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历史高考母题
题源0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母题来源一】 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
【母题原题】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试题解析】
【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故选B。
【命题意图】
本题以明中叶以后的市镇数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晚清经济结构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考试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以及市镇在数量上的变化等信息,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得分要点】
试题为表格型试题,获取材料中的表格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表格信息得出答案即可。表格类型的选择题是近些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试题类型,需要考生能通过表格数据或者表格的文字信息而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备选项从而得出准确答案。
1.(云南省玉溪市2018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卷七历史)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通过上表,我们得出的结论有
A. 伴随着近代工商业杂税收入占总财政收入比重超过50%时,意味着资本主义工商业占据国民经济主导地位
B. 当农业税比重下降到总财政收入50%以下时候,意味着小农经济已不占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了
C. 在上述经济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工商杂税的增加,意味着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也意味着近代工业的发展
D. 在上述经济总量增加的前提下,伴随着农业税和工商杂税的缓慢增长,意味着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仍然在缓慢发展
【答案】C
2.(福建省漳州市2018届高三考前模拟考试试卷(二)历史试题)以下是“1901年至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源于
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分布统计表
A. 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劣
B. 近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C. 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D. 国际局势演变的不确定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数据可知,1901—1911年工人罢工次数较多的是东南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比较少。这是因为东南沿海地区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快,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内陆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较少,即近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故B项正确;地理位置与罢工次数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罢工次数分布和政府经济政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和国际局势演变无关,故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表格的数据信息和空间信息,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3.(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5月冲刺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表是“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变动(1887-1936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近代中国
A. 外国侵略延缓近代化进程
B. 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C. 对工业文明的适应与抗争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答案】C
4.(福建省闽侯第二中学、连江华侨中学等五校教学联合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分析图表能够说明中国近代
A. 外贸出口总量逐年萎缩
B. 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D. 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
【答案】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高度注意图中数据的变化。由图中数据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手工制品大幅下降,机器产品明显提升,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5.(河北辛集中学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二十三)中国近代企业资本表
上表呈现的变化表明
A. “实业救国”努力实践
B. 清末新政成效显著
C. 列强内争侵华减弱
D. 中外企业逐步协调
【答案】A
【解析】甲午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国人掀起“实业救国”的思潮,表格显示商办企业和甲午战争之前相比,有较大发展,是“实业救国”实践的产物,A正确;清末新政是1905年,和表格信息不符合,B错误;此时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错误;D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6.(山西省2018届高三省际名校联考(五)历史试题)1930年,国民党中央通过《关于建设之方针案》,强调今后“铁道、水利、造船、制铁、炼钢等事业,依照总理(孙中山)节制资本之义,宜由国家经营之”。并计划在两年内由政府筹资建设大规模的钢铁厂、造船厂。这一计划
A. 是对传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反思
B. 目的是建立持久抗战的经济基础
C. 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影响
D. 意图是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
【答案】D
7.(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5月热身训练)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直接进口各国棉布价值百分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用来佐证
A. 一战之前中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B. 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在华经济侵略
C. 一战期间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D. 一战以后英国在华贸易持续下降
【答案】B