悠远的样子,兮,……的样子。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个望是什么意思?(生答眺望)那么在第一句话中,七月既望,那里的望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农历每月十五) 师讲:大家看这个歌词有谁的风格? 生答:屈原的风格,像屈原的《离骚》。 师讲:你们有没有读过《离骚》?(学生回答没有)司马迁说:屈原的《离骚》,“犹离忧也”。什么意思呢?是屈原遭遇忧愁的时候所作的。在苏轼看到这个美景,心情比较舒畅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有屈原味道的歌。大家注意歌词的最后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是什么意思?(生答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在屈原的作品里常常有一种比喻,用鲜花香草来比喻……(引导学生说出内容)高洁的品质或圣主明君,然而这里苏轼也想到了这个,难道说苏轼的心中也有隐忧微愁吗?他也不如意吗?这就让我们想到上节课讲到过的一个内容,苏轼被贬黄州,政治上很不如意,所以他心中很郁闷。 师讲:由于苏轼心中有这样的悲情,所以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听出这样的声。什么样的声?(生答箫声)什么样的箫声?(见原文描述)好我们来看这几句,客有吹洞箫者,者,……的人。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补充前面的“万顷之茫然”)倚歌而和之,听到我唱歌了,那客人就按着曲调伴奏,倚,随、伴、循着;和,附和;之,音节助词,不译。后面三句话我请同学们来翻译一下。其,代词,那,这里指代箫;然,……的样子;袅袅,婉转悠长;舞,使……起舞,泣,使……悲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嫠妇,就是寡妇。这里的“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像细丝一样绵延不断。但是我们的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最初就是出现在这片文章中。那么现在“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提醒学生记忆)。你们有没有听到过箫声?你觉得箫声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那么作者是怎么来描述“箫声”的?(学生思考回答)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两处夸张来渲染箫声的悲凉,正是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在这种情况下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师:那么这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三、赏析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把课文下面对于重点词汇的注释写到课文中去,自己尝试翻译,不会解释的字词标注出来。 2.找出这一段中,客的悲哀有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来写? 3.在自读,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前后桌或同桌讨论前面两个问题。

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原文对照翻译

《赤壁赋》 苏轼 一、课文翻译 壬(r?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既望:农历十六日;于:在;泛:使……漂浮;徐:慢慢地;兴:兴起;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 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属:劝酒;少焉:不一会儿;于:从;之:的;于:在; 杯向同伴劝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 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白露:白茫茫的雾气;横:横贯,弥漫;纵:任凭;一苇:喻指苇叶般的小舟;如:去,往;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凌:越过;而:定语后置的标志;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如:像;冯:通“凭”;而:表转折; 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我的情思)浩荡,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 独立,羽化而登仙。 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 于是:在这时;歌:唱歌;棹:船桨;兮:语气词;歌:歌词;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用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 空明:水月相交辉的江面;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面上波动的月光;渺渺:悠远的样子;怀:心中的情思;美人:所思慕的人; 桨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 洞箫者,倚歌而和(ha)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倚:按着;歌:歌的曲调;而:表修饰;怨:怨恨;慕:思慕;泣:哭泣;诉:倾诉; 洞箫的客人,按着曲调伴奏,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 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袅袅:婉转悠长;绝:断;缕:细丝;舞:使……起舞;泣:使……哭泣;幽壑:深渊;嫠妇:寡妇;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渊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而:表承接;正:使……正;然:这样;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声音)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 西:向西;东:向东; 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 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缪:通“缭”连结盘旋;郁乎苍苍:树木茂盛,一片苍翠的样子;于:被;乎:语气词,表疑问;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结盘旋,树木茂盛,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 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

赤壁赋优质教案

赤壁赋优质教案 赤壁赋优质教案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赤壁赋》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赤壁赋优质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赤壁赋优质教案一: 赤壁赋 学习目标:1、学习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作者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遗世独立不绝如缕正襟危坐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水光接天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字眼,同时标画出和你产生共鸣或者电到你的句子 2、学生交流自己标的句子,读给同位听,之后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老师作出点评同时告诉大家诵读的几个层次:读准字音学会断句(语法结构、句首句末语气词)控制语速融入感情 3、老师可以给学生示范背诵第二段

前三个层次只是技术层面的,最后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需要心灵的参与让我们更加的接近苏轼,走进心灵 三、感情概况 刚才大家已经把有关情感的字眼标画了是哪几个词语呢?乐悲喜(考验大家的筛选能力) 这里有赋的写法: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斗争,或者为了便于表达自己复杂在情感那么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又为何而喜呢? 四、赏析“乐” 1、作者为何而乐赏到了美景如何表达自己的乐喝酒、吟诵、唱歌 2、大家选取一句表现“乐”的句子先解释,之后赏析给同位听沟通交流达到悟读 3、文言知识:纵……凌……:替代法翻译 3、指导赏析的角度:翻译、内容、字词的表现力(语言)、情感、联想(诗词、东坡其人、自己经历体会) 老师示范赏析: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写出了喝酒唱歌的场面,一个甚字写出了自己快乐的程度,而扣舷的动作则表现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心情这让我忽然就想到了笑傲江湖里面的一个场景,一群人围坐篝火旁齐唱“沧海一声笑”,当时看了非常感动,沧海为何还笑那种经历江湖一切险恶之后笑看苍生的心态体现了出来 4、快乐到一定程度,人们都会唱起来那么苏轼唱了什么呢?体会

高中语文赤壁赋3人教版必修1

赤壁赋 第三课时 研讨思想 (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 (二)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

素来有“胡巢何足恋,鹰隼岂能容”那种施展抱负、展翅高飞的万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早就使他确立了经时济世、身体力行、造福民生的宏伟目标。 所以,作者在这里体现更多的是儒家的济世情怀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2、从《前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乐; 箫声悲戚,“客”发人生虚无之感慨,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 “苏子”论眼前水月,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在旷达乐观中得到解脱。 稍晚的《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老师解说: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亨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赋》中主人对客人的劝慰正是苏轼用老庄思想与厄运抗争的表现。 3、从《后赤壁赋》中,我们可以读书什么? 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记叙、描写为主,写奇景以抒怀,更像一篇游记。 诡异的道士化鹤的故事收束全文。 这里面是什么思想?

2019精选教育苏教版必修一第18课《赤壁赋》课文.doc

苏教版必修一第18 课《赤壁赋》课文《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 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

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 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 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

后赤壁赋及其赏析

《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壬戌年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泉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像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找妻子想办法。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随时的需要。”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经过的时间很短,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再也不认识了。) 子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我提着衣服的下襟走上岸去,登上险峻的山崖,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攀上鸷鸟巢居的大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水府,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突然发出一种清越而悠长的声音,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忧伤,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静空虚。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翅膀张开像车轮那么大,黑裙白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上岸以后,回到家里)一会儿,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3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制作语文 小报、 确立研读小组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 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 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 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 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 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 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 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 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 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二、课文结构及鉴赏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一)结构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