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自然、人、社会

马克思自然、人、社会

马克思自然、人、社会
马克思自然、人、社会

黄雯第一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又是有意识的存在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一贯反对把人看作是纯粹的“自然人”,反对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是人的惟一的或根本的属性,也反对单纯的用生物学的规律、自然法则来理解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但是,马克思并不否认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属性,并不否认人的自然因素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自然之子”,一方面具有能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受动性。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外部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属于自然界, 是在自然界中生活并且只有依靠自然界才能生活的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离开这种外部世界、感性世界,人就无法生存。因此,人类绝不可与自然界对立。没有清洁的空气、干净的饮水、无害的食物、适宜的环境,人类就不可能生存。

人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人既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又能“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在自然面前,人不是被动的单个存在物,而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明确自身存在意义和价值的类存在物。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通过积极地认识改造自然以获得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这就使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对立和矛盾。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不同于一般动物,他的突出特征是以社会实践为基本标志的。自觉能动性劳动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劳动,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相互作用。通过劳动,人使自然变化,自然又使人多方面地变化。这样人和自然就不再是对立着的两极了,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两极,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即“人劳动自然”系统。人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和支配自然界,从而创造了一个“人化的自然界”。人类只有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劳动,从自然界那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只有当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在社会中存在的时候,人的潜能和素质才能得以发挥,从而形成和发展出人的各种现实的规定性和本质力量,同时也使外部自然界越来越普遍地成为人的存在的基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介,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中介。人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作为社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才会产生和发展。

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的集合体。生产劳动不仅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而且是社会关系的形成过程。人是社会的产物,环境的产物。马克思强调人正是通过劳动而占有自然界, 支配自然界,充分肯定了劳动在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地位。离开了劳动、离开了生产,人与自然的交往,人对自然的占有就不可能发生,人与人类社会的存在也不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本身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可以改造自然, 但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持谨慎态度,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与

周围环境保持动态平衡,与自然组成一个和谐的集体。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自然界哺育了人类,人类应该爱护、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有序、健康地发展。马克思早在130 年前就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 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毋庸讳言,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与回馈相平衡时,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平衡,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这两条主线, 坚持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马克思主义系统地研究了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公共管理学院09思想政治教育2班唐。。。 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7节《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 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法文版中删去了其中“也就是说”一句)这是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观点。正确理解这一重要观点,对于准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对马克思所讲的重建个人所有制观点,我国学界早有研讨,在改革开放以前,比较一致的理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实行公有,消费资料归个人所有。这种理解是有根据的。大家知道,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提出的在公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观点,曾遭到了杜林的攻击。他说:“这种新的‘个人所有制’在马克思先生那里同时也称为‘社会所有制’……马克思先生安于他那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却让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决这个深奥的辩证法之谜。”恩格斯反驳杜林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攻击时指出:处于“混沌世界”的不是马克思,而是杜林自己。马克思的观点是“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一书中批评米海洛夫斯基时,也引证恩格斯的解释,认为个人所有制是指消费品的个人所有。 有的学者仍坚持生产资料公有、消费品个人所有的“个人所有制”。如果不考虑“否定之否定”和“重新建立”这种逻辑思维,单就反驳杜林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攻击来说,恩格斯的解释也是说得通的。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确实存在生产资料公有、消费品个人所有的事实。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4节中讲到未来“自由人的联合体”即社会主义社会时,也曾指出:这里“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联合体的社会总产品中“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恩格斯也是依此为例做出消费品个人所有制的解释的。这样解释简明易懂。但是,用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来解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也存在一些值得斟酌的问题。一是马克思讲的是三种所有制的“否定的否定”,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个体劳动者的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又要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三种所有制的“否定的否定”,都是指三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先后否定,因而不能用社会主义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来否定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二者不是同一层次的问题。二是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不存在“否定的否定”和“重新建立”的问题。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无论资本家和工人,都存在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因而不存在社会主义要“重新建立”被否定了消费品的个人所有制问题。 究竟怎样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主张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把个人所有制分为两类:一类是孤立的、单个人的个人所有制,即被资本主义剥夺和否定的个体私有制;另一类是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即公有制经济中,作为联合体的个人所有制。“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指后一种个人所有制。这一见解贯穿于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中。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将“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联合起来的个人”不同于单个个人,是处于联合体中的诸劳动者个人。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之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之人与自然的关系 10级经法系经济学2班邓连强10040204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的问题。人能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且改造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以达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一、人与自然是对立的 人不是上帝创造的,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一方面作为主体的人有了主管的精神活动,它不仅可以反映大自然的存在,赋予大自然以客观存在的意义,使之改变了以往那种孤立的五意义的存在的孤立的属性,而且可以反映人体自身这个客观存在,从而区别精神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自然物的特殊存在。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精神又可以支配自己生命活动与大自然相互作用,改造自然的固有面貌与体性,把主观意图在自然界中复制出来,从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精神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说,自然将诶通过人类精神确证它的客观性,而人的精神则通过自然界确证自己的客观性。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之前,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所以说,自然是先在的,人只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的现先进性与社会的派生性是不可颠倒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上,一旦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必须会导致人类胜春的危机。 二、人与自然是统一的 人与自然界是密切联系的。人首先依赖于自然,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用等必备的生活资料都是从自然界获得的,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了先在的物质前提。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存在于自然。” 另一方面,人队自然的能动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存在物……正象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客观地存在着敌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的。也就是说,人既有受自然界客观规律制约的一面,也有自己能动地改造和认识自然的一面。”因为任何客体都只能是被人类认识了的客体,这个客体是产生人这个主体的基础。所以说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实质上是自然界达到了对自身认识的阶段。诚然,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也是存在的,但只是一种自为的独立存在,只有到了自然界衍化出人类以后,才有了主客体的分别。就是人的一切思想活动,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特有的属性。 综上所述,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存在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关系,而且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首先,人与自

试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理论

试解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之谜 河北省胸科医院王孟山 摘要: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理论,起源于他的历史唯物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把“生产的个人”当做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说明公有制应该是个人之间的“自主联合”,这种认识是“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基础和前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也是从“生产的个人”出发,说明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排除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原始公有制是在劳动、工作中的个人占有,是人类占有生产资料的最初方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更加详细地说明,这种占有方式导致了私有制社会的发生,是“以权谋私”的最初起源。《资本论》第一次明确提出,资本主义后的公有制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与原始公有制有本质不同的现代公有制。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把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与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了:他不是要求巴黎公社去剥夺农民的小块土地所有权,而是保护这种所有权,要剥夺的是大土地所有者、“土地议员”。公社也不是剥夺中产阶级的产权、而是保护他们的生产,他们因此拥护公社、加入公社。这在实际上已经说明,共产主义是在“个人所有权”基础上的自主联合。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给农民以土地所有权、形成合作制生产,并保护工商业者的生产,与巴黎公社的精神不谋而合,因此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传统公有制否定公有制中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个人所有,既脱了离历史、也脱离实际,形成了“虚构的集体”而非“真实的集体”。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重新肯定了公有制条件下的个人产权,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现代公有制的雏形。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精准扶贫”,给劳动者以个人产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公有制观念,是科学的改革理论。 关键词:生产的个人劳动、工作中的个人占有个人所有制传统公有制现代公有制 马克思在论述无产阶级的革命目标——“公有制”的时候,往往同时提到“个人所有制”。一般世俗的观点认为,“个人”与“公共”是矛盾的,它们似乎不能相提并论;而马克思却毫无顾忌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难以理解、类似“谜”一样的理论,被称之为政治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此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这涉及到应该如何处理公有制的产权关系,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正确理解公有制中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个人所有,是关系到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因此,应该按照这个理论的发展顺序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才能解开这个秘密。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论述 这部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6年完成的,书中批判了当时的青年黑格尔学派从精神、意识出发解释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创建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不是精神与意识的演绎过程,而是人的实践过程。“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的关系”(1)24。“一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25。“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25。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生产的个人”当做历史的起点,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从“生产的个人”出发、还是从“抽象人”出发去研究历史,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分歧点。费尔巴哈也是唯物论者,但他的历史观是从抽象人出发的:“费尔巴哈从来也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情与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情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它的‘人的关系’”。所以,“当费尔巴哈虽然是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1)50。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地球起源》有感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姓名 学号 所在学院 课程名称自然辨证法概论 完成时间2014年9月27日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了两节课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本人感觉收获颇丰,但是还并未对自然辨证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接下来我将对在第二次课上老师播放的《地球起源》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我一直认为哲学是神秘的,因为任何学科的最高层次都可上升为哲学的观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如何看待人与自然间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人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也不是直接成为其他生命表现它自己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问题。观完《地球起源》我认为在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人口数量和欲望无节制增长造成的困境催生了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这一对孪生子。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社会关系为中介的,只有在

如何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如何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2012年03月28日 15:14来源:北京日报作者:严小龙 《北京日报》2011年11月07日第18版,作者:严小龙,原题:历史谜题的再解读——近年来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学术观点综述 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四种代表性观点 马克思在不同文本中都提到:资本主义以后的未来社会要“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个命题在《资本论》中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论述得最为详细。马克思写道:“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同时代的杜林曾攻击说:“这种新的‘个人所有制’在马克思先生那里同时也称为‘社会所有制’……马克思先生安于他那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却叫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这个深奥的辩证法之谜。”为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行了反驳。对于这个历史命题,我国学界在改革前曾有过共识,但改革以来又出现了多种解释,近年来讨论尤其热烈,以致有“马克思之谜”、“经济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等说法。如果把这些观点归结起来,有“3种说”,也有“8种说”,等等,但都难以窥其全貌。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对此的解读至少有15种之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可以列出以下4种观点: 观点一:它是指“重建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这是改革前曾达成的共识。主要依据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解释:“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也就是说,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持这种观点的人强调,恩格斯的这个解释是得到马克思首肯的。而且马克思本人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明确指出:“在改变了的情况下,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从来不能脱离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这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尊重社会规律,又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类应当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 关键词: 人,自然,发展,和谐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是人类初始时期的襁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几十年的考察和研究,写出《物种起源》一书。此书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该理论表明人类很有可能是由猿猴逐渐演化而来。这正说明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之中,人类自我经过千万年的演化过程,才创造了如今灿烂辉煌的文明。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那么地球上是怎么产生生命的呢?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成的。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进化为现今纷繁多样的生物体系。地球上曾经的霸主恐龙因为某种原因而灭绝,但生物的进化周而复始。经过千万年的演变,人类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人类进行各种生产实践活动,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由此看来,人类是自然界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不断进化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核心要义 标签:重建个人所有制;价值批判;中心主旨;终极指向 资本主义私有制确立后,“人”的发展迈入了一种新的历史形态,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依赖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技的巨大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人逐步摆脱了自然和社会的约束,商品生产改变了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的相似性,在产品和劳动中为其独立性打下了一定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人的需要、利益、职能等发生了变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的独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打破、被粉碎,“人”从“对人依赖”中解放出来。 然而,还必须清醒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这种独立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其实质上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即资本主宰下的物统治“人”。马克思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依赖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一批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本在所有制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所有制的主体,支配着社会和“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提出的:“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这表明,资本同样支配着劳动及产品,主导着社会的生产。资本是工人的对立面,并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增强控制劳动的能力。因此,工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基本的生存。而且随着这种控制力的不断增大,工人受资本控制就越严,自由也就愈加萎缩。 第二,“人”依赖资本主宰下的物生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出卖劳动力是生存的唯一途径,是资本控制下的无奈选择。“劳动是已由他出卖给别人的一种商品。因此,他的活动的产物也就不是他的活动的目的。”此时,对于“人”来说,资本主宰下的物才是主体,“人”只有依赖它才能生存。“资本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又在怎样程度上使主要生产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等等”,这体现出资本在增值的同时,还伴随的是“人”本身的片面化发展。 马克思在价值层面批判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在解决“人”的依赖关系上的褊狭,为未来社会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奠定了价值基础,也为在所有制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准备了条件。 二、中心主旨:经济制度中“个人”地位与权利的真正复归 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所有制解决“人”依赖关系的褊狭,从价值层面深刻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下的“个人”并没有实现真正“自由”,他们仍然依赖资本主宰下的物生存。马克思为所有制层面解决这一问题,提出未来社会所有制将复归“个人”在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与权利,这也与未来社会的价值指向相契合。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无产阶级必将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階级的政权,这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私有制将被彻底被

人与自然关系及现状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 B.硕士

日期: 2016年12 月20 日

评语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人与自然关系及现状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三重关系: 一是由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工业实践造成 人与自然关系扭曲的已然关系,二是由现代生态学所揭示的人与自然之本来所是与本来应是的本然关系,三是人与自然实际形成的关系是由人类实践活动建构的实然关系。 自从人类在地球这个摇篮中诞生以来,地球的自然生态演变史就开始演奏着一首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奏曲,但这首变奏曲演奏到今天,已经变得不那么和谐动听了,甚至可以说是刺耳的,而问题就出在人类这个作曲者与演奏者身上。人类把自然界本有的音律抛之耳外,而按自己的意愿、需要和认知创作自己爱听的旋律,谱写了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之曲,竭力抒发人类之声。但由于没有自然天籁之音的滋养,人类之声在现代变得沙哑了,面临失声的危险。用一些诗化的语言隐喻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这样的三重性关系: “自然之音”隐喻人与自然关系的本然,这是由现代生态学,特别是人类生态学所揭示的人与自然为生态共同体关系;人类的作曲和演奏隐喻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从而形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建构性关系;人类之声的沙哑或失声之险则隐喻工业化以来,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扭曲而遭遇的生态危险与人类自己的生存危局。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关系都是人与自然关系演变中存在着与形成着的事实,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三者的交织和演变,形成了今天复杂多变的关系。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人与自然关系受到高度扭曲,人类生存面临极大威胁的今天,有必要对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三重性关系作一番学术梳理,探析谐调人与自然关系,克服生态环境危机,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找寻通向生态文明的可能与路径。 人类的活动在自然肌体上打下种种印记,这些印记成为自然对人类活动的现代生命哲学意义上的记忆。到如今,这些累积性的印记既记录着人类征服、改造自然所取得的胜利和所获得的巨大成就,也记录着人类极度化的生态扩张与征服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扭曲,从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损害。对生态环境危机本质的反思应起始于这样一个既成事实,即生态环境危机的广度与深度,生态环境危机对生态整体系统及在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动植物,特别是对人类自己生存的损害程度,与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成正比。事实上,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并造成人类生存的严重困境,正是在人类现代文明(科技文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等)取得巨大发展的时候。可以预见,按照人类现有的发展模式继续下去,生态环境危机的严重性将相随加剧。现代文明对自然的生态扩张越加广烈,自然套在人类文明脖子上的生态环境危机之绳圈就会越勒越紧,这也许就是现代文明阳光下的一个挥之不去、随现代文明的阳光普照而不断扩散着的阴影。这将大大抵消人类战胜自然的成功和喜悦,直此下去,人类将会陷入难以解套的矛盾与困境中,并付出沉重的代价。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文明模式是一种建立在人类通过对自然的征服与扩张,无节制地攫取和消费自然资源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创造社会财富,满足自身极度化需要和欲望的文明模式。这种文明模式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人文与自然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分裂与对抗。其结果是,一方面人类大张旗鼓地征服自然,攫取自然资源,并毫无忌惮地向自然排放各种废弃物; 另一方面,自然反过来对人类回予严酷的报复。正所谓人类怎样对待自然,自然反过来怎样对待人类。

再谈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从生产力角度来把握社会变革的规律。马克思研究历史发现,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越高,生产力水平越高,而公有制使最广大的人民实现真正的当家作主,它必然生产力水平是最高的,远远超越私有制,因此,公有制必胜,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 然而,马克思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一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也没有精力去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于是后人便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结果使公有制的表现远远不及私有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他们纷纷破产,从欧洲漫延到亚洲,如今又成了戴在中国头上的一个魔咒。 有点理性的人都知道,人才是决定生产力水平的核心,因为在影响生产力水平的两个要素中,生产资料是死的,只有人是活的,生产资料是以人为中心有序排列的,它的运动是靠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人就是生产资料运转的轴心,信息传递的基站,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资料是不会有效增值的,人才是决定生产力水平的第一要素。所以,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决定了这个组织的生产力水平,而公有制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理论上应该是效率最高的。 是什么原因让公有制的效率变得如此不堪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就不能忽视马克思的那句话: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个人所有制显然不是私有制,而是按照个人能力的大小匹配生产资料(按需分配),并按照创造的价值进行薪酬分配(按劳分配)。当然,人的能力是无形的,要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有能力,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来实现,因此,制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至关重要。只要能够使生产资料有效增值,那么就不断增加它控制的生产资料,不能使自己控制的生产资料有效增值,就不断减少它控制的生产资料,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使生产资料按照个人能力的大小有机匹配,只有实现了这个组织中个人能力大小与所监控的生产资料多少成正比,这样才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最高的生产力水平。 看看历史的发展就知道了,生产力水平取决于生产资料流动到更有能力的人手中的阻力大小,其阻力越大,生产力水平越低,其阻力越小,生产力水平越高。在奴隶社会中,生产资料是私有的,生产者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这大大制约了奴隶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私有的,生产者有了人身自由,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一截。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融资本的高流动性使生产资料流动到更有能力的人手中阻力大大减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但是,这些金融资本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它仍然阻碍着生产资料向更有能力的人流动,影响着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发挥。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公有的,才使金融资本流向更有能力的人手中阻力最小,因此,它的生产力水平是最高的。 现在仍有很多人把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理解为私有制,不错,这是一定程度上的私有制,不过这私有的不是生产资料,而是个人能力,个人所有制的本质就是按劳分配,它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区别就在于它避免了资本家利用生产资料在生产活动中的优势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 我们知道,生产活动中一直存在着人力资本与其它资本形式之间的竞争,谁占据主导地位就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如果金融资本在生产活动中占据主导,那么人们就会利用这种优势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如此;如果人力资本在生产活动中占据主导,那么按劳分配就成为了一种现实,剥削现象消失了,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下子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它跨越了金融资本的高流动性对生产力水平解放的过程,因此,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实现这种解放是一种必然,但它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同样可以实现,而且这种对生产力水平的解放还要远远高于私有制。令人遗憾的是,中国选择了私有化和半私有化,

浅论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问题

浅论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问题 摘要: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面世以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引起持久而广泛的争论。准确把握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目标、阶级和国家消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同时,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现存的所有制与未来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的关系,把两者区别开来。 关键词: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剥削 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一直是理论研究上的一个热点问题,被称为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最好还是抛开各种争论,从马克思自己的思维逻辑中求解。 一、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的不同理解及原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结尾处通过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的考察,提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他指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自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面世以来,“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引起了持久而广泛的争论。 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最权威的理解是恩格斯,他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解为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所提出的“马克思先生安于他那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所有制的混沌世界,却让他的信徒们自己去解这个深奥的辩证法之谜”的论断,在引用了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后指出:“可见,靠剥夺剥夺者而建立起来的状态,被称为以土地和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对任何一个懂德语的人来说,这也就是说,社会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涉及产品,那就是涉及消费品。”恩格斯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这一解读,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正统理解。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中的“个人所有制”就是公有制。此外,还有一些观点认为,马克思提到的“个人所有制”是“公共公有制”、“个人公有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劳动力个人所有制”或“人人皆有的私有制”,等等。 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问题的解读,至今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确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 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作为整个自 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 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 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 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 展起来的。”“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 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 分割的。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 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 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 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势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 标。”“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 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 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 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这说明动物只繁衍其自身的物种,只生产它和幼仔肉体所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的生产不仅表现为自身的繁衍,还表现为自由自觉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人的实践活动使人从自然 界中分化出来,人的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不但能够积极地适应自然,还能通过认识和改变自然而支配自然,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改造自然,使自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然而,无论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多大,人的实践活动始终离不开自然界。因为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可能。实践也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三、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是一种以实践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对象性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 课程论文 题目人与自然的关系 姓名张冬阳 学号2120111998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2012年 6 月 25 日

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性质属于哲学门类。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专业,来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正文: 1.人类自然观的发展 1.1古代的自然观 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存在、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对自然界的看法上。这种认识是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或包容在自然哲学之中的。 (一)朦胧的自然意识 公元前一万年前左右至公元前三四千年是我们所能考察的远古文明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那时,人们靠自然界恩赐生活,无法驾驭自然力,对自然界总怀有一种朦胧的敬畏和神秘的感觉。对谷物丰收、家畜兴旺的追求,对死亡复活的希望,迫使人们把自然界当做使用价值的源泉而进行思考。真正的自然观是伴随着中古时代自然哲学家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而出现的。 (二)朴素的自然观 一部分自然哲学家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赋予自然界以抽象的形式,形成了朴素的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从总体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发展变化,从总体上勾画了自然界的图景和本来面目,初步显露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灿烂光辉。但是,这种自然观也暴露了它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粗糙性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自然观在古代没有得到发展,而被神秘主义自然观压倒了。 (三)神秘主义自然观 既然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是猜测,因而另一部分自然哲学家从朦胧的自然意识出发,以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为焦点,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得出了神秘主义的自然观。 1.2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随着以铁制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先后进入了封建制社会。古代中国在奴隶制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如古希腊、古埃及,但进入封建社会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超过欧洲,特别是公元3——6世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的辩证法的自然观有重大发展。特别是元气说很盛行。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现代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起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关于全球性问题特征从影响方面可以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的问题,而需要所有这些国家协同一致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 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庞大压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威胁,而人口增长的速度依然大的惊人,按照生物学的规律,当一个物种过度繁殖时,必将导致这一物种大批的死亡。环境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同时带来的新问题——环境污染,也是全球性问题中最严重、最长远、最急需处理的问题,而其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问题都加大了人类生存压力,使人与自然越来越不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

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全球性范围内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露,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治理起来相当困难,而这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了很多,处理的难度就更加艰巨了。中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的接受是走在世界前的,并且在行动上是超前的。《中国21世纪议程》包含了中国根据本国的社会制度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很好处理了可持续发展下科学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通过利用社会主义的良好制度下,调节不适合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的落后体制。还有在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做到发展科学技术而又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清发展的方向,把握好科学技术

以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1

从环境保护看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危机的全球化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仍然是哲学界的主流话题。人的生存方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它在人与自然交往的现实语境中生成,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方式是否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也就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是和谐的。生态危机正是在人的生存方式基础上人与自然、入与人的交往活动的一种结果。因此,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人的生存方式中加以研究,从人的生存方式视角反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加深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认识,从而在实践中改变不合理的生存方式,悉心料好、呵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的生存需要一系列物质生存要素,包括自然、社会、人以及技术和各种技术物品。在一定历史阶段,总有一种生存要素是最基本、最具决定性的,规定着那个历史阶段人生存的基本特征,我们把围绕决定性生存要素所构成的物质生存系统叫做人的生存方式,并用这一决定性生存要素来命名这一生存方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自然生存与技术生存两种方式。不同的生存方式,对应着人与自然的不同关系。早期的自然生存是原始自然生存,人类通过采集与狩猎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植物与动物。自然界提供什么,人类就利用什么。自然界有什么,人类就需要什么。 人类的需要只是对自然物的反映。在采集与狩猎的劳动过程中,人类总结和发展了种植和养殖技术,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进入到农业自然生存。在农业畜牧业生产中,动植物的生长主要是按遗传规律的自然生长,不能预先设计和控制,人只是为它们的自我生长提供较好的条件,人的活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相反,由于不能正确理解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界充满了神秘感和敬畏,不得不依据自然的结构、功能和属性调整自己,通过顺应自然以求得生存。 在自然生存中,虽然应用了一些原始工具,但这些工具只是肢体功能的简单延伸且作用有限,人的生存主要依靠自身的自然条件(主要是体能,包括体力和身体技能)与自然界进行交往,人的根本属性表现为人的自然属性,气候、食物、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的生活和命运。因此,自然生存是一种动物式的生存。…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积极存在物,他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且能用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在此过程中又创造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不仅有量的拓宽,而且有质的提高。此时,自然生存方式的局限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超越自然生存而去追求更高级的生存方式,成为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欧洲相继爆发了倡导人本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宣传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以及提倡“天职”(劳动)观念的新教改革运动。这些思想解放运动,一方面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的过程中,把长久沉睡于上帝神性之中的人的物性猛然唤醒,形成了“物本人文主义”;另一方面又与欧洲特有的地理和历史条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资本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以资本追逐最大利润为驱动力,以物欲的满足为目的,以有效率的运作为原则,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奠基在功利性的基础上。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资本家发现通过把科学所发现的自然规律和知识运用于生产过程中,能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劳动成本,十分有利于资本增值,从而大力赞助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于是,各种技术不断被开发出来并出现无限进步的趋势,各种新工具、新机器相继被发明出来并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各式各样的技术物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奔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占据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位置。泉水般涌流出来的大量技术和技术物品,使人享受到物质殷实、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交往多样等众多好处,欲望得到空前满足,生存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于是,人类凭借技术的应用,使其从生存于天然自然界转向生存于人工自然界,开始了技术生存。技术生存就是一种运用技术手段改变自然以创造人工自然环境来满足人需要的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也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哲学发展史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科学地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提出了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是我们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考察人与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与发展,克服对这一关系的朴素性、机械性和片面性认识,使人与自然关系研究获得科学的起点与方向。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 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自从机器大工业出现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源的数量急剧扩大,大片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引起了大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工业“三废”的无控制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空气,一些物种灭绝,而另一些物种又泛滥成灾,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加剧,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的无所不能和大自然对人类盲动、破坏的报复和惩罚,其结果已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改变这种严重状态,首先应当通过人类的理性活动来缓解人与自然的冲突,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自然从冲突走向协调

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赵一锦.. ..摘要! 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和谐发展, 实现人和 自然的协调和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并提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和谐大自然观 从洪荒时代开始, 茹毛饮血的人类就在他们赖 以生存的土地上欲取欲求, 漫长的岁月过去了, 到了 高度文明发达的今天, 人类已经可以上九天揽月、下 五洋捉鳖。然而我们无法不去正视, 在近乎疯狂地 索取和掠夺后, 河流已经开始干涸, 土壤退化、沙化, 水资源日益紧张, 森林的毁损和物种的灭绝, 大自然 正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它的愤怒。人类是否应该反 思自己的行为方式, 建立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格局? 答案是肯定的! 正如联合国发布的.世界自然资源 保护大纲#中所说: . 地球并不是我们祖先遗留给我 们的, 而是属于我们的后代%, 这是每一代人, 包括我 们所必须履行的道德责任。 整个自然保持一种有序的状态, 其中存在着平 衡的数值比例关系, 进行着有条不紊的循环。人只 是有序世界中的一分子, 人要向自然索取氧气、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