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自主权逐步扩大。本文拟对贷款定价的主要模式作简明、系统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确定贷款定价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贷款定价的三种基本模式

银行业贷款定价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这些千变万化的具体方法可以归为三大模式:成本加成模式;基准利率加点模式;客户盈利分析模式。在定价实践中,这三种模式往往混合使用。

(一)成本加成模式

1.基本原理

此模式认为,任何一笔贷款的利率应包括以下四部分,才算“有利可图”:

(1)资金成本。银行为筹集贷款资金所发生的成本。

(2)贷款费用。又称“非资金性操作成本”,如: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调查、信用分析所发生的费用;抵押物鉴别、估价费用;贷款资料、文件的工本费、整理保管费用;信贷人员的工资、福利和津贴;专用器具和设备的折旧费用等。

(3)风险补偿费。由于贷款的对象、期限、种类、保障程度各不相同,所以每笔贷款的风险程度各不相同。贷款价格中必须考虑风险补偿费,否则银行不如将贷款资金用于购买无风险的国库券了。一般来说,贷款定价中考虑的风险因素有:

A 违约风险补偿费。违约风险defaultrisk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违约风险补偿费通过信用评级和历史统计数据得出。如:

借款人信用等级风险补偿费

Aaa 0.25%

Aa 0.50%

A 0.75%

Baa 1.25%

Ba 2.00%

B级及以下不能授信

B.期限风险补偿费。贷款期限越长,利率风险越大,借款人信用恶化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贷款期限越长,所要求的期限风险补偿费越高。

(4)目标收益。为银行股东提供一定的资本收益率所必须的利润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成本加成模式”下贷款保本利率及保利利率的计算公式:

贷款保本利率=(1)+(2)+(3)

贷款保利利率=(1)+(2)+(3)+(4)

2.简要评价

(1)总体而言,“成本加成模式”属于“内向型”。它主要考虑银行自身的成本、费用和承担的风险。银行的资金成本、贷款费用越高,贷款利率就越高。此种模式未考虑当前资金市场上的一般利率水平,因而可能会导致客户流失和贷款市场的萎缩。

(2)“成本加成模式”需要银行有一个精心设计的成本计算系统,能够精确地归集和分配成本。但是,由于银行属“多产品企业”multiproductindust ry或称“金融百货公司”financialdepartmentstore,在成本分配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困难。如,将信贷人员的工资或某些贷款专用器具的折旧费用分配给多笔贷款,需要大量的主观判断;将信用调查费、抵押物评估费等按每笔贷款进行归集,需要银行的电脑系统能够满足“分产品核算”和“分客户核算”的要求。

(3)采用此种定价模式,需要充分估计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他相关风险。但在现实生活中,精确地估计风险是十分困难的。这需要银行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制度,并拥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风险评估人才。

(二)基准利率加点模式

这是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贷款定价方法,其具体操作程序是: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为“基价”,为具有不同信用等级或风险程度的顾客确定不同水平的利差一般方式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点”,或乘上一个系数。

1.基本原理

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西方一些大银行提出“优惠利率”primerate的概念。在当时,这是银行对信誉最好的顾客发放短期营运资金贷款征收的最低利率。优惠利率是为其他借款人确定贷款利率的基础。实际确定的贷款利率如下:

贷款利率=优惠利率包括了银行的预期利润+风险加点主要考虑客户违约风险和期限风险。

近几十年来,由于银行同业竞争的加剧,某些时候某些贷款的利率可能会低于优惠利率,于是出现了“优惠利率是否为最低利率”的争论,有些银行甚至不得不与借款人“对簿公堂”。为避免引起争论,有的银行开始使用其他基准利率来取代传统的“优惠利率”。如,自70年代始,很多银行开始使用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 作为基准利率。目前,我国境内外资银行外汇贷款的定价,一般以国际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结合银行成本、贷款风险、客户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加一定利差的方法。

2.简要评价

(1)总体上看,此种贷款定价模式是“外向型”的。它以市场一般价格水平为出发点,寻求适合本行的贷款价格。通过这种模式制定出的贷款价格更贴近市场,从而可能更具竞争力。

(2)此种模式不能孤立地使用。在确定“风险加点”幅度时,应充分考虑银行的资金成本。

(三)客户盈利分析模式

此模式认为,银行在为每笔贷款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即应全面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因而可称为“以银-客整体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定价模式”。

1.基本原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银行与某一客户进行业务往来,必须能够保证“有利可图”或至少不亏本。用公式表示为:

来源于某客户的总收入≥为该客户提供服务的成本+银行的目标利润

鉴于贷款利息是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上式可变为:

贷款额×利率×期限×1-营业税及附加率+其他服务收入×1-营业税及附加率≥为该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银行的目标利润

在上式中,若将“利率”视为未知数,其余视为已知因素,便可得出贷款保本利率和保利利率的计算公式(此处从略)。

2、展开分析

下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客户盈利分析模型”的三大要素——“为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来源于客户的总收入”、“银行的目标利润”展开分析。

(1)为客户提供服务发生的总成本

主要包括以下各项:

A.资金成本。银行对客户提供贷款所需资金的成本。

B.贷款费用。如信用调查费、项目评估费、抵押物的维护费用、贷款回收费用、贷款档案费、法律文书费、信贷人员薪金等。

C.客户违约成本。根据客户的风险等级和平均违约率来确定。

D.客户存款的利息支出。银行对客户活期存款账户及定期存款账户支付的利息。

E.账户管理成本。客户活期、定期存款的账户的管理费用和操作费用,如提现、转账、存现、账户维持费用。

(2)来源于客户的总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各项:

A.贷款的利息净收入。此处所谓的贷款,应包括所有的授信资产,包括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票据贴现、一般贷款等。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利息收入要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税费,总计约为利息收入的8.5%。因此贷款的利息净收入为:

贷款额×期限×利率×(1-8.5%的营业税及附加)

B.客户存款账户收入。客户将款项存入银行,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后,余额可用于贷款、投资等,从而产生一定的收益。此种收入即为“客户存款账户收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我国,商业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是有利息收入的,客户存款账户收入可按下列程序计算:

客户存款账户收入计算表

(1)账户平均余额毛额

(2)减:账户平均浮存额

(3)账户平均余额净额

(4)减:存款准备金

(5)账户可投资净额

(6)乘:生息资产的平均收益率

(7)账户可投资净额赚取的收益

(8)加:存款准备金利息收入

(9)账户总收入

注释:

A、“账户平均浮存额”。指客户的存款余额中,客户已经开出支票,但尚未办理提现和转账的部分。此部分存款额银行不能自由运用,故在计算“账户可投资净额”时应予扣除。

B、“生息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指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平均利润率,可通过历史财务数据求得。此处之所以用“生息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来计算账户可投资净额赚取的收益,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换言之,银行无法判定某一客户存款账户的资金被用于何种资产项目。

C、结算手续费收入。银行为客户办理国内结算和国际结算所取得手续费收入。在计算结算手续费收入时,必须将应缴纳的营业税及附加税费从中扣除。

D、其他服务费收入。银行为客户提供其他服务如代发工资、代理买卖外汇、保管箱业务等所取得的收入。如果这些收入按规定需要缴纳营业税及附加,则应从有关收入中扣除。

(3)目标利润

银行的放贷资金来自“资金库”,而“资金库”中的资金最终来源于“负债”和“产权资本股东权益”两个渠道。由此,西方一些财务学家认为,银行发放的任何一笔贷款,其资金来源都可以相应的分解为两个方面:举债和产权资本。举例来说:设一家银行的产权资本占资产总额的9%,这意味着,贷款资产项目的9%是由银行产权资本来支持的,其余91%是通过负债资金来支持的。根据上面的分析,银行可以根据既定的产权资本目标收益率通常由银行上层管理者决定、贷款额、贷款的资本金支持率来确定目标利润:

目标利润=贷款的资本金支持率×本客户贷款额×产权资本的目标收益率

=资本/总资产×本客户贷款额×资本的目标收益率

3、简要评价

(1)“客户盈利分析模型”体现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它摈弃了“就事论事”的思维框架,试图从银行与客户的全部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的贷款价格。采用这种模式,可能会得出富有竞争力的贷款价格。如:若银行的某客户经常保有大量的存款余额,且大部分结算业务也是在该银行叙做的,那么银行通过“客户盈利分析模型”,可能得出较低的贷款利率——这相当于银行通过优惠的贷款利率对客户“让利”。

(2)“客户盈利分析模型”以银行的电脑系统能够实现“分客户核算”为前提。对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来说,目前还难以做到这一点。

(3)“客户盈利分析模型”对银行的成本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为了计算“账户管理成本”,银行需要知道:开一张支票需要花费多少成本?为客户办理一次转账需要花费多少成本?……对此类信息的需求,导致西方银行业“作业成本计算会计”activity-basedcostaccounting的产生。其理论基础是:在银行内,每一项金融产品如贷款的生产过程,总是由许多必须完成的具体“作业”activity构成的换言之,每一项金融产品都是“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每完成一项作业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从而形成“作业的成本”;将所有作业的成本加起来,就是该金融产品的成本。可想而知,在我国银行业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下,设计这样一个成本计算系统,具有相当的难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的现实选择

基于上文分析,同时考虑各方面的现实条件,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以市场价格为参考、变动成本为下限、充分考虑客户风险及银-客整体关系”的贷款定价机制(目前主要是外汇贷款的定价)。具体来说:

(一)以市场价格为参考贷款价格不能远离市场的一般水平。近年来,在我国某些发达地区的外汇贷款市场上,外资金融机构成为主角,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原因之一是外资金融机构报价方

式灵活,利率水平低,而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报价机制较为僵化,对国际市场的利率变动反应迟钝。

(二)以变动成本为下限

所谓变动成本,是指其总额会随着贷款业务量的变化而按比例增减的那些成本,也就是说,如果银行停止贷款业务,此类成本也就不会发生。这些成本是与贷款业务直接相关的。变动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资金成本和变动性贷款费用。

1、关于资金成本

由于一般情况下,银行的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在确定某笔贷款的筹资成本时,往往采用按“加权平均法”计算的整体资金成本。

银行资金有多种来源,如客户存款、央行借款、发行债券、同业拆入、股东投入等。不同的资金来源,其资金成本也不同。银行的整体资金成本是各类资金成本的综合,它是以各类资金在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为权数而形成的加权平均成本(WeightedaveragecostofcapitalWACC)。用公式表示就是:

WACC=K(i)*W(i)

K(i)代表第i种资金来源的个别资金成本;W(i)代表第i种资金来源占全部资金的比重。

在计算WACC时,有一个经常引起争议的问题:产权资本股东权益是否应该参与WACC的计算?

有人认为,产权资本应参与WACC的计算,其资金成本应是“股东要求达到的最低报酬率”。对此争议较多,依据也不统一。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及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性”,确定“股东要求达到的最低报酬率”十分困难,所以产权资本不宜参与WACC的计算。这样,WACC其实就是银行各类负债的加权平均成本或称“平均利率”。

2、关于变动性贷款费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电脑系统尚不能实现“分产品核算”,所以在计算某笔贷款的相关变动性费用时,可能在技术上存在一定困难。对此,可以考虑以下两种对策:

对策一:建立“信贷费用辅助账”,对信用调查费、项目评估费、抵押物估值费、贷款档案费、法律文书费及其他有关变动性贷款费用进行逐笔辨认,并按每笔贷款进行归集。对于同时使多笔贷款受益的变动性贷款费用,按一定方法分配计入各笔贷款。

对策二:只将资金成本作为变动成本,贷款费用只作为参考因素。

3、其他讨论

有人主张,贷款价格应以贷款资金的“完全成本”为下限。即,贷款价格中不仅应包括变动成本,而且应包括全行发生的人事费用、业务费用、折旧费用等。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

(1)人事费用、业务费用、折旧费用大多属于固定成本,是为维持银行的存在并处于继续经营状态而发生的,其总额不会因银行业务量的变化而增减。这些成本与贷款业务量之间往往不存在直接联系,即使银行停止发放贷款,它们也会照样发生。因而,将这些费用作为贷款资金成本的构成因素来考虑,在逻辑上有矛盾之处。

(2)完全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银行的经济职能就是向社会提供资金,因而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成本均应计入贷款资金的成本之内,并通过贷款利息收入得以回收。可以说,这是在资金普遍短缺的情况下“卖方市场”观点在成本会计中的反映。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往几乎完全由银行控制的卖方市场,已逐渐转化为客户占主导地位的买方市场,银企关系逐渐变为经济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关系。完全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已经丧失。

(3)如上文所言,银行是“多产品企业”或称“金融百货公司”,贷款只是银行提供的一种金融产品。将全行发生的人事费用、业务费用、折旧费用总额全部分配给贷款产品而不分配给其他金融产品,在逻辑上也是讲不通的。

(4)银行发放的贷款有多种币别,但人事费用、业务费用和折旧费用大多表现为人民币。按照完全成本法,需要将这些费用按一定标准如某外币资产额占各货币汇总折人民币总额的比例进行分配。无疑,分配过程是相当武断的。由此得出的成本信息是歪曲事实的,会导致错误的定价决策。

(三)充分考虑客户风险和银——客整体关系

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的违约风险。这就需要对所有授信客户进行信用评级creditscoring,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同时,贷款定价中,必须充分考虑银行与客户的关系,采取“综合权衡、互惠互利、区别对待”的原则。对那些与本行有长久的业务往来、具有良好的还贷记录、在银行有大量存款余额的“重点客户”,在贷款利率上适当给予优惠。

上文的分析说明:贷款定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要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需要仔细权衡内、外各种因素,全面考虑主、客观各种条件。各商业银行应以贷款定价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修订已有的定价方法,逐步提高本行在贷款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下面的是《固定支付利率抵押贷款定价的一般原理》的pdf文件,可以直接观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国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L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三)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四)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行秩序。 动因(一)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在于,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资源的配置首先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完成的。这就要求资金的价格商品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使投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公开自由竞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利率管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竞争垄断模型来分析利率在管制和市场化情况下不同的福利效应。 完全竞争的借贷市场暗含着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构成借方的诸多借款人是完全竞争的,构成贷方的诸多贷款人是完全竞争的,资金的借贷双方也是完全竞争的,因而,借款和贷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左右借贷市场的价格, 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第二,借贷双方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借方或贷方,任何一方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立即会做出有利于其边际效益的理性反映。第三,借贷双方对信息的占有是充分的。 (二)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动因。①加入WTO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带动了国际贸易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而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②迎接网络经济的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网络银行是银行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网络银行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赵洁心投资1301 1306060103 (一)改革历程 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1、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3、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4、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5、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6、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7、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8、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9、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10、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二)改革方向 “十二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对此已经有一些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正在制定过程中。这里我初步谈几点考虑。 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前面提到过,2003年开始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由于改革进程不同,各家银行的自我约束很不一样:部分银行已经实现财务重组,资本充足率较高,资本约束较强;而有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负数,也不受资本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就很成问题。现在经过这一轮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仅资本得到了补充,而且已成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上市后,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为我们推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 不明 2016/7/30 Saturday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 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 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 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 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 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 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 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 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 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 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 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 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 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 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 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 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 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 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 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 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 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 效应。

(完整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利率”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在银行存款,会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买房贷款的时候会妒忌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会通过调整利率,降低膨胀率,总之,利率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安稳,合理的利率对我们十分的重要。 首先,先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那么,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现状怎么样呢?

现阶段,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间接影响利率体系。随着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逐步从直接型调控向间接型调控、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利率调控方式也面临重大改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调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以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或拥有很小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二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更多的利率定价权赋予金融机构。在不触及管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定价发挥指导性作用,贷款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起步于1996年。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利率调控模式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班级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2012.6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中国利率的决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为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按照适应金融资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在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评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既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又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特定的体制背景和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性是指始于1978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直至 2000年9月21日,才迈出具有真正实质性的第一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到目前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这不仅与激进式改革相差甚远,与中国经济其它领域的渐进改革比较,利率体制改革也是滞后的。利率市场化的多样性是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模式、体系内涵、程度范围、次序安排等是层多面广、不一而同的,既有利率市场化内涵的多样化,包括利率决定的市场化、利率传导的市场化和利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____年____月____日

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麦金农和肖金融发展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提出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中国自身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内涵、动因、条件、影响、障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难点、对策

目录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1)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 (1)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1)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2) (三)、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2) (四)、宏观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3)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3) (一)、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 (3)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3) (三)、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利率形成机制 (4) (四)、维护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4) 参考文献 (4)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出台了一系列如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的层次和深度不断加强。截至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存贷款利率虽然实现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的较大范围的浮动,但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容易产生金融风险,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 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金融活动有较多的需求;较完善的金融系统能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另外,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监管的滞后,金融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就成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难点。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展望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纪业务发展,完善做市商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四是要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系统效率,提高市场透明度,特别是要全面推广债券柜台交易系统,扩大市场网络的覆盖面;五是要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相互融通,并促进各个子市场(如票据市场、大额存单市场等)的均衡发展,为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市场基准利率创造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了利率定价机制,强化了内部利率管理部门职能,明确了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了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如外币利率,各商业银行建立的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存款利率定价机制,主要是以国际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准,同时适当考虑其他因素决定加(减)点利差(或浮动幅度)来确定。各银行总行通过对不同分行实行差别管理、分类授权等手段进行控制,风险由总行集中规避。但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经验仍显不足,制度有待完善。为此,应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信息设备,采集、分析各种数据信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三、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 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否则,公众盲目追求高息存款,必然造成恶性竞争,埋下金融风险隐患。为此,一是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二是要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三是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保障 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五、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垄断化局面,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

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遇到的阻力大、动力不足。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改革初期,改革的结果使大部分人都受益,所以改革的动力和决心很大。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市场化改革必定会使大部分人收益,而部分人利益受损。因此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各种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会抵制改革,使改革进程受阻。 (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多个金融领域的改革,因此需要这些改革方案和进程相协调。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独的、孤立的改革,而是伴随着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到其他金融领域的改革进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中国对银行业实行的是隐性的保险制度,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目前中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政府不允许商业银行倒闭。为了冲销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政府也多次对银行注资。政府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有义务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政府充当银行的最后担保人,会使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可能激励银行高风险经营,当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又会成为银行高风险经营行为的最后埋单者。这样的隐性保险制度,不仅会导致银行的道德风险,而且当银行经营不善、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出现时,政府和银行都会去掩饰这些问题。 (4)尽管中国货币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仍然发展不充分,制约着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来有效地调节利率,执行货币政策。首先,货币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市场发展不够均衡。交易规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次,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较为单一。我国货币市场交易客体品种较少,且除了同业资金拆借之外,其他货币市场工具都规模较小,债券市场中,短期国债的发行量太小。票据市场的主要工具为银行承兑汇票(占95%)。 2.解决措施 (1)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在开放的经济格局中,资金流动规模大、速度快,没有一个统一开放的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有可能产生短期内利率的大起大落,给经济带来危害。为此,首先要继续发展同业拆借市场,使同业拆借利率真正成为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扩大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使得再贴现率成为中央银行调控市场资金供求的基准利率。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规范证券市场的动作,推动我国债券一级、二级市场的发展。此外要发展银行债券柜台交易,这样就可以使债券发行和交易都市场化,形成零售与批发、场外与场内有机统一的、分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消除不同市场债券交易价格与收益率的非正常差异,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再次要进一步降低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的限制,通过交易主体的交叉,增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沟通与渗透。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赢利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竞争压力。这对国内银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国内银行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弥补自己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国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国 自1993年以来在中国确立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之后,这些年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 怎么样的?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带着大家一起去回顾一下中国这些年来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进程吧。 利率市场化进程之稳步推进阶段 1993年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 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 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 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 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放开贴现与转贴现利率 1998、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要求各金 融机构建立贷款内部定价和授权制度。同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 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9年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尝试 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 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 政储蓄协议存款(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 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与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货币银行学》课程论文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指导老师:郑畋老师 班级:国教122291班 学生:12229138张晨 二0一五年十月二十八日

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要:2013年7月20日起我国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2015年5月11日起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1、5倍;2015年8月26日起,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我国加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已取得巨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阻碍。本文将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结合现阶段我国金融制度等特征,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并进一步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风险,与防范措施。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与措施、金融监管 Abstract: Since 2013、July、20th,China has Fully liberalis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ending rates、And in 2015,May 11th,Financial institutions deposit interest rate floating range by the 1、3 times into i、5 times;Since 2015,August 26th,Open more than one-year (excluding the one-year deposit interest rate floating ceiling,Mark that the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 in our country and an important step forward、 Accelerate process of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 in our country,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But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es some obstacle、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combined with the feature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analyze the process of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 in our country, and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preventive measures、Keywords: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 the risk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measures 随着我国加入WTO,这意味着我们承诺按国际通行规则管理经济,虽然对中国金融市场我们仍然可以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由此带来大量新的经营方式与新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国货币与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与其的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化,即接受市场利率实际上某种程度已经自由化的现实。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对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率仍然管制过于严格,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 (一)改革方向。毫无疑问,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而且是先后在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两个领域中进行。我国最早的利率市场化是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出现的,是在非国有经济部门之内以及非国有经济部门和国有经济部门的结合部上展开的。从历史上看,其主要形式是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在这些非正规的融资交易中形成的利率基本上是市场化的。 (二)措施手段。与此同时,与融资过程中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相配合,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从行政性调控为主向市场化调控为主的转变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这方面,主要标志有:1998年,数十年的信贷规模控制停止执行,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央行的主要政策调控手段;从2000年开始,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央银行的重要政策工具,并迅速上升成为我国央行调控基础货币供应、影响市场利率走势的最主要手段。这说明,在我国,中央银行的市场化调控手段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九十年代以来,货币当局推行利率市场化经历了10余年的过程。 (三)现状表现。综合起来看,迄今为止,包括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在内的我国的全部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其利率也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已经基本到位;存款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

幅度,已经逐渐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成严格约束的程度。余下尚未被市场化的,主要就是银行的存款利率以及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这样,进一步统一扩大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并最终实现贷款定价的自主化,逐步推动银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构成我国今后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以下我列出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重大变革。 1996.6.1: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6: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3: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1998.9: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 1999.9: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10: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2000.9。21: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1: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权,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体系。 2002。3: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4:放开人民币各项贷款的计息、结息方式,由借贷双方自行商定。 2003。6:放开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同时对美元、日元、欧元、港币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1.1: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上限可为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可达2倍;下限为0.9倍. 2004.3。25: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在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加点。 2004。10。29:放开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城乡信用社除外,允许其上限可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仍然为0。9倍。 2004。11。18:放开小额外币存款2年期的利率档次,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公布. 2005。3.17: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修改和完善人民币存、贷款计息和结息规则,允许金融机构自行确定除活期和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外的其他存款种类的计息和结息规则。 2005.5: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远期交易管理规定。 2005.5.16:债券远期交易正式登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 2005.7.21: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有管理浮动汇率以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注入了新的内容。 2006.9.6:央行决定建立报价制的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Shibor。 2006.2: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了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有关事项。

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 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我国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更有力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

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的利弊有哪些 利益一:有利于推进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 利益二:有利于提高央行的政策操作水平 利益三:有利于金融市场发育及功能发挥 弊端一:提高了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度 弊端二:加大银行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弊端三:增加银行经营成本,会无序竞争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步骤 首先,在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的同时进行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即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促进市场化利率信号的形成,形成比较完善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 同时,跟踪市场利率及时调整贷款利率,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在此基础上,逐步放开对整个贷款利率的管制。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山东财经大学本科学士论文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摘要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利率也随之不断调整改革。市场化是我国利率改革的必然之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利率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已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在介绍我国利率发展变化的历史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应对利率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ABSTRACT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 i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 in this context, commercial banks are facing huge impact and challenge, and the management of interest rate risk preven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ork of the bank.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the commercial banks are facing challenges for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 commercial bank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利率市场化是麦金农和肖金融发展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提出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中国自身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内涵、动因、条件、影响、障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出台了一系列如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的层次和深度不断加强。截至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存贷款利率虽然实现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的较大范围的浮动,但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容易产生金融风险,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 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金融活动有较多的需求;较完善的金融系统能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