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低碳发展之路

低碳发展之路

39

7 2009中国科技投资

低碳发展之路

需要经济和能源结构双重转型

文/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刘学敏

全球环境变化虽然是大尺度、长周期的变化过程,但气温升高已是不争事实。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与日俱增。为此,发展低碳经济,构筑低碳社会,走低碳发展之路,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然。

转变发展理念和价值观

以财富增加和经济增长作为核心的经济运行,勾勒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由于长期的积贫积弱和短缺,一俟放开,便会有一种强烈要求快速发展的原始冲动。迄今,从宏观上看,到2008年,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微观上看,中国已经走出短缺的窘境,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资源耗竭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尽管国家早就倡导,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仍然受着多方掣肘,转变进程步履维艰。

时至今日,尽管从人均上看处在世界平均水平(根据UNDP《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2006年人均CO2排放量为4.28t,与世界人均持平),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国家。工业革命以来,最

先工业化的国家对于全球气温升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CO2排放存量上看,截

至2004年,按照UNDP的资料,英美人均存量已经达到1100t,中国只有66t。但是,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工业化还在进行中,城市化水平还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在CO2增量上不容忽视,因此在国际事务中常常有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虽然各国在气候变化和CO2减排问题上,都站在自身的立场上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即使是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中也是这样,但不能也不应该把全球的减排看作是发达国家设计的“陷阱”和“阴谋”。因为可持续发展具有共同性的特点,任何一个国家不能单独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必须全球协调行动。

为此,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价值观,把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低碳社会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要接受低碳经济的概念,在低碳发展的基础上收获GDP,实现经济增长和GDP的增加。低碳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既是全球问题,也是区域问题。目前,人们正在倡导“四倍跃进”,即资源使用减半,人民福祉加倍(Factor Four-doubling wealth,halvingresource use),这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做到。同时,实现低碳发展决不只是宏观层面上、全球的事情,它在微观层面也是可以操作的、可视的。只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通过发展循

环经济,把资源消耗限制在资源再生的阈值之内,把对环境的损害限制在环境自净能力的阈值之内,就可以实现低碳发展。

可喜的是,低碳发展已经逐步为人们所接受,许多地区开始自觉地进行低碳发展示范和实验。譬如,广东正在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减少能耗,降低CO2排放水平,珠海正在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河北省保定市也在试图推进低碳经济,提出了“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思路,要建设“中国电谷”。在国家层面上,笔者参与了国家科技部正在拟议出台的“低碳发展科技示范区”的前期准备工作。国家科技部将根据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等现实条件,

40 7 2009

中国科技投资SPECIAL FOCUS

封面文章推进“低碳发展科技示范区”工作,在示范区推行低碳发展理念,选择不同类型的区域、行业、领域等进行试点和示范,按照“点-线-面”模式推进,通过低碳技术集成,开展技术推动和完善推广,通过可复制的模式探索,最终实现更广阔区域的低碳发展,支撑推动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

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彻底转型。从经济结构上看,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体系,用低碳农业替代高碳农业,用低碳工业体系替代高碳工业体系,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之路。从能源结构上看,我国的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要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研究表明,1tce(吨标准煤)的可再生能源相当于1.4t普通煤(发电量5000大卡/kg),CO2减排2.56t,烟尘减排245kg,SO2减排33.6kg,NOx减排5.6kg。据统计,我国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6亿tce,相当于减少3.64亿t燃煤,CO2减少6.65亿t,烟尘减少6370万t,SO2减少874万t,NOx减少146万t。可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和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煤炭资源的开发虽然在相当程度上支撑了工业化,增加了煤炭资源开发地区的财政收入,也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煤炭是在人类的时间尺度上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在开发过程中,造成了土地的大面积塌陷,耕地毁坏,河流污染,地下水系破坏。在笔者调研的煤炭资源开发地区,用满目疮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尽管表面上由于资源开发而导致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但最终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的持续恶化,会导致区域经济的衰落。国家发改委批准的44个资源型城市转型(2008年3月批准12个、2009年3月批准32个),都是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而被迫转型的,其中涉及煤炭开采的转型城市共22个,占

50%。在笔者调研的陕北某煤炭开发地区,一个设计能力108年的煤矿(储采比等于108),由于煤炭价格的飙升和利益的驱动,过量开采使煤矿的寿命不到20年。可以想见,当煤矿运营时,当地经济繁荣,因为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依附于资源开采;当煤矿关闭时,便会呈现出一派萧条的局面。现在,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煤炭外运受挫,价格下滑,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活力。这些地区发展陷于二难的境地:过量的资源开发会使区域经济繁荣,但却会招致环境恶化;而经济的不景气却对应的是环境的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程度紧密相关。据报载,山西由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导致地面1/7悬空。像汶川大地震那样的震级和烈度如果发生在山西,后果将是毁灭性的。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事实上,山西省汾河流域是一个多地震的区域,是华北地震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记载较为详细的明初山西洪洞赵城附近的8级大地震,破坏面积沿汾河流域分布,南北长500km,东西宽250km,极震区烈度达11度。历史学家曾说过,把流沙赶下海岸的山羊和斧头,远比征服者的马匹和标枪具有更大的毁灭性,因而在历史上各个强大帝国的灭亡,虽有各种原因,但生存环境的恶化是根本性的。

现在,美国以新能源产业发展来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奥巴马上台后推出的经济振兴计划中一半以上涉及能源产业,核心是以绿色经济为主推动一场新的经济革命,要用未来8~15年时间,使美国不再依赖化石能源,不再依赖碳基燃料。将美国用于进口石油的资本建造美国的太阳能电站、风力电站和地热电站,再造美国富有竞争力的能源产业和创造就业岗位。可以想见,等到经济危机过后,美国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都能够获得升级。

对于我国来说,面对国际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传统煤炭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原来屡禁不止的“五小”企业率先关闭,一些地区的经济也开始出现了负增长,为此国家也应该而且必须推进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目前,能源供需形势相对缓和,为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要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着力

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淘汰小火电、小煤矿、小炼油等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

从低碳经济到低碳社会

低碳发展之路固然应该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构筑轻型的经济体系,但更重要的是还要构筑一个低碳社会,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首先要发展低碳交通。目前,发展低碳交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而公共交通是实现低碳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据估计,通过汽车的轻型化、节能设计可以节约1/4的能源,而通过发展公共交通,则可以节约原来耗费能源的1/2以上。为此,应该大力倡导发展公共交通,实现绿色出行。在国际上,美国确定的新目标是,到2016年新生产的客车和轻型卡车每100km

41

7 2009中国科技投资

耗油将不超过6.62升,单车CO2排放将减少1/3。法国巴黎以减少机动车活动水平,至2020年将车辆运行量降低40%为目标;鼓励以其他出行方式替代机动车出行,自2007年开始运营无人自行车租赁系统;英国伦敦大力发展郊区地铁和铁路网,通过税收措施降低交通堵塞,2003年开始对进入市中心车辆收费16美元,使交通阻塞现象下降20%;同时,推广新能源车辆,计划到2015年投放10万辆电动汽车。

其次,要构建低碳政府。中国是一个强势政府主导的国家,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府不仅作为投资的主体形成国有资本,还作为消费的主体改善着公共服务的能力。作为一个非生产性的机构,政府各个部门的消费在社会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如建筑物和办公场所、车辆和出行消费、公务

接待、办公消费等,如果各级政府也本着节约的原则,将为低碳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美国,新一届政府已把节约放在重要位置上,即使是奥巴马总统就职发出的观礼邀请函,也取材于再生纸制品,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事实上,政府机构既是社会经济的决策者,也是推动者、参与者、实践者。在推进低碳发展中,政府机构确实应该起到示范作用,这将影响全国各行各业的消费行为,意义特别重大。

再次,要发展低碳社区。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其居民有共同的认同感。发展低碳社区,不仅非常必要,也具有可操作性。在这方面国内外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笔者曾经访问过英国伦敦的伯丁顿社区,在低碳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它通过“零能源发展”的设计

理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源、减少环境破坏与污染、实现化石能源“零”使用,能源需求与废物处理基本实现循环利用。该社区同时解决环境、社会、经济等不同方面的需求,并运用一些可靠的办法降低能耗、水耗和汽车使用量,最大限度地使用太阳能。该社区的建筑设计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如可再生能源、完美的建筑设计、可持续材料等,是比现代西方建筑和整体设计更为可取的方案。

第四,要发展低碳校园。校园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运行系统,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明和知识的机构,具有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意识的职能。学校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一批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因此,在学校推进低碳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可以实行低碳排放的生活模式,可以在学生社区应用一些成本低的清洁技术,降低生活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大学校园已经开始建设低碳校园,地处江苏无锡的江南大学开始“创建节约型生态低碳校园”,在此迈出了重要一步。

最后,要倡导低碳消费。在市场经济下,消费者怎样消费、消费什么、采取何种方式消费,以及如何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是根据其“货币选票”来决定的。但是,推进低碳发展,构建低碳社会,不能回避消费,这是从“公”领域向“私”领域的延伸。为此,要培育全民低碳发展的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氛围,要改变以往那种浪费资源、增加污染的不良嗜好和习气,彻底戒除“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陋习,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要完善激励低碳消费的相关法规政策,鼓励低碳消费。同时,也要使企业开发和生产的低碳产品有利可图,为低碳消费创造条件。

当然,从高碳经济体系过渡到低碳经济体系,构建低碳社会,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干扰,譬如会因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如就业等的“胁迫”而延滞,但只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就能够走向低碳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