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耳穴大全

耳穴大全

耳穴大全
耳穴大全

耳穴大全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所以经常进行一些双耳锻炼,可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在工作间隙,或上下班途中,将耳朵揉一揉、拉一拉,每天只需花几分钟,不仅可使身体的不适症状减轻或消失,还能使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疲劳消除。一是摩擦耳廓。以掌心前后摩擦耳廓正反面10余次,这样可以对全身起到保健作用,能疏通经络、振奋脏腑。二是擦耳轮。用拇、食指上下摩擦耳轮部10余次,别看方法简单,对于缓解上班族常见的颈、肩、腰、腿痛,以及头痛、头晕很有效果。三是拉耳朵,摩擦完毕,该上下提拉耳朵了,用拇指、食指先向上提拉耳顶端10余次,此法对情绪急躁或身有病痛的人有镇静、止痛、退热、清脑的功效,四是捏耳垂。再用拇指、食指夹捏耳垂部向下再向外揪拉,并摩擦耳垂10余次,可防治头晕、眼花、近视、耳鸣、痤疮、黄褐斑等症,是美容要法。四是再对全耳进行一次“总动员”:用食指指腹自耳部三角窝开始摩擦耳甲艇、耳甲腔各10余次,使之发热,这一手法对内脏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具体部位的按摩,有针对性地预防某些疾病。如以拇指、食指揉捏耳屏,使它有胀痛感,可防头痛、头晕、失眠等脑血管、脑神经病症;以食指指腹按摩耳前根

部,可防治感冒、鼻炎、咽炎、心慌、头痛、头昏等;以食指指腹摩擦耳背沟使之生热,可降血压、清脑、明目;以中指插入耳孔,指腹向前按压摩擦生热,可防治咽炎、鼻炎、感冒等。

按摩耳朵穴位健身法

古今中外的医学研究发现:耳与脏腑、经络、腺体的关系密切。人体任何部位发生病变,都可通过经络反映到耳廊的相应部位上来。如果经常锻炼双耳,对局部按摩,拉引刺激,可促进血液、淋巴回圈和组织间的代谢,调理人体各部及脏腑机能,达到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捏揉耳尖法用双手食、拇指肚捏、揉、抖耳尖端半分钟,有镇静、止痛、清脑等功能。

捏弹耳垂法以双手食、拇指肚,分别提揉双耳垂,先轻轻捏揉耳垂半分钟,使其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向下拉,再放手,让耳垂回原形,此法可促进血液回圈、延缓老年性耳聋、减少耳鸣。

挽拉全耳法右手绕过头顶,以食、拇指夹耳尖向上牵拉左耳36下,换左手同法。此法可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促

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起到保护视力、减轻喉咙疼痛,防治慢性咽炎作用。

双手扫耳法用双手掌把耳朵由后面带动耳廊向前扫,紧接着再回过来时带动耳廊向后扫,此法可启动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抗病力,可醒脑、补肾、调合阴阳。

手摩耳轮法双手握成空拳,以食、拇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擦摩数十下,使至冲血发热。此法有保肝、补肾等作用。

按摩耳屏法以食、拇指肚夹耳屏(耳中心部),不分凹凸高低,按摩捏揉半分钟,重点按摩耳甲腔、耳甲艇,其属心、肺、呼吸道和消化、泌尿系统反射区。然后用双手中指插入耳道口,指肚向前对准耳屏内侧,顺逆时针旋转2—3

圈后拔出,如此反复,具有调理气血,开九窍、益五脏、健美、抗衰老的功能。

耳部征象──动脉硬化的信号

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由其引起的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发现这种病时有的已经相当严重。

耳鸣、耳聋、眩晕等症如果不明原因出现耳鸣、耳聋、

眩晕等症状,预示可能患有早期的动脉硬化或冠心病。耳的听觉感觉受位于内耳,内耳感受器的微细结构与大脑组织一样,不耐受缺血和缺氧,而且其缺氧的耐受性比心肌更为敏感。所以,一旦动脉硬化发生,内耳血液供应因动脉硬化、狭窄而缺血,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必然在循环系统未有症状表现之前发生。

耳垂皮肤皱纹

美国医学家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凡死于冠心病者,耳垂皮肤几乎都有一条皱纹。他啊似这意外发现中得到启示,对有耳垂皱纹者做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其中有90%患冠心病。国内有人对300名中老年眼底动脉硬化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有耳垂皱纹者287人,皱纹与动脉硬化一致率达95%。耳垂为身体要端部位,由结缔组织构成,对缺血相当敏感。当机体动脉硬化时,与心肌组织一样,耳垂发生微循环障碍而出现皱纹。

外耳道长毛

英国的医学家发现,冠心病男性患者约有3/4外耳道带毛(女性无此体征),国外的统计资料表明,明显外耳道长毛,对

预测男性冠心病有卯呢的准确率。

由此,中老年人,不妨注意自我观察一下,是否有上述耳部征象。

耳垂长皱纹当心冠心病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我们可以通过检查身体的一些表征,自我发现疾病的征象,达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目的。

1.耳垂皱纹

是耳垂上自前上至后下的明显皱褶。

耳垂为身体末端部位,对缺血相当敏感。动脉硬化时,耳垂发生微循环障碍而出现皱纹。美国学者发现,因冠心病死亡者,耳垂上几乎都有一条皱纹;对有耳垂皱纹者做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其中90%患有冠心病。国内研究发现,耳垂皱纹的出现与动脉硬化的发生一致率高达95%。日本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程度也增加,其中耳垂皱纹明显者动脉硬化程度也重。另有报告称,存在耳垂皱纹者患冠心病的可能性是无皱纹者的8倍。

2.外耳道多毛

医学家发现,冠心病男性患者约有3/4外耳道多毛,女性患者则无此体征。

3.角膜弧

是在角膜边缘出现的一圈灰白色环。美国学者认为,角膜弧的出现是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增高的征兆。

4.舌侧血管变化

观察舌侧血管有无红色、蓝色或紫色凸起的小结,小结在4个以上,或舌侧苍白,血管不清均属异常。可能是舌小动脉硬化,微血管血栓形成的表现。

从耳朵窥探内脏健康

通过对耳的观察,可以推测机体的健康状况。对耳朵的观察主要从颜色、光泽,形态变化,定位诊断几个方面进行。

颜色、光泽就耳部整体而言,正常人的耳红润而有光泽,这是先天肾精充足的表现;如果耳朵干枯没有光泽,反应机体肾精不足。

耳朵色淡白,多见于风寒感冒;还见于素体阳气不足的人,这类人多怕冷恶风,手脚冰凉。

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

耳廓干枯焦黑,多发于传染病后期或糖尿病,因为在这个阶段,机体阴液已经严重耗伤。

在耳朵的某些局部呈点状或片状红晕、暗红、暗灰等,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形态变化望耳的另一个内容是观察形态变化。耳朵厚大的人,肾气充足;耳朵薄而小的人,多为肾气亏虚。

耳朵局部有结节状或条索状隆起、点状凹陷,而且没有光泽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质性疾病,如肝硬化、肿瘤等。耳朵局部血管过于充盈、扩张,可见到圆圈状、条段样等改变的,常见于有心肺功能异常的人,如冠心病、哮喘等。此外,若耳内流脓,伴有耳部红肿热痛,听力下降的,是中耳

炎的表现,中医认为,这是风热上扰或肝胆湿热。

定位诊断

就耳的定位诊断而言,人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的分布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因“上火”而致牙齿、牙龈肿痛时,或脸上长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在耳垂上点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这个地方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血液和循环系统有保健作用。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对捏即可。

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相当于人的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颈肩腰腿痛等躯体疼

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如今的耳诊与传统的耳诊相比,加入了精确定位的耳穴内容。诊法也不再局限于望诊、触诊,染色诊法、生物电测定法等方法正在蓬勃发展。当然,望耳只是中医“望诊”的一部分,判断机体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应当结合全身的其他表现。

按摩可“进补”

所谓按摩“进补”,就是用手法刺激有关的经络穴位,达到扶正固本、祛病延年的目的。

●用两手中指指腹着力,分别摩擦鼻的两侧,从鼻翼至鼻根,来回摩擦,直到鼻翼两侧发热。

●掌指关节微屈,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整个耳廓,用力搓擦,搓至发热。

●手握空拳,手指自然并拢,轻轻拍击胸部,双手交替进行。

●用单手或双手重叠放在腹部,以顺时针方向按摩,先按摩上腹部,再按摩脐部、小腹部,最后反复按摩整个腹部。

●将双手掌小鱼际(手掌小指侧肌肉丰厚处)分别放在腰部两侧,然后上下按摩,擦至局部发热为止。

●用拇指着力,按揉两侧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各100次,以有酸胀感为佳。

●用手掌小鱼际着力,摩擦脚掌心,两脚交替进行,以发热为度。

中医认为,人体各部位与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因此,按摩局部,不仅有益于局部,而且也能通调全身内外上下。只要持之以恒,便可达到理想的效果。

按摩五个部位强过吃补品

人体有五大保健特区,分别在背部、脊柱、前胸、腹脐

和耳部。

冬季每天做好这五个特区的保健时,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扶助正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效果。

特区一、腹脐

养生关键词:消除腹部脂肪,防治便秘。

腹脐部是养生专家很重视的保健“要塞”,中医称腹中央肚脐为“神阙”。对腹脐部按揉刺激、调理,可益肺固肾,安神宁心,舒肝利胆,通利三焦,防病健体。

揉腹还对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肥胖症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保健方法:两手重叠,按于肚脐,适度用力,同时保持呼吸自然,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

对于平日缺乏锻炼的人群,建议养成在闲暇时间或散步的时候双手掌交替拍打(频率为每秒钟一次)中下腹部20分钟,有促进腹部新陈代谢的作用。

特区二、耳部

养生关键词:预防耳部冻疮,帮助养肾。

中医讲肾开窍于耳,经常搓耳廓可以防治耳部冻疮,并能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保健方法:

提拉耳垂。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

手摩耳轮。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往返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

提拉耳尖。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等功效。

特区三、前胸

养生关键词:增强心肺功能。

一个人免疫功能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胸腺素浓度的高低,对胸腺予以调理刺激,可以抗病防癌、强身延年。

保健方法:

用右手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来回擦摸50次;换左手用同样方法摩擦50次。然后,再用手掌跟对着胸部中间上下来回摩擦50次;还可用两手掌交替拍打前胸后背,每次拍100余下,早晚各做一次。

擦拍胸部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

跃状态,增强心肺功能。

特区四、背部

养生关键词:提高免疫力,防感冒。

经常对背部经络和肌肉进行刮痧、搓擦、捶按、拍打,可以疏通经络,安心安神,帮助预防感冒,另外,搓擦背部对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保健方法:

在每天早晚擦(搓)背、拍背或用保健锤敲背部(包括背部和颈部);或采取背部按摩理疗如背部刮痧、捏脊、拔火罐等。

特区五、脊柱

养生关键词:促进消化,预防脊柱常见病。

现在约有70%的人因平时缺乏对脊柱特区的正确保健而使

之产生了病变。脊柱特区有四个生理弯曲,最易发生病变的有颈部(颈椎病)和腰部弯曲(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健方法:

儿童厌食、偏食可以沿脊柱两侧夹脊穴按摩。每天晚上对脊柱进行按摩理疗、刮痧、走火罐、轻轻拍打。

在脊柱特区进行针刺、中医蜂疗及艾灸,对脊柱各段脊髓分出的神经疼痛及强直性脊柱炎有治疗效果。

耳朵上分布名称与位置

耳轮

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

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

”,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三角窝

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船形沟,又称舟状窝。

耳屏

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迹

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对耳屏

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屏间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屏轮切迹

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耳垂

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开口

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过于耳,所以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应到耳廓

相应点上。经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理脏腑,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人体各部位在耳廓的分布好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具体投射区按摩方法如下:

耳穴

⒈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内火上炎而致齿耳肿痛,或面部生疖时,可用双手拇指揉捏耳垂,直至双耳发红发热。每日2次,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作用。

⒉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此处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心脑肺和血液系统有补益作用。具体做法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对捏即可,每日3次。

⒊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处有助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⒋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耳轮顶端凹陷处叫足趾,颈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⒌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的上缘为上尖端处,按摩此处有退热、镇痛、消炎、降压的作用。颞【曾用名】太阳

【位置】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主治】偏头痛等额

【位置】对耳屏外侧面的前下方

【主治】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皮质下

【曾用名】卵巢、睾丸、兴奋点

【位置】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等

 

耳甲腔

【位置】耳甲腔中央

【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等肺

【曾用名】肺点、结核点、肺气肿点

【位置】耳甲腔中央周围

【主治】咳喘、胸闷、声音嘶哑、痤疮、皮肤瘙痒症、荨麻疹、扁平疣、便秘、戒断综合征气管

【位置】在耳甲腔内,外耳道口与心穴之间

【主治】咳喘等脾

【位置】耳甲腔的后上方

【主治】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宫出血、白带过多、内耳眩晕症等内分泌

【位置】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

【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痤疮、间日疟等三焦

【位置】耳甲腔底部内分泌穴上方

【主治】便秘、腹胀、上肢外侧疼痛等口

【位置】耳轮脚下方中1/3处

【主治】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等食道

【位置】耳轮脚下方中1/3处

【主治】食道炎、食道痉挛贲门

【位置】耳轮脚下方后1/3处

【主治】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等胃

【曾用名】幽门、下垂点

【位置】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痉挛、胃炎、胃溃疡、失眠、牙痛、消化不良等耳甲艇

十二指肠

【位置】耳轮脚下方后部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等小肠

【位置】耳轮脚上方中部

【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大肠

耳穴压豆的操作操作规范

耳针法(耳穴压豆法)耳针示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 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 目的。 三、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子、 探棒、胶布、弯盘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 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 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八、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 → ↓ ← ↓ →

耳穴阳性反应点

阳性反应点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在研究耳穴诊病之前,有个极为重要的前题,就是为什么能从耳廓上诊断出疾病?依据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就是要从耳廓这个微观世界上找到阳性反应点。这是学好耳穴诊断的最关键的问题。 阳性反应点可以发生在疾病未暴露之前,作为早期发现疾病的重要手段,也可以在病愈之后,在耳穴上留下永久的反应痕迹,作为推断既往病史的依据。 耳廓是反应人体疾病信息的一个窗口,在临床观察中,急性病症时,耳穴的低痛阈和低电阻变化为主,而慢性病时与机体的相关耳穴,以变色、变形为主,因此,我们应以耳廓所反映的阳性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的表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二、阳性反应物的种类:五类二十四种。耳穴视诊法阳性反应的类型、特征及临床意义 1、视色:用目视之法诊断疾病为视诊。视阳性反应点的特征: P193-195红、白、灰、青紫色、深褐色红色反应有:淡红、鲜红、绛红、暗红四种之分: 红色多见急性,热症、痛症,实症。(颜色反应疾病的性质)(色泽反应病的轻重) 淡红色:是疾病初发或恢复期,或病史较长。热毒较轻。如急性腰痛恢复期,十二指肠球炎,颈椎病,月经前期。 鲜红色:急性痛症,炎症,出血性疾病,热势较盛,有继续发展的趋

势。如急性腰腿痛,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牙周炎、扁桃体炎,月经期、胃、十二指肠溃疡,宫颈糜烂、头晕等。 绛红色:病情较重,急性热病。蕴毒较深,血络受伤,胆管阻塞,黄胆。 暗红色:疾病的恢复期,或病程较长者。症属热,虽不甚,但瘀阻较明显。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引起变形,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愈合期1 及月经后期。 红色反应在耳廓穴位可见不同的形状,如点状,像溃疡、宫颈糜烂,也可见片状白色中间有红色反应,如慢性胃炎急性发作。一般病变反应规律是点状红色病变范围小,片状者病变范围大,病情的轻重以耳穴低电阻测定强度为判断标准。 白色反应有淡白、黄白、灰白或外白中红和片红几种不同。 白色多见慢性、器质性、退行性病变,或旧病复发。属虚寒症。慢性浅表性胃炎,在胃区呈大片不规则状白色反应;肝脾不和或脾胃不和,引起腹胀时,腹胀区大片白色反应;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胃区不规则的白色隆起中可见片状红色反应。 肩背肌纤维炎时,肩背穴可见大片状或条片状白色隆起。 淡白色:多见慢性器质性疾病,脏腑器官功能虚弱,抗病能力低下。气血不足,心脾两虚。 苍白色:多见于痛症、惊吓所致疾病。病因是因体虚而受寒邪。 灰白无泽:多见重病,病情严重,难以恢复,提示气血枯竭,阳气衰

标准耳穴图(耳朵人体全息图)

标准耳穴图(耳朵人体全息图)

1 耳廓表面解剖 为了便于掌握耳针穴位的部位,必须熟悉耳廓解剖名称 耳轮: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册沟,又称舟状窝。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2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规律 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又称耳穴。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耳廓好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骨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耳穴分布规律表 身体部位耳穴分布区域 头面部耳垂或附近 上肢耳舟 下肢对耳轮上下脚 躯干对耳轮 胸腔脏器耳甲腔 腹腔脏器耳甲艇 盆腔脏器三角窝 消化道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穴位名称:膈[耳穴] 【定位】:在耳轮脚上。 【主治】:呃逆,黄疸。 穴位名称:直肠下段[耳穴] 【定位】:在耳轮起始端,近屏上切迹处(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便秘,脱肛,里急后重,痔疮。 穴位名称:尿道[耳穴] 【定位】: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的耳轮部(在与膀胱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遗尿,尿急,尿痛,尿血,尿潴留。 穴位名称:外生殖器[耳穴] 【定位】:与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耳轮部(在与交感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阳痿,睾丸炎,阴道炎。 穴位名称:耳尖[耳穴] 【定位】: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面的顶端处。 【针刺方法】:点刺放血。 【主治】:①目赤肿痛,目翳,视物模糊。②自汗,心悸,发热,高血压,炎症。 穴位名称:轮1-6 [耳穴] 【定位】: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中部的下缘等分成6点,分别为轮1、2、3、4、5、6。【主治】:炎症,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穴位名称:指[耳穴]

耳穴诊断学-黄丽春.

一、 耳穴的解剖 神经:脊神经【C2-C4】,脑神经,颈交感干 【1】,脊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1)耳大神经:起于第C2-4,行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深层,经中点行于胸锁乳突肌浅层,上行于耳垂,分为耳下支【耳前支】和耳上支【耳后支】。主感觉。 A,耳前支:在耳垂根部分三支,耳垂支,耳中支,耳上支 1,耳垂支,呈伞状分布皮下,偶有小支至耳垂外侧与耳颞神经的耳屏支吻合。 2,耳中支,分2支到耳垂外侧面,小支从屏间切迹后窝穿出至耳垂前面;大支从对耳屏外上方(枕区)穿出至耳廓外侧面。 3,耳上支,至耳廓内侧面的耳缘分为2支,一支到耳垂外侧面分布于耳舟区,一支沿耳轮缘上升 B,耳后支:至耳大神经分出,斜出耳后肌,分布耳廓内侧面,常有小支与枕小神经相交通,穿软骨至耳廓外侧面,。 (2)枕小神经:起于第C2-4,沿胸锁乳突肌后缘斜向后上方至耳轮根部,转折至耳轮内侧面后上部分为3支,耳背上1/3,耳轮后上缘;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角;耳舟上部。主感觉。 【2】脑神经:耳颞神经,迷走、舌咽、面神经混合支 (1)耳颞神经: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分支,循耳轮前缘上行,发

出分支到外耳轮前壁,耳屏,耳轮脚,三角窝,部分延伸至 耳垂及耳甲艇,与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迷走神经交织成网。(2)迷走、舌咽、面神经混合支:分布耳后肌和耳廓内侧面中上部,分支穿耳背至耳廓外侧面,分布外耳门,耳轮脚起始部, 耳甲艇,耳甲腔 【3】颈交感干:起于颈静脉丛,沿血管分布。 综述:耳垂,耳轮,对耳轮,耳舟主要是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耳甲区主要是迷走、舌咽、米神经混合支分布,三角窝可见所有耳廓神经分布。 七、耳穴的分布定位 分区:屏间切迹下缘至耳垂下缘划3条等距离水平线,在第二条水平线上引2条垂直线,由内而外,由上而下分为9个区域 牙:1区中点 1,治疗牙痛要穴。 2,诊断上无特定意义。 下颚:2区上线内、中1/3交点 1 ,治疗唇炎,口腔溃疡,三叉神经下颌支疼痛。 2,下腭,舌,上腭出现隆样突起,多为复发性口腔溃疡。 上腭:2区外线上3/4与下1/4交点 1 , 治疗唇炎,口腔溃疡,三叉神经下颌支疼痛。

耳穴操作流程1

耳穴压豆法操作流程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1.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1.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1.5心理状况。 2.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4.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5.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王不留行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6操作程序 6.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6.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6.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6.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6.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疗效。 6.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6.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 7.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7.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7.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穴诊断原理

耳穴诊断原理 全网发布:2011-06-23 20:42 发表者:李志明 (访问人次:1428) 自从法国罗杰Nogire.P的耳穴分布图问世以来,全球医学界在这个新的领域中,不断地实践、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近几年来,新的电子技术、电脑技术在耳穴诊、疗上的运用,促使临床医疗和基础理论方面,都有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因此,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新学科——耳穴医学脱颖而出,事实证明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当人体某脏器患病时,在相应的耳穴处,出现“电阻抗”的变化。目前认为它的产生与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有关。 一、耳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细胞膜为一种半透膜,对不同浓度和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膜外钠离子(Na+)的浓度高于膜内的36倍;而膜内钾离子(K+)的浓度高于膜外的38倍,浓度高者向低处流动。 当组织细胞受到刺激或激惹时,则产生了以下程序: (1)钠通道首先开放,致使Na+内流,造成细胞内带正电荷的Na+离子增多,因此,电位突然升高,由-90毫伏上升到+20毫伏,这种膜内、外离子的运转所产的电位,叫作“动作电位”。 (2)继之,钾通道亦开放,则出现了K+外流,使膜内的电位下降至-60毫伏左右,以上为细胞内外离子因浓度不同而“主动转移”。 (3)钠—钾泵的工作,使钠、钾离子各回原位,恢复原来状态,即“静息电位”,大约为-70毫伏~90毫伏。钠原的工作须消耗能量ATP及产生生化代谢,此为离子的“被动转移”。 以上电位的变化,时间很短暂,且各处细胞不同,心肌细胞约为300~400毫秒,耳廓细胞生物电的电位变化,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细胞膜内、外离子的运转产生了电位的变化,即产生了“动作电位”,而它的 出现即为细胞兴奋的指征!我们用现代电子仪器即可捕捉到这些生物电的微妙变化。二、耳穴敏感点电学变化的形成 机体的体表与内脏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巴甫洛夫早在50年代即提出“体表——内脏功能相关”学说,这种相互关联,可以存在着一定的“定位”上的特异性,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心胶痛发作时的左上肢牵涉痛;胆囊炎发作时的右肩牵涉痛等,它们之间联系的桥梁是神经、体液以及经络——现称为第三平衡系统,而联系的动力是通过细胞的电学改变来实现的。 现代生理学实验表明,来自内脏或躯体某一部位的神经冲动,与来自皮肤某部或某穴位的神经冲动,可以到达同一或邻近的神经元,发生聚合反应并相互影响。因此,当某内脏或躯体某局部有病变时,这些病理性的冲动与耳穴相应的神经元之间,则发生了病理性的联系,而且大大提高了这些神经元的兴奋性,而这种兴奋性又可通过相应的神经元或经络传递到耳廓相应的耳穴,使该处发生电阻抗降低、导电量增高的电学变化,即形成了耳穴敏感点。 三、对耳穴的研究实验和学说 (1)美藉朝鲜人Cho.M.H经过20余次人体实验后,提出的“德尔他(delta)反射,印证了上述论点。他将电子测温计的探头固定在耳廓的指穴或足穴或肩穴或腹穴上,然后在躯体的相应部位,进行冷、热或针刺等刺激,在10~15秒内,相应耳穴的皮温上升1℃—5.5℃,维持时间不等,最长可达2小时,其中有个体差异;而非相应的耳穴,皮温则不升高。Cho.M.H指出:这种躯体(或内脏)、耳廓之间,存在着双向性的反射径路,这不仅是耳穴刺激法的基本反射径路,也是其他穴位(体穴)刺激疗法的生理学基础。由于这一反射图为三角形,颇似尼罗河下游的三角洲,故称为德尔他反射。(2)孙庆余氏认为,传导生物电的通路是经络,经络是人体内生物电轴现象,它是一种独特的电子束,沿着特定的路线循行的电磁波,这种生物电在体内借助体液中含有的 答案第1页,总6页

耳穴治近视眼疗法

耳穴疗法 概念: 耳穴就是全身各部组织、器官与内脏依靠经络在耳郭上得特定反应点(区)。它能反映机体各部得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所以,可利用耳穴诊断、治疗与预防疾病。 一、耳郭解剖标志 耳轮、耳轮脚、耳轮结节、耳轮尾、对耳轮(对耳轮体、对耳轮下脚与上脚)、耳屏、对耳屏、屏上切迹、屏间切迹、屏轮切迹、耳舟、三角窝、耳甲(耳甲艇、耳甲腔)、外耳门、耳垂、耳背沟。 二、耳穴分布规律 耳穴在耳郭得分布规律犹如子宫内得胎儿倒置位:耳垂→头面部,对耳屏→头、脑、神经中枢,屏轮切迹→脑干,耳屏→鼻、鼻咽部、咽喉,屏上切迹→外耳,对耳轮体→躯干、运动系统,对耳轮下脚→臀部、坐骨神经,对耳轮上脚→膝部、小腿,耳舟→上肢,三角窝→盆腔、内生殖器,耳轮脚→膈肌,耳轮脚周围→消化道,耳甲艇→腹腔,耳甲腔→胸腔, 屏间切迹→内分泌。 三、耳穴命名原则 ㈠、解剖名称:如眼、肺、小肠、子宫、膝、乳腺等。 ㈡、神经系统:脑、脑干、丘脑、额、颞、顶、枕、交感、迷走神经(耳中穴)、坐骨神经、皮质下区、神门、兴奋等。 ㈢、内分泌系统:脑垂体、内分泌、甲状腺、肾上腺、卵巢、促性腺激素、睾丸、胰腺等。 ㈣、五脏六腑:心、肺、肝、脾、肾、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等。 ㈤、临床经验:耳鸣沟、平喘、饥点、快活穴、冠心沟、腹水区、过敏区、肿瘤特异区等。 ㈥、其她:如耳中、屏尖、肝阳、轮1~6等。 四、耳穴定位 常用耳穴:耳郭前面160余个,背面36个。根据耳穴分布规律与耳穴图,都能找到。为方便起见,再补充以下内容:

㈠、耳垂九区划分法:自屏间切迹软骨下缘至耳垂下缘划三条等距离水平线,再将第一条水平线分成三等分,从各等分交点向下作两条垂线,由上而下、由内向外把耳垂分成1、2、3、4、5、6、7、8、9等九个区。 ㈡、轮1~轮6定位法: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下缘中点划为五等分,自上而下为轮1、轮2、轮3、轮4、轮5、轮6。 五、耳穴功能 耳穴既可帮助定位诊断,又能治疗甚至预防病症。但每个耳穴功能复杂,牵涉西医、中医知识与临床经验。其功能通过“顾名思义”多可明了,如胃、神经衰弱点、便秘点、聪明穴、兴奋点等。但也有例外,见下表。 特殊耳穴功能简表 名称功能 神门镇静、镇痛、消炎 交感调节自主神经、扩张血管、内脏解痉止痛、止涎、止汗、止酸 腹水点治疗腹水、浮肿、神经血管性及内分泌紊乱水肿、肥胖 耳尖放血可退烧、消炎、镇静、止痛、降压、抗过敏、清脑明目 屏尖放血可退烧、消炎、镇静、止痛 膈止血、解痉、镇静、止痒 耳中又称迷走神经点、支点、零点。调整内脏功能,治疗肝、胆、心血管病及糖尿病、夜尿症 目1 治青光眼要穴。还治视网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及睫状体炎。 目2 调节屈光不正治散光,消退外眼炎症 肝阳刺出血治疗慢肝、迁肝导致得肝阳上亢证 轮1 放血治疗肢端疾患:关节炎、麻木、皮肤病 轮2 放血治疗肩周炎、网球肘 轮3 放血治疗颈椎病、肩背痛、肩周炎 轮4 放血治疗口腔疾患、颞颌关节炎及功能紊乱、颈肩痛 轮5 放血治疗中耳炎、耳痛、耳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 轮6 放血治疗咽炎、喉炎、扁桃体炎

耳穴诊断法及其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免疫学会(北京10005) ?综述? 耳穴诊断法及其发展 王虹峥 耳穴诊断是通过观察耳廓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按压耳部穴位以疏通经络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用双目视诊,用压力棒触诊,用探测仪在耳廓穴位上检查,并结合患者的主症及耳廓的阳性反应,辨其病属何脏何经,析其症属寒热虚实,以四诊八纲为指导,拟定主穴及辅穴的辨证治疗方法。耳穴诊断是我国中医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50年来又有新的发展,在基本理论、临床实验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耳穴诊断对人体疾病能作出一定的定位诊断,对某些疾病还有早期和预后诊断的意义,已应用于百余种疾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之中,此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对防治多种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 1 耳穴诊断理论的发展早在《黄帝内经》成书前,古代医家就有了“耳脉”的记载。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大批医籍简帛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经脉学和灸疗学专著。《黄帝内经》对耳与经络脏腑及人体各部的生理病理关系就作了更加详细的记述。 《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载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黄帝内经》一书中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有了较多的记述。如《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于面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晴,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灵枢?经脉篇》曰:“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于宗脉”,“胃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角”。而《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以上医籍指出,十二经脉循行分布于耳廓周围,六条阳经直入耳中或布于耳周,六条阴经则通过络脉与耳相联或通过经 别与阳经相合间接上达于耳。由此可见十二经脉与耳 都有密切联系,故《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与人体脏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脉度篇》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十四难》曰:“肺主声,令耳闻声”。历代医家亦在实践中认识到耳与脏腑及整体的密切关系。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医家孙思邈,他提出了“心之窍寄见于耳”的观点,从而使“君主之官”的心与耳密切相关的理论得到阐发,这一认识被后世普遍接受,而清代《厘正按摩要术》一书则提出耳背分属五脏的理论,成为宋代至清代论述耳与脏腑生理关系的最为新颖的观点。本世纪50年代(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P.Nogier 发现“外耳并非单纯为一弯曲软骨,它与内脏存在密切关系,内脏患病时在耳廓上有相应的反应出现”。P.Nogier 提出的形如胚胎的倒置耳穴图,对我 国医学工作者是个很大的启发(1) 。中国中医研究院朱兵教授提出:在人及动物的耳廓,还有一个突出的形态学特征就是有迷走神经耳支分布,来自迷走神经颈静脉节的感觉神经细胞,属躯体传入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耳甲腔。在耳甲区的舌咽—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分布的区域正是耳穴内脏代表区,因此耳穴与内脏的功能联系不是巧合,而是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功能为基础的(2) 。50年来,我国学者从耳穴与经络、耳穴与脏腑、耳穴与神经、耳穴与内分泌、耳穴与免疫、耳穴的生物电学说、生物控制论学说、生物全息学说、离子学说等多个方面探讨耳穴的理论基础,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许多研究表明,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征,人体有高导电和低导电阻的点和线存在,这些点和线均与穴位有关,经穴高电位现象是骨胳肌兴奋过程中的综合向量,在肌肉丰厚处这种电位较明显,而在皮下即骨的 地方电位就较弱(3) 。当机体患病时,两侧同名经穴的电阻失衡,在穴位治愈疾病后,两侧同名电阻又变为一样,这说明穴位治疗的机理在于调节经络之虚实使之 平衡的理论是正确的(4) 。 天津科技人员研究发现,家兔和人体的部分穴位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耳穴压豆常见病取穴 一.呼吸系统 1?伤风感冒:感冒穴(双)(对耳轮上缘的微前方耳轮的边缘部)风寒型感冒:感冒穴、肺、气管、内鼻、胃 风热型感冒:感冒穴、肺、内鼻、三焦 方法:每日按压3—5次,每次3分钟。 2.扁桃体炎咽炎:扁桃体、轮4—轮4 耳尖(放血)又咽喉,配穴耳背放血。 3.支气管炎:支气管、肺、角窝中、内分泌、神门、大肠,配 穴枕、耳迷根、肾 4.支气管哮喘:交感、肺、气管、内分泌、对屏尖、肾上腺, 配穴肾、脾、大肠 5.肺炎:肺区、胸、内分泌、肾上腺、交感 二.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角窝中、交感、内分泌、心、神门、肝、肾,配穴耳背沟。 注意事项:1)耳穴疗法适宜初、中期的患者,不适宜已出现心脑或肾并发症的患者,疗效较差且不稳定。2)有些疾病也可导 致血压升高,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不同,不宜使用耳穴治疗。 2.低血压:交感、新、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 3.头晕:神门、肝、肾、降压沟、心、交感

4.头痛:神门、皮质下、枕穴,配穴耳尖、肝、肾、脾、胃 外感头痛者:配加耳尖穴 肝阳上亢者:配加肝穴 肾虚头痛者:配加肾穴 痰浊头痛者:配加脾、胃穴 每日按压耳穴2—3次,7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可休息12日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适宜病程5年以下的单侧或双侧头痛。 5.中风后遗症:皮质下、缘中、肝、相应部位,配穴心、神门 6.冠心病:心、交感、神门、内分泌、脾、皮质下。配穴小肠、肾 7.心绞痛:心、交感、神门、(心脏点)、小肠 8..心悸: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 9..失眠:神门、肾、心、枕、胃 10.神经衰弱:肾、心、枕、胃、垂前、神门、皮质下,配穴肝、脾 11.癔症:神门、枕、新、(脑干)、皮质下、肝 三.消化系统 1.恶心、呕吐:胃、(脑干)、神门、交感、内分泌、食管 2.呃逆:耳中、内分泌、食管、神门 3.急慢性胃炎:胃、交感、脾、皮质下、枕、内分泌 4.胃溃疡:胃、神门、脾、交感、胰胆 5.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胃、神门、脾、交感、三焦 6.腹胀:肺、大肠、小肠、胃、交感,配穴三焦

骨科常用耳穴(优质参考)

穴位名称:指[耳穴] 【定位】:在耳轮结节上方的耳舟部。 【主治】:相应部位疼痛或疾病。 穴位名称:腕[耳穴] 【定位】:在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 【主治】:相应部位疼痛或疾病。 穴位名称:肘[耳穴] 【定位】:在腕与肩穴之间。 【主治】:相应部位疼痛或疾病。 穴位名称:肩[耳穴] 【定位】:与屏上切迹同水平之耳舟部。 【主治】:相应部位疼痛或疾病。 穴位名称:肩关节[耳穴] 【定位】:在肩穴与锁骨穴之间。 【主治】:相应部位疼痛或疾病。 穴位名称:锁骨[耳穴] 【定位】:在与屏轮切迹的耳舟部,同水平偏耳轮尾侧。【主治】:相应部位疼痛或疾病。 穴位名称:踝[耳穴] 【定位】: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 【主治】:相应部位疾病,如扭伤、疼痛等。 穴位名称:膝[耳穴] 【定位】: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对耳轮上脚起始部。【主治】:相应部位疾病,如扭伤、疼痛等。 穴位名称:臀[耳穴] 【定位】:对耳轮下脚上缘后1/2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11 、腕 【位置】耳舟五等分之第二等分即腕。【主治】腕部疼痛等。 12 、肘。 【位置】耳舟五等分之第三等分即肘。【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等。 13 、肩 【位置】耳舟五等分之第四等分即肩。【主治】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 14 、锁骨 【位置】耳舟五等分之第五等分即锁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15 、趾 【位置】对耳轮上脚的后上方近耳尖部。

【主治】甲沟炎,趾部疼痛。 16 、跟 【位置】对耳轮上脚的前上方,近三角窝上部。 【主治】足跟痛。 17 、踝 【位置】跟、膝两穴之间。 【主治】踝关节扭伤。 18 、膝 【位置】对耳轮上脚的中1/3 处。 【主治】膝关节肿痛。 19 、髋 【位置】对耳轮上脚的下1/3 处。 【主治】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 20 、臀 【位置】对耳轮下脚的后1/3 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臀筋膜炎。 21 、坐骨神经 【位置】对耳轮下脚的前1/3 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23 、颈椎 【位置】在对耳轮体部将轮屏切迹至对耳输上、下脚分叉处分为五等分,下1/5 为本穴。 【主治】落枕、颈椎综合症等。 24 、胸椎 【位置】按上述分法,中1/5 为本穴。 【主治】胸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产后泌乳不足等。25 、腰骶椎 【位置】按上述分法,上2/5 为本穴。 【主治】腰骶部疼痛等。 26 、颈 【位置】颈椎前侧耳甲缘。 【主治】落枕、颈项肿痛等。 27 、胸 【位置】胸椎前侧耳甲缘。 【主治】胸胁疼痛、胸闷、乳腺炎等。 28 、腹 【位置】腰骶椎前侧耳甲缘。 【主治】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等。 29 、神门 【位置】在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主治】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症等。 30.皮质下 【位置】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痛症,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等。

耳穴埋豆操作流程

耳穴埋豆操作流程 评估患者(准备用物,核对床头卡。) 护士:2床,你好,今天我是你的主管护士小范,请问你叫什么名字?患者:刘丽 护士:请让我核对一下你的腕带,好吗? 刘女士,今天你是术后第二天,请问你便秘的症状好些了吗?患者:没有 护士:不用担心,根据你的情况,我们遵医嘱会给你进行耳穴埋豆的治疗,它可以缓解你便秘的情况,请问你以前接触过这项治疗吗?患者:没有 护士:不用担心,我现在向你解释一下耳穴埋豆的原理,所谓耳穴埋豆,就是将王不留行籽粘贴于你的耳朵上,通过揉压的方式,从而刺激耳穴上的穴位,以达到缓解便秘的目的,你放心,他不会造成你的疼痛不适,请问你愿意接受这项治疗吗? 患者:愿意 护士:那么由我为你进行这项操作可以吗? 患者:可以 护士:那么我现在为你检查一下耳廓的情况,耳廓无破溃,无脓液,适合进行这项操作。 护士:请问你对胶布过敏吗? 患者:不 护士:请你稍等,我现在去准备用物。

护士:好的,刘女士,现在为你进行耳穴埋豆的治疗,请问你需要上洗手间吗? 患者:不 护士:请问你还有什么需要吗? 患者:不需要 护士:好的,刘女士,这项操作我会为你选择三个穴位:直肠: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2区 尿道:直肠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3区 肛门: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5区 (用探棒用力均匀的寻找压痛点,然后贴压王不留行籽) 请问有酸麻胀痛的感觉吗? 患者:有 护士:好的,刘女士。王不留行籽已经贴压于你的耳穴上了,请将你的手指给我,感受一下好吗?(护士将患者拇指和食指按压王不留行籽,并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每个四个小时按压1—2分钟,以加强对血管的刺激,夏季保留1—3天,避免沾水。) 护士:好的,刘女士,今天的治疗已经操作完毕了,请问你还有什么需要吗? 患者:没有了 护士:好的,刘女士,谢谢你的配合 (整理床单位,洗手,记录,整理用物)

标准耳穴图

标准耳穴图

1 耳廓表面 解剖 为了便于掌握耳针穴位的部位,必须熟悉耳廓解剖名称 耳轮: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册沟,又称舟状窝。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2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规律 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

病的刺激点,又称耳穴。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耳廓好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骨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耳穴分布规律表 身体部位耳穴分布区域 头面部耳垂或附近 上肢耳舟 下肢对耳轮上下脚 躯干对耳轮 胸腔脏器耳甲腔 腹腔脏器耳甲艇 盆腔脏器三角窝 消化道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穴位名称:膈 [耳穴] 【定位】:在耳轮脚上。 【主治】:呃逆,黄疸。 穴位名称:直肠下段 [耳穴] 【定位】:在耳轮起始端,近屏上切迹处(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便秘,脱肛,里急后重,痔疮。 穴位名称:尿道[耳穴] 【定位】: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的耳轮部(在与膀胱穴同水平的耳轮处)。【主治】:遗尿,尿急,尿痛,尿血,尿潴留。 穴位名称:外生殖器 [耳穴] 【定位】:与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耳轮部(在与交感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阳痿,睾丸炎,阴道炎。 穴位名称:耳尖 [耳穴] 【定位】: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面的顶端处。 【针刺方法】:点刺放血。 【主治】:①目赤肿痛,目翳,视物模糊。②自汗,心悸,发热,高血压,炎症。 穴位名称:轮1-6 [耳穴] 【定位】:自耳轮结节下缘至耳垂中部的下缘等分成6点,分别为轮1、2、3、4、5、6。 【主治】:炎症,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穴位名称:指 [耳穴] 【定位】:在耳轮结节上方的耳舟部。 【主治】:相应部位疼痛或疾病。 穴位名称:腕 [耳穴] 【定位】:在平耳轮结节突起处的耳舟部。

耳穴埋籽常用耳穴

1.风溪 [部位]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区、2区交界处。[主治]风证(皮肤病、外感、眩晕等) 2.神门 [部位]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 [主治]神志病、痛症、炎症、神经痛、高血压、过敏性疾病及戒断综合征。 3.交感 [部位]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 [主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诸证,失眠,多汗,颜面潮红等。 4.肾上腺 [部位]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 主治:不明原因引起的高热、低热,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咳嗽,哮喘;过敏性皮肤病;高血压、无脉症、昏厥、脉管炎“三抗一退”作用,即抗过敏、抗风湿、抗感染、退热 5.肾

[部位]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 [主治]腰痛、耳鸣、神经衰弱、肾盂肾炎、遗尿、遗精、阳痿、早泄、哮喘、月经不调。(强壮保健穴) 6.肝 [部位]在耳甲艇的后下部 [主治]胁痛,眩晕,经前期紧张症,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眼病等 7.脾 [部位]耳甲腔的后上部,耳轮脚延长线以下 [主治]腹胀,腹泄,便秘,功能性子宫出血,水肿,痿证,失眠等 8.心 [部位]在耳甲腔正中凹陷处。 [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无脉症、神经衰弱、癔病、口舌生疮 9.肺 [部位]在心、气管周围处 [主治]咳喘,胸闷,咽痛,皮肤病,便秘,自汗盗汗,鼻疾等

10.内分泌 [部位]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 [主治]主治: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各种病症、生殖系统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寻麻疹、湿疹、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 11.脑(皮质下) 部位: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失调而引起的多种病症,并有镇静安神、止痛、止呕、固脱作用。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耳穴压豆的操作流程

耳针法(耳穴压豆法) 耳针示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况。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 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禁忌症: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签、镊子、探棒、胶 布、弯盘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适,严格消毒,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多采用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附在耳穴部位, 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 激,以加强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 气”,应密切观察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热感觉时,嘱患 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耳穴考点(操作)

常见症状耳穴压贴 1、失眠(不寐) 神门、心、交感、皮质下、枕、脑干、神经衰弱点 2、便秘 大肠、直肠、交感、三焦、脾、皮质下、肺、腹、内分泌 3、胃痛 胃、脾、交感、肾、肺、肝、神门、皮质下、三焦、胰胆 4、痛经 子宫、内分泌、卵巢、缘中、肾、肝、神门

常见耳穴定位及主治 神门 定位: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主治:失眠,多梦,心烦,疲惫;头痛、面痛、齿痛;荨麻疹,湿疹,瘙痒;戒断综合征。 心 定位: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 主治:心悸、癔病等 交感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与耳轮内侧交界处 主治:消化、循环系统疾病 皮质下 定位:在对耳屏内侧面 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性头痛;身体虚弱。 枕 定位: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主治:神经系统病、皮肤病、昏厥 脑干 定位:在屏轮切迹正中处 主治:头痛、眩晕 神经衰弱点 定位:颈椎与枕顶穴之间 主治:神经衰弱 大肠 定位:在耳轮脚上方内1/3处 主治:痢疾、腹泻、便秘 直肠 定位:在与大肠穴同水平的耳轮处 主治:便秘、脱肛、里急后重 三焦 定位:在口、内分泌、皮质下和肺穴之间 主治:便秘、浮肿

脾 定位:肝穴的下方、紧靠对耳轮 主治:脾胃病、血症 肺 定位: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主治:肺系病、皮肤病 腹 定位: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处 主治:腹腔疾病,消化系统,妇科疾病 内分泌 定位: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底部 主治:泌尿、生殖、消化、内分泌系统疾病 胃 定位:在耳轮脚消失处 主治:胃痛、呃逆、呕吐、消化不良 肾 定位:在对耳轮下脚的下缘,小肠穴直 主治:泌尿、生殖、妇科、腰 肝 定位:胃和十二指肠的后方 主治:眼病、胁痛 胰(胆) 定位:在肝、肾穴之间,左耳为胰,右耳为胆 主治:胰腺炎、糖尿病、胆病 子宫(精宫) 定位:在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 主治:痛经、带下、不孕、阳痿、遗精 睾丸(卵巢) 定位:在对耳屏的内侧前下方,是皮质下穴的一部分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 缘中 定位:在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间的中点(对耳屏外上方上缘中点)主治:遗尿,崩漏,急惊风

耳穴疗法简介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简介 耳廓的神经、血管最为丰富,刺激耳甲廓、耳甲腔等处,有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以及内脏功能的作用,尤其是刺激迷走神经可影响胰岛素值,进而掏食欲,达到减肥的目的。 耳穴疗法为什么有效? 中医美容减肥方法中有一种刺激耳廓的耳穴疗法,而且颇有效果。然而,想必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耳穴疗法为什么这么有效,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耳廓与经脉、脏腑、神经关系密切. (一)耳廓与经脉的关系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如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经脉、经筋分别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合于宗脉。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或分布于耳廓周围,但均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临床实践中发现,接受耳针或耳穴贴压治疗的病人,有轻微的触电或气体流动或一股发热暖流感由耳廓沿着一定路线向身体的某一部位放射,其经过路线大部分与经脉循行的路线相似。如对针刺经穴循经感传显著的受试者、刺激耳穴时出现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在104次的测试中,90次所诱发的感传的循行路线与耳穴刺激互有特异的对应关系,约占86.5%,其余14例感传系沿着同名经、表里经或其他无关经脉的路线循行。由此可见,耳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十分密切。故而刺激耳廓上的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二)耳廓与脏腑的联系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脉度》亦说:“肾气温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也说:“肺主声,故

标准耳穴图

标准耳穴图(耳朵人体全息图)

1 耳廓表面解剖
为了便于掌握耳针穴位的部位,必须熟悉耳廓解剖名称 耳轮: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 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耳轮尾"。 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又叫对耳轮体;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 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册沟,又称舟状窝。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迹: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屏轮切迹: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
2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规律
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如压痛、变形、变 色、水疱、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 激点,又称耳穴。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耳廓好象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 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骨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 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耳穴分布规律表 身体部位 耳穴分布区域 头面部 耳垂或附近 上肢 耳舟 下肢 对耳轮上下脚 躯干 对耳轮 胸腔脏器 耳甲腔 腹腔脏器 耳甲艇 盆腔脏器 三角窝 消化道 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

(完整版)耳穴压豆法操作规范

耳穴压豆法操作规范 【目的】 用物品(如菜籽、王不留行子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适应证】 临床适用于高血压、眩晕、失眠、疼痛、便秘、腹胀、颈椎病、腰痛等临床常见病症 【禁忌症】 1、耳郭上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不宜用耳穴治疗。 2、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用耳针治疗;妇女怀孕期间也应慎用,尤其不宜用子宫、卵巢、内分泌、肾等穴。 【用物准备】 治疗盘、耳穴模型、探针、棉签、0.5%碘伏、镊子、王不留行籽、胶布、剪刀、弯盘等。 【操作流程】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 3、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 4、埋籽: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

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以局部耳廓微红、发热为度。 5、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 6、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 7、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 8、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操作后应进行手的卫生消毒。【注意事项】 1、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 2、动作轻巧,按压力度均匀适中,使病人有热、麻、胀、痛等感觉即可。 3、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一旦胶布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 4、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5、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6、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 【流程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