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元认知

元认知

元认知
元认知

浅说元认知干预技术是什么?

㈠元认知干预技术是因干预当事人的元认知而高效影响心理的技术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干预来访者的元认知系统而高效实现的临床治疗、潜能开发、人格修正等目的的临床心理新技术。

什么是元认知呢?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心理的认知。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心理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意识功能。人首先有了相当发达的大脑等神经生理系统才会产生心理;当心理高度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产生了意识。心理学所说的意识是指能够对自身心理活动进行觉知、评价、监督、调控和指导的最高级心理功能(如图示右侧所示)

例如我们能够评价自己的想法、情感、行为是对是错等等,都是意识的功能。动物由于大脑和心理发展处于低级水平,所以都没有这种功能。

意识对心理的工作是通过知识实现的。我们的意识不能凭空对心理进行觉知、评价、监督、调控和指导,必须运用知识来实现这一高级活动。当意识运用适当的知识对心理进行上述工作的过程,就称元认知活动过程。所谓元认知说到底是我们的意识以知识为中介对心理活动的认知和调控。元认知(Meta-Cognition)中的“元(Meta-)”就是“在……之上”的意思。元认知干预技术中的“元”就是在心理活动过程之上进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元认知干预技术就是通过培养人们的元认知能力,使其对自身心理活动进行干预。而人们对内心干预的往往是自身的潜意识心理活动过程。这样,又涉及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第二个关键概念——潜意识。

㈡元认知对自身潜意识心理的监控

人类有大量的心理活动是来不及或不能反思评价或监控的心理活动过程,被称作潜意识心理活动过程。当人们因为年幼、体衰、外伤、中毒、宗教暗示、气功暗示等原因导致意识暨元认知监控能力减弱、消失时,会表现出明显的行为、思维、情绪情感的异常、失误、失控等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障碍现象,即潜意识心理活动现象。例如神经症与精神病患者的症状表现;学生学习障碍表现;网络、赌搏、色情、毒品等瘾癖表现;宗教与气功暗示性认知与情感的偏执表现等。通过临床心理辅导培养起良好的元认知能力系统,达到高效控制其自身的潜意识心理行为过程,促进心理康复的标准化心理干预操作程序,即元认知干预技术。

通俗地说,元认知干预技术是专业人员通过高效干预当事人潜意识心理活动,促成使其形成干预自身潜意识心理活动能力的心理技术体系。获得元认知干预能力的人可以通过觉知、反思、监督、调控或指导自身潜意识地运行的情绪情感、思维行为等,达到康复、潜能开发或人格修正等目标。

㈢元认知干预技术的临床特征

⒈元认知干预技术是自己能够对自己实施心理干预的技术

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能够自己为自己治疗。现在中国心理网的《应用技术》专栏中就有辽宁师范大学本科生自己为自己干预失眠、学习障碍和神经症的文章。在2003-2006年左右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辽宁师范大学校园内形成一股心理技术文化流,许多学生学习和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解决了许多有关心理健康、考研、外语、学生干部的学习等问题。

这种文化流的形成,得益于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简单性(好理解)、标准性(技术应用标准明确易操作)、高效性(一是见效快;二是立竿见影就能够见到实实在的效果;三是即使自己为自己实施干预也有效果)。200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3名年青研究生王涛、丁晓茜、刘宇艳分别报告了她们临床彻底治愈抑郁症、强迫症、臆病性瘫痪且无复发的案例时,国际心理治疗大师们惊愕了——连大师们都难以控制的神经症,怎么会在小

青年们手上治愈得如此彻底且简单?这就是技术标准化的魅力所在,它可以由年青人掌握并且高效应用;也可以为大多数患者和普通人掌握,自己对自己运用,也高效。所谓高效一是指治愈率高,二是指治愈所需的时间短,三是指治愈的指标明显、确定。

⒉元认知就是人类运用知识对自身的心理活动的自觉

正常的人都有意识,但是每个人的意识能力却有很大差别。有的人意识能力强,擅长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调控、指导,表现出行为的高度的自觉性和意志的自由性、自主性,即心想事成,能做到“三想三能”。所谓的三想三能,即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说的就是自我意识能力强的人利用自我意识对自身潜意识心理活动高效驾驭的情况。

可是许多人的表现恰恰相反,想学学不进,想做做不到,想放放不下。这些人的潜意识领域存在种种问题,然而他们的意识为什么无力干预呢?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一部分人的大脑功能因极其衰老、药物麻醉、外伤等生理原因,已经丧失功能。对这些人的诊断和治疗应该归属医院。

第二种情况,大多数人是由于他们的元认知系统的缺陷,即知识缺陷。当人缺乏某种知识的时候,他们的意识系统也不能正常工作,人类的意识是驾驭知识并以其为工具对其自身心理实施干预的。

例如一位刚刚退休的老干部,由于一生工作顺利,从来没有受过挫折,退休后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还向原单位的职工宣讲时事政治。当然职工们不愿意听,人人躲避不及。于是,这位老人被儿女们当做“精神病”管了起来。

另一位退休老师74岁了,刚刚做过脑溢血开颅手术不久,许多人来看他时,他仍然能够自觉地掌握时间,不让探视的人因为和他谈话过久影响上班工作。原来这位老人退休前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公安干部,后来虽然经过大学深造却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在毕业时被分配到了偏远地区当一名普通教师。上级领导为了照顾他,将他从偏远地区调回家乡时,一再强调要他谦虚谨慎,严以律已,不摆老资格,接受单位才敢收下他。于是,他遵守诺言,天天反思自己行为,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后来他大脑中就形成了这样的程序性知识——一到某情境下,就反思自己是否有不当言行妨碍了别人的学习、工作、情感等。这种知识的获得和在大脑中的优势化,使他形成了从来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和不便的性格。所以,到了74岁时,还能够自动地运用这些知识检查自己言行,表现出高水平的自我意识能力。

由此可见,人的意识能力并不取决于大脑的机能,还受大脑中有什么样的知识制约。

元认知和意识两个概念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元认知强调的是意识如何运用有效的知识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评价、监控、调节、指导等。

⒊元认知干预技术最终会使来访者获得高级元认知智慧和优秀人格

在元认知干预技术实施的操作过程中,也具有与常规心理咨询类似的面谈过程,但是,所用时间很少,大量时间用于两项工作:一是快速、高效解决心理障碍问题的暗示技术训练,以便使来访者尽快正常生活或正常学习;二是为了巩固快速的技术干预效果,防止干预效果反弹而进行的人格干预和元认知能力培养。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最重要干预目标是让来访者获得元认知干预技术智慧与技能,以防止干预后的效果出现反弹。所以,许多来访者,无论是神经症患者还是学习障碍的学生,他们在解决了自身的心理问题之后,都会在元认知智慧能力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

元认知技术干预的最后目标,是心理技术人员将一套元认知智慧(包括技能、能力和知识等)系统装入来访者大脑,使其变得更加自觉和擅长控制自己的潜意识行为、思维或情绪情感。这样做的直接效果就是其人格将变得非常积极、自觉,因而变得更加优秀。这样一来,经过元认知干预技术帮助的神经症患者或学生不但人变得健康或学习变好,其智慧、人格也得到很明显的提升。

元认知智慧和优秀人格的获得,足以使神经症患者在治愈后凭借自己的能力避免复发;也可

以使更多的学生在解决学习障碍之后,在人格等其他方面也变得明显优秀。

二、元认知干预技术是广谱功能技术

元认知干预技术和以往任何心理治疗方法都不同,它的高效干预范围非常之广,是一套具有广谱性干预功能的心理技术。其干预功能范围包括:

㈠适合解决的问题种类

⒈各类神经症的临床高效治疗。特别是对于抑郁症、强迫症等世界性疑难神经症的诊断与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显著。研究生、短期培训班学员等均可操作。

⒉各类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临床辅导干预。包括厌学、低效学习行为、过敏性考试紧张、学校生活不适应、同学或师生关系过敏等的临床技术干预。

⒊修正与培养某种人格效果显著,例如克服人际关系过敏性人格、嫉妒、心胸狭隘、猜忌多疑等消极性格的矫正实施技术干预,省时省力迅速见效。本科大学生、研究生和一般教师以及社会心理咨询员均可操作。

由技术的高效和操作简单,过去几年里,有大量的学生家长,为了有效地解决自己的孩子神经症、学习潜能开发、向更优秀层次发展等,取得重大成绩和突破。这种趋势蔓延下去,可能会形成一种促进整个民族素养提升的大众性的心理学技术文化。

⒋保证重大目标实现的自我心理保健。例如各类升学考试、为通过重要考试进行的外语复习及其考试、参加重要比赛、完成写作任务、重要发言等活动的前期心理保健与潜能开发干预。一般会在心理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过三、五次练习以后,由自己来执行操作。

⒌自我潜能开发。一般是指目标、计划制定后,在能否实现目标环节上,如何保证自己想学能学进;想快快的起来;有了计划想自动做到就能够自动做到等。如果中途遇到干扰妨碍出现分心或情绪波动时,让这种不适应学习的心情想停就能够停得下来等。

在心理诊断治疗人员培养;教师和大学生家教培训;学生家长技能培训;学生本人元认知策略培养;体育运动员潜能发挥培训;司法工作者实际能力培养;领导干预突破成长上限;科技人员灵感调控……等许多领域,都取得显著成功。

如何学好元认知干预技术

作者:周效雷

近一年多来,很多人问我如何把元认知技术学习的那么好,能用这项技术治疗学生的学习障碍(厌学,考试紧张,学习低效,强迫性分心等)和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恐惧症等),而且现在又用这项技术帮助中高考学生做考前的潜能开发(《考前提分训练营》《高考心理护航训练营》)不仅在广西很多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2010年9月被邀请到在甘肃敦煌中学帮助学生做心理辅导和潜能开发。据我了解很多人已经参加过元认知干预技术的培训班,也看了关于元认知技术体系的一些书籍,就是无法用此项技术来提升自己以及为来访者解决心理障碍。我是一位参加过元认知技术开发者---金洪源教授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培训》班的学员,经过了不断学习理论和实践,以及把此套理论传播给更多人的过程中,总结了如何把元认知技术学习的更好,能够成为自我提升,自我修养的方法,也能成为自己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门高效技术。同时也回答给那些向我提问:如何学好元认知技术的朋友。一:元认知技术的基础理论体系:对元认知的基础理论学习方法,就是反复看,反复理解,把这些理论和概念在大脑里超级兴奋,一提到某个理论不仅有抽象的逻辑思考解释,而且还有形象,具象的行为模式,模型实际案例等,因为这些理论的一些概念是对我们大脑中原有的概念重新解释的,如果不加比较和重新定义和理解的情况下,很难用元认知技术理论来解释及治疗心理障碍。(基础理论具体内容见《元认知干预技术培训》讲义)我在学习基础理论的过程中,完整的参加技术课程培训三次,看视频教程5次左右,书籍5遍以上,没有大量时间的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不可能思维那么敏捷。

1. 元认知的定义:元认知就是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知。是我们的意识以知识为中介对心理活动的认知和调控。

2. 新潜意识观:

3. 情绪学习机制理论

4. 情绪制约思维原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认知评价情绪

5. 思维过程的知识检索原理

6. 复杂系统增强原理(高效干预原则:杠杆解)

7. 潜意识行为形成的程序性知识运行原理

8. 情感组织者技术及原理(临床治疗其核心的程序内容原理)

9. 暗示学习技术原理—(临床实践操作技术)

10.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信念化、性格化原理

元认知技术体系中有很多原理,我主要列举这10项最基本的和最核心的知识原理,当一名已经学习过元认知技术的人,无法对上面10个原理准确的解释和理解的情况下,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自己无法用元认知技术来帮助来访者,来分析诊断,治疗来访者的心理障碍。上述理论从一个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全面的解释,是对一个人以及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整体的、系统的解释,是完成的一套理论。上述理论如果最难理解的就是:1.潜意识行为的程序性知识运行原理 2.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3.情绪过程先于思维过程,情绪性质制约思维内容性质

4.催眠,放松等临床技术本质等,如果想把元认知学习好,必须把潜意识行为,情绪,思维概念在大脑中反复的理解,当你无法辨认身边的哪些行为是潜意识行为的时候,就是说明你对潜意识行为的认知和定义没有掌握,你只记得了有潜意识行为这个词语和定义,没有记住这个词语和定义背后所代表的真理和本质是什么?如果掌握本质的东西呢,就是要在自己大脑里形成很多关于潜意识行为的定义,行为模型,实际案例,图像,符号等,如果你大脑里有丰富的这些知识之后,就能够很快,很准确的看到哪些是潜意识现象。当你你能够看到了很多潜意识现象,又能够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形成的机制和原理之后,用暗示技术临床操作来改变那些不适应的行为,思维,情感等。总之,当你大脑里有这些理论,并且对这些理论的本质感性,理性,抽象,具象知识的时候,这样你就能够用元认知技术体系来解释身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了。

二:元认知实操技术体系:元认知实操技术体系包含了心理咨询基本技能,催眠,放松临床操作技术等,需要把这套理论在自己身上实践,还在来访者身上实践,还需要把实践思想不断提升为理论,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实践操作智慧。在实践操作中我亲自辅导的个案从09年11年2月,有完整辅导流程的人达五十多位,集体辅导千人以上。

1.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技术(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

2. 资料收集与诊断技术(如何解释来访者心理问题等)

3. 设计辅导方案与临床实施干预技术(放松治疗步骤方法等)

4. 案例效果评估及总结

在实践该套理论的时候,我最大的体会是首先让这套理论在自己身上实践,首先观察自己身上哪些行为是潜意识行为,能否解决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能否有意识的用此套理论来解释自己的认知,情绪情感,思维行为等。当学习完这套理论的时候,在其后几个月我一直在自己身上和身边朋友家人身上找潜意识条件性反应的行为,找到一个行为之后就分析其形成的原理,以及设计如何治疗的方案,在此期间我成功的自己治疗好自己的:怕电(在插所有的电源插头的时候,很害怕,很担心被电着,明明知道是安全的,就是担心,不敢去做),起床气(早上在睡梦中听到有水管流水顿时火冒三丈的醒来,导致几个小时内,情绪一直愤怒)学习障碍(大学出来之后,看书很难集中注意力,看了几分钟就犯困,明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很重要,可是就是看不进去,我问过其他老师,有一个老师诊断我大脑阿尔法波有问题,

让我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也寻找了很多训练注意力的方法,都是没有什么效果,后来用元认知的放松训练,很快自己把自己治疗好了)还有嫉妒心等问题。很多人都说自己学了元认知技术,没有个案让自己实践,我个人认为:自己用此套理论干预自己,控制自己的潜意识行为,塑造积极的潜意识心理现象,让自己高效的学习,生活中更有懂得调整自己情绪,思维,行为等。这更是一种实践。把自己给塑造成三想三能:想学能学进;想做能做到;想放能放下的人之后,再去给别人治疗心理障碍,那就会变的很简单了。

其次是在做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实践,做心理治疗时,第一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前提,如果不能够取得来访者的信任和配合,下面的认知辅导,临床放松治疗,效果不会太大,太持久。第二步:就是认知辅导,认知辅导简单来说就是改变来访者大脑的错误或无效的知识观念,看法等,这是辅导其来访者的大脑中陈述性知识,对这些知识重新认识和理解。第三步:是临床放松治疗,元认知技术体系的学员一般只学习了渐进式肌肉放松之后嵌入之前设计好的程序,很多学员不会设计程序,即使设计好程序也不知道何时嵌入,怎么样才有效果,如果想让自己的临床放松效果做的更好,最好有经验的人士在旁边指导,再者就是自己多多练习,当做的个案足够多了,自己就明白了。有点类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我建议买一两本催眠技术的书籍,好好把催眠过程学好,这样有助于自己在临床上技术的提升。第四步:教会来访者用元认知知识来评价,监督,调控指导自己的行为,简单说就是如何自己解释和干预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

最后就是实践之后,再去看理论知识,再去提升自己理论,重新认识理论,把做过的个案用书面的语言整理成个案报告或者论文的形式。在临床上很多微小的技术我们都知道如何操作,就是无法有语言或者文字表达出来,这样就有碍于培养下一代的技术人员,所以自己要锻炼自己用书面语言把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三:元认知技术自我修炼的方法

有了理论和实践之后,如果想让元认知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就是用其理论来不断的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提升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高效工作,帮助自己完成某些任务,进行自我潜能开发等,元认知强调的是意识如何运用有效的知识对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评价、监控、调节、指导等,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学习前人智慧的知识,总结自己有效的知识,创新有用的知识来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评价调控等。总之,学习元认知技术,会让自己人格得到一种大的提升,会给自己一个自我修炼的方法。元认知技术体系中的很多思想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不谋而合,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我非常感谢金洪源教授以及开发元认知技术体系的所有人,不仅让我受益匪浅,而且能够帮助到很多人。

元认知放松治疗的临床标准操作步骤

放松治疗师可以标准化操作的技术,只要你按部就班来进行,你会发现其实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容易。只要你按照标准步骤来进行,不但能事半功倍,也能把因为操作不当引起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

我们大致可将放松治疗分成五个步骤,分别是:

一、询问及设计方案阶段

1. 首先在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问清楚来访者面临的困惑

2. 详细的诊断来访者面临的困惑形成的心理机制,在认知上让来访者明白其心理障碍或者行为障碍的形成机制

3. 根据咨询目标设计临床治疗中在放松过程中嵌入的治疗程序

4. 根据来访者的喜好设计在放松过程中的音乐,风景,梦想画面等,教会来访者深呼吸,以及渐进式肌肉绷紧方法。

5. 在放松过程中注意出现意外噪音等打扰教会来访者“一念放下”

二、放松诱导阶段:

咨询师运用语言引导,让对方进入放松状态。一般而言,常用的诱导技巧有渐进放松法、眼睛凝视法、深呼吸法、数数法、手臂上浮法,及其它变形与伪装的方法。放松诱导阶段的方法有无数种,对于初学者一般建议使用渐进式放松法。

在临床上我们一般采用的是渐进式肌肉绷紧放松法:绷紧的肌肉一般顺序为从下往上进行。脚趾肌肉—脚背肌肉--小腿肌肉--大腿肌肉--臀部肌肉--背部肌肉--腹部肌肉--肩部肌肉--颈部肌肉--脸部肌肉--头部肌肉等,在引导的过程中,每部分的肌肉绷紧后几秒钟放松下来,然后体会放松后的感觉,接着做深呼吸配合肌肉绷紧,让来访者很快达到浅层放松状态。

三、放松深化阶段:

引导来访者者从轻度放松状态,进入更深的更深的状态。常用的深化技巧有手臂下降法、数数法、甩手法、下楼梯法、搭电梯法、过隧道法等等,除了这些常用技巧,这个阶段常常随机应变,即席创制新招。放松深化的技巧也有无数种。

在临床放松治疗中,我们一般采用意想法,让来访者想象喜欢的风景以及实现自己某个梦想画面时,在美丽的风景和梦想实现的画面之下获得轻松愉悦的情绪,为下一步进行放松治疗做情绪铺垫。

四、放松嵌入程序阶段:

当来访者进入了良好的放松状态下,其所有的心理定势解除了,进入潜意识高效学习的状态,在此状态嵌入第一阶段设计好的程序,让来访者进行想象此程序运行的画面,随后继续引导其放松,嵌入此程序三次左右,每次相隔两分钟左右。在此阶段与来访者积极的沟通,通过语言或者肢体动作沟通,看其程序嵌入过程中是否得到了运行。

五、放松后暗示和唤醒阶段

当咨询师结束程序嵌入阶段,让来访者体验在此状态的轻松愉快感受。来访者休息5分钟后进行后暗示,暗示其程序的高效运行,暗示其来访者醒来之后几天内将有一个身体和精神状态的放松状态,醒来之后身体很放松,大脑很清闲,完全得到了休息,接着有数数法进行唤醒,一般是数5-4-3-2-1 方法唤醒,然后结束放松治疗。唤醒的方法有多种,根据咨询师常用方法而定!

系统脱敏法的临床局限与技术换代——情感组织者技术的临床应用

行为主义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在心理学史上均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对于心理咨询领域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对于精神分析中的催眠技术疗程太长、对于被试受限的问题却一直未找到更好的改善方法。随着行为主义学派的建立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率,同时也将精神分析学派的神秘化变得更加的简单明了、切实可行并且易于操作。行为主义学派中的放松训练技术即系统脱敏疗法对于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起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同时对于抑郁情绪等问题似乎又进入到了漫长的治疗过程里。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即可以结合两种不同质的技术,做到取长补短,同时又能有效而快速地解决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各类问题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结合认知疗法中的知识智力观,在系统脱敏疗法的基础之上我们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一、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的产生背景

随着认知行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心理咨询的临床干预技术中继承了精神分析的催眠暗示技术及行为主义的放松训练,根据交互抑制理论在临床上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解决焦虑、恐惧、紧张等问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随着认知心理学中知识智育观的产生与研究的不断深入,促使我们在心理咨询临床技术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设想。根据用知识及情绪可以解释一切行为的理论论据,通过临床上的不断探索及理论上的验证与分析,同时在奥苏伯

尔“先行组织者”概念的启发下,我们提出了“情感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一)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情感先行组织者首先是在知识智力观下受“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的启发而产生的。所以,我们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20世纪末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经典解释,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一般概括性说明文字,它是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组织者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相联系,提供一个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一般观念,为学习新观念提供一个“观念固定点”,使新知识顺利地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有效地促进演绎教学,帮助学习者组织要学习的材料。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我们在学习完“水果”这一概念后,知道水果都是可以食用的,然后我们再学习“苹果”这个概念时,只要告诉我们苹果也是属于水果中的一种,那么我们就会立刻知道苹果也是可以食用的道理是一样的。从这个例子来看,“水果”这一概念就是先行组织者,它对于学习者再学习新的下位概念提供了一个知识上的“固定点”,能够让学习者很容易的完成学习任务。通常情况下,先行组织者都属于上位性知识,对接下来所学习的内容起到引导性的作用。

(二)情感先行组织者的提出

根据认知心理学中知识智力观的发展,金洪源教授所提出的知识心理结构图则更加清晰的为我们指出人的一切行为与思维都可以用知识和情绪进行解释。而知识与情绪两者之间又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人的不同心向的产生,同时也会决定来访者运行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对我们所重构的积极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质量,影响学习效果。从这点看,来访者好的情绪情感状态对于临床放松训练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调动起来访者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状态呢?我们发现在心理咨询的临床干预中,要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情绪,同样可以借鉴先行组织者的策略。在输入正确程序性知识前呈现一个概括性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这一材料不仅限于知识,也可以是一种情绪情感;采用一个概括性水平较高的情绪情感引发出来访者的积极情绪,促进积极心理结构的建构。所以将这种在临床干预过程中先调动起的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我们称之为情感先行组织者。也就是在临床上首先将来访者的积极愉悦的情绪情感充分的调动出来,充当先行组织者,以利于接下来行为训练的进一步运行。所以说情感先行组织者就是指运用一个事件、一个目标等把被试的情绪状态调动到非常积极的程度,然后用这种积极的情绪心态去覆盖原有的消极心态。当积极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被试再看一切事情,都与原来不一样了,产生积极的心向,整个心理训练就变得特别容易进行。所以,先调动起来的情绪、情感状态为“情感组织者”。[1][1]

在临床技术干预中,情感组织者技术可以促进来访者积极心理定势、积极认知心理结构和情绪情感体验的形成。这是因为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向与知识的重组,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人的认知即思维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面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人在积极情绪状态下看到的就是积极的一面,而在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往往看到的多是事物中消极的方面。所以当来访者的积极情绪被调动出来后,其所看到的事物及在心中所形成的表象也会有所不同,此时也更易于高效的掌握所输入的积极正确的程序性知识。那么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也是认识结构中影响学习与迁移的重要变量;而好的情绪情感还有重组知识结构的作用,它可以将我们头脑中积极有意义的知识优势兴奋起来,更加促进积极心态的形成,从而进入到循环放大系统里。而我们在临床中首先要设计好情感先行组织者这一上位概念,才可以同化接下来在临床训练中所需要的各种不同情境下应该具有的情绪状态,促进积极心向的产生。情感先行组织者本身也是一组程序性知识,它是通过激发出被试以往的成功经验或是将来的某一目标的程序性知识的描述而调动出与其相对应的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同时这种情绪情感也是上位化的。综上所述,情感组织者就是指在临床心理训

练中,通过语言、想象等,使来访者产生积极的情感状态,以促进心理治疗效果的临床技术。

1、对精神分析的借鉴

情感先行组织者在临床上的应用是在借鉴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催眠(hypnosis)及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放松训练的技术基础之上所提出的,所以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催眠及放松训练再作以简要的说明。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首次提出将催眠技术应用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干预中,他提出人的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指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道德压抑到意识阈界下的心理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而催眠可以进入人的潜意识,疏导出人们所意识不到或控制不了的潜意识状态下的冲突与矛盾,并将其释放,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临床方法。人们在催眠过程中可以达到平静心情的效果,并且在催眠的情况下,可以进入到其认为的作为一个实体而存在的人的潜意识里进行临床干预。但是催眠的适用范围比较受限,对于本身不易受暗示的人,则不会起到效果。

2、与行为主义的结合

随着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继承了催眠技术中的精华后,行为主义推出了放松训练的临床干预技术。放松训练主要是以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为依据。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主要是由人的生理所引起的,人是先有生理上的变化,而后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例如人先流出眼泪,而后才会感觉到悲伤的情绪。现在这套理论常被应用到服务行业与心理保健中用来诱导人的积极情绪。以此为依据,在临床上通过渐进性肌肉放松(progressive relaxation)来控制脉搏、呼吸、皮温及肌电等生理指标,进而起到控制情绪的作用。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上,人们常应用放松训练即系统脱敏法来治疗恐惧症、焦虑症等,系统脱敏主要是在南非心理学家沃尔普(Wolpe)所提出的交互抑制理论前提下产生的。沃尔普的交互抑制理论(reel-procal inhibitic)是指某一种情绪在头脑中处于优势兴奋的状态时,另一种与之相对的情绪就会受到抑制。例如一个人如果交感神经兴奋,处于紧张状态,那么他的心跳是快的,血压是高的,血糖也升高;相反,如果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它的上述变化就反过来了,即使再遇到紧张的场面,他的紧张程度也会大大降低。那么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利用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先通过生理放松来调动积极情绪,让这种轻松愉悦的情绪处于优势兴奋状态,而后再呈现或想象某一相对应的使被试产生不适应行为的情景时,被试会大大降低消极情绪的产生强度。以次往复直至去除这种过敏的情绪反应,最终达到再现同一刺激情景时不再出现任何消极情绪反应为止。沃尔普的交互抑制疗法也是属于巴浦洛夫的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的一个应用。

3、在现代认识心理学中诞生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知识智力观的提出,我们发现人的各种行为即为一组组程序性知识以C—A方式自动运行的结果。而每组程序性知识又都是一系列条件性反射的运行,表现在一到某一具体场景C(condition)中便立刻自动执行相应的行为反应A(action)。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后,我们就可以在放松训练过程中通过形象而具体的场景想象,在不同心境、情绪状态下诱导出不同的行为反应A’,来替代原有的消极行为A,进而对人格行为与思维产生影响,形成正确的智慧行为与思维。

在临床中的大部分不适应行为均与情绪有关。虽然以不同的理论背景为依托,但无论是催眠、放松训练技术还是情感组织者不可置疑的都起到了平静情绪、降低情绪敏感度的作用。而放松训练则在临床干预中扩大了被试的适用范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治疗的效果。而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则是在知识智力观的理论背景下,对放松训练技术的升级,它像催化剂一样大大加速了临床治疗的时间,扩展干预范围的同时也巩固了疗效。二、情感先行组织者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内容简介

1、知识先行。情感组织者主要是将认知学派中的知识智力观与行为学派中的放松训练相结合而产生。当代认知学派所提出的知识智力观将知识分为三类,分别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样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对自己进行监督、评价、调控的知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智慧之上的一种智慧,属于元智慧。在临床上,知识智力观指出人的一切行为均可用知识进行解释,而金洪源教授所提出的知识心理结构图则对此进行了更加详尽的理解与阐述。人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组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的结果,是以C-A产生式系统加以运行。C(Condition)就是指有机体产生行为时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相当于行为主义学派中所提到的S;而A则指面对该情境时所产生的反应R或者是复杂的行为,这里我们将其统称为A。

2、情绪情感的重要作用。从该理论依据出发,再看临床上的各种案例,我们就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干预。同时我们还看到在智慧行为与人格行为中,在程序性知识的运行过程中人的情绪在知识的表征过程里起到的巨大作用。人的情绪起到制约和影响人的整个心向的作用,情绪像催化剂一样影响着意识调控下执行何种程序性知识。同时这种情绪与刺激情境及行为之间形成条件反射,一开始在意识指导与监督下建立S-E-R的条件反射。表现在面对某一刺激时,在意识监控下运行程序性知识,在此过程中伴随认知评价情绪。长此以往,形成条件性情绪反射,表现在意识还未来得及控制的情况下,面对同一刺激时立刻表现出某一相应的情绪,在这里我们将其命名为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这种情绪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一般临床上我们所遇到的不适应行为多为受消极情绪影响。由此可见情绪在心理咨询临床干预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情绪表征贯穿于整个知识运行的过程中,同时影响人们的正常思维以及潜能开发。

意识到情绪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我们在心理咨询临床中要想干预来访者的一切不适应行为则不能不重视情绪在其中的重要位置。人在心情愉悦时不仅能够客观思考问题,冷静分析、公正合理的提取知识并加以运行,还能够激发大脑潜能,使大脑中的思路更加清晰、敏捷。使积极的知识在大脑中处于优势兴奋状态,使其能够更加快速而有效加以运行,甚至表现出比平时更清晰,思路更敏捷而有条理。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脑在应激状态时神经元递质传递加快,同时积极情绪利于积极知识的提取。

而消极情绪例如对自己的不自信感、恐惧、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则会引起头脑中消极知识的兴奋,从而导致看待问题过于偏激。在这种意识调控下,抑制积极正确策略性知识及程序性知识的运行,易建立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射。而这种情绪反射的建立往往也就是恐惧症、厌学等不适应行为产生的最直接的成因。

以一位青蛙恐怖症患者的个案为例:由于被试的某次经历,而建立了对于青蛙的过敏性情绪反射。导致其不仅不敢看青蛙,就是听到人们谈论青蛙或是与青蛙有关的一些事物都会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情绪,出现不适应的行为。同时被试的这一行为常不被人所理解。但是这种恐惧情绪确是他自己也控制不了的,而这其中的成因则主要是由于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所引起。在临床上我们分清了问题的杠杆解与表面解,在临床上就能加以有效而快速的干预和治疗。既然我们意识到情绪在导致不适应行为中占有的至关重要作用,而知识又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之后,我们在心理咨询的临床上尝试着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与技术,用以更加有效而快速的提高心理咨询的疗效。

既然情绪像催化剂一样在循环扩大系统中不断促进行为的进一步恶化,既然情绪能够影响人的思维的正常运行,既然人的不适应行为均与消极情绪有关,那么我们在临床中首要的就是先控制住情绪。那么如何有效的抑制消极情绪的进一步恶化,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转换消极变为积极,打破已经形成的潜意识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射则成为我们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技术应用

1、与冥想技术相结合

在心理咨询临床暗示技术中,我们采用了放松训练技术,运用渐进式肌肉放松与冥想放松相结合的方法减缓消极情绪的产生。渐进式肌肉放松主要应用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利用肌肉放松控制生理变化进而调控情绪,在渐进式肌肉放松中加入场景想象。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中所进行的冥想放松常采用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想象亦或是引导想象,即根据病人的个体需要选择特定的情景,使其在头脑中想象某种画面来改善心理状态。例如对癌症病人引导其想象自己的白细胞个个都是勇士与癌细胞作斗争,战争场面激烈,白细胞逐渐占领优势……;对焦虑紧张的病人引导其选择自觉最为轻松的场景,如海边度假的情形等,使病人身心在体会海风、海水、沙滩的浪漫中,压力获得释放。在充分调动起来访者的所有感觉器官的同时,去体会完全沉浸在美丽景色中心情的轻松与平静,从而通过冥想也起到肌肉放松与心情平静的作用。这种放松训练常与系统脱敏相结合,用于治疗恐怖症与考试焦虑等不适应行为。

情感先行组织者与放松训练中的冥想(meditation)放松还有不同:冥想放松主要是针对某一场景的想象,通过积极正向的想象可以使来访者情绪更加放松。但是冥想放松的内容仅限于此,它并不能起到调动来访者整个心向的作用。而情感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先行”上,它可以在充分调动来访者积极情绪的同时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诱导来访者整个积极心向的产生。心向也叫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认识新的事物时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某种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的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它可以使人们按照已经形成的一种固定不变的心理活动去影响或决定同类的后继心理活动,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进而达到控制来访者思维的作用,在积极心向的影响下,促进来访者头脑中的原有积极知识固定点的兴奋,促进情绪情感的迁移,从而提取出积极的表象,实现同化,达到在来访者头脑中更加巩固新输入知识的效果。虽然说这两者同是对于场景的想象,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确是大不相同,不能相互混淆。特别是对于一些考试焦虑或恐怖症的个案,传统的行为疗法会采用想象放松训练,即对于生活中的某一具体场景进行积极想象,巩固头脑中程序性知识的运行。从而达到在现实生活中一遇到相同情境时就可以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这一疗法在临床中所起到的显著作用则证明了人的思维与行为都可以用知识与情绪进行解释的理论假设。在想象过程中同样可以调整认知,而认知即思维实质也是知识的运行过程。但是我们说这种积极的想象也不能说是情感先行组织者,我们只能说它是一种积极心态下程序性知识的巩固过程。当这种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反复巩固就会在具体的情境C中自动运行想象中的行为反应A,但它并没有起到接下来知识应该怎样运行,向什么方向运行的引导性作用,而情感先行组织者却能够做到这一点。

2、情感组织者对系统脱敏疗法的突破

由沃尔普(Wolpe)创立的系统脱敏法是行为疗法中的一项基本方法和技术,其主要针对来访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放松训练,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和要求来访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照等级层次中列出的项目进行想象或实地脱敏。前部分我们介绍了系统脱敏、冥想放松与情感组织者在理论上的联系与区别,现针对操作步骤,我们再进一步的将系统脱敏与情感组织者作以比较。

系统脱敏疗法以沃尔普的交互抑制理论为依据,其基本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按照从弱到强的刺激强度设计出使来访者产生情绪波动的场景,通过肌肉放松使来访者达到一定放松程度。而后按照设计好的焦虑等级表,首先让来访者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物和刺激场面,待他感到一定程度的焦虑和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再通过肌肉的绷紧放松缓解情绪,待充分放松后,重复以上步骤。如此反复,直至来访者再想象该刺激场景时不再出现紧张、焦虑等过敏性情绪反应为止。

系统脱敏疗法是通过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于导致焦虑的情境中,以放松的心理状态来对抗

这种焦虑情绪,最终达到消除这种过敏的情绪反应为止。其实质即为逐级消除掉所形成的消极情绪反射的实现。在这一理论解释的前提下,既然是逐级消除原有的消极情绪反射,即在面对同一情境中,在控制情绪的前提下先消除原有的较低程度的行为反应,而后再逐级消除相对焦虑水平较高的行为反应。

系统脱敏这一技术多用于考试焦虑与恐惧症等,但其适用范围也很有限。虽然与以往的催眠等技术与治疗效果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每次放松后所达到的较平静的情绪情感状态只能够维持在很短的时间,而且强度也不高。并且在临床中,我们发现有些场景来访者需要多次的反复放松才能将过敏的消极情绪反应去除,这样就会使系统脱敏的治疗时间无限延长。那么我们何不先充分调动起来访者的积极情绪,然后在一种兴奋、跃跃欲试、充满自信的情绪状态下,再次呈现刺激情境进行系统脱敏亦或是在一种更加愉悦的情绪状态下在其头脑中直接巩固一套新的程序性知识并加以巩固呢?这样则会大大减少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有效控制消极情绪的过敏水平。那么怎样才能调动起来访者极度兴奋和充满自信的情绪?我们在看到知识与情绪的密切关系后,认为可以通过对以往成功经验的总结来诱导出与其所建立起来的积极的认知情绪与条件性情绪,从而促进其头脑中积极知识的优势兴奋与提取重组。

通过来访者即将所要达到的目标或对将来的理想等知识加以重组,在放松过程中进入到冥想状态,使其在优美场景中仔细想象自己实现理想时的那种成就、自信及勇于面对挫折的情感。在其头脑中充分调动起来访者的积极情绪,引发来访者的积极心向,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此时再现原来过敏的情景,则会大大降低过敏程度,比传统行为疗法更加简捷有效的解决问题。所以说情感先行组织者与冥想放松不同,情感先行组织者起到重组知识、促进积极心向产生、调动积极且强度更高的情绪的作用。

恐惧症或焦虑症是在个人经验中由于某种外部刺激而引起的消极情绪。这种刺激与紧张情绪形成了条件反射,因而来访者一接触到这种刺激情境就产生紧张和焦虑的过敏性情绪反应。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是对抗条件反射。情感先行组织者是充分调动情绪在人的心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原有成功经验或将来目标等积极事件激发积极情绪。在这种积极情绪的引导下,重组来访者的知识经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使来访者头脑中一切积极向上的知识优势兴奋,从而将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中,此时再呈现同一刺激情境时,来访者则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积极看待问题,大大促进了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时间。同时在这种优势兴奋状态下,来访者更易建立起新的积极情绪的条件反射,习得正确积极的程序性知识,获得适应的智慧行为与人格行为。

三、情感先行组织者的具体操作

(一)情感组织者的操作步骤。

首先在收集到足够信息后,在临床放松训练之前,先矫正来访者的非正确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在收集来访者以往的成功经验或是将来理想的生活目标的同时,需要注意这些事件与目标所附带的情绪也一定是与当前面临问题的情绪相对应的。而后通过临床的放松训练使来访者达到较深程度的放松,此时也可以采用冥想放松加深被试的放松程度,运用以往成功经验或是理想实现的场景想象充分调动被试的积极情绪。

(二)情感组织者在厌学问题上的应用

下面我们以治疗一位严重厌烦英语学科的学生为例对这一方法加以说明。首先在认知调整过程中与其共同查找以往某次英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或某次因英语而被表扬的成功经验亦或是因英语而体会到的成就感等,如若来访者从未有过以上各经验时,我们可以与其共同探讨将来所希望达到的目标。这个假想目标一定是与来访者本人的愿望相匹配。如来访者将来希望成为企业白领,那么我们可以设定一位白领形象的形象:能够说一口地道的英语,能与老外自由交谈,受到别人赞扬……。采用这种因英语而得到的成就感、自豪感等积极情绪直击如今对待英语的厌烦情绪,则大大缩短了临床干预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这种成功场景

的想象激发来访者头脑中积极知识的优势兴奋,使其整个思维朝着积极定势方向发展,同时采用临床后暗示技术,更加有效的巩固新的积极程序性知识的运行。在其想象英语为其所带来的强大快乐的情绪基础上,再让她看到英语,则仍然会保持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处于优势兴奋之中。此时再回到教室中学习英语也是情绪高涨的,直接建立起新的优势反射,用积极愉悦的情绪替代了原有的消极厌烦情绪,从而快速有效的解决了来访者的厌学问题。

所以说情感组织者更多起到的是先行的作用,它是一种改变人的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的技术;它是在行为主义传统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识智育观,充分利用三类知识与情绪之间的密切关系相结合应用到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之中的。从这一层面上说,它是对系统脱敏疗法的一个突破,也是心理咨询临床干预技术中的一大创新。

(三)考试焦虑、潜能开发与情感组织者的应用

情感组织者不仅在治疗时间及治疗效果上大大优于系统脱敏疗法,同时在治疗范围上也打破了系统脱敏的局限。情感组织者不仅能够快速有效的治疗恐怖症、焦虑症,同时在加速考试焦虑治疗的前提下,对于潜能开发、抑郁症的治疗等在临床上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甚至采用该技术可以解决高校中部分大学生国家英语考试屡次不过的情况。例如我们经常所说的“59分现象”,在充分认知调整后,临床中可以通过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重组知识结构,建立起积极的高效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在积极进取的心态下,促进潜能开发,最终实现目标。而对于存有抑郁倾向的来访者,我们可以有效改变其消极认知,控制抑郁情绪的产生及进一步恶化。同时还可以在有效控制抑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把其推向积极、创造性的学习。而这些案例均在我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临床干预中得到验证。例如我们曾接待的一位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两次未过的女大学生,认知观念发生变化,认为自己没有学好外语的能力,对自己失去信心;从对外语的不自信又泛化到专业课、其它学科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对生活失去热情。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可以解决,而是自己不够聪明,处处不如别人,对自己的全部进行否定;从而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整个人的生活也都是灰色调的,没有生机。当时面临着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认为自己即使怎样努力也不能通过;同时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专业课也认为是自己根本学不会的较难科目。进而再看任何东西都觉得没意思,干什么事都因为对自己没自信而失去应有的兴致。这样平时刻苦努力、学习上进的大学生,只因为某次学业上的挫折从而导致整个人生观消沉,进而影响其整个生活与学习,甚至恶化到开始出现抑郁倾向。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仍然采用传统的系统脱敏的方法,针对其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场景逐个脱敏,效果将不会尽如人意:我们只能逐级消除或减弱其对英语与专业课的厌烦程度,而如何让来访者重燃对生活的热爱,引发出其积极的情绪,充分发挥其潜能呢?这是在系统脱敏之上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临床干预中,我们首先对来访者进行认知调整。讲清知识智力观的原理,即人的智力主要是知识所决定的,否认其智力决定于先天的错误认识,也否定了其所认为的没有学习英语的脑细胞等错误观念。在矫正其错误认知后,我们共同总结被试的优点与长处、以往成功的经验以及学习上所取得的成就,例如平时学习扎实,付出努力并做了大量的练习等等。同时与来访者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如被试希望将来的自己成为一位企业里的白领,学识渊博、谈吐优雅、有能力、有自信;此后再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以往的成功经验亦或是理想形象,目的都在于激活被试头脑中那些积极知识。在其充分形象的想象清楚后,在放松训练中则更加容易的使这些积极的知识优势兴奋,易于提取。接下来结合放松训练,通过肌肉的渐进放松与冥想放松,加入其对以往成功经验或理想形象的想象,充分调动起被试的积极情绪。例如让其想象自己已经成为一名成功的白领丽人,知识渊博、有能力,很有自信的站在海边,工作优秀,得到老板赏识、同志们的羡慕、家人的认可……,此时已经不再害怕任何困难与挑战,能够很自信的加以应对。并让其充分体会这种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的自信的感觉。在这种情绪渲染下,在这种积极心理定势的引导下,来访者再看以往的事物,就都会有所不同。此时再呈现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问

题,如学习专业课时的钻研精神,遇到困难不怕挑战不服输的精神等等;针对其对英语的厌烦情绪,我们可以在情感先行组织者中设计一个成功形象,说着一口地道的英语,代表公司信心十足的与老外交谈,老外对自己的表现感到非常满意……;此时回过来想象自己正在继续补充英语知识,想象在高效学习知识时的场景;在这种大脑优势兴奋的状态下,巩固高效英语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并在消除掉厌烦英语情绪的同时为其建立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有效而快速的解决问题。巩固积极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形成新的反射,从而建立新的适应的人格行为与智慧行为。

采用该种技术经过8次的临床干预后,这位女大学生不仅在接下来的四级考试中顺利通过,而且对于其人格的完善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对于以往她认为难于上青天的专业课,现在也把它当来心情不好时用来调剂心情的方法。自然而然在这一方面也就表现出了优势,以致于周围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都要向她请教,从而更加增进了她的学习与生活热情。通过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我们不仅克服了来访者的消极心态,重拾信心,而且在此基础上为来访者重塑一个积极心态,在积极心境的影响下客观冷静的看待问题,在正确知识的引导下使其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而对于我们在学校中经常见到的厌学现象,如因为知识缺欠而导致厌烦情绪或是由于对老师的厌烦而泛化到厌烦该学科等现象,我们也可以采用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去其进行临床干预。在放松过程中引导被试充分想象已经达成自己的目标……,此时整个人的境界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站在一个高境界上再看周围的人和事又会有所不同,更易接受积极暗示,从而达到消除不适应行为的目的。

针对以上原理与步骤,情感先行组织者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不仅对于焦虑症、抑郁症、厌学、恐怖症等神经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就是针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使其在适应的基础上,推向积极创造性的学习也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四、对情感先行组织者的评价

(一)对情感组织者的优点评价

1、情感先行组织者首先是以情感人,在系统脱敏中平静情绪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在充分调动起来访者积极的情绪状态下,通过影响情感状态,再引申到影响思维的程度,从而无论是在治愈时间亦或是治疗效果上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例如我们采用情感组织者技术治疗抑郁倾向的学生,一般仅用十几次的临床干预就能达到预期目标,突破传统方法中的一年或几年的期限。在这种塑造“痴迷心态”的影响下,高效而快速的获得新的观念,新的行为。

2、情感先行组织者在知识智力观影响下,充分利用情绪与三类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与思维,快速而有效的找到问题的杠杆解,直接加以解决。

3、情感先行组织者吸取先行组织者中的优点,以先入为主的效应,提前输入或在大脑中提前激活积极情感经验的组块、结构或图式,起到了知识重组的作用。因此在面对后来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在这种积极心理定势的影响下起到了制约人情感产生的心向的作用,催化了问题的快速解决。

(二)采用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所需注意事项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干预过程中采用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应用该技术前,首先要调整好来访者的认知。在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其原有错误观念并想迫切解决问题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在临床上加以运用。这是因为如果来访者持有一种怀疑态度或否定态度进入到放松训练中,那么我们不仅不能使其进入到放松的状态下,同样也达不到调动起来访者积极情绪高度兴奋的效果。甚至如果在没有调整好认知的情况下,还会适得其反,会因这种怀疑或否定而影响其放松效果。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处理不当的话还会使来访者对该项技术失去信心,恶化效果,从而建立新的不适应的条件反射。

2、临床放松训练前,咨询师必须与来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也是必须的。咨询师只有在良好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帮助来访者共同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启发来访者发现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并且让来访者充分信服;才能与来访者共同憧憬未来理想的形象,帮助其在头脑中构建美好的蓝图。并且在想象过程中要确保效果与质量,达到尽可能的形象、逼真、生动。当然这些场景的想象都是结合来访者本人的意愿和实际情况所进行的。

3、采用情感先行组织者所需引导出的情绪必须是与来访者所面临问题相对应的,并且针对性越强越易见效。例如对于不敢面对困难,缺乏自信的案例,我们在设计情感组织者时要结合来访者的意见,使其充分投入到未来成功形象的想象场景里。如想象自己成为一位领导者,非常自信,能够成功应对周围的任何挑战与困难,工作非常优秀并得到大家赞赏……在诱导出不畏挑战,对自己能力充分信任的情绪情感后,有针对性的再现学习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此时站在较高层次上就会大大减轻其对困难的恐惧与焦虑水平,从而更加容易的解决问题。

4、正像人们对奥苏伯尔提出“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时所产生的置疑一样,有人对情感先行组织者也会产生疑问。那就是对于我们为来访者所设计的对未来的憧憬是否会影响来访者将来的发展,是否起到了限制来访者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放松训练过程中反复强调的某种观念会对来访者的思维发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来访者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知识层面的不断提高,他会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客观的评价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我们的作用则是为其解决掉当前的问题,在某一特殊的时刻促进其潜能的开发。

5、此外,我们在临床上还需注意的一点就是语言设计一定要恰到好处,结合实际,以防塑造过度的“痴迷心态”。防止来访者过分相信自己从而造成自夸自大的效果。与此同时,在积极心态塑造成功后,我们还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助其自我总结,使其更加确信目标的可行性,从而打破原有的错误认知及消极循环扩大系统,进入到积极的良性循环里。

五、采用情感组织者成功治愈抑郁倾向问题的临床个案研究

(一)被试情况及所面临的问题

吴微(化名),女,大学三年级学生。在读高中时,曾是班级学习成绩排在前两至三名的尖子生。自读到高中二年级下学期时,出现一种对同桌笔尖划在纸上的声音特别心烦的过敏性反应。以后便无法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学习成绩由班级第2名降到第7名;后来又再次下降到24名,……这种成绩直线下滑的趋势令人绝望,感到前途无望,每天充满焦虑与担忧。从此情绪开始消极、低沉,一种一接触到笔尖划在纸上的声音(S)的刺激,便自动产生过敏性心烦和无法学习的反应(R)的自动神经联系,越来越巩固、强烈。每天听课都变成了走形式,装样子,收获几乎微乎其微,课后作业与练习很少完成。在高考日益迫近时,因为不甘就这样放弃,所以强迫自己凭借原来的知识基础参加高考,考入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进入大学后,高中时的过敏性反应依然存在,每天总是为它担心不止,消极、低沉的情绪每日萦绕心头。最让人悲观的是,在高中时曾是班级的英语成绩第一、二名学生,到大学后三次外语四级考试成绩分别为38、39.5和37分。同时,计算机过级考试也未通过。到这时,内心的这种过敏性反应已经转化为严重的消极悲观心境。它不仅影响到功课学习,而且也让患者对自己的未来的憧憬变得黯淡,对前途更加担忧。

(二)诊断及方案制定

1、初步诊断:

通过与心理学专业人员共同探讨,被试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指标有以下几方面:

(1)过分敏感,遇事有过多地担心和害怕。

(2)极其容易建立消极情绪反射。和关系很好的人相处时间久了,也往往容易因为对方笔尖划纸或其它事情引起心烦,进而产生厌倦、烦躁反应。

(3)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干扰,经常处在悲观、低沉、焦虑等消极情绪波动之中。

(4)每当学习时,同桌笔尖划纸或想起高中同桌笔尖划纸声音,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5)对生活、前途、现实不够自信,消极,忧虑进而烦躁的情绪,即使有值得激动和兴奋的事情,心情也难以产生愉悦和振奋,内心世界经常被抑郁,担忧所笼罩。

2、治疗训练的方案与理论依据:

?从改变认知结构入手建立积极心态

首先,帮助来访者回忆以往经历,看到自己身上优点。由于情绪上的消沉,当时来访者竟看不到自己有什么优点。后来,在老师和咨询员的共同帮助下,总结出了其具有:纯朴、踏实、吃苦耐劳等农村长大青年容易具备的良好品质;总结出来访者在长达三年多时间里,始终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还能够坚持考上大学,读完大学三年级,靠毅力调整自己的心理障碍,保持和自己心烦的同学保持良好关系。特别强调这些体现出的是当代青年中已经不多的善于克服困难,对自己家庭父母负责,对集体和社会责任的强烈责任感。

其次,通过对美好前景的展望,设想将来会成为一名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技术,为一些与自己有相同或相似遭遇的孩子排忧解难。

通过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让来访者更加振奋、乐观起来,让这种积极心态逐渐形成、巩固,从而覆盖,抵消那些消极、悲观因素,以达到使心态变得积极起来的目标。

?临床方案的实施过程

在2002年9月10日和11日,做了两次系统心理训练。但是,由于来访者的潜意识很排斥这种脱敏治疗,并未取得明显效果。因此在9月12日,对原来的方案作了调整,把临床训练内容转变为:停止脱敏训练,以培养积极心态的训练为主,用一种优势的积极程序性知识潜意识地自动运行,以代替原来的消极情绪反应,从而也代替了脱敏。经过一番设计,9月12日这次以培养积极心态为主的临床训练很成功。

?临床治疗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从积极认知结构与积极情绪反应建立这两大目标入手,塑造新的心理结构。

这样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

a. 从认知角度看:建立一个新的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认知心理结构系统,目的是每当进行日常学习生活思维时,所提取的知识都是积极内容的,并且这些知识本身都是积自信、乐观、向上的,使得整体心境总是愉快,自信的。

b. 从潜意识与情绪反应的角度看:为整个认知结构系统全部重新染上新的情绪反应色彩,使人生观、理想、主要知识,每个经验和观念都与积极的情绪建立起潜意识条件性反应联系。

c. 把两项成果结合起来,即通过放松训练,把用认知方法培养起来的积极认知经验牢牢地巩固在大脑里,并且不断地得到强化。

(三)具体临床操作过程

1、技术处理及训练程序

从9月12日起,整个治疗过程以塑造积极心态为目标,结合后暗示的放松训练进行。其中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a. 在放松过程中进行假设性想象:想象自己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的教师在家乡村外风景优美的地方散步,以悠闲、宁静、愉悦、自豪的心情欣赏自己上小学走过的小路,……以唤起一种自豪、自信的感情体验。

b. 继续进行假设性想象:由于来访者成功地运用自己的心理学临床知识和技术,为家乡学校的学生治疗各种学习心理障碍取得突出成绩,同时应邀到大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她的论文,工作和技术受到奖励和代表们的赞赏。她非常自豪地面对大海,欣赏大海的景象。

c. 在放松训练过程中,来访者继续进行假设性想象:由于来访者本人为某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取得宝贵经验,于第二年五月应邀参加省教育心理学专委会在千山度假村召开的学术

年会,并在大会发言;和心理学专家们一起登千山欣赏美景;之后返回师范学院,进入校园,宿舍,教室,和同学一起上自习,再次听到同学笔尖划纸的声音;……此时,已经丝毫不在乎这些了……。

(四)结果与分析

1、来访者的抑郁心情消失,顺利通过省级计算机考试。从9月15日到17日已经做了三次放松训练,效果非常明显,17日晚上,来访者给指导教师打电话,汇报了自己训练见效的情况,她以从未有过的兴奋心情告诉金老师:“每天放松练习后,心情能够明显地平静下来,可以立刻投入学习,并且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心情也不那么沉重了,我开始准备10月份的计算机过级考试。”到了10月份,来访者的心态特别好,参加省统一计算机考试顺利通过。于是,她又开始计划1月份的英语过级考试,尽量争取时间来学习外语,而且学习过程中很投入,这都是过去不曾有过的。

2、学会了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这期间,她也和其他同学一样,为毕业去向、找工作签约等问题苦恼和心烦过。但不同的是她会做自我调整,能够做到“一念放下”便投入学习。这种心态是让许多同学羡慕的。可见她在仅一个月时间里,心态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特别受鼓舞。

六、关于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的问题与讨论

情感先行组织者虽然在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厌学等不适应行为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它毕竟处于刚刚开发的阶段,难免有很多的不足与缺陷及很多尚待开发的地方,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在临床干预中采用情感组织者技术时,也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采用情感组织者技术治疗考试焦虑现象时,就出现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其具体内容在本书的后面还有更进一步的论述。而对于情绪组织者的设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同样是本着调动积极情绪引导积极心向、重组知识经验的原则,但是不同的人对情感先行组织者的设计也各有不同。例如对于同一厌烦英语学科的个案,有的人会以想象近来所要参加的较重大的考试顺利通过的场景来调动来访者的轻松、成就与喜悦的感觉;而有的人则会以其未来理想形象的成功实现为情感先行组织者的设计。想象实现目标后,以自己的理想状态此时充分体会那种不惧困难挑战,努力奋斗、积极向上的愉悦、充实、自信及成就的感觉,在这种高概括、高境界以及极度兴奋的情况下引导积极思维,在头脑中重建或巩固正确的观念,用以达到消除不适应行为,形成适应的智慧行为与人格行为的效果。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我们认为情感先行组织者设计并没有一定的限制,只要能够最有针对性的有效抑制与该问题所附带的消极情绪、调动与之相对应的积极情绪就好。同时这种积极情绪一定要具有引导性,通过上位化、概括化的知识经验巩固新的知识。无论是近期目标的想象还是长期目标的场景设计,其主旨即在头脑中先行输入上位化的知识,通过上位化知识经验的总结带动出极度兴奋与愉悦的情绪。在此状态下高效率同化不同情境中的下位知识,或将这种积极愉悦的情绪与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在这一理论前提下,我们认为一定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的探索与创新,才能将这一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与开发,希望能在此基础上再开出更加瑰丽的技术之花。

认知学习论影响下的潜意识心理观与临床技术——对精神分析理论与疗法的突破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董成文

精神分析理论是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中的基础。在今天被人们所采用的几百种不同的治疗技术中,绝大多数技术都从精神分析系统中吸取了某些基本原则、技术,或受到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推动。在这一部分里我们首先介绍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理论与技术,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借鉴与发展。从而建构起适合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临床理论与技术。

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技术

(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

精神动力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治疗方法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医生、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世界上第一位用心理学治疗心理障碍的人。他于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拉维亚(捷克共和国最东边的一个省)的一个叫弗莱堡的小镇。4岁时全家搬到奥地利的维也纳。1881年他从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学位。1886年开办了他的私人诊所,专门治疗神经疾病。对许多“功能性”神经疾病的诊治,使他的兴趣逐渐从强调神经系统的生理方面转向对精神障碍的心理因素的探索,进而导致他对神经症心理病因的全面研究。在这期间,他对维也纳著名医生约瑟夫弗洛伊尔用催眠法给一名叫奥安娜的女病人治疗歇斯底里症这一事件产生极大兴趣。于是,他相信催眠术可以帮助发现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因此弗洛伊德于1885年8月前往法国巴黎,做当时最著名神经科专家沙科的学生,在那里他第一次亲眼看到运用催眠术为神经病人治疗,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的种种行为反应。从这些临床治疗中,弗洛伊德隐约看到了人除了意识以外,还有无意识的精神活动。但沙科在神经病学观方面是位躯体论者,他试图在神经系统生理解剖方面找到躯体方面的病变。后来,弗洛伊德抛弃了精神治疗的躯体观,他用催眠法深入研究奥安娜的病例,并开始了漫长的寻找治疗神经疾病方法的生涯。1889年,他再一次到法国南锡专程学习催眠疗法,向多年从事催眠治疗的老医生们请教。他深入催眠治疗的实验现场进行观察,再一次受到深刻的启示,开始形成无意识理论,指出在人类的意识背后,还可能隐藏着另一种极为强有力的心智过程——无意识,他认为治疗神经症的答案藏匿在心理学之中。在以后的研究中他又发现许多情感障碍的根源来自性问题。于是他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与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早期理论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对意识和无意识的研究。他认为人的心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意识是能直接被感知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是不能被本人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尽管它被排挤到意识“之下”,但它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影响和操纵着个人的意识。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好像有卫兵严密防守。无意识的东西不能随意进入到意识中来。无意识要想进入意识,必须先乔装改扮,骗过把守意识大门的卫兵才行。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无意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精神过程。它是不为意识所感知的。弗洛伊德给无意识下的定义是:“一种历程若活动于某一时间,而在那一时间内我们又无知觉。我们便称这种历程为无意识。”在他看来,无意识的精神活动远比有意识的精神活动重要得多。意识过程在人的全部精神过程中不过是极小的一部分。意识有类于此。而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则为冰山的大部分。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就象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要地位。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应当是无意识的内容,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仅限于对意识内容的研究。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无意识所包括的内容都是一些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而它们在现实中大都不能得到满足,因为社会的法律、道德、伦理、习俗等规范制约着它们,意识领域中没有它们的容身之地,于是就被排挤到了无意识的领域中。弗洛伊德属于动力心理学家,他认为心能是一种物理的能、受能量守恒定律支配。因此,他认为,被排挤到意识阈限下无意识领域中的各种本能与冲动,既没有被消灭,也不会静止不动,而是一刻不停地活动着,总是力求在意识行为中得到表现,获得满足。这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虽不为人所察觉,却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支配地位,正常人的举止言谈,日思夜梦,偶然失误,精神神经病患者的各种症状,以及宗教、科学、艺术等活动,无不受它的支配和影响。

关于“无意识”与“意识”的关系,弗洛伊德做了通俗而形象的说明。他认为,在无意识与意识中间,还有一种“前意识”。它最初是属于无意识的。无意识有两种,一种是几乎不能进入意识领域的,他把这一部分称为无意识。另一种则是可以经过努力,进入到意识领域,“在无意识中,我们立刻就可以做出一个重要的区别,有些过程是很容易变成意识的。尽管它们后来可以不再属于意识的,但却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又一次变成意识的:正如人们所说,有些

过程可以再次产生或被记住。”这就是前意识。当然,随着弗洛伊德对自己理论的修改和精神分析学的演变,无意识和前意识这两个概念被使用时有时并不是严格地坚持着它们各自的含义。在精神分析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无意识通常意味着非常困难或者根本不能被意识接受。”至于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则是属于片断的,暂时的东西,始终处于捉摸不定的状态。他的注意中心一直没有放在意识上。他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都放在无意识领域中,其整个学说也都建立在无意识的基础上,后来的精神分析学无论怎样发展和演变,也都坚持着这一点。弗洛伊德的晚期理论从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垂直层次把人格结构分为伊底(本我)、自我和超我。他把这三个部分又称作“三部人格结构”。这三部人格结构是在他的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本我通常被看成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自我指的是人格积极的控制、观察以及学习的功能,超我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道德理想、社会戒律和规范。

他认为,伊底是人格的基本结构,完全处于无意识之中,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物本能,弗洛伊德把伊底形容成浑浑沌沌的,一口充满了各种冲动、各种激情的沸腾的大锅。如果没有任何节制的话,它很可能成为罪恶的渊薮。因为,它没有任何秩序,不会产生统一的欲望,只是一味地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它没有时间的概念,不遵循思维的法,不考虑价值的观念,不辨别优劣,不顾及道德——一句话,它对任何社会规范都是无知的,它所奉行的唯一原则,就是“快乐原则”。伊底最初的、唯一的目的是达到一种绝对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追求快乐原则是它的宗旨。如果欲望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焦虑,而且获得快感和满足欲望的要求则更趋强烈,在伊底的推动下会不顾困难、痛苦和挫折去获取满足,或者只能用幻觉降低紧张度。而自我是由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被现实了的本我。自我是伊底和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它既要满足伊底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所以自我不再遵循“快乐原则”去追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而是按照逻辑,接受现实,并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力争既不与现实的要求相冲突,又能使自己获得满足。弗洛伊德认为,“伊底代表了各种无拘无束的激情,自我则代表了理性和良好的理智”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性部分,它的任务是对外感受现实、认识现实、适应现实,对内负责管理本能冲动和欲望的疏泄。自我是可分的,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能够把自我本身看成是客观的对象,能够像对待其他客观对象一样对待自我,能够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清楚无疑地知道自我在干些什么。弗洛伊德把从自我中分出的这一部分叫做“超我”。超我的最主要的职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是对自我进行谴责和惩罚。一般来讲,它代表着道德的要求,是人格中形成最晚的、但却是最完善、最合乎社会标准的部分。它遵循“至善原则”,使人按照价值观念和理想行事,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因此也是非现实的。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中说:“自我的每一种行为都要受到严厉的超我监督。超我坚守着行为的特定准则而不顾及来自外部现实和伊底的任何困难;如果这些准则没有得到遵守的话,超我就会用以自卑感和犯罪感表现出来的紧张感来惩罚自我。自我受伊底的驱遣,受超我的控制,又受现实的约束,于是就拼命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把内外交困的力量和影响加以排除,以达成某种妥协。所以,当人们情不自禁地叫喊:‘生活太难了!’的时候,我们完全理解。”由此可见,有强大的自我才有健康的人格,现实的自我要同时受到来自伊底、现实和超我三方面的压力,这三者若能保持动态平衡,人就能保持心理健康。如果平衡失调,就会造成心理冲突,甚至产生异常心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心理冲突的结果。由于伊底和超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矛盾冲突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当采用理性的方式不能解除由这种冲突而引起的焦虑时,自我就常采用非理性的心理防御机制以篡改或歪曲现实,使伊底和超我得到满足。

(二)关于心理异常的原因分析

弗洛伊德关于人类心理异常的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无意识决定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构造分为能意识到的部分和不能意识到的部分,共有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包括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过去的精神创伤经历、不能为现实所容许的情感和思想、动机冲突等,虽不能被人所意识,但却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不仅是人的正常活动的内驱力,而且也是人的一切精神疾患产生的深层基础。

其次是幼年情结决定论。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形成的根源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未能得到解决的欲望,它是早在幼年时期就形成的症结(如童年的精神创伤、痛苦体验等)。因而,弗洛伊德十分重视对人早期经验的分析,并把精神疾病的病因追溯到一个人幼儿期的经验。

再次是性欲决定论。泛性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支柱。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本能是人类一切心理和行为发生的主要基础,是神经症和精神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在不同的阶段中性欲满足的对象也随之改变,每一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日后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上述关于无意识、幼年情结和泛性论主张,就构成了弗洛伊德解释患者心理问题并实施精神分析治疗的主要理论依据。

(三)经典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弗洛伊德早期,在维也纳与布洛伊尔(Josef Bleuler,1842-1925)合作期间,曾了解到布洛伊尔治愈的一个病例,患者是一个名叫奥安娜的21岁的女子。她的病是在服侍她衷心敬爱的父亲时开始发作的。其症状很多,包括不能喝水,在神经错乱时常常发出一些呓语,布洛伊尔把这些呓语记录下来,然后对她施行催眠,在催眠状态下,他与患者交谈,用记录下来的呓语去诱导她复现出已经忘却的致病事件,并把这事件向医生描述出来,以得到内心苦楚的宣泄。在这种宣泄过程中,患者伴随着相应的情感活动。布洛伊尔发现,如果患者能使用语言表达出她疾病发作时笼罩着她的幻想和妄念,就能去除她的那种意识错乱状态。从她在催眠状态下的讲述中得知,她的一切症状都和她服侍父亲时所经历的事情有关。换句话说,每个症状都是在父亲病榻之侧兴起的一些非压抑下去不可的念头、冲动转移成症状性行为的结构。经过长久的艰苦努力之后,布洛伊尔终于用这种方法治愈了这个病人,这位女子喝水的能力得到恢复,并能担任繁重的工作。对于这种疗法,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后来共同称之为“谈话疗法”,“宣泄疗法”。这个病例对弗洛伊德有重大启示,他在继续研究了其他许多病例后发现,患者的隐痛需要在催眠状态下唤醒和宣泄。而事实上许多患者却不能接受催眠且催眠也并非总是有效,这样就无法达到治疗的目的。

于是,弗洛伊德彻底放弃了催眠疗法,开始采用一种开放性的,不加任何指导的技术去发现导致患者心理问题的某种线索。这一技术逐渐发展为自由联想方法,并成为经典精神分析技术基础之一。这种方法就是让患者躺在一张舒适的椅子上,全身尽可能地放松,把当时出现在头脑中的随便什么意象都讲出来,无论这些意象是怎样的杂乱无章,或微不足道,或羞于启齿,或荒谬绝伦。这期间,伴随着医生的启发和劝导。同时,医生把患者所报告出来的意象加以分析和解释,一直到患者和医生双方都认为找出了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由于患者处于充分放松的状态中来表述意识中的想法,这种充分的放松状态可令其被压抑的潜意识内容逐渐浮现于意识层面,所以医生可根据患者谈及的材料,发现深藏于潜意识里的致病的原因。同时,弗洛伊德还采用释梦技术来促进患者对无意识动机影响目前行为的理解。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有意义的心理现象,是人愿望的迂回满足。医生将患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充分分析,揭开显梦的重重伪装,从而寻求梦的隐义。

再次是移情分析技术。移情是患者把自己原先对某人(通常为父母亲或其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所具有的情感转向了治疗者。移情可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如梦境或直接语言表述等。通过移情分析,可洞悉患者深埋于内心的对某个或某些“重要人物”所持有的看法、情感或反

映。这对于发掘对患者有影响的早年与他人的重要关系极为关键。

另一项技术为抗拒分析。抗拒是指患者有意、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使治疗重心偏移。抗拒是治疗的障碍,通过对它产生原因的分析,帮助患者真正认清和承认抗拒,治疗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最后一项技术为解释。即揭示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这需要从对问题的澄清逐步过渡到解释,向患者指出其行为、思想或感情背后潜藏的本质意义。

总之,精神分析治疗技术所关注的都是病人的心理活动,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让病人了解他们自己。

(四)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简评

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理论探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强调事物的因果关系,它通过深入探讨人的心理表现来解释人的行为特征。其次,精神分析理论扩大了心理学关于异常心理的研究领域。它最先提出人的心理异常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结构的损坏造成的,人的深度心理冲突,潜意识存留的残片同样能造成异常心理,从而开辟了研究异常心理由完全的生理剖析转向研究病态表现的动力和内容,成为挖掘人类内心深处疾患原因的先驱。再次,精神分析采用的自由联想、解释等治疗方法已成为心理学界广泛采用的研究和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理论的许多核心元素,如人格结构、自我防御机制等等,还仍然是当今许多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基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精神分析理论对临床心理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不了解精神分析理论的人很难说是一个真正的心理医生。

但是随着50年代初行为疗法学习观的日趋成熟,人们对精神分析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批评也呼声渐高。1952年艾森克对精神动力治疗法进行了全面分析,表明运用该法对神经症的治愈率跟不经任何治疗的神经症痊愈率几乎一样。这种怀疑即使是在今天,在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也是直言不讳的。例如美国纽约精神分析训练中心主任鲁本弗恩在其著作中也曾这样写道:“然而,不管人们称其为受虐狂也好,自恋狂也好,或者罪恶感、倒退性口唇期认同也好,精神分析的核心问题仍然是,某些病人好转了,还有些人则并无起色。”这种治疗为什么会如此低效?我们认为这主要在于:首先,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置于人的本能范围内,断言人的全部行动在于追求快乐或满足有机体的需要,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性本能决定了人的一切活动,这种“泛性主义”的观点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其次,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于性压抑及本我与超我的冲突造成的,它过分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形成的绝对影响,强调内在的和潜在的病变原因而忽视了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强调本能和无意识的巨大作用,忽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重要调节作用。再次,精神分析理论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它对一些精神现象及治疗方法的解释由于注重挖掘隐性意义,内容缺乏足够的确定性,有时令人费解,无从把握。这均导致对治疗方法原理解释上的混乱,导致治疗者无法自觉、确切地把握其治疗过程的实质目标。

二、发展的潜意识行为观

(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扬弃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所谓无意识,又称潜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笔者认为心理范围大于意识范围,具有心理作用并不一定有意识作用。心理主要分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对立部分。意识形成于人的整体心理功能基础之上,是人类大脑特有的最高级的功能。这种功能表现为人们能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等进行自觉地觉察、评价、调控和指导。这些在自觉的意识监控、调节、指导下实施的思维和行为过程,被称作自觉的意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力”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二十一世纪是经济时代,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因此,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是摆在每个学生面前的迫切课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扶着小孩子走路,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知识经济是二十一世纪的经济主流,会学习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 我校“优化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镇江市立项课题已在二00二年六月顺利结题。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并能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系统分析,进行自主学习,本课题的提出就是上一课题的延伸,在此基础上,解决选择学习方法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学会学习”。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学力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以及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方面的能力。综合性学力是指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复合。 所谓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指人们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具体地讲,就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活动中,学生自觉地调动,选择元认知知识,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调节,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具体指:教给学生的元认知知识,积累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从广义上讲,元认知能力属于学力范畴,通过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学、会学,而且使学生具备在未来能够自我生存和发展,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能力。 本课题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种新的途径,为教改提供一个新的方向,以“三个方向”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性能力。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心理学。人的元认知能力,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识,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在人们的各种活动中,元认知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监控、调节功能。有关实验证明,元认知与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存在着困果联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可分为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几大部分,其中监控系统处于支配地位,对其他四个系统起着协调控制作用。而学习的监控系统的最重要核心成分就是自我监控。 2、系统理论。从系统理论角度分析,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其中既包含学生主体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学习环境方面的因素。任何学习活动的效率高低、效果好坏直接取决于这些因素是否合理、有效、协调地发挥出积极作用,这就要求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对学习系统中的各有关因素进行积极、主动、科学、合理的调节、控制,从而使它们协调一致地对学习活动起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3、当代教学论。当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的活

谈谈如何提高自我的元认知能力

谈谈如何提高自我的元认知能力 一、引言: 元认知”是美国社会认知心理学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弗拉维尔在对儿童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指出,元认知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所以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例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认知活动的再认知、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元认知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监控。元认知的作用是从深层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果。 二、概念界定: 所谓元认知,简言之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实际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就属于元认知的范围。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的自我监控。 三、提高元认知能力的基本途径分析: 1、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知识 基本的学习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组织策略、精制策略、编码策略、问题解决策略等。 元认知知识包括学习者认知特点、学习材料类型、学习目标类型、学习策略类型等方面内容。它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概念、规则“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怎么办”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一种“何时做、为什么这样做”的知识。 在开展认知能力的训练时,应该将学习方法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向条件性知识转化,这能有效促进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2、自我提问法 自我提问法是在元认知训练中,通过一系列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表单,不断地促进通过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在课堂或课外学习中,自我提问,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调节。自问“我掌握了某个对象吗?”就是对自己学习能力与过程的检查与评价。通过如此不断地自我反馈、自我评价,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就能优化学习过程,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元认知监控能力也得到提高和发展。 另外,还可以设计和制定自我评价细目和量化标准即自检表,定期(每单元一次)填写,这样让对自己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也是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的有效方法。 3、同学间相互问答 研究表明,解决问题时学生间相互问答能提高被试的元认知能力,相互提问最多的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最快。训练学生两人一组,就一些认知策略知识相互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4、善于反思和总结 学习者应养成反思的习惯,善于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特别要注意总结自己成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借鉴他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不断养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每天记学习日记(尤其是记“灵感录”、“反思录”)是一种好的总结方法。

元认知策略的运用

元认知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听力水平 一、引言 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发生了诸多变化:从视听教学法时期的听力不可教——认为学生会通过渗透、慢慢地融会贯通来掌握听力,变化为随意听些带有听力理解题的篇章,其大部分篇章的语言都是书面语,然后到策略教学法,主张学生运用听力学习策略,教学生如何有效地去“听”。学习策略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一种,它与元认知知识同属于元认知范畴。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知识是关于学生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元认知策略则是为了成功学习一门外语而采取的管理步骤,如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等。 二、元认知策略概述 近年来,国外学者越来越关注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O’Malley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①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调整策略和驾驭学习策略;②认知策略——理解策略,如利用原有知识帮助理解等;③交际情感策略——如提问策略和主动发言策略三大类。其中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价,即用于了解学习并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学习活动来控制学习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一种高层次的执行性策略,学习者用以控制、调节并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影响英语听力能力的关键性因素。此外,Wenden等学者利用访谈等方式,根据不同社会环境中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活动,把元认知策略概述为“学习者对语言目标、资源以及资源的利用、优先考虑的语言项目、学习语言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所做出的决定”。 我国外语教研人员调研学习策略时,结合中国学生具体情况,把元认知策略细化为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预测重点难点、选择注意力、安排时间等。调查结果表明,听力学习策略是使用频率较低的策略之一,不仅得不到学生重视,也被教师忽视。元认知知识或意识是使用元认知策略的基础。学生只有认识了所学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了解了自己语言学习的能力,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随时监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所以,对元认知意识和策略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使之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三、元认知策略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1.听前策略 听前策略是指听前的组织计划安排,包括找出听力课程的特点及难点、制定短期或长期目标。开始听力训练前学生通常不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与学习方法,对听力课程有畏难情绪,这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为听力训练做好准备。上课前应帮助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继识别、记忆、注意、思维之后的属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新名词。首先使用该名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udd Flavell)。尽管迄今为止对此概念的表述尚未统一,但一般都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认知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含三部分:元认知知识(对认知活动过程、结果及相关信息的认识)、元认知体验(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主体对认知活动的监控与调节)。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主体,它表现为主体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的要求等定出计划、选择策略、评价其有效性、作出补救措施等。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学生就能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基础教育阶段的元认知教育是学生学习由他主到自主的一个过渡过程,该阶段的顺利进行对于学习者学习方法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元认知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是终身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需要把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让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等,完成个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 1. 元认知的概念 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

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A.Brown与L.Baker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也就是说,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内容 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对象进行某种智力操作,如对一列数字求和,就是将一列数字按照有关的运算法则相加。元认知活动的内容则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如阅读中的元认知活动有:确定阅读目的、自我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若发现错误则纠正等。 (2)对象 认知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具体的事物,如,阅读的对象是某段文字材料,回忆的对象是过去经历过的某种事情。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认知过程或认知结果等。 (3)目的 认知活动的目的是使认知主体取得认知活动的进展,例如,个体将一列数字相加,为的是得到这列数字的和,这是认知活动的目的。

元认知的结构

元认知的结构 1.Brown认为元认知包含两大成分:关于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调节关于认知的知识是个体关于他自己的认知资源及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之 相容性的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能力、认知策略等的知识,以及在何种问题情境下应该运用何种认知策略、如何最佳地发挥自己能力的知识。对认知的调节指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在力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调节机制,包括计划、检查、监测、检验等。这两部分具有不同的性质。关于认知的知识是稳定的、可意识到、可表述的,它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对认知的调节不太稳定,通常是无意识地进行的,故不易表述,它更多地依赖于任务和情境,而不依赖于年龄。即使是年幼的儿童,在某些任务中也能运用这种调节过程,这些任务通常是那种对个体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任务。 2.Flavell认为元认知的两大主要成分是: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所谓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所存储的既和认知主体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断。Flavell认为元认知知识主要有三类:①个体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的知识。②任务元认知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的知识。③策略元认知知识,即关于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同时Flavell特别强调这三类知识的交互作用,他认为,不同个体会依据特定的认知任务对策略作出优劣的判断。所谓元认知体验,即伴随并从属于智力活动的有意

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Flavell认为有很多元认知体验是关于在某一认知活动中你已取得的进展或你将取得的进展的信息。 Flavell认为,在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元认知体验能导致元认知知识的增加、删除或修改,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会发现目标、策略、元认知体验和任务之间的关系,然后将这些发现同化至现有的元认知知识系统中;另一方面,元认知知识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元认知体验的意义以及元认知体验对于认知行为的暗示。两者的关系还体现在:有时它们是部分重叠的,有些元认知体验可看作是进入意识的元认知知识片断。 3.比较与综合对照Brown和Flavell对元认知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两人都认为元认知知识是元认知的成分之一,但关于元认知的另一成分,他们却有不同的看法。 Brown的另一成分是对认知的调节,而Flavell则没有这一表述。这一区别的来源在于,Flavell分析的是作为静态的知识结构的元认知,而Brown分析的则是既是知识实体、又是动态过程的元认知,即分析对象的不同造成了分析结果的差别。其实,从两人对元认知的定义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们都认为元认知不仅包括关于认知的知识,也包括对认知的调节。 Flavell的另一成分是元认知体验,而Brown并没有提及。其实,Brown所提出的调节技巧如计划、检查、监测、修改、评价等,无一不是与所谓的元认知体验紧密相联。有些技巧的应用会导致元认知体验的产生,有些技巧的应用则受到元认知体验的驱动和指引。也就是说,元认知体验伴随着认知调节的整个进

学习策略包含元认知策略

学习策略包含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其中,认知策略是指直接作用于输入信息的策略(O'Malley和Chamot,1990)。学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得信息后需要运用一些认知策略来帮助他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这些信息。在英语阅读中自觉、灵活地使用认知策略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Learning strategies include meta-cognitive strategy, social,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tactics, the cognitive strategies, which refers to a direct role in input information strategy (O 'Malley Chamot and, 1990). Students gain from reading materials to use some information cognitive strategies to help them to understand these information quickly and accurately. In English reading, flexible use of cognitive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一、定义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A definition The cognitive strategies learners of some of the information is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methods, and its basic function of two aspects: one is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effectively, Two is to classify the storage system. 二、类型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师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Type (1) repeat Retell strategists in working memory refers to keep information, use interior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 or reproducibility,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attention in learning materials. (二)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 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对于比较复杂的课文学习,精细加工策略有说出大意、总结、建立类比、用自己的话做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 (2) finishing strategy Finishing strategy is to show the new information and the minds of old information to increase the deep processing of new information meaning. It is often described as a kind of understanding memory strategy, its message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You can recollect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the original way, namely the extraction of clues. The thorough careful precision, the easier it. For complex text study, fine processing strategy, summarize and set out, use your own words analogy notes, interpretation,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元认知的含义与结构

元认知的含义与结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桑标王小晔 近二十年来,元认知(metacognition)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元认知理论,试图对人的认知与学习过程作出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解释,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元认知的分支研究,如元记忆、元学习、元注意、元语言、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等等。研究者发现,在许多认知活动中元认知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活动包括口头信息交流、口语理解、阅读理解、写作、语言习得、知觉、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社会认知和各种形式的自我控制、自我指导等等。本文主要对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结构作简要的评述。 1“元”的概念和元认知概念的提出 元认知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才在心理学中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表述和认识,真正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这与心理学的内外部原因都有关: 在心理学内部,二十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居于心理学的主导地位,它排斥意识与内部心理过程,“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对认知的研究都毫无兴趣,更不用说对认知的认知进行研究了。”随着以后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衰落,人们重新把注意转到内部心理过程中,对认知乃至认知的认知进行研究就成了当代心理学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在心理学外部,二十世纪科学和哲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以自身为对象进行研究和反思,出现了元科学、元理论、元哲学等大量的“元”研究;同时,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划时代的产生和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的重大发展,这些崭新的思想和方法都给心理学带来了深刻影响。 “元”的概念产生于五十年代对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的哲学思索。Comte认为内省法存在“自我证明悖论”: 同一器官如何能够同时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1956年,哲学家AifredTarski为解决这一悖论引进了“meta”即“元”的概念。他认为,“元”即关于口的口(“metawhatever”refersto“wh

元认知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精)

元认知能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往往更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让学生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价及修改。从教学思想的确立,到大纲、教材的编制,再到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管理措施的确定,都忽视了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学会学习”已经势在必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适应了现实对人才的需要,促进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而给学生以学法指导,是达到“会学”的前提和保证。指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象调控的方法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就体现了元认知能力在学习中的作用。1.元认知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元认知能力的形成是人的自我意识成熟的本质特征。这主要是因为元认知是以主体的认知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通过元认知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从而我们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的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程,这主要表现在:主体可以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监督认知活动的进行状况,不断获取并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我的认知过程。因此,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减少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盲目性、冲动性,提高学生的意识性和自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2.元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意识水平 学习目标是保证学生学习活动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元认知能力对于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组织、完成这个目标及所制定的目标的难易的意识,从而使所制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时调整、改变所制定的目标以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由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地实现既定的目标。 3.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和学习策略迁移的关键 首先,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对知识结构进行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有机系统。这三者交互作用,便构成了完整的学习策略。其中,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控只是一种执行手段,而要自觉地、有计划地执行某种活动,首先要对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学习受哪些因素影响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体验。所有这些都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说元认知是学习策略结构的核心和动力系统,是最高层次的调节机构。 其次,元认知能力作为人对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就其功能来说,它可以使

元认知与学习策略全解

j元认知与学习策略 元认知(metacognition) J.Flavell 《认知发展》,1976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与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与控制。 元认知结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 (一)元认知知识(p198) 1、个人因素: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 个体内差异的认知、个体间差异的认识、人类认知的普遍性特征的认识。 (1)个体内差异:如有关自己更擅长数学而不是化学的知识。又如:有的人通过阅读比通过听讲会学得更好等信念。 (2)个体间差异:一种关于他人的社会认知技能的信念。如:如你关于父母比大多邻居对他人的需要和情感更敏感的信念。 (3)认知普遍性:关于人类的心理一般是什么的知识或信念。 例如:无需读书就能知道一个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且十分容易出错。 又如:你也知道,人们有时理解、有时不解,有时理解错误或误解,稍后你可能回忆起现在没能回忆起来的内容。

2、任务因素:有关材料或任务的知识 (1)与任何认知任务中人们所遇到和处理的信息性质有关。 个体已认识到这种信息的性质对你处理信息的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你从经验得知,理解并记住复杂且不熟悉的信息通常是困难且费时间的。你也知道,如果可供你使用的信息缺乏且不可靠的时候,这意味着基于这种信息的判断和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2)涉及任务要求的性质。即使可供适用的信息完全相同,你也知道其中的一些任务更难,要求更高。 例如:你知道,记住一个故事的要点比记住故事的确切字句要容易。 (二)元认知监控 1、概念: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能不断评价学习过程,并能适时地调整计划、选用恰当的方法,以保证任务的有效完成.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的核心. 2、学习监控结构:计划、监视、调节 元认知检测和自我调节: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个人如何支配自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弗拉维尔(Flave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中文译法主要有这样几种:反审认知,反省认知,超认知,后设认知。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一、相关背景概念 (一)元认知 它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一个是元认知知识,即有关个人、任务以及策略的知识:一个是元认知控制,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监控和相应的调节,以达到预定目标,即知道何时做,如何做,即有关修正人、任务以及策略的知识:一个是元认知控制,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 (二)元认知策略 学习时,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例如,假如你读一本书,遇到一段读不懂,你该怎么办呢?你或许会慢慢再读一遍;你或许会寻找其他线索,如图、表、索引等来帮助理解;或许你还会知道这一章更前面的部分,这意味着你要学会如何知道你什么地方不懂,以及如何去改正你自己。此外,你还要能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或者能说出什么是明智的,什么不是明智的。所有这些都属元认知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的分类 概括起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1.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给学习作计划就好比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为了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一般的“对策”。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作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测查的材料。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写作前获取相

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

中学生认知发展一般特征: 1.抽象思维能力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以至整个中学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 2.认识活动的自觉性有显著提高,有意识的观察能力、有意识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且在感知、识记、想象中日益占优势地位。 3.高中学生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较初中生明显提高,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得到更多的发展。 4.高二时期已进入智力成熟期,智力的各种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思维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转化。个性智力差异也基本定型。个体智力层次、智力品质基本稳定。因而训练、培养的难度加大。Eg:初一数学: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已经具备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在课堂上通过具体问题的指引、学生自己进行操作等,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达成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认知一般特征: 1.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新鲜、感兴趣的东西,要达到对事物清晰、精确、本质的认识尚需一段过程。 2.小学生记忆能力迅速发展,表现在,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逐渐向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从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但对词的抽象记忆,仍需以具体、直观的事物为基础。

3.小学生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一定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常常带有情绪色彩。他们的注意不稳定、容易分散。分配能力不强,注意的范围较小,转移品质较差,这一特点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 4.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低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居多,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成分居多。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折大多发生在四年级前后。小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的自觉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较差。 5.想象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强。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中高年级学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不断增加。想象由具有浪漫性向现实性过渡。

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意义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在70年代提出的。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其实质是个人对认知活动和结果的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并得到自我体验。所谓元认知能力,就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的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对数学材料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通过自我意识,对该认知过程进行积极监视、控制和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表现为在掌握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基础上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而且也表现为自觉地对认知过程的监视能力、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后者,即元认知能力,决定和影响着认知能力的发挥与施展。所以,元认知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制高点,提高元认知能力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 ⒉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其实质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元认知对认知活动的监控与调节,主要是对思维活动的监控与调节。这种监控与调节的内容主要有三点:⑴思维方向的监控与调节。着眼点是保证思维沿着正确的目标轨迹向前推进;⑵思维方法的监控与调节。着眼点是使思维方法适应思维加工内容的要求;⑶思维策略的监控与调节。着眼点是使思维活动能采取有效策略更好地为学习目标服务。很明显,这三个方面的监控与调节,可以促使思维在活动中表现出优良的品质,可以大大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与效益。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所以学生的智力也会因此得到发展与提高。 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益。从上述两点分析中能够看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劣、学习效益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过程运行的水平。元认知对策略的选择好,对策略效果的评价正确,反馈调控及时,就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学习效益。这就是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对学习效益的正相关关系。 另外,元认知能力与创新能力有着密切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彬克妈妈) (2007-09-07 10:09:44)转载▼ 标签:教 育杂谈 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但各年龄段的认知发展也遵循一定的规律。我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二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觉得有用,和大家分享。 二年级学生总体感觉是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 1、一般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二年级学生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二年级学生已经能产生集体荣誉感。例如:活动比赛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还有,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时,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做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2、学习心理特点: 我们在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时,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我们常认为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有的家长甚至施以过分的教育手段。其实,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不应该对孩子过于苛刻,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即可。 3、说谎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贪玩,是生理和心理活跃的表现。由于贪玩,孩子经常忘记做应该做的事,耽误学习。为了避免被指责,有时会说谎话。一年级学生想去玩时,会直接提出要求: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但是,二年级学生便改变了方法:作业完成了!可以玩了吧。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刚开始发现孩子说谎话,不要太认真,假装和孩子说别的事,暗示或引导他明白相关的道理。引导的目的是,让孩子想说什么就直接说,不要隐瞒自己的想法。 总之,对于二年级学生的教育,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不能操之过急,应耐心,有宽容心,相信我们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阶段性的转变,最终达到学生应达到的目的

元认知

元认知 一、概念简介 近二十几年来,元认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对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力图对“元”概念的产生、元认知的性质、结构、评定方法等有关研究进行概述,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元认知(Metcognition)一词最早出现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威尔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认知发展》一书。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例如在教学心理学中常提到“学习如何学习”,指的就是这种次认知。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二、哲学根源 “元”概念产生于对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的哲学思索。Comte认为内省法存在“自我证明悖论”:同一器官如何能够同时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1956年,哲学家AlfredTarski为解决这一悖论引进了“meta”即“元”的概念。他认为:元□□即关于□□的□□,如,元认知即关于认知的认知。他针对客体水平提出了元水平的概念;客体水平是关于客体本身的表述,而元水平则是关于客体水平表述的表述。存在于客体水平和元水平之间的这种区别,使得我们可以将一个过程作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进行的过程来分析。其中,任何一个较低层次的过程都可成为一个较高层次过程的对象。因此,内省可看做是认知主体对客体水平所进行的意识作出元水平的言语表述,这样一来,关于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就得到了解决。Tarski的“元”概念在解决了自我证明悖论的同时,也给心理学家以某种启发,从而导致意识及认知的元认知模型的产生。右图描述了这一模型中元水平与客体水平的等级组织以及假想的信息流。这一模型有三个特征: ①监测,即信息从客体水平向元水平流动,它使元水平得知客体水平所处的状态; ②控制,即信息从元水平向客体水平流动,它使客体水平得知下一步该做什么; ③元水平具有某种模型,这一模型包括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在元认知模型中,元水平通过与客体水平之间进行信息的往返交流(亦即反复的监测和控制)达到认知目标。 三、基本性质 (一)概念 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定义最具代表性。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A.Brown与L.Baker 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调节。也就是说,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调节过程。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 元认知与认知这两个概念究竟有无区别?Slife、Swanson等人的实验研究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Slife等人研究认知水平相当的被试在元认知能力上是否存在差异。被试有两组:LD儿童和正常儿童,两组儿童的IQ分数无显著差异,且在10道数学题及数学成就测验的得分上是匹配的。结果表明,在进行问题解决时,两组被试在两项元认知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①LD儿童关于自己的

学习策略之元认知策略

学习策略之元认知策略 学习策略的含义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学习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在这个加工过程中,学习策略既参与信息加工,又对其进行控制。 学习策略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控制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以便有效地储存和提取信息。就学习策略的本质而言,由于学习策略是一种策略性知识,它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包括信息加工流程所有环节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如注意、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编码等。其中,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是对信息进行的直接加工,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术等属于认知策略;而对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则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视与指导着个体认知过程的进行,属于自我监控策略。由此可知,学习策略既参与信息加工又对其进行控制。 学习策略参与信息加工,主要是指其中的认知策略(主要是指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的选择、识记与组织)直接参与信息加工过程,并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学习策略对信息加工进行控制,主要是指自我监控策略对个体认知过程的监视、管理和指导。 1、主动性。一般学习者采用学习策略都是有意识的心里过程。学习时,学习者先要分析学习任务和自己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对于较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总是在有意识、有目的地思考着学习过程的计划。只有对于反复使用的策略才能达到自动化的水平。 2、有效性。所谓策略,实际上是相对效果和效率而言的。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使用最原始的方法,最终也可能达到目的,但效果不好,效率也不会高。比如,记忆一列英语单词表,如果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最终也会记住。但是,保持时间不会长,记得也不是很牢固;如果采用分散复习或尝试背诵的方法,记忆的效果和效率一下子会有很大的提高。 3.过程性。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策略。它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 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4、程序性。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订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每一次学习都有 相应的计划,每一次学习的学习策略也不同。但是,相对同一种类型的学习,存在着基本相同的计划,这些基本相同的计划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些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直接作用到学习材料,认知策略是对学习材料的加工组织,是直接作用于材料的。而元认知策略是通过调控或计划我们的注意力,学习过程来帮助更高效的学习,因此不直接作用于学习材料。 元认知由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又称为反审认知、反省认知、超认知、后设认知。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元认知一般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以及结果等方面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 元认知策略中的"元"可以理解为计划、监控,因此元认知也被成为对认知的认知。它是通过对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帮助学习者有效安排和调节学习。元认知策略包括了计划、监控和调节策略。我们可以按照时间关系来梳理这三个内容。计划一般是学习前需要完成的,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