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摘要】目的:观察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从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展开论述,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进行讨论。结果: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必须采取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措施,才能取得最大疗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选择,预后也较为理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中西医结合疗法;脑/病理生理学;溶栓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医又称中风,是指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突然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分水岭梗死等。临床以偏瘫、失语等急性或亚急性脑局部病变最常见。中风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中老年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1]。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中风急性期的救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从一个方面努力很难达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减轻致残率的目的,而应该采用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治疗和康复训练。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最佳选择,预后也较为理想。

1 西医治疗[2]

1.1 溶栓疗法一般认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时间是在发

病后6 h内,6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3 h内,无溶栓禁忌症者,推荐静脉内使用rt-PA[3-4]。rt-PA是唯一由FDA(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认可的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方法。对适宜接受静脉内rt-PA治疗者于起病3 h 内给予rt-PA 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开始使用rt-PA之前进行血压的稳定性评估,治疗前应使血压控制在≤185/110 mmHg,并在溶栓后至少24 h内将血压平稳控制在180/105 mmHg水平以下[5]。不建议静脉内给予链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不建议在临床试验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安克洛酶、尿激酶以及其他静脉溶栓药物的治疗。

大脑中动脉闭塞<6 h的重度卒中和无法接受静脉内rt-PA 溶栓的患者可考虑动脉内溶栓[6],动脉内溶栓需在有经验的卒中中心,由有资质的介入医师进行,并能及时行脑血管造影。溶栓疗法的主要并发症为颅内出血。

1.2 抗凝疗法有人提出抗凝疗法在急性期治疗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讨论[7],香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实验,用不同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给中风患者进行10 d的皮下注射,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以及随后的3个月内,两组人群都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在第6个月的时候,接受大剂量低分子肝素的人群的死亡率和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8]。2007年5月,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联合发布的《成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指南》中不建议急性期应用抗凝药物来预防卒中早期复发或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考虑到严重的颅内出血并发症,中重度卒中患者不建议紧急抗凝治疗;不建议静脉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崔学艳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血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漫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80%,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及癌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ICVD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种族、遗传等。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神经影像学检查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一)病理类型与发病机制 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液成分改变等多种病因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有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地动脉系统狭窄、微栓塞等。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TIA好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起病突然,有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后遗症。TIA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相似。 2.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症状多样。①颈内动脉TIA:多表现为大脑半球或单眼症状。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失语、认知的改变;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曚、视野中有黑点等。②椎-基底动脉TIA:多表现为眩晕、跌倒和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 3.辅助检查: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TCD检查可探及颅内动脉狭窄,并可进行血流状况评估。CTA、MRA及DSA检查有时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三)治疗药物 1.抗血小板药物:非心源性栓塞性TIA推荐抗血小板治疗,发病24h内,可启动阿司匹林(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用药60天。其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过敏患者,可服用氯吡格雷用于二级预防。 2.抗凝药物:心源性栓塞性TIA可采用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肝素(Heparin)、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和华法林(Warfarin)。一般短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改为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华法林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到2~3,用量根据结果调整。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脑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

中风病 中医概念: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 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 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 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 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 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西医概念:脑出血系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引起大块性出血 所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底节区为主,其余 2 0 %发 生于脑干和小脑。 中医病因病机 1. 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起居衰矣”。年老体 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 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 痰浊、 O 脏腑之分,有 ,但 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 阳 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 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 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 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 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 4. 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 ,血行不畅, 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 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 窍而发为

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

西医发病机制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主要因素,还可由先天性 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瘤、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感染、药物(如 抗凝及溶栓剂等)、外伤及中毒等所致。其发病机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脑内小动脉的病变。微小动脉瘤:绝大多数微小动脉瘤位于大动脉的第一分支上,呈囊状或棱形,好发于大脑半球深部(如壳核、丘脑、尾状核)其次为脑皮质及皮质下白质,下白质中 亦可见到。 中、桥脑及小脑皮制裁中医临床表现脑脉痹阻或血溢 脑脉之外所引起的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证候特征。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1 .神昏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重者昏迷或昏愦。有的病人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多数神昏病人常伴有谵妄、躁扰不宁等症状。 2.半身不遂轻者仅见偏身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则完全瘫痪。 3.口舌歪斜?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 体,常伴流涎。 4.言语謇涩或不语轻者,仅见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 患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不语。部分患者在病发之前,常伴有一时性的言语不利,旋即恢复正常。 西医临床表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后偏瘫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43例和对照组(西医治疗)4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MA及M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改变幅度较小。治疗后FMA及M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疾病,致死、致残率极高。祖国医学中,《黄帝内经》中就有“偏枯”“偏风”“偏痱”等的记载,从中医临床来看,偏瘫是中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指左侧或右侧上下肢瘫痪,随意任用不能的症状,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因此,对中风偏瘫,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1-2]。为探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后偏瘫患者4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中风后偏瘫患者85例,男53例,女32例;年龄40~76岁,平均(60.7±11.3)岁;病程3周~11个月,平均(6.7±1.5)个月。其中发病原因,脑溢血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梗死44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43例和对照组(西医治疗)42例,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199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标准[1],全部病例均经CT扫描,明确诊断为中风引起的后遗症。所有患者均没有其他严重内科疾病存在;未经溶栓治疗;排除脑外伤、脑肿瘤、脑炎合并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甲钴胺片500μg,喜得镇1mg,甲磺酸阿米三嗪10mg,脑复康0.8g,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 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 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

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 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 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_刘秀琴

·讲座·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刘秀琴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6-9771(2001)01-040-02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治疗 TIA是造成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如能及时地进行积极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1.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颈动脉TIA发作且颈动脉分叉处的狭窄>70%者,该手术是最佳的治疗选择。 1.2气囊血管成形及扩张术:是颅内、外闭塞性血管疾病的新疗法。对于有血管狭窄或闭塞而又不能选择外科治疗的患者,血管成形术可为其提供治疗机会。1.3颅外颅内血管搭桥术或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对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的TIA患者可能是有益的。 1.4药物治疗 1.4.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①Aspirin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其最有效剂量有两种,即3075mg/ d的极低剂量和1300mg/d的大剂量。目前对此尚存争论,需要做前瞻性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目前以采用小剂量治疗为主。②Ticlopidine:比Aspirin更有效,特别对老年人、妇女、椎-基底动脉的TIA、大脑的小血管疾病和Aspirin无效者效果更好。对颈动脉高度狭窄(>75%狭窄)的患者无效。因为Ticlopidine 可引起严重的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大约1%的患者),所以在应用的最初3个月需要每2周查1次血常规。 ③Clopidog rel:与Ticlopidine类似,有效性与Ticlopi-dine相同,但副作用相对较小。 1.4.2抗凝治疗:①华法令:推荐用国际标准化比率(NIR) 2.0 3.0;②皮下注射肝素:根据国际脑卒中试验(世界范围近2万人)的结果,其预防脑卒中的效果不如Aspirin。 2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2.1溶栓治疗 2.1.1时间窗:根据缺血后的组织病理改变和溶栓治疗的临床试验,目前国内外将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定为症状发生后3h或36h以内。 2.1.2溶栓药物:与链激酶和尿激酶相比,基因重组 作者单位:100730北京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作者简介:刘秀琴(1939-),女,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癫痫与脑电图的研究及神经康复。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具有高度血栓纤维蛋白亲和力和选择性,具有局部溶栓作用,但价格昂贵。国内多采用尿激酶。链激酶的国际静脉溶栓试验(MAST-I, MAST-E和AS T)均因明显增加死亡的危险性而停止。 2.1.3溶栓方法:包括静脉内溶栓与动脉内溶栓。①静脉内溶栓:静脉内输注溶栓药物。②动脉内溶栓:经股动脉插管,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通过造影选择性地插管至闭塞血管的起始部或闭塞点的近端,局部应用溶栓药。一旦血流再通,应立即停止。与静脉内给药相比,动脉内溶栓用药剂量小,溶栓起效快。然而动脉内溶栓需要一定时间和放射医生的参与,还需要建立一个绿色通道的专业队伍。 2.1.4禁忌症:①发病时间不清楚,如睡眠中发病;②PLT计数<10万/cm3;③有凝血障碍或已用华法令; ④有可能为CNS出血;⑤近期外伤或外科手术的患者;⑥胃肠道、泌尿系统和肺部疾病近期有出血者;⑦血压持续升高>200/120mmHg;⑧近期发生心肌梗死或心包炎者。 先进的影像学(diffusion/perfusion M RI)将可能提供早期溶栓治疗的影像标准,并对溶栓预后做出评价。 2.2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是通过阻止局灶缺血所造成的细胞损伤以救助缺血脑组织的措施。基于对局灶缺血脑损伤向着不可逆方面发展所涉及到的一些机制认识的增加,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如尝试应用Ca2+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谷氨酸释放抑制剂、白细胞粘附抑制剂、自由基清除剂等作为保护脑的药物。但到目前为止,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有希望的药物在临床实验中尚未显示出明确的有效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神经保护剂,但针对缺血后复杂的神经元病理过程所进行的神经保护治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种M axi-K+通道促效剂BMS-204352可能是有希望的药物,不久将公布它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在神经保护剂临床试验设计中,治疗时间窗、药物血浆水平、治疗目标人群和评定指标等,都可能是重要因素。弥散—灌注M RI(diffusion/perfusion M RI)可为更好地确定目标人群提供依据,也是评价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2.3抗血栓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患者,推荐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B .高出血风险人群 C .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D .以上都是

中风偏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中风偏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方法:选 取30例中风偏瘫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中 西医结合治疗,治愈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显著,对中风患者积极进行肢体运动障碍 的康复训练与治疗,减轻病残程度,无疑是中风康复的核心任务。注重培养患者 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同时,预防中风的再次 发病。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74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2-0054-02 中风病后期一侧肢体运动障碍的后遗症。又称偏枯、偏痱、偏风、半身不遂等。大多为气虚血瘀、痰湿壅盛、肝阳化风、肾精耗损所致。对中风患者积极进 行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训练与治疗,减轻病残程度,无疑是中风康复的核心任务[1]。在中风后遗症期,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强调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重视心理治疗,强调精神调摄,避免情志刺激,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以促进功能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3~78岁, 平均年龄63岁。均为门诊收治的中风后偏瘫患者,病程1个月~2年。 1.2 方法 西药采取甲钴胺片500ug,口服,3次/日;喜德镇1mg口服3次/日;都可 喜10mg,口服3次/日;阿司匹林30mg,口服,每日1次。在西医基础上采用 头针疗法,或头针与体针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偏瘫也屡见报道。其常用的取穴方 法包括按“头针刺激区”、“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及取用传统经穴等不同的取穴命 名体系。头针取穴的疗效特异性,目前还很难作出确切评价[2]。而头针治疗中风 偏瘫确有一定的疗效,据有关资料统计,其显效率为60%~80%,主要表现在患 侧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康复。中风偏瘫病人因气血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日久 则出现肢体挛缩,肌肉痿废或疼痛,采用推拿疗法能够促进气血运行,调和经脉,以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推、拿、摩、揉、掐、搓、滚和 捶拍等。同时可结合穴位进行推拿治疗,而且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强度,尤其 对于肢体强痉拘急者,动作要缓和,不可过于生硬,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自拟“复元通络液”治疗中风后期出现手足肿胀,肢体疼痛等症,疗效显著。 其主要组成为川草乌、当归、川芎、红花、桑枝等,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之功。中风进入恢复期后,临床常见患侧的手掌变厚,皮肤粗糙、干燥,手指增粗 或发亮,按之不凹陷,中医称之为手胀。对于这类症状我们采用本方煎汤局部熏 洗后,往往3~5天内肿胀明显减轻或消退。藤类药对中风肢体拘急、疼痛、肿 胀者进行药浴治疗,常选用天仙藤、络石藤、海枫藤、五味子藤等,起到通经活 络作用。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肢体功能恢复,症状、体征消失,瘫痪肢体肌力Ⅳ级以上,生活自理;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至Ⅲ~Ⅳ级,生活基本自理;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7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76例 【摘要】目的:中风是威胁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6中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治疗,过一段时间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观察患者的病情转归,发现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风;疗效 中风是由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疾病,根据病程的不同又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由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所以被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随着中西医学对该病的深入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以下对中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做简单的探讨。1资料与方法1.176中风患者中,男44例,女32例,年龄最小24岁,年龄最大78岁,病程最短为2小时,最长为3个月,均分对照组和治疗组男22例、女16例。其中不考虑年龄、病程等的影响。经西医CT检查显示:脑血栓形成者62例,脑栓塞者4例,脑梗塞者10例。中医辨证属中经型58例,中腑型18例。1.2方法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选用药物依达拉奉、苦碟子注射液、长春西汀进行治疗,同时适量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从气、血、痰、虚、风、火六个方面,对每种病型对症使用不同的药方。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疾病的转归,进行疗效分析。根据比较得出的数据运用spss11.5操作系统、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 治疗一段时间后进行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比较分析,发现对治疗组的疾病转归较对照组的明显,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讨论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好发于中老年,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等特点。在中医学上,中风为本属虚标实之证,上盛下虚,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在气虚血的基础上,遇见气候骤变、嗜食厚味、忧思恼怒、情志相激、饮酒无度、纵欲劳累、起居不慎等诱因,引起腹脏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形成脑脉受阻或血溢脑外,导致中风。4治疗 (1)西医疗法: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给予依达拉奉,可抑制梗塞周围局部脑血流量的减少,它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是一种脑保护剂。苦碟子注射液有活血止痛,清热祛瘀的作用,对于中风的患者亦有用。长春西汀常用于改善脑梗塞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等诱发的各种症状,对于中风的患者尤为重要。同时可以适时给予呼吸机,提高给氧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还要调控血压、改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50例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50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04T13:35:48.88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7期作者:罗海波[导读]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 郴州市临武县中医医院 4243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远远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FMA 评分及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NIHSS评分较低、FMA 评分和ADL评分明显较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西医;针灸;中风;效果 中风是多发于老年人群的一种神经外科疾病,发病后往往会引发失语、偏瘫等并发症,有着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对中风患者实施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均知情为本次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在46~72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3.8±4.0)岁;观察组23例,女性27例,年龄在45~74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4.5±4.1)岁。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对比,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方法,给予患者血栓通静脉滴注(0.4g/次,每天一次)、按照患者病情给予甘露醇治疗、依达拉奉静脉滴注(30mg/次,每天一次)、口服阿司匹林治疗(75mg/次,每天一次)[1]。一个疗程为20d,连续治疗2~3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治疗,中药组方为:黄芪30g,钩藤、川楝子各8g,牡蛎、玄参、当归、龟板、天冬、龙骨、牛膝、地龙各10g,川芎、赤芍、红花、桃仁各12g[2]。水煎煮,每天用药一次,早晚两次分开服用,连续治疗一个月。 1.3评价标准[3-4] ①按照《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分为四个等级。基本痊愈:治疗四周后,患者疗效指数不低于81%;显效:治疗四周后,患者疗效指数在56%~80%范围内;有效:治疗四周后,患者疗效指数在36%~55%范围内;无效:治疗四周后,患者疗效指数低于36%。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②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分值越高,表示受损越严重;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根据运动功能恢复量表(FMA)来评价患者的运动能能恢复情况,分值越高,表示肢体功能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年龄、NIHSS、FMA 评分及ADL评分等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治疗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2组中风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远远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 表一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对比两组NIHSS、FMA 评分及ADL评分 治疗前,两组NIHSS、FMA 评分及ADL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NIHSS评分较低、FMA 评分和ADL评分明显较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二。 表二两组NIHSS、FMA 评分及ADL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建议收藏)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 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文档交流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文档交流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文档交流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文档交流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文档交流 A .40—50岁 B .40—60岁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摘要】目的:观察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从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展开论述,就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进行讨论。结果: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必须采取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措施,才能取得最大疗效。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选择,预后也较为理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中西医结合疗法;脑/病理生理学;溶栓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医又称中风,是指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突然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分水岭梗死等。临床以偏瘫、失语等急性或亚急性脑局部病变最常见。中风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中老年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1]。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中风急性期的救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从一个方面努力很难达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减轻致残率的目的,而应该采用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治疗和康复训练。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最佳选择,预后也较为理想。 1 西医治疗[2] 1.1 溶栓疗法一般认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时间是在发

病后6 h内,6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3 h内,无溶栓禁忌症者,推荐静脉内使用rt-PA[3-4]。rt-PA是唯一由FDA(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认可的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方法。对适宜接受静脉内rt-PA治疗者于起病3 h 内给予rt-PA 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开始使用rt-PA之前进行血压的稳定性评估,治疗前应使血压控制在≤185/110 mmHg,并在溶栓后至少24 h内将血压平稳控制在180/105 mmHg水平以下[5]。不建议静脉内给予链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不建议在临床试验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安克洛酶、尿激酶以及其他静脉溶栓药物的治疗。 大脑中动脉闭塞<6 h的重度卒中和无法接受静脉内rt-PA 溶栓的患者可考虑动脉内溶栓[6],动脉内溶栓需在有经验的卒中中心,由有资质的介入医师进行,并能及时行脑血管造影。溶栓疗法的主要并发症为颅内出血。 1.2 抗凝疗法有人提出抗凝疗法在急性期治疗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讨论[7],香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实验,用不同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给中风患者进行10 d的皮下注射,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以及随后的3个月内,两组人群都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在第6个月的时候,接受大剂量低分子肝素的人群的死亡率和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8]。2007年5月,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卒中学会(ASA)联合发布的《成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指南》中不建议急性期应用抗凝药物来预防卒中早期复发或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考虑到严重的颅内出血并发症,中重度卒中患者不建议紧急抗凝治疗;不建议静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