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6唐宋古文运动

16唐宋古文运动

16唐宋古文运动
16唐宋古文运动

第十六讲

唐宋古文运动

古文、骈文发展线索:

?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叙事传统)(文以载道的传统)

?汉代:历史散文政论文

?汉末:骈文兴起——南北朝大盛

?唐宋:是散文与骈文的斗争时期。

唐宋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内容——明道、载道,服务于政教。

?形式——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唐代筚路蓝缕,宋代全面完成。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影响直至清末民初的桐城派。

唐宋八大家

?明初《八先生文集》始有“八家”之称;

?后来唐顺之《文编》中亦选录八人之作;

?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后,“八大家”之名广泛流传。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

?一、简介

?二、政治改革文体文风改革

?三、理论主张

?四、韩、柳成就

?五、晚唐古文衰落骈文复兴

一、简介

?中唐时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文学运动。“古文”指与骈文相对的散文。韩愈、柳宗元等人(李翱、皇甫湜[shí])将文体改革与儒学复古结合起来,提出文以明道、言之有物、词必己出、文从字顺等系统的古文理论,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

二、政治改革文体文风改革

?1.先声——西魏苏绰、隋李谔、初唐陈子昂。?2.政治改革——中兴愿望、复兴儒学。?3.韩、柳“文以明道”。

三、理论主张

?1.早期理论:

1)天宝至中唐前期——元结、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宗经明道。

2)其古文理论的利弊。

?2.韩、柳:

韩愈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文以明道”。“道”指儒家思想,也兼指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2)充分强调“文”的作用。

3)“自树立,不因循”,贵在创新。

4)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韩愈“文气说”。

“文气说”

?《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

?“气”包括了“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四、韩、柳成就

1.主要贡献:

1)建立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2)使古文提高到真正的文学境地。

2.韩愈:

1)论说文,杂文,序文,传记,碑志,祭文。。论说文:《原道》、《论佛骨表》、《师说》。杂文:《进学解》《送穷文》。序文:《送孟东野序》。传记:《张中丞传后序》。祭文:《祭十二郎文》、《祭柳子厚文》。2)“猖狂恣肆”

3)文坛领袖,理论,实践,提携同道。

3 .柳宗元:

1)哲学论文,杂文,寓言,传记,山水游记。哲学论文、杂文:《封建论》、《天说》。寓言:《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捕蛇者说》。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

2)语言“峻洁”,文字准确简洁,文风自然流畅。

《蝜蝂传》

得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五、晚唐古文衰落骈文复兴

?1.小品文的兴盛:

1)特点:篇幅短小、刺时、情感炽烈。

2)代表作家:皮日休、陆龟蒙、罗隐?2.骈文复兴:“三十六体”

第二节宋代诗文革新运动

?从宋朝建立到哲宗朝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的诗文革新运动。

?代表人: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等。

?进一步推进散文和文论的发展。八大家成为文章正宗。对南宋以来的诗歌创作也发生了深刻影响。

?一、发展过程

?二、欧阳修

?三、苏轼

?四、唐宋古文运动比较

?五、影响

一、发展过程

1.初发(开国——真宗,970—1000)

?代表人:柳开、王禹偁(chēng)、穆修、石介?主张:文——尊韩,诗——反映现实

?缺陷:重道轻文,成就不高。

?2.高潮(仁宗,1020—1050)

代表人:范仲淹、苏舜钦(诗)、梅尧臣(诗)、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3.完成(英宗—哲宗,1050—1100)

代表人: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

二、文坛领袖欧阳修

1.文学主张

?“道”不在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

?文道并重。

?兼容并蓄,穷而后工。

2.欧文

?题材: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笔记文

?特色: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平易自然,流畅婉转。

?代表作:《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3.其它功绩

?改革科场积弊,罢四六文。

?爱惜人材。

4. 欧阳修文坛领袖的地位

?相当高的政治地位。

?很强的号召力

?相当高的文学修养,杰出的创作成就。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三、苏轼——继欧之后的文坛领袖

1.诗文主张:

?文道并重

?随物赋形、辞达、胸有成竹、传神写意、诗中有画

2.苏文

?题材:政论文、叙事纪游文

?代表作:《潮州韩文公庙碑》、《喜雨亭记》、《石钟山记》

?风格: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四、唐宋古文运动的异同

1.指导思想——“道”之不同

2.创作实践——从诘屈聱牙到文从字顺

3.斗争方法——从批判到批判地吸收

4.风格

唐文奇崛、硬直、清瘦、古雅

宋文平易、柔婉、丰腴、通俗

五、垂范后世

?1.确立了“古文”的正宗地位

?2.八大家成为文章楷模

?3.影响:明代宋濂、唐宋派等,清代桐城派、阳湖派

唐代古文运动

第十一章唐代古文运动 今天开始学习唐代的古文运动,将依次分析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在开始学习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将先介绍一下什么叫“古文”。 古文作为一个文体概念是中唐韩愈时才产生的。唐以前虽然有古文这个概念,但它的内涵与韩、柳等人所使用的古文完全不同,它分别指以下三种东西:一,指秦以前遗留下来的文字,这是古文的本义;二,司马迁又把古文用来指称古代的典籍文献,《太史公自序》说:“年十岁,则诵古文。”三,汉人常把所发现的“壁中书”称为古文,以区别于流行的今文。 韩柳的古文是同当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运用灵活,不像骈文那样要求对偶、辞藻、音韵和典故。因为这种新兴的文体恢复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它为古文。 第一节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散文自身发展的规律都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兴运动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而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生又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阶级变动的结果。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事实上已割据的状态,强藩名为王臣实为敌国,疆土、甲兵、政令、赋税各自为政,朝廷基本上失去了对各藩镇的控制。唐宪宗虽然取得了对藩镇用兵的暂时性胜利,但骄兵捍将的实力并未真正瓦解,不久河北藩镇变乱又起。晚唐人甚至认为“与其闭门作天子,九族涂炭,不若开门作节度使用使,终身宝贵无忧。”(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六)肃宗、代宗、德宗都是暗弱昏聩的君主,任其宦官、奸佞和各地藩帅暗中勾结,朝官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纲纪混乱,政出多门。唐王朝统治下的人民更是“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旧唐书》卷一二三)但是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经济仍在不断地发展,刘晏理财使江南财富直抵关中,杨炎改用两税法使国库收大增,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是上下一致的要求。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的统一,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一些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积极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树起从尧舜、周公、孔子到汉以后的道统,他们首先要求在思想界天下只此一家,古今相承一脉。因此,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兴思潮,是一次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思想运动,很快得到了庶族士人的响应。大家明白,对儒学君臣父子社会秩序的动摇,对“夷夏之大防”种族界限的混淆,就意味着大唐帝国的瓦解与崩溃。韩愈写了《原道》等论文排斥释老,重申儒家之道,力图恢复以孔孟为正统的思想体系。大力宣传孔孟的儒家道统,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远不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因而自然要求掀起一个以文风、文体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的联系,就体现在韩愈文道合一的主张里。为了宣传儒学必须进行文风、文体改革,而文风文体改革又要以儒家之道作为指导思想。 (二)古文运动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在经济、政治、军事各个领域内全面掌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前期门阀贵族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的扬弃。中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折,世俗地方取代门阀贵族,日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占统治地位。“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世俗地方由初唐入盛大唐而崛起,经中唐到晚唐而巩固。跟六朝以来以玄学为其思想基础的文学艺术不同,以中唐文

《唐宋古文运动》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唐宋古文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条目内容要点。 2、通过对条目知识的辨析和整合,学生能够准确地筛选知识信息。 3、学生学会运用做卡片的方法全面恰当地引述条目要点和正确把握知识信息。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百科条目注重引用资料和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的特点有深刻体会,培养和提升学生重视科学、服务科学的责任心。 5、通过百科条目的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养成利用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的扎实而严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条目内容要点。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百科条目注重引用资料和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的特点有深刻体会,培养和提升学生重视科学、服务科学的责任心。 教学难点 对条目知识的辨析和整合,学生能够准确地筛选知识信息。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文章简介: 《唐宋古文运动》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由中国现代学者钱仲联编纂。该条目针对中国文学史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古文运动系统地介绍了它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代表人物、创作主张、写作形式等知识内容,全面阐述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位唐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倡导古文运动中所遵循的古文理论,让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唐宋古文运动的宗旨,同时简要地说明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对包括清代桐城派在内的古文家、古文流派的或影响。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能够准确地筛选条目要点和正确把握知识信息,找出文章的关健字句,理清文章脉络。 2、根据条目要点和知识信息,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15、简析“古文运动”。(名词解释及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

15、简析“古文运动”。(名词解释及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 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 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一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中唐时代背景:中唐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起到唐敬宗宝历年间约70余年的时间。期间一直战乱不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宗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始末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短期的中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宪宗朝又出现了牛李党争,加快了唐朝的灭亡。 由于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的突变,此间的诗歌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其特征表现在:诗歌主题要从描写理想境界转向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手法要从幻想、虚构和夸饰转向严格的写实,写作方式要从随意挥洒转向刻苦锻炼,艺术风格要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因此中唐诗坛的主要倾向就是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中唐诗歌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安史之乱爆发—德宗贞元前期约四十年)此时处于开元盛世向元和中兴的过渡的阶段。士人的心态萧瑟衰飒,大量诗歌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雅高逸。即所说的“大历诗风”,诗人有以钱起、卢纶等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此外还有以写山水诗歌见长的韦应物、刘长卿(王维、孟浩然的余绪);有注重反映现实民生的新乐府先驱诗人元结、顾况(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也有善写边塞诗的李益(高适、岑参的余绪)。 二、(德宗贞元后期—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一大批士人积极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了强烈的现实关怀,诗歌也因此而呈现出旺盛的创造力,产生丰富的新变,出现“诗到元和体变新”①的局面。如有以元稹、白居易②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③。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一格。总的来说中唐后期的两大主要诗派是“新乐府诗派”和“韩孟诗派”。 一、刘长卿和韦应物 刘长卿经历过“安史之乱”,其创作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性格刚直,一生曾两度被贬,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歌多抒写被贬的怨愤和寄情山水之作。④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余干旅舍》等都是名篇。他的诗歌总是渗透着孤寂冷漠、愁苦失意的心态,诗中经常运用“孤城”、“孤舟”、“独鸟”、“归鸟”、“秋风”、“落日”等意象。他的诗歌风格清雅,体物精细,语言省净,意境幽远,丰韵情调颇近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五绝。曾自誉为“五言长城”。 二、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②元白诗派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为其艺术特征 ③李贺以绚丽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感伤的情调独树一帜 ④刘长卿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也有少数反映现实、伤时感乱的作品,但其诗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诗。

《唐宋古文运动(节选) 》阅读练习及答案

《唐宋古文运动(节选) 》阅读练习及答案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粱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15.下面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倡导古文运动,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的目的,是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B.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的骈文并未因为古文运动的兴起而匿迹,晚唐以后,乃至宋初,它们仍有市场。 C.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在欧阳修的带领下,取法韩愈,各树旗帜,使宋代古文运动取得了与唐代古文运动分庭抗礼的地位。 D.韩愈、柳宗元各自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 16.结合选文,概括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和过程。(6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学生能准确把握条目内容要点。 2、通过对条目知识的辨析和整合,学生能准确筛选知识信息。 3、通过百科条目的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养成利用文献资料 学习、研究的扎实而严谨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同目标1、3 教学方法:指导自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全文,分别简要概括2—6自然段段意 第2段: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 第3段:阐述韩柳倡导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 第4段:补充说明韩柳倡导古文运动经过的斗争以及影响 第5段:宋代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 第6段: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 二、研读第2自然段,思考如下问题: 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明确:1、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随着社会发展,华而不实的骈文不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文体需要改革。 2、有赖于强有力的领袖人物的出现:韩愈和柳宗元积极倡导并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他们还热心奖掖后进,社会影响很大。 三、阅读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确定下列句子表述了什么样的文学主张。 1、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 2、根之茂者其实遂 3、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4、是犹用文锦覆陷阱也 四、阅读第6自然段,概括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 明确: 1、第一是主张明道 2、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六:小结全文 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由唐到宋,古文运动的产生发展过程明确,三位代表人物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十分突出。通过这个条目平实而有重点的阐述,我们从中了解了古代芨散文发展的流变过程,为我们将来进一步熟悉古文内容和研究古文成就作好了理论上的指导工作。 七:布置作业 修订学案

18春《唐宋古文研究》作业3-100

18春《唐宋古文研究》作业_3-100分 交卷时间:2018-08-11 17:11:58 一、单选题 1. (4分)以下不属于韩愈散文理论的是() ? A. 务去陈言,辞必己出 ? B. 闳中肆外 ? C. 气盛之处要注意艺术节制 ? D. 师其意,不师其辞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4.1 韩柳的理论建树 2. (4分)以下不属于韩愈散文艺术风格的是() ? A. 追求创新而有所失正 ? B. 层见叠出,怪奇出新 ? C. 拔天倚地,气势逼人 ? D. 滔滔雄辩,闳中肆外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4.2 韩柳在文体革新上的成就 3. (4分)()曾赞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 A. 李定 ? B. 王安石 ? C. 陈师道 ? D. 司马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6.2 苏轼古文选讲 4. (4分)对韩柳文艺理论建树认识有误的是()。 ? A. 奉行“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准则 ? B. 提出了道统说 ? C. 否定了乐关教化,文关兴衰的旧说,将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归结于修身正心? D. 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之说,韩柳逐渐认识到了文学的抒情的特点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4.1 韩柳的理论建树 5. (4分)如果我们按照世代来划分的话,苏轼则为宋代古文运动第()代。 ? A. 一 ? B. 二 ? C. 三 ? D. 四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6.1 横空出世--苏轼 6. (4分)关于苏轼对文、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道法孔孟 ? B. 文以载道 ? C. 文必与道俱 ? D. 尊孔排老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 6.1 横空出世--苏轼

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

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 唐代古文运动是以儒学复古为号召,用质朴刚健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的目的。它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唐代古文运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酝酿准备过程,从理论到实践凝聚着文坛反对骈文桎梏发展散文的努力和探索。 从西晋到隋朝,是古文运动的萌芽期,这时已有人追求易骈为散。西晋武帝时名士夏侯湛的《昆弟诰》,是易骈为散的尝试。北朝西魏的宇文泰,指令苏绰作《大诰》,以反对骈文,这时扫荡绮靡文风已成为社会要求。到隋代,文帝有“公私文翰,评议实录”(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的诏书,李谔有要求革除华伪文风的上书。但因骈文根深蒂固,写作骈文以成积习,虽有多人努力,而社会文风变化不大。 初、盛唐是古文运动的准备期。隋唐之际的王通提出文章应该“贯乎道”、“济乎义”(《中说.天地》篇),初具文以载道的观念,改变了过去单純易骈为散的形式追求。这是古文运动“文以贯道”的理论先声。唐初文风,沿南朝骈俪之习,王勃、杨炯等虽对当时文坛有所不满,但他们还是以骈文名重一时。陈子昂出来,有大张复古的旗帜。他的功绩,虽然是在诗的革新方面,但对文风的转变也起了一些促进的作用。他的《谏用邢书》指事理论明确干净,旁征博引气势十足。 在盛唐,特别是天宝以后,古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大大的推进。萧颖士、李华、元结、梁萧、柳冕等人继起,复古思潮进一步高涨。他们研习经典,以儒家思想为依归,真正成为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他们关于文章必须宗经载道取法三代两汉的思想,基本精神是和韩柳一致的。只是他们在创作实践中,都还未能彻底摆脱骈文家的积习,改革一代文风,但其主张,或创作中的努力,是为韩、柳“古文运动”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 “古文运动”所以在中唐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发生和发展,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客观的现实社会条件。

北语19春《唐宋古文研究》作业3

(单选题)1: 对北宋古文运动认识有误的是()。 A: 儒家文学观念在范仲淹的思想中得到明确的总结,端正了对雅正和浮靡的认识 B: 文学变易的重心转向对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 C: 曾巩和苏氏兄弟知贡举选文被拔高等,古文运动至此在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D: 北宋古文运动是在战胜五代体、西昆体以及古文内部的不良倾向中曲折向前发展的标准答题: (单选题)2: 关于宋代古文运动第二个时期的理解,有误的是()。 A: 第二个时期古文为时文所代 B: 石介复古的目的还是在于歌咏太平 C: 石介、孙复走的是文统的路线 D: 文统至欧阳修而大成 标准答题: (单选题)3: 对“气盛言宜”理解有误的是() A: 古文创作讲求“气盛”,要求以“言之短长与高下皆宜”来实现 B: 完全以散文取代骈文 C: 以气行文,则不拘骈散 D: 使用虚词 标准答题: (单选题)4: ()与《文心雕龙》为学术史上两座以骈文写成的并峙的高峰 A: 《修竹篇序》 B: 《史通》 C: 《文赋》 D: 《文中子》 标准答题: (单选题)5: 隋朝王通《文中子》一书模拟()形式 A: 《孟子》 B: 《论语》 C: 《左传》 D: 《汉书》 标准答题: (单选题)6: 柳宗元的杂文最为著名的表现不包括() A: 注入了文学意识,创造出文艺性杂文 B: 抓住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揭露和批判,具有深刻性和尖锐性 C: 实现以百姓为中心的治世目标 D: 使杂文从属地位而成为独立的文体 标准答题: (单选题)7: 关于欧阳修的生平思想,认识有误的是()。 A: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B: 一生好奖掖士人,曾巩、苏轼是他的学生 C: 提携了王安石、苏洵,对王安石评价尤高 D: 全力支持王安石改革 标准答题: (单选题)8: 不是唐代古文运动衰落的原因的是()。 A: 古文运动缺乏来自上层的支持,发起人多名位不振 B: 观念革新不彻底,受颂美观念影响 C: 韩柳古文走向奇怪艰涩产生不良影响 D: 骈文扩大了题材内容,发展了技巧 标准答题: (单选题)9: 约洁有余态,心语相应,句多分外,正是()文章的特点。 A: 陆贽 B: 李华 C: 萧颖士 D: 元结 标准答题: (单选题)10: 苏轼称()“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A: 柳宗元 B: 韩愈 C: 欧阳修 D: 王安石 标准答题: (单选题)11: 关于苏轼对文、道的认识,正确的是()。 A: 道法孔孟 B: 文以载道 C: 文必与道俱 D: 尊孔排老 标准答题: (单选题)12: 把曲折深奥的道理和复杂微妙的情意表达清楚,意无不达,情无不尽,欧文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A: 借助声律与辞藻来渲染 B: 用散行的、朴素的语言说理,从容不迫,一句句一层层讲清楚,委曲晓畅,平易近人C: 采用多层复句使句意严密,用跳宕的结构使文气奇突 D: 议论方面,用排奡的句子,喷吐而出,以气服人 标准答题: (单选题)13: 古文在韩柳之前一直未能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A: 脱离当时的现实生活、与时政有关的新鲜内容 B: 违背了文学自身发展的特点

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罗宗强 一 唐人提倡古文,是在文必须有益于世用的儒家传统思想指导下,改革文风文体的一种努力。这种改革,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很长的发展过程,几乎贯穿于整个唐代,虽然前后参加的人很多,但是当时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运动”,称之为运动,是近人的事。现在就暂且沿用这一说法,称之为运动吧! 这一次文体文风改革的出现与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是非功过,实在是一个很复杂的不易论定的问题。中国的散文,从一开始便是重实用的,纯粹意义上的文学散文并没有出现,在表现形式上是散体,虽杂有骈句,而骈体并没有得到发展。随着文学慢慢地与经、史、子学分离,它的抒情特质,它的辞采和声韵之美,也便不断被认识和加以有意识地发展。铺排描写,极尽刻画之能事,汉大赋开始显露出来辞采的魅力。建安、正始间,通篇骈体开始出现,如应璩书信,辞采之外,加上偶句,带来一种节奏之美。此后,骈文和骈赋便都逐步走向成熟。偶句、辞采、用典和声韵,无疑给骈文带来一种纯文学技巧的追求,实用的意义退居次要地位,审美的意义突出出来了。从这一点说,骈文的发展在中国文学散文的发展中是意义巨大的。它不仅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名篇,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宋元思书》等抒情散文,而且给理论文章也带来了美的意味,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不仅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而且充满辞采和节奏之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骈文为中国散文技巧和表现方法创造的新的经验是应该肯定的。它是文学独立成科的产物,反映着散文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理论上便表现为文。笔之分,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对文、笔的区分,意味着从理论上对文学特质的一种认识,即使这种认识并不全面,但我们应该承认这是文学观念上的一种进步。 问题是骈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内容的社会现实意义,正像魏晋士人从经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寻找背离经世致用的玄学作为理论归宿,而注定运命短促一样,骈文由于它不注重现实的内容而注定自己不可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加之它过于追求琐细的技巧,使形式趋向僵化,它便为否定自己创造了条件。于是又有散体文的重新兴起。 其实,骈文占踞散文文坛领导地位的时候,散体也并未中断。不过有意识地提倡复兴古文,是从西魏的宇文泰、苏绰开始的,以后是隋文帝和李谔。一从文体,一从文风着眼,而目的都是政治教化。苏绰欲返归于大诰的文体,目的显然在敦教化;李谔的提倡去除华艳辞藻,归于实录,目的也在政治。虽然这两次提倡古文,收效甚微,但却一开始就有力地表明,文体文风的问题,散体骈体的问题,或者说提倡恢复古文的问题,一开始便是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一下就反到了骈体文的要害上去,但同时却也就忽略了骈文在探求文学特质上的巨大成就。 文体和文风改革得到顺利发展的,是唐代。初唐重臣的奏疏章表不仅文风趋向质实,而且已多有散体,如魏征、张元素、褚遂良。但是对文风的改变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陈子昂,他明确地提出以雅易郑的主张。他的朋友卢藏用说:自从他的主张出来后,“天下翕然,质文一变”。这说法虽略有夸张,但唐人以至宋人,对于陈子昂的推崇却普遍如此。陈子昂之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仅有的两个唐朝人。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 ,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 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 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③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 ④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⑤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⑥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 “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与冯宿论文书》)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

中国文学史之唐宋古代文学重点整理

古代文学(简答、论述) 简答: ?初唐四杰的文学史意义: 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出现,是唐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文学革命的标志,但也不免有很多问题。其作用具有两面性。在文学实践上,一方面“长风一振,众萌自偃”,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对旧的宫廷文学进行革命,建立新的文学观念;另一方面“时带六朝锦色”,在理念和文学观念上更有矛盾。卢骆主要负责革除旧弊,使用七言长篇扫荡上官体旧制的五言短篇。在这之后,王杨才有条件从容地构建新体,建构符合规范的五言近体,这时候一直以来混淆的文体才开始清晰地分离出来,唐代文学是本质真正确立。 ?唐传奇历史地位和影响: 传奇即小说,起源较晚,至唐代才形成规模。唐代小说的创作是贯穿始终的,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转折意义。 历史地位: 1、改变了六朝以来中国小说长期停留于神怪世界,唐传奇靠近现实生活,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主人公由神变成了人。 2、重要的文人参与传奇的写作,包括韩愈、元稹,创作主题的层次大大提高。 3、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的进展,六朝志怪小说手法单调,而唐传奇在小说结构、语言运用、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很出彩。 影响: 1、对唐以后的小说产生很大影响。中国小说分白话小说和文言小说两条线索, 唐传奇对二者皆有影响,如文言小说《聊斋》的志怪,白话小说《三言二拍》 的取材。 2、对戏曲产生很大影响,元杂剧中很多著名作品取材于唐传奇。 ?古文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历史地位? 影响:1、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古文运动出现后,对六朝以来的骈文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古文成为主导体式。 2、总结了散文的创作经验,奠定了散文的理论基础,而不是空洞的散文说教。 3、在创作实践上,扩大了散文功能和表现范围。古文运动在六朝古文的说理、传记散 文的基础上又有叙事、写景、抒情、言志等类型几乎把古文的功能和范围扩大到文 学所能表现的所有领域。 当世影响:影响当世的文体“以文为诗”、“以文为戏”。 后世影响:影响了明代的唐宋派,再远之到清代的桐城派。桐城派被看成是古典文学的总结,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反对对象,由此可以知道古文运动对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深刻影响,古文成为一种普遍形态。 ?唐代前期宫廷文学特征及演变? 文学特征:宫廷文学的主要内容有:以帝王为中心的应制奉和的作品;群臣宴集;同题赋诗;艳情。其中,前三种的共同特点是群体性、应酬性,而这也造成唐初文学的两大

《唐宋古文运动节选钱仲联》阅读答案

《唐宋古文运动(节选)钱仲联》阅读答案《唐宋古文运动(节选)钱仲联》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唐宋古文运动(节选)钱仲联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 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 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 李华、元结、独孤及、粱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 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 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 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 儒学。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 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 为道”。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 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 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 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

为胜”。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 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 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 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 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 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第二 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 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 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 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 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 的里程碑。 15.下面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韩愈、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倡导古文运动,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的目的,是推行古道,复兴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 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

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第一次古文运动(唐代)

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1

目录 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 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古文运动的发展 古文运动的成就 编辑本段 唐宋古文运动的介绍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编辑本段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韩愈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③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④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⑤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⑥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柳宗元“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与冯宿论文书》)

古文运动

论古文运动 名词解释 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唐代 起因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1,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2,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3,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 发展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