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0318公共政策复习资料1004

00318公共政策复习资料1004

00318公共政策复习资料1004
00318公共政策复习资料1004

一: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1.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

1)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1.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

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要的东西而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1.4、马克思的贡献:

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2)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论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3)他的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1.5、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

1)他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做文化科学。

2)他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动机和目标。

3)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

4)他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就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

1.6、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六点界定

他是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从物之一。

代表性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

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它们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1.7、德洛尔的主要学术成就:

第二代公共政策学家,其学术背景是公共管理学而不是政治学。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

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

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政策系统”的概念。

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1.8、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取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

(1)行为主义虽受到批评,但是尽可能地赋予公共政策学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仍然是重多学者的追求。

(2)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

(3)博弈论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4)个案研究受到重视。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第一阶段重点在政策的制定上,第二阶段转变为政策的执行。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1.9、学科的近期发展: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趋向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1)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

(2)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

(3)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1.10、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系统论——贝塔朗菲((1)系统论原理(2)系统方法(3)系统工程)

信息论——申农

控制论——维纳

三论提供的思维方式的特点:系统性、动态性、最优化。

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系统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2)决策科学的形成(巴纳德、西蒙)

西蒙理论的贡献:

(1)以“有限度的理性”“令人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基本命题构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2)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决策过程进行了科学分析,概括出他的决策过程理论。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泰勒——设定理性人为经济人,首创科学管理理论。

梅奥——设立理性人为社会人,创立“人群关系理论”。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主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实行国家调控,干预经济体系的运行。它认为市场失败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只要国家采取适当政策调节经济,就可以增加有效需求,消除经济危机。第二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第二章公共政策学的的学科要素

2.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概念的内涵: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3)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在国家、政府、政党的职能活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各个知识领域,在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

2.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所包括的三个方面:

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2.3、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所包含的三个层次

1)具体的个别的政策;

2)政策群和政策链;

3)政策一般。

2.4、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2.5、科学的品格:

1)第一个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

2)第二个品格是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

3)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

4)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2.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

1)经验主义:

(1)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也就是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真正源泉。

(2)强调人的认识须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

(3)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

(5)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培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强调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是经验主义的共同特征。

2)理性主义:

(1)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直观而不是感觉经验。

(2)理性主义总是把一般而不是把个别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

(3)在是否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的问题上,理性主义持肯定态度。

(4)理性主义是以演绎法为主线发展起来的。

(5)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理性主义认为真理的标准就是理性本身。

3)逻辑经验主义:

(1)经验证实原则。

(2)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

(3)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4)后现代主义:

(1)对从伽利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机械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2)主张自然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4)重视非理性的、反理性的和超理性的等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5)辩证唯物主义:

(1)全面性,或者说由于它综合了各种片面的认识中的正确的方面,因此,它本身就最少片面性。

(2)实践性,或者说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个别与一般、整体与部分、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2.7、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1)由于模型和原型具有相似性,可能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预测。

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2.8、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系统与过程理论模型:

1)理想主义模型:

2)渐进主义模型:林德布洛姆

3)规范最佳模型和混合扫描模型:

4)政治系统模型:

5)机构——制度模型:

6)集团模型:

7)精英模型:

2.10、华莱士科学环

“科学环模型”标明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是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

2.11、从经验观察开始的研究过程的各个程序和步骤

以操作化方法进行经验观察~对观察到的结果以量度、测定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经验概括,这是一个进行经验研究的过程,即以归纳法从事理论构建的过程,接着,在经验概括当中或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运用形成概念,建立命题、理论的方法~理论,这是一个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

2.12、从理论假设开始的研究过程的各个程序和步骤

对既有理论进行梳理,通过运用逻辑演绎方法~假设,这是一个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接着,从假设出发~以操作化方法进行经验观察,这是一个以演绎法进行理论演绎的过程。或者,在假设做出以后,通过运用检查假设的方法~证实或证伪,然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理论。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和功能

3.1、公共政策的内涵: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3.2、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1)美国:公共政策=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2)中国:公共政策=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1)党的政策:成为公共政策的形式:(1)直接的形式;(2)间接的形式:党的领导是政治的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推荐重要干部。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

3.3将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

(1)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联名发布政策方案。

(2)中共中央提出政策创议,国家机构据此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并按照法定程序通过。

(3)政府决策以党提出的政策原则为依据。

(2)人大决策:

人大决策主要采取的形式:(1)宪法;(2)基本法律;(3)法律;(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人大决定: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那些行为。2)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3)人大及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的行为。

(3)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1)行政法规;(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3)部门规章;

(4)地方性规章;

(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3、纵向结构: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中国:1)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其目标、方向和行为规范为中央政策所决定,所以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3.4、什么是合理的政策结构?

1)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显著特征是结构的有序化。

2)合理的政策结构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有效的分级控制。

3)严格的组合秩序,这是政策结构合理的重要条件。

3.5、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核心要素):

(1)公共问题的形成;

(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

(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工具而产生的。

3.6、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表现在四方面:

(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国家和政府几乎以执行政治统治的职能为唯一职能,而执行社会管理的职能也以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为目的。

(4)传统的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少数统治者个人甚至最高统治者一个人的品格、智慧、学识和视野等因素,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结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7、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治性(2)阶级性(3)权威性(4)普遍性(5)目标取向(6)稳定性与变动性(7)预见性

3.8、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管制功能(2)引导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第四章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4.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2)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

2)客体:(1)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2)目标群体。

4.2、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1)信息子系统:

2)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

功能和作用:

(1)提供预测研究;

(2)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

(4)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

(5)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3)决策子系统:是中枢系统。

基本特征:权威性和主导性。

功能和作用:(1)确认政策问题;

(2)明确政策目标;

(3)组织政策方案设计;

(4)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

4)执行子系统:

功能:(1)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

(2)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

(3)总结执行情况。

5)评估子系统:

功能和作用:(1)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

(2)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

(3)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

6)监控子系统:

功能和作用:(1)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交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

(2)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

(3)反馈执行情况。

7)反馈子系统:

功能:(1)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2)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

(3)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4.3、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

特点:(1)高度复杂性(2)巨大差异性(3)历史变异性。

1)国情与国策;

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3)国际环境(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趋势)

4.4、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关系

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

(1)国家纵向组织机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

(2)国家横向组织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

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

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4.5、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

2)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挑战。

3)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4.6、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

(2)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

(3)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

(4)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4.7、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

1)作为政策对象的公民。

2)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4.8公民影响公共决策的途径:

(1)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问题,如宪法的修订等,采取全民公决的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

(2)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公民自己选出的代表或制定、修改执行公共政策。

(3)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反对某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

(4)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集团的力量去影响政策。

(5)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去影响政策结果。

(6)某些公民还可以通过其知识活动为决策过程提供思想指导。

(7)某些公民通过政治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1、政策周期:政策制定、执行、监控、评估、终结。

4.9、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流程:

1)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分析

2)政策决定——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

3)政策实施——政策执行、政策结果、政策修正

4.10、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政策过程的理性化

2)政策过程的专业化

3)政策过程的科学化

4)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公共选择的民主规则。

第五章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

5.1、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1)客观的社会现实;

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团体与组织活动;

5)政策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5.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1)关联性(2)主观性和人为性(3)历史性与动态性

5.3、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因素:

1)从国内和国际视角看:

国内:自然灾害、非预期的人文事件、社会的变迁

国际:战争或军事行动的爆发、武器的革新与发展、国际关系及国际间联盟形态的变更2)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看:

客观: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体制转型

主观:价值观的更新、人们期望目标的改变

流行迷思(自然的、邪恶的、内在的)科学迷思、范式能左右人们对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5.4、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

1)政治领袖;

2)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3)民意代表;

4)大众传媒;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6)政府部门本身。

5.5、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

1)边界分析法:

三步骤:(1)饱和抽样(2)诱导性提问(3)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个人、组织、技术三角度)

3)类别分析法:

注意原则:(1)实质的相关性(2)穷尽性(3)相互排斥性(4)一致性(5)层次分明性

4)原因层次分析法:(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行原因三个层次)

5)类比分析法:(人的类比、直接类比、符号类比、想象类比)

6)头脑风暴法:

阶段:(1)组建团休(2)意见产出(3)意见评估(4)意见排序

7)假设分析法:

步骤:(1)确定利害关系人(2)呈现假设(3)评比假设(4)汇集假设(5)综合假设

5.6、政策议程的含义与类型:

1)系统议程(公众议程)

2)政府议程(正式议程)(1)项目的新旧——新项目和旧项目

(2)界定议程、规划议程、磋商议程、循环议程

5.7、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政党、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5.8、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与上述几方面正向条件相对应的反向条件均可构成障碍因素;

2)社群的价值规范、制度或程序上的限制。

5.9、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

1)外在创始模型: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常见。

2)动员模型: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

3)内在创始模型: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

第六章公共政策的制定

6.1、政策目标的特征:

1)问题的针结性;2)未来的预期性。

6.2、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6.3、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1)实事求是;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4)明确具体;5)伦理考量。

6.3.、政策规划的特征:

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存。

2)从时间进程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和政策抉择之间。

6.4、政策方案的设计:

1)设计的基本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

(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有创新。

(5)方案切实可行。

2)设计的阶段:(1)轮廓勾画。(2)细节设计。

6.5、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

1)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评估和择优的标准问题。

2)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

3)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判断和选择的正确,要注意使用“逆向决策”的方法。

4)方案的评估与择优,还须对择定方案进行审查和评定,即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论证。

6.6、评估与择优的两种基本方法:

1)预测性评估

步骤:(1)方案调查;(2)详细研究;(3)进一步的分析;(4)试验式证实。

依据:(1)理论假说。(2)价值体系。(3)分析方法。

方法:(1)德尔菲法。(2)时间序列分析。(3)投入—产出分析。

2)可行性评估

6.7、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

1)国家元首;2)行政首长;3)民意代表;4)法官。

6.8、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

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2)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3)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

6.9、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2)决策过程的合法化;

6.10行政决策程序:

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

6.11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提出议案——审议议案——通过议案——公布政策。

3)政策的法律化。

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

7.1、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

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实施上的灵活性;4)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5)影响的广泛性。

7.2、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1)政策执行是解决政策问题,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

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政策执行结果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

7.3、政策执行的原则:

总原则——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具体:(1)计划周密(2)执行准确(3)灵活创新(4)全局与局部兼顾。

7.4、政策变通:

“求神似,去形似”这种变通形式,能够做到原则性、时效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遵循政策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落实。

7.5要确保政策的合理变通,要注意以下三点:

1)把握政策的基本精神。

2)摸清实际情况。

3)上情、下情有机结合。

7.6政策执行的理论与模型:

1)过程模型:史密斯模型。

四个主要变量: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关、目标群体、环境因素。

2)互适模型:

3)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

三阶段(拟定纲领、分配资源、监督执行)三原则(合法、理性、共识)

4)博弈模型:巴德克

5)系统模型:霍恩——米特模型。

五个重要变量——政策的价值诉求、政策资源、执行者属性、执行方式、系统环境

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萨巴提尔模型

三因素: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政策以外的变量。

7.7、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1)政策宣传;2)政策分解;3)物质准备;4)组织准备:(1)确定政策执行机构;(2)选人用人;(3)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5)政策实验:

(1)选择实验对象;(2)设计实验方案;(3)总结实验结果。6)全面实施

7.8、政策执行再决策(依据+分类+原则+作用意义):

1)主要依据:(1)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

(2)政策环境的变化。

(3)人们认识的变化。

(4)政策偏差的变化。

(5)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2)分类:1)现场再决策和反馈再决策。2)常规再决策和非常规再决策。3)突破型再决策和跟踪型再决策。

3)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

(2)时效性原则。(3)信息原则。(4)民主原则。(5)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原则。

(6)宣传解释的原则。

(7)动态原则。

4)作用和意义:(1)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

(2)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

(3)有利于后继政策的科学制定。

7.9、政策执行的资源:

(1)经费和人力(2)信息(3)权威(4)执行保护

7.10、政策执行的手段:

(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思想引导手段

7.11、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1)象征式政策执行;2)附加式政策执行;3)残缺式政策执行。4)替代式政策执行;5)观望式政策执行;

6)照搬式政策执行。

7.12、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1)执行者的认知缺陷。(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4)执行准备不充分。

2)客观原因:(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2)政策质量低劣。(3)政策环境的变化。(4)利益集团的压力。

(5)政策资源的不足。(6)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7.13、我国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分析:

1)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

2)领导体制方面的原因。

3)民主、法制意识淡薄。

7.14、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1)矫正的对象:(1)政策本身(2)政策执行组织(3)政策目标群体。

2)矫正的途径:(1)政策修正(2)政策增删(3)政策更新。

3)矫正的方法:(1)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科学诊断问题。(4)及时跟踪评估。(5)强化监督控制。(6)加强舆论宣传。(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7.15、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

2)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

3)随着问题的产生需要调节的行为量的大小。

7.16、政策的质量的高低由三要素来衡量:

1)政策的可行性程序。2)政策的合理性程度。3)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7.17、执行机关的效能:

合格、高素质的政策执行者的要求:

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

2)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

3)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4)较高的管理水平;

7.18、政策对象的情况

1)政策对象的特点:(1)政策规定性(2)一定的能动性(3)受动性(4)主观差异性

2)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1)表现在政策对象的数量上;(2)政策对象的类型;(3)政策对象的行为调节和变化的幅度。

7.19、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1)自然环境:(1)地理因素(2)生物因素(3)宇宙因素

2)社会环境:(1)政治环境:A政治文化B民众的支持与大众传播媒介C 国内政局与国际社会(2)经济环境:(3)社会心理环境:

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8.1、政策评估的用途:

1)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2)是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

3)是合理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的认识基础;

4)是进行政策教育的重要方法;

5)是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8.2、政策评估的类型:

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8.3、过程和步骤:

1)评估准备阶段:(1)确定评估对象;(2)制定评估方案;(3)准备评估条件

2)评估实施阶段:

3)评估总结阶段:

2、标准:

1)事实标准:(1)政策效率;(2)政策效能;(3)政策效益;(4)回应的充分性;(5)执行力;

2)价值标准:(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健康发展;(3)社会公正,

3、影响因素: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

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

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

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

7)政策评估所需经费获取不易;

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8.4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1、过程对比法:(1)动态性、全面性(2)前后对比

1)始——终对比分析

(1)前——后对比法(2)投射——实施后对比法(3)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法

2)始——中对比分析

3)有——无政策对比分析

2、价值分析法:

1)分析对象的选择2)功能分析和功能评价3)制定和实施改进方案

8.5公共政策的监控

监控是政策监督和政策控制的合称。

1)立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2)司法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3)行政机关对政策的监控

4)政党对政策的监控

5)利益集团对政策的监控

6)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对政策的监控

8.6监督系统: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

(2)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

(3)纪检、监察部门

(4)审计、统计部门

(5)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

8.7政策控制的程序:

(1)确立标准(2)衡量绩效(3)纠正偏差。

分类:1)预先控制、同步控制、反馈控制

2)目标控制、界限控制、效力控制、效应控制。

8.8政策控制的方法:

(1)矩阵控制法(2)例外导向法。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持续,终结与周期

9.1、政策均衡的特征:

1)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

2)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

3)政策均衡意识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

4)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9.2、政策持续的具体原因:

1)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

2)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

3)目标具有长期性;

4)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9.3、政策持续的后果:

积极:(1)有助于将决策者的思想贯彻到底,从而取得明显的成效。

(2)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3)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成本。

消极:可能导致政策僵化。

全国2017年10月自考(00318)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的关系是(A)P.95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互补关系 C.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D.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2.利用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作为论证信息可信度的基础,这一政策论证模式是(A)P.307 A.权威模式 B.统计模式 C.分析模式 D.解释模式 3.政策体系中具有统摄性的政策是(C)P.123 A.基本政策 B.部门政策 C.元政策 D.科技政策 4.对特定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公共政策的形式予以关注,这是公共政策的(D)P.169 A.普遍性 B.稳定性 C.特殊性 D.回应性 5.政府最高首脑拥有对公共决策最终决定权的是(A)P.204 A.首长制 B.委员会制 C.集权制 D.分权制 6.由于执行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是(B)P.343 A.政策制定偏差 B.政策执行偏差 C.政策评估偏差 D.政策规划偏差 7.在集团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政府作用并形成了“集团模型”的学者是(A) 4-236 A.莱瑟姆 B.杜鲁门 C.莫斯卡 D.戴伊 8.政治系统模型认为,既是现政策过程的终点又是新政策过程的起点的是(C)P.236 A.转换 B.输出 C.反馈 D.输入 9.对政策规划和政策实施计划进行的监控是(B)P.383 A.引发性监控 B.预防性监控 C.过程性监控 D.结果监控 10.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基础上的政策议程设定模型是(D)P.275 A.外在创始模型 B.动员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三源流模型 11.能够由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公共政策问题是(A)P 254 A.结构适度问题 B.结构不良问题 C.结构混乱问题 D.结构残缺问题 12.z省出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改“暂住证”为“居住证”是(C)P.410 A.政策的增删 B.政策的修正 C.政策的更新 D.政策的合并 13.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是(D)P.300 A.工具学习 B.概念学习 C.问题学习 D.社会学习 14.实现政策目标和解决政策问题的直接途径是(C)P.320 A.政策研究 B.政策调整 C.政策执行 D.政策学习 15.既是构成政策执行人员的主要力量,又是影响政策执行效率的基础性因素的是(A)P 322 A.下级行政人员 B.政策研究机构 C.公共政策执行力 D.政策执行机制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1

Ch1.公共政策学 ●案例1-1(书P4-6)辨析是否属于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单选/简答P157) (1)引导功能:正向与负向 (2)管制功能:对影响社会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管制与约束。 如《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为消极性管制,还有突出正激励原则的积极性管制。(3)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指明人民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而且还需指明人民应该先做什么和后做什么。Eg: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分类(了解) 1、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 2、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分配性政策一般只产生得利者,而没有明确的受损者; 再分配性政策涉及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分配。 例如,累进收入税、养老退休金额度的重新分配),美国的“反贫困”计划。 3、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 如广播、电视、煤炭、电力等特殊行业兼具自我管制政策的性质。 4、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最低工资标准、经济适用房政策、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等 设立教师节、环境政策 5、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 国防是典型的涉公政策 而垃圾收集、邮政服务、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也带有一些私人物品的特征。 Ch.2 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与公共政策系统 ●公共政策理论模型 A**过程模型(P235): 1.公共政策的阶段性 2, 公共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B渐进模型: 1. 林德布洛姆: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过去的经验对现行政策作出的局部调整。 2. 渐进模型有以下特点(P238): (1)政策具有承继性,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有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C团体模型:公共政策是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 ●公共政策的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 直接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领袖权威人物 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众/非执政党/思想库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 概念: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必要者。社会问题如何转化为政策问题:公共权威当局趋同(+概念) 目标群体:公共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服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3.公共政策环境(了解) 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经济利益)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行为模式) Ch3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的内涵:指政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公共政策工具的类型(简答)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 三分法(按国家干预程度分) 自愿性工具(非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 混合型工具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1)

公共政策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政策工具本身是(C)的。 A.一元B.单一C.多元D.复杂 2、古德诺(Goodnow)认为,国家和地方利益矛盾,(C)可能导致国家解体或集权政府。 A.利益分配B.权力分配C.权利分配D.资源分配 3、解决国家和地方的矛盾的方法是在中央和地方合理分配(A)的范围。A.意志表达B.利益表达C.呼声表达D.情感表达 4、利益集团最早出现于(B)世纪末的北美13州。 A.16B.18C.19D.20 5、官方的政策活动者是指(B)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A.政治体制外B.政治体制内C.政治体制内外D.政治体制之间 6、政策环境是政策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即各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政策活动的(B)客观因素的总和。 A.内部B.外部C.内外部D.所有 7、结构不良问题(ill-structured problem)是指(C)。 A.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B.没有明确的答案的问题C.没有明确的答案和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D.没有固定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8、政府过程实质上即(C)政策过程。 A.执行B.监督C.公共D.评估 9、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C)。

A.主体B.客体C.中介D.环境 10、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服从于政府对(C)的追求。 A.精神B.公开C.利益D.公正 11. Path Dependence 是指(C)。 A.制度依赖B.习惯依赖C.路径依赖D.心里依赖 12. public choice theory是指(C)。 A.社会选择B.自我选择C.公共选择D.生态选择 13. 现代政策科学诞生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A)。 A.政策科学运动B.社会科学运动C.自然科学运动D.工程科学运动 14. 行政决策目标的特征不包括(D )。 A.可行B.合理C.科学D.人治 15. Inter Market意为(B)。 A.外部市场B.内部市场C.国内市场D.国外市场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评估具有(ABCD)。 A.诊断功能B.预测功能C.反馈功能D.校正功能 2、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有(ABCD)。 A.理论渊源B.概念体系C.研究对象D.研究方法 3、政策方案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实践活动的各要素及其结合方案的选择,包括(ABD )。 A.实践主体的选择B.在特定的实践时空环境中的选择

自考公共政策学试题及答案2009.4~2013.7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1.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的观察称为 C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无结构访谈法 2.标志着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著作之一是 A A.《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B.《政策方向》 C.《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D.《逆境中的政策制定》 3.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是 B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部门政策 D.总政策 4.1977年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决定废止大学招生实行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属于政策类型中的 D A.风险型政策 B.竞争型政策 C.不确定型政策 D.确定型政策 5.在政策支持系统中,被称为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的是 A A.信息传播系统 B.政策支持系统 C.政策监控系统 D.政策评估系统 6.实行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国家是 C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加拿大 7.在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中,采取委员会制的国家是 B A.俄罗斯 B.瑞士 C.法国 D.中国 8.在政策过程模型中,由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B A.理性主义模型 B.渐进主义模型 C.规范最适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9.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一个决策模型是 A A.机构—制度模型 B.集团模型 C.精英模型 D.“上下来去”模型 10.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是 D A.政党组织 B.大众传媒 C.政治人物 D.政府部门 11.在问题认定的方法中,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 B A.边界分析 B.多角度分析 C.类别分析 D.层次分析 12.公共政策的政府议程又称为 A A.正式议程 B.政策议程 C.公众议程 D.系统议程 13.科珀等人认为,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出现在 C

2018年10月自考00318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 (课程代码00318)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始点通常是 A.经验观察 B.程序设计 C.理论归纳 D.研究层次 2.采用委员会制行使国家最高决策权的是 A.英国 B.瑞士 C.法国 D.俄罗斯 3.任何一项具体政策都必须预设重点,它体现的是 A,政府的独立性 B.政府的公共性 C.政府的偏好性 D.政府的权威性 4.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属于 A.战略 B.策略 C.战术 D.技术 5.针对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称为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部门政策 D.总政策 6.政策系统的核心是 A.公共组织 B.公共舆论 C.公共权力 D.公共问题 7.通过举行信息发布会、发布文件或白皮书等方式正式向公众予以政策宣示的是 A.政策监控 B.政策发布 C.政策执行 D.政策评估 8.决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来解决列在政策议程中的特定问题是 A.政策论证 B.政策采纳 C.政策审议 D。政策评估 9.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听证制度体现了 A.决策理性化 B.决策民主化. C.决策地域化 D.决策专业化 10.基于中国自身经验和理论资源总结出来的政策过程模型是 A.有限理性主义模型 B.规范最适模型 C.集团模型 D.“上下来去”模型 11.将政策问题划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结构不良三种类型的学者是 A.威廉?邓恩 B.哈蒙?齐格勒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为了实现特定的公共目的,对社会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 公共性:是区别于私人而言,是指政策属于从私人领域中抽离出来的,代表公共利益,而不是少数或个别人利益的。 分配性政策:通过合法化途径,对优惠的对象与契约进行法律认定,对社会中较重要部分的要求予以回应。 规制行政策:利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进行管制和约束 再分配性政策:发挥资源的再调配,以达到社会公平的目的 构成性政策:对政府机构和组织制度进行设计、变更、完善的组织政策 公共政策功能:指公共政策通过执行在现实环境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会受到影响的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主体: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决定、执行、监督等过程的组织、团体、个人。 公共问题: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

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自由裁量权: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权力:就是一个或若干个在社会生活中即使遇到参与活动的其他人的抵制,仍能有机会实现他们自己的意愿能力。 权威:来自某个确定源泉的某些命令被某个确定群体的人们服从的概率。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政策合法化:指行政首长或相应的立法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特定程序使各种提议中的政策方案上升到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 公共政策规划:政策行动主体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民主的程序和方式,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提出相应的解决政策问题的办法方案 公共政策决策: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公共政策案例: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

公共政策学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由政府、权力机关通过政治程序而制定的政策法规。 公共政策社会本质:政府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4.公共政策分配利益的过程具有动态性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治性、权威性和强制性 2.公共性和偏好性 3.稳定性与适应性 4.特定性与普遍性 公共政策的分类:①形式上:横向: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 纵向: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②内容上: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③具体功能:分配型政策、再分配型政策、规制型政策 ④调整的社会内容: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法律政策、科学与 技术政策 ⑤内容的性质: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 公共政策的功能:管制功能、导向功能、分配功能、调控功能、稳定功能、公平正义功能、促进社会革新功能 公共政策的历史沿革: 西方政策类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50—60年代:形成时期 以美国政策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和丹尼尔·儒勒于1951年合著的《政策科学》为标志。拉斯韦尔是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 美国政治学的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传统主义时期,着重于国有制度和国家观念的研究。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权力主义”时期,着重于权力关系和权力集团关系的研究。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行为主义”时期,运用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和定量分析,着重研究个人或团体的政治行为。 ④70年代以来的后行为主义时期,提倡用“政治系统”的概念取代“国家”的概念,着重研究政治系统和政治环境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 2、70年代:发展时期 政策科学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 ①“趋前倾向”,主要表现为6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政策咨询潮流。 ②“趋后倾向”主要表现为7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策周期化研究。 3、80年代:比较研究时期 特点: ①政策研究机构普遍、多样; ②学科建设日益成熟; ③政策研究专业化。 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 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包括:官方的政策活动者、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 政策客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成员(目标团体) 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因素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地悲剧是哈丁于196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地悲剧》中提出的。哈丁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做到最好,就不会安于次好或比较好。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群体狂想症 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里丹毛驴效应

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几种选择方案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时,它本应当是最容易作出决定的。因为无论选中哪一个都会带来愉快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决定又如此艰难呢?问题就在于决策者不得不放弃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一般来说,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将获得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减;而一旦要放弃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增,选择的烦恼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霍布森选择:没有选择的选择 霍布森选择其实就等于告诉顾客不能挑选,所以,意思是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邦尼人定定律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简单相加。人不是静止的物,而是方向不同的能量,相互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一事无成。邦尼人定定律首先反映在合作者之间的负面作用上。这种负面作用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推诿上,另一方面表现在相互掣肘上。邦尼人定定律其次强调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合作产生力量,协调是提高合作效率的不二法门。 法益均衡 比例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果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对相对人的利益造成不利的影响,行政权力的行驶除了有法律依据这一前提外,行政主体还必须选择对公民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即把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公共政策学》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政策产生于两种需求即(),或者是()。 2.()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3.公共政策的功能是()、()、()和()。 4.传统理性模型的实质是()。 5.渐进主义模型的实质是()。 6.政策问题的确认是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和()的过程。 7.事实前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和( ) 三个方面。 8.()和()是政策议程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9.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和()这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10.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是()、()和()。 11.()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中是司法决策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12.政策终结心理方面的障碍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二是();三是()。 13.费斯廷格提出了()理论。 14.政策合法性包括()、()、()以及() 15.政策评估都需要经过()、()和总结与报告三个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①拉斯韦尔②伊斯顿③戴伊④安德森 2.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①渐进主义模型②理性主义模型③规范最佳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3.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①功能取向②过程取向③结构取向④目标取向 4.公共政策问题通常由官方首先提出,再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 ①外在创始模型②动员模型③内在创始模型④自发模型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①合议制②合议、三权分立制③民主集中制④合议、民主集中制 6.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①拟定政策方案②评估政策方案③确定政策目标④择定政策方案 7.以下哪种触发机制属于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 ①自然灾害②经济灾难③生态变迁④经济对抗 8.“凡是政府选择作的或选择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①伍德罗.威尔逊②哈罗德.拉斯维尔③戴维.伊斯顿④托马斯.戴伊 9.下面哪一种不属于政治行动的类型() ①控制②命令③交易④博弈 10.在我国,行政法规通常以()形式加以发布。 ①国务院文件②总理令③国务院办公厅文件④部长令

00318-公共政策-简答题

00318 《公共政策》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学科要素 ?公共政策学的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也就是公共决策。 (2).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由于这门学科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全部领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 的知识,所以在学科内容上这门学科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特征。 (4).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创造与权力运作相结合,是这门学科的又一显著 特征。 ?古代没有发展成“公共政策学”的原因P91: (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 观察和分析,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 生公共政策学。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 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的。 ?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P110-111 (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 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2).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 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性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 著和教科书。 (3).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决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策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 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 ?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P113-P114 其必要性或者基本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为了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这种活动的 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这一根本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才有可能变成现实。一项好的政策的制定并取得令人满意的政策结果,单凭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的政策分析,并通过分析得以洞察有哪些因素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方向,是怎样影响的,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如何,在政策系统内部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就可以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获得更好的结果;等等。 (2).是为了教育群众理解公共政策,运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的和公共的利益,以适当的方式向公共组织特 别是公共权力组织提出政策建议。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是对群众进行政策教育的一种基础性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3).是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具有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虽然推动社会科学与自然 科学各学科研究的根本宗旨和动力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研究,人们才能更加自觉地认识到,公共政策是联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二者的至关重要的桥梁。因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都有必要从公共政策学这个视角去思考自身的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的内涵: (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 (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 与公民的关系;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 (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 (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面的大规模扩展,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的智能; (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 ?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政策执行和政策监控的重要主体,而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其作用不大显著的原因?(P139) (1).现行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它在国家机关中由人大产生的机构,受人大的监督,并对人大负责。司法部门同样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 进行检查和审判工作。 (2).我国司法机关参与立法过程的情况是,司法机关在立法过程的基础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一般性的,当立法 过程进入实质性阶段之后,司法机关就不再具有主体地位。 (3).我过司法机关在法律实施过程中作出的适用法律的决定,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不能作为以后适用法律 的基础,是一种非规范性的法律文件。 (4).法律解释是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具体揭示法律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司法工作中涉及对宪法和法律本身 的解释,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法律应用的解释出现原则性分歧,则须报请全国人大常 委会解释或决定。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房地产“限购令” 内容摘要:房地产作为国家的支柱性和先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不成熟,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收入比过高、房价涨幅过快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不少城市出现了房价增长幅度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相协调的现象。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试图抑制房地产过快上涨,而“限购令”无疑是其中调控力度最强的政策,足以体现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决心。笔者试图结合公共政策动态运行过程来分析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以及效果,并就这项政策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案例回顾 (一)“限购令”的出台: 我国于2010年出台“限购令”,通过加大对购房者购房条件的限制来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机行为,控制房价过快增长。2010年4月17日,“新国十条”出台,其中第3条明确指出要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要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条例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

“新国十条”出台后,各地根据其房地产现状陆续颁布“限购令”。2010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率先规定“每户家庭只能新购一套商品房”。2010年9月29日国家多部门再次出台调控新措施,其后深圳、广州等多个城市陆续公布“限购令”。随后有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杭州等16个一二线城市推出限购政策。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通知明确规定,原则上对已拥有1套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能够提供当地一定年限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对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无法提供一定年限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要暂停在本行政区域内向其售房。通知还指出,已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凡与本通知要求不符的,要立即调整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并加强对购房人资格的审核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尚未采取住房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在2月中旬之前,出台住房限购实施细则。其他城市也要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出台住房限购措施。 2011年8月17日,住建部下发二三线城市限购标准。12月,住建部知会地方政府,对于限购政策将于2011年年底到期的城市,地方政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

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基本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②决策科学的而形成: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2014)

1、(西方公共政策学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内容):1、起步阶段(20世纪50- 60年代):拉斯韦尔使用了政策科学这术语,对政策科学的学科性质内 容作了详尽论述。出现了第一批公共政策研究所。2、发展阶段(20世纪70- 80年代):在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取得了成就,在职业化方面政策分析师已成为正式的职业。3、最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这阶段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对原有研究主题的深化; 另一种是对新研究方向的拓展。 2、(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概念的重要标志)。 1主体:权威的国家机构及公共团体2本质:公共目的性3环节:决定和实施过程 3、(公共政策的特征):1、公共性1)内容上,面对社会公共问题 2)制定上,代表全民的公共机构 3)阶级上,民主化带来公共化 2、价值性3、 权威性1)国家政府在享有决策资源方面权威性地位,2)政府机构对一些政策实行强制执行4、动态性1)任何公共政策必定有一个生命周期2)本身不断完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 4、(公共政策的功能):1、目标导向功能 2、法律规制功能 3、利益协调功能 4、政治象征功能 5、社会发展功能 5、(公共问题):社会问题中影响范围最大已经成为特定地区公众都关注的重大问题。特征:1、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2、发展到较严重的程度3、为 广大的公众所觉察4、带来利益价值的冲突5、公众中产生受剥夺感强烈到非采取行动程度6公众和政府认识到必须采取行动 6、 (公共政策价值):人民对政策的愿望的反映,是政策对于人的意义。它伴随着政策的产生发展。伴随着政策的制定,实施。公共政策价值类型: 1、公共政策的管理价值 2、公共政策的文明价值1)政策促进和保护物质财富的增长2)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3)理性价值 7、(公共政策价值的意义):1、合理确定公共政策的目标2、规范公共政策价值导向3、协调公共政策利益关系 8、(公共政策价值的内涵包括哪几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自由、平等、宽容、民主、效率、秩序、发展是公共政策价值内涵1、正义:公共 政策必须以维护社会正义为价值取向2、效率:公共政策是否以最小的工作量和成本解决政策问题3、平等:处理各种关系必须遵循对等原则和平衡原则4、民主:民主的价值观反映在公共政策上和公共领域中的公开性5、秩序:政府的政策目标就是要提供安全和秩序6、发展:强调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发展7、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内容包括:维护,增进和分配8、形态:独享和共享 9、(公共政策价值的冲突):1、效率与公平的冲突2、民主与科学的冲突3、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冲突 10、(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1、公平是公共政策的本质体现2、公平是公共政策功能充分发挥的基本前提3、公平是民主政治的内在体现4、公平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诉求 11、(试述政策环境和公共政策的关系):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公共政策和政策环境形成的输入输出系统,两者相互影响,辩 证统一。1、政策环境是公共政策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政策环境的改变是公共政策变革的压力和动力4、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2、(政策环境包含哪些):1地理自然环境2经济环境1)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2)提供了政策系统运行所需资源3)影响政策系统的经济目标取 向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为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3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公共政策直接影响因素1)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系统性质2)政治环境的政治文化的行为方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3)环境影响政策的民主化程度4社会文化环境5国际环境6工作环境 13、(转型期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转型期的政策环境不同于一般的政策环境,变异性和流动性的特征 1公共政策的周期缩短,政策风险增大2 转型期政策环境使公共政策在短期终结3公共政策执行阻力增加,政策的实效削弱4政策环境的变化使公共政策缺乏稳定,过渡政策增多5转型期政策环境变化呈现多元化特征,公共政策的价值体系受到影响 14、(决策体制划分为五大系统):智囊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信息系统、监督系统 15、(宏观政治决策体制)1议会制度(总统议会制.内阁制.英国,日本.联邦委员会制) 2独裁制3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社会主义中国公共决策的政治梯 子。特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的领导作用体现为:第一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有党首先提出建议再有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第二政治局的常委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三党培养优秀干部到人民代表大会等机关去工作。 16、(政策终结的含义是什么):由政府组织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决策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 17、 (政策议程):指那些引起深切关注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被正式列入商讨,研究的议事程序,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采取行动,何时行动,采取什么 行动的政策过程 18、(政策工具特征):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1、有效性2、公平性3、适应性4、可操作性5、合法性和政治可行性 19、(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表现在:1)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代议民主共和政体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政权的 组织形式3)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基本制度具有全权性4)在法理上具有至上性,高于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 20、(我国现行公共决策体制存在哪些弊端,应该如何改进):1公共决策系统存在缺陷2决策未实现从经验到科学决策转变3科学理论滞后于决策实践 4研究人员素质不高。改进:推进我国决策的科学民主和法制化1公共决策优化前提是更新观念2决策优化的根本是完善决策机制3决策优化的基础是扩大民主参与4决策优化的关键提高决策者的素质5决策优化的保证是健全法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需要,必须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形成与市场机制配套的宏观调控机制 21、(公共问题和社会问题有何区别?简述公共问题的种类有哪些):任何社会中存在社会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差距,这就是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是 当人们价值观利益受到威胁出现的问题,是大众问题,一般超越个人特定的环境范畴,指人类社会存在的危机的困境。特征:1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性。种类:1公共问题所属的不同领域划分: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 2公共问题的意义划分:过失性公共问题和结构性公共问题 3公共问题性质不同进行划分:管制性公共问题、基础性公共问题服务性公共问题和保障性公共问题 22、(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1、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的产生2、公众议程3、政府议程形成4、政策认定议程 23、(政策制定的模式):1、理性决策2、有限理性决策: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模式3、渐进决策:美国林德布洛姆构建的,现有政策基础上实现渐进 变迁,对它进行局部的调适,并于比较以往政策,不断适合环境变化,就可作为新的政策被采纳。特征:1)要求决策者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注重研究政策的缺陷。3)着意于目标与备选之间的调适4)在面对同一社会问题不同解决方案时不注重目标的重新改进和手段4、系统决策 5、精英决策:精英模式揭示了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6、博弈决策24、(中国公共政策制定特征与存在的问题):特征:1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3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调查研究是政策制定 过程中必须的工作 5坚持群众路线 6坚持循序渐进政策制定,问题:1决策系统有待改进 2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发挥 3政策制定的合法化有待完善完善政策的建议1关于科学的纵向政策制定权限的划分 2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定的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 3进一步改进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25、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中国政策工具主要缺陷):1政策工具的选择缺乏科学化的依据2政策工具运用缺乏法制化规范3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 程序化指导4政策工具的运用受功利意识驱使5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稳定性,6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估 26、(什么是公共政策执行,它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有哪些作用):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组织形式运用政策资源,以实 施服务和宣传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过程。政策执行的意义(作用):1是制定政策的目的归宿2决定着政策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是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 27、(简述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基本因素):1政策规划障碍2政策认知障碍 3政策体制障碍4政策资源障碍5外部环境障碍 28、(增强中国公共政策执行效能的思考):1、提高政策执行水平和能力2、提高政策执行对象的认同感3、有效利用政策执行的资源4创建良好的公 共政策执行环境5规范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体系6完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 29、(什么是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意义何在):评估主体依照一定标准,运用特定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综合后作出的价值判 断,决定政策继续终结的依据。政策评估的功能和意义:1科学的检验政策效果2、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制定的依据3、有效的检测政策效率和效益4、政策评估是政策迈向科学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5、政策评估是提高政策水平的重要途径6、政策评估是改善执行不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障

2014年4月公共政策学自考真题及其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决策者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是(B )1-69 A.政策群 B.政策链 C.政策一般 D.个别政策 2.提出政策执行博弈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 )7-328 A.西蒙 B.德洛尔 C.泰勒 D.尤金·巴达克 3.以同一政策体系内的各项政策相互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的关系为标准,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C )2-122 A.战略、战术、策略 B.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 C.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 D.单目标政策和多目标政策 4.当代中国不具有政策制定一般功能的一级政府是(B )2-144 A.省政府 B.乡政府 C.市政府 D.县政府 5.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为(B )2-129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6.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由此形成的问题属于(A )5-249 A.公共问题 B.社会实践问题 C.公共政策问题 D.私人问题 7.一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程度,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特性指的是政策问题基本属性中的( D )5-253 A.客观性 B.主观性 C.历史性 D.动态性 8.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的群体是(B )5-257 A.政党组织 B.利益集团 C.政府部门 D.政治人物 9.经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将某种公共问题细分成许多次类的方法是(B )5-263 A.边界分析 B.类别分析 C.层次分析 D.假设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