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园冶》与《作庭记》:中日古典造园书之比较

《园冶》与《作庭记》:中日古典造园书之比较

《园冶》与《作庭记》:中日古典造园书之比较
《园冶》与《作庭记》:中日古典造园书之比较

《园冶》与《作庭记》:中日古典造园书之比较

日本园林艺术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汉风东渐”:一次从飞鸟时代一直延续到奈良时代(公元538~794年)吸收中国隋唐建筑形式,一次是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引入宋代的园林艺术。这两者之间的平安时代,为日本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也是其本土文化“和风”最终形成的时代。《作庭记》成书于平安时代,是作者橘俊纲在多年见闻的园事日记基础上编撰而成,也是东亚地区最早的一部造园书,在日本有“国宝”[1]之称,可以被视为日本本土造园技术的大成。《园冶》,明末学人计成所著,是中国造园史上最为成功的理论专著。与《作庭记》在年代上相差约600年。虽然时隔迢遥,《园冶》和《作庭记》作为中日古代最为杰出的造园著作,影响都泽披后世,形成独特的造园思想和审美情趣。本文拟从比较两部著作相似处入手,分析日本枯山水的独特所在,以期一窥中日园林艺术的异同。

一、《园冶》与《作庭记》的山水之趣

世界造园体系可大分为西亚、欧洲及东亚三大体系。东亚造园体系是以中国文化为主干的东亚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总体特征是以中国造园体系为渊源,以自然式风景园为基本形式和风格。

1.“宛自天开”与“师法自然”

中国园林与山水画同源同理。魏晋时期山水画和山水诗的发展,促进同时代园林意趣的形成。书画家王维就经营过“辋水沦涟,与月上下”的辋川别业。唐宋以降,很多园林往往由画家设计,宋徽宗赵佶书画传世,亲自主持皇家名园艮岳园的修筑。《园冶》作者计成在《自序》开篇就称“最喜关仝、荆浩笔意”,而文人山水画的特点也贯穿于《园冶》的山水篇。

计成既是园林艺术理论家,又有躬身亲为的能力。他少年即以绘画知名,《自序》中尚有一段,可看出他对园林设计的书画性要求。他的朋友吴玄想按照司马光的“独乐园”建造自家园林,并就此请教计成。计成在相地之后认为“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落成后被主人誉为“独收江南之胜”。《相地》篇中,关于园林景色的文学描写尤其多,如“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山林地)写的是植物、建筑、水的有机组合;“搜根惧水,理顽石而堪支;引蔓通津,缘飞梁而可度”(郊野地)说的是山(石)、水,与建筑(桥)的设计方案;“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鱼舟,闲闲鸥鸟”(江湖地)说的是借景山水。可游可居既是古代山水画的立意,也是宅居造园的主旨。

《作庭记》在这方面与《园冶》有异曲同工之妙。《园冶》的传世之言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作庭记》开篇的《立石要旨》就明宗立意:“师法自然山水,随宜因之而立石”。《园冶》的《兴造论》中说,“三分匠七分主人”,并强调“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即造园工程三分依靠工匠,七分依靠设计规划。《作庭记》中也有相应主张,《立石要旨》第二条为“以昔名家佳作为范,虑家主之意趣于心,并融以我之风情,立石[2]作庭。”我之风情,即设计师的品味意趣。

中日两国的园林著作都提纲挈领地提出造园和自然的模仿关系,并非一种巧合。也不是成书在后的《园冶》对《作庭记》的借鉴,而是两国文化同根同源的表征。王铎认为,“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哲学文化奠基。“在老子‘道’本源的影响下,中国古代苑园,沿着自然山水的文化脉络、艺术肌理、发育、迭积至艺术高峰。”[3]道家学说虽然也以阴阳五行的方式传入日本,但对日本影响最大的学说却是源自印度、经过中国本土改造的佛教流派禅宗。禅宗的自然观在庭院艺术上的反映,可从日本古代著名造园师,也为临济宗高僧梦窗疏石的《梦中问答》中看出:“相信山河大地,草木瓦石,都有各自的本分者,一旦爱上山水,就宛如世间人情,就有人很快将这种人情作为道心,潜心钻研涉及泉、石、草、木之四种灵气的神态。倘若钻研得好,就自然会形成道人之山水。”[4]梦窗此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日本的造庭观,包括平安时代萌芽的“枯山水”,都是对这种野景意趣的追求。但由于道、禅哲学观和审美观的差异,日本庭院偏于枯寂、幽远,而中国园林更能“收四时之烂漫”。

2.叠山理水和立石遣水

中日园林基本由山、水、植物、建筑四大要素构成,植物的独立性相对较小,往往依附于山水,成为山水不可或缺的因素。山水在中日园林中所占比重极大,如以小规模园林――庭院来说,作为界限的建筑甚至可以忽略。因此园林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山水设计,中国古典造园术语为“叠山理水”,日本为“立石遣水”。

《园冶》对“叠山”的重视远远超越“理水”。第十章《掇山》与十一章《选石》细致入微地分述了山、石的各种情况。山有园山、厅山、楼山、阁山等十六种,石也有太湖石、菎山石、黄石等十六种。“理水”则没有独立成章,而是散见于各篇之中,稍微集中论述的只有《掇山》中的“涧”,“曲水”和“瀑布”,总共不过三百字,还是作为假山的附属成分。

而《作庭记》对山水都极重视,据张十庆统计,此书上下两卷共12篇,793行,而其中论述山水的都占到了726行,占全书篇幅的91%[5]。与《园冶》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造园颇多禁忌。《作庭记》有整整一章的内容关于立石禁忌,主要有方位禁忌和位置禁忌。依据的学说也很复杂。如“忌将原本之立石倒卧,或将原本知卧石竖立。如若犯之,其石必成灵石作祟。”这是“万物有灵”的迷信思想。“三尊佛石不可正对寝殿而立,须稍侧向其他方向。犯之不吉。”三尊是不动明王的姿态,这是佛教思想。“庭石之大且白者,不可立于东方。”这是阴阳五行学说。《园冶》无一处有禁忌,只有审美关照下的建议。同样说立石,没有犯忌则会惹祸上身的问题,“主石虽忌于居中,宜中者也可。”并不排除个别适宜情况。中国造园也有风水禁忌说,诸如南北轴线上的对称,堆山立石的青龙白虎说,但远没有日本造园的讲究和细则。至于《园冶》中丝毫没有反映出这些禁忌,与其写作宗旨有关。《园冶》旨在告诉人们如何能够创造出一个幽美清雅的生活环境。明清之际,营造园林的风气很盛,但鲜有杰出作品。郑元勋为《园冶》题词中说:“若本无崇山茂林之幽,而徒假其曲水;绝少鹿柴文杏之胜,而冒托于辋川。”计成也对拘泥定式痛恶深绝,认为假山动辄排成“炉烛花瓶”,“刀山剑树”,山非得五峰以喻五老峰,池定要凿成四方,是毫无趣味的做法。无独有偶,与《园冶》同时代的《长物志》中提到建筑宜忌时,也是从审美角度出发,避开流俗。如“室忌五

柱,忌有两厢,前后堂相承,忌工体字”,或从实用角度出发,便利生活,“庭较屋东偏稍广,则西日不逼。”[6]而《作庭记》是一部作庭秘传书,少了《园冶》式的浮夸句式,多了更多技术性的旨要,不仅为提供理想的生活环境作出典范,还根据本土民风禁忌,详细地规定了参照。比较起来,《园冶》是文人情怀,《作庭记》更具世俗风尚。

遣水模拟海景。《园冶》中关于理水涉及甚少,有则也是潭、池、瀑布、涧等小规模的、与“山”紧密联系的“水”。而《作庭记》中水的形态主要在《立石诸样》篇中得到陈述,虽名为立石,实则以石衬水。它将立石的形样分为五种,为大海样、大河样、山河样、沼池样、苇手样。每种都详加说明,如做大海样,“须先立石成荒矶之样态。其荒矶者,于池岸置若干嶙峋前突之石,离岸水面连立多石,犹似岸边水际延伸之石矶。水中还宜稍置孤离之石。此乃激浪拍岸之所,浪击所成之形。其次,再随处伴以洲崎、白滨,其上植松。”从文字看,无论是大海样,还是其它样式,共同的特征是水面狭长、蜿蜒,以岸石和植物来区别各自的特点。国土的典型景观是园林创作的源泉。中国和日本园林素有山型园林和水型园林之称。日本是岛国,自然的造化成就了日本园林艺术创作的源泉,海岛景观和丘陵景观就成为日本自然风情的内容和庭园构思的主题。而即便是做池、河,也要仿置承浪石,即模拟海景,形成激浪拍岸、轰然溅射的气氛。

池中筑岛向来视为园中第一胜景。《作庭记》中对“岛”的形态分类更加繁复,计有十种之多,前四种为山岛,后六种为平岛。岛姿各具特色,别有情趣。对池中筑岛的重视一方面是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中国先秦园林样式“一池三山”传入日本后的遗韵。如今奈良时期的平城宫遗址中还保留着东院庭园的池岛轮廓,而中国明清时期的园林,没有池中筑岛的大规模运用,除非大面积的水域如颐和园的昆明湖。

《作庭记》遣水非常讲求水的动态和流向。庭园水源,多由东北引向西南,东水西流被认为是“最吉”,并用阴阳五行的“青龙水泄诸恶气于白虎道”来证明这种遣水方式的合理性,其实平安京(日本平安时代的首都,也是《作庭记》的创作背景)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只是顺应地势,也须作如此遣水。另一方面,《遣水事》中还将立石遣水看作处理帝王和臣下关系的重大之事。“以山为帝王,水为臣下,以石为辅佐之臣。故水以山为依靠,沿山而行。然山弱之时,必为水崩,是即表臣下对帝王之冲犯。”并得出结论,凡作山水,必立以石。

选石不重玲珑。就立石形态而言,《作庭记》与《园冶》也有差异。《园冶》有一整章的《掇山》来描述大规模假山的构造,岩、峦、洞、穴、涧、壑、坡、矶无一不备;而《作庭记》毫无大规模叠石的踪迹。石头只有两种形态:卧石和立石,只有主石、胁石配合或者散置、点置的区别,而没有形体大的假山。就材料而言,中国造园向来重瘦漏透皱的太湖石。《园冶》选石篇形容其为“性坚而润”。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写道:“石有聚族,太湖为甲。”[7]文震亨也认为“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8]湖石历来是造园者的首选,以致“自古至今,采之以久,今尚鲜矣。”[9]除了湖石,黄石也颇常用。而日本造园不重石头个体的玲珑多姿,而讲究石头之间的搭配和群体效果。“凡立石,若有逃石,即有追石;若有倾石,即有支石;若有仰石,即有俯石;若有立石,即有卧石。”这种差异部分与地质有关,日本以水成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为主,色彩晦暗,肌理坚实,没有中国湖石的婉转态势,也较难显出通透效果。不过日本岩石的特质,在物质上成就了“枯山水”的独特文化。

3.“寝殿造”与士人园林

《作庭记》中直接提到建筑只有最后一章《杂部》。一共只有四句话:“唐人居家,必有阁楼。高楼者,自不待言,大致檐短者曰楼,檐长者曰阁。楼以眺月,阁以纳凉。盖檐长之屋,夏凉冬暖也。”全部内容仅以区分阁楼。

但是《作庭记》中没有提到,但与之密切相关的是平安时代的寝殿造建筑。所谓寝殿式,就是正殿位于中央朝南,左右对称建配殿,正殿与配殿之间用回廊相连,南面庭院造池子,筑中岛,四面筑围墙,东西开门。这是模仿中国院落的建筑模式兴建的。贵族住宅也以寝殿式最为普遍,例如藤原氏的东三条殿和离宫建筑神泉苑等。作者橘俊纲是平安时代高官藤原赖通之子,当时寝殿造技术正处于成熟期,藤原家的宅邸高阳院就代表当时造园的最高水平,因此橘俊纲的《作庭记》中对庭院的形态、立意、技术、禁忌等等各方面的论述,都反映了寝殿造庭院的模式。

《园冶》对建筑本身的描写复杂细腻得多。分为立基、屋宇、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九章详加描述。其中《屋宇》篇提到楼时说,楼的造式比堂高一层,阁就是庑殿顶的建筑,四面开窗。其余堂、斋、室、馆、亭、榭等十五种建筑样式,大多都能在明朝苏州园林拙政园内找到模型。《园冶》的语言风格骈散交错,虚化的文学诗性描写随处可见,反映了典型的文人情怀。而建筑与山水之间的搭配讲究相得益彰,重视借景透景效果的运用。“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建筑品格表现质朴,色彩淡雅,构图写意。既作为生活空间,又表明文化属性。

4.植物的象征意义

《作庭记》中的植物单独成章,管窥一斑地反映出平安时代日本对树的品性理解。《树事》开篇就说:“家居四方,须植树木,以为四神具足之地。”和立石遣水一脉相承,讲究阴阳五行的方舆意义。如住宅东面如果没有流水,就必须栽九棵柳树以代替青龙。但更重要的是对树木本身的重视程度。《作庭记》认为“树者,人间天上最为庄严之物。”并援引佛教故事和秦始皇焚书时保存种树书的例子来作证植树的重要性。这种把树木本身当作神明景仰的思想在中国文人园林中并无表现,有也则是在农村地区,对“神树”的祭祀。其它品级方面的象征意义,如槐树种植在大臣门口,表示怀柔百姓;门前植柳,应当是富贵人家,百姓家就不可种。景观方面的考虑,如池中岛上应当种植松、柳,钓殿附近种枫树,以成盛夏凉爽之意。更有趣的是文字上的象形忌讳,如门当中不可种树,否则就是“闲”;方圆地中不可种树,否则就成其“困”,如建家屋,更不妙,成了“囚”。平安时代普遍使用中国汉字,汉字的可拆解性和象形意义从中有所表现。

《园冶》没有专门关于植物的章节。但提到的植物种类远远多于《作庭记》,景观效果和象征意义结合在一起。如“径缘三益,业拟千秋。”三益即为松竹梅岁寒三友,象征闲者超脱清逸的品质。“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化用诗歌典故。《园冶》中的植物描写角度多样,视觉、听觉、嗅觉无一不备,典型反映了中国园林的综合艺术性。如芍药和蔷薇烂漫的视觉效果,“芍药宜栏,蔷薇未架”;荷花的嗅觉效果,“遥遥十里荷风,递香幽室”;松林的听觉效果,“松寮隐僻,送涛声而郁郁。”

二、枯山水庭院艺术

平安时代庭院艺术的独特成果是形成了枯山水风格庭院。《作庭记》对此定义为:“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平安时代的枯山水,主要是以自然风景为主的,到了室町时代,禅宗广为传播后,导入了空寂和幽玄的艺术精神,形成以人工风景为主的石庭文化。它利用石头、白砂、苔藓为基本素材构筑抽象的意境。著名的枯山水庭院有京都龙安寺庭院,它除了这三种素材外别无他物,偌大的院子全用白砂铺地,细腻地耙出海浪的波纹,大小不同的石头组合其间,象征海洋、海岛和山林。“表现出‘空’即‘无’的状态,由有限进入无限……收到抽象为丰富意境的艺术效果。”[10]

枯山水庭院完全区别于中国园林那种以繁茂花木、曲径通幽为特点的化空间为时间的艺术,而是采取一览无遗,以小喻大,静以通玄的手法。就观者与庭院的关系而言,中国园林中的人是在园林之间,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园林的妙处,而枯山水的观者在庭院之外,从旁观者的角度静视庭院,从而达到心灵的升华和提炼。

枯山水庭院是从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出来的。《菊与刀》中提到,日本的修养术重视虚灵、体静,全神贯注于某一选定的目标。自我冥想修行可以达到顿悟的境界。[11]枯山水正是一种可以提供顿悟修行的场所。西方人威尔·彼得森评价龙安寺庭院的石景时认为,“从感受上来看,单单一块石头或一组石头就成为‘趣味中心’而集中注意――以雕塑作品而言,抓住它,假如它有趣的话;抓不住它,假如它没有趣的话。”每组岩石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在组合之间形成空间张力,“表现各式各样而又错综复杂的哲学和美学上的微妙之处。”

这种庭院艺术是宗教与心灵的合一,而中国园林追求的极致是天人合一,民族审美精神的差异,在造园艺术中可见一斑。

[1]日本的国宝不是虚称,是经政府认定的有形文化财产。

[2]日本古代造园史上,“立石”一词往往带有造园、作庭的意味。

[3]见《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第25页。

[4]见《日本建筑》第132页。

[5]见《<作庭记>译注及研究》第6页。

[6]见《长物志校注》第36页。

[7]见《园冶全释》第311页。

[8]见《长物志校注》第112页。

[9]见《园冶全释》第311页。

[10]见《日本建筑》第137页。

[11]见《菊与刀》第164页。

【参考文献】

明·文震亨著.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铃木大佐等.禅与艺术.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王铎.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叶渭渠编著.日本建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张家骥.园冶全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张十庆.《作庭记》译注与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比较 摘要 中国是东方园林乃至世界自然山水园的发源地,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造园艺术中,产生了自然山水园最成熟的形态—人文山水园。中国的文化思想和造园技艺对日本园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催生并发展了日本的园林艺术。日本又根据本国地理环境,结合本土文化,结合禅宗文化的美学理念,创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枯山水”和“茶庭”两种形式的园林。 本文将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比较,不仅仅是分析比较两国园林艺术风格异同,更重要的是借鉴日本园林中优秀的因素,加深对中国园林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根植于传统,面向世界,在吸收和继承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对中日两国园林艺术比较认识简述如下 1.意义与目的: 一、同属东方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为本源,日本园林为支流。 二、中国园林的传统人文山水园和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与茶庭,都是优秀的园林形式,值得研究探讨。 三、通过分析比较,加深对中国园林的认识,了解中日园林当中优秀的造园要素。 方法与手段: 大致分析对比两国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别,再从中日园林发展史分析两国园林历史渊源。造园艺术具体从造园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入手,进行分析比较。 2.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通过回顾分析两国园林发展史,我们能够看到两国园林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园林艺术对日本园林的影响,以及两国各自的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园林最终形成。 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造园艺术上,通过园林五要素—置石,理水,掇山,建筑,植物具体展现。通过对每个要素的展开分析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日园林造园艺术的异同以及各自的优秀品质与特色。园林艺术发展到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园林发展呈现滞后的状况。而日本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生态的保护和资源的珍惜这方面的意识,使日本景观设计具有自身特点的场所性、民族气质以及时代性,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中国园林需要在吸收和继承传统园林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寻求变革和发展,总结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设计理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

中日传统园林比较-论文

中日传统园林的比较 佐佐小泽 摘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起源、特点和类型,同时结合日本传统园林,作出不同方面的对比,归纳出中日传统园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总结出中日传统园林各自的优缺点。 关键词:传统、起源、发展、古典、特点、意境、类型、比较、优点、缺点 1.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的起源: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 园林的生成期——夏、商、周、先秦至西汉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园林的盛期——隋唐 园林成熟前期——宋元明清初 园林成熟后期——清中乃至清后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利用这些要素,并对其有意识地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景观。 在山的运用上,广泛采用各种造型、纹理进行“叠山”创造峰、峦、岭、岫、洞、谷、悬岩、峭壁等景观形象,是真山的抽象化和典型的缩移摹写。 在水的运用上,追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理水上采用曲折,港湾港汊山石点缀,创造天然水景风貌。 在园林植物配置上,以树木为主调,栽植方法不讲求成行成列,也非随意参差,往往三株五株相映成趣,以少量数目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建筑多寡,性质如何,都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系列风景画面。园林建筑采用木架结构,空间可实可虚,可隔可透,高低错落,因山就水,自由随宜,使建筑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 (3)诗情画意: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它运用各个艺术门之间的内在联系,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之中,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4)意境的蕴含: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的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古人云:“能托物言志的为——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借助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同时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

中日传统节日对比

中日传统节日对比 摘要: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中国文化不可避免的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 比两国传统节日,探寻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对中国吸收外来文化、保护传统文化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日对比借鉴意义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在古代,日本总是从中国学习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文化。日本的“祝日”和“行事”等有很多都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但它们的内容形式和节日内涵大多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就其中的几个主要节日进行比较,从中看出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天文、历法、和节气密切相关,很多传到节日的节日也是和节气关联很大的,日本和我们一样,四季分明,比较容易的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日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当属元旦了,其次,日本传统文化中有“五大節句”,分别是人日節句,女童節句,端午節句,七夕節句,重阳節句,在这些节日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节气食物,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 在当今日本,元旦即新年,其地位和春节在我国的地位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日本的新年比我们早一个月左右,在日本,从年前的“除夜”到“初诣”再到“七草”,其中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我国除夕守岁的风俗渊源已久,在除夕下半夜之时,敲钟108下,意喻消除人世间108种烦恼等。日本的“初诣”风俗发展到现在与中国的传统差别很大,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新年烧香,敬神,祭祖是必须的仪式,拜年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但在日本,由于道教在社会上的地位显赫和佛教的传统仪式,新年的初次参拜特指对神社和寺庙的参拜,以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形成了年三十夜撞钟,大年初一拜社的独特风俗方式。 人日節句是“五大節句”之首,起源于中国的“人日”传统,传说女娲创世时,造出鸡猪狗牛等动物后,第七日才造出人来,所以我国民间把正月初七叫做“人日”。我国汉代开始有“人日节”,中国传统有“摊煎饼”,吃七草粥的的习俗。七草的种类也因地而异,活动五花八门。在日本,人日节这一天,要喝七草粥移除邪气,七草包括萝卜、芹菜、荠菜、菠菜、茼蒿、苤蓝等,并在剁七草,做七草粥时,唱追鸟歌。这天吃放入七种初春嫩菜的粥,以祈求无病无灾。 三月三是日本的女儿节,女儿节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平安时代中期,那个时候把每逢三月初的“巳日”称之为“上巳节”,该日举行以无病消灾为目的的去除恶魔的仪式活动,这一天,在日本有女儿的家庭都要设偶人坛,设置特殊的食品,举行偶人祭,为自家的千金祈求平安幸福。关于中国的额“上巳节”可以追溯到夏代,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举行活动是周朝就出现的习俗,魏晋时,把每年的三月上旬巳日固定为每年的三月三,中国传统的“上巳节”是与修楔驱邪活动密不可分的。有传说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诞辰,便有了“祈求女儿富贵平安的”成分。与中国不同的是按照中国的农历三月,大部分地方正是春天已至,万物复苏,所以每年的三月三也成为“桃花节”,但传入日本后,因为日本盛开的都是樱花,其实早已是有名无实的赏樱节了。另外,日本借用人形来代替主人本身,这种驱邪活动是对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yòu)”、“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由此可见,在中国园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于是,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无限的追求. 皇家园林在中国传统园艺艺术上极具代表性。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2、模拟仙境。3、移天缩地。 4、诗情画意。 5、形式独特。 6、造园手法高超。 造园手法高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常,布上几件盆景、花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

中日古典园林的差异解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虽然同属于东方园林体系,但是由于两国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迥然相异。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总结并分析了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园林类型、历史文化、造园思想、造园手法等方面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掌握了中日古典园林的精髓,对以后的学习和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帮助。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帮助我们将现代的设计手法和传统的思想相结合,创造出更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关键词:中日古典园林差异园林景观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同是东方园林的两枝奇葩,中国古典园林是本源,日本古典园林是分支。至于为什么日本古典园林会朝枯山水会朝茶庭发展,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关系,日本的海、岛、泉、瀑、溪是日本园林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园林前进方向的决定因素。日本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的不均衡消长也是左右园林发展的文化因素。 东方园林以含蓄、内秀、恬静、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在哲学上追求天人合一,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融洽关系。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审美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园林景观设计在空间上循环往复,以含蓄的境界为上。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景观设计中,从而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其抽象意味的浓重超出了五感、直接与自然相溶,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朴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这也是中日园林的相同之处。 中日古典园林的不同形态、不同历史、不同成就一直是困惑学术界的问题。两国园林差别很大,其意境、构成、审美、心理都有差别。将中日古典园林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更深刻地表达两国园林各自的特色。 一中日古典园林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 园林地理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在这里,国土环境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包括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在国民环境中,主要的是指国民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因为有关社会属性,全部归列于后面的园林文化思想部分再讲述。 中日于国土环境之上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与海岛。两者各成陆地文化与海洋文化。进言之,即为山水文化与水岛文化之对比,路文化与舟文化之对比。中国的国土面积和日本的国土面积也决定着中日古典园林的规模,而且两国的地形差异决定中日古典园林的体量和特征。中日两国的气候差异决定其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在建筑方面,中国北方寒冷,园林建筑以防寒为主,于是形成了端庄厚重的风格;江南气候宜人,园林建筑小巧玲;岭南气候炎热,园林建筑疏朗俊秀。日本的园林建筑被称为是夏天的建筑,不用实墙,而用拉门和拉窗分隔,以此适应炎热气候。在树木方面,中国园林树木较少,多为自然式的种植,南北的地理气候差异也表现在植物种类上的差别。日本雨量充足,可用林木资源丰富,园林的围合多用植物性材料。 下图为日本栗林公园里通过不同种类的植物营造的一处景观。

中日传统节日

中日传统节日 由于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也有着许多和中国一样的传统节日,春节、乞巧节、端午假等等,虽然过得实际日期与中国不同(日本的节日都是过阳历,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过阴历,如春节日本是阳历一月一号,中国是阴历一月一号),但是大部分的习俗还是一致的。比如过春节要吃年糕,要去烧头香等等,但是在日本,也有一些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节日,比如我接下来要介绍的节分(せつぶん)。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被称为节分,意味着季节的交界点,但是日本人最看重的是立春的前一天,也就是阳历二月三号,因为在古时候(还在使用阴历的时候),立春的前后会迎来元旦,节分也就相当于大晦日,需要除去邪气。而在节分这一天,需要进行撒豆的仪式,这个仪式据说起源于平安时代宫内在除夕夜进行的一个叫打豆(豆うち)的驱邪仪式,在江户时代之后就在平民之间广为流传起来。 撒豆仪式也有着一定的规定流程。一般的撒豆意识中会有扮鬼的人和撒豆子去砸鬼的人。鬼的形象基本上有着差不多的细节,都有着牛的角和鬼的皮毛,因为在十二干支中,鬼门位于牛和虎中间的位置。用煎过的黄豆来撒也是有其原因的。因为豆(まめ)音同魔目(まめ),煎豆子(豆を煎る)音同射魔眼(魔目を射る),而且谷物被认为寄存着灵力,而黄豆又是比较大的谷物,所以才会形成用煎过的黄豆来驱邪这样的习俗。撒豆子之前,放在神坛之前供奉一下比较好,但如果没有神坛,就放在神圣的白纸上(因为紙(かみ)音同神(かみ),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放在高于视线的地,朝向需要朝南或朝东。因为鬼是我们所看不到的,所以撒豆的时候没有鬼的存在也没关系。打开门,拿的时候盒子放胸前,把心中的邪气也撒出去,边大声叫:“鬼怪出去!(鬼は外!)”说完之后要马上把门关上,不让赶出去的鬼再回来,在这过程中,弄出声音也是驱邪的重点。然后边说:“福缘进来!(福は内!)”边朝里撒豆子,并且还要吃比自己年龄多一颗的豆子。如果年龄大的人吃不了那么多的豆子也可以喝福茶。 在日本,全国各地也有具有当地特色的节分仪式和活动。比如说在广岛县广岛市的住吉神社,人们不是通过撒豆,而是通过烤制大量的沙丁鱼头来产生特别浓烈的气味,在传说中这样是能够用来驱鬼的;再比如说在神奈川县的箱根神社,会进行向在水上滑行的鬼撒豆的仪式,这是只有在日本水上滑行发源地的芦湖(芦ノ湖)才有的仪式。 然而在中国,立春的前一天,迎春的作用远大于驱邪,“一县里派报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二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灾,三赶春牛”。从此可见,虽然说撒豆消灾这一习俗被沿袭了下来,但是在中国,人们更多的是庆祝春天的到来并且祈求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收成,更多的是迎春以及祈愿。而且在中国,立春的前一天进行的活动是被归到立春那一天的活动里去的,换而言之,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叫节分的这个节日。所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传统节日的习俗也是会改进、发展的。 那也许就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节分习俗的差异性是因为在发展过程当中产生了一个新的节日所以才会有新的习俗,是不是相同的节日其习俗就不会因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改变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于除夕习俗的比较来得到更多的了解。在中国,除夕的习俗有吃年夜饭、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燃爆竹、祭祖、挂灯笼、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站在世界地域文化的高度上,我们不妨把中国和日本的园林进行一个全面的剖析和对比。这种剖析和对比,必须是全方位的(见中日古典园林比较研究框图),否则只能是片面和缺乏系统的。所谓全面,就是指要从两国园林的产生发展乃至兴衰得失,从相互影响到分道扬镳的全过程。所谓系统,就是要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进行从园林的自然环境,到园林的类型,再到园林的历史,再到园林的思想,再到园林的手法,最后是园林的游览等方面的比较。这也是遵循从外部到部,从自然到人文,从理论到操作,从形态到体验的研究步骤。当然,本文只取古典部分似有些偏颇,但是,只有古典部分才是最能代表中日两国园林的最显著的差异。1 造园环境比较园林环境主要是指园林的国土环境和国民环境。在这里,国土环境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包括地理、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在国民环境中,主要的是指国民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因为有关社会属性,全部归列于后面的园林文化思想部分再讲述。通过对比,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古典园林在自然属性方面的不同点非常明显。从而确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大陆性特征和山性特征,日本古典园林的海岛性特征和水性特征。由此引发了与此相关的进一步差异:在国土面积上,日小,在山水方面,日小。

这些不同,反映于园林上即是中国的面积大,规模宏伟,而日本的面积小,规模小巧。在纬度方面,中国南北跨度大,日本南北跨度小。这一点反映于园林之上就是中国的南北园林风格差异大,而日本的南北差异小。在气候方面,中国大部分疆域属大陆性气候,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在自然灾害方面,中国洪水灾和旱灾等大陆性灾害为主,而日本则以地震、水灾、海啸、台风等海洋性的灾害为多。这些不同,反映在园林上,就是堆山理水,置石植木方面以及建筑的形态方面,也反映了适应大陆和海洋两种不同的地理气候的风格特点。在国民环境的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出,与日本古人相比,中国的古人较为高大,细长比为小,而日本的古人较为矮小,细长比为大。于是,与模山水相似的是,园林的创作就像仓颉造字时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一样,园林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古典园林较为大,日本的古典园林较为小。这种大小不仅反映于园林的单体景点上,也反映于园林的面积规模上。这种规模大小的不同,与园林中人欣赏时所用的眼睛之视线高度是相适应的。2 园林类型比较依照园林的隶属关系、地域关系、布局特点、时代变迁,中日古典园林呈现出不同的类型。但是,有些类型是日本或中国已较少称谓了。往往是有些类型中国有,而日本没有;有些是中国没有,而日本有;有些是有一方较重视,另一方较轻视。为了便于比较,只有采用有该类型的一方为标准进行

中国皇家园林赏析方法-----以颐和园为例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 ——颐和园 中国园林注重天人合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在世界园林中自成一派。而御制钦造的颐和园更是吸收了中国各地园林的精华,汇漠北山川之雄浑与江南水乡之秀丽于一体,可谓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饱含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形成“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在景观建筑上采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方式,以大报恩寺为中心,佛香阁为标志建筑,构成全园风景的主体和观赏中心。在建筑上,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

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贯通,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颐和园虽然是行宫,依山傍水、随坡就弯而建,设计师还是千方百计地体现了这种传统的审美观,最明显的就是万寿山南麓一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排云殿、佛香阁等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两边布局也是严格对称的。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 宫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个封闭式院落由游廊联通。宫殿的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采用房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舒展飘逸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的优美曲线,这些曲线生动流丽,轻巧自在,呈现出动态美。园中仁寿殿、宝云阁等建筑就是很好的体现。庄重威严的仁寿殿(勤政殿),包括勤政殿、二宫门两进院落等,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占地0.96公顷,占全部面积的0.33%。 前山前湖景区——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近处岸边的一排乔木又起了"透景"作用,增加了层次,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借景和抑景的手法得以充分体现。

中国园林的特征和造园手法

中国园林的特征和造园手法 我国的园林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中国园林最为世界三大园林之一,当然有着它独树一帜的特征和造园手法。 总特征有: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以情写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南北园林,互为融合,和谐统一等。 主要造园手法有: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封闭中寻求空间突破,即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划分景区和空间、“借景”的处理手法;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构筑物等。 根据中国园林的总体概况,我以几个实例来分别说明中国园林的具体特征和造园手法。 一、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其规模宏大,设计精细,施工要求高,所以创造的风景亦与一般园林不同。 1、归总起来,可有三个特征: (1)气魄宏大,充分利用了天然山水风景的自然美。气魄宏大,首先表现在占地多、规模大,常常包进了真山真水景观,能创造出宛自天开的景色。有些是平地造园,境内没有真山真水,但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同样能创造出自天开的山水风景。 (2)园中套园。这一布局方式来自于皇帝的封建意识。他们要看尽人间美景,就将天下名景名园搬到苑囿中来,以便就近游赏。 (3)主题突出,重视多姿多彩的建筑点缀。皇帝造园时,往往招聘全国的高级匠师,修造造型优美的建筑来作为景区的主题。 2、造园手法:人工艺术模仿自然景色。 它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颐和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中西方园林比较--特点、审美体现、思想差异

徐雪莹园林1111班学号 1106183127 中西方园林比较 ——特点、审美体现、思想差异 中文摘要: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 特色。通过对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及其特点的比较,来了解环境艺术在园林艺 术方面的审美体现与思想差异。 关键词: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环境艺术。园林艺术。审美体现。思想差异 英文摘要:The botanical garden is the humanity builds esthetics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sing the nature which the ideal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process applies to know and the thought centralism manifests.But China and the West botanical garden different the style is different as a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is unique.Through to the West botanical garden art develop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comparison, understood environment art manifests esthetically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art aspect with the thought difference. 关键词: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ultural tradition Environment art Botanical garden art Manifests esthetically Thought difference 绪论:这学期我们上了中外园林史的课程。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 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 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 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 鲜明的。 目录:第一章中西方体系及特点 (1) 第一节东方体系 (1) 第二节西方体系 (1) 第三节园林特点 (1) 一、东方园林 (1) 二、西方园林 (2) 三、东西方园林代表(附图) (2) 第二章思想差异 (2) 第一节中国的美学思想 (2) 一、自然山水审美观 (2) 二、阴阳学说与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2)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一、日本古典园林的分期及代表园林形式 (一)分期 1、泊来期:大和、飞鸟、奈良时代---古代园林 2、和化期:平安时代---古代园林 3、佛化期:镰仓、室町时代----中世园林 4、综合期:桃山、江户时代----近代园林 5、革新期:明治时代至今----现代园林 (二)代表园林形式 ?大和时期、飞鸟时期(公元300~710) ?奈良时期(710~794)池泉庭園 ?平安时期(794~1192)净土庭园和寝殿造庭园 ?镰仓时期(1185~1392)早期枯山水 ?室町时期(1392~1568) 后期枯山水 ?桃山时期(1568~1615) 茶庭 ?江户时期(1615~1867) 回游庭園(后期池泉庭園) 二、 1.池泉庭园 池泉庭园是以池泉为中心的园林构成,体现日本园林的本质特征,即岛国性国家的特征。园中以水池为中心,布置岛、瀑布、土山、溪流、桥、亭、榭等。水池多为观赏和曲水宴之用,不能泛舟。 平安时期 2.寝殿造庭园 “寝殿造”是指平安时代贵族的以寝殿为中心的宅邸形式(私家园林);相对于寝殿造建筑的庭园形式叫“寝殿造庭园”,寝殿造庭园由建筑、露地、池岛三部分组成,池中可泛舟,水道可设曲水宴。 橘俊纲(1028-1094年)著《作庭记》 园林实例 ?平安京东三条殿庭园遗迹 3.净土庭园 净土宗的佛寺把殿堂建筑与园林结合起来以表现“净土”的形象,利用造园艺术的手段把西天极乐世界具体地复现于人间。于是,寺院开始园林化,殿堂与园林融为一体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宗教意境的园林——净土庭园。 园林实例 ?平等院凤凰堂庭园 4. 枯山水 国师梦窗疎石,镰仓时代的枯山水造园家。 枯山水又称乾山水、唐山水,与池泉园和真山水相对,没有池水溪流,以砂拟水,以石代岛,即在没有水源的情况下通过石组来摹拟创作的园林山水。 园林实例:龙安寺 5.茶庭 也叫露地或露路。茶庭是指在进入茶室之前的一段空间里所布置的各种景观,是将茶道礼仪与园林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园林风格,园林氛围是讲究茶道的“和、寂、清、静”。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 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 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 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园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 可以拙政园中部园林为例,由梧竹幽居亭沿着水的长方向西望,不仅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而且大约可以看到三个景物的空间层次:第一个空间层次结束于的荷风四面亭,其南部为邻水的远香阁和南轩,北部为水中的两个小岛,分列着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通过荷风四面亭两侧的堤、桥可以看到结束于“别半亭的第二个空间层次;而拙政园西园的宜两亭及园林外部的北寺塔,高出很矮游廊的上部,形成最远的第三个空间层次。一层远似一层,空间感比实际远得多。 利用空间回环相同,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连续不断,周而复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间丰富,类似观赏中国画的山水长卷,有一气,而芴一览无余之弊。路径的迁回曲折,更可以增大路程的长度,延长游赏的时间,使人心理上扩大了空间感。 接外景 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如无锡寄畅园借惠山及锡山之景。 通过意境的联想来扩大空间感 州的环秀山庄的叠石是举世公认的好手笔,它把自然山川之美概括、提炼后浓缩到一亩多地的有限范围之内,创造了峰峦、峭壁、山涧、峡谷、危径、山洞幽溪等一系列精彩的艺术境界,通过“寓意于景”,使人产生“触景生情”的联想。这种联想的思路,必能飞越那高高围墙的边界,把人的情思带到浩瀚中去,这样的意境空间是无限的。这种传神的“写意”手法的运用,正是中国园林布局上的高明的地方。 园林边界规则、方整的生硬感觉,寻求自然的意趣 以“之”字形游廊贴外墙布置,以打破高大围墙的闭塞感。 廊随山势蜿蜒上下,或跨水曲折延伸,廊与墙交界处有时留出一些不规则的小空间点缀山石树木,顺廊行进,角度不断变化,即使墙在身边也不感觉到它的平硬。廊墙上有时还嵌有名家的“诗条石”,用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远处看过来,平直的“实”墙为曲折的“虚”廊及山石、花木所掩映,以廊代墙,以产生了空灵感。 为打破围墙的闭塞感,不仅注意“边”的处理,还注意“角”的处理,一般不使造成生硬的90°转角。 见的手法,有的在转角部位叠以山石,山上建亭,亭有时还有爬山斜廊接引,使人门的视线,由山石而廊、亭,再引向远处的高空,本来局促的角落变成为

(完整word版)浅析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点

浅析中日古典园林的异同点 以苏州的沧浪亭和龙安寺方丈庭园为例 摘要:中日古典园林和日本古典园林均为东方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都崇尚自然之美,意境之美。然而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文精神上的不同导致两国园林各有千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苏州四大名园之首的沧浪亭和日本龙安寺庭园庭院,剖析中日两国在造园手法,造园思想,创意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便我们更好学习和利用造景的技巧,继承古代造园师智慧。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异同点沧浪亭龙安寺方丈庭院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领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景观一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然而随着各种景观形式的出现,作为原始的、代表劳动人们智慧的古典园林,却逐渐被人们遗忘。尤其在中国,古典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史上独领风骚,备受关注。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辉煌成就的当属苏州四大园林。中国与日本一水相隔,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当然在园林领域,日本园林在很多方面也师从中国。日本园林中具有代表的枯山水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上存在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早的园林景观,最古老的园林景观,位于苏州市城南。沧浪亭最初为北宋诗人苏舜钦官场是失意后所作。后屡易其主,清同治重建,遂成现状。“沧浪胜迹”坊耸立西部水岸边,坊测沿池北岸,种植碧桃垂柳,树荫下石凳成排,可供游人观景。沧浪亭虽不能成为中国园林的唯一最美,却也可以称得上最美之一,能够很好的成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作。 龙安寺方丈庭院和大德寺大仙院庭院是日本枯山水的双壁。龙安寺位于京都市右京区,其方丈庭院建于1499年,设计者是相阿弥。方丈庭院是以极度抽象的构图,最简洁的材料——15块石头、满庭的细沙及低矮的围墙勾画出一幅苍凉孤寂、象征万顷海洋的永恒图景。东西长25m,南北宽11m。历来对此院的解释是见仁见智。 图1 沧浪亭平面图

颐和园造园手法

颐和园造园手法 简介:颐和园具有皇家园林特色 ;园中的古典建筑 ,不仅将整个园林在空间上分割成 3个景区 ,而且发挥了主体建筑的统驭作用 ,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 ;园中的山和水 ,各自独立成景 ,又相互依托 ,形成了天然的山水园。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二、诗情画意的构思。 颐和园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前身是清漪园,取“颐养太和”之义。其有如下特点: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伫立知春桥,远眺佛香阁、彩画长廊、十七孔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宝塔,真是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无限深远,加上满园绚丽多彩的山石花木,犹如一幅宏图画卷。后山后湖,小桥流水,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秀丽,另有一番江南景色。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三、因地制宜的处理。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中日古典园林比较

中日园林的比较 园林082 200810144204 梁颖茵 日本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室生犀星曾说过:“纯日本美的最高表现是日本的园林。”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影响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当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日本古典园林时,可以发现,无论是置景还是整个园林的创意布局,日本园林都带有中国文化影响的鲜明痕迹,隐含着大量中国文化的基因。日本的园林艺术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特征,他在学习和集成中国园林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又经过与本民族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的融合与创新,经过日本长期的历史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园林风格,并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造成中日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原因 中日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区别是大陆和海岛的差异,在园林文化上就是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区别。气候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中国南北跨度大,北方建筑防寒为主,较厚重;南方建筑通风、采光为主,较小巧,园林植物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属海洋性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树木资源丰富。日本园林建筑用拉窗和拉门分隔,可以拉开,形成通透的空间。 思想文化差异。思想上,中国偏于儒,表现为乐天爱人,日本偏于佛,显示出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

中日社会政治结构差异。中国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作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国具备“画境文心”,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远的诗文意境,且与该园主题相互辉映。中国园林如同山水诗、山水画,蕴含着浓浓的诗意。日本经历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武士政权推崇武家文化,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因此中日两国园林意境上各自体现的“崇文”和“尚武”。 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在中国,宗教始终处于从属皇权的地位,肯定皇权的合理性。因此中国的寺庙园林形似私家园林。而佛教在日本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特殊的社会地位,佛教受皇室和贵族的推崇,始终处在国教的特殊地位,日本古代寺庙园林的发达也与寺庙特定的文化地位相关。古代的日本,寺庙是大陆文化引进、展示、传播中心,也是日本文化重要的建设基地。 对待神和人的关系的差异。中国园林体现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创造的是最佳的生态环境。而日本则是“神本”,日本园林反映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虔诚的敬畏心理和远距离欣赏的审 美习惯,一个是人型山水园,一个是天型山水园。 建筑的比较 从日本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浓厚日本色彩的原始神社建筑,以及受到大陆佛教建筑影响后建筑起来的诸多佛寺。可以看到从模仿我国书院式茶室到构筑纯日本式的草庵式茶室,或者中国式辉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